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行业分析

2024-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茶行业分析(共10篇)

茶行业分析 篇1

一、茶行业现状

A、世界茶叶80%产在亚洲。中国、印度、斯里南卡、肯尼亚和印度尼西亚五大产茶过得茶叶产量占世界茶叶总产量80%。中国2005年从印度手中重新夺回第一产茶国的地位。

B、推动茶产业发展因素

1、政策支持

2、企业的多元化

3、新资本注入

4、产业的变化(手工机械)

5、市场的发展

6、茶文化的宣传

【内部、外部、行业气氛(茶精神)】

二、茶叶市场的4大营销模式

A、天福茗茶的连锁店模式(1000多家门店)

天福模式的精髓在于:不做生产型企业,将企业定位于控制终端销售的营销型企业,通过委托加工,什么茶好就卖什么茶,通过搭建直接面对消费者的营销平台,供应能为消费者接受的产品,化解销售压力。

B、立顿的超市模式

立顿是联合利华旗下的一个品牌。销售上它认准人人都熟悉的超市货架,锁定普通民众的消费生活区。但在中国还是不尽如人意。

C、红女吃茶的品类模式

对于习惯喝茶的人来说,吃茶确实是个新鲜的词语。

D、传统的茶叶批发市场模式

是国内大多数茶企仍然选择的营销模式,大约60%的茶叶通过批发市场进行销售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需要产业改革。

三、茶行业存在问题

目前中国是产茶大国,但还不是产茶强国

A、茶叶单产低

1、我国茶园面积占世界茶叶面积接近一半,但产量只达到1/4。

B、组织程度低

1、我国大多数茶园都已经承包给农户,茶叶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经营过度分散。

C、劳动效率低

1、我国目前有8000万茶农,另外有5000湾以上人员从事茶叶销售、服务等第三产业的工作。

D、茶叶标准

1、标准化的重要标志就是茶叶加工的机械化

E、缺乏龙头企业

1、没有一家可以可以占到2%的市场份额,整个茶行业将面临着一个大的整合四、存在问题解决办法与网络推广的关系

解决办法:

A、把握市场热点转换

1、通过对加工工艺和品饮方式的改进,形成市场的卖点,促进需求的增加

B、发展名优茶,兼顾大宗茶

1、打造名优茶的品牌将是茶企业的必经之路

2、名优茶在产品质量上过分注重外形

C、打造茶叶品牌

1、品牌有两类:a:产品品牌 b:通路品牌

2、由于市场发育不成熟,通路品牌发展较为成功。(天福茶叶)

3、企业一方面要扩大连锁经营规模,来迅速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对企业的D、发展茶产品深加工

E、关注茶文化产业的发展

1、以茶文化为题材的旅游业、影视业、出版业、艺术品经营业、动漫业等同样也可以形成新的茶文化产业

F、现在中小型厂家注重对加盟商的招商宣传,缺少对消费者的宣传,进行好的网络推广可以在宣传的深度和广度起到很好的效果。

五、中小茶企招商难的原因

A、产品“千人一面,毫无个性特色可言”

B、招商目的、目标不明确,招商没计划,没策略

C、企业为快速回笼资金,缓解自己压力,采取短视的、杀鸡取卵的招商方式

D、加盟商浮躁的心态,主观性不强,不愿与品牌共同成长,希望“傍名牌”,快速致富

E、行业大环境的变化,消费心理成熟

茶行业分析 篇2

酸茶是德昂族独有的茶品,在男女双方定亲过程中运用较多,宾主双方先嚼酸茶再含着茶点嚼,滋味回甘,香脆,十分爽口,边吃边讨论结婚的各项事宜,如聘礼、婚期、婚宴等。传统德昂族酸茶的制作方式很特殊:先挖一个深3m、直径2m的深坑,用野芭蕉叶把坑内四周垫好,洗净近3d内采摘的鲜茶叶,晾干,加入由几种草药配置成的粉状发酵药粉,把发酵药粉和新叶搅拌均匀,放入坑中,用野芭蕉叶盖好再撒上一层薄土发酵10d,之后用竹叶和竹篾将茶包成茶包,将茶包放在箩筐上,压紧,发酵半年,这期间要把茶包从上到下翻1次。酸茶做好后,便可食用。食用时加入辣椒、洋葱等拌着吃。但绝大部分酸茶是晒干贮藏,留到以后食用。其中一部分晒干的酸茶舂细微湿后用2块木版紧压成薄片,晒干后切成小块(见图1),即可放入水杯或碗中泡水喝,也可嚼着吃。自然晒干的散茶(见图2)多用于烤茶或直接放入杯中冲入开水泡着喝。

通过对酸茶进行感官审评和理化分析,可使人们了解酸茶的成分与品质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出德昂族酸茶独特的加工工艺。为此,笔者对酸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以期为研究、传承和弘扬德昂族茶文化提供理论依据,并从侧面反应出酸茶养生保健的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用茶资料见表1。

1.2 试验方法

1.2.1 氨基酸含量的测定采用茚三酮比色法。

茶样→加沸水80mL→沸水浴浸提30min→趁热过滤→定容→加磷酸盐缓冲液→加茚三酮溶液→沸水浴加热→冷却定容→放置5~10min→测定。重复测定3次。

1.2.2 多酚类测定采用酒石酸铁比色法。

茶样→去离子水浸泡3h→加热煮沸→90℃保温2h→过滤→滤液浓缩→氯仿(1∶1)萃取→水层→乙酸乙酯萃取→测定。重复测定3次。

1.2.3 黄酮类测定采用槲皮素比色法。

以槲皮素为标准品。采用70%乙醇回流提取:茶样+70%乙醇→浸泡24h→70℃水浴锅提取3h→过滤→滤液蒸发弃酒精→氯仿萃取→水层→乙酸乙酯萃取→浓缩→测定。重复测定3次。

1.2.4 茶叶咖啡碱的测定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茶样→加沸水450mL→沸水浴浸提45min→抽滤→滤液冷却定容→提取液→加硫酸溶液→加碱式醋酸铅→定容→过滤→取滤液50mL→定容→摇匀→测定。重复测定3次。

1.2.5 儿茶素类测定采用香荚兰比色法。

标准溶液为(+)-catechin。重复测定3次。

1.2.6 其他测定内容。

水分、水浸出物测定参照有关文献,均重复测定3次。

2 结果与分析

2.1 感官审评

干评茶叶外形的条索、色泽、嫩度、匀净度,湿评茶叶内质的汤色、香气、滋味、叶底,由10位具有良好感官审评能力的人员进行。整个评审操作流程:取样→评外形→称样→冲泡→沥茶汤→评汤色→闻香气→尝滋味→看叶底,审评时取茶样3.0g,150mL沸水冲泡,静置5min,重复3次。审评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不同类型酸茶外形色泽黄褐,条索尚紧结,内质汤色黄亮,滋味醇和浓厚,清香显著,叶底肥硕匀齐。其中2级干饼茶表层有“金花”,表明酸茶特殊风味的形成与微生物作用有关,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2 生化结果与分析

经过生化测定,所选试验茶样内含成分含量见表3。

注:测定时间为2008年10月20~22日。

2.2.1 不同类型茶黄酮类含量的变化。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 compounds)是广泛存在于植物体内的低分子多酚类次生代谢物质,以游离态与糖结合为苷的形式存在,结构类型复杂多样。茶叶中的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黄酮醇及其苷类,是构成茶黄素的重要组分,能溶于热水,对茶的色泽和滋味都有一定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表明,黄酮类化合物无毒无害,能防治心脑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的疾病,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抗癌、抗菌、抗过敏、抗病毒、抗肿瘤、抗辐射、降血糖以及降血压和增强免疫能力等药理作用与生物活性,对人体有很好的保健效果。

