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2024-09-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精选7篇)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篇1

政治学与行政学

王琦琪

***457

对于每个生长在大陆的中国人来说,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这些词都不会陌生,仿佛提起政治,无外乎就是这些,以至于作为政治学专业的学生,总会被问到政治学是不是就是学习马克思主义。

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常被我们挂在口头上,但真正能了解它的又有几个人呢?初中、高中的教育只是让我们知道,中国最先扛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李大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大部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长期的、不求甚解的灌输,甚至让我们对关于“马克思”的一切产生了抗拒情绪。我们常常自以为是的认为,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无非就是告诉你“世界是物质的”、“要辩证的看问题”,殊不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现代最先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时代的思想智慧。试想,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的红色政权是否还会产生,井冈山上的星星之火是否还会燃起,是否还有关于真理的大检验,是否还有现代化的新中国„„不可否认,这一切都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也让我们期盼着对其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与其他一切哲学相区别的根本之处,在于它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独特方式。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很好的了解人类实践活动及其意义,因而导致他们在对世界的理解和观察世界的视角上存在着重大的缺陷。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现实世界,从而在世界观、自然观、历史观和认识论上都获得了全新解释,构筑了统一的、彻底的、科学的哲学体系。如果说一般的哲学学术是意识形态上的幻觉,那么就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粉碎了笼罩在哲学学术上的意识形态神话,并且把自觉地发现和揭示社会现实的任务交给了哲学学术。而其本身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以理论为导向,立足于现实生活,解决发生在人们生活中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再通过这些问题发现其内在本质,完善理论思想,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发展完善,成为活着的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其并不是专属于某一民族的哲学,而是国际性的学说,在全世界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与此同时,它还可以在各个民族和地区生根发芽,与各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成为本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以中国为例,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能在中国生根、结果,除了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一根本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优良传统,因而中国人民比较容易接受和体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哲学。也正因如此,才能在结合中国国情之后指导中国革命取得的胜利。

在思想流派纷繁的今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独树一帜,并产生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经历了一系列的阶级斗争、工人运动、经济危机之后,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预言逐一实现,引起了各国的高度的重视,而在这之中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无疑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与灵魂。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能够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给我们提供科学的方法论,让我们在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在进行科学探索的路上保持信心并寻找到最便捷的途径,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清醒,不被外物所蒙蔽。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篇2

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根本与核心是实践

毫无疑问,从文化的根本与核心来看,它就是人为主体的实践对象化活动,是人从文化方面认识和改造世界自觉行为,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文化认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概念以认识和实践的辩证统一为中心,就由主体实践,客体认知后以及唯物史观的基本范畴发展而来的文化总体概念。但文化又并不能完全与实践的自觉及文化认识画等号,只有主体对课题正确、客观、能动的反映才是正确的文化实践,相反,它只能被摒弃,不能被保留。所以说,文化的根本与核心就是主体对客体、能动、正确的反映。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以实践为根本,准确揭示了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伴随着强烈的现实感和批判性推动着中国文化的发展。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者,都高度重视发挥先进文化,并依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根本的文化理论的深刻理解,把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主体的文化培育和新文化建设视为社会主义重要的建设任务之一。

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建立在唯物史观的社会存在和历史进程上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文化本身集中反映了某个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并对某个时期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产生一定的作用。一定的文化理论是这个社会在政治和经济观念上的极大升华,他的这个观念深刻地把握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相关理论,是对马克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所以,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另一个基点在于不能孤立地研究和把握文化现象,要把文化放到人类社会历史运行中加以理解。一方面,应当在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约中把握文化的历史地位、作用和特点;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文化的独立性和能动反作用,不能孤立、片面地严格按照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命题来生搬硬套,不能单纯地讲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在不同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条件下的作用和表现形式不同,只有在以物的依赖关系为主的社会形态中,这种“决定”才会强制性发挥,而文化的概念是随着人类自觉活动的提升和知识的积累,逐步来引领社会的发展。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虽遵循历史唯物史观,但它又有其特殊性。

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是适应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制度

进入21世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形成了以人为本的心得科学发展主题,产生了新的发展需求,明确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文化理论的发展也理所当然地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基本原则,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文化体制建设。要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就要充分认识一系列的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政策,打造精神文明建设的文化可持续发展体系。还要把握“文化制度”与“文化体制”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探索出一条文化体制的道路。江泽民同志指出:“要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他提出,繁荣必定是文化发展亘古不变的主题,而管理是文化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这一席话突出了形势,新发展下文化制度在文化发展中起到的重要作用。每一个成体系的理论都有其物质载体,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产业,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管理和繁荣都要同时抓的新态势下,发展文化产业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有效手段。要发展文化产业就要重视文化的根本属性和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要在认识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市场管理与繁荣的辩证关系的基础上,有效地发展具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坚持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同时也要发展公益性文化产业。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制及指导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和原则,是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理论又一个重要基点。

四、充分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意义

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思想指导下的文化制度是它最现实,最真实的社会经济与政治的反映。深刻理解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建设当代先进文化的必行之路,它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当代先进文化发展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文化理论界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是在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基本观点之上建立起来的、适应历史社会发展的文化思想。毛泽东同志的文化思想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它的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是结合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时期所产生的文化思想,对现代历史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而由新时代的领导人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和毛泽东文化理论的再一次继承和发展,他们共同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历史使命。它们的形成及建立让当代的社会文化问题得以解决,从而实现当代社会的和谐文化建构,并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让先进文化建设有章可循。

(二)给当代文化的多样性提供了可能性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理论界具有极强的丰富性及多样性,它主张多样化文化并存。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中,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围绕中国近年来的历史事实、历史主题,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创新和实践探索,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给我们提供了不同社会文化指导思想的经验,如冲破长期“左”倾错误的束缚,以“拿来主义”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具有正确的指引方向的文化指导思想等,极大地丰富了历史文化领域的建设。毛泽东同志曾经提倡,艺术的不同形式和风格是可以自由发展的,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要反对强制一种风格,禁止另一种学派的说法及做法。可以看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对未来我们在发展多样文化和当今社会创新文化方面提供了新的建设可能性。

(三)为当代文化的文明发展指明了方向

邓小平同时曾指出并强调,新时代文化建设要以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核心。“文化”与“文明”是与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当代文化建设的关键是创新,文明的发展关键则是文化的长期积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文明的发展提供了发展的总方向。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各国“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筑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2014年的五四青年节,习总书记考察北京大学,与著名哲学家汤一介先生促膝长谈,了解《儒藏》编纂情况,并发表主题为“尊重文明多样性守护文化民族性”的讲话,指出:“作为民族之根、民族之魂,中华文明是华夏子孙必须继承、守护、光大的瑰宝。”可见,文化和文明是紧密相连的,中华的历史悠久文化推进着中华文明发展,而中华文明提高了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对当代文化事业及文化产业具有非常重大的经济意义

不论在哪个国家,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产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文化产业及事业是与经济发展密不可分。文化的物质载体是文化产业,而文化又是上层建筑意志力的体现。所以,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也可以理解为政治对经济的重大影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是提高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2015年11月,“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同时指出:“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地方来说,“十三五”期间山西省也发布了《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在肯定了近些年山西省在文化产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果的同时,为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行动纲领,纲领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山西省要基本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文化产业将成为山西省最重要的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文化产业健康、有序发展的程度,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着深远的意义。

