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科技奖申请书

2025-0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学术科技奖申请书(精选8篇)

学术科技奖申请书 篇1

华中科技大学申请硕士、博士学位发表学术论文的规定

校学位[2005]4号

为使学位论文评定的学术标准客观化,保证学位论文的学术质量,学位申请人须将其学位论文的有关内容公开发表后,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具体规定如下:

一、博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含三篇),其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文科与管理学科学位申请人提交的三篇论文中,至少有一篇在国际学术刊物或中文权威期刊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中文权威期刊范围参照校人事处所编《权威期刊目录》中的文科与管理学科类期刊。

二、硕士学位申请人在学位论文答辩前,必须在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上发表(或被接收发表)学术论文一篇以上(含一篇)。对申请专业学位的非全日制研究生不作此要求。

三、学位申请人发表(或被接收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是其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位申请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研成果,以学位申请人为第一作者(与导师共同发表的论文,导师为第一作者时,申请人可为第二作者),且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

四、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定的刊物为:《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原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图书馆2000年编制)、《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2001年编制)、《人文管理科学国际重要刊物目录及简介》(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0年编制)、《华中科技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期刊参考目录》(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院2003年编制)中所列刊物。

在非上述目录中所列刊物上发表的文章,须经院(系、所)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及校学位评定委员会认可。

五、自2001年起招收的研究生、2001年起注册参加研究生课程学习(或考试)的各类学位申请者开始执行本规定,此前入学的研究生及其他学位申请人仍按原有关规定执行。

六、同济医学院学位申请人学术论文的发表按同济医学院研究生部的规定办理。

七、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凡与本规定相抵触者,以本规定为准。

八、本规定的解释权和修改权属校学位评定委员会。

华中科技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二00五年七月八日

关于研究生发表论文期刊及相关规定的通知

各学位点、各位研究生导师、各研究生班: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于2003年5月15日召开工作会议,根据学校有关政策,形成了研究生发表论文期刊等相关规定的决定,特通知如下:

一、发表论文期刊

1.权威期刊

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研究与发展、小型微型计算 机系统、计算机科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凡被三大索引正式检索(进入光盘版)的论文;

数学类、电子、通讯与自控类等相关学科的一级学报(自动化学报、数学学报、应用数学学报、电子学报及通信学报等)。

2.重要期刊

上述权威期刊同时又是重要期刊;

计算机工程与科学、计算机应用与软件、计算机工程、计算机工程与应用、数值计算与计算机应用、中国图像图形学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微处理机、计算机仿真、微电子学与计算机、计算机辅助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微计算机应用、微型机与应用、高技术通讯、计算机自动测量与控制、光通信技术、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与化学;

教育部直属有研究生院的重点高校学报;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各相关二级学科或专题的学术会议论文集(必须有ISSN号);相关学科(数学类、电子、通讯与自控类)认可的期刊(见《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1999年版,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编)。

3.一般期刊

上述权威期刊、重要期刊同时又是一般期刊;

计算机安全、计算机网络世界、信息安全与通讯保密、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光盘技术、计算机与通讯、微型计算机。

二、博士生发表外文期刊

博士生发表外文论文的重要学术刊物可在下列资料中检索:

1.《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协会,华中理工大学图书馆编写,2000年3月。

2.《SCI国内外学术期刊通讯录》,华中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协会编写,2001年2月。

3.中文期刊的全英文版杂志(要有ISSN)。

4.国际会议上发表的文章,若会议为上述1)、2)中收录,则被认可。

三、国际会议权威期刊

1.以IEEE名议定期召开的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集(须有ISSN号);

2.以SPIE名义定期召开的各领域国际会议论文集(须有ISSN号);

3.以ACM名义召开的各领域的国际会议论文集(如VIDB、SIG MOD等);

4.Lecture Notes on Computer Science 的会议论文集;

5.三大索引收录(光盘版)。

四、有关规定

1.凡国家计划内统招全日制硕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属于上述期刊范畴;

2.非全日制硕士生可适当放宽,如非重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若为其它非本通知中的期刊,则必须是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有相关性;

3.按学校规定,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博士生至少发表学术论文三篇以上,其中包括在国际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外文学术论文一篇、国内权威期刊一篇、重要期刊一篇。

4.硕士生、博士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以华中科技大学为第一署名单位,且必须是第一作者,或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学生作为第二作者;必须有一篇是导师作为第一作者(博士生以导师为第一作者发表的论文必须是外文或权威期刊);

5.研究生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学位论文要有紧密的相关性,是学位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6.博士生的直接指导教师(若副导师挂靠正导师招生,则含正、副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但可列席参加答辩会议。

7.全日制硕士生答辩委员会一般由4~5人组成,其中至少有二名非研究生所在课题组教师,导师不能作为答辩委员会组成成员,但可列席参加答辩会议。

过去发布的规定,若与本规定冲突,以本规定为准。

上述规定,自通知之日起开始执行。

特此通知

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位评定分委会二OO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1.计算机学报 2.软件学报 3.计算机研究与发展 4.自动化学报 5.计算机科学

6.控制理论与应用 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型学学报 8.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9.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 10.控制与决策 11.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12.计算机工程

13.计算机应用 14.信息与控制 15.机器人 16.中国图象图形学报.A版

17.计算机应用研究 18.系统仿真学报 1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20.遥感学报 21.中文信息学报 22.微计算机信息 23.数据采集与处理

24.微型机与应用 25.传感器技术 26.传感技术学报 28.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学术科技奖申请书 篇2

邮发代号:32-57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A)

●全国建材优秀期刊

●全国建材系列期刊

●浙江省及华东地区优秀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

●国内外多家大型数据库全文收录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主要栏目:新型墙体材料、保温材料与建筑节能、建筑石膏与胶凝材料、化学建材、建筑防水材料、建筑涂料、建筑外加剂、装饰装修材料、塑料门窗及管材、金属建材与建筑钢结构、粉煤灰综合利用, 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理事单位特别报道等。

1974年创刊, 中国新型建材设计研究院主办。刊号:CN33-1078/TU, ISSN 1001-702X。大16开, 进口纸彩色胶印40页, 内芯120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定价:每期8元, 全年12期共96元 (含邮费) 。

各地邮局及本刊均可办理订阅手续。

另有历年合订本, 80元/年。

本刊承接广告, 欢迎联系。

地址:310003杭州市中山北路450号

电话:0571-85175100 (兼传真) 85062600 85066556

Http://www.china-nbm.cn E-mail:nbm999@163.com

欢迎订阅2015年《砖瓦》杂志

———烧结砖瓦、砌块、墙板、砼彩瓦、路砖

《砖瓦》杂志1971年创刊, 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面向我国墙体屋面材料行业的核心优秀科技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 (CAJCED) 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全文收录期刊, “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核心期刊。《砖瓦》杂志权威报道以烧结砖瓦为主的墙体屋面材料行业发展动态、最新科研成果、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及节能环保、工业废弃物烧砖瓦技术。是中国砖瓦界与国际交流的重要窗口, 是广大读者获取行业最新信息和技术的重要渠道, 也是科技人员进行学术探讨、技术交流的重要平台。每年由《砖瓦》杂志社主办的技术交流行业博览会得到了砖瓦行业的极大关注。对推动中国砖瓦工业科技发展和技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砖瓦》为月刊, 刊号:ISSN 1001-6945, CN61-1145/TU, 全年12期, 每期72页, 大16开本, 封面和插页均采用铜版纸四色胶印, 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52—37) 或编辑部邮购订阅均可, 全年96元 (含邮费) 。欢迎订阅, 欢迎刊登广告, 欢迎投稿。

