窃读记教学实录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窃读记教学实录(共8篇)

窃读记教学实录 篇1

第一课时

交流读书感受导入

师:我国著名的作家冰心曾说过:“读书好,读好书,好读书”,苏联的大教育家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会不会阅读,决定着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师:新学期又开始了,一本本新书又在等着我们去读了。我们每个人至少都有四年的读书经历了,在几年的读书生活中你们有哪些读书感受啊?

生:我觉得读书能带给我快乐,让我的生活充满乐趣。

生:我觉得读书让我更加聪明了,比如我读过《上下五千年》《十万个为什么》,那里面有各方面的知识。

生:我喜欢读内容新奇、有趣的书,像《哈利伯特》啊、《淘气包马小跳》啊,有的时候读着读着就会情不自禁地乐出声来。

生:对,有的时候,我为了读完一个故事,都忘记了吃饭、写作业。师:看来,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获得知识、学会思考,而且会得到情感的陶冶和精神的享受。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就让我们走进一篇描写读书滋味的课文——台湾女作家林海音回忆少年时独特读书经历的作品《窃读记》。(板书课题)仔细观察这个字“窃”有什么方法记住它?

生:“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的“穴”字头表示这个字的意思跟洞穴或者是什么隐蔽的地方有关系,下面是一切的“切”,表示读音。解题、整体感知、读准读通。

1、解题、整体感知

师:查查字典,“窃”有几种解释?你觉得在课题里应该取哪一种? 生:(查字典后汇报)“窃”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偷,第二个意思是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第三个意思是谦辞,古时候的人用来谦虚地指自己的建议,如窃以为。

生:我感觉课题里的“窃”应该选择第二个解释,因为选第一个解释“偷”后面应该是跟着一个表示什么东西的词语,比如窃书就是偷书。而课题中“窃”的后面是“读”,是指做读书这件事,所以选“偷”的意思就不合适了,应该选“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的意思,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暗中、偷偷地读书。

师:好,你们都非常善于思考。那么,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到底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我们先不要急着确定答案,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 “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

(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读后提注。)师:怎么样?有答案了吗?

生:课文记叙了小作者因为买不起书而偷偷地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所以我觉得“窃读”的“窃”选第二种解释“暗中、偷偷地做一件事”是对的。

师:你们通过自己读书做出了准确判断,好!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生齐读《窃读记》

2、初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师:刚才读课文时,你发现了哪些生字、词语或者是句段不容易读好,提醒大家一起读。

生:第三个自然段有几个生字请大家注意。(读第三自然段)请大家注意“腋下”是指这里,胳膊下面;哟,是个语气词。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遍“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这里边来了。”

生:第四自然段有两个生字请大家注意(读第四自然段)。作者把自己比作“一匹饿狼”“匹”要读第三声,饿狼的饿是饥饿的饿。还有“贪婪”是个新词,请大家跟我读“贪婪”。师:提醒的好。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遍。(生齐读)

生:第八自然段的句子都很长。我来读一读。(生读第八自然段)师:请同桌的两个人每人一段,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是不是都读通读顺了,并感受一下作者“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同桌对读。)交流初读感受,细品读书滋味。

师:同学们,读书有千百种滋味,通过刚才读课文,你是不是感受到了林海音躲在书店里窃读是一种什么滋味?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第四自然段的这句话让我感受到林海音窃读的感受是既快乐又恐惧。

师:我们此时此刻无法亲身去体会窃读的滋味,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写得好,就能让我们如临其境,就能和作者的情感一起跳动。再去仔细的读读课文吧,这种窃读的滋味──我很快乐,也很惧怕。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把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画下来,多读一读。

(生画出的描写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汇报自己的体会。)

生:我画了第三自然段的语句,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寻找自己想要读的那本书时的动作和心情,从表示动作的词语中我体会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第三自然段说“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踮起脚尖,从大人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把短发弄乱了”作者都不在意,还说“总算”挤到里边来了。挤进来后,“急切地寻找”,从这些动作里面,我体会到作者窃读时是多么快乐!生:补充!当作者找到书之后。有一句话也让我感受作者窃读得快乐“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再昨天的地方了。”

师:那你能来朗读这段课文让我们感受到作者的快乐吗? 生:(有感情朗读,读出快乐。)师:感受到作者的快乐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从这一句“哟,……” 师:你也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生:还有这一句“啊……”他读出了找到了特别想的那本读书时的高兴滋味,都有些兴奋了。

师:是啊,默读有利于思考,朗读确有利于表达。尤其是当你能通过朗读,让听众感受到你体会到的作者的情感时,那又是一番读书的乐趣啊!下面谁能把自己体会到的作者窃读时的快乐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有感情朗读)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想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师:听出快乐的感受了吗?

生:听出来了,我也来读。(再读)

师:老师也想读一段。(有感情读“我合上书……”)

生:老师,我从您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窃读后心满意足的快乐。我也想读一读。(我合上书……)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获得了知识后的快乐,它在书店里读了两个小时的书,已经是“饥肠辘辘了”,可是,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他的肚子虽然是饥饿的,可是心情却好像享受了一顿美味佳肴那样快乐。

师:是啊,读书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会让人无比的快乐啊!生:我来读这句“我低着头走出书店,脚站得有些麻木,我却浑身轻松。”

生:我听出来了,作者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师:是啊,怪不得作者在一开篇就写道“转过街角,”(师引读,生接读第一自然段。)

师:从刚才朗读的语句中,我们体会到了作者窃读时的快乐,那么,窃读时只有快乐吗?还有什么滋味?你们感受到了吗?

生:我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惧怕的滋味。“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作者只读书,不买书,怕让书店的老板看出来,就得想办法隐藏,贴在一个 大人身边,躲来躲去的,这种读书的滋味有些不好受。

生:还有“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作者读书,是在人多、别人注意不到她的时候窃读,所以当书店里的人少了,她就得丢下心爱的书转移到其它书店。一本书要转好几个书店才能看完,这种滋味也不好受。

生:我对作者下雨天窃读的感受最深。“最令人开心的是下雨天……”作者心里明明喜欢下雨天,它可以假装躲雨而窃读。可是,表面上却还要作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这种感觉很复杂啊!

师:“假装”这个词说的好!一起看看“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每人一句,读读这一段。生:(逐句接读相关句子)

师:哦,作者表面做的和心里想的可不一样啊!如果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这就是──

生: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

师:哦,这么说来,这是一个心口不

一、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坏学生了?

生:不对,他不是这样的学生!

师:为什么呢?明明就是做一套想一套呀?

生:可是,他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能读到书呀!为了能多读一会书呀!师:哦,只是为了── 生:能读书。师:只是为了── 生:多读书!

师:为了多读书,作者窃读时还要忍受哪些不好受的滋味啊?

生:不好受的滋味还有“我已饿得饥肠辘辘,那时我也不免要做白日梦……”作者读书,常常忍饥挨饿的。

生:还有这种滋味也不好受。“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又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从这些动作中可以看出,作者读书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师:你们通过细细品读,感受到了作者窃读时复杂的滋味。看来,读书还真得要细读,遇到像这样的好文章得细细地去品读,才能读出书中的更多味道。书读到此时,作者在你心目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呢?

生:这是一个渴望读书、热爱读书的学生。

生:这是一个在读书中享受到精神快乐,忘记了饥肠辘辘、腿酸脚麻的学生。生:这是一个嗜书如命,在读书中长大的孩子。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吧。第二课时

听写字词,加强积累

师听写:(本课较难写的生字和词语盘点中“读读写写”里的词语: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

生听写后,同桌互相对照、监察、订正。赏析词句,感悟写法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作者是怎样“窃读”的和“窃读”的滋味,请同学们把自己印象深刻的语句再读一读,并说一说,你为什么喜欢这些语句。生:“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我喜欢这句话,是因为它写出了作者在下雨天“窃读”时的动作和心理,而动作和心理又是截然相反,正是这样截然相反的对比,让我仿佛看到了一个想尽一切办法读书的孩子,仿佛这个孩子的形象就在我面前。

师:是啊,细致的心理描写突出了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的内心世界,再加上具体的动作描写就把嗜书如命的学生形象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还有那些语句也给你留下了这样深刻的印象?

