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2024-09-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篇1

【作文题目】

作文(60分)

人生何处不相逢,与他人相逢,也许就是一次情感的慰藉;与自然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灵魂的洗礼;与书籍相逢,也许就是一次心智的陶冶;与历史相逢,也许就是一次精神的升华。总有一次相逢,会触动我们的心灵,温暖我们的人生。请以“一份相逢一份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优秀范文】

再一次相逢

相逢,是心灵的交汇,是情感的表达,更是期盼的成果。那棵树和靠在一旁的旧马蜂窝,就是我和它们再一次相逢的证明。

还记得那些年我住在爷爷的老洋房里,那里有着一个宽敞的庭院,冬暖夏凉,每天清晨,和煦的阳光都会毫不吝啬地想我们展示她婀娜的.身姿,将温暖播撒在这富饶的土地。一次,几只调皮的蜜蜂被这片美丽吸引,在院子徘徊了几圈,飞走了。在我们一家人纳闷的时候,不出几天,就有一群蜜蜂飞到了爷爷家的院子里,在这筑巢。爷爷他们吓坏了,但我觉得很新鲜,尽管大人们一再关照我不要靠近庭院,但我还是凭好奇心驱使走了进去,“嗡嗡”的旋律在耳边萦绕,那些黄色的小家伙在庭院内玩耍嬉戏,好不乐乎,我在一旁以适当的距离感受着这一片欢愉,感慨和它们相逢的美好。

自此,我以观赏小家伙的辛勤劳作为乐,每天都很充实。但好景不长,惧怕蜜蜂蜇人的大人们很快请来了人将这无辜的蜜蜂窝捅了下来,那椭圆的物体落地的“砰”的闷响深深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我出神地观察那颗毫无生机的物体,苦恼地发呆,我的心头就好像卡了一块石头,无望地期盼着能和它们再一次相逢。

到了第二年春天,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了我的房间内,耳边影影约约地萦绕着“嗡嗡”的旋律,思考瞬间打破了困倦,我冲出房间,向庭院跑去,心情随着逐渐清晰的“嗡嗡”声而愈加高昂,大步跨进了门内,只见那些黄色的小家伙们在庭院内忙碌地奔波,吸吮着春天芳华的甘露。我的嘴角微微上扬,喜悦充斥了我的心,欢喜地在一旁观赏。这是,爷爷正好走了进来,什么也没说,将手放在我的头上,以一副慈祥的表情问我:“喜欢它们吗?”我不假思索地点头,“当然!”爷爷笑了,皱纹眯成一条线,让那和蔼的容颜显得颇有些可爱。“其实,上次捅蜜蜂窝爷爷我觉得自己错了,它们没有招惹我们,我们为何要对付他们呢?所以,我也支持让这群小家伙们留在院子里,只不过也千万记住不要太靠近哦。”我很感动地看着爷爷的眼睛,伸手搂住了爷爷的腰,又看着那群小蜜蜂,在心中喊道:我们再一次相逢了!

春天的气息愈来愈浓,生机在这大地上活跃奔腾,万物的活力为这富饶的土地铺上了绚烂华美的彩衣。我还是照常地欣赏那些可爱的小蜜蜂忙碌地样子,我和爷爷为了这些小家伙们,还在院子了多种了几盆小花,弥漫的芬芳在空气中和着“嗡嗡”蜂鸣舞蹈,令人好不惬意。我回忆着那第一次见到它们的场景,百感交集与肺腑之中,看着现在和小家伙们的和谐相处,笑颜在我的脸上化开,成为幸福的表情。

和蜜蜂们的再一次相逢,给了我成长的机会,虽然现在它们已经不在了,但是我不会忘记那段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时光是多么的美好,生命的交融是多么的灿烂。

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篇2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富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这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2014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题面用词朴实清新,审题指向清楚明了。命题者立足于现代生活,注意考查考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以及选材立意、构思行文等基本的语文素养,确保人人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更重要的是,所有考生都能在写作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与创新潜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具体说来,这道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 紧扣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既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引领。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力求让考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有所观察和思考,并通过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喜爱流连之情,无论是对考生的成长进步,还是对语文教学,其引领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2. 贴近考生实际。

一个人,自从来到世间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纷繁复杂的画面便在其眼前不断呈现。初中生无论身处学校、家庭,还是上学路上、游览途中等,每天也会接触到无数画面。因此,“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让考生没有审题障碍,他们在某一主旨的统领下,从这些精彩各异的画面中选取一帧或几帧,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应当不是难事。

3. 颇具考查效度。

与近年来南通市中考作文命题一脉相承的是,“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限而不死,活而不泛。“画面”举目尽然,比比皆是,考生人人有话可写,这是面向全体的应有之义。但是,作为毕业检测与升学选拔合二为一的诊断性考试,中考的甄别作用不可或缺。对考生而言,生活中的“画面”司空见惯、触目皆是,但要写出形象具体、与众不同、“让我流连”的画面,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是不行的。因此,这道题就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相应的发挥空间,颇具考查效度。

4. 彰显人文情怀。

这道作文题本身并不难理解,其中的关键词“画面”“流连”,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因此,如果仅以裸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出现,亦未尝不可。但是,命题者唯恐对考生的呵护不够,在题目前面用一段凝练的文字,对“画面”的发散性指向、“流连”的丰厚意蕴等进行了详尽的点拨提示,以帮助考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找准选材构思的触发点,对考生的拳拳关爱之情彰显无遗。

评卷扫描

根据阅卷现场的反馈信息,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叙事偏多,画面感不强。

对“这样的画面”,大多数考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但对“让我流连”的意蕴表达则显得比较单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流连”意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唐代诗人韩愈的《惑春》诗中有“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流连少环回”之句。可见,写作此文必须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并且,这里的“感”和“情”要浓墨重彩、精心描摹。心理刻画、细节描写以及记叙与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所在。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文笔功底不够,行文中心余力绌,难尽人意。

2. 内容平淡,选材雷同的现象仍然存在。

“画面”人人可见、随处可见,但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从众多的“画面”中精挑细选,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画面”,不仅让自己“流连”,而且让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顿生好感,这是本题对考生选材与构思的潜在要求。

可以肯定的是,不少考生在考前准备了一些素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考生如果抱着投机取巧的思想,不假思索地将这些素材进行套作,只在开头、结尾处略作简单的所谓“扣题”变通,尤其是将自己平时写得很多的亲情、友情、环保类材料机械套用,就不仅有违命题者的初衷,而且不利于自己在激烈的考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深刻教训,当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迷津指点

1. 拓宽视野,精心选材。

写作是一种以独创性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活动,考场作文尤其如此。这里的独创性既指行文过程中的立意审美、语言运用、构思照应等,更与考生对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就本文而言,如何有效地拓宽视野,从自己十多年来触目可见的“画面”中精挑细选,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且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和情感张力的“画面”,并通过自己的笔写出这“画面”所特有的审美意蕴,不进行一番斟酌比较和思量推敲是肯定不行的。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审题门槛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让我流连”的原因所在,便是本题用以甄别考生生活积累与思维品质的题点所在。同学们要切切记住,考场作文越是看似简单,越是没有审题障碍,对大家个性化选材行文的能力要求往往越高。司空见惯的画面、人人经历过的画面,往往也是让阅卷教师昏昏欲睡、审美疲劳的画面,选择这样的画面来写,要想得高分,自然不易。相反,那些来自历史深处的画面、影视作品中摄人心魄的动感画面、自然生态中心旷神怡的和谐画面等,则会让阅卷教师耳目一新,从而使得你的文章上台阶、升档次、得高分。

2. 精细描摹,情在其中。

本道作文题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在于“画面”对读者的情感震慑力和影响力。

叙述中的画面、场景既可以是瞬间的闪现,也可以是永恒的定格;既可以是动态的过程,也可以是静态的图像。画面中的物象,既可以是身边的人和物,也可以是自然的场景,还可以源自梦幻及文学、影视作品等。

聚焦生活细节,描摹精彩画面,表达令人欣喜、沉醉、流连不舍的思想感情,都离不开精细的描摹和形象的叙说,因此,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便成了突出画面震撼效果的重要手段。同学们要精细描摹画面,对画面出现的背景及前因后果等进行必要的、形象的铺陈交代,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这样的画面”为什么“让我流连”。

这样的写作能力和语言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在这些方面多思考、多感悟、多尝试。

3. 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贴近题目要求选材构思的前提下以情感人,是中考作文屡试不爽的制胜之道。本道作文题中的“让我流连”四个字更是直接隐含了“以情感人”的行文要求。

文采斐然、形象生动、凝练隽永、情真意切,往往能描绘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抒发出感人至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凭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将留恋、不舍的“流连”之情融注于字里行间,是使文章不断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一点,就会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光是这葳蕤的山色,就足以让我陶醉,可更令我流连的,则是阳光的金辉里,人与猴盛大狂欢的画面。(开头点题,要言不烦,三言两语即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画面意境,极具感染力)

一年暑假,我们全家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玩。一到那里,我就被这自然之美震慑住了,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阳光透过绿叶的间隙轻柔地洒下,在我身上投下斑驳的美丽光点。眼前翩然飞过一只蝴蝶,幽蓝幽蓝的,似从梦里飞出一般,轻轻地,在我身边环绕、起舞。阳光为它的翅尖镀上了神圣的金辉。它绕了几圈,又无声地穿过树林,隐进绿色之中。耳畔不时响起清脆的鸟鸣。前方,还是一片葱茏。绿,像是要把人吞噬。来到一块开阔地,抬头仰望,天蓝得像要滴出水来,悠悠飘着的几朵云,也掩映在那无边的绿色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蝴蝶的活泼可爱、阳光的温暖和煦……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漫步山林间,我突然发觉身边现出溪流来,耳边是潺潺的水声。溪边的树上挂着牌子:“小心野猴出没!”

我被惊住了!野猴?不是吓唬人的吧!(细腻的心理感受,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猴子身上)继续流连于这美丽的山色,不出百米,耳畔忽然响起了细细的尖叫声,是猴子!我的每一个细胞一瞬间都似乎活跃了起来。我激动地四处张望,一抬头,只见一只棕色的猴子正挂在枝上荡秋千呢!还没等我看清楚,它已经纵身一跃,“飞”到另一棵树上了,身手真是敏捷!(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猴子的身手敏捷)

再往前走,就是猴子的海洋了,眼前是一片闪动的棕色。每一次跳跃,猴子们几乎都要配上一声快活的尖叫,似乎在得意于自己跳跃的本领。此时,我已听不清溪水的潺潺声,满耳都是猴子们的叫声。溪水里也有上百只猴子在嬉戏。忽然,一只母猴也从树上跳下来加入了这场狂欢。有趣的是,它背上还挂着一只小猴,只有拳头大小,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左右摇晃着。瞧它那满脸的皱纹,还有那和小脸蛋比例严重失调的超大眼睛,真是滑稽极了!(点面结合,描写猴子在自然森林中自得其乐的生活情态。这真是令人神往的境界!)