由图3可以看出,不同类型茶类黄酮含量的平均值依次为:青砖(1.384%)>普洱茶(1.137%)>2级干饼茶(0.945%)>紫芽(0.839%)>2级干酸茶(0.764%)>3级干酸茶(0.663%)>5级干酸茶(0.505%),差异极显著。

不同类型酸茶黄酮类含量为0.505%~0.945%,其中2级干饼茶含量最高,5级干酸茶含量最低。一般情况下,茶叶中黄酮类含量为3%~4%,被认为是绿茶汤色的重要组分,而酸茶汤色棕黄亮,说明在酸茶特殊的加工过程中,黄酮类物质降解是形成酸茶汤色的影响因素之一。

2.2.2 不同类型茶儿茶素含量的变化。

茶叶儿茶素是茶叶中一类重要的天然活性物质,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和广泛的药理功效。近年来,应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发现儿茶素具有抗肿瘤、抗基因突变、抗菌消炎、抗动脉硬化等多种生物学功能。

由图4可以看出,不同类型茶儿茶素含量的平均值依次为:紫芽(33.779 5%)>青砖(23.703 3%)>3级干酸茶(12.029 3%)>2级干饼茶(10.540 2%)>5级干酸茶(10.333 8%)>2级干酸茶(8.395 5%)>普洱茶(2.116 4%),差异极显著。

不同类型酸茶儿茶素含量为8.3955%~12.0293%,其中3级干酸茶含量最高,2级干酸茶含量最低。一般情况下,茶叶中儿茶素含量为12.6%~25.2%,儿茶素苦涩味较重,具有强的收敛性,有利于绿茶滋味的形成。儿茶素在高温、湿热、有氧条件下易发生氧化、聚合、缩合反应,生成橙黄色聚合物。在酸茶特殊的加工过程中,由于微生物作用和水热作用,产生大量的热量,创造高温、湿热的条件,有利于发生氧化、聚合等反应,从而使儿茶素含量降低,有利于形成酸茶醇厚甘滑的品质特征。

2.2.3 不同类型茶茶多酚含量的变化。

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是形成品质的重要物质。茶多酚(Tea polyphenol)是茶叶的主要功能性成分,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这种生理活性是由于其具有多酚羟基结构,决定了它对自由基高效的清除作用。研究表明,茶多酚由于结构的特殊性,在药理药效方面对辐射损伤、降低有害酶的活性、抗突变、抗肿瘤、延缓衰老、调节免疫、防治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有独特的作用。

由图5可以看出,不同类型茶类茶多酚含量差异达极显著;其茶多酚含量的平均值依次为:紫芽(41.575 6%)>青砖(37.114 8%)>5级干酸茶(22.231 7%)>3级干酸茶(20.903 2%)>2级干饼茶(13.345 9%)>普洱茶(10.309 5%)>2级干酸茶(9.546 8%)。

不同类型酸茶茶多酚含量为9.546 8%~22.231 7%,其中5级干酸茶含量最高,2级干酸茶含量最低。一般情况下,茶叶中茶多酚含量为18%~36%,茶多酚滋味苦涩且有较强的收敛性,在酸茶特殊的加工过程中,茶多酚在多酚氧化酶的作用下氧化缩合,同时带动其他物质的氧化,生成色素类等多酚氧化产物,从而使茶多酚含量降低,有利于形成酸茶的品质特征。

2.2.4 不同类型茶氨基酸含量的变化。

茶叶中氨基酸与茶叶品质显著相关,氨基酸在茶叶加工中参与茶叶香气的形成,对茶汤的滋味、色泽等有明显影响。

近年来,对茶叶氨基酸研究最多的是茶叶中的茶氨酸,研究认为茶氨酸在医学上具有促进大脑和神经的生长,预防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及传导性神经功能紊乱等疾病;增加肠道有益菌群和减少血浆胆固醇;降压安神,改善睡眠,抗氧化和抗焦虑等作用。另外,茶氨酸作为一种食品添加剂,也可作为净水剂净化饮用水等。

由图6可以看出,不同类型氨基酸含量差异达极显著;其氨基酸含量的平均值依次为:普洱茶(2.329mg/100g)>紫芽(1.434mg/100g)>青砖(1.240mg/100g)>2级干饼茶(0.873mg/100g)>5级干酸茶(0.807mg/100g)>3级干酸茶(0.658mg/100g)>2级干酸茶(0.159mg/100g)。

不同类型酸茶氨基酸含量为0.159~0.873mg/100g,其中2级干饼茶含量最高,2级干酸茶含量最低。一般情况下,茶叶中氨基酸含量为1%~4%,在酸茶特殊的加工工艺中,由于湿热和微生物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更多的氨基酸被作为氮源营养而利用,从而导致氨基酸含量的降低。

2.2.5 不同级别酸茶咖啡碱含量的变化。

咖啡碱易溶于热水,茶叶中80%的咖啡碱可溶入茶汤中,咖啡碱(又称咖啡因)是构成茶汤滋味的重要成分,其在茶叶中的含量约为2%~5%,并具有兴奋中枢神经,消除疲劳,强心,利尿,抵抗酒精、尼古丁、吗啡的毒害,急救呼吸衰竭等重要的药理功能。

由图7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酸茶咖啡碱含量为0.315 9%~0.604 7%,其中2级干酸茶含量最高,2级干饼茶含量最低。酸茶的咖啡碱含量比其他茶类几乎降低10倍左右,但低咖啡碱茶对人体也有一定的益处,尤其是对咖啡碱过敏人群。研究表明,对咖啡碱敏感的人群一次性摄取10mg咖啡碱便会引起某些不适症状。尽管咖啡碱对人体机能有多种调节作用,但过量摄入咖啡碱仍可能对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2.2.6 不同级别酸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变化。

茶叶中能溶于热水的可溶性物质,统称为茶叶水浸出物。茶叶中水浸出物是茶汤的主要呈味物质,水浸出物含量的高低反映了茶叶中可溶物质的多少,标志着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水浸出物的多少,与茶叶品质成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79。

由图8可以看出,不同类型酸茶水浸出物含量为26.869 4%~33.439 6%,其中3级干酸茶含量最高,2级干酸茶含量最低。影响酸茶水浸出物含量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因素有产地环境条件、原料的老嫩程度、发酵过程的长短以及微生物的生长等。酸茶的水浸出物含量影响茶汤的厚薄、滋味的浓强程度,与其品质成一定正相关。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的酶促作用下,微生物呼吸代谢产生的热量和茶叶水分的湿热作用使多酚类物质转化,不溶性物质增加,可溶性蛋白下降,水溶性糖类下降,是水浸出物含量降低的主要原因。

3 结论

(1)德昂族的茶叶加工方式与云南省其他民族大致相同,但酸茶的加工工艺为德昂族所独有,是历代先民传承发展保留下来的特色茶品。德昂族酸茶的制作方式非常特殊,虽然其制作配方和加工细节并未完全掌握,但从其他侧面体现出德昂族最传统的茶叶加工工艺及多样的饮食习惯。

(2)对酸茶的氨基酸、茶多酚、儿茶素、黄酮、咖啡碱等化学成分的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通过感官审评,明确了德昂族酸茶的主要化学成分与品质的关系,为酸茶的深入研究与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为酸茶的规模化生产、进出口贸易、检验检疫提供了理论依据。

