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

2024-08-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文化(精选7篇)

历史文化 篇1

海尔的物质文化是高酬,包括基本工资与股权 薪酬激励: 海尔提供具有外部竞争力和内部公平性的薪酬激励,以短期、中期和长期激励组合实现个人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统一,并通过人单合一机制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双赢。基础福利: 海尔提供社会统筹的五项保险和住房公积金构成的法定福利,同时为员工提供企业年金,除此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丰富的企业福利和弹性福利。乐活计划: 为保证员工在海尔快乐工作、幸福生活,除竞争力的薪酬之外,海尔还为员工提供由丰富的特色项目组成的“乐活计划”,如:员工健康管理、子女教育讲座、个人成长讲座、流行时尚讲座、图书阅览室等。

员工关怀: 包括新员工关怀和在职员工关怀。

生活平衡计划: 为平衡员工工作和生活的关系,集团除为员工提供带薪休假外,还为员工提供与职业生涯相关的各种培训、以及丰富生活沙龙项目。

海尔的制度文化是创新

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

没有创新只靠速度赢得的市场难以为继。在创新的过程中,创新还要和速度结合起来。另外,组织结构不好也会窒息速度。过去金字塔式的组织结构,使市场上用户有什么需求、员工有什么反映,很难传递到决策层来,决策过程非常慢,因而不能把所有创新的想法都变成现实。现在扁平化的组织结构,等于是把企业与市场合在一起,流程全部围绕着用户来转,这样就可以实现创新的需求。

如何靠创新创造用户价值

如果说速度争取到了用户资源,创新就是要留住这个资源,给用户创造新的价值。在网络时代,用户的价值体现在“两个化”:一个是个性化,一个是全球化。为什么突出体现这“两个化”呢?因为现在市场供大于求,顾客选择的余地很大,谁能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顾客就选择谁。

创新的目标

创新的目标,就是创造有价值的定单。要实现这个创新的目标就必须要做到两点:第一就是创新的本质——创造性地破坏;第二就是创新的途径——创造性地模仿和借鉴,即借力。全球化是因为在全球网络上,用户的选择余地很大,而且用户需求的是全球质量最好的、价格最便宜的产品,我们要做的就是以本土化满足个性化,以竞合实现全球化。

SBU定义:SBU即Strategical Business Unit的缩写Strategical 战略的Business 事业的Unit 单位(单元)

SBU即战略事业单位,如果不仅每个事业部而且每个人都是一个SBU,那么集团总的战略就会落实到每一个员工,而每一个员工的战略创新又会保证集团战略的实现。为什么要成为SBU

如果员工不能成为SBU,我们就不能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可以说SBU具体的体现就是速度和创新,或者说把海尔集团速度和创新的目标量化到每个人身上,每个人都去创新,都以速度去争取用户,那么他就应该成为一个SBU。对外“一站到位”的服务和对内“一票到底”的流程,就是为了最快地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如何成为SBU

如何成为SBU?成为SBU的四个要素是:市场目标、市场定单、市场效果、市场报酬,这实际是企业的四个目标,现在要转化到每个人身上去。

市场目标:以速度体现的市场竞争力,创造用户资源

市场定单:以创新创造有价值的定单,实现市场目标

市场效果:以定单执行到位创造出用户满意度的量化数据,并由企业信息化系统显示市场报酬:自己创造的市场增值部分在收入中的体现,并能对市场目标的再提高产生作用力

SBU的目标

SBU的目标对企业对员工、对用户意味着什么?对员工意味着要成为创新的主体,在为用户创造价值中,体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就是经营自我;对企业来说,如果每个人都成为SBU,形成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才是竞争对手不能模仿和复制的;对用户来说,意味着在网络时代,对企业和品牌的忠诚度。如果每个员工都在创新,用户的需求无论怎么变化,我们都能抓得住。

海尔的行为文化是创造感动,创造感动就是用心做事,增强凝聚

海尔人就是要创造感动

就这样被你感动

2002年6月22日,国际培训中心在接待山东明德学习型组织研究所副所长金锋给青岛市学习型组织研习班学员讲课的工作中,服务员刘瑞标在帮助客人上网时,发现金先生的电脑屏幕上有很多污渍。小刘找来酒精和软棉,给客人送到房间,但客人刚好出去了。因服务员未经客人允许是不可以随便动客人东西的,小刘便把酒精和软棉放到电脑旁边并留言:“先生您好!刚才帮您调电脑的时候发现屏幕上有点污渍,想到您可能是外出没带擦拭的用具,这是我特意为您准备的酒精和软棉,您先用软棉醮酒精擦一遍,然后用干软棉擦干……”

整个过程非常详细。客人回到房间看到留言,既惊喜又感动,忙打开随身携带的录像机把这一切记录了下来。客人次日找到经理说:“我到过全国各地讲学,第一次遇到像海尔这样的超值服务。我会把这件事列入我的教材。”

用户永远是对的三次上门心不烦 海尔社区服务美名传

家住重庆市竞地城市花园的祖文霞女士最近听说海尔社区服务站在小区落户

了,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给小区物业打了个电话,要对家中1999年买的两套空调进行维护保养。哪知刚放下电话不到十分钟,服务人员就上门了,令祖女士惊讶不已。然而就在工作人员刚把空调部件打开时,祖女士家的门铃就响了。原来是祖女士的一位好友带着一家人来做客。看着满满一屋子人,祖女士面露难色,犹豫再三小心翼翼地对工作人员说:“能不能暂且停止下次再来?”服务人员二话没说,带着微笑收拾工具退了出来。

第二天,当祖女士再次打电话时,和上次一样,服务人员又在十分钟内就登门了,然而这次正当保养工作接近尾声时,祖女士家的电话突响,接起一听,是公司电话,上司要求祖女士立即回公司处理事情。怎么办?当祖女士再次为难地表达歉意时,服务人员像上次一样,依然面带微笑悄然退出。

一周后,当祖女士第三次打电话时,服务人员再次登门,这一次进行得顺顺当当,而且服务人员的热情不减,工作仔细周到。当祖女士送走服务人员,回头看着焕然一新的空调时,禁不住感慨万千。而海尔服务人员保养空调三次登门的事迹也在竞地城市花园以及周边居民小区流传开来。

您的满意就是我们的工作标准

“孙悟空”的一碗长寿面

2001年,一位加拿大设计师为海尔山庄二期的别墅设计造型,因此住在了山庄内。每天他都会到餐厅来用餐,时间久了,我们都知道他有一个有趣的中国名字“孙悟空”(他非常喜欢中国文学《西游记》并崇拜孙悟空)。

