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2024-08-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推荐11篇)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篇1

(八年级上册)

本册总目标:

语法

1.学会正确选用关联词语,并能根据语境正确使用; 2.掌握词的组合的基本类型,学会准确运用; 3.学习常用介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的搭配; 4.妥贴排列词的顺序,掌握基本规律。

语言运用

了解反语和双关的修辞方法,能根据它们的不同特点进行辨认,并能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

1.加强朗读,养成默读的习惯,并有一定的阅读速度。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学会根据要求筛选信息。注意领会科技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和科学思想,并学会抓住特征,理清说明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

3.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周密的特点。

4.初步学会从内容、形象、情感、语言、写法等角度鉴赏文学作品,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探讨,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创造性理解。

5.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文言文阅读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

2.学习在朗读的基础上,借助注释与工具书以及自身文言字词的积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3.继续积累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学习翻译文言 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4. 能熟练使用工具书;掌握联系语境理解字、词意思的方法。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 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写作

重点: 掌握记叙、描写、抒情与说明,学会多角度地观察,多种形式地表达。1.客观反映生活,讲究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和平中见奇等技巧的专项训练。2.学会从同一个素材中提炼出不同的主题,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地立意。3.学会采访与学写新闻。

4.学会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表述明白、清楚。

5.能根据第六单元文章的内容和自己的合理想象,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6.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附:

八上作文训练的几个内容:

(1)写一则新闻。(2)关注身边的弱势群体,叙写小故事。(3)介绍一件工艺品或一处风景名胜。(4)改写一篇文言文或一首古诗词。

口语交际

1.听通知时,要集中注意力,迅速地筛选出与时间、地点、事件、人物有关的信息。2.传达通知时,要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尽可能转述得全面、完整。

3.进一步养成良好的听话态度与习惯:听人讲话要诚恳而谦虚,一般不打断别人的话或中途插话;听话要忠实于说话人的原意,不曲解;听话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把握讲话的要点。

4.说话要有中心。说话要连贯。

5.参加辩论时,搜集资料,思维活跃,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不同意见的撞击中,闪烁出智慧的火花。

综合性学习

1.开阔文化视野,积累有关战争、桥文化、莲文化等的历史、人文知识和文学知识。2.继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善于与人相处、与人共事、与人合作的精神。4.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5.使学生养成借助网络和图书来查找资料的习惯,掌握做知识卡片、小档案和写描述性说明性文字的方法。

课外阅读

(阶段阅读目标)

1.形成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能自觉阅读并能有计划地课外阅读。

2.能用批注法阅读作品,对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3.有写读后感的习惯和能力。

(推荐书目)

1.《骆驼祥子》:旧北京人力车夫的辛酸故事

老舍著.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理想主义的旗帜与人生的教科书

(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著;

3.《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鲁迅著 4.《福尔摩斯探案》:推理侦破的典范(英)柯南道尔著; 5.《中国科学院院士自述(青少年版)》:叙述不平凡的经历

6.格兰特船长的女儿

(法)凡尔纳著

第一单元

1.把握叙事性作品中人物和事件,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迅速抓住记叙六要素,培养能概括新闻内容、了解新闻结构、给新闻拟题的能力。

2.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学会探究含义丰富、深刻的句子和词语。懂得人物形象欣赏的方法,有感受、评价人物形象的能力。

3.懂得服饰描写、环境描写等多种描写手法的作用,能读懂讽刺性语言,能从语言中感受人物的思想感情。

4.综合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速度和质量。

1.《新闻两则》

1.掌握新闻常识,能写作简单的新闻。

2.品味重点语句,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3.了解解放战争概况,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2.《芦花荡》

1.积累“尖利、能耐、悠闲、寒噤、阴惨、仄歪、央告、转弯抹角、月明风清、张皇失措”等词语,掌握字音、字形和词义。

2.把握故事情节,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掌握解读叙事性作品的方法、思路。

3.揣摩文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赏析文中“老头子”这个人物形象,把握其英雄性格。

4.从文中智勇双全的“老头子”,投身革命的大菱、二菱,苇塘里坚持抗战的队伍身上,学习他们不怕艰险、豪迈乐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我们有理由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3.《蜡 烛》

1.透过人物行为,领悟人性的本质。2.品味、体会本文真挚感人的语言。

3.让学生体会追求和平的人民的深厚的感情,感受反法西斯阵营的军民用 血肉凝成的情谊。

4.《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

1.有感情地朗读,体味精彩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味雨果的博大胸怀和高尚品格。

3.了解英法联军侵华战争史实。利用书信和作者对话,培养热爱人类文化成果的情感。

5.《亲爱的爸爸妈妈》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题。2.体会重点语句,领会深层含义,增强语感。3.了解历史,铭记历史,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第二单元

1.学习散文的特点及散文的选材(要讲解这一问题使初一学生明白要费很大气力,可以以放风筝为例,深入浅出地说明“形散而神不散”的问题。选材喻为风筝,中心喻为线。)。

2.熟读课文,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通过对事件的概括和语言的探究来揭示人物性格和情感。

3.揣摩记叙文语言的特点,能感受不同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习在朴素的基础上融进典雅书面语言。4.感受人物崇高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5.指导学生学习做读书摘要。

6.《阿长与〈山海经〉》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7.《背 影》

1.学习抓住某一感情的聚焦点展示人物心灵的写作方法;

2.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体会文中寓蕴的思想感情,感受真挚的父爱; 3.体会本文选取独特角度,围绕“背影”布局谋篇,突现父爱主体的写法。

8.《台 阶》

1.学会梳理小说故事情节,把握内容,说出故事梗概; 2.学会赏析小说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出恰当的评价; 3.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体会领悟父亲的情感与性格;

4.让学生从文章中联系实际感悟去中的真情,教育学生去关心父母,仔细聆听他们内心的声音。

9.《老 王》

1.把握文章主体内容和线索,体会文章组材有序、杂而不乱的特点; 2.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揭示其内在性格,感受人物美好的品质;

4.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10.《信 客》

1.了解作家余秋雨的有关情况;

2.感悟文中的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优秀品质;

3.品味文章的语言,理解其质朴典雅、精辟畅达的语言特点。

第三单元

1.了解我国传统的建筑、园林所取得的光辉成就,激发对祖国文化的自豪感。

2.了解什么是说明文,比较记叙类文章与说明类文章的异同,初步认识说明文的特点,以及读写说明文应注意的问题。

3.认识到说明事物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要理清说明文的顺序,了解常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4.体会说明文语言特征,注意其平实、简要、准确的特点,强调其科学性、客观性。

