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2024-12-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篇1

STS教育即科学、技术、社会教育,是近年来国际理科教育改革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教育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具备现代技术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STS教育对于我国来说,它刚刚起步.今后STS教育将成为科学教育发展的重要研究方向.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学来说,STS教育就是使学生了解与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教学当中对学生进行STS教育.

作 者:吴德强 王娜 作者单位:吴德强(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院办)

王娜(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基础部)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篇2

创业教育 (enterprise education) , 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个人, 这种人具有首创、冒险精神、创业能力、独立工作能力, 以及技术、社交和管理技能。创业教育的实质就在于要让受教育者成长为创业者, 使他们“愿创”、“敢创”、“会创”, 通过树立创业意识, 培养创业品质和学习创业知识, 形成创业能力。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步伐的加快, 我国的大学毕业生人数在逐年增加, 就业也成为一定的难题, 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矛盾十分突出。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显得更加必要。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创业意识, 提高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促就业, 是缓解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有效途径。

二、高等院校创业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 对创业教育支持不够。

1. 学校重视不够。

许多院校的领导和教师没有给予高度重视, 在科研、教师培养、实践场所、资金等方面没有很好地给予支持, 更没做到将创业教育和招生就业等工作很好结合。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忙于帮学生找工作, 而不是引导学生去自主创业。更有部分院校对创业教育涵义的理解存在片面性, 导致现实中创业教育的重精英教育, 教育机会不均等重技巧培训, 忽视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培养等问题的产生。

2. 政策环境较差。

外部环境是创业成功与否的客观条件, 而在吉林省还存在创业政策环境问题。虽然我省出台了支持大学生自主创业的一些政策, 在实际操作中却很难落实, 创业环境还很不成熟。

(二) 师资不适应, 人才匮乏。

创业教育对师资要求比较高, 既要求具备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 又要拥有一定的创业经验和创业实践能力。在吉林省的高职院校中, 这种既懂理论又具备丰富创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专业教师凤毛麟角。在为学生进行创业教育培训时, 纯知识的讲授多于实战中的真知灼见, 创业教育仍然停留在书本和空洞的口头说教上。任课教师对生产、社会实际了解不多, 缺乏实践经验, 理论和实际脱节。

(三) 课程设置不合理, 教材建设滞后。

中国高校学科建设中, 创业课程几乎是空白。目前表现在课堂上的创业课程是零碎的, 缺乏作为一门学科应有的严谨性和系统性。教育形式相对单一, 主要以课堂教育为主, 课外的创业教育活动目前主要停留在活动本身的开展, 其活动效果得不到保证。

(四) 教学模式陈旧, 教学方法单一。

大多数高校的创业教育仅局限在校内和课堂内, 实施创业教育仅仅停留在教材和课堂上, 还是一种较为陈旧、封闭的教育模式;在教学方法上, 以教师为中心, 教师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没有立足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教学没有把创业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传授有机结合起来, 而且教学内容陈旧, 教学方法落后、途径单一。

(五) 创业实践不足。

创业实践是创业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是提高创业教育实效的基本途径。事实上大部分学校用于学生创业实践的场地都非常缺乏, 要么把牌子挂在某个办公室, 要么在一处简陋的地方摆上几张桌子。目前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同企业的联系不够, 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一) 营造良好的创业教育及文化氛围。

营造自由、宽松、和谐的创业氛围和环境是高职院校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创业人才的基本前提。

1. 构建崇尚创业的社会强势文化。

构建崇尚创业的“强势文化”, 应利用宣传和引导的强大作用, 使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具有倾向创业的思维和行动。在全社会培育创业意识, 倡导创业精神, 完善创业机制, 倡导敢于创新、勇于竞争和宽容失败的精神, 努力营造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有利的社会环境和条件。

2. 营造校园创业文化氛围。

高职院校应注重校园环境创业文化的创建, 要通过宣传栏、校园刊物、广播站等载体, 使学生了解创业的政策法规等信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 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 弘扬创业精神, 在全校上下形成良好的创业教育氛围。通过各类制度化和非制度化、显性和隐性的环境因素及其综合作用, 潜移默化地诱发和形成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个性心理品质。

3. 政府政策扶持, 社会各方参与。

只有政策积极扶持, 社会大力支持高职学生的创业教育, 才能优化创业教育的环境, 确保创业教育的顺利进行。

吉林省各级政府应发挥领导和统筹作用, 增加投入, 改善条件, 完善设施, 为学校实施创业教育提供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政府有关部门及企业应对大学生的创业给予资金扶持, 政府的支持、社会的关心和企业的支持能够为学生创业教育营造良好环境与氛围。

高职院校应该重视对学生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引导, 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 形成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教育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学校应制相关政策引导并鼓励学生进行创业的思考与实践。

(二) 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创业教育的成功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师资队伍建设。创业教育教师的门槛是相当高的, 他们除了具备创业教育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课堂讲授能力之外, 还需要拥有创业实践指导能力, 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在创业师资队伍结构上, 学习美国的经验。高职院校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应该是兼职教师与专职教师相互搭配, 聘请一些成功的企业家作为兼职教师给学生开设课程, 聘请一些技术专家作为学生创业的智囊团, 提供智力支持。

在一些与实践结合密切的学科中, 通过开展“产、学、研一体化”活动, 让教师深入高新技术企业, 体验创业过程, 学习成功创业案例, 丰富创业教学经验。

建立起利益驱动机制促使教师主动、积极参与创业教育, 对在创业教育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 按照既定的报酬标准予以奖励。

(三) 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科学的课程结构和体系, 对实施创业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在这方面, 我们应以创业教育的基本价值为标准, 精选课程, 加强课程的实用性和新颖性, 在本专业基础上突出与创业教育密切相关的课程, 形成具体学科课程、创业实践课程相结合, 必修课、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结构, 构建有创业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

同时, 根据创业教育的特点, 可以考虑实行弹性学制, 以鼓励创业素质高的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创业实践。创业教育既然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人, 那么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的培养应当成为我们的教育目标。

要不断建设和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就要充分发挥教学主渠道———第一课堂教学的作用, 将创业教育落到实处。进行课程设计时, 征求企业的意见, 请企业课程师来讲课。在教材建设上要适应创业教育的要求, 教材内容需要有职业性、基础性和创新性, 在内容安排上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根据就业市场的变化和企业的需求对教材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和构建。

(四) 不断探求和创新教育教学方法。

开展创业教育, 落脚点在教育教学。开展创业教育就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 这应该成为当前创业教育的着力点。在实际的操作过程当中, 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可以把文化导向、课程导向和实践导向这三种模式结合起来, 形成更有利于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在高职院校中, 创业实践带动创业文化, 创业实践唤醒创业意识, 创业实践提升创业品质。及时总结创业实践, 将会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高职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 又要有丰富的非专业知识, 如相关的商业、管理和法律法规知识等, 学校实施创业教育不应局限于一门课程或创办一个企业, 而应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学校的每一个工作环节, 每一个工作阶段都可以而且应该贯穿创业教育这根主线。

