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2024-08-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通用11篇)

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

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检测时,侧重纠正生字的读音。

细读课文——侧重在字词的意思的理解上,主要引导学生把字词的意思带入课文语境中,在语言环境中自读自悟。

复习阶段——重点在字形的记忆上,主要采用学生自己教自己的方法。

以上三步对识字的分步处理,目的是想保证阅读教学的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2、阅读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入境悟情,借文学诗,抓重点词句的理解,领悟文和诗中对华山“高”的描述。

(1)、揭题阶段——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学生针对课题提出了“华山在哪里”、“华山怎么样”、“谁咏华山”等问题。课伊始,疑已生,学生求知的兴趣和情感被点燃,所以教师顺生疑、顺生趣,进入初读课文阶段。

(2)、初读阶段——为了强调阅读的整体性,设计了这样一个提问:读了课文,你觉得华山怎么样?目的是为了获得轮廓式的鸟瞰效果。

(3)、细读阶段——我没有顺文章的写路去教,而是顺生疑:你觉得华山高,从课文中哪些句子能看出华山的“高”呢?抓住学生找出来的句子,进行重点点拨、理解。如“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一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平时你们怎么看太阳和云?什么感觉?现在在华山顶上怎么看?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简笔画既创设了语言情境,又帮助了学生更好地领悟语言文字,同时还能让学生有个性地进行朗读、体会。这样一个过程之后出现古诗,由于前面的理解、朗读,学生很快能联系前文自己解释诗句的意思了。又例“情不自禁”一词很难说清,教师先把工夫放在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顶景观”上,当学生获得这种体验后,对该词的理解、领悟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最后再安排学生整体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领悟文章的写路。

3、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努力体现:以学生的学为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同时充分发挥教师“为学而教”的主导作用。

在研究性的阅读过程中,学生从研究点的选择、确定,有关句子的收集、分析,整个过程都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体验得到了尊重,为每一个学生的充分发展创造空间。

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营造有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好氛围,扮演的角色是指导者、协助者、参与者,如:整节课上都在营造“入境悟情”的语言环境,适当引导、点拨学生借文学诗,以情促情,实现“为学而教”。

4、实现多媒体的效用性。

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2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本课生字, 了解“咏”“山顶”等词语的意思, 正确、美观地书写“华、岁、代”。

3.通过观察、朗读, 感受华山的高,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进一步学习感叹句。

4.继续培养学生认真倾听、勇于发言、认真书写等习惯。

其中朗读课文、识字写字是教学重点, 习惯培养应该贯穿教学始终。

那么, 具体的教学内容如何选择、教学过程如何展开呢?

一、揭题谈话, 感受华山

1. 课题教学。

一般来说, 教材虽然对一年级没有提出预习的要求, 但事实上学生对于将要学习的课文都已知道, 有的甚至已经熟读。因此, 教学本课时, 可以直接入题, 引导学生响亮地说出课题。然后老师边板书边指导:

———“咏”是个生字, 要求小朋友会读, 一起读———“咏”。

———“华”也是个生字, 要求会写。“华”上下结构, 上半部分我们在“花”字里见过, 下半部分是个“十”, 一横要写得长长的, 好托住上半部分。

———“山”, 我们早就认识, 第一竖要写得长长的, 就像高高的山峰。

在此, 通过说写同步指导学生, 一方面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起到教学组织的作用;另一方面瞄准目标, 抓住每一个契机进行识字教学,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随机拓展。

“华”是个多音字, 教材中虽然第一次出现, 但学生并不陌生, 可能听过, 如影视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可能见过, 如商店名、同学名等等。因此, 可以“你还在哪儿见过这个字”为话题激活学生的原有经验, 在交流分享中丰富教学内容, 区分“华山”的“华”与其他语境中的“华”的读音, 并渗透“留心生活就能识字”的学习理念。

3. 经验迁移。

学生也许并不知道华山, 但对于山总会有一些印象, 如图片中见过, 跟随父母爬过, 迁移这一经验对于感受华山的“高”极有帮助。达到这一目的可以通过下列教学活动进行———

(1) 小朋友知道什么山, 登过吗?高不高呀?

(2) 课文里说到的华山可高了, 近2000米呢。 (可以和学生提到的山或学生生活地的山进行高度比较, 凸显华山之“高”)

4. 学习感叹句。

“啊!华山真高哇!”是文中的句子, 顺势先学, 能为课文学习奠定基础。首先, 引导观察。师: (出示图) 看, 这就是华山!小朋友, 如果这时你就站在华山的脚下, 抬头看它, 你会怎么说?然后, 综合学生的回答, 概括成一句话 (即文中的语句) 。最后, 指导朗读。可以想象学生会通过提高音量表示惊奇、赞叹, 但事实上也可以通过收紧声音, 压低音量来表达。因此, 教师有必要通过示范进行引导, 为以后的多元朗读打下基础。

二、认识寇准, 朗读古诗

1. 认识寇准。

“寇准”是一个生词, 与之相关的还有“宋代”和“七岁”两个词语, 顺着上述思路, 可以这样教学:

首先, 出示寇准和先生站在山顶图, 在教师创造的语境中依次学习词语。

华山很高很高,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和先生一起登上了华山, 他是谁呢? (读准词语:寇准) 多大了? (读准词语:七岁) 然后, 通过对话“你们几岁呀?”拉近寇准与学生的距离, 再自然引出词语“宋代”:看来, 寇准和我们差不多大, 不过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 他生活的时代叫——— (读准词语) 宋代。

