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老人院电影中小学生观后感(通用11篇)
《桃姐》的票房口碑双赢好像带动了老人题材的热销,与许鞍华相比,张杨这一次是用力过度了(其实他没有一次不用力过度)。那边厢叶德娴镇定自若,举重若轻,所有的功力都花在了做减法上,能不说就不说,能少说就不多说,全靠动作、眼神、表情来带;这边厢,吴天明的一番真情告白却让人不由自主想到他当年的《没有航标的河流》,除了彼时的导演变成了此时的主演,整个基调基本没什么变化,反正就是在说,看,我都这样了,我都交代了,我做的这一切都有依据了都有动机了,我是伟大的,你们感动吧?
确实很感动,但让我感动的并不是这个故事,而是这一批老戏骨,许怀山、牛犇、仲星火、黄素影、田华、刘江,老一辈的演员们除了不会喘气的和卧床不起的几乎全来了。老人院的老人们住在关山老人院,一见之下,便感觉这跟《关山飞渡》是不是有些联系,牛犇“飞来飞去”的台词差不多印证了这一点。院长也不像《飞越疯人院》中的护士长一般凶神恶煞,大概是因了老人们慈眉善目,乐天知命,不像疯人院中的一干人等兴风作浪搅得天下不宁。刘江出场就来了一个标签化台词“高,实在是高”,斯琴高娃也回复蒙古族正身,载歌载舞,没一句废话。老演员们的戏确好,只是这片貌似忽略了主要受众群,让此刻把看电影当时尚当风潮的年轻人们买票看一堆从来不认识的老人们演戏,实在是难为他们了,小情侣们在老人们的卖力演出之前能打得起啵吗?既然打不了啵,咱去电影院干嘛呢?
《飞跃老人院》对老人题材的尝试,无疑是个性让人尊敬的,但是在处理上,则显得与现实脱节太多,除了企业家重阳节看望老人把钱露在红包外面的一幕,除了对当前房价现象的一些隔靴搔痒式的评价。其他便如同密闭空间中导演与老人们一齐自娱自乐的游戏,不接地气,虚无的浪漫泛滥,对现实中老龄化现象的关照明显不足,只看到公路上天朗气清万马奔腾,所有人都是鲜花般的脸蛋,都是天使般的好人,别说坏人,连一个自私自利的都没有,顿时让人爱上这个世界,人间自有真情在,他人瓦房我的家。
想起之前看过的一个大众银行的广告,梦骑士,台湾的几个老人骑着摩托环岛旅行的故事,不到两分钟的视频配上久石让的音乐,让人看到飙泪。在我看来,电影的一百多分钟真比不上广告的两分钟,老人们也曾是年轻人,老人们自我也有故事,真正的让人感动的不是老人们为儿女做过什么,这些不用说,大家都知道,那情感都藏在心里,每个人的经历都比电影中描述得更加跌宕起伏,催人泪下。让咱们动容的,就应是老人们是如何把自我的梦想一以贯之,至死不渝,不为任何人,只为自我,这与年龄大小,也许并未有太大的关联。能够像坐轮椅的老人一样,真真切切,心无旁骛,不为任何理由地去完成一件让自我的愉悦的事,不是挺好的嘛。
关键词:影视翻译,五原则,电影《飞越疯人院》,英文字幕
电影《飞越老人院》是一部少有的以老年人为题材的电影,被称为老年版的“青春”励志片,讲述的是一群花甲老人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集体从老人院“越狱”而出,踏上了寻梦之旅的动人故事。笔者从影视翻译的五原则分析该电影字幕的英译情况。
一、口语化原则
“口语化”(colloquialism),即指将语言口头化,与“书面化”相对应,“书面化”指的是一些比较文绉绉的词语,譬如在书面语中常常使用的“父亲”,那些与之相反非书面语中常用的“爸爸”“老爸”便是“口语化”的语言,指的是一般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脱口而出的,不拘泥于文字句子语法结构的话语。电影作为一种大众文学,要考虑受众的普遍教育水平,所以说话不能太正式,太拘泥于语法形式。麻争旗老师所说的“口语化”是指在文字上通顺以后,还要使字幕易于上口,便于听懂。
例1.电影中有一句台词是这样说的:“我也是三儿俩女的人哪,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
译文是:I’ve got three sons and two daughters.Have youever seen them?Do they ever visit me?