身边,一位游人拿出一个苹果刚准备吃,一只小猴从天而降,一把将苹果夺去,而且一溜烟就没了踪影,让我忍俊不禁。一位阿姨拿出一袋饼干,又一只小猴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飞快地抢了一片就往嘴里送,还连连点头,好像在说:“味道真不错!”吃完后,它小小的黑眼睛还紧盯着那袋饼干,不愿离开。阿姨索性将整袋饼干都递给了它,它也毫不客气,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游人们也都被它逗得笑了起来。(猴子与游人和谐互动的场景描绘得非常有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欢乐的氛围)

这里的猴子竟是这样不惧怕人。它们会在你的身边自由地跑跳,做滑稽的鬼脸,甚至会碰碰你的肩头,好像在和你打招呼……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竟可以如此亲近。这里的猴子大胆地与我们嬉戏,是因为它们信任我们,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把我们当作了朋友。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为这和谐的画面而感动。(“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阳光为这和谐的画面抹上了一层金辉,眼前的景物定格成了一幅鲜活的油画。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令人神往。(结尾点题,起到反复吟咏、深化主题的作用)

总评:本文构思精巧,小作者选取在景区游玩时的一个片段,截取人与猴子之间的和谐互动,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凸显了主题。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用词贴切,长短句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富于音韵美。尤其是人与猴子和谐互动的画面描写得非常细腻,小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将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便于情感的抒发和对文章主旨的挖掘与表达。文笔的流畅优美与和谐画面的相得益彰,也让读者流连其中。

二类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馒头的香味;跳动的灶火,映红了人们欢喜的脸庞。那景,那人,那画面,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永恒。(以排比句开篇,长短句交替使用,极具画面感)

每年过年,爷爷家都要蒸上几笼馒头,今年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就和叔叔、妹妹奔赴老家。等我们到达时,爷爷已经开始做馒头了。只见他摘一个面团,左右揉一揉,前后搓一搓,用力压一压,几个回合下来,面团就变得匀称柔韧、光滑细腻了。他又将面团“啪啪”地拍了几下,拍得平平扁扁的,然后往里面加一些馅儿,如豆沙、青菜、香菇、萝卜丝等,再用手捏一捏,把馅儿封起来,稍微揉搓一下,一个馒头就做好了。(描写爷爷做馒头时一气呵成的熟练动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受到感染,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我抓起一个面团,但面团立刻像胶水一样粘在了手上,甩也甩不掉,引得爷爷哈哈大笑。爷爷告诉我,我少掉了一个环节,在抓面团前,要把手心、手指缝用干面粉搓一搓,这样,面团就不那么粘手了。原来如此!我把手洗干净,均匀地搓了点面粉,然后学着爷爷的样子将面团揉压、打扁、包馅儿、封口、揉搓,还挺像个馒头样,只是比爷爷做的小了一些。(“打”“包”“封”“揉搓”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学做馒头的具体过程,其乐无穷)

看着自己做的馒头下了蒸笼,我又忙着去帮奶奶烧火,往灶膛里扔进一个又一个木块,把火烧得旺旺的。我脸上的汗越来越多,屋子里的蒸气也越来越多,轻轻的,白白的,弥漫了整个屋子。在这浓浓的缭绕的蒸气中,我看不清大人们的脸,只听见他们欢快的谈笑声以及灶膛里的噼里啪啦声,还有一阵阵的馒头香直往我的鼻孔里钻。大约20分钟后,白白胖胖的馒头出笼了。看到自己做的馒头,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来,不等热气散去就咬了一口:真香!(此处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极力写出了等待馒头出笼和品尝馒头时的喜悦)

“点红点咯!”叔叔喊道,我和妹妹直奔过去,学着叔叔的样子,在豆沙馒头上点个红点,祝愿来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在菜馒头上点个绿点,祝愿来年丰收兴旺、枝繁叶茂。最后,还要做几个鱼馒头,祝愿来年吉庆有余。(点明主题,升华中心。过年蒸馒头的习俗意在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红红火火。年味溢出来了)

“今年的馒头真白呀!”“今年的馒头真好呀!”……一声声笑语,一张张笑脸,一幅幅画面,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过年咯!蒸馒头咯!”……每到过年,我的耳边总是回响着记忆中妹妹那欢快的呼喊声。(有点突兀,如果在第二段前补上一段“‘过年咯!’‘蒸馒头咯!’……妹妹欢快的呼喊声拉开了又一年蒸馒头的序幕。”,这样首尾呼应,更能彰显小作者构思行文的整体功夫)

总评:读罢此文,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年味。过年自家蒸馒头,农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可是能真正用心观察、积极参与,并把它作为写作素材的同学却少之又少。

本文的小作者就是一个极其用心的孩子,懂得收集生活中点滴的精彩和细节。“点红点”是其中重要的一笔,因为蒸馒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寄托了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立体感。

如果能在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心理描写,进行巧妙的议论抒情,将会更加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情感张力。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精彩纷呈、形形色色的美,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和美好,更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馨、和谐。

请以“你的美,其实我们都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4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收藏着我们的秘密,镌刻着我们的脚印,生长着我们的信心,承载着我们的欢乐……这一刻,总有一种力量在我们心头流淌,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发愤图强……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2014年南通市中考作文述评 篇3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生活中总有一些画面挥之不去:徜徉于流转的四季,与自然对话,心灵会纯净安宁;遨游于书籍的海洋,与经典神交,思想会丰富深邃;驻足于感人的场景,与美好相拥,性情会豁达阳光……亲友团聚,欢快温馨;书画相伴,闲适舒展;运动竞技,热烈奔放……这一帧帧撩拨心弦的画面,让我们沉醉、流连……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命题透视]

2014年南通市中考作文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题面用词朴实清新,审题指向清楚明了。命题者立足于现代生活,注意考查考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的能力,以及选材立意、构思行文等基本的语文素养,确保人人有材可选、有话可说、有情可抒。更重要的是,所有考生都能在写作实践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写作才华与创新潜能,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

具体说来,这道题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显著特点。

1. 紧扣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这既是对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中考作文命题的方向引领。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力求让考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实践中有所观察和思考,并通过个性化、有创意的表达写出喜爱流连之情,无论是对考生的成长进步,还是对语文教学,其引领作用都是非常明显的。

2. 贴近考生实际。

一个人,自从来到世间睁开眼睛的那一刻起,纷繁复杂的画面便在其眼前不断呈现。初中生无论身处学校、家庭,还是上学路上、游览途中等,每天也会接触到无数画面。因此,“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让考生没有审题障碍,他们在某一主旨的统领下,从这些精彩各异的画面中选取一帧或几帧,如数家珍般娓娓道来,应当不是难事。

3. 颇具考查效度。

与近年来南通市中考作文命题一脉相承的是,“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限而不死,活而不泛。“画面”举目尽然,比比皆是,考生人人有话可写,这是面向全体的应有之义。但是,作为毕业检测与升学选拔合二为一的诊断性考试,中考的甄别作用不可或缺。对考生而言,生活中的“画面”司空见惯、触目皆是,但要写出形象具体、与众不同、“让我流连”的画面,没有一定的写作功底是不行的。因此,这道题就为不同层次的考生提供了相应的发挥空间,颇具考查效度。

4. 彰显人文情怀。

这道作文题本身并不难理解,其中的关键词“画面”“流连”,也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常用的。因此,如果仅以裸题“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出现,亦未尝不可。但是,命题者唯恐对考生的呵护不够,在题目前面用一段凝练的文字,对“画面”的发散性指向、“流连”的丰厚意蕴等进行了详尽的点拨提示,以帮助考生进一步打开思路,找准选材构思的触发点,对考生的拳拳关爱之情彰显无遗。

[评卷扫描]

根据阅卷现场的反馈信息,本次作文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叙事偏多,画面感不强。

对“这样的画面”,大多数考生都或多或少地有所体现,但对“让我流连”的意蕴表达则显得比较单薄。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流连”意为“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唐代诗人韩愈的《惑春》诗中有“迎繁送谢别有意,谁肯流连少环回”之句。可见,写作此文必须有感而发、有情可抒。并且,这里的“感”和“情”要浓墨重彩、精心描摹。心理刻画、细节描写以及记叙与抒情、议论的有机结合,是获取高分的关键所在。

遗憾的是,不少考生缺乏这方面的意识,或者文笔功底不够,行文中心余力绌,难尽人意。

2. 内容平淡,选材雷同的现象仍然存在。

“画面”人人可见、随处可见,但是,如何凭借自己的一双慧眼,从众多的“画面”中精挑细选,写出“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画面”,不仅让自己“流连”,而且让阅卷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内顿生好感,这是本题对考生选材与构思的潜在要求。

可以肯定的是,不少考生在考前准备了一些素材,这本无可厚非。但是,考生如果抱着投机取巧的思想,不假思索地将这些素材进行套作,只在开头、结尾处略作简单的所谓“扣题”变通,尤其是将自己平时写得很多的亲情、友情、环保类材料机械套用,就不仅有违命题者的初衷,而且不利于自己在激烈的考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这一深刻教训,当引起同学们的高度重视。

[迷津指点]

1. 拓宽视野,精心选材。

写作是一种以独创性为基本特征的智能活动,考场作文尤其如此。这里的独创性既指行文过程中的立意审美、语言运用、构思照应等,更与考生对材料的选择密切相关。就本文而言,如何有效地拓宽视野,从自己十多年来触目可见的“画面”中精挑细选,找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奇”且极具视觉冲击效果和情感张力的“画面”,并通过自己的笔写出这“画面”所特有的审美意蕴,不进行一番斟酌比较和思量推敲是肯定不行的。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审题门槛低,但并不意味着没有门槛。“让我流连”的原因所在,便是本题用以甄别考生生活积累与思维品质的题点所在。同学们要切切记住,考场作文越是看似简单,越是没有审题障碍,对大家个性化选材行文的能力要求往往越高。司空见惯的画面、人人经历过的画面,往往也是让阅卷教师昏昏欲睡、审美疲劳的画面,选择这样的画面来写,要想得高分,自然不易。相反,那些来自历史深处的画面、影视作品中摄人心魄的动感画面、自然生态中心旷神怡的和谐画面等,则会让阅卷教师耳目一新,从而使得你的文章上台阶、升档次、得高分。

2. 精细描摹,情在其中。

本道作文题最重要的成功之道,在于“画面”对读者的情感震慑力和影响力。

叙述中的画面、场景既可以是瞬间的闪现,也可以是永恒的定格;既可以是动态的过程,也可以是静态的图像。画面中的物象,既可以是身边的人和物,也可以是自然的场景,还可以源自梦幻及文学、影视作品等。

聚焦生活细节,描摹精彩画面,表达令人欣喜、沉醉、流连不舍的思想感情,都离不开精细的描摹和形象的叙说,因此,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便成了突出画面震撼效果的重要手段。同学们要精细描摹画面,对画面出现的背景及前因后果等进行必要的、形象的铺陈交代,这样才能很好地解释“这样的画面”为什么“让我流连”。

这样的写作能力和语言功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写作实践中,应在这些方面多思考、多感悟、多尝试。

3. 学会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在贴近题目要求选材构思的前提下以情感人,是中考作文屡试不爽的制胜之道。本道作文题中的“让我流连”四个字更是直接隐含了“以情感人”的行文要求。

文采斐然、形象生动、凝练隽永、情真意切,往往能描绘出丰富多彩、栩栩如生的生活画面,抒发出感人至深的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文章凭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从众多考场作文中脱颖而出。

在写人叙事的过程中,巧妙地将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有机结合,将留恋、不舍的“流连”之情融注于字里行间,是使文章不断增强形象性和感染力的有效途径。同学们如果掌握了这一点,就会在写作实践中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例文点评]

一类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光是这葳蕤的山色,就足以让我陶醉,可更令我流连的,则是阳光的金辉里,人与猴盛大狂欢的画面。(开头点题,要言不烦,三言两语即将读者带入美好的画面意境,极具感染力)

一年暑假,我们全家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玩。一到那里,我就被这自然之美震慑住了,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阳光透过绿叶的间隙轻柔地洒下,在我身上投下斑驳的美丽光点。眼前翩然飞过一只蝴蝶,幽蓝幽蓝的,似从梦里飞出一般,轻轻地,在我身边环绕、起舞。阳光为它的翅尖镀上了神圣的金辉。它绕了几圈,又无声地穿过树林,隐进绿色之中。耳畔不时响起清脆的鸟鸣。前方,还是一片葱茏。绿,像是要把人吞噬。来到一块开阔地,抬头仰望,天蓝得像要滴出水来,悠悠飘着的几朵云,也掩映在那无边的绿色里。(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了蝴蝶的活泼可爱、阳光的温暖和煦……一切都充满了诗情画意)

漫步山林间,我突然发觉身边现出溪流来,耳边是潺潺的水声。溪边的树上挂着牌子:“小心野猴出没!”