其次, 通过口头运用及时巩固:哦, 现在我们知道了, 原来这个小孩儿名叫 (寇准) , 那年才 (七岁) , 他生活在一千多年前的 (宋代) 。

上述三个词语当然可以一起学习, 但考虑到一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 笔者还是认为按照顺序、先分后合进行教学效果会好一些。

2. 朗读诗歌。

整首诗需要指导的主要在于读流利, 即读出诗歌的节奏。因此, 可以通过录音 (最好是同龄人的录音) 示范, 加上多种形式的练习就能达到目标。在此过程中, 还要随机教学“咏”字的意思, 可采用讲解、反问、体会的方式进行。如:像寇准那样用诗来赞美华山, 就叫“咏”。讲清楚后, 随即反问:“咏”就是——— (启发学生回答) 。然后顺势引导齐读:让我们像寇准那样一起“咏华山”。

三、朗读课文, 学习新词

1. 指导读正确

(1) 范读课文。指导学生朗读当然有多种方法, 但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讲, 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教师的示范。在组织听读时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如:轻轻地打开课文, 拿好书, 注意眼睛与书本的距离。我们都知道好习惯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 那怎么培养呢?笔者认定六个字:反复抓, 抓反复。

(2) 组织练读。要求学生自己读课文, 指导他们用横线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多加练习, 直至读准为止。值得注意的是, 这一环节要留足时间, 因为朗读能力只有在自我的朗读实践中才能形成。

(3) 检查反馈。重点检查生字新词的认读与理解。教学怎么展开呢?笔者认为, 首先要对生字词进行加工, 分散处理, 不能一股脑儿呈现, 其次教学方式的选择要符合课文内容的需要和学生的心理特点。具体如下:

(1) 学习三个与“山”有关的词语———山顶、山腰间、山路

首先, 利用汉语拼音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纠正方言语调。

然后, 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一座山, 指名把词卡贴到相应的位置, 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词义。

最后, 适度拓展。如:山最高的地方叫“山顶”, 那么房子最高的地方叫——— (“房顶”) , 树木最高的地方叫——— (“树顶”) , 人最高的地方叫——— (“头顶”)

(2) 采用“登词语山”的方式学习下列词语———登华山、沿着山路、艰难、爬上山顶、情不自禁、吟诵、称赞。需要说明的是:这些词语的顺序与课文叙述的顺序一致, 顺势朗读, 在指导读正确的同时能帮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而采用“登词语山”的方式学习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 此时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即指名领读词语, 同时要求其他学生认真听。领读正确, 其他学生跟读;读错了, 给予纠正。

2. 指导读流利

(1) 组织学生自由练读。要求至少读两遍, 不会的地方多读几遍。

(2) 反馈检查。在这一环节中除了“称赞” (这是文中的生词, 教师在语言中反复运用, 能起到示范的作用) 学生展示的学习成果以外, 要侧重于长句朗读的指导。

如“古时候, 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一句, 可以采用先理解句意, 再标注分隔号的方式进行———

(1) 指名读, 与学生对话:听出来了吗?这位小朋友 (或老师) 通过朗读告诉我们, 是谁“跟先生去登华山”呢? (有个小孩儿) “有个小孩儿”干什么去呢? (跟先生去登华山) 是一个人去的吗? (跟先生去的)

(2) 给句子标注分隔号:古时候, 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3) 读法小结:如果, 在这些地方能注意适当停顿的话, 别人就能听得懂你读的意思了。

事实证明, 采用上述方式指导朗读, 能将语义理解和技巧传授融为一体, 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感受句子成分, 建立句子概念, 收到“一石三鸟”的效果。

四、引导探究, 指导写字

采用先学后教的策略, 鼓励学生通过书写, 观察、探究字形特点和书写关键, 能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识字效率。另外值得注意的是, 写字能力只有在写字实践中才能形成, 教师的讲解必须精当, 应极力避免写字指导对话多、学生动笔书写的机会少的不良现象。本环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大致如下:

1. 用词卡出示生字———华、岁、代, 引导学生认读1遍。

2. 要求学生看书, 观察字形, 自学笔顺, 在书上描红。

3. 以“谁来教老师写字”为话题组织学生逐字交流。在交流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提示随机范写, 并择要讲述。如写“岁”, 教师可以边写边讲:“岁”, 上下结构, 先写山字头, 起笔在竖中线上, 山字头要写得扁扁的, 因为它很谦让, 为下面的半个“多”留出地方。

4. 在《习字册》上练写。同时出示从教材的“习惯篇”中截取的学生认真书写的图片, 引导学生观察对照、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有条件的话, 还可以播放古曲, 营造静心书写的情境。

综上所述, 本设计意在突出两个关键词———务本、求实。所谓“务本”, 是指以课标、教材的要求以及第一课时的任务为本, 不超越、不降低, 定准目标, 简化头绪, 教学过程一以贯之, 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目标达成度。当然, 这样说, 并不是要走回封闭课堂、以本为本的老路, 而是强调要凸显核心目标, 适时、适度地进行拓展。

《咏华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篇3

第一课时已完成:初读课文,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后,重点阅读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教学生字:华、路、自、己。

● 教学内容

1、理解第二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古诗;

2、教学剩下的生字:与、齐、称;

3、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4、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兴趣。

● 教学重难点

学习理解第二自然段。

●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对话激趣

1、继续学习第24课,齐读课题。

2、复习生词。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生:古时候有个小孩儿名叫寇准,他跟着先生去登华山)

【课堂上老师把学生看成朋友,学生也会把老师看成朋友,这样融洽的师生关系,为下一步创设情境做好铺垫,同时通过谈话又掌握了学情,在平等师生对话中发展了学生的语言智能。】

二、欣赏风景、创设情境

1、华山可是我国的一座名山啊!你们现在最想干什么?(去看看华山)这节课我们就和小寇准还有他的先生去游览这座驰名中外的华山吧!