通常情况下“他们谁来看过我?”会被译成“Have they ever visited me?”但是这里译者没有用完成时态而是选择了一般时态,是错译么?“你们见过他们谁来看过我?”是一句话,应该译为“Have you ever seen them visit me?”本来是一句话,那么在口语中,我们很少会像书面语那样说出来的都是一句句完整的合乎语法结构的句子,而是分成好几个小分句来说,译者将之分为两句,符合口语化原则。同时可以表现出说话人当时比较激动的心情,用来强调他的孩子从未去老人院看过他,由此折射出自己悲伤的心情。
例2.当老林告诉钉钉子的人说:“钉的时候使小钉,别给钉劈了。”
译文:Small nails,Don’t break it.
“使小钉”和“劈了”都是比较口语化的表达,翻译成英语时,译文也采用了比较简单的英语单词,使译文清楚明白,基本上遵从了口语化原则,如果一个字一个字对照着翻译,就会显得冗长和呆板。
二、人物性格化原则
文学作品大都以塑造人物性格为特征,影视作品也一样。往往性格鲜明的人物会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人物性格化(temperament)自然成为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关键问题,演员的任务则是在影视作品中将所饰演人物的性格明显地展现出来,塑造人物性格的方法有很多,如细节描写、动作描写、对比描写,等等,例如在大师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他借用的就是动作和表情,那么在有声电影被创作出来之后,动作和表情已经不是能展现影片人物性格的唯一方法了,人物语言也是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在影片中,当老周他们想申请去天津参加比赛的时候,女院长是这么说的:“你们平常在老人院里头玩玩也就算了,大家在一起活动活动没有什么坏处,可是要去天津的话,这绝对不行。家属们把你们交到我们手里,我们就要对你们负责。”
译文:You’ve had fun playing in the yard.You all gosome exercise,and no one got hurt.But going to Tianjin?Absolutely not.Your families have placed you in our hands.We’re responsible for what happens to you.
影片中,女院长是个很严谨并且认真的人,翻译的时候就应该将女院长的这种个性在言语中表现出来,在最后一句中将“what”改为“whatever”或者“all the things”会更好一些,这样更能强调出院长的全权负责的态度及她认真严谨的性格特征。
三、情感化原则
所谓“情感化”(emotional)就是要求翻译努力“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从人物内心深处领会其言语的确切含义,从而使译文达到同原台词拥有同样的表达效果。影片中,当老葛的儿子看到自己的儿子想要找自己的父亲要钱买新房的时候,他生气地说道:“今儿你要敢要他的钱,你他妈就不是我儿子。”
译文:If you dare take his damn money,you’re no son omine.
因为老葛的儿子心里怨恨老葛,当他看到自己的儿子去老人院看望自己的父亲时心里非常愤怒,所以才会说出这样的粗话,译文中在money前加了个damn,正好表达出了说话者愤怒的思想感情。
四、口型化原则
口型化原则(degree of lip-rounding)是影视制作中突出的一大特点。麻老师认为影视翻译就像演双簧一样,根据剧中人物的口型装配音演员的声音,使所言所语如出其口。但是在这部电影中没有配音的成分在里面,而是用了双语字幕,在原有的汉语字幕下面又多了英文翻译,但是口型化原则在这里同样适用,我们同样要注意根据说话者台词的长短翻译,在这方面英译就比较逊色了:
例1.电影中有一幕是老林感觉编的小节目太过简单,说了一句:“哎呀,不好,不好。”于是编排者老周回过头来反问了一句:“怎么不好啊?”
译文则是:No good?What do you mean no good?
例2.当老人的儿子不同意老人家们去天津参加比赛时,一位老人对于他儿子说的话很生气,以至于气得说不出话来就回了一句:“你……”
译文是:Why you little...
