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学科教学计划
高一语文组周丽娜
高一上学期,是一个重要学习阶段的起始,也是高中三年语文学习的起步和打底阶段。为让学生掌握高中语文学习的思路特点,热爱并投入地学好这门课程,不仅扎实基础,学习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学情分析:
我所教授的班级是平行班,一共59名学生。从中考的语文成绩分析来看,学生的语文基础还可以,成绩都很均衡,仅个别稍差;班级学生对于语文这个学科,学习的热情不是很高,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班级中接近一半的学生,书写自己很差,需要格外加强练习;学生普遍阅读量很少,要有计划地督促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整个班级写作能力很不理想,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训练和讲解。
第一阶段语文教学的重要的任务不仅在于让学生明确高中语文学习的要求,更在于通过中考和高考试卷的对比分析,让学生更好地明确语文知识考点的迁移,完成初中向高中学习目标的转化,更好地适应高中语文学习的特点。
教学设想
针对班级学生在语文学科上出现的问题,我做了一下几方面的设想:
(一)阅读方面,要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培养学生自学语文的能力。精选较有思想性、篇幅短小的文言短文,提供给学生阅读,养成学生每周阅读翻译文言文的习惯,努力通过学生的自身积累和教师的指导,从阅读习惯、语感等多方面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在现代文阅读方面,以小组为单位自行购买课外名著,轮流交换阅读,小组之间交换书籍。在学期末期时,组织读书汇报会,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
(二)在写作方面,坚持每周一次小作文,每单元一次大作文的训练。
小作文,写在周记本子上,老师每周批阅。主要从写景、记人、叙事等方面分阶段、有针对性地训练学生的观察、构思、措辞、造句等能力。大作文从观察与感受、想象与联想、再现客观事物、表现主观情感等方面,让学生把握写作运动的内部规律,从根本上提高写作能力。
(三)口语训练方面,结合诗歌教学,开展诗歌朗诵训练,扫除学生练习口语的心理障碍,训练学生大胆开口的习惯。在具体操作方面,利用课前两分钟和课上三分钟左右,进行班级里的小演讲训练,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自我表现能力。
(四)日常语文教学还贯穿写字、背诵等基础训练。写字训练一方面是为了正字,另一方面是为了训练学生的“坐功”,这对于16、17岁左右、生理和心理正在发生转折的高一级学生来说应该是不无裨益的。尤其针对班级里字迹很不工整的学生,进行特别指导,加强训练;背诵一定数量名诗名篇名句,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积累写作素材,提高口头表述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策略
在备课方面,要提前准备,认真备课,准备充分再上课堂;在上课之前要先听课,听经验的的老师的课堂讲课,补充自己遗漏的知识点,学习课堂教学经验,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课前完成好每一份教案,有备无患
在教学课堂方面,组织好每节课的课堂安排,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无论是教学目标的设计,还是教学流程的操作,都要重视师生的互动的过程,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空间和表演空间,把气力花在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上。充分利用小组合作教学,发挥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反思
每节课后都要做好教学反思,查漏补缺,取长补短,不断改进自己的不足,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从学生的作业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内容,是否讲解得透彻、明白。与时俱进,日新月异。
2013——2014学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学科:语文
年组:高一
一、语言文字教学
音形义、字词句是语文的基础,是学生打开语文世界,走进社会生活的钥匙。尤其是小学阶段,字词始终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学中,教师应该采用符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各种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积累、丰富字词,只有回归了语文教学的这个本质,学生才能更好地阅读,更好地表达。
在《北大荒的秋天》教学中,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这应该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常用,也最实惠的教学方法,琅琅读书声应该是语文课堂最根本的特征。教师除了教给学生朗读的技巧,还要激发学生朗读的热情,可以单独朗读,然后比一比哪个同学吐字清晰,哪个同学声音洪亮。教师把本课的部分生字,规范地写到黑板上,让学生认读。一支粉笔、一块黑板永远是课堂不能缺少的配置,教师规范的书写,是对学生写字最好的影响。教师还可以把黑板让给学生,小学生是爱表现的,他们都愿意到黑板上展示自己。在分析课文第二自然段时,教师利用多媒体视频,让天空变幻莫测的颜色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颜色的理解和记忆,丰富学生关于颜色的词语。
字词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阅读教学的开始,在教学中,教师要多多朗读,通过朗读增强记忆,培养语感。教师要把对词语意思的理解,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再融入课文内容之中,把抽象的概念变成学生感性的认识,寻找字词形义的内在关联,提高词语积累的效率。
二、文学欣赏教学
语言文字偏重于工具、实用,而文学则作用于人的精神,丰富人的情感,因为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语文教学中除了重视学生文字积累,还必须教会学生懂得欣赏文学。小学教材中每一种文学形式虽然篇幅短小,内容简单,但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教师应该让学生们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了解社会,认识自然,懂得真善美,明辨是与非。