5.学习本单元后,要学生学习写作说明文。

11.《中国石拱桥》

1.引导学生抓住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领会文章的内容;

2.感受说明文的语言风格、文体特点,了解说明文的一般方法及有关知识;

3.理清全文的说明顺序,正确划分段落层次,简要概括各部分内容;

4.感受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杰出成就。

12.《桥 之 美》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13.《苏州园林》

1.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2.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结构; 3.理解课文说明语言多样性。

14.《故宫博物院》

1.学习本文突出重点、有详有略地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课文按照空间顺序介绍建筑群的作用;

2.了解故宫各部分主要建筑的方位、特征、用途,理解故宫在建筑设计上处处反映以封建帝王为中心的特点;

3.学习方位词在空间顺序说明文中的运用,并体会方位词语的准确性;

4.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宏伟壮丽的特点,感受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建筑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15.《说

屏》

1.查字典,看注释,掌握重点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3.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弄明白话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4.以屏风为媒介,激发学生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四单元

1.了解事理说明文都是按照逻辑顺序来写的,说明事理层次分明,步步深入。

2.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在文章中,适当运用了作阐释、作比较、打比方、列数据等说明方法,体会运用说明方法的作用。

3.体会简明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的娴熟运用,大大增强了说明的效果。4.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学习和培养运用资料阐明自己观点的能力。培养锲而不舍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想问题的思维方法。

16.《大自然的语言》

1.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练习概括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4.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

17.《奇妙的克隆》

1.进一步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增强说明文阅读能力,培养概括能力;

3.进一步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筛选资料、利用资料的学习能力; 4.认识科学与伦理道德问题并进行思考,感受科学研究中严谨的科学探索精神。

18.《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比较分析两文的说明对象和说明角度,把握两文所介绍的科学知识,体会作者思维的开放性与周密性;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4.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向科学的未知领域进军。

19.《生物入侵者》

1.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3.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20.《你一定会听见的》

1.了解我们生活的奇妙无穷的声音世界,用心感受其丰富多彩;认识声音对我们成长的意义,学会倾听声音;

2.整体感知文意,把握内容要点,学习筛选和概括主要信息; 3.欣赏本文别具一格的写作风格,初步培养对美文的解读和鉴赏能力; 4通过课堂游戏,听想结合,听写结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 5.对声音和生活关系的探讨,激发关注声音世界,用心倾听,从而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感官灵敏、感受丰富的人,让自己生活得更健康、更快乐、更充实。

第五单元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浅易的文言文,背诵积累相关的优秀篇章。2.自主地用探究的方式学习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语感;

3.积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词语,了解常见的文言句式:省略句、倒装句。4.学习翻译文言文中的重要语句(关涉文章主旨、传达作者情感的语句或一些句式特殊的句子)。

5.初步学习结合自己的知识、经历与体验,对文中感人的形象、情景以及作者的思想观点,说出自己的体验,简单地作出自己的评价。

21.《桃花源记》

1.朗读、背诵课文,把握文章线索,理解文章故事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2.理解积累一些文言实词;

3.认识作者通过描写“世外桃源”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22.《短文两篇》

1.积累文言词句,扩大词汇量,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 2.学会翻译文言文,感受作者高雅的生活情趣和超尘绝俗的胸襟; 3.了解“说”和“铭”这两种文体;

4.理解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衬托的写作手法。

23.《核舟记》

1.了解我国古代艺人高超的雕刻技艺; 2.学习掌握本文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 3.理清文章的整体思路,探明主体部分的说明顺序;

4.文章生动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颂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学习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感情。

24.《大道之行也》

1.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重视诵读,提高朗读和背诵能力,力求读得好,诵得快,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

4.积累一些重要的词语;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5.联系实际,探求未知,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25.《杜甫诗三首》

1.了解诗人生平,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 2.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3.理解融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4.通过诵读诗歌增强语感,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第六单元

1.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诗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

2.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深入品味诗文中的优美意境,学习借景抒 情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感知写景类文章中作者思 想感情的能力。

4.品味文章画面的精美、语言的精练及布局的匠心所在,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6.《三 峡》 1.朗读课文,理解文意;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之美; 3.展开想象,体味文章意境。

27.《短文两篇》

1.了解两篇短文的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两篇短文的思想内容; 2.知人论世,便于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3.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4.学习《答谢中书书》,感受作品中大自然的纯净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5.学习《记承天寺夜游》,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28.《观 潮》

1.积累词语,包括生字和一些常用词,如“方、倏尔、略、逝、文、溯迎、溢目、江干”等词语;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反复诵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独立翻译课文,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4.提供同题材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培养学生比较阅读的能力;

5.教给学生改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多种形式的改写; 6.本文描写了钱塘江潮的奇伟壮丽,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通过描写弄潮的民俗,展示了弄潮儿的不凡风采。学习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29.《湖心亭看雪》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2.揣摩文中描写西湖雪景的文字,把握作者的语言风格;

3.把握文章运用的白描手法,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

4.本文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意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

30.《诗四首》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目标 篇2

关键词:山区,感悟,语文教学,回归,本质

经过几年的改革, 山区语文教学与过去的传统教学相比, 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变了, 课堂变得活跃了, 学生综合素质提高了。这是不争的事实。然而, 我校语文教师在课改途中, 还存在着一些“短板”。我们语文教师还需要重温课改精神, 克服课改“短板”, 推动课改前行。

一、重温语文教学目标, 把握语文课标要求

新课程标准把教学目标明确规定为三方面: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一部分语文教师为了迎合课改精神, 为了课堂的活跃性、积极性, 在课堂上使尽浑身解数, 学生讨论声、发言声, 教师肯定声、表扬声不绝于耳, 整个课堂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是值得肯定的。但静思一想,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 学生对文本的体悟, 学生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又涉及多少?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本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把握课堂脉络, 合理应用教学方式

语文教学过程大致可分为:课前预习、课堂验收、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探究提高、拓展延伸等环节;学习方式是“自主、合作、探究”。