地址:西安市长安南路6号 邮编:710061

电话: (029) 85221486 85221476 传真: (029) 85221476

邮件地址 (E-mail) :qiangcai@vip.sina.com

网址:www.brick-tile.com

欢迎订阅《上海建材》杂志

指导产业方向促进科技进步推广新型建材传递市场信息《上海建材》创刊于1982年, 系全国建材优秀期刊。立足上海, 面向全国, 走向世界。

《上海建材》的主要栏目有:发展与战略、政策与法规、新型墙体材料、化学建材、水泥技术与设备、复合材料、玻璃深加工、建筑与装饰、新材料新技术、环保与节能、海外建材、市场巡礼、技术讲座、信息荟萃等。《上海建材》杂志作为宣传上海新型建材的喉舌, 展现上海建材市场的窗口, 注重建材产品与市场的科学性、超前性、导向性、新颖性和实用性, 竭诚为广大中外客商服务。

《上海建材》双月刊, 大16开版, 版式新颖、信息量大, 每本16元, 全年订价96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4-467, 国内统一刊号:CN 31-1498/TU, 也可直接汇款到本刊订阅。

地址:上海市北京东路255号3楼303室《上海建材》编辑部

邮编:200002电话:021-63213414传真:63232171

Email:bmstrish@163.com

欢迎订阅2015年《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82-319

全国性非金属矿行业期刊,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本刊1980年创刊。刊号:ISSN 1007-9386;CN11-3924/TD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82-319。订户可通过当地邮局订阅或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

本刊为双月刊, 逢双月25日出版, 大16开, 每期正文64页, 约13万字, 平装胶订。

每期定价10元, 全年60元

本刊兼营广告业务, 广告经营许可证:京西工商广字第0477号

主办单位:中国中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地质勘查中心、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协会

主要内容:主要报道我国非金属矿行业产业政策、行业与动态发展、非金属矿产应用与开发、矿产品加工与利用、矿产资源、选矿工艺与技术、加工设备、测试技术、环境保护与评价、市场信息及动态、企业管理与企业介绍。本刊融政策、技术、信息于一体, 内容丰富、信息量大。

读者对象:从事非金属矿及其相关行业的生产、科研、设计、设备制造单位、管理部门及大专院校的科研人员、生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

欢迎订阅!欢迎投稿!欢迎刊登广告!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望京西路50号-1卷石天地大厦

A座五层 邮编:100102

电话:010-64795861 传真:010-67898385

广告联系:13901215508

Http://www.cnma.com.cn E-mail:zfdaokan@163.com

欢迎订阅2015年《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

(邮发代号:28-80)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是由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主办, 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建材技术期刊。刊号:CN32-1173/TU, ISSN 1000-4637。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专业报道国内外混凝土与水泥制品行业的生产 (施工) 、应用、科研、设计、教学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新成果、新技术、新产品和最新发展动态。辟有“专家论坛”、“行业工作”、“混凝土研究”、“水泥混凝土制品”、“纤维水泥及制品”、“房建材料及制品”、“标准解读”、“施工技术”、“节能与环保”等栏目。自1974年创刊以来, 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多年来一直被评选为全国中文 (建筑科学类) 核心期刊。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杂志为单月刊, 标准大16开, 每月20日出版, 全年12期, 每期定价8元, 全年定价96元。欢迎广大读者向各地邮局订阅, 也可向我刊读者服务部订阅。

地址:江苏省苏州市三香路718号《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杂志社 邮编:215004

电话:0512-68285716, 68285793传真:0512-68285793

E-mail:sccpitg@126.com 网址:www.sccpi.cn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欢迎刊登广告

2015年《新世纪水泥导报》征订启事

《新世纪水泥导报》双月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水泥技术类科技期刊。由中国水泥协会新型干法分会 (原新型干法水泥生产技术研究会) 和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主要栏目有:特别报道、新世纪论坛、专题论述、中控操作、试验与研究、粉磨技术、装备纵横、耐火材料、电气自动化、工程设计与建设、矿山技术、环保技术、耐磨技术、经验之谈等。通过这些栏目, 作者可以纵横经纬, 读者能够取经释疑, 技术含量和文献价值高。本刊大16开本, 精印彩色装备信息。刊号:ISSN1008-0473, CN51-1510/TU;邮发代号:62-63;定价:每期8元, 全年6期, 共48元;每期单月20日出刊。广告经营许可证:蓉工商广字5101034000106。欲订阅本刊的读者和订户, 届时可到就近邮局订阅;若错过邮订期限或邮订有困难, 也可直接向编辑部订阅, 但务请清楚填写收件人姓名和地址, 以便准确寄刊, 订刊款从邮局或银行汇寄均可, 款到后即将发票寄出。欢迎刊登广告, 请客户直接与本刊广告部联系, 我们定将竭诚为您服务。

地址: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大道新鸿路69号;

邮编:610051;

电话028-84333777-269, 84365513;84300140 (广告部)

传真:028-84300140;

http://www.cement-guide.com e-mail:cementguide@sina.com

帐号:123920258285, 开户行:中行成都市猛追湾支行,

户名:四川新世纪水泥导报杂志社有限公司。

欢迎订阅2015年《玻璃》杂志 (月刊)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玻璃》, 是经国家科技部 (原国家科委) 批准, 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登记注册的公开发行的建材玻璃行业专业技术期刊, 由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主办。刊号CN-1106/TQ, ISSN1003-1987。设有专题论述、研究与研制、技术交流、生产经验、玻璃深加工、节能与环保、行业信息、专利介绍等栏目, 报道建筑玻璃及有关的玻璃深加工和装饰玻璃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及经营管理、方针、政策、国内外科技动态、学术探讨等内容, 及时反应行业动态, 给业内人士提供相互交流的平台。本刊每月25日出版, 大16开本, 64页码。

本刊拥有固定的读者群, 主要订户为国内各大图书馆、各大学材料系、各玻璃研究设计院、国内所有浮法玻璃厂、各类玻璃深加工厂等, 是从事玻璃及其相关行业人员的必备读物。

欢迎订阅, 欢迎投稿, 欢迎刊登广告。

订阅办法:直接向本刊编辑部订阅。

订价:180元/年

汇款方式:银行账户汇款或邮局普通汇款

通讯地址: (066004) 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大街西段91号《玻璃》编辑部收

公司账户请汇往: (直接产生帐户名称发票)

开户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秦皇岛分行开发区支行

帐户:秦皇岛玻璃工业研究设计院

帐号:0404 0104 0922 1009 458 (汇款用途请注明《玻璃》订阅)

电话:0335-5911586, 0335-5911515 (兼传真)

E-mail:glass1974@126.com, blzz1974@126.com

《非金属矿》2015年度征订启事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刊号:ISSN 1000-8098