在《我们爱你啊,中国》的阅读教学中,这是一首诗歌,篇幅不长,语言凝练,感情热烈,节奏感强烈,思想境界开阔,表达了热爱祖国,建设祖国的豪情壮志。教师范读课文,用充沛的感情,投入的神情,来感染学生。“同学们,读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老师,你说这是一首诗,我非常喜欢诗,我觉得里边的语言像歌词,读的时候非常有气势。”“是的,这首诗的语言凝练,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流畅。”“您读的时候,我觉得非常自豪,浑身热血沸腾。”“这位同学已经走进了诗歌,诗就是饱含感情的文字,它比任何形式的文章感情都要浓烈。”“同学们,现在我们就一起朗读课文,读出情感,读出气势,好不好,在读的时候除了要体验其中的情感,你们还要思考这首诗都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仅仅在于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在于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对文章的整体把握能力。积累和感悟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是语文教学的两个抓手,也是语文课堂的本质所在。
三、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明确的规定:能说普通话,学会倾听,懂得与人交流,与人商讨,要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交流时要懂得礼貌,说话要有条理,等等。口语交际能力是最基本的语文素养,但是因为口语交际在考试评价中没有统一的固定标准,没有引起教师足够的重视,它成了语文教学的附属品。要改变现状,要从教师的认识入手,把对学生口语交际的训练常规化。
在第九册《莫高窟》的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任务,搜集关于莫高窟的资料,包括图片、文字或者是传说。上课,学生朗读课文,自主交流,共同分享,给学生创造口语交际的机会。接下来,教师安排了一个谁来当导游的游戏,不但锻炼了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还激发了学生上课的兴趣。“谁来当导游,要求说话吐字清晰,口齿伶俐,介绍有条理并且不能只是背诵课文内容,要自己组织语言,还要随时回答游客提出的问题,现在老师先当一个总导游。”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演示,教师先介绍莫高窟的总体情况:“游客们上午好,看到眼前这些洞窟了吗,大家能数数一共多少个吗,我告诉大家吧,一共492个……”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跃跃欲试,都想展示一下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口语交际就是人的最基本的生活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文本,挖掘里边的口语因素,积极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和表达能力。因为学生无论今后从事什么工作,怎样发展,口语交际都是影响他的重要因素。一个人如果善谈,愿意交流,工作生活就会顺畅,相反可能就会处处碰壁,很难成功。
语文就是语文,教学中教师千万不能“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要把握语文教学的本质,学好汉语言,欣赏汉文学,在交流、体验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马保全小学语文教学之我见[J].亚太教育,2016(21).
[关键词] 实验教学、学科思维、学科素养
进入高中的学习,许多同学感到化学知识难、繁、乱,搞不清楚知识前后关联,没能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知识记了又忘,更谈不上知识的运用与能力的提高。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掌握一定的化学学习方法,没有形成一定的学科思维,长此以往学生必然对学好化学失去信心,学习成绩也就很难提不上去。因此在高一的教学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启发学生探究、培养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化学学科素养。下面我谈谈在高一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科思维培养的一些做法。
一、在实验复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
案例1:在学生刚学完苏教版《必修1》专题1第二单元: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后,已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基本方法,但是学生对研究物质的实验方法的选择缺乏深层次思考,不够系统化,学科思维不够严谨,需进一步总结和提炼。为此在这节的实验复习课中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环节。设计如下:首先以问题情境入手:“实验室有两瓶失去标签的溶液,已知其中一瓶是硫酸溶液,另一瓶是蔗糖溶液。请设计实验方案对溶液进行鉴别”然后要求学生思考并讨论,说出设计方案及鉴别依据。教师在黑板上列出学生说的各种方案:用pH试纸、石蕊试液、活泼金属、滴加氯化钡溶液、通过做导电性实验等,【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盲目的,想到什么说什么,这个时候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与归纳,思维发散后还得集中】这些方法都是利用了硫酸(H+和SO42-)与蔗糖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为什么性质上会有差异,依据是什么?【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组成类别不同:硫酸是酸,蔗糖是有机化合物,硫酸是电解质,蔗糖为非电解质。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分析鉴别的思想与方法:物质组成与类别不同→性质(物性或化性)不同→依据一定的方法(反应现象等)鉴别。【设疑】若将蔗糖溶液换成淀粉溶液还可以怎么鉴别?学生立即想到利用淀粉溶液属于胶体,可以利用胶体的性质:丁达尔效应鉴别或利用淀粉遇碘变蓝特性鉴别。通过本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确了物质鉴别的思维方向,学会归纳与总结。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第一单元物质的分类的知识可以为物质的鉴别服务,同时接下来的实验物质的分离与提纯也是为了对物质进行分类,使学生理清前后知识的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学科思想。
二、在情境创设模拟实验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借助实验情境,模拟实验,有利于将抽象思维形象化,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案例2:在讲到溶液的配制——有关溶液的稀释问题时:m(溶液)1ω1=m(溶液)2ω2和c1V(溶液)1=c2V(溶液)2这两个关系式的得出,大多数老师只简单地分析说,稀释过程中根据溶质的量不变,从而就有以上两个关系式,觉得学生应该不难理解。但在实际做题当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思维慢,部分学生甚至不会做。(例如以下这题)
例题1:用20g氢氧化钠配成250mL溶液,其物质的量浓度为 ;从中取出5mL溶液,加水稀释为100mL,则稀释后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 ,在这100mL溶液中含NaOH的质量为 。