(五) 搭建创业教育的服务平台。

高职院校应该经常开展创新和创业计划竞赛, 可以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 设立专项学生创业基金, 对学生科技发明、自主创业给予专项资助。

高职院校可以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旨在提高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创业论坛, 邀请知名企业家和创业教育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讲座。可以出台政策扶持创业型社团。

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界的联系, 有利于为更多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提供实习机会, 让学生能直观地了解企业如何运作。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和企业的合作, 积极搭建校企交流平台。

(六) 构建科学的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要真正落实创业教育, 必须尽快制定创业教育评价标准体系。改革传统的评价模式, 根据创业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养目标,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 全面评价、考核学生在各个阶段、各个方面的创业意识、创业能力、创业知识和创业心理品质发展、提高的情况, 激励学生积极进取, 使他们成为有“事业心”、“开创个性”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创业者。

摘要:在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 培养大批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 对于促进就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促进高职院校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院校,创业教育,问题,对策

参考文献

[1]向东春.美国百森创业教育的特点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2003, (2) .

[2]滕勇.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4) .

[3]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透视[J].大众科技, 2005, (10) .

[4]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月刊, 2006, (1) .

[5]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 2006, (2) .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课外实践活动;STS教育;小实验;现场调查;资料查询;研究性实验

当今,科学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之一是科学的社会化,科学技术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角度。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科学、技术、社会(简称STS)教育,将物理知识教学与STS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是促进物理教学改革,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物理课外实践活动是实施STS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利用物理课外实践活动实施STS教育,将物理课程中学到的知识和日常生活、技术、科学和社会紧密联系起来,既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叉发展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利用课外实践活动渗透STS思想的形式有多种多样,主要可采取以下几种形式:

一、开展课外小实验、小制作活动

教材中设置了众多的“小实验”和“小制作”,课本知识的许多重点和要点都体现在其中,因此,有必要给予学生一定的指导,以帮助其完成这些小实验、小制作,从而让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域,培养学生对于物理和技术的兴趣,密切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等。

例如,在教学“杠杆”这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杠杆的应用——杆秤,就可指导学生利用杠杆平衡的原理来制作一个杆秤帮助理解。教师可提供砝码或钩码。以供学生制作时作校准之用。教师在制作过程中对学生的操作加以指导,告之要注意的地方。有许多学生就圆家利用筷子做秤杆,用薄铁皮做秤盘,用天平的小砝码做秤砣,在秤杆上刻上示数,做成了一个小巧而又实用的小杆秤,可以用它称一些小物件。利用这个小制作,可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杠杆平衡原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得到了走进生活的机会,学会了认识杆秤,利用杆秤。

二、开展现场调查活动

目前,教材中渗透了许多与科学技术有关的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与环境保护、能源问题等。此类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具有普遍性。因此,可要求学生通过到现场实地观察,调查当地的污染情况或能源情况,来增加他们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例如,在学习了“声”这一章后,可围绕学校噪音污染严重这一情况,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去找一找有哪些噪音源在发出噪音,影响同学们的学习。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减小学校的噪音污染。学生实地调查后,想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措施,如在学校周围栽种树木,以减弱附近工厂传来的噪声;课间同学们不要大声喧哗、追打嬉闹等。

三、开展资料查询活动

新教材中渗透的STS教育内容有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发展、新成果、新成就。如新型电池、超导体、现代航天技术、超声波及其应用、低温的获得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等。以上内容不可能用实验方式展现,所以可以采用资料查询的方式进行。通过这种形式可促进学生走进科学,走进高新科技,加强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联系。

例如,在学习了“核能”之后,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上网,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收集有关核能的知识,了解核能发电和火力发电各自的优缺点,写成相关的材料,在课堂中进行辩论。该种方式既可幫助学生了解核能的知识,又能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合作精神,并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四、开展研究性实验

这类活动,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求知识,从学科和生活中选择或设计具有实践性的研究课题,让学生采用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探究、发现、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课题来源,包括物理教学大纲中的实践活动参考题,也可以由教师设计一些课题或学生提出自己感兴趣的课题。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中明确指出:“引导学生学习物理学的初步知识及其实际作用,了解物理知识对提高人民生活、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在社会注意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加强课外实践活动的实施。加强课本知识与生活、社会的联系,促进教材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渗透STS教育,提高新一代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篇4

高职院校主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在教学活动中要求发挥学生的探究思维,使学生能够有效将理论知识转变为实践操作能力。但是当前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不能准确认识教学的目的,导致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低,在择就业时出现困境。主要是以下教育教学活动导致:第一,高职院校缺少对教学目标的认识。高职院校要能够根据本校的办学特点,所处地区的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一个校企双向的教学目标,如某地红茶、旅游业发展,该地所在的高职院校则可以将教育教学目标同当地的企业联合,由企业向学校提出怎样的人才需求,而高职院校由此为目标之一开展教学活动,而教学质量则是学生是否符合企业运作的要求为基准。但事实上,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原封不动照搬素质教学理念,缺少特殊性针对性,导致高职院校教学质量无法提高。第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缺少科学评价。科学的评价能够为教学质量发展提供一个方向,而评价体系涉及到管理学、经济学等多个领域知识,构建一个科学的评价体系成为教学活动的难题。第三,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力量不足。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包括教师、学校行政管理人员、学校领导等。当前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中呈现出专业性不足、缺少全面性人才的特点。如高职院校中有的教师不仅要能够带学生的专业课学习还要求能够成为学生的辅导员。这一类教师就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专业知识,还要求具有心理学等其他方面知识。而事实上,高职院校教育教学队伍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导致整个学校缺少良好的教学氛围,致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二、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构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求从多个方面入手,在横向中依赖素质教育新理念、现代信息技术等。在纵向中通过教学质量管理、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评价三方面的系统来保证质量监控体系的可行性。

(一)形成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教学质量管理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全面、科学的教学质量管理系统能够维护学校的教学秩序,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该系统主要的职能是学校根据素质教育改革理念、社会发展新趋势,进行新学期教学改革和发展规划,从而为每一届、每一个专业的`学生制定符合其自身专业特点的教学目标,并能够展开教学课程规划设计,统一开展教学工作,通过组织、指导、督促、协调等方式来带动教学活动发展。如制定学生学期课程,学校考试时间等等。

(二)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是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保证,只有通过监控系统才能掌握教学活动的进展,从而得出教学质量情况。建立教学质量监控系统需要依靠两个方面支持。一方面是学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掌握学生、教师的教学活动走向。如高职院校通过设定自习近平台,要求学生和教师自行登录平台学习一定的时间,完成作业方能得到该课程的成绩。

