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经验(精选11篇)
一、创新思路,三维统筹
一是坚持人口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决策。为适应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和百万人口特大城市的发展战略,宝鸡市将人口计生事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形成城区扩展纳入、农民进城转入、流动人口融入的新市民体系,使人口转移与产业布局调整相协调。
二是坚持城市与农村发展统筹部署。宝鸡市制定鼓励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的优惠政策,加快城乡融合步伐,2010年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0多万人次。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城区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的意见、全面加强农村人口计生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流动人口进城安居提供良好的服务保障。
三是坚持常住人口与流动人口统筹安排。将流动人口纳入人口计划控制目标,与常住人口同安排、同检查、同考核。市县财政足额保障流动人口计生工作经费,形成了以政府主导、公共财政投入为主体的经费投入机制。多年来,宝鸡市城镇出生人口政策符合率稳定在98%以上。
二、强化基础,“四级”建网
一是成立市级服务管理机构。建立市级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市人口计生局增设副县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办公室,配备4名专职工作人员,具体抓好相关工作。
二是落实县级服务管理机构。宝鸡市对县区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构的设置做了明确规定,将落实情况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目前,12个县区都成立了副科级服务管理机构,列为推公事业单位,配备3-6名专职人员,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其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0%。
三是组建乡镇、社区工作网络。宝鸡市乡镇(街道办)实现了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构全覆盖,达到每个乡镇(街道办)有1-2名专职工作人员。2007年,采取政府购买公益性岗位的方式,按照“公开条件、自愿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用”的原则,为全市158个社区公开招聘了168名计生协管员。今年,又招聘了160名协管员,基本达到5000人以内的社区配备1名计生协管员,5000人以上1万人以下的配备2人,1万人以上的配备3人。
四是在“两新”组织中建立工作网络。宝鸡市在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中建立计生协会,工作情况纳入“三线”考核,与“两新”组织法人代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与重点管理对象签订服务合同、与育龄群众签订保健服务协议,确保有流动人口的地方就有计生服务管理队伍。
三、五措并举,分类管理
一是各方配合,综合管理。市政府坚持每年与各县区和相关部门签订流动人口计生服务
管理责任书,不断加大“三线”考核中流动人口计生管理考核内容和权重分值,定期检查考核,年终兑现奖惩,初步形成了政府协调、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
二是依托社区,合同管理。全面推行“两证双合同一承诺”管理,即:为流动人口办理《暂住证》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街办(社区)与所辖地的企事业单位法人、雇主、房主签订计划生育合同,落实工作责任;企事业单位法人、雇主、房主与被雇流动人口、租房流动人口签订计划生育合同;各级计生服务管理机构承诺向辖区内育龄流动人口提供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形成“抓房(业)主、房(业)主抓”的管理机制。
三是化动为静,以房管理。以流动人口居住地为主,把服务管理的主要责任落实到房屋出租户,实行谁出租、谁负责。在城市,以楼栋为单位,社区与各楼栋物业签订目标责任书,建立住宅小区居民档案;在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实行以户管理,建立户流动人口信息卡,对房屋出租户试行星级管理;在流动人口较为集中的社区建立服务管理办公室、联系点,方便服务,建立起社区(村)、协管员、物业管理部门、楼栋、出租户相互协作的社会化工作格局。
四是分类指导,以业管理。按照“宁重勿漏、双重管理”的原则,落实企业单位法人履行管理服务的相关职责,在流动人口聚集的市场、酒店、宾馆、餐饮等经营点中,推行“三个必须(必须有一名流动人口计生信息员、必须持有婚育证明、必须成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协会或会员小组)、三个一”(进行一次全面造册登记、签订一份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合同、定期开展一次生殖保健服务)管理办法,实现流动人口以业管理的新格局。
五是区域协作,双向管理。宝鸡市围绕创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一盘棋”示范县区工作,与省内外285个市县签订区域协作协议,完善相关制度。实行“双向检查考核,双向责任追究”。对本市县区间的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等问题,严格追究管理责任。在流出人口相对集中的外省市成立协会组织,配合当地人口计生部门开展工作。
四、以人为本,多元服务
一是政策宣传服务。在每个社区设立了人口学校,举办各类讲座,坚持上门入户宣传,提高政策知晓率和流动人口归属感。
二是免费技术服务。将流入人口计生免费服务项目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保证了流动人口享有同等服务。大部分县区把流动人口已婚育龄妇女纳入母亲健康工程,给予免费检查治疗,群众十分欢迎。
三是“四生”系列服务。发挥部门协同作用,对流动人口实行生产、生活、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公安、工商、人社、妇联、卫生、农业、科技、民政等部门在居住证、营业执照办理、就业信息提供、就医、技术培训、救灾救济等方面,将流动人口一并纳入,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便利。
四是个性需求服务。以社区为单位,建立流动人口生殖健康档案,定期发放服务需求卡。目前,已建立了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多元化药具发放、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和“一厅式”办公四个绿色通道,有效满足了流动人口个性化服务需求。
五是开展网络信息服务。依托人口计生信息平台、各级人口网站和政府社会事业公共服务信息平台,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的网络服务。健全全员流动人口信息数据库,实现流动人口一孩出生网上异地登记。渭滨区投资100多万元搭建起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资源共享信息平台。平台以人口计生部门全员人口信息系统数据为基础数据,以公安部门户籍信息、劳动部门就业信息、房产部门购房租房信息等为补充,建立了集人口计生、暂住人口、出租房屋、就业服务、社会保险、子女就学、房屋租赁登记等方面为内容的流动人口信息资源库,并建立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
1 流动就医的界定及主要类型
本文所指的流动就医主要指在我国境内不同行政区域间流动就诊的患者。流动就医规模逐渐扩大, 其原因一方面是收入增加和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 患者可支付能力提高;另一方面, 交通运输的发展、医保异地报销政策的逐步完善, 也为流动就医提供了外部条件。
流动就医发生的背景、驱动因素不同, 对于医疗服务的需求、对医疗服务体系造成的影响也将有所差异: (1) 人员自然流动, 长期流动如退休后或随子女到其他地区居住, 短期流动如出差期间突发疾病。这类人群的医疗需求通常与当地居民差异不大; (2) 由于患者所在地缺乏所需诊疗技术而转诊他地。这类医疗服务对于技术要求高, 往往转诊到区域医疗中心; (3) 追求高质量、高水平服务, 这类患者多为通常所指的“高端需求”[2,3]。流动就医往往分布范围广但又相对集中, 患者主要流向区域医疗中心, 而且以住院服务为主[4]。
2 我国流动就医的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2.1 流动就医管理的内涵
