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2024-11-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精选10篇)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1

为了响应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的号召,2013年暑假,我对城市居民收入的相关情况做了一个小范围的调查,我没有选取一个小区的居民进行调查,因为我觉得处在同一个小区的人们生活水平相差不会过大,反而失去了抽样调查的意义,因此我选择了一家普通的公司,然后随机的选了他们中的10名职工做了这次的调查。

从这次调查的数据整体可以看出,城市居民的收入也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而有了一些提高的,而随着收入的增加,支出也是不出所料的有所增加,我从这10份调查表中随机选了三个家庭,做出了如下的图表:

由图表不难看出,这些家庭的收入都是增长的,不同家庭收入不同,增长的幅度也不同,我觉得居民经济条件还是和社会经济有极大联系的。因此,为了提高我们居民的收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我们必须促进社会整体的发展。

而根据消费函数理论,收入增长快慢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消费需求增长快慢。通过利用实证分析,居民消费与收入存在高度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高达0.99以上;同时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也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达0.995,表明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而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我从调查表中中随意挑选出了一组家庭,对他们的三年的消费都进行了图表分析

明显可以看出食品支出在总支出中占很大比例,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品支出所占的比例变小了,也就是我们平常经济学术语中的恩格尔系数变小了,也是从一个方面说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从这三幅饼状图中还可以看出教育在家庭支出中也占了不小的一部分,这样的支出无疑是极有必要的,教育投资是很明智的投资。

另外从调查表中可以发现居民的住房条件也是相差挺大的,单单这10人中,就有人的住宅面积为200平方,而有人的住宅面积仅为几十平米,这样的差距也不得不提醒我们贫富差距过大这样一个问题的存在。而通过上学期对于经济学的一些学习再结合网上的一些资料,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通过调节收入分配的税收来得到一定的缓解。

(一)完善税收制度

1.统一城乡税制。

2.强化直接税地位。

3.调整税费格局。进一步强化税收在政府收入中的主体地位,把一些公共领域的、明显带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如社会保障费、教育费附加等)改为征税,强化政府运用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职能。

(二)优化税种结构

1.扩大消费税征税范围;改革营业税,提高垄断行业和高消费行业营业税税率;调整资源税定额,调节资源开发利用收入差距。

2.优化收益税结构。统一内外资企业所得税,规范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清理简化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增强企业所得税对收入的分配调节功能;完善个人所得税税制。

3.尽快开征社会保障税、遗产税和赠与税,建立起科学、合理、有效的收入分配调控体系。

(四)加强税收征管 1.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取得税收情报、掌握税源变化情况、监控征管过程,最大限度地防止因信息不灵和执法不公造成的征管不到位、越位或错位,在税收征管过程中严格按照税制设计意图实现对收入分配的调节。

2.加强对个人所得税的征管。目前个人所得税税源主要集中在个体私营大户、垄断行业、中介机构及技术服务业人员,要加强对这些高收入行业和高收入个人的收入分配情况的监控。

3.加大处罚力度。加大对涉税违法犯罪行为的处罚和打击力度,为充分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作用营造良好的环境。

另外再结合其他地区现行的一些政策,我总结了下面几个建议:

生产和消费的关系构成了国民经济的循环,而居民收入却贯穿于整个循环当中。从生产看,居民收入在本质上是劳动者的生产要素价格;从消费看,居民收入是消费的最终决定因素。因此,要使收入分配既体现效率优先,又兼顾社会公平,成为经济增长的“推进器”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器”。必须正确处理好以下两方面问题。一是疏通消费环节;二是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一)疏通消费环节

疏通消费环节是促使居民收入有效释放、加快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

1、改善消费环境。建议国家对汽车、住房等消费应给予更有力的政策支持,减轻居民购房、购车过程中的税费负担,并考虑对居民购房、购车支出实行个人所得税抵扣政策。同时提倡一种全新的消费理念和消费方式,大力推广信贷消费。目前消费升级的重点应放在新型家电产品的更新换代,拓宽通信、旅游和教育消费等市场空间,挖掘计算机、汽车等新型消费品市场潜力。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加快水、电、路和电视接收与转播设备、通讯设施等基础设施和集贸市场建设,扩大传统和新型家电产品市场,开拓交通通信和文化教育娱乐等消费市场。

2、重视政策引导。2002年,农民和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增长分别比人均收入低0.5个和2.7个百分点,说明城乡居民消费预期偏低。因此,必须加强政策引导,采取各种措施,增强社会的承受能力,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

(二)着力解决收入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在初次分配领域要强调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性,强调对价值创造的激励;在再分配领域要通过公共支出、税收和价格等综合手段进行调整,强调分配的相对平等,使人们能共享经济增长成果,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社会平稳发展。

1、把解决就业作为发展战略的重点之一。必须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今后发展战略的最重要选择之一。

2、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扶助力度。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一方面必须通过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更多的劳动就业岗位,从而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另一方面要加大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着力保证中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不受影响,基本建立起一个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权利和义务相适应、管理和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3、要建立规范的、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收入分配制度。