我被惊住了!野猴?不是吓唬人的吧!(细腻的心理感受,将读者的视线吸引到猴子身上)继续流连于这美丽的山色,不出百米,耳畔忽然响起了细细的尖叫声,是猴子!我的每一个细胞一瞬间都似乎活跃了起来。我激动地四处张望,一抬头,只见一只棕色的猴子正挂在枝上荡秋千呢!还没等我看清楚,它已经纵身一跃,“飞”到另一棵树上了,身手真是敏捷!(巧用动词,生动传神地写出了猴子的身手敏捷)

再往前走,就是猴子的海洋了,眼前是一片闪动的棕色。每一次跳跃,猴子们几乎都要配上一声快活的尖叫,似乎在得意于自己跳跃的本领。此时,我已听不清溪水的潺潺声,满耳都是猴子们的叫声。溪水里也有上百只猴子在嬉戏。忽然,一只母猴也从树上跳下来加入了这场狂欢。有趣的是,它背上还挂着一只小猴,只有拳头大小,紧紧搂住妈妈的脖子,左右摇晃着。瞧它那满脸的皱纹,还有那和小脸蛋比例严重失调的超大眼睛,真是滑稽极了!(点面结合,描写猴子在自然森林中自得其乐的生活情态。这真是令人神往的境界!)

身边,一位游人拿出一个苹果刚准备吃,一只小猴从天而降,一把将苹果夺去,而且一溜烟就没了踪影,让我忍俊不禁。一位阿姨拿出一袋饼干,又一只小猴不知从哪里窜了出来,飞快地抢了一片就往嘴里送,还连连点头,好像在说:“味道真不错!”吃完后,它小小的黑眼睛还紧盯着那袋饼干,不愿离开。阿姨索性将整袋饼干都递给了它,它也毫不客气,津津有味地大嚼起来。游人们也都被它逗得笑了起来。(猴子与游人和谐互动的场景描绘得非常有感染力,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这欢乐的氛围)

这里的猴子竟是这样不惧怕人。它们会在你的身边自由地跑跳,做滑稽的鬼脸,甚至会碰碰你的肩头,好像在和你打招呼……我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人与动物竟可以如此亲近。这里的猴子大胆地与我们嬉戏,是因为它们信任我们,知道我们不会伤害它们,把我们当作了朋友。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顿时,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感动,为这和谐的画面而感动。(“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巧妙地点明了文章的主旨)

阳光为这和谐的画面抹上了一层金辉,眼前的景物定格成了一幅鲜活的油画。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令人神往。(结尾点题,起到反复吟咏、深化主题的作用)

总评:本文构思精巧,小作者选取在景区游玩时的一个片段,截取人与猴子之间的和谐互动,表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人与动物,在这里没有了距离”这一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很好地凸显了主题。

文章语言优美流畅,用词贴切,长短句式的有机结合使得文章错落有致,富于音韵美。尤其是人与猴子和谐互动的画面描写得非常细腻,小作者巧用多种修辞手法,将猴子活泼可爱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便于情感的抒发和对文章主旨的挖掘与表达。文笔的流畅优美与和谐画面的相得益彰,也让读者流连其中。

二类文:

这样的画面,让我流连

蒸腾的热气,裹挟着馒头的香味;跳动的灶火,映红了人们欢喜的脸庞。那景,那人,那画面,在记忆中定格,成为永恒。(以排比句开篇,长短句交替使用,极具画面感)

每年过年,爷爷家都要蒸上几笼馒头,今年也不例外。一大早,我就和叔叔、妹妹奔赴老家。等我们到达时,爷爷已经开始做馒头了。只见他摘一个面团,左右揉一揉,前后搓一搓,用力压一压,几个回合下来,面团就变得匀称柔韧、光滑细腻了。他又将面团“啪啪”地拍了几下,拍得平平扁扁的,然后往里面加一些馅儿,如豆沙、青菜、香菇、萝卜丝等,再用手捏一捏,把馅儿封起来,稍微揉搓一下,一个馒头就做好了。(描写爷爷做馒头时一气呵成的熟练动作,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

受到感染,我也迫不及待地想要试一试。我抓起一个面团,但面团立刻像胶水一样粘在了手上,甩也甩不掉,引得爷爷哈哈大笑。爷爷告诉我,我少掉了一个环节,在抓面团前,要把手心、手指缝用干面粉搓一搓,这样,面团就不那么粘手了。原来如此!我把手洗干净,均匀地搓了点面粉,然后学着爷爷的样子将面团揉压、打扁、包馅儿、封口、揉搓,还挺像个馒头样,只是比爷爷做的小了一些。(“打”“包”“封”“揉搓”等动词准确地写出了“我”学做馒头的具体过程,其乐无穷)

看着自己做的馒头下了蒸笼,我又忙着去帮奶奶烧火,往灶膛里扔进一个又一个木块,把火烧得旺旺的。我脸上的汗越来越多,屋子里的蒸气也越来越多,轻轻的,白白的,弥漫了整个屋子。在这浓浓的缭绕的蒸气中,我看不清大人们的脸,只听见他们欢快的谈笑声以及灶膛里的噼里啪啦声,还有一阵阵的馒头香直往我的鼻孔里钻。大约20分钟后,白白胖胖的馒头出笼了。看到自己做的馒头,我迫不及待地抓起来,不等热气散去就咬了一口:真香!(此处调动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多种感官,极力写出了等待馒头出笼和品尝馒头时的喜悦)

“点红点咯!”叔叔喊道,我和妹妹直奔过去,学着叔叔的样子,在豆沙馒头上点个红点,祝愿来年红红火火、甜甜蜜蜜;在菜馒头上点个绿点,祝愿来年丰收兴旺、枝繁叶茂。最后,还要做几个鱼馒头,祝愿来年吉庆有余。(点明主题,升华中心。过年蒸馒头的习俗意在期盼来年五谷丰登、红红火火。年味溢出来了)

“今年的馒头真白呀!”“今年的馒头真好呀!”……一声声笑语,一张张笑脸,一幅幅画面,汇入中华文化的长河,让人徜徉其中,流连忘返。

“过年咯!蒸馒头咯!”……每到过年,我的耳边总是回响着记忆中妹妹那欢快的呼喊声。(有点突兀,如果在第二段前补上一段“‘过年咯!’‘蒸馒头咯!’……妹妹欢快的呼喊声拉开了又一年蒸馒头的序幕。”,这样首尾呼应,更能彰显小作者构思行文的整体功夫)

总评:读罢此文,迎面扑来的是一股浓郁的年味。过年自家蒸馒头,农村一直保留着这样的习俗,可是能真正用心观察、积极参与,并把它作为写作素材的同学却少之又少。

本文的小作者就是一个极其用心的孩子,懂得收集生活中点滴的精彩和细节。“点红点”是其中重要的一笔,因为蒸馒头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寄托了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美好祝愿,从而增加了文章的深度和立体感。

如果能在文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心理描写,进行巧妙的议论抒情,将会更加有效地增强文章的情感张力。

[新题预测]

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用心发现和感受生活中精彩纷呈、形形色色的美,不仅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幸福、快乐和美好,更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温馨、和谐。

请以“你的美,其实我们都知道”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总有一个地方收藏着我们的秘密,镌刻着我们的脚印,生长着我们的信心,承载着我们的欢乐……这一刻,总有一种力量在我们心头流淌,让我们泪流满面,让我们热血沸腾,让我们发愤图强……

请以“有一种力量叫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再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验,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注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②横线上可选填“感动”“书籍”“亲情”“友情”“坚持”“包容”“爱”等词语;③叙事清楚,文中至少有一处细节描写或心理描写。

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篇4

1、墨子有个得意门生叫耕柱,但他总是被墨子批评,久而久之就产生了不满的情绪,但他并没有消极抵触学习,而是在放学后找墨子沟通。墨子告诉他,正因为他是一块可塑之材,所以才会一再地教导与匡正他。墨子听后,放下了心中的不满,认真求学。

2、项羽落得乌江自刎的下场,就是因为他刚愎自用,不与手下沟通。熟谙兵法的韩信只被他用作守帐的,有勇有谋的陈平、张良,只能当个普通将领。

中国与世界

——中国的强大需要与世界沟通

沟通是世界倡导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主旋律,亚洲的 apec 会议、东亚经合会和欧亚首脑峰会,无不是世界为了沟通和共同发展的产物。中国更是融入到了沟通的世界之中,加入 wto、2008 年的奥运会和 2010 年的上海世博会,都是中国与世界沟通的最好注解。

秦朝的灭亡 ——治国要注意上下沟通

“六国破灭”,秦王统一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千万人之上,得天下不易。然而,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为了基业传万世,对百姓实行专制,于是闭目塞听,我行我素。李斯传来消息:那些儒生们总是说三道四,横加指责,有时还引经据典,以古非今。秦王听后大怒„„ 愚蠢而残暴地“焚书坑儒”,因为缺少了一座通向老百姓与统治者相互沟通的“桥”,终于激起民变,致使秦王朝“二世而亡”。

张骞出使

——经济文化的沟通能互惠互利

一位勇敢的外交家张骞两次出使了“外土”——西域。内地精美的丝绸、铁器,先进的工业技术传到了西域。西域的骏马、蔬果、舞蹈、魔术等传入内地。此后,一条越峻岭、连沙漠,通向西亚和欧洲的贸易之桥——“丝绸之路”形成。它连通了中土与异国的经济、文化和友谊。中国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唐的盛世 ——沟通创盛世

沟通使唐太宗广开言路,积极纳谏,于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玄宗初年,以太宗为榜样形成了“开元盛世”。日本使者来华,鉴真东渡传法,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玄奘西天取经„„因为有了沟通,唐朝达到封建社会繁盛的顶峰。

清朝的盛衰 ——沟通是治国之道

康熙、乾隆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施政得法,于是国运昌盛,创造了辉煌的“康乾盛世”。到后来,国门紧锁,不与世界沟通,终于有一天,国门被破。英、法、俄„„能来的都来了,带着他们的坚船利炮,封闭腐朽的清政府只得签下屈辱的条约。这是否定沟通、闭关锁国酿造的苦果。

“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和平统一需要沟通

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启程赴大陆访问,展开历史性的“和平之旅”——到南京拜谒中山陵,并与中共领导人就缓和台海局势、解决两岸交流衍生的实际问题寻求共识。这是 56 年来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领导人的首次接触,是迄今两岸关系史上最轰动的事件之一,也是国共两党关系史上新的一页,对两岸关系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4月29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这已在北大学子中引起强烈反响。“我觉得台湾大部分人都是愿意和平的,就像我们身边大部分人都是愿意和平一样。连战此次访问大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台湾人民想法的机会,通过这次访问,大陆人民能了解台湾人民在想什么,而不是单向性的交流。”初入大学的郭晓倩认为。

王治郅与队友缺乏沟通 ——沟通是成功的要素之一

自从前往 nba 之后,王治郅在思维方式上似乎就变得越来越功利,往往除了提出对自己有利的要求之外,就不愿意有更多一些的交流,于是和外界的隔阂就变得越来越深,无论是处理与国内还是与 nba 队友的关系都存在着这个问题,最终导致自己陷入目前的困境。既然病根在这里,那么决定王

治郅到底能否继续留在 nba 的关键,其实并不完全在于他的脂肪含量究竟是上升还是下降,沟通和协商能力的提高或许对他更为重要。

孔子与农民 ——沟通要注意方法

孔子在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途中,有一次,一匹驾车的马脱缰跑开,吃了一位农民的庄稼,这位农民就把马扣住不给。

弟子中子贡能说会道,自告奋勇去交涉,结果子贡讲了半天道理,说了不少的好话,农民就是不还马,子贡只好灰溜溜地回来了。

孔子见状,笑着说:“拿人家听不懂的道理去游说,就好比用高级祭品去贡奉野兽,用美妙的音乐去取悦飞鸟,怎么行得通呢 ? ”于是让马夫前去讨马。

马夫走到农民跟前,笑嘻嘻地说:“老兄,你不是在东海种地,我也不是在西海旅行,我们既然碰到一起了,我的马吃你两口庄稼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农民听马夫这样说,再看看与自己相同打扮的马夫,觉得很亲切,就十分痛快地把马还给了他。