为了适应课改, 有的教师每节课务必遵循以上课堂环节和学习方式, 甚至达到若漏掉一个环节或方式, 心理有不踏实之感, 每节课结构千篇一律, 讨论更是必备环节。因此, 开展了“大讨论”。把设计好的问题抛给学生, 接着分小组展开讨论, 其间教师没有引导, 没有启发, 任凭学生自由发挥, 还美其名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殊不知讨论现象更是千奇百怪, 有的学生闲谈, 有的学生拉扯, 有的学生东张西望, 有的学生做鬼脸等, 当然也有学生在认真讨论。讨论的结果是:大家不亦乐乎, 答案花样百出。教师接着就是请学生回答问题或根据问题谈自己的看法, 只要学生的答案与问题能挨边, 就加以肯定甚至表扬。教师们认为这就叫“尊重学生, 给他们鼓励”, 符合课改精神。且不论课文问题设计如何, 试问:这叫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吗, 那么教师的主导作用呢?学生讨论的质量如何, 他们学到了什么?全体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吗?教师把权利下放给学生, 达到师生平等, 这是向课改迈进了一步, 不可置疑。但我们教师在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应深深明白:“导”是指针, 科学组织是保证, 而不能无原则让学生讨论, 听之任之。

提高课堂教学氛围, 使用现代教学工具, 无疑是课改助推器。一部分教师为了追求“看点”, 展示语文课改成果, 在教研课和公开课上, 迎合多数评委的口味, 提高课堂教学气氛,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氛围不浓, 学生积极性不够就好像执教教师没有进行课改一样。因此, 课堂上笑声、掌声、讨论声不断。但仔细观察和深思, 有些课只顾表面繁华, 实质流于形式。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初三《威尼斯的商人》 (节选) 这篇课文时, 请学生上台表演, 这本来是很好的教学设计, 既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学生对教材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和表演能力。但当一位装扮夏洛克的学生提着天平走上讲台的时候, 台下的学生看到装扮者笑嘻嘻的样子, 一下子哄堂大笑。教师在一旁也跟着笑了起来。课堂上的笑声就更大了。本文虽说是一出具有悲剧因素的喜剧, 但违背了当时戏剧情节中人物忧伤心情和愤慨的氛围。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给课改注入了新的生机。由于视听结合、眼耳并用、抽象变直观等特点, 对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为我们教学手段的改进提供了发展的平台。如, 在教学《祖国, 我亲爱的母亲》这篇诗歌时, 放放有关祖国颂的音乐, 就会调动学生对祖国热爱的情感, 有利于对本篇诗歌的理解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学《沁园春.雪》这篇词时, 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我国的大好河山和北方冬季冰天雪地的图片, 使学生明白我们南方与北方冬季雪景的差异, 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但一定不能用多媒体完全代替板书、代替小黑板、代替我们生活中的实例, 甚至达到停电不能上课的境地。因此, 我们要正确对待多媒体, 不能认为课件用得越多, 课改就越成功, 要有所选择, 联系教学实际充分发挥多媒体为教学服务的功能。我们语文教师在上课时, 一定要把握课堂脉络, 恰当应用教学方式, 合理选择教具, 才能达到教学目标。

三、重视教材, 回归自然

对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的反思 篇3

一、重视人文性,轻视工具性

案例:有一位语文教师是这样上《台阶》一文的: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给学生布置了三个思考题:(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2)父亲怎样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3)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了?然后分4人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教师巡回指导,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总结。整堂课紧紧围绕着这三个问题,师生互动,气氛活跃,轻松愉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反思:曾记得,多年前的语文教学,为了加强字词句篇、语法、修辞等所谓的基础知识教学,教师往往是把课文条分缕析,弄得支离破碎,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把好端端的一堂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语文工具课,没有一点人文气息,更不要说学生思想的碰撞,心灵的触动,情感的陶冶,审美的熏陶,文本中的人文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这一堂课,表明了新课程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的变化,它注重了文本中人文性的挖掘和引导学生对文本中人文性的体验与感悟。然而,细细想来,突然觉得,本堂课似乎有失偏颇,它虽然重视了语文的人文性,却失去了语文的本质性——工具性。试想,一堂语文课,表面热热闹闹,如果听不到师生有感情的诵读,看不到师生对文本语言的揣摩品味,欣赏不到师生对优美语言精彩语段的独到的分析与见解,也没有语言文字的积累和训练,那算一堂语文课吗?在交谈中发现,有部分教师片面地认为,在语文教学中只重视对文本的解读,只注重基本知识的积累和基本能力的训练,那就不是搞新课改了。真的是这样吗?学生连课文都还没读通,教师就开始“牵”着学生进入自己预设的“人文命题”,或对社会现象进行时政剖析,或生硬地联系学生生活情景进行情感熏陶和价值观教育。这样的语文新课改,又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另一极端。近来,许多专家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钱梦龙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所谓‘两性(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事实上成了人文性的独霸天下。”北京大学陆俭明教授也说:“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语文课上过于强调人文性和文学素养的教育。”可见,语文教学不能矫枉过正,要重视人文性,但不能轻视工具性。因为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和谐的统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多诵读文本,要给学生更多的平心静气“潜心会文”的时间,在对文本的不断诵读中,在对优美语句、精彩语段的揣摩品味中,体验文本所蕴涵的人文精神。这样,既可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素养,又能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假如,那位老师多让学生找些语句加以体验,应该就更完美了。如“父亲坐在绿阴里,能看见别人家高高的台阶,那里栽着几棵柳树,柳树枝老是摇来摇去。却摇不散父亲那专注的目光。这时,一片片旱烟雾在父亲头上飘来飘去。”多优美的一段话啊,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普通人(父亲)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和对被人尊重的渴望。这样的语段,应该让学生多多诵读,细细品味,实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和谐结合。

二、重视学生体验,轻视文本价值

案例: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教学课外文言文《狐假虎威》。她采用了让学生自读自议自演自评的教学形式,学生既做导演,又做演员。通过读、议、演、评等把狐狸的狡猾,老虎的愚蠢较好地表现了出来。最后有这样一段对话:老师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课文后,想对老虎或狐狸说点什么?”学生甲说:“老虎啊老虎,你怎么这么容易上当呢?太不肯动脑筋了。”学生乙说:“狐狸啊,你太聪明了,老虎都被你骗得团团转。”学生丙说:“狐狸啊,你太勇敢了,面对凶恶的老虎,你一点都不怕。”教师连连说“好”、“不错”、“有道理”。