流动就医过程及所涉及利益相关方, 包括患者来源地和就诊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医保部门和医疗卫生机构 (图1) 。管理由4个要素构成:组织目的、管理主体、管理客体和组织环境。流动就医管理的目标是构建有序、便利的流动就医环境, 通过就医前、医疗过程和事后报销管理, 保障患者在就诊过程中享有公平、可及的医疗服务。管理主体是多元的, 包括来源地和目的地的卫生行政部门、医保部门。管理的客体不仅是流动就医的患者, 也包括医疗机构。管理目标的达成需要创造有利于政策目标的环境和建立针对流动就医各主体和环节的制度。
2.2 流动就医管理现状
目前流动就医管理的主体主要是人社部门 (医保办) , 省内不同地市级流动就医管理一般由省级人社部门指导、不同地区医保部门经办。国内大型的省际协作主要由上海、江苏等省市的《长三角地区医疗保险经办管理服务合作协议》, 天津、海南等7个省份的《医疗保险参保人员异地就医经办合作协议》, 湖南、海南等3省6市的《泛珠三角区域部分省及省会城市社会医疗保险异地就医合作框架协议》等, 主要由相关省市人社部门发起和推动。
流动就医主要对患者进行管理, 包括审查资格、审核费用和异地报销等, 其中医保患者异地结算是关注重点, 主要有3种形式[5]: (1) 委托报销, 来源地医保机构委托接收地医保部门办理流动就医患者报销。 (2) 代理报销, 流动就医患者把就医相关资料寄至接收地医保经办机构, 由其定期赴来源地办理报销。 (3) 联网报销, 建立两地 (多地) 费用报销专线联网, 直接在接收地办理异地就医费用报销。随着信息化建设的加强, 联网报销的省市逐步增多。近年来流动就医管理的内容有所拓展, 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中[6], 除了异地结算相关内容外, 还增加了就医管理属地化内容, 明确了参保人员流动就医时的就医流程、入院登记、审核结算操作等就医管理将按接收地相关规定执行。
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根据公共物品受益范围理论, 各级政府的事权或支出范围应当依据公共物品的受益范围来确定[7]。流动就医受益范围遍及全国, 管理协调、联合监管、连续服务和统一信息标准等都涉及多个统筹地区、多个经办机构, 地区级机构不具备足够资源和权限进行管理。然而, 目前医疗机构和基本医疗保险均实行属地化管理, 国家层面还尚未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作的管理框架和机构, 多地多个经办部门自发合作缺乏中央层面的统一指导, 易出现权责交叉和空白地带。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2,3,8]: (1) 区域协作各省市开展程度参差不齐, 管理内容局限。流动就医缺乏科学引导, 就医行为存在一定盲目性, 接收地医疗资源规划不适应实际需求, 不同区域间诊疗缺乏连续性, 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2) 规范诊疗行为力度不够。来源地卫生和医保机构对流动就医管理介入难、成本高, 而接收地医保部门缺乏管理抓手和动力。医疗机构服务当地患者受多个部门监管, 服务外地患者受到约束相对少, 易出现选择性接收外地患者、推诿本地医保病人的现象; (3) 异地报销业务周期长、程序复杂, 会增加流动就医人群的个人负担和时间成本。各地在探索的联网报销, 囿于医保诊疗项目、药品范围和目录不一致, 以及药品代码、费用清单不统一, 存在技术上的难度。
3 欧盟流动就医管理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欧盟各个成员国有不同的社会保障系统, 国家之间流动就医频繁。欧盟组织对流动就医管理服务发挥着积极的协调和促进作用, 明确了管理主体、客体, 并创建了较好的组织环境。
3.1 欧盟层面管理机构
欧盟委员会、议会及法院等组织在流动就医管理中共同发挥作用[7,9]。欧盟委员会是核心推动者, 由其提出欧盟流动就医发展目标以及合作项目, 制定跨国就医协作的共同框架及《欧洲议会和国会关于患者跨境就医权利的规定》, 保障欧盟公民在不同国家就诊的连续性, 享有来源地医保待遇以及就诊地居民同等医疗服务;建立了解决欧盟流动就医问题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高层专家工作组, 开展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险方面的具体合作。
欧盟委员会通过信息化建设促进上述职能的落地。成员国授权具体部门承担监测和统计工作, 收集跨境就医服务供方和患者信息、医疗服务类型、医疗费用和预后等信息, 并定期与委员会和各成员国之间分享[10]。同时根据隐私权和共同体法, 切实保护患者的个人信息。
3.2 卫生行政部门
卫生行政部门主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质量[11]。首先, 阻止高风险患者跨境就医, 一般非急性症状、在途中无较大痛苦的患者才能跨境就医。其次, 规范医疗机构和医师行为。为跨境就医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标准符合国际医学科学发展水平和普遍认可质量水准;确保医疗服务供方的行为符合规范, 对服务供方定期实施监控, 对未达到标准的医疗机构采取惩治措施。再次, 引导中介机构行为, 要求其公开患者就医、费用等情况[10]。
3.3 医保部门
对前往其他欧盟国家就医的患者, 医保部门按照与患者在该国法定社会保障系统里、接受本国同等或类似医疗服务的患者标准, 对跨境就医患者医疗费用予以报销。欧盟组织设计了标准化E表格, 收集可比较的申请、社保接续、社保记录、待遇证明、应对特殊情况以及费用报销等信息, 对就医行为进行检测;通过推广“欧洲医疗保险卡 (EHIC) ”, 跨国就医可凭卡看病和就地报销[7]。
3.4 其他部门
各成员国设定跨境就医的联络点, 并将联络点的名字和联系方式告知欧盟委员会。联络点为患者提供跨境就医权限、医疗服务质量和安全保证、个人信息保护, 投诉程序和他国医疗服务救济方式等, 保证信息公开、透明。同时, 联络点还负责帮助患者维权、告知患者解决医疗纠纷的办法、帮助他们寻求适当的庭外和解方式, 以及在必要时监督医疗纠纷等重任[11]。
欧盟管理经验对我国有一定启示: (1) 在欧盟层面构建了多个利益相关方协作管理的机制, 而我国的合作协议主要是由省级或市级层面的社保局牵头, 组织架构决定了不能很好地调动多个利益相关方开展合作; (2) 从方便患者就医、保证就医过程中获得的服务及费用方面的公平性等方面出发, 建立了较为全面的、以患者利益为出发点的管理框架, 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医保费用报销等事务; (3) 借助信息化对跨境/跨省就医开展实时、动态管理, 公开信息对医疗机构形成社会监督, 这是我国最为缺位的部分。
4 加强流动就医管理的建议
基于欧盟经验和我国现状, 加强流动就医管理需要国家宏观层面政策支持, 使各方达成统一认识, 构建统一管理框架。流动就医管理应按照“协调”大于“统一”的思想, 在公正公平、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下, 以保障医疗服务利用公平可及、维护患者利益为目标。管理主体不仅仅是人保部门, 还有综合部门和卫生部门;管理的对象不仅仅是患者, 还有医疗机构。
4.1 建立跨区域、部门协作管理架构和制度
国家层面应由综合部门牵头 (如发展改革委) 出台流动就医管理的指导意见, 界定各部门的职责, 出台医疗服务互认 (如检查结果、处方等) 、医疗行为协作审查、医疗费用报销、医疗信息共享与保密等方面规定, 明确流动就医患者的权利, 确保不同区域医疗服务的连续性、不同统筹地区医保的转移接续。联系密切的省市可建立共同监管委员会, 负责制定各方职责、合作内容与方式、细化相关规章制度, 管理联络点日常事务。省市联络点或办事处发布合作省市的医疗资源信息, 以及就医质量和安全保障、医疗纠纷投诉程序等相关制度。
4.2 完善异地报销政策, 加强医疗费用审查
流动就医亟需解决异地报销难问题, 建议医保部门完善异地报销机制, 统一结算标准和技术标准, 由委托报销、代理报销逐步过渡到联网报销。在此基础上, 扩充管理内容、保护患者权益;对流动就医患者, 构建不同统筹区域的协查机制, 明确协查范围、方式以及结果反馈形式, 协助来源地相关机构审核报销资料、诊疗情况调查;对当地医保患者, 作为医疗服务主要的付费方, 医保部门可通过资金支付方式改革鼓励服务当地居民, 与医疗机构主管部门查处推诿行为, 并适当采取经济上的处罚。
4.3 合理规划医疗资源, 规范医疗机构行为
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区域卫生规划时, 要考虑患者流动的影响。区域医疗中心的资源配置不仅要考虑当地常住居民医疗服务需求, 还要根据该地外来就医患者的数量、就诊医院和科室流向, 调整资源总量和结构, 以免出现资源不足或闲置的现象。共同监管委员会通过省市间协作有效引导就医流向, 对不同驱动因素下的流动就医患者制定差异化管理方案, 适当进行分流;联络点负责将相关信息有效传达给流动就医患者。医疗机构主办部门要规范医疗服务行为, 制定流动就医患者的就诊和备案流程, 以及患者来源地相关机构查阅诊疗信息的程序。这既是保障流动就医患者权益的需要, 也有利于缓解推诿本地医保患者问题[4]。
4.4 加强区域间信息标准化建设, 公布流动就医信息
我国目前信息化主要满足异地报销, 还没有系统地采集流动就医人群信息。应建立流动就医信息监测系统指标体系, 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和信息统计, 统计医疗服务种类、服务量、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等信息, 并定期通过共同监管委员会公布。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 (2012-10-08) [2014-02-10].http://www.gov.cn/zwgk/2012-10/19/content_2246908.htm.
