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体育强市工作计划

2024-08-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体育强市工作计划(推荐6篇)

建设体育强市工作计划 篇1

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办好第**届全国运动会加快体育强省建设的决定》以及省体育局《XX省加快建设体育强省实施意见》的要求,我市结合实际,以“坚持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增强**体育综合竞争力,建设体育强市”为目标,以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不断加快体育强市建设步伐,各项工作均取得新进展。

一、抓住《全民健身条例》实施的契机,实现群众体育工作新发展。

我们牢牢抓住《全民健身条例》颁布实施这一千载难逢的机遇,积极作为,不断满足群众的体育健身需求。

(一)工程建设坚持高质量。

《加快体育强省建设决定》的实施,促进了我市的全民健身工程进入了一个由重数量向求质量转变的新阶段。为高档次、高质量、高标准地做好全民健身工程建设工作,我们牢牢把握“突出一个中心,服务两个大局,强化三个意识,处理好四个关系”。突出一个中心,就是突出“质量”这个中心;服务“两个大局”,就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的大局;强化“三个意识”,就是强化“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精品意识”;处理好四个关系,就是处理好眼前和长远、数量和质量、政府和社会、建设和管理的关系。从而保证了每一处全民健身工程都是群众利益最大化的精品工程,受到群众欢迎,被誉为“亲民、便民、利民”工程。

(二)活动开展坚持多样化。

在市级层面,我们按照“抓大放小”的原则,上半年由市体育局牵头精心组织了“X杯”**第十四届万人长跑活动、第三届XX艺术节和全民健身月启动仪式等,每次活动参加的市民都在万人以上。活动期间,我们还印发了一万多份《全民健身条例》宣传单。这些活动在全市范围内产生了较大影响,并起到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在“抓大”的同时,我们积极调动和发挥各单项体协在组织开展群体活动中的资源优势和龙头作用,鼓励、支持他们在原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组织开展有创意、有规模、形式多样的群体活动。上半年各协会组织的活动有上百次。在县级层面,我们鼓励支持各县市区体育部门深入挖掘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健身项目,形成本地特色,打造品牌活动。目前,X市的沙滩体育和大秧歌、X区的长跑活动

赛等已初具规模。

(三)健身组织网络坚持全覆盖。

为让全民健身组织网络“运行流畅,百姓满意”,使群众享受更多体育发展成果,我们“抓好两支队伍,管好一个阵地”,即抓好体育社团和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管好晨晚练点这个健身阵地,实现了健身组织网络的全方位覆盖。目前我市各类单项协会17个,“**市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也已在民政局立项即将成立,各级社会体育指员人数已近万人,晨晚练点2000多个。对已经建成的晨晚练点,实行挂牌服务制度,公示站点负责人、健身指导员、健身项目、练习指导时间、健身器材使用方法等,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一个安全、舒心、科学的健身环境,吸引更多的群众不断加入到健身队伍中来。

二、夯实基础,竞技体育工作保持可持续发展。

在竞技体育工作中,我市以“为体育强省贡献更大份额”为目标,自我加压,开拓创新,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

一是抓好项目布局调整工作。

按照“强项更强、弱项变强,空项补上”的原则,我市对竞技体育项目重新调整布局,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省内外领先水平的项目,强化一批在全省拥有竞争优势的项目,突破一批潜优项目、新上项目和弱势项目,项目布局更加科学合理。

二是抓好基础训练工作。

坚持“三从一大”训练原则和“两严”方针,继续探索完善训练工作基础年、积累年、强化年、突破年的周期训练规律,深入研究各项目的运动特点和制胜

规律,积极开展训练理论、训练方法、训练手段的创新,科学训练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三是抓好市县两级体校建设。