4、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创造公平竞争的外部环境。要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5、进一步改革税收制度,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加强个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要进一步规范政府分配行为,使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趋向合理。

6、拓宽和保护居民要素收入的渠道和权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来源日益多元化,其中财产性收入等非劳动收入的比重逐步提高。因此,积极拓宽居民的收入来源渠道,承认并保护合法的非劳动收入,要改变传统的分配观念,鼓励劳动者在依靠自己的劳动获取劳动报酬的同时,将自己的消费剩余转化为资产,并获取其带来的合法收益;劳动者不仅可以参与人工成本的分配,而且也可凭借自己的知识技能、资产权利、管理才能等的贡献度,参与对利润的分配。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2

近年来, 徐州在稳中求进、全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上, 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得以有效缓解, 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 这可能是由农业生产持续增收困难、税收优惠政策城乡迥异、基础教育资源城乡失衡等原因导致的。

结合表1 数据, 形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趋势见图1、图2, 综合来看, 自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收入差距波动增大, 近几年趋于平缓, 有缩小的趋势。 1978~2008年期间,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快速, 2008~2015 年波动较大, 有缩小的趋势。 徐州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城乡差距逐步缩小。2015 年,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425 元, 同比增长9.0% , 分城乡看,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219 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982 元,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0.2 个百分点, 城乡收入比较上年缩小0.01。

假设表示年份, 表示第年的时候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率公式为:

通过计算得到城乡收入差距增长率 (见表2) 。

通过分析求得的增长率变化可以得到, 随着时间的变化, 城乡收入差距的增长率也发生着变化。 为了更加清晰看出增长率的变化趋势, 将增长率制成面积图 (见图3) 。

从图中不难看出, 改革开放以来, 徐州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增长率先快速增长, 之后虽然波动, 但是总体比较平稳, 近几年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这和政府的各项政策是密不可分的, 2015 年 “中央一号文件”要求保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势头。

近几年, 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 呈现出新常态: (1)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2) 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 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 居民收入占比上升, 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 (3)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徐州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也在放缓, 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渐趋于缩小。 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较快。

2 徐州五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状况

近年来, 徐州五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年增加, 但增幅趋于平缓 (见表3 和图4) 。 邳州市的城乡收入差距最大, 沛县次之, 新沂市、睢宁县和丰县收入差距依次减小。 近几年来, 邳州市的综合实力又上新台阶, 主体指标跃居苏北县级最前列, 发展质量又有新提升, 工业经济实现三个重大转变, 城乡建设取得新进展, 东陇海第三大市逐步展露现实模样, 为民富民增添新亮点, 共建共享和谐的局面初步形成。 新沂市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几年呈现缩小趋势, 丰县、沛县、邳州市睢宁县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增长趋缓。

3 美、日等发达国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启示

3.1 强化政府主导作用

发达国家政府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过程中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美、日等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方面都强化了政府的主导作用, 并有力证明了政府的行为、政策和措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进程。 他们都实现了政府职能的根本性转变, 由“建设型政府”转为“服务型政府”。

3.2 提高财政支农力度,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 通过加大农业投入来减少城乡收入差距至关重要, 对于徐州来说, 财政应增加用于农业发展的比例和额度, 逐步提高财政用于农业支出的比重。 同时, 良好的基础设施是聚集生产要素、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 徐州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 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尤其要增加对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等方面的投入, 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促进农民增收。

3.3 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现代农业就是运用现代经营理念、方法、技术、装备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本质就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发达国家已经实现了这一目标。 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之举, 目前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低、生产方式落后。 徐州也要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 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业发展的道路,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4 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一体化, 是许多国家用来缩小或缓解城乡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 欧美、日韩等非常注重城乡居民社会保障的机会均等, 都十分注重统一社会保险的项目、保险的标准, 统一社会保险的管理、实施机制等。 为此, 我们也应建立完善、公正、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 建立强农、惠农、富农的财税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实现城乡社会保障的一体化。

4 浙江等发达省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启示

4.1 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苏南及浙江等发达省份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显示,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意义重大。 积极探索城镇一体化规划和建设的新思路, 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及各城镇整体素质和特色, 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加快推进农村新型城镇化建设。 避免追求速度、规模以及重复建设, 努力实现农林牧渔联动, 实现工业反哺农业, 形成以高效益的产业结构、高附加值的精深加工促进农民增收, 实现新型城镇化建设。

4.2 加人对 “三农”的财政投入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资金、 科技技术攻关项目经费、扶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投入, 加强对农村公路、卫生、水利、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投入。 增加专项资金投入, 促进农村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 使农民及时了解农副产品供求信息及市场价格信息。 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农村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 加大政府经费支持力度。

4.3 加快人力资源流动的市场化改革,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徐州要学习江浙等发达地区逐步消除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制度性障碍, 取消对人力资源流动的限制, 逐步消除住房、医疗、劳保和子女上学等瓶颈问题, 真正形成统一、自由的劳动力流动市场。 让农民工在就业准入制度、劳动福利、工资报酬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 保护农民工合法权益,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 逐步增加农民人均资源占有量, 增加农民收入。