[2]陈仰东.化解异地就医问题的科学对策[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30 (4) :26-28.
[3]刘玮玮, 贾洪波.基本医疗保险中异地就医管理研究[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30 (4) :15-17.
[4]李芬, 金春林, 王力男, 等.上海市外来就医现状及对医疗服务体系的影响分析[J].中国卫生经济, 2012, 31 (12) :42-45.
[5]张杨, 张冰琦, 赵力英.异地就医难题破解路径探究[J].中国医疗保险, 2011, 30 (2) :38-39.
[6]许蕾, 戴雨.泛珠3省6市昨签合作框架协议, 医保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启动[N].南方日报, 2011-06-16 (A09) .
[7]王虎峰.全面医保制度下异地就医管理服务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08, 6 (12) :78-82.
[8]孙定鸿.异地就医:内统外联解难题[J].中国社会保障, 2008 (2) :15-17.
[9]贾洪波.欧盟跨国医疗保障政策协作机制分析[J].价格月刊, 2009 (5) :63-65, 73.
[10]Cohen IG.How to regulate medical tourism and why it matters for bioethics[J].Develop World Bioeth, 2012, 12 (1) :9-20.
一、抓协调配合,促综合治理。
一是做好改制企业“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化过程中,育龄妇女的移交衔接工作。针对下岗职工、人户分离住户中的育龄妇女流动性大等难点,社区按照街道的要求,对已婚育龄人口逐人登记,并将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按现居住地编入自管小组,和常住已婚育龄妇女同管理同服务。二是协调发挥部门作用,认真履行部门职责,强化流动人口管理。社区为辖区相关部门提供必需的表、册、卡,制作统一的办证通知书,为流动已婚育龄妇女提供孕环情服务,并与流出地搞好信息通报。协调派出所在查验流动人口暂住证、流动人口房屋租赁合同的同时,查验《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工商所在查验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年鉴营业执照的同时,查验业主及从业人员的婚育证明。各相关部门每季度互通信息共同调整卡册一次,做到卡册与实际一致。
二、抓经常管理,促温馨服务。
社区计生工作人员每周巡视一遍居民楼院和沿街门点,月例会时对流动人口信息变动情况进行汇总,针对不同情况,提出具体措施,及时上门,提供温馨服务。凡流入人口社区为其上门送1份《流动人口须知》,发1张《流动人口亲情服务卡》,并当面向其解释说明办证、验证、孕环情服务等管理内容和注意事项,属经商者为其提供经商信息及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事宜;是打零工的,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为其免费提供务工信息;是已婚无孩待孕妇女为其办理《生育保健服务证》,并发放1份《帮您做到优生优育》、孕期保健和科学育儿宣传品。未采取中长效节育措施的服务对象,社区指导其到区计生服务站采取适宜有效节育措施。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确有实际困难的,社区、街道通过网络信息平台,摸清其婚育状况后,现住地为其代办暂时性证件,延缓办证时间。流动人口携带子女的,为其就近入托入学牵线搭桥联系,真正使流动人口感受到他乡遇知音的温馨服务。
三、抓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生活。
挖掘社区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社区“德艺康”老年艺术团的作用,使流动人口闲有所好,闲有所乐。社区艺术团将好人好事、计生政策法规、优生优育避孕节育知识编成小品、快板、贤孝,如快板《少生快富》,贤孝《计划生育好》等节目走街串户广泛宣传,深受流动人群的欢迎。社区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引导流入人员参与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极大地增进了与常住人口的感情交流,很自然地将流动人口的管理融入到了社区生育文化之中。
四、开展关爱活动,提供维权服务。
为了增强凝聚力,社区建立了政策咨询、信访接待及维权“一站式”服务的便民服务台,为流动人口维权、办事提供方便,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优质的便民利民服务,千方百计解决流入人口就业、子女上学和家庭生活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今年3月份街道、社区组织的流动人口“关爱关怀”活动中,本社区有5户生活困难的流动人口得到了现场帮扶,各收到帮扶金200元,解决了子女上学问题。江南茶庄流动人口付卫华、蒋艳青夫妇系浙江省金华市人,该夫妇从1995年来武经商,女儿付金威上小学时由于无常住户口,学校要加收跨区域费,社区积极与西苑小学教务处协商,免除了付金威四年级至六年级的500元跨区域费,事后付卫华夫妇感慨地说:“我们虽在异地,社区对我们的亲情胜似家乡”。社区还利用信息中心的优势,为流入人口提供住房、用工信息,帮助他们办理房屋租赁手续,联系解决用水、用电等,张掖市高台县人白冰来做卖麻花生意,社区积极主动的为其提供了房屋,解决了用水、用电,方便了经营。四川籍流入人员蔡连成在南10号楼前开电焊铺,噪音漆味给居民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居民与其发生争执,社区多次作居民的工作,最终达成协议,化解了矛盾,双方心服口服,蔡连成说:“社区没有把我们当外地人看待,处理问题一视同仁,我们从心眼里佩服社区的工作”。
由于我们对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思路和方法的转变,消除了以往因督促办证而与流动人口产生的对立情绪,加之在社区生育文化的感召下,流动人口与社区工作人员逐渐能够和谐相处,打成了一片,流动人口开始能够主动配合我们的工作,使“管得住,服务好”的工作理念,变成了现实。社区近几年来流动人口无计划外生育,无上访投诉,流动人口的持证率达到了98%,验证率100%。虽然我们在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方面积累了一些工作经验,但比起兄弟县区街道社区的工作,我们还有很大差距,通过今天现场会的学习交流,我们将取长补短,力争把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工作做得更好。
如何创建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
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加强人口发展好范文版权所有战略研究,制定人口
中长期发展规划,创新计划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机制,建立健全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必须加强领导,完善机制。要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全面落实目标管理责任制。这是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根据胡锦涛同志的讲话精神,我市就如何创建重庆市人口与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也提出具体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建设中等城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心任务,进一步更新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服务群众,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行为;坚持分类指导,促进平衡发展;努力实现全市人口计生工作的转轨变型,为加快南川中等城市建设步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人口环境。为了创建并尽快实现优质服务市,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提高认识,把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不懈
正确认识新形势下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一是人口问仍然是我们长期面临的重大问题,是制约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依然尖锐,群众生育观念与国家生育政策之间仍存在一定距离,计划生育户家庭的“后顾之忧“与社会保障能力之间仍有相当差距,这些矛盾决定了计生工作仍是”天下第一难事“,我们不能有丝毫松懈;二是时期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方向有所好范文版权所有改变;三是新形势下人口计生工作的工作模式正处于转轨变型时期,从人治转向法治,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因此各级各部门应把计划生育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
二、推进改革,建立人口与计生工作的新机制
一是我们要推进投入机制的改革,加大对计生事业费的投入,将人口计生事业费纳入公共财政,依法落实奖励政策。二是要推进工作机制入手,首先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实行属地管理,赋予乡镇(办事处)对辖区内居住人口和单位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检查和考核职能。其次是建立居住地为主统计和考核奖惩制度。异地流入人口,只要在居住地交验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居住地应将其作为辖区内的常住人口,享受常住人口的各项计划生育的政策和待遇。第三是继续坚持户籍地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对流出户籍地到异地居住的,要签订生殖保健合同,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督促寄回有效孕检证明的管理办法,对管理率达不到90的仍按2计算违法生育人数,并纳入考核。三是推进考核机制的改革。根据目前工作状况和工作基础,对全市各乡镇进行分类考核和分类指导。分别下达各项考核指标,按“信得过、先进、合格、一票否决”四个等次进行考核。
三、夯实基础,努力创建优质服务先进市