充分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必须在文化本质上强调其本源性,即实践和认识的理论;必须结合其发展的社会历程,分析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辩证关系;还需正确认识并坚持社会发展的指导政策方针。还要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观为当前社会所带来的重大意义,才能够真正地推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进步,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等各方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衣俊卿,胡长栓.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篇3

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矛盾”可以泛指为“问题”、“困难”。诗有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可见我们在人生道路上是最怕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了,可正是这些坎 坷让我们一天天长大、成熟。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正确面对他们,承认“矛盾”的积极作用,既然“问题”在所难免,为什么我们不把这看作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哪? 反正我对电脑硬件的知识的了解,都是从解决家里电脑的问题学来的。在与同事、朋友交往中同样难免出现一些矛盾,我们也不要千方百计掩饰或一次次的仅仅通过自己的让步来避免矛盾的激化。我们应该明白,这些矛盾可能会反而促 使我们彼此加深了解,发展成为一种新的关系,“不打不相识”吗!实际上矛盾的发展只有三种结果:一方压倒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一种新的对立统一关系产 生。所以我们既不能一再的谦让,也不要拼个你死我活,而是不卑不亢的寻求建立一种新的平衡关系。

三、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处理各种问题要分清主次、考虑轻重缓急,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一大堆问题扑面而来,到底哪个是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影响最大的,把所有的时间精力都集中起 来,别的问题到要让路,解决了这个关键问题是不是其他的就迎刃而解了哪!或者一些小问题办不好就算了,人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没什么大的原则性的错误就行 了,完美主义者是最累的。而一个问题、一个矛盾又有一方起着决定性的,或是一方比较重要,只要把握好解决问题的关键也会事倍功半。比如我们通常会遇到的“工作与学习的矛盾”,而且 大家都觉得“越到考试工作越忙!”,分析起来,我们不可能从工作中拿出太多的时间,所以关键就是怎样在业余时间上做文章,少睡一会儿、少玩会儿、提高点效 率、平时紧张点不就行了吗?关键之关键有成了平时要控制自己多学一点儿。另外,办事要有计划、合理安排时间就能提高效率。

四、矛盾的双方总是处在不断的转化中; 这点大家很容易由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理解,想想VCD刚出现时,“求”大于“供”,利润很大,大量厂家一窝蜂的生产之后,矛盾就转化了。而对于我们中有些总 觉得“英雄无用武之地”的“金子们”,很多情况下,是在抱怨中虚度了时光,等机会真正来临,又没有能力把握了,变成了“用武之地无英雄”了。所以正在郁闷 的我们更要打牢基础,要知道“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

五、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我对这点的认识是比较深刻的,这也是来自钢琴的学习,因为我这个人兴趣比较广泛,音乐、美术、英语、乒乓球、摄影样样喜欢,但因为小时候没有机会接触,总 想找个什么机会弥补,后来终于知道了青年宫有这样的钢琴成人班,便欢天喜地的报了名,开始还挺新鲜,可每天最少得练一个小时,真是没办法坚持,而且老师说 至少的弹两年才能像点样子——还得聪颖好学,后来没俩月我就退学了。之后我就琢磨:学点什么才能又省力见效又快哪?钢琴得弹两年;素描、色彩什么的没两年 也差的多吧;英语就更别说了,这都学了十多年了不还那样吗?想来想去终于明白了:什么都得慢慢积累,别太急于求成,人的时间是很有限的,踏下心来认认真真 的做好一件事情已经很不容易了。你如果想在“台上”风光十分钟,还就的能耐得住那十年的辛苦。这其实也是我们为人处世种的“度”的道理。节俭是一种美德——过分了就是吝啬;忍让是大度——太甚了就是软弱。在生活中,就要特别注意这个“度”:对人别 太苛刻,那样会让人无法与你相处——也不能太软弱、没主见,这样大家总是充当保护的角色,在困难的时候又没法得到你应有的支持,当然也不愿和你呆在一起; 对自己别太苛刻,那样活着会很累,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逼着自己比别人强,最后赢了别人输了自己——也不能太放纵,人都有惰性,谁都知道呆着轻松,可还得逼 着自己尽量克服这种惰性,在年轻的时候多学一点东西。

六、必然和偶然的关系; 我们总是抱怨机会太偶然,再轮到自己头上可能性就更小了,却没有想到偶然中又蕴藏着必然。汪国真说过:“实力就是机会!”的确,只要你有实力,在你的言谈 举止中,在你处理的任何小事中,群众雪亮的眼睛当然能够辨别出你的与众不同,领导自然也会将难度一件大于一件的事情交给你处理,机会自然多了,得到的锻炼 也多了,成功的必然性也就大多了!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篇4

自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没有机会参与扩初设计,因此只有就平时工作中看到的扩初文本案例和听到的大家的相关讨论,简单地谈谈自己对景观扩初设计的认识,理解尚浅,甚至或许有误,欣请批评指正。

在我看来,景观扩初设计是对方案进行深化设计的一个过程,它位于方案设计之后、施工图设计之前,是景观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扩初设计时,设计师需要结合多方面的因素,在科学严谨的理性思考中,带着人性关怀和浪漫思量来对方案进行深入解读,对局部进行仔细推敲,对细节进行合理设计。在这个过程中,一要依据方案平面构图和景观意向,确定在平面立面上应使用何种景观材质,包括确定其品种、颜色、肌理和规格大小等;二要结合场地关系和意境营造,推敲竖向上的空间层次关系,包括推算关键性场地(含景观节点、踏步、花池、水景、栏杆、地下车库等)的标高,确定景墙、廊架等景观构筑物的长、宽、高、甚至结构做法,控制植物的立面层次、观赏形态等景观效果;三要结合夜景设计意向,合理选择景观灯具,确定灯具类别和灯光颜色等。在图纸表达上,扩初设计通常做到包括景观节点各主要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简单表达出大部尺寸、材料、色彩,有时还需要表达出节点做法和详细的大样以及工艺要求等,同时可以在图面上附以景观示意图和说明性文字加以补充。所有一切,都是为了能将方案抽象的概念和线条落实到具体之处,在保证景观效果的同时控制工程造价,使方案具有可实施性,从而满足甲方的需求,并最终满足居住在里面的使用者的需求。

以上这些,是我对景观扩初的一些浅薄理解和看法,没有实战经验,不能结合具体实例来总结切身体会了。接下来,总结一下上次我们所与二所开展方案交流会后的学习心得。在12月5日下午,28楼会议室,二所和三所的方案设计人员在公司举行了交流会,大家主要围绕二所主任设计师周奕介绍的两个项目展开了交流和讨论。听完后,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点收获:

1.申宗项目边坡改造:

(1)边坡的处理方式,在构图上可以与主入口的构图形式或建筑的轮廓线条呼应起来,形成一个很好的整体景观效果。

(2)点子:在拐角处,可以用植物图案或其他方式构成LOGO,在夜间配合灯光也可形成良好的效果。

2.南川项目扩初设计:

(1)扩初文本中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如主要节点大样图、文本内容的表达方式等。