(3)德昂族酸茶独特的加工工艺,使其形成特殊的内含化学成分,为其独特的品质特点及保健功效奠定了物质基础。其特殊风味的形成与微生物作用有关,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4)通过酸茶加工工艺、理化成分与感官审评的分析研究,证明德昂族酸茶的品质特征:汤色黄亮,滋味醇和甘滑,香气清香,风味独特,有别于现有的各种茶类,其养生保健价值值得深入研究。

黑苦荞茶与黄苦荞茶的热分析对比 篇3

关键词:黑苦荞茶;黄苦荞茶;热分析;升温速率;加工温度;加工工艺;试样质量

中图分类号:TS272.7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4)11-0330-02

荞麦是我国重要的集营养与保健为一体的粮食作物,现在主要分布在西北、东北、华北、西南的高山地带。荞麦不仅是人类理想的食物资源,保健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草纲目》称荞麦为“五谷之王”,具有降气、宽肠、磨积滞、消热肿风痛、除白浊白带、脾积、泄泻等药效[1]。现已开发出的产品荞麦面条、荞麦烘焙制品、荞麦膨化食品、荞麦饮品、荞麦调辅品和荞麦芽菜等[2-10]。苦荞茶在综合了荞麦的各方面作用后,作为饮品得到众多认可。苦荞茶从原材料说,主要分为4大类:分别为黄苦荞茶、黑苦荞茶、苦荞花茶、杂交荞苦荞茶。目前,在荞麦及其制品研制和开发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由于烹饪应用和食品加工过程中加热使得功能性成分的活性降低[11-13]。对荞麦茶在食品中的应用研究局限于对加工方式及加工工艺的研究,现代科技手段在荞麦茶加工中的研究应用很少。在通过试验探讨荞麦及其茶制品的加工温度为250℃以下[14],黑苦荞与黄苦荞在加工过程中的营养流失是否一致,加工过程中参数影响是否相同,加工、炮制温度通过现代科技手段建议范围目前均还未有相关研究报道。

热分析是在程序控温和一定气氛下,测量试样的某种物理性质与温度或时间关系的一类技术。热分析技术用于研究物质在某一特定温度时发生的热学等物理参数的变化,由此进一步研究物质结构和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反应规律以及制定工艺条件等[15]。将热分析应用于黑苦荞茶和黄苦荞茶的研究,可为加工过程和工艺条件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黑苦荞茶、黄苦荞茶(市售),在电烤箱中(100℃)烘干后在研钵中研细,取出放入称量瓶中备用。

1.2主要仪器与条件

CS-101型干燥箱,重庆实验设备厂生产;SHMADZUDTG-60差热-热重分析仪;DSC-60差示掃描量热仪,日本岛津公司生产,升温范围为室温至590℃;气氛为静态空气;参比物为空铝坩埚。

1.3方法

在静态空气气氛条件下,在最佳测试条件下,对试样进行热分析测定得到热分析图谱,对热图谱进行分析确定测试样品的特征值。

2结果与分析

热分析试验条件对热分析曲线的形状和特征值有较大的影响。在静态空气气氛状态下,分别研究了升温速率、试样质量对热分析曲线的影响。

2.1不同升温速率的热分析

从图1、图2可以看出,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ΔTmin增大(ΔTmin是曲线峰顶温度),但是增幅较小,尚未来得及反应,便进入更高的温度,造成反应滞后,而且将反应推向在高温区以更快的速度进行,使得峰幅变窄,呈尖高状,谷底温度出现滞后现象,整个吸热谷呈现向高温区漂移的特征。2种供试材料升温速率为15℃/min时,曲线的峰形比较好,可作为试验升温速率。

2.2不同质量的热分析

从图3、图4可见,随着试样质量的减少,TG曲线的形状

几乎完全一致,DTA曲线的峰形变得尖锐,为了更好分析图形,选择样品质量在2mg左右为宜。

2.3黑苦荞茶与黄苦荞茶的热分析

黑苦荞茶与黄苦荞茶在最佳试验条件下的热分析结果见图5,TGA为热重曲线,DTA为差热曲线。

从分解图像上可以看出,黑苦荞茶和黄苦荞茶的主要分解曲线分别为5个和4个峰。通过做切线分析各峰的温度、失重率、焓变等数据见表1、表2。表1结果,第2阶段的失重率最大,对应峰温为327.52℃。失重率趋势为抛物线。表2结果,最大失重阶段同样为第2阶段,对应峰温为339.96℃。此阶段的失重率趋势呈抛物线趋势。

通过试验得出如下结论:(1)最大失重阶段的放热峰峰温均为330℃左右,失重率均为40%以上;(2)在105℃之前为失水阶段,表明虽然进行烘干,但吸水仍较严重。因烘干条件为105℃,所以开始分解温度应在105℃之后。通过做切线得知,开始分解温度分别为292.97、227.05℃,表明2种样品开始分解温度相差不大;(3)2条曲线的吸、放热峰相似,各阶段的失重率趋势大致相同;(4)在540℃后,黑苦荞茶多出1个放热峰,黄苦荞茶没有,可能是黑苦荞茶本身营养成分比黄苦荞较好。

黑苦荞茶和黄苦荞成分大致相同,则加工温度及加工工艺均可相同,温度可控制在200℃以下。

3结论

通过升温速率和试样质量的图谱分析,确定了用DTG-60差热-热重分析仪在静态空气气氛下测定黑苦荞茶和黄苦荞茶的试验条件均为:升温速率为15℃/min,试样质量为2mg左右。通过对黑苦荞茶和黄苦荞茶进行热分析,黑苦荞茶和黄苦荞茶成分大致相同,加工温度及加工工艺均可相同。经热分析数据处理,黑苦荞茶开始分解的温度为292.97℃,黄苦荞茶开始分解的温度为227.05℃,建议加工、炮制温度控制在200℃以下。

参考文献:

[1]张亚,王飞翔.荞麦的利用价值与产业化开发思考[J].湖南农业科学,2003,(3):67-68.

[2]阎红.荞麦的应用研究及展望[J].食品工业科技,2011,30(1):363-365.

[3]孙倩.黑苦荞[J].中国食品,2012(1):59.

[4]栗丽萍.速冻荞麦面条加工技术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农业大学,2008.

[5]贾冬英,姚开,张海均.苦荞麦的营养与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粮食与饲料工业,2012(5):25-27.

[6]GuoXN,YaoHY.Fractionationandcharacterizationoftartarybuckwheatflourproteins[J].FoodChemistry,2006,98(1):90-94.

[7]周小理,李宗杰,周一鸣.荞麦治疗糖尿病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J].中国粮油学报,2011,26(5):119-121.

[8]惠丽娟.荞麦杂豆蛋糕的加工技术及影响其品质的因素的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9]肖诗明,吴中文,张忠.苦荞麦曲奇饼干的研制[J].食品科技,2003(12):31-32.

[10]周小理,黄琳.荞麦蛋白的组成与功能成分研究进展[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HJ2mm]自然科学版,2010,10(3):196-199,233。

[11]张玲,高飞虎,高伦江,等.荞麦营养功能及其利用研究进展[J].南方农业,2011,5(6):74-77.

[12]姚荣清,梁世中.苦荞麦保健醋酿造工艺研究[J].粮油食品科技,2005,13(1):9-11,18.