准备,沟通中的重要一环 ——沟通需要充分准备

美国著名记者戴维 1960 年时还是学院《西部报》初出茅庐的生手。一天,他突然接到一个任务:要他去采访总统夫人。开始他有点紧张,他急匆匆直奔图书馆,认真查阅有关资料把将要提的问题依次排列,做到了成竹在胸。最后,由于他的充分准备,所提问题“别具一格”,加上总统夫人友好的配合,这篇采访报道终于获得了全国学生新闻报道奖。

周厉王“防民讥” ——堵民之口甚于堵川

周厉王暴虐,国人公开指责他。厉王大怒,找到卫国的卫巫,让他们监视背后指责他的人,只要卫巫一报告,厉王就立即杀了指责他的人。都城再没有人敢发表意见,在路上相遇,只是用眼色示意。厉王非常高兴,召公认为这样做是堵住百姓的嘴,它比堵塞河道还要危险。河道堵塞了,一旦决口泛滥,死伤的人一定很多;对待老百姓也是如此。因此,治理河道的人总是疏通河道,让水流畅通;治理人民的人总是开导人民,让人民讲话。人民能够自由讲话,政治的成败就能够显示出来,就可

南通中考满分作文:雨夜思绪 篇5

【考题再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倾听,就是集中精力,开动脑筋,认真听取。一个谦虚好学的人,一个懂得善待他人的人,一个善于反省、自强不息的人,永远懂得倾听。

倾听,是亲近自然的方式;倾听,是接受信息的渠道;倾听,是真诚沟通的桥梁;倾听,是净化心灵的艺术。

倾听自然的声音,倾听美妙的音乐,倾听师长、朋友、同学真挚温暖的话语„„我们共同在倾听中成长。

请以“倾听”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600字。⑥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雨夜思绪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

我喜欢独自一个人在夜里倾听细雨的声音,雨是自然的精灵,我想。拧亮台灯,黄色的灯火洒上一片温暖,泡上一杯香茗,细细地品,静静地听„„打开窗,清新的泥土芳香夹着淅沥的雨声飘然而入,呵,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说不出的惬意!我要三分易安的婉约,三分东坡的豪放,三分耆卿的淡泊,一段纳兰的心绪,凑成十分的惬意,再来倾听这大自然的雨声。

春雨细密,她妩媚而不妖娆,纤小而不失强劲,她总是细细地诉说,诉说春的温暖和煦;夏雨豪爽,她像惊世骇俗的佳作美文,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又如崇山纳壤、大海吞流,让人畅快淋漓;秋雨凄凄怨怨,让人爱怜,她浅吟低唱,如行云流水;冬雨不再矜恃,她仪态端庄,雍容典雅。倾听着四季的雨声,不觉感慨世事变迁,沧海桑田。

雨是有灵性的,她似乎通晓人意,“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雨是温柔的,“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雨还是娇艳的,“天街小雨润

如酥,草色遥看近去无”。每当寒暑易节,总感慨世事迁移,红尘变幻,于是便更向往那“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脱尘之境。

杯中的茶已尽,不愿再倒一杯。妙玉说过:“一杯为品,再杯便成了解渴的蠢物。”

风属烈性,雨属智性。

风属艺术,雨便近乎哲学了。

喜欢一个人在夜里倾听雨的声音,倾听这自然的旋律。她使我思绪不断,这思绪如同一片白云,飘在我心灵的上空,使之变得宁静而高远。凡人多一分世故便多一分所谓的机智,多一分机智便少一份高雅。我倒宁愿少一分机智多一分高雅,醉心于这皈依自然的高雅。

夜深人静,挑灯听雨,会心之状,不觉莞尔。

【满分揭秘】这是一篇充满审美情趣的抒情散文。作为文题的“雨夜思绪”都是“听”出来的,这需要独特的视(听)觉和敞开的心灵。春夏秋冬四季听雨的不同美感,写得洒脱灵动,开合自如;“我要”“总感慨”“我倒宁

南通中考优秀作文(那时花开 ) 篇6

太阳的那一缕余晖洒向了那一片原野,一直伸向远方,沿着这条曲径,我走了下去,树林的阴翳仿佛隐藏了些神秘……

(本网 整理)

走着走着,不觉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那是什么?生长在群树之间,简直是大煞风景。我不觉加快了脚步,走到跟前才发现,原来是一棵被电击了的树,顶端已被截去了一大块,只剩下一棵枯杆,我不惊为这棵树的不幸遭遇而惋惜。

过了些日子,当我再次走上这条小路时,出乎意料的是在那棵光秃秃的枯杆上萌生了一棵绿芽,伴着春风的吹拂欢快地摇曳着,老树也仿佛在庆幸着它生命的重生,努力地摇摆着它那庞大的身躯。

几十天之后,这棵小树苗已长得很高了,甚至能和旁边的树木相媲美了。它的来到为春天增添了一片绿意,给春天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远望,一道春天的风景线。

是啊,我们只有在面对挫折时,增强信心,鼓励自我,才能战而胜之。如果老树缺乏这种意志,它会获得重生吗?

(本网 整理)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人生就象这棵树一样,会遭受到突如其来的暴风骤雨;人生也如大海里的一艘孤帆,只有穿越大海里的一个个暗礁,才有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篇7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世间万物,彼此分享,将生命千丝万缕地关联。高山流水,春华秋实,我们分享大自然的馈赠;诗书礼乐,衣食住行,我们分享人类文明,至爱亲情,分享与成长一路相伴。分享知识、见解、体验,激活思维,启迪了智慧;分享美食、雅趣、乐事,升华情谊,斑斓了岁月。分享是爱的给予式,令幸福加倍,痛楚减半,还原了生命原本的亮丽。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个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试题解读】

写好这篇标题作文,必须注意三点。

一、抓住关键词“分享”“亮色”精准审题。“分享”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分享”能通向“共享”,但“共享”不具有“主动”含义时,一般不能与“分享”通用;“分享”与“独享”相排斥,两者不能混淆,例如你独自坐窗前阅读名著,获得丰富的精神享受的经历,这是“独享”,只有把你的美妙感受通过一定方式传达给朋友,为朋友消除烦闷、提振信心时,这才是“分享”。“亮色”在题中用的是比喻意义,它具有照亮前程、引领方向、温暖心灵、陶冶情操等积极作用,表达的是正能量,“亮色”的比喻意义宜在文中点出。“分享”是前提,“亮色”是“分享”育出的果实。

二、取材避免“趋同”,写出“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分享”与“亮色”。在建立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可以发现形式各异的“分享”。“分享”的内容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的;精神层面的“分享”,既可以是高尚道德、大爱情怀,也可以是欢乐愉悦、审美情趣。

三、以具体的叙述描写为主,善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让立意有一定的意蕴和深度。“分享,为成长添一抹亮色”这道题目适宜写记叙性文章,但所写文章能否恰当运用议论、抒情等手法揭示“成长”的深层意蕴,体现着作者的思维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高低。

南通语文中考作文范文 篇8

南通市一考生

青瓦房,老城墙,水井巷,那石板也带了酒香;竹桥短,夕阳长,水车转,掸掸衣角上了客船。立在葡萄架下,耳边隐约传来外婆的声音,这声音流入心底,打开尘封的记忆。

小时候的我爱吃葡萄,一旦有葡萄入喉便弯了眉毛,亮了双眸,外婆抱着我,她的怀抱里全是葡萄酒香,哄着我:“看,我家的宝宝眼睛亮得像葡萄哟!”那声音温润带着欣喜,流入我的心田。

夏末,葡萄成熟,总有几只麻雀赶来偷腥,外婆便用塑料袋把葡萄扎起来,我和伙伴玩耍时,耳边总能听到外婆赶麻雀的声音,焦急而又带着担心。夕阳西下,我拎着自己的玩具走在那青石板路上,远远看到外婆被霞光映红的脸庞,温柔而亲切,看到我时,她的脸上总是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眉毛浅浅地弯着,倏忽间我看到了年青时出嫁的外婆。我向外婆跑去,想投入她溢满酒香的怀抱,只听见她说:“慢点,别摔着,石板路摔着疼。”我的笑意从脸上漾开,直达心底。我知道,有一种声音,那是外婆的声音,溢满着葡萄酒香,总让我温暖着,铭记着。

月镀银墙,夜色依旧,我的耳畔总能传来那一声声抚慰心灵的摇篮曲。青瓦檐诗意地铺在农舍上,让整个夜晚变得柔和朦胧。外婆总是会在此时起床,到酒窖里看她酿的葡萄酒,她俯下身子,欣喜地打开笨重的木桶盖,喃喃道:“我的酒啊,呵呵,终于好了,甜甜的,我的孙女一定爱喝。”在昏黄的灯光下,她的声音似乎也变得柔和而温婉。我悄悄地在门外看着,只见她青丝、白发参差着,笑也浅淡着,空气里是四溢的酒香„„

后来,我离开外婆读书,每年都能见到她请人捎来的葡萄和酒。每次与她通电话,耳畔总能听到她小心着询问:“葡萄甜吗?酒香吗?”我笑答着很美味,于是便听到外婆低低地笑出声,那声音总能让我迷恋,让我感到格外幸福。外婆的声音并非天籁,却如她酿的酒一般甜蜜香醇,醉了容颜,香了记忆,暖了人生。

每当回乡,远远就瞧见那并不高大的身影,远远就能听到一种独属外婆的声音:“回来了,回来就好”,透着温馨,荡着欣喜。

有一种声音,在我的记忆深处,难忘,让人动容,那是外婆溢满酒香的声音,在匆匆岁月里,伴着我渐渐长大„„

【点评】本文用词精妙,生动而富有灵气,读来自有一种风乎舞雩的惬意。外婆的声音回旋着银铃似的丁当之声,停驻在作者的记忆里,也轻轻叩击着读者的心头。

文章选取了五个弥散着外婆爱之音的画面,有详有略,排序合理。儿时外婆的声音脆脆的,溢着欣喜;夏末外婆的声音暖暖的,沁着关心;夜晚外婆的声音悄悄的,透着慈爱;电话外婆的声音醉醉的,漫着幸福;回乡外婆的声音颤颤的,荡着期待。对偶、比喻的运用让文章像汩汩流淌的趵突泉的泉水,泛着纯净;又像天山边灿烂瑰丽的云霞,散出妩媚。

最喜欢的还是文章的开头,似一支撑船的小橹,咿咿呀呀地将人带入冥思清婉的境界,意境全出。全文举帆落帆,收放自如,雅致的文笔将全文钩织得异常和谐熨帖。(施兆琴)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2)

南通市一考生

窗透初晓,日照西桥,云自摇。又是清明时节,想起你当时荷风微摆的衣角,想起记忆深处的那些童谣,是你的声音呢,奶奶。

鞋尖被葡萄架上滴落的残雨沾湿,跳入水洼时的清脆,像极了记忆深处的那种声音。那年你眼角的皱纹里藏着甜蜜的笑意。夏夜的葡萄架下凉风习习,轻抚着一老一少依偎的身影,将一支童谣吹出了花开的声音。“荷风清,莲叶新,花裙子躲进花丛里„„”奶奶的声音像蹦跳的精灵,幻化成爱的音符,将小小的我环绕,我对童谣的内容似懂非懂,却着迷于奶奶那亲切悦耳的声音。藤架滴落的清水,完美地保存了这种声音,封锁在记忆的深处。