(三)组建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教学质量评价系统是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动力所在,通过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能够得到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从而对症下药,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指标分数。而构建教学评价系统还要求依靠教学监督系统的行为过程,即在教学监督中收集教学信息,根据一定的指标权重的设定,得出最终的评价分数。另外还要求学生对教学质量进行有效的评价,可以通过无记名的方式让学生对某课程、某教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因而建立教学质量评价系统还要依靠各项信息的收集,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算法模型,得出科学、人性化的评价指标。

三、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总体上具有多样性特点。如要求学生、教师、学校管理人员、第三方人员等的参与;第二该实践活动具有长期性特点,只有长期展开同一实践活动才能达到质量监控的目标。通过调查分析可知,高职院校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方式主要如下所示:

(一)采用激励措施,推动各个主体主动参与教学质量监控实践活动。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当前高职院校也实现了市场化管理。学校活动因此带上了一些竞争色彩,大大改善了传统中责任推诿的管理现象。在新的形势下,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展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需要拥有一定的激励措施,激发其积极性。如某高职院校通过制定奖励制度,让没有课的教师组成监督队伍,对上课中的教师展开听课、评课,并要求能够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另一方面对于学生而言,可以采取一些有奖参与的方式,使学生能够展开对课程、教师科学的评价,某高职院校在每个学期末展开课程评价,学生可以提出建设性意见,如该课程需要在大二期间学习。这些意见条将用来抽奖,学生可凭此得到讲座门票之类的小礼物。总之,激励机制是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重要方式之一,高职院校人员会因此激发参与到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导入专业队伍,带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专业性。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评价系统的构建需要有专业的人员进行指导和制定。另一方面专业能力不足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将会大大降低教育教学活动的质量,从而使教学质量监控实践失去意义。实现教育教育质量监控的实践的专业性还能提高监控效率和监控质量。本文主要通过在学校导入专业队伍的方式来达到这一实践目的。导入专业队伍要求学校能够优化当前的招聘制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如在招聘时要求应聘者具有较高的学历,在试讲时能够面对学生,由学生进行评价.

(三)引入质量管理标准,指导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的实践活动的科学性。结语综上所述,在教育大众化改革的推动下,高职院校的办学规模、办学数量等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学生数量的激增,使高职教育教学各项问题不断尖锐化,因此,加强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监控管理实践,既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准,又能提升高职院校的社会地位,成为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根据实际的高职院校实践活动可知,加强教育教学监控的实践要求从完善制度入手,构建教学队伍、展开多方位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渠道来实现。

参考文献:

[1]赵虹.高职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构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10):15-18.

[2]周磊.高职院校二级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践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1):124-125.

[3]陈蕾,周晓康,杜媛.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通讯,(2):38-40

高职院校实施STS教育探析 篇5

一、STS教育的实施途径

STS教育的实施途径可分为独立式和融入式两种, 其中独立式教学是指设置一些独立、完整的STS课程, 所包含的课题多是一些重大、宏观的社会问题, 如人口、能源、生态、医疗科技等内容.独立式教学最能切合STS教育目标, 不过在施行时, 难度较大.融入式是在现存的科学课程里加入STS的课程内容, 是设计开发有关的STS模块, 将其融入现有的课程之中.笔者根据目前物理教学的现状, 结合STS教育理念, 将其融入物理教学当中.

二、在物理教学中融入STS教育理念

1.教学目标——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

从我国现阶段的实际出发, 当前和今后STS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创设的实际技术情景和社会情景中学习和理解物理科学知识, 使学生在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过程中学会理解与合作, 培养认识和掌握物理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的能力, 获取个人发展的机会.

因此, 在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定位上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科学知识与技能方面——消除学生与现代物理科技的隔膜;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方面——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科学探究方面——训练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 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方面——使学生更为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物理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在重视知识的同时, 协调知识的发展以及在社会中的应用, 注重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 实现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创新能力等.

2.教学内容——与STS理念结合的教学内容

在物理教学中与STS结合的教学内容, 有两个方向:一是物理学科内容, 例如, 密度的知识;电磁学的知识等等.二是与物理学科相关的社会学的知识.这两部分内容不应有明显界限, 诸如, 可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找出物理学科的知识;物理学科的某方面内容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学生的个人生活紧密联系的物理学科知识, 是学生分析其中的科学依据;物理学科当前的热点问题;物理学科的发展过程, 通过对这一部分知识的了解, 使学生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笔者提到这一部分内容并不是说, 目前的物理教学一概不涉及这方面的内容, 而是这方面的内容不够突出, 目的不是很明确, 尤其是物理学科的知识与社会学关系的知识结合方面较为缺乏.我们应在平时的教学中努力开发这方面的知识.使学生不仅懂得物理学本身的知识, 更了解物理学对社会的贡献和影响.

3.灵活多样的教学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亚格尔 (Yager) 认为STS的教学策略是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 特征如下:呈现教学或课程想法之前, 先引发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向原有的想法或概念提出挑战;采取互助合作、尊重个人和分工工作的合作学习;鼓励反思与分析思考, 并给予充分的时间;尊重与运用学生所产生的想法;鼓励自我分析, 以新经验与证据来重组自己的想法;运用学生的思考、经验及兴趣来引导课程;鼓励运用不同的教学信息来源;采取开放式的问题来引导学习.STS的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中心, 提供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并增进他们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理解, 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意识, 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全面地思考.STS教育理念的教学策略主要有六个部分. (如图1所示)

{

图1 STS教育理念下的教学策略

在这一学习过程中, 教师始终处于一种参与者、引导者、辅助者的位置, 学生处于主体的地位, 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不仅授予学生物理学知识, 更使学生在其中能够体会物理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

4.教学评价——体现全面客观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析 篇6

【摘 要】分析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提出实施创新创业教育应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做好“三引”工作,改革课程设置,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并协同社会和市场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 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12C-01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强调要“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 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开创美好未来”,并明确指出“加强就业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可见,创新和创业已经成为21世纪的时代命题,创新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必须重视的课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特点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基本目的的教育方式。创新教育鼓励学生不断探索,不断发现新的事物,利用现有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掌握新的知识。创新教育的宗旨在于发现学生的创造潜能并促进其创造潜能的发展。创新教育包括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意识和创新人格四个方面。

对于创业教育目前有很多的解释,大致有以下两种:一是狭义的创业教育,也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创办和经营企业;二是广义的创业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业思维和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

创新创业教育包含了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它是以创业教育为主导,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业能力和必须的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实践的作用也不容小视。总之,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创新创业教育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一是前沿性。创新创业教育近十年才在国内正式提出,是一个非常前沿的概念。目前,对于创新创业教育也没有系统的、完整的教育模式,因而只能在实践中进行探索和进步。由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前沿性,它的实施对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的要求也要高于传统的教育模式。二是开放性。创新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不同,不能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是要求掌握教材上的书面知识,而是应该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联系社会生活的实际,一方面要让学生不断地吸收新的知识、新的信息,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的、具体的问题,从中得到知识的更新。开放的学习方式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自身感兴趣的课外活动,在实践活动中锻炼自身的能力,不断扩充知识和扩大视野。三是探索性。创新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索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和相互讨论,在思考和讨论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出现新的见解与设想,学生的思维也就从中得到了锻炼。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一)契合当今经济发展的需求。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环境资源严重不足,要实现经济快速稳定地发展,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对较高,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相对较强,有着更好的创新创业的条件和基础,能够在创新创业中发挥良好的引领作用,带动全民创新,从而推动经济的发展。对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更好地引导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式就业,给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新的活力。