[13]张莉,李志西.传统荞麦制品保健功能特性研究[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3):53-57.

[14]朱静平.荞麦及其茶制品的热分析研究[J].食品工业,2013,30(5):121-122.

[15]刘振海,徐国华,张洪林.热分析仪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茶行业分析 篇4

2016年,我国果蔬茶加工行业总体保持平稳较快发展,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平稳增长,出口总体呈现量价齐升趋势,果蔬汁加工产业步入全新时代,茶产业品牌建设逐步推进,食用菌产业精准扶贫成效凸显。但行业还存在成本上升,加工专用品种亟待改良,产品结构单一,电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缺乏监管等问题。行业亟需加强结构性改革,建立电商管理体系,加大产品出口支持力度。

一、行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行业总体保持平稳增长态势。2016年,规模以上果蔬茶加工企业7545家,完成主营业务收入11873.0亿元,同比增长8.0%;实现利润总额847.4亿元,同比下降0.1%。其中,精制茶加工业和蜜饯制作行业主营业务收入增长较快,分别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204.4亿元和637.0元,同比分别增长13.2%和10.3%。

(二)出口总体呈现量价齐升趋势。2016年,果蔬茶产品出口量为565.6万吨,同比增长1.9%,增速较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出口金额为118.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增速较上年上升0.5个百分点。各子行业出口表现各异,其中,果蔬汁出口额6.7亿美元,同比下降3.8%,对果蔬茶行业出口有向下拉动作用;冷冻及保鲜果蔬、干制蔬菜等加工行业出口稳中有升,出口额增速较去年分别上升10.4和1.4个百分点,对出口有促进作用。

(三)果蔬汁消费市场迎来新升级。随着消费者对清洁标签的重视以及消费理念的转变,NFC(非浓缩还原)果蔬汁日益受到消费者欢迎。中国NFC果蔬汁消费刚刚起步,约占国内果蔬汁消费总量2%左右,但近年来发展加快,品牌增多,如零度果坊、森美、派森百、可士可、Hey Juice、Fruitco、汇源、农夫山泉等。NFC果蔬汁以冷藏为主、品质好,价格适中,国内定价大多在15~20元,市场潜力巨大。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NFC果汁行业,我国果蔬汁行业升级换代步伐加快,开启了行业扩张发展的新契机。

(四)茶产业品牌建设逐步推进。近年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茶叶品牌,已成为国家以及行业机构的共识。通过整合企业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的资源力量,扩大品牌优势,促进了茶叶品牌的发展。2016年3月,由农业部牵头,国家有关部委、相关行业组织、国内6家重点龙头企业聚首农业部,共同达成了“合力打造茶叶国际大品牌,缔造大型茶叶集团”的共识;四川省委政府重点打造“天府龙芽”川茶公共区域大品牌,拟实现2020年综合产值1000亿元;浙江白茶产业产值现已达20个亿,所辖安吉县集聚政企联盟力量大力推进白茶公共品牌建设;湖北省英山县委政府支持8家龙头茶叶企业抱团发展,组建了“大别茶访”企业新品牌,带动了当地茶产业整体发展。

(五)食用菌产业扶贫成效凸显。食用菌产业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适合贫困区农牧民增收。通过对全国592个贫困县产业扶贫情况进行调研发现,有420县开展了食用菌产业扶贫,占比达72%。广西依托食用菌产业实施精准扶贫,截至2016年11月,全区54个贫困县中有53个开展食用菌生产,预计鲜菇年产量达17.4万吨,产值21.6亿元。广西钟山县引进区外食用菌企业发展食用菌加工业,年产黑木耳干品100多吨,通过50元/公斤的价格就地收购干黑木耳的方式,带动贫困农户实现脱贫增收。食用菌产业正逐步成为部分贫困地区产业精准扶贫的重要助推器。

(六)腌制蔬菜生产水平与品质稳步提升。受人工成本上扬、食品安全要求提高等因素影响,腌制蔬菜行业技术升级改造步伐加快。目前全行业已基本实现了自动化生产、机械化作业。机械自动化技术升级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腌制加工行业的生产成本,抵消了市场价格下滑带来的损失,保证了企业利润和产品质量安全。以四川泡菜为例,2016年腌制蔬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7.9%,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9.1%。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国内生产成本持续上升,进口产品冲击国内市场。由于国内原料和生产配料价格居高不下,加上劳动力成本大幅上涨,企业生产成本不断增加,使产品价格优势降低。2016年1-11月,规模以上企业精制茶加工平均成本突破60元/公斤,同比增长5.0%。此外,进口果蔬加工产品价格低廉,对国内市场也造成了一定竞争冲击。

二是加工专用原料品种亟待改良,综合利用率低。目前,我国普通品种和原料丰富,加工专用品种和原料缺乏,同时也缺乏品种的加工特性研究与品质评价,制约了加工专用原料和品种的发展。以国内黄桃种植为例,目前我国黄桃罐头加工所使用桃原料与南非、希腊等国相比,种植品种落后,导致品质难以比肩,国际竞争力不足。此外,我国原料农产品综合利用率较低,据统计全国果蔬加工综合利用率不到5%。北京市每天约有2万吨的毛菜进行再加工,其中近40%被当做垃圾处理。全市每年蔬菜供应约为770多万吨,每斤蔬菜平均要产生150克左右的垃圾,全年垃圾总量达到230万吨,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污染。

三是加工产品结构单一,新产品开发严重不足。我国果蔬加工主要以初级加工为主,在新产品研发、口味多样化、包装个性化等方面落后于国外企业,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以食用菌行业为例,目前我国食用菌产品加工率不足10%。在产品深加工方面,仍局限于比较传统的即食、休闲食品,而具有高附加值的保健、医疗、美容类的深加工产品较少。菌类罐头产品类型虽然多种多样,但缺乏特色,产品在口味、包装方面的创新发展严重不足,导致对国内消费群体的吸引力度不够。食用菌罐头出口一直以双孢蘑菇罐头为主,占我国食用菌罐头出口总量的70%以上,产品较为单一,只能定位于中低端消费市场。

四是电商销售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监管亟待强化。近年来随着国内电商的迅猛发展,电商销售成为果蔬茶行业提高内销的重要增长点。由于网络销售渠道监管困难,导致部分商家鱼目混珠,以次充好,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2016年8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组织抽检天猫、淘宝、1号店的蔬菜制品56批次,不合格率达5.4%,主要是腌制脱水蔬菜添加剂超标。这些产品大多采取代加工模式,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再到出厂进入消费者手中,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出现管理漏洞,监管难度大。

五是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出口影响持续。近年来,美国对我国出口果蔬罐头中农药多菌灵的最大残留量限制提高至0.01ppm,数值远远严格于我国及世界许多国家的现行标准。欧盟针对茶叶的残留限量标准陆续增至470多项,其中以最低检出量作为限量标准的项目已占总量的90%以上。2016年1月起,欧盟又执行多项茶叶农残限量新规,具有明显的技术壁垒,导致1-11月我国出口欧盟茶叶量同比下降5.2%。以上措施的实施,将对我国果蔬罐头和茶叶出口带来巨大负面影响,使企业蒙受损失。

三、政策建议

第一,加快行业结构性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建议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制定扶持创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果蔬茶加工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鼓励经营业绩良好的龙头企业遵循资源配臵和市场规律,优化产业结构,实施兼并重组,促进优势资源整合;改变原料种植方式,改良加工专用品种;鼓励企业积极引入新技术、新设备和新工艺,研发多元化新产品;加快推进产地初加工、精深加工和副产物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将产业链延伸到食品、医药、保健、化工等领域。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产品精深加工环节薄弱,加工程度低,创新产品少,加工技术落后等问题。

