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教案分析(精选9篇)
莫泊桑这篇小说实际上叙述了可怜的玛蒂尔德大半生的经历,从她还是一个迷人的姑娘之时起,直到她老得连老朋友佛来思节夫人都认不出她来为止。但作家着力描绘的只有两小段时间,一是以那个倒霉的一月十八日(星期一)为中心的十天半月,一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邂逅的那一天。这十来天作者精雕细刻,“给予正确的同时又是高度艺术的描绘”①,其他岁月全都一掠而过。这是大艺术家的气派,工笔也来得,写意也来得。忽而用墨如泼,忽而惜墨如金,挥洒自如,从心所欲不逾矩;我们记得在齐白石的花卉草虫小品中,往往花草是写意,而小小的虫鸟画得特别细,身上毛绒绒的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写小说的道理也是一样。路瓦栽夫人虽然活了多年,但决定她后半生命运的只有一月十八日那一天,而能解释她命运的也只有一天,那就是十年后她与佛来思节夫人重逢的那一天。人生的关键时刻从来都是那么不多的几天。叙事要做到详略得当,节奏分明,敢于跳跃,勇于取舍,绝不仅仅是一个艺术手法问题,这首先要求作家对他笔下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胸有全局,然后“裁之以识”,如此方能“洞见巨细”,“巨详细略”(唐彪《读书作文谱》引毛稚黄语)。如果说掌握详略已经比较困难的话,那么保持全文的均衡则更不容易。这就要求在详写的部分有略笔,略写的部分则也要有相当的细节,略处像历史著作那样完全是一笔带过或安排大段的空白并不相宜。莫泊桑用简笔写新婚之初的路瓦栽夫人,尽管是大笔勾勒,但在提到她意不在肉汤而一味想人非非时,仍然有细腻的点染,让读者对她深入骨髓的富贵荣华梦先有一个深切的了解。如果是一般的作者,这里也许就简到只用粗略的语言作一概述。后来作者写到路瓦栽夫人在十年浩劫中过着清贫的生活,也是略中有详,粗中有细—— 碗碟锅盆都得自己洗刷,她粉红的指甲在油污的盆盆盖盖和锅子底儿上磕磕碰碰磨坏头发乱糟糟,裙子歪歪斜斜,两手通红,说话粗声大气,刷地板大冲大洗。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在概述之中仍然有这样意味深长的细节,真所谓简而不陋,与此相对的则是在详写的部分也有简笔,例如一月十八日的晚会,作者并没有去大写会上的红男绿女、交际应酬、旖旎风光,而只是着力描写出够了风头的路瓦栽夫人如何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看来宏观的详略和微观的详略不妨有一定的交错,形成富有张力的配合,这样才会有纵深感,全文也才能保持战略上的平衡。中国古典小说讲究“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既然“无话”了为什么不是“无”而还要有“短”呢?恐怕也是要保持宏观上的某种均衡吧。一直要看到《项链》的结尾,读者才和主人公路瓦栽夫人同时得知,帮助她大出风头又让她大倒其霉的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只值五百法郎的假冒伪劣品。本来读者对路瓦栽夫人讲究信用毫不推卸责任的英雄气概和苦熬苦受忍辱负重的精神也许还有相当的尊重,至此观点不免要忽然一变,觉得她其实也是活该,谁叫她那样虚荣呢!知道了那串钻石项链原来是假的,前文中的许多情节都有了崭新的丰富的意味。例如她去借项链吧,她东挑西拣,什么高级的都没有看好,偏偏选了一副假货,这一定让佛来思节夫人大跌眼镜,于是她十分爽快地同意借出;后来听说弄坏了—点正在修理(其实是丢了),当然毫不着急;当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的时候,她满脸不高兴,说自己可能要用,看来不过是拿穷朋友开玩笑,事实上她连盒子也没有打开。这才是贵夫人的架势。路瓦栽夫人成天梦想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其实她对什么叫高雅奢华一窍不通。作品开头处写她的白日梦,那梦中的客厅、家具、壁毯、筵席,在路瓦栽夫人心目中已经是够阔派的了,而其实彻头彻尾地带着小家子气,与真正的高雅奢华毫不相干。路瓦栽夫人的慧眼既然只能看得见假钻石项链四射的光芒,既然她对几百法郎与几万法郎的货色都分不清楚,那么她在赔偿项链时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就由崇高一变而为滑稽,由可敬沦为可笑。她的生活悲剧就带上了浓重的喜剧色彩。相对于这样一个神奇的结尾来说,前文几乎都可以说是冷峻的伏笔,处处都有深长的意味,例如在路瓦栽夫人去还项链时,如果将事情和盘托出,问题本来可以很容易就得到解决,但女主人公的性格决定了她一定不肯在朋友面前丢这份面子,她宁可打落门牙往肚里咽。由此再追溯上去,路瓦栽夫人要避免悲剧的命运本来是不难的,她可以根本不去参加那次舞会(可是这样的好机会断乎不容放过!),或者只带一朵鲜花(那样太寒酸了,还不如不去!),或者好好地跳舞,从容地回家,那也就什么麻烦也没有了;可惜她的丈夫太体贴她了,怕她着凉,送来家常衣裳,于是逼得她匆匆逃出,以便保持来之不易的大出风头的光荣,谁知竟在这仓皇出逃的慌乱中弄丢了项链!性格就是命运。直到最后,在得知那项链原来是假的以后,她也许才如梦初醒——也许竟仍然不醒。作品就在这里结束,留给读者一块很大的重新思索的空间。一般认为《项链》的深刻之处在于它对小资产阶级虚荣心的批判,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不过虚荣心也不单是小资产阶级妇女才有,而且小说的意义似乎也并不局限于此,它实际上揭示了某种人生的哲理。鲁迅先生在课堂上曾经介绍日本著名文艺理论家厨川白村对《项链》的分析:“将刹那的幻觉当做生命现象之真,以致堕入悲剧的境地,影响一生的命运,这富有哲理的暗示,使读者读后如梦初醒,遂使它成为不朽的名篇。”2这一分析很有启发性,作品里明显可见的情节是借项链、丢项链、赔项链,而在骨子里贯穿全文的则是路瓦栽夫人那起伏变化贯彻始终的幻觉。两条线里应外合,沉潜往复,引人人胜,发人深省。到小说结尾真相大白:那项链原来是假的,路瓦栽夫人半生追求的幸福又何尝不像这假项链似的,乃是虚幻的东西!沉溺于幻觉之中的人们应当从这里得到极好的教训。路瓦栽夫人那样深地沉溺于虚荣的幻觉之中,实际是一种病态。用医学的眼光来看,她有神经官能症,需要心理治疗。新弗罗伊德学派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理想自我、真我、实我。真我是生命的中心,是本来意义上的我;理想自我则是一个人为了满足内心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相当完美以至绝对完美的理想化形象;而实我则是在客观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状态的综合,具体来说就是一个人的实际的行为。心理健康的人能够自觉地整合、协调这三者,使之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因此人格是统一的。神经官能症(或称心理症)患者则失去这种平衡,形成人格的异常发展,如果更严重些则可能发展为人格解体——那就不是神经官能症而是精神病,不能维持正常生活了。神经官能症患者虽然平时也能同普通人一样生活,可是一旦遇到某些事情,有什么波折障碍,他的官能症状就出来了,其中最常见的一种情形是理想自我过于膨胀,他会一头栽进自我理想化的迷梦中去而不能自拔,这在别人看上去就显得有些“神经兮兮”的。