历史文化 篇2

龙尾关古称龙尾城、龙关、下关,位于西洱河畔,为唐开元26年(公元738年)南诏王皮逻阁征服西洱河蛮,利用苍山、洱海的天险,初为过关哨所,后南诏王阁罗凤出于政治、军事方面的需要,将其拓建为龙尾城,与喜洲镇上关村西“龙首城”共扼苍洱之险,是古代南诏国,大理国的重要军事关口。龙尾关历经唐、宋、元、明、清、民国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历代兵家必争的要塞之地,城下的西洱河南岸,曾是著名“天宝之战”的战场,也是我国唐、宋以来与东南亚各国通商贸易的南方丝绸之路——博南古道(即蜀身毒古道)和茶马古道的必经之地,近现代成为滇藏、滇缅公路交汇处(见图1)。龙尾关城内分布着众多的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的文物遗迹:龙尾城遗址、龙尾关、寿康楼、将军庙、文庙、弥陀寺、玉龙书院、江风寺、天生桥、大唐天宝战士冢等历史人文景点,还有龙尾街、中承街等传统民居街巷,是当代大理市下关镇区中最能集中体现大理历史文化名城悠久历史风貌的重要街区。

1984年大理被公布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大理古城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1986年12月8日国务院公布我国第二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并在文件中首次提出要保护“文物古迹比较集中,或能较完整地体现出某历史时期传统风貌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等”的历史地段,要求各地依据它们的价值公布为地方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大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逐渐受到重视(见图2)。2007年3月30日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龙尾关为“省级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同年7月经云南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批准,颁布了《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建设被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并要求按照国家《文物保护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范》等有关法规编制保护规划。2007年11月15日,由下关镇政府组织召开了“大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项目评审会,并由相关部门的专家组形成了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专家评审意见。2008年4月2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了第524号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从2008年7月1日起开始施行),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2008年由大理市设计院编制的《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成为了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的重要依据。而我们的此次规划也在此基础之上,对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保护以及对现状市政设施改造”的具体实施,起到一种过渡和衔接的作用。

二、规划方案

作为总体规划与具体方案实施的一个中间过渡环节,我们在本次规划中主要针对总规中的“一街两点”进行规划:“一街”——以龙尾街、中丞街为主轴线的传统商业街区;“两点”——龙尾关城楼、寿康楼街区节点。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现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关的规划构思方案,针对亟需解决的现状问题提出具体的改造措施。

(一)实地调研

龙尾街、中丞街是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内贯穿南北的主要街道,南与西洱河上的黑龙桥相接,北接南天门,地势北高南低,龙尾街位于南面龙尾关城楼与寿康楼之间,而中丞街则位于北侧的寿康楼与南天门之间。此次实地调研主要针对龙尾街、中丞街为主轴线的街区,并发现了实际存在的主要问题(见图3):

1. 市政基础设施设置混乱,严重影响古街区的使用现状。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居民的生活习惯也发生了变化,作为传统的商业街区,与许多传统的古城、古街区一样,龙尾街、中丞街街道内的公共配套设施也出现了严重的短缺。虽然具有北高南低的自然条件优势,但是由于没有完善的给、排水系统,院落内部基本沿用天井内部自然渗水,造成卫生状况不佳、阴暗潮湿;街道两侧生活污水渗流,公共沟渠排水不畅,导致传统古井的水质与水源也受到影响。街道两侧各种电线杆林立,入户电线乱接乱拉,不仅影响街区内住户的通风采光和居住质量,也使街区内存在着严重的安全隐患。

2. 沿街建筑风格差异较大,影响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亟需对其进行保护与整治。

街区内的临街建筑主要以清末民初的土木结构建筑为主,由于年久失修,许多建筑已破旧不堪,亟需维护。城市的发展与更新也使街区内出现形态各异的新建筑,其建筑色彩、体量与传统街区的建筑风貌不协调;许多沿街店面设置广告牌,色彩斑斓、大小各异,破坏了传统的街景;街区内新建的项目多为零星地块的“见缝插针”,一般为3-4层的现代建筑,许多居民私自搭建,对沿街建筑的风貌均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3. 景观绿化系统虽有所保留,但仍需改造并完善。

街道内仍然保留着行道树,局部地块种植着较有地方特色的植物,沿街商铺的许多盆栽植物,也为街区增添了不少的活力。但是由于长时间对街区绿化的忽视,现状的绿化环境缺乏统一的管理,对整个街区的整体环境造成了影响。同时,街区内新增设了公用电话、垃圾收集点、街巷标志牌、公厕等设施,虽然满足街区的部分使用现状要求,但是对街道的整体景观环境还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为改善街道的景观与绿化系统,完善绿化环境与规范相关设施管理,是提升街区品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实地调研作为规划初期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中发现的问题,为我们的规划构思提供了最为重要的现实依据。

(二)规划构思

针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结合总体规划中对该片区的保护要求,我们对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的保护进行了规划(见图4)。

1. 规划原则——以保护传统历史街区的特色风貌

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充分协调保护与发展、开发利用与改善居民生活的关系,满足市政工程设施完善与历史街区风貌特色相统一;结合龙尾城历史街区特点,因地制宜,寻找最佳的技术途径;节省用地、投资及运行费用。技术上安全可行,维护管理方便,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便于专业部门实施。本着“方便居民生活,有利于发挥和利用历史街区的作用,有利于当地的旅游发展,提高居民居住的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规划思路综合考虑技术要求。2.规划方案——规划主要以完善龙尾街、中丞街的主街道市政设施建设、沿街建筑立面保护与整治;新建龙尾关城楼广场和寿康楼广场;恢复重建玉龙书院等传统建筑院落为主,分期实施建设,并对相关的改造建设部分进行投资估算。规划方案的确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龙尾街、中丞街沿街商业较繁荣,且为典型的传统业态,以小商铺为主要特点,多从事小商品的零售。根据店铺特点和历史街区的旅游开发需要,延续原有的商业形态,可形成旅游休闲为主的街区。同时可将保存完好的建筑利用为民俗博物馆,或将较为完整的院落改造为民俗旅馆等,可以让游客品味龙尾关传统历史文化的同时,带动街区内的经济发展。

(2)沿街建筑的保护已经成为恢复街区传统特色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街道沿街建筑中传统建筑的破损、新建的现代风格建筑、居民的私自搭建等,已经使街道两侧商铺传统的建筑风格受到严重破坏,传统建筑的保护维修、新建建筑的改造,都成为了当前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从传统的建筑中提取出建筑符号,运用于建筑风格的保护与更新之中,形成龙尾关街区特有的符号象征,不仅改善了街区的居住环境,提升了街区的旅游品质,使龙尾关街区具有更明显的可识别性。