这两个译文可以说违背了口型化原则。虽然译文多几个字少几个字,一般不会影响观众对字幕的理解,但是我们要注意到电影片段是受到时间限制的,稍不注意,演员讲的上一句话就可能被忽略了。那么同理在翻译台词时也要注意原台词的长度。这两个例子中原台词都是比较简短的话语,虽然译文在意义上达到了要求,但是译文和原台词在长度上相差太大,特别是在例1中,那么长观众还没来得及看完就过去了,其实就是一句简单的对上个说话者的反问,直接可以用“Why?”或者是“No good?”作为译文。
五、通俗化原则
“通俗化”(popularization)是指普通的、普遍的、被大众广泛接受的,适合群众的水平和需要的,所以翻译要被群众理解和接受。在这里要注意“通俗”与“低俗”的区别,“低俗”主要是指低级趣味、庸俗,使人萎靡、颓废的内容,毫无优点,甚至是低级、不健康的东西,是一个贬义词。“通俗”就不一样了,它是个中性词,是指在字幕在“通顺”的基础上语言要力求靠近大众,用观众能接受的方式,并且要使字幕符合观众的文化习惯,这里不可避免地就涉及文化差异的问题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我们在字幕翻译的时候就要考虑到外国观众,特别是提及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
电影中有一幕是院长通知大家说的话:“明天就是重阳节了,院里头给大家安排了节目……”
译文:Tomorrow is Chongyang festival.The nursing homehas prepared something special.
首先,现在被广泛接受的重阳节的英译是Double Ninth Festival;其次,重阳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很多外国人也许不太熟悉,在这里,我们最好加个注释,所以如果译成:To-morrow is Double Ninth Festival(Note:Chinese traditional festival to mourn their ancestors on September ninth in lunar calen-dar),就可以既让观众明了又简要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六、结语
《飞越老人院》虽然同好莱坞的大片在制作上无法比拟,但是贴近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并且反映了一些现实问题,譬如关于养老,买房,等等,是一部很发人深省的电影。通过将电影的英文字幕放到影视翻译五原则下探讨,让我们更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这五个原则,同时也让我们看到目前国内译制片的翻译状况,要想拓展到一个更大的舞台,翻译水平还亟待提高。
参考文献
[1]麻争旗.论影视翻译的基本原则[J].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7,5.
[2]麻争旗.新制译制片《居里夫人》之翻译及其艺术风格[J].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1998,6.
[3]李新新.中国的影视翻译研究[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S1.
[4]毕文成.影视翻译语言的特殊性[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3,4.
