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英语教学目标(精选8篇)
教学目标对于教学活动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教育界对于教学目标的分类也有许多种。如布卢姆等人提出著名的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的教学目标分类;加涅在1985年出版的《学习的条件》(修订版)中提出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五类目标;以及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改提出的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等。
中职专业课的教学目标应如何确立?教育行政和科研部门似乎没有统一的规定。由于中职教育的特殊性,是否可以从中职的培养目标出发,确立教学目标?中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要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在中职专业课的教学中更应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
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下面四种能力:
1、专业能力
专业能力是指个体在特定方法引导下,有目的地、合理地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独立完成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相关业务和技术问题并评价成果的能力。这是与职业直接相关的基础能力,是职业活动得以进行的基本条件。包括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专业技能的熟练程度和其他专项能力。
2、方法能力
是指个体在所从事的职业活动中掌握、运用工作和学习方法的能力。这是一种基本的发展能力,是个体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的能力。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判断能力、计划决策能力、获取和利用信息能力、经验总结和推广能力。
3、社会能力
社会能力是指个体与个体、团队及社会的交往、沟通和协调能力。是一种超越一般的专业能力领域以外而对职业活动的顺利进行以及促进职业生计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的能力。既是一种生存能力又是一种发展能力,是个体在职业活动中特别是在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中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包括环境适应能力、表达和沟通能力、宣传和组织能力、与人合作和协调能力、社会参与能力等。
4、个性能力
个性能力又称为人格能力或人性能力,是指个体的情感、态度、意志、价值观对职业活动的影响能力,是个体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能力。包括独立性、自信心、自尊心、进取心、责任心、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心理承受能力、自我调节能力等。
根据综合职业能力的内涵,借鉴我国义务教育新课改提出的三维目标,中职专业课的教学也可确立为三类目标:专业能力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社会和个性能力目标。专业能力目标相当于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能力目标相当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社会和个性能力目标相当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如:电工电子专业中电功与电功率的计算和测量的教学目标
1、专业能力目标
(1)能说出电功和电功率的定义、区别和联系,写出计算公式;
(2)能计算简单直流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和电功率;
2、方法能力目标
(1)能设计实验并用实验测量简单直流电路中用电器的电功率;
(2)认识电度表,能解释用电器上标注的额定功率的意义,会计算和估算电费;
3、社会和个性能力目标
(1)体会电学知识和技能在现实中的作用,逐步树立专业自豪感;
然而, 长期以来, 我们教师往往只注重对学生进行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的教学, 却有意或无意地漠视了口语交际能力的教学, 以致“目前中职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低下的状况难以适应日益密切的社会交往的需要, 影响了学生正常的社会交往, 制约了学生的未来发展”。作为一名中职语文教师, 不用面临升学考试的压力, 出现这种做法, 除了教学手段的定势习惯之外, 恐怕只能说是模糊了口语交际的教学目标, 以致不能充分认识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中职生的上岗就业的重要性。俗话说:“认识决定行动。”为了厘清中职口语交际教学的目标, 我们有必要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重新认识一下。
一、知识与技能维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大纲》明确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并且把指导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作为课程教学目标之一进行设置。
口语交际的人文性, 是指口语交际包含着交际需要的语种、手段、礼仪、对象、内容等, 具有浓厚的文化习俗色彩。口语交际的工具性则指口语交际是人们相互交流信息、展现自我、促进工作的平台。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纲》在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分别作了要求, 概括起来, 可以用“能听会说”四个字来表述。
1. 能听。
口语交际的过程是说与听的互动, 听话者能否“理解对方说话的主要内容、观点和意图”决定着交际的质量, 因此听话者“听话时做到耐心专注”是一项需要养成的素质。
2. 会说。
在我国, 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言、语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 为了加强政治、经济、文化的统一, 为了顺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1955年召开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 把普通话确定为民族共同语。普通话是以中国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大纲》明确规定, 口语交际时, 要“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水平达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颁布的《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 (试行) 》相应等级的要求”, “能用普通话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能根据语境, 借助语气、表情、手势恰当地表情达意, 提高交际效果”。另外, 也要求“说话时有礼貌, 表达清楚、连贯、得体”。