第二,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推进科普宣传引导。目前,为数不少的食品电商企业采用的代加工模式由于中间环节较多,容易出现问题。建议监管部门可建立电子商务产品质量信息共享公共服务平台和追溯体系来加强对电商企业销售的产品进行监管;提高电商企业准入门槛,加强中间环节管理和合作商户的质量把控;通过组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向消费者开展科普教育,加深公众对电商产品安全与风险的认识,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第三,加大出口支持力度,及时进行信息更新。一方面,建议有关部门联合行业协会共同开展公共服务,采集企业经营情况,在行业内进行跟踪研究,及时向相关企业通报信息和问题;还应从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对企业在出口中遇到技术性贸易壁垒、反倾销等问题给予支持和帮助,并及时发布出口预警报告,缓解突发事件对加工企业的影响,增强出口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企业应与政府和科研单位联合,对当地原料种植基地的农药使用进行共同指导和规范,从源头上杜绝原料农药超标问题。

主要执笔人:

茶行业分析 篇5

【企业网址】(点击看正文)

正文目录

第一章麦芽香米茶概述1

第一节麦芽香米茶定义1

第二节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历程2

第三节麦芽香米茶分类情况3

第四节麦芽香米茶产业链分析4

一、产业链模型介绍4

二、麦芽香米茶产业链模型分析6

第二章麦芽香米茶发展环境及政策分析11

第一节中国经济发展环境分析11

一、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现状11

二、中国宏观经济走势分析12

三、中国宏观经济趋势预测14

第二节行业相关政策、法规、标准18

第三章中国麦芽香米茶生产现状分析20

第一节麦芽香米茶行业总体规模20

第一节麦芽香米茶产能概况21

一、2012-2014年产能分析21

二、2014-2018年产能预测23

第三节麦芽香米茶产量概况25

一、2012-2014年产量分析25

二、产能配置与产能利用率调查27

三、2014-2018年产量预测28

第四节麦芽香米茶产业的生命周期分析31

第五节麦芽香米茶产业供需情况32

第四章麦芽香米茶国内产品价格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国内产品2012-2013年价格回顾34

第二节国内产品当前市场价格及评述35

第三节国内产品价格影响因素分析36

第四节2014-2018年国内产品未来价格走势预测

第五章2012-2014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总体发展状况

第一节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规模情况分析39

一、行业单位规模情况分析39

二、行业人员规模状况分析40

三、行业资产规模状况分析42

四、行业市场规模状况分析45

五、行业敏感性分析47

第二节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产销情况分析49 34 3739

二、行业销售情况分析

51三、行业产销情况分析52 第三节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财务能力分析5

5一、行业盈利能力分析与预测5

5二、行业偿债能力分析与预测56

三、行业营运能力分析与预测58

四、行业发展能力分析与预测61 第六章2014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概况65第一节2014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态势分析65第二节2014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特点分析66第三节2014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市场供需分析67 第七章麦芽香米茶行业市场竞争策略分析69第一节行业竞争结构分析69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69

二、潜在进入者分析7

1三、替代品威胁分析7

2四、供应商议价能力7

4五、客户议价能力77 第二节麦芽香米茶市场竞争策略分析80

一、麦芽香米茶市场增长潜力分析80

二、麦芽香米茶产品竞争策略分析8

2三、典型企业产品竞争策略分析85第三节麦芽香米茶企业竞争策略分析88

一、2014-2018年我国麦芽香米茶市场竞争趋势88

二、2014-2018年麦芽香米茶行业竞争格局展望90

三、2014-2018年麦芽香米茶行业竞争策略分析93 第八章麦芽香米茶行业投资与发展前景分析97第一节2014年麦芽香米茶行业投资情况分析97

一、2014年总体投资结构97

二、2014年投资规模情况99

三、2014年投资增速情况100

四、2014年分地区投资分析102第二节麦芽香米茶行业投资机会分析106

一、麦芽香米茶投资项目分析106

二、可以投资的麦芽香米茶模式109

三、2014年麦芽香米茶投资机会11

1四、2014年麦芽香米茶投资新方向112第三节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前景分析11

5一、殴债危机下麦芽香米茶市场的发展前景11

5二、2014年麦芽香米茶市场面临的发展商机116 第九章麦芽香米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120第一节麦芽香米茶行业集中度分析120

二、麦芽香米茶企业集中度分析12

2三、麦芽香米茶区域集中度分析125 第二节麦芽香米茶行业主要企业竞争力分析128

一、重点企业资产总计对比分析128

二、重点企业从业人员对比分析130

三、重点企业全年营业收入对比分析13

3四、重点企业利润总额对比分析13

5五、重点企业综合竞争力对比分析136 第三节麦芽香米茶行业竞争格局分析139

一、2014年麦芽香米茶行业竞争分析139

二、2014年中外麦芽香米茶产品竞争分析140

三、2014年我国麦芽香米茶市场竞争分析1

42五、2014-2018年国内主要麦芽香米茶企业动向145 第十章麦芽香米茶上游原材料供应状况分析149第一节主要原材料149第二节主要原材料2011-2014年价格及供应情况150第三节2014-2018年主要原材料未来价格及供应情况预测151 第十一章麦芽香米茶产业用户度分析153第一节麦芽香米茶产业用户认知程度153第二节麦芽香米茶产业用户关注因素1

54一、功能1

54二、质量157

三、价格159

四、外观160

五、服务162 第十二章2014-2018年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趋势及投资风险分析167第一节当前麦芽香米茶存在的问题167第二节麦芽香米茶未来发展预测分析168

一、中国麦芽香米茶发展方向分析168

二、2014-2018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规模170

三、2014-2018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发展趋势预测173第三节2014-2018年中国麦芽香米茶行业投资风险分析176

一、市场竞争风险176

二、原材料压力风险分析178

三、技术风险分析18

1四、政策和体制风险18

3五、外资进入现状及对未来市场的威胁184 第十三章麦芽香米茶国内重点生产厂家分析188第一节麦芽香米茶重点公司介绍188

一、**公司1881、企业简介1902、产品介绍1934、未来发展趋势196

二、**公司1981、企业简介2012、产品介绍2033、经营情况2044、未来发展趋势206

三、**公司2091、企业简介2112、产品介绍2123、经营情况2144、未来发展趋势217

四、**公司2191、企业简介2202、产品介绍2223、经营情况2254、未来发展趋势227

五、**公司2281、企业简介230

2、产品介绍233

3、经营情况235

4、未来发展趋势236239240 第十四章麦芽香米茶地区销售分析240

一、麦芽香米茶各地区对比销售分析

二、麦芽香米茶重点地区一销售分析

1、规格销售分析2422、厂家销售分析24

5三、麦芽香米茶重点地区二销售分析

1、规格销售分析2482、厂家销售分析250

四、麦芽香米茶重点地区三销售分析

1、规格销售分析2552、厂家销售分析256

五、麦芽香米茶重点地区四销售分析2472532581、规格销售分析2612、厂家销售分析263 第十五章麦芽香米茶产品竞争力优势分析266

一、整体产品竞争力评价26

5二、体产品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267

三、竞争优势评价及构建建议268 第十六章专家观点与研究结论272第一节报告主要研究结论272第二节博研咨询行业专家建议273

更多图表:见报告正文

详细图表略…….如需了解欢迎来电索要。

茶行业分析 篇6

有机茶是根据国家有机农业运动联合会(IFOAM)的《有机生产和加工基本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其要求经过有机食品认证机构审查颁发,获得有机茶叶标识的茶叶。主要特点是在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人工合成化肥、农药、除草剂、食品添加剂等化学合成物质,不受重金属污染。