该片讲述了美国某丛林旁坐落着一所国家精神病院,那儿住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一天一位叫麦克默菲的中年男子来到这所国家精神病院。麦克默菲与比利等十个病人常在一起。那个象座铁塔似的酋长,别人(包括医生)都以为他是又聋又哑的,而麦克默菲似乎很喜欢他,经常找他玩。看管他们的护士长是个凶女人,她常以提问、责问方式“治疗”病人,这引起了麦克默菲的愤怒,他以冷冷的目光盯视着她,使她惶恐不安。精神病院单调、枯燥、折磨人的生活,使健康无病的麦克默菲难以忍受麦克墨菲忍无可忍,采取了一些的行为来发泄自己对医院的极度不满。圣诞节之夜,他们举行了一次迪斯科舞会,将医院闹了个天翻地覆。接着麦克默菲就受到了惨无人道的“治疗”,医院将他做了额叶切除手术,成了地地道道的“白痴”。酋长抱起麦克默菲的头十分哀伤地望着他,他本以为可以在今晚就和麦克默菲逃跑,因为他已经感觉自己充满了力量,酋长最后一次紧紧地抱着自己的朋友,然后说,我会带你一起走的,之后用枕头把麦克默菲闷死了。酋长来到浴室,双手抱起沉重的饮水池,砸坏了医院的铁窗,跳出窗户,迎着朝阳,向着远处跑……
这部剧中给人最深印象的无疑是麦克墨菲,他活的无拘无束、自
由自在。他在搬饮水池时所说的一句话带给我很大的震撼“至少我尝试过了”,虽然他的某些行为会让人们无法接受,但他却不受世俗的约束为着自由勇敢奋斗着。但我却更喜欢那个像大山般强壮的酋长,他也想做自己想做的事,但是却因为各种阻力不得不压抑着自己选择保持沉默,“沉默是金”在他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的行为不正是我们在某些困境中所作的反应的真实写照吗?剧中最令人惋惜的是比利的死,比利有着严重的恋母情结,在圣诞节那晚做了自己想做的事却为此被逼死。精神病院所作的一切都让我心寒。
这所医院里的酋长、比利、哈定、契士等他们真的有精神病吗?在影片中麦克带着大家一起溜出医院出海去钓鱼,在途中听着他们那不受约束的轻松的笑声你会相信他们是精神病人吗?不,在我眼中他们并非有精神病而是被生活、现实、周围的人与环境所逼迫,被一些不可抗拒的东西压抑着找不到自我,他们是一群鲜活的个体,只是他们对现实的反抗不被接受。我反尔觉得意护士长瑞秋和医生为首的人他们才是疯子,他们用条条框框束缚着病人也束缚着自己,亲手上演着一个又一个悲剧,创造一个又一个疯子,用野蛮的方法扼杀清醒的思想……现实生活中究竟谁是疯子,谁是正常人,这都值得我们去探索,只希望有些悲剧不要继续上演,用同样的眼光去看待不同的人,不管是精神病人、残疾人、犯人还是正常人等。保持平常心,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让欢乐洒满每一个地方。
剧中的结尾压抑而沉闷却让人看到了前行的曙光,“至少我尝试过了”不管遇到多大的困境、多坎坷的命运,只要努力尝试过就会无
当看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想到的是美国的一部电影《飞越疯人院》,这部电影讲述了正常人迈克·墨菲为了逃避监狱的强制劳动,装作精神异常,被送到疯人院的故事,迈克的到来,为死气沉沉的疯人院带来了不一样的气息,使得那些精神失常的人也能够过上他们所认为的愉快刺激的生活。同样,《飞越老人院》中的故事也发生在一家暮气沉沉的老人院中,这里住着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有的被子女抛弃,有的没儿没女,有的人精神失常;因为这些原因,他们住到了养老院。
影片刚开始的时候,看到这里的老人们的遭遇,我是非常痛心的。百行孝为先,孝道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然而在这里我却看到了美德的缺失。因为到了他们这个年纪,本应是儿孙绕膝、坐享天伦,然而他们确被子女送到了养老院,过着浑浑噩噩等死的日子,这是非常悲哀的。接着我想到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多年计划生育及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但是我们同时又不得不面临这些老人们的养老问题,让老人们能够在晚年的时候过上幸福快乐生活,是我们做子女的义务和责任,也是社会的责任。
张杨导演的这部《飞越老人院》,在题材上和许鞍华导演的《桃姐》撞车,两者遭遇,比较也就难免。有趣的是这两部关注老人的作品在人物设定上似乎有意区分,张杨的作品中虽然有老葛、老周两位主人翁,故事的主题更像是一出老人群戏,老葛、老周只是拎出来单独表现家庭关系的;许鞍华的作品是可以说是桃姐一个人的独角戏,在许鞍华的镜头里以女性角度居多,而张杨导演选择了以男性老人角度为主,这或许是导演本身的性别差异的缘故。两者不变的都是对老人充满关爱的人文关怀以及对年老的思考。相比于《桃姐》的细腻情感和隐忍克制,张杨导演的《飞越老人院》动静则要大得多,情感表达也更为“张杨”。