《大纲》依据学情顺序, 在不同阶段从内容、技巧、标准等方面对口语交际的教学任务也作了具体的阐述:
基础模块:“学会介绍、交谈、复述、演讲、即席发言、应聘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能够根据学习、生活和职业工作的目的和情景进行恰当的表达和交流。”
职业模块:“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 做到态度真诚, 表达准确, 语言文明, 仪态大方, 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
拓展模块:“学会讲解、采访、讨论、辩论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 做到重点突出、条理清晰、用语简洁, 能根据职业工作的需要, 恰当进行口头表达与交流。”
这三个模块的安排, 由浅到深, 由内而外, 由简单到复杂, 循序渐进,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而且要求具体明确, 具有较强的指导性。
二、过程与方法维度:生成性与互动性的融合
要实现第一个维度的目标, 科学的方法与过程的选择十分重要。笔者认为, 生成性的过程与互动性的方法二者有机融合, 应是最佳选项。
著名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 这种发现理解最深, 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怎么发现呢?按照构建主义理论, 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 应“在一定的情境下, 借助他人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构建的方式获得的”。口语交际是一种能动的、涉及听说双方的言语行为过程, 是一个始终互动、充满变数和应对技巧的过程。它不仅包括单向表述, 还包括双向或多向的交流, 交际各方彼此互动, 彼此都要注意对方的反应调整话题, 话题是在交互式的交流中, 在彼此配合下逐步推进的。这个过程实质就是生成性的过程。
研究员李文阁认为, “生成性思维是现代哲学的基本精神和思维方式, 其特征为:重过程而非本质, 重关系而非实体, 重创造而非预定, 重个性、差异而非中心、同一, 重非理性而非工具理性, 重具体而非抽象主义”。生成性教学就是教育者运用生成性思维, 本着“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全员发展和个性发展, 强调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的新课程理念, 在把握教学艺术性的基础上,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 尤其是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 进而有效地理解教学内容与促进学生发展的教学。它重视教学活动的过程、关系、创造、个性、非理性等特点。
生成性教学的这些特点, 要求教师在进行口语交际教学时, 应该紧紧围绕“学生主体发展”这个中心, 构建互动性教学。语言学家海姆斯认为:语言交流中的“交际能力”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人际交往中渐渐发展的另一种使用语言的能力。它是言语知识与交际技能的结合, 是一种类化了的口语交际经验在特定场景中活生生的显现。
口语交际的核心是“交际”, 它是双向或多向互动的。它既要求参与交际的人不仅要认真倾听, 还要适时接话题, 谈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你来我往, 言语交锋, 在双向互动中实现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这种互动, 包括人们在交际时的行为互动、情绪互动和言语互动。口语交际的互动性, 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互动性。
互动性教学过程应考虑学生的综合能力设置情境, 并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来完成教学任务。由于中等职业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普遍不高, 互动中应充分重视并发挥教师的组织者、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功能, 在各种互动中, 以师生互动为先、慢慢过渡到学生互动。在互动中生成, 在生成中互动, 二者相辅相成, 螺旋推进, 最终实现培养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的目标。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维度:激励性与科学性的兼容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 学生的厌学障碍和人际关系问题相当突出, 并且普遍存在自卑、逆反、戒备、对抗、自暴自欺等心理。表现在口语交际能力方面, 会出现脸红心跳、声音过低、态度不自然、不知所措等心理障碍, 有的学生说话不考虑场合、不尊重他人、随意搭茬、打岔, 甚至满口成脏。这固然有社会、家庭、学生自身的原因, 但是, 教师的教育因素, 也不能置身事外。
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既然情绪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互动性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们完全有机会利用这个平台来矫正这一阻碍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在口语交际教学中, 借助激励机制和鼓励手段, 帮助学生提高自尊心、自信心, 学会礼貌待人, 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 使其向着有利于自身也有利于群体的方向发展。
要实现这个目标, 必须重视科学的评价方法。《大纲》指出, 语文教学评价应遵循主体多元化、内容全面性、过程发展性等原则, 加强形成性评价, “通过形成性评价客观反映学生在平时取得的进步, 帮助他们逐步树立学习信心, 获得成就感”;要重视定性评价, “本着促进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高的目的, 可采用陈述性的语言、激励性的评语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表现、取得的成绩等情况进行定性评价”。
尽管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一个持续的过程, 但只要我们明确了口语交际教学的三维目标, 遵循语文教育规律,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 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 常抓不懈、持之以恒。笔者相信, “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 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培养高素质劳动者”等目标一定会如期实现。