(二)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近年来,我国的高职院校发展非常迅速,规模不断扩大,全国的高职院校招生规模已经与本科招生大体相当,职业教育已经成为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多,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开展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能够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面,鼓励毕业生进行自主创业,更是可以让学生由就业者转变为就业岗位的创造者,为其他学生和各类社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通过创业来带动就业。

(三)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目前,我国企业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经济发展方式不断改进,企业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然而,一些高职院校学生的技能水平、职业素质等方面还难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仅要学习好理论知识,还需要有创新的思维,要敢于创新和创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从微观来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强化学生的创业意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转变就业思路,为学生的就业、创业和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从宏观上讲国家鼓励多种经济模式发展,对大学生创业给予资金和税收政策上的支持,为大学生创新就业模式营造了良好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

(一)确立正确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为目标。目前,国内大部分的高职院校偏重于培养研究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却轻视了学生创新能力的锻炼和为人处事方面的训练,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乏激情,不敢冒险和闯荡,这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事实上,创新创业教育除了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信、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意志,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充分地发掘和培养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鼓励学生不断地开拓自身的能力。以教师的课堂授课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更多的知识,但是却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让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落实。简而言之,学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寻求谋生的本领,也就是满足学生创业的需求。通过创新创业教育,锻炼学生择业和生存的能力,这是高职院校推动学生就业的必然选择。

(二)做好“三引”工作。具体如下:endprint

1.加强政策引领,发挥政策的扶持作用。学校要依据国家和各省市的创新创业政策,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关于有利于学生创新创业制度规定。比如,创新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鼓励学生到科技园创新的规定、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及创新创业竞赛活动的实施办法等相关条例或规定。学校在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学校促进大学生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营造软环境的同时,政府、社会、企业应多方配合,逐步为大学生创业打造硬环境,根据不同的创业项目提供贷款、税收、入园区、运营管理等方面优惠政策的咨询、解读,服务大学生创业就业。

2.加强典型引导,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学校通过毕业生创业就业的调研,也可以通过毕业生实习发现典型,掌握了解毕业生的创业就业典型情况,逐步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库和项目库建设,将各行业各类成功的创业团队和个人的创业发展史输入人才库和项目库,再通过点面结合的立体式宣传,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发挥创新创业典型的引导和示范作用,学院运用多种宣传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热情。

3.加强市场引路,学校、政府、企业“三位一体”共同构建大学生创业就业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高校学生毕业进入社会,自主择业,但不应该放任自流,学校、政府、企业都有责任为大学毕业生构建创业就业服务平台,让大学生尤其是优秀大学毕业生有发挥自己聪明才智的用武之地。有的地方政府与高校联手在紧邻学校的黄金地段创办青年(大学生)创业园,由政府提供场地和政策支持,学校在师资、政策、资金、场地等多方面给予支持,通过项目推介、成果展示对团队和项目进行全程孵化,选择实践性和市场前景俱佳的优秀团队和项目入园。同时,为学生企业入园提供诸多便利:比如学生企业入园第一年免交租金,第二年降低租金,而且学校在项目、人才、环境、政策等方面向大学生创业企业团队提供各类优质服务。让大学生以展示才华的创业热情和扎实理论功底的创业能力,勇敢地踏上充满竞争的创业平台,在创业的后续保证基础上,逐渐步入创新创业的良性发展轨道。

(三)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程的设置是教育教学的重要部分,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该注重其实用性和创新性,各学科之间互相交叉渗透。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减少专业课程,增加相应的综合性课程;其次,开设各类选修课程,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进行选修;最后,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门的创新创业课程。在学生的课程设置之外,还应该提供足够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让学生能够学习和实践同步进行。许多高校不断探索专业教育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行业特色的要求,实行“平台+模块”的专业课程体系,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带动专业整体发展,注重突出行业特色,适应地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

在教学形式上,创新创业教育要在传统的教学授课之外,采用案例分析、商业游戏、角色扮演、开设讲座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特别应加强实践教学,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能力为重点,将实践教学的内容任务具体化,将实践教学环节合理配置:实训、方案设计、技能竞赛、社会实践、实习,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安排实践教学,依次实施,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增强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四)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具体包括三方面:

1.积极推行“学校+企业”的创业教育新模式。学校聘请行业企业资深专家或能工巧匠指导学生,有的学校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各占百分之五十,而且文科专业增开工科的技能操作课程,理工科开设企业管理、创业技能、财务管理、市场营运、政策法规等辅修课程,并通过举办专家讲座、市场调研、参观园区公司和进到“厂中校”实训基地等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行业知识,增强对创业知识的系统把握。同时,利用远程教育网络资源建立“创业信息咨询服务超市”,邀请创业典型和行业企业专家开展咨询指导,通过创业信息网络平台,为大学生提供创业导师、创业资源、创业政策等信息公布及理论实践咨询服务。

2.实施模拟创业团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创业能力。充分利用“校中厂”,搭建真实与仿真相结合的创业实践平台,开展“虚拟创业”、“商务模拟”等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在“校中厂”实训,再加上创业导师及行业资深专家深入辅导,让大学生在创业实训基地和创业园——企业或高仿真企业环境里体验创业的过程,培养创业意识和技能,同时锻炼了他们的创新设计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创业意识和理念,克服传统的创业就是单打独斗的个人打拼做法。

3.积极组织开展创业团队参加各类大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学校、地方、国家及国际级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校应该把各自开展的各专业创业技能大赛均列入教学计划,作为检验教学效果和展示教学科研的新成果的一种形式,逐步正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各大赛项目都有企业代表队或专家评委参加,把理论教学成果更趋于实际化,学生的创新创业形式更加专业化和实践化。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团队参加国际创新创业技能大赛的角逐。

(五)协同社会和市场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是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大环境,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协同全社会的力量,利用市场(下转第188页)(上接第186页)经济的积极作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学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对社会支持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是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支持,二是资金的支持。创新创业实践是创新创业教育中极为重要的环节,学生仅仅是利用校内的资源进行一些专业实习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该协同社会,探索各种各样的创新创业培养方式,联合相关企业进行实践性教学,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工学结合。针对地方产业结构呈现出的多样性对人才的需求,通过多种渠道与各类企业共创产学合作教育基地,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既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又实现了学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应用。

