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童年如花为题的作文

2024-06-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以童年如花为题的作文(精选13篇)

以童年如花为题的作文 篇1

在乡下老宅的前院里,有一棵非常茂盛的桂花树,有些年代了,也记不清是谁种的了,现在是我的外婆和外公照料。

每年八月,桂花已经开满了桂树,很香,即便是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很好的闻到那桂花浓郁的花香,也常常使我沉醉在这迷人的花香之中。我的外公外婆,我每年都会收集好桂花,待到过年时,蒸桂花糕吃。桂花糕很香很甜,所以一年当中,我最喜欢的时刻还是摇桂花树的时候。

八月桂花香。八月是桂花开得最好的时候,再过些日子,外公外婆都会摇桂树,那桂花都落在早已铺好的纱布上。那时还很小的我,也不会忘记去帮忙一起摇,可我哪摇的动,也就只是玩玩。我喜欢围着树跑,笑的无比开心,让那些桂花落到我的身上,幻想自己正淋着雨,这样我整个人就会被桂花薰得香喷喷的。还总会抓一把,揉碎,涂在脸上,手臂上,这好闻的气息总会跟着好长时间,外婆在一旁一见我这么糟蹋桂花,嗔怪道:“你这丫头,在这样,就吃不到桂花糕楼”但即使是这样,我依旧很开心,我从未在他们眼里看到过责备的目光,就会使劲往他们身上噌,向他们撒娇。他们就用香喷喷的手掌抚摸我的脑袋,厚实宽大,让人安心,年幼无知的我总是成天喊着,无忧无虑地笑着。然而现在,这种事情已成过去。因为我长大了,有些事也变了,我不能再肆无忌惮的.凭着年龄小做我想做的事。

虽然,每当过年时,我依旧可以吃到香甜可口的桂花糕,但却已经吃不出当年外公外婆的味道。摇桂花树时,我也不会参加,只是乐意站在楼上看着他们。一切都变了。桂花树下没有了那两个微微弯驼的身影,他们老了。但是每次还想去摇树,在粗壮的树身边,他们不得不在岁月面前低了头。我漠然,我不想再去参加这种活动,我希望的人都没和我一起,还有什么意义。他们还会用那种啧怪的眼神看我吗?多的只是令我不喜的眼神。望着渐渐远去的身影,互相搀扶,步路蹒跚,我的泪就这么流了下来,我还至今还在品味那令我留恋的童年味道。

以童年如花为题的作文 篇2

从表一核心词汇分析比较表可以看出:

第一,中国的初中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也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美国的中学生这篇优秀作文涉及的自然景物的描写呈现的基本逻辑关系是事物之间的对立与矛盾关系,也即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二,大海与小溪的关系,群山和砾石的关系比之于昏暗与光亮、下雪与太阳的关系,在哲学的普遍意义上远远不如后者的概括性和理论性,是具象思维在抽象思维面前的相形见绌,这与中国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关注别人、关注外界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生愿意歌颂集体的伟大,而这种虚假的歌颂并不能解释普遍规律,也不能唤醒学生自己内部的情感共鸣;而美国学生对于“昏暗时人对光亮的苛求,下雪时对太阳的想念”的揭示是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和作者本人的切身的体验和经历密切相关,是真实的,而这样的体验是能引起人的共鸣的;

第三,当下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还在搞什么考前背诵“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事迹写进作文来博得阅卷老师的喜欢之类的训练、考场写作把司马迁、项羽、屈原至少一个写进自己的文章增强文章的历史感,这样的训练为什么会让考生在考后忘得干干净净?因为这些训练关注的不是学生自身的体验,是建立在背诵基础上的、和自身无关的材料的堆砌,中国的中学作文教学需要建立新的观念,即关注学生主体[1]。

以童年趣事为题的作文 篇3

节日里的珠海银装树裹,分外美丽。拱北口岸车水马龙,过境的游客在十几米宽的通道上排挤得水泄不通,听一个中年游客说:要过完一次通关得排上三、四个小时。夜晚在澳门与珠海两岸的高大建筑物上LED炫彩照明技术时而龙腾空,时而光芒四射,时而斗转星移,把濠江的上空点缀得若隐若现、七彩斑澜,让你目不暇接,驻足忘返。

聚会会议在酒店的专业会议大厅里举行,按照议程,有大合唱,有领导讲话,有战友发言,有战友互访和合影等,而最有趣的就是老兵穿旧式军装合影那个环节了,老兵们穿着旧式军装很有当年队伍里的情境,有一位老兵还摆出了当年在战场上拍发电报的样子留影,我兴致的围观着这一幕幕,这时有一位老兵走到我的跟前说:“小朋友你也穿军装来一个好吗”,我盼望已久的心愿被老兵说中了,当我穿上旧式军装时,那样子就活象是一位小士兵。“咔嚓、咔嚓”,爸爸和他的战友在不停的为我拍照留影,这一刻我感到高兴而自豪。

以童年的回忆为题的作文 篇4

童年,是多么让我留念!可它却用层层浓雾将我遮住,童年的回忆作文400字。童年,是多么令人回味!可它却像一片片羽毛,越飘越远。啊!

那正是我的童年,就像一串糖葫芦,又酸又甜!