摘要:在以“能力为本、就业为先”为办学理念的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 作为公共基础课之一的语文课程, 其教学取向是什么?本文笔者选取最能体现听说能力要求的口语交际教学这一抓手, 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从一个侧面来认识中职语文教育的目标与方向, 以期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教学行为。
关键词:口语交际,教学目标,三维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2009年教育部颁发
[2]陶荣希.中职口语交际教学问题及策略探究.职业技术教育.2011年第8期
[3]张瑛男.中职学校口语交际训练探究.辽宁师范大学
【关键词】中职;教学目标;应用
目前,很多的中职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认识到只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这种认识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没有落实到实践中,这种理现象也严重影响着中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高。
一、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进一步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体系中具有基础作用,为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基础性的知识、技术和技能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现在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单纯地把培养目标理解为培养技能人才,所以中职学校的文化课程课时少,时间短,这就造成中职出来的学生技能水平很高,但知识储备不是很充足。同时,他们对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关注不够,而且对学生学习中应有的积极、专注、严谨等心理品质和学习习惯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和培养不够重视。
2.现代教学媒体
不得不承认,科技的进步直接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其中一个表现是各种新兴的教学媒体在课堂上的应用。以电子计算机、互联网及其他数字化信息装备与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学媒体在中职课堂上却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中职教育基本上采用2+1或者1.5+1.5模式,也就是说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是分开进行的,前两年或者前一年半在学校学习文化课或者专业课,最后的一年或一年半以顶岗实习或者校企合作的方式在工厂里实习。中职院校课堂对多媒体运用的一个实际情况是,只有在计算机课堂上才会用到计算机,只有文化课的时候多媒体才会被短暂的使用,其他时间这些现代教学媒体基本上没有被派上用场。
二、三维目标的内涵及其实现
三维目标是指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达到的三个目标维度,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就是要落实“以发展为本”的理念。也就是说,新课程所提出的“三维目标”实际上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
1.知识与能力
三维目标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对知识与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知识方面,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从学生发展的需要出发,强调知识的实用性;能力方面则主要侧重于基本能力——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能力方面的要求主要是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提出来的。中职院校的学习时间一般只有三年,因此不可能教会学生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技能,因此中职教育必须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实现这个目标时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必须选择适合学生的核心知识。第二、重视实践。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应用,而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只有的在实践中才能形成,正所谓“理论联系实践”,中职对实践更为看重。
2.过程与方法
三维目标中二维目标过程与方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方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交往、体验;方法——包括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学习方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国际教育都比较推崇的学习方式,因为合作学习适用于较为复杂或较高层次的认知任务,适用于绝大多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学习任务。中职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每个学生都必须要参加社会实践,这就不可避免地与同事或同学合作完成工作任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运用本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潜移默化的引導,同时也要适度地锻炼学生的信心、意志、学习动机等非智力因素,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不畏艰难、不抛弃、不放弃。同时,中职学校的老师还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每一个小进步,适时地给予鼓励,这样才能慢慢培养起学生的信心,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而对于那些“学困生”也不要急于对其进行批评,而是要耐心寻找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及时给与疏导、纠正。
三维目标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不能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意见.教职成厅[2012]5号.
[2]叶艳茹,李清.谈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5,(10).