(3)通过设置地下管沟,将现有的水、电等管线埋地敷设,可以改善街道内市政设施混乱的现状,并根据街区市政设施的总体规模要求,预留一定的发展空间。利用街道内现有的地形条件,恢复传统的水景工程。在街道内结合原有绿化,设置景观小品,统一标识牌,合理设置公厕、垃圾点等设施,在方便居民生活的同时,营造街区舒适休闲的旅游环境。

(4)通过对龙尾关城楼广场、寿康楼广场节点的改造,不仅恢复了传统的历史遗迹,而且还丰富了古街道的空间构成,使人们在龙尾街、中丞街的街道上购物、游憩之时,能够充分体会到街道空间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

龙尾街、中丞街主街道作为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现状条件的改造已经成为街区保护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的规划构思也主要以解决现状中的问题为前提,试图寻找一种比较合理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来达到改善环境的最终目的。

(三)具体改造措施

结合规划的方案,我们也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造措施:

首先,完善街道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改造。街道从黑龙桥北桥头至南天门,全长约920米,高差58.90m。龙尾街至中丞街起点:长240米,高差21.63米,中丞街口至南天门长560米,高差37.2米;路面坡度:龙尾街口至寿康坡起点5.4%,寿康坡至寿康楼12%,寿康楼至南天门7%,平均坡度8.2%。利用原有的地形条件,设置地下管沟,将电信、电力、给水、排水等管线埋地,并设置雨水收集口;结合原有的地势高差,设置景观水景,改善街道的使用环境现状。道路路面材料采用当地特有的麻石、青石和卵石,并铺砌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图案;由于地势高差较大,在具体的实际操作中,还应重点考虑道路的防滑措施(见图5)。

其次,沿街建筑风格的保护与整治。主要针对沿街建筑铺面的保护与整治,恢复传统的抬梁、石柜台等具有明显传统商铺特色的构件。同时对建筑构件(如门、窗、柱、挑檐等)、细部装饰构件(如雕花、彩绘、泥塑等)、建筑材料(以木材和本地石材为主要材料)、色彩(木材的褐色系及石材的青色系为主要色调)等进行保护,根据建筑质量和风貌的实际情况,尽量保留原有传统构件的现存面貌,保持原真性。对与传统街区风貌严重不协调的建筑予以拆除重建;局部建筑构件受到破坏的进行更新与置换。最终形成具有龙尾关传统街区特色的建筑风貌(见图6)。

第三,完善绿化景观系统,为古街区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旅游环境。结合龙尾关城楼广场、寿康楼广场改造,设置集中绿化;对现存的道路绿化进行保护;提倡商铺摆设盆栽绿化,体现当地特有的盆景绿化;结合小块绿地和拆除私自搭建,增设景观小品,设置休闲椅凳;在恢复的景观水景旁种植绿化,使水景与绿树相互辉映,增添街道的活力;在街道上保留并展示体现不同历史时期特征的各种遗迹和体现人们生活场景特色的事物(如标志、标语、地漏、水池、石桩等),同时可以增加一些传统的装饰物以活跃气氛、加强风貌(如灯笼、匾额、招幌等),使整个街道更具有活力与吸引力。

第四,分期实施。考虑到对传统街道改造所面临的搬迁、重建、维修等实际问题,本规划将具体的工作分为两个阶段实施。一期重点完善街区的市政设施改造、龙尾关城楼广场的建设、临街建筑风格整治与保护;二期重点新建寿康楼民俗休闲广场、恢复重建玉龙书院等,完善街区内的功能设施(见图7)。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个规划与方案实施的过渡阶段,本规划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以改善当前居民居住环境现状,提升当地旅游经济发展为目的。虽然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还会面临众多的社会问题,其可操作性和实施性仍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不断完善,但是对于古街区的保护却是我们所共同努力的目标。通过古街区的保护规划的实施,为当地居民生活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为旅游者提供一个可以休闲娱乐的场所,在品味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文化的同时,带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改善居民的生活现状,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摘要:本文主要对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中的一个部分进行介绍,笔者试图通过对“龙尾街、中丞街主街区保护及市政设施改造规划方案”的尝试,寻找在古城保护或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中,既可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又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而且行之有效的技术途径。

参考文献

[1].[澳]C.P.费茨杰拉德著.刘晓峰 汪晖译.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文化研究所编.五华楼:关于云南大理民家的研究.民族出版社.2006

[2].大理市设计院.大理历史文化名城龙尾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08

历史文化 篇3

1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环境状况

东面:松风路-莲花路路-福禄路-永安路-高基街,以近代建筑为主,街道狭小,是佛山旧城商业中心。大型商业有:升平商场、高基街灯光夜市、福升广场、华景购物城、松风路仿古商业街、东方广场、莲花广场。学校有市十八小学、二十四小学。其它还有市青少年宫、工人文化宫、电影院等。

南面:莲花路-福贤路-建新路-祖庙路街区,是佛山历史文物遗存较多民间信仰活动和商业地段,其中祖庙路一带有华侨大厦、旋宫大酒店、珠江酒店、祖庙、民间艺术研究社、仁寿寺、图书馆、中医院、兴华商场、玫瑰商场、百花广场等。祖庙路东面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有嫁娶屋、简照南别墅等,西面以现代建筑为主。学校有市第八中学、市第十二中学、市第二十五小等。公共文体设施有佛山图书馆、运动场等。其还有祖庙汽车站等。

西面:红路直街-亲仁路-汾江中路-高基街,以近代建筑居多。有第五小学、第四中学、市中医院、市电信公司、省第六建筑公司。新建大型楼盘较少,有红棉苑等。

北面:高基街-南堤路,以近代建筑居多。有佛山汽车站、太平洋电脑城、鸿运电脑城。新建大型楼盘较少,有岭南雅居、兴运大厦、湖畔明珠等。

2.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的历史文化资源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周边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资源。

古园林——梁园。梁园位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核心区内,由佛山当地诗书画名家梁蔼如叔侄等四人于清代嘉道年间建造的多组大型园林群体,有群星草堂、十二石斋、汾江草庐、寒香馆等群体。

古建筑——祖庙。与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南北毗连。祖庙原名北帝庙,始建于北宋元丰年间,“以历岁久远,且为诸庙首”称之为祖庙,为国家重点文化保护单位。祖庙除建筑物本身具有相当重要的文物价值外,它的建筑装饰及不少庙内的陈设如:陶瓷瓦脊、砖雕、石雕、木雕、金属铸件、神像工艺等,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堪称古建筑艺术之宫。街区内还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培德里、适安里两个传统民居建筑群。这两个片区的民居建筑均保存完好,建筑装饰艺术完美。