反思:首先,应该承认,这位教师的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即重视了学生对文本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凸现了文本所具有的人文意识。因为《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鼓励学生发表个人的见解。”确实,对文本的解读,“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正如法国著名心理学家卢梭说的:“儿童有他特有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如果用我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去替代他们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那简直是最愚蠢了。”所以,这位老师就是想让学生亲身去体验,说出自己对狐狸和老虎的看法、想法,表达自己对狐狸和老虎的感情,而学生的回答也恰恰说明了这一点。这确实要比教师的包办代替式的解读分析强百千倍。但问题是,如何对待学生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假如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了尊重学生的个体的独特的体验,不管学生的回答是否符合文本的教育价值,都一味地说“好”、“太好了”、“有道理”。那怎能传道、授业、解惑呢?正如一位知名学者所说:雪融化了是什么?说水是对的,说是春天或是绿色的似乎也行。但如果说是酒或是汗水就不一定有道理了。尊重学生的体验,也要注重文本赖以存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本所蕴涵的价值导向,不能一味地让学生求异求新。如果读《愚公移山》读出了愚公真愚,是因为愚公挖山不止,破坏了生态平衡;如果读《水浒》读出了武松打死老虎要负法律责任,是因为老虎是国家保护动物。像这样就是漠视文本的价值导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学生带着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这不是对学生负责的行为。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知道,每一篇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都有一定的教育内涵、价值取向,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和点拨。再说,学生个体的认知能力参差不齐,他们对许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比较模糊,因而,他们的个体体验是不成熟的,甚至有时完全偏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所以,语文教师在尊重学生个体独特体验的同时,要给学生的体验加以引导。例如案例中学生的体验,可再让学生去思考:如果,狐狸回到了大森林,它会对百兽怎么样呢?学生一定会想到,狐狸将会大耍威风,欺压和残害其他野兽的情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更要引导学生联系作者、联系文本、联系时代背景、联系特定社会历史时期风貌,对文本进行整体把握、全面理解、细心揣摩,还要引导学生从道德、审美、价值观等方面对自己的发现、体悟进行辨正和反思。

其实,还有一些问题,诸如只重视合作学习,忽视实际效果;只强调主体性,忽视主导性;只重视合作交流,忽视悉心倾听。不过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还处于成长阶段,探索过程,因而出现一些偏颇在所难免。我们既要革除传统教学的弊端,又要弘扬新课程的理念,但是,矫枉切莫过正。广大语文教师保持饱满的热情、冷静的态度,同舟共济,积极探索,这些问题就一定能够解决。

初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浅探 篇4

【摘 要】新课程理念要求建立一种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以此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相应的教学方法应体现这种理念。

【关键词】初中语文;新课程理念;教学方法

初中阶段是人生培养和发展的关键期,是走向独立和成熟、生理和心理相对不稳定的活跃期,具有极强的创新精神和兴趣意识。教学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以实现教学目的,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在新课程理念的引导下,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改革成为必然趋势,也是语文教育科学化、现代化的要求。现今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导致了部分学生对语文学习兴趣低下,使初中语文教学陷入了困境。因此,本文致力于探讨研究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问题。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

在初中语文教学课堂中,很多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陈旧,认为教学仅仅是教与学的简单相加,缺乏教学策略的运用。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通过对知识点的多次简单重复,让学生进行机械性的重复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只是一味的教,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毫无教学创新性可言。以致教师在课堂上讲得滔滔不绝,而学生却无精打采、毫无兴趣。因此,语文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没有深刻学习和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严重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改进。

2.语文教学的内容陈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高科技媒介对广大初中生具有不可小觑的吸引力,学生的思想观念在接受各种新鲜事物的过程中不断更新,对语文的学习也有了自己新的理解和需求。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与社会脱节严重,只是单纯地继承传统,教师的教学策略也依然是跟随着课本的知识简单地教授。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新事物新知识的渴望与教师在教学中陈旧的课本内容与方法产生了严重的矛盾,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低下,不能深刻感受国学文化的魅力,产生崇洋媚外的倾向。

3.教师的教学策略不当

在当前的初中语文教学工作中,很多教师仍沿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的教为主导,通过知识点的讲授、学生回答问题、布置和批改作业的方式进行传统教学。这种教学方式无疑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中,毫无主观能动性,无法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严重阻碍了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导致了学习效率不高,以致于许多语文课堂中教师都在熬无用功,阻碍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单一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只能遏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语文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措施探讨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更新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新课程的改革给教师的教学留出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教研工作要将教学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的重点,要求教师充分发挥教学智慧,在教学中反思,反复探讨最佳的教学目的、过程和方法,合理处理态度和情境等问题,合理安排教学实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可以采取札记、行动研究、档案评价、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研究,以充分提高教研工作的水平和教学的质量。教师的科研能力包括三个层次:①以基层教研小组为主的研究小组;②以骨干班级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③以学科中心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因此,教师要在每学年初选定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并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教学观念,不断适应学生的需求,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导和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启发引导的作用,进行启发性教学,使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由兴趣带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效率。

2.更新教学内容,重组任务教学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对课程的设计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充分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科研团队应该积极到改革重点示范学习进行学习和考察,学习其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设计,通过对新内容的讲授,能够激发学生什么样的兴趣和感悟。将教学内容上的丰富性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新课程理念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过分强调输出的错误倾向,应当创设情境,循序渐进地规律培养语感,进而引出语文教学内容。语言学习是一个“输入――内化――输出”的过程,只有保证学生足够量的语言输入,输入大于输出,才能够高质量地输出语言。因此,教师在进行任务型教学尝试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和教学实践需要出发,兼收并蓄,灵活组织教学内容,促进初中语文课程改革的发展。

3.运用不拘一格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无规矩不成方圆,然而规矩并不是指僵化的教学模式,而是要顺应客观的心理发展和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要求教师在语文课堂上大胆创新,充分增添趣味性,合理组合多种教学策略。例如合作式教学,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布置学习任务,通过小组内部的讨论和合作完成学习目标。其次,教师要充分开展探究式教学,为学生设置相关的思考问题,使学生在思考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可充分思考进而牢固掌握所学的知识点。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当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资源,整合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声情并茂、真实生动地感知课文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教学情境当中。另外,充分利用多媒体为教学服务,在了解学情、吃透教材、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设计符合初中学生认知、切合初中语文教学内容的课件。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学习心得 篇5

新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多、更广泛、更容易地学到终身受益的知识。那么,什么才对学生终身有益呢?除了听说读写、字词句篇等知识经验和观察想象、探究思索等心理能力外,文化的品质和素养应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文化可以使人超越于生活的表层领域,不为技术经验或工具理性拘检、束缚,进入人格自我完善的境域,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应答世界,表现世界。文化人格是人格的深层结构,是个体全部生活的精神之“根”。小学语文教学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追求,应当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底蕴!