它用以描述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学习行为。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明确的,不能是模糊、笼统、抽象。比如“了解”、“掌握”、“知道”、“熟悉”等行为动词都是笼统、含糊的,难以观察、测量,无法检验。而“说出”、“描述”、“解释”、“分析”、“评价”、“模仿”、“参与”、“讨论”、“交流”、“认同”、“拒绝”等词则是意义明确、易于观察、便于检验的行为动词。
3.行为条件
这是指影响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为评价提供参照的依据。一般比较常见的对条件的表述有4种类型:①使用或不使用某种辅助手段,如“在一张空白的图示上标出……”;②提供信息或提示,如“在提供××资料的情况下,能编制一个游戏”;③时间限制,如“在10分钟内独立完成××动作”;④完成行为的情境,如“通过合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制定……”。 4.行为标准
它是指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表现水准,用以测量学生学习的结果所达到的程度,是指衡量学习结果的行为的最低要求。如“能列举出二种以上的解决方案”等表述中的状语部分,便是限定了目标水平的表现程度,以便检测。
三、德育课教学目标制定的课例展示与分析
(一)教学目标制定的课例展示
在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的北师大版《经济政治与社会》第一单元第1课第三节“消费和消费观”在汽修专业班级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根据给出的购买车辆方式的实例,学生能够辨别两种消费方式,准确率为75%;结合大众购车的消费例子和自己购买衣物的消费经历,学生能够判断四种常见的消费心理,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不同消费心理的原因;在小组讨论探究的基础上,学生能够举例说明科学消费的意义或做法,每小组至少说出两点。
(二)教学目标的课例分析
《经济政治与社会》“消费和消费观”的教学目标制定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教学目标制定有依据,依据现代社会消费的特点,依据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标准,依据生活化的教材内容,依据汽修班级的专业特点等,体现了教学目标制定的时代性、学科性及职业性的特点。
二是教学目标表述清晰、可测:①以学习者为行为主体表述学生的行为。②选用了那些描述学生所形成的可观察、可测量的具体而明确的行为词语,如“辨别、判断、说出、举例”等。③表述了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限制条件与范围,包括提供信息、完成行为的情景等。④说明了学生对目标所达到的最低行为水准,如:“准确率为75%”、“每小组至少说出两点”等。
值得注意的是,行为目标的表述方式虽然有利于教师的实际操作,但思想性是德育课的本质属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其教学目标的重要部分,而这些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也很难完全通过外显行为来衡量。因此,对这类教学目标的表述,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体感受、情感体验、态度、审美意向等丰富的内心活动,强调学生在一定情境中获得的个人意义,淡化学生在教学过程结束后应该展示的行为后果。例如,“现代社会应该倡导什么样的消费行为,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学生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能认真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并在小组会上谈自己的观后感。”这种表述方式明确学生应参加的活动,但不精确规定每个学生应从这些活动中习得什么,这与德育课本身的特殊性有关。
引言:随着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推广,给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本文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要求,提出校企合作模式下德育课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上的一些调整和改变,以实现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991年10月17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决定》最早提出“产教结合、工学结合”,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再次强调要改变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制度。2006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教职成〔2006〕4号)。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院校要加强学生实习管理,建立和完善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制度。当前,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已成为我国职教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各中职学校采取了各项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入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果。同时也给中职学校的德育课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这要求中职的德育的教学必须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对学生德育成绩的考核方式上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变,以适应这一人材培养模式对学生的思想素质和道德素质的要求。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校企业合作、工学结合是一种以职业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利用学校社会两方面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通过交替安排理论学习和顶岗实习,对学生进行能力和素质培养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强调学生的职业素质、技术应用和就业竞争能力,把学生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能训练与实践经验培养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材。这一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必须与企业的用人要求相结合,按照企业的用人标准决定教学目标,塑造具有较高职业素养,适应职场发展的人。教学总目标应该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认知目标:认知目标是上课时教师让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下,德育课所开设的每一门课程,在认知目标的确定方面,除了要反映教学大纲的要求以及考虑教材内容的构成等因素之外,在教学重点上应有所突出,以更好地适应校企合作企业职业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把相关行业的行业特征,职业道德要求和准则、从业后应该了解的各项政策法规,企业的规章制度,用人标准,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合作企业的企业文化、相关礼仪、安全工作章程,校企合作企业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等作为教学重点,贯穿于整个德育教育中去。
2、能力和觉悟培养目标:德育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养成教育,德育教育不仅要让学生知道应该怎么做,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更重要的是个人境界的修炼、习惯的养成和能力的提高,做到知行统一。按照职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可根据不同的专业的设置,在能力的培养上,按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的原则和分层次的原则,重点加强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带有普遍性的职业素养如职业纪律观念、工作责任心、工作态度、与人沟通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创新能力、执行能力。带有特殊性的如幼师专业的爱心,会计专业的细心、原则性等。在层次上,可根据职业发展的连贯性,提出不同层次的职业素养要求。可以明确告诉学生,作为一线工人需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一线管理人员需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企业高级管理人员需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给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发展目标进行境界的提升。