“自我理想化离不了自颂,它带给个人相当需要的意义感及凌驾他人的优越感,但决非盲目的自大,每个人都经由自己特殊的经验、过去的幻想、个人的需要以及他所具有的天赋,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3路瓦栽夫人凭借美艳动人的天生丽质来建立自己的理想形象,她因此而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应该过高雅奢华的生活;可惜实际情况与此极不合拍,她嫁给一个小小的书记,只能过平淡俭朴的日子,为此她不断地感到无限的委屈和痛苦,时时痛哭流涕,于是就一头栽进幻想中去寻求安慰,经常大做其内容相当丰富具体的白日梦,在梦中,她高雅华贵之至——这正是典型的神经官能症的强迫症状。大量的病例表明,神经官能症患者为了实现“理想自我”,总会不自觉地产生强迫性的要求和需要,从而深深陷入幻想,日甚一日地远离实际,远离“真我”;患者不断地增强自负的情感,往往会形成一个带有他个人特色的“自负系统”,“当自负系统仍未获得解决时,他会感到真正的痛苦”4。参加舞会,大出风头,路瓦栽夫人的自负系统暂时得到满足,可惜好景不长,丢失项链给她极沉重的打击,自负系统迅速土崩瓦解,这时她的“理想自我”不得不大为收缩,“真我”有所复兴,面对现实她一度调整了自己的人格系统:“路瓦栽夫人懂得穷人的艰难生活了,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气概,毅然决然打定了主意。她要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她就设法偿还……”生活中的巨变粉碎了她的幻想,重新确定自我的方向;现代精神疗法无非是用科学的方法帮助患者破除迷妄,把自我的方向重新定准,以免在实际生活中付出惨重的代价。新弗罗伊德学派指出,如果只发生了“破除迷妄的醒悟过程”而没有建设性的步骤加入,“则他们亦无法而且也绝不会具有彻底而永久的解放效果”5。路瓦栽夫人的情况正是如此。她在十年辛苦不寻常之后外貌变化很大,而官能症状仍未彻底清除,此时路瓦栽夫人虽然活得很累显得老了,“不过有时候她丈夫还在办公,她坐到窗前,就想起从前那次晚会,在舞会上她是多么美丽,真是出够了风头。”原来这位夫人还在忙里偷闲,重温她的旧梦。一个病人膏肓的神经官能症患者要彻底走出幻觉,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莫泊桑拿一条假冒伪劣的钻石项链来打破路瓦栽夫人虚幻的“理想自我”,以毒攻毒,妙不可言。小说超越了心理和病理的范围而上升到哲理的高度上去,乃是这篇小说永久魅力之所在。
一、数字分析法
数字分析法在中学语文教材分析中的运用较为普遍。从根本上来说, 是因为运用此种方法能将课文中繁多复杂却又很重要的信息用连续的数字整理出来, 从而便于学生迅速牢固地掌握课文的重要内容。此种方法主要适用于一些篇幅较长的课文, 如《一面》这篇课文, 篇幅长、知识点多, 但是倘若我们细心观察, 便能用数字分析法将课文的重要信息整理如下:一面、两本书 (《毁灭》《铁流》) 、三次外貌描写、四年、五种称呼 (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 、六次写“瘦”, 然后可围绕着这六点信息进行拓展分析。再如《变色龙》这篇课文, 用数字分析法可整理如下:一个基本矛盾:沙皇统治阶级同俄国广大劳动人民之间的矛盾;二重性格:主人公奥楚蔑洛夫对上奴颜卑膝、对下横行霸道;三次点明法律:分别在文中7、10、12节;四次提到军大衣:分别在文中1、10、20、29节;五次变色;六次判断。在课文分析的过程中, 你会惊奇地发现:运用这种方法既能使学生掌握文章的重要内容, 又不破坏文章的整体美感, 真是一举两得。
二、矛盾分析法
入选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其中有不少是经典的文学作品, 经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异常复杂且又很有个性的。在众多的个性化人物当中, 我们常常会发现不少人物身上凝聚着诸如崇高和卑鄙、勇敢与懦弱、可怜和可恨等截然相反的因素, 而正是这些矛盾因素的存在使得这些作品中的人物拥有了生命力, 为人们所铭记。作为教者, 在分析这些颇具矛盾性的人物形象时, 不妨就运用“矛盾分析法”———重视这些矛盾因素, 发现矛盾、分析矛盾, 与学生一起用心去体会, 从而带领学生真正地走进作品。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可谓是典型的矛盾型人物, 我们在分析课文时倘若按部就班地去肢解原文, 那么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孔乙己形象就必然显得支离破碎, 但我们如果运用矛盾分析法将矛盾进行集中, 效果就会好些。具体问题设计如下: (一) 文中揭示孔乙己身份的一句话是什么?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的惟一的人) (二) 站着喝酒而又穿长衫, 真是矛盾到极点, 文中的孔乙己有哪些矛盾的表现呢?请完成下列填空 (括号中为所填的词语) 。 (1) 孔乙己是穷到了讨饭的地步但又 (好喝懒做) 的人。 (2) 孔乙己是以读书人自居但又 (连半个秀才也没捞到) 的人。 (3) 孔乙己是竭力维护清白但又 (偶有偷窃) 的人。 (4) 孔乙己是潦倒偶有偷窃但又 (从不拖欠酒钱) 的人。 (5) 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但又 (屡遭冷遇) 的人。 (6) 孔乙己是被人讥讽但又 (想和人交流) 的人。 (7) 孔乙己是使人快活但又 (无人关心) 的人。通过分析孔乙己性格中的矛盾表现, 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这样做既从整体上把握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 又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封建社会的冷漠和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通过此例还可以看出, 运用矛盾分析法对课文进行分析, 实际上就是对原作进行“还原”, 让语文课堂真正地做到“返璞归真”。
三、反刍分析法
所谓反刍, 原意指“偶蹄类的某些动物把粗粗咀嚼后咽下去的食物再反回到嘴里细细咀嚼, 然后再咽下, 通称倒嚼” (《现代汉语词典》) 。现在我们把它移用到课文分析当中, 通俗地讲, 就是从文章结尾入手去分析课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适合用此种方法分析的课文, 在特色上大多表现为前文层层设置悬念, 结尾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从结尾入手去分析课文, 实际上就是首先抓住文章的中心, 然后围绕着中心对文章的选材有主次地进行分析。如《枣核》这篇课文, 中心句非常明显且又在文章的结尾, 那我们不妨就采用“倒嚼”课文的方法。首先“抓中心”:找出中心句 (课文最后一节) 。然后“自设问”: (1) 为了表现“依恋故土”的思想感情, 课文选用了怎样的题材? (2) 美籍华人朋友托“我”带几颗枣核是何用意? (3) 美籍华人朋友“家人和事业都如意, 各种新式设备也都有了”, 却感到“心上总像是缺点什么”, 到底“缺点什么”? (4)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最后“多诵读”:重点读一些耐人寻味的句子, 如“他托在掌心, 像比珍珠玛瑙还贵重”、“家庭和事业都如意……年纪越大, 思乡越切”, 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 反复品读, 在反复的诵读中品味文章的语言。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 杨朔的“卒章显志”类散文大多适合用此种方法分析, 限于篇幅, 这里不再赘述。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课文背诵 技巧分析
