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2024-12-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1

数据收集整理的教学反思

经过不断的学习与尝试,我深知,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发现,那么本节课要充分地让学生动口、动手,很好地体现研究主题。因为数据的收集、整理过程,只有让学生亲自去经历、去体验,才能完成教学目标,使学生学得有效。因此,在探究新知时,我一次次引导学生动手实践,理解知识。比如:让学生动手记录人数,为填写统计图和统计表积累数据,收集信息,同时教师也参与活动。这样设计,一是想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获取新知,充分体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变教师的“教”为“引”,变学生的“学”为“探”,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探究,去解决问题;三是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不仅会学习,而且爱学习、乐学习,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达到有效学习。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2

收集静态性数据:小华统计停车场里各种机动车的数量, 她数出有摩托车3 辆, 小汽车15 辆, 大客车8 辆, 载重车6 辆。设疑过渡:有时候, 收集数据还要随时间的变化, 逐个收集和积累, 该怎么办?收集动态性数据:小华要统计一个路口10 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 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解决。

总结方法: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动态性数据。

在具体教学中, 我提问“:如果要统计一个路口10 分钟内各种机动车通过的数量, 一个人数行吗?该怎么办?”当我问完之后, 很多提前预习了的同学举手回答:“用画‘正’字的方法。”提问的预设目的是让学生产生困惑, 进而过渡到“用画‘正’字的方法收集数据”。按照教学计划, 过渡的目的已经达到, 可以进行下一个环节。可是我的一个无意发问引出了一段精彩的教学插曲———“还有其他方法吗?”

经过片刻沉默, 有两个同学举起了手, 其中一个同学的学习成绩并不怎么好, 平时也很少说话。下面听听他们的方法。

发言一:可以先把10 分钟内各种机动车辆经过的情况用摄像机拍摄下来, 然后反复播放, 每放一次数出一种车辆, 这样就可以统计出各种车辆通过的数量。

发言二:要统计几种车辆, 可以找几个同学, 组成一个小组。每位同学数一种车, 最后把各自数的数据集中起来, 就可以统计出来了。

听完他们的发言, 我为他们的奇思妙想而感到高兴, 骄傲, 甚至有点激动。所以, 我带着真切的激情, 高度地表扬了他们。其他同学也不约而同地为他们鼓起了掌, 而他们的脸上露出了成功的喜悦。

然而, 这段精彩的教学插曲, 留给我的不仅是高兴与惊奇, 而是精彩背后的反思。

从问题本身出发来看, 由静态数据收集到动态数据收集, 时间和空间也由静到动, 所以, 学生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思维也必须在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突破。用摄像机拍摄的方法是把这一变化的过程记忆, 把几个变化过程分解, 一个人一个一个去解决;小组合作的方法也是把这一过程分解, 在现场大家去解决。

从两位同学的方法看, 第一个同学的方法体现了个体的创新, 他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第二个同学的方法不仅体现了创新, 而且他具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而他们的方法都来自生活, 新课程倡导, 统整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科学世界, 知识来自生活, 生活需要知识。

当然他们的精彩表现也有我的一份功劳, 也许正是我的那个“多余”的问题, 给他们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作为老师, 我们都期待学生有奇思妙想, 都希望学生能自己解决问题。可是在具体教学中, 我们总担心学生无法去解决, 所以, 老师把担子独自挑起。然而, 我们的担心, 恰好扼杀了学生创新的萌芽。久而久之, 学生便不愿去思考, 所以作为老师, 我们要留给学生一片天, 让他们自己去飞, 而我们的责任是为他们掌握好方向。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 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 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 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动。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 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 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 从而促进智能的发展, 产生创新的思想。这就要求班主任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 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 为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那在课堂中如何培训这种精神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创新意识在学生身上表现为不受传统观念的束缚, 敢于大胆去设想和想象, 敢于对同一事物产生质疑, 敢于对同一问题提出新的见解, 并努力去思索, 去寻找新的答案。其实, 学生敢于假设想象, 产生质疑, 提出新的见解, 探索新的答案的过程, 就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过程。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要适时恰当地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使他们在思考中提出一些有创见性的问题, 发现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对一些创造性思维, 应给予充分肯定, 并鼓励他们在学习上要刻苦钻研, 勇于创新。

2.为学生构建新平台

气体的制备和收集的教学反思 篇3

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从考情分析引入,分析了本考点在中考中的位置。在教学中,先通过学生熟知的氧气、二氧化碳、氢气的实验原理,导出装置的选择、改进,步骤的完善,得出完整的气体制取过程。在分析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时,由于反应物的不同及反应条件的不同,产生同一种气体不一定选择同一种装置;同一种实验装置还可以进一步改进。进而总结归纳了如何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之后引导学生对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进行进一步的探索、改进,这样既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也不会使学生因为复习旧有知识而感到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还应注意引导学生对气体气密性检查的操作方法进行总结,以培养学生全面的思维习惯。其中,以固液不加热型的装置为基础,进一步改进装置,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目的,为高中化学中氯气的实验室制取进行有效的衔接。

二、过程设计

本节课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化学实验复习课,它不是气体制取实验的简单重复和再现,而是通过学习方式的新颖设计,挖掘主题,形成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

从知识层面看,本节课为验证性实验,但这一实验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巩固实验基础知识,形成实验技能,领悟学习方法的过程。同时,通过学生熟悉的内容来突出本节课的核心:“设计、改进实验装置”。本节课的重点是:(1)比较实验室制取氧气、二氧化碳的反应原理及气体的收集方法→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练习:制氨气的装置选择→小结:归纳气体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影响因素。(2)根据已给的发生装置→发现装置的不足之处→针对不足进行改进→学生展示自己的结果→链接中考,综合练习,巩固加强。

针对这两个重点,采用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在合作中培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比较归纳的方法来实现教学目标,整堂课放手,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让课堂教学各环节力争体现新课程理念。重点(1)大部分学生已掌握,基础问题也能顺利解决;重点(2)中对装置的改进却是难点问题。为了让学生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里,课堂上让学生动手在电脑上连接模拟仪器,通过直观的图形,加深其对知识的理解,这样既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也不会使学生因为复习旧有知识而感到枯燥,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后的思考

课后,点评教师都中肯地提到了教学中的优点,也指出了设计中的不足,有的当场就提出了对本节课的整改意见,让我收获颇多。

针对这节课,我的总结如下:

1.教师的教学总体设计和课堂教学环节的时间调控需要进一步研究,教师需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设想是美好的,但实施却遇到了一定的阻力。电脑不给力,浪费一定的时间;学生准备不是很充分,课堂上的讨论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虽然临时作了调整,但还是影响了后面的教学时间。

2.学生对知识的熟练程度与设计方案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协调。学生不能通过已有的图很快地找出图中存在的不足,找不到不足之处就不能继续往下探究。应该对图中的不足有点引导,指导学生讨论探究。

3.启谱发生器的介绍不直观。本想扩充学生的知识面,看一下视频,使学生对启谱发生器有个基本认识,但学生看过之后对其结构还是不清楚,影响了对它作用的认识。应该直接做实验,就会一目了然。