生:是第二自然段“我边走边想:„昨天……‟”读了这一段,我仿佛看到了作者慢慢地向书店走去,边走还边回忆着昨天“窃读”的情景。看到书店里人多,很高兴,因为它可以继续“窃读”;同时又有些担心,担心买书的人多会不会把自己没看完的书买走了。

生:我也有和他相同的感受,所以,我觉得这段话应该读得慢一些。师:好,那你来试试吧。生:(慢速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你看,仔细体会细致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还可以让我们想象出作者当时的一举一动呢。像这样一边想象,一边朗读,更能感受到作者写的生动、形象。我们一起来这样读一读。(生朗读,读出慢慢行走、如有所思的感觉。)体会语句含义,升华情感

师:(过渡)“我”一放学就急匆匆地赶到书店,“我”一读书就是二个多小时,我腰酸腿疼肚子饿,我为了多读一会书,在下雨天变的“表里不一”……这一切都是因为什么啊?请同学们浏览全文,看看是什么力量在鼓励着作者?(生浏览课文)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我们都来看看这句话,请大家讨论一下:(课件出示)a.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b.交流课前搜集读书名言,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师: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就像我们长身体的时候需要多吃饭、增加营养一样,我们现在正是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就需要多读书。

生:身体成长需要营养,我们就要通过吃饭来获得营养;我们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通过读书,从书中获得知识、获得精神上的营养,所以国文老师鼓励作者多读书说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理解得很好。大家课前搜集了一些有关读书的名言警句,能结合这些读书名言说说自己的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读过高尔基说过的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要后通过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才能够学到很多知识、懂得很多道理,才会进步。

生:我国古代大诗人杜甫曾经说过一句话:“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意思就是说读书多了自然就会写出好文章来。我觉得读书多了不仅能写出好文章来,还能懂很多道理、获得好多知识,才能健康成长。

(联系名人读书故事谈体会)

师:古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今有论:“现代人要终身学习。”一个人如果放弃了读书,是件多么可怕的事呀,就象是鱼儿离开了水,生命离开了阳光。让我们再次来读一读这句至理名言吧。(指名读、齐读。)总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位“不一样”的人,他为了读书可以不吃美味佳肴,他为了读书可以连跑几家店才看完一本书,他为了读书可以象一匹“饿狼”,他为了读书更可以“口是心非”!而这个“口是心非”一定是打了引号的,因为他和我们一样!我们都一样明白了“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课文学到这里,你喜欢这篇文章吗?(出示作业)

①自选感兴趣的、欣赏的描写“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进行美读积累,并摘抄在作业本上。

②根据本课综合性学习的要求,自选活动,感受阅读的快乐!(生抄写后展示)

一、揭示课题,识字读通课文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生:小苗和大树的对话。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吸引人,怎么吸引你们了。生:小苗和大树其实都是指人。

生:小苗是指文中的小姑娘,名字叫苗苗,大树是指季羡林。师(出示课文插图)季羡林爷爷是怎样的一棵大树呢?

生:(读课件上的文字)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精通12国语言。

师:他们在1999年8月21日北京大学季羡林家有一番特别有意义的对话。我们同桌之间一人读季羡林的话一人读小苗的画,相互检查有没有把每个字音读通顺。(同学之间相互读课文)

师:检查这些字的认读(出示课件)

水浒传 绿林好汉 嗯 三侠五义 彭公案

二、自主学习,交流概括见解

(一)静心自主学习

师:全文就围绕读书的话题展开真诚的对话。在对话中对读书都有自己的见解。分别是怎样的见解呢?需要静下心来才能捕捉到。.学生静静读书10分钟,老师巡视了解学习情况。读后交流,教师引导概括。

(二)引导交流概括

1、-突破难点----关于读闲书 师:我们交流交流。

生: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应该多读一点闲书。自己小时候看的三本闲书是清代侠义小说,以行侠仗义,惩恶扬善为主题的。

师:我们继续补充。为什么主张看闲书呢? 生:因为看闲书对于作文能力提高特别有帮助。师:季羡林爷爷的见解容易明白,那苗苗的见解呢? 生: 喜欢读闲书,也认为多读课外书能帮助提高作文能力。

2、其他观点

生:苗苗说自己偏科,只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等。季老先生的看法是喜欢语文是一件好事,但是仅仅喜欢语文是不够的。不管喜欢不 8 喜欢数学,都要学好数学。因为21世纪的青年要“三贯通。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

师:这个“贯通”指什么呢?

生:“贯通”就是要把中国的和西方的、古代和今天的,文科和理科的都要弄明白。

师:我补充一点。中西方文化,古今文化,文理知识要融合在一起学习,全面的理解和领悟,达到精通。为什么季老先生倡导“三贯通”呢?国力的竞争取决于人才的竞争,21世纪是一个知识和经济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学贯中西、博古通今,还要文理兼备。这种综合型的人才,才能适应新世纪发展的需要。他们的第三个见解是什么?

生:苗苗的见解是从她的妈妈这里来的。认为是早学英语,过了十二岁就不容易说准了。

生:季羡林先生还认为可以早学习英语,早学要比晚学习要好。还认为学习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3、归纳各个观点,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

师:这些观点都零碎于各个段落中,也零碎于我们的表达中。现在归纳各个观点,用上“一、二、三” 让我们的表达更有条理。先同桌练一练。学生练习后交流。

生:一是喜欢看闲书感觉看闲书能提高作文能力;二是喜欢语文,不喜欢数学,偏科;三是觉得是在12岁以前要把英语学好。

生:季羡林的见解一是要多看闲书;帮助作文水平提高;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

师:表达很清晰,我们也向他学习,与同桌相互说一说。相互交流。

三、朗读课文,分享读书体会。

师:从一老一小谈笑中我们感受到了苗苗的率真、可爱,季老的平易近人,循循善诱。同桌之间再合作读一遍课文。

学生分角色读课文

师:(根据板书总结)季羡林爷爷对读书的看法一是要多看闲书,二是不能偏科,要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古文很重要,一个孩子起码要背两百首诗,五十篇古文。你们有自己的看法吗?

生:我同意读书要多读很多的课外书,我的作文能力就是多读书中提高的。上学期写“乡村生活”的文章,我没有在乡下生活过,我就跟着作者到乡村走走,写了一篇很好的作文,当作范文来朗读。生:季老先生让我们多背古文,吉老师也让我们背诵古诗八十首,还背了古诗名句。爸爸说上中学就能派上用处了。

生:我比较喜欢语文,老师老是表扬我。觉得学习数学太难了,成绩退步很快。以后要相办法把数学成绩搞上去

„„

三、回顾文题,体会题目寓意

师:这就是一棵棵小苗的心声。让我们再看一看课文的题目《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回味题目,这“苗苗”和“大树”还是指某一个人吗?

生:这个小苗的意思是小学生是祖国的苗苗,大树意思是已经成为有用之才的意思。德高望重的老前辈

师 “小苗”还包含着苗苗在求学和增长知识的路上刚刚起步,犹如破土而出的小苗要汲取营养;而季老学识渊博、学有建树,恰似一株根深叶茂的大树。(课件出示季羡林先生与国家领导人在一起的照片)

四、扩展阅读,鼓励延伸学习

师:小小年纪、刚刚12岁的苗苗不仅采访过季羡林教授,她还采访过当今中国文学艺术界的大家臧克家、史铁生、黄宗江和王蒙,还有油画大师、美协主席靳尚谊和国宝级人物、笑星之首马季等,可 真谓是茁壮的小苗苗和参天大树们的对话。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找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全书,读一读苗苗和15位名人面对面的交流。

<走遍天下书为侣>课堂实录

1、游戏(老师说一句诗,学生来猜节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节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秋节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元宵节

师:你没有忘记我们老师的节日。同学们,我再给大家猜2个。4月1日?第二天4月2日是什么节日?老师把它写下来,你们看仔细了。

师板书:世界儿童图书节

每年,安徒生获得者要做一个讲座。

一、感受作者义无返顾的选择

1、揭题、解题

师:在1974年的世界儿童图书节上,英国著名女作家尤安艾肯,她作了热情洋溢的献辞,在献辞中她做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如果……如果你只能带一样东西供自己娱乐,你会选择什么呢?

她选了一本书,并且以此作为献辞的题目,那就是——生:走遍天下书为侣

师:老师把题目写下来,请大家认真地看。

师:侣是一个生字,很有意思,右边紧挨着2个口,看到侣字你会想到什么?

生:伴侣、情侣

师:你会想到哪些四字词语?

生:形影不离、情比金坚 你的词汇量非常丰富

师:比如“如影相随”把这些词语放到题目中去,你会怎么理解课题?

师:理解到了这里,谁愿意来读读题目。让我们一起来读

师:课文都已经预习了是吗?课文围绕“走遍天下书为侣”到底写了哪些内容呢?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课文读顺了。

学生交流。

2、初次读课文,我们要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深入学习课文,我们就要尽量走进作者创设环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现在让我们走进作者创设环境中。她要去环球旅行,要多少时间呢?

出示资料:

麦哲伦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用了整整3年。

日本一位71岁老翁独自完成环球航行历时234天。

2006年,中国人首次完成帆船环球航行历时185天。

二、感知作者以书为友的理由

师:此时你们心中是否有什么想问问作者?

生:你要读那么多遍不厌烦吗

生:为什么选择一本书

生:不觉得孤单吗

2、作者是怎么回答的呢?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来,自由地读读作者的回答吧!

三、领悟作者与众不同的观点

1、谁能通过你的朗读,把作者的态度、语气表达出来。你可以选择其中的一句。

2、交流

生:你每天都回家,可不管过了多少年,你还会说:“我怎么没注意过,灯光照着那个角落,光线怎么那么美!”