让学生在未来的职场生涯中“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交友,学会生活”。
3、心理健康目标: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学会正确看待自己,发挥自身的潜能,学会应对挫折,培养积极的情绪情感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为适应未来的职业需求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二、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课程设置与教学安排的意见》(教职成〔2008〕6号),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门课程,心理健康作为选修课纳入德育课课程体系。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和企业根据教安排进行工学交替,学生到合作企业实训,或到企业顶岗实习,势必会压缩专业理论课和文化基础课的教学课时。在保留原有课程设置的基础之上,应该对教材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做到少而精。调整的原则:
1、保留那些最“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内容。
2、保留和增加那些有利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容,把企业的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等各方面内容效地渗透到德育课的教学当中去。
3、必须体现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积极性。例如《心理健康》的时候,我首先在学生中广泛进行调查,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目录进行选择,每个同学必须选出10个最感兴趣的问题上交给老师,收集到资料后然后进行统计,上课不根据教材内容的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对问题的兴趣浓厚程度进行专题讲课或开展活动,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学们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方式的改变
传统的教学方式大多是的封闭式的,以课堂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往住是老师一言堂,老师在上面讲得很辛苦,学生在下面听得很厌烦,一节课下来学生能记住的可能就是一两个笑话或例子,很难达到德育课的教学目的。应该代之以开方式的,激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和成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教学方式。
1、在课堂教学中,根据讲授的内容,有条件地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灵活运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现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将活动带入课堂,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心理健康》一课的教学中,我将团体咨询技术运用于课堂,有目的的安排各种团体活动,让同学在活动中增进友谊、培养同学们的合作精神、集体观念,在活动中增强自信心,在活动中学会应对挫折,在活动中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提升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2、安排学生走出校门,进行社会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一课的教学中,我首先组织学生学习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然后将学生根据不同的行业分为医疗卫生、企业、事业、行政、餐饮、超市、服装销售、农贸市场几个组,进行社会调查,要求学生收集这些行业职业道德规范,调查这些行业的职业道德状况,了解这些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首先指导学生制定社会调查计划,然后利用上课时间,分批分到本地区就各行业开展社会调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空前高涨,学生反映通过这次社会调查,学到了很多东西。一些优秀学生在进行社会调查过程中还给用人单位良好的印象,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无形中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门路,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收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3、定期请校企合作企业到校给学生讲课,把企业文化建设、德育建设、规章制度建设、用人标准直接带入课堂。
四、学生德育成绩的评定
过去对学生德育课的成绩考核,一般是统一出题进行期末考试,将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德育成绩的主要部分,再加上平时学习态度分,作业分作为学生的期评成绩。脱离不了应试教育体系下的考试办法,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不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的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德育平价应该多元化,对于在校学生,应该根据他在课堂、生活、实习实训、及各方面纪律、行为(操行成绩)的表现进行综合的评价。采用自我评价、学生相互评价和老师评价的方式综合评定成绩。对于整个学期都在外顶岗实习的学生,则主要以企业(或用人单位)满意度作为学生德育成绩的最终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Part 1: Teaching design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Structures: Must, might, could and can’t for making inferences
Target language: Whose volleyball is this?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ball.
It could be Ted’s.
Vocabulary: picnic, chase, escape, belong to, toy car, plate, mystery, appointment, worried, wake, neighbor, garbage
Learning strategies: Sequencing, Deducing
SECTION A
Goals
●To learn must, might, could and can’t for making inferences
●To listen and speak making inferences
Procedures
Warming up by learning about modal verbs
Modal verbs are used to express ideas such as possibility, intention, obligation and necessity.
CAN, COULD, WILL, WOULD, SHALL, SHOULD, OUGHT TO, DARE and NEED are some examples.
eg: I would have told you, if you had wanted me to.
eg: Yes, I can do that.
must
certainty 1. That must be Jerry. They said he was tall with bright red hair.
2. That must have been the right restaurant. There are no other restaurants on this street.
3. NO FUTURE FORM 1. That must not be Jerry. He is supposed to have red hair.
2. That must not have been the right restaurant. I guess there is another one around here somewhere.
3. NO FUTURE FORM have to
1a Looking and writing
Hello, class. On page 34 is a picture with many things in it. Write the things you see in the correct columns in the chart.