课文背诵是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教学内容,也是令很多学生感到头痛的一个环节,很多学生不喜欢背诵课文,因为背诵课文会花费很多时间,且经常背完后还会忘,导致很多学生不喜欢背诵课文。其实背诵课文的方法有很多,死记硬背只是其中一种,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多灌输一些背诵技巧,帮助学生迅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剖析课文内容,理解后尝试背诵
要想更好地背诵课文,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将课文中的大体意思搞清楚,并对课文有较为清晰的评价。当对课文有较为深入的认识后,再引导学生背诵,学生背诵起来就会比较轻松。
比如在讲授课文《老山界》这篇文章时,课后要求背诵“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尽管比较短,但用词用句都比较讲究,因此学生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为此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刚才我们分析过,这段文字主要讲得什么内容啊?”学生们思考后回答:“讲的是作者夜间在山谷中休息时的情景,由于山谷中非常冷和静,导致作者一时无法入睡。”教师继续引导:“对,那么晚上在山谷中睡觉,都有哪些因素影响了他休息?”学生们思考后回答:“寒冷、星星、黑山、寂静、耳边的声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寒冷时作者是如何描写的?”学生思考后回答:“先是被寒冷冻醒,随后裹下被子仍然感到很冷。”“非常好,那么‘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这句话如何理解?”学生思考后回答:“作者在深山中,听到的、看到的、感受到的东西交杂在一起后,耳朵中的声音已经混淆了。”教师提出这几个问题,当学生都能回答出来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非常好,下面大家从这几点出发,对课文进行理解后,再尝试着背诵课文试试。”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很快背诵完课文。
理解课文需要学生对课文段落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再背诵课文内容,只有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背诵课文内容。
二、摸清课文结构,明白后尝试背诵
摸通课文结构与理解课文不同,理解课文是在宏观的角度上把握课文内容,而摸通课文结构则是在理清段落书写思路的基础上将课文内容划分为几个部分,再逐个背诵这些内容,最后将这些已经背诵好的内容连成串,就可以比较轻松地达到背诵目的。
比如在讲授课文《背影》这篇文章时,课文中要求学生背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这一段文字。这段文字内容相对较长,如果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就仍然难以背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掌握段落书写顺序的方式进行记忆,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学生:“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段,作者一共描述了几个情景。”学生思考后回答:“1.对话;2.去买橘子;3.感动;4.往回走;5.告别后的交流及感想。”教师继续引导学生:“非常好,下面请大家按着这个思路,依次朗读并背诵课文,最后将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背诵,这段文字很快就能背诵下来。”
理清课文结构主要是让学生对课文中先后描述的内容进行熟悉,然后将每部分内容拆散开进行记忆,当学生全部记忆清楚后再综合起来进行记忆,这样就可以让学生较为轻松地记忆整段文章。
三、寻找关键词语,记录后尝试背诵
任何一篇需要大家记忆的段落中都有很多关键的词语或者语句,这些词语和语句是组成整个段落的关键内容,如果说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定的理解后仍不能很好地背诵课文的话,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寻找段落中的关键词,将这些关键词抄写在一张纸上,再拿着纸进行课文的背诵,通过这种方式背诵,当学生遇到无法记忆的内容时,可以迅速找到提示点,从而更高效地记忆课文。
比如在讲授课文《故乡》一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对课文进行充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书写顺序记录下来,最后这样引导学生:“大家在背诵课文时留意自己在什么地方容易记不住,将这些你记不住的或者你认为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短句书写出来。”学生们根据教师的引导进行记录,有的学生这样记录:“潺潺的水声、隔绝、隔膜、不愿意辛苦辗转、麻木而生活、辛苦恣睢、希望、手制的偶像、朦胧中、海边碧绿、没有路。”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将一些自认为难以記忆的内容记录下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合上课本,尝试将课文内容背诵出来,学生按照自己抄写的内容进行背诵,很快就背诵了好几遍,最后合上本子也能将文章背诵出来。教师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背诵课文,可以有效降低学生翻书的频率,让学生感受到自己不看书也能将课文背出来的喜悦之情。同时当学生背诵遇到困难的时候,可以通过看提示的方式顺利跨过难关,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背诵课文会更加轻松。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的背诵环节是令学生头疼的一个环节,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背诵这些课文,往往强制让学生死记硬背,导致一些学生越背越烦,因此,教师要采用科学的背诵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背诵,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深入剖析课文、摸清课文大体结构及书写课文关键词等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清.初中语文背诵教学技巧研究[J].赤子,2015,20.