师: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平时不太会做菜的妻子做了一桌美味的菜,感觉家特别的温馨

你们有这样的感受?

生:我知道这是爸爸买给我的新书。

师:此时,你的心情怎样?把这份心情送到书中读。

生读

师:高兴的心情请你带上笑容来读。你自己感受到了吗?带着微笑读,不仅要体会心情,还要带着表情来读。谁还愿意来读一读?

师:我从你的朗读中听出的是?

师:回到这样的家,除了惊讶、高兴,你还会有怎样的心情呢?

生读

生:我还会非常激动。

师:那就激动地读,再激动一点。

师:比第一次激动多了。还愿意读读其它的句子吗?

生:是的,我愿意读到能背诵的程度。

师:让我们一起坚定地说。你从哪个词语听出来的?

师:谁愿意再来读读?照顾下后面同学,你来

生读

要是稍微读得再快一点,再坚定一点

师:让我们一起来坚定地说——生齐读

师:还愿意读读哪个句子?

生:“这有什么关系呢?你不会因为以前见过你的朋友就不愿再见到他们了吧?你不会因为……”

师:你发现这是什么句子了吗?反问句的语气特别强烈,谁还愿意把反问句读给大家听。

生读

师:还有愿意读读其他句子吗?

生:见到了朋友,发现朋友居然还懂这个。

师:见到了朋友,发现朋友居然还懂这个。你会有怎样的心情?

生:惊讶

师:把惊讶送进去读

生:兴奋

师:兴奋送进去读

生:激动

师:把激动送进去读

生读

师:的确是非常地激动。

3、练习

朋友经常相见,可总是还能有新的了解,那叫——常见常新;家每天都回,可也总有新的发现,那叫——常回常新。其实,我们读一篇文章,不仅要体会作者情感我们要触摸作者思想,作者用这些生动形象的比喻,其实要说的是什么?

生:要说的是一本书

师:一本书能够怎样?你可以找到书中的一句话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概括的话来说一说。生:能让你找到快乐

师:作者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观点呢?能找到书中的语言吗?

生: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

师:你总能从一本书中发现新东西,不管你看过多少遍。这叫做常看——常读常新。

师:那么一遍又一遍读这本书,能发现什么东西呢?你已经读了一百遍了,第一百零一遍读这本书,你还会说什么?或者不经意的发现,或者不引人注意的地方,你会说什么?

生:这段句子的什么这么好?

生:我怎么从来没有发现小草的生命力是那么地顽强

师:是啊,你多读就发现了

生:我还会说,我怎么才发现作者还有这种打算

师:这样的发现的确是不容易的

师:当你拥有了新的发现,此时你会拥有一种怎样的心情?

生:兴奋

生:新奇

生:喜悦

生:欢快

引读,回归课题:

师:所以,我相信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十遍,因为——(引读)你总是能发现新东西。

我想,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五十遍,因为——(引读)

你愿意把一本书读上一百遍,因为——(引读)

你愿意像作者一样——“走遍天下书为侣”,因为——(引读)

4、多么独特的观点,老师多想与尤安艾肯有一番面对面的交谈,你们愿意当一回尤安艾肯女士吗?你们现在就是作者的代言人,你们要把作者的毫不犹豫、义无返顾,通过你的朗读、回答表现出来。(师生对读)

四、存疑结课

1、作家毕淑敏用一生的精力来读一本书《人鱼公主》,师配乐朗读毕淑敏《常读常新》。

师:每一遍读都有的新的感受,每一遍读都有的新的发现,这就是——

生:常读常新

2、写话:在你的眼中,一本你喜欢的书又是什么呢?

一本好书能让人“常读常新”,就像,就像。

3、通过大家的体会,你们已经深深地明白,书是能够——(生:常读常新,)但是怎样才能常读常新呢,怎样一遍又一遍地去读一本书呢?相信我们下次还能从这献词中有新的发现。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书《长满书的大树》,里面收录了每年在世界儿童图书节的献词,希望大家喜欢这本书,并且能从中常读常新。

本文是著名作家叶文玲的一篇散文,主要是回忆作者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对阅读的热爱,将酷爱读书这种感情贯穿始终。看“香烟人”,看连环画,看大部头小说„正是酷爱读书,在书中不断汲取营养,才使得作者成长为一个卓越的作家。本篇教材排在一单元之末,对整个单元的阅读体系和写作特色是个很好的回顾和总结。我在教学中着重尝试引导学生赏析了本文的写作特色,收到颇好的效果。

课前准备:熟读课文,积累本课词语.教学片段1: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四课,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我的“长生果” 师:“长生果”指什么? 生:吃了长生不老的那种果子。

师: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指书籍。

师:这里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齐答)比喻。

师:作者把书籍比作长生果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书籍在作者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师:那么围绕我的“长生果”,课文写了我小时候读书的几次经历? 生:三次.第一次是我看“香烟人”,第二次是我看连环画;第三次是我到小镇图书馆看书.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给课文划分段落.[教学反思]:课题解疑,设问层层推进,引导学生由易到难,了解书籍和长生果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学习全文奠定了基础;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使学生能够从整体上清晰的把握课文.教学片段2:

师: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但它是第一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它的写作特点可以说是对整个单元的回顾和总结。它的写作特色

1、文辞优美,善用比喻,遣词准确。(板书)

师:我先举两个例子。例一:课文第2自然段:象蜂蝶飞过花丛,象泉水流经山谷,我每忆及少年时代,就禁不住涌起愉悦之情。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的表达了作者读书的那种愉悦之情。例2:象一轮玉盘嵌在蓝色的天幕中。这个比喻的妙,“嵌”字用的好!一个嵌字,将月亮与天空融为一体,给人一种宁静恬美的感觉。那么你们觉得课文中还有哪些词句优美,能否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生:我喜欢第9自然段。朗诵:(我把秋天比作一个穿着金色衣裙的仙女,她那轻飘的衣袖拂去了太阳的焦热,将明亮和清爽撒给大地;她用宽大的衣衫挡着风寒,却捧起沉甸甸的果实奉献人间。你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秋天,使农民的笑容格外灿烂。)这段采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秋天写的非常美。

师:仅仅如此吗?

生:作者还非常善于遣词用句。如:这一系列动词用的十分生动:拂撒挡捧等等。作者还善于运用排比短句,使人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21 “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这些细致入微的描写个我们展示了一个十分美丽的秋天。

师:你真会读书。还有没有别的同学谈谈自己的阅读感悟?

生:我喜欢第5自然段。朗读(后来,我看到几本真正的连环画。一位爱好美术的小学教师,他有几套连环画,我看得如醉如痴:《七色花》引得我浮想联翩,《血泪仇》又叫我泪落如珠。后来,哥哥的朋友们送了我几册小书:《刘得兰小传》《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古丽雅的道路》„„只要手中一有书,我就忘了吃忘了睡。)

师:请你谈谈理由。

生:这段作者用了很多四个字的词语,使得句子非常生动。如:如醉如痴浮想联翩泪落如珠„..此外,本段采用了列举法,使得句子变得翔实而生动。

师:说的真好。请同学们齐读这段。

生:我还喜欢第7自然段。朗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 22 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我喜欢这段是因为我觉得作者善于引用名言使自己的文章生辉。还善于举例子让文章增色不少。

师:真好。你真会读书。课文中还有很多精彩的段落,只要你留心细细揣摩,一定会品出更醇香的滋味。

师:醉心阅读使作者悟出了什么?(品析11、14自然段,略)

[教学反思]:《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本节课我充分信任学生,让学生自主感悟,自主表达,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甚至超乎了我的想象。

教学片段3:

师:本文除了在遣词用句上颇具特色外,在布局谋篇上也是我们学习的典范。譬如本文多次使用过渡段和具有过渡意义的词语,使得文章行文流畅,浑然一体。同学们找找,看看哪里是过渡段?板书(写作特色2:善于使用过渡词,过渡段)

生:第7自然段。朗读(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像我这样对阅读如饥似渴的少年,它的功用更是不言而喻。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的作文便常常居全班之冠。阅读也大大扩展了我的想象力。在家对着一面花纹驳杂的石墙,我会 23 呆上半天,构种种神话传说;跃上遇到一个残疾人,我会黯然神伤,编织他的悲惨身世。)

生:还有第4,第12自然段。

师:第4自然段(开始我看得津津有味,天长日久,就感到不过瘾了。)严格意义上来说,只是一个总结段,而不是一个过渡段。此外作者还用了一些明显具有提示的词:如最早后来渐渐地这些词语它和过渡段一样也起着转承的作用。

师:那么从这些提示词上看,你可以看出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材料的?

生:按时间先后顺序组织材料

师:说的很好。那么哪些事情写的详细,哪些事情写的简单?