非物质文化以及其他文化遗产秋色、剪纸、灯色、狮头、古玩、陶瓷、字画等。

3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目前存在的问题

3.1街区发展定位尚不够明确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未能得到合理的整合和充分利用,潜力未能发挥;梁园一期工程仅修复原总体规划的一半,用地局限,景区不完整;与周边历史文化资源缺乏联系,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和品牌效益。

3.2保护与发展尚缺乏适合的模式

除梁园外,街区内的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其它旧建筑未得以更新和充分的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正在退化甚至消失;街区及其周边的丰富历史文化资源未得到合理整合、利用,梁园与其缺乏联系,未能发挥整体效益和品牌效益。

3.3历史遗留问题多,旧城保护欠账多

街区内道路、停车、消防通道、服务等实施不完善,缺少绿地和活动场地;街区内居住生活条件差,环境状况不佳;新建建筑尺度庞大,无法与历史环境和历史建筑相协调,破坏了街区的景观生态。

4 梁园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功能分区

按保护功能进行分区,梁园历史文化街区分为梁园核心保护区,历史风貌区,风貌协调区。

梁园核心保护区用地 7.6098 HM2,历史风貌区用地9.0642 HM2,风貌协调区用地4.649 HM2。在梁园核心保护区包括梁园景区及新扩建的梁园景点,根据文物保护法及历史文物保护准则保持旧有梁园的历史原貌,对文物古迹实行有效保护。

历史风貌区以传统风貌旅游、传统民居区、传统商业服务为主,是城市活的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人口最密集、最繁华、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部分。历史风貌区内体现传统文化传统特色的民居及街巷空间予以保留,最大程度保留街区内原有的景观生态风貌。

风貌协调区是指与传统风貌不协调的地区,这一地区的建筑主要位于道路沿线建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的建筑,主要位于松风路道路两侧,莲花路道路一侧,这一区域要求采取环境综合整治,对建筑外立面进行整治,要求与历史风貌相协调。

5梁园街区保护与发展的规划要点

5.1整合街区历史文化资源,提高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5.2优化街区土地利用,发展休闲旅游和传统特色商业服务,改善街区市政设施。

5.3保护和修复古园林和历史建筑,保护和恢复其历史环境;将全面修复梁园工程作为龙头,带动街区的开发和利用。

5.4积极发展旅游和商业服务,做好配套设施的规划建设。

5.5着重开发红路直街为特色商业服务街市,安排好交通、停车及其它配套设施建设;

5.6推进街区非历史建筑小规模、渐进式的改善工作,保持低层高密度的建筑形态,逐步提高居住生活条件;

5.7通过置换、拆迁等方式,逐步降低人口密度;

6梁園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景观生态结构

历史文化街区空间结构以梁园核心保护区为主控点,以传统商业街区为纽带,以传统民居群为驻足点,以水为导向形成河网纵横的传统城市空间格局。以梁园为文化游,以传统商业街区为传统商业特色游,以传统民居为街巷空间形成连续的空间景观系列。

6.1梁园核心保护区:

保持梁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现状,新扩建部分采用岭南园林设计手法,体现水网地带造园特色,水系贯穿整个梁园,恢复原来的历史景点,恢复十二石斋、寒香馆、汾江草庐、无怠懈斋景区。

6.2传统商业街区:

北边以梁园西入口为商业街起点,东入口位于松风路上,南入口位于莲花路上,南入口及东入口处设有停车场,商业街的空间布局特征是将景区与水体园林绿化有机结合。商业街南部的传统商业建筑群利用原有的传统民居经过更新改造,保留历史片断,改变建筑物的内部使用功能,保留传统民居文脉,留存历史片段,展现明清商业氛围。陶艺馆、琼花会馆、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吴趼人纪念馆、博医馆、药林、药圃等构成传统商业街区,将商业与文化有机结合。陶艺馆展现佛山陶瓷业发展历史,在内可以看到传统陶艺的制作过程,佛山传统服饰馆也位于其中,将传统工艺融为一体。琼花会馆介绍粤剧的起源发展,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也是海外拥有最多观众和最有影响力的剧种,琼花会馆的设置意在恢复传统文化。佛山历史文化名人雕塑园介绍佛山的历史名人展现当年的生活场景。博医馆介绍佛山医药业的发展历史,清代是佛山成药业兴盛时期,再现当年的发展盛况。药林、药圃以医药植物为主体构成园林景区。

6.3传统民居:

主要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梁园南侧的培德里传统民居和位于梁园东北角的适安里传统民居,还有大片保存完好的历史民居,经过现场调查及考证其中有一部分传统民居保存完好旧貌依然,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是研究古城一定历史时期的范例,目前还没有被评为文物保护单位,但已具备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本次规划定义为“准文物保护单位”的概念,主要位于筷子路两侧的传统民居群。散落在松风路以东的传统民居有单幢或几幢连结在一起保存完好的,但没有成组群布局,本规划定义为“特色传统民居”。“特色传统民居”与水体广场有机结合,形成传统民居参观游览路线。为了保护梁园与培德里之间的空间肌理,保留梁园与培德里之间传统民居,形成空间连续界面。规划保留传统民居的社区活力,降低人口密度,改善市政配套设施,提高环境质量。

6.4水体系列:

水是城市的生命与灵魂,“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城市的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水网与传统街巷空间的交错布局是本次规划的一大特色,水体联结整个历史街区,佛山传统的城市布局特征“水网交错”的空间格局城市文脉体现在梁园历史文化街区,以梁园核心保护区水体为起点,流经传统商业街、佛山名人雕塑馆、博医馆、药林、药圃,经松风路流入传统民居的街巷空间广场,再现当年水网纵横的生活场景,体现流水人家的意境。

7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应注意的几种关系

7.1保护与改造规划定位的关系

首先是保护,以保护历史街区面貌为核心内容确定老城改造的发展目标。梁园街区所处的老城相应还有六个历史文化街区(品字街历史文化街区、莲花南历史文化街区、任围历史文化街区、祖庙历史文化街区、东华里历史文化街区、塔坡庙历史文化街区)。政府应牵头制定总体保护规划的总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街区历史发展形成的各自特色,制定不同发展模式和不同风貌的改造规划。