2、课件播放录像。初步感悟华山的雄伟壮丽。

【此处欣赏录像,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求,因为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可能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很急切的想知道其真面目。另外,也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及整节课的教学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初步感知华?quot;高这一特点】

三、借助情境,欣赏品读

1、你们觉得华山怎么样?(高、美丽等等)板书:高

2、老师和你们的感觉一样。课件出示:华山真高。(指名读)

3、华山的最高峰有2160.5米,而我们熟悉的紫金山只有448米,就是说,要5座紫金山

加起来才能和华山相比。课件出示:华山真高哇!(再指名读)

4、华山这么高,爬到山顶容易吗?为什么?(可以从高和山路崎岖两个方面回答)理解艰难。(指名读词、句子)

5、登上山顶后,我们会看见什么呢?教师配乐范读三、四两句,学生闭上眼睛想象。

6、指名说看见了什么,相机板书。板书:蓝天、山、太阳、白云

7、自由读这两句话,边读边想想蓝天、山、太阳、白云在哪儿?课件出示: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8、(指名读,指名说它们的位置)相机板书。板书:在头上、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

9、看到的小朋友来读读这句话。(可以做动作)

10、你们读得真好!王老师比原来更喜爱这这雄伟的华山啦!我可以赞美它一下吗?(可以)师激情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你们也学着王老师的样来赞美华山吧。(指名读、齐读)

11、把这几句连起来朗读。课件出示: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12、小朋友们,站在华山顶上,小寇准和我们一样感受到了华山的雄伟、高大,他的心情十分激动,已经--情不自禁了。(出示词卡,指名读)

13、小寇准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首诗。课件出示: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小小组合作学习这首诗,提出要求:先读,讨论意思,再有感情地读。

14、小组汇报。(简单说说古诗的意思,教师结合板书适机指导)小组读。(加上动作)齐读。

15、先生听到这首诗,有什么反应呢?齐读第三自然段。

16、小朋友们,课文学到这儿,你们对华山最深的印象是什么?你们喜欢华山吗?(配乐通读全文)

【此处着重体现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学习过程。同时,也注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心理学研究表明:想象在儿童的学习和思维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这里没有使用太多的直观素材,更多的是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去感悟、去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四、赏识鼓励,教学生字

1、小寇准的诗得到了先生的赞扬,小朋友们,你们想和他一样吗?那么,老师要看看今天哪个小朋友写字时最认真,王老师也会对你连连点头称赞的。

2、看与、齐、称三个字的笔顺。

3、实物投影教学生字。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强调写字姿势。

【这个环节设计重点指导学生识字写字,但在写字前,教师特意将课文中的小寇准树立成学生心中的小榜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由于还是一年级的学生,所以写字的姿势应该要强调,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2、课后练习:将课文中的好词佳句摘抄至拓展练习本上。

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4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绿线内的12个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能诗文对照,体会古诗的意思,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壮丽雄伟。

教学重点难点:第二段。

教学具准备和辅助活动:投影、生字卡片。

主要板书:

22咏华山

爬山艰难

感叹

红日近

白云低 高

作业安排和设计:

课内:组词、抄写生字、看生字说偏旁结构、听写生字。

课外: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1. 板书课题:22。咏华山(齐读)

2. 学习生字“华”

3. 释题。

咏,就是用诗词来叙述。

4. 指导看图。

(出示华山风景图)简单介绍华山的地理位置,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图意然后提问:通过看图,你们觉得华山有什么特点。

5.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本课是谁咏华山?请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听老师读课文。

二. 范读课文

1. 范读课文。

2. 指导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

三. 学习生字词

1. 卡片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2. 开火车读生字。

3.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理解部分字意。

4. 描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5. 照样子,按笔顺描红。

四. 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出示生字,认读。

2. 指名按课文自然段读课文,读后正音。

二. 讲读课文

1. 学习第一段。

(1) 出示图一,指导看图,要求学生用“什么时间,谁去干什么”的句式说出图意。课文里是怎么写的呢?

(2) 指名读。

(3) 小结。齐读。

2. 讲读第二、三段。

(1) 出示图二,小孩和先生来到了什么地方?他们是怎么来的?

a. 指名读第二段的第一句话。

b. 怕华山为什么如此艰难?

c. 指导朗读。

(2) 下面两句是他们爬上华山后的感叹。提问:这两句都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从这两个感叹号可以想象出他们的惊讶程度。自由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3) 华山到底怎么个高法?

a. 齐读四、五句。

b. 指导看图理解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c. 指导读第四句话、第五句话。

(4) 在山下看,白云高不可及,现在却在山腰间,如果你就是图上的孩子,你的心情会怎么样?释词“情不自禁”。

(5) 学习课文中的古诗。

a. 指名读古诗。

b. 师点拨:前面两句话已经点明了诗的意思,请同学们找出写与诗句意思相对应的句子。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c. 指导朗读。

(6) 读了这首诗,你们觉得这首诗写得怎么样?好在哪?

a. 学习第二段最后一句话。读句子,理解“称赞”的意思。

b. 指导朗读。

(7) 这小孩子真不简单,他是谁?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自由读第三段。

这个孩子是谁?我们班上有没有同学对他有所了解?