生:看“香烟人”,看连环画写的简略,到图书馆看书写的详细。

师:详略得当也是我们要掌握的写作技巧之一。(板书:写作特色3:时间先后顺序组材,详略得当)除本课的写作特色之外,我们在第一、三两课还相应的学了人物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设问,反问等修辞手法,这些我们都应该巧妙的用到我们今后的作文中。

《长相思》课堂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学生在齐读)

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来,孩子。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 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 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

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学生自由朗读,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 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谁还想读?来,孩子。(另一位学生朗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长相思”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 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长相思》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明白?默读《长相思》。(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 ,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老师板书:身)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师:路上,请请站着。继续说。你说。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师:那是怎样的山? 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在崇山峻岭上。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 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师:营帐里面,请站着。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板书:身在征途)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 生:他的心在故乡

(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 生齐答:故园。(教师板书:心系故园)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

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师:恩,不错。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你说。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你说。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学生放声自由朗读)

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师:一起读,预备起。(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

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 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

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谁来?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继续看。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板书:碎

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

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

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

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 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说不出来了)

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

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孩子们,请你们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以外,还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还有深深思念他的妻子。

师:对!你就是纳兰性德的妻子,你问一问纳兰性德,孩子你问。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妻子问丈夫,那个“君”字改成——(学生说问“夫”)

师:好,来,你再问一问。等一下,我们一起到一个地方去问一问,好吗?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生:问夫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好一个贤德的妻子。还有谁会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纳兰性德的儿子。

师:儿子好。儿子问一问,你现在是纳兰性德的儿子,你问一问,把

这个“君”字改成什么? 生:父。

师:“父”好!长亭下,芳草青青,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生:问父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毕竟是儿子,感受还不是很深。师:谁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父亲。

师:还有纳兰性德的父亲是吗?你是纳兰性德的父亲。长亭下,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生:问儿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年纪的确已经很大了。还有谁也还会问纳兰性德? 生:还有他的哥哥。

师:他的哥哥是吧,你是他的哥哥。虽然纳兰性德没有哥哥,但是你可以暂且做他的哥哥。

生:问弟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长兄,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生齐问: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孩子们,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

师: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再读《长相思》,默读,你从哪儿

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呀?我不是轻离别呀!长相思的什么地方让你体会到这一点。

师: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问我的老父:“老父,我是轻离别吗?” 生:不是,我从“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中看出你不是轻离别,而是为了保家为国。

师:好一位开明的父亲!我再想问一问我的爱妻:“我是轻离别吗?” 生:你不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你是为了保卫祖国。你离别家乡,是为了到前线去杀敌。所以我不怪你。师:请坐。好一位贤德的良妻。是的,我何曾是轻离别呀!我是那样的重离别呀!但是我身为康熙皇帝的一等侍卫,我重任在肩,我责任如山,我不得不离,不得不别啊!长相思,我的重离别,我的重重的离别,我的一切的一切,都已经化在了《长相思》中了。(学生有感情朗读《长相思》。)

师: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为什么我的那个梦会被破碎,我的那颗心会被破碎的原因所在。为了我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化做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

(教师出示“长相思”三个字,放音乐《怆》)

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说: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生齐说:长相思)。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做(生齐说:《长相思》)。师:下课!谢谢同学们!

师:(板书:花)同学们,你们喜欢花吗?说说你最喜欢什么花?为什么?

(同学们议论纷纷,各抒己见)

生1:我最喜欢茉莉花,因为它芳香扑鼻。

生2:我最喜欢菊花,因为它开放于金秋时节,象征着淡泊名利,显得那么清高。

生3:我最喜欢梅花,因为它经霜傲雪,不惧严寒。在它身上,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坚强,学 到了如何做人!

师:(惊喜地,像找到了知音,赶紧顺着话上)有这样一位飘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华侨老人,他生前也和你一样对梅花也特别的钟爱。(板书:梅)同学们可以背诵出你们知道的有关赞美梅花的诗吗?

生:(一齐背诵)《梅花》“墙角数枝梅,凌寒„„”《墨梅》“我家洗砚„„”

师:梅花自古以来就以它高洁、傲霜的品格历经岁月的风霜而愈加引人向往,那么课文中的这位华侨老人又是因为什么原因而这么喜欢梅花呢?今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梅花魂》就明白了。(红色笔板书:魂)

二、引导探索,合作求知。

(一)读题,揭题。

师:现在请同学们一齐读题目。

生:(高声齐读)梅花魂。

师:有谁知道“魂”是什么意思?

(二)生1:指灵魂。

生2:指品格。

生3:是指迷信的人认为附在人的躯体上作为主宰的一种非物质的东西,灵魂离开躯体后人即死亡。

生4:我认为在课文中“魂”应理解为精神。

师:对,“魂”在这里指精神,梅花魂,即梅花的精神。就像我们平常说的“中华魂”,“民族魂”的“魂”意思是一样的,那么梅花的精神究竟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深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师:现在请同学们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思考: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自学生字词。

师:幻灯出示思考题:课文围绕梅花写了哪几件事?

生:认真地朗读课文后汇报:课文围绕梅花写了有关外祖父的五件事。

师:哪五件?

生:(互相补充完成)第一件事是写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第二件事是写外祖父对墨梅图分外爱惜;第三件事是写外祖父因不能回国而哭了;第四件事是写外祖父把墨梅图送给作者;第五件事是写外祖父送绣梅手绢给作者。

(三)再读课文,品味课文。

师:同学们说得多具体,说得多好啊!现在请同学们再深入阅读课文,小组交流,讨论幻灯中的思考题,给同组同学说一说你的理解。幻灯出示:

1、文中的外祖父是个怎样的人?

2、课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

生: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巡视指导,了解自学情况。

(生汇报)

生1: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的人。

生2:我认为文中的外祖父是一个爱国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那课文中的哪些词句充分体现了外祖父是一个爱梅花、爱国的人呢?让人感动吗?现在就请同学们说一说。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想不到外公竟像小孩子一样,‘呜呜呜’地哭起来了„„”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个句子体现了外祖父因年迈无法回归祖国的伤心。

师:说得很好,那请同学们用一种伤心的口气读一读这个句子,要读出外祖父无法回归的伤心之情。

生:读得很投入,进入了文中的意境。

师:同学们读得很好,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让你们感动的呢?

生:我觉得课文中的“‘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

细绸子慢慢抹净。”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因为这两个句子通过对外祖父语言和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外祖父对梅的钟爱,“清白”一词更点出了梅的品格。

(三)师:这位同学体会得很深入,还有吗?

生:我觉得课文中“我很小的时候,外祖父„„一遍又一遍地教我读唐诗宋词。读到„„之类的句子,常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这些地方最让我感动。

师:为什么这些地方会最让你感动呢?

(四)生:因为我被外祖父这种爱国之情感动了。

师:你是怎样体会到的呢?

生:我从外祖父教作者读唐诗宋词中体会到的。因为唐诗宋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渗透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外祖父常常教“我”读这些诗词,目的是使“我”从小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同时借教读这些诗词,寄托自己对祖国的思念之情。每当读到“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些诗句,就勾起了外祖父对祖国的无限思念,漂泊他乡的浓浓愁绪,就不由得流下了眼泪。

师:体会得很深刻。那么这些诗句该用什么语气读呢?

生:用凄愁的语气读。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用凄愁的口气读一读这些诗句。

生:齐读。

师:同学们读得很动情,课文中还有什么地方写到外祖父流泪的吗?

生:外祖父在外孙女临行回国送绣梅手绢给外孙女的时候,外祖父泪眼蒙眬了。

师:外祖父思念祖国却无法回归,老人家用什么来寄托自己的感情呢?还有特别让人感动的地方吗?

生:我觉的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特别让人感动,因为这段话借梅花寄托了老人家的感情。

师:哦?让我们去看看。外祖父赞美梅花的一段话是对谁说的?

生:对外孙女。

师:现在请同学们想象白发苍苍的外祖父正对着他的外孙女郑重地、深情地讲这番话。谁来读读这一段话呢?

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

师:大家在听同学读这段话的时候,眼前出现了什么呢?

生: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茫茫雪原,此时寒风凛冽、大雪纷飞,在这苍莽的雪海中,所有的花都瑟缩着不敢开放,只有梅花不怕,它反而开得更精神更秀气了。

师:哦!想象得太好了!这就是“梅花魂”。这梅花就是我们中国最有名的花。(板书:梅花中国花)这梅花外祖父把它作为什么的象征呢?

生:作为中华民族气节的象征。

一、复习回顾,揭示任务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来学习第6课:梅花魂,齐读课题。

1、复习字词:首先,我们小组赛读词语,读时要注意红色字体生字的读音,准备好了吗?

(同学们真是太棒了,不仅读得齐,而且读得准。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表现得更加精彩!)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课文围绕梅花说了五件事,那么魂是什么意思呢?(生:魂是指精神)

梅花魂就是指(梅花的精神),课文哪一段介绍了梅花的精神呢?请同学们打开书快速找一找吧!(13自然段赠墨梅图)

二、品读梅花魂,指导朗读

1、能把你找到的读给大家听吗?(指读13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把能体现梅花精神的句子画下来。

(生读、生画)师:谁找到了?

生: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电脑出示)(你真是个会读书的孩子!)