各级各部门要根据广大育龄群众的需求,充分发挥本系统的行业优势,为育龄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一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以群众的需求为出发点,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为目标,围绕生育、节育和不育开展生殖健康系列服务,向群众提供满意的宣传教育、技术服务、传递信息和随访咨询等综合服务。要全面推行避孕节育方法的知选择,认真开展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道感染工程,控制新发手术后遗症,减少新生儿出生缺陷,降低生殖道感染率。二是积极参与计划生育“三结合”工作,各级各部门都要参与其中,并在出台部门政策时要有利于推行计划生育,对农村实行计划生育家庭发展经济给予项目、信息、技术和培训等方面的支持优惠,对独生子女困难户、中年丧子户和计生手术并发症户,从扶贫贷款、以工贷赈、扶贫项目和社会救济方面给予优先照顾,使其在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实惠,生活上有保障。三是要为优质服务提供技术条件上的保证。以体系完备,队伍精良,保障可靠和优势明显为目标,加强技术服务机构、队伍的正规化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加大投入,配齐人员,配好设备,改善服务方式,使技术服务机构成为“环境优美、技术优良、服务优质、管理优秀”的育龄群众之家,四是要脚踏实地地开展创建优质服务先进乡镇的活动,严格按照市委办、市府办联合下发的[2003]27号文件制定的方案实施,按照领导重视好、政策导向好、依法行政好、服务质量好、民主管理好和队伍作风好的要求,逐项细化落实,争取在今年内达重庆验收标准。
一、主要做法
(一)建立“三线”目标。一是围绕综合决策制定“党政
线”目标。市政府与各县(市、区)政府、县(市、区)政府与乡(镇、办)政府分别签订“党政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重点是党委政府亲自抓、负总责,计生经费投入使用,工作新机制建立,优质服务先进县(市、区)创建,婚育新风与小康同行项目推进,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计划生育政策审计把关等情况,将人口计生工作有机融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规划,促进综合决策、协调发展。二是围绕综合治理制定“部门线”目标。市政府与市人口计生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各成员单位与县(市、区)业务对口单位分别签订“部门线”《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书》,重点是计划生育优先优惠政策落实、出生人口性别比治理、婚育新风与小康同行项目、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情况审核把关等情况,促进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工作格局的形成,推进各项重点、难点工作落实。三是围绕规范管理建立“计生线”目标体系。市人口计生委与县(市、区)人口计生委,县(市、区)人口计生委与乡(镇、办)计生办分别签订“计生线”《目标责任书》,重点是新机制建设、人口控制、优质服务、能力建设、婚育新风进万家、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治理、计划生育村(居)民自治、依法行政、信息化建设等工作,着力形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导向,推动机制建设、行风建设。
(二)加强“三线”管理。一是“党政线”高度重视。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思想发动、决策部署;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人口计生工作汇报,研究政策、科学决策;市委督查室、市政府督查室把人口计生工作列入重大事项督查范围,常年监控、狠抓落实。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先后4次高规格、大规模的全市人口计生工作会议,出台16个重要文件,市领导就人口计生工作做出批示12次,深入基层调研人口计生工作14次。二是“部门线”凝聚合力。3月30日,7月6日分别召开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听取各成员单位一把手履行计划生育职责情况的汇报,肯定成绩,通报问题,研究措施;从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婚育新风与小康同行办公室、性别比偏高集中治理办公室、党员干部清查处理办公室等临时、常设机构,综合治理人口计生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综合各单位改革进程,以系统名义统一出台有利于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社会经济政策,加快综合治理工作新机制的建立。三是“计生线”真抓实干。市人口计生委认真分析形势,总结经验,探索规律,研究政策,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提供依据;不定期组织明察暗访,督促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切实抓好基层基础工作。
(三)实行“三线”考核。市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制定了《关于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目标考核评估新机制的意见》以及《**市2005年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三线”目标责任制考核评估办法》,按照减负增效、强化导向的原则,建立“三线”考核机制。“党政线”的考核评估,由各级党委、政府牵头组织实施,侧重政策环境、经费投入情况的考核评估;“部门线”的考核评估,由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领导小组牵头组织实施,侧重综合治理工作职责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计生线”考核评估的组织实施,由各级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牵头组织实施,侧重对人口控制目标和重点、难点问题落实情况的考核评估。
(四)落实“三线”奖惩。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设立了综合目标奖、机制建设奖、公共投入奖、工作创新奖、优质服务奖;以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名义,设立“三到位”先进单位奖;以市人口计生委名义,设立15个单项工作先进奖。今年,市委、市政府表彰人口计生工作先进单位48个,市直单位12个,重奖获国家优质服务先进市称号的孟州市10万元,重点管理后进乡镇4个。市人口计生委对孟州市人口计生委、修武县人口计生委等单位进行了表彰。
二、主要成效
“三线”目标管理机制的建立,加速了人口计生工作的政策整合、机制创新、执行力升级,增强了解决人口计生工作重点难点问题的内力,促进了发展,收到了实效。
(一)工作新机制建设步伐加快。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的意见》(焦发〔2005〕10号),市人口计生领导小组下发《关于建立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责任分解的意见》(焦人口组〔2005〕13号),市人口计生委制定《**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新机制建设领导分工及责任单位》(焦人口办〔2005〕35号),形成了人口计生工作新机制建设整体推进态势。
(二)性别比升高问题治理掀起高潮。市计生领导小组出台了《**市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集中治理活动实施方案》。市、县两级成立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问题专项治理办公室。在全市开展了“六清”、“六判定”的清理清查活动,制定了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治理“警示制”,推行了以“一书三状七十二字”为主要内容的“包保责任制”。今年以来,全
市共对89个计生指导所、109家医疗机构、2018个个体诊所以及289个药店进行了拉网式排查,对343台B超全部进行了清查、备案;查处涉及“两非”案件7起,依法取缔诊所4家,没收B超3台,上取环器械1套,电动吸引器1台,罚款60000元。
(三)以“六关爱一维权”为内容的优质服务活动蓬勃开展。全市共为育龄妇女免费开展优生优育咨询服务、围产期保健服务、妇科病普查普治23.4万余人次;为更年期妇女免费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服务1.6万人次,免费取环1884人次;为婚龄青年免费开展婚前教育2.8万人次、免费婚检1467人次;组织关爱女孩演出282场次,投入资金19.76万元,救助贫困女孩1109人;开展出生缺陷干预8125例;为流动人口免费发放避孕药具9103人次;纠正乱收费、乱罚款6例,纠正金额9850元。
(四)人口计生干部能力建设活动稳步推进。全市共举办各类行政管理培训班24期,培训人员1800余人次;举办专业技术培训班27期,培训人员1300余人次;组织村级计生管理员培训班33期,培训人员8357人次。
(五)大力开展党员干部违纪超生清查处理活动,树立了严格依法行政的导向。全市共参加自查公示党员干部职工及村(居)两委成员共21.9万人,主动申报1990年至今违纪超生的党员干部7346人,落实党政纪处分301人,补征社会抚养费747万元。
关键词:则克台镇,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工作
目前, 则克台镇流动人口来本地居住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流动人口总量逐年增多, 二是流动育龄人口到本镇企业务工的多, 三是县内各乡镇人员流入的多。流动人口在“双向’管理和综合治理方面存在“不到位”的客观事实, 造成不同属地计生部门综合治理方面“难作为”的现象普遍存在。服务管理方式单一, 对流动人口往往管理多、服务少。流动人口数据统计有出入。
一、则克台镇对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1、加强计生队伍建设
强化对人口计生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只有真正在思想上提高认识, 才会从行动中重视人口计生队伍建设, 才会真正关注计生从业人员的提拔使用, 解决生活、养老等方面的突出问题, 提高他们的工资、福利待遇。切实做到“工作上严管一点, 政治上高看一眼, 生活上厚爱一分”, 对长期在计生工作一线、成绩突出的优秀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及工作人员, 从政治上、物质上予以激励。从而达到鼓励先进, 鞭策后进, 促进人口计生工作平衡发展的目的。
2、多部门形成合力, 推动计生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加强与镇派出所、劳动保障、卫生、教育等部门合作, 实现资源、信息共享。由政府牵头, 明确相关部门工作职责, 定期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联席会议, 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机制, 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以落实部门责任、推进综合治理为重点, 明确户籍地和现居住地工作责任, 规范管理行为, 完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和管理新体制。