(2)水中树池的处理方式:可调整树池,落在住网上;景观树采用枝干桩景,减少负荷;泳池顶板本身的负荷足以承受景观树的需要。

(3)在剖立面图上,应注意对景观小品、景墙构筑物、建筑背景、植物的层次等的表达,从而丰富场地关系。

(4)景观泳池更衣室的合理性考虑。结合以下几点:泳池是否对外开放;游人盥洗更衣是否方便;更衣室的通风性是否可以通过工程技术上的问题来解决。点子:半开敞的更衣室。

(5)在扩初图中对植物设计的重要性,对几个主要空间(宅间、入户、主入口、景观节点等)的植物设计,形态、品种、层次关系要明确。

浅谈对职场法律的认识及收获 篇5

作为一名在校大三学生,我们即将告别丰富单纯的大学生活,走出校园,步入社会。走进工作岗位,步入职场,是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所需要经历的至关重要的第一步。成功转换角色,轻松适应新环境是步入职场的关键。而掌握法律常识,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是职场成功的必备条件。

对于一名应届毕业生来讲,要想做到熟知职场法律,并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不受非法侵害,实在是难于上青天。而学校及老师为便于大学生求职维权,特开设职场法律课程。通过这学期的课程学习,范悦老师真实形象的案例讲授剖析,我受益匪浅。

对于课程的学习内容大致如下:

1.就业协议书与劳动合同的签订

1.1 就业协议书的定义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是学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为了确定录用或就业关系,依法协商达成的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书面协议。(俗称三方协议)它是合同的一种形式,但不等同于劳动合同。就业协议书是转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果不签订该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城市。

洽谈成功后,一定要和他们签订具有法律效用的书面合同,与用工单位签订用工合同,对双方权、责、利等有所规定;对一些远期承诺,也应写进合同中,合同可办理公正手续;签订正式工作合同时,要注意条款的设置,切勿签订“霸王条款”。

1.2 劳动合同的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于本法。” 劳动合同一经签订,即在法律上确定了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双方的权利、义务通过书面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

1.3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的区别

就业协议与劳动合同均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确立劳动关系的协议,但它们是不同类型的协议,其主要区别在于:

1.3.1 两者的主体不同

就业协议适用于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学校三方之间。而劳动合同只适用于劳动者(含应届毕业生)与用人单位(不含公务员单位和比照实行公务员制度的组织和社会团体以及军队系统)双方之间,与学校无关。

1.3.2 两者的内容不同

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初次工作协议,其主要意义在于将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方互相选择的关系确定下来,一般并没有详细规定双方具体的权利与义务;而劳动合同则指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确定工作关系之后签订的关于双方权利与义务的协议。劳动合同具体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目前的实际情况是,通常毕业生到单位工作之后,双方才签订劳动合同。

1.3.3 两者出现问题时的处理部门不同

在毕业生就业协议发生问题、需要处理时,一般首先由毕业生和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如果取得一致意见,则报送学校主管部门,由学校主管部门审查认可后,报上级主管部门(省就业指导中心)批准,予以调整。

若劳动合同发生问题,则毕业生和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劳动仲裁机构报送,请求处理。还可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处理劳动纠纷(起诉)。

1.3.4 两者的效力不同

就业协议和劳动合同的关系,就业协议不是证明劳动关系的凭证,不能替代劳动合同。

一旦劳动合同签订并生效,就业协议也就相应终止。

2.试用期

2.1 试用期的长度

劳动合同法规定:

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2.2 试用期签订合同

在实践中,有不少用人单位口头与劳动者约定3个月或6个月试用期,但不签订劳动合同。试用期满后用人单位认为试用合格,就签订正式劳动合同,如果用人单位认为不符合录用条件,就解除劳动关系。

实际上用人单位这种做法是违反法律规定的。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是双方签订了劳动合同,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不存在试用期一说。用人单位只约定试用期而未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不存在试用期,双方发生劳动争议将按照事实劳动关系进行处理,单位往往要“吃亏”。

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期间,用人单位也应依法为员工参加社保。

2.3 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

依照《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在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时,方可单方解除劳动合同。也就是说,用人单位承担的是完全的举证责任。

依照《劳动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内只要“通知”单位就可以解除劳动台同,无须提供任何理由。

2.4 补充

试用期应包括在劳动合同期限内。试用期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而如果约定试用期,则只能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劳动合同是试用期存在的前提条件。不允许只签订试用期合同,而不签订劳动合同。这样签定试用期合同是无效的,但“试用期”合同的无效,并不导致劳动法对劳动者的保护失效。

用人单位不签合同先试用,然后再签劳动合同的做法,将被认定为违法。3.劳动合同的签订以及注意事项

签订劳动合同学问很多,最主要的要注意下面几件事:

3.1 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全

劳动合同的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3.2 要签书面合同,并且要求保留一份合同

现在有些单位用人很不规范,不愿意与职工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想以此逃避一些责任,也有的单位领导图省事。这是对劳动者极不负责的行为。劳动者有权要求与用人单位订立书面合同。这样,如果发生劳动纠纷、争议,就有法律依据。

3.3 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这一点在试用期中已有介绍,因此不再重复。

总之,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多听、多想、多看(参看别人的合同),避免签 “口头合同”、“不全合同”、“模糊合同”、“单方合同”以及一些危险性行业用人单位与员工签订的“工伤概不负责”的生死合同。

3.4 注意事项:签劳动合同要“三看”

与用人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时,要“三看”:

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

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如试用期适用于初次就业或再次就业时改变工作岗位或工种的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不得约定违约金。

4.五险一金

4.1五险一金

“五险”指的是五种保险,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

“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积金。

其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这三种险是由企业和个人共同缴纳的保费,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完全是由企业承担的。个人不需要缴纳。这里要注意的是“五险”是法定的,而“一金”不是法定的。

4.2 应届毕业生的三类五险一金问题:

一是单位完全不给投保,这种情况是少数。

二是单位故意少缴保险费,只以最低工资标准作为缴费基数。

三是单位对新员工试用后才给签合同、上保险,试用期没有任何保障,试用期后又以种种托辞拒绝雇用。

对策:如果跟单位商谈无效,又想保住工作,可以匿名向政府部门举报。对于第三种情况,《劳动法》规定,单位在试用期之前就应该与员工签合同,并足额缴纳保险费。为了今后维权有证据,试用期时要留下自己工作的证据,如工资条、工作证、考勤记录等。

5.发生劳动争议的处理

5.1 协商解决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就争议事项进行商量,使双方消除矛盾,找出解决争议的方法。

5.2 企业调解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可以向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企业调解达成协议的,制作调解书,双方当事人应自觉履行(此协议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从当事人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未达成协议,则视为调解不成。当事人可以在规定的期限60至90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另外,当事人不愿调解或调解达成协议后反悔的,也可直接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5.3 劳动仲裁

如果当事人任何一方对裁决不服,则应在收到裁决书15日内向当地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当事人对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和裁决书应当依照规定的期限履行。

5.4 法院判决

当事人任何不服裁向人民法院起诉的,法院将按照民事诉讼法的有关程序进行。首先对双方当事人进行民事调解。如果调解不成,法院应当在规定的时间内做出书面判决。原被告任何一方对判决不服的,可在法定期限(自收到判决书起15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总之,在本学期学习的这门《职场法律》课上,我掌握了职场法律方面的基

本理论,并学会了运用法律知识和法律规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这门课,我还增强了法律意识,提高了法律素质。如果有机会,我还会将我所掌握的法律知识传给那些法律意识薄弱的人,积极参与普法,让更多的人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作为一名学生,我不仅要学习好专业知识,还要博览群书,扩阔视野,学习《法律基础》这门课,使我加深了对法律认识,提高了法律常识!作为一名普通公民,我要拥护党的领导,积极配合国家建设法治社会,做到知法、守法、用法,绝不做有违法律、法规的事!