[2]耿淑华.初中语文背诵教学的策略[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3,04.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生活中的观察,了解秋天的特点。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走进大自然和亲近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可爱,通过观察、想象、体会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在充分的语言环境中感受文字的优美,从而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制作课件、生字词语卡片。(教师)2.秋天树叶的实物。(教师)3.大雁图片。(教师)4.观察大自然的变化,可以收集秋天的果实、植物等。(学生)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那么现在是什么季节?这节课就让我们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秋天那美丽的景色。(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1、自由读课文。看音节,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画生字。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标上序号。(学生标序号)按自然段再来读一读,把课后我们要认识的、要会写的字画出来,借助拼音读一读。
3、读带拼音词语。藏在课文里的生字宝宝,相信大家都认识他们了吧?现在它们来到屏幕上了。
快和它们打个招呼吧!(自己练习读一读)(指名领读、开火车读)
4、现在拼音宝宝和它们的词语朋友分手了,请你再读一读。(指名读,同桌互查)
5、摘掉拼音帽子,你还认识他们吗?(指名读)
6、下面,让我们把生字送回课文中,自由读一读,看谁能把课文读的更通顺,更流利。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1、老师请三位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谁来读第一段?第二段?第三段? 秋天到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很多变化,那么课文里写了哪些变化呢?(天气、树叶、天空、大雁、田野)板书
2、我们一起来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指名读。
“秋天到了,天气凉了。”如果换成“天气冷了”行不行?为什么?你试着填上合适的词。“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 理解“一片片”叠词的使用。
读的时候语速慢些。叶子是慢慢从树上“落”下来,读的时候也的慢点。
3、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子的?
“天空那么蓝,那么高。”抬头看看外面的蓝天,没有那么多云,看起来真的是又蓝又高。那么……那么……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排成个„人‟字,一会儿排成个„一‟字。” 秋天,大雁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大雁是怎么飞的呢?“一会儿……一会儿……”在很短的时间里做不同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语速要快点。(指导读)
你能用“一会儿……一会儿……”也说一句话吗? 师生合作读。
4、秋天的天空是又蓝又高。那么秋天的田野是什么样的呢?第三自然段。“田野里,棉花白了,高粱红了,稻子黄了,丰收的季节到了。” 在这段里,老师发现了好多表示颜色的词,你找到了吗?用笔圈起来。这些词在读得时候可以读得重一点,庄稼成熟了,丰收的季节到了。你高不高兴啊?那就读出喜悦的心情吧!(看图背诵)秋天到了,我们身边的事物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你发现了吗?
5、秋天是这么美丽,充满了收获的喜悦,让我们美美的把课文完整的读一读,试着背一背。(借助板书,引导背诵)
四、总结全文。
你喜欢秋天吗?看到这么美丽的秋天的景色你想说点什么? 这个星期天,你和爸爸妈妈一起到大自然中去感受秋天的美丽,你们说好吗?
五、作业
小练笔:写一写美丽的夏天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开火车读词语卡片。
秋天 天气 一片片 树叶 叶子 飞来 一会儿 一个
2.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争取把课文背诵下来。同学们,有信心吗?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词语,快速过渡到第二课时的教学,并且在导入时提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有意识地为完成学习目标做好准备。
二、指导书写
1.认识笔画“乛”,指导书写“了”。(1)教师在黑板上范写“乛”,学生书写。
(2)学生在课件上观察“了”的书写顺序,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师强调“从上到下”的笔顺规则。(3)学生描红,临写。
2.学生认真观察“了、子、人、大”4个生字,说说自己的发现。
3.教师:会写“了”这个字了。下面,我们再学习写“子、人、大”这三个字。学生在课件里学习“子、人、大”的读音、笔画数及书写顺序。4.学生先描红,然后自由练写。5.组内评议,写得好的奖励一朵小红花。6.指名读生字,并分别给这四个字组词。
三、编写童话,升华情感
1.教师播放音乐,引导:让我们伴着优美、欢快的音乐,编写一个秋天的童话。“秋天来了!秋天来了!”山姑娘兴高采烈地呼喊着,欢笑着。她招呼大家来开一个庆丰收的晚会。梨弟弟、苹果妹妹、稻谷阿姨和高粱伯伯一起赶来布置晚会会场……
2.学生小组合作,共同编童话。
四、课堂小结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秋天
树叶飘落
教学目标:
1. 能够用英文词典预习该课文。
2. 在老师的讲解下,能够了解文章内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复述。3. 能够熟练掌握文中的各种词汇和词组 4. 了解文中所涉及的西方文化背景。
教学重点: 一些常用短语的学习。如:keep fit, put on weight, be aware of, fitness center, insist on 教学难点:Their muscles are no longer strong.no longer 不再,例如:
He no longer smokes.Such things no longer bothered him.People find out that a regular fitness program keeps them fit and stops them from putting on weight.stop…from… 阻止… 例如:
Stop your dog from snapping at me.How do you stop children from playing matches?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方法: 讲授法 教学内容及过程:
Step 1
Warming up
T:Good morning, students.S: Good morning, teacher.T: Today we will talk about how to keep fit.You know, peopl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concerned about their health.Do you know sth about how to keep fit?
S: We do morning exercise every day to keep fit.T: Yes, it is a good way to keep your bodys fit.We also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foods which we eat every day.Step 2
Listening
Read the article slowly.Let students listen to me carefully.Step 3
Explaining
keep fit, put on weight, be aware of, fitness center, insist on
Their muscles are no longer strong.no longer 不再,例如:
He no longer smokes.Such things no longer bothered him.People find out that a regular fitness program keeps them fit and stops them from putting on weight.stop…from… 阻止… 例如:
Stop your dog from snapping at me.How do you stop children from playing matches?
Step 4
Reading
Leading the students to read Reading A and correcting the wrong pronunciations which the students have made.Step 5
Asking and Answering Why people don’t have so much time to do exercise? Why people go to fitness center in spare time?