全国性建材技术期刊 CN32-1144/TD

《非金属矿》杂志 (国际标准大16开) , 1978年创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全国性建材技术期刊。主要报道国内外非金属矿以及建材原料矿产等开发利用、制品、选矿深加工、采矿以及当前行业管理、设备研制、市场等方面的有关论文、科技成果、生产经验、综合评述等;辟有试验研究、开发应用、选矿与深加工、采矿、各地非金属矿、环保工程、设备仪器、摩擦摩阻材料、国内外信息及动态等专栏。

《非金属矿》刊发的论文为美国SCI和CA、日本《科技文献速报》、俄罗斯《文摘》等国际知名检索刊物收录, 海外发行包括美、英、日、俄、德、芬等国及港台地区。

为方便用户与生产厂家, 本刊辟有牵线搭桥专栏, 并承接国内外广告业务。欢迎利用, 欢迎刊登广告。读者可据此获得有关技术转让与咨询、仪器设备以及非金属矿产品等信息。

本刊主要面向非金属矿及有关的生产、设计、科研、机关、院校、基建、地质勘探及乡镇企业等单位, 读者对象主要为科技人员、领导干部、院校师生和企业管理工作者。

本刊为双月刊, 邮发代号28-84。凡单位或个人均可直接向当地邮局订阅。如邮局订阅不便, 亦可向本刊编辑部订购。每册10元 (含邮资2元) , 全年定价60元 (含邮资12元) 。

编辑部地址:苏州市三香路999号 邮编:215004

话: (0512) 68272696 68701080传真: (0512) 68272696

网址:http://www.szfjsk.com; E-mail:szfjsk@163.com

开户银行:江苏省苏州市交通银行彩虹支行;

帐号:325604000010149001601;

开户名称:苏州非金属矿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2015年《杭州化工》征订启事

《杭州化工》杂志是经国家科技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化工科技类学术期刊, 由杭州市化工研究所和杭州市化工学会联合主办。刊号:CN33-1199/TQ;ISSN1007-2217, 是《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CJFD)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美国化学文摘社”收录期刊。

《杭州化工》设专题综述、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及国内外化工信息等栏目。主要报导全国化工领域最新科研成果, 探讨化工行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的研究及应用动态, 并选登部分译文。读者对象为化工及相关领域从事科研、设计、生产及技术管理等相关人员。热诚欢迎全国化工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开发、生产和应用的各界人士订阅。

本刊为季刊, 每期7.5元, 全年订价30.00元, 需订购者可直接汇款至本刊编辑部, 订购时请说明订阅份数、单位名称和详细地址以及收件人姓名。

联系地址:浙江省杭州市湖墅石灰坝7号《杭州化工》编

辑部 邮编:310014

电话:0571-88314437, 0571-88313782-2217

传真:0571-88314437

E-mail:hzchemj@163.com

迎订阅2015年《建材技术与应用》杂志 (双月刊)

国内外公开发行, 全国各地邮局订阅, 邮发代号22-49

《建材技术与应用》是经全国性建筑建材类科技期刊, 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和《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 (遴选) 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曾荣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连续12年获“山西省一级 (优秀) 期刊”称号。刊号:ISSN1009-9441, CN14-1291/TU。

《建材技术与应用》主要报道国内外建筑材料及相关领域的进展和动态, 介绍建筑、建材及相关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 开展学术研究, 交流生产技术, 促进科技进步。内容涉及水泥、玻璃、建筑卫生陶瓷、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等专业领域。设有:试验研究、综述、生产技术、机电装备、自动控制、检测技术、工程应用、建筑设计、施工技术、装饰装修、研究探讨等栏目。

《建材技术与应用》为双月刊, 大16开本。邮发代号:22-49,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每本定价10元, 全年60元。

《建材技术与应用》杂志社承接各类广告业务, 欢迎来电、来函索取样刊。本刊向广大客户郑重承诺:主动为客户提供项目信息、主动为客户牵线搭桥, 努力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回报客户。

地址:太原市坞城路115号 (山西职业技术学院内)

邮编:030006

电话: (0351) 7015706 传真: (0351) 7015963

E-mail:jcjsyyy@163.com E-mail:jcjsyyy@126.com

开户行:中行太原山大支行账号:140453448472

户名:山西综职建材科技信息咨询有限公司

欢迎订阅2015年《陶瓷》杂志 (月刊)

邮发代号52—76

《陶瓷》杂志创刊于1974年, 是经国家科委批准由国家建材局咸阳陶瓷研究设计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卫生陶瓷专业大型技术期刊。《陶瓷》为月刊, 16开本, 84页, 每期20余万字, 每月15日出版, 全年12期。

全国性建材科技期刊———《陶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卫生陶瓷、特种陶瓷、电子陶瓷、日用陶瓷、工艺美术陶瓷及非金属矿产和粉体加工、工程设计与装饰、检测与监理等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建材专业技术期刊。本刊也是全国建材优秀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 (CA) 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板) 》期刊、《中国核心期刊 (必选) 》数据库收录期刊。

《陶瓷》杂志信息量大, 内容丰富, 印刷精美。主要报道建筑卫生陶瓷及相关专业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以及经营管理、方针政策、国内外科技动态、学术探讨及建筑卫生陶瓷市场行业动态及市场分布等内容。主要栏目有:综述, 研究与开发, 生产应用, 窑炉与热工, 卫生陶瓷、建筑陶瓷、陶瓷艺术, 生物陶瓷及特种陶瓷, 模具与模具材料, 企业生产管理, 质量与标准, 色釉料, 耐火材料, 陶瓷机械, 技术讲座, 信息荟萃, 企业访谈, 主题策划, 及展会信息等。

《陶瓷》杂志定价20元/本, 全年240元。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邮发代号52—76。也可直接从邮局汇款本刊编辑部订阅。欢迎订阅, 欢迎刊登广告。

地址:陕西省咸阳市渭阳西路35号《陶瓷》杂志社

邮编:712000

电子信箱:tczzs@vip.163.com

电话:029-38136262 33570578

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评价反思 篇3

[关键词] 学术期刊;期刊评价;评价机制

[作者单位] 贺晓利,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樊华,陕西省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中国学术研究优秀论文产出数量多,但优质学术论文大多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有一个疑问:作者在国内的优质学术研究成果为什么不首选在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而纷纷投往国外刊物,使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处于低谷状态。这不但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学术影响力,而且长此以往,使国内科技期刊无法与国外刊物抗衡。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种数很多,学术质量参差不齐,只有少数高质量的学术刊物,但是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完全可以首选投给这些高质量的刊物,但结果并非如此。其主要原因除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外,其学术评价机制的指挥棒才是最主要的原因。

一、对国内学术论文的发表以SCI、EI刊为学术判断标准的不同看法

我国科技期刊评价的标准非常重视是否进入SCI、EI等,如果进入SCI、EI的期刊就被认定是具有高水平的期刊,会得到学术界的一致认可,进入SCI等国外数据库已成为很多国内科技期刊的目标。而国内作者为了使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获得国内的一致认可,纷纷将自己的优质稿件投往国外刊物。对国内学界的这种状况,不少人提出了异议。有人将SCI刊与中国科技信息所公布的“百杰期刊”进行了对比分析,认为并不是所有进入SCI的期刊都是高质量的期刊,进入SCI的期刊也有很多不如我国“百杰期刊”里的刊物。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国杰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并指出用SCI来衡量国内学术研究水平是非常错误的。因为SCI中有很多期刊其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次还低于中文期刊在CSCD的相关指标。它们为什么能进入SCI呢?是因为这些刊物有语言(英文)优势,并不是因为它们的统计指标优于中国科技期刊。