在今后的学习当中,我会继续修读有关法的知识,继续提高法律常识,并把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为祖国构建法治社会作出一点贡献。

纺织与材料学院

纺织工程2009级03班

xxx

2012/5/28

浅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及学习意义 篇6

毕业论文是教学科研过程的一个环节,也是学业成绩考核和评定的一种重要方式。毕业论文的目的在于总结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培养学生具有综合地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的全部专业知识和技能解决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使他们受到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论文关键词:汇编语言 课程特点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论文摘要: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文首先阐述了汇编语言课程特点,在此基础上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分析,结合工作实践就如何提高汇编语言的教学质量,对教学方法进行了对策分析。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及电子信息类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学好徽机原理、操作系统、编译原理的知识准备。它能充分发挥和利用计算机硬件特性的语言,能够完成高级语言难以胜任甚至无法完成的任务。笔者结合工作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及教学方法做以下探讨。

一、汇编语言课程的特点[1]

汇编语言是计算机能提供给用户的最快而又最有效的语言,同时能够利用计算机所有硬件特性并能直接控制硬件。所以高级语言简单、易学且开发效率高,而汇编语言复杂、难懂、开发效率低。对汇编语言的课程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汇编语言的优点

主要变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用汇编语言容易得到高时空效率的程序。由于汇编语言本质上就是机器语言,可直接、有效地控制计算机硬件,因而与高级语言相比,容易得到运行速度快、执行代码短、占用内存空间少的高时空效的目标程序。

第二,用汇编语言能设计出高级语言无法实现的程序。正是由于与机器的密切相关性,使得汇编语言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硬件特性,编写出与硬件紧密相关而高级语言又无法实现的程序来。

(二)汇编语言的缺点

主要表现在两点:第一,汇编语言难学、难理解、难调试难维护等。第二,汇编语言程序可移植性差。

二、对汇编语言课程教学内容认识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对汇编语言教学内容的安排与经验总结为以下几方面:

第一,对于十六进制的加减法运算、有符号数的补码计算要充分了解学生基础,在此基础上进行复习巩固。

第二,对处理器中寄存器的介绍,存储器的组织结构,操作数有关的`寻址方式这一版块的内容,建议不要介绍与转移地址有关的寻址方式,因为相关知识还比较少,学生很难理解。

第三,就传送指令、算术运算指令和逻辑指令、系统功能调用简介来说,应该重点介绍这些指令,而其他指令分散到后面章节中或者舍去。而且每种指令也是精选最基本、最重要的指令进行介绍,如传送指令中只介绍mov、xchg、push、pop、lea、lds和les指令,力争讲过的内容精通,课堂没有介绍的可以触类旁通。

第四,伪指令用于辅助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不作为重点,使学生可以理解汇编语言程序的格式即可,不引申不常用到的伪指令和不必要的细节。

第五,分支、循环和子程序设计版块的内容,介绍用到的一些指令及程序设计方法,采用短小精悍的程序训练学生,培养汇编程序设计的基本功能。

第六,输入输出程序设计、模块化程序设计、混合编程等高级汇编语言技术内容,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扎实的汇编语言基础知识,能够进行程序设计,引出实用技术,可以采用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提高汇编语言课程教学质量的对策思考

(一)教学手段的多样化

汇编语言由于其基础性,而又它不同其他基础课一样以实践操作为主,体现着它的比较抽象性,理论性较强的特征。如在寻址方式和指令系统以及源程序结构都比较抽象、复杂、难于理解。为了使学生能够较好的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内容可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从如下两方面入手:

第一,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化。计算机科学技术最大的特点是,它的最初愿望和最终目标都是模拟和实现人的思维过程,体现出计算机系统成为人的思维的延伸。因而它的许多理论与算法本质上是在人的思维基础上获得创建与发展。基于这一特点,我们教师就可以将课程中有关难于讲解和难于理解的原理、算法,和人的思维方式和对事物的处理方法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关联起来,结合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列对原理与算法进行讲解。

第二,要利用功能程序段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指令系统。微机的指令系统的指令多达上百条。进行机械地记忆会很枯操,学生往往难以掌握和运用。但程序设计又需要熟练掌握其中的部分指令。所以,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指令系统,可借助各种程序范例来理解相应的指令。这样不但使学生能够知道如何在程序中具体应用指令,而且对以后的程序设计也有帮助。

(二)强实脸教学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计算机专业的两个最基本教学目标是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机文化。计算机科学主要是传授学生计算机有关的专业知识,对计算机系统要进行深人了解,强调计算机的学术价值。这一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理论及算法的学习和研究。而计算机文化,它的含义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操作和程序设计的能力,它十分强调实践,即上机操作。对于任何一门程序设计语言来说,上机实验操作环节都是不可或缺重要环节。

(三)发挥现代教学媒介的优势

按照任的认知规律,人的认知活动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加工和筛选的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把汇编语言的基础知识以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促使学生短时间内准确理解。我们应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学媒介,使教师脱离繁琐的推理、论证、讲解,使学生在适中的教学时间内理解、掌握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从而提高教学效质量。

四、结束语

教学质量是对教师劳动成果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而课程特点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因而对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改革,对教学手段的不断改进与丰富,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进行不断的思考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成耀.80X86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第2版)[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马克思哲学的认识 篇7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集中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内容、本质特征和社会功能。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从中找到其固有的规律,作为行动的向导,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解放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旧的思想观念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所在;与时俱进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指导下的实践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不断开拓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也是他的强大功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 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的科学,它是不能停滞不前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着、完备着,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知识、新的结论丰富自己。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指导我们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和建设的实践,就是因为它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而是能够与时俱进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第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邓小平同志多次讲过: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不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而是不要马克思主义了;第二,要解放思想,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新的形势、新的问题,得出新的结论。不这样,马克思主义就变成僵死的教条,变成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的空洞的词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意味着这两方面都坚定不移,毫不含糊。简单说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基本含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前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主义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以新的经验、新的理论丰富自己的历史。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马克思主义以来,马克思主义一直是适应时代的需要与时俱进的。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列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领导俄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十月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列宁主义阶段。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了毛泽东思想,正是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了新的情况、新的问题,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成功和失误的历史经验,也总结了国际的经验,确立了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邓小平理论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在进入21世纪的时候,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为了胜利完成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始终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的根本保证。“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回顾国际共产主义运动150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自己,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远保持旺盛生机和充满活力的源泉。

2.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是不断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就是所有论创新。但是并不是任何新的观点、新的思想都是对的,并不是任何“创新”都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产物。江泽民指出:“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我们提出新的观点、新的思想时,都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衡量一下,并通过实践加以检验,看它们是不是正确,站得住站不住。在这个过程中,要十分注意处理好一个问题,那就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一切否定和放弃马克思主义的言行都是错误的,都必须坚决反对。但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绝不能采取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而应采取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态度,坚持一切从发展变化着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不断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科学”。

5.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答:(1)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先后产生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些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都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都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它们之间既是一脉相承的,又是与时俱进的,它们是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①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以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毛泽东思想,第一次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鲜经验的基础上,以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逐步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③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国内外形势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新变化,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从而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④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密结合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等重大战略思想和战略任务,继续推进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进程。(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是一个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它们辩证统一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实践中,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这个进程还在继续之中,它将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而进一步发展。

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观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这是我多年来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