片头字幕时的一通老人院中老人群像画面,就直勾勾的把年老景象塞到观众的意识中,年迈体老,形容枯槁,导演对于老年的生理展示毫不避讳。然后不无恐吓意味的将一句“有一天我们也会变老的”标语既隐约又大大咧咧的亮出来。在未讲故事之前就已经给观众来了个下马威,以此来“强制”观众入戏。与“年老”这一主题摆脱不掉的家庭伦理关系也直接登场,结婚买房、子女不赡养、觊觎老人财产等等,各种社会问题轮番登场,只要能挂的上边的都拿来批判,不过这些批判通过人物对话而非真实的戏剧冲突来展现,那批判的力度以及对观众的影响都会弱化很多。虽然故事主打“飞跃”——跳出老人院的束缚,追寻老年的梦想。看似“动作”戏,语言说教却占了很大篇幅。院长找到河边的老人们,导演也无法用行动来感化院长,转而求助于老人的眼泪,语言表达只有“麻雀的故事”能说动观众,其余语言不配上眼泪都略显枯燥。老葛的祖孙三代冲突本是件可以大加利用的设定,父子仇恨铺叙时埋的太深,总不至于电视上老人泪流满面就立马怨恨消散了。导演对有些转变处理的太粗糙,就像老人在超级变变变上三面镜子的创意表演,并不能看得出有多么的精彩。故事的本意是老人热情参与,重点不在节目质量如何,而在精神可嘉。但是对于导演来说对影片每一个细节进行打磨将理由说充分才更能服众。
也许是想更为直观的表现夕阳无限好的主题,影片的画面风格充满美感。金黄草原群马奔腾的场景和大海边太阳初升的画面,都像油画般充满质感。相比于老人院水泥建筑的枯燥单调、四周杂物的乱糟糟,这些室外美景无疑也成为老人们飞跃老人院的一个理由。老人在草原上开车的一幕确实唯美,也确实似曾相识。翻开张杨导演的履历,不难发现本山大叔曾经也行走在张杨导演规划的公路上。对于公路电影,在《落叶归根》中张扬导演已经玩的很熟练了,依靠公路上形形色色的人物和遭遇,或批判或赞扬,可以把若干不相干的事情以公路为线搭配到一起,顾及到的面积会很大。而这个故事公路并非重点,导演把有限的遭遇都服务于对老人的尊敬的主题上了。老人们开着公交飞驰在田郊野外的公路上,与越野车廖凡斗车,与拉草老农挥手,这些公路奇遇配上一路美景用来表现“飞跃”的过程也再好不过了。
在这所充满着爱的老人院里,有这么一群老人,他们的平均年龄已有70多岁,他们要么是无儿无女的孤独老人,要么就是被儿女抛弃和忽略的落寞老人。老人院成了他们的第二个家,他们有着共同的特点,他们都很有爱,他们都像个小孩,他们有着沧桑的过去,他们经历过很多,他们都还拥有自己的梦想。就是在这个家园里,他们都凭着自己的能力和毅力实现了各自的梦想。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那群老人的心酸,看到他们的悲伤,看到他们的绝望。我还看到他们的固执,对自己梦想的固执;看到他们的天真活泼,在经历过了人生的各个阶段,放下负担后的豁然的童真。他们真的像一群孩子,一群沧桑写在脸上,渴求被关爱的孩子。这是别人的故事,但是也是反映着现实生活的故事,正是别人的故事的分享才让我们能够留意到身边的真真切切的故事,毕竟这是代表着老年人那一辈的故事。我想天下的父母都一样,辛辛苦苦一辈子是为了孩子,到了老了,甚至死的那一刻惦记的还是孩子,他们总是不求回报,要的只是孩子的一声问候和一丝关爱。大家总是说老人家就像是小孩子,需要儿女去哄,但是又有多少个儿女能够做到这点呢,像当初自己的父母哄童孩时的自已一般,充满着爱心和耐心呢。
在电影里,老人院院长说了一段话让我很感动,她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按照她的年龄阶段,父母都已经70多80岁了,假设父母还能活二十年,而他们常年在外工作,能在家的时间一年就那么五六天,而每天真正能陪着父母的时间只有这么两三个小时,一年就是十五个小时,二十年就是300个小时,折起来就是十几天。她说的很实在,我们去想会觉得还很长,然而如果是这样子算呢,十几天的时间听起来是否会很害怕。