我怔怔地望着藤架下那个一起坐过的秋千,一阵心酸,却化作一个微笑。

鞋底沾上了泥墙根的泥泞,藏着雨水的大槐树被风吹动,发出湿答答的声响,像极了记忆深处的那种声音。

那年,你清亮的眼眸里倒映着我的彷徨。准备多时的二胡竞赛被夺去了本应属于我的名额,雨丝如麻,我只身站在泥墙边,听槐树叶给我孤独的琴声伴奏。忽然,雨点的击打生生地停住了。抬头便对上了奶奶似水的目光,嘴唇微张,流出一支动听的歌谣:“大风大雨上学去,跌倒了,我不怕„„”像电流穿过身体,我忙擦去脸上混着泪的雨水,重新绽开一耳光浅浅的笑。

指尖划过泥墙的斑驳,耳边仿佛响起那记忆深处的声音,微笑在延续。

脚印在水泥地上变成一个个泥污。伸手触碰如今脆弱的竹床,好像还残留着一点点奶奶的温度。

那年,你枯槁的手被我紧握,一切的场景都像是为了告别。我坐在床边,茫然无措地面对奶奶的沉默,莫名的力量叫我张了口:“青青河边草,野火烧又生,明年又是一个春„„”我仿佛看到奶奶的眼中闪过一丝清明,我悄悄地靠近,听见奶奶轻声地应和着。眼睛酸胀得难受。我将尘封在记忆深处的声音翻寻出来一一重温,爱的果实早已结成最甜美的样子。

转眼间,又是清明雨时分,折菊寄到你身旁,把你最爱的歌儿轻轻吟唱。记忆深处,奶奶啊,我把你最爱的歌儿,轻轻、反复吟唱„„

【点评】文章选取最美的“童谣”、“歌谣”为叙事张本。真挚悠长的情韵,是“奶奶的歌声”存留“我”记忆深处的原因。而小作者能趟过心河,经历“惶然”、“茫然”而终至“坦然”张口为垂危的奶奶歌唱,这就是“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的典范。这是成长的代价,更是成熟的苦痛。“感恩”,这种深邃的思想,才能在文末得以端方体现,将蕴藏的情感宣泄得淋漓尽致。

精到的选材、精巧的构思、精心的伏笔、精进的主题,让这篇考场作文脱颖而出,更让阅读者沉浸于细腻深沉的情感、绵延于丰富多维的情思。为写作者的意蕴丰厚而折服!(夏年凤)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3)

南通市一考生

一串琴音,一场梦境,朦胧在心海涤荡。一段旋律,一趟心旅,隐约在耳畔萦绕。每当那浪漫的律动静止在灵魂深处,乐音的轮回浮现在思绪尽头。总能,在记忆深处,一次又一次牵动我的心。

巧合也好,偶遇也罢,相逢往往在一瞬之间。心动的刹那,灵魂相互依偎,在同一个端点,同一瞬间,升华。静待,信念花开。

想必,和那段音乐的相遇,便是这样。

那是一个雨夜,秋风萧瑟。蒙上眼的天,就是夜。月光清冷,从窗的缝隙毫无遮掩,肆意泻在地板上,凝成了霜。掬一捧月光,满是愁绪。这大概是月的泪吧。就在这时,电台如雨的嘶哑里,播出了这首《雨葵》。

那是从天堂飘下的弦声,如泣如诉,婉转倾泻,仿佛伴着冷月浸满我空荡的心房。这是那些没有父母的岁月,唯一给予我慰藉的音乐。唯有这首钢琴曲,才真正触摸到音乐的灵魂,那是心音,是钢琴的诗,是音乐用它的语言,倾诉着属于它自己的孤独。

于是,我醉了,沉醉在了这首《雨葵》中。紧张躁动的心被安抚了,获得了宁静与平和。《雨葵》仿佛诉说着我的少年时代。我又何尝不是一株雨葵?心跳即是淅沥的雨声,不见阳光,没有呵护,却傲然挺立,守着为数不多的尊严。并非没有勇气面临死亡,只是坚信痛楚背后的幸福终会到来,才守望着阴霾背后也许并不存在的阳光。这就是信念,这就是梦想,也是雨葵、我的全部。音律清新,跌宕起伏,时起时落,不断的攀升、下坠、旋转、升华。但主题,始终如一,不变的是那明亮、夹杂着丝丝哀伤的旋律,在乐音里、痛楚后催生的坚毅。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离不弃。

青春的雨季,忧郁难免。月光洒落在象牙色的琴键上,泛着银色的光芒。指尖轻抚,声音就好似流进心田,流进儿时的梦。我想起母校门前的那条路,最后一次路过时,柏油马路上飞舞的那只蝴蝶。一辆又一辆车飞驰而过,蝴蝶却毫不放在心上,只顾着,只顾着和光晕下的影子再跳一支舞。后来我明白,那并非孤芳自赏,而是一只鸟拥有整个天空的孤独。那次蝶舞,让它在那个秋夜,不寂寞。

就是那次邂逅,就是那段音律,一次次冲刷着心房。心跳和律动同步,灵魂和信念同步。是命中注定的偶然、巧合,还是必然出现在生命里的花火。我想,这首《雨葵》本是流淌在我的血液之中的,只是被唤醒了,梦过之后,在灵魂深处发光、闪耀,绽放瑰丽的光泽。最后,停在记忆深处,成为永恒的回忆。

【点评】一首温婉的乐曲,是钢琴的诗,又何尝不是作者心灵的诗?一句句,一层层,抽剥出心底的丝丝忧郁。乐曲中的那株雨葵,有淡淡的哀怨、浅浅的失落,却依旧昂然挺立,作者如斯,不,作者就是现实中的那株雨葵,没有父母的呵护,却在雨中灿然绽放出瑰丽的光泽,年轻的心不再潮湿,日光倾城。借物阐释内心的方式,曼妙、独特。

小作者还是驾驭文字的高手:“音律清新,跌宕起伏,时起时落”、“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不离不弃”等四字短句一气呵成,读来气势磅礴;穿插“一串琴音,一场梦境,朦胧在心海涤荡。一段旋律,一趟心旅,隐约在耳畔萦绕。”对称句式,更彰显了文字的错落有致,极具和谐的音律

美;路边的蝶舞,引起作者和读者无尽的遐思:雨天的向日葵,有的不只是昂然挺立,更有立足现状、调整心态,对未来的期许和热切的盼望!(顾娟)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4)

南通市一考生

在我记忆深处,乡间有一种声音最难以忘怀,那便是炸爆米花的声音。

村头长着一棵高大的香樟树。高大粗壮的枝干,嶙峋的枝叶见证了它在这个世间度过的沧桑岁月。可是它却依旧年年葱葱,岁岁葱葱,一生绿意。

春来,归来的鸟儿在他温暖的臂腕里筑巢;夏天,忙完农活的人们便在他厚实的浓荫下乘凉;秋日,他便携着他那依旧翠绿的枝干摇曳、舞蹈;而冬季来临之后,人们便常常聚集在这香樟树下,等待他们童年的味道炸响。

小时的乡村,冬天的生活总是安静而悠闲。每每这时,便有外乡人来到村子,高昂着嗓门,四处吆喝:“炸爆米花喽„„”。听到此声,正在玩耍的孩子们便不约而同地停止游戏,飞快地跑回家。那兴奋劲不亚于过年,催促着母亲拿玉米,提着袋子,一阵风地跑去排队。

这时候,上了岁数,身着藏青棉袄,面庞黝黑的爆米花师傅,便在那棵高大的香樟树下落下脚,手脚麻利地从板车上取下小风箱、小炉子、还有一个铁筒罐。那铁筒罐沉沉甸甸,又笨又重,像一个黑色的炸弹,两端有轴,安放在一个钢筋做成的支架上。铁筒罐一端有一个摇手,旁边挂着一个气压表。将玉米粒放入锅内,再放上些许糖精,然后拧好盖子,生着炭火,师傅稳坐在小马扎上,一手娴熟地拉动风箱,一手不停地旋转铁筒罐,并不时地向气压表递一个眼神。约莫四五分钟,那师傅将“炸弹”扔进充满期待的铁箍里,铁箍的一头套着脏兮兮的大麻布口袋,用脚将“炸弹”一踩,立时间,便听到“嘭”地一声,猝不及防的巨响震耳欲聋,炸乱了人们的心。紧接着便是一股浓浓的香气扑鼻而来,那香气顺着微微的风儿,不经意间弥漫整个乡村。深吸一口,顿时周身惬意,暖意充盈。那早已在“炸弹”肚子里闷得难受的玉米花,轰然冲进麻布袋子里,早已膨胀成大个大个的爆米花了。孩子们“哄”的一声围拢上来,爆米花的主人便快步上前,分给孩子每人一把。于是,村里村外,馨香袅袅,一片热闹欢腾的景象。

长大后,香樟树依旧是翠绿挺拔,耳旁时不时的回响起那震耳的“嘭嘭”声,可树前的爆米花师傅却是早已不见踪影。有时嘴馋,买下几包街市上的爆米花,却早已没了当年的甜蜜和馨香。随着时光的流逝,正在渐行渐远的,是那氤氲着乡土气息的爆米花声响,以及那清淡恬适的乡村生活。但是有一种声音,在我的记忆深处,常常响起,那是一种温馨甜美、弥久不散的回忆。

【点评】现如今,流年匆匆,物是人非,香樟树常绿,人却不常在。本文小作者凭借善感易动的心灵、准确生动的描写和细腻诗意的笔触,引领我们一起寻到了童年的美好、乡村的恬淡,一股浓郁的乡村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首恋乡的诗,真挚而美好;这是一曲童年的歌,淳朴而曼妙。那“嘭嘭”的炸响声,一次又一次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盘旋萦绕、流连不去。

时间逝去,香樟树却日益丰盈,贯穿文章始终,俨然醇香的老酒,一醉,百年,见证着一切

记忆的存在。小作者似乎想告诉我们: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并未走远,只是在等待,等待某个美好的时刻,翩然而至,柔软每个人的心灵。(顾娟)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5)

南通市一考生

青青的石板路呦,你是否还记得那遗落在石缝中“踢踏、踢踏、踢踏”的声音?一串又一串,拾缀起一轴清淡而悠久的画卷,烙在记忆的深处„„

儿时的我不喜静,好动,天天光着脚丫子在家里上蹿下跳。无奈家里这一方天地,闭着眼都能走个来回,于是,哭着闹着渴盼着出去看看。外公拗不过我,只得每天抽出些时间陪我出去转转。

有时是漫步于大街小巷,有时则长驻留在某地,但最爱的地方莫过于铺着青石板的胡同,安宁而寂静。若是去早了,兴许还能碰见卖糖葫芦串的,丝丝的甜香裹了心;去晚了,安静许多,清幽许多。我喜欢在青青的石板上踏出声音来:“踢踏、踢踏、踢踏„„”声音清脆而响亮,声波沿着深巷一圈圈蔓延开来,仿佛能从遥远的前方听见回音,目光所及之处仅有清绿的石板。为了发出更响的声音,我每次都将腿抬得高高的,大跨步的踏上前去,碎碎的短发也轻盈地跃起,头也陶醉般的晃来晃去,“踢踏、踢踏、踢踏„„”

有时,外公担心我会不小心滑倒,便紧紧牵着我的手。被无数人走过的青石板早已被磨得光滑透亮,积淀了无数的风雨,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岁月痕迹,却仍是四平八稳方方正正的模样,有种安然处世的状态。环顾着四周,脚步也随之放慢,只觉心中静悄悄的„„呀,那儿有个小水洼!我的鬼主意又冒出来了。一下挣脱爷爷的手,又开始大踏步起来,“踢踏、踢踏、踢踏„„啪!”水花四溅,落下的小水珠折射着我的“阴谋”得逞后得意的笑。哈哈,真好玩儿!外公在后面无奈却宠溺的一笑:“慢着点儿——”我打着旋儿,在小巷中蹦蹦跳跳,足尖与青石板相互碰撞,“踢踏踢踏”,仿若山泉不断冲刷着崖下的礁石,又似竹叶间的一滴露滴落地面,既是一种激越的磅礴气势,又是一种浅淡的生活气息,足与青石板间的舞蹈勾勒出心中的飞扬,音符的跳跃恰似童年最本质的活跃!