(8)随老师齐读课文。

三. 小结

不知大家有没想过寇准7岁的时候,为什么能脱口吟出这样的好诗?是(使学生明白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重要性。向学生提出希望,勉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

四. 作业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练写生字。

第三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生字。

2. 看生字,说出偏旁、结构。

二. 朗读训练

1.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三. 指导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古诗。

2. 指名读古诗,评议,说说诗句的意思

3. 自由练习读,尝试背诵古诗。

4. 指名背诵。

四. 练习

1. 口头扩词。

顶( )( )( ) 齐( )( )( )

2. 写笔顺。

与 华

一年级语文教案咏华山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认识新偏旁“禾”,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华山的雄伟壮丽。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

1.板书:华(hua)山,领读“华”,第四声。

2.简介华山:在陕西省的东部,华阴县城南,远远望去,它的样子好像花,所以叫华山。名胜很多,是游览的好地方。“华山自古一条路”,仅只南北一线,全程大约10千米。解放后,曾经对山路进行过多次整修,并且加固了铁索,增添了安全设施。

3.出示图片:瞧,这就是华山,相传神话故事《宝莲灯》中的劈山救母就发生在这里。说说你看到的景色。

4.是啊,华山高而陡峭。“咏华山”就是诗人用诗词等来抒写华山。领读课题。5.读了课题后,小朋友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质疑

1.请大家带着疑问,把课文朗读一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给课文各自然段标上序号。2.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3.全文共有四个自然段,《登华山》在文章中是排成两行的,但它属于第二自然段的一部分,所以不另外计算自然段。4.出示生字词:

山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不自禁 吟 诵 寇 准(3)各自拼读,找出平舌音和前鼻音的字。平舌音的字:自、赞、诵 前鼻音的字:赞、沿、难、禁、吟

(4)出示生字词卡片,指名认读,相机正音。(5)理解词义:

①不用讲解的:山路:山间的路;自己:本人;艰难:困难;沿着:顺着。②教者举实例讲:

称赞:用言语表达对人或事物的优点的喜爱。情不自禁:抑制不了自己的感情。吟诵:有节奏地诵读。

③“与、齐”到精读训练时讲解。

(6)开动脑筋记生字:华 间 代 岁 与 齐 称 ①让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者小结:

换一换:华,“花”字去掉上面的“艹”,下面加个“十”。称,“你”字去掉“亻”,换上“禾”字旁。教“禾”字旁。

加一加:自,“目”字上面加一撇。齐,“文”字下面加上撇和竖。

部件法:路。“足”字旁,加个“各”。“与”,像阿拉伯数字5和“一”组成。关键法:“己”与“已”结合起来记,“已”半“己”空。②各自记生字。

(7)读了课文,你知道这首诗是谁在什么时候写的吗?指名说。(宋代的寇准7岁登华山时写的)

出示第一、第四自然段,指名读。你觉得寇准怎么样?介绍寇准生平。

三、写字指导

1.出示本课生字:华 路 自 己 与 齐 称 2.学生结合平时写字体会谈怎么样写好上述生字。教者小结:

(1)合体字如:华、路、齐、称等,要注意安排好各部分的位置。

“华”,上面的“化”大部分在横中线之上,“十”在横中线之下。“齐”的“文”字大部分也在横中线之上。“路、称|”的左边部分在竖中线的左边。

(2)独体字“自、己、与”则要更多地注意确定关键笔画的位置,防止偏上偏下或偏左偏右的现象。“自”的第四笔“横”要落在横中线上。“己”的第二笔“横”也在横中线上。“与”的第二笔中“横”要与横中线重合。3.按笔顺描红。

四、作业 1.给多音字写上拼音并组词。

称()华()()()2.读读、写写生字词。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25课 咏华山(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2、复习生字词:上节课,我们借助拼音,熟读了课文,认识了课文中的生字。这些生字词,你能响亮地读出它们?(开火车读,齐读)

称 赞 沿 着 艰 难 山 顶 情不自禁 吟 诵 寇 准

3、回忆课文大意:上节课,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是谁咏华山的?(板书:蔻准)过渡:今天,咱们就跟着寇准一起去登华山,看看华山上是什么样的景象,好吗?

二、精读二——四自然段

1、学习第二自然段

(1)欣赏华山视屏,介绍:看,这就是华山,有12公里长,800层楼那么高。看到这样的华山,你有什么感受?

(2)出示:啊!华山真高哇!指导读好这句话。(谁来读读这句话,读出华山的高来。)(你读得真好,把华山读得那么高!)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华山的高? B: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这么长的路,这么高的山,爬上去一定非常(吃力、困难、累、不容易„„)书中用了一个词,写出了这种感受,就是(艰难)指导读好这个词。读得真好,奖励你把这句话完整地读一读。

指导读好这句话(你把登山的辛苦都读出来了,真棒!)(你们真会读书,从登山的艰难感受到了华山的高。)C: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相机提问:蓝天在哪儿?远远近近的山在哪儿?为什么远远近近的山都到了脚下? 指导读好这句话。(他读得怎么样?谁来和他比比?)D: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相机提问:平时看到的太阳在什么地方?太阳怎么会显得那么近?我们平时看白云在哪儿?现在白云在哪儿? 指导读好这句话。(2)小朋友们都很会读书,很会动脑筋,从这些语句感受到了华山的高大。其实这些也就是蔻准登上华山山顶之后看到的景色。我们把它连起来读一读好吗?

出示: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a、自由练习读;b、指名读;c、齐读。

(3)读得真好!奖励你们看几幅华山的风景图。(展示图片)

看到这些美丽的华山图,我看到许多小朋友都不由自主地发出了赞叹声,这就是情不自禁啊!

看完后,你想怎么样来赞美华山?(啊!华山真 ———!)

