国家财政收支分析(通用8篇)
财税[2012]2号2012.2.1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的有关规定,为促进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经研究决定,自2012年2月1日起,对锡矿石等矿产品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作如下调整:
一、锡矿石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调整为:一等矿山每吨20元;二等矿山每吨18元;三等矿山每吨16吨;四等矿山每吨14元;五等矿山每吨12元。
二、钼矿石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调整为:一等矿山每吨12元;二等矿山每吨11元;三等矿山每吨10元;四等矿山每吨9元;五等矿山每吨8元。
三、菱镁矿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调整为每吨15元。
四、滑石、硼矿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调整为每吨20元。
五、铁矿石资源税由减按规定税率的60%征收调整为减按规定税率的80%征收。请遵照执行。
我国资源税改革范围扩大 锡矿石税率提高20倍
2012年02月20日 04:5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有色金属矿原矿中的锡矿石、钼矿石以及其他非金属矿原矿中的菱镁矿、滑石等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均有所上调,其中,锡矿石税率提高幅度较大,较此前提高了20倍。资源税改革范围再次扩大。有媒体披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近日下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锡矿石等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的通知》,有色金属矿原矿中的锡矿石、钼矿石以及其他非金属矿原矿中的菱镁矿、滑石等矿产资源的资源税税率均有所上调,其中,锡矿石税率提高幅度较大,较此前提高了20倍。业内人士认为,此举旨在更好地发挥税收调节功能,促进锡矿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遏制过度开采和资源浪费,同时还释放了我国逐渐加大重要战略性资源保护力度的政策信号。
根据被曝出的通知具体规定,此次调整中锡矿石的税率提高幅度最大,其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调整为一等矿山每吨20元;二等矿山每吨18元;三等矿山每吨16吨;四等矿山每吨14元;五等矿山每吨12元。根据调整前的资源税目表,锡矿石资源税从一等到五等矿山的税率分别为每吨1元、0.9元、0.8元、0.7元和0.6元,此次税率较原先提高了20倍。此外,钼矿、菱镁矿、滑石和硼矿资源税税率也不同程度提高。钼矿石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调整为:一等矿山每吨12元;二等矿山每吨11元;三等矿山每吨10元;四等矿山每吨9元;五等矿山每吨8元,各等税率都分别比原先提高了4元。菱镁矿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由原先的每吨2元调整为每吨15元,提高了13元,滑石和硼矿资源税适用税率标准则由原先的每吨3元调整为每吨20元,提高了17元。
“这次调整税率的矿产品,包括锡矿、钼矿、菱镁矿等无一例外均是我重要的稀有金属战略性资源,调整税率不仅更加体现了资源产品的价值,同时也透露了我国在资源保护方面力度加大的信号。”有色协会一位内部人士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资料显示,锡矿目前广泛应用于电子、石油化工、冶金、机械、能源、轻工、环境保护、农业等领域,钼矿则主要应用于钢铁、电子、化肥等领域,菱镁矿、滑石和硼矿等,目前也都应用于化工、医药和造纸领域,全部都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资源。
有色协会资料显示,我国的钼、镁、锡矿等资源非常丰富,均居世界第一位,资源无论从行业基本面还是从战略价值方面,堪比稀土毫不为过。以钼矿为例,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钼资源国,根据美国地质勘探局的统计资料显示,中国的钼资源占全球钼资源储量的38.4%及储量基础的43.7%,作为一种重要的不可再生的稀缺战略性资源,日本、俄罗斯等大国先后建立了钼的战略储备。
上述人士坦言,我国在这些矿产资源的开采方面,无论是锡矿、菱镁矿、和钼矿等矿山普遍存在生产散乱,规模小且产业集中度偏低等情况,造成无序开采,污染环境、特别是在我国国土资源部进行开采总量控制后,私采乱挖和走私等现象屡见不鲜。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有关负责人此前就修改资源税暂行等行政法规答记者问时表示,改变目前资源税税负水平偏低的状况,提高资源税在资源价格中的比重,有利于避免属于国家所有的稀缺性资源利益的流失。
一、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
审计质量是指“会计师发现客户的会计系统存在违规现象并报告这些违规现象的联合概率”, 这是会计研究领域第一次明确提出审计质量的概念。后来,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审计质量都做出了相应的定义, 虽然表述方式有所不同, 但其内涵都是一致的, 一是指出了审计工作包括外勤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工作;二是都认为审计质量应该由两个过程所决定, 即外勤审计工作是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 审计报告工作是审计质量得以最终实现的途径。笔者也持相同的观点, 但基于我国国家审计的特殊性, 特别是在外勤审计工作和审计报告工作程序之间, 存在一个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机关所提出的整改意见进行相应的整改这样的一项工作, 因此, 笔者采用了以下的方式来定义国家审计质量, 以体现国家审计质量的内涵。
国家审计质量即国家审计控制效果, 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活动过程及结果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实际结果, 包括两个过程:一是审计检查过程, 即发现财政财务收支活动中违规行为的过程;二是针对这些违规行为辅导被审计单位进行纠正并将纠正过程及纠正结果进行报告的过程。
二、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的具体分析
(一) 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应满足的条件