其次,根据街区的保护现状,保护规模以及市经济发展状况,来制定近期和远期保护规划的目标,任务及实施措施,以保证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防止规划建设中途夭折。梁园街区发展的长远规划应纳入城市发展建设大盘当中协调发展。如梁园街区规划三期工程,拟对筷子路、福禄路、汾宁路一带民初建筑的骑楼进行整修,而禅城区发展建设目标中也拟对上述地段骑楼进行改建,这就需要市、区两级规划部门和相关部门高度协调。要注意规划方案的连续性,品牌性、功能性、协调性和景观性。街区规划不主张大拆大建,对有价值的建筑及街巷等,虽破旧,该保留的要保留,对影响梁园周围空间环境、破坏街区整体效果的高层建筑及部分住宅楼宇,虽近十年所建,该拆迁的就要果断纳入街区规划中。特别是尚未纳入梁园街区的红路直街、松风路与梁园紧邻的多座高层。

第三,街区规划需用经济视野和保留城市历史特点来制定。有保护才能有发展,我们不能用大量破坏历史街区风貌为代价换取城市经济的高速发展,但建设也要讲求社会经济效益。梁园街区南北两个古民居群的街巷和宅院在尽可能保持原有风貌的原则下进行大规模整修。资金来源可采用多元化投入新路,利用市场经济的各种力量参与老城改造和古建筑保护。政府出启动资金以此来吸取社会资源;产权置换或购买;鼓励单位和个人资助古建筑维修,政府对资助者给予一定的社会荣誉等[1]。无论采取何种形式,在维修好主体建筑的前提下,应对周围环境做合理的整治,完善基础设施,使古民居成为与现代城市生活、交通和经济相适应且具有一定传统特色的区域,使其成为城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7.2街区与改造规划管理的关系

制定街区改造规划前需做细致的项目调研,并对街巷、周边环境、居民进行规划管理分类。

7.2.1街区文物分布与周边环境。梁园街区除培德里、适安里两个古民居外,有李可琼故居、莲花巷土府等多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条有价值的古商业街(筷子路、汾宁路、升平路南段民初骑楼商业街)等。这些文物与周边环境的建筑从形式上、空间上有的过渡较好,有的与周边环境形成断裂。如果在保护区内只有几个孤零零的文保单位而缺少与周边环境的协调,这几个建筑就会变得不伦不类。纳入街区整体规划,合理设置使用功能,可提高整个街区环境空间质素。

7.2.2原有街区格局和传统外貌。从目前老城改造来看,大多数的规划部门都会对老城的风貌保护区及控制区内建筑体量、风格等形式做规控要求,梁园街区规划也不例外

7.2.3保留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传统建筑。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的传统民居和城市建筑体现一个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梁园街区就有很多民清时期代表性建筑,也有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代表性建筑。对规划建筑的取舍,勿以时间做取舍,不同时期的建筑,只要能自成一体,维修后能够使用,且满足规划要求,都应该予以保留,切不可因老城改造而割断了城市发展的历史文脉。

7.2.4构建整体格局,尽量成片成线改造。梁园街区规划应充分考虑与周边几个历史文化街区的特色功能分布和几条主要街道的过渡衔接关系。梁园街区规划大体可通过“点、线、面“的结合形成”井“字形规划范围。

7.3街区风貌与现代建筑的关系

街区风貌的精神内核,是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也是保留城市的个性所在。梁园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文脉打造梁园这个品牌,使梁园的文化脉络不至于在改建、扩建、新建中受到损伤,使老城在发展中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2]。当然,改建与新建的区域要与老城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在形体上的外在形式的一致,因为功能地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实体和空间产生新的要求。一味地仿造即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但也不必片面地强调原汁原味,修旧如旧,或使用外间迁移而来的旧构件。讲文脉,不是要求仿古,而是要立足于佛山文化名城的打造,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来规划梁园街区,在功能设置上,充分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整体联系,当我们尝试性地建一些新建筑时,特别要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建筑的气势风貌匹配不上老建筑不行,新建筑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历史文化街区是在长期的历史进城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条件变化而演变。历史文化街区一般都是城市传统商业活动中心,店宅占据主导地位,其空间构成形式也极为丰富。历史街区保护的目的是保持或恢复街区的传统风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历史街区的保护分为两个层面的保护,空间整体环境的保护和建筑单体层面的保护。

7.3.1空间环境保护:空间环境主要体现在街道空间,建筑风貌和建筑高度的控制上,因此保护街区空间环境要从以上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控制。

街道空间控制:历史街区的空间格局及道路格局常常具有该地段乃至整个城市的个性,在我国坊、街、巷路网格局从古延续至今。街巷格局也是历史风貌的重要体现。在历史街区的保护过程中街巷的整理和复原是十分重要的。要求保持历史街区的空间尺度。

建筑风貌控制:历史文化街区应有统一的建筑风格、形式、尺度和色彩,保持风貌的完整性。建筑色彩宜青色和灰色,与梁园一期相统一,建筑风格反映佛山传统风貌,屋顶形式宜硬山式坡屋顶,尺度不宜过大。广场、铺地、建筑小品、灯具等宜采用佛山传统风格,与整体风貌协调统一。

建筑高度控制:历史街区的建筑高度与尺度的整体协调也是保护的重点,高度控制是协调历史街区建筑风貌的重要手段。和高度控制相联系,尺度的协调也是历史地段需要注意的问题,建筑物的体量大小必须和街道格局和空间相适应。本规划建筑层数要求文物保护单位周边50米范围内以二层为宜,文物保护单位周边100米范围内以三层为宜。紫线范围内建筑限高小于等于12米。

7.3.2 根据建筑性质、价值、保存状况,可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保存建筑:即保持原貌,绝对保护,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遗存,“保存”是针对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优秀传统建筑,“保存”建筑必须严格按照文物保护要求实施保护,遵守《文物保护法》及国际文物保护法规的有关规定,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保护建筑:即保存建筑的传统风貌,局部(主要是立面、屋顶)保存真实的历史遗存,内部更新改造,保护建筑的立面、屋顶等外观要严格按照文物建筑的保护要求和原则进行修复和维护,以存其真,对于内部设施和空间布局可根据当前的使用要求进行合理的更新和改造。

更新建筑:既按传统风貌改造或重建。“更新”是针对风貌一般、质量一般或较差,以及已完全毁损的历史建筑所采取的整治措施,“更新”分为改造与重建,改造是对那些建筑结构尚完好,空间经改造后能够满足新的使用功能要求的建筑,尽量采用传统工艺和传统材料,重新改造内部设施和内部空间,重建是对那些质量较差,或已完全毁损,内部空间难以满足功能的建筑,按照历史街区的建筑形态特征进行重建,“更新”建筑毕竟是新建筑,在历史街区必须控制其数量,否则会降低历史街区的价值。