Step 6 Exercise
Doing exercises after Reading A and giving the right answers.Step 7 Homework
Copying the Reading A 课后小记:1.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薄弱,词汇量不够,学习起文章来有一定困难。
一、课时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生字、生词。
2、抓住描写哈默的外貌、神态、语言的句子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理解并积累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通过哈默坚持劳动后再接受食物的事,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尊严,一个人必须有尊严。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抓住哈默的言行、神态,体会他自尊的可贵品质,懂得什么是尊严。
2、理解杰克逊大叔对女儿说的:“别看他现在什么都没有,可他将来百分之百是个富翁,因为他有尊严!”这句话的含义。
三、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对课文的主要内容已经做了了解,谁能给大家说一说这个课文主要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课文主要内容:本文主要写一个逃难的年轻人,在非常饥饿的情况下,没有接受杰克逊大叔送给他的食物,而是执意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了食物,赢得了做人的尊严。)
2、复习上节课的生字词语。
尊严
喉结
款待
惬意
僵硬 疲惫不堪
狼吞虎咽
捶背
赞赏
(二)、了解年轻人,体会情感。
1、齐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从哪句话可以看出这群逃难的人非常饥饿?
(这些逃难的人,显然很久没有吃到这么好的食物了,他们连一句感谢的话也顾不上说,就狼吞虎咽地吃起来。结合想象联系实际理解“面呈菜色”“疲惫不堪”)
2、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年轻人?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
这是一个()、()的年轻人。
这句话是对年轻人的()描写,从这里我们知道这个轻人非常()。
3、自由朗读课文第2-5自然段,请找出描写年轻人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语言描写:“先生,吃你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神态、动作描写:这个年轻人的目光顿时灰暗了,他的喉结上下动了动。年轻人也蹲下来。轻轻地给杰克逊大叔捶背。
年轻人立刻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4、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找出年轻人与杰克逊大叔的三次对话,并用笔在书中标注出来。(1、年轻人:“先生,吃您这么多东西,您有什么活儿需要我做吗?”
杰克逊大叔:“不,我没有什么活儿需要您做。”
2、年轻人:“先生,那我不能吃您的东西,我不能不劳动,就得到这些食物!”
杰克逊大叔:“我想起来了,我家确实有一些活儿需要您帮忙。不过,等您吃过饭,我再给您派活儿。”
3、年轻人:“不,我现在就做,等做完了您的活儿,我再吃这些东西!”
杰克逊大叔:“小伙子,您愿意为我捶捶背吗?”)
5、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感情。
6、通过读课文你觉得年轻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自尊
自爱
自强„„)
(三)、认识杰克逊大叔。
1、同学们,杰克逊镇长从哈默的言行、神态中发现了哈默的人格尊严,非常尊重并赏识他,可见,杰克逊也是一个懂得什么是尊严的人。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杰克逊大叔。
2、在文中找出描写杰克逊大叔的句子,读一读,你觉得杰克逊大叔是一个怎样的人?
(善良
真诚
热心......)
3、课文的最后杰克逊大叔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同学们知道他是什么吗?(把女儿许配给哈默)
他对女儿说了一句什么话?为什么会这么说?
4、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使哈默从一无所有到拥有一笔所有人都羡慕的财富呢?
(四)、小结: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人从小就要有自尊心,无论什么时候都要靠自己的诚实劳动来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东西。
(五)、作业:
我会写:我想对一无所有的哈默说—————————。
故事最早作为课文出现是在清末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最新国文教科书》中, 当时的课文题目叫《牡鹿》, 牡鹿即雄性的鹿。到1923年,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把这则故事的题目改为《鹿的角和脚》, 具体内容也作了相应的修改, 并采用接近儿童口语的白话文形式。新中国成立之初, 沿用这个课文题目, 但内容中的有些词句作了修改。下面对这个寓言故事的四种版本作一个分析, 这四种版本分别是最新国文教科书初等小学用第六册 (商务印书馆1906年出版) 、新学制国语教科书初等小学用第七册 (商务印书馆1923年出版) 、初级小学语文课本第六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1953年出版)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 , 以下简称为1906版、1923版、1953版、2003版。
一、故事角色
2003年版的故事角色是狮子和鹿, 而其他三种版本则是老虎和鹿;狮和虎都是自然界力量强大的动物, 这种变化对展示故事的寓意来说无所谓好坏;同样, 1906年版强调了鹿是牡鹿, 即雄鹿、公鹿, 而其他三种版本都笼统地说一只鹿, 对展示故事的寓意来说也无所谓好坏。但是, 从科学学习的角度来说, 区分雌雄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有帮助的, 在鹿科动物中, 基本上都是雄鹿有角, 雌鹿无角, 因此, 欣赏陶醉自己高耸鹿角的唯有雄鹿, 教师应该清楚这一点。
二、鹿对自己的角和脚的认识态度
1. 对角的认识态度
鹿到池边喝水, 看到自己倒影中的角, 前三种版本都强调了鹿角的分立高耸, 如:
见两角杈枒, 意甚得也。 (1906版)
看见自己的影子, 倒映在水里, 两只角桠枝分歧, 自以为很好看。 (1923版)
它看见自己的影子倒映在水里, 两只角像树枝一样, 非常好看。 (1953版)
而2003年版对鹿角高耸的描写就不够突出。如:
鹿忽然发现自己倒映在水中的影子:“咦, 这是我吗?”