3、创新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模式
流动人口的计生服务管理, 是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 必须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 让每一个流动人口享受到应有的人口计生服务, 切实保障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主动协助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将流动人口的服务工作纳入协会工作范围。不断创新方法, 使服务活动贴近流动人口, 以宣传、咨询、生殖保健等为重点多方面服务。了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需求, 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活动。协助做好外出人员的信息采集、登记和联系工作, 并组织协会会员对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提供生产、生活帮助。加强流出、流入地的沟通合作, 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工作, 全面落实免费技术服务。
4、加强和规范流动人口管理, 实行流动人口动态管理
摸清育龄妇女底数, 建立流动人口信息台帐, 每季度还对辖区的流动人口开展一次清理清查工作。并在《原籍婚育证明》上签字加盖单位公章, 对无《原籍婚育证明》的限期补办, 对本镇的流入、流出人员随时登记做到心中有数, 并将流动人口育龄妇女中属于三种重点管理人员的信息录入微机向户籍地反馈, 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好的服务, 保证了全镇计划生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 根据人员聚集的特点, 建立起企业、行业、市场计生协会, 广泛开展“人口政策教育进市场、进企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 引导流动人口育龄群众“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加大对流动人口的服务力度, 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陈旧的观念依然还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人尤其是远离城市的农村人的生育意愿和行为。据了解, 多数家庭希望儿女双全, 主要原因一是想减轻将来养老给子女带来的负担;二是给自己的晚年生活多一份寄托。由于害怕老无所养, 老无所侍, 加上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逃避计划生育而“辗转四方”的“超生游击队”比比皆是。管理归属不明、责任不清。很多应该接受管理与服务的对象成了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盲点。户籍地管, 人不在, 不知情;居住地管, 婚育情况不清, 有些还认为是有单位管着的;而工作关系所在的单位呢, 则人在外, 管不着;你认为该你管, 我认为你在管, 实际上却成了“几不管”, 管理归属不明, 管理责任不清。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计生部门积极上门开展宣传咨询服务, 及时宣传相关管理政策。其次, 抓好重点人群的服务。凡流入的已婚育龄妇女凭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在现居住地定期享受免费的避孕节育和生殖保健服务, 对流出的已婚育龄妇女, 要及时把当地计生部门服务证明送回原居住地, 有效地防止流动人口的违法生育。三是积极提供各项优质服务, 将计划生育生殖保健优质服务延伸到流动人口中, 积极为流动人口提供良好的生产、生活、生育服务, 使其真正享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
为不使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与服务断档脱节, 推行计划生育属地管理、流动人口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 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以现居住地为依据, 划定归属, 明确各自的责任与义务。
四、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建议
××市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流动党员的管理。一是诚心服务党员,对流动党员实行信息化管理。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性大,工作内容不确定、活动地点不固定的特点。××市改变过去对流动党员进行集中学习、上党课等过组织生活的方式,在《××市党建网》上开辟了一个流动党员专栏,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在网站上开办网上党课,收集各类党课讲稿、党员先进性教育辅导材料、党的历史电教片等内容,供党员在网上随时随地接受党的教育;并设立××市流动党员咨询服务专用电话或信箱,让党员可以在网上向组织汇报思想。二是细心跟随党员,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结合流动党员角色变化、工作地点变化、联系方式变化的特点。市委组织部利用2007年春节流动党员回家过年的契机,对流动党员的人数进行了排查摸底,××市共有流动党员494人。并摸清了流动党员的住址、工作单位、联系方式。在工作中将采取定人(定责任人)、定期(每月联系一次)、定内容(问学习问工作问生活送学习资料)的“三定”方式对流动党员进行跟踪管理。三是热心文秘杂烩网对待党员,对流动党员实施双重管理。××市对党员实行双重管理,要求外出务工的流动党员必须持“流动党员活动证”,由接收地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在外务工期间的表现在“流动党员活动证”上签注意见。党员回家时把 “流动党员活动证”的记录拿回来给原党组织汇报。对流入××市的流动党员,按照相关规定,认真做好服务管理工作,不找任何借口拒绝接收流入××市的流动党员。四是耐心帮助党员,对流动党员开展服务管理。××市从大处着手,小处着眼积极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外来务工没有落实工作的外来党员,根据个人的特长,党组织帮他们推荐就业岗位;需要法律及政策咨询的,对他们进行指导。切实从一些细微处体现出对党员的关心。(
根据政府关于流动人口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在村两委会委的直接领导下结合我村的实际情况特制度工作计划如下以开展创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先进社区和流动人口综合治理活动为抓手降低流动人口违法生育率为目标坚持“属地化管理、市民化服务”理念进一步夯实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基础在转变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完善网络建设、实施综合治理和推进便民维权等方面实现新突破逐步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统一管理、优质服务新体制推动全社区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认真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工作。要采取多种方式、开辟多种渠道、利用多种手段对流动人口和用人单位、房屋出租户宣传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宣传生殖保健知识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不断转变流动人群的生育观念切实提高流动人口的保健水平。
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部门协作和区域协作机制。强化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作关系定期召开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协调会互通信息共享资源促进形成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一盘棋”格局推广“一站式”办公为流动人口提供便捷、高效、优质的服务环境。
三、加强基层基础健全工作网络。建立健全村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和管理工作站规范各种档案卡册健全各种规章制度提高基层基础工作水平。
四、进一步强化源头管理责任对流出人员要建
立联系制度和承包责任制实行适时随访和动态管理切实做好登记工作落实避孕节育措施上门免费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对流入人员要坚持每季度进行一次清理查验和催办《流动人口婚育证明》。
五、开展“关爱关怀”活动提高服务水平。以“关爱关怀”活动为载体充分利用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开展为流动人口送温暖、送健康、送服务活动为流动人口特别是返乡农民工提供计划生育政策咨询和生殖健康知识免费服务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关注返乡农民工的生产、生活和生育状况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家庭留守老人及儿童的帮扶慰问工作为农民工困难家庭排忧解难提高市民化服务水平畅通免费提供避孕药具的渠道落实流入育龄妇女现居住地定点服务制度提高流动人口享受计划生育基本免费项目服务率。
六、认真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清理清查工作准确掌握本辖区内流动人口婚育情况。利用春节、秋忙流动人口集中返乡之际对流动人口进行集中清理清查对流动育龄人口的来源、流向、分布以及婚育、节育情况做到底子清情况明。建立“以房管人”的工作思路对辖区租住房进行地毯式清查消
灭死角。按属地管理的原则加强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的管理。
一、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现状
(一)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现状
1. 现行流动人口管理政策与管理方式不断完善,管理理念更加注重服务与权益保障