记得六岁那年,一个盛夏的下午,妈妈买回来一个圆圆的大西瓜,刚刚放在桌子上,我就谗得直咽口水,焦急地问:

“妈,什么时候吃呀?”“你这只小谗猫,急什么,等你爸爸回来一起吃”妈妈笑着回答,说着就走进了厨房。我盯着西瓜直舔嘴唇,又跟妈妈吵着要了一回,可她就是不同意。于是,我撅着嘴转开了脑筋,终于想出了好主意。

那时候,我个子比较矮小,还没有桌子高哩。于是,我悄悄地把椅子移近桌子,又小心地爬上椅子,用小手把西瓜轻轻一推,西瓜慢慢向桌边滚动了。这时,我连忙跳下椅子叫起来:“妈妈,不得了了,西瓜要滚下来了!”话音刚落,没等妈妈走出厨房,西瓜“啪”的一声落地了。

妈妈冲过来,可是已经来不及了,她一边捡着摔烂的西瓜,一边埋怨:“我怎么会放桌子上的呢?西瓜怎么会掉下来的呢……”我则在旁边偷偷地笑:呵!终于吃到西瓜了。

以童年为题作文 篇5

窗前的树叶绿了又黄、黄了有绿,光阴似流水,转眼间已经过了十二年,可那幼稚而有趣的童年在我脑海中已形成深刻的烙印。

童年的我,是一个幼稚的小女孩。无忧无虑,憧憬着未来。看小时候的天有多蓝,现在呢?

记得童年那天,我只不过7、8岁,那一天我有了第一只属于我自己的小猫。它的模样可真温顺,它有雪一样的毛发、黝黑的眼睛而又带点深不见底的蓝色、它叫起来的声音是尖细的,有些刺耳,却又很动听。可是它的的性格却截然不同,这可是让我大长见识了。

那次我给它洗澡,它就是不听话,我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拽进了盆里。这时我才发现没有放水,我便去接水了。没想到它一点也不听话,竟然和我玩起了“躲猫猫”!这时我才觉得它不是一般的猫,不能用一般的方式给它洗澡,我顿时无语了。看来神一般的人物,要用神一般的方式。

接着我就开始了紧张的捉猫行动:我走到了它的小窝,看它静静地躺在那里,似乎在睡觉。于是,我就默默的潜到了它的旁边,没想到猫也这么精明,它竟然是在装睡!我一下扑了个空,摔了个“狗啃泥”。但我还是不在意身上的污渍又去追那个“小精灵”去了。

我尾随着它的脚步,哈哈它竟然自投罗网了,天助我也!

我先把它捉住,真是手到擒来。但我被它的利爪是我手上留了几道红通通的爪印。好疼!但是我不怕,我一定要让它成为我的囊中之物。

果然它逃不出我的魔掌。首先,我先把它的全身都淋上了水,看着那湿漉漉的样子,我忍不住发笑。我又拿我香喷喷的沐浴乳撒在它的身上。我耍了个坏心眼,用沐浴乳在它的身上尽情的完成我的“大作”然后再仔细地搓揉。“洗刷刷,洗刷刷”真好玩。我又把它的泡沫给冲洗下去,我看着它那比雪还白的毛发,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

我用我的小小的手绢擦干净了它的身体。之后我又拿起了别人送我的很香很香的花粉,我拿了一块花色的手绢上面洒满了花粉,我又把花粉撒在它的身上。一闻,真香呐。我把手绢系在了它的脖子上,它真像是个十足的“模特”,走着猫步、扭着小腰就走了过来,那样子,好卡哇伊!

我把绳子系到了它的脖子上,牵着它,就出去逛街了。

以童年如花为题的作文 篇6

一、对快乐家庭的渴望

弗洛伊德说:“幸福的人从不幻想, 只有感到不满意的人才幻想。未能满足的愿望, 是幻想产生的动力。”[1]弗洛伊德的话很有道理:因为人们的丰富经验与幸福体验相连, 而幸福正是欲望的满足, 满足又容易使人生出厌倦, 这种满足的厌倦会使生命失去追求的动力。所以说, 一个人童年的缺失经验更容易转化为强大的创作动力。作家罗琳的创作历程对此作出了最好的阐释。

在《哈利·波特》系列中, 哈利·波特自小失去父母, 一岁时, 尚在襁褓中的他就因父母被伏地魔杀害而寄养在女贞路四号的姨妈家。这位在姨妈家楼梯间里顽强长大的男孩, 尽管几乎成了姨妈家的小仆人, 没有他不干的家务活儿, 但还是无法赢得姨父及姨妈的关爱, 不仅如此, 来自表哥的欺压也让这个男孩倍感压抑。

而1966年出生于英国格温特郡、从小得不到父亲认可的罗琳, 一度也很自卑:“我很怕我爸, 我也曾试着逗他开心,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 再也无法那样做。”在她15岁那年, 母亲安娜被检查出患有多发性硬化症, 1990年, 这个身边唯一能给她安慰的人匆匆离开人世。母亲的去世, 对罗琳的影响是巨大的, 正值青春期的女孩, 在心理上对母亲有着千丝万缕的依恋。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心理方面, 罗琳的许多感受都是父亲所不能体会的, 更何况父亲一直并不看好罗琳。

哈利从小失去父母, 但在他周围却不乏如海格、邓不利多、小天狼星这些胸怀宽广的慈父形象。所以, 在哈利离开姨妈家进入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之后, 他的成长之路一直充满关怀与温暖。而少时的罗琳缺少父爱, 又加上母亲的过早去世, 敏感脆弱的她顿觉自己陷入人生的困境, 并从此开始了一场永无休止的自我挣扎。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那面镜子带给我们的惊讶了。哈利对亲情的渴望, 都表现在那面神奇的镜子上。透过镜子, 哈利可以看到已经去世的父母的模样。在创作时, 罗琳又何尝不是依照自己童年的愿望来弥补内心的缺失?母亲的早逝和父爱的欠缺, 对她的成长和创作都产生重大影响。母亲过世前六个月, 罗琳开始写作《哈利·波特》。只是多年以后的成书, 故事内容因母亲的去世变得更加深沉黑暗。很久以后, 当成名后的罗琳面对记者“人生最大遗憾”的提问时, 她这样答道:“最后一次跟妈妈通电话, 没有跟她多聊一些。”因为父亲不准, 罗琳没有见到母亲最后一面。“她变成什么样子并不重要。”“我真的非常后悔, 我真地想见她最后一面。”美国学者阿瑞提说:“意象不是忠实的再现, 而是不完全的复现。这种复现只满足到这样的程度, 那就是使这个人体验到一种他与所再现的原事物之间所存在的一种情感。”[2]这也就是说, 在表达对亲情的渴望方面, 罗琳的心境和情感跟童年储存的意象相吻合, 因而所唤起的意象鲜明, 她一直存储在自己记忆中的童年的心境与情感, 在《哈利·波特》有了复现的机会。