其实对于刚入学不久的高一学生,他们的思维能力还比较差,抽象的思维还没办法形象化。为了使学生理解稀释过程溶液中各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上课时我假装不经意在全班同学面前拿起已泡好的红茶(透明的杯子)喝了一小口,后借口说还是很渴再喝一口。然后问学生:大家觉得老师后来喝的会不会比较甜,为什么?学生顿时明白老师的用意,且答案不言而喻。然后问学生在此过程中不变的量有哪些?变的量有哪些?学生回答,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不变的量(与所取的体积无关的量)有c、ω、ρ,改变的量有V(溶液)、m(溶质)、n(溶质)、m(溶液),继而追问:若老师不想要这么甜可以怎么操作,学生立即回答说:往杯子加水稀释。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往杯子中掺了点水,茶水的颜色立即变浅了。此时再追问此时改变的量是什么,不变的量是什么。然后在黑板上写下此过程中不变的量m(溶质)、n(溶质),改变的量有c、ω、ρ、V(溶液)、m(溶液)。那么根据此过程中不变的量列出两个关系式:m(溶液)1ω1=m(溶液)2ω2和c1V(溶液)1=c2V(溶液)2。
借助这样的一个情境创设,模拟实验,将抽象的思维形象化、感官化,有利于学生类比思
考,并形成一定规律和方法。那么以上的那道题学生便能够快速做出来,并真正理解。
三、在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高一教材中的很多实验教学中,教师演示,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但是在
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有些现象与你所想要得到的结论有所出入。对学生提出的疑
问,这个时候有些老师按照自己的想法直接解释或轻易搪塞不正面回应。这样子的做法只能给
学生带来更大的疑问,久而久之造成的后果是学生也就不再质疑,而是一味的顺从接受,扼杀
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面分析,对学生提出的合理质疑要给予鼓励表扬,或
者老师提出质疑,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并解决。
案例3:在进行硝酸与铜反应的演示实验,教师拿出两根装有螺旋铜丝的试管,先在一
根试管中加入浓硝酸,用带有单孔橡胶的塑料袋立即塞住试管口,观察现象,试管上方出现
红棕色气体说明气体为NO2,再在另一根的试管中加入稀硝酸反应不明显,给试管加热一段时
间,待有出现明显现象后也用带有单孔橡胶的塑料袋立即塞住试管口。观察到的现象,除铜丝表面也有气泡产生,试管上方气体也略呈红棕色。【质疑】铜与稀硝酸也产生NO2气体?【学生】部分学生回答说是生成的NO遇试管上方的空气反应生成了NO2。【教师反问】你怎么知道的,凭什么?【学生】猜测的。【教师】如何重新设计实验验证你的说法正确?实验的关键点是什么?这时候学生头脑里有了基本的思维活动,知道关键点是排除空气的干扰。这个时候教师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仪器,并组装成以下一些实验装置,与学生共同讨论分析原理及操作方法,完成实验。
本实验通过对现象得出的结论产生质疑,进而引导学生对实验装置进行改进与创新,在实验中学生的思维与能力得到培养。
四、在实验运用中,培养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高一元素及化合物的知识内容在高中化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而化学实验是其最主要和最重要的载体。选择典型的实验试题,加强对元素化合物的性质及其应用的分析,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
例题2: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碳酸钡 B.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二氧化碳
C.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硫酸钡 D.在Z导管口有无色气体出现
分析:本试题有效地考查了氧化物CO2、SO2、NO、NO2的性质,浓硫酸、硝酸的强氧化性,亚硫酸钡等元素化合物的性质知识,根据物质的性质解释实验现象,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题教师在分析时还可以对问题进行补充拓展,如问:若要使洗气瓶中有沉淀产生,通入的Y气体还可以是什么?分析讨论得出Y气体还可以是NH3、O2、Cl2等。通过此题,对元素化合物知识的复习,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知识运用能力。
总之,在高一的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各种契机对学生进行学科的方法指导、思维启迪、学科思想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为整个高中的化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课程标准】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百家争鸣的基本事实,结合政治和经济史的内容,掌握百家争鸣的产生的历史背景、概况,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比较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分析“百家争鸣”出现的`社会原因,认识到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历史时代的产物;理解孔子的思想核心“仁”及精神内涵和教育上“有教无类”思想的历史影响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百家争鸣”是时代的需要,体会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境界和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和重视民生精神,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和历史意义;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和韩非子思想的主要内容。
难点:儒家思想形成的原因。
【教学建议】
1、结合初中所学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如政治、经济、阶级、教育)的史实,帮助学生认识“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社会原因。
2、百家争鸣局面形成意义的理论性强,适度引入材料,从政治集权、传统文化等方面,启发学生思考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
3、以列表的方法,从时代、主要观点、影响等方面,指导学生归纳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内容。
4、课后以百家争鸣为主题,编辑一期小报,让学生谈一谈对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感受。
5、可以围绕“你知道几位儒家代表人物”、“你知道哪些儒学思想的价值观”组织一次调查和统计活动,以便大体了解儒家思想在当前的影响力。
【课前预习】
1、儒家思想是怎样形成的?