什么是文化?按学术界的通行做法,概念可以在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进行阐释。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文化则指生活于一定的文化共同体中的人们长期积淀而形成的一套文化系统,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湎价值观念系统则是其核心。要探析文化与教育的关系,无疑当取后者。什么是语文教育的文化底蕴?主要指中华民族几干年来积淀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人文精神,是一种人类精神、情感、心灵意识,包括狭义文化所指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审美趣味、道德情操、宗教情绪、民族性格等。就教育的本义来说,也是教育的终极意义,语文教育是民族文化语言中人文主义情怀、智慧和创新品格的教育,自然担当着传递汉民族文化底蕴的重任。没有文化底蕴的语文教育,是不完整的语文教育。表面看来,任何教学所传播的总是文化,而且是在形态上多种多样的文化,语文教学当然也不例外。既然如此,教学的文化追求不就成了无的放矢吗?其实,传播文化并不意味着你的教学就是有“文化”内涵的。因为我们所追求的“文化”,诚如众多文化学家所说,不是那些可见的、物态化的符号、图像或行为,而是一种无声的语言,一种只对孜孜叩间它的人才会彰显的内在意义,一种人们用于解释经验、创造世界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性、人文性的价值取向和情感信仰。教学作为一种文化活动,其终极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探寻、体验和理解蕴涵在教材文本中的真、善、美、圣、爱等方面的丰富意义,将文化本身的精神、人文内涵分娩于主体之中,激活、唤醒和培育学生的价值感和人生情慷。

小学语文新课标作文教学目标解读 篇6

作文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体现,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从教以来,对于作文教学的目的,作文教学的内容及方法至今还是很模糊的。近日重新翻开了新课标,认真研读了作文教学目标,有了点新的认识。

《课程标准》总目标第8条关于作文的表述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第一学段写话标准: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习作标准: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第三学段习作标准: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范、整洁。

从以上引述的新课标中关于作文目标的说明中,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

1.注重写作兴趣、习惯的培养。

作文教学中首先遇到的是写作兴趣的问题,中学生语文学习中有“三怕”一说: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在小学阶段,学生何尝不是“谈作文而色变”的呢?正是意识到作文教学的现状,新课程标准在作文目标中将作文的兴趣培养放在了第一位。从第一学段的“对写话有兴趣”,到第二学段的“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再到第三学段的“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的作文兴趣从起初的兴趣到自信,到为生活中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根据年段和心理的特点提出了不同层次的要求。其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树立作文“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的需要。这种作文是有别于课堂作文的,它将学生的作文引向了生活这个源头,以超越了一时的兴趣,必将影响学生终身的写作态度。

相对于兴趣,作文习惯的养成也是新课标的一个焦点。具体而言,重视培养这样几个习惯:一是留心观察周围事物、有意识地丰富见闻、珍视个人独特感受以积累习作素材的习惯;二是在作文中运用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好词佳句的习惯;三是在作文中主动修改以及与人交流的习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不知“写什么”是目前学生作文中遇到的一大难题。怎样来解决这个难题?新课标给我们指明了方向: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给我们的启示是,作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作文指导中应将学生的取材引向生活,“发现自我、发现自然、发现社会”。学生不是没有内容可写,而是缺少观察的训练。

第二个习惯以及主动修改的习惯其指向是作文语言的表达,重视生活积累与作文,特别是阅读与作文的关系。

第三个作文习惯:主动与人交流,其实也是在兴趣培养中最终极的目标:完成作文的交际需要的功能。

以上三个习惯的培养,个个针对作文的关键,作文前的准备,作文中的修改,作文后的交流,是对作文过程的揭示。

2.注重作文的生活化、交际性,文体的多样化。

作文按其不同的作用也具有了不同的目的,考试时作文的目的在于取得高分,作文课上作文为的是完成教师的作业,走向社会写自我鉴定为的是能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作家写作是为了表达思想、发表的需要。作文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生活的需要,为交际的需要。注重作文的生活化和交际性,在作文内容上就是上面所说的将学生作文引向生活,在作文的目的上就是实现“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在体裁上表现为文体的多样化。在文体的多样化上,统计主要有以下几种:根据实际需要的常见应用文,如书信便条;简单的写实作文(主要是记叙文体);简单的想象作文;读书笔记。最终达到“能根据日常生活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3.注重在习作中语文知识的运用。

语文教学“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程标准中将知识教学融于写作过程之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常见的标点符号;在修改中达到语句通顺,没有明显错误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从新课程标准看,主要有以下几个语文知识:

一、常见的标点符号: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冒号、引号。

二、语法,虽然没有明确的指出掌握什么语法知识,但在表述中不难看出主要有词及句式两方面。

三、书写的规范: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新课程标准的以上说明,其实质就是强调这些语文知识在作文中的实际运用,最终实现表达的准确性和规范性,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反思 篇7

一、准确把握价值引导:人文性与工具性并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程小学阶段阅读教学的目标都对人文性和工具性作出恰当的要求;三个学段的要求相互联系, 螺旋上升, 最终达成阅读教学的总体目标。新课标教材都是以专题形式组织单元, 思想主题明显, 但是训练序列不够明确, 造成部分老师对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把握不准, 从而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关系, 消除“非此即彼”的认识误区, 准确把握阅读教学的价值引导。一方面, 要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了解各个学段的具体目标, 准确把握教材, 确定认知目标及文章主旨, 把语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有机地落实到每篇课文的教学中, 该训练时要训练, 做到优化而非淡化。另一方面, 在文本语言解读中要鼓励学生的自主体验和独特感受, 教师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有敏锐的感悟, 及时给予引导。发现错误的引导纠正, 模糊的引导澄清;做到该否定时就否定, 不能含糊其辞, 给学生明确的说法, 以正确的价值引领孩子成长,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这样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个性张扬才能得到和谐的发展。