绿色食品茶是根据我国国情于上世纪90年代初提出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标准进行生产加工的,产品面向国内外市场,是由专门机构认定,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产品。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茶与有机茶要求相近,在生产过程中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物质。A级绿色食品虽可使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但它有严格的标准,包括环境质量标准,生产操作规程,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和卫生标准)等相关标准。目前全国有17个省、市、自治区63个茶叶生产企业、83个茶叶产品经过认定获得绿色食品的标识。

无公害茶是指茶叶产品中不含有物质或农药残留、重金属、有害微生物等,卫生质量指标达到国家有关标准要求,对人体健康没有危害。无公害茶叶生产,要合理用药,提倡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

九家川茶企业入选行业百强 篇7

日前, 由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主办评选的2012年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名单出炉, 中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仍居榜首。其中, 有9家川茶企业入选, 与2011年持平, 竹叶青挤入行业十强, 位居第六。

据了解, 本次评选在2011年度企业财务审计报告基础上, 由各省市茶叶组织审核、推荐, 经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组织专家初审、确认, 并通过网络公示与再次核实等程序选出。入选百强的9家川茶企业依次为峨眉山竹叶青茶业、峨眉山旅游股份公司、文君茶业、叙府茶业、花秋茶业、蒙顶山味独珍茶业集团、绿昌茗茶业、蜀涛茶业、了翁茶业。

长春市区餐(茶)具消毒效果分析 篇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外就餐的次数也在不断的增加,如何加强餐(茶)具管理,减少餐(茶)具对食品的污染已成为食品卫生监督、检测部门当前较为重要的问题。

为了解我市餐饮业餐(饮)具的卫生状况及消毒质量,现将2000~2002年长春市范围内的餐(茶)具消毒效果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

对象:随机抽取全市范围内宾馆、酒店、饭店等餐饮业消毒后准备使用的碗、盘、勺、筷子、茶杯等餐具样品51 800份。

检测方法:按GB/T 18204.3-2000规定方法检测大肠菌群。采用纸片法,用灭菌生理盐水湿润5cm×5cm大肠菌群快速测定纸片2张,分别粘在随机抽取的清洗消毒后准备使用的餐茶具内、外缘口唇接触处,约30秒后取下,置于无菌塑料袋内,放于36±1℃培养箱内培养16~18小时,观察结果。

结 果

按照GB9663-1996《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评价,检出大肠菌群阳性为不合格。3年中共检测餐具51 800份。大肠菌群阳性30 000份,合格率57.92%。不同种类餐具的检测合格率为碗51.01%、筷子57.05%、盘58.02%、杯70.05%及其他(汤匙饭瓢等)57.48%(见表1)。

不同年份的检测合格率为50.53%、58.20%、65.44%(见表2)。不同季度的检测合格分别率为66.18%、51.46%、51.30%、62.79%(见表3)。 不同规模的餐饮单位大型的检测合格率为64.01%,中小型的合格率为50.27%(见表4)。

以上检测结果无论是不同类型餐饮具,还是不同年份、季度、不同规模的餐饮单位,其检测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5)。

讨 论

在不同种类的餐饮具中,使用最普遍的碗类合格率最低,而使用频次较少的杯类合格率相对较高。从不同年份的检测结果看,合格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这表明我们的监督部门的监管力度在不断加强,管理取得成效。

从不同季度的检测情况看第2、3季度的合格率明显低于第1、4季度,因为夏秋季的气候炎热,细菌繁殖快,所以应加强夏秋季的监督管理,以减少肠道传染病的发生。

从不同规模的餐饮单位的检测结果看,大型餐饮单位的合格率明显高于中小型的餐饮单位,是因为大型餐饮单位的消毒设施比较齐全,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较高,且大多数经过岗前培训,卫生观念意识强。卫生制度比较健全,有专人负责。而中小型的餐饮单位相比较存在消毒设施不齐全,卫生制度不健全,卫生意识薄弱,从业人员素质偏低,且流动性大,责任性不强。因此应加强对中小型餐饮单位的管理力度,按时培训,增加学习,使他们真正做到1洗2刷3过4消毒5保洁,以预防消化道传染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公共场所卫生标准检验方法,2000.

对于茶的感悟:茶气道及高士品茗 篇9

入口味冲扩,激荡难自持。

润喉感滑化,如梗还不去。

似去却又来,甘回如品饴。

气因心静和,津生泉涌急。

欲寻同道者,尽在茶禅里。

这是我前年写的一首小诗。当时与高先生品茗畅聊,颇有心得,加之岩茶品质极佳,引人入胜,就埋下了一粒写点这方面文字的种子。

茶可以行气,是养生,可以喻道,是修行。茶如何行气?候茶者静心以待,则气机平和不乱,奉茶者,沐浴焚香,尊礼诚敬,则神敛而心澈,气机舒畅。品茗时,闻香而意妙,气通精微,饮而感味,茶入腹而阳气动,气随茶行,阳气通达以舒身形。这就是饮茶行气以养生。

论茶时,多以体味参悟相交,言语温润如春风,颜色和煦如朝阳,论茶者沐浴其中,气行于身之内外,充达于室中,不只养生,也养风水。

思茶者。回味品茶时的境况,茶入口中的感受、身心的体验以及论茶时的参悟,其实又是一次茶禅相参的经历,也是一次身心的清洁沉净。所以,茶之养生,在于行气,气畅而身得以养,茶之养生,也在于心静,心静方能品出茶的妙味。茶引心静,心静以致身和。

至于以茶喻语道而修行,那是茶人以及品茗者,于茶的生长形成、制作,以及茶所蕴含的意境中,渐渐体悟世间大道。比如武夷岩茶的制作。经历九死一生,凤凰涅槃,到泡茶时,茶叶遇水又活,舒展开来,似有无限生机。一片茶叶一世界,一杯茶里一大道,世间万物,人与众生,莫不如此。

引我认识岩茶的,是高先生。我们相交多年,但是品茗论道,还是三年前才开始的。我写这些文字,受了他许多言谈的启发。高先生于茶,可称极尽精微。他不仅能于茶入口之时就能体会茶的种种微妙,形象生动地加以表述,令人口中生津,而且在茶道上颇有见地,于品茗之时,纵谈儒道释三家妙理,且与茶之生灭因缘息息相关,听得人乐而忘忧、悦不思返。

高人自有与众不同处。高先生闭关之后,难得再见面。于是我在一日清晨独自饮茶时,写了一首

《 高士品茗》

高士品茗尽精微,

述说口舌身意津。

常坐对饮多忘时,

偶得文章一片新。

去年秋冬少音讯,

知是高士或归隐。

今日茶香一杯闲,

云游他乡问何人。

今日写这个小品,算是这几年对于茶的一些粗浅感悟。也不辜负高先生的好茶和他的精言妙语,再与高先生品茗时,也能有新的话题。

作者:范笠

茶行业分析 篇10

2001年世界茶叶产量达302.2万吨,出口总量达138.86万吨。随着各茶叶生产国茶叶产量的持续增长,茶叶产供销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茶叶生产效益不断下降。为促进茶叶消费,提高茶叶经济效益,充分利用茶树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研究和开发多元化的茶叶产品,特别是在茶深加工、综合利用及茶叶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更是蓬勃发展,使茶叶这一古老的传统产业焕发出新的活力。