自DeAngelo在1981年首次提出审计质量的概念以来, 许多学者都对审计质量做出了相应的定义, 并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寻求不同的替代指标对其进行了实证研究。到目前为止主要有:可操控应计利润、会计师事务所规模、事务所声誉、审计诉讼、审计收费、审计时间、审计市场集中度、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等。在以上的指标中, 有些指标只能或者主要是社会审计所具有的特征, 如事务所规模、事务所声誉、审计诉讼、审计收费、审计市场集中度、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等。那么可操控应计利润和审计时间是否能作为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呢?笔者认为, 作为国家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国家审计质量应该用一个或一组替代指标来衡量。Dopuch&Simunic和DeAngelo都认为, 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是难以衡量的, 只能以替代指标来衡量。国家审计质量同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一样, 也只能以替代指标来衡量。从这点来看, 可操控应计利润和审计时间是满足的。
2、国家审计质量应该由金额指标来表示, 以消除对不同审计对象 (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 审计质量的差异。被审计单位在财政财务收支上的错误其实就是所造成的经济上的损失。因此, 以金额来替代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违规行为控制效果是可行的。从这点上来看, 审计时间不宜作为国家审计质量的替代指标。
3、国家审计的控制过程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控制的双向过程, 因此, 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应该是能反映这双向过程的一个指标体系。
一方面, 审计要对违规行为进行审查, 找到因违规所造成的后果, 这是第一个过程。审计机关审查的力度越大, 则审计机关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占应查出的违规金额的比重 (这里的“应查出的违规金额”要在对审计机关审计质量检查过程中才能确定) 也就越大, 即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初步的控制效果就越好。当然, 这个初步效果是否得到实现还有赖于第二过程效果, 即被审计单位的纠正效果。把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占应查出的违规金额的比重作为第一过程效果指标的原因主要在于: (1) 目前, 我国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经济大案要案非常多, 我国国家审计工作重点也主要是围绕这些经济大案要案所进行的, 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审计机关执行力度越大, 则审计机关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占应查出的违规金额的比重也就越大。 (2) 由于《中国审计年鉴》所披露的数据是按省份为单位进行的, 并公布了每个省份该年度的被审计单位数量, 因此, 笔者在本文以及后续的实证研究中所指的“审计机关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是按被审计单位数量平均后的违规金额, 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被审计单位规模所带来的差异。
但另一方面, 如果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的应纠正违规行为和金额不进行纠正, 则审计对其进行控制的效果没有最终达到。所以, 审计机关对违规行为的控制效果的最终实现还需要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机关审查出来的违规行为做出纠正, 这是第二个过程。第二过程是建立在第一个过程的基础上的, 只有第一个过程完成后, 审计机关才会监督被审计单位对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只有这双向的过程都完成才能表明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的控制达到了效果, 国家审计质量才高。
因此, 笔者认为, 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不仅应该包括审计活动的效果指标, 还应包括被审计单位做出的纠正效果指标, 应该是一个用第一过程指标和第二过程指标来综合反映的指标体系。在这个体系中, 应该具有的指标如图所示:
反映审计机关对违规行为进行检查过程的质量指标——审计机关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占应查出的违规金额的比重。这是第一过程指标, 主要是用来反映审计活动对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行为审查力度的效果指标。审查力度越大, 则审计机关查出被审计单位的违规金额占应查出的违规金额的比重也就越大, 审计控制的初步效果也就越好。当然, 审计第一过程效果有赖于第二过程的纠正效果。
反映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查出问题所做出纠正力度的质量指标——纠正类型、纠正金额和纠正率。通过分析国家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后发现, 针对审计机关提出的应纠正违规行为和金额, 被审计单位所采取的纠正类型主要有三种:不纠正、定性纠正和定量纠正。不纠正是指针对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应纠正违规行为和金额, 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整改时间内未进行任何形式的整改, 并且在整改回复中根本就没有进行提及。定性纠正是指针对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应纠正违规行为和金额, 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整改答复时间内并未进行实质整改的一种纠正行为, 只是在整改回复中进行了定性说明, 如在审计署对财政部的2004年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后, 财政部针对审计署提出的整改建议只是做出了“对上述问题非常重视, 正在积极研究整改的措施”的定性说明。定量纠正是指针对审计机关所提出的应纠正违规行为和金额, 被审计单位在规定的整改答复时间内已经完成了一定数量程度的整改。如, 审计署在对国家体育总局的2004年预算执行审计后发现北京体育大学在基建和维修改造项目中存在着“虚报项目500万元”的问题, 针对审计署提出的整改建议, 国家体育总局已发文通知北京体育大学缴回资金, 后者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此笔资金已缴回总局”。并且, 在定量整改中, 又存在纠正金额和纠正率的差异, 如纠正1 000万元比100万元的控制效果要好, 100%的纠正率就比50%纠正的控制效果要好。纠正金额是一个绝对指标, 纠正率是一个相对指标。针对审计决定中所提出的应纠正违规金额, 被审计单位所做出的反应程度代表了审计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控制的质量。不纠正表示审计质量最差, 定性纠正其次, 定量纠正的效果最好。在定量纠正类型中, 如果纠正的金额越大, 纠正率越高, 则国家审计质量就越好。