我生长在农村里,平凡的生活却也是各种心酸和无奈的凝聚。我从家人口中听过很多很多的关于老人的故事,都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儿女有本事了,找到好的工作了,住在城市里的大房子里的,却嫌老人家脏,嫌老人家烦,嫌老人家给自己丢脸了,于是各种奇招,把老人逼回农村自己生活或者直接把他们丢到老人院就心安理得了。在我的村子里,有一位老大伯,老伴走了,儿子在城市成了家,搬去儿子那里住了一个星期,各种悲惨,家里的活全部都是老人家干,包括儿子、媳妇、孙子的衣服都要洗,不能和他们同桌吃饭,每吃一顿饭,老人家用的那个碗都会被媳妇扔掉,最后,他含泪回到家乡。现实总是很残酷,起码电影里的剧情总会安排一个好的结局。
电影中老林和老周的那番话让我很有感触,很生活化的问题,父母累了一辈子,从来没有机会为自己去着想一下,等到老了有机会了,却被儿女抛弃了,老人院就是他们的牢笼啊,他们像还不涉事的孩子,也渴望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他们也有自己的梦想要实现,他们也有自己的追求,他们能为儿女做的就都已经做了,而对于自己的梦想,也就渴望去实现,即使死也有没有遗憾了,然而却得不到想要的一切,即使小小要求。我想我们做晚辈的也许永远没有办法完全懂他们的想法,直到我们到了他们的那种境界。
我总是以为自己很懂事,我自己很鄙视那些嫌弃父母的所谓的大人,但其实自己真的足够懂事了么?我生活在一个极为复杂的家庭中,妈妈去世八年了,爸爸已经62岁了,他八年孤苦伶仃的生活,我有真正为他做过点什么吗?我记得我高一时,我爸爸有一次打电话给我说要给哥买车,后来从爸爸的好朋友口中得知爸爸的一番话,因为哥成家了,爸想着车、房子都为哥哥准备好,那就算是对他没有太大牵挂了,就可以安心地供他唯一的女儿读书,直到出来工作然后结婚有人替他照顾我了,他就可以安心了。其实世上所有父母表达爱方式不同,但所有都是为了孩子。当我看到电影中院长算的那笔帐,我很愧疚,爸爸他62了,真的老了,我为读书,哥哥为工作,我们在家的时间不多,而我却为爸爸脾气暴躁,固执各种不好的问题而抗拒长时间呆在家里,很愧疚,没有理解爸爸的怪脾气也许是因为孤独,很愧疚,没有发现自己能够陪在爸爸的时间其实也很短了。我想,我长大了,虽然还是个学生,但是有些事情该面对的还是要面对了,有些责任不能因为自私而忽略了。
我想算另外一笔账,从我们出生到读完大学,我们要用多少的钱,每个人都去算一下,你会发现原来我们的父母很厉害,可以赚到那么多钱。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父母的工资一直都不高,那钱怎么来的呢?是的,那是他们一生的赚的钱,还是自己省吃俭用然后全部花费到我们身上了。所以那些认为父母老了没有把钱分给你们,认为父母欠了你们的该好好学学算账了,也该去想一下你能否还得清父母的那笔帐。
麦克墨菲冒着被瑞秋护士责怪的风险带着医院里的朋友们出门郊游;费力地拉票只为去看世界大赛...这些种种事情都能看出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反而瑞秋护士并不这么认为,反而和医院里的东医生们一样认为他即使不是疯子,也一定是个危险人物。了麦克墨菲做错了什么?他只是希望活的自由。倒是瑞秋护士和医院的医生们才是真正的疯子,而医院里那些被称为病人的人都有自己的思想,都有自己想要去做的事。
医院的医生们强迫麦克墨菲做额叶切除手术后,麦克墨菲几乎失去了他曾经所拥有的那种渴望自由的心。以至于最后麦克墨菲死在了医院,他和酋长日夜策划的逃离医院去加拿大的计划失败了。但没有关系,因为最后酋长逃离了医院,他带着麦克墨菲的愿望离开了医院。这也许就是精神上永远的自由吧。
第一节的心理电影鉴赏课我们看的是《飞越疯人院》,开始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还以为电影的主要内容是讲一些人从疯人院逃走了而已,但是当看完之后,我发现我错了。电影的主人公麦克默菲是笑着走进了疯人院,但是最后的离开却是死着离开的。