1b Listening and matching
You are going to listen and match on page 34 each person with a thing and a reason.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 of MUST in the sentences.
Tapescript
Girl 1: Whose volley ball is this?
Boy 1: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 ball.
Girl 2: Oh, that toy car must belong to Jane’s little brother. He was the only little kid at the picnic. And the magazine must belong to Dengwen. He loves cats.
Boy 1: Oh, and look, someone left a book.
Girl 2: Oh, yeah… This book must be Mary’s. Hemingway is her favorite author.
Girl 1: OK… and how about this CD?
Girl 2: Hmmmm… The CD must belong to Grace. She always listens to classical music.
1c Doing pairwork
In pairs practice the conversation in the picture on page 34
Then make conversations using information in the chart in 1b.
Whose volleyball is this? It must be Carla’s. She loves volleyball.
Whose books are these? They must be Mary’s. The man is her favorite author.
Whose CD is this? It must be Grace’s. She likes listening to classical music.
Next is the conversation making inferences.
Girl 1: Whose toy car is this?
Boy 1: It must be Deng Wen’s. He loves toy car.
Girl 2: Oh, that CD must belong to Grace’s little brother. He was the only little kid at the picnic. And the book must belong to Grace. He loves cats.
Boy 1: Oh, and look, someone left a magazine.
Girl 2: Oh, yeah… This magazine must be Carla’s. She likes reading magazine in English.
Girl 1: OK… and how about this volleyball?
Girl 2: Hmmmm… The volleyball must belong to Mary. She always plays volleyball after school.
2a Listening and writing
Bob and Anna found a backpack outside their school gate. Listen to their conversation and write down the things found in the backpack. Pay attention to the uses of modeal verbs making inferences.
Tapescript
Bob: Oh, look! Whose backpack do you think this is?
Anna: I don’t know. Look, here’s a school T-shirt.
Bob: Well then, the person must go to our school. Oh! Here is a hair band, so the person can’t be a boy.
Anna: It could be Kumi’s hair band. She has long hair.
Bob: Or the hair band might belong to Linda. She was at the picnic, wasn’t she?
Anna: Yes, she was. But then the backpack could belong to Rita. She’s always forgetting things.
Bob: Then it must be Linda’s backpack. She has long hair and she’s on the tennis team.
Bob: You’re right!
2b Listening and filling
Next you are to listen to the tape once again. Fill in the blanks with modal verbs you hear used to making inferences.
2c Filling and telling
On page 35 is a chart in which you will see 8 sentences. A word is missing from each sentence. Fill in a word from this unit.
The notebook must be Ming’s. It was on her desk.
The homework can’t be Carol’s. She wasn’t at school today.
The soccer ball might be John’s or Tony’s. They both play soccer, don’t they?
The French book must be Li Ying’s. She’s the only one who’s studying French.
I can’t find my backpack. It might be still at school.
The photo must be Lu’s. Those are his parents.
The red bicycle can’t be Hu’s. She has a blue bicycle.
This ticket might be my aunt’s or uncle’s. They’re both going to the concert.
3a Reading, numbering and circling
On page 36 you see a box. In it is a thank-you message from Linda to Anna. Read it, number the 5 parts and circle the words you don’t know.
Subject: Thanks! From: Linda
_④_ If you have any idea where it might be, please call me.
_②_ I think I dropped it during the concert so it might still be in the symphony hall.
_⑤_ I tried to call you but your mom said you were still at your optometrist appointment ( I hope you new glasses look nice!).
_③_ I really need it because I have a math test on algebra tomorrow. It’s crucial that I study for it because it counts 30% to the final exam.
_①_ I’m really anxious, because I can’t find my backpack.
Thanks,
Linda
3b Doing pair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the words you don’t understand. You can use “can’t”, “must”,” could” or “might”.
A: What do you think “anxious” mean?
B: Well, it can’t mean “happy”.
A: It might mean “worried”.
B: Oh, yes. She’s worried because of her test.
A: What do you think “concert” mean?
B: Well, it can’t mean “music”.
A: It might mean “a performance of music by players or singers”.
B: Oh, yes. She was in the symphony hall.
4 Doing pairwork
In pairs talk about the things from the backpack on page 37. You are going to make guesses about the owner of the backpack.
A: Here’re some earrings. The owner can’t be a boy.