(板书:品格、灵魂、骨气)

师:请大家齐读这句话,读出梅花的精神来!

2、过渡:就在这段中,外祖父是怎么介绍梅花的呢?能找出来吗?指答。

(出示:旁的花。。。。最有骨气的!)a、指导读,理解“愈”

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注意加点的字,“愈”是什么意思? 生:是越。。。越。。。的意思。师:你说对了,愈字表示程度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加深。师:外祖父为什么要这么说?把“愈”字去掉行不行?自己读读体会一下。加上这四个“愈”字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这样更能表现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师:谁想带着这种喜爱之情来读这两句话(指读1人—范读—指读1人——齐读)(就像她这样读)

b、我们都知道,梅花是一种植物,可作者为什么用“她”呢?(“她”变色,强调)

生:作者把梅花当作人来写了。

师:对,同学们读得很认真。默读第13自然段,联系这一自然段的下文想一想“她”指什么?

生:她表面看指梅花,其实是指有气节的人物。

师:你们真了不起,把句子读懂了。对呀,她是指我们中华民族有气节的人物。

他们都具有什么样的精神?(指读)

生:他们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不管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电脑出示)

师:是啊,这就是他们的梅花精神!同学们,请注意这组关联词,是什么意思?(表示在任何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谁能用这组关联词说一句话?

生:造句

师:同学们,想象一下,当他们遇到什么磨难和欺凌时,他们仍然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呢?生答3人。

师:太让人敬佩了,老师每次读到这都不能不感动。我们班的男同学和女同学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女生先读,(不错,声音洪亮)男生也不能示弱呀,(读得太好了,我听出你们的敬佩之情了)让我们再一起读。

师:我们中华民族这么有气节的人物,你们都知道谁呢?用一两句话说说理由。(生说)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老师也想给大家介绍几个这样了不起的人物。

44(课件:李大钊、钱学森)**你来给大家读读。

师:他们就像这梅花一样,具有梅花魂,也就是我们中华的民族精神。(板书)

3、师:(出示13自然段到“像这梅花一样”)文章中,像这种借某一事物的特点,来比喻人的一种品格的写作方法就是“借物喻人”,这是我们新学的一种写作方法,同学们要记住它。(板书,齐读)

4、(理解秉性)出示“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总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师:请大家看,这是外祖父送给作者的话,秉性是什么意思?(本性)梅花的秉性就是指梅花的精神。

师:外祖父是想让作者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生:像梅花一样做一个有品格、有灵魂、有骨气的人(你说得太好了,相信你也一定会成为一个这样的人。)

师小结:正因为看似平常的梅花,却融注了了无数气节人物的英魂,漫漫几千年的中华史,有气节的人物怎能说得清,道得完呢?让我们饱含深情再读这段吧!(出示13整段)

三、体悟眷恋

师:然今天,外祖父作为漂泊他乡的老人,那么深爱着自己祖国的中国人,却不能回到自己的祖国,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啊?同学们,45 请再读读课文,你能读懂他的思念吗?小组同学合作,找出来交流一下吧。

(生读课文,交流三次流泪。)

1、第一次流泪

生:我从第二自然段中感受到,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想念家乡的诗句就会掉泪。

师;你能读出你的理解吗?

生投入地读“每当……常会有一颗两颗冰凉的泪珠落在我的腮边、手背。”

(我听出来了你读懂了外祖父的思念)

师:同学们,这段引用了三句诗,谁能给大家你的理解。生1:“独在异乡”是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作者在外地,九九重阳节时也不能回家,所以加倍思念自己的兄弟。而外祖父的情况跟王维差不多,他永远都回不了祖国,更见不到思念的亲人,这个诗句正好勾起了他对故乡、对亲人的思念,所以就落泪了。(这是我们学过的一首诗,你联系得真好!)

生2:“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也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题目是〈〈山中送别〉〉,这句意思是说明年春天绿草茵茵时,您能回来吗?我觉得这里的王孙指外祖父。

(是呀,外祖父是多么想回到祖国妈妈的怀抱啊!)

生3:“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出自北宋诗人秦观的一首词〈〈浣溪沙〉〉,我觉得一个愁字表达了外祖父回不了故乡的心情。(你能从关键字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可真了不起!)

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外祖父,走进一个漂泊他乡的老人,一起看书来读读这段话。齐读。

2、第二次流泪

师:还有谁读懂了外祖父的思念?

生:我是11自然段感受到的。想不到外祖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呜”的哭了起来……一般大人是很少哭的,可外祖父听到我问他要不要回国时,他却哭了。我觉得他一定很想回去,而又回不去,所以伤心。

生:“呜呜呜”我感受到他哭得声音很大,真的是很伤心啊!师:谢谢你,孩子。你已经走进了一位华侨老人的心灵。

3、第三次流泪 师:还有吗?

生:还有,回国那天,天气凉飕飕的,可外祖父还来送我们,他是多么想和我们一起回去啊!

生:我是从14自然段中“赤道吹来的风缭乱了老人平时梳理得整整齐齐的银发”感受到外祖父心中的伤感。因为外祖父平时头发都理 47 的整整齐齐,但现在被风撩乱了他也不理会,他心里只想着祖国。(嗯,外祖父的心里一定很乱)

师:谁还想来补充?

生:船快开了,这里说外祖父泪眼蒙眬,我感受到外祖父心里非常难过。

师;是啊,老人又一次泪眼蒙眬,在船快开的那刻,他上了船递给我一块绣着血色梅花的手绢,难道老人仅仅是想送我一块手绢吗?

生:我觉得这手绢代表着外祖父的一颗心,他是要我把他的思念家乡的心带回家。

生:我也觉得这块手帕代表外祖父的心,而且是像梅花一样的心,有中国人气节。

生:我想这手帕外祖父就把他当作了自己,自己不能回去了,他希望孙女把他最喜爱的梅花图和手帕带回去,就好象他自己也回去了!

师:讲得真好,孩子们,这位老人想让作者带回去的何至是一幅梅花图、一块手绢啊,那是一位飘泊他乡,心寄故乡的老人的心啊,那带回去的是一位华侨老人的灵魂啊!一个想回而不能回的老人面对离别的亲人,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朝思暮想的祖国,他会想什么呢?(生说)当他把那块手绢郑重地递到我的手上,他又会对我说什么呢?(语言训练)

48(课件出示:他面对着茫茫的大海,心想:-------;他泪眼矇眬,拉着我的手,说:--------。)

四、学习最后一段,点明中心,总结全文。

1、师:从外祖父的眼泪中我们感受到,不能回国,已成为他心中刻骨铭心的痛,最终成为他终生的憾事。齐读最后一段,说说这段对全文起到了什么作用?

(点明中心)

2、师:课文学到这儿,让我们再读课题,想想梅花魂在本课中到底指什么?(板书:爱国心)

小结:对,这梅花魂就是指外祖父的爱国心。

3、师: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你们自己读一读。体会一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板书:首尾呼应)

体会:开头讲由梅花想到外祖父;结尾又从梅花想到外祖父的爱国心。这样前后呼应,首尾连贯,更加突出了身在异国的华侨老人思念祖国的思想感情。

师小结:首尾呼应的写作方法可以使文章结构严谨,你们在自己的习作中也要学着应用。

五、升华情感,总结

师:古往今来,由于许多历史原因,许多像外祖父一样的中华儿女流落他乡。他们虽然身穿洋装,说着异地的语言,但是他们的血管里流动着中国人的血,他们的胸中跳动着一颗颗中国心。此刻不禁让我想高歌一曲〈〈我的中国心〉〉来表达我此时的感受。同学们,前几天老师也让大家学习了这首歌,一会和老师共同唱,好吗?我想这首歌也是外祖父的心声!(师生深情唱)

希望同学们永远做一个像外祖父一样有梅花精神的中国人!

《桂花雨》课堂教学实录选段

(一)师:这是台湾女作家琦君写的一篇散文。读这篇散文,就像翻阅我们小时候一张一张的旧照片,能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勾起我们无限的情思。【板书:情】请你静静地读,在那些特别能引起你注意的地方做个记号。

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

窃读记教学实录 篇2

师: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书吗?

生:喜欢。

师:曾经都在哪里读过书啊?有什么感觉?

生:我在家读, 写完作业妈妈就允许我读书。

生:我在学校里自习课上读书, 老师让我们多读课外书。

生:我有时候去图书馆读, 选好自己喜欢的书, 找个位置坐下就能读。

……

师:哦, 你们想在哪儿读就在哪儿读, 想读多长时间就读多长时间, 那可真是随心所欲啊!可是有这样一位女作家, 她小时候读书就没你们那么幸运了, 她就是林海音。了解林海音吗? (出示林海音的照片) 这就是林海音, 她出生在1918年。在她小时候那个年代, 读书是有钱人的享受, 尽管她生在一个知识分子家庭, 但是经济状况还是无法满足她那颗渴望读书的心。那她是怎样读完一本又一本心爱的书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的一篇文章, 齐读课题———

生:《窃读记》。

二、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遍课文。读准字音, 读顺句子, 想一想林海音童年是怎么读书的。

(生自由读)

师:课文预习了, 又读了一遍, 看看这些字词你是否掌握了。谁愿意来读一读?