通过对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专题复习,让学生掌握常见气体实验室制法的原理、收集方法和装置的改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推理,解决实际问题。对有难度或发散性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对一些习题的分析,由学生自行表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次上课让我感觉到,一定要对课改的理念有很好的理解,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落实,适当地引导学生,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当然,如果教学中教师能给学生很大的自主探究的空间,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中,那么我们的课堂才能呈现出这样一种很好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和谐氛围。

在今后的教学中,为能不断进取,仍需不断学习、不断反思。提升教学反思的高度,是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前提的,只有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才能使自己的教学反思源于课堂教学,高于课堂教学,才能从教育理论的高度审视自己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

(作者单位 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教学反思 篇4

想到学生在唱票时的积极状态,我决定不对例2部分进行讲解,直接让学生用画“正字”的方法完成例2“做一做”。在巡视过程中,没有发现有不理解例2的学生,只是发现学生在画“正字”时不是按照原始数据的顺序去做,而是将属于一个范围的数据一个一个的跳着画,费时费力。为了让学生选择最佳的方法,我不动声色的选择两个学生进行比赛,一个学生按照原始数据的顺序,将每个数据画在属于自己范围的下面,另一个则跳着画“正字”。比赛过后,学生一眼就发现了按照顺序画“正字”比较快。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还有一部分学生提出了用作标记的方法将原始数据统计成表的办法,也很受大家的赞同!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5

幼儿教师教学反思:《收集东、收集西》教学反思

其实孩子们对“收集”并不陌生,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家长说“我的孩子总是把一些奇怪的东西,比如:石头、落叶、小草等,带到家里,向宝贝似的收集起来。”但孩子对于收集这个词并不熟悉和了解,通过这个故事不仅将幼儿熟悉的人和动物收集到的东西,形象直观的呈现在绘本中,而且通过导入刘老师收集发卡的方式,让幼儿清楚明了的明白了什么是收集。同时,还夸张、拟人式的向幼儿介绍了大千世界中,如同“收集”的自然现象和景观。在授课过程中,我运用直观的方式,让幼儿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中,了解了绘本的基本结构,如:封面、扉页、封底。如:我为什么引导幼儿观察封面、扉页、封底的盒子哪?因为很多绘本的封底和封面之间总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若无提醒,孩子可能更容易把它看成一个单独的片段,因而与其中隐藏的意趣擦身而过。一旦,这种提醒开启了孩子观察阅读时“有意识捕捉”的行为,则会更大地促进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并获得阅读的成就感。而绘本中有关“封面”和“封底”之间的阅读经验,将在日后的阅读中延展下去。在观察封面的时候,更悄悄启动了孩子“猜猜看”后认识和印证的愿望;小星星会是谁收集的,石头会是谁收集的等,在这种充分的观察和积极的猜想中,孩子们由对一个不熟悉的绘本故事“贸然前往”的观察欣赏,演变成“有备而来”的积极期待。这样就可以激发孩子的兴趣。在看图说话的环节,在这里,老师故意不讲述的“停顿”和“等待”,隐含着对孩子观察表达的暗示和鼓励;继而,后继的文本讲述又自然包含了对孩子讲述的肯定和修正,引导孩子向绘本的“文”、“图”欣赏中迈进。也适时的解决了这节课的难点:尝试在图的观察和文字的聆听中解读文本中的构图、语言模式,积累读图解图的阅读能力和经验。在说说交流的环节,引导幼儿对课文进行了一次更加细致的了解和观察,并有了“新发现”,这样自我意识就获得了发展。并通过我把这个故事再讲一遍,要是遇上了你最喜欢的那一段,你就和老师一起讲,这种集体阅读方式培养和引发幼儿阅读的兴趣。在分享生活中的收集的环节。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喜欢收集的东西,我又运用刘老师的照片的形式,引导幼儿初步进行创编。

幼儿绘本讲述活动已经结束,但关于绘本有关的收集、展示活动却开始开展起来,这样可以让幼儿亲身体会到什么是收集与收集的快乐。

吴宏_数据收集整理教学设计 篇6

广州市广外附设外语学校 吴宏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新)第一单元《数据收集整理》例1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调查活动,感知数据的意义和作用;通过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的过程,学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借助具体的生活情境,感受统计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收集数据的意识。

教学重点:经历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初步学会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教学难点:形成初步的数据意识,发展数据观念。教学过程:

一、诱趣激学

1、活动一:举手方式的约定

2、活动二:举手功能的约定

 小结:认识数据及数据的作用。引出课题“数据收集整理”。

二、活动导学

1、活动一:面向本班学生调查校服的款式

广外附小想为所有的学生做一套新校服,校服的款式有两种:A、运动款;B、礼服款。选哪一款呢?需要征求校内校外师生的意见。(1)初步感受根据问题确定收集数据的范围(2)逐一询问,收集数据(呈现每个数据)(3)优化方法,整理数据。(逐一收集—→全收集,分类举手更方便) 小结:分类是收集、整理数据的一个好方法。

2、活动二:面向本班学生调查校服的颜色

用什么颜色作主色调?四种备选颜色,哪种是大多数同学最喜欢的呢?(1)分类举手的方式收集数据。(2)尝试用表整理数据。

(3)根据数据信息,回答简单问题。

3、活动三:面向参与活动的教师调查校服的颜色(1)扩大收集数据的范围,现场采访老师(2)分类整理数据。

(3)根据数据信息,回答简单问题。

4、小结提升:

比较三次收集整理活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三、应用促学

练习一:测量,用图收集整理数据。

练习二:引导关注从查资料中收集整理数据。

四、回顾评学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7

笔者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 以与学生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营养早餐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在相互调查的活动中, 感知数据收集渠道的多样性, 体验Excel在数据处理方面的强大功能, 学会利用Excel编写调查表的一般方法, 掌握在Excel中高效录入数据的基本操作。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电子表格软件中的基本概念, 如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等;掌握在Excel中录入数据的常用基本操作, 如数据录入与编辑, 单元格的选定, 数据的插入、删除等;了解数据来源的多种渠道。

过程与方法:通过活动感知并体验数据调查 (设计—调查—收集) 的一般过程;学会用Excel正确、恰当、有效地录入不同类型数据的基本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数据处理的广泛应用, 增强数据收集的意识;通过数据分析, 认识到合理搭配、食用早餐的重要性。

行为与创新:通过自主学习、实践、讨论等学习活动, 逐步提高学生使用Excel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数据的收集与录入。

难点:调查表恰当设计;日期、序号的录入;序号的自动填充。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师:科学营养的早餐能够促进我们的生长发育。今天你的早餐够营养吗?让我们一起来调查一下。

教师用PPT展示课题——《你的早餐够营养吗》

设计思想:早餐对于中学生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 然而, 资料表明:目前国内不少中学生因各种原因不食用早餐或早餐营养过剩。为此, 笔者选择与学生健康密切相关却常被学生忽视的营养早餐为主题, 旨在通过调查活动让学生们在达成学习目标的同时, 了解自己的早餐营养状况, 认识到早餐营养均衡的重要性。这样的情境创设不仅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切合学生的好奇心, 能激发学生参与调查活动的兴趣和求知欲, 而且有助于学生们及时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 形成健康饮食的理念, 体现学以致用的原则。

2. 了解方法, 习得新知

教师结合PPT演示, 初步介绍收集数据的方法 (如网上调查、问卷调查、信函调查等) 及其特点, 并在此基础上, 阐明本课所选择的调查方法, 指导学生将邻座同学作为调查对象, 在Excel软件中用多种方式收集数据, 设计和完成一个简单的调查。

学生在了解调查的要求与规则的基础上, 借助教师提供的学习视频自主学习, 初步认识Excel。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 针对Excel软件的界面, 结合下列问题, 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Excel是电子图表处理软件, 一个Excel文档称为什么?一个Excel工作簿中有几张工作表, 分别叫什么名称?什么是行, 什么是列?行号用什么表示, 列号用什么表示?什么是单元格, 什么是当前活动单元格?保存文件后, 我们可以看到Excel的扩展名是什么?