二、国内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顾此失彼

学术评价是对学术成果、学术机构、学术媒体或学术研究者进行的学术价值判断活动,用来衡量学术活动的有无、多少、作用和价值,是科研工作者的团体活动。期刊评价应以质量为主,影响因子只能反映期刊学术质量的一个方面。而如今科技期刊学术评价都过度地依赖量化评价的专业机构,期刊评价变成各种量化排名。

专业评价机构成为科技期刊学术评价的指挥棒。行政部门把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的数量作为学术资源分配、职称晋升等的指挥棒,结果导致了只有在影响因子高的期刊上发表文章,才能代表科研工作者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特别是能在国外高影响因子的SCI期刊上发表论文,更能使科研工作者获得研究机构、科研部门和行政管理部门的一致认可。

在这种指挥棒的引导下,科研工作者为了自己的目标,都将自己的新理论、新观点和新方法争先发表在国外刊物上。这就造成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追不舍,而对国内刊物不屑一顾。据数据显示,仅2012年,中国科学家共发表SCI论文16.8万篇,其中大约有20%是发表在中国期刊上被SCI收录,而80%是发表在国外刊物上的。长此以往,国内科技期刊越没有优秀文章发表,更没有发表优秀论文的优先权,这对国内科技期刊的发展非常不利。

三、在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作用下,国内科技期刊的困境

1.期刊数量虽大,但优秀期刊和精品期刊数量不多

我国科技期刊在数量上已位居世界第二,进入了期刊大国,但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表现在国内期刊学术质量参差不齐,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被国际权威检索系统或数据库收录的学术期刊较少,特别是被SCI收录的学术期刊数量更少,国内期刊其影响因子也普遍偏低。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与期刊本身的学术质量、期刊经营发展策略和科技期刊评价机构对期刊评价的导向作用等是分不开的。

2.评价政策导向的偏差,科研人员对SCI刊物狂热追捧

由于国家有关部门、科研院所等学术评价主管部门在学术评价过程中存在政策导向偏差,过分看重国外科技期刊发表的学术论文,并将在国外SCI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作为科研人员业绩、职称评审和重点课题评审的衡量指标。这样,科研人员产出的大量科研论文投向国外科技期刊,使得国内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完成的科研论文首先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导致国内期刊失去第一时间真实反映我国科研成果创新水平的机会。

3.大量优质稿源外流,国内优质稿源缺乏,导致刊物学术质量下降

国内高质量、高水平的学术研究成果大多都发表在国外的SCI、EI等刊物上。据统计,2011年EI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论文中,有12.74万篇(占世界论文总数的26.6%)是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论文,名次排世界第一;SCI数据库收录的中国学术论文有16.81万篇,排名世界第二。另据统计,2012年,Aduanced Materials Research期刊被EI检索的论文共计3.34万篇,而中国学者的论文竟然高达2.9173万篇,占其全部发文量的87.34%。从投稿意愿调查情况来看,选择投稿国内期刊的科研人员只有17%。国内高质量学术论文大都首选发表于国外刊物,稿源大量外流,使得国内学术期刊优质稿源严重不足,为了维持刊物的正常出版,只能降低稿件质量录用标准。这就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国际影响力,对我国科技期刊的长远发展极为不利。

4.出版严重滞后,学术传播时效性差,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的需求

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我国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时滞较长。据统计,2009年,我国期刊学术论文最长出版时滞达757天(2.07年),按学科统计刊均出版滞后最长为410天(1.1年)。笔者对2013—2014年图书情报类17种核心期刊409篇学术论文发表滞后抽样统计,出版滞后时间最短的刊物《图书情报工作》,其每篇论文出版滞后时间在84天之内;大部分(11个刊物)单篇论文见刊时间在149天到356天之间;还有一些刊物的论文,见刊时间有超过1年,甚至2年的情况。而国外刊物大多出版速度快,与国内刊物相比出版时滞缩短了很多。如《美国医学会杂志》重要文章60天之内可以刊出;Nature从投稿到发表也只是12天,重要稿件只需3天。

另一方面,国内科技期刊学术论文出版滞后状况不能满足大多数作者对其论文出版的时效性需求。如笔者通过对国内经常在图书情报核心期刊上投稿作者的论文发表期望时滞调查,经整理统计后,其结果为78.2%(86人)的作者对其学术论文出版的最长等待时间在90天和120天之内。这说明国内大多数刊物出版时滞与作者的期望符合度太低。

基于国内科技期刊出版严重滞后和学术评价机构看重国外期刊这两方面的原因,国内学者为了充分展现自己论文的学术价值,特别是那些时效性较强的学术论文,作者为了缩短发表时滞更乐意将稿件投向出版时滞短的国外刊物。

四、改革与设想

针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大量外流,当前国内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的各种问题,笔者认为,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与国际接轨,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就必须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扶持优质期刊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我国科技期刊数量很大,质量参差不齐,要全部走出国门,实现国际化是不现实的。但是,必须有一批向世界展示我国科技实力,展示我国科研成果高质量的优质品牌期刊走出国门,实现科技期刊的国际化,这是非常必要的。国家应突出重点,择优扶持一批优势学科、重点学科的期刊,或一些优秀的品牌期刊,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多方面的支持,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使这批期刊面向世界,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

2.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速科技信息传播

目前,国际科技信息传播速度快,发表时滞短的特点,是我国科研人员的共识,也是我国优秀科技论文外流的主要原因之一。网络优先出版可大大缩短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时滞,满足学术论文时效性强、作者急需发表的需求。同时,这也加速了即将出版的学术论文信息的传播速度,使学界能及时获得最新学术研究成果,提升了为科研、为社会服务的速度。因此,应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推行网络优先出版和纸质出版并存的一体化出版模式,支持重点期刊的网络化建设,利用网络技术缩短学术论文传播时滞,加快科技信息的传播速度。

3.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评价的权威性

第一,调整学术评价指挥棒,增强对国内科技期刊评价的权威性。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就必须留住国内的优质稿件。要留住国内优质稿件,就必须调整期刊学术评价指挥棒的方向,出台相应的政策,增加国内期刊在学术评价中的权重,取消在国外SCI期刊发表论文的硬性规定,并降低SCI期刊发表论文的权重值,将国内品牌期刊提高到与SCI同等重要的位置,使国内学术期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使优质稿源首选国内科技期刊发表。

第二,设定多元化的学术评价规则。这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与论文学术价值评价的理想方案。目前,学术界主要是以定量的规则来评价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科技期刊的影响因子和学术论文的被引频次是两个最受关注的指标。这些量化指标是期刊质量和学术论文评价的重要事实依据,但定量指标的评价,是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用相同的标准来衡量,是没有考虑到评价对象多方面的个体差异。因此,单纯的定量评价看似公平,实则存在缺陷,而定性评价则可以弥补定量评价的不足。此外,这些指标值是评价对象已经发生的过去和现在,不能反映其未来的动态情况。而有些期刊及其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潜在的,不是当前或较短的时间就能显现出来的,是需要通过较长时间来印证的,也是需要对其未来学术质量和论文学术价值进行动态评估的,而定量评价在这方面就无能为力了。因此,对科技期刊和学术论文评价规则的设定应多元化,应考虑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静态评价和动态评价相结合。这样才能较全面地评价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和科研论文的学术价值。