(出示。生读。)

师:预习得不错, 字音都掌握了, 那这些词义呢?

(出示)

腋下 踮起脚尖 饥肠辘辘

师:腋下, 在哪里?

(生指部位)

师:“踮起脚尖”是什么意思?

生:用脚尖走路。

师:找找这两个词在课文的哪句话里, 读一读。知道林海音在书店里是怎么找书的吗?谁来说说看?

生:林海音是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胳膊底下钻进去找书的。

师:你看多不容易啊, 为了看书还得从腋下钻进去呢!

师:“饥肠辘辘”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饿。

师:饿到什么程度?

生:肚子咕咕叫。

师:“辘辘”就是车轱辘滚动的声音, 所以这个“辘”字是车字旁。猜猜看, “湿漉漉”的“漉”是什么旁?

生:三点水。

师:为什么?

生:跟水有关。

师:真聪明!这就是汉字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特点。根据这个特点我们就可以猜测字的读音, 推想词的意思。

师:接下来还有两个字的笔画比较多, 在书写的时候要提醒大家注意什么?

(出示)

檐碗

生:我想提醒大家“檐”字的上半部分里面撇捺不要丢了。

师:看清楚, 这两笔是什么?

生:撇、点。

师:和老师一起书空这个字。

(师生书空)

生:“碗”字我要提醒大家右半部分上面是一个点。

师:看老师写这个字, 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舒展些。打开书, 把这两个字认认真真地各写一个。

(生写字, 师巡视指导。)

师: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左窄右宽, 结构才比较协调。

师:读了课文, 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生:她是在书店里读书的, 而且是悄悄地读, 不能被书店老板发现。

师:所以这篇文章的题目是《窃读记》。那么窃读是怎样一番滋味呢?大家快速地浏览课文, 找出最直接写作者窃读滋味的一句话。

(生读文, 找句子, 批画。)

师:你找的是哪一句?

生: (读) 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大家都同意吗?

生:同意。

师:把这句话画上。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

(生读, 师板书:快乐惧怕)

三、精读批画, 品味窃读

师:此时此刻, 我们无法亲身感受到作者既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但是, 她笔下的文字会告诉我们她当时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1到4自然段, 批画出能表现作者窃读滋味的语句, 在旁边简单写写你的体会。

(生默读批画)

师:建议大家关注描写作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语句, 看看能感受到什么。批画好了把相关的句子读读, 再体会体会。

师:谁先来交流?

生:请大家看第3自然段:“我跨进店门, 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 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 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作者窃读时的快乐。

师:哪个词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

生:“暗喜”告诉我们作者当时很快乐。

师:这时候的她因为什么而快乐呢?

生:作者因为自己溜进店门没被发现而高兴, 因为她可以快乐地寻找她想看的书了。

师:接着交流这一段的内容。

生:从“哟, 把短发弄乱了, 没关系”我体会到了作者已经顾不上去理头发了, 一般情况下, 女孩子很注意自己的形象, 而她却不在乎这些了。

师:为了读书都不顾自己的个人形象了, 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读, 读得速度很快。)

师:除了能读出这种急切, 还能读出什么味道?谁来读?

(生读, 读得很平淡。)

(师范读)

师:什么味道?是不是有点不容易, 有点暗暗庆幸啊?自己再读读。

(生读)

师:味道越来越浓了。老师还想提醒你关注这几句话里出现的一些动词, 把这些动词圈画下来, 出声读一读。从这一系列动词中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生:跨、踮、钻、挤、寻找, 我感觉作者特别迫切地想早点读到书。

师:看来你读懂了。我们平时读书的时候就应该抓住重点词细细地品味、咀嚼, 才能读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感。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生练读。指名读。)

师:接着交流。

生:我从“啊!它在这里, 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啊”字一下子就写出了作者的惊喜!

师:你真是慧眼识珠啊!一个简简单单的感叹词让你读出了背后的惊喜, 太棒了!把这种惊喜读出来。

(生读)

师:第3自然段作者就是通过抓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活动把自己跨进店门的暗喜和找到书后的惊喜细致地描写出来的。把第3自然段完整地读一读, 体会一下作者的心理变化。

(指名读)

师:1到4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滋味?

生:请大家看第4自然段:“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从这句话感受到了作者读书的快乐。

生:我从“像一匹饿狼”和“贪婪”感受到作者读书的急切, 她带着快乐的心情读到了这本书。

师:对, 就这样抓关键词来体会作者的情感。不仅是狼, 还是一匹饿狼, 想象一下一匹几天几夜没吃到食物的饿狼, 见到食物会有怎样的表现?

生:会猛扑过去, 一下子咬住猎物。

生:会两眼放光, 张开血盆大口, 冲过去, 撕咬食物。

师:林海音见到书时就是这样的迫不及待, 就是这样的贪婪!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齐读!

(生读)

师:这匹“狼”好像对面前的食物不感兴趣, 再来!

(生再读)

四、读中感悟, 再品窃读

师:那么窃读还是一番怎样的滋味呢?请大家自由朗读第缘耀苑自然段, 好好地体会一下。

(生自由读)

师:把你喜欢的段落再读一遍, 边读边想象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生边读边想象)

师:真投入, 再读一遍, 入情入境地读。

(生再读)

师:喜欢哪段就读哪段, 其他同学用心听, 看看他的朗读能不能给我们带来一种画面感。

(一生读第7自然段)

师:这画面太生动了, 太清晰了。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生:我仿佛看到林海音面露难色, 好像在埋怨天气不好, 实际上心里高兴得很。

师:你看, 读书的时候, 一边读一边想画面, 把自己当成主人公, 和她一起去经历, 去体验, 去感受, 你就会快乐着她的快乐, 惧怕着她的惧怕。请大家把第7自然段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 体验窃读的快乐。

(生再读第7自然段)

师:还有喜欢其他段落的吗?

(生读第5自然段, 读得有声有色。)

师:窃读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察言观色。

(生读第6自然段, 读得少些情趣。)

师:哪像一个小妹妹、小女儿啊?就像一个不相干的人, 能把这种故作亲密的感觉读出来吗?“因此我要把自己隐藏起来”———谁来读?

(一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看隐藏得多巧妙, 多自然。为了读书还要有表演的天赋呢!

师:林海音童年读书的经历是坎坷的, 尽管有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或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窃读, 甚至外面瓢泼大雨却故作为难地读, 但只要看到那本自己喜爱的书, 她就会——— (出示:急忙打开书, 一页, 两页, 我像一匹饿狼, 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生齐读)

五、联系实际, 感悟内涵

师:同学们, 可以说“窃读记”三个字中充满了作者读书的乐趣, 也饱含着作者童年时代的辛酸。那么是什么在支撑着作者窃读完一本又一本书呢?请同学们浏览全文, 找一找。

生:我觉得是国文老师说过的一句话:“记住, 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同意吗?把它画出来。像这样短小精悍富有内涵的语言我们应该积累下来。

(生练背)

师:读懂了吗?谁来说说?

生:吃饭长的是身体, 读书让我们开阔了视野。

生:我们的成长既需要吃饭, 更需要读书, 既有身体的成长, 更有思想的发展。

师:说得多好!你平时喜欢读什么书?读书让你有了哪些成长?能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生:我喜欢读校园儿童小说, 因为我觉得它写的都是同龄人的事, 而且特别有趣。它让我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

生:我喜欢读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中我了解了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 还知道了历史名人。

……

师:的确, 我们身体的成长需要营养, 心灵和思想的成熟则需要读书, 书能丰富我们的视野, 也能丰盈我们的内心世界。所以我们也要不忘国文老师的这句话:“你们是吃饭长大的, 也是读书长大的!” (师生齐读)

师:回去之后继续读课文, 感受作者快乐又惧怕的窃读滋味, 积累文中描写生动的语句, 练习本课的生字词, 下节课我们来检测。

【课后反思】

《窃读记》是台湾著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课文语言朴实, 感情真挚, 我将教学目标确定为:淤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窃读的复杂滋味, 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于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 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盂受到读书的感染, 激发阅读的兴趣。

第一课时, 我主要是完成第一个教学目标。作者将自己窃读的复杂滋味贯穿在整篇文章中, 如果课堂上任由学生满篇地找、画、悟, 文章就会支离破碎, 课堂就会成为学生漫谈的聊天室。为了有效地完成教学目标, 我采用了两种教学方法突破教学重点。

1. 品。

抓重点词句, 品出窃读滋味。我引导学生围绕着“我很快乐, 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这一主线, 让学生默读第1耀4自然段, 画出写作者窃读滋味的句子, 并简单批注。文章的第3自然段作者将跨进店门的暗喜到找到书后的惊喜写得淋漓尽致, 既有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 又有生动传神的心理描写, 我把它作为体会作者窃读滋味的重点段落进行详细处理。课堂上, 我引导学生抓住“跨、踮、挤”“暗喜、啊”这样的关键词句读、悟、品、思, 让学生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感受到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然后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悟表达出来, 并在读中领悟作者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