设计思想:通过讲解、PPT演示和自主学习等多种方式, 学生初步认识收集数据的多样性渠道, 初步掌握Excel的基础知识, 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3. 小试牛刀, 调查设计DIY

师:刚才我们对Excel有了初步的认识, 下面我们就尝试在Excel中设计“早餐营养情况”调查表。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调查内容是什么?调查对象是谁?调查涉及时间是哪些?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演示在Excel中录入题目, 学生观察录入的方法。

学生思考并讨论:想要了解邻桌同学的早餐是否营养均衡, 我们需要收集哪些信息。

学生讨论:早餐吃了什么、吃了多少……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出“食物的营养成分”与“参考标准” (适当演示) 。

设计思想:教师通过引导、讨论, 使学生能够在了解调查的三要素——时间、对象与内容时, 自主构建出“今日早餐食用情况表”。同时, “食物的营养成分”与“参考标准”相对复杂, 笔者直接提供了相应的数据。这样做, 一方面可有效地节约有限的课堂时间, 另一方面, 通过数据的自然引入, 使学生能够恰到好处地感知数据来源的多样性, 既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 又避免了教学中的生硬与突兀。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如何设计表中的调查项目。

学生讨论 (图1:序号、食品名称、摄入数量、单位) 。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演示数据录入, 学生观察并尝试总结知识点, 教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归纳录入数据的三种基本方法——

(1) 单击此单元格, 直接输入数据。

(2) 双击此单元格, 当出现光标后输入数据。

(3) 单击单元格后, 在编辑栏中输入数据。

设计思想:学会观察与总结, 是习得信息技术相关知识与技能的重要途径, 是逐步提升信息素养的基本方法, 需要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加以落实。

教师呈现“食物营养成分表”, 如图2。引导学生思考:早餐一般只会吃几样食物 (如赤豆小元宵、肉包等) , 如何将它们的营养成分数据放入“早餐食品营养成分表”中?

教师在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基础上, 演示复制数据的方法:选中数据—复制到Excel目标位置—粘贴。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并得出结论:

(1) “同学早餐吃了什么?”的数据从哪里来? (互相询问。)

(2) “吃的食物的营养成分”的数据从哪里来? (教师给的, 网上获取的, 可以直接从教师给的“早餐营养成分表.doc”中复制。)

学生在此基础上, 完成相应的调查。

设计思想:明确设计主题, 通过问题的适当设置, 教师从浅入深, 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思考如何设计调查表。通过这个教学环节, 师生共同把一个较复杂的调查设计过程简单化、明朗化, 使学生能够较自然顺畅地感知, 并体验设计调查表的一般过程。

4. 一显身手, 数据录入DIY

教师演示录入数据的操作过程, 提醒学生录入时的操作规范, 如图3。 (注意日期录入、以0开头的序号录入、序号的自动填充、营养成分表的数据复制。)

学生通过现场互相询问、从Word中获取食用营养成分数据等方式填写调查表, 录入数据, 录入完毕可查看结果, 如图4。

教师给出知识库, 供学生在遇到技术障碍时查阅学习。

教师巡视学生操作情况, 给予及时辅导并解答学生在操作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适时提出共性问题, 引导学生共同思考并解决。

设计思想:对于初一学生而言, 适当的演示操作是必要的, 这有助于学生明确录入数据的步骤及注意事项。学生们在收集早餐数据的基础上, 按要求将其录入调查表相应位置中, 有助于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与录入的过程, 自然地掌握数据录入的基本方法。此外, 调查表还巧妙地将日期录入、以0开头的序号录入、序号的自动填充、数据复制等知识点有机地融合在整个录入数据过程中, 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掌握有效录入特殊数据的相关方法, 有效地突破难点。

录入完毕后, 学生们可立即在“调查结果”工作表中得到结果反馈, 一方面可有效地引发学生的相关思考, 另一方面也巧妙地使学生感知并体验到Excel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 有助于学生后继进一步探究与学习。

5. 展示结果, 弥漏补缺

教师展示学生代表的调查结果, 评价该学生早餐营养状况, 鼓励学生早餐要合理搭配、营养均衡。

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回顾本课所学的操作技术。

(1) 如何输入同学名字? (录入数据的方法)

(2) 如何输入今天的日期? (快速输入今天日期的方法)

(3) 如何输入序号? (以0开头的序号输入方法)

(4) 如何输入连续的相同的数据。 (填充柄的使用方法)

教师针对学生在数据录入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展示并引导生共同解决。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次进一步纠正错误操作。

教师在此基础上, 请每一位学生将Excel中的调查结果录入全班今日早餐情况的调查网页中。

教师及时展示全班今日早餐情况,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营养早餐的意义。

设计思想:此环节一方面是对操作知识点给予强化, 对存在的操作技术上的问题给予纠正, 另一方面, 通过指导学生向网页中录入调查结果, 收集全班数据, 使学生能够在了解全班早餐营养情况的同时, 再次体验收集数据、录入数据、得到反馈结果的过程, 感知数据收集渠道的多样性。

6. 知识梳理, 倡导理念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以PPT的形式归纳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现场调查与数据的收集, 我们大概了解了自己今日的早餐营养状况。想让自己变得更阳光、积极和健康吗?那就从科学地进食早餐做起吧。

设计思想:梳理本次调查活动的过程,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收集数据的不同渠道及其特点, 强化知识点, 巩固操作技术, 引导学生再次认识早餐合理搭配营养的重要性。

7. 知识测查, 检测效果

教师呈现部分选择题, 检测本课学习效果, 学生作答。

设计思想:通过检测, 反馈学生掌握主要知识的情况。

教学反思

作为“数据统计与分析”的入门课,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落实数据收集和录入两方面的教学目标, 是本课教学设计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本课中, 笔者借助“营养早餐调查”的班级活动, 不仅有效地实现了将上述两方面有机结合与兼顾, 而且做到了在教学过程中将Excel的相关知识点巧妙地串联起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笔者注重运用讲授、自主学习、师生共同讨论等多种方法, 使学生得以在兴趣盎然的学习活动中较为轻松地掌握学习内容。整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思维活跃, 课堂表现积极而踊跃, 大部分学生不仅顺利完成调查表的设计与填写, 而且基本掌握了Excel数据录入的相关操作, 较有效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数据的收集要点精讲 篇8

收集数据——普查、抽样调查

1. 调查的两种方式

关于调查,请先看这个笑话:

“小明,帮妈妈买盒火柴去,这次注意点,上次你买的火柴好多划不着.” ……

小明高兴地跑回来:“妈妈,这次的火柴全划得着,我每根都试过了.”