随着冷战的结束及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的 解体,历史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和挑战。与此同时,在我国的思想界和理论 界出现了关于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理论及历史是非的探讨和争论。本人自幼年起便感兴趣于马克思主义的思考,现把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心得体会整理 成文,希望能对此有所裨益。我认为,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东西就是唯物辩证法。在时代变化和社会主义转型的年代,我们必须要从根本上,即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 论也即唯物辩证法,来重新思考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新的时代课题必须重新回到基本 理论基点上,而不是停留在过去马克思用唯物辩证法创建的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革命理论 的结论上。否则,就总是跳不出原有的旧框框,就很难实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解决 新的时代课题。唯物辩证法即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思维活动这个客观世界运动的总规律。这决定 了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是随同客观世界一起发展变化的。而马克思主义则是唯物辩证 法的时代表现,是我们时代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一致,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有效武 器。当今世界社会经济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及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我们民族的伟 大复兴,为人们认识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辩证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和条 件,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无限前景。除了客观条件之外,这里决定的因素,是对自我 的认识和把握。

一、我的马克思主义情结 解放前,我出生在冀东一个破落的农商家庭。幼年丧父,同时外祖父家也由殷实的书 生人家走向衰败。这种家世,激发了我改变家庭现状、恢复历史荣耀的强烈的家族责任感。两个家庭的历史告诉我:发家靠农业不行,没有健康的体魄和驾驭世事的本领更不行。而 且,必须要和迷信和无知做斗争。这就不是搞什么实业的问题,而是首先要解决对世界和 对自身的认识,要通晓科学。先决条件就是要读书。这就把我引向了使中国和世界发生了 翻天覆地变化的马克思主义,而摈弃了“读书无用”的一般农家俗见。我认为,问题不是要 不要读书,而是读什么书和怎样读书的问题。鉴于祖辈们迂腐的读书教训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我认为,在解放后的新中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经济建设,首先是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应当是 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另一方面,当时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倾向也已日渐 显现。历史表明,自然科学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重要的奠基和实证作用。因此,我 选择了工业大学作为问鼎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因为它显然又比单纯自然科学多了一层为马 克思主义所需要的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基本能力训练。而社会科学则太偏于空洞和教条,是必须摈弃的。在数理化的学习中,具体与一般、数量与质量和同一体中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并存的 事实,特别是高等数学中极限概念的引入,使我对自然科学及唯物论和辩证法产生了极其 浓厚的兴趣。这就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六十年代初,中国社会阶级斗争和“防修反修”的 调子空前高涨。同时,按着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逻辑顺序,我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社会实践,尤其对“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和“文化大 革命”给予了特别的关注。“文化大革命”初期,我当时认为这是毛泽东为解决革命向建设转变的马克思主义的基 本理论问题,是用实践批判业已显现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以与国际国内的“修正主义” 划清界限,最终解决中国的社会主义和当代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课题。然而,“文化 大革命”的进展愈来愈出乎我的意料:群众运动变成了运动群众;自我教育变成了少数人 意志的役使; 社会上则是无政府主义和社会渣滓泛滥; 检验是非的标准竟是观念性的东西; “一分为二”还有特别例外------,这给人留下了许多困惑。邓小平的改革开放和务实路线重新唤起了我的理论兴趣。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人不能 不思考: 应当怎样解释马克思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怎样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近现 代史?我不得不又重新回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思考。但它却使我陷入了深深的自身矛盾之 中。我第一次发觉我的马克思主义原始出发点的极端严重性,因为,我是基于个人和家庭 问题而去找马克思的。这就是全部问题的症结所在。自此,我新的生命诞生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新旧两个中国的变化和改革开放。这种社会存在与为个人家庭 攀登的反差,加之马克思主义的混乱,使我很难自拔于自身矛盾之中。拨乱反正和改革开 放还了发展以本来面目,才使我得以拨开云雾见晴天。立场问题确实是最根本的问题,它 的破解是我今天全部思想认识的基础,是对我的彻底解放。这时,我才实现了主观与客观 和个人与社会的统一;唯物辩证法、真理和马克思主义一起被体悟了。原来,为他人、为 社会竟是它们三者的总开关,是做人的根本。我终于与马克思主义走到一起了。

二、正确认识自己是打开真理和马克思主义大门的金钥匙 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问题,集中到一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问题。而唯物辩证法的本 质,就是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人参与的客观物质世界的运动。这就存在一个客观规律与人 的主观能动性之间的关系,即通常人们所说的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我们知道,规律是 不能创造的,但是可以掌控和利用的,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客观世界中的作用,它决 定了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然而这种作用不 是无条件的,它取决于人们怎样处理主观与客观世界和社会历史的关系,搞不好还会适得 其反。这里就存在一个分寸问题。大家知道,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后的旧中国之有今天,改革开放前的挫折,以及王明和陈独秀们的错误,都是由于这个分寸或适中、或超前、或 滞后而导致的截然不同的后果。所以,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或者说能否摆正自己在 社会和客观世界中的位置,也即能否正确认识自己,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是唯物辩证 法的首要问题。人在唯物辩证法中的地位问题即通常所说的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其关键是公心还是 私心的问题。因为唯物辩证法是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而真理 和唯物辩证法又总是通过个体人来表现的。所以,有了私心,掺杂了个人利害关系,唯物 辩证法的客观轨道就要被扭曲,真理或正确认识就不复存在。马克思主义从一诞生就是为 公众、为阶级的,这是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本质性共同点。唯物辩证法集中表现为 主观与客观或人与历史的互动; 马克思主义则将其社会化为劳动大众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 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一致和转化。二者从历史源头上,只有微观与宏观之别。正是由 于这样的原因,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同时诞生了。马克思 主义催生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则印证和培育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不过是打上阶 级社会时代烙印的唯物辩证法;而唯物辩证法则是马克思主义和真理的基本表现形式。或 者说: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辩证法的时代表现;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不变的内涵,马克 思主义将随着阶级社会的消亡而完全归隐于唯物辩证法。正确认识自己,即解决立场和世界观的问题,是人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的最根本和最关键的问题。这个问题虽然并不陌生,但要真正认识它、实现它、体验到它 在一个人生命中的地位和作用,则是只有当其切实感觉到不彻底改变和革除旧我,便会使 自己濒于窒息而难于发展时,才肯于就范,才肯于由不自愿到自愿、由不自觉到自觉。这 样,他才会感觉到:为社会、为他人是人们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生命发展的需要和 社会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不是外面强加的。于是,一个伟大而平凡的真理就这样被发现了。这个闸门一经被打开,唯物辩证法、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大门就一起向人们敞开了。实践 表明,只有认识和战胜自己,才有可能理解他人、理解社会和历史,以及各种观念形态,也才有可能树立自己崇高而朴实的人生目的。事实上,人类从来就不是简单自私的物欲动 物。人对自我的认识和改变,也像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一样,应当是持续不断的,而不是 可以停顿的,这是人生最可宝贵的品格。关于认识自己,这里有一个自觉与不自觉或充分意识与不充分意识的问题。有些人有 一种似是天生的朴素的公众意识,但往往难于经受历史的考验,因为它还处于自在状态。只有自觉到自我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即清醒地意识到个人在社会、群体,乃至世界和历 史时代中的位置,并始终如一,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才能终生 实践唯物辩证法。鉴于旧中国社会及其科学文化的历史局限性,及民族民主解放的战乱,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解决的并不是很完美,或很难解决;建国后,又由于巩固 政权的繁重及“左”倾错误,以唯物辩证法为中心的补课和教育没有被及时提到日程上来。这就反而使“左”倾错误得以继续和发展。历史告诫我们:不真正弄通唯物辩证法及自我与 它的关系,是不可能始终摆正自己在客观世界和人民群众中的位置的,而不管有多么美好 善良的主观愿望。应当说,我们在这方面的教训是非常深刻的。这对我们也是一个重大的 历史启示,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指引我们今后立于不败之地、不走或少走弯路的第 一指针。