(1)户籍管理政策不断完善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户籍管理的法规是1995年颁布的《外地来京人员户籍管理规定》,并于1997年进行了修订。2005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这一文件确立了新时期北京市流动人口工作的基本思路和总体格局,确定了首都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制的基本架构是“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专门机构统一协调,各部门分工协调,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属地工作体制”。
(2)居住管理政策注重房屋和人口管理相结合
北京市政府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问题颁布了一系列的法规,这些法规中对北京市流动人口包括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居住手续和租住的房屋条件都做出明确的规定,进一步落实了房屋管理与人口管理相结合的思路,通过明确的职责确定,包括管理机构的职责、出租人的职责、承租人的职责以及经纪公司的职责,规范了首都房屋租赁市场、保障了房屋出租安全。
(3)计划生育管理政策更加注重服务和权益保护
关于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政策从1991年颁布的《北京市暂住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法》,到2006年最新颁布实施的《北京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规定》,虽然经过四次修订,但是管理制度基本稳定。在管理制度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管理思想从单纯强调管理,转变为在加强管理的同时,开始重视对外地来京人员的权益保护和服务提供。
(4)就业管理政策更加注重保障
北京市针对城乡结合部的就业管理政策,充分体现了政府对经济性流动人口从“规模控制、严格管理”到“加强对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管理和服务”理念的转变。如2004年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出台了《北京外地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和《外地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暂行办法》,大大提高了流动人口在北京的医疗和工伤保障水平。
2. 城乡结合部设有专门流动人口管理机构
(1)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机构体系覆盖面较广
目前,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的格局主要是依据2005年北京市政府颁布的《关于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进行设置的,意见出台后,北京市政府成立了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下设办公室,作为专门的协调机构开展针对流动人口的日常工作。下属各级政府机构也设立相应的办公室和管理站,截止到2009年,全市共成立了4000多个基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站,向流动人口提供就业、社会保障、卫生和医疗、公共教育、公共文化、社会治安等包含广泛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2)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以“属地管理”和“以房管人”为特点,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
北京市成立的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是全国首个省级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专职机构,以此为标志,北京流动人口管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这一管理流动人口的新模式的特点,一是根据“属地管理”的原则,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生活和居住的流动人口纳入城市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做到与常住人口同服务、同管理;二是做到“以房管人”,加大对房屋出租户的管理力度;三是管理与服务并重,逐步由“以管为主”转向“以服务为主”。
3.“封村管理”模式成为目前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管理的新手段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规模较大,对当地的公共基础设施和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在对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进行管理的过程中,北京市各区(县)涌现出了一批因地制宜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目前,北京市正在试点推行城乡接合部流动人口“倒挂”村的“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又称“封村管理”模式),该模式于2010年4月最先在北京大兴区开始推行,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公共服务现状
1.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住房条件将有较大改善
随着“北京城乡接合部规划和实施措施”编制的完成,2010年北京市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将通过租住公租房解决,即通过有组织地建设一部分公租房,产权归集体经济所有,或农民所有,定向租给流动人口。
2.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就业状况受环境和政策的影响较大
城乡结合部特殊的环境条件和政策影响了其稳定的就业。首先是发展规划缺乏对流动人口的考虑,比如城乡结合部回收废旧物品的劳动者,经历了一个从三环到四环到五环的非自愿搬迁过程;其次是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容易受政策影响,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中国农业大学东校区家属区提供餐饮的诸多摊位,附近小月河社区的众多服装、餐饮摊位都被关停。政策的影响使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就业变得更加困难。
3. 医疗及卫生服务较之以前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北京市在流动人口的传染病控制、免疫规划、降低孕产妇死亡率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城乡结合部的计划生育也是面向流动人口的重要工作。一些区县政府正积极探索加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思路。
4.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政策不断完善,但矛盾依然存在
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一直是多方面关注的热点。北京市政府关于流动人口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规定已经相当明确,各区县依法承担主要责任。但是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现状依然令人担忧,这种不合意的现状更多的是因为流动人口的就业、收入和生活环境造成的,即使城市不断拓展,城乡结合部也将一直存在,只是其地理分布可能不断外延,因此解决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关系城市和谐发展的长远问题。
二、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面临的问题
(一)流动人口管理存在较大挑战
由于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数量每年保持较大水平的增长,这对当地的户籍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据北京市政协社法委、提案委等进行的关于促进首都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调研数据显示,“十一五”前四年北京实际常住人口年均增长54.3万人,比“十五”期间年均多增近20万人,其中流动人口的增长是主要原因,占常住人口增量的70%,其中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又占流动人口总数的大多数。
(二)流动人口住房保障政策较为缺乏
无论是城市住房保障还是房地产开发都不会以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为瞄准对象,由于以廉租房为主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户籍”问题列入享受住房保障的必备条件,北京市先后出台的各类保障性住房销售、租赁办法中均规定享受住房保障的人群必须具有北京户口。所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不能和城镇居民一样享受到住房保障政策,这使得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卫生等一系列问题较为突出。
(三)卫生环境状况欠佳
北京周边很多城乡结合部的环境状况持续恶化,污染严重。首先,由于建有大批污染性很强的企业,使大气和地下水遭到严重污染,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其次,城乡结合部、郊区乡镇等地区尚未形成规范的垃圾管理系统,垃圾露天堆放或简易填埋的现象比较普遍;再次,由于城乡结合部外来人口多、流动性强,加之配套的市政设施较不发达,甚至有的连公共厕所也没有,很多街道污水横流、垃圾遍地,几乎难以下足,人为污染问题严重。因此,作为城市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城乡结合部,在改善环境面貌、绿化美化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仍很繁重。
(四)医疗卫生保障亟待完善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普遍居住在城乡结合部的一些生活环境较差的平房区域,这些地区往往是垃圾处理场或卫生状况很差,同时流动人口中往往是夫妻两地分居,从而更多导致了卫生健康的问题,如流动人口的性病发病率比固定居民发病率要高出5倍,其它常见病的发病率也要高出3倍以上,还有一些流动人口工作在有毒环境的生产厂家中,从而带来一些职业病的问题。这些问题对首都的医疗保障体系提出了挑战。
(五)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存在管理上的漏洞