鹿摆摆身子, 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多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 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子多么匀称, 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 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这一版本扩充了鹿的自言自语、摆动身子以及对自己长相的感叹, 但是这些描写给人带来的似乎不是一个充满力量感的雄性形象, 而是一个妖冶多姿的雌性形象。尽管“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的语句能够让人感受到鹿角的分杈形态, 但是, 由于珊瑚是长在海底的, 很难与高耸的形象相联系。
2. 对脚的认识态度
在描写鹿对脚的认识态度方面, 四种版本都强调了鹿脚的纤细、瘦小, 与美丽漂亮的角不般配。如:
既而俯视其足, 叹曰:“吾有美丽雄伟之角, 而足小若是, 殊不足于称之。” (1906版)
后来又望见自己的脚, 叹道:“我的角那样雄伟, 我的脚却又这样纤小, 怎样配得上呢?” (1923版)
四只脚又瘦又细, 非常难看。它就叹一口气, 说:“我的角那样好看, 我的脚可又这样难看, 怎么配得上呢!” (1953版)
一阵清风吹过, 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 不禁撅起了嘴, 皱起了眉头:“这四条腿太纤细了, 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 (2003版)
所谓般配, 是从审美角度来说的。四种版本都采用了对比手法来揭示这种不般配。值得注意的是, 前三种版本都用“脚”, 后一种用“腿”, 腿是指人和动物用来支持身体和行走的部分, 脚是指人或动物的腿的下端, 腿的指称范围大。从鹿的身体结构来看, 细小部分应该是鹿的脚, 而不是鹿的整个腿;从走路功能来看, 人们都习惯于说“用脚走路”“用脚跑步”, 因此, 后面描写鹿跑得快应该是得益于脚。而且, 角和脚读音相近, 只是音调不同, 便于联系起来识记。
此外, 四种版本在鹿看见自己的角和脚的描写中, 有的是同时发现, 如1953年版:
两只角像树枝一样, 非常好看;四只脚又瘦又细, 非常难看。
有的是有时间先后, 如1906版“既而俯视其足”, 1923版“后来又望见自己的脚”。不过这里的时间先后是紧凑的, 中间没有插入任何其他内容的描写, 只有2003年版在鹿发现自己腿细前插进了两句环境描写:
一阵清风吹过, 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
鹿是在池水的层层波纹中看到了自己的腿。从文学角度来说, 增加这一环境描写可以给后面狮子的出现作铺垫, 但从科学角度来说, 鹿在波纹中看到自己的腿应该是不清晰、变了形的。
三、对狮或虎出现场景的描写
正当鹿在抱怨自己的脚小、丑陋难看时, 狮或虎不知不觉地出现在它的面前, 这对鹿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在这场考验中, 被抱怨的脚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被赞赏的角却险些送了它的命。因此, 把狮或虎的出现描写得越是神不知鬼不觉, 就越能体现鹿的脚的作用大。四种版本都重视了这一点, 如:
方郁伊间, 有虎骤至。 (1906版)
鹿正在那里埋怨自己的脚;不料“呼呼!”一阵风声, 一只老虎跳过来要捉他! (1923版)
鹿正在那里埋怨自己的脚为什么这样小, 不料“呼呼”的一阵吼声, 一只老虎跳过来要捉它。 (1953版)
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就在他没精打采准备离开的时候, 忽然听到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他机灵地支起耳朵, 不错, 正是脚步声。鹿猛一回头, 哎呀, 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 (2003版)
不过, 相比较而言, 1906版用一个“骤”字, 1953版用“呼呼”的吼声, 都把情况描述得相当紧迫、危急, 其他两种则好像有一定的缓冲时间, 比如1923版先写鹿听到了风声, 然后才看见一只老虎要来捉它, 2003版先写鹿听到了脚步声, 甚至还有时间支起耳朵来细听, 然后才发现狮子悄悄地向自己逼近。在这种情况下, 越是紧迫, 越能凸显脚的价值之大, 也就越有利于深化故事的寓意。
四、对鹿脱险过程的描写
鹿所遭遇的险有两次, 第一次是在细小的脚被抱怨时, 第二次是在美丽的角被挂住时。
1. 第一次脱险
鹿看到自己的脚那么瘦小, 心情很不好, 正在郁闷时, 虎或狮的突然出现大大震惊了它, 这时唯一的选择是赶快逃生, 四种版本都突出了鹿脚步的快。如:
鹿大惊, 奔走绝速。虎不能及。 (1906版)
鹿大惊, 赶忙逃走, 走得非常之快。老虎落在后面, 追不上他。 (1923版)
它大吃一惊, 慌忙逃走, 跑得非常快, 老虎落在后面, 追不上它。 (1953版)
鹿不敢犹豫, 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 不一会儿, 就把凶猛的狮子甩在了后面。 (2003版)
从描写鹿的应急状态来说, “大惊”比“不敢犹豫”更能突出情况的危险, “慌忙”也比“赶忙”更能体现应急的状态;从奔跑动作的形象性来说, “撒开长腿就跑, 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丛中蹦来蹦去”比较具体, “奔走绝速”比较笼统;从奔跑动作的有效性来说, “甩在后面”比“不能及”“追不上”更有说服力。
2. 第二次脱险
细小的脚把鹿带到了安全的境地, 但是, 美丽雄伟的角这时却出来捣乱了:
迨入深林。角梗于树枝, 几为虎所获, 幸而得免。 (1906版)
一会儿, 那鹿钻到林子里, 两只角被树枝钩住了;幸喜老虎还没有追到;他急忙侧着头把角拔出来, 逃到隐僻的地方去。 (1923版)
一会儿, 它就钻进树林里, 可是两只角被树枝挂住了;幸喜老虎还没有追到, 它急忙侧着头, 把角拔出来, 逃到隐蔽的地方去。 (1953版)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 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 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 鹿用尽全身力气, 使劲一扯, 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 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 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2003版)
在突出奔跑动作方面, 角被树枝“挂住”比“钩住”和“梗”更生动逼真。因为鹿在奔跑时是跳跃前进的, 角高于平时漫步时的高度, 往上跳时被“挂”住, 真实地反映了奔跑时的角受到阻挡的状态, 而“钩”和“梗”则可以是漫步时受阻挡的状态。在鹿摆脱树枝阻挡的动作方面, 1906版没有具体描写, 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其他三种版本的描写各有千秋, 2003年版从骄傲、鲁莽的形象出发, 具体、生动地描写了这一动作:
鹿用尽全身力气, 使劲一扯, 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
而其他两种版本则从狼狈、无奈的角度出发, 用“侧着头把角拔出来”的描写, 打掉了鹿角高耸的傲气。
究竟从哪个角度去描写更有利于推动鹿对自己认识和行为的反思, 值得斟酌。
五、鹿的反思和感叹
鹿经历了一场生死之劫, 不得不反思自己的认识和行为。1906版揭示了物的价值在于适用, 如:
鹿乃自悔曰:“吾重吾角, 吾角几杀我。吾轻吾足, 吾足实生我。故天下之物, 惟适用者, 斯可贵。”
平时重视的事物不一定最有价值, 最有价值的东西是在具体情境中能派上用场, 换句话说, 就是物的价值离不开它的使用环境。由此可以推衍出物有所长、所短的道理。
其他三种版本则揭示了审美与实用的关系, 即物的价值不在于其审美价值, 而在于其实用价值, 如:
鹿叹道:我以为角好, 那知我的角几乎害死我?以为脚不好, 那知我的脚倒使我逃出了虎口来?可见天下各种东西, 不在乎好看, 只在乎实用! (1923版)
鹿又叹一口气, 说:“我以为角好看, 哪知道我的角几乎害死我;以为脚难看, 哪知道我的脚倒使我逃出了虎口。可见世界上各种东西, 不在乎好看, 只在乎实用。” (1953版)
鹿跑到一条小溪边, 停下脚步, 一边喘气, 一边休息。他叹了口气, 说:“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 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关键词:课程标准;语文素养;切入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295-01
如何寻找课文中的切入点?选择导读课文的最佳切入点,最能体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巧妙匠心。题目切入,以点盖篇;背景切入,可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文眼切入,由浅入深,层层深入……一篇文章的切入方法有很多种,下面我就谈自自己的几种切入方法。
一、文题切入
许多优秀作品的作家总是精心设计题目,用来揭示中心,交代写作对象,提出自己的观点,揭示论点问题,提示行文线索以至结构思路等。文章的题目是全文的中心体现,尤其是题眼,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从文章的题眼切入,可以准确地把握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从而以此为主线展开语文能力的训练和优美语言的感染。如《荷塘旧事》一文,我就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分析课题:“荷塘”表地点,“旧事”是回忆往事,然后让学生找出描写荷塘景色的自然段,即(2-4)自然段;旧事(5-16)自然段。景物又描述了夜景和昼景,并分别找出夜景和昼景的主要特点,即夜晚之景:如繁星﹑似新月;白天之景:绿﹑娇嫩而洁净。景物的描写中又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而具体地让读者感受到这是一个自然﹑快乐﹑美好、令人无限向往,既展现了美,又培育了美的地方。美丽的荷塘不仅令人留恋,还带给我们快乐的生活,更培养了人们憨直纯朴的性格。这样就自然过渡到描写人情之美的事。令人愉快的事:狗刨比赛﹑沙滩上晒太阳﹑打水仗。反映人性之美的事:溺水获救。旧事的描述中,注重探究场面描写﹑侧面烘托﹑动作描写等。最后把景的美和人的美结合起来,提炼出主题-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和人类淳朴的爱的难以忘怀。师生就是这样一起探究,很快就把课文分析得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再把描写景物所用的修辞手法﹑优美句子﹑有关联词的句子等进行收集和积累。一篇课文就这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由浅入深﹑由粗到细﹑层层深入﹑有收有放,清清楚楚地嵌在学生的心中。既有框架结构,又有细枝末节,在学生的心目中构建了一所知识的大厦。既然是自己搭建的,想忘也忘不了,既获得了知识,又便于复习,提升了阅读能力,提高了习作水平。
二、中心句切入
中心句是一篇文章的主要目的的表达,也是作者主要意图之所在。学习的目的就是通过作者的叙述,明白作者表达的思想。作者写文章所用的一切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中心句服务。学习一篇课文,如果找到了中心句,那么对课文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课题很明确,作者所要描写的人物是伯父,我因势利导,问:“文章要告诉我们,伯父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很快就会发现课文后面的中心句: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教师接着问:他为哪些人想的多?学生通过读,找出“我”﹑家人﹑车夫﹑女仆等,然后把几个小故事通过重点词语作成小标题﹕谈论读书﹑谈论碰壁﹑燃放烟花﹑救助车夫﹑关心阿三,最后探讨几件事运用的不同的写法和侧重点—有的侧重语言,有的侧重动作,有的侧重神态…并联系当时鲁迅先生所处的时代把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解“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样,通过学生已知的,能理解的,逐步迁移到新知识,让学生深刻体会到鲁迅先生自己身处困境,却同情劳动人民的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勇于和强大的黑暗社会作斗争的乐观主义精神。
三、字词切入
在小学阶段,字词教学可谓重中之重,字词教学丝毫不敢懈怠,我们可以采用字词切入法,如《女娲补天》一文,课前抽查生字,抽查“补”认读之后组词,学生肯定会组出“补天”一词,顺势问:谁有那么大本事会“补天” ?“女娲”。能找出她是怎样补天的吗﹖“能”。然后抓住补天动作描写,体会补天过程,领会女娲补天的艰难,感受女娲为人类幸福的献身精神。再回过头问:女娲为什么补天?了解故事的起因。最后再问:天补好了吗?了解故事的结局。通过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掌握了女娲补天的来龙去脉。
四、关键词切入
《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作文教学,我采用了关键词切入法。上课起立后,我若无其事地在教室里围着学生的课桌慢吞吞地走了一圈又一圈 ,听课的老师以为我吓傻啦,紧张地为我暗暗着急,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不知老师要干什么,教室里的气氛紧张极啦。我踱上讲台以一一提问学生:你刚才在想什么﹖学生们如实的告诉老师他想的内容。“你们说的是你们刚才的心理活动,把它用你们的笔表现出来,它就是心理活动描写。” 通过关键词“心理活动描写”的解释,一下拉近了理论和现实生活的距离,学生对心理活动描写有了深入的理解,然后利用已备好的资料,找出许多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找出其表现形式,探究其表达效果,再出示情境进行练习,最后出示题目,在具体的叙述中运用心理活动描写。
每一篇课文都有很多的切入点,这就是所谓的一篇课文一千种叫法,但我们必须找出最适合的切入点,所以在找寻切入点时必须要注意﹕1、切入点要关注学情。2、切入点要能突破重难点。3、切入点必须明确细化。4、切入点要让课文内容系统化。
一、新课导入
【筷子兄弟—父亲】这首歌曲特别红火,一首歌曲能红火,首先是他的脍炙人口,最重要的还是这首歌曲能引起人们的共鸣。我们常说——父亲是平凡的,同时也是伟大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篇讴歌父亲的文章——《台阶》
二、走进作者【放映相关PPT】