8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风貌的精神内核,是历史积淀的人文传统,也是保留景观生态个性所在。歷史文化街区从规划开始就要遵循其特有的文脉[3],使街区的文化脉络、景观生态不至于在改建、扩建、新建中受到损伤,使城市在发展中显示出有机生长的特征。当然,改建与新建的区域要与老城形成一种内在的统一性,但这并不是意味着要求在形体上的外在形式的一致,因为功能地需求和技术的进步势必导致人们对城市的实体和空间产生新的要求,一味地仿造既没有必要也没有意义。任何历史文化街区在功能设置上,要充分考虑与现代城市生活与周围环境整体联系,当我们尝试性地建一些新建筑时,特别要注意新建筑与古建筑之间在量和质上的总体平衡,新建筑的气势风貌匹配不上老建筑不行,新建筑的体量层次喧宾夺主更不行。

参考文献:

[1]苏州市财政局、苏州市文广局(文物局).苏州市古建保护条例[S]苏州.2003

[2]殷加华.古城风貌与现代建筑[J]江苏建筑,2001(4)

历史文化 篇4

一个国家的历史与文化,乃这个国家独有的精神遗产,也就是说对于文化作为一个国家的特殊基因,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依据,是屹立于世界上的历史凭据。就像著名历史学者邓清珂先生说过那样:“文化不是漂移的浮萍,而是一个国家的根。”

天下兴亡,文化有责,兴之则强,弱之则衰。失去文化,一个国家就会停止心跳。就像现在正处于动荡的叙利亚正是依靠历史文化耶路撒冷得以建国。只要文化尚在,不论这时候的国家发展如何,总有一天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再一次重新屹立在世界上。文化能够立国,意义不言而喻。2010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国家发展,民族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力量,更需要强大的文化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可以深刻影响到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文化往往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负载着整个民族认同的核心价值。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之魂。国家的军事等硬实力只是骨架,而文化是内涵实力。如果没有它,硬件只是空壳,熬不住时间的长期洗礼。唯有把文化注入骨子里,一个国家才能蓬勃发展,活力无限。文化正是把历史的积淀和现实场景以及未来的希望一并植入国家内心,是国家获得强大的精神动力。

当然,文化也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在当下,文化和经济的合流,开创了经济发展的新源泉。随着文化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文化的竞争,是经济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阿富汗博物馆大门有一条著名横幅写道:“只要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就会活着。”中国也有句古话:“灭人之国必先先去其史。”这两句名言从正反方面说明,只要文化尚在,无论发生多少曲折,不管经历多大“地震”,一座城市可以再造,一个国家可以再生。这个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的人民,会否定,甚至污蔑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很多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历史文化,甚至到了敝帚自珍的变态程度。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即使百年之前的尿盆马桶,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彰显文明,炫耀历史并值得巡游展览的珍贵文物。更不要说具有民族归属性质的人文理念和哲学思想了,那更是赖以自豪的文化资本。

文化重要性想必不言而喻,那么作为现代的我们,该如何看待文化呢?比如国家的历史文物,古城等等,我们要用心去了解他的历史意义,用心去保护他,让他继续影响后人,让影响力生生不息。除此之外,我们要对传统文化持正确积极的态度,不要说时代变了,文化就不是适用了。孔子学院如今遍布全世界,作为一名中国人,更应该去了解这些文化。

广西历史文化 篇5

班级:11思想政治教育

学号:1103040051 姓名:梁雪

广西的历史文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五大特点,了解这五大特点,也就差不多了解了广西的历史文化,下面我将细细讲述这五大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历史悠久。广西人类的起源非常悠久。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20万年以前,就有原始人类在此生活。距今2万—1万年前,生活在广西的人类以“麒麟山人”为代表,已学会制造和使用简单的石器。约在四、五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就有已进入以血缘为纽带,处在母系氏族社会初期的“柳江人”在桂西、桂北的山区活动。现在东南亚发现最早的人类的化石在广西,就是“柳江人”。广西最早纳入中国统一的行政区划,始于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攻取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等3郡。其中象、桂林两郡所辖县大多在今天的广西境内。唐朝于咸通三年(公元862年)设置岭南西道,旧治在今天的南宁市。宋朝于端拱元年(公元988年)设置了广南西路,简称“广西路”,旧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1363年,设置广西行中书省,旧治在今天的桂林市。公元1376年,广西行中书省改为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广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广西行省,治在桂林。中华民国时期,广西行省改为广西省,初旧治在今天的南宁市,1936年迁于桂林市。1957年7月15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定,撤消广西省,设立广西僮族自治区,1965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准广西僮族自治区更名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桂林是广西的省郡,所以广西简称桂,又称“八桂”

第二个特点是起义多。广西人有英勇、善战的历史。从春秋开始,广西就有起义,元朝后进入顶峰。所以广西历史上留下很多著名的起义,最著名的有“金田起义”、“镇南关起义”、“百色起义”、“龙州起义”等。并且涌现了洪秀全、石达开、刘永福、冯子材等一批杰出人物。一代伟人邓小平在广西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也曾涌现出许多杰出的壮族儿女,如黄少卿、侬智高、瓦氏夫人、萧朝贵、韦昌辉、黄鼎凤、吴凌云、陆荣廷、郑献甫、卢焘、韦拔群、韦国清、黄现璠、覃应机、黄荣等等。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多。广西是壮族自治区,有40多个民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自治区,其中人口较多的有5个:壮族、汉族、苗族、侗族、瑶族。壮族,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体民族,也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壮族由中国古代南方百越民族中的西瓯、骆越发展而来,后有乌浒、俚、僚、僮等他称;自称有布壮、布僚、布曼、布板、布越、布雅伊、布沙、布土、布陇、布傣等2 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经过民族识别,并遵照本民族意愿,统称为“僮”,1 9 6 5年改称为“壮”。广西壮族人口分布很广,主要聚居在桂西的左、右江和红水河流域,即百色、河池、南宁、柳州4个地区。