2. 读。

我是这样教学《窃读记》的 篇3

《窃读记》是小学语文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窃读记》以“窃读”为线索,主要讲了“我”酷爱读书,以“我”放学后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达了“我”热爱读书。

二、说学情

五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有较好的独立思考能力,能够初步把握主要内容,能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根据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培养他们独立阅读、善于思考、合作、分享大胆、质疑问题等能力,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的

1.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读通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解重点句。

2.学习动作、心理描写等表达方法。体会作者“窃读”的感受,体会作者对读书如饥似渴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方法

“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的统一,“教法”指导“学法”,“学法”因“教法”而有效。我主张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合作探究学习,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语文,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创造中学习语文。

五、教学流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全文大意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读准字音,了解词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因此,在新课程的教学设计时,引入新课后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是非常有必要的。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主要写了“我”放学后匆匆赶到书店去读书,晚上的时候也不愿离开,甚至藏身于众多顾客中,借雨天看书,细腻地写出了“我”窃读的感受以及对知识的热爱。

3.快速浏览全文,简要说出文章的写作思路。

4.汇报交流初读课文的情况,学生质疑并自主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初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学会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了初学的教学目标。同时,教师以学定教,培养了学生自读自语、交流汇报、质疑问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二)精读品析,体会作者情感

1.通读全文,抓住本文题眼“窃”,理解“窃”的含义。

“窃”是什么意思?“窃读”又是指什么意思?

文中指“窃”什么?(本文指“我”去书店偷看书)

2.怎么“窃”?快速浏览课文,请把课文中描写“窃读”的句子勾画出来。

3.小组合作学习。

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

如“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哪些地方看出我的快乐和恐惧”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好的语文教学,就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4.小组汇报交流。

“贪婪”是一个贬义词,这里是“贬词褒用”,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读书的渴望。

5.作者通过“跨、踮、挤”等一系列动作描写,写出了当时的顾客之多,还有“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我”热爱读书,却只能偷偷摸摸地读,因此,作者才会说“我很快乐,也很惧怕”。

6.又如:“我有时还要装着皱着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这句话通过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表现了我对读书的喜爱。

7.联系生活谈感受。

联系生活去书店对比感受“窃读”,交流感受。

生1:在生活中,我没有这么偷偷地去书店读过书,可作者却像一个小偷、饿狼般的去读书,这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对知识的求知欲望,这是值得我学习的。

生2:我会很惬意地在家看书,遇上喜欢的书直接买回来就好,从不会在书店偷偷看。而且,现在的书店都可以免费看书了,不需要窃读。作者的“窃读”感受是又“快乐”,又“惧怕”。

8.再读重点句,体会感情。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回忆一下,怎样体会到作者对读书的热爱之情的?

9.抓住关键字“窃”抓住作者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联系生活加深理解,抓住“快乐”、“惧怕”两个词体会作者的感情。

【设计意图:品读句子,学习表达是本教学环节中的重难点。让学生从“整体—部分—整体”来理解文章,领悟作者情感,将学习的内容与生活联系起来,切实让学生经历读书、感悟、对话、体验、内化的语文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三)拓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文素养

1.小练笔,以读促写。

联系自己生活实际,以《窃X记》为题,先把题目补充完整,运用心理描写方法,写一个小片段。

2.小组合作交流并赏析。

3.作业: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或关于读书的名言。

【设计意图:进行小练笔,让学生学以致用,培养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到了一些学习的方法,实现课内外的联系与沟通,让学生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升华、自我创新的过程。】

五、板书设计

窃读记

快乐 惧怕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4

高区实小邵彦慧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接下来我将对我所执教的小学语文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窃读记》,谈一谈我执教后的所思所感。

《窃读记》这篇课文,作者林海音是通过自语式的独白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把自己怯怯地隐藏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的阅读的情景;读书时腿脚酸麻、饥肠辘辘的辛苦;自身经历过的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到的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和窃读的百般滋味都表达得淋漓尽致。

执教这一课时,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读,感悟作者爱书之情。在读书的过程中,抓住重点词句,充分感受作者小时候对读书的强烈渴望——为了读书,可以放弃同龄人的快乐游戏;为了读书,可以忍受书店老板的白眼甚至蔑视的驱逐;为了读书,想尽千方百计,藏于别人身边,冒充别人的孩子,巧借“下雨天,留客天”的机会;为了读书,经常忍饥挨饿,饱受站立之苦„„

二说,述说自己类似的经历。在阅读感悟作者爱书之切的情感,品析作者细致入微的表达方法的基础上,学生也会情不自禁地联想起自己“窃读”的经历——君不见,课堂上,你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台下低头窃读自己喜欢的“闲书”者绝不罕见,或将书夹藏于课本中,或放于桌洞里,甚或置于腿上者也不少见。可以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窃读的小

故事,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更多的共鸣。当然,窃读的原因会各不相同,窃读的情景也不尽然,各有奇招。

三想,将故事继续创作下去。在欣赏课文,交流体验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深刻的理解,我倡导学生展开想象,以拓展延伸为契机,将故事继续编下去,并且现场表演出来,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双向强大冲击,这样不仅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而且学生在读、赏、说的基础上,再进行创作,可谓水到渠成。

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的参与情况与效果展示发现,教学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老师过于注重指导学生的朗读。在初读课文时,学生还未真正走进课文与作者的内心世界,此时对文中的词句感悟不够深刻,过量的指导读并不能让学生真正读出词句中蕴含的味道,学生不是主动地理解词句中的情感,而是被动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与方法,所以效果并不是很好,学生积极性也不够高涨。同时,指导读的部分过多,导致对文本的分析与解读相对较少,两者比重的偏差导致教学天平的相对失衡。

另外,当学生找到的句子不是老师预设的要讲解的重点句子时,如: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老师只是简单地点明比喻句,没有深入分析这句话,其实,这句话也能充分表明作者对读书的强烈渴望,除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贪婪”一词也能体现作者急切的心情,而且这个词也是本课中的生词,这是一个很好的契机,老师可以顺势讲解并指导读,但是老师的反应不够灵活,没有把握好尺度。

除此之外,老师的语言不够精炼,评价缺乏新意等等,这些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改进,在探索中奠定自己扎实的基础。听课老师们提出的宝贵意见让我受益匪浅,相信在大家的热情帮助下,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我的执教道路会越走越宽!

课文《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5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通过设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引导学生品读文章词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希望学生理解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在表现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并在自己的写作中初步运用各种描写方法,以提高写作水平。

课上完以后发现学生只停留在知道哪些是动作描写,哪些是心理描写。如何对人物进行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进行准确生动的心理描写,怎样将学到的描写方法学以致用,这些方面没有取得预想的效果,感觉还是自己指导得不够到位,学生还是没有掌握这些描写方法。

小组探究环节每个小组探究一个问题,对其他小组的问题只是简单的听一听答案,没有参与其他小组的问题讨论。在小组发言代表展示本组探究成果之后的点评环节我做的也不到位,只是简单说一句你们的答案不错。为什么不错,答案好在哪里,没有进行详细点评。这些都是这节课的不足和缺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认真寻找解决方法,解决这些不足和缺点。

窃读记教学反思 篇6

↘扣题眼,顺势导入

①查字游戏。师板书“窃”字,看谁最快查到。

②指名读字音、记字形、说“窃”在字典中的所有解释。

③师接着板书“读”,过渡:在“窃读”这个词语中,“窃”应该选择哪个解释合适呢?先不要急着回答,让我们去读读课文吧。

↘初感知,整体把握

①自由读课文。师:读课文后,你会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呢?请在课题旁边写上批注。(或默读、或轻声读、或和同桌分段读等)

②指名答。

③再次浏览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④指名答。

⑤小结:原来课文记叙了(师板书:记)“我”因买不起书而偷偷躲在书店里读书的事情。

⑥齐读课题。

↘再读题,鼓励质疑

① 再读课题,说说自己最想知道的内容或最感到困惑的问题是什么?

②质疑。

③师将问题的大致意思板书于黑板上。

可能会问:“我”为什么要偷偷的读书呢?“我”是怎样窃读的呢?“我”这样子读书又是怎样的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④师:古人云:“学贵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不疑则不进。”你们能提出这么多好问题,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学懂这篇文章。

⑤师:带着你最想知道的问题去反复读通课文,画出有关语句。

↘品词句,积累内化

①你最感兴趣的上哪个问题呢?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吗?

②根据学生的回答,机动教学。

a.课文中的“我”是怎样窃读的呢?