幼时的我是极容易满足的,听着这“踢踏踢踏”的声音,总能变得欢盈起来,不知不觉时光也消磨掉了大半,夕阳的余晖一点点划过青石板,吻着未消的余音,而童年的欢乐总伴着最后余音消失的时刻,不知传到了哪里。慢慢长大的我也学会了稳重的走路,再也无法走出那种“踢踏踢踏”的声音来。

但,今天,走在水泥大道上,足底的声音已然失却了它的脆响,唯留下闷闷的尾音。伴着的,还有外公缓慢而苍老的身影。亦或是人变了,亦或是声音同泛黄的时光一样,回不来了。但那叩响我稚嫩的灵魂的声音,却一直会温暖着我的人生:那种“踢踏踢踏”的声音,陪我走过了干净的童年,让我拥有幻想的快乐,却只能像一个幸福的黑白影片,在记忆深处轮回放映出清淡而悠久的画卷„„

【点评】金色流光,流转在生命的底色。需用心琢磨,才能憬悟出生活的真谛。在越来越烦杂的成长岁月,当拥有一颗干净的水晶心时,才能将“踢踏踢踏”的清脆而响亮的声音踩出音乐的节拍,才能肆意而自在地享受生活的音韵。

小作者构思巧妙,精心撷取微角度,将自己对人生的体味倾注于文章的字里行间:不喜静的“我”,走在“安宁而寂静的胡同石板”,才有了“踢踏、踢踏、踢踏……”声音,陪伴着童年,敏感地直觉生活的气息。真实的生活,不是极炫目的存在,相反,能够遗留的,都是那些能够温暖灵魂的所在。文字后半部分,将幼时的行走声音与“今天,走在水泥大道上的闷闷的尾音”形成对照,更使声音在“记忆深处”轮回放映,真实可信。文章读来,韵味无穷!(夏年凤)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6)

南通市一考生

清凉的风穿过单薄的衬衫,却让人感觉不到初夏的惬意。身体里的每个细胞都在咆哮:向前!向前!还有一步就是终点!这种声音一直盘旋在记忆深处,强烈地、沉重地撞击着我的每一根神经。

呼呼的风从我身边流过,我清晰地听见空气中自己急促的呼吸声,内心一股沉闷的声音在说:“好累!好累!”可我却仍在强迫着双腿继续奔跑。这时,在体育测试的操场上,你会看到那些拼搏挣扎的人,仍在努力奔跑着、前进着,没有一刻的停歇。

直到冲向终点的那一刻,我才感觉自己的整个世界都返回了原点。希望、激动、紧张;汗水、努力、坚持,在那一刻被毫无保留地展现。直到此时,我都能清楚地回味当时的每个动作、每句话,甚至每个想法。

记得考试前的一个夜晚,我一直在重复着的只有一句话,我说:“要考800米了,我真害怕!”我不是担心,而是真真实实地害怕,那种恐惧感超越了紧张,淹没了不安,像是一场海上的龙卷风,搅得我的心河汹涌澎湃,连我自己事后都有些莫名其妙。因为那种感觉确实无法用言语描绘。实在想不通,我自己怎会如此的不安。我焦虑着,我徘徊着,我恐惧着,可我又自我安慰着。那种声音,来自记忆深处。像是另一个世界的我,在对这个异空的我不停地说着。她说:“放心,你一定能行。”她说:“加油!什么时候变得如此胆小?要无所畏惧!”她还说:“只要你坚持,成功就不是问题!”我就这样静静地听着,竭力抑制那颗颤动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奔出体外,奋力奔跑着,想要冲破夜的束缚,奔向希望的白日曙光。

时针停泊着,分针旋转着,秒针却在拼搏着。在这个静谧的夜里,全世界都睡了,只有我的心还醒着——我想我失眠了,为了那个头疼的800米测试,我失眠了。辗转难眠的我在第七次睁开眼眸,瞪着那无尽的黑夜,我发泄着,呐喊着,苦恼着——到底该如何是好啊!

终于,当我站上跑道上做准备活动时,一切的紧张和不安都被眼前的一切所震撼了:同学们的呐喊声,老师们的鼓励声,同伴们的加油声„„一切都在冥冥中给我一种感动。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它深切地指责我:有什么理由不去拼搏。于是,我站上了起跑线;于是,我开始奔跑了;于是,我坚持下来了;于是„„

也许一切曾经让我恍惚过,可流连于内心的是记忆深处那强有力的声音。它在咆哮、在呐喊,使我分分秒秒都不敢停下前进的脚步。

原来,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也在自己的灵魂深处,唱着坚持就是胜利的歌!

【点评】本文聚焦自己成长过程中的心路历程,选材别具匠心。在写法上更有诸多可圈可点之处:小作者采用倒叙手法,开篇从冲到终点的那一刻写起,酣畅淋漓的成功勾起了镌刻在作者内心深处的记忆。行文中既有实写,也有虚写,前者如800米测试,曾经是作者心灵上不可逾越的鸿沟,紧张、苦恼、恐惧盘踞心头,让他彻夜难眠;后者如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咆哮、呐喊:“放心,你一定能行”、“只要你坚持,成功就不是问题!”等等,虚实结合,情理交融,感人至深。

其实,这种声音正来自作者的内心,被极度的恐惧激发出的战胜一切挫折的怒吼声。小作者以其独特的心路历程,让我们领略到真正的强者风范,他的自强不息和执着让人赞叹,“坚持就是胜利”如重锤响鼓般敲击进每个读者的内心,在灵魂深处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顾娟)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7)

南通市一考生

有一种声音,总是在记忆深处萦绕不绝;有一种情感,总是在心灵天空氤氲盘旋……

——题记

又一次雨夜惊雷,又一次习惯性转向床里,却发现里面空荡荡的。倏忽间,我恍然记起,你早已不在。孤独与惆怅阵阵袭来,我静静地望向窗外,雷很大,神思却飘渺起来,恍恍惚惚又追忆到夜雨雷电歇,你清歌伴眠的时分。

记忆深处,幼时的我是极怕雷的。雷声在漆黑的夜空滚滚而过,如千百军马呼啸,鼓声齐作,似乎就在头顶上,悬而未悬,狰狞地撕破夜的黑,留下一闪即逝的余白,晃花眼睛。

每次打雷我的全身都似乎被雷蛹似的缚住,心跟着雷声一起颤抖,猛烈撞击着胸膛,深深的恐惧狂炽着我的身心,翻来覆去都无法摆脱。

每当此时,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使劲往你身上贴,让你那柔软的身躯紧挨着我。而你,常常是浅眠着的。察觉到我的动静,立即醒了过来,你的臂膀紧紧环住我,轻轻拍打我的脊背,一下又一下,清清地,缓缓地,温柔不尽。我那时却是有些傻,总是认为你也会怕雷的,于是便急急地想保护你,颤抖着用胳膊环住你微胖的身躯,一分一分加深直到再也用不上劲。

这时你便唱起歌来,那声音真是好听啊,像是寂寂江面一只乌篷船轻轻晃开月色银辉,像是深夜一枝沉睡的海棠幽美,忽近忽远,忽高忽低,轻柔和煦,暖人心。我渐渐安定下来,细细的听着你的歌声,“三月的桃花散„„”一声轻柔的尾音,真的引我进入那三月芳菲,草长莺飞,桃花着雨,淡淡烟笼的时光。我环着你的臂膀渐渐松耷下来,眼皮重重地合上去,耳畔你的唱声依然萦绕,渐渐淡远飘渺不可寻。

雷声依旧那么响,闷闷的像是不平这世间,却已经完全被屏蔽在了你的轻声哼唱里,我总是昏昏沉沉,感受你的拍打渐渐缓下来,轻下来,带着厚茧的手掌摩挲过我的皮肤,就像那歌声一样带着岁月的沧桑与温柔。

你轻轻哼唱,任凭风雨凌虐,雷声怖人,照亮何方,我的心总是能安定下来。我试着给自己唱那些歌,试图平静,却丝毫没有效力。那歌声真的有魔力吗?我从前不知道,现在却明白了,是你用歌声筑起了一座墙啊,真正暖人的是你心中风雨不侵的关怀啊。

雷声又来了,你在何方呢,唯有那记忆里的歌声绵长的飘来,抚慰我的心,告诉我,你从未离开我半分。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默默穿行于朴素的岁月,歌唱着夜尽天明的嘹亮,是绚烂的桃花流觞,是真情的呢喃,切切心音,如那日上扶桑,上弦月渐明,将那记忆里的情深吟唱,即使人做黄泥不复,音不散,歌不尽,情绵长,嘹亮过往。

【点评】本文的语言灵动多变、细腻独特。那孤独与惆怅是 “一寸寸”“袭”来的,那雷声如“千百军马呼啸,鼓声齐作”,“ 颤抖”、“撞击”、“狂炽”、“翻来覆去”,精巧的比喻,精当的动词,无不把我对雷声的惧怕写到极致。可这又有何惧?你听那歌声,“像是寂寂江面一只乌篷船轻轻晃开月色银辉,像是深夜一枝沉睡的海棠幽美”,通感手法,新颖别致,唯美至极,若非有深厚的文学积淀,作者如何能在考场炼出如此精妙的文字?雷声与歌声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急一缓,张弛有度,以柔克刚,更有力地凸显出歌声伴“我”入眠的魔力。(顾娟)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8)

南通市一考生

时光,贮存在如绵的暖阳中,丝丝缕缕穿透了记忆的匣缝,有一种声音传来„„深远却温馨。记得,也是这样的夏日,空气中蒸腾的暑气每一处都像火镜的焦点,人像要被太阳灼烧起来。我骑着自行车往家赶,空气中飘散着一股盐渍味。我舔了舔干燥的嘴唇,加快了速度。远远的,听到那一声“回来啦!”像延绵的绸絮,一拨拨,跳动着熟悉明朗的韵脚,穿透阳光的缝隙直直地打入人的内心深处。

那声音,犹如甘霖,饱满又清晰,引出了奶奶微小的身影。她戴着大大的斗笠,缘边搭着眉毛,黝黑的脸庞上泛着劳作的汗珠,阳光肆无忌惮地铺展在她爬满皱纹的面容上,亦凝和在她深邃的眼眸,闪着温馨的光,她手中捧着一杯水,就这样站在路边,等着我。

“回来啦!”又是这一句,宛如一曲幽远、悠然的天籁呵,在记忆深处不停地回旋。后来呵,我开始走向自己的学业。那日,我背着包,承载着那满卷的鲜红刮割心灵的沉郁和悲痛,踱着缓慢的脚步回家。奶奶听到我的脚步声,高兴地说:“回来啦!”那亲切的声音从长长的走廊深处传来,我模糊的视线里出现了那个矮小微胖的身躯,她那深蓝色干净的围裙像一个顽皮的孩童,“嘣”的一下,撞开了我的心匣,泪水奔涌而出。在闪烁泪光的视线里,看不清她的表

情,只知她走近了,伸出手,小心翼翼拭干了我的泪水,像是呵护珍宝一般。我澄清的眼眸中倒影出她有些蓬乱的灰白色的发丝,衬着她依然黝黑的脸庞,散发出了那么祥和亲切的光芒。她用微微颤抖的声音叮咛:“别哭,孩子,别哭,有事告诉奶奶„„”她用布满茧的手轻抚着我的背脊,那种感觉,像那首从前总由她而释放的天籁,熟悉而明朗,从悠悠的记忆深处传来,于是平静,然后从容,最后感动。