第四个特点是文化独特。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广西绚丽多姿的文化。广西的文化最独特的有至今未能破译的左江流域花山崖壁画。左江流域数公里的悬崖峭壁上,画有一幅幅赫红色的人物、动物、器物画像。悬崖峭壁上,有600多种动物,仅人的图案就有3、4百种,大的几十米,小的只有几毫米。汉代前创造的大铜鼓以及古朴典雅、可避湿热、防蛇兽侵害的干栏建筑等,成为广西当时的文化代表。明代的真武阁及三江侗族程阳风雨桥均具有很高的科学、艺术价值。还有绣球,绣球原来是象征爱情的信物,现在已经延伸为友谊、幸福、祝福的象征。广西还是个歌海,素有“歌海”之称,广西的少数民族爱唱歌,广西有“三月三”和国际民歌节两个誉满全球的歌节。广西的少数民族用歌来对话,农民走亲戚在村口就开始唱歌,一直唱到家里,对方也用唱歌来迎接客人,其中,主要有壮族的三月三歌墟、瑶族的达努节、苗族的踩花山和芦笙节、仫佬族的走坡节、侗族的花炮节以及别具风味的打油茶等,其中农历的三月三壮族传统歌节,最为隆重。1985年,自治区人民政府把“三月三”歌节定位文化艺术节,后演化为广西国际民歌节,1999年,改为南宁国际民歌节,每年11月在南宁市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民歌艺术爱好者。广西的独特文化还有秦始皇时期修的沟通珠江和长江水域的灵渠,郭沫若说“北有长城,南有灵渠”。

第五个特点是方言多。广西的方言之多,堪称全国之最。广西流传比较广的语种有6种:流传在南宁市、钦州市、防城港市、北海市一带的“粤语”;流传在桂林、柳州一带的“官话”;流传在梧州市、玉林市和贺州地区一带“客家话”;流传在南宁地区、百色地区、河池地区一带的“壮话”,以及“桂北湘南的方言”、南宁市郊的“平话”等,还有瑶话、侗话、仫佬话等语言。地方曲艺主要有桂剧、壮剧、彩调剧、粤剧、邕剧、广西鱼鼓、铜鼓音乐等。

历史文化 篇6

一、天水文化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条块分割, 政出多门, 没有树立大资源、大产业、大合作、大效益的经营管理理念。 (2) 旅游产品同质同构, 单一重复。 (3) 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观念陈旧、专业知识缺乏, 缺乏高级专门人才。 (4) 文化市场规章制度落后缺失, 未形成新颖健全的体系。 (5) 文化市场运作能力差, 没有将多种文化因子渗透到旅游的每个环节, 增加文化附加值, 以将服务变成价值再造, 拉长旅游产业链, 制造更多衍生产品。 (6) 历史文化生态链条被截断, 有遗迹, 无氛围, “孤岛式”存在。

二、天水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

1. 建立统一的管理体制。

成立类似文化产业协作中心的综合组织, 减少各部门之间因缺乏长效协调机制, 遇事互相推诿、效率低下、浪费资源等不良现象。

2. 创新文化产业管理机制。

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设置多种股权结构, 广泛吸纳社会资金, 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家及其外商投资兴办文化产业, 解决资金匮乏和体制僵化问题。

3. 成立专门研发机构。

成立集研究、咨询为一体的跨学科研发机构, 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 创办较高品位的研究性刊物, 整合研发力量, 扩大社会影响, 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的论证咨询服务。

4. 提高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联合高等院校, 开办文化产业专业。培养复合型、实践能力强, 符合天水文化产业需求的人才。

5. 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整合和扩大现有生产企业, 根据天水各景点的不同主题和文化内涵, 量身定做, 个性打造, 生产具有浓郁天水地方特色的旅游纪念品。

6. 开辟跨地域旅游线路。

(1) “圣迹寻根线”。可将伏羲、黄帝、炎帝圣迹连为一体, 沿天水至陕西、河南考察。 (2) “赢秦故园线”。与甘肃省陇南市、陕西省合作, 考察秦人在天水崛起、壮大, 统一六国, 建立帝业的历程。 (3) “三国占战场线”。与四川省、陕西省合作, 考察三国时期蜀魏战事遗迹。 (4) “诗圣觅踪线”。沿甘肃天水、陇南市, 四川省, 考察杜甫流寓时诗作所咏遗迹。 (5) “三线”企业线。天水是一个次生型工业城市。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 三线建设时期一批来自内地、沿海城市的“三线”企业落户天水, 极大地推动了天水的观念变革与科技发展。考察这些企业的内迁原因、创业历史、曲折经历、复兴之路, 浓缩了新中国建立之后的时代变迁、其厂史是一笔宝贵的思想政治教育则富。 (6) 市场线。天水秦安小商品批发市场、武山蔬菜批发市场、张家川龙山皮毛批发市场等是西北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性市场, 人流量大, 辐射而广, 折射出了浓郁的商业文化和地域文化, 也是改革开放之初天水商品经济的雏形和生长点。

7. 发掘姓氏文化。

(1) 成立天水姓氏文化研究会。组织开展对天水姓氏文化的研究, 搜集整理天水姓氏文化资料, 开展天水姓氏文化学术交流, 为对外联谊和招商引资创造条件。 (2) 设建姓氏祠堂。为天水的一些名门望族设建祠堂, 对姓氏来源、演化发展、后裔分布等资料进行收集, 满足同姓氏族人寻根访祖的需要, 增强热爱、建设家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3) 打好天水姓氏文化品牌效应。姓氏的品牌化现在己非常普遍, 而天水是中华民族姓氏的重要源头之一, 现有姓氏500多个, 占中国常用2077个姓氏的四分之一, 有二十多个源出和二十多个望出天水的姓氏。可可将其品牌化, 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的认知价值的品牌。

8. 建成综合性民俗风情街。集中展示天水民间工艺, 风味小吃, 歌舞杂艺等具有浓郁天水特色的风俗、民情和特产。

9. 系统恢复天水古地名。

古地名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应恢复天水现存街巷的古地名, 设立街巷名称标志碑, 对其历史沿革, 重要典故用中英文对照详细说明, 再将曾居住其间或与之有过联系的天水籍和外籍的历代名人塑像矗立街巷口, 不仅使天水市民油然而生与历史同在的感觉, 外地游客漫游其间, 也可真切体味随处充盈着的天水古老文明的气息。

1 0. 发展多类型节会文化活动。

节会活动是一个城市制造洼地效应, 提高知名度、美誊度的重要手段。天水市己成功举办了以伏羲文化、二国占战场文化、诸葛亮、杜甫陇右诗等高规格的文化活动。今后应有计划、分重点、多类型地开发历史上天水籍或与天水以不同方式发生结缘的著名人物、重大事件为主题的活动, 制造更多的衍生产品。

1 1. 研发传统文化艺术。

(1) 挖掘天水这块神奇的热土上涌现出的名垂青史的著名人物, 编著历史性、文学性书籍;排演戏曲、拍摄电影、电视剧。 (2) 搜集、提炼民间传说, 进行文学化、符合逻辑的演绎, 造就和提升景点的文化内涵, 使其更具亲和力、吸引力。 (3) 与当地高等院校联合, 形成相应的专业分支, 开发性保护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知名工艺、剧种、武术等。以更好地保护和弘扬。

参考文献

[1]雷维新:系统恢复天水古地名[J].科技先导, 2004, (1) .