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1986年《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近年来发表小说颇多,主要有《十八里营房》《小学老师》《塌鼻大娘》。1987年开始文学创作,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李森祥是73届高中毕业生,那个时代没有大学可考,毕业后他只能回家务农。没有机会上大学,在李森祥看来,唯一的出路就是当兵了。然而,父亲却极力反对,原因很简单,李森祥是家里的长子,一旦离家,就少了一个健壮的劳动力。然而,第一年报名计划的失败,并没有动摇李森祥的决心,第二年,他瞒着父亲,偷偷报了名。18岁的他,第一次出门远行,当了兵,那时候的李森祥,满心想着的就是当一名职业军人。他是某军校的首届学生,毕业后在基层连队带过兵。让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当年他经过三个月的“魔鬼”训练,使一群大山深处瘦骨嶙峋的兵每人平均增加了10公斤体重。或许,在整个军旅生涯中,这让李森祥觉得是最“军人”的一幕。而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森祥,他的生活相对都比较“文气”,做过书记员、管理员、机关后勤,尽管工作也相当出色,但在李森祥内心,他离原本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心里多少有些失落感。”正是在这份失落感的催化下,直到1986年,开始写短篇小说,1988年,他的第四个短篇小说《台阶》发表在《上海文学》,这篇小说入选了八年级的语文课本。那时,他32岁。】
三、感知课文
1.全班读全文【我一段学生一段】(正音正字)凹凼 尴尬 烦躁
嵌着 黏性 很倔 门槛
磕烟灰 涎水 揩
2.讲述故事情节(简要概括主要情节,理清思路)
四、研读课文
全文分析 ——(1)统领全文的句子是哪一句?(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A.开端部分——父亲造台阶的原因—— 从第1段到第9段。
我们一起来看第2段,第2段介绍了我们家的台阶是父亲背回来的,是父亲劳动的结晶。——“大约三百来斤重”、“一口气”、“一下子”背了三趟——表现了父亲健壮能干。父亲感到太可惜——可惜什么——麻筋草鞋——父亲自己受累不计较,反而很可惜“一双草鞋”——表明了父亲的简朴,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经济条件非常落后。第3段讲石板不打磨就用,石板那么粗糙也说明了当时经济条件很——落后,很差。我们家的台阶低从哪里体现出来——【第4段——连跳三级——台阶低不低——确实很低。第5段——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上——台阶低。从这里确实可以看出家里台阶确实很低。】第5段讲父亲洗脚的动作描写、皮肤颜色描写体现出父亲吃苦耐劳,朴素。(2)父亲为什么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第8段——(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中心句)因为台阶是地位的标志。人家高的有十几级,自家台阶只有三级,被人小看,——“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想有地位而没有地位,所以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低眉顺眼——表明了父亲因为台阶的原因而觉得自己地位低下而觉得自卑的心理。但他日夜盼着,准备着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日夜盼着——表明父亲对建有高台阶的新屋的愿望强烈不强烈——非常强烈).【放映相关PPT】
B.发展部分——父亲为建有高台阶的新屋做准备——第10段到第16段。
10段——父亲捡砖、瓦、塞角票,第11段——拣卵石,砍柴、编草鞋15段——“鸡叫三遍时父亲出发,黄昏贴近家门口时归来”——父亲外出了一整天,劳动时间很长;父亲的神态很疲倦——表明父亲劳累的程度。16段——那么父亲劳累大半辈子,劳累准备的结果“塞角票的瓦罐满了几次,门口空地上鹅卵石堆得小山般高”。这几段写父亲为建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的艰辛的努力。13段——“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颗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是——神态描写,表现出父亲很羡慕,也很向往,他在筹划怎么样加快准备,争取早日建起高台阶的新屋。C.高潮部分——写父亲建造新屋建造九级高台阶。——17段到24段。
真正写造屋的只有第17段,从18段开始到24段都是写造台阶。略写造屋,详写造台阶——因为我们的文章主题是台阶。
19段——“很轻的响进院子里”“露水,水珠”细节描写看出父亲的辛苦劳作且难以抑制的兴奋、强烈的渴望 20段——黄泥颜色的细节描写体现出父亲心情的美好21段——“许多纸筒落在父亲的头上肩膀上,父亲的两手没处放似的,抄着不是,贴在胯骨上也不是,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因而,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些尴尬的笑。——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父亲在是众人仰慕下的不自在。我们再看22段最后,父亲托青石板时腰闪了一下,我就不让他抬,他坚持要抬,抬的时候,他的一只手按着腰——父亲年老力衰了,但是又很要强。
D.结局部分——高台阶完成后的父亲。——25段到31段。
那么新台阶修好后,父亲的心情如何——27段,——不自在,为什么新台阶修好了,父亲反而不自在了呢?台阶低意味着经济地位低下,父亲因此形成了自卑的心理,这种自卑心理长期存在,又难以一下子消除。所以台阶高了,反而处处不习惯。
父亲怎么样了? 父亲老了——文章用了两个细节,第28段,挑水和母亲给他治病两个细节,我们看挑水这个细节——父亲挑水,身子晃了晃,水泼了,我心疼他,去抢担子,结果父亲怎么样——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再一次表明父亲要强的性格。接下来父亲又闪了腰,让母亲治病,——从父亲的腰里流出好大一滩污黑的血。【对比前文,父亲那时候身强体壮】“三百来斤的青石板一口气背到家,还背了三趟。对比发现——新台阶修好了,父亲的身体——累垮了。
29段——父亲身子累垮了,于是我们不让他做活了,父亲没事干很烦躁,偶尔出去一趟,回来时,一副如有所失的样子——为什么?父亲干了一辈子,劳动就是他的生命,在他的精神世界里,劳动就是收获,就是创造,体现了自己的价值,一旦不能干活,就失去一切,所以感觉若有所失。
30段——“头颅埋在膝盖里”表明父亲离开劳动而痛苦不堪,短发“灰白而失去了生机”——父亲不能干活,他的生命就失去了一切。
31段——好久之后,父亲又像问自己又像是问我:这人怎么了?——表明此事父亲的心理很沮丧,很困惑。
32段——怎么了呢,父亲老了。
——故事的结局:父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结尾以我的口吻结束,体现作者的伤感、遗憾。【父亲辛苦一辈子,却没有得到要他想要的,只是得到一座房。】 ——李森祥是用了逗号与句号。他为什么要用逗号与句号呢? 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
五、文本探究
1、“台阶”的深刻内涵——希望所有像父亲一样的农民由贫穷走向富裕、由被漠视走向被尊重、由自卑走向自尊。
2、“父亲”这一形象的典型意义是什么?作者对父亲寄予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教案分析】推荐阅读:
课文《孔子》教案06-11
白鹅课文教案03-09
课文《故乡》的教案06-04
匆匆课文教案设计06-21
《日出》课文教案设计10-22
草原小学课文教案11-07
《雨巷》课文教案设计11-22
《母爱》课文教案设计12-02
世纪宝鼎课文教案12-08
画风课文教学教案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