第三,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提升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评价。目前,我国已经形成国内权威的数据库,如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文统计源期刊等。这些数据库入选标准参考了SCI、EI等国际评价体系,又考虑到国内科技期刊的具体情况,而且涵盖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但是,这些数据库收录的期刊基本都是国内刊物,应该创造各种条件,建立我国的国际数据库,并出台适宜的入选标准,吸引和收录国外优秀刊物,使我国的数据库也能吸引国际上优秀期刊的加入,各个国家都有权限进入我国的数据库进行检索和获取。这样,既向国际上传播了国内优秀的学术研究成果,也吸引了国外的优质学术论文,还扩大了我国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影响力,提升了国内科技期刊在国际上的学术评价,一改国内优质学术论文外流现象。

第四,出台期刊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国内期刊学术质量,推动科技期刊国际化发展。国内科技期刊无论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要走出国门实现期刊国际化,技术条件和期刊的英文版本固然重要,但这不是最关键的因素。最关键的因素是取决于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而以论文形式展现的科研成果决定着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因此,无论是期刊的可持续发展,还是期刊的国际化,其发展战略目前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都是如何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已有文献表明,国内每年产出的高质量学术论文不少,但大都发表在国外SCI刊物上,如果这些高质量论文大都发表在国内科技期刊上,国内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肯定提高不少。因而,国内科技期刊要持续发展,要走向世界,与国际接轨,就必须从国家层面上来整体规划科技期刊的发展战略,特别是要从高层面上来解决优质稿源外流问题。

[1]何学锋. 编辑视角:如何看待百杰期刊与SCI期刊[EB/OL]. http://www.editorhome. cn/reading/15433/ebf011b0-d474-47d8-9896-2fd143d4885. aspx,2012-12-06.

[2] 李国杰. “SCI成了Stupid Chinese Idea”(中国人愚蠢的想法)《学术评价告别 SCI》[EB/OL]. http://www. eepw. com. cn/article/17876. html,2006-12-12.

[3] 武晓耕. 科技文化传播方式的流变——兼论科技期刊“走出去”的目标与路径[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3):361-364,367.

[4] 赵雁,赵宇,隋肃.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瓶颈探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5): 620-627.

[5] 吴峰.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的出版及面临的挑战[J] . 出版发行研究,2013(8):66-70.

[6] 颜巧元,张亮,王菊香等. 我国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问题与对策[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0(2).

学术科技讲座活动总结 篇4

20xx年6月24日下午一点半,由我系主办,学术科技部承办的学术科技讲座在邵阳学院七里坪校区老图书馆的报告厅内正式拉开了帷幕。我系赵乘麟教授为我系学生做了主题为《图像识别技术及其应用》的专场科技讲座。

讲座于下午三点半正式圆满结束,在此次活动中,我部门收获了许多,同时也体现了我部门存在的一些不足。为了更好的开展以后的工作,特对本次活动做出以下总结:

因为此次活动是举办科技讲座,所以在会场布置这一方面,我部门没有采取太花哨的布置方法,由于天气炎热,报告厅的条件限制,所以我部门采取了观众分散就座的措施。另外,由于会场等多方面的原因,此次讲座开始的时间有点早,给同学和老师们带来了一些不便,但是老师和同学们都没有怨言。

我系邹书记主持了此次讲座,并为学生介绍了赵教授的研究方向、学术成果和此次讲座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赵教授用很生动的语言,为同学们介绍了图像的识别与处理方式,并用他的经历给同学们讲了图像技术的应用,使同学们对图像的处理方式及其应用有了一定的了解,开拓了同学们的.视野,激发了同学们对学习如何处理与应用图像的兴趣。六月的天气虽然很炎热,但是赵教授和同学们都全然不顾及身上的汗水,此次讲座举办得非常成功。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反响热烈,纷纷表示此次赵教授的讲座加深了老师与同学之间的学术交流,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并有人表示以后希望从图像处理这一方向发展,希望以后多举行这样的讲座。

活动举行完了,可我们的工作还没完,那些成功让我们高兴,那些问题值得我们去反思,。但是这次活动是一次成功的活动是毋庸置疑的。当然这些成功来自信息工程系学术科技部全体人员的不断努力与拼搏,特别是现在部门的四位干事,因为他们的专注与执着,因为他们的积极准备,活动才能圆满举行。并且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我们系里老师,感谢他们的宝贵的意见与建议,以及他们大力的支持。以及团总支宣传部,感谢其部门的同志们对我们的协助和支持。还感谢院团委成员、我系邹书记,以及xx级xx级各干部莅临现场。

学术科技奖申请书 篇5

行)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维护学校的优良学风,规范学术行为,严肃学术风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于严肃处理高等学校学术不端行为的通知》精神,特制定《华中科技大学学术道德规范及学术不端行为处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全校师生员工和以华中科技大学名义从事学术活动的访问学者和进修教师等人员。

第三条 学校倡导严谨学风和学术诚信,坚持学术自由,鼓励学术创新,宽容失败,反对学术活动中的各种学术不端行为。

第四条 学校在校学术委员会中设立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遴选若干名委员担任委员会主任与常设委员,必要时可以增加特邀委员。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根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和本《规定》确定的程序,负责对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并经由校学术委员会向校长办公会提交调查结论。

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日常执行机构,负责受理举报等日常工作。具体挂靠在校学位委员会办公室。

第五条 校人事处、学生工作处、教务处、研究生院、科学技术发展院、先进技术与装备研究院、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监察处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根据本《规定》及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提出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具体处理建议。

校长办公会根据本《规定》、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和校有关部门提交的具体处理建议,对学术不端行为作出正式处理决定。其决定由校长签署发布。

第六条 校各职能部门应迅速、严格地执行校长办公会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理决定。

学校办公室统一对外发布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结论和处理决定。

第二章 学术行为准则

第七条 在学术成果(包括论文、专利、报奖等)中引用他人的思想、观点、实验数据、资料、结论或其他学术成果的,应当如实注明出处。

成果中的引用部分不得构成引用人成果的主要部分或实质部分。

成果中的引用部分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泄露他人技术秘密和其他秘密。

第八条 合作成果的署名人应对合作成果进行审阅并书面声明对成果表达的思想、观点和结论同意和负责。

合作研究的主持人或成果的第一署名人对研究成果整体负责;指导教师经审阅同意后为通讯作者,教师应负主要责任。

任何人不得假冒他人对成果及学术承诺署名。

第九条 在参与推荐、评审、论证、鉴定、答辩、评奖等学术活动中,行为人应坚持学术评价的客观公正原则,不得徇私舞弊或谋求不正当利益。

要实事求是、客观准确地提交学术成果总结、验收或鉴定报告,不得弄虚作假,夸大事实。

第十条 重大学术成果的发布,应经校主管部门批准。

第三章 学术不端行为

第十一条 学术不端行为,是指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应受学术道德谴责并受相应处分的行为,包括剽窃、抄袭、私自署名、伪造、泄密、一稿多投等。

第十二条 将他人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实验数据、实验结论、其他学术成果和技术成果,通过不正当手段窃为己有,冒充为自己所创成果的行为,是剽窃行为。