二、童年场景的再现

马尔克斯写《百年孤独》是“给童年时期以某种方式触动我的一切经验以一种完整的文学归宿”, 他同时回忆说:“……我的童年是在一座凄凉的大房子里度过的, 身边是一个吃土的妹妹, 一个总是占卜未来的祖母, 还有许多同名的亲戚, 他们对幸福和想入非非从来不太区分。”

童年经验对一位作家而言是刻骨铭心的, 那么会影响他一生的创作。几乎每一位成名的作家都意识到自己的童年经验在其创作中占有极大的分量, 自然不能不向他的童年经验报以感激, 即使他的童年经验中充满痛苦和不幸。有一位青年作者曾经这样问海明威:“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答:“不愉快的童年。”海明威的话正道出了童年经验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另外, 童年经验能够作为题材进入创作, 一定要有偶然机遇的触发, 以及相关的情感、心境作为中介。这种童年经验进入创作视野往往是由于偶然机遇的触发。童年的记忆原本作为档案静静地储存在记忆中, 陷于俗务的人们懒得翻阅它, 必须有适时、恰当的刺激, 它才被激活, 就像一堆干柴, 有火苗的引发, 才会燃烧起熊熊烈焰来。24岁那年, 在从曼彻斯特前往伦敦的火车旅途中, 一个瘦小的、戴着眼镜的黑发小巫师, 一直在车窗外对着罗琳微笑。小巫师一下子闯进了她的生命, 她萌生了创作《哈利·波特》之念———从此罗琳开始描画哈利波特的人生。

罗琳的父亲在飞机制造厂工作, 在实验室工作的母亲热爱文学, 经常给幼小的罗琳讲各种童话故事。小罗琳古灵精怪, 穿长袍、骑扫帚, 做巫师打扮, 与邻居那个叫波特的男孩一起玩耍, 她还曾经为波特调制了一种难以下咽的药水……许多年以后, 一个身体瘦弱, 有一头黑色的、永远也剪不短的乱蓬蓬的头发, 一双明亮的绿色眼睛, 戴着一副黑框圆形眼镜, 右前额上一道细长、闪电形伤疤的名字叫波特的男孩成为罗琳作品《哈利·波特》的主人公, 巧合的是男孩哈利·波特的生日也是7月31日, 跟罗琳的生日是同一天……

罗琳9岁时全家搬到迪恩森林的边缘。罗琳常与妹妹一起去森林, 成名后的罗琳回忆道:“那是一个很特别的地方—森林的好处是在这里可以发生很多事, 它可以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你很难想象, 森林里挤满了人的模样。这是一个安静的地方, 我想那是因为它能当成避难地, 提供我们安全保护, 被它们深深吸引, 即使它们蛮可怕的。”[3]《哈利·波特》中与哈利就读的霍格沃兹魔法学校为邻的“禁林”, 则是一个更大的诱惑所在, 因为学校禁止学生随便进入, 它在哈利·波特和他朋友们的眼里更因神秘而散发无穷的魅力:打人柳、尖叫棚屋、巨型蜘蛛、马人、月圆之夜变身的狼人都在“禁林”;不仅如此, “禁林”还作为另一种场景常常与魔法界发生的一些大事联系在一起。比如在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里, 哈利·波特与伏地魔就是在这里狭路相逢。

为写作《哈利·波特》, 罗琳手绘了霍格沃兹雏形图, 从图上的区域分布可以看到有城堡、森林、湖泊……这个在《哈利·波特》中化身为“禁林”的森林, 当然就是充满了罗琳式想象的迪恩森林的投射。两张草图, 隐隐约约可以看见罗琳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而这正是《哈利·波特》最初的源泉。

三、内心的恐惧

心理学普遍认为, 8—15岁是作家一生个性形成的时期, 这期间作家在不自觉地收集素材, 换句话说, 作家的创作主题在15岁以前基本上就已经确定。一般而言, 童年经验是指从儿童时期 (现代心理学一般把从出生到成熟这一时期称为“儿童期”) 的生活经历中所获得的体验。每一个人都拥有属于自己的童年, 拥有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心理事件和喜乐哀愁, 等等。所有这一切构成了他生命初期的生存环境和人生际遇, 形成了他短暂的却是异常重要的经历。不过, 完整的童年经验并不单纯指原本的童年生活的记录, 它还包括主体对自身童年生活经历的心理感受和印象, 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 童年经验作为一种人生体验更倾向于主观的心理变异。童年经验的这种特性对作家来说至关重要, 其意味着一个作家可以在他一生的创作中不间断地吸收他的童年经验的—永不枯竭的资源。也许这种童年经验里不乏痛苦与磨难。