社会资金的支持也是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来源之一,大学生进行创业时若是能够得到一些成功企业的投资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那么其创业的风险和难度都会大幅地减小。一个公平、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是进行创新创业的基本保证,只有在一个运转有序、规则健全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每一个市场主体才能正常地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去运作。大学生毕业进入社会,经验和经济基础有限,难以应对过于复杂的市场经济行为,因此,一个良好的、规范的市场经济环境对鼓励和推动大学生创业是极为重要的。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带动经济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和许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需要在借鉴国际上创新创业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不断地探索和完善。高职院校要不断的研究和总结,确立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政府和社会应该为学校和学生给予相应的帮助和支持,为创新创业教育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切实有效地搞好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陈东旭.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路径探析[J].职业教育,2011(127)

[2]李洁瑶.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探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1

[3]赵淑梅.斯坦福大学的创业教育及其启示[J].现代教育科学,2004(6)

【基金项目】广西职业技术学院重点课题

【作者简介】戴初(1969- ),男,湖南娄底人,硕士,广西职业技术学院经贸系讲师,经济师;陈瑞生(1957- ),男,广西博白人,在职研究生,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会计师。

关于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教学 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黄志纯(1960- ),男,江苏东台人,盐城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教育管理研究。(江苏盐城224005)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高职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成果。(项目编号:266)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1-0052-02

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呼唤,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也是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教育思想讨论和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实施创新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理性选择。当前,与国外高职院校和国内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院校对实施创新教育认识上还不够到位,实践上相对滞后。2006年10月,笔者参加了江苏省教育厅组织的高等职业院校管理者境外培训班,赴新加坡进行为期两周的学习与考察,深感新加坡的高职教育有许多方面值得国内高职院校学习。本文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推行创新教育的经验,对我国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作了一些思考。

一、更新教育观念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先导

我国不少高职院校对实施创新教育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认为只有理论发现、科技发明才为创新;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的事,没有高职院校的份。因此,在教育教学中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被动地接受和储存知识,机械式、模仿性地训练技能,一味使学生通过获得既有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设定的问题,从而得出既有的结论,很少让学生发表见解,更少让学生主动地探究问题。这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的普遍存在,根源于传统的教育观念,是教育思想落后、教学理念陈旧所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类似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同样是以培养大专学历层次、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生源质量也大体相当。但他们“人人创新、处处创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实践给我们以深刻启示。在南洋理工学院普遍实施“项目化教学”,师生共同参与项目开发。不仅培养出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深受用人单位青睐的毕业生,而且创造了不少专利产品,如地铁购票机、检票机、CD贩卖机等,学院内使用的电子钟、刷卡器、送信箱等也都是由师生设计的。学院还广泛与医院、社区、各大企业合作,开发管理应用软件,在国际举办的机器人大赛上,南洋理工学院多次取得优异成绩。由此可见,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大有作为的。创新不仅包括理论发现、科学发明,也包括技术创新、工艺革新等,人人都有创新空间和潜能,高职生同样可以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当然高职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发明家和科学家,而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生的创新活动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和工艺创新上。

高职院校要全面推进创新教育,首先要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新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主体教育和终身教育等新理念,否则,即使教学条件改善了,硬件设施现代化了,由于教育者头脑中未能树立创新意识,仍然会用现代化的手段去推行保守陈旧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创新教育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在培养目标观上要实现以传授、继承已有知识为中心的应试教育观向以传授知识为基础,以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观的转变。二是在教育方式上要实现由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客体教育观向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学习的主体教育观的转变。教师要认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努力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努力探索的新型教学过程。三是在人才质量观上要实现由偏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以分数为唯一标准的知识质量观向着重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考核的能力质量观的转变。四是在教育环境观上要实现由“师道尊严”、学生盲目服从的权威教育观向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民主教育观的转变。营造民主平等、尊重个性特点的人性化教育环境,为创新教育源头注入活水。

二、创新教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

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必须通过先进的教育教学模式来实现。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以知识传授为本位的封闭式传统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知识传授与智力训练相统一的开放式立体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虽没有固定样式,但应具有如下特点:在教学目标的设定上,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作为重点,体现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在课程的设置上,要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强素质”的要求,增强适应性,体现个性化;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适用性和超前性,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紧贴生产生活实际,适时引入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在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上,要变单向灌输、复制式传授为师生双向互动,一起研究、共同讨论,推行启发式、引导式、讨论式、研究式等主动教学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维持性学习为创新性学习。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并与国际高职教育接轨,正在积极探索创新教育模式,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如借鉴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形成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和“订单式”培养模式等。这种教育教学模式对部分社会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是切实可行的,但要普及推广到一般专业人才的培养上,难度很大。因为在我国,人才培养与使用基本上是分离的,用人单位很少参与人才的培养,加之一般专业人才,市场供过于求,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而国家又缺乏一定的政策导向,企业只有选择用人的权利,没有参与育人的义务。新加坡在高职教育创办之初也有类似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南洋理工学院创设了“教学工厂”模式,即将实际的企业环境引入学校教学环境之中,并使两者融为一体。作为教学场所,可供教师和学生进行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活动;作为工厂可以面向企业,公司承揽设计、加工、研发项目。这种教学模式不是以工厂为本位,而是以学院为本位;不是以生产经营为主业,而是以教学科研为主业;不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而是以培养人才为宗旨。这种教学模式让所有学生从进校开始就能接触到全真或仿真的企业环境,通过实施项目教学既与企业保持密切联系,又使实践教学不过于依赖企业,使学院与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互惠双赢的良好合作关系。这种教学模式使理论教学、技能训练和项目开发有机融合,彻底改变了以传授知识为主,实验实训为辅的传统教学模式,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是一种深层次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值得我国高职院校学习和借鉴。

三、提升教师素质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根本

推进教学改革,实施创新教育,基础在教师。只有教师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才能将创新体现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创新型教师才能培养出创新型人才。创新型教师的素质要件,首先,应当树立创新教育观,从思想深处真正认识到创新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核心作用,以激发创新激情和创新潜能,进而以自身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等因素去感染、引导、带动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与发展。其次,应当不断更新知识,形成具有创新特点的能力结构。创新型教师既要有广博精深的专业知识,又要有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既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又要有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导创”,即引导学生探索求知真理,创建新知识,开拓新技术。再次,应当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和教学方法。创新型教师应当根据专业特点和学生实际,分别采用启发式、互动式、研讨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并善于利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开阔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素质的提高。此外,创新型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尊重学生,平等待人,民主施教。

我国的高职院校大多是最近十年内从中专校升格而来的,尽管各院校都十分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但仍然存在着专业课教师不足,实践教学指导教师缺乏和教学研究型教师偏少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高职院校创新教育的开展。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推进。首先要强化对现有教师的培训,既要重视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更要重视加强实践锻炼、提升综合能力。要建立高职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接受培训的制度。其次要拓宽补充教师的渠道,重视从企业引进有实践经验和科研能力的人才。再次要制定教学与科研奖励办法,鼓励教师结合生产和教学实际,开展科学研究和教材开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应聘教师必须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和五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受聘教师必须轮流到企业接受培训,每位教师都有产品研发项目或课程开发项目,所有教材均由本院教师自编,而且不断更新,教师有诸多专利发明和科研成果。