这个笑话反映了调查的两种方式:普查(全面调查)、抽样调查.调查是收集数据的一种重要方法,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调查方式:

普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所有考察对象作的调查;

抽样调查:为一特定目的而对部分考察对象作的调查.

笑话中,小明采用的是普查的方式,这样收集数据固然比较准确,但是不仅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消耗的人力物力也非常大,因而我们通常采用抽样调查这一方法,它既省时又省力,也能用所获取的数据对总体的一定目标量作出推断,从而解决问题.

2. 普查与抽样调查的识别

可见,普查是对总体中每个个体进行的调查,范围广、数据详细;而抽样调查的范围有局限性,数据不全面.因此,我们要根据两者的特点合理选择调查方式.

例1 下列调查中,适宜采用普查方式的是( ).

A. 了解南京市的空气质量情况

B. 了解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

C. 了解南京市居民的环保意识

D. 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

【解析】选项A中,要调查的对象范围广,无法全面调查,适合抽样调查;选项B中,要了解长江流域的水污染情况,适合抽样调查;选项C中,南京市居民人数多,要了解居民环保意识应选用抽样调查;一个班的学生人数有限,要了解全班同学每周体育锻炼的时间,适合全面调查. 故选D.

【点评】调查的方式通常有普查、抽样调查两种.一般来说,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的个体进行调查,或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进行全面调查时,只能用抽样调查.

3. 抽样调查中的几个概念

总体:所考察对象的全体称为总体;

个体:组成总体的每一个考察对象称为个体;

样本:从总体中所抽取的一部分个体叫做总体的一个样本;

样本容量: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样本容量(不带单位).

如1中笑话:考察对象是火柴的质量;总体是一盒火柴的质量的全体;样本是部分火柴的质量;个体是每根火柴的质量.若小明随机抽取了3根火柴进行试验,则样本容量是3.

例2 为了解某市参加中考32 000名学生的体重情况,抽查了1 600名学生的体重进行统计分析,下面叙述正确的是( ).

A. 32 000名学生是总体

B. 1 600名学生的体重是总体的一个样本

C. 每名学生是总体的一个个体

D. 以上调查是普查

【解析】选项A、C指明具体的调查对象都是学生,实际上调查对象是学生的体重,选项A、C均不正确;本题调查方式是抽样调查,不是普查,选项D不正确;本题中的一个样本是1 600名学生的体重,选项B正确.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调查的有关概念,最容易错的就是对调查对象的叙述,做题时应注意.

4. 抽样调查的合理性

让我们先穿越到1936年的美国,看一个真实的案例:“抽样调查,想说无偏不容易”.

1936年,美国《文学文摘》杂志根据1000万户电话用户和从该杂志订户所收回的意见,断言兰登将以370∶161的优势在总统选举中击败罗斯福.但结果是,罗斯福当选了,《文学文摘》大丢面子.原因何在呢?

原来,1936年能装电话或订阅《文学文摘》杂志的人,在经济上都相对富裕,而收入不太高的大多数选民选择了罗斯福.

《文学文摘》的教训表明,抽样调查时,既要关注样本的大小,又要关注样本的代表性.

例3 某地区有8所高中和22所初中,要了解该地区中学生的视力情况,下列抽样方式获得的数据最能反映该地区中学生视力情况的是( ).

A. 从该地区随机选取一所中学里的学生

B. 从该地区30所中学里随机选取800名学生

C. 从该地区的一所高中和一所初中各选取一个年级的学生

D. 从该地区的22所初中里随机选取400名学生

【解析】选项A、C、D所抽取的样本都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反映总体的一般情况,只有选项B所抽取的样本能反映该地区中学生视力情况.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样本的抽样方法问题,为使调查数据真实可信,关键是抽取样本时要注意:调查对象不能太少,要有一定的广泛性;调查对象是随机抽取的,具有代表性.只有这样才能了解总体的面貌和特征.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9

1.了解用表格整理数据的方法,初步树立用表格开展数据统计的意识。2.通过整理与统计问卷数据,进一步熟练表格的制作与应用。3.通过计算调查表各选项的比例,养成严谨的数据处理态度。重点难点:

重点:用表格统计调查数据。

难点:利用表格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教学准备:

已经完成的调查问卷。教学流程:

一、引入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学会了做调查问卷,同时我们的小分队也都完成了相应的任务挑战。通过调查问卷,我们得到了很多数据,但是这么多数据杂乱无章,我们怎样可以给它提炼出来呢?

二、整理调查数据

调查问卷回收后,要对问卷选项进行整理、统计,制作原始数据统计表。想一想?用什么来记录调查问卷中各选项的人数最方便呢? 用表格的形式。行:问题选项。列:问题序号。

三、统计调查数据

当我们把所有数据都汇总以后,这一堆数据还需要我们分项的进行加工,才能让我们读懂里面的信息。所以我们需要分项统计出其所占的百分比。

我们统计可以借助word的公式功能。思考:从这些数据中我们能发现什么?

四、课堂小结

数据的收集与教案设计 篇10

本章主要内容:

1、让同学们学会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与方法及数据的表示方法。感受生活环境的不确定性,同时发现不确定现象背后存在的规律,并能体会到我们身边处处有数学。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章学习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查收集数据的一般步骤:

(1)明确调查问题

(2)确定调查对象

(3)选择调查方法

(4)展开调查

(5)记录结果

(6)得出结论。例如:如果把你想知道你们班同学最喜欢哪个电视节目便可用下列方法去了解。

①调查的问题是:最喜欢哪个电视节目。

②调查对象:班级52位同学。

③调查方法:民意调查。

④展开调查:每们同学将自己喜欢的节目写在纸上交到主持人手中。

⑤记录结果。用统计表将结果统计出来。节目种类新闻动画片电视剧其它频数5231014频率0.0970.4420.1920.269⑥得出结论:动画片最受欢迎。

二、收集数据常用的方法:

(1)民意调查:如投票选举。

(2)实地调查:现场进行观察、收集、统计数据;

(3)媒体查询:报纸、电视、电话、网络等都是媒体。

三、数据的表示方法:

(1)用统计表直接表示文字信息。

(2)用统计图直观表示文字信息。要学会根据题意选择不同的统计图。

①表示单个对象或单个因素的绝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用折线统计图或条形统计图。表示单个对象或单个因素的变化情况较适合于折线统计图。

②表示多个对象或多因素的绝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条形统计图。例:用适当的统计图表示第21届世界大学运动会获得的奖牌情况。国家金牌银牌铜牌中国542524美国211313俄罗斯141920日本141425

③表示多个对象或多因素的相对统计数据较适合于扇形统图(画扇形统计图时要注意各部分的量所表示的百分数之和否是1,同时也要注意也量之间不能相容性。)

例1:下列表格的调查结果可以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吗?若可以,画出扇形统计图;若不行说明理由网上购物60.5%网上学校54.7%网上通讯52..4%网上炒股50.9%网上游戏服务38%答:不可以。不仅因为各百分数之和大于1而且各事物之间具有相容性。