(4)看到华山这么高,这么美,小朋友们情不自禁地发出了这些感叹。寇准看到这么高、这么美的华山后,心情非常激动,再夜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但他赞美华山的话不是“啊,华山真美啊!”,也不是“华山真高哇!”。而是一首诗(出示图、文):“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教师范读,学生闭起眼睛仔细听,想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让你想到前面课文中的哪句话?(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时,想到了哪一句?(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什么叫“举头”?什么叫“回首”?谁来表演一下?

这首诗和前面的课文,都让我们感觉到,华山真(高)啊!谁愿意来吟诵一下这首诗?可以加上动作。

过渡:你觉得这首诗写得怎样?寇准的先生是怎么说的?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齐读第三段,重点指导读好“好诗!好诗!”。(谁能加上动作呢?先生会做些什么动作?)

2、最让人佩服的是寇准写这首诗时才(七岁)。小小年纪就能写出这么好的诗,你想对寇准说些什么?

3、齐读三、四自然段,把对寇准的敬佩之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三、总结全文,朗读全文

刚才,我们一起去登华山,欣赏了华山的高与美,还学会了一首赞美华山的诗,收获真不小!最后,让我们把课文连起来读一读,再一次感受华山的雄伟壮丽。

四、课外延伸

华山的高和美,让寇准小小年纪就写出了这么一首有名的诗。我国的许多名山大川,都给诗人不少灵感,比如说,杜甫登泰山后,写下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苏轼看到庐山的千姿百态,发出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山的诗呢?回去找一找,读一读,背一背,我们下节课交流。

五、作业

1.用自己的话说说寇准吟诵华山的那首诗的意思。2.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25

咏华山

登→咏→赞→点

只有天在上,(除了蓝天)更无山与齐。(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脚下)

举头红日近,(太阳显得那么近)

《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6

一、导入新课

亲爱的小朋友们,平时看到你们能背诵那么多古诗,老师真是佩服极了。今天我也给大家背一首: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知道吗?这首诗的作者是我国北宋时期一个七岁的孩子。这首诗是怎样写成的,又是什么意思呢?咱们学习了课文之后就明白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咏华山。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多媒体)出示华山图片。

这就是华山。在我国陕西省境内,是五岳之一,也称西岳。看了图片之后,华山给你留下的印象是什么?(生说说,师板书:高美)

过度:下面咱们就跟随这师徒俩到文中去领略华山的高,欣赏华山的美好吗?

2、自由读读课文。看谁能把书读得字字准确,句句通畅。

3、检查:生字词是否读准音了?

(多媒体)出示生字词,学生读读,字音不准的多读几遍。

4、一人一段读,正音。

5、读了课文后,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说说课文大意)过度:课文读得这么通顺,看来可以仔细阅读课文了。

三、仔细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1、小声读课文。文中哪些句子写了华山的高?边读边用笔划下这些句子,并读一读。

2把你刚才划出的句子读给同位听听。

3、把刚才的读书收获向全班同学交流一下好吗?

生交流。然后师出示(多媒体)刚才学生说过的这些句子。咱们通过朗读表达出华山的高好吗?

4、(多媒体)出示第一句(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指生读。评价。怎样才能读出华山的高?引导学生抓住“艰难”一词理解山的高。

再读,读出山的高。男生读,女生读。并第一次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全班学生反复诵读。

过度:老师听出来了,华山的确很高。到底怎么个高法呢?

5、(多媒体)出示句子:(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

指生读。从这句话中你是怎样读出华山高的?

生说说,师评价:你真会读书。小小年纪就这么会读书,了不起。再读。抓住“远远近近”指导读。

师:这么多山都在自己的脚下,看来华山真得好高哇!我们共同赞美一下吧!

再次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6、(多媒体)继续出示第句子:(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从这句话中你是怎样读出华山高的?同位两人互相交流。师:朵朵白云是一朵云吗?二朵?那么是多少?(许多,数不清)读出山高,云多。

师:如果加上一个动作,让朵朵白云再飘起来,就更好了。生加上动作读,师生共同读。读出华山的高。第三次出示句子:啊!华山真高哇!全班反复诵读。

7出示刚才四句话,连起来读。

指生读。余生边听边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指生说说。齐读。(加上动作就更好了)

师:你们的朗读仿佛把老师带到了雄伟壮丽的华山顶上。头上是蓝天、红日,脚下是白云、群山,就像仙境一般。我太激动了,恨不得跳起来大喊一声:“华山你好高呀!”

如果你也来到了高耸入云的华山顶上,会说什么、做什么呢?(指生说说)

师:刚才大家赞美华山时这种难以抑制的兴奋和激动心情,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就是:情不自禁。(板书)

过度:文中的孩子来到山顶时的心情和我们一样激动,他也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不过,他是用一首诗来表达的。

8、出示文中的诗文。

指生读。这首诗有几句话?(两句)⑴ 说说。出示第一句:这句什么意思?谁读懂了?指生用自己的话师评价。

文中有一句话的意思与这句诗的意思相同,读读第二段找出来。指生说说是哪句话。

师:对吗?看看答案。(出示这句话)男生读诗句,女生读相应的意思。⑵出示第二句诗。

这一句怎样理解?像刚才这样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读给你周围的小伙伴听听。

⑶出示全诗。指读,指导读。

现在老师说说在山上的感受,你们对诗句好吗?