第十三条 在成果中使用他人的学术作品时,不注明出处的,是抄袭行为。

第十四条 未参加实际研究或成果创作而要求或者同意在别人成果中署名,或未经本人同意而私自在成果及学

私自署名人不仅应对私自署名行为负责,而且应对成果本身负责。

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节之一的属伪造行为:

(一)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背景的报告中,伪造学历、学术成果的;

(二)在提交有关个人学术背景的报告中,伪造专家鉴定证书、学位证书、获奖证书或其他学术经历与能力证明材料的;

(三)伪造或篡改实验条件、实验数据、实验过程、实验结论的。

第十六条 违反国家和学校有关保密规定,未经学校科研主管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批准,擅自将应当保密的学术事项公开的,为泄密行为。

第十七条 将同一稿件同时期两次或多次投送不同报刊或出版部门以求发表的,为一稿多投行为。

第十八条 在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就他人有关学术不端行为进行调查时,故意隐匿有关事实和证据的,属于包庇行为。

第十九条 其他违背学术界公认学术道德规范的行为:包括夸大、炒作个人学术成果价值,谋取不正当利益;虚报或重复申报同级同类奖项;滥用学术信誉,在参与学术评价活动中徇私舞弊;故意干扰或妨碍他人的学术研究活动等行为。

第四章 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和认定

第二十条 对本校及相关人员的学术不端行为,校内外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有权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举报。

举报的形式分书面举报和口头举报。

第二十一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受理举报、记录在案,并及时通报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负责人。

口头举报的,应将记录经举报人核实无误后由举报人签名确认。

举报人要求保密的,应为其保密。

第二十二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办公室应设专人对案卷材料进行严格保管,任何人不得私自泄露有关案情材料。

第二十三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接到举报后,应在10个工作日内指派两名或以上人员到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核实举报事实,听取相关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及被举报人的申辩,并于14个工作日内在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会议上(不少于半数委员)报告初步调查结果。经出席会议三分之二以上委员同意的,予以正式立案。

第二十四条 由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正式立案的,应当书面送达举报人和被举报人,并要求举报人提供事实证据和相关证明。

正式立案后,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应责成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不少于3人)在30日内进行调查核实,并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提出书面报告,就举报的事实作出明确认定或否定的说明。如有特殊情况,可向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申请延长调查时间。

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报告应由多数成员通过并注明表决情况和分歧意见。

院系或单位的调查工作接受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指导。

当被调查对象涉及院系负责人或学术委员会委员以及必要时,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可邀请校内外有关专家组成专门调查组,独立进行调查。

第二十五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相关院系或单位的学术委员会中与案件举报人和被举报人有亲属关系、指导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人员,应当回避。

举报人或被举报人若有充分理由证明上述机构人员中有不宜参加调查或审议的,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要求有关人员回避。第二十六条 在受理举报、获取证据、调查处理过程中,学校及相关方面应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举报人、证人和被举报人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七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接到调查结果的书面报告后,应及时分发给有关委员,并在10个工作日内进行审议,作出明确的调查结论。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在审议中,应充分听取相关院系或单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并分别听取举报人、证人、被举报人的陈述。

校有关职能部门的有关人员可以列席审议。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结论,由全体成员的三分之二人数通过有效。

第二十八条 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通过的调查报告,应在7个工作日内提交给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并由后者在14日内提出具体的处理建议。

第五章 处理和申诉

第二十九条 学术不端行为受到道德上的谴责。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政府规章的,由有关司法部门或行政部门处理,违反有关项目管理规定的,由项目主管部门处理,但均不能免除学校的处分。学校根据有关规定和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相应处理。

第三十条 对于侵犯他人著作权、名誉权或专利权的人员,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民法通则》和《专利法》等有关法律中的条款,当事人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三十一条 对于违背职业道德,违反本规定的教师及相关人员,将依据学术不端行为的性质和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处理方式包括: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给予警告或记过处分;暂缓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硕导、博导岗位;取消今后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及硕导、博导岗位的资格;取消已有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和硕导、博导岗位的聘任资格以及相应的工资福利待遇,按低一级的专业技术职务岗位或学术职位享受其相应的工资、岗位津贴和其他福利待遇;撤消当事人行政职务;对其所从事的学术工作,可采取暂停、终止科研项目并追缴已拨付的项目经费,撤销其因违反学术道德行为而获得的有关学术奖励、学术荣誉及其他资格;给学校造成重大损失、情节严重者,给予当事人解聘处理或行政开除处分。如当事人的行为侵犯其他个人或单位的权益,在给予上述处分的同时,责令其向有关个人或单位公开赔礼道歉,赔偿损失。触犯国家法律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并用。

第三十二条 对于违反本规定的在校学生,视情节轻重,追究相关责任,处理方式包括:全校范围内通报批评、警告、严重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开除学籍的纪律处分;撤销获得的有关奖励或其他资格;取消参加各类奖励评定资格;取消申请获得相关学位的资格。如当事人的行为侵犯其他个人或单位的权益,在给予上述处分的同时,责令其向有关个人或单位公开赔礼道歉,补偿损失。对于在读期间违反本规定的已毕业学生,将依照问题的严重程度,给予追加处分,直至撤销其所获学位,并通报其所在工作单位。以上处理方式,可以单独作出,也可以并用。

第三十三条 对违反本规定师生员工的处分期限,一般为2-4年。在处分期限内,无申请及获得相关学位资格,无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岗位资格,无晋升工资资格,无申请科研项目和学术奖励资格。处分期满,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和有关职能部门审查,确认其在受处分期限内能够认识错误,并有改正错误的实际行动,未发现新的违规行为,即可获得原有各项资格及权限。

第三十四条 校长办公会在接到经由校学术委员会报送的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的调查报告和校有关职能部门的处理意见后,在30日内作出处理决定。

处理决定书面送达被举报人、证人和举报人,10日内如无申诉则由学校公布处理决定。

第三十五条 举报人或被举报人为教职员工,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可在接到处理决定后10日内向校有关职能部门书面申请复议。校长办公会在30日内对案件作出复议或不复议的决定。

被举报人或当事人为学生,如对处分决定有异议,则按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 61条、62条、63条履行申诉程序。

第三十六条 经校学术道德监督委员会调查审议,确认举报失实的,学校及相关方面有义务维护被举报人的名誉和其他权益。

故意捏造事实诬告他人的校内举报人,由校有关职能部门根据有关规定处理。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七条 本《规定》(试行)由校学术委员会负责解释。

学术实践社成立申请书 篇6

尊敬的院领导:

您好!在此先致以诚挚的问候。我们学术实践社成立筹备委员会经过一致的慎重考虑与协商,现决定正式申请成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学术实践社。

我们是来自不同年级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里,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实践出真知”,我们筹备的学术实践社正是以实践为宗旨,努力为全院学生打造一个实践专业知识的.平台,让广大同学不再只是“纸上得来”知识,更从“躬行”中体验各专业的乐趣和魅力所在。

学术实践社将是隶属于商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学生组织,社团设有主席团、秘书处、财会部(财务与会计专业)、ERP部(工业工程与工商管理专业)、电商部(电子商务与物流专业)、市场部(国际经济与贸易与市场营销专业)。主要面向我院学生举办专业介绍会、专业联谊交流会、师生互动活动,以及组织财会实务知识大赛、物理沙盘ERP比赛;建立财会实习基地、好快滴校园商务网站实践平台、跳蚤市场等活动。学术实践社旨在凸显商学院专业的特色,为广大同学提供更多更专业的实践平台。