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此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过程:孔子——仁、为政以德、有教无类孟子——仁政、民本思想、性本善荀子——仁义、以德服人、性恶论、法治2、知识体系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1、出现的原因:
(1)经济上大变动:春秋战国时期崩溃,经济迅速发展。
(2)政治上大变革:周王室衰微,崛起,。
(3)阶级关系上:“士”受到各的重用。
(4)思想上: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为“”。
2、代表人物:
(3)墨家学派的xx
课、章、节
教 学 内 容
备 注
1
1.1,1.2
解三角形
2
1.2
解三角形
3
2.1,2.2
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等差数列
4
2.3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
5
2.4,2.5
等比数列及前n项和
6
2.5
考试
7
3.1,3.2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
8
3.3,3.4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基本不等式
9
考试,复习
10
期中考试
11
1.1,1.2
空间几何体的结构,三视图,直观图
12
1.3
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13
2.1,2.2
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14
2.3
直线、平面的判定及其性质
15
3.1,3.2
直线的倾斜角与斜率,直线方程
16
3.3
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公式
17
4.1,4.2
圆的方程,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18
4.3
空间直角坐标系
19
复习
20
考试
21
案例一
人们常说,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一节课的导入是至关重要的, 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很快进入课文的学习, 愉快地开展生生、师生互动, 与作者产生共鸣, 真正学有所获。在这里就以《童趣》为例。
案例背景:
《童趣》是孩子们上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真正意义的文言文。文言文的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 很多学生都感到枯燥难懂。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 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 此课的成功与否是至关重要的。因此, 在这里选用激情入境的方式来调动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
教学片段:
老师富有感情地说到:童年是天真无邪的, 是充满乐趣的, 但也是非常短暂的, 同学们进入了中学, 这就意味着童年即将远离。那无忧无虑的, 以草木为林, 以虫蚁为伴的日子即将成为美好的记忆。让我们抓住童年的尾巴来谈一谈童年的趣事吧!
老师:说一说童年的一件趣事与大家分享。
生一:小时候经常玩火, 用废碗装着沙子玩过家家煮饭, 把油瓶子当自己的孩子, 给他喂沙子就说是喂饭。
生二:一看到电视中哪个角色厉害就要抢着当, 而且把自己的亲人, 身边的小朋友都分配角色, 如有不从, 便滚地撒泼。
同学们兴致盎然, 发言踊跃。此时老师适时引入课文。说到:同学们讲了许多童年趣事, 老师不禁为你们精彩的童年喝彩。让我们去看一看大文学家的童年是否和我们一样精彩。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 比一比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大文学家的童年趣事。
课后反思:
这节课, 老师以引入兴趣为主, 从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入手, 再让学生交流分享, 最后相比较说作者的童年趣事。这样的导入符合人们珍惜美好事物的心理, 能拉近师生的距离, 学生在此基础上, 与作者产生共鸣, 不仅感动于同学之间的童年趣事, 更是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洞察力, 对生活的热爱所感动。
案例二
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源于一节常规教学课, 教学内容是文言文《狼》。由于学生对狼这种动物多少都有些了解, 主要采用巧设悬念情境和学生自主探究式的课堂教学模式,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 自主探究生成知识,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教学片段:
先不接触课文, 而是给学生讲这样一种情况;有一屠夫, 傍晚卖肉回家时在半路上遇到两只狼, 两只狼虎视眈眈, 紧紧地跟在他的后面……这位屠夫到底会怎样呢?结局又是如何?屠夫的命运在学生的心理上造成了悬念。带着这一悬念学习课文。
通过这一悬念情境的激发, 学生带着疑问进入本课的学习。先借助工具书熟读课文, 在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 去发现问题。
经过阅读、讲析, 学生把握了课文四个环节的关键, 也知道狼虽狡猾, 也善于用心计, 但较量的结果, 却双双毙命于屠户刀下。狼被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此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学生通过合作探讨后, 纷纷得出结论, 懂得在现实生活中, 对像狼一样的恶人我们要敢于斗争, 善于斗争, 才能取得胜利。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采取了巧设悬念, 创设情境, 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使学生对本课产生一种急于读下去的悬念心理, 激起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然后通过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 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去探索教材, 解决问题, 这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又能达到能力的训练效果。
案例三
案例背景:
本教学案例源于一堂本校新课程公开课, 课题为《皇帝的新装》, 此节课内容的设计主要在于理解文章内容, 在把握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能初步分析皇帝被骗的原因, 并能深入体会这个故事的现实意义。经再三考虑后, 我采用“联系实际导入法”创设情境,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口头表达能力的发展, 形成合作探究发展的学习格局。
教学片段:
大千世界, 无奇不有。在这个世界上, 无数人靠自己的双手勤劳致富, 有的人却靠行骗求得生存。看到“骗”字, 我们感觉到, 骗子似乎从未消失过。于是在我们的身边时不时发生着骗与被骗的事情, 或许我们自己曾经尝到被骗后的气愤、苦恼和伤心;或许我们曾经看到过家人、朋友或其他不认识的人被骗的事情;或许听到过骗与被骗的故事, 在这些事情中, 你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能不能讲给大家听一听?