例2 :某班40人一次数学测验成绩如下表各分数段(包括各两个端点的分)60―7070――8080分以上的90分以上的人数5102513要将以上数据用扇形统计图表示出来就要注意到80分以上的人数包括90分以上的这部分人数。所以需先将80分到90分这部分人数求出来后才能可画统计图。由表中数据可知80分以上到90分这部分的人数为12人

四、概念的理解

频数:

考察对象出现的`次数。

频率:

考察对象出现的次数与总次数的比值。

确定事件:

事件在实验中是否发生是我们能够预先确定的,就称这事件为确定事件。否则就称为不确定事件。

不可能事件:

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

不太可能事件:

发生可能性很小的事件。必然事件: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可能事件: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事件。

五、规律方法指导

1、用数据说话习惯在现实世界中,有不少问题(如推荐候选人的问题)是不能靠套用公式、结论的办法解决的,需要在观察和积累数据的基础上,经过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才能给出答案。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收集数据的基础上我们往往采用统计表或统计图直观明了地表示数据。

3、比较的思想方法三种统计图各有特色,反映的侧重点各不同,要在认真比较的基础上更准确地把握,从而在应用时适当选择。

导学“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 篇11

人教版初中数学教科书的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包含以下内容:

(1)以抽样调查为重点,介绍收集、整理数据;

(2)以直方图为重点,介绍描述数据;

(3)结合实例展示统计调查的基本过程,

下面以一个具体问题为例,介绍这一章的重点知识,希望能帮助同学们理解相关内容.

问题:某工厂大批量生产了某种型号的显示器.作为衡量质量好坏的一项重要指标,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厂家应该提供的,那么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是如何得到的呢?

一、抽样调查,收集数据

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应是所有显示器的使用寿命之和除以显示器总数所得的商.但是,把每一台显示器都用到坏掉为止再得出结论显然是不合常理的.实际上,厂家的做法通常是:采取某种方式从这批显示器中随机抽取若干台进行试验,分别测出它们的使用寿命,然后用它们的平均使用寿命估计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

统计学中通常把要考察的全体对象叫作总体,总体中的每个成员叫作个体.在上述问题中,每一台显示器(具体来说是每一台显示器的使用寿命)是个体,对每个个体都收集数据的调查方法,叫作全面调查,厂家所用的调查方法显然不可能是全面调查,而是从总体中抽取一部分个体,这种方法叫作抽样调查,所抽取的那些个体合起来叫作总体的一个样本.

如果总体范围太大或试验具有破坏性,则全面调查不可行,可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为使样本的数据能较为真实地反映总体状况,选取样本时应注意随机性,即保证每个个体都有平等的机会被抽取到样本中,这可以减少片面性,提高调查的可信度,降低出现偏差的可能性,此外,还应使样本容量(即样本中个体的数量)大小合适.样本容量太小反映不出实际情况,样本容量太大就会造成浪费.

在上述问题中,如果显示器共有l 500台,则可从中抽取30台(总数的2%)作为样本,其中30就是样本容量,假设测得这30台显示器的使用寿命(单位:万小时)分别如下:2.51、2.60、2.00、2.25.3.02、2.94、2.97、3.38、3.36、2.44、2.35、2.45、2.91、3.10、3.12、2.36、3.37、3.42、3.58、2.42、2.74、2.65、2.19、2.65、2.86、2.90、2.73、2.65、2.94、3.14.

这些是抽样调查得出的原始数据,由此可计算出样本的平均值为2.80(单位:万小时).

二整理与描述数据

收集到原始数据后,通常要对其加以整理,进一步发现其中含有的更多信息.以前面所给数据为例,其中最小值为2.00,最大值为3.58,可将数据分为8组,落在各组中的数据的个数叫作各组的频数,于是有如表1所示的频数分布表(每组均只含最小值而不含最大值).

由频数分布表已能看出分布在各组中的数据分别有多少个.为了更直观地描述数据的分布规律,可以使用一种常用的统计图——频数分布直方图,图1就是描述前面所给数据的频数分布直方图.

频数分布直方图的横轴表示数据的取值,每个小组对应一个小长方形.各个小长方形的下底的两个端点分别对应各组数据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底的长度是组距,图1中各个小组的组距都相等,其值为0.20.频数分布直方图的纵轴表示频数与组距的比值,例如图1中左边第一个小长方形对应第一组数据,其取值范围为2.00-2.20(不含2.20),组距为0.20,频数为2,高为

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底×高=组距×频数/组距=频数.因此,各组数据的频数是由各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来表示的,如果各组数据的组距相同,则各个小长方形的高之比等于各组数据的频数之比,此时,可以直接用小长方形的高表示频数,这样画图和看图都很方便,

将频数分布直方图中各个小长方形上底的中点用线段顺次连接,所得的折线也能表示数据的分布规律.如图2,其中的折线像一个“扣着的钟”,这显示出数据的分布大致关于2.80这个值对称,越靠近这个值,数据就越多,越偏离这个值,数据就越少,这反映了随机现象中一种常见的叫作正态分布的规律.

前面我们将原始数据逐一相加再除以30,得到这批显示器的平均使用寿命为2.80万小时.利用频数分布规律,还有一种计算平均使用寿命的方法:用各组数据的中间值(即各个小长方形下底的中点对应的数据)乘频数,然后相加,再除以30,即(2.lOx2+2.30x3+2.50x4+2.70x6+2.90x6+3.10 x4+3.30x3 +3.50 x2)÷30=2.80.

三,用样本估计总体是一种统计思想

一方面,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一个总体中的各个个体之间可能存在差异,抽样调查得到的数据只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总体的情况,由样本数据得到的结论未必十分准确,例如在上述问题中,由于显示器是随机抽取的,不同的抽取结果,所得的原始数据就可能不同,进而得出的样本平均值也可能不同,样本的平均值可能与总体的平均值有差距,这就是通常所说的随机影响,

另一方面,尽管总体中不同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但是作为同类事物的个体又有共性,以部分个体为代表,“解剖麻雀”“由此及彼”的思考就是有价值的.用样本估计总体是一种重要的统计思想,虽然估计的结果不可能一丝不差,但是它可以为我们认识总体提供重要的参考.例如在上述问题中,样本的平均值2.80(单位:万小时)可能与总体的平均值不完全一致,但是通常情况下总体的平均值偏离2.80(单位:万小时)的范围不大,所以可以将2.80万小时作为这批产品的平均使用寿命的参考值.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12

随着当前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 “数据”作为这其中的重要一环, 无论是对于企业本身的发展, 还是对于客户服务水平的提升, 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作为金融机构的银行, 客户更加是立足之本、生命之源, 基于客户的产品、流程、营销都离不开对于客户信息的分析, 那么有效的、全面的客户信息也就成为了影响银行业务发展的重要环节。

二、当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一) 获取有效客户信息的成本增加

随着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 客户可以选择的金融机构、金融产品日益丰富, 使得其对于产品、服务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同时随着互联网产品的体验性、操作便捷性的影响, 问卷调查、业务受理单等形式进行收集客户信息的传统做法已经使得客户不厌其烦。此外, 由于受到其他骚扰电话的持续不断影响, 大多数客户都加装了防骚扰软件, 常用的外呼营销方式已经很难直达客户, 准确营销客户的成功率在直线下降, 这导致了获取客户有效信息的成本持续攀升。