4.4 加大农村教育的投入

江浙等发达省份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时, 无一例外的都增加了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 切实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本水平。 农民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 农民素质提高了, 农民才能更好地去发展现代农业, 才能增加收入。 徐州首先应加大农村公共教育经费投入, 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根据实际需要对农民进行各种技能培训, 努力提高农民的素质。 为了公平农村公共教育资源, 应加大财政投入农村学校的设施、生均费等, 提高农村教师工资待遇。 在当前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可以利用农村中小学、 职业学校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的平台, 财政出资聘请农业专家、技术人员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的培训。

参考文献

[1]茶洪旺, 明崧磊.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国际经验比较与启示[J].中州学刊, 2012 (6) .

[2]谢红艳.发达国家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的政策及其启示[D].湘潭:湘潭大学, 2007.

[3]袁金旺, 董雪.欧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经验及启示[J].党政论坛, 2011 (2) .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3

2003年,占总体20%的最高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472元,比上年增加2012元,增长13%;占总体20%的最低收入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295元,比上年增加263元,增长8.7%。最高组与最低入组的收入比由2002年的5:1增加到5.3:1。其中最明显的是江苏省,差距已高达10.7倍。

由此可见,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了警戒线0.4,即超过了世界公认的衡量贫富差别是否适度的 “警戒水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窗认为,要缓解这个差距,应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发挥再分配政策的作用,把富人的税收上来;二是通过扩大再就业的政策,让更多的人通过就业得到相对稳定的收入。

农村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4

自从镇政府提出“农民增加收入一个主要途径是调整 农业 产业结构”以来,乡党委、政府 带领燕郊村民紧紧围绕 粮食 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抓调整,突出本地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大棚农业。在种植小麦,玉米的基础上,建设大棚生产基地,种植绿色生态食品,凭借燕郊是北京郊区的良好区位,大棚种植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相比前几年来看,2008年农业的比较收益大幅提高提高,农民的人均收入由2500上升到3200。

农民增加收入的另一个主要途径是外出务工收入据2007年 统计,全乡总劳力8206人,其中长年外出务工 劳动 力2966人,约占总人口20.4%。从调查情况来看,外出务工劳动力按每年最低纯收入2400元来算,全乡仅外出务工一项可带回资金712万元,人均498元。

在燕郊人民取得骄人的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中国底层劳动人民的普遍弱势。

当前农民的消费开支负但仍然过重,据调查,农民的收入主要支出于农业生产、医疗 费、学费等。由于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有较大程度的增长,农业生产的费用仍然要占农民收入相当大的比例;另外是医疗费用支出,农民一旦生病住院,医疗费用支出比重就大幅度上升,尤其是主要劳动力生病后,致使该家庭劳动力缺乏,常常很快就会返贫。

【范文网】

另外,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虽然乡党委,政府加大了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农民的素质有所提高,但是农民的整体素质还有待提高,主要体现在生产 经营 管 理 技能、文化 科学素质和观念意识等方面,既影响了农业的生产,也影响了劳动力的移,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只能做苦力和劳动密度高的行业,未能以劳动力产生劳动价值,造成了人力资源的优势不能显现。

农民经营生产方式粗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规模过于狭小,规模经营还只是少数;二是 科技 含量低,农户缺少农作物新品种的应用、种植、病虫害有效预防等技术,新种一种家作物要花上三年五年的时间去培育;三是管理粗放,缺少精细耕种的田间管理以及精确的经济核算,造成了生产资料的极大浪费和生产成本的增加。

某镇居民收入情况调查报告 篇5

虽然下着蒙蒙细雨,但是我们的调研员们都活跃的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当地的人们也很热情的接受我们的调研。

在调研中我们主要了解到当地人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在当地的工厂打工和种庄稼。新桥镇是一个产鞋大镇,当地的大部分男劳动力都是在鞋厂打工,还有部分妇女也在那里打工。调研中一位大妈告诉我说在鞋厂中干得好的话可以一年可以挣2—3万元。

而新桥当地居民的另一大收入来源就是种庄稼。据了解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和花生等。在调研中一位大叔和我说:“原来很多农民不愿意种地,但现在国家政策好了,中的不但不要钱还有补贴,他们村中很多劳动力都返回村中种地了。”

因为我们在调研的时候时值大集市,一位买甜瓜的大叔向我介绍了他的家庭情况。他说他家有四口人,他、他的妻子还有他的两个儿子。他的妻子在鞋厂上班,而他就是在家种地和卖水果。他的大儿子已经结婚了,他的小儿子在上高中,他的家庭情况在他们村中属于中上等,已经基本属于小康社会了。调查报告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我学到了好多好多,这是我在书本中学不到的,即使有,绝多没有如此的深刻。这样得来的是在心中刻苦铭心的。当代大学生应该在实践中认识自己认识社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啊!