二、灵活调控教学过程:内涵式与拓展性并重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方式的转变, 倡导开放性和活动性的教学过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课堂结构多种多样, 应根据教材的本身特点, 选用其优化的课堂结构形式。这样, 才能充分提高教学效率, 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然而, 我们往往难于把握教学过程的内涵式发展和拓展性发展的关系, 出现极端的发展倾向。一方面是用很短的时间匆忙学完课文, 在学生还没有掌握课文内容的时候, 就向课外拓展延伸, 使语文教学成了综合性学习;另一方面是把语文阅读课上成美术课、表演课和展示课, 学生积极参与并加入自己的想象, 学生轮番上阵, 课堂上则热热闹闹, 使语文教学成了活动性教学。

教学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朴实、扎实, 语文学科要体现语文学科的特点。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内涵式发展和拓展性发展的统一关系, 合理调控阅读教学的过程优化。一方面, 内涵式发展的学科课程转型的关键, 语言文字的训练是语文学科内涵式发展的根本所在, 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应当始终放在教学的重要位置。阅读教学要抓住课文中的训练点对学生进行训练, 应当培养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另一方面, 拓展性发展是学科课程转型的方向, 延伸和开放要做到适度合理。阅读教学要在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认真钻研文本、和文本对话的基础上, 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指向, 适当地把阅读教学由常态形式向课外拓展。

三、有效转变学习方式:主导性和自主性并重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新课程改革的主要特征,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实施, 广大教师都已经能自觉地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 语文课堂一改过去教师教、学生学的沉闷窒息局面, 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喜人景象。但是, 却又出现了令人担心的另一面。自主学习浮于表面, 让学生放任自流;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缺乏合作学习的价值;探究学习成了花架子, 放弃文本基本价值。这样的结果是使语文教学内容异化、泛化, 使阅读教学的课堂陷入了边缘化的尴尬局面。如:教学三年级上册《金色的草地》时, 老师问学生喜欢用什么方法学习?学生有的说用画画, 有的说用表演, 有的用朗读等等, 老师就笑眯眯地说:“好下面就这样, 喜欢画画的到这边, 喜欢表演的到这里, 喜欢朗读的到前面。”于是学生嘻嘻哈哈相拥一起, 表面上看学生积极主动, 参与其中。大约经过三到五分钟的学习后, 让学生汇报学习成果, 学生的理解只能是字面含义, 老师也只是形式化的给予表扬, 没有提升。又如:有位老师教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开始就让学生展示各自搜集的资料图片, 讲解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富饶, 接着教师又向学生展示大量有关西沙群岛的风景与物产的图片、视频资料, 让学生讲述自己去西沙群岛游玩的亲身感受, 整整一节课没有让学生亲自接触文本。这样, 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是外在形式的展示, 教师退居幕后, 主导地位后移, 严重影响了语文教学的效率;看似活跃的“自主”却是华而不实的自主, 即便是参与, 学生也不过是应景的附和。

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自主性的统一关系,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方法、习惯和态度等, 都要进行有效地调控和指导, 以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习方式的深层次发展。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态度等非智力因素, 是需要长时间培养的;不能因为为了迎合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曲解了本意。让学生放任自流, 教师对学生既缺乏必要的指导, 又缺少必要的约束, 长此以往, 学生“喜欢怎么样就怎么样”, 便会养成随便的不良学习习惯。所以, 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更需要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有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及方式和学习伙伴的权利, 教师要在教法上多动脑筋, 进行必要的指导。

四、合理利用教学资源:预设性与生成性并重

新课程的课堂应当是开放性的, 因为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特点等都会有差异, 给教学带来了不确定因素。因此, 新课堂更要关注“动态生成”。但是在课堂上, 学生提出不懂问题时, 有的教师往往因为不是事先预设的, 就对学生的问题不予理睬。如:一位教师教学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 正在讲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有位学生突然提出:“为什么课题是‘爬山虎的脚’, 而第二自然段却写了爬山虎的叶子?”老师当时一愣, 说:“这个问题以后再说, 坐下!”“学生悻悻地坐下了。其实, 学生提出的问题非常有价值, 完全可以引导孩子研究:为什么要写爬山虎的叶子呢?

和谐的教学是“静态预设”在课堂中“动态实施”的过程。没有预设的课堂是盲目的教学;没有生成的课堂是机械的教学。预设, 不是对生成的禁锢, 而是对生成的充分准备;生成, 不是对预设的否定, 而是对预设的智慧发展;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是和谐课堂的必然要求。因此, 在小学语文新课程的阅读教学中, 要辩证认识预设和生成的统一关系, 在预设的基础上更注重课堂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立足教学预设, 适时抓住学生的读书发现, 积极创设适合研讨的氛围, 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这是合理利用课堂教学资源的前提, 更是构成动态课堂的关键。课堂上教师要有敏锐的目光、听力及感悟能力, 善于利用“突发事件”, 随机调整教学预案, 把“动态生成”作为学习资源, 构建开放生成的课堂, 开放学生的思维,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五、正确认识教学效果:互动性与实效性并重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儿所讲的对话不是语言学的“对话”, 而是教育理念上的互动。阅读教学中的对话, 是师生、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 深层交流。它不仅具有人与人的言语交际特征, 更突出的是人与文本的对话, 是学生在读文章时的理解、体味、批判、反思、运用及两个或更多人在读文章时的言语交际与碰撞, 是阅读教学效果的应有之义。然而, 一些教师却把这种对话片面地理解为师生间的一问一答或师生、生生间的讨论, 以至淡化了读书, 导致教学目标把握上的错位和语言学习上的不到位。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四年级下册《趵突泉》时, 提问:“你认为描写‘大泉’和‘小泉的段落, 哪一段是详写的?哪一段是略写的?”学生回答:“‘大泉’段落写得详细, ‘小泉, 段落写得简单。”老师说:“对, ‘大泉’段落是主要的内容要详写, ‘小泉’段落是次要内容要略写;以后我们写文章的也要做到有详有略。”显然, 分析习作方法并非主要的教学目标, 教师没有正确把握文本价值, 训练点随意乱抓, 师生互动失去了应有的实效。

初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新思路 篇8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新课程阅读教学 构建思路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是培养学生认知能力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加强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