接下来我让学生快速阅读课文, 整体把握, 为了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围绕“骗”字, 我设计了几个问题: (1) 谁在行骗? (2) 谁被骗? (3) 骗子是怎样行骗的? (4) 皇上和大臣们为什么被骗?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 最终学生明白了, 童话是以讽刺的笔法, 揭露了皇帝的虚伪, 愚蠢及自欺欺人, 告诉我们应保持童心, 敢于说真话、实话。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反思:
联系实际, 以讲故事的形式创设情境, 把语文课堂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创设了一个自由、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讨论问题围绕一个“骗”字展开, 老师重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解决学生之间争辩不下的问题, 渗透“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想象力。
[关键词]:和谐教学环境 语文 实践活动课 构建
和谐的语文课堂教学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在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跃的。学生在和谐的教育下,才能获得全面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笔者力求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点,营造和谐的班级环境,为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氛围。
一、当前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势分析
1.体验“主体角色”的真情实感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打破了教师一统江山,学生绝对服从的局面,学生可以自编、自导、自演,用自己的笔写自己的文,用自己的口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心抒自己的情,真真切切扮一回“主体角色”无拘无束抒一次“真情实感”。
2.展示“学生个性”的青春风采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学生长期被压抑的个性得到充分释放。学生在业余时间学习、锻炼、培养出的音乐、舞蹈、书法、绘画、武术、杂技、主持、表演甚至小发明、小创造等等方面的“个人绝技”皆可在课堂上骄傲亮相,尽情展示学生健康活泼、胸怀远大的青春风采。
3.感受语文活动的艺术情趣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上,语文教学的内容被艺术化了。在教室环境的布,黑板内容的编排,电脑课件的制作甚至学生的着装打扮诸多方面,已经包含了书法、绘画、装饰等艺术手段,课堂上学生的吹拉弹唱,载歌载舞,说写辩论,又比又划,更增加了音乐、舞蹈、表演等综合艺术手段,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能充分感受语文活动的艺术情趣。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探索,培养学生学会运用旧知识去探索新知识,学會进行“归纳研究”和“演绎研究”,让学生体验求知的快乐与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和谐语文实践课的构建
1.寻找心灵的共鸣点,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切记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的话:“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心理换位”。教师还应处处平等待人,满腔热情的对待学生的劳动成果,充分的肯定他们的长处,也恰当的指出存在的不足,并大力予以鼓励,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才能使学生保持学语文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尊重学生。教学的对象是人,人总是有思想感情的。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和心理上都有明显变化,自尊心特别强,对外界反应特别敏感。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并给予表扬,要树立正气,压倒歪风邪气;对普通学生的教育不能采取急风暴雨的方式,而应采取和风细雨的方法,做到心平气和,以理服人,态度严肃但不生硬,语气强硬但不粗暴;要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方案,赏罚分明,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打开学生情感的门扉。
2.激情与智慧并重,让课堂富有生命活力
《新课程怎样教》里说道:“让每一节课都变成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生长过程,让学生上课的感觉像春天!”语文教材里的一首首诗歌都是人类情思的抒发,一个个故事都是人类悲欢离合的述说,一篇篇散文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课堂上,我努力通过多种形式的引导,让学生理解、感悟、体验作品的情感,唤醒学生封存的记忆,激发学生沉睡的潜能,心中有情,课堂就能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脑中有智,课堂就会山重水复,柳暗花明,学生就能在富有激情的氛围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从而培养起正确面对生活的健康心态。
3.激情澎湃的情感和谐美
现在的学生虽然长期生活在班集体中,却很难享受到班集体所带来的快乐,因为现实中很难开展一两次班级集体活动。上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也勉强算是一次班级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大家“团结协作、和谐互助”,取得成果后,人人欢呼,个个高兴。这种对集体所带来的快乐的尽情分享,是其它任何形式的快乐都不能替代的。总之,快乐、有趣又展现个人风采,轻松、无压又锻炼个人能力,学生何乐而不为,这个活动,始终以情感为动力,因此它是流动的、变化的、起伏的、曲折的。这种情感的流动变化起伏就构成了语文课堂和谐的协奏曲。可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媒体手段,设置一些特定的情景,让学生进行练习、表演,以激发兴趣、掌握知识。对课文的教学,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使学生身临其境,教师的行动成为学生的楷模,教师的知识成为学生探索追求知识的磁铁。这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力保障。
4.学习内容的丰富和谐美
语文新课程的选文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赋予文学、人生、自然、科学等方面的丰富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同时,新课程提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也留给老师和学生许多发展的空间。所以,不但要带学生走进课堂,研习文本,还要带着学生走出课堂,拓展教材,扩大阅读范围,丰富阅读内容,加强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的综合能力。
总之,和谐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同时,也要认识到和谐并不是某种凝固不动或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在时态的变化中产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广大教师不断探索、不断总结。