阅读更多好范文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香格里拉酒店打工社会实践报告

暑期电路板厂社会实践报告

寒假青岛敬老院社会实践报告

市城乡居民收入调研报告 篇6

近期,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发改、统计等10个部门组成调研组就增加全市城乡居民收入问题开展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十一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瞩目成就,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幅度和绝对水平都创造了历史最好成绩。

1、城乡居民收入水平。

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642元和3976元,“十一五” 期间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8.0%和17.2%,高出全省4.3和2.3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365元,增长18.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009元,增长26%。城乡居民收入增速进一步加快。

2、城乡居民收入构成特点。

城乡居民收入中,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呈全面增长态势。构成特点是:

工资性收入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20,职工最低工资标准提高,机关事业单位津补贴增加,国家大型基建项目、新农村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以及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劳务输出,为城乡居民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力地促进了城乡居民工资性收入的提高。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工资收入12670元,较上年增长19.6% ,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9.6%,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2763元,较上年增长29.7%,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2%,工资性收入占据城镇居民收入的主体地位。

经营性收入呈大幅增长趋势。各级政府不断优化创业环境,大力扶持第三产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产业化不断发展,特色农业起步良好。城乡居民特别是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增幅较大。2011年城镇居民经营性收入占5.8%,较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经营性收入占34.8%,较上年增长23.8%;其中家庭经营纯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为32.4%,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4个百分点。

转移性收入拉动效应明显。国家大幅度提高城市低保标准,同步上调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津补贴,实施了城乡养老保险、五保供养、退耕还林、家电下乡补助、四项农业生产补贴等一系列惠民政策,促进了转移性收入的增加。2011年,城镇居民转移性收入占22%,较上年增长20.1%;农村转移性收入占8%,较上年增长11.8%。转移性收入有效拉动了城乡居民收入的增长。

财产性收入成为增收新渠道。城乡居民积累的财富不断增加,理财手段日益多样化,加之房租上涨,特别是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日趋活跃,土地征占用补偿水平提高,带动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增幅提高。2011年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占2.6%,较上年增长11.3%。农民财产性收入占2.0%,较上年增长26.9%。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构成与全省及部分市对照表

二、存在的问题

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总体水平虽大幅提高,但存在总量偏低、城乡以及行业差距持续拉大、收入构成欠合理、增收后劲不足等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是城乡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体系中所占的比重逐年降低,直接影响了城乡居民收入总量的提升;其次是全市城乡居民收入整体水平偏低,在全省十一个市(区)中,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第九,农民人均纯收入排第十,位次明显靠后;三是城镇居民工资性和转移性收入两项占比超过90%,而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到国家政策严格调控,内生增长动力严重不足;同时,反映出在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经营性和财产性收入占比过低,深刻表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城镇居民依赖工资、津贴等政策性收入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全民创业、自我发展的意识和氛围还远未形成。农村居民工资性和经营性收入两项占比达到90%,这两项收入因素受市场影响较大,不定因素难以预料和控制,波动起伏难免;四是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不断加大,20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最高的金融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最低的是住宿和餐饮业,相差3.31倍和3.09倍,且仍呈进一步拉大趋势。城乡收入差距仍然逐年拉大,城乡收入比为3.55,年为3.68。

三、影响收入增加的主要因素

1、自然灾害多发,增收基础不稳固。安康地处秦巴土石山区,平均海拔较高 ,坡陡沟深,土壤瘠薄,人均耕地只有0.8亩,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60%左右。加之气候多变,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居住在中高山区的居民,经常遭受冰雹、雨雪、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侵扰。据统计,自-2010年以来,十年有八年受灾,全市因灾返贫人口总计达40万人,常年返贫率在40%左右。

按照省上新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经核实,全市十县(区)全部属于秦巴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共计有1269个贫困村、116万贫困人口,分别占行政村和农业人口的51.97%、47.74%,有22.6万户88万人居住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落后的中高山区,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极大,成为新阶段扶贫攻坚的“硬骨头”。

2、工业实力较弱,增收主力不坚挺。金融、科技、信息、产权等高端市场体系不健全,企业主要集中在对资源依赖性较强的传统产业上,创新能力和动力不足,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馈乏,产业集群尚未形成。2011年统计的29类主要工业产品中,80%都是初级产品,资源利用率很低。2010年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0.5:39.6:39.9,与全国10:47:43相比,第一产业比例明显偏高。2011年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13亿元,仅占全市gdp的31.2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0余个百分点,缺乏大企业、大集团支撑,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中小企业发展缓慢,抗风险能力和自我成长能力较弱。全市千人拥有中小企业约23个,低于全国平均的28个,其中80%以上为平均规模只有2-3人的个体工商户,传统型产业多,新兴科技含量产业少;为生活服务的行业多,为生产服务的行业少;家庭作坊式经营的多,规模集约化经营的少。一些领域难以进入,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企业负担较重,融资难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本应在居民增收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中小企业没有稳健发展。