其实很打的程度上来说医院里住着没几个是疯子。而是住着一些为爱所伤、为情所困、暂时失去生活方向的人而已。他们是一群迫切希望得到救赎,想要回归正常人的弱势群体。而这个疯人院的大部分病人是自愿进来的。我想,也许他们来到这里很大程度上市想得到这里的医生和护士的保护,希望找回对生活的信心,但是他们错了。他们走进了一个无视人道,压抑人性的医院,无论是号称最优秀的护士还是看护都是冰冷的嘴脸,冷酷的行为举止简直是令人发指。他们通过一次次的挖开患者的伤口来“治疗”患者,根本就没有为患者考虑过。医院里,没有自由、没有人权,患者们象一群畜生一样活着。但是麦克墨菲的到来,给医院带来了新鲜的空气。患者们麻木的神经被激活了,久违的笑脸重新回到了脸上,生活又重新有了乐趣。他给医院的体制带来的冲击是不言而喻的。他通过挑战医院传统作息表、私自出海钓鱼。他所做的一切似乎干扰了医院的日常管理,但却是对医院缺乏人文化关怀的强烈抗议。但是他的行为惹怒了医院。在医生眼里,麦克默菲就是一个“疯子”,就是一个“异类”。他的思想、他的行为简直不可理喻。麦克默菲本来是有机会逃离医院的,但是为了同伴,他组织了一次集体舞会,最终错过了逃离的最佳时机。与自由失之交臂。影片最后一幕是大个子酋长望着奄奄一息的麦克默菲心酸不已,不想让失去自由的他痛苦地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好送他离开人世。
麦克默菲死了。但是他的死却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为什么一个好好的人会被怀疑成精神病人,为什么一个精神病人得不到其他人的尊重,麦克默菲向往自由,但是他的性格太张扬了。影片一开始就预视着他注定要失败了。
R.P.Mcmurphy是影片的主角,做事不喜欢别人的约束,或者说,不喜欢被束缚……极具个性、魅力的一个人。无论是在精神病人当中,还 是在正常人的眼中,他是个“异类”。他不甘忍受压抑窒息的环境,“不守规矩”的各种行为让人们视他为眼中钉。可也正是这样的人,他身上那种努力精彩地或者,不麻木自己适应社会,不逃避的鲜活的生命感让无数平凡人被其感染,为其折服。压抑的精神病院也因为他的到来而多了很多生机。Mcmurphy带“病友”们一起打球,打牌,呼吁时间表的改动……最感人的是,他对着一面没有打开的电视机,凭自己的想象,却能带动整个病房的人们为一场“胜利”的棒球赛而欢呼雀跃,关键是,呐喊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而是所有人都在呐喊,仿佛棒球赛的确赢了一样,这就是他的魅力所在。
Mcmurphy一直坚信自己是正常的,他一直在想方设法逃出这个“笼子”……可惜,如此极具魅力的一个人,最后却被那冷漠无情的护士长,被那可怕的条条框框,真的成为了一名精神病人,可悲!我没有想到,影片的最后会是如此的一个结局。但转而一想,也许正是这样的结局,才真实的反应了现在这个病态的社会吧。
影片的故事影射性基本放到社会各个角落都说得通。小到学校的教育体制,工作单位的管理体制,大到整个社会的社会体制,永远都是个人败于体制之下的较多。那种新的具有生命力先进性的东西能够最终取得胜利,也是在无数前者的牺牲基础之上积累乃至爆发才形成的。而影片也许就是献给这些牺牲者的一曲挽歌,唤醒仍旧沉睡的人们。看着影片,看着Mcmurphy,会让我想起中学时那些天真善良活跃却不爱学习很不听话的男生,因为两句和老师的口角和少年义气被勒令退学,后来也不知去了哪里,教室从此变成比疯人院还 要压抑窒息的死寂,突然有一天一伙人闯进教室打群架,其中一个熟悉的面孔在我眼前拿着桌椅狠砸另一个人,脸上再无少年那种单纯明媚的笑容。我当时的同情,心中的隐隐作痛和不知何来的巨大愤怒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减,也许自嘲代替了同情,但我永远无法忘记这件当时的小事,无法忘记这件杀人不见血的“惨案”。我也会想起科特·柯本,想起身边一些过往的很酷地活着的人。这个世界容不下天才和“孩子”,容不下叛逆者和“异类”,要么扼杀要么同化,他可以伤害控制人的精神,消磨人的意志,如不服从就去毁灭。一想到影片的故事真有发生甚至更为惨无人道(类似弗兰西丝·法默的悲剧),惊诧和愤怒还 有一股恶寒也就更甚。
看完《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我感触很深,也想打了很多,课后我又搜集了一些该影片的资料,对该影片的背景、内容作了进一步了解。所以,现在对该片谈一些自己的看法。《飞越疯人院》这部影片是由米洛斯.福尔曼指导拍摄,获得第四十届奥斯卡影片奖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等奖项,不难看出,该影片有多么的优秀。《飞越疯人院》是美国七十年代社会政治电影的代表作,影片中所描绘的那所精神病院是美国在那一段时期病态、压抑的社会缩影。