B: Well, it could be a boy. The earrings might be a present for his mother.
A: Here’s a school T-shirt. The owner must be a student.
B: Well, it could be a classmate of ours. The school T-shirt is the same as ours.
A: Here’s a hair band. The owner can’t be a boy.
B: Well, it could be a boy. The hair band might be a present for his mother.
Closing down by looking and saying
一、制定目标
制定目标是四大环节上最关键的一环,它与教学效果有着紧密的联系,目标制定得是否准确、适度,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之前,应根据教学大纲、 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学生的知识状况与智力水平,决定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面向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出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目标,从而使学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最本质的东西。在讲授中专教材第二册第九课语法时,我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复合句。(2)认识名词从句。(3) 知道名词从句代替名词在句中充当哪些成分。(4) 知道引导名词从句的连词有哪些,它们在从句中充当的成分及词义是什么。 (5)了解四种名词从句的特点。(6)掌握从句是疑问句的排列方法。(7)知道what引导的名词从句其词义有几种。这堂课的教学目的被分为7项目标要求学生掌握,目标被一一地列在黑板上, 学生会对课堂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由不知不觉为先知先觉,从而可以激发他们回答问题的兴趣。
二、导学达标
导学是指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进行教学。师生双方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师为达标而教,学生为达标而学,教与学统一在教学目标上。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达标的策略是不固定的, 具有灵活性。传统教学方式是以教师为中心,一味抽象地讲解知识点,学生被动地死记其结构、用法。而导学需要教师在传授知识时以引导为主,诱导学生自觉思考,自觉学习。教育心理学认为,自觉的、有目的的学习,是人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学习的自觉性是人学习的本质。根据这一特征,教师在教学目标制定后通过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由浅入深地编制出各种类型的例句,再选择最佳的启发方式提出问题,设置情境,由此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自学能力,使之经过思考分析,找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再给予补充与更正。整个教学过程在有问有答的气氛中进行,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使学生在愉快、欢乐的情景中探求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三、课堂训练
课堂教学进程一环扣一环,相互联系密切。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导学是达到目标的手段,课堂训练是达到目标的过程。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掌握课堂制定的教学目标,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实践证明,由于学生年龄都在15岁~18岁之间,他们的思维能力较初中时有很大的发展,要理解黑板上出示的教学目标示范点并不难,而真正操作就有些吃力。根据这一特点,必须在课堂上做相应的训练,改变以往的只记不用的状况。在训练达标时,要运用各种实物设置情境,围绕课文的重点与难点,让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在反复多次的语言训练中,使学生掌握语言现象,然后再引导学生总结其规律, 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这样训练既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语言环境,又增加了学生运用语言的机会。如学习形容词比较级时, 黑板出示了比较级用法的五种句型结构,即A>B、A<B、A=B、 A≠B、The more……The more。从理论上讲,学生都能理解五种用法,如果不进行例句训练,很难对此语法点运用自如。因此, 在教师给出实例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单词多造些句子,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此语法点。
四、达标检测
达标检测是对课堂教学效果进行验证,既是对教与学双边活动的检验评价,又是达标补救的参考依据。教师要根据本课教学目标达标的内容与重点要求精心设计各类测验题,课后对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检测。当即评判,及时反馈,及时分析错因并组织学生归纳和小结。例如,在对第九课语法点达标测验时,我编制了一份试卷,主要用的是对连词在从句中的用法进行检验,即正确地使用连词、连接代词及连接副词。通过检测,发现有些学生对that引导的表语从句、宾语从句及主语从句后置的概念有些混乱,分析不准确。为此我的补救办法是帮助学生找出其规律:(1)主语从句句首一定带有“引导”。(2)表语从句一般都放在be动词或其他系动词之后。(3)宾语从句一般放在及物动词之后。通过分析补救,学生都掌握了这一语法规律。由此可见,达标测验可以反馈学生掌握知识的准确性,既给教师提供了补救的依据,又给教师一次补救的机会,使教师有目标地组织学生学习某些知识,避免了盲目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五、结束语
【关键词】 中职建筑;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
在传统的中职建筑教学课堂中,灌输式教学法占据了主要地位,即教师大多以知识的灌输为主,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显然,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不能够适应当代的教育步伐,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型的建筑人才,转变授课模式与创新授课内容已势在必行,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完成从传统教学课堂向现代化教学课堂的华丽转变呢?笔者认为目标教学法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借助目标教学法,教师能够明确教学目标,从而有方法、有目的地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建筑知识,进而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