“贫困带来的恐惧、压力有时是绝望, 这意味着屈辱和苦难”。[4]“我是我所见过的最大的失败者”。[5]“我也不知道这种困苦要持续多久,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任何尽头的光明都只是一个希望而不是现实”。[6]面对人生的困境, 罗琳陷入了无边的恐惧之中。这种对贫穷的恐惧如噩梦般将罗琳紧紧包围, 令她窒息, 就像哈利·波特面对摄魂怪一样。对哈利·波特来说, 摄魂怪是这个世界里最可怕的生物, 它们入侵最黑暗最肮脏的地方, 从堕落和绝望中获取力量, 它们吞噬四周的和平、希望和快乐气息。如果你太接近它们, 所有的快乐和幸福的感觉将被从你的身体里吸走。而这一切, 跟生活中的罗琳所面临的一切是一样的。现实生活里, 罗琳生命中最绝望的那种体会, 让她看到自己内心的恐惧:脆弱的灵魂在现实面前卑微得不堪一击。罗琳的这种缺失性经验是那样难以忘怀、深入至骨髓, 推动着她去追求成功, 去追求自己独特的创造, 以便从艰苦的劳动中收获精神的慰藉和补偿。创造的成功也许会使她的心获得一种超越一切的自由感, 使她觉得自己和一切幸福的人一样, 达到人生的至境。到了这里, 童年的不幸, 实际上成为作家的大幸, 因为成就了她创作的辉煌。正如罗琳自己所说:“所以困境的谷底成为我重建生活的坚实基础。”“我们内心的实现将改变外在的现实。”[7]

概而言之, 童年的缺失性经验, 从根本上说是作家的沃土, 作家在他的一生中永远可以自此获得生命力的发动。人的身体需要在不断运动中保持活力, 同样, 人的心灵也需要在不停地活动中得到滋养。回忆早年的缺憾、苦难、不幸, 诚然使人感到痛苦, 但能使人的生命能量畅然释放, 从而使人快乐尽享生命因此而带来的自由与甜美。

摘要:英国女作家J.K.罗琳在《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 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少年巫师哈利·波特的形象。透过这位少年英雄的成长历程, 我们不难发现:在诸如家庭背景、童年困惑和对家庭对亲情的渴望等方面, 哈利·波特的成长之路上随处可以窥见罗琳童年的生活场景。从某种程度上说, 《哈利·波特》打通了罗琳重返童年的途径。

关键词:《哈利·波特》系列作品,哈利·波特,成长经历,罗琳

参考文献

[1]弗洛伊德.作家与白日梦.弗洛伊德论美文选.知识出版社, 1987:32.

[2]S.阿瑞提.创造的秘密.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61.

[3]曾经的家庭妇女——J.K.罗琳的魔法世界.北京卫视, 2011-9-14.

以童年趣事为题的作文500字 篇7

在我的心里,珍藏着许许多多的事情。它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数也数不清。每当我静下心来,它们就会浮现在我的脑海里,勾起我美好的回忆。

记得在幼儿园小班的时候,一天奶奶一袋又大又红的草莓,把它们洗干净放在盘子里,个个草莓晶莹剔透,散发着诱人的香气,特别惹人喜爱,我禁不住诱惑拿起一颗放在嘴里,顿时一股酸酸甜甜的滋味在嘴里蔓延开来。“啊!可真好吃呀)!”我自言自语到。不一会儿一大盘草莓就被我迅速消灭掉了。从此以后,我就一直没忘那酸酸甜甜的滋味。

过了一会儿,奶奶从市场上买了一盘供人观赏的红辣椒,放在了窗台上。我看见了以后,心想:咦,这东西和草莓这么像,应该也很好吃吧!奶奶还放那么高,肯定是怕我偷吃。哼!不让我吃我还偏要尝尝。于是我搬来一个小板凳,站在上面,摘了几颗下来,学着奶奶的样子洗了洗,放进嘴里咬了一口,顿时,辣椒籽和辣椒水从辣椒里溢了出来。顿时,我被辣蒙了,回过神来以后,便哇哇的哭了。奶奶还以为出了什么大事,来到厨房,看见我满口的辣椒籽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于是便哈哈大笑,边笑边领我去水龙头底下冲洗,又让我漱口。然后对我说:傻孩子,这是供观赏的辣椒不能吃,你怎么把它拿下来吃呀!"说完便又笑了起来。

以记忆中的童年为题的作文 篇8

童年已离我远去,几近消失的无影无踪,却又深深的藏在了我的心里,怀念童年的时光,无忧无虑,没心没肺,一家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爸爸、妈妈、爷爷、婆婆、祖祖(曾祖母)、弟弟、还有可爱的我,那会父母年轻、老人们身体健康、年幼的我们天真无邪,可谓是其乐融融,四世同堂的一家子。

我喜欢热闹,小时候特别盼望过年、爷爷婆婆过生日,因为那样家里就会来很多客人,姑姑们都回来娘家,就连表兄弟姐妹们都会来我家,非常的热闹和温馨,年幼的我也会努力的帮妈妈做饭,所以在亲戚们的眼中,从小我就是一个好孩子,孝敬老人、刻苦学习……

未上小学之前,我喜欢跟家里的老人家们去姑姑家、或则其他亲戚家玩,他们走到哪家我就跟到哪家,就有人问我,万一哪天祖祖不在人世了,我怎么办?我那会就说,我跟祖祖一起躺进棺材,呵呵,小孩子真的是什么话都想的出,可以看出我跟我的祖祖感情是多么的深。从小就是她带我,跟她同睡,有什么好吃的定会留给我。冬天,祖祖永远的离开了我们,遗憾的是我没有回去送她最后一程,那会还在学校,临近英语过级考试,妈妈让我别回去了,好长一段时间都感觉很伤心,等过年回到家,看到那间空荡荡的房间,失落、伤感;,临近春节,婆婆离开了我们,当时公司已经放假,她去世的时候,孙子辈只有我一人在身边,去世的前一晚,我还送饭给她,第二天清晨就与世长辞,我第一次亲眼看到人的生命就这样终结;冬天,爷爷也离开了我们,三年之内,三位老人相继离世。爸爸妈妈,不辞辛劳,奉养老人家们,送老归山,他们是我的榜样。