参考文献:
[1]李峤.天人和谐论.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2.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
[3]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篇一:2014高一化学下教学计划及进度
乌鲁木齐市97中(金英外国语学校)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乌鲁木齐市97中(金英外国语学校)
教师教学课时安排计划表
篇二:2014年秋季期高一年级化学科教学计划
大将-宏名中学2014年秋季期高一年级化学科教学计划------邓超林
一、基本情况
1、学生情况分析:本学期任教高一年级03,04,05共三个班,有两个班是实验班,还任化学科组长,高一年级副级长,04班班主任。从中招成绩看,全年级学生无论是学习的态度、学习的习惯和学习成绩,都十分不理想,学生基础差、底子薄,学习主动性不强,因此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在增进了解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2、教学情况分析:对于高一新班,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规定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特别是没有预习时不允许进入实验室进行学生实验等,要求学生准备好听课笔记,每一节课都要认真做笔记。
二、指导思想和要求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将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能力。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宗旨,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从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出发,配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抓好学生的“双基”,注重全体学生在初中原有基础上的向前提高,努力提高合格率,争取较高优秀率。同时,努力探索教育教研的新路子,加强与达高合作,用好‘一张纸教学案’,诣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三、教学目标
突出了化学与社会、生活、健康、环境的联系,重视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注重化学知识与科学精神、人文精神的渗透于融合,充分开发学生的情商和智商。
增强学生的探究性、亲历性和体验性,通过“实验”“思考与交流”“学与问”“科学探究”以及习题等的设计,最大限度增加学生活动。
狠抓听课效率和作业质量两个关键点,重视作业的布置,收缴,批改。抓住记忆遗忘规律,促进学生学习效益的提高;缩小化学差生面,提高及格率和平均分;扩大尖子生面,提高优秀率;加大化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力度,努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主人。认真组织学科培优,认真做好竞赛辅导工作。
四、教材分析
1、教学重点
基本理论的重点是氧化还反应、离子反应及物质的量等基本概念(特别是物质的量),要注重化学用语的应用,化学计算技能的形成和提高。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重点是钠、过氧化钠及氯气的相关性质,氯气的制备,关键是灵活运用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技能为一定量物质的量浓溶液的配制
2、教学难点
(1)氧化还原的基本概念及应用。
(2)物质的量概念的建立及计算。
四、具体工作和措施
1.认真研读《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做到读懂读透。通过《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学习,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指导思想,在备课、上课的过程中,深刻地挖掘教材内容,想方设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努力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大方面贯穿其中。2.要注意深入实际,了解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有针对性的调整教学方法,以适应好,中,差学生的平衡发展,同时作好分层教学工作。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策略,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加强准确性训练和技巧性训练;中等基础的学生紧跟老师,落实好课堂和作业;基础较差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集体进行答疑和辅导,在最基本知识的落实上狠下功夫,狠抓‘一张纸’的落实。
3.订阅的化学教学刊物,了解教改动向,指导教学工作,及时了解新课程改革的动态和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教学任务的阶段性,适时调整活动的内容,4.发挥备课组的集体作用,集体讨论,补充完善。同时,根据各班的具体情况,适当进行调整,以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标准,让学生学会并且掌握,经常在备课组和教研组老师间互相听课、评课,探讨难点、重点问题的解决方法,实行教学资源共享,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的理念贯穿到教学的全过程中;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并写出有特色的课时教案;认真组织学科培优,认真做好竞赛辅导工作。
五、教学进度
高一化学科教学进度计划表
周次 起讫日期 进度计划 备注19、2—
9、7 《化学1》 第一章 第一节 化学实验基本方法约4课时2,39、11—
9、19第二节 化学计量在实验中的应用约4课时49、19—
9、25练习、测验、评讲、学生实验 约4课时59、26—
9、30 第二章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约3课时610、1—
10、8国庆放假710、9—
10、11 第二节 离子反应约3课时810、12-
10、18 第三节 氧化还原反应 约3课时910、1-
10、25练习、检测、评讲、学生实验 约3课时10 10、26-
11、1前两章内容复习约3课时11 11、2 —
11、8期中考试与试卷讲评11、9—
11、15 第三章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13 11、16-
11、22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 14 11、23-
11、29第三节 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 15 11、30—
12、6练习、评讲、学生实验 16 12、7—
12、13第四章 第一节硅 17 12、14-
12、20第二节 氯
12.21—
12、27第三节 硫和氮的氧化物 19 12、28—01、3第四节 氨、硝酸、硫酸 20 1、4-
1、10 练习、测验 评讲 21 1、11-
1、17 练习讲评 复习 22 1、18-
1、25 期末考试 2014年9月8日
约3课时 约3课时 约1课时 约3课时 约2课时 约3课时 约3课时 约3课时 约3课时 篇三:中职基础化学教学计划
学期授课进度计划编写说明
(一)2.复习时数不应超过一周学期授课进度计划编写说明
(二)学期授课进度计划(表三)学期授课进度计划编写说明