四、改革教学管理是高职院校实施创新教育的保证

先进的教学管理和良好的运行机制是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保证。传统的教学管理,统一性较强,不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别,灵活性较差,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全面实施创新教育必须确立柔性化管理理念,改革“刚性”较强的教学管理制度,给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创造宽松的制度环境。

在课程管理上要推行完全学分制。学分制在本科院校已普遍施行,而在高职院校还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存在着“不完全学年制”“不完全学分制”“学年学分制”等多种形式,而实行完全学分制的高职院校并不多见。因此要加大课程设置和管理改革的力度,增加课程的选择性和弹性,让学生根据其兴趣、特长来灵活选课,从而拓宽基础,发挥个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把创新教育列入学分制方案,设立创新学分。

在考核管理上要改变以书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以分数为唯一评价标准的传统做法,走出“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的考核评价误区,实行知识与能力并重,理论与实践结合,重点检测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特别要重视对学生毕业设计的指导、管理和评价,力求准确全面地判断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南洋理工学院,老师对学生课业的评价重点看是否有创新点,有创新点的课业才能得到高分,这样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创新上,而不是放在如何模仿别人的成果上,正是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管理,使学生逐渐形成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良好习惯。

在学籍管理上要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取消留级、补考制度,实行重修制。让学籍管理呈现开放化,教学管理呈现动态化,教学计划呈现弹性化,使学习更显自主、自觉,个性得到更自由充分的发挥,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为创新教育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

[参考文献]

[1]蒋民,陈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中存在大的问题与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04(7).

[2]张朗山.关于高校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6).

[3]赵亦芳.谈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实施[J].教育探索,2004(2).

[4]李慧勤,郭晓静.国外创新教育的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地质教育,2005(3).

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的思考 篇8

一、认识“三生教育”, 理解“三生教育”

“三生教育”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 它既是一种教育理念, 又是一种教育行为;既是学校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 又是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应有的自觉行为。“三生教育”是一项整体性强、关联度高的系统教育工程, 涉及到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各个环节。云南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在2009年2月份为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提出了“三生教育”, 并迅速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展开实施。

(一) 生命教育

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是1968年美国人J.Donald Walters提出的, 1974年, 澳大利亚的Re.v Ted Nosff牧师针对青少年吸毒问题又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在国内, 台湾是我国最早开展生命教育的地区, 迄今虽有近十年的历史, 但到目前为止, 关于生命教育的定义、内涵与目的尚缺乏一致的认识。而在我国教育界中, 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大多为基础研究。近年来, 我国提出生命教育主要缘于:一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反思, 二是社会转型期的青少年问题, 三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目前, 生命教育的内涵有广义与狭义两种, 狭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对生命本身的关注, 包括个人与他人的生命, 进而扩展到一切自然生命。广义的生命教育指的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科学教育, 又要重视人文教育, 让学生在一次次生命活动中把握世界和生命的意义, 提升生命质量, 解放精神, 培养生命意识, 从而取得人生的成功和享受人生的快乐。它是一种关注个人生命状态, 丰富生命历程, 激发生命潜力, 促进生命成长, 提高生命质量的教育。

(二) 生存教育

“生存”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 (人或生物) 保存生命 (跟“死亡”相对) 。这个定义非常准确。联合国为21世纪提出的教育口号是:“Learning to be” (学会生存) 。正因为“生存”关系到个人甚至人类的生死存亡;对于一个生命个体来讲, 没有比生存更为重要的行为了。有很多学者都研究过生存教育问题, 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尽管不同学者和研究者对生存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 但有一点是一致的, 即生存教育是帮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 保护生存环境, 强化生存意志, 把握生存规律, 提高生存的适应能力和创造能力, 树立正确生存观念的教育。

(三) 生活教育

生活教育是我国伟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的, 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 在他的著作中对生活教育的定义是这样的:“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 用生活来教育, 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 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 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生活教育是帮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实践生活过程, 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追求个人、家庭、团体、民族和人类幸福生活的教育。

“三生教育”, 就是要通过生命教育, 帮助学生认识、珍惜、尊重、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 更好地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通过生存教育, 帮助学生了解生存知识, 掌握生存技能、提升生存意志, 增强生存本领, 掌握生存规律;通过生活教育, 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确立生活目标, 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的生活观念。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三者之间互为条件、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生命教育是基础前提, 生存教育是发展关键, 生活教育是终极目标。

二、高职院校实施“三生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高职院校是我国在重视职业教育的体制下快速发展的一类职业化高等教育, 它的存在对中国高等教育职业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由于高职院校的学生主要是由参加普通高考未能被本科院校录取的高中毕业生和“三校生” (职业高中、普通中专、职业中专、成人中专、技工学校的毕业生组成) , 整体的素质与本科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 对生命、生存、生活的认识也明显不足。

(一) 学生对生命的漠视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都是90后的独生子女, 父母的过度溺爱导致他们对生命价值观认识的偏差、甚至缺失, 一旦遭受打击, 往往手足无措, 甚至漠视生命, 走向极端。

现代大学生自杀或杀人事件总是频频发生, 2004年2月云大“马家爵事件”, 仅仅因为打扑克牌时被人疑为作假就一气之下杀死四个舍友;2005年初到9月北京高校有15名大学生自杀身亡;2006年2月下旬到3月初不到两周的时间, 华农大连续发生四起跳楼事件;2006年8月河南一名大学生因邻里纠纷, 20分钟连杀7人;还有在校大学生因为减肥失败而服药自杀;新生因学校饭菜不合口而跳楼自杀……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提醒着我们:对生命的遗忘是教育最大的悲哀, 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失职与不幸。为了减少这样的悲剧, 我们必须重视对学生实施生命教育。只有通过生命教育, 才能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促进学生主动、健康、积极地发展生命, 提升生命质量, 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 学生生存知识的缺乏

据统计, 全国每年非正常死亡的青少年约有1.6万多名, 平均每天有40多个青少年被各种不应该发生的意外夺去了宝贵的生命。交通事故、溺水、酗酒导致身亡的在校大学生为数不少。这些失去生命的孩子, 给我们留下巨大伤痛的同时, 也让我们意识到悲剧的发生是由于学校、社会和家庭对生存教育的缺失和漠视造成的。

(三) 学生缺乏生活自理能力

现在在校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他们在父母的庇护下, 过着“近无柴米油盐之忧, 远无祸患艰险之虑”的安逸生活。在这种环境与氛围下成长的孩子, 生活自理能力极差, 这些学生一旦离开父母, 走向社会该怎么生活着实让人担忧。要改变这一现状, 我们必须通过生活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生活常识, 掌握生活技能, 确立生活目标, 实践生活过程, 获得生活体验, 树立正确生活观念, 进而追求幸福生活。