最近,晚上老是做梦,梦到的都是过去的人和事,几次梦到祖祖、还有婆婆,也不知道是为什么;有时候下班坐在公交车上,听着怀旧的音乐,往事老是一幕幕的浮现,想起小时候的伙伴,甚至详细到那会跟哪个小朋友关系最好,他们都有什么特征……人越大,越怀旧,现实的生活让人有太多的压力,心思也越来越重。

童年是美好的,我想会深深的留在我的记忆里一辈子。

想你的时候,窗前的百合花正迎着初升的太阳绽放,不染纤尘的美,是那些开在娇羞年代里的纯真。我慢慢闭上的双眼里,你的脸庞在最后的光线里闪烁。

想你的时候,我把天空的颜色想象成纯洁的紫色,带着梦幻的美好,装进我一世的思念里。在那遥远的城堡里飘飞的依旧是紫色的.雪,满满苍苍里覆盖着我对未来不变的构想。

想你的时候,春天的风吹过耳际,一缕轻轻的温柔像你在身边的絮语。周边不断绿起来的植物像疯长在我心中的草,那是香草山上牛羊踏在上面的喜悦的心跳。

想你的时候,村前的姑娘坐上花轿离开了故乡,一路的欢歌,一路的鸟鸣。经过的菜园里不再是你熟悉的东西,我一锄一锄的把地翻起来,为的只是在想你的时候可以有一件事可以做。

想你的时候,清水漫过围栏,把整整的一片干地淹没得湿湿的,像刚刚风干又潮湿了的脸。松涛里的阵阵清风,吹响着一段苔藓的土地,绿得闪光的映衬着那些你不在的日子。

当我在细数想念的时候,我才发现对你的思念是那样的深。一步一个脚印的浅滩里,那些潜游的鱼儿,张望着四处,那些寻觅的目光,多么的像我在茫茫人海里寻找你的样子。

也许那是多余的,你曾说你把心寄放在我这里,我不用寻找,因为你一直在我身边。然而那么多失落的日子里,我把我的心放在了哪呢?是阳光细碎的光线里还是淙淙的流水里?也许又都不是,像水在鱼儿里,鱼儿在水的心里吧。

在没有别离的时候,我不知道我对你的思念那么深。流水拂过的影子跳动在星星斑斓的夜空里,我抬头看天,我知道,那里没有我想要的答案,可是却有我想要看到的脸庞和那爽朗的笑脸。

以童年如花为题的作文 篇9

一、“王座上的演员”

亚历山大一世 (1777~1825) 极其早熟, 人格在婴儿期就被重视和培养。祖母非常疼爱小亚历山大, 但对他的要求也极其严格。亚历山大出生后从没睡过儿童摇篮, 只被允许睡在一张坚硬无比的铁床上。每天早晨还必须在低于15摄氏度的房间里开着窗户洗冷水澡。6岁时, 祖母给他找了12名家庭男教师替代女保姆, 并采用斯巴达克斯式的教育来锻炼小亚历山大刚毅、威猛的性格。

据分析, 在出生时, 新生儿的大脑约是他的身体的1/4。大脑的各种结构对感觉 (例如视觉、听觉) 、身体运动与协调, 也许最主要的是, 对思想和语言负责。在生命最初的两年, 大脑继续快速发育成长。3天大的婴儿能分辨不同的声音, 6个月时开始为更多的声音赋予意义。到两岁时, 婴儿的大脑在脑细胞中有数量巨大的潜在的“联结”, 这种联结使2岁的婴儿快速的学习如此多的内容成为可能。也许大脑的这种令人惊愕的潜力没有比在语言学习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了。[1]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亚历山大婴儿期就根据自己的理解教育孙子, 她让婢女在床边不间断地说话, 让他在嘈杂的人声中入睡并度过婴儿期, 这极好的培养了亚历山大一世的语言能力, 为执政后出国外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 婴儿从出生至一岁半是处于口腔阶段, 在这一阶段, 他们通过口腔刺激活得愉快和满足。从一岁半至三岁, 婴儿处于肛门阶段, 这是他们主要是通过大便来获得愉快的刺激。在婴儿的早期阶段, 婴儿主要是伊特, 根据“愉快原则”进项活动, 力求眼前的满足。如果不能及时得到满足, 自我就开始发展, 并根据“现实原则”进行活动, 努力寻求一种可以被人接受的方式以获得满足。这些阶段和以后的心理性原则中的事件被认为是会影响成年时的个性的。[2]而早熟的亚历山大对人情世故有极早的了解, 还在不到十岁的时候, 就感觉到了祖母和父亲二者之间的对立与分歧。在二者之间的周旋, 使得亚历山大很早就懂得如何讨人喜欢, 能够揣摩别人微妙的心理活动。

可以说, 亚历山大一世矛盾又极端的性格无不渗透到其行为的方方面面。这都归功于早熟的童年所造就的模棱两可的性情, 成年执政之后组建的神秘主义团体以及军事屯田制的推行, 自由主义和专制主义并存的执政理念, 都受到其童年期形成的人格的制约。其儿童时期的精神禀赋和多变性情渗透到其治国治民和人生行为的方方面面, 以致连驾崩也留给后世一个无法破解的谜团。

二、自卑与超越

伊凡雷帝 (1530-1584) 是俄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沙皇。他从小多灾多难, 三岁时因父亲去世而即位。各集团激烈争权、倾轧和谋杀, 对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刚刚八岁, 代他执政的母亲又被人毒死, 只剩他孤身一人。那些宫廷大贵族把他当做克里姆林宫的“囚徒”看待, 这使得伊凡四世从小对那些贵族老爷充满仇恨, 并且变得特别残忍。八岁的伊凡就经常残忍地将小鸟拔掉羽毛、挖掉眼睛, 看着它们慢慢死去;或者把小猫、小狗从塔楼上扔下, 从中寻找乐趣。