一、茶资源利用及茶产品开发现状

1、新型茶制品

(1)高γ-氨基丁酸茶

高γ-氨基丁酸茶是由日本农林水产省蔬菜茶叶试验场首次开发成功的新型茶,要求茶叶中的γ-氨基丁酸含量必须达到150 mg/kg以上,高γ—氨基丁酸茶具有明显的降低人体血压的功效。因此高γ-氨基丁酸茶(商品名GABA)自1987年在日本投放市场以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正在形成叶茶、袋泡茶和罐装茶等系列产品。该茶卖价比一般同级绿茶高1倍。目前,肯尼亚、斯里兰卡等国也开始研究提高CTC红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我国也研制出高γ-氨基丁酸炒青绿茶。

提高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

a.改变加工技术鲜叶先经氮气处理,然后用半发酵茶的加工方法进行加工。

b.用红外线照射加温处理茶鲜叶50分钟,可使其γ-氨基丁酸含量有明显提高。

c.用0.1-0.2mol/L的谷氨酸钠溶液处理茶鲜叶3小时,可使鲜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提高近1倍。

d.以上两种方法结合,鲜叶中的γ-氨基丁酸可提高75%。据此,日本提出一种新的加工工艺,该工艺的流程为:谷氨酸钠溶液处理鲜叶→搅拌、红外线加温→蒸热→粗揉→揉捻→中揉→干燥。经该工艺加工的茶叶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可较正常工艺加工的茶叶高1.7-2.7倍。

e.鲜叶先用微波处理(0.3-0.6kW处理10-20分钟),再加工成成茶。实验表明,以0.3-0.4kW微波照射20分钟的效果为最佳。

f.嫌气和好气条件轮流处理鲜叶,在10ºC温度下,先嫌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然后好气条件下处理3小时,如此交替进行,处理5次。

(2)低咖啡因茶

低咖啡因茶是一种适于神经衰弱者、孕妇、老人、儿童等特定人群饮用的茶类,它采用特定的技术手段,将茶叶中所含的大部分咖啡因脱除的同时,尽可能保留其他的有效成分和风味,以满足上述特定饮茶人群的消费需求,使他们既能享受到饮茶的风趣,又尽可能减少因茶叶中含有咖啡因而对睡眠和心脏跳动等带来的不利影响。低咖啡因茶在欧、美市场上销售已较流行,均为低咖啡因红茶,采用超临界萃取法进行加工,而低咖啡因绿茶在国内外市场上尚未正式面市。据报道,意大利茶叶市场上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30%左右(约4000吨),加拿大低咖啡因茶的销量占到茶叶总销量的4%,约为500余吨。德国的Halssen和Lyon Gmbh公司是德国唯一拥有多项低咖啡因茶生产专利的公司,生产多种低咖啡因茶系列产品;Plantextract饮料公司也生产低咖啡因茶。日本也于近年开发了低咖啡因绿茶产品,我国于20世纪90年代经研究获得低咖啡因绿茶的加工技术,研制成功应用热水浸渍原理的茶叶咖啡因脱除机,茶叶中咖啡因脱除率为70%,其他有效成分则可保留90%以上。低咖啡因茶对妇女、儿童以及咖啡因过敏者是有益的,因而市场前景看好。

(3)有机茶

有机农业始于17世纪,德国是开展有机农业最早的国家。有机茶出现于1983年,斯里兰卡是世界上开发有机茶最早的国家。目前,世界有机茶的生产量约为8100吨,占世界茶叶总产量的0.27%,其中65%-70%是红茶,其次是绿茶,少量乌龙茶。

有机茶的世界销量为6000-6500吨,仅占茶叶总销售量的0.5%,主要销往欧洲、美国和日本。中国2000年有机茶产量约4000吨,2001年4500吨,出口2800吨,内销约1700吨。内销市场主要在北京、其次在上海、广州等经济较发达的大中城市。

2、茶叶深加工产品

(1)茶饮料

美国于1972年率先开发出茶饮料(冰茶iced tea)。冰茶是一种调味茶,以茶为基质,再调以糖、酸、风味物质等配制而成。冰茶与过去的汽水和果汁饮料不同,它是天然类型产品,并具有清新感、口感适中的特点,颇受消费者欢迎。因此,美国的饮料行业把冰茶划入“新时代饮料”这个范畴。近十年来,冰茶在美国发展较快,1997年包装茶饮料已达300万t,约占饮料市场的2.2%,占世界茶饮料总量的30%。

日本伊藤园1981年以中国福建乌龙茶为原料试制罐装乌龙茶,1982年正式推向市场,是世界上最早研制纯茶饮料的国家。随后,茶饮料市场迅速发展。1985年仅有2.4%,1990年也不过13%的市场份额,2001年茶类饮料的总消费量为475万立升,占清凉饮料总体的30.2%的市场份额,在这15年间增长了10倍,而近10年间增长了3倍,已成为饮料领域的龙头。另外茶类饮料在不含糖的无糖饮料领域中占25.5%,仅此一项就大大超过了比大量用糖的乳性饮料的20.4%,含可乐的碳酸饮料的17.2%和果实饮料的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欧国家茶饮料的发展也相当迅速。1996年西欧茶饮料的消费量达150t,比1992年增长2倍。茶饮料在软饮料市场的占有率从1991年的0.7%提高到1997年的10.7%。茶饮料的品种以冰茶为主。我国茶饮料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主要产品为碳酸型茶饮料,但由于当时受国外可乐型饮料冲击,茶饮料在市场昙花一现。1995年,旭日升集团正式将调味茶饮料(冰茶)推向市场。以后,日本三得利、我国台湾的统一和康师傅、可口可乐、娃哈哈等公司先后在大陆投资兴建茶饮料厂。全国现有10余家企业生产茶饮料,1997年全国茶饮料不足20万t,2000年茶饮料185万t,2001年为约300万t。2000年国内茶饮料消费量居瓶装水(554t)和碳酸饮料(420t)之后,列第三位。当前茶饮料急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避免茶汤沉淀的生成;二是香气的保持及增香。

(2)速溶茶

20世纪40年代,英国首先研制出速溶红茶,1943年获得发明专利。50年代,英、美等国工业化生产速溶茶并投放市场。70年代,美、英等国逐渐将速溶茶生产转移到印度、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产茶国。目前上述三国已成为世界速溶茶生产大国,1997年其速溶茶的产量为4891t。速溶茶加工工艺有热提取和冷提取两种方法,热提取香气低,冷提取滋味淡。20世纪80年代以后,膜分离技术、酶技术等高新技术逐渐应用于速溶茶的制备,使速溶茶的滋味和香气有明显改善。但迄今为止,速溶茶主要作为茶饮料的原料,速溶茶消费远不如速溶咖啡普及。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速溶茶,目前全国速溶茶产量约为100t。

(3)超细微茶粉

20世纪90年代,日本将绿茶研磨成末茶应用于茶道和食品,制成茶豆腐、茶面包、茶酒以及其他茶叶食品,其后又应用于冰淇淋、糖果等食品中。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研制超细微茶粉,其种类有绿茶粉、红茶粉、乌龙茶粉等,当前应用最广泛的是绿茶粉,其关键加工技术为:一是对鲜叶原料采用保绿手段,即在鲜叶中添加保绿剂或使用蒸青方式杀青,加工成色泽绿翠的干毛茶;二是使用超细微茶粉技术,将茶叶粉碎成300目以下(约60μm)的微细粉末,并保持茶叶原有色泽。超微粉茶因为粒度很细,添加于食品中,吃在口中不会有任何粒度的感觉,故可使食品中既富含茶叶的营养和保健成分,又使原来舍弃的纤维素等得以利用,同时还赋予了食品天然绿色,等于添加了绿色色素,形成具有特殊风格的茶叶食品。