(二)学期授课进度计划编写说明
一.学科分析
学生完成初中阶段的英语学习后进入高中,由于在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初、高中英语在教学形式和试题考查的侧重点上也必然存在一定的差异。不少学生发现高中课本内容增多,对词汇量的要求提高,学起来并不容易,这使得不少高一新生难以适应。在学习方法上,初中阶段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学,教师牵着学生走。高中则更多地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独立地使用工具书去解决学习中遇到的词汇难题。可是相当一部分高一新生缺乏这种心理准备,仍然沿用初中时养成的老一套学习方法,学英语不使用工具书,遇到生词不查词典,没有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意识。为此,新生入学初,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进行学法指导,形成学生自主的高中英语学习方法,例如:
1).课前预习生词,课文和语法点,遇到自己实在理解不了的疑难点作上标记,带着问题去听课,听讲后仍不懂的课后就问。
2).对结构复杂的长句子给以仔细分析,难句理解透彻了,理解整篇文章也就不难了,阅读理解的能力也就提高了。
3).准备一本词典,对多功能词或易混词(语)多查查词典,长长见识。
4).尽可能多看些英语杂志或课外读物。开始时可读故事、笑话类,这样能极大地提高学习英语的兴趣。
5).多说英语(不怕出错),多写英语(写后找错)。
2.系统强化国际音标的教学,帮助学生解决开口难的问题。
由于学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有些学校不重视英语音标教学,导致有些学生怕开口,不肯说,即便说了,也难以听懂,为此,我们可利用一到两节课的时间集中强化音标教学。
3.复习英语基础语法,给学生阅读的“拐杖”。
部分学生英语基础没有达到高中入学及格要求。多数学生无任何语法基础,并且认为语法不重要,不熟悉语法中的专业术语,不会分析句子成分,对语法有畏难情绪,无自主预习能力并且对英语缺乏兴趣,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到了高三还搞不清句子成分。为此,我们应花一到两节课时间帮学生复习句子基本成分和五种基本句子结构。
二.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学期
第一周 学法指导 语音复习基础语法复习
第二至四周 模块一 Unit One
第五至七周 Unit Two
第八至十周 Unit Three
第十一至十三周 模块二 Unit One
第十四至十六周 Unit Two
第十七至十九周 Unit Three
第二学期
第一至三周 模块三 Unit One
第四至六周 Unit Two
第七至九周 Unit Three
第十至十二周 模块四 Unit One
第十三至十五周 Unit Two
第十六至十八周 Unit Three
三.教学案编制要求
1.课前导学
1)课文大意(任务型阅读)
2)词、短语翻译
2.质疑讨论
1)课文理解
a. T or F statements
b. Questions
c. Choice
2) 重难点句子剖析 (复杂句子、长难句)
3.迁移创新
1)高考链接
2)牛刀小试
4.反馈矫正 (巩固练习)
四.教学实施策略
1.认真学习高中课程标准, 提高教学理论水平。
2.做好初高中衔接工作, 树立学生英语学习的自信心。
3.指导学生科学的学习英语的方法,激发其学习英语的兴趣。
4.认真分析新课程的特点, 完善教学教法。
1).充分利用每单元的Welcome to the unit 中的话题, 建立“课前五分钟会话”, 培养课堂交际氛围。
2).适当让学生表演对话或课文内容。
3).多鼓励, 少批评。
5.交流师生感情, 促进学生求知欲。
6.渗透德育教学, 培养学生情操。
五.其他建议
1.建议培养学生下列学习习惯:
a.正确书写和朗读的习惯;
b.自主作业和订正的习惯;
c.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d.课后归纳的习惯;
e.有问题意识会提问的习惯;
f.制定和实施课外阅读计划的习惯;
g. 查资料作比对的习惯
h使用字典(英英)的习惯;
i.小组同伴对话和小组合作的习惯;
j.参与辩论及竞赛的习惯;
k.每周一篇作文写作的习惯;
l.总结评价、自我反思的习惯(自评互评)。
2. 建议指导学生每天进行定量阅读 (例如:每天一到两篇阅读理解或一篇任务型阅读或完形填空训练。
3.建议每完成一单元教学,编制一份有针对性的、高质量的练习。
4.建议学校保证每天的听力训练时间。
【关键词】 语文 师生关系 课堂节奏 作文 舞台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29-01
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性学科,带有强烈的人类情感色彩,也是德育培养的主阵地。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一直在不断努力,要提升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让学生在学习掌握语文基本知识技能,形成语文基础素养的同时,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形成健康健全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这要求我们教师除了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素养、准确高效的表述能力和客观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之外,还必须有高度的教学热情和高尚的人格情操。
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承载太多,我们站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的角度来看,如何在日常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高效课堂方法模式的切入,让课堂教学成为教师得力、学生满意的关键点,是语文新课程目标改革的核心内容。下面我就跟大家分享一下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知:
一、平等看待学生,跟学生做朋友,实现师生有效互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礼教极大疏远了师生关系,是的,教师应该被尊重,但并不表示教师就应该高高在上,不能接近,我们倡导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就在教学关系上而言,教师与学生都是平等的,因为教学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在“攻取”课堂教学成效高效率的一场场“战斗”中,教师与学生是并肩战斗的占有,良好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获得“战斗胜利”的前提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放下作为教师不应该有的架子,不要去盲目维护所谓的师之威严,而要跟学生做朋友,在日常教学中跟学生打成一片,倾听他们的需求,了解他们的想法,获得足够及时的教学反馈,这对于教学环节设计的有效调整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二、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以往陈旧的教学模式,极大打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学生们在课堂教学中时刻处于被动地位,放佛就是处于“填鸭式”教学法中的一只只目光呆滞的“鸭子”,偶尔抱怨两句都要被呵斥学习纪律性差。这样的教育模式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们在学生时代也是深受其害,现在成为教师了,莫非我们要继承这样的一个并不合理的教学方法模式么?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我们不需要那么循规蹈矩地去低效率地执行那种课堂教学模式,而更多的应该思考,怎样在课堂教学方法模式上实现高效率化的创新。