(二) 客户信息过于分散且缺乏有效整理

随着各家银行第三代核心系统的上线, 银行的IT架构形成了松耦合、模块化的体系架构, 虽然这种架构满足了业务扩展的要求、降低了核心系统的业务负载和集中风险, 但是这也导致了客户信息的离散化和碎片化。如果缺乏对客户信息的有效整理, 可能就会因为数据上的不一致, 导致对于客户的重复打扰, 最终影响客户的服务效果。

(三) 客户信息中的行为数据较少

通过很长时间的积淀, 银行还是积累了一段时间、一定量的客户信息, 这部分信息是随着不同业务的发展而积累下来的。但是, 总的来说, 这部分客户信息更关注于业务上的基础数据、交易数据, 但是对于客户行为 (如客户偏好) 数据沉淀较少。而客户行为方面的数据往往是对于客户服务、客户营销的重要指引, 在这方面, 互联网公司的很多实践值得我们借鉴。

三、收集客户信息的步骤

(一) 确定收集目标和内容

客户信息收集的内容往往是与要实现的目标紧密相连的。比如业务人员需要根据客户的某些特征去筛选客户, 进行某个营销活动, 那么客户的这些特征就是需要收集的内容。如果是需要针对一批客户推荐产品, 那么除了将某些特征与产品特性进行匹配外, 客户手机号就是必不可少的关键要素。

(二) 寻找可能的有效数据源

确定了需要收集的内容, 那么下一步就需要找到有效信息的数据源。在这方面, 由于目前银行客户信息的分散化, 业务很难将这部分数据源进行定位, 因此, 此时往往需要数据管理部门的相应支持。比如对于手机号, 粗略的规则可以采用账户即时通签约的手机号;如果客户持有相应贷款, 其还款时用于提醒的手机号可能更加准确;如果为了更加准确, 可以考虑利用最近一次发给客户的短信是否已经正常发送来进行手机号的获取。

(三) 确定收集方法

虽然目前传统上的信息收集方法已经遇到了瓶颈, 但是这种方法通过一定的指引还是有可能会产生比较好的效果。比如传统上的外呼营销, 通过对于客户的有效分析, 了解到客户的偏好时间段或是习惯电话呼入的客户名单, 在客户容易接受的时段针对部分客户进行外呼, 同时结合相关的优惠或是高收益的理财产品, 这些也会获得客户的认同感, 要比原来的批量式外呼的效果好很多。

此外, 我们有必要借鉴电商的客户信息获取方式。一种典型的方式是以场景关联客户信息, 比如电商中的地址、电话往往就比较准确, 这都是因为客户购买商品时, 这些信息都是不可缺少的。此外, 通过对于客户行为的获取, 也是一种有效方式。比如电商经常采用的点击流分析、R FM分析可以有效分析出客户的登陆习惯 (比如登陆时间) 、关注的产品、愿意支付的产品价格、可能会进行再次购买的时间等, 这些都会对后续的客户服务或营销产生非常重要的指引作用。

四、其他需要配合事项

(一) 时钟同步

在进行客户信息判别的时候, “最近一次修改”往往会作为优先级取舍规则, 此时, 全行级的时钟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 这种同步虽然是一种技术方案, 但是在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发展的今天, 每一秒的差别可能就会带来数据上的不准确, 因此, 这种同步就显得很有必要性。

(二) 渠道改造

前面我们提到的在电商中应用的一些大数据技术, 也是基于一些基础数据来完成的。而这些数据的收集是需要在客户的操作过程中进行“留痕”, 而这些是需要在与客户进行接触的接触点进行第一时间的留存。对于银行来说, 客户直接接触的渠道主要是网上银行、手机银行, 可以考虑在这两个渠道进行探索, 努力记录客户操作的日常行为。包括一些操作日志、点击操作、前后关联性等内容, 这些都是日后进行数据分析的基础。也许在短期内可能不会产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数据将为实现对于客户的闭环服务, 实现“职能银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 客户维护流程优化

经过多年的发展, 银行在客户心中更多的是一种“信任”, 无论是对于银行本身, 还是服务于他的客户经理, 这种“信任”是我们获取客户信息的有力武器。由于“考核导向”的作用愈加明显, 因此有必要在考核中加入对于客户信息的维护要求, 可以针对不同的业务特征, 制定客户信息的完善比率, 同时, 要注意回访的频度、提高收集的技巧等。这些内容都将成为银行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纪昌, 焦丹晓, 张欣, 宋子健, 李秀婷.大数据金融背景下商业银行客户信息保护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管理学院, 2014.

[2]邹震珍.数据挖掘技术在银行业个人客户关系管理中的应用[D].华东师范大学, 2009:30-32.

[3]许伟矗.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建立, 数据收集和分析[D].厦门大学, 2002:23-31.

[4]熊志刚.大数据时代ZG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策略研究[D].南昌大学, 2014:21-2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评课稿 篇13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评课稿1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吴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吴老师突破常规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上课方式,而是利用奥运会的奖牌比较,通过学生读表格,获得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从而自然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及价值,并由奥运会谈到学校运动会,制订班服,从班服的选择到班服的尺寸统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最后又以奥运会的奖牌对比方案的设计达到知识的巩固效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最后吴老师还让小组代表把自己的方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展示不难看出确实是一节高效的课堂,练习充分,充分体现了课堂结构上是“学”与“练”的结合体;吴老师更是利用一个个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使数学的三维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吴老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班服尺寸的确定中,如何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学生提出先按男女分类,再按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衣服的尺码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提升。在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吴老师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本节课吴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本节课中重点环节的教学,充分反映出学生学和教师导的过程,教师边导边教,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了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堂经典的渗透统计思想的示范课,值得我学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评课稿2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靠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习数学的有效方式。

王老师的这节课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发展的眼光来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探究中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远比让学生直接但却被动地获取现成知识结论要更加具有深远的意义和影响,学生的观察、猜想、探索和创新等其他各方面能力都能得到有效地开发和锻炼。

这节课最大的亮点是王老师突破常规的数据收集与整理的上课方式,而是利用亚运会的奖牌比较,通过学生读表格,获得信息,让学生体会数据是会说话的,从而自然引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必要性及价值,并由亚运会谈到学校运动会,制订班服,从班服的选择到班服的尺寸统计,每一个问题的解决都伴随着一个知识点的落实,最后又以亚运会的奖牌对比方案的设计达到知识的巩固效果,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可以在小组内发表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想法,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案,经历数据整理的过程,最后王老师还让小组代表把自己的方案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出来,提高了学生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学会了合作交流。这节课通过学生的展示不难看出确实是一节高效的课堂,练习充分,充分体现了课堂结构上是“学”与“练”的结合体;王老师更是利用一个个情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集体荣誉感的教育,使数学的三维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只会被动地听而不能提出问题、发表见解。而王老师设计的一个个问题激发的正是学生的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在这种问题的推动下,学生必然展开多角度、多方位的思维活动,以求得到多种答案。例如,在班服尺寸的确定中,如何对一个班级学生的身高数据进行整理,学生提出先按男女分类,再按身高排序等日常生活中常用的方法来整理数据,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衣服的尺码标准,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归纳提升。在整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王老师始终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考虑学生的后续发展为指导思想,让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始终处在积极主动的状态中。