师:太奇妙了。同样的意思,既可以用一句话来说,也可以用一句诗来表达。我们祖国的语言表达方式真是丰富多彩。

让我们再读一遍这首诗,共同感受一下汉语言的魅力。齐读古诗。过度:七岁的孩子能用这样的好师赞美华山,真了不起。难怪连他的师傅都赞不绝口呢!现在齐读

3-4段,让我们和师傅一起夸夸这位小诗人。

9、齐读课文3-4段,学着师傅的样子,加上动作夸夸小诗人。“好诗,好诗”

四、朗读全文感悟文章内涵 大自然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它鬼斧神工般地创造了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华山,让我们一饱眼福。

汉语言博大精深、魅力无穷,让我们感受了语言的美丽。现在就让我们用世界上最美的语言、充满感情地朗读一遍全文,再次赞美华山的高大、美丽吧!齐读全文。

五、总结

课文学习到这儿,你想对华山说什么?你想对小寇准说什么? 我还想对师傅说:“你太幸福了!有这样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学生。”老师也很幸福,因为有你们这样一群聪明可爱的学生。说不定将来我们班会出很多这样的小诗人呢!

咏华山教学反思 篇7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也是难点。课文紧扣“高”字,先以“艰难”暗示学生华山的陡峭和高峻,次以两个感叹号渲染华山的陡峭高峻,再具体描写华山。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自读自悟:你觉得华山怎么样?从哪些字词中感受到的?

通过重点句子的朗读,让学生理解华山是十分高大的。在教学这几句话时,我充分发挥简笔画教学功能,直观、形象地展现画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借助具体的画面,更深层地理解语言文字。让静态的文字动态化,让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和文中人物一起去看蓝天、望太阳、赏白云、观群山,观察角度的变化引起的不同感受使学生获得最真实的感受变化。

通过课件的摆放,有意突出“那么近、都在自己的脚下,山腰间”这些词语,并把感悟运用到朗读中去,课文自然就能读透。“华山真高哇!”是这一自然段的中心句,在教学中我紧扣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体会华山的高。学生一次次地读,感情得到一次次提升和升华,最后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华山真高哇!”,此时学生抒发的感情与课文表达的感情融为一体了。

二、借文悟诗,感受华山之高。

在教学古诗时,我分了这样几个步骤,首先让学生读诗,整体感知诗境,因为有了前阶段教学的铺垫,诗意理解自然水到渠成。我还提醒学生这首诗的意思就藏在第二自然段中,我让他们读一读,找一找,画一画,在读中进一步感悟,学生很快找到诗句的意思。接着步步深入,对诗句中的个别词语要求理解,如:“举头”、“首”、“齐”等等,让学生互动交流中得到解决,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意识。

古诗《咏华山》教学设计 篇8

《咏华山》苏教版小语第二册教材的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也就是把一首诗包含在一个小故事中,即寇准跟先生登华山时咏诗赞美华山的事,而故事本身就是对“诗”的意境的启发。在学习中要使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如“山腰、远远近近、只有天在上”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同时感受寇准的聪明才华,从而激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本课可以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二、学情分析

《咏华山》是一篇“文包诗”式的课文。由于一年级下学期的孩子已经初步具备了阅读能力、识字能力,所以对于山的高还是容易理解的,他们的兴趣是诗的含义及到底华山高到什么程度。所以老师课堂所要做的重点是如何让学生能抓住文中的词语及课件的辅助理解华山的高,如何联系上下文理解诗的含义,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举头、回首”等词语意思。在此基础上读好课文,体会文中的诗的韵味。

三、教学设计

(一)教学要求: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的古诗;

2 学会12个生字,理解本课生词;

3 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感受到华山的雄伟壮丽,鼓励学生努力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文中第二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三)教具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华山)、小黑板、课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爬过山吗?我国最有名气的山有五座,它们是……人们称它们为“五岳”,(出示:五座山图片,老师介绍)今天老师带你们去看华山。先一起来读好它的名字。(板书:华山, 学习生字“华”,点明它是多音字。)

2、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华山吧。 多媒出示动画:欣赏华山的`风光

3、看了有什么感觉呀?(美、高)很多到华山的人和你们一样,都喜欢写诗或文章来赞美它!看,这里就有一首七岁孩子写的诗(出示:《咏华山》一诗)自己来念一念!(出示带拼音的古诗)

4、读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由易到难排列问题:谁写的?为什么写?诗是什么意思?)

课文就解答你们提出的一个个问题。我们来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轻声:

要求:

1)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

2)读通每一个句子,长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出示:小孩 情不自禁 登华山 远远近近

山腰 艰难 情不自禁 吟诵

(或将生字归类来认读)

3、昨天预习小朋友都给课文标段了,课文一共几个自然段呢?(提示古诗和上面内容上一段,有标点符号)同座位分段读课文,读得好的夸夸他,不好的地方互相纠正。

4、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简评。

5、现在你们解决了哪些小问号呢?

谁写的?——哪段告诉我们了?引导学生读出这一段。

为什么写?诗又是什么意思?(引导:可以用一句什么话或一个词语来评价华山——板书:高 华山真高哇!)

6、看来同学们对课文都基本上了解了大概意思。过渡:华山到底怎样的高呢?让我们一起再来细细读读课文第二段,寻找答案吧!

三、精读全文

(一) 第二自然段:

1、自由读第二段,指读。

2、讨论:华山到底怎样的高?请找出文中的句子来。

三四句:你能用动作告诉大家:假如你是华山,蓝天、山、白云、太阳都在哪里吗?(或上台玩拖移游戏)高不高?练读,(引导:如果你在山顶,还可能看见什么呢?)总结:华山真高哇!练读这两个句子。

还从什么句子体会到华山的高呢?第一句。为什么能从这句感觉到华山的高呢?读词语:艰难

(引导:你仿佛眼前出现什么样的画面?我们来看看是不是这样?再读词和句,读出艰难的感受。)

总结:奇险天下第一山,自古华山一条路。华山真高哇!