语文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给予我们方向性的指导,必须打破以往陈旧的我说你们听、一节课讲到黑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把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支配权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减少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表述的比重,更多地让学生去自主思考探究,从“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的态势。当然,我们必须承认,这样的观念转变,也会造成课堂教学模式的颠覆性转变,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出现短暂的不适应,但是有些牺牲的调整是必须的,改革都会有阵痛。
三、课前导学案的编写,关系到教师对于整节课节奏的把握
教学改革风风火火,各个学校的教学课堂模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一句话叫做“万变不离其宗”。作为教师,应该深刻认识自己“引导者”的角色定位,对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开展要有自己的一套清晰思路,课前导学案的编写就是这样一种必要的思路整理手段。每一节课开始之前,教师都必须在熟读教材课本的基础上,对于整节课教学的开展有一个清晰的思路设计,并在导学案上体现出来,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路设计以及可能出现问题的应对方法,这些都是在新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之下,教师必须要做的功课。导学案跟以往所谓的教案相比,虽然只是多了一个字,但是内容和强度却多了许多,教案只是一些简单的知识点堆砌,教学方法模式也是直线的,对于学生一点都没有考虑到接受度,而是简单的粗暴灌输;而导学案不能够那样,必须在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人翁”地位的前提下,更多的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最大限度地自主解决问题,着重点不一样,也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有了一份优质的导学案,就好比导演得到了一本优秀的剧本,那么课堂教学的开展也就变得水到渠成,教师对于课堂节奏的把握也变得得心应手,学生自主学习的主线方向始终能够跟教师的课堂构思保持一致,虽然教师讲的时间少了,但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并没有减少,这也是语文课堂教学高效化的一种外在表现。
四、给学生舞台,让学生展现学习成果,提升学习获得感
语文学科的学习是一项长期性的工程,其学科特质决定了不能够像某些学科一样取得立竿见影的速成效果,那么这对于学生学习热情和自信心的保持是一个挑战。如果在语文学科教学这样一个需要长期积累、潜移默化地感受到提升的学科上,让学生保持持续的热情与关注呢?我的想法是:多给学生舞台,展现自己。
一、语文学科的实质
1. 语文学科必须承担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责任
设置语文学科的目的主要是使学生在语言文字方面打好基础,解决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问题。语文学科不是要学生知道“这是什么”以获得某些概念为满足,而是要总结他人善于运用语言的经验,引导学生学习和思考“怎么写”“为什么这样写”,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帮助和指导学生感受、领悟、积累和运用语言上来,促使主体“内化语言”与“迁移语言”,最终“为我所用”。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的重点应当落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同时获得有关人文精神元素的滋养与教育。学科的工具功能承担着语文理解与运用的双重任务。那么我们的课堂教学就应该,也必须首先立足于语文学科的“本”,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使学生在学、用语言中掌握语文这个工具,发展语言能力。
2. 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有别于其他学科
首先,语文教学是母语教学,学生置身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也更具有优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更加应该相信学生,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学习,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语文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活动。语文教学过程,必须是学生主体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过程。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语言基础知识及其运用的训练,切实为学生架起语言积累与运用之间的桥梁,通过创设民主、开放、活泼的学习情境,创设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保证学生自读、自悟的时间,让学生在直接接触语文材料的自主活动中,在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中,理解相关的语文知识,体验语文学习的规律,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最终形成语文能力。
二、当前语文教学应该关注的主要问题
1. 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首先,我们要重视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其次,我们要教学生从单纯关注阅读理解转变为在阅读中学习表达,使表达运用和阅读理解进行有效的沟通。语文阅读课也应当充分利用文本情境,精心设计促成学生语言模仿、转换、迁移、应用的相关作业,应该经常有动手“做”的作业,将教学过程变成一个学生“想、说、做”有机统一的过程,促使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最后,我们要进一步完善语文教学的课程结构,尤其是拓展学生的阅读,以课内阅读教学带动课外阅读,使课内学习和课外习得相互补充,相得益彰。要真正学好语文,光凭教材上有限的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纷纭繁杂的阅读世界,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由博览到精读,由吸收到倾吐,由课内到课外,由学校到社会,将语文学习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学生只有利用学得的知识、方法去读课文以外的文章,将学得的范文语言运用于日常的语文实践活动之中,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自身的语文能力。
2. 改进语文学习方法
【高一语文学科教学计划】推荐阅读:
高一语文个人教研计划06-01
高一语文诗经教学反思09-12
高一语文期末教学反思10-17
高一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11-10
高一语文教学年度总结07-21
高一语文一对一计划09-06
高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10-11
高一语文教学个人工作总结06-27
高一下学期语文教学个人总结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