3、农业产业化程度低,增收门路不宽广。基层政府技术干部奇缺,不能很好体现“小政府大服务”的功能。村干部中“双带”型干部较少,分散经营的农户缺乏有能力有激情的领路人,各类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村经营仍处于小而散的落后状态;农业科技队伍建设滞后,农技人员严重不足,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较少,茶叶、食用菌、畜牧等优势项目,难以在产业化上形成大气候。受农资价格涨幅增大等不利因素影响,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实现增收难为久计。加之面临融资难、信息不畅、公共服务不到位,基础设施欠账多等共性问题,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难以迅速提高特色农产品的批量和质量,难以与市场高效对接,应对自然风险和市场变化的能力很弱,农村居民增收的门路很狭窄。

4、人力资源素质较低,增收渠道不通畅。就业市场的供需直接影响居民正常增收。就业难与企业招工难并存,是全市劳动力资源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相适应的必然反映。当前,劳动力市场正在由单纯的体力型向专业技术型转变,全市的劳动力不能很好适应这个转变。一方面,就业难成为影响居民收入增长的大问题,全市每年农村富余劳动力滚动存量约70万人,就有6.8万人难以转移就业。“十二五”期间全市将引导有条件的35万名农村居民进城落户,就业压力将更为突出。至2011年底,全市在外地从业人员达到68.48万人,占常住人口的25.9%,从事采掘、建筑、装卸、搬运等低收入劳动行业的约占72%,创办自己的企业和实体、进入各类企业中级以上管理层的人员很少。就业竞争能力差,报酬待遇偏低,影响就业稳定性;另一方面,招工难成为企业发展的新瓶颈。全市制造业所需技术人才、管理人才以及熟悉营销人才招聘困难,而大量失业人员特别是“4050”就业困难群体,受普通体力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就业压力愈来愈大,人力资本价格下滑,影响职工收入正常增长。

居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7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 我国农村进行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的改革, 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 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 不仅突破了传统体制的束缚, 而且极大地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长。1978年至2008年, 我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4元增加到4761元。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 有力支撑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

实际上, 中国农民收入的增长在改革开放以来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 1978-1984年农民收入超常规增长。主要在于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实现了生产制度的变迁, 极大地解放了长期受到压抑的农村生产力。第二阶段1985-1996年, 农民收入在波动中缓慢增长。在此期间, 政府部门连续两次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 加上国家宏观经济形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流动和就业, 农民收入继续增长。第三阶段1997-2000年, 受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 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 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 致使农民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下降。第四阶段2001-2008年是稳定增长阶段。这一阶段, 农民收入大幅增长的动力主要是政策和市场的“双轮驱动”。农业“四项补贴”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但当前, 支撑农民增收的两个主要来源都出现了一些新问题:一方面,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我国工业产品出口受阻, 导致农民外出就业困难、工资水平降低;另一方面, 国内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致使农民靠务农增收的形势严峻。

二、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

此次调查主要参照目前统计部门的有关规定, 将农民人均收入分为包括四方面内容:农民家庭经营纯收入, 工资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转移性收入。本文在对农民收入影响因素的分析中采用的数据来源于山东省潍坊市诸城舜王街道慕容东庄村50户农户的调查结果, 调查抽样50户, 涉及劳动力137人, 被调查户耕地共621亩。

首先, 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增长的亮点。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1864元, 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其中, 被调查农户去年有42人务工, 17人在本地从事建筑业, 有25人在外地打工, 实现收入39.14万元, 平均每个打工劳动力赚取收入9320元, 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全年促进农村居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的重要动力。其次, 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8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3355元, 全年农村居民纯收入60.72%。家庭经营收入增加主要是由于第一产业收入保持较快增长所致。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人均3039元, 其中, 农业纯收入人均2214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40.07%;畜牧业纯收入人均500元, 占农民人均收入9.57%。再次, 二、三产业主要包括从事农产品初级加工、小商品买卖、贩卖农产品等, 是构成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被调查户农民人均二、三产业纯收入达到316元, 在收入构成中占到5.72%。

三、关于农民增收的政策和建议

首先, 确立实现农民稳定增收的工作思路。总的工作思路是以提高农民收入为目的,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资源为依托, 以结构调整为基础, 以科技为动力, 以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为途径, 以减少农业人口为关键,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生态农业和特色品牌农业。

其次, 深化各项制度改革, 克服制约农民增收的外部因素。赋予农民长期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 坚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土地流转要坚持自愿、依法、有偿的原则, 遵照有关法律法规和中央的政策, 健全制度, 按规范的程序进行。

再次, 政府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 确保农民增收。合理增加财政投入, 支农资金应重点用于扶贫、农业基础建设、开发研究、推广农业适用技术和绿色环保生态农业方面, 落实农业补贴政策。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在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中突出发展中小银行, 发展农村贷款担保公司。