社团成立以后,我们将尽职尽责地为广大同学着想,切实办好每一次活动,在提高同学个人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搭建好促进我院不同专业或不同年级同学之间交的桥梁流。

基于以上出发点,学术实践社成立筹备委员会现特此向院领导提出申请社团成立,并希望院领导能够给予我们社团更多的关注与支持。

此致

学术科技奖申请书 篇7

1.标题:应尽可能简练,准确表述论文内容即可,一般不超过20个字。

2.作者姓名、单位:格式为“作者姓名(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政编码)”;作者单位不一致的在作者姓名右上角注出序列(1.第一作者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编;2.第二作者单位全称,所在省/城市邮编)。

3.摘要:根据论点、技术要点、实施过程和结论,概述200字以内的摘要,并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为主语,可用“文章”)。

4.关键词:选取3~8个,中间用分号相隔。

5.内文标题:标题最好不要超过4个层次,一般用阿拉伯数字分级(如1,1.1,1.2……,1.1.1,1.1.2……,2.1.1,2.1.2……),例如3.3.3表示文章第3章第3条中的第3个小标题

6.数字用法:凡是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和清代以前的历史纪年用汉字,并以圆括号加注公元纪年;邻近的两个数字并列连用以表示的概数,采用汉字。

7.计量单位:一律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例如1秒应写为1 s,2分钟应写为2 min,3小时应写为3 h,6天应写为6d,7年应写为7 a,1公里应写为1 km,1米应写为1 m等。固定词汇在文中应统一表述。

8.公式:所用公式必须准确无误,除函数或固定词组和数字外,所有变量符号一律使用斜体。

9.图表:使用图表应在内文中明确表述图和表的位置(如图1所示,见表1等),图下应注明图号和图名,表上应注明表号和表名,图表像必须清晰美观。每篇论文不超过6个图和表。表格制作应符合统计学制表原则,一般采用卡线表、三线表。

10.注释:用于对文内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使用序号①②③……按出现先后顺序标注

11.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应是公开出版物,按在论文中出现的先后用阿拉伯数字连续排序;参考文献中外国人名书写时一律姓前、名后,姓用全称;参考文献中作者为3人或少于3人应全部列出,3人以上只列出前3人,后加“等”或“et al”。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标准格式如下:

(1)专著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1]沈玉良,浦再明.中小企业产业选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2)论文集格式:作者.题名[A].编者.文集名[C]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示例:[2]傅斯年.中国历史分期之研究[A].关鸿,魏凭.人生问题发端[C].上海:学林出版社,1997.

(3)期刊文章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J].刊名,年,卷(期).

示例:[3]李兴昌.科技文稿的编辑文字加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1999,10(4).

(4)报纸文章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年月日(版次).

示例:[4]谢希德.创造学习的新思路[N].人民日报,1998-12-25(10).

(5)学位论文格式: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出版年.

示例:[5]金宏.导航系统的精度及容错性能的研究[D].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动控制系,1998.

(6)专利格式:专利所有者.专利名称[P].专利国别:专利号,出版年月日.

示例:[6]姜锡洲.一种温热外敷药制备方案[P].中国专利:881056073,1989-07-06.

(7)国际或国家标准格式: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

示例:[7]GB/T 16159—1996,汉语拼音正词法基本规则[S].

(8)参考网页格式:上传者.文章名[EB/OL].网址,上传年月日.

示例:[8]王明亮.关于中国学术期刊标准化数据系统工程的进展[EB/OL].http://www.cajcd.edu.cn/pub/wm1.txt,1998-10-04.

(9)科技报告格式:作者.题名[R].报告题名及编号,出版年.

示例:[9]Kyungmoon Nho.Automatic landing systemdesignusing fuzzy logic[R].AIAA-98-4484,1998.

参考文献的不同类型用不同的大写字母标注,如专著[M];论文集[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Z];电子文献类型标识[DB、CP、EB/OL]。

12.基金项目:获得基金赞助的论文应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并在圆括号内注明项目编号。

13.作者简介:作者姓名(出生年一),性别,籍贯,学位或学历,现任职单位名称和职务,职称,研究方向或成果。

专业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提升研究 篇8

关键词:科技期刊;学术影响力

1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以2000年10月中国期刊协会加入国际期刊联盟,以及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标志,我国科技期刊业显示出国际化发展的生机和活力。然而,中国目前虽有科技期刊4700余种,品种上已发展成为期刊大国,在国际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却寥寥无几,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在学术质量和发行、广告收入等方面差距依旧很大,说明中国还不是期刊强国。我国科技期刊工作者必须进一步拓展办刊思路,积极学习、借鉴、引进世界各国在期刊产品制作、市场营销与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进一步熟悉和适应世界期刊出版的环境,采取切实措施,力求在国际竞争中把握机会,加快改革发展步伐。

2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

(1)管理模式集团化我国期刊之所以缺乏竞争力和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还没有突破计划经济的“大框”。长期以来,我国科技期刊大多采取分散办刊的形式,其主办单位往往是科技学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等独立单位,层次多、规模小、实力不强、生存能力较弱,与全国同行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缺乏广泛的科技出版资源整合力,在国际竞争中显示不出强大的优势地位。这种不利局面的形成,除了我国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有待于发展以外,科技期刊界精品名牌不多,缺乏广泛的影响力也是主要原因。要适应我国先进文化建设需求,能够在国际、国内期刊出版竞争中占有应得之地,我国科技期刊出版界必须联合起来,走集约化经营、集团化发展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出版资源融合能力,集中优势力量,办出优质期刊。1)内部整合,实现集约化集中管理科研院所、高校特别是综合性高校均主办多种科技期刊,以期刊出版业务为链条,将单位主办的期刊进行有机整合,加速提升期刊出版业集中度,就必然有利于整合资源,集中优势,实现集团化规模管理;成立期刊总社,实现集约化管理,既有利于期刊整体发展,又能集中优势确保重点期刊的拓展。2)双方、三方联合办刊,实现优化组合管理集团化建设是我国科技期刊迅速走出困境,实现低成本扩张的现实途径。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期刊实行双方或三方甚至多方联合办刊,通过集中发挥学术品牌、人才高地、地域特色以及企业、专业学会的资金渠道优势,建立两级法人体制,有利于盘活存量、吸引增量、优化组合、调整结构,从而壮大实力,实现扩张发展。3)多种媒体聚合,实现多元化综合管理集团化建设的核心是培育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独立负责的市场竞争主体,造就期刊市场竞争中的生力军。我国科技期刊改革发展可主动参与报纸、图书、音像出版单位的聚合运作,组成综合媒体集团。