本节课王老师努力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教学过程成为一个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和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和活动空间,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成为一个不断感受、体验、探索、交流和应用数学的过程。始终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人,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本节课中重点环节的教学,充分反映出学生学和教师导的过程,教师边导边教,真正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培养了敢想、敢说、敢做的精神,培养了自主学习的能力,是一堂经典的渗透统计思想的示范课,值得我学习。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的评课稿3

本节课选自浙江版七下第六章第一节内容,属于统计学知识、是节概念课。本节课的重点是抽样,总体,个体,样本集样本容量等有关概念;难点是如何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即设计抽样方案;蕴含着重要的统计思想:用样本估计总体。听了陈老师这节课,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注重问题创设的有效性:陈老师从北京卫视关于学生视力的新闻(在世界爱眼中)视频中引入,引导学生关注学生视力近视形势的严峻性,提出了解本班同学视力情况,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抽样与普查的有关概念,这样的情境设计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陈老师从学生的视力状况着手,到我校初中生得视力状况,发展到全国初中生得视力状况,问题的设计由小到大,层层递进。,教师把握好了知识正向迁移和知识的进展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同时紧跟一定的练习,及时巩固新知。

3、注重学生的主体学习:陈老师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主要采用了启发式教学。通过“你有什么办法?”、“你又有什么办法?”、“你还有什么办法?”等问题的设计;学生列举现实生活中的调查方法的应用;说说想想等环节中的“有没有必要”启发学生思考,归纳出了调查的方法——普查和抽样,让学生感受了抽样的必要性。再加上小组合作学习设计抽样方案,整节课紧紧围绕着本次活动的主题:启发学生思考。整节课学生的思维活动量非常大,也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14

以下是查字典数学网为您推荐的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希望本篇文章对您学习有所帮助。

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认知要求

1.回顾收集数据的方式.2.回顾收集数据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3.回顾频率、频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回顾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极差、方差、标准差的概念及计算公式.5.能利用计算器或计算机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二)能力训练要求

1.熟练掌握本章的知识网络结构.2.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3.经历调查、统计等活动,在活动中发 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1.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回顾与思考,发展学 生用数学的意识.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团队精神.教学重点

1.建立本章的知识框架图.2.体会收集数据的方式,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及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 计量在实际情境中的意义和应用.教学难点

收集数据的方式、抽样时保证样本的代表性、频率、频数、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统计量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章的内容已全部学完.现在如何让你调查一个情况.并且根据你获得数据,分析整理,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我想大家现在心里应该有数.例如,我们要调查一下上网吧的人的年龄这一情况,我们应如何操作?

先选择调查方式,当然这个调查应采用抽样调查的方式,因为我们不可能调查到所有上网吧的人,何况也没有必要.同学们感兴趣的话,下去以后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做调查,然后再作统计分析,然后把调查结果汇报上来,我们可以比一比,哪一个组表现最好?

二、讲授新课

1.举例说明收集数据的方式主要有哪几种类型.2.抽样调查时,如何保证样本的代表性?举例说明.3.举出与频数、频率有关的几个生活实例?

4.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 哪些?它们有什么作用?举例说明.针对上面的几个问题,同学们先独 立思考,然后可在小组内交流你的想法,然后我们每组选出代表来回答.(教师可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发现同学们前面知识掌握不好的地方,及时补上).收集数据的方式有两种类型:普查和抽样调查.例如:调查我校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我们就可以用普查的形式.在这次调查中,总体:我校八年级全体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个体:我校八年级每个学生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用普查的方式可以直接获得总体情况.但有时总体中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较大;有时受客观条件的限制,无法对所有个体进行普查;有时调查具有破坏性,不允许普查,此时可用抽样调查.例如把上面问题改成调查全国八年级同学每天做家庭作业的时间,由于个体数目太多,普查的工作量也较大,此时就采取抽样调查,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样本,通过样本的特征数字来估计总体,例如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方差等.上面我们回顾了为了了解某种情况而采取的调查方式:普查和抽样调查,但抽样调查必须保证数据具有代表性,因为只 有这样,你抽取的样本才能体现出总体的情况,不然,就会失去可靠性和准确性.例如对我们班里某门学科的成绩情况,有时不仅知道平均成绩,还要知道90分以上占多少,80到90分之间占多少,不及格的占多少等,这时,我们只要看一下每个学生的成绩落在哪一个分数段,落在这个分数段的分数有几个,表明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数就是多少,数据落在这个小组的频率就是频数与数据总个数的商.刻画数据波动的统计量有极差、方差、标准差.它们是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稳定性的.一般而言,一组数据的极差、方差或标准差越小,这组数据就越稳定.例如:某农科所在8个试验点,对甲、乙两种玉米进行对比试验,这两种玉米在各试验点的亩产量如下(单位:千克)

甲:450 460 450 430 450 460 440 460

乙:440 470 460 440 430 450 470 4 40

在这个试验点甲、乙两种玉米哪一种产量比较稳定?

我们可以算极差.甲种玉米极差为460-430=30千克;乙种玉米极差为470-430=40千克.所以甲种玉米较稳定.还可以用方差来比较哪一种玉米稳定.s甲2=100,s乙2=200.s甲2

三.建立知识框架图

通 过刚才的几个问题回顾思考了我们这一章的重点内容,下面构建本章的知识结构图.四、随堂练习

例1一家电脑生产厂家在某城市三个经销本厂产品的大商场调查,产品的销量占这三个 大商场同类产品销量的40%.由此在广告中宣传,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售量占40%.请你根据所学的统计知识,判断该宣传中的数据是否可靠: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分析:这是一道判断说理型题,它要求借助于统计知识,作出科学的判断,同时运 用统计原理给予准确的解释.因此,该电脑生产厂家凭借挑选某城市经销本产品情况,断然说他们的产品在国内同类产品的销量占40%,宣传中的数据是不可靠的,其理由有二:第一,所取样本容量太小;第二,样本抽取缺乏代表性和广泛性.例2在举国上下众志成城抗击非典 的斗争中,疫情变化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请根据下面的疫情统计图表回答问题:

(1)图10是5月11日至5月29日全国疫情每天新增数据统计走势图,观察后回答:

①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与新增疑似病例人数之和超过100人的天数共有__________天;

②在本题的统计中,新增确诊病例的人数的中位数是___________;

③本题在对新增确诊病例的统计中,样本是__________,样本容量是__________.(2)下表是我国一段时间内全国确诊病例每天新增的人数与天数的频率统计表.(按人数分组)①100人以下的分组组距是________;

②填写本统计表中未完成的空格;

③在统计的这段时期中,每天新增确诊

病例人数在80人以下的天数共有_________天.解:(1)①7 ②26 ③5月11日至29日每天新增确诊病例人数 19

(2)①10人 ②11 40 0.125 0.325 ③25

五.课时小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回顾与思考这一章的重点内容,共同建立的知识框架图,并进一步用统计的思想和知识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六.课后作业:

七.活动与探究

从鱼塘捕得同时放养的草鱼240尾,从中任选9尾,称得每尾鱼的质量分别是1.5,1.6,1.4,1.6,1.3,1.4,1.2,1.7,1.8(单位:千克估计这240尾鱼的总质量大约是