(二) 国家审计质量应该由指标体系中两个过程指标来综合评价
审计质量衡量指标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 审计质量分为“最好”、“较好”、“一般”、“较差”和“最差”五个层次。当第一过程指标属于“高”时, 并且第二过程的纠正效果也很“高”时, 则审计综合质量就“最好”;相反, 如果第一过程指标和第二过程指标都很“低”时, 则审计综合质量就“最差”。在进行审计质量评价时可以采用下表中的参考标准。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通过先计算第一过程指标和第二过程指标, 然后利用综合评价表对审计质量进行综合分析, 就可以得出国家审计质量的综合水平。以上审计质量衡量指标的计算和综合评价方法的运用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可以运用于审计实务以及审计实证研究中审计质量的衡量和评价。
摘要:从我国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出发, 对实证研究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 国家审计质量的衡量指标应该是由反映审计工作第一过程——审计检查过程的指标和反映审计工作第二过程——被审计单位针对审计检查出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过程的指标所组成的指标体系, 具体包括应纠正违规金额、纠正类型、纠正金额以及纠正率等指标。
单就财税体制领域改革来说,更是浓墨重彩,《决定》中提出了“现代财政”的理念,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分配、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这是对财政职能作用的重要论断。
从以往的经验来看,财政被政府过多地作为一个工具在使用,而现代财政更是国家治理的基础。
从“放权让利”到“现代财政”
从财政的经典定义来看,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参与部分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一种特殊分配关系。
追溯财政的发展,其职能和定位也一直在变化和发展,但都离不开当时社会的时代背景。
根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院长高培勇的研究,伴随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迄今为止,财政发展经历了时代印记鲜明的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通过“放权让利”激发改革的积极性(1978-1994年)。
在改革初期,政府能够且真正放出的“权”,主要是财政上的管理权;政府能够且真正让出的“利”,主要是财政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所占的份额。
主要的措施有,在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上实行“分灶吃饭”;在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实行“减税让利”;在税收建设制度上着眼于实行“复税制”;在与其他领域改革的配合上,给予“财力保障”。
第二阶段,财税体制改革踏上了制度创新之路(1994-1998年)。
1992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确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这也让人们意识到“放权让利”的改革不可持续,由侧重于利益格局的调整转向新型体制的建立。
按照“统一税法、公平税负、简化税制和合理分权”的原则,通过建立以增值税为主体消费税和营业税为补充的流转税制、统一内资企业所得税、建立统一的个人所得税制、扩大资源税的征收范围、开征土地增值税,以及确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税收基本规范等一系列行动,全面改革税收制度,搭建了一个新型的税收制度体系。
第三阶段,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1998-2003年)。
1994年财税改革所着眼的主要是以税制为代表的财政收入一翼的制度变革,至于另一翼——财政支出的调整,虽有所涉但并未作为重点同步进行。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规范政府收支行为及其机制为主旨的“税费改革”及财政支出管理制度改革先后进入财税体制改革的重心地带,并由此将改革带上了财税体制整体框架的重新构造之路——构建公共财政体制框架。
第四阶段,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2003年至今)。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部署,将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整体布局,从而在两者的密切联系中谋划进一步推进公共财政建设的方案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以此为契机,中国财税体制改革开始了旨在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制的一系列操作。
当历史的节点到了十八届三中全会,“现代财政”理念的提出让人耳目一新,更是被提升到了国家治理的高度。
由于我国缺乏财政法治传统,财政被过度工具化,财政的职能和作用也被大大缩小。此次,将现代财政提升到国家治理的高度,反映了决策层着眼于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新思维。
迈向国家治理
财政为庶政之母,国家治理需要财政作为基础和支柱,同时国家治理的所有活动也都反映到财政改革发展过程中。
那么,国家治理是什么?国家治理体系就是规范社会权力运行和维护公共秩序的一系列制度和程序。包括行政体制、经济体制和社会体制。
著名政治学者、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俞可平认为,有效的国家治理涉及三个基本问题:谁治理、如何治理、治理得怎样。
其衡量标准至少有五个。一是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要求政府治理、市场治理和社会治理有完善的制度安排和规范的公共秩序。二是民主化,即公共治理和制度安排都必须保障主权在民,所有公共政策要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和人民的主体地位。三是法治,“宪法和法律成为公共治理的最高权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允许任何组织和个人有超越法律的权力。四是效率,即国家治理体系应当有效维护社会稳定和社会秩序,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和经济效益。五是协调,从中央到地方各个层级,从政府治理到社会治理,各种制度安排座位一个统一的整体相互协调,密不可分。