总之, 当前增加农民收入应该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 深化各项制度改革, 合理增加财政投入;抓好农民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继续推进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全面提高农业的素质和效益, 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支持当地中小企业发展, 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促进农民实现就地转移就业, 从而拉动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 中国农业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 在农村渐进式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同时, 却暴露出越来越多的令人忧虑的矛盾和问题。近年来,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本文研究的目的是在于深入地考察影响农民收入的构成, 分析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 在此基础上探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的相关因素及其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民增收,家庭经营收入,财产性收入

参考文献

[1]姜长云.中国农业收入增长趋势的变化[J].中国农业经济.2008 (9) :6-11

正确认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 篇8

居民收入差异的现状

改革前均等化程度高。改革开放前,虽然我国也存在着不平等问题,但总的看来,当时的中国是一个均等化程度很高的社会。在改革之初,中国收入差距程度比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要低。在我国历史上,虽然没有系统的分配理论,但从古至今在影响巨大的分配思想中,却无处不体现着一个"均"字。"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对收入分配的实践产生很大的影响。

改革后收入差距趋于扩大。改革开放后,我国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改革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但遗憾的是,共同贫穷的帽子我们虽然已经摘掉了,但共同富裕的目标还依然离我们很远。尤其是今天,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和各阶层之间的收入差距趋于扩大,已经成了深深困扰政府和社会的难题,也是当今我国面临的一个经济和社会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和关注。

居民收入差距增大的原因

国内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城镇居民内部的收入差距、农民内部的阶层分化和收入差距、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地区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不同行业人员之间的收入差距等等。

影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是复杂的,但就总体而言,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是与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分不开的。具体来说,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人们所拥有的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存在差异,竞争机会也就不均等,从而导致了收入水平也不均等。这种不均等虽然并非都出自个人原因,但从财产差别的角度来看,各种家庭的社会地位与经济地位不同,每个人所能继承的财产也就不一样,这就使他们的竞争地位不公平,进而导致个人受教育程度和发挥才能的机会也相差甚远,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个人天赋和人力资本的形成。因此,有的人会处于较有利的竞争地位,可能获得更高的收入。

此外,在竞争社会中,优胜劣汰是竞争的一般原则,但这一原则运用于个人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却是不适当的。因此,收入分配不公平已经被视为完善市场经济的天然缺陷。因此,居民的收入不能完全取决于市场分配机制,其中还应包含伦理和道德因素。

政府调节手段不健全。首先是财政体制不健全。我国国家财政收入占全部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小,中央财政收入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也较小,对贫困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能力较低,削弱了从财政方面解决脱贫致富问题的能力。某些企业占有和使用比较优越的国有资源和重要生产要素,获得高额收入,而国家财政又未能有效地通过税收等手段调节这种收入,导致某些行业收入高,尤其是垄断性行业的企业,其个人收入水平明显高于其它行业和企业,造成行业和企业之间个人收入差距拉大。

其次是税收体制不完善。表现为个人综合收入相等、纳税能力相同的人,其税收负担往往不同;最高税率较低,不能有力地调节过高收入和抑制暴富;没有建立健全法人对支付个人收入的申报制度、个人财产登记稽查制度,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很差,容易逃避纳税;单位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很不完善,依法纳税意识淡薄;个人所得税的征收很不平衡,使税收制度无法发挥调节过高收入的作用。

第三是政府对合法财产和合法收入的保护制度不完善。这一问题在农民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谁都能"巧立名目"向农民伸手收取财物,而且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受到追究。因此,尽管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但农民负担年年喊减,实际上年年加码。另外,有的政府部门和执法组织乱用职权,乱罚款、乱收费、乱摊派、乱创收,成了经久难治的顽疾。对合法财产的保护制度的欠缺,最让人痛心的例子就是公有资产的大量流失。这种流失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一部分人通过不法手段暴富,从而拉大了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殊性。在经济转轨时期,收入差距的扩大经常是不可避免的,对我国而言,以下几个因素对收入差距的扩大有重要影响。

第一,改革力度的非均衡性。我国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改革的各个阶段,其侧重点和具体政策有所区别,对不同地区、不同所有制经济、不同性质企业的改革力度,包括改革的深度和广度是不平衡的。这是形成城乡居民之间、地区居民之间、不同所有制成员之间个人收入差别扩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市场体系和市场规则很不完善。我国市场体系的发育程度还比较低,各类市场发育滞后,部门和地区的市场封锁与分割长期存在。市场主体、市场运行和市场调节的规则与制度很不完善,市场法规体系不健全,市场秩序混乱状况难以避免。

第三,我国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相对滞后,企业的收入分配体制和运行机制很不完善。许多国有企业尚未完全摆脱行政机构的束缚,没有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生产经营机制,抑制了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有的国有企业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分配自主权,但自我约束机制不完善,企业内部分配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监督。此外,内部人控制问题仍然存在,有的国企业经营者和承包者,利用企业经营机制的不完善和管理制度的不健全,采取各种手段蚕食国有资产,侵吞企业利润。通过内部人控制而使企业经营者获得高额收入,是形成收入差距过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四,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仍然存在许多不完善的方面,还没有形成国家、企业、个人共同出资的筹措渠道;享受社会保障的机遇不均等;体系不完善,保障效果不明显;社会保障的覆盖面窄,保障立法滞后等等。这些不完善的方面,制约了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功效和力度,主要是影响城乡生活困难居民的收入,不能从保障低收入方面来缩小高低收入之间的不合理差距。