所谓目标教学,就是指教师围绕一个特定的教学目标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的教学活动,可见,在目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学生们也将拥有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以及充足的动手实践机会,教学质量的提升指日可待。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关于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中运用的一些策略。
一、目标教学法的运用之目标的制定
目标的制定是目标教学法的基础步骤,它将直接关系到目标教学实施的有效性。因此,在进行目标教学之前,教师必须要先制定一个切实有效的目标,从而让学生们在之后的学习中目标更为明确。那么,教师要如何制定明确的目标呢?首先,教师应当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习能力,若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弱而制定的目标过高的话则会加大目标完成的难度系数,若学生学习能力较强而教师制定的目标过低的话则难以锻炼到学生的能力,无法实现能力的最大限度提升,因此,教师指定的目标一定要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符。其次,教师应当考虑目标的可行性,即目标的完成是否能够达到或者接近预期的效果。再者,教师应当考虑目标的可发展性,即目标是否具有现实意义,是否与建筑专业的教学大纲相符。例如,在讲解建筑的相关概念时,为了强化学生们对建筑概念的理解,笔者曾为学生们制定了这样一个学习目标:掌握与区分每一种建筑的特点并熟记每一种建筑类型的标志性建筑。可见,待学生们完成这一目标之时,学生们对建筑概念的理解必然更为透彻,并且对建筑的特点也将有一定的了解。这种明确的学习目标为学生们指明了一定的学习方向,同时又帮助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二、目标教学法的运用之目标的实施
目标的实施是目标教学法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对建筑这样一个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极高的专业来说,目标实施更是目标教学法重中之重的步骤。再者,目标实施的主体是学生,换言之,在目标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们将依据教师制定的目标进行具体操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自身的综合能力,如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等,都将得到充分的发挥。此外,在目标实施阶段,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也将得到充分的锻炼与提升。因此,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运用目标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教师切忌忽视目标实施这一过程,否则将无法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例如,笔者曾选择了一个建筑面积为600平方米的中型项目供学生进行实训,实训内容为房屋门窗的设计以及房屋的防水性设计。在实训之前,学生们必须依照自己所学的知识为特定的房屋设计门窗以及防水设施,然后在目标实施阶段,学生们要根据自己所做的设计进行实地操作,并根据实地结果对自己的设计进行完善。可见,目标实施这一过程考察的不仅仅是学生们在建筑基础知识方面的掌握程度,更是对学生知识运用能力的一种考察。
三、目标教学法的运用之目标的检测
所谓目标检测是指教师针对学生的目标实施情况进行检测,并对其作以相关评价,可见,目标检测是目标教学法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一方面,目标检测可以辅助学生们发现并改正目标实施过程中的错误,进一步提升目标的可操作性;另一方面,目标检测能够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以及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明确知识点讲解的漏洞所在,从而让日后的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故而,要想让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运用得当的话,目标检测也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例如,在上述案例中,笔者在观察学生们实施过程的同时记录下学生们错误之处,待学生们完成实训之后,笔者首先让学生们分组探讨自己在实训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自己的解决方法,并反思出现问题的原因,接着,笔者再将自己所记录下来的错误之处一一指与学生看,并询问他们是否有解决的方法,最后再提出自己的意见作为参考。当然,在日后的教学,笔者的知识点讲解也将有所侧重,以此强化学生的知识薄弱之处。
总而言之,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目标教学法的运用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它不仅能够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们的实际动手能力。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从目标制定、目标实施以及目标检测三个方面实现目标教学法在中职建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从而培养出更为优异的建筑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胡利明,董永刚.如何开展中职建筑专业实训课教学[J].时代教育.2014(08).
【中职英语教学目标】推荐阅读:
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目标课程内容09-30
中职英语教学案例07-13
《中职英语》课程标准06-24
中职基础英语教学总结10-06
浅谈中职英语教学改革06-12
中职英语个人工作总结07-28
中职英语线上教学模式05-27
中职旅游英语专业教学现状与策略初探07-10
对当前中职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教学反思09-29
基于网络资源利用的中职英语学习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