弗洛伊德认为, 儿童对他们早期生活中的情感经历极为敏感, 个人的“道德心”在儿童早期时代已开始发展, 并且主要来自于儿童对父母的认同, 通过对父母的认同了解到控制父母行为的宗教与文化规则, 然后这些规则成为儿童“超我”的一部分。据悉, 儿童5岁时超我开始形成。超我由良心和理想自我两部分构成, 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不只对违反道德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 还为自我提供榜样, 更容易对他们所处环境的奖赏和惩罚做出反映。

伊凡的成长环境充斥着太多的焦虑因素:不尊重孩童的个人需要、蔑视的态度、缺乏可信赖的温暖、歧视、敌意的氛围……以及周围环境中暗藏的虚伪。所以他自幼便在暗藏敌意的世界中产生了强烈的孤独感和无助感。根据霍尼的观点, 孩童很快就对如何应对他们的环境产生了一种对策并不断使用, 由此便产生出一种“神经质倾向”, 这是一种植根于人格之中的、于他人交往的风格。伊凡的基调就是致力于反对人群的攻击型人格。通过敌意行为来保持优越感、控制他人和显示力量。[3]从这个角度看, 伊凡是个不折不扣的神经症者, 他认为爱和其他积极情感在他看来都是愚蠢和软弱的表现, 所有人从根本上都是敌意的, 并将这种敌意外化出来。

根据弗洛姆的理论, 伊凡雷帝具有典型的权威主义性格:

将自我融入外在的某人或某物, 以此获得单个自我所缺乏的力量的倾向, 控制和压迫他人。伊凡成年后, 对外征服喀山, 发动夺取立沃尼亚的战争并攻占波洛茨克;对内施行直辖制, 与领主的纷争, 攻击性极强。据悉他在位共计37年, 其中20多年几乎一直在打仗。家庭生活也是失败透顶, 一生共经历了七次婚姻, 但毫无温情可言, 甚至连起码的信任感都无法保障。

雷帝48岁患重病, 太子伊凡颇得人心, 雷帝对儿子充满恐惧和不信任。雷帝因儿媳衣着不检点打之, 使其流产。太子护之受打, 再加精神刺激患病卧床, 11天后归天。关于伊凡杀子的成因众说纷纭。笔者以为, 这不仅是受俄罗斯民族非理性信仰的影响, 更是是受雷帝的无意识控制的。雷帝杀子绝非偶然事件, 而是童年期所形成的人格的惯性力量使然。他的行为是由行为是由无意识世界中的性本能所决定的。

三、宗教精神之根

斯大林 (1879-1953) 父亲是农民出身的皮鞋匠, 母亲1937年7月去世。其父为一名奥塞梯鞋匠, 母亲是格鲁吉亚农奴。斯大林在家中排行第三, 两个兄长在婴儿时就已夭折。早期他的父亲颇为富裕, 拥有自己的工厂, 但嗜酒无度, 经常毒打妻子和儿子。及后家庭的财政状况变差, 斯大林随父母多次搬家。

童年的精神之根对斯大林的施政手段具有不可小觑的影响力。因为童年时期经常遭受父亲毒打的斯大林相信暴力万能, 在政治上冷酷、无情、多疑、具有很强的报复心。学校的创伤性经历也导致斯大林对知识分子和进步思想的敌意。

情境中的自我理论观点认为, 儿童早期 (二到六岁) 的主题是提高和他人的相互依赖程度。在本阶段, 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肢体运动机能会有显著的提高。这个阶段儿童的主要任务是提高自己的情绪能力, 包含学会延迟满足。儿童开始感觉到自己和他人在性别、种族和能力水平上存在不同。开始认识到自己是和周围所处的世界相联系的, 还有提高信任他人的能力。[4]伊凡四世和斯大林在此阶段均为建立起与周围世界和他人的正常的信赖感, 故而二者在残暴、冷漠和侵略性等方面如此相像。

根据暴力循环假说, 虐待的受害者从他们童年时期的经历中, 学会暴力是一种恰当且可以接受的处罚形式, 并没有学会解决问题的技能及非暴力循环渐进式的原则。但是, 尽管儿童虐待可能带来严重的伤害, 但是很明显, 并不是所有遭受过虐待的儿童都出现永久性创伤。顺应力 (resilience) 是克服高风险环境的能力。那么根据发展心理学家埃米·沃纳的观点, 顺应力强的儿童具备的气质更倾向于激发积极的反应[5]斯大林和伊凡四世执政期间军诉诸武力, 实行思想和文化专制, 比如斯大林与“哲学船事件”均可从中找到根据。

不得不提的是斯大林潜意识中的的宗教情结。斯大林的母亲是名虔诚的基督教徒, 一心盼望儿子成为一名出息的神父。然而事与愿违, 斯大林16岁时进入第比利斯一所东正教中学读书, 1899年, 被学校开除。反之, 斯大林对宗教的态度如何呢?大清洗期间, 斯大林却并未报复当时将其开除的教会学监阿巴卡则, 而是让其活到天年。1941年7月3日, “兄弟们和姐妹们”的称呼从斯大林口中脱口而出也并非偶然, 只是慌乱中说出了童年时期听惯的话。教堂的祷词中称斯大林是“上帝选择的领袖”, 斯大林不但没有责备, 还非常高兴。据史料记载, 斯大林从未发表过反对上帝的言论。通过如此多的“口误”, 可以知晓, 如斯大林般拥有钢铁意志的人都未能摆脱童年的人格受造与制约, 他的精神之路一直沿着童年时期的轨道前行着。

综上可知, 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 童年经验仍会深刻地影响个体的现在和未来。如果根据年少时的经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 那么以后仍会按照这个错误的结论行事。无论我们怎样努力或刻意地控制童年的创伤性经验, 童年经历仍磐石般地影响和制约着我们的生活之路和精神之旅。