尽管近年来北京市政府及教育部门着力解决外来人口子女的入学问题,但是还有一些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没有对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予以真正的重视。不少地区甚至以流动儿童少年迟早要“流动”回原籍或“流动”到其他地区去为由而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拒绝重视流动儿童少年问题。虽然不重视流动儿童教育问题的原因多种多样,但管理上的漏洞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目前,教育统计基本上以户籍人口作为统计口径,这使得一些地区特别是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市和城镇地区对流动儿童少年的教育问题关心不够。
三、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主要任务
(一)加强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规划
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社会管理要符合北京市的总体规划,要严格执行《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以确保城市总体规划在城乡结合部地区得以具体贯彻实施。在北京市城乡结合部要有计划适当的建设流动人口居住小区,实行身份、居住、计划生育等工作的一体化管理。要以市场经济为基本手段,辅以行政手段,限制流动人口的总量。
(二)加大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针对目前北京市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薄弱的情况,相关部门要对城乡结合部在水、电、暖、线、道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倾斜力度,特别是要结合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需求,投入建设适合流动人口居住和生活的基础设施,重点解决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欠账过多的问题。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财政投入,要建立多种投入机制,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如可以尝试运用企业投入、有偿使用的办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
(三)加大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治安综合管理
针对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要加大公安机关的管理和执法力度。具体来说,一是要严格暂住登记和暂住证制度;二是要加强出租屋治安管理和消防安全检查;三是要组织开展对治安秩序混乱、刑事案件高发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的清理整治;四是加强对流动人口法制宣传教育和防范知识宣传,依法严厉打击侵害流动人口人身和财产安全的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保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
(四)加快推进“封村管理”的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以社区化管理改善城乡结合部治安状况。城乡结合部治安环境较差与社区内人员高流动性和缺乏有效管理有直接关系。2010年4月,北京市大兴区率先探索实施了村庄社区化管理模式,该模式被称之为“封村”,下一步,要根据北京市各区(县)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推进北京村庄社区化管理的统一工作部署,年内城乡接合部地区实行社区化管理的村庄力争达到50%以上,2011年北京市所有城乡接合部地区村庄及有条件的农村地区都实现社区化管理。
(五)建立健全流动人口协调管理机制
在坚持属地管理原则的前提下,建立区(县)、街乡、社区立体式的协调机制。区(县)级政府可设立城乡结合部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协调委员会,加强政府职能部门间的协调;鼓励各乡镇、街道间建立协调机制,明确管理责任;加强区级政府职能部门与街乡之间的协调,建立统一的城市综合管理和行政执法机制。
四、改善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策建议
(一)加大流动人口管理制度法规建设,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方式
建议由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牵头,按照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本着控制、疏导、管理和服务的原则,抓紧地方立法工作,制定比较全面的流动人口管理办法。其次,建议由北京市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委员会牵头,创新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管理思路:第一,要尊重流动人口的来京和留京愿望;第二,在京流动人口应逐步纳入当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体系统筹考虑;第三,应向国务院申请成立首都人口委员会,制定重大人口决策,督促检查协调人口政策措施的落实;第四,在“十二五”规划编制和实施中,应充分认识调控人口规模在破解人口资源环境矛盾中的关键作用,以内控机制减少北京城市人口数量,以外扩机制化解北京人口压力;第五,有计划的适当建设流动人口居住小区,实行身份、居住、计划生育等工作的一体化管理;最后,促进融合将成为未来北京市长期的流动人口政策。
(二)改善流动人口住房居住条件,提高流动人口劳动与就业保障水平
建议由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牵头,建设面向流动人口的公租房,改善流动人口居住环境,对现有居住模式的安全检查和监督管理工作也应该继续坚持加强。建议由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牵头,提高向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提供的就业保障。一方面应加强对辖区内建筑单位、用人单位加强监督和管理,检查用人单位与流动人口劳动合同的签订情况;另一方面应在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社区开展劳动权益的宣传和培训,培育流动人口的劳动权益意识。此外,可以培育社区集团、连锁的街头食品、服装以及其他商业和服务业的大型企业,以此为依托组织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提供规范并有特色的相关服务。
(三)建设流动人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医保体制改革进程
建议由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牵头,向城乡结合部的流动人口提供可负担得起的医疗卫生服务。一方面,应坚持市场导向,引导建立面向流动人口的平价医院。另一方面,要加快医保体制改革,向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提供可负担得起的医疗服务。此外,加强医疗保障制度对满足卫生需求的促进作用,从社区层面加强动员,提高流动人口实现卫生需求的可及性和主观能动性。。
(四)加大城乡结合部基础设施投入,改善流动人口周边的公共卫生环境
建议由北京市住房及城乡建设委牵头,在以政府作为公共物品投入主体的同时,充分发挥非政府主体的作用,走多元化的道路。鼓励私人资本进入,发挥企业和村内能人强人的作用,为公共物品的提供吸纳更广泛的资金来源。具体的提供方式有政府单独提供、“公导民办”、私人提供等,但应依据不同的主体和公共物品种类,选择相应的方式或混合方式。建议由北京市卫生局牵头,科学制订环卫设施建设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职责范围,广泛动员群众参与环卫管理。
(五)加大对民办学校教育的支持力度,切实保护流动人口子女合法权益
建议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牵头,规范引导面向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的民办学校,改善打工学校的办学条件。一方面,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支持,在政府财政允许的范围内提高对办学规范的学校的人均补贴,同时加强对民办学校校长、教师的培训和就业保障,提高民办学校的教学条件;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办学条件对民办学校进行监督检查,确保民办学校不发生安全事故,对于民办学校存在的安全隐患必须加以防范,及早发现及早控制;最后,要改变观念,消除歧视,创立公正、平等的社会氛围。加强社会宣传,落实政策,切实保护流动儿童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1]段成荣.北京流动人口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北京社会科学,2003(3).
[2]侯佳伟.北京市流动人口聚集地:趋势、模式与影响因素[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
[3]联合课题组.关于城乡结合部地区综合管理体制改革的调研报告[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1).
[4]马建秋、谢宝富.我国城乡结合部公共物品供给问题分析——以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J].中国软科学增刊(下),2009.
[5]戚本超、周达.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发展演变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1).
[6]任强、陆杰华.北京市未来流动人口发展趋势及调控思路[J].人口研究,2006(7).
[7]宋健、何蕾.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管理的困境与探索——基于北京市管理实践的讨论[J].人口研究,200(89).
[8]谢蕾蕾、宋志刚.北京市流动人口总量和分布结构特征研究[J].数据,2009(10).
[9]颜平建.关于城乡结合部和谐社区建设的思考[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
[10]姚妮、谢宝富.北京市城乡结合部流动人口属地化管理服务问题研究[J].中国软科学增刊(上),2009.
[11]张真理.北京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史略[J].兰州学刊,2009(7).