[2]天水市地方志编篡委员会:天水市志[M].北京:地方志出版社, 2004

二胡的历史文化 篇7

二胡最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拨乐器的总称。

到了宋代,又将胡琴取名为“嵇琴”。宋末学者陈元靓在《事林广记》中这样记载:嵇琴本嵇康所制,故名“嵇琴”。沈括在《补笔谈·乐律》中记载:“熙宁中,宫宴,教坊伶人徐衍奏嵇琴,方进酒而一弦绝,衍更不易琴,只用一弦终其曲。”说明在北宋时代已有很高的演奏水平。徐衍为皇帝大臣们演奏”嵇琴”时,断了一根弦,仍然用另一根弦奏完曲,没有娴熟的技艺是做不到的。后来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又记载“马尾胡琴随汉东,曲声犹自怨单于。弯弓莫射去中雁,归雁如今不寄出。”说明在北宋时已有了马尾的胡琴。

元朝《元史·礼乐志》所载“胡琴制如火不思,卷顾龙首,二弦用弓捩之,弓之弦以马尾”进一步阐述了胡琴的制作原理。到了明清时代胡琴已传遍大江南北,成为民间戏曲伴奏和乐器合奏的主要演奏乐器。

到了近代,胡琴才更名为二胡。半个多世纪以来,二胡演奏水平已进入旺盛时期。刘天华先生是现代派的始祖,他借鉴了西方乐器的演奏手法和技巧,大胆、科学地将二胡定位为五个把位,从而充扩了二胡的音域范围,丰富了表现力,确立了新的艺术内涵。由此,二胡从民间伴奏中脱颖而出,成为独特的独奏乐器,也为以后走进大雅之堂的音乐厅和音乐院校奠定了基础。

乐器构造

二胡构件由九个主要部分组成,其功能分别介绍如下:

琴筒:是二胡的重要部分,通过弓的推拉运动,擦弦后振动琴皮发音的共鸣体。琴筒的质地和形状对音量和音质有直接影响。一般用紫檀木或红木制作。形状有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前八角后圆形等,常用的是六角形。琴筒后面镶嵌着一个音窗(一般为雕木花窗),不仅对琴筒起了装饰作用,而且对发音、传音和滤音有一定的好处。

琴皮:有蟒皮和蛇皮两种,蟒皮为佳。它是二胡重要的发音体,也是振源的关键,对音质和音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琴杆:是二胡的支柱,亦是躯干。不仅起着上连下接的支撑作用,而且对整体振动发音也有一定的影响。制作琴杆的材料为檀木、乌木或红木。一般用红木较多。红木价廉物美,具有一定的抗拉性。

琴轴:有上下两个(又名琴轸),起调整音高的作用,上轴缚胶内弦,下轴缚绞外弦。琴轴有木质轴和机械轴两种,两者各有利弊。木质轴调音后稳定,不易跑弦走音,但因时紧时松,给调弦带来困难。机械轴调弦快而自如,音准也好,但时而会出现松动、滑动等现象,容易导致跑弦走音。

弓子:是二胡发音的重要工具,由弓杆和弓毛两部分组成。弓杆是用细实的紫竹制成,粗细要适中。弓毛以前有用尼龙丝和马毛的,多用马尾,且白马尾为最佳,黑马尾次之。一般用细实紫竹缚上马尾,一端装有活螺丝(弓鱼)用来调整弓毛的松紧度。

琴弦:是琴的发音体之一,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发音效果。目前琴弦有两种:一种是金属弦,具有拉力好、音质好、音准好和灵敏度高等特点,又分铝质弦和银质弦两种,银质弦最佳;另一种是丝弦,它发出的音比金属弦柔和细腻,但位力差,音准差而且容易断弦。现在大多采用金属弦。

千斤:又称千金,对二胡琴弦起固定和切弦作用。对音准也有一定的影响。它是用棉线、丝线、有机玻璃、塑料等材料制成。其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千斤、线绕千斤、金属千斤等。较常用的是线绕千斤。

琴马:是琴弦与琴皮之间振动的媒介体,对发音有重要作用。它采用的材料有木、竹、金属和纸等,常用的有木松节马、枫木马。木松节马木质柔软,发音圆润、淳厚,枫木马软硬适中,发音柔和、噪音少。

琴托:是琴身的底托,起着装饰、稳定琴身的作用。有的二胡琴托还装有可调底托,用尼龙扣调节,演奏时更为方便。

保养维护

弓弦乐器大多都会有琴皮,制作的材料大多是红木等硬质木料,此类乐器与湿度有一定的关系。硬质木料的木质有一定刚性,密度高,木质也细腻。在一湿一干、空调暖气收燥的环境中,会造成木料内外应力不能平衡的情况,这时候会发生表面烧丝,湿度稳定后又会消失,也可以点上502用砂纸打一下,上些腊进行有条件的抛光。因此硬质木料是有可塑性的,白木材料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其木质松很容易达到内外应力的平衡。建议在二胡使用结束后,最好将留在琴身上的松香粉末用软布擦掉,避免日久粘在木料和琴皮上。高档二胡在木质表面都使用了天然虫胶打磨,清抛光的工艺,这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江南传统做法,对技工都有很高的要求,目的是保护木料,提高木料的光滑性,增强手感的舒适度,所以只要用软布擦琴就可以使琴保持清洁了。有时间的话,可以在琴身木质表面上些车腊或家具用腊,但一定要擦干净,避免粘手。

在日常使用中不需要对琴皮上油、凡士林等,更不需要在琴皮背面封腊,有鳞片翘起也很正常,卷起的鳞片是随琴皮一起振动的。且不可用胶水粘,琴皮要保持它的透气性、自然性,它会自然地适应使用环境,因此二胡确实有它的灵气所在。如果在琴皮内外都给封住就会影响琴皮振动了。琴皮鞔好后不可再对琴皮背面进行处理,因为从琴筒后面对琴皮背面刮或打磨处理,会导致琴皮厚薄不均,严重会使琴皮破裂,因此我建议大家不要尝试。对音色的改变应该从琴弦、琴码、千金和音垫着手,知道它们的作用和原理就可以反复调试,调节出自己满意的音色。

上一篇:个人工作鉴定怎么写下一篇:英语培训学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