(1)指数名学生答。

(2)师相机出示相关句子。(课件展示)

“我跨进店门,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有时我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我的腿真酸哪,不得不交替着用一条腿支撑着,有时靠在书柜旁,以求暂时的休息。”……

(3)师:再用心读读这些句子,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呢?一句或几句都可以,感受长短不限。

(4)学生练习在书上批注。

(5)全班交流批注心得,指名答。

(6)教师适时点拨,重点引导学生扣住“挤”“钻”“贪婪”“装着”重点词语以及“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这个句子。

(7)指导朗读。指名读,肯定性评价;分组读,激励性评价;分男女生读,感悟性评价。

b.“我”这样子读书是怎么样的一种感觉呢?难道不怕被发现吗?

①过渡:读书在我们面前是何等的简简单单,而文中的“我”却是怎样一番滋味“涌上心头”呢?

②快速浏览课文,找到抒发作者“窃读”感受的句子。

③指名答,师出示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课件展示)

④师:我们都知道,朗读讲究抑扬顿挫。那么你在朗读时,会怎么处理呢?可以打上朗读记号并写出这样处理的理由。

⑤生边练读边打上记号。

⑥指名读。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你为什么把“我很快乐”读的重些呢?

生:因为“我”在窃读时感觉到了读书的快乐,所以强调了“我很快乐”。

师:明明是“偷偷摸摸”的,也能感受到快乐吗?你是从课文哪里读懂的?

⑦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急匆匆”“急切地”“饥肠辘辘”“依依不舍”“最令人开心的就是下雨天,越是倾盆大雨我越高兴,因为那时我便有充足的理由在书店待下去。”等重点的词句中感悟。

⑧再指名读。

生:“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师:你读的又和其他的同学不一样了,能说说原因吗?

生:我强调的是“惧怕”的感觉,因为作者一直是提心吊胆地在读书,怕店主发现把他赶走。

师:是吗?都担心成了这个样子还能读书吗?

生:能。他很聪明,一直在假装,象下雨天假装成没办法离开的样子,其实是巴不得呢。

师:“假装”这个词说的好!“我”是怎么假装来掩人耳目的呢?

⑨生答相关句子,教师适时引导学生从“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这样的句子中感悟。

⑩师:心里想的和做的不一样,这就是──

生答:心口不一、口是心非。

师:那这几个词用在这里恰当吗?

生答:不恰当。为什么呢?

师:明明就是做一套想一套呀?

生答:可是,他这样做也只是为了读到书呀!为了能读书呀!

师:哦,只是为了──

生答:能读书。

师:只是为了──

生答:读完书!

↘读全文,整理思绪

①师:那么此时文中的“我”在你心目中是个怎样的学生呢?

②指名答。

③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课文,共同感受一下这个“嗜书如命”的孩子吧。

窃读记 篇7

趁妈妈不注意, 我蹑手蹑脚地挪到书架前, 瞟了一下书架, 发现目标, 赶忙抓住藏到身后, 迅速“移”回座位。刚把书放下, 就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书太大, 没法藏到作业本下面。这可怎么办?我顿时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垫草稿纸底下吧, 又怕妈妈翻出来;用作业本盖起来吧, 又怕妈妈看见鼓鼓的作业本“山”。——不管了!先看再说。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 偷来的时间可是格外的宝贵, 我在书海里遨游起来, 这时我感到一种快乐。“然然!看到我的U盘了吗?”随着妈妈的一声喊, 我像一个正做着美梦的人被一把推醒, 咯噔咯噔……妈妈朝着我的房间走来, 我赶紧手忙脚乱地把书藏进抽屉。刚藏好, 妈妈就走了进来。

“你的脸怎么这么红, 是不是发烧了?”妈妈一边说一边关切地摸摸我的头, “哦, 还好头不热!”我松了一口气, 她没有发现我偷偷看书。我赶紧面露难色地说:“没事, 今天的数学题太难了!”“哦, 先想一想, 不行晚上回来我们一起研究!”妈妈说着, 拉开抽屉翻找起来, 我顿时吓得一身冷汗, 拿着笔的手开始颤抖起来。“快来看看, 这个是不是!”就在千钧一发时, 爸爸的一声喊帮我解了围。妈妈走了。我长舒了一口气。危机解除了, 可是我看书的好心情却一扫而光。

教读《窃读记》的三个切入点 篇8

【关键词】《窃读记》;读;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窃读记》是台湾作家林海音的作品,记述作者童年因贫困买不起书而只能在书店“窃读”的经历。作为新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它的出现,立刻受到了师生的好评:小女孩的叙述视角拉近了作品和学生的心灵距离,窃读的委屈和快乐,学生能感同身受;细腻生动地描写、充满张力的叙述方式,是七年级学生学写细节和布局谋篇的典范。如此好文,当然得好好研读,用心设计,让学生以此文为例文,学会生动地记事写人。

一、尺水兴波,体会“一波三折”之妙

通过反复阅读,我发现文中多次出现含有关联词“但”字的转折句,例如“但是我又担忧那本书会不会卖光了”“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但我是偷窃了什么吗”等等。这仅仅是作者的表达习惯吗?还是这样的句式背后隐藏着一种高明的设计?

于是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时,我对学生设置了一个问题:请你默读课文,划出文中所有的转斩句。

课堂上,学生和我再读文章,并将所有含有“但”“但是”“却”字的转折句全部挑出来,统计发现,全文直接使用转折句竟然高达16处之多。学生讨论激烈:文中的“我”在奔向饭店时转折,在找不到书时转折,在能窃读时转折,在下雨时转折,在饥肠辘辘时转折,在受屈辱后不再去书店时又转折,在被店员发现“我”窃读时转折……全文在转折中起笔:名为“窃读记”,开篇却从飘着香味的饭馆写起,然后突然转折——“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折中又折:中间插叙自己以前忍饥挨饿仍会窃读的经历;在转折中收笔并升华主题:“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可以说,转折句串联起整个故事的全部过程。更妙的是,“我”的心也随着事件中一次又一次的转折而忽而快乐,忽而失望,忽而兴奋,忽而害怕,就像在丛林中探秘般,起伏跌宕。

文似看山不喜平。看来,作者首先是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她能将生活中的平常小事讲得尺水兴波,起伏有致,自始至终让故事充满悬念,让语言充满张力,让读者愿读爱读并且读得有滋有味,凭的正是这种“一波三折”的写作技巧。

二、咬文嚼字,体会“窃读”的滋味

再读课文,学生能很快找到作者直接表明“窃读”滋味的一句话,即文章第11自然段中的这一句: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但问题是,这种矛盾的滋味,这种细腻的感性素质,学生如何能感同身受地体会到,甚至可以像作者这样入木三分地写出这种力透纸背的感觉来呢?如果此时,教师将这种滋味的两个对立面硬性分开,让学生分别去品味“快乐”“惧怕”并析其原因,必然会收获一堆味同嚼蜡的标准式答案,学生便会错失体会这种双重、甚至多重滋味融合在一起的细腻语感的良机。

好的文章耐读,高明的读者会读。单说“窃读”的“窃”字,便暗藏玄机,读者之所以能感受到那种既快乐又惧怕的滋味,不就是因为是一种“窃读”而非光明正大地读书方式么?对这篇文章的语言品读,与其让学生分别感受“快乐”和“惧怕”,倒不如让学生咬文嚼字,还原情境,原原本本地体会一把“窃读”的滋味。

在这个环节,我设置的问题是:窃读,就是像 似的读书。请你再读课文并用文中的一个词来填空。学生找到的词语是“小偷”,而文中类似的词语还有“惯贼”“偷窃”,也就是说窃读,就是像小偷似的读书。在品读“窃”字时,学生还发现文中多次出现了“装着”“装作”“隐藏”“藏”等词语,而这些词语透露出的正是一种因买不起书而不得不像小偷似的去蹭书店的书读的无奈和辛酸。进一步寻找和品味,学生找到了很多细节,例如:“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介事地问他价钱”“有时我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与他同来的小妹妹或者女儿”“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是怎样高兴地喊着:‘再大些!再大些!”“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品读这样的句子,学生才能进一步感受到孩子的天真与狡黠,才能感受到所谓窃读的滋味,是大大的快乐中蕴藏着小小的惧怕,是小小的担忧中积淀着无限的喜悦,这种交织着快乐与惧怕的情感就在这些小小的细节中呼之

欲出。

三、读写结合,切身感受成长的滋味

假装有钱买书,假装躲雨,假装跟着一位大人呢……小小的英子拼命地假装着,虽然内心是无比害怕的,但表面却得装作十分淡定。其实,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过“假装”的经历,或者因为要读一本自己爱读的小说而假装早早睡下了,或者因为要去约同学玩而假装去上补习班,又或者在朋友面前假装大度,在师长面前假装坚强等等,这种“拼命假装”的滋味,就是文中提到的“窃读”的滋味,快乐而又惧怕,也是成长的滋味——“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变成大人,又是多么害怕长大啊”(林海音《城南旧事》中语)。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升语言的表达能力,最后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请你在下面两个话题中选择一个写一个片断:1.拼命假装;2.被发现了。

上一篇:用一会儿一会儿造句下一篇:项目管理方法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