我们南京也有一座很高的山,是什么山呀?对了,老师还知道:紫金山有5座紫金山那么高!华山怎么样?引导学生再次齐说句子——华山真高哇!

3、让我们再来完整地读读这一段,再次体会华山的高吧!男女生读!

4、如果你在华山顶上,你想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5、小朋友们都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想去看、写去拍照……寇准也忍不住作了一首诗,忍不住,控制不住自己都叫——“情不自禁”,出示词语“情不自禁”,指名读。

6、小寇准情不自禁的吟诵起来,让我们也像寇准一样,再来吟诵《咏华山》吧!(出示古诗,齐读。指导什么叫吟诵?)

7、这首诗的意思就蕴藏在这段中,你们找到吗?同座位找找!交流。

8、你们能用动作表示出诗的意思吗!自己试试。( 指导理解“更”、“齐”、“举”、“首”的意思。)

9、那你们能边做动作边背诗吗?这首诗题目是什么呀?对了!(板书:咏)

10、现在知道“咏”是什么意思了吗?就让我们在一起赞美华山吧! (师生齐背《咏华山》)

12、先生听寇准吟诵《咏华山》后有什么反应呢?读第三段,指名模仿先生赞美!如果你是那位先生,你还会怎样说?

13、真不简单,寇准当时——“才”七岁,(年纪小)这样的好诗竟然是一个刚7岁的寇准吟诵的。老师如果在场,一定也会夸他——你的语文学得真好!

师小结:希望我们班小朋友也能向寇准那样从小学好语文,用好语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检查朗读 :指名朗读,师生评议。

2. 同桌互读。

3. 背诵古诗, 指名读古诗,评议。

4、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二、学习生字

1、认读生字、正音、质疑

2、给生字找朋友:近进

3、分析字形 沿、顶、除

沿:右半部分,上边是“”,不是“几”

近:先写“斤”,再写“辶”,第二笔是竖撇

与:熟字去偏旁记忆,“写”去掉“冖”

齐:撇捺要伸展

4、描红、临写 要求:

(1) 看准字的结构,放慢速度。

(2) 在练习本上练写生字

教师巡视指导。

咏华山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9

备课时间:2013年5月27日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的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白板播放华山的风光。

2、指生说一说感受。

出示《咏华山》自由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出示读书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通句子。

2、检查读书情况:

1)出示词语:华山名字自己称赞情不自禁吟诵山腰

指生读同桌互读

2)标出自然段。

3)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华间与齐称代岁

2)认读生字。

3)电子白板演示:间齐称代 的笔顺。

4)描红

5)临写。

6)交流:白板展示好作品。

蜘蛛 第一课时-教学教案 篇10

全文可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1)以幼年时听到的关于蜘蛛的一个诗谜作文章的小引,形象鲜明地概括了蜘蛛会结网的生态特征。

第二部分(2~3)具体记叙蜘蛛捉飞将的情景,着重说明它各种各样捉拿的方法。

第三部分(4~6)说明蛛丝的成因及利用。

第四部分(7)介绍了有丝而不结网的其他蜘蛛,使文章的内容更加完整。

谋篇立意

本文是一篇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都较强的关于昆虫知识的小品文。文章由表(蜘蛛的生活习性)及里(蜘蛛吐丝的生理机制),由此(蜘蛛本身的形态性质、常见的结网蜘蛛)及彼(蛛丝的用途和较少见的一些不结网的蜘蛛)。准确而形象地说明了蜘蛛的生态特征,以及人类对蛛丝的认识和利用。

脉络层次

多种表达方式

虽然说明文(包括科学小品)主要表达方式在于说明。但是,如果恰当地配合一些必要的记叙和描写,会便文章显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使人读了如饮甘泉,如品佳肴。如本文开头,先用叙述手法,从眼前蜘蛛织网的情况点明了蜘蛛活动的时令和地点,引起了对儿时一则谜语的回忆,使文章富有生活气息,自然亲切,引人入胜。文章的第三自然段介绍蜘蛛捕捉“披甲飞将”的经过,则用了绘声绘形的描摹手法,写出各种具体情状。请看以下这段蜘蛛捕捉最难捉披甲飞将的描写是多么精彩:

“„„有时候缚了几转,又被它从网里滑脱,啪的一声跌在地上了,蜘蛛只好怅然地在网上望一望。”

“啪的一声”和“怅然”绘声绘形地写出了蜘蛛在捕捉披甲的飞将时吃力的情形和失望的神情,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状。

准确的用词

形象生动、准确精当的语言,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如写蚊蚋等小飞虫;用“触在网上”;写力气较大的飞虫,用“投入网里”;写带枪的飞将,用“被网粘住”;写甲虫,“用被兜住了”。这些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各种飞将投入罗网的情景。

此外,文中还用了“捆缚得细密到像一个布袋”,“来的飞将是带枪的”等比喻或拟人的手法,使读者获得形象的感受,从而对蜘蛛在自然界的生存竞争中的表现有了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观察与描绘

本文描写生动形象,特别是“捉飞将”的情形,惟妙惟肖。生动形象的描绘,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应留心观察日常所见事物,逐步积累。

实际与新意

一篇好的科学小品,不能只简单地停留在某方面知识入门的介绍上,应当尽量联系现实,联系科学实验和生产方面的趋向和成果。本文在谈到蛛丝的利用时,不是简单停留在介绍小孩用蛛丝结网网飞虫这些一般的知识,而是着重介绍人工养蜘蛛吐丝作丝织品以及把蛛丝用在制作天文仪器上的情况。这样,就使文章富有新意,使人读了大开眼界,能激起读者对科研的强烈兴趣。