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是人类社会所关注的永恒话题。然而,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迁, 人类与社会生活环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与自己的内心世界、与自己的创造物都日益疏离, 人们似乎逐渐迷失了生命的存在及其意义, 失去了生存的本领和方式, 不知道怎样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因此,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倡导“三生教育”, 特别是在高职院校大学生中开展“三生教育”就显得非常必要和紧迫。

三、高职院校如何有效实施“三生教育”

在我国大力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 “三生教育”是加快素质教育的最好切入点、支撑点、和基本点。可以说“三生教育”是学生的需要, 是学校教育的需要, 更是学生家庭的需要。高职院校应把学生作为“三生教育”的核心主体, 积极推进“三生教育”的实施, 增强学生对“三生教育”的认识,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 开设“三生教育”课程, 加强相应师资队伍建设

印度大诗人、哲学家泰戈尔 (Rabindranath Tagore) 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 我国教育先行者陶行知先生也说过:“教育就是生活”。让大学生如何善待生命, 学会生存与怎样更好地生活, 是当代大学教育要关注和解决的重大问题。高职院校教育中除了开设原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课程, 更要注重“三生教育”课程的开设和实施。通过“三生教育”课程开设, 指导学生个体去了解、体会和实践“珍爱生命、学会生存、享受生活”, 让学生对自己有一定的认识, 对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抱着珍惜和尊重的态度, 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 学会生活, 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另外, 必须加强“三生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 “三生教育”在现代教育领域是一个新生事物, 没有现成的教师, 因此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三生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学院可也把讲授与“三生教育”有关学科的教师, 如社会学、心理学、道德伦理等学科的教师, 负责心理健康教育、学生管理的教师集中起来, 进行“三生教育”培训, 不断地补充与“三生教育”相关的理论知识, 以热爱生命、生活充实、积极乐观的、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作为师资队伍中的骨干力量, 积极推进“三生教育”在学院的实施。

(二) 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 营造“三生教育”氛围

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三生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学生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 又是行为主体, 是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和组织者。如何有效地在校园里实施“三生教育”, 全面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学校首先要重视“三生教育”的管理, 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 选派专任教师任教, 加强“三生教育”的过程管理, 提供必备的教育经费支持, 确保“三生教育”的可操作性;其次, 学院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橱窗等进行“三生教育”的宣传, 营造“三生教育”的教育氛围, 让学生自主地参与进来。此外, 学校还可以组织与“三生教育”相关的校园文化活动, 让师生都明确知道“三生教育”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强化“三生教育”的重要地位。

(三) 充分发挥班主任、家长的作用, 保证“三生教育”的顺利实施

在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中, 班主任和家长是最重要的两个角色。班主任是学生比较敬畏的人, 既对学生有一定的威慑力, 又是学生比较信赖的人。因此, 他讲的道理, 学生相对来说易于接受。家庭是学生的启蒙学校,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是广泛、深远而持久的。班主任是学校与家庭取得联系的纽带, 要主动向家长了解学生在校外的基本情况, 介绍学生在校内的表现, 学校教育的计划和对学生的要求, 共同探索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 争取家长的配合, 共同教育学生, 促进“三生教育”的顺利实施。

总之, “三生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话题。“三生教育”的提出具有跨时代的意义, 我们必须认识到新形势下的“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是一个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要更好地推进素质教育, 构建和谐校园, 就必须把“三生”教育当作一个整体来推进, 切不可片面、孤立地对待。

摘要:近年来, 高校大学生漠视个体生命、缺乏生存能力、不会独立生活等现象时有报道, 说明现代大学生缺乏对生命、生存、生活等问题的基本认识, 作为高职院校的一名教师, 应该要帮助大学生认识生命、学会生存、学会生活, 这也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 通过分析“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 (以下简称“三生教育”) 的基本思想及内容, 对高职院校如何实施“三生教育”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三生教育”,思考

参考文献

[1]张美云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探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2006.

[2]武芝林.加强生命教育共建和谐校园[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 2008 (6) .

[3]张红明, 牛凤霞.生命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容忽视的课题[J].中国建设教育, 2008 (4) .

[4]刘淑百, 何海玲.生存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J].新余高专学报, 2003 (3) .

[5]杨永红.浅谈高校德育对大学生生存教育的引导[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6]卢真金.生存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本义及深化[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 .

[7]彭未名.论生存主义的教育选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2 (6) .

[8]苏升乾.“三生教育”是改进高校思想教育课程的有益尝试[J/OL].[2008-08-11].http://www.ssjy.org/chn201111221626491/article.jsp?articleId=12603222.

[9]曾令英.现代大学生生活素质的缺失与对策分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3) .

[10]罗崇敏.全面实施“三生教育”建设现代教育价值体系[J].新华文摘, 2009 (14) .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实施 篇9

(一) 创业教育尚未真正建立有效的课程体系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 (2011年) 指出“各高校要广泛开展创业教育, 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学分管理。”目前, 高职院校的创业教育主要是以单门的必修课、公共选修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开设, 很多学生是被动的学习, 无法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这就使创业教育类课程被挤压在一个较狭小的范围内无法形成体系, 对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方法的培养效果有限。

(二) 创业教育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不同, 它有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在实训课程开发、实践机构建设、实践活动安排等方面都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做保障。当前, 我国一些高校配置了专门用于创业实践活动的创业基金。另外, 许多高校因为教学资源有限, 采用网络课程的形式丰富创业教育课程的实践教学活动, 但其实践效果不强, 创业教育目标很难达到。

(三) 创业指导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创业教育是培养学生创业品质、冒险精神、综合能力的教育, 创业教育涉及的内容丰富, 有很强的实践和技术性, 因此对要求教师既要有创新精神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又要有全面的基础知识和相当的实战经验。目前, 多数创业指导专业教师的知识结构单一, 横向跨学科领域的宽度不足, 实践经验匮乏, 可以讲授专业课程, 但开设优质的创业课程相对困难。兼职教师实战经验丰富, 但理论知识和授课能力有待提高。

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一) 凸显特色, 建立符合学院定位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创业教育要在素质教育及专业教育的大视野下, 融入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黑龙江职业学院结合学校层次和“把高职大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创业素质的人才”人才培养目标, 在注重创新探索和实践经验的总结提炼基础上, 提出以理论课程、实训课程、活动课程、实践课程为主体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二) 实施从仿真创业到真实创业逐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创业教育的实践教育条件一直是阻碍创业教育开展的难题。黑龙江职业学院结合学校现有资源, 采取“整合一批、自建一批、合作一批”的方式, 充分利用各种实训资源, 实施从仿真创业到真实创业逐步推进的实践教学模式, 积极开展与专业密切联系的创业实践活动。