一、重“理性思维”,抓认识强动力,谋求“科学发展”
乡政府召开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推进会,抓紧进行策划研究,成立了以乡党委书记为组长、乡长、派出所所长为副组长,各站所室负责人、社区书记、主任为成员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的意见》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共同参与、互联互动”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领导体系和工作格局。
二、重“制度建设”,抓细节强措施,促进“有序开展”
在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乡委在建立工作制度上下功夫,制定了目标责任制、岗位责任制、工作例会制等相关的工作制度,确保了推进工作顺利有序开展。
三、重“保障落实”,抓投入固基础,确保“有效运转”
乡委、政府高度重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全力保障推进工作经费落实,同时招聘信息采集员4人,面向社会招聘信息录入员1人,参与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推进工作。街道安排专门的房间作为流管工作办公用房。并按照正规化建设的要求,统一购置了办公室桌椅、电脑、打印机、复印机、文件柜等办公用品,制作了门牌、桌牌、挂牌、规章制度、工作职责、工作流程图(框),为推进工作提供强有力的设施保障。
四、重“基础工作”,抓宣传强培训,筑牢“推进根基”
(一)抓好摸底调查,夯实采集基础
认真做好了两项调查工作:一是派出所完成了对辖区房屋数、流动人口的初步统计,便于后期科学合理分配信息采集人员。二是门(楼)牌制作做为一项重要准备工作来抓,将门楼牌规范化管理作为推进工作的前提,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了充分保障。
(二)抓好舆论宣传,夯实社会基础
社区采取设立宣传点、宣传栏、悬挂宣传横幅、下发宣传资料等形式积极开展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宣传工作,宣传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营造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
(三)抓好业务培训,夯实质量基础
社区通过大会培训、小会讨论等形式,加强工作人员学习培训,使从事流动人口管理的工作人员业务技能得到很大提高,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责任感明显增强。
五、重“实践探索”,抓规范强服务,坚持“持续发展”
街道在深入推进辖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积极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以进一步规划、健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工作机制为方向,有力推进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一)建立服务管理工作体系,推进工作深入开展按照《关于建立完善基层流动人口服务管理长效工作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了“街道流管办社区流管站站社区信息采集点”的工作格局,并配齐、配强相应的工作人员。
(二)建立服务管理工作模式,推动工作有效开展一是建立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把社区作为一个大网格,进行合理划分,在划分的每个小网格设立一个信息采集点,配备一名兼职协管员,实现无缝连接,落实服务管理全覆盖。二是建立一站式服务的模式。在社区增设1个流动人口服务窗口,为广大群众提供暂住登记、办理暂住证、居住证、房屋租赁介绍、法律咨询等一站式服务。三是建立职能部门联动工作模式。按照区流管办的相关文件精神,乡上建立了职能办公联动工作模式,进一步明确派出所及街道在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中的职责,使其通过相互联动、通力合作,促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三)建立有效的工作制度,促进工作协调开展通过建立工作例会制、联席会议制、信息收集制、三级巡查制等日常工作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确保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各项工作措施得到落实。
六、下一步工作
(一)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机构,将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作为政府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实施,以保证流动人口服务管理能够持续有效长期依法推进。
(二)建立完善流动人口权益保障机制、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网络。
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工作是整个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为了更进一步探索出一条切合我区实际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的新模式,我们对xx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工作的现状开展调研。
一、我区流动人口工作的基本情况
xx区辖6镇4办,36个社区。城区总人口 242413人,共有流动人口5715人。我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办公室成立于1996年。在编22人,领导2人,隶属xx区计生局。流动办属于事业编制,不具有执法资格。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上我区建立了计划生育相关联合办公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三查两清一服务”制度、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交换平台县区市计生局职责,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办公室职责、流出(入)人口计划生育情况一览表,流动人口服务承诺,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执法程序等相关制度。
在掌握流出流入育龄人群生育状况方面,我们主要是通过外出前登记、外出后联系、平台查询等方法掌握流出人口的生育状况及避孕情况,对流入育龄人群的生育状况主要通过清理清查、三查、平台查询与户籍地信息联系,掌握其生育状况和避孕节育情况。新的信息交换平台,在加强已婚育龄妇女的跟踪管理服务上起了很大的作用,并能准确掌握流动人口动态,加强流入地和流出地之间的的信息沟通,建立双项管理协作制度,开展跨地区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工作,实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信息适时变动、异地查询、跟踪管理和服务。
对特殊人群的计划生育管理,我区主要以属地化管理为原则归属于各社会居委会,由社区居委会摸清辖区内特殊人群的原户籍地、归属单位及本人的婚育、生育、节育状况并进行统计管理。
二、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流出已婚育龄妇女不按时寄回避孕节育情况报告单,我区办理婚育证明在区上集中办理,外出前要求已婚妇女落实一种长效避孕节育措施,签订一份管理协议,但没有实际性的制约措施,所以,孕检证明有很多不能按时寄回。
流入人口持证率低每年四次的清理清查显示,流入人口持证问题已成为我区流动人口管理的一大难题,虽然每次在清理清查过程中,对未持证的流动人口发放补办婚育证
1明通知单,发放临时证明。但办理户籍地证明很难落实,经常逼得紧的话,明天你就找不到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对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我们认为应建立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属地管理、政策推动、社区服务的管理机制,综合治理、部门协作提出的理念很好,但是在执行方面很难发挥到应有的作用,基本上是计生部门在倡导,但作用不明显、综合治理不能落到实处。
在稳定外来流动人口低生育水平方面,我们认为清理清查、登记、办证是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基础,三查两清一服务是目的,控制违法生育是目标。一证先行,无证缓办在我区推行情况不是很好,因为很多部门在办理证照时只会要求自己所需的证件,对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的查验流于形式,而我们计生部门对这些事情没有相应的制约措施。
目前流动人口分布广、流动性大、居住分散、三无人员已成为流动人口管理的一大难题,我区在每年都和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签订目标责任书,并召开专项工作会议,三月份集中开展清理清查整治月活动,但相关部门的责任仍有落不实的现象发生。
我辖区的流动人口统计报表中的流动人口数量和实际人数有一定的出入,主要在流出的管理人数,小于实际流出人数,因为有些人在流出时不办理婚育证明,只有在清理清查时才能统一上报,所以有一定出入。
在对流动人口中的计划外生育我们主要通过立案、调查、核实、取证、下发征收决定书来征收社会抚养费,但存在流动人口社会抚养费征收难的问题。当前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已成为我区计划生育工作的难点。
三、对我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我们认为全市在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工作中,服务必须突出,通过三查、宣传等形式向育龄人口宣传优生优育、妇幼保健,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使流动人口中的育龄妇女得到及时方便的服务,把管理和服务结合起来,以服务促管理,以管理保稳定,流动人口管理主要难在,流动速度快,信息难掌握,三无人员多,这给我们管理带来很大困难,我们主要通过加大清理清查力、度摸清底子等方法来应对以上困难,在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工作中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项:
第一:在外出前的办证关,坚持做到“六个一”在四次的清理清查活动中,通过办证验证摸清底数,掌握各种情况,并有效开展管理和服务。
第二:清理清查服务关,在一年四次的清理清查工作中,查清流动人口的底数,是
搞好服务的前提,通过清查,消除管理上的盲区。
第三:“三查两清”一服务,通过清查,每季进行“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使流动人口管理工作更上新台阶。
与此同时,我们认为应该进一步完善以下体系:
一、建立和完善基层工作网络,使管理队伍稳定而高效。
二、建立和完善管理与服务的责任体系。层层夯实责任、明确任务。
三、建立和完善严格的切合实际的考核体系。
四、建立和完善能够推动工作的制度体系,如以房管人制度、属地化管理制度,谁
用工谁负责等各项制度。
五、建立完善的依法行政工作体系。
xx区流动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