上升到国家治理层面的现代财政,究竟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建立。财政部长楼继伟认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应该从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建立现代预算制度。现代预算制度是现代财政制度的基础。审核预算重点应该从平衡状态、赤字规模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抓紧研究实现中期财政规划管理,逐步强化中期财政规划对年度预算的约束性。此外,就是预算公开,逐步实施全面规范的预算公开制度。
二是建立现代税收制度。深化税制改革的重点包括:全面推进增值税改革,推进消费税改革,调整其征收范围、环节和税率;加快房产税立法和改革步伐,提高保有环节的税收;推进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进一步发挥税收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作用;加快完善个人所得税征管配套措施,逐步建立健全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完善国税、地税征管体制,充分发挥中央、地方两个积极性。
三是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财政体制。事权划分是现代财政制度有效运转的重要前提。在明确政府间事权划分基础上,界定各级政府间的支出责任,明确划分政府间收入,再通过转移支付等手段进行调节上下级政府、不同地区之间的财力余缺,补足地方政府履行事权存在的财力缺口,实现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
理财为治国核心
著名财政学家熊彼特曾说,一旦税收成为事实,它就好像一柄把手,社会力量可以握住它,从而改变社会结构。无论什么时候,财政都对一国的政治和社会演进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此次三中全会将财税体制改革放在了很重要的位置,财政地位也得到了空前提升,在当前改革步入深水区,改革的“硬骨头”越来越多的时刻,财税改革是当前的最佳突破口之一。因此,在这般寓意下,治国当以理财为核心。
天津财经大学副教授任晓兰认为,财政问题对于现代国家建构具有着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提升了国家汲取财富和合理预算的能力,国家的权威才能得到增强;只有约束住国家征税和预算的权力,国家才能实现权力的分立和制衡;另一方面,也只有将与社会成员密切相关的财政预算公之于众并允许公众广泛参与,一个成熟的社会才有可能逐步形成。
治国应以理财为核心,合于现代国家的基本理念,财政可以看作是连接政治体系、经济体系和社会体系这三个系统的媒介。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人教版必修一《经济生活》中第八课“国家财政”。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课后总结反思四个方面对本节课作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国家财政》这一框承接了上一课个人收入分配这部分内容,是对国民收入的延展和深入。同时又引出了下框税收,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所以,本框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的地位,可以为学生积极参与经济生活注入新的动力。
(二)学情分析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构建知识、情感升华,以达到知情融合。本人根据以上新课标、本课的地位及学情,结合高一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参与能力基础,联系生活,确定本课时需达成三个目标:
(三)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能力目标: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及其确立依据: 教学重点: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重点的依据:只有掌握了这点,才能理解和掌握财政及为以后《税收》打下基础。教学难点:财政的作用
难点的依据:对于财政为什么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理论性比较强,牵涉的知识点比较多,学生理解比较困难。
二、教法、学法分析:
我们都知道思想政治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所以本节课我打算:在教法上,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运用了直观演示法、学生辩论、分组讨论、事例分析、活动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在学法上,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活动中亲自体验、由理论到实践,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分析: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644.1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61316.9与数字62427.03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7.6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61316.9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62427.03和数字7.6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完成定义的教学。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在定义教学完成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辩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③财政收支平衡 然后把学生分成正反两组进行辩论:论题为:财政出现赤字好不好?辩论后教师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如何正确的看待财政赤字。(板书)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 活动四:(分组讨论,角色扮演)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在对财政的来源和支出分类做到详细的了解后,我会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四、课堂小结和反馈练习:
在课堂小结中我让学生自己来总结说出本节课的收获,做到自我的反思和总结,这样可以把课堂传授的知识尽快地转化为学生的素质;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政治理论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且逐渐地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个性。反馈练习:
1、在我国财政收入的形式中(B)
A、利润收入是所有企业税后利润中按规定交给国家的部分 B、税收是财政收入的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C、债务收入是国家财政通过借贷的形式从国外取得的。D、利润收入是财政收入中征收面最广、最稳定可靠的形式。
2、影响财政收入的基础性因素是(D)A、税、利、债、费 B、国家政治权力 C、国家的分配政策 D、经济发展水平
3、财政赤字意味着(C)
A、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 B、财政收入大于支出 C、财政支出主要依靠借债来维持,可能引发通货膨胀 D、国家财政收入计划未能完成。
五、板书设计
含义 目的 本质
国家财政 财政的作用
实现 形式 分 类
国家预算 财政收入 主要来源
国家决算 财政支出 支出分类
支出>收入 财政收支关系 收入>支出
巩留县高级中学 高亚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国家财政》(板书)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国家财政》承接了上节课《个人收入的分配》的内容,是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延展和
深入。本课题侧重引导学生认识国家是如何参与社会财富分配的,帮助学生感受财政在我国
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所起的巨大作用同时又引出了下一课题《征税和纳
税》,因为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本课题在本单元《收入与分配》中起到
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册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会社会主义制度优越
性,认识国家宏观调控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学情
有关财政领域知识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较陌生的,平常生活中是较少关注的。另外,财
政知识是较为宏观的知识,学生理解起来也较难。这需要教师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在情境中
构建知识。
二、目标分析
由于本课的重要性,依据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
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课应达到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教学,使学生识记财政、预算、决算、财政收支的含义,理
解财政收入的影响因素及财政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联系国家财政政策的材料,说明财政的巨大作用,培养学生分析
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理解事物内部联系、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框学习,增强学生国家观念,教育学生关心支持财政工
作,以国家利益、经济建设为重。
2、重点、难点
(1)重点:财政的作用
(2)难点:财政的作用
依据:本知识点与国家职能的发挥、民生问题的解决等现实问题关联最直接,也是学生
理解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的重要佐证。充分学习和掌握了这个知识点,还有助于为学生
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下一框题内容打下基础。
为了突出重点、难点,实现教学目标,依据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一学生的认知结构,我计划采取以下教法和学法。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①情景教学法法②自学阅读和讲授结合法③讨论式教学法
2、学法。①自主学习②探究学习③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畅所欲言》
通过让学生回忆不平凡的2008年发生的重大事件,国家都投入了巨大资金,引导学生得出这些投资都是来源于国家财政的结论,从而引入新课。
回首过去的2008年,它带给了人们无限的感伤和无限的快乐,在这一年中,真的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让人难以忘怀,不知在咱们同学的心目中,08年的哪些事情让你至今仍记忆犹新呢?(学生发言)
多媒体展示:
①08年雨雪冰冻灾害,国家投入抗灾重建资金360亿元
②国家抗震救灾总投资644.1亿元,09年在投入1000亿进行灾后重建恢复工作 ③神七研制总投资300多亿元
④奥运场馆总造价为205亿元人民币,奥运会总投资4500多亿元
⑤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计划总投资达40000亿元
问题:国家投入的大量的资金从哪里来的?从而引入国家财政的话题。(板书)
(二)新课探究:
活动一:(学生阅读课本,然后回答问题)
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本64页的内容,然后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什么是国家财政?
②财政的目的是什么?
③财政的本质是什么?(板书)
在学生对财政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后,我通过一段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财政汇报材料引出本课的第二部分理论,国家预算、国家决算、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的含义便呼之欲出。
活动二:(阅读材料,小组讨论)
2008年,全国财政收入61316.9亿元,完成预算的104.8%。全国财政支出62427.03%亿元,完成预算的101.7%。预计2009年全国财政收入65720亿,比2008年增长8%,财政支出预算总额将达到7.6万亿元。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①在材料中出现的数字61316.9与数字62427.03说明的是我国的什么情况?而数字65720和数字7.6万亿又说明我国的什么情况?
②材料中数字61316.9和数字65720共同代表的是什么?而数字62427.03和数字7.6万亿共同代表的是什么?