(三) 打造适应创业教育需要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

创业教育的成效取决于高素质的老师。建设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讲奉献的“善讲、会做、能指导”的教师队伍成为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近几年, 黑龙江职业学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方面, 注重在政策和制度上建立有效的保证机制, 主要措施是:培养“善讲”的教师队伍, 定期集体备课, 随时注意把握创业教育、教学发展趋势;锻炼“会做”的教师队伍, 教师的创业教育实践水平需要较大幅度的提高;创建“能指导”的“创业咨询顾问库”, 主要负责引导和协助具有强烈创业动机和创业条件的学生, 指导学生开展创业项目。

三、创业课程体系实施若干问题的思考

通过一系列的工作, 黑龙江职业学院创业教育已经取得一定的效果: (1) 大学生已逐渐改变了过去“学生自主创业是不务正业”的看法。从2012年开始招收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创业方向) 的学生, 2013年已经正式招收创业管理专业的学生, 生源稳定。 (2) 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有较明显的提高, 不少学生已逐渐由“找不到工作, 被动创业”改变为“积极创造条件, 主动创业”。一些学生已逐步改变由害怕失败、缺乏信心的状况, 到勇敢地接受挑战、努力探寻和创造良好的创业机会, 积极开展工作。黑龙江职业学院接受过创业教育的学生中有11.8%有强烈的创业意愿, 有4.7%正在积极进行创业探索; (3) 学院对创业教育支持力度逐渐加大, 从校内实训室、实训基地的建设, 到创业实践条件的逐步完善, 使创业教育由单纯的课堂讲授逐步走向实训室完成创业实训环节、走入校园完成创业活动环节、深入学生的生活完成创业实践环节。实践表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一些措施, 对促进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创业工作、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确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摘要:针对高职院校创业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黑龙江职业学院为例, 论述了在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践具体做法和实践效果。实践表明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及其相应的措施, 对培养高职院校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具有明显的效果。

关键词: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

参考文献

[1]刘新少.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思考[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1) :66-69.

[2]郑瑞伦, 翟晓川, 唐靖云, 秦忠兰.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9) :142-147.

[3]彭文博, 尹新明, 李冠峰, 张留湛, 宛新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0 (4) :55-57.

[4]潘燕.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课程建设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 2010.

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结构及教育探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结构;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4)08-0148-01

在新时期,随着高职院校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学生素质要求的越来越高,这对高职院校的各方面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学生的思想依据其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高职院校要把学生的职业发展作为核心内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构建合理的素质结构,使之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结构的组成

首先,要具备非常坚定的政治信仰。这是人类从事社会活动的基本素质,也是人的政治立场以及观念的表现,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可能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当属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首位。其次,要具备健康的人格和身心素质。要对社会发展有个清醒的认识,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具有自我批评与自我接纳的能力,也具备自我调控的能力,能够很快的与人建立关系,能够很好的调节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承受能力。再次,要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这是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结构的重中之重。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不是能够顺利就业,而且在岗位上取得一定的成就,跟这个人的职业素质有很大的关系。所谓职业素质就是人们在开展某项工作中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品质是从事这个职业所具备的条件。主要所谓表现是职业能力和职业兴趣等等。职业素质是作为“职业人”所具备的,是不断适应工作岗位需要的素质,除了有共性,还有个性,共性是所有的职业人都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比如解决矛盾的能力、合作能力,团队工作能力等等,个性素质主要是特殊工作岗位的某些特殊素质要求,比如,高职院校设计专业的学生要求的审美意识等。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结构的教育措施

(一)强化道德教育,提高政治素质。

在高职院校进行道德教育的时候,首先,要体现学生的教育主体地位,关注他们的爱好,并给于积极的指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伦理观念,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杜绝破坏性的群体事件发生。再次,要引导大学生不断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认清自己的民族身份,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奋斗终身。最后,要培养大学生的自律精神,创造条件满足大学生对个性化的追求,不断延伸他们人格成长的台面,扩大道德教育的影响力。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道德教育中来,树立生活化的教育方式。此外,还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法律常识来提高自身的法律修养,自觉遵守法律,学会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害。明确违反法律法规可能带给自己的负面影响,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尽可能的规避其不利应影响。

(二)强化审美教育,提高审美情趣。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进行审美教育能够很好的使学生在进行欣赏美和创造美的时候产生品德教育的重要前提,也就是精神方面的教育,只有具备审美的心境才会获得自由。审美产生的自由精神能够使得受教育人员感受到品德的重要性和自律的重要性。审美教育具有很强的情感性,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很多优秀的人才在进行知识和审美能力培育的同时,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和思想,让艺术品格跟其人格得到一种很好的统一和升华。所以,要重视审美的功能,注重教育中学生审美情趣的提高。要帮助学生认识什么是真善美,可以结合当前的社会关于美德的热点问题,引发学生关于审美的探究。不断的超越个人的私念,进而养成一个比较好的思想品行和习惯,强化了审美教育的感染力。

(三)强化品德教育,提高身心素质。

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在人生心理发展以及思想品德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学生面临着由不成熟的人格状况转变为成熟的人格状态的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学生已经具备很强的独立性,但是依赖性却为完全消除,主要特点是比较强的自我意识,但是自我控制能力却不强。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可以利用开学的军训、春季运动会以及体育竞赛或者其他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意志,提高其身体素质,培养他们客服困难的顽强品质,让他们学会经受磨难,学会体验生活,明白生活的艰辛,激发学生自强、自尊、积极上进。

(四)强化职业素养教育,提高就业能力。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需要的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要在生产、管理等方面有专门的技术。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要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岗位变迁的能力。只有具备职业素质的人才,才能在以后的工作岗位上有所发展。在高职院校中,培养人才的新型模式就是强化专业实践基地建设,这个举动提高了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使得高职院校在发展的同时不断的谋求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学校管理与企业管理之间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教育模式。在高职教育阶段,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在逐步完善的阶段,学校的文化氛围会对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起到很大的影响。企业实践基地建设为学校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也带来一股新的文化气息。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树立的“质量至上”、“信誉为本”等思想逐渐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中,企业在发展中注重质量和效益,培养员工之间的团结与合作,在工作中要认真负责等工作态度,给学生增加了社会的认同感,增加了学生的工作和生活的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不断的加深学生对于社会发展的认识,增加其社会责任感,进而提高了其就业能力。

三、结论

高职院校主要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具有高技术理论水平以及较高的开发能力的专业人才,这些专业人才要具备一定的职业技术,还要有比较高综合素质。高职院校学生的素质结构包含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不但有思政政治方面,还有职业素养方面。所以,在新时期,要不断强化高职学生的道德教育、审美教育、品德教育以及职业素养教育,为社会发展输送大批合格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慧.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实施途径探析[J].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3).

[2]王丽娟.高职学生素质教育基本内容[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12,(2).

上一篇:坎坷的作文700字下一篇:墓地现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