摘要:如今儿童心理学发展方兴未艾, 对儿童心理的研究众说纷纭, 关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童年经历对人格形成具有决定作用这一说法争议颇多, 但在童年对人一生具有非凡的影响力上却鲜有争议。笔者以为, 儿童时期的所知所感所行是其生命的一条基本放射线, 其后的整段人生都依这条线绳行事。无论我们怎样努力地控制童年的部分经历, 童年经验仍会影响人一生的整合能力及功能。

关键词:儿童心理学,决定性,儿童经验

参考文献

[1][加]Guy R.Lefrancois.王全志、孟祥芝等译.孩子们:儿童心理发展 (第九版)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2][美]戴安.E.帕普利.萨利.W.奥利兹.儿童世界——从婴儿期到青春期[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1.

[3][美]Jerry M.Burger.陈会昌等译.人格心理学[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0.

[4][美]Gerald Corey, Marianne Schneider Corey.胡佩诚等译, 心理学与个人成长[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7.

如花女人为题的作文 篇10

春姑娘踏着轻柔的脚步走来了,她仿佛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点绿了杨柳,涂红了桃花......在这充满了希望的季节里,又迎来了女人自己的节日——“三.八”国际妇女节。

人们都说女人如花,我想女人当胜似一朵雪中寒梅,在那漫天冰雪中不畏严寒,傲然挺立;迎春吐艳,凌寒飘香。生活中女人大多是为人妻、为人母。因着女人默默的奉献——家,才满了温馨与整洁;因着女人默默的奉献——男人,才能安心的工作与拚搏!但家庭远不是女人的全部,女人也要拥有自己的一片蓝天!女人需拥有梅花那种面对挫折坚强不屈的精神,自立自强,勇于进取,在社会上把自己的生命价值体现!相信天道酬勤,那时女人定会收获一个充实美满的人生!——正如那“梅花香自苦寒来”......

女人当做朵出淤泥而不染的圣洁莲花,有着“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气质和风韵!看那朵朵莲花,碧叶相依,是何等的娇羞妩媚,这恰似女人的万种风情!在当今社会这物欲横流、纸醉金迷的时代,有多少女人迷失了方向,为了追求物质上的富有,不择手段,甘心沦为他人手中的玩物,真是可悲可叹!又有多少女人在社会上紧跟时代的步伐,顽强地打拚,“巾帼不让须眉”,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女强人”,真是令人赞叹不已!她们正似那圣洁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女人当宛如一朵朵飘着暗香的幽兰。兰花虽没有牡丹的高贵,却因着它的`品质而与“松、竹、梅”相齐名。世上不是每个女人都能拥有美丽的容貌,但女人可以用知识来充实自己的头脑,提高自己的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曾记得有句古语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女人当美在内心、美在气度、美在自信、美在内涵。这会让你平添几分魅力,散发女人那淡淡的幽香。愿女人具备“芝兰生于林,不以无人而不芳”的品性吧!像那兰花一样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瑰丽奇葩。

女人当变成朵朵艳丽芬芳的玫瑰花,热情奔放,鲜艳夺目!女人的一生都渴望能拥有浪漫的爱情和幸福的生活。但愿女人都能在生活中拥有自己的真爱!让甜蜜的爱情伴随着她!

女人当做一朵“孝敬花”,在生活中都是一个贤淑、孝顺的好女儿、好儿媳;

女人当做一朵“温柔花”,在生活中理解丈夫的辛苦与不易,去体贴他、关爱他,让家庭更加和谐与幸福;

女人当做一朵“智慧花”,用聪明与知识来把自己装扮,让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女人当做一朵“勤劳花”,用辛勤劳动把家装点得更温馨、更富丽,让男人更会留恋家;

女人当做一朵“母爱花”,能正确的教育引导自己的子女,精心培养他(她)们,让他(她)们成人成才,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金加玉;

女人当做一朵“友谊花”,在空间的大花园里彼此以诚相待,相互交流、相互搀拉。网络虽虚幻,但也能盛开出真诚的友情之花。

女人如花花更艳,花美愿君多采撷!

我愿单身女人早日找到自己的好伴侣;也愿男人更加珍爱自己的另一半。女人更当“自尊”、“自立”、“自强”,在社会中撑起属于自己的半边天!

女人如花花更艳,花好当有绿叶伴!

愿女人在网络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生活,尽展自己的才华,百花争艳,竞相绽放,在男人的心目中我们会变得更加的美丽。让男人的绿叶常常伴着我们,更衬托出女人在家中的“勤劳美”、在社会中的“和谐美”、在工作中上的“上进美”、在生活中的“知足美”、在丈夫心中的“朴实美”、在孩子眼中的“善良美”、在老人口中的“孝顺美”、在神州大花园中的“文静美”。

在此祝天下的女人们节日愉快!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这“三”自、“八”美就当我送给姐妹们的节日薄礼!愿姐妹们在这春天的百花园里尽展风韵、常开不败!让这个世界因为有了我们女人而变得更加精彩绝伦!