三、唯物辩证法是真理和马克思主义的核心 所谓真理,即客观的、无私心参与的观念形态。唯物辩证法正是这样的,它是客观的,又是以人的公心为轴心的。而马克思主义之阶级解放和实现人类共产主义美好社会的目标 和使命,最是大公无私的。而且,它同唯物辩证法一样,也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 的思维这些最一般的客观规律的概括。只是,马克思主义是从革命的目的出发,而辩证法 最初则多是对自在世界的阐释。一方是,马克思主义使辩证法以全体劳动群众认识世界与 改造世界相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面目呈现于世;另一方是,马克思主义 也被建筑在了唯物辩证法的客观真理之上,使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在特定的历史条件 下成了天然的契合,携手走向了科学。事情就是这样的:马克思主义改造和革命化了辩证 法,唯物辩证法则成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成了马克思主义和真理的根据。可以说,马克 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二者是相互补充、相依为命的。难道不是这样吗?我们能把马克思主 义与唯物辩证法相分离吗? 当人们感悟到唯物辩证法的时候,马克思主义和真理也就同时被感悟了,因为它们三 者同样都是客观事实与公心的问题,是完全一致的。然而,马克思主义所涉及的空间范围 和历史跨度大,利害关系也长远、深刻,涉及面广,这就显得空泛、抽象,不但一时难于 弄通,而且短时间也难于判断它的对错正误。真理也是如此。而唯物辩证法则来得较为具 体、细微,与人的生命关系更直接、更贴近。这就使得唯物辩证法不但有助于对马克思主 义的理解,而且可以对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过程及未来走向实行审验、修正和前瞻。可以说,唯物辩证法就是马克思主义和真理的细胞,是试金石、检验员,是酵母,是核心。尽管是 马克思主义催生了唯物辩证法,但却是唯物辩证法给了马克思主义以永恒的生命,直至它 们合而为一,即马克思主义将随其阶级解放历史使命的完成而归于消退。唯有唯物辩证法 才是永恒的,并且,它将代替马克思主义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运 转的社会历史运动持续到永远。马克思主义与唯物辩证法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唯物辩证法的失误是根本的失误,是“左”倾错误的认识根源。唯物辩证法说到底就是 客观物质世界及其运动在我们头脑中的映像,抛开实体或把实体肢解,映像自然就不会真 实或成为不可能。“左”倾错误,既无视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改变,更无视世界历史时代的 现实,将完整的、复杂的社会和世界主观地、僵化地抽象为单一的阶级和阶级斗争,这就 完全脱离了客观实际。在这样的基础上,机械地、空洞地高喊改造世界观,就不可避免地 从阶级斗争这个入口陷入唯心论和形而上学。大搞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阶级斗争,直至“文 化大革命”,乃至形成“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就成为必然的了。脱离实体的“辩 证法”陷入唯心论是注定无疑的,尽管我们一贯提倡唯物论、辩证法,反对唯心论和形而 上学。我们多年来就是深陷于这个自己为自己设置的怪圈子里而不能自拔。这是多么沉痛 的历史教训啊!这就是“左”倾错误过分夸大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脱离实际所导 致的必然背离唯物辩证法的结果。世界上不存在绝对顶尖的个人和永远不过时的经验。这 不禁使我们想到:淡薄名利,低调做人,学而不倦,乐为人徒,自己生存更要为社会和他 人谋利益,此应为人生永恒之道。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运动形式表现为人与历史或主观与客观的有机互动,而不是分离。对此,在我们党的革命历史上曾经有过两种相反相成的错误倾向,集中表现在对生产力与 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的理解上。一种倾向是强调生产力,另一种倾 向是强调生产关系,即一个强调客观,一个强调主观,其实质都是把人与历史或主观与客 观相分离。我们知道,人在客观世界中的既是主体又是客体的这种特性,决定了人与历史 或主观与客观的不可分离,否则,就势必背离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力的一方,把唯物辩 证法机械化、形而上学化,实质是取消了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关系的一方,则把唯物辩 证法主观化、意志化,搞“精神万能”,同样也亵渎了唯物辩证法,都给革命事业造成了严 重损失。这是从反面证明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核心的一个典型例证。历史反复告诫我 们:只有终生忠实于理论和历史,不间断地深化认识,严于解剖和修正自己,才有可能始 终坚持唯物辩证法。而不管是谁,只要脱离唯物辩证法这个核心,就会无例外地陷入对马 克思主义的茫然。

四、唯物辩证法与做人好比是真理和马克思主义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 唯物辩证法与做人是马克思主义和真理两个相互联结而不可分割的方面。唯物辩证法 以公心为轴心,反过来,公心又要由唯物辩证法来升华。唯物辩证法是在人们对真理的追 求中,自在的人生走到极至,即发觉个人意愿走投无路时而被发现的,以致它竟使唯物辩 证法在刹那间变得异乎寻常的简单。公心开启了唯物辩证法。我们看到,那些为公众、为 正义事业置生死于度外的英雄豪杰,其建功立业和制胜的方略往往是同时存在的。这也证 明了公心与方法之间的关系。当然,不怕死并不就等于成功和方法,那还只是唯物辩证法 的前提和条件。唯物辩证法还需要有对社会历史和客观世事的确切把握,而且人的公心也 不是无中生有和不会改变的。朴素的公心需要唯物辩证法来引发、升华和保持。做人与唯 物辩证法之间是一种良性的互动机制。只有既坚持公心做人,又不断通过深化认识来提高 唯物辩证法的水平,才会获得事业和个人发展的双赢。一个是唯物辩证法,一个是做人,它们二者的一致可以说是正义战胜邪恶、真诚战胜虚伪的根据,是我们找到的人生制胜的 法宝,是真理和马克思主义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两个轮子互依互存,缺一不可。人们一经认识到公心是唯物辩证法的关键,就自然扩展到真理和马克思主义,就势必 形成自己科学的思想理论体系。反过来,又必然产生对自我的自觉约束和更高要求。这样,唯物辩证法与做人之间互动的良性循环就开始自觉运转,使做人和思想理论都进入一个新 阶段。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是一次升华,是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开始由盲目向自觉的转变。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心是做人和唯物辩证法的共同关节。当然,“公”与“私”也是对立统 一的。“私”是基础,“公”是目的,“私”包含在“公”之中;“公”是“私”的发展和继续,“公” 为“私”提供了生存条件,“私”则应为“公”做出自己的牺牲。世界上本来就不存在绝对的和 单一的东西,事物都是矛盾的存在和运动。做人与唯物辩证法也是这样相互依存和相互制 约的。假如人们感触到了这种关系,却只要唯物辩证法,而不再严格约束和要求自己;或 者只凭自己朴素善良的主观愿望,而不注重唯物辩证法的修养,是都不会使真理和马克思 主义这部车子正常运转的。已经知道,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认识的偏差,不管 是哪一种倾向,都表现为不能正确理解和处理主观与客观或人与历史的关系。强调生产力 的一方,分割和僵化客观历史,而无视世界整体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就直接背离 了唯物辩证法;强调生产关系的一方,过分夸大人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而置客观和 历史于不适当的位置,这就是建国后的“左”倾错误,根源就在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不能 正确对待自己,即主要是从做人方面导致了唯物辩证法的不成立。两种情形,无论是分割 僵化历史、无视人的作用而直接背离唯物辩证法;还是无视历史、夸大人的作用而因做人 出现问题导致唯物辩证法的不成立,都同样是背离了马克思主义。这也就无可争辩地从反 面证明:马克思主义和真理这部车子必须是做人和唯物辩证法这两个轮子,而绝不能缺少 一个。唯物辩证法以公心为枢纽;公心则须以唯物辩证法来升华和完善,否则,真理和马 克思主义便无从谈起或不能持久。历史事实就是这样严正地告诫我们的。怎样使两个轮子持续不停地运转呢?我觉得应当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实践上,要开 放,要广泛参与,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视野,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狭小的圈子里 自称老大;二是在科学文化上,要尽多地涉猎,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历史、艺术、宗教,等等,博学才能比较、才能鉴别、才易于概括;三是在学习态度上要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这是陈云同志的经验,很中肯;四是在世界观和人生观上,要把自己 看得轻微些,不要只为自己生存,要始终不逾地坚持对真理的追求。这样,时间长了,真 理就会找上门来,想躲也躲不过。很难把做人与唯物辩证法分开,但归根到底做人是第一 位的。堂堂做人不但可以接近真理,而且可以升华真理,即走向唯物辩证法。不懂得如何 做人,很难设想唯物辩证法;反之,没有唯物辩证法也不可能有成功的人生,至少是公心 蒙昧,或不能持久。我们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和真理这部车子的两个轮子,而不是一个。