第五,经济政策及其变化影响着收入差距。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同原有体制下的"政策惯性"有着密切的关系。长期存在的城乡分割是原有体制下的一种政策产物。改革以来一些政策有所松动和改变,但离根本性改变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居民收入差距缩小的对策

一定的收入差距是调动积极性、提高效率的重要杠杆。但是,如果不加限制地任其发展,收入分配差距问题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大问题。因此,解决收入分配问题,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差距过大。平均主义是分配不公,差距过大也是分配不公。在全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正确处理和解决收入分配问题,已经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加快生产力的发展,是解决差距过大的根本措施。当前我国的各种利益矛盾、收入差距,都是源于落后的生产力,根源于国家还不富裕。我国现阶段的居民收入差距,是在加快经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差距,只有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使国家早日富强,人民早日富裕,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才能更加有力,才能更好地解决各种利益矛盾,才能为缩小或解决收入差距、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西部大开发的实施,是解决区域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举措。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迈向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部署,是解决区域经济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战略举措,也是加强民族团结、促进社会稳定、巩固国防的客观要求。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投入和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实施,一定能够推进西部大开发。同时,加快中东部地区发展,提高中东部地区发展水平,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推进农村税费制度改革,是减轻农民负担、解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治本之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富裕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在新的世纪,要积极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特别要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取消乡统筹、村提留和其它面向农民征收的一切行政性收费,切实把农民的负担减下来。同时,有计划地转移农村人口,推进城镇化建设进程。总之,要把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放在经济工作的突出位置,千方百计地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让占我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税收制度的改革,是解决行业、职业收入差距的有效措施。要充分发挥税收作为社会收入分配的杠杆作用,尽快出台遗产税法,修改目前的个人所得税法,提高个人收入的透明度,加大代扣代缴的法律责任,加快银行货币电子化,切实强化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功能,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同时,要运用多税种来调节垄断行业的利润水平,加大收入的源头控制,理顺收入分配,规范初次分配秩序。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我国现存的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是历史和现实多种原因作用的结果,既有"先天不足"的因素,也有"后天失调"的因素;既有体制和政策的因素,也有自然条件的限制。因此,决不能把问题都推给改革开放。

城乡居民收入状况的调查研究2 篇9

“十一五”以来,随着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我街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但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渐扩大。如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协调增长,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也是我街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街道城乡居民收入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初步探索研究。

一、城乡居民收入的发展趋势及现状

近几年来,受惠于全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中央、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富民的政策措施,全街城乡居民收入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

(一)城镇居民收入

2010年全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624元。工资性收入是我街城镇居民收入增加的主要动力。近年随着国家提高职工工资收入政策的落实、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的完善,我街工薪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

2010年我街农民人均纯收入超全年目标值,达6542元。从收入结构看,非农收入比重逐年提高。黄陂“五区”发展战略布局大大促进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镇域经济的发展又为乡镇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大量本地就业的机会,在家门口就能打工赚钱。

二、城乡居民收入现状分析

1、旅游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依托旅游资源优势,我街已建成朱冯山、棉花洼、龙池堰、石门社区以及黄土路沿线等多处专业农家乐集群。全街18个村、居委会,农家乐发展到300多家,从业人员1200人,出租车60余辆,带动7000人吃上旅游饭。从事餐饮、住宿、农副产品销售、交通运输等旅游相关产业的农民人均收入由700元上升到8000元以上,户纯增收3—5万元,多的突破10万元。

2、农民持续增收的后劲不足。虽然近年我街加快旅游和农业产业发展结合,大力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多数农民得到了实惠,但持续增收的后劲还需进一步加强。

3、农村经济发展机制不够活跃,农民合作化程度低。我街在工商正式登记、真正开始运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多,农业企业规模小、数量少,产业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突出;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业贷款难,门槛高,占全部金融机构贷款的比重小,农业发展缺乏资金支撑。

4、农民综合素质低,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增收难以持续。据调查,全街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到70%以上,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4.0%,这就难以进入科技含量较高产业和岗位,40%左右的农村转移劳动力在劳动密集型行业打工,不仅工作条件比较艰苦,收入和福利水平也不高。

三、城乡居民增收的潜力分析

城乡居民收入问题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党中央高度重视民生,先后出台一系列富民政策以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虽然我街城乡居民收入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展望未来,有利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差距缩小的因素也很多,城乡居民收入发展的潜力很大。

一是经济稳定快速增长为城乡居民增收带来潜力。伴随着我区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政府更加关注民生,城乡居民必将从发展中获得更多的好处,分享到更多的发展成果。按照“十二五”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元,全口径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保持全省县域经济前列,主要指标进入中部地区先进先行业。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