(4)鲜茶汁

国内1985年开始研制鲜茶汁,分为红茶鲜茶汁、绿茶鲜茶汁和乌龙茶鲜茶汁,其提取工艺

如下:

红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自然萎凋(18-20小时)→锤击粉碎机粉碎→发酵(约30分钟)→螺旋压榨(压强:1t/cm2)。

绿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摊放(18-20小时)→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乌龙茶鲜茶汁提取工艺:鲜叶→晒青→做青→杀青→锤击机粉碎→螺旋压榨机压榨(压强:1t/cm2)。

(5)茶酒

茶酒是一种含低度酒的碳酸饮料(一般不超过5%的酒基)。用干茶提取液,加入增甜剂、增酸剂和酒基直接配制,或者在茶叶提取液中加入酒母,进行发酵处理,产生酒香后,滤去沉淀物,再按配方加入其它的配料。成品具有酒味芬芳甘冽的香槟风味,一般酒度在2-5度,含糖8-9度,酸度在0.2-0.8度之间,要求具有酒质,色泽明亮,香味明显,甜酸适中,酒体协调,杀口感强等特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生产研制的茶酒甚多。国外以日本众多,仅静冈县茶叶试验场便研制出红茶酒、乌龙茶酒、花茶酒和绿茶酒等品种。此系列茶酒,香甜可口,风味独特,酒度较低,又是天然植物的发酵酒,所以投放市场后深受老人、妇女的欢迎。英美等国家主要开发应用配制酒,例如滋补茶酒混饮、果味茶酒、茶酒冷混饮、朗姆茶酒热混饮、白兰地茶酒混饮。酒度高低不一,各具风格,特别是具有茶酒共同特点,深受消费者的欢迎。

2.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

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开展茶天然产物的提取与利用研究。1976年从茶叶中提取出“7369”防辐射物质,经临床试验有效率在90%以上。80年代中期,从茶叶中提取茶多酚,作为食品的天然抗氧化剂。随着提取技术的进步,茶多酚含量可达80%以上,制率在1.5%左右。茶多酚向医药拓展。成为商品的茶多酚制品有:(1)茶色素心脑健,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2)维多酚,作抗氧化保鲜用;(3)亿福林心脑健胶囊,用于防治动脉粥状硬化及冠心病。“八五期间”,提出了用一分茶叶原料同时制备茶多酚、咖啡碱、多糖和茶色素的系统分离中试工艺,生产的茶多酚含量达到95%以上,其中儿茶素含量超过60%,得率6.0%;咖啡碱含量达到80%以上,得率1.5%,通过脱色、结晶处理,纯度达到99.0%。采用高速逆流色谱技术成功地分离出5种儿茶素单体,其中4种儿茶素单体的纯度达到97%以上。采用酶技术可将酯型儿茶素转化为非酯型儿茶素。茶多糖具有降低血糖、血脂,增强免疫力,抗动脉硬化,抗凝血,抗血栓的作用,因此,茶多糖可用于对糖尿病、冠心病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治疗。茶多糖含量随茶叶原料的老化而增加,乌龙茶中多糖含量为2.63%±0.27%,约是红茶的3.1倍和绿茶的1.7倍。茶多糖提取工艺流程:茶叶原料预处理→浸提→过滤→减压浓缩→沉淀→离心→干燥→纯化

3.茶树综合利用产品

(1)茶籽的综合利用

* 茶籽榨油

20世纪70年代提出茶籽榨油新工艺,通过精制的茶籽油可以食用;首次成功地从茶籽饼粕中提取茶皂素。茶籽制油的工艺流程是:清理、脱壳、蒸炒、入榨、毛油压滤、饼粕浸出、毛油精炼,最后获得精炼油。

茶籽制油工艺过程中的主要技术参数是:茶籽原料含水分≤15%;茶籽仁壳比(干重)为65∶35;茶籽入榨水分:2%-3%;茶籽入榨温度:110-120℃。

* 茶皂素提取与利用

茶籽饼中含有10%-15%的茶皂素,可提取利用,茶皂素的提取方法常用的有水浸法、有机熔剂法、水提-醇萃法和吸附树脂法。80年代以来,利用茶皂素的天然表面活性,先后研制出茶皂素石蜡乳化剂、茶皂素洗理香波、农药湿润剂等;根据茶皂素具有表面活性和很强的发泡特性,研制出茶皂素加气混凝土稳泡剂;研究发现茶皂素对含血红素的鱼类产生溶血作用,对含血兰素的鱼类没有溶血作用,根据这一特性,研制出对虾养殖保护剂等产品。

(2)茶花的利用

茶树在一年的生长发育中,除了芽叶生长外,还有大量的花。据测算,每公倾茶园可产花干300kg左右,茶花利用资源丰富。由于茶花中成分与茶花相仿,鲜茶花烘干后,可以泡饮。云南省还用茶花窨制红茶,窨制后的成茶,花蜜香浓爽持久。

(3)茶饲料与茶兽药的开发利用

* 茶饲料的开发利用

废茶和速溶茶、茶多酚天然抗氧化剂等生产后形成的茶渣,含有高达52%的动物可消化的营养物质,但将其作为动物饲料,必须经过发酵处理,使废茶和茶渣中的粗蛋白和多糖降解。具体方法是把废茶或茶渣烘干至含水分6%-8%,机械粉碎,然后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于100℃下处理1h,除去木质素。然后用果胶酶或木霉菌在40℃下发酵3-4d,在70℃下烘干至含水量4%-5%,适当粉碎后即可包装备用。

茶籽饼中含有茶皂素,具溶血性,故将其用于饲料之前需经脱毒处理。

茶叶用于饲料,一般可加工成茶粉与其他饲料配合使用。茶制饲料不仅可为家禽、家畜等饲养动物提供营养,促进其生长,增强抗病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而且还可改善禽畜产品品质、提高产量,能够显著增加经济效益,辟茶叶资源综合利用的新途径。

茶饲料的应用方法有茶叶入饲料育肥牛、使瘦牛复壮、增加奶牛的产奶量、茶叶配中草药滋补剂育肥猪、促进小鸡生长和改善鸡肉鲜嫩度、提高母鸡产蛋量和改善鸡蛋品质。

* 茶兽药的开发和应用

茶叶中的很多成分如多酚类、多糖类、生物碱类和维生素类,以及茶籽中的茶皂素等机能性成分都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有抑菌、杀菌、增强机体抵抗力、促进消化生长等方面均有显著效果。据实验,将茶叶提取物(多酚类物质含量为20%)的片剂按每天1.5g剂量与牛奶一起喂饲10-30天龄的小奶牛,连续4周,发现茶叶可减轻奶牛腹泻。

目前茶兽药的应用方法有a.用于治牛感冒、牛鼻炎、牛前胃弛缓、牛厌食等;b.用于治猪感冒、猪痢疾、猪食盐中毒等,此外还可用于治疗兔、马骡及羔羊的疾病。

二、茶资源利用趋势

上一篇:公司新春主持词下一篇:餐饮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