再然后,我去城里上学,每每打电话问候,奶奶总有一句:“早点回来啊!”我答应着,心头涌上无限的怀念,仿佛见到奶奶的苍老却和蔼的面容,给予我安慰,带给我勇气„„

现在,时光仍在不紧不慢地行走,如绵的暖阳铺展我的心田。奶奶,你那柔和慈祥的声音传来,在记忆深处绽成朵朵明艳的天籁。于是懂得,亲情的声音,在记忆深处永远徘徊。

【点评】生活中细微平常的一句话,却如同阳光下的一滴露水折射出人世间最朴实无华的亲情,折射出作者选材构思的深厚功底。文章饱含深情,以散文诗般的笔触讲述了奶奶与小作者之间的从前往事,情真意切,娓娓道来,浓郁的真情蕴涵在字里行间。全文语言细腻,多种修辞的恰当运用,为文章增色不少,尤其是比喻较为新颖。另外,描写生动,文章中多次出现了对奶奶的外貌描写,随着时间的变化,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对声音的描绘最为精彩,虽然只是一句细微的话,但在文章前后的描摹在变化中更显韵味。“后来呵”、“再然后”、“现在”等词使文章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同时也注意到详略得当,更好地突出了中心。篇末的升华水到渠成,不着痕迹。

文章不煽情,却动情。小作者在极其有限的时间内能写出如此佳作,确实难能可贵。(程灿)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9)

南通市一考生

月牙儿才罢晚妆,盈盈地跃上枝头。皎洁的月光静静地钻进屋子,倾泻了一地。风如拂手,轻轻柔柔地吹开一屋月色,也撩开我记忆深处那抹永远的回忆。

记忆中,奶奶的声音轻叩我稚嫩的心房。

依稀记得,小时候的月亮似乎很调皮。那时,我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可每当我一转身,它便扭了扭腰肢,吐吐小舌头,一头扎进夜幕中,任我怎么诱哄,也不肯出来。没有看到它的“庐山真面目”,小小的我滋生出几分委屈,鼻子红红的跑到奶奶那儿倾诉着不满的小情绪。奶奶温柔地抚摸着我,笑着说:“傻孩子,那是月儿和你捉迷藏呢!”话毕,我的心情就像过山车,一下子又放晴了。“夜光光,月光光,伴着我家乖乖郎„„”奶奶低低地吟唱着,那温柔的歌声伴着月光轻叩我的心房,像丝丝缕缕的细流般淌过心田,轻轻的,柔柔的,暖暖的,让我心中不禁有一股柔情涌动。

记忆中,奶奶轻摇小扇的声音安抚我疲惫的身心。

上学后,月亮似乎变乖了很多,每个寂静的夜晚,都默不作声地陪伴着我。月光朦胧,微风荡漾,奶奶总是轻轻地搬了小板凳,静静地陪在我身旁,执着小扇轻轻地摇。我安静地坐在小圆

桌旁,认真地做着功课。听到耳畔隐约的“沙沙”声,那样富有韵律,转过头,却望尽奶奶温柔似水的眼眸。丝丝灯光辉映着她慈爱的脸庞,和着小扇悦耳的声音沁入心底,如同饮一杯醇香的米酒,让我沉醉入迷,驱散身上一丝一丝地疲倦。

记忆中,奶奶略带无奈的嘱咐刺痛我不舍的内心。

夜幕降临,我遥望一列火车,即将踏上求学的旅程。奶奶一路上紧紧抓住我的手,步履蹒跚,却一路无言。月光凄迷,清冷的光辉覆着那紧握的双手,似乎想把它变为永恒。“孩子,到那儿去要听话啊,好好学,帮奶奶多识几个字。”终于,奶奶开了口。我苦涩地点了点头,转过身,走进火车,没有回头。朦胧的月光洒在我的身上,似是挽留,似是送别。我偷偷的转过身,看见奶奶奋力地挥舞着双臂,那瘦小的身子渐行渐远,直至汇成一个黑点,几抹酸涩涌上心头,不觉,泪,已成行。从此,思念便如影随形,时刻牵动我的心。

夜,安静地睡了。思念的泪珠划过我的脸颊。月光如水,似乎我又听到奶奶那充满爱的声音,打扇声,念叨声,徐徐萦绕心头,叩响灵魂深处那最敏感的弦„„

【点评】本文妙在选材角度颇具立体感:奶奶的童谣声、打扇声、念叨声,恰似音符的三阶,让原本平淡的日子,因了其中的起伏,而多了渐次升腾的哲思攀爬,在记忆的褶皱里,有了成长的台阶。

小作者巧妙截取三个生活片段,各有自己叙述的侧重点。记忆中,童谣,让稚嫩的心灵柔软且温暖;打扇,让疲惫的身心得到安抚与放松;念叨,让前进的步伐充满爱与力量。当然,因了离别、思念,于“记忆深处”,才得以落实。文章以“月色”开篇,以“月光”收尾,前后照应,浑然一体。如此收束全文,亦使整个文章闪耀着生活动人的光泽。(夏年凤)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10)

南通市一考生

夕阳酿出一片酡红欲醉。

那样的暮色,与多年前不曾改变分毫,仿佛从时光那头走来,在回忆的茧里抽出一根丝,于是丝丝缕缕,涌上心头。那条小巷,那抹斜阳,还有那种声音,在记忆深处„„

童年的回忆全在那条已成了残垣废墟的小巷里。深长的小巷,每每从这一头望去,渐渐延伸。会聚成视线尽头的一点,不谙世事的我望不穿。心却已经飞扬到尽头的尽头。每到傍晚,踏着那碎了一地的酡红而来的,是一声悠长的吆喝:“磨剪子喽——”。普通平常几个字,却被唱成一首绵长的乡情小曲。就如号角一般,暮色沉沉的小巷苏生了,应和着窸窸窣窣的低语声,在每家的房屋上如炊烟般悠悠地飘着。

那便是我极兴奋地时刻。我紧挨着窗口,小小的前额贴紧了玻璃。先是远远的,似乎只有那悠长的尾音顽皮地惹撩着耳朵。后来,那声音渐渐近了,抑扬顿挫地拍打着耳鼓。还未见那磨剪子的人,一把苍老却淳厚的叫喊声,像光线笔直地照入巷口,化成无数不懂事的孩子,在窄巷里嗡嗡闹着,敲打着每一扇冷漠地板着脸的柴门。然后,在一阵迅速的席卷后,溶在夕阳里,涂抹

在每一家的屋顶上,从窗口飘进屋里。大家都醒了。

磨剪子喽—— 小巷仿佛活过来了。

每每这时,我便会搬一个小板凳,静静地坐在一旁,听着老人连续的吆喝,看着他为全巷磨着剪子。一捧水洒在磨刀石上,金属的刀尖摩擦而过。就在水的柔与石的刚中,变锋利了。磨好了,老人微侧着身子,屏住息,用拇指轻蘸着水,缓慢抚过刀口。这便是检验的一刻,老人的胡须因屏息而静住,指尖摩挲过锋利的刀口,有极轻微的“嚓”一声。而后,他便会合上刀口,很自然的把剪刀尖握在手中,把有柄的那头递给等着的客人。往往伴着几句闲聊,又是一声吆喝。老人手下不知磨过多少剪子,他试刀口的拇指已然结了厚厚的茧,握住刀尖的掌也不例外。以致每每那声悠长的吆喝在我耳边冲荡回响,我都会想起那些坐在板凳上的夜晚,想起老人试刀口的指尖。把方便拿的刀柄递给别人的习惯动作,还有那夕阳里,懵懂的心灵里最初体会的情感——长大后才知道,它的名字叫敬业与真诚。

后来的后来,我搬离了小巷,作别了童年熟悉的那声“磨剪子喽——”

可它仍在我记忆深处散发幽香,使我感怀于人间真诚,从而以真诚和爱回报世界,它就活在我人生的长卷里。

【点评】这是一篇非常出色的考场佳作。作者的生活实感极强,笔法自然真切,细腻传神。文章匠心独运,由特定的背景引出对记忆深处的那种声音的回眸,对磨剪刀老人的吆喝声的勾画,更是如影随形的展现,有声、有形、有味,读来恰似身临其境;再凸显老人磨剪刀发出的声响、验剪刀的轻微的“嚓”声,都让观者有了直观的体验;最后,由老人的动作的细节“试刀口的指尖和把方便拿的刀柄递给别人”中,领悟到人间的真诚,人与人的关怀,以及在自己人生的长巷里,家乡的那条小巷,那个老人、那种声音,都占据着属于他们的一席之位。

由此可见,惟有咀嚼生活的真味,厚积薄发,才能真正从生活清水中“煮”出绝好的文章!(夏年凤)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11)

南通市一考生

月色倾城,二胡袅袅的尾音久久萦绕在我记忆深处。

民乐中是不钟爱二胡的,总觉得音韵太过惆怅。二胡的音韵是深秋瑟瑟的风,凛冽吹;是暮春恹恹的花,兀自落。

独自走在青砖小径之上,轻轻浅浅的古砖悠悠然伸向远方,总走不完也望不尽。中考的压力、老师的期许压得我喘不过气来,我蜷在黑暗的角落里,没有属于我的明媚阳光,没有属于我的春暖花开。

侧耳细听,胡音仿佛从渺远的天边传来,幽幽亦悠悠。是谁,有这样的诗情与画意将月色与胡韵契合得刚好?也许是西湖轻袖罗衫的女子,梨窝浅笑,醉了景,迷了人;也许是雨巷撑一把

油纸伞的女子,蓦然回首,碎了雨,乱了心„„

循声,慢慢寻,音韵越发清晰,是一曲《月夜》。印象中的《月夜》是柔美的,是夏日的荷花,映映放,但这位奏者却演绎出了别样的意蕴:坚毅与刚强。是翱翔于天际的苍鹰,凌于峰。

我终在小巷的拐角见到了奏者。一把破旧的二胡,深青色的旧絮,诉说不尽的寒酸,他,不掺杂一丝落魄,完完全全沉溺在胡音里。

走近,静立,凝望。他的眼睑竟然是深陷下去的!沧桑的面容刺得我眼睛生疼。但眉宇间的舒展与勇敢,却让心为之一震。心跳漏了一拍。

一曲终了,他爽朗地一笑,白晃晃的牙齿亮得我以为是阳光。“拉得可好?”他问。原来他早已觉察到我的到来。

我没有回答,只是用力拍拍手。我终是明白他的音韵中为何会有坚毅与刚强。原来,是他的自强,他的乐观,他对生活的渴望让他有勇气面对生活中的一切挫折。

我没有与他道别,但我知道,我的身后是有一双眼的。二胡音映衬离去的脚步,再度响起„„ 老去的时光里,我们的容颜逐渐模糊不成章,但那一种坚毅刚强的胡音会深深地刻在我记忆深处,凝成亘古不变的勇气与力量。

【点评】本文语言精妙,音韵和谐,长短句有机结合,诗意的语言充满了无限张力,可见小作者的语言功底十分深厚。

文章开门见山,“二胡袅袅的尾音久久萦绕在我记忆深处”直接点出二胡音是记忆深处的声音,扣题准确,简单明了。一曲《月夜》,没有普通二胡曲的惆怅,演绎出一种坚毅与刚强,洋溢着演奏者热爱生活、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这吸引了小作者,给迷惘的作者一种进取的勇气和向上的力量。因此,二胡音留在了作者的记忆深处,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文章立意深刻,语言优美,在灵动的文字中见内涵,形象中蕴哲理,是篇难得的考场佳作。(程灿)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12)

南通市一考生

余辉点染着半透明的天空,风儿擦过窗棂,发出沙沙的声音。那是自然的声音,那是仅属于你我的,记忆深处的回音。

那时,月华还很年轻,我轻倚在你的怀里,“阿婆阿婆”着咿呀学语。风儿徜徉于堂前屋后,筛出的是清朗之韵。你唇齿微启,轻哼着说不清的韵律,你说,那是风与你的奏鸣,那是摇动的蒲扇与我笑声的回音。我不解其意,却痴痴地聆听,记忆深处那些许茫昧的声音,是风儿伴奏下的民谣传奇,是夜风声声中亲情的浅吟。

那是融进我心头的丝丝清逸,记忆深处里,晚风的声音缕缕入心,只因你轻轻唱响的亲情深入我心。

岁月的辘轳转动着,那时,阳光洒下点点晶莹。我欢悦在风筝线的一端,不顾身后你疾声的呼唤。天空净成一张滤纸,纯白得没有杂质。轻拽线绳,风声贯耳,贯耳的亦有你“小心点”的