语文教学与一课一歌 篇15

一.唱什么

1.“唱”修辞

歌词典雅、生动, 大都使用了修辞, 如比喻、排比、夸张、反复等。我们在对学生进行修辞学习时, 可以有意识地运用唱歌手段。如学习夸张, 可以唱京剧《甘露寺》中的一段戏文:“当阳桥前一声吼, 喝断了桥梁水倒流。”张飞真够威猛的, 吼一声居然让桥梁折断, 河水倒着流淌, 可能吗?这就是夸张。学比喻时, 可以唱《热情的沙漠》:“我的热情, 好像一把火, 燃烧了整个沙漠。”这些歌词因为是唱出来的, 朗朗上口, 学习起来记忆特别深刻, 对修辞手段的掌握特别到位。

2.“唱”技巧

歌词是文学的艺术, 创作歌词会用到很多文学技巧、表现手法。以抒情方式而言, 抒情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学习直接抒情时, 我们可以唱《我爱你, 塞北的雪》。而间接抒情往往通过借景抒情来表达, 如黄梅戏《天仙配》有戏文:“树上的鸟儿成双对, 绿水青山带笑颜”。一切景语皆情语, 这段唱词通过景物描写表现了男女主人公刚刚脱离藩篱、心情愉快的内在情感。

表达技巧我们以比兴为例说明。比兴在中国传统民歌里运用非常普遍, 尤其在陕北“信天游”里, 差不多在每首歌里都要使用。革命歌曲《东方红》开头的几句是:“东方红、太阳升, 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它就用了比兴手法。

很多现代歌曲具有古诗的意境, 如电影《少林寺》的主题曲《牧羊曲》 (歌词开头为“日出嵩山坳, 晨钟惊飞鸟”) 、毛宁演唱的《涛声依旧》 (有张继《枫桥夜泊》的意境) 等, 学习诗歌体裁尤其是古典诗歌, 把唱歌引入课堂, 将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

3.“唱”课文

很多课文已被谱成了曲, 比如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李煜的《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时了) , 学习这样的作品, 每个同学先学会唱以它们为词的歌曲, 我看就成功了一半。想当年, 笔者学《大学语文》选修课, 很多内容都忘了, 始终没有忘的是老师教唱的《虞美人》, 那忧伤、那别恨、那离愁的旋律似乎还在脑海里萦回。

更多的歌曲是与课文有间接的联系。我们可以把唱歌作为辅助手段, 用来导入课文、渲染气氛、升华情感或者加深理解。比如学习柳永词《雨霖铃》, 可以唱李书叔同作词的《送别》:“长亭外, 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 夕阳山外山……”两首词都是写送别, 都充满深深的伤感, 都借助景物描写抒情, 而且, 很多意象都相同或相近。粤教版语文教材选取了王蒙的意识流小说《春之声》。课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目前不是正在流行一支轻柔的歌曲吗, 叫作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笔者执教此文时情不自禁地唱了几句《泉水叮咚响》, 不禁赢得了同学的满堂喝彩, 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学生的疲倦一扫而空。

二.怎么唱

1.唱多少?

唱歌的作用意义讲述之后, 接下来的问题是, 在语文课上唱多少歌为宜。我的观点是一课一歌, 当然不要勉强, 我提倡的是语文教师上课要有唱歌意识。有时可以把一首歌完完整整地唱出来, 有时只需唱一小段。更多的时候是只唱一两句, 活跃气氛, 点到为止, 这样不至于占用过多的语文上课时间。

2、谁唱?

首先, 老师要带好头, 这是关键。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主导地位, 他可以带动全班的唱歌气氛, 他会唱, 乐于唱, 还愁“唱风”不兴吗?教师也不用担心自己唱得不好, 我有一个发现, 凡是教师在课堂上唱歌, 学生没有不欢迎的, 只要不跑调!

学生也要唱。学生是主体, 中学生活泼好动, 大多数人喜欢唱歌, 只有把学生调动起来才是真正的调动。每个班上都有歌迷和善于唱歌的同学, 教师要善于发现并培养, 让这部分同学成为唱歌的主力和领唱者, 那么班级的唱歌就可以形成气候了。

数据的收集与(一)教学反思 篇16

一、简单的读图和计算

例1(2014年江苏扬州)如图,某校根据学生上学方式的一次抽样调查结果,绘制出一个未完成的扇形统计图,若该校共有学生700人,则根据此估计步行的人有________人.

【考点】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

【分析】先求出步行的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再用学生总数乘以步行学生所占的百分比即可估计全校步行上学的学生人数.

【点评】本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及用样本估计总数的知识,解题的关键是从统计图中得出步行上学学生所占的百分比.

例2 (2014年江苏无锡)为了解“数学思想作文对学习数学帮助有多大?”一研究员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高校大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调查得到的数据用下面的扇形图和表来表示(图、表都没制作完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扇形统计图的综合运用.读懂统计图,从统计图中得到必要的信息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扇形统计图直接反映部分占总体的百分比大小.

例3(2014年江苏苏州)某学校计划开设A,B,C,D四门校本课程供全体学生选修,规定每人必须并且只能选修其中一门.为了了解各门课程的选修人数,现从全体学牛中随机抽取了部分学生进行调查,并把调查结果绘制成如图所示的条形统计图.已知该校全体学生人数为1200名,由此可以估计选修C课程的学生有 人.

【考点】1.条形统计图;2.频数、频率和总量的关系;3.用样本估计总体.

【分析】根据样本的数据,可得样本C占样本的比例,根据样本的比例,可C占总体的比例,根据总人数乘以C占得比例,可得答案.

【点评】本题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先求出样本所占的比例,估计总体中所占的比例.

例3 (2014年江苏无锡)为了解“数学思想作文对学习数学帮助有多大?”一研究员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高校大一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将调查得到的数据用下面的扇形图和表来表示(图、表都没制作完成).根据图、表提供的信息.

【考点】频数(率)分布直方图;用样本估计总体;频数(率)分布表;

【分析】(1)首先用12÷0.05即可得到抽取的部分学生的总人数,然后用36除以总人数得到a,用总人数乘以0.25即可求出b;根据表格的信息就可以补全频数分布直方图;(2)利用48000乘以抽查人数中优秀的学生人数所占的频率即可.

即该市今年48000名初三年级学生中体育成绩为优秀的学生人数约有21600人.

【点评】本题考查读频数分布直方图的能力和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的能力;利用统计图获取信息时,必须认真观察、分析、研究统计图,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解决问题.同时考查了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

【考点】频数(率)分布表;用样本估计总体;扇形统计图.

【分析】根据B类频数和频率求出总数,再进行计算即可.

【解答】解:(1)问卷调查的总人数是: =100(名)a= =0.3,b=100×0.06=6(名),

(2)类别为B的学生数所对应的扇形圆心角的度数是:360°×0.4=144°;

(3)根据题意得:1000×0.24=240(名).

【点评】此题考查了扇形统计图和频数(率)分布表,关键是正确从扇形统计图和表中得到所用的信息.

上一篇:教学反思:教学方式下一篇:集团工作会主持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