通过第一个问题,得出结论:说明的分别是国家决算和国家预算,并由学生找出含义 通过第二个问题,得出结论:共同代表的分别是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然后指导学生从课本中找出它们的含义。通过具体的数字,既便于学生理解,又形象直观,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板书)
之后,我会继续引导学生分析08年的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情况,从而引入财政收支关系的教学。
活动三:(对比分析,展开讨论)
通过小组讨论,正确得出财政收支关系:
①支出>收入→财政赤字
②收入>支出→财政盈余
③财政收支平衡
在学生充分了解了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后,引导学生分析财政收入的来源和财政支出的分类及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
活动四:(分组讨论)
情境分析:如果你是国家领导人,你打算从哪些方面获得收入?你又如何分配这些收入呢?影响财政收入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小组讨论后,派出代表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上台进行自我演讲。得出收入的来源和支出的分类,然后由其他小组进行补充和最后的总结,得出结论。(板书)
随后引导学生通过观看08年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构成结构图片加深学生印象。财政在我们生活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财政的作用
活动五:(材料展示,分组讨论)
在这个板块中我会用多媒体展示三段材料,通过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财政的三个主要的作用。
材料一: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讲到“让所有的孩子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我们一定能够实现这个目标。”
2006年:全年中央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是536亿元,全国免除了西部地区和部分中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5200万名学生的学杂费。
2007年:在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使农村1.5亿中小学生家庭普遍减轻经济负担。
2008年:我国从2008年秋季起全面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是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重大举措。
此外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的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制度不断健全,家电下乡,种粮补贴等惠民活动火热进行中。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体现了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板书)材料二:南水北调总投资343多亿元,青藏铁路总投资339多亿元
西电东送总投资700多亿元,西气东输总投资940多亿元
这些都属于基础建设行业,利国利民,但是却存在着资金投入大、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利润不高的特点
探究问题:这类项目个人愿不愿意去投资?没人投资行不行?国家的投资说明财政有什么作用?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板书)
材料三:目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正逐步显现,为此国家拿出4万亿的财政支出,目的是为了刺激国内的需求,保持我国经济的良性发展。
探究问题: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板书)
(三)知识巩固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回顾本课学习的过程和学到的知识,引导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谈谈自己本课在思想上的收获,升华认识。
(四)作业设计:练习册
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财政制度的现代化。全会公报也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并两次提出建立现代财政制度这一重要命题。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要求,点明了目前的财税体制中还存在许多无法与社会、经济发展适应的陈旧弊端。实际上,这些弊端也早已显露。比如,由于预算体制不够科学化专业化,导致国家财政资源的部分错配,一些吃得过饱的部门单位,为了保持下一财年的财政额度,一到年底就突击花钱,不仅助长了奢靡之风,制造了寻租黑洞,还使政府公信力受损;又如,税收不能完全体现公平税负和调节贫富的功能,中间群体、中小微企业税负过高,而富裕群体和个别行业税负过轻,导致群体与群体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收入差别过大,中小微企业与大型企业无法真正实现“国民待遇”的平等;再如,地方事权和财权的不统一,刺激了一些地方政府征收“过头税”和乱收费的冲动,打乱了宏观调控应有的一致性。
这些问题都曾引起决策层的高度重视,曾三令五申加以禁止。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从制度层面寻找弊病源头,否则,抑制经济增长和激发社会矛盾的因素就无法剔除。
三中全会报告对于建立现代财政制度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即“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这也为今后将要实施的具体改革措施指出了方向。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需要通过预算编制和审议的专业化,以及三公消费的透明化,为公共财政的善用提供机制保障。可以预期,预算编制的改革将随之而来,而三公消费也有望得到更刚性的约束。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需要尽快实现地方事权和财权的统一。从财政角度而言,这就要求一方面改革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提高其效率,另一方面,需要培养地方稳定可靠的税源,以此调整其施政惯性,克服重视财政税费来源不重视民生需求,重视短期效益不重视长远利益的弊端,实现与中央调控的进一步协调。
建立现代财政制度,需要降低总体税负水平,以此营造出普遍的创业创新氛围,增强社会的普遍活力。当然,税制的改革,并非税负的全部下降,而是通过有升有降,达到总体税负的优化。
1 农委、能源办发布的项目