五、马克思主义是唯物辩证法和真理的时代表现 马克思主义从她诞生那一天起,就宣称自己不但认识世界,而且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所以,她一经问世,就将自己寄予于一种相应的物质力量载体,这就是被剥削被压迫的全 体劳动群众,首先是产业工人阶级。一百多年来,在她的指引下,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 翻身解放和世界民族民主解放运动都取得了伟大的胜利:殖民主义在全世界被瓦解,社会 主义事业正在向纵深发展。历史完全证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 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科学和成功;而且,这也正与唯物辩证法的人与历史和主 观与客观的基本运动形式相一致。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就是与自然辩证法相互补充、相互 印证地构建了唯物辩证法。自然辩证法是唯物辩证法的原型。所以可以这样说,唯物辩证 法来自微观,马克思主义则从宏观起始;一个发端于自然界,一个则直入人类社会历史,二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客观物质世界运动法则。只是,唯物辩证法是真理的基本形式;马 克思主义则是唯物辩证法在特定社会历史时代的特定表现,二者是殊途同归的,本质是一 致的。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归结一句话就是: 马克思主义是改造世界的精神力 量,其物质力量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社会实践主体。在资本主义初期,她的实践主体即 物质力量是工人阶级和全世界被剥削被奴役的国家和民族,其任务是反压迫、反剥削、求 解放、争自由;在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实践主体则是全体人民群众和全世界 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和民族,具体目标是建设和享受现代物质文化生活,为社会主义社会 的成熟和发展创造条件。这表明: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唯物辩证法一样,是始终与社会历史 时代发展相一致的,包括它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都是与唯物辩证法一起随社会历史的发展 变化而变化的。马克思主义和它的唯物辩证法唯一不变的,就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 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的相互转化这个辨证的本质特征。当着阶级和阶级斗争消亡的时 候,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产物的特定职能消失了,但被马克思主义改造的辩 证法即唯物辩证法却是始终如一的。这就是说,马克思主义只是唯物辩证法和真理的特定 历史时代表达。已经知道,唯物辩证法就是客观物质世界及其作为特殊物种的人参与于其中的宇宙和 社会的永恒运动,它本来是没有阶级性的,是朴素的和自然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社会生 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马克思主义作为科学的方法论、作为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 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理论武器,作为相应历史发展阶段的观念反映,她 理所当然地首先就是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但是,正像马克思主义早就宣称的,随着社会生 产力的发展,阶级和阶级斗争也行将消亡,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内容和形式也就自然从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中消失。马克思主义绝不是像一些人所宣传的那样,是什么无情的、取缔个人自由的苦行僧式的宗教教条。事实已经证明:在今天和平与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年代,马克思主义已经表达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和谐世 界,奔向小康,等等这些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的和共同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诞生的目的 和动机及唯物辩证法的本质特征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将永远与历史、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相 一致。在过去的一切阶级社会里,有产阶级掌握科学文化特权,他们的知识和才能不可能赋 予被剥削被压迫阶级,相反只能是用以对其进行奴役和愚弄,致使科学文化长期处于死寂 和停滞状态,怎么会设想它与劳动阶级一起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呢?只是出现了代表工人 阶级和劳动群众利益和要求的马克思主义,才实现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精神力 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的社会历史运动。这是人类认识史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的革 命,它使精神力量找到了历史的主人,使历史的主人找到了自己的理论武器,也从此使辩 证法成为了科学。历史表明: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一致和精神力量与物质力量相互转化 的实质,就是全人类所创造的科学文化与劳动的结合,这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永恒的枢 纽和杠杆。这也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及其唯物辩证法的发展和创新的天性。这里没有止息、虚伪和绝对。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世界上有一种别的什么理论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 实行这种结合,成为劳动群众与他们自己所创造的科学文化于一体的如此巨大的、改天换 地的社会历史力量。