一、新课程阅读目标的要求

在新课标下,要求以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为目标,针对新课标语文教学目标的提出,也提出了新课程阅读目标的要求。包括:第一,突出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在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了“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知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注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也体现了学生情感的培养,只有自主阅读,主动学习知识,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阅读方法;第二,注重阅读能力的培养,为了加强语文阅读教学,首先,应注重学生阅读基本能力的培养,多读多看,扩大课外阅读量,加强中国现代作品、中国古代作品及世界各国的作品阅读,多方面阅读,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第三,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语文学科具有基础性、人文性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具有深厚扎实的人文底蕴,则需要让学生多读,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第四,充分体现个性阅读,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注重强调学生的个性体验,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的表现,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样的学习方法,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二、新课程阅读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一)注重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进阅读教学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通过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在小组讨论活动中,让学生勇于发表观点和看法,并用激励性的语言让学生不断探索和探究,使学生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当阅读兴趣成了学生求职的内在动力时,学生将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动力,自然而然语文能力将会得以提高。

(二)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培养。

良好的阅读方法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阅读的整体性与创造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整体阅读意识和掌握整体的阅读教学方法,还注重学生整体阅读习惯的培养,同时注重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情感熏陶,积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重文本的整体把握,让学生形成整体观念,切忌对课文进行支离破碎的解读,使学生对文章中的“事”与“情”有整体概念。

(三)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良好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心理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引导学生探索出适合的阅读方法,同时注重阅读心理的控制。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加强诵读教学,在朗读实践中,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积累,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情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体验与领悟,突出学生在教学中阅读行为的自主性。由于新课程中大多数文章都包含浓厚的感情色彩,如《济南的冬天》、《黄河颂》、《珍珠鸟》、《背影》等,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学生将对这些文字留下深刻印象。

三、新课程阅读教学具体做法与尝试

(一)明确新课程阅读教学目标。

明确教学目标是实施语文教学课程的前提,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课程,例如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其教学目标是分析人物形象,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体验父爱的伟大,学习积累文中的精美语句,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待根据教学目标完成课件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白主、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方法,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实现教学目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为了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教学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教学中乐于表现自己,并发表观点。例如学习《奇妙的克隆》一课时,课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现近几年国内外克隆技术的发展历程,待学生进入教学情境后,教师可以提出问题,如:“克隆技术是怎样造福人类的?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三)个性化阅读教学。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化差异设计教学内容,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大胆放手,始终贯彻“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的教学原则。例如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课时,教师可以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分别对每个小组提出不同的要求,如让几个朗读能力较强的孩子组成朗读组,负责全班的朗读指导,第二个小组是由几个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强的孩子组成翻译组帮助全班完成了解文意的任务,让第三个小组讨论交流理解寓意。这样不仅在短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享受学习的快乐。确保阅读教学不流于形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新课标下,随着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内容的增多,加强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教学目标要求合理设计教学,以满足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1]陈艳蒲.浅谈新课标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3(19).

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作业 篇9

案例研究1.

怎样认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怎样对待社会要求、教材要求、教师要求、不同学生的要求?下面的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你认为哪一种比较好?为什么?

答:(1)怎样对待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掌握语文工具和陶冶思想感情是为学生发展打基础的任务,是语文课程的基本任务。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语文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要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价值观和人生观的教育不是附加任务,应该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语文课程的工具性、人文性、基础性是统一的,应该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怎样对待社会要求、教材要求、教师要求、不同学生的要求。语文教学方案的主观性和语文教学实践的客观性的矛盾运动,推动着语文教学设计(实施)的前进和发展。我们的任务是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追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之间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主要应该做到的是以下几点。

1.符合社会要求、国家要求

语文教学方案要符合教育方针要求,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体现先进的语文课程理念。

2.适应学生需求

语文教学方案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运用语文和掌握语文的规律,切实可行;能反映学生的愿望和要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适应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需求。

3.适应教师需求

语文教学方案能够反映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实践活动,教师能够运用语文教学方案实施教学,调整教学,并在语文教学设计(实施)过程中,实现自己的发展。

4.寻找各种需求的契合点

语文教学方案要从实际出发,整体考虑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与语文教学设计(实施)之间的统一,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

(3)三种不同设计的理解:

《狐狸与乌鸦》一课的三种不同设计中,应该是第三种比较好。因为只有这一种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也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通过争论,辩明是非,增强了学生的道德感,进一步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而真正做到在语文教学设计或实施中发现矛盾、解决矛盾,追求社会要求、国家要求、学生需求、语文教师需求之间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方案与外部的和谐。

案例研究 2.

“能够根据需要和可能,同学生合作,运用选文组织情境、事件、活动,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据此,谈谈你对下面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及评说有什么看法。

答:这位老师的态度是诚恳的,采取的教学方式是正确的。面对学生的突然“发难”,老师没有斥责,也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顺着学生的思路,抓住契机,积极鼓励,激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激烈的讨论后,获得了独到的见解,增强了学生的成就感,能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创新的积极性。这个老师的作为符合了 “根据需要和可能,同学生合作,运用选文组织情境、事件、活动,使语文教学回归学生的现实世界;与学生的知识和经验结合,引导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体验中发现自我,在感受现实生活意义的同时建构新的意义”这一新课程设计理念,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案例研究3.

联系下面的教学设计,谈阅读教学的内容和策略。

答:

(一)阅读教学的内容

基础教育各门课程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厘定目标,据此,我们可以这样认识语文课程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二)阅读教学的策略

阅读教学策略涉及理念、目标、内容、性质、方法等各个方面,主要有:确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法修辞知识学习重在运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注意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在《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中,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为设计理念,设置了如下教学目标:①品味文中朴素平实,富有情感的语言,丰富语感。②体会本文父亲对“我”严中有爱的深情,并从“我”的成长中得到启示,从而更深刻地认识生活,体味亲情,理解亲情,感悟成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处处考虑培养学生的情感意识与价值观念,增强了学生的知识和能力,使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这样,在阅读教学的目标和内容方面,做到了指向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阅读习惯态度,指向知识与能力目标的阅读能力,指向过程和方法目标的阅读方法。

在阅读教学的策略方面,设置了“深情朗读,品析语言”教学版块,朗读前先让学生体味,不仅让学生体验到了字里行间的亲情,还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选择音乐,其实就是让学生定朗读内容的感情基调,在背景音乐的烘托下,学生的朗读会更容易动情、入情。通过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并以四人小组方式,不仅感动自己,同时感动他人。这样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掌握了朗读方法,提高了朗读水平。而在“回读课文,感悟成长”板块的设置,让学生会从“严”和“多鼓励”等方面归纳父亲教子有方,其中《城南旧事》电影剪辑的播放,让学生从影片中再次感受浓浓的父爱,并理解父爱,从而让学生感悟成长。这样就做到了阅读教学策略所要求的确立先进的阅读教学理念,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握阅读教学的重点,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阅读方法的指导,语法修辞知识学习重在运用,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等事项。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评价之我见 篇10