二是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将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城乡居民增收。一方面,土地流转、进城务工等措施让部分农民离开土地,增加收入,同时离土人员的增加,必然使守土人员减少,扩大人均拥有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农民进城务工,增加了城市容量,扩大了城市规模,促进了城镇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无论是离土农民创业,还是守土农民增收,都有利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二是城乡一体化有利于改善农村居民生

活。城乡规划建设、社会事业、生态环境建设等六个一体化,将极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缩小城乡居民在居住、交通、医疗、卫生等方面的差距。

四、城乡居民收入发展的建议

(一)抢抓机遇,实现全街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为城乡居民增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要突出区域特色,加快镇域旅游经济的发展。镇域经济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是缩短城乡差距、加快区域发展的重要支撑。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发挥我街旅游产业优势,加快推进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园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升农家乐档次,带动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二)强力推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是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鼓励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一家一户闯市场的经营模式,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二是进一步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打破传统观念,调整农产品种植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扩大高产高效附加值高的农产品的种植面积,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种植效益。三是促进农民转移就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再生产,增加农民的本地就业机会。四是建立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鼓励农民参加职业技术培训,积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现代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综合素质,真正使农民走出传统农业。五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水利、生态、服务体系等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有竞争优势的绿色农业和出口农业,促进农业结构调整;拓宽支农资金渠道,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市农民收入调查报告[范文] 篇10

我们的主要措施是: 一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靠发展优势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建设五大生产基地。抓住国家和省实施“大豆振兴计划”机遇,建设百万亩高油大豆生产基地,XX年播种高油大豆146万亩;引进马铃薯精深加工企业,建设百万亩马铃薯生产基地,播种马铃薯45万亩;推进农牧结合扩大饲料作物种植,建设百万亩饲料牧草生产基地,播种饲料牧草32.6万亩;依托现有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百万亩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经济作物总播种面积47.1万亩;结合退耕还林,建设百万亩柞桑蚕生产基地,放养柞蚕732把,栽桑树700亩。

大力发展绿色、特色农业。充分利用我市资源富集和生态环境优势,建设绿色农业生产基地11个,种植绿色食品面积125万亩,11个产品获得a级绿色食品,2个产品获得欧盟有机食品认证,产量达12万吨。

积极发展外向型农业。与俄在林业、畜牧、水产、农机、农科研等多个领域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农业先进生产技术和优良品种30多项。建立了中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俄建设境外综合开发区。农副产品出口发展到10大类100多个品种。

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靠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明确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突出发展主导产业,围绕麦、豆、薯、菜、麻、糖、肉、乳、山、药等十大主导产业和5个成长性较强的产业,构建龙头企业群体、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进产业化发展。

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全市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29家,带动基地面积137万亩。实施品牌战略,重点培育 “玉铃”牌马铃薯、“双河”牌极小粒豆、“驿站”牌马肉干等6个具有较大市场影响的农产品品牌。

加快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在县域和中心乡镇重点建设和完善了7个具有较好基础的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市场88处,基本形成了以乡镇批发市场为中心,城乡农贸市场相互依存、相互配合的市场体系。

三是深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靠科技进步促进农民增收。

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和应用。推广了一大批先进、适用、成熟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平均每年推广项目20多个,累计推广项目300项(次)以上。农业十项适用生产技术累计推广面积达到2318万亩。

建设市县乡三级科技园区156处,园区总面积50多万亩,实现农民增收5000余万元。

大力实施种植业和牲畜业良种工程。引进推广大豆、小麦、玉米等作物优良品种28个,建设各类种子繁育基地45处,推广优良品种27个,农作物优质品种率达95%以上。建设大牲畜冻配站点92个。

努力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科学应用水平。对广大农民进行多项目、分产业、逐层次的科技培训。每年培训乡村干部、科技户、种田大户及青壮年农民15万人次左右。

四是夯实农业发展基础,靠降低风险促进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修建和改造了***、**等堤防,极大地提高了这些地区抗旱防洪能力。目前,全市已有8个万亩以上灌区,有效灌溉面积11万亩。XX年,争取国家级和省级旱田节水浇灌溉项目5个,受益面积可达16.22万亩。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综合开发投资三年累计7113万元,开发建设项目30个,完成中低产田改造19.27万亩。大力加强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实施天然林保护为目标,重点实施三北防护林四期工程、生态效益补助工程和野生植物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四年共落实退耕还林面积5万亩,造林56.8万亩,建成多种类型自然保护区5个,绿色食品种植面积达125万亩。不断提高农机装备水平。3年来,全市累计投入农机更新资金1.6万元,更新大中型农机具4786台(套),到XX年全市农业机械原值达6.776亿元,农业机械总动力达95.63万千瓦,亩均耕地拥有农机动力 0.132千瓦,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86.5%。

五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靠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农业内部转移。目前,全市从事养殖业生产专业养殖户达4579户,占农户总数2.3%。从事山产品采集、食用菌栽培和水产等副业生产农户也不断增加。

上一篇:市场分析市场需求分析下一篇:关于建设文明生态村的思考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