以童年为题目的优秀作文 篇11

谁说小孩子是无忧无虑的?谁说小孩子是最自由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我为什么烦恼?就像那粘在手上的口香糖一样甩也甩不掉。

而对于烦恼这事,我找到了一个很好地解决办法——折纸船。

一个弱小的身影在树林边,望着潺潺的流水,无助的扔着石子,一个个石子犹如流星在夜晚的天空划过一道弧线最终消失于视野。“为什么?考不好你们就骂?为什么?都是我的错?……”女孩嘴里嚷嚷着,脸上也挂上了晶莹的泪珠。然而一双苍老的手将她抱住,闻着这熟悉的味道,女孩立刻抱住她。“外婆”她小声的啜泣了一声。老人和蔼的点点头,陪着女孩坐在河边。用着极其温柔的语气说:“别灰心,不就是没考好吗?没什么大不了的,下次努力就行!”说着把这事写在了一张彩色的纸上。轻轻的拍着女孩的背告诉女孩说:“孩子,你看这纸船就是你的烦恼,我们把它放掉,让流水带着它离开好吗?”外婆的话让女孩深深的着迷,从那以后女孩每当有烦恼时、伤心时,就把它写在纸上,折成纸船然后放掉它。

“咦,彩色的贝壳在这儿,但旁边这个黑色的贝壳是怎么回事呢?”受到好奇心的驱使,我用双手用力打开了这扇紧闭的门,一场黑色的记忆再次被我开启。

一个小女孩在客厅和她的朋友们玩捉迷藏,当朋友们一个个的离去后,小女孩在客厅无意间打翻了杯子同时也将母亲刚买的香水打碎了,碎了一地,香气四溢。小女孩慌了神,脸上布满了恐惧。也许是不敢面对母亲,她跑出去了,追上了刚离去的朋友……夜晚,母亲问小女孩:“你知道香水谁打碎了吗?”小女孩假装正经说道:“可…可能是猫咪打碎的吧!从此这件事被我遗忘,被我埋在深深的沙粒里。

现在的我继续折着纸船,但不敢玩捉迷藏。或许我还应该为那时的不诚实而向母亲道歉吧!

以童年为题目的优秀作文 篇12

俗话说“马峰窝捅不得”可我就捅过一次。

那是去年前的暑假,我便去了姥姥家玩。姥姥家门口前有着一棵茂盛的李子树,树叶经雨水的冲洗,显得格外生机勃勃。一到了金秋时节,就结满了李子,有的奇,有的黄,还黑紫的,伙伴们常常去摘李子。

有一次,我发现有许多的马峰在李子树旁边飞来飞去。我心想“这里是不是有他们的窝呢?”我好奇地到李子树旁从下向上搜寻着。噢,在李子树枝间挂着一个灰色的马峰窝。我听小伙伴们说,这马蜂蜇伤了好几个人呢!这可不行,万一姥姥被蜇了怎么办?一定要把它捅掉,但听大人们说马蜂窝捅不得,于是我找来了表哥。

星期天表哥来了我家,我把我的想法与他一说,他也十分同意,我们俩很快制订了作战计划,我们的战术是以快取胜。

我先端了半盆凉水,悄悄地走到了李子树下,对着马峰窝使劲一泼,水顺着马峰窝流了下来,只见马峰窝摇晃了几个,接着马蜂一下子飞了出来,好家伙还真是不少,我飞速地跑进了北屋顺手关紧了门,几乎与此同时,等在一旁的表哥,拿着竹竿,对准了马峰窝一下子捅了过去,马蜂窝掉了下来,表哥扔下了竹竿赶快跑进了南屋,那速度比我还快上一两倍。忽然“砰”地一声响,接着就听见了“哎哟”一声。我心想坏了,表哥是不是被马蜂蜇了呢?表哥从对面的窗户露出了笑脸,大声说:“刚才一急光撞到了门框上了。”听了这话,我哈哈大笑。

失落家巢的马蜂在院中寻找攻击目标,可我们已经进了安全岛。

表哥说:“咱们把马蜂窝烧了吧,以免有蛹再生。”我一边烧一边想:“马蜂窝捅不得”这句话也应该改改了。

时光在我们不经意间悄悄流逝,蓦然回首,那金色的童年已离我们远去,可空气中,却还有童真的味道,成长使我们有了对童年那份天真烂漫的美好。

童真,童年的代名词。

★ 童年记忆为题作文

★ 以童年为题目的作文

★ 难忘的一课为题的作文

★ 师恩难忘为题目的作文

★ 难忘的童年生活优秀作文

★ 以我的童年趣事为题的作文

★ 以童年为题的中学生作文

★ 以童年为题目的散文

★ 以难忘的第一次为题作文

以童年趣事为题目的小学生作文 篇13

这件充满童趣的事起始于我六岁那一年夏天。那时,蚊子特多,就连点着蚊香睡觉都会被蚊子咬。我忍无可忍,决心要想出除蚊妙计。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想到了一条“妙计”:

蚊子不是靠吸血赖以生存的吗?那它对红色就非常敏感喽!照这样推理,那只要在今晚上用红色引开蚊子,就能好好地睡上一觉了!

想着想着,我就先笑了起来。奶奶见我正开怀大笑,便问我怎么笑得那么开心。我就严肃地把这个“计划”给说了出来。她听完后,她也笑了起来。当她正要给我讲什么时,我插嘴道:“为了完成这一重大的使命,请给我一支红色的水彩笔。”奶奶也许是见我那么执着,就打消了告诉我真相的念头,笑了笑就给了我一支红色的水彩笔。

我拿起水彩笔,在杂物间的木梯、木柜、墙壁上到处涂红色。没过多久,大功告成了。今晚终于可以好好睡一觉喽!想到这,我心里美滋滋的。

第二天早上,我迷迷糊糊地醒来,习惯性地挠挠痒。立刻有一个念头从我脑中闪过昨晚又被蚊子叮了。起了床,我气得哭了起来,问奶奶:“为什么我的方法行不通,为什么?”

奶奶抚摸着我的头,告诉我:“傻孩子,蚊子是靠闻味道来得知哪儿有血吸的,看见红色又有什么反应呢?再说了,晚上黑乎乎的,蚊子也看不见啊。”我想了想,觉得言之有理,就不再哭了。望着墙壁,木梯、木柜上的红色水彩,我傻了眼。

上一篇:2024大学生入党自传下一篇:酒店采购流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