安徽全椒中学於平

新颁布的课标强调:“语文学习具有重感悟和情感体验的特点,因此评价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感受,要重视形成性评价,变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为关注学习结果更重视学习过程。要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做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家长评价相结合。语文教学要彻底改变那种教师独掌评价人权、评价方式单

一、评价内容繁琐机械的状况,真正让评价成为改进教师教、学生学,促进学生发展的有效手段。”这是针对学生的语文学习确定的评价目的。强调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突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特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理念。

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一位学生。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承载着传授知识,训育人才的重任。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全面。语文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场域,它包含许多学习方面,诸如听、说、读、写。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求语文教育工作者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自己的语文实践,打破以“读、写”为中心的语文评价体系,拓宽语文教育的视野。高中语文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我们用现代的评价眼光关注学生的学业水平提高,又关注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这才是关注学生发展的全部。

全面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包括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综合考察,学生在高中阶段的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无疑是评价中的重点。独立阅读,主要立足于理解能力的培养。鉴赏阅读,旨在“注重审美体验”和发展“审美能力”,提高学生对文学类文本中“不同文体作品的阅读鉴赏能力”。探究阅读,立足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批判性思维能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力求明确界定可以预期的学习结果,阐述学习的内容。要针对语文教学过程的前、中、后三个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在整个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能够改进教学品质和帮助学生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性评价上。语文教学目标的多重性必然要求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因为没有一种评价方法可以用来评价学生所有的重要学习结果,任何评价方法都有其特殊功能和局限性。教学评价的最终目的是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以及改善教学效果和学习效果。因此,获得一个正确的诊断结果或提供正确的评价反馈信息,对达到最终目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评价学生的表现,可以让具有不同情趣和经历的同学参与,保证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评价工作中来,保证充分客观地判断学生的学习是否产生了良好的改变。无论如何,教学总是在某种情境中的教学。语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学习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读写听说的语文能力,都离不开特定的情境。这就要求语文教学评价不能离开教学的情境。

初中语文新课程应重视审美教育等 篇11

一、从语文教材方面看

语文教材本身是一个美的海洋,它给人以美感。其中的诗歌、散文、戏剧、小说等文学作品,是社会生活的审美反映,是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具有审美的本质属性。

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多属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佳作。例如:同是写“莲”,语文教材中的“莲”是对莲的形态和实质的生动形象的描摹、联想和抒情;或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摹写“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的神韵;或联想“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乡情;赞美“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情操……同时,语文课本中的古代诗词,既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悲壮美;“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的气势美;也不乏“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坚贞不二的柔情美和“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田园美以及“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哲理意蕴……如此种种,足见语文教材中反映美的领域无限宽广。这为充分发挥语文教学中的审美功能奠定了客观基础。

二、从学生方面看

初中学生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时期,虽然他们的年龄偏小,经验少,还没有形成固定的认识结构,但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为他们充分发挥想象力去体会自然美和事物美提供了先决条件。这样,教师就可以运用一定的教具及丰富的表情、语言来巧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在一种新的境界和天地中得到一种美的体验和熏陶。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就要更多地采取一定的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

三、从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看

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新的世纪,新的千年,新的时代,需要新的人才。健全的人格,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应该是新型人才的显著特征。这种人才靠传统的教学模式是难以培养出来的。因此,我们更应该看到语文与创新教育之间的关系。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至关重要。

在高中时事政治课堂上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初探

何晓新

所谓研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学习方式去主动获取知识并加以应用的方式,它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即通过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关注生活,在多元、动态、开放的大课堂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提出见解、求得全面发展,它既反映了学生主体性学习方式的变革,又反映了政治教材综合性、实践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形成融合政治学科课堂教学为一体,融合师生合作关系为一体的新课程体系。而时事政治课的课堂教学为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我在时政课上采取老师和学生共同研究、合作完成时政现象与知识点的融合与对接,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从而达到既开发校内外教育资源,又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监控的目的。主要采用“分解的形式”,灵活地分散到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每日两题,日积月累,聚少成多。简单——复杂——单一知识点——复合知识点——综合知识点。具体的做法是:

按着学生的学号,每天由一名学生利用课前5分钟的时间,把事先准备好的时政内容写出来(简明)并在此基础上写出相应的政治学、经济学观点,刚开始可能很少,只有一两点,随着知识内容的增多,所列出的知识点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全面。由当值的学生写出时政和相应的知识点,把它用实物投影显示在幕布上,由学生本人在讲台前讲出来。然后由下边的同学就屏幕上的时政和知识点加以讨论补充。最后由教师就本时政材料和观点加以点评和补充。

随着所学知识的深入,我又会及时增加新的项目和新要求,比如:要求学生就此材料出各种各样的考试题型,并做出自己的答案。在课堂上把各种题型的练习题展示给其他同学,让他们来思考、回答,然后再把自己的答案投在屏幕上。大家一起交流、一起讨论、一起分享。我也可以把我的看法说出来,与同学一起讨论,生生之间、师生之间互动,展开讨论,使题型的答案越来越全面。越来越完备。老师在这里起到提供信息、启发思路、补充知识、介绍方法和线索的作用。

这么做下来感觉有如下的好处:

一是可以集他人的力量,了解更多的时政。不要小看着短短的5分钟,它可以成为信息的交换平台,日积月累,积少成多,到高考前就可以全面涵盖全年的时政,使同学对时政不再有陌生感,解答习题更容易上手,而且不易偏题。

二是可以发挥写时政同学的积极性,精挑细选,对应相关的知识点。同时也是对所学的理论知识的灵活运用,理论联系实际,通过这种训练也可以提高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

三是也可以调动其他同学的积极参与意识,积极思考,既巩固熟悉所学的理论知识点,又得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灵活运用,同时还可以促使他们在更高更宽的角度去观察开拓,使答案更加趋于完整。

四是教师也可以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把一些没学到的知识提前告诉给学生,使他们有一个感官上的认识,今后在学到相应的知识点时能很快地了解和运用。

五是通过这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可以巩固旧有的知识,交流分享新的时政知识、理论知识、开阔眼界、拓宽思路,能够灵活地从宏观和微观去把握。

上一篇:我是这么一个人作文下一篇:猫的作文450字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