如何把握说明对象

把握文章说明对象,一般可从分析标题入手。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中考中要求分析的说明文常常并无标题,那又怎么办呢?那还得认真阅读课文(语段),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须要提醒的是不要将文章的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例如《蜘蛛》一文的说明对象是蜘蛛,而不能以偏概全,只将蜘蛛的生活习性这一方面作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教学设计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2.学习本文生动性说明的说明方法。

(二)能力目标

培养观察能力。

(三)情感目标

欣赏准确生动的语言美。

二、学法引导

1.以本文为例,引导学生学会用“新”眼光去看“旧”事物,在“旧”事物中看出新迹象、新特点,借此寻求新知识,获得新认识。

2.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在头脑中再现相关的情景,体会文章的精彩之处,说出自己最喜欢的细节。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学习从多角度说明事物特征的写法。

难点:平实性说明与生动性说明的区别。

解决办法:

1.复习文艺性说明文的有关文体知识。

2.把生动性说明改成平实性说明。

3.讨论分析共同归纳。

4.质疑问难。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说话训练。介绍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2.信息交流。观察蜘蛛、阅读文章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进行交流。

3.拟题训练。结合说明文的有关知识完成《倍受青睐的蛛丝》和《会飞的花》的阅读训练。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听说训练。介绍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明确目标

1.了解蜘蛛这种小动物的有关知识。

2.学习掌握分类别、举例子等说明方法。

3.复习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说明顺序。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自愿,每人一段),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

本文抓住蜘蛛结网捕食的生态特征来写的。围绕这个特征,介绍了蜘蛛各种各样的捕食方法;蛛丝产生的生理机制;蛛丝的用途及其他有丝而不结网的蜘蛛等内容。文章把重点放在蜘蛛的实用价值上,具体说明了人们对它的利用过程。

2.信息交流。结合你自己对蜘蛛的观察了解或根据阅读的文章内容,或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料,试模拟一只可爱的小蜘蛛的口吻,用第一人称介绍一下“自己”。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我叫蜘蛛。我们家族约有三万五千余种,属于节肢动物。我们结网定居,常在屋檐、庭园、树丛间,结大型车轮状垂直的圆形网。清晨、傍晚或夜间居网的中心,白天隐伏网旁,以树叶缝隙、树枝为隐藏地点,并要用一信号丝与网相连。当昆虫或它物触网,被网上粘液(粘丝)粘住,我就扑出,以螯肢摄捉,注入毒汁和消化液,并用蛛丝缚住猎物,然后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把它们吃掉,作为美餐。

我捉拿食物的方法各种各样,人称“诸葛亮”。如果蚊、蚋等小虫飞来,触在网上,我就采取“擒拿法”,迅速赶到,把它们捉住,咬在“嘴”里,吸取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去,好像咬一片面包或饼干似的慢慢享用。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力气较大的飞虫,我就采用“相缚法”。用脚拿丝去缚它们,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如蜜蜂等,我就采用“游击战”的方法。用丝向它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细细捆缚。

我们最难捉的是披甲的飞将。有时它们飞入网里,被兜住了,由于它的甲很厚,很重,而且力气很耐久。它的六条腿东推西撑,是很难捉住的。有时好不容易把这条腿缚住,那条腿又伸出来,真是没有办法。这倒还没有什么要紧。最可怕的是碰见蜾赢。它有时静悄悄地忽然来了,振动着翅膀,刺刺地向网里一撞,忽又离开。网起了振动,我以为已有生物被网住了,匆匆地赶去捕捉时,不提防蜾赢用了最敏捷的手段,忽然把我的腿抱住,迅速飞去,这时我是很难保全自己的性命了,成了它儿女的“面包”了。

我织网的技能较好,因此我也被称为“数学家”、“织网家”。我之所以能织网,是因为我的腹内有数种腺,藏着液体,都能从腹部末端放出来。一种叫做壶状腺,放出来的液体,遇空气凝结成丝,用以做最初的棚架和辐射线。一种叫做葡萄状腺,放出来的液体也固结为丝,用以做螺旋形的线。一种叫做腹合腺,放出来的液体不会凝结成丝,即是粘液,和前一种腺液同时放出来,附在丝上,因为物理作用,凝成一粒粒的细珠状,使丝很热。

我所产生的丝一般比蚕丝更细,而且很韧,又不会扭曲,因此可以用于精密仪器上使用,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我还可以用于田间地头捕捉害虫,为农民服务,做出贡献,这既可省农药,又省工本,还可以避免农药对粮食和环境的污染,而且确保粮食的丰收。同时我们还可以作为药物,为人民治病呢。

这就是我,动物界中一名普通成员。希望你们多多了解我,支持我。

(三)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

(l)什么是科学小品?

(2)科学小品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答如下:

(l)科学小品是一种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写给一般人看,介绍科学知识的文艺性说明文。

咏华山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11

宋代 寇准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译文

华山的上面只有青天,世上更是找不到和它齐平的山。

在山顶抬头就能看到红色的太阳有多近,回头看甚至觉得白云都很低。

注释

与齐:与之齐的省略,即没有山和华山齐平。

举头:抬起头。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回首:这里作低头,与“举头”相对应。

简析

《咏华山》是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咏诵的一首诗。诗的大意是: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华山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寇准是北宋时期稀世神童,聪慧过人。他咏的这首诗,缘境构诗,诗与境谐。孩子的诗是即景即情之作,与先前的爬山描写投榫合缝,都突出了华山的高峻陡峭,气势不凡,显得贴合山势,准确传神,应该说是难能可贵了。

上一篇:政府与市场读书笔记下一篇:语文教师职业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