六、“左”倾错误的全部问题在唯物辩证法的不彻底和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 按着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经济社会建设和民主革命战争在内容和方法上肯定应当 是不同的。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经济社会建设应当是把基本着眼点转移到科学文化教育 和经济生产上来,是从自然科学到社会和人们的思想文化素质全面地、自主地发展,而不 应当再是单纯的社会革命和舶来理论。解放了的新中国极需要补课。然而,我们没有这样 做。相反,反右、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批彭德怀,尽是一些极“左”的主观行为。到“文化 大革命”,则取缔党组织,毛泽东思想实际是毛泽东个人成了衡量是非的标准。意识形态 领域里的无产阶级专政和大批“唯生产力论”,搞得人人自卫、无所适从,经济生产一片凋 敝。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就是违背了唯物辩证法,在客观实际和做人这两个唯物辩证法的 要素上都出了问题。对胜利的盲目令我们脱离了实际,使我们对自己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 产生了动摇,接踵而来的就必然是唯心论。个人位置搞错了,唯心论来了,就不可能有唯 物辩证法了,路线也就从根本上不可能是对的了。唯物辩证法和做人这两个问题,相互联 系和相互作用地使我们的“左”倾错误发展到了极至。所以可以说:建国以来路线的失误就 是唯物辩证法的失误。唯物辩证法的不彻底与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实际是同一个问题,这就是人的问题。所以,唯物辩证法的存在与否将最终取决于人们对自己生命问题的认识和处理,即是否始终不逾 地将自己纳入客观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该做出牺牲时,必须做出牺牲;贪生怕死和个人 利益第一,不可能有唯物辩证法的彻底。这是最根本的。其次,就是历史,它是包括人在 内的唯物辩证法的母体,抛离了它就如同取缔母亲还要生育孩子一样,是不可想象的。客 观历史与人类主体之间的互动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运动形式。所以,唯物辩证法,既不能 没有历史,也不能没有人,它们是唯物辩证法两个缺一不可的要素。但是,对于任何个人 来说,是必须要有公心,而绝不能是私心。这就是说,必须要摆正自己在客观世界和社会 历史中的位置。没有这一点,就不可能有或不可能彻底有唯物辩证法。“左”倾错误及其唯 心论从根本上来讲,就是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或者私心萌动,因此也就背离了唯物辩证 法,而不管你主观上多么喜欢唯物论、辩证法。强意识流和闭塞也会使人陷于僵化而失聪。无论客观存在怎样,必须承认唯物辩证法的不彻底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这是酿成“左” 倾错误及其唯心论的主观的或理论的根源。中国革命是在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革命理论和模式主要 都是从外国学来的。当然,反奴役,反压迫,求生存,争自由,这是没有时空界限的。然 而,革命和发展的进程都必须要与本国本地的社会发展状况和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相适 应,思想和社会都要有自己的历史发展。当时的中国社会,可以说还不具备自身滋生马克 思主义的科学文化和社会经济条件,这就给我们全面接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留下了先天 的缺憾。革命胜利之后,本来应当在经济社会和科学文化教育的建设中进行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的补课。然而,我们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相反,我们自满了,不但对历史补课问 题不以为然,而且无视变化了的历史时代和社会条件,把经验当成了理论,过分夸大了人 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这就不但脱离了中国的历史实际,而且脱离了中国和世界的社会时 代实际。应当说,我们的弯路和失误即“左”倾错误,其主观方面的原因当然是根本的、第 一的,但客观的即社会历史方面的因素也是不能忽视的。必须承认,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落 后的旧中国社会,及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历史和思想文化影响,是一个时期我们马克思主 义唯物辩证法疲软的客观的历史存在。具有两千多年封建帝国的中国历史,决定了它的文化的保守、脱世和封闭、孤傲的特 性。这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是格格不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基本特点,是社会思想文化与全体劳动群众相结合即人民大众共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封建帝国 不需要人民大众有知识有文化,不需要平等和开放,缺乏甚至不需要进取,因为它是顶尖 的帝王。这种传统的思想文化和历史影响,非是几次社会革命就能解决的,而是必须要经 历相当长历史时期现代科学文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洗练和夯实,即必须是经历社会和思想 文化的自主的、历史的发展。发展是自主的,而不是输入的;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单一方 面的;是历史的,而不是权宜的。我们的弯路和失误,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 背离,从根本上来说,正是基于根深蒂固的中国封建的社会历史及其思想文化影响。这对 “左”倾错误的某些个人来说也许是可以原谅的,但对发展来讲则是不能敷衍塞责的。必须 正视我们这个历史悠久的封建帝国的文化存在。一些人无视于此,而对错误和失误一味追 究个人责任,这就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欠缺。无论是唯物辩证 法的不彻底或个人位置的不当,都同样不能不说与封建社会历史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源 远流长的潜在联系。

七、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可以休矣 随着历史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的转型和现代化建设,以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 创新,在我们的思想界和理论界出现了一些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向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形形色色的自由主义和儒学主义。从海内到海外,它利用各种现代 传媒手段,纷纷登台表演,大肆炒作。他们或主张全盘西化,或提出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 义,等等,名目繁多,其要害都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否定中国共产党及其历史。这正表明 马克思主义在经历一场历史性的创新。旧事物和旧势力总是不肯自动推出历史舞台,总是 伺机顽强地表现他们自己,这是不足为怪的。历史已经证明:真理从来就是与谬误相伴而 行,在争论中发展起来的。矛盾是一切客观事物的生命,同样也是真理自身的生命。毫无 疑义,作为社会历史、自然界和人类认识客观规律反映的马克思主义科学,在这场争论中 获得的只有新生。因为迄今为止我们还没有看到任何一种理论,可以如此深刻地改变世界、如此广泛地掌握劳动群众和如此久远地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自由主义虚伪的外衣早已被历 史识破;儒学,这个几千年专制统治的卫道士又有什么资格取代马克思主义? 自由主义的要害在西化,即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模式;儒学主义则是打着中国传 统民族文化的旗号,妄图用儒学代替马克思主义。这简直是在戏弄历史。世界各国各民族,鉴于其生息地域和发展轨迹的不同,既不可能要求它们都是同一个发展模式,也不能要求 它们同时都处于同一个发展阶段上。世界历史表明,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是参差不齐、而又 相互作用的呈波浪式发展的。世界历史上很少有或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完全重复另一个国家 发展的先例,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永远处于世界的顶巅;相反,倒常常有后来居上,后进 压过先进的事例。西化,就是不分时空地让处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都 重复同一个发展模式和道路。这既不符合世界历史发展的事实,也与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 一规律相背离,且不说西方是否是永远的、无条件的优越。至于那些让我们回到两千多年 以前的封建遗老遗少们,则更是对历史的“天才”嘲弄。难道历史是可以复返的吗?实在幼 稚可笑至极!如果说孔孟之道使中国在封建社会延误两千多年至最后落后挨打不计,难道 现代科学技术装备起来的现代世界反倒要用数千年前的封建帝国文化来治理吗?如果说 这些论调不是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转型面前另有他图,至少也是头脑的贫乏和无 奈,是迂腐者的自作聪明和不负责任。自由是所有人,当然也包括工人阶级和全体劳动大众的共同追求。但是,在阶级社会 里,自由是有阶级性的。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追求的自由首先是劳动的自由、生存的自 由,其次是受教育和发展的自由,在本质上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自由。资产阶级所要 求的自由是什么呢?是少数有钱人的自由,是他们统治和剥削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的自 由,是在他们中间选择由谁做他们最高政治代表的自由。现在,资产阶级自由已经不具有 它提出初期时的欺骗性,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争取自己自由的政治觉悟已经今非昔比,马 克思主义对自由的阶级性的揭示早已深入人心。今天,资产阶级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阶段 性创新,重又拉起这杆破旗,为他们的亡灵招魂。说到底,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就是要 用少数人的表演和享受来代替全体劳动大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人类社会运动。这是所 有有产阶级的共同特点,为了他们共同的利益,他们是不愿意让劳动群众获得与他们同等 的自由的。诚然,在社会主义的一定发展阶段,自由确实超越了劳动人民所允许的限度,但这与用自由主义代替马克思主义是性质根本不同的两回事。中国的儒学即孔孟之道,发端于春秋战国时代的奴隶社会,盛行于两千多年的封建社 会,可以说,它是完全为帝国、为剥削阶级服务的。它在本质上,就是愚民、治人,而决 不可能是惠人、开智。其满口的仁义道德,不过是愚弄普通百姓、维系其统治的表面文章,甚至在他们相互倾扎的统治阶级内部都难于行得通。孔孟之道竟把中国的封建社会拖长两 千多年,以至使具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近代竟至跌落到任人宰割、国破家亡的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难怪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打倒孔家店为旗 帜。历史证明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要解放,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始终不忘清算孔孟之 道这个封建帝国的卫道士。当然,它作为中国的文化,作为中国的历史,是有其研究借鉴 的价值的。然而,学术研究与现实政治性质是完全不同的。繁荣中国传统民族文化只能是 有利于而绝不是否定马克思主义,并且,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之下。马克思主义从 本质上讲,她不是舶来的,她是全人类所共同创造的先进的科学文化与具体的历史时代和 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国当然名列其中。

上一篇:外联部个人期末工作总结下一篇:家长开放日活动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