项目内容:沼气工程———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集中供气等项目, 支持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集中供气等项目。补助金额:20~8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3~5月。
2 发改委发布的项目
2.1 生猪
项目内容: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项目, 补贴优先用于粪污处理设施建设、适当安排猪舍建设和完善配套设施设备。补助金额:10~80万元, 往年申报时间:2~3月。
2.2 奶牛项
目内容: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 (场) 建设项目, 支持存栏奶牛200头以上的现有奶牛养殖小区 (场) (符合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不在法律法规规定的禁养区内) 。补助金额:50~15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2~3月。
3 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发布的项目
3.1 特色种养
项目内容:支持优势特色种养示范专项, 以完善畜禽良种扩繁体系为主, 重点扶持已有基础的扩建或续建项目 (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且辐射带动能力强, 促进周边群众增收作用显著) 。补助金额:10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6~8月。
3.2秸秆养畜
项目内容:秸秆养畜联户示范项目, 秸秆青贮、氨化、微贮工作开展较好, 有区域扶持政策的地区优先考虑, 支持肉牛、肉羊养殖发展的项目优先考虑。补助金额:10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6~8月。
3.3 畜禽良繁
项目内容:畜禽良种繁育项目, 以完善畜禽良种扩繁体系为主, 重点扶持已有基础的扩建或续建项目。补助金额:150万元, 往年申报时间:6~8月。
3.4 现代农业园区
项目内容:规模化标准化畜禽 (或水产) 养殖基地, 组织带动力强的股份合作和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大户或家庭。补助金额:1 000~2 00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5月。
4 财政部发布的项目
项目内容:渔业资源保护和转产转业项目, 增殖放流、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减船转产。补助金额:200~1 50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5月。
5 农业部发布的项目
5.1 养殖
项目内容:养殖业良种工程拟储备项目, 养殖良种工程项目、畜禽良种工厂拟储备项目、水产良种工程拟储备项目 (视具体情况) 。往年申报时间:9月。
5.2 畜产品
项目内容: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畜牧业, 生猪出栏0.5~5万头;蛋鸡存栏1~10万只;肉鸡出栏5~100万只;肉牛出栏100~2 000头;肉羊出栏300~3 000只。补助金额:25~100万元。往年申报时间:7~8月。
5.3 渔业项
一、发达国家粮食产业财政金融政策的主要特点
(一)财政政策
近年来,为适应WTO《农业协议》的条款要求,欧美等发达国家逐步从以往对粮食市场价格、出口补贴、关税保护为主,调整为以对农民收入、农业结构调整补贴等形式为主。
1、补贴。补贴是一国政府支持本国粮食产业发展的最主要、最常用的政策工具,直接补贴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美国政府通过各种补贴计划,向农民发放的补贴约占其收入的1/4左右。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给农民的各类补贴已达到农民年总收入的50%。国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有多种方式,如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不挂钩的收入支持、政府在收入保险方面的补贴、为保护环境所提供的补贴、地区性援助、限产计划下的直接补贴等。据世贸组织统计,仅不需要削减的、可计算的年农业补贴,美国为512亿美元,欧盟为209亿美元,日本为204亿美元。与其他支农手段相比,直接补贴在世界范围内出现得相对较晚,但却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它的最大优点是转移效率相对较高,受益对象非常明确,经过的中间环节少,便于监督管理,国家财政预算中用于补贴农业生产者的损失相对较少,政策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国外测算表明,直接补贴的转移效率超过50%。美国的补贴主要有生产灵活性合同补贴、耕地休耕补贴和农业灾害补贴等三种补贴。欧盟各国主要有种植业补贴、休耕补贴和环境保护补贴。日本补贴的对象则是山区和半山区的农田,每个农户每年可享受的补贴上限为100万日元。
2、价格支持体系。美国由联邦政府授权农业部,每年规定小麦等主要粮食的支持价格,公布后全年稳定不变,价格支持政策主要有:一是粮食抵押贷款。在小麦等七种主要粮食品种的市场价低于支持价格的情况下,已同政府签订限耕合同的农民可以暂不出售,而将粮食作为抵押品,从商品信贷公司取得贷款,贷款利率低于一般贷款。如在规定期限内,市场粮价上升到超过支持价格水平,农民可取回抵押品并在市场上出售,以还本付息。二是干预性收购。如粮食抵押贷款到期而市场粮价仍低于支持价格,只要借款人提出要求,商品信贷公司就保证按支持价格把抵押的粮食收购下来,使农民的收益保持在不低于支持价格的水平。三是直接补贴。在市场价格低于支持价格的情况下,农民不愿接受粮食抵押贷款和干预性收购,政府就发给他们直接补贴。其条件是在新粮收购后的五个月,如果小麦等七种粮食中任何一种粮食的全国加权平均市场价低于支持价,生产这种粮食并与政府签订了限耕合同的农民都可向政府申请发给直接补贴。补贴金额原则上按政府公布的支持价格同全国加权平均市场价格之间的差额支付。欧盟的价格支持体系主要有干预价格、目标价格、门槛价格和月加价价格。澳大利亚则建立了保证价格制度和汇总支付制度。
3、基金。欧美等发达国家为支持保护本国粮食产业的发展,一般都建立了农业发展基金、粮食最低保护价基金、农民退休基金和出口补贴基金等。如澳大利亚设立的小麦业稳定基金是由小麦种植者捐款,政府给予资助。该国上世纪70年代前规定,当小麦实际出口价格高于保证价格一定数额时,高出部分将用于支付小麦基金;如果平均出口价格低于保证价格,其亏损由该基金弥补,基金支付不足部分则由联邦政府解决。
(二)金融政策
1、建立健全粮食金融机构网络。如美国政策性农业金融体系主要由互助合作性质的农业信贷机构和政府农业信贷机构组成。前者由联邦土地银行、联邦中期信贷银行和合作银行组成;后者则由农民家计局、商品信贷公司等组成。美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特点,一是由政府出资建立,逐步转为民间所有。二是资本运用主要是用于扶持贫弱,维护机会均等,公平竞争,具有保护性。三是积极参与金融市场运作。