(2)期刊定位专业化所谓专业化,指科技期刊根据各自实际条件和主办单位的行业、区域特色,依托强势学科,将内容小而全的期刊变为大而专的期刊,不断提高专业稿件质量,创出与众不同的专业特色。根据当代科技类期刊发展趋势,面向专业人员的科技类期刊的专业化已经成为主流,以服务不同类型读者、满足不同精神需求的专门性期刊会越来越多、越来越细;新形势下科技期刊发展的策略地的多数是那些专业性强、反映主办单位强势学科或带有明显特色的期刊。为此,我国科技期刊应进行专业化结构性调整。1)在期刊结构层位上的定位[3]。国家对科技期刊长远的规划可以分以下几个层次:①发展我国在各学科中的顶级期刊,建立精品期刊序列這类期刊是我国在各学科中的顶级期刊,在充分保证国内一流稿源的情况下,学术质量指标及同行的学术评价均持续得到认可的情况下,逐步接纳国际稿源,走向世界。②以稳定国内稿源为主,建立不断提高学术质量期刊这类期刊主要是要稳定国内稿源学术水平,并在严格审查制度的保证下,逐步提高期刊的学术质量。③根据国情所需,保留仍有一定学术需求的期刊,结合我国国情,允许一些质量中等的科技期刊有一定的生存空间,满足我国不同层次科学研究的需求。2)学术上的定位。科技期刊的学术定位是以充分发挥本刊在本学科研究领域的导向性、权威性和科学性为指导思想,增强反映本学科热点和生长点的稿件,以稳定和吸纳国内优秀稿源为主,通过加强国际合作,逐步接纳国际优秀稿件,引导学科的发展,并通过描述性的英文摘要和英文参考文献及开放存取的办刊模式提高期刊在国外的影响力。

(3)稿件征集、评审国际化国外期刊普遍实行资源国际化政策,包括作者、编委、审稿专家的国际化。我国科技期刊除少数专业性期刊适度国际化办刊外,绝大多数期刊,还是封闭在国内、行业内甚至本单位内。我国科技期刊要主动融入全球化潮流,必须争取面向世界的优秀的科技成果和最新信息的首发权和把关权。1)提高科技期刊论文的学术水平。科技期刊论文学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期刊的学术地位,是期刊国际化的关键。要有全球范围的研究人员将高水平的论文投到国内期刊,鼓励国内和国外作者合著论文,作者高度国际化能提高期刊的知名度。加强策划、组稿,跟踪国际上相关学科发展的最新进展,以作为选题和组稿的依据,也可从和中国科技界已有了良好关系的国外科学家(包括华裔科学家)、有成就并在国外学术单位取得稳定职位的部分留学生保持联系,了解国际学术动态。2)建立开放性编委会,吸纳行业内国际知名学者。国际化的编委会是科技期刊国际化的“助推器”,科技期刊要主动约请行业内国内外有影响的学者、专家担任编委,请他们制定选题、组稿,并提供稿源线索,协助审读把关。3)审稿国际化,组建审稿专家库。为保证刊登论文的质量,要坚持学术性、科学性、创新性相结合的原则,所刊登的每一篇稿件,都要经过同行专家审阅。在世界范围内约请专家审稿是我国科技期刊论文质量具有国际化先进水平的保证。有重点地选择专家组成审稿专家库,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论文送审以求对论文在学术上的把关。有的科技期刊避免“麻烦”,懒于把稿件送审或刊登“人情”稿等,影响了期刊的国际化进程。

(4)学术评价科学化当前我国科技期刊总体水平不高,现实中存在诸多不和谐的现象:刊物发表论文明码标价,核心期刊满天飞,期刊之外办副刊;一篇论文署名七八个,代写文章等等。面对失衡的文化价值趋向,许多专家呼吁建立一个合适的科学的评价体系。[4]1)高度重视期刊论文质量。通过引文分析法、文摘统计法、专家评审鉴定法、影响因子等多种方法来评价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质量,从而达到对期刊学术水平的认定、评价。一般来说,高质量的期刊取决于所载高质量的论文,而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者更注重有较高学术水准和较高影响因子的刊物,两者是相辅相成的。2)辩证对待核心期刊,突出期刊地位。《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4年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评价研究报告”中指出:某学科核心期刊是指发表该学科论文数量较多,文摘率、引文率、读者利用率相对较高,影响力较大的那些期刊……。核心期刊研究不可能达到自然科学那样精密的程度,因此核心期刊研究成果只能起参考工具的作用,要重新认识核心期刊的内涵和外延,使核心期刊得到健康的发展。3)建立和完善学术评价标准体系。希望科研管理部门、学术团体尽快制定学术评价标准体系,根据“社会公认、业内公认”的分类评价原则,建立与国际接轨的科研活动推荐、评价办法,对于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基础研究应听取国外同行专家的意见,摒弃那些有碍学术进步、挫伤专业人员积极性的“硬性”标准[5]。

(5)经营开发市场化期刊走向市场已是不争的事实。自从2004年期刊实行改革后,已经砍掉了400多种重复办刊、无力办刊的期刊,实行管办分离。这样期刊也面临着全面的市场竞争,必须融入市场。所以科技期刊找到适合自己营销的策略,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首要问题。1)转换机制,从集约化入手。规模经营是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成功模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还是小农经济的运作模式。近几年国家采取组建报刊集团、建设中国期刊方阵等一系列措施,通过国内期刊的优化、组合,形成与国外出版商的竞争力。对于科技期刊来说,重组的难度要大一些。因为我国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科技期刊太少,学术类期刊实行的是計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刊模式,缺乏市场竞争意识和竞争力。但是科技期刊管理政策相对宽松,将会给科技期刊的发展提供机遇。抓住机遇,进行优化、组合,是科技编辑学报期刊在这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的关键。2)开展广告经营,建立期刊市场体系。科技期刊也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商品,要想实现它的最大效益,必须面向市场,占领市场.所以要发挥自身优势,拓展广告经营。纵观大多数国外著名期刊,其收人来源主要是广告和经营活动。我国科技期刊刊登广告,不仅有利于筹集期刊再发展的资金,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有助于促进产学研互动,有助于提高科技内容和装帧质量,从而从整体上发挥期刊品牌、特色、指导的综合效应,占领期刊在行业、区域乃至国际的市场的份额,并建立起市场体系。3)扩大外延市场,走出国门。科技期刊在发展过程中,还应加强对外合作。科技期刊更多的是反映生产力进步因素,属自然科学知识有效载体。因此要注重利用现代资本运营手段,提升科技期刊发展经济实力,还要把眼光和视角放到全球经济一体化角度去思考和解决。借鉴国外专业化经营经验,要把细化后的市场做大,必须在扩大专业读者群上下功夫。一是坚持期刊“走出去”方针,把先进的和适用的科学技术向周边国家和地区传播,扩大受众人数,提高规模经营;二是支持“引进来”方针,把国外优秀稿件引人国内期刊。

除了上述几种策略外,科技期刊的发展还离不开编辑队伍结构多元化、期刊语言规范化、印刷装帧标准化等多方面的因素。总而言之,只要我们立志于改革,认真研究中国的国情,吸收国、内外比较成功的办刊经验.中国的科技期刊事业就一定会迎来美好的春天。

参考文献:

[1]王学艳,梁艳红.我国民族文献研究论文的引文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123-124.

[2]万锦堃,刘学东,杨毅,等.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5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4]万锦堃,薛芳渝.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7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5]陈望忠,王征爱,黄开颜.广东省医学类科技期刊主要评价指标分析[J].科技与出版,2007(4):31-33.

[6]唐国萍.网络信息文化与大学生素质教育调查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1):96-97.

上一篇:师说教案免费下一篇:交强险理赔实务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