这群疯子都是典型的代表,他们自愿来到这个疯人院,为的是逃避真实社会,但他们又希望反抗这个缩影的社会,可是每每到关键时刻,他们又自卑懦弱、逃避和害怕,又继续在昏暗的病房里玩着扑克拒绝一切的变革。但是,当他们能战胜自己的弱点,勇于抗击官僚主义时,他们是能够和正常人一样生存的、他们能够出海钓鱼,能在当业畅饮,能举办晚会,他们甚至能在球赛中战胜护工。他们渴望自由和权力,他们有能力按照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去生活,但是社会体制不允许,菁英阶层不允许,于是他们就无奈的打上了疯子的烙印,无奈的接受这个即将崩塌的、苟延残喘的社会体制,无奈的磨灭一切人性。
象征着官僚主义和菁英人士的护士长,他们是彻头彻尾的理性主义和专制主义者,他们以原则之上,一丝不苟的做着自己认为是对的事情,并以整顿和管理整个社会为己任。他们自持掌握了真理,拒绝深入和关怀一种完全陌生的生活状态,他们视一切与自己理想不同的人为异类,以内心深处希望除之而后快。一千伏电压是他们无情裁制的一种方式,每天一颗安眠药是他们统治的一种卑劣手段,每一天都一样的作息时间是他们束缚人命的牢笼。麦克是其中一名未完全束缚的疯子,尽管过程十分艰难,但他仍然为自己的权利和自由不断奋斗,不断追逐,在毫无趣味的疯人院中寻找属于他的乐子。
影片中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一句台词是“至少我试过了”。当麦克墨菲和同伴们打赌能搬动饮水机砸开窗子逃走,大家都说麦克搬不动,结果麦克真的没有那么大力气,没有搬动,但是他说了一句很经典的话,“至少我试过了”。是的,这句话很简单,但却告诉我们一个普通的道理:不必在乎结果,女里常识的过程很重要。至少它可以让我们问心无愧,无怨无悔。尽管在疯人院里受尽了各种非人的折磨,丹麦克始终未放弃自己的目标:逃离疯人院。生活中,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不妨给自己一个机会,在你犹豫时,不妨试一试。
在《飞越疯人院》中,由杰克.尼克尔森饰演的麦克墨菲在影片中的疯人院中也是不同的,他也不是个疯子。麦克墨菲是个有欲望有活力的人,把这样一个人置于疯人院中显然是有着天大的不同。
影片中的疯人院与主人公麦克墨菲是格格不入的,它死板,阴沉,压抑,压制人的欲望,抹杀人的个性。在这个疯人院中有严格的制度,还有执行制度的女护士长。在这样的环境下麦克墨菲必须是无法安然生存的,于是就有了他的追求,主张和反抗。但麦克墨菲的结局却是一个杯具,他被割去脑白变成了真正的白痴。但是,麦克墨菲能够算得上一个英雄,他给人们带来了期望。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充满了讽刺和批判的电影,导演在电影细节的表现上也是下了大工夫的。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段能够说得上扭曲的音乐,这就像是对疯人院中播放的柔和音乐的一种嘲笑,让人感受深刻。
导演对镜头的运用也十分精湛,片中需要表现人物内心的细腻感情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质,于是片中运用了超多的近镜,充分的用人物的表情动作刻画了其丰富的感情变化。而且,在麦克墨菲带领大家出去钓鱼的部分中,镜头又切换成远景,让人们看到船和大海,这样就把人们从压抑的近景中一下子释放出来,让观众真切的感受到自由。而且这一部分的画面也是由一段快乐的吉他乐引领的,更增加了那种脱离约束,自由自在的快乐,这种自由自在的远景画面在很多程度上也要归功于之前近景的超多运用,没有那些积累的压抑,我想那真切的自由的时段也会变得大打折扣了。
【飞越老人院电影中小学生观后感】推荐阅读:
飞越疯人观后感1000字作文11-30
飞越苦难作文1000字06-24
《老人与海鸥》教后感10-29
作文《老人与海》读后感10-14
老人与海读后感高一11-02
《老人与海》高中读后感12-09
小学生作文:关爱老人11-07
四年级老人与海读后感09-09
老人与海读后感心得2009-16
名著《老人与海》高中读后感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