2、重视发挥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一般来讲,农业政策性金融具有融资、弥补、扶持、倡导和服务等功能。从各国金融实践看,金融机构在提供贷款之外,还提供相关的技术和信息等服务,以确保所发放贷款的使用效率和经济效益。如美国合作信用社通过传授金融知识,帮助无力获得商业银行金融服务的工薪阶层和低收入家庭增强金融意识和理财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社区合作和经济发展。
3、夯实合作金融的民众基础。其资金来源主要为社员的储蓄性股份,免征税收。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信用社可以提供类似商业银行、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的金融服务,并能够发放信用卡和住房抵押信贷。它以高于市场利率吸收存款,并低于市场利率发放贷款。
4、积极探索和完善农业保险的支农作用。目前,世界上约有40多个国家推行或试行农业保险。鉴于该保险的特殊性,它一般不适用各种商业保险法则。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农业保险体制主要有三种:一是由政府组建官方的农作物保险公司,其资本由政府捐赠,经营管理费用由政府补助,免除一切税赋。农作物保险公司直接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原则上农民投保自愿,但也有促使农民投保的强制性条件,比例保费补贴、农户信贷、生产调整、价格补贴等都与是否参加保险相联系。二是农业保险由区域性农业共济组织经营,政府通过提供部分经营费用和再保险,构筑本国农业保险体系,主要农畜产品的保险是政府强制性的。三是农作物保险由半官方的股份公司直接经营,各有关金融机构为其代理人。政府在公司控股且提供管理费用,农民贷款必须投保,无贷款的农民可自愿投保。
(三)通过金融机构,发挥财政政策效应
欧美等发达国家政府重视以金融为手段,通过金融机构发挥财政政策最大的效应。各国运用财政手段改善金融业的融资环境,增强农村金融抵抗风险的能力和信用创造能力,从而达到直接扶持与补贴金融,间接补贴粮食产业的效果,利用较少的财政补贴支出推动数倍的金融贷款的投入。
为了吸引金融机构增加对粮食产业的投入,各国政府对那些向农民提供优惠贷款服务的银行给予财政资助和补贴,补贴数随贷款额的增加而增加。政府财政贴息后,银行执行低利率的政策,降低了农民的融资成本。如法国对符合政府政策要求及国家发展规划的贷款项目,均对粮农实行贴息贷款的优惠政策,而优惠贷款利息与金融市场利率差额部分由政府补贴。贴息贷款主要用于生产开支和生产设备投资,它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贷款人的利息负担,深受农业经营者的欢迎。此外,还增强了农业信贷互助银行的竞争能力,扩大了信贷业务,提高了收益。
二、启示和建议
(一)财政方面
1、合理确定粮食价格支持补贴与对农民直接补贴两者的比例。从国际上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实践看,保护粮食产业从价格间接补贴到对农民直接补贴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在目前我国粮食产不足需,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认真思考如何合理搭配运用好粮食保护价和农民直接补贴两种政策工具,以适当降低保护价水平和加大直接收入补贴的力度,从而达到保证粮食产量和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2、建立健全粮食专项基金制度。对现行的粮食风险基金要明确定位,管理到位。粮食风险基金的首要目标是应对粮食市场风险,确保粮食安全,并用于平抑市场粮价及对低收入人群的粮食消费补贴。但现有粮食风险基金使用太宽,与粮食有关的支出都往“粮食风险基金”上靠,不利于保证粮食储备费用的支出。因此,风险基金应主要用于粮食储备费用支出,要切实纳入财政预算,并且及时足额到位。粮食储备规模增加但粮食风险基金不足的,必须相应增加粮食风险基金规模。同时,设立粮食发展专项基金。可由政府有关部门设立,也可由银行设立,专门用于扶持粮食科研、结构调整、技术推广、病虫害防治、市场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优质品种选育等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二)金融方面
1、完善农业政策性金融体制。要在对原有金融机构加以健全和完善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农村金融体系,逐步形成农业政策性银行、商业性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和其它民间金融组织、外资金融机构并存的多元化的农村资金市场。同时,各金融机构要有合理的职能分工,功能互补,各尽其责,相互协调发展,共同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提高提供优质服务。
2、拓宽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来源。从国际农业政策性金融的发展趋势来看,越来越多的国家农业政策性金融资金主要来源于金融市场上发行的债券, 而我国农发行近十年来, 资金80%以上都来源于向中央银行借款, 到1999年底,长期债券余额只占总资产的5.98%。今后筹资应主要依靠发行金融债券来筹集所需资金,并多筹集一些成本较低的财政存款等。此外,政府应不断充实农发行的资本金, 降低其资金成本, 扩大政策性金融的服务范围,提高其金融服务的能力。
3、灵活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的资金运用。我国的农业政策性金融机构有必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随市场变化调整农业政策性金融服务的内容,在缩减粮食收购资金金融支持的同时,转向较大比例地提高对粮食科研、生产、产业化服务等的贷款比重,大力扶持高科技农业和优质粮食品种的开发,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形成一批优质粮油生产加工基地,并通过产业化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各种金融机构的资金向粮食主产区和粮食生产基地流动。同时,对国有企业粮食收购资金的供应也应加以区分,对于国家政策范围内的储备粮收购和按最低保护价收购粮食,应保证资金供应,但对企业按照市场价格自主经营的部分,则要按市场化的原则择优发放贷款。
4、大力扶持农民合作金融组织的发展。目前,我国粮食生产和流通的产业化水平还较低,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均处于相对劣势,得不到相应的金融服务。因此,今后各级政府应充分重视建立代表农民利益的金融合作组织,为粮食生产和流通提供及时的小额信贷。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允许农民大胆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规律,完善机制。
【国家财政收支分析】推荐阅读:
国家财政教案07-16
新国家财政教案10-17
我国财政收入结构分析07-10
2024年财政收入情况分析06-26
“省直管县”财政改革分析06-29
国家审计分析论文07-11
分析评议阶段转段分析报告讲话材料财政局09-20
国家开发银行统计分析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