唠叨。小小的手攥紧长长地尼龙线,飞奔、跳跃,乐此不疲等待风筝升向更高远的穹窿,恰似我童稚的心一般,开始想要游走。夏风在倏忽间变得乖戾,无常的喜怒吹乱了你渐渐斑驳的发丝。你叮咛的声音似显得些许力不从心,但我依然铭记。记忆深处那稍显单薄的声音,是风儿调皮时的声声警醒,是夏风阵阵时亲情的余音。

那是汇入我心田铺排荡漾的酸甜,记忆深处里,乖张的夏风裹挟心际,却深藏着对你点点叮咛之音的感激。

泛红的晚风染遍天际,那是余辉别离的依依。我懵懂地快步奔跑离去,田塍上是一排远逝的小脚印。我不解你眸中闪烁的泪滴,却听清秋风呜咽的声音。晚风与夏风的吟唱叮咛,一齐涌上心际,耳廓里的风鸣绵延不息,记忆深处的声音回环复沓地响起,朦胧而又清新。我静谛着你挥手作别的声音,虽拂不去一丝流云,却在我心里挥舞出恒久的音韵。秋风似不忍这样的别离,佯装笑意轻快地穿行。风儿滤出撞击耳膜的恣意,析出震撼心房的情意。你默默地挥舞双臂,直到我流逝在绚漫的余霞里。风儿空吟,似在惋惜,亦在回忆。记忆深处那似远又近的光阴,那挥手作别的沉默无声却又撼动耳际,那是风儿的愁绪与祝愿,更是秋风晚照时亲情的尾音。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那是爽心悦目、清风和鸣、袅袅不绝的天籁之音。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那是千古留长、绵延不息、感天动地的至美亲情。

【点评】自然的声响,因了阿婆呢喃的种种,构成生命中永不消逝的声音。点面结合的笔法,将“多种声音混合,凸显其中一种”的巧妙,一反考场作文叙事平板的结构,使文章新颖独特。风声、阿婆的蒲扇声、我的笑声,游走在身畔,日子才酸甜兼具。而贯耳的“小心点”,更让那原本“稍显单薄的声音”,有了强大的支撑。

诗化的语言,让整个文章显得文采斐然。作者能将细小的事情,潜游在灵动的文字里,将音与画、景与人、事与情,交相辉映,将“记忆深处的亲情音韵,和着自然的风声缭绕于心,绵延不息”的主旨凸显得恰到好处,不空洞、不做作,是文章的一大亮点。(夏年凤)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13)

南通市一考生

夏日的清晨,一阵清脆的鸟鸣声在梦境隐隐响起,那样精致微妙,召示着璃琉般光洁的初景。奇妙的是,记忆深处仿佛也有这样一种声音产生共鸣,温暖而深情,一个身影浮现„„那是年轻时的母亲。

我忽然想起,那声音原是母亲发出的,她用舌尖轻触上鄂,微吐气息,便产生一种形似鸟鸣的声音,细小深情。

依稀记得,当我还是一个婴孩时,母亲抱着我外出散步。那时正值夏夜,深邃的蓝天纤云四卷,却隐隐透出月光浅色的银辉,而且好像要滤出来了,点点星辰仿佛蝌蚪般东一处西一处地窜着。周围笼罩着一层轻烟,露水悄悄躲藏于花草间,浸染出芬芳,也浸湿了母亲的鞋子。母亲轻

摇着我,用那灵动的声音哼着小调儿,如同清凉的泉水般滑过我的心间,在我的记忆深处镌刻下点点美好与温情。母亲将亲情的爱全部化作阵阵曲音,给了年幼的我无限的呵护。

然而长大一点后,我发现母亲哼的曲调与我们这里的很不一样,是悠然明快的感觉。后来,母亲总是牵着我去散步,却很少发出那种声音,我总是学母亲的方法去发这种声音,却总像是漏了气的球。这时,母亲总会呆呆地望着一个方向,用一种近乎缥缈的声音说:“你长大了就懂了„„”

我一直以为这种声音会一直封存在记忆深处,直到那一年春天。

那一日,我们全家来到母亲的故乡。刚进门,母亲立即与外祖母愉快地聊了起来,我则是奔出门外玩耍去了。

春像是从罐子中溜出的精灵,把我们刚刚熟悉的世界颠覆,又装饰一新。阳光碎了一地,湖水般缓缓移动,万物都被炽烤出一片清香„„忽然,我听到一阵细微的声响,细小却分明的,是记忆中的那种声音。毫不犹豫地,我向声音的方向奔去,却在拐弯处撞到一个人——是外公!只见他惊了一下,随后便笑容可掬地看着我:“我的小外孙女来了!”我迫不及待地问道:“外公,你哼的这种声音和我妈妈一样!”外公笑了,“那当然了!”他似乎挺骄傲,随后又感叹到:“几个孩子中,就属她嫁的最远„„。”

一瞬间,我怔住了,然而又不住地感动,记忆深处的那种声音,原是母亲对故乡的思念。我终于明白母亲为何会给童年的我哼小调了,即使远离他乡也定能留住这份感动。

【点评】小作者抓住最足以反映人物内心世界的声音——小调,以母亲儿时为我哼唱的小调为明线,两代人同对子女的爱为暗线,作具体、生动、并不铺张而又恰到好处的描述,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同时,巧借回忆联想与声音的再现,特别是孙女和外公的一问一答,自然质朴、平实畅达,细细寻绎,倒也别有一番滋味在内。既能让读者体会到祖孙之间的浓浓亲情,也诠释了记忆深处声音的内涵——同时那小调里不仅是父母的爱,还有子女对故乡,对父母的思念与牵挂,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

文章结尾虽短却升华了主题。从中可以体会到一个温柔的母亲,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教诲年幼的女儿,故乡是根,那些小曲则更凝聚了母亲浓浓的思乡情。(葛小静)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14)

南通市一考生

春和日丽时节,槐花再次占领了枝头,空气氤氲中着香甜。微风拂过一树繁花,轻叩我记忆深处那虚掩的闸门,一种动听的声音便在耳边响起,缕缕不绝。

繁茂的树枝剪碎一地阳光,斑驳地映上了院墙。我透过空气的浮尘望着槐树下的奶奶,她正专心地为我纳鞋底。几缕银丝在微风中飘飞,似与微风缠绵絮语。奶奶哼着小曲儿,那温和的声音拨动着我的心弦。几朵槐花随风飘落,像旋转的舞女将美好的情韵演绎的淋漓尽致。

“丫头过来哦。”她轻声唤我,笑意荡漾在每一丝皱纹里。

我搬着小凳坐到奶奶身边,槐花的幽香掺着奶奶的歌声飘进我的心底,搅动我心中的一汪春

水。我轻倚在她肩上,厚实的肩令我舒适,她的发丝与微风起舞,在我脸颊上翻飞。奶奶的歌声时而平缓,时而高亢,配合着长针在鞋底上穿梭,那温柔的声音与暖暖的关怀便都缝进了密密的的针脚里,奶奶拿起纳好的鞋底在眼前观赏,她的目光像一汪深邃的湖水,穿过尘埃笼罩着那双“艺术珍品”,微风在她眼中搅起层层波光,却吹不散她口中爱的絮语。

“丫头,看看这花儿喜不喜欢!”她拿出做鞋面的绒布,我从她手中接过,她指尖的温度丝丝点点蔓上我的指尖,那蓝色绒面上缝着盛放的花儿,一如这树槐花般精致纯洁,“我喜欢啊。”我在她的歌声里回答。“丫头喜欢就好,喜欢就好„„”她的歌声幻化成爽朗的笑,在我的心湖上掷下一颗石子,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我将绒布贴在脸上,那温暖的触感令我周身温暖,似乎还能嗅到幽香花香。槐花打着旋儿落在奶奶肩上,像个明眸皓齿的少女,大概是听了奶奶的歌声吧,抑或被这份温情打动,娇羞的脸颊荡漾着缱绻的温柔。

奶奶依旧唱着,将那美妙声音用爱的丝绒编织美好,缝进她为我做的棉鞋中。她的歌声迂回在槐树的枝叶间,柔柔地淹没了我的心魂。

时光以安静的姿态肆意流淌,奶奶的声音静置在我记忆中最柔软的地方化成爱的印迹,她的歌声,她的呼唤,她的笑语,宛若棉鞋上纯洁的花儿,永不凋零,永不逝去。

有一种声音,那叫爱。她镌刻在我的生命线上,珍藏在我记忆的深处,它总在我孤独时响起,驱散阴霾,缕缕不绝……

【点评】季羡林曾说:“散文应该以抒情为主,叙事也必须含有抒情的成分。”小作者以奶奶以针为笔,以布为纸,绣出的绒花便是爱的结晶。浅浅槐花香,浓浓子孙情,字里行间流露的是一份感动与温馨。奶奶的歌声,伴着槐花的淡香,编织着那份对孙女的爱。文笔流畅如清泉流泻,感情真挚如春风骀荡。读之平实畅达,品之情真意切,思之耐人寻味。较之我们平时所读到的有些满纸的谀词,徒有其美而无真情的空文,不知要胜过多少倍。(葛小静)

有一种声音,在记忆深处(15)

南通市一考生

有人说,回忆是沙漏,喜欢细数沙砾中蕴藏的故事。无意中走到那条街,评书馆内早已空无一人,门上的封条刺眼,耳畔不禁回响起那声音„„

“话说关羽手持长刀„„”激情澎湃的声音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老先生缓缓走上方台,手持惊堂木,“啪”地一声,震住了全场。小时候,听评书便是我的一大喜好。只见老先生挥一挥衣袖,脚跨一步开即了他的表演,那声音觉悟动人,抑扬顿挫,时而随秦琼扬鞭中原,听那战时杀敌报国的呐喊声;时而伴孔明笑分天下,听那智谋得计的笑声;时而陪黛玉观园葬花,听那人生失意的呜咽声„„一声又一声,老先生变幻多端的声音牵引着我们的心,在我的心中回荡,扎根开花。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老先生雄浑的声音又再一次将我拉回了现实,期待着明天的精彩故事。

这是我童年的记忆,老先生动人的声音总吸引我去评书馆。

长大后,忙于课业的我已很少去评书馆。趁着放假,我又一次来到了昔日的评书馆,渴望听到老先生那深情的声音。

走到门前,雕镂门咯吱咯吱得响,显得沧桑,走进去,原本座无虚席的位置早已空了一大片,我不禁有些讶异,随便找了个位置坐下,等候老先生的到来。熟悉的锣鼓声,老先生出声了,他的长衫不再翩然起舞,他环视了全场,失落的襟怀很快又化作了笑容。“啪”惊木堂也不再震慑全场,只是添了一份苍老,“话说„„”老先生的讲述依旧深情,只是他的声音不再澎湃,多了一份无力。我明白,那个曾经的声音,只会留在记忆深处,老先生的声音中那份氤氲起的感伤触动着我久久不能释怀的心:对艺术的热爱是要用执着来坚守的。

时光荏苒,脚步匆匆。不经意间,古朴的艺术渐渐被都市的喧嚣所取代。我常常想,空闲时光里,我们如果能够去坐听雨声,或者细品一杯茶茗,亦或是阅一本好书,听一次评书,那是一种何等的美妙啊!放慢匆匆的脚步,给自己一个喘息的机会,给灵魂一刻的放松满足,聆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那声音里是岁月的积淀,是曾经时代的标志,也应置于我们记忆最深处。给时光一个浅浅的回眸,也给自己一份微笑从容。沉淀,馨香,念起,惬意而满足。

此刻,站在评书馆前,耳畔那抑扬顿挫的声音再次回荡,曾经的那一种声音,只在记忆深处,旧时那中华民族最传统、最质朴的文化也只会随先生的声音一同镌刻在记忆的深处„„

上一篇:初中生的素质教育下一篇:小学五年级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