市县两级体校是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石,是培养体育专业人才和世界冠军的摇篮。**的竞技体育能有今天的辉煌,得意于此,今后我们要采取有力措施,不断夯实这一基础。我们要依靠市县两级政府的共同努力和积极投入,使两级体校的办学条件得到更大改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体校内部管理工作,为此,我们在全市统一制定了训练、教学、后勤、纪律、考核等十多项规章制度,使两级体校真正成为体育人才健康成长的摇篮。目前,我市体育系统辖4个市级训练单位,10所县级竞技体校,市县两级共有教练员223人,在训运动员4000多人,共开展了25个竞技体育项目。有“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8个,占全省的24%;“X省优秀运动队后备人才训练基地”13个,占全省的22%,市、县两级体校的数量、办学规模保持了增长势头。

三、选准突破口,推动体育产业加快发展。

一要积极发挥国有公共体育设施作为体育产业主阵地功能,把现有场馆做大做强。我市拥有省内一流的场馆设施,在保证业训队伍训练的前提下,我们最大限度地向市民开放。**体育公园常年向市民开放的健身娱乐项目有30多个,在重要时间节点,我们还举办一些大型的健身娱乐活动。上半年,我市利用现有场馆成功举办了

2010年苏鲁豫皖晋冀城市射击比赛、2010年“山东万泰杯”全国7人制橄榄球冠军赛、2010年中国乒乓球俱乐部甲A比赛、“张裕”2010年世界杯蹼泳赛等多项赛事。场馆的充分、高效利用,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弥补我们训练经费不足,而且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还将转变发展观念,不断开拓创新,把硬件用硬,把软件做硬,实现体育场馆效益最大化。

二是开拓思路,放宽视野,在培育市场上下功夫。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体育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有着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要审时度势,充分利用来之不易的发展机遇,走向社会,面对市场,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开办满足不同群体健身需求的健身服务业。近期重点抓好健身俱乐部的扩点增面,下一步要以俱乐部为平台,积极拓展体育指导业务。

四、落实“一把手工程”,推动体彩工作健康有序发展

为推动体彩工作更好发展,我们全面贯彻落实省体彩“用精兵强将,抓县域市场,创全新局面”的工作方针,牢牢把握体彩的“生命线”地位,全面落实“一把手”工程,推进了体彩工作的发展。

一是加强体彩队伍建设。

为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能力强的体彩队伍,我们一方面加强对现有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了他们的销售理念、营销技能和投注技巧;另一方面对新聘任的8名体彩办专职副主任,通过传、帮、带,使其迅速进入了角色,进一步夯实了体彩发展的人才基础。

二是加强制度建设。

在员工管理上,我们建立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定任务指标,明奖惩依据,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为保证体彩安全,针对体彩发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我们建立和完善了《财务管理制度》、《出入票工作制度》和内部审计检查体系,严格规范设备采购、资金使用和对外合作程序,建立对大额购彩、兑奖资金的风险警示制度,保证了资金安全,为体彩发展建立了制度保障。

三是加强对落后网点的整改。

针对我市落后网点较多的情况,我们组织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逐一走访每一个落后网点,查找落后原因,在此基础上,制定整改方案,落实了限期整改责任人。对那些确实不具备整改条件的,劝其转让,尽快盘活资源,落后网点整改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四是加大宣传力度。

我们在**晚报上增设体彩专版,增加户外广告宣传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体彩的知名度,树立了体彩的公益形象。世界杯期间,我们还在**晚报上开辟了“竞彩屋”专刊,助推了我市体彩销售工作。

我们尽管做了大量工作,但从上半年的体彩销售情况看,销量和在全省的位次并不理想。最近我们正在认真分析原因,对症下药,争取下半年打个翻身仗。

建设体育强市工作计划 篇2

1.Graduate Dept., 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Sports Culture Development Center,General Administration of Sport of China,Beijing 100061,China;3.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

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对提高上海广大市民的健康素质,弘扬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城市精神,增强城市影响力和社会凝聚力,拉动经济增长,推动上海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发展服务市民健康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增强市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市”的奋斗目标,并规定了具体任务。“体育强市”不仅仅指竞技体育的强势发展,“体育强市”建设本质上是一个竞技体育、群众体育、体育产业、体育赛事、体育人才培养、体育场地设施并驾齐驱、共同发展的过程。“体育强市”建设对于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提升上海城市形象以及提高上海市民身体素质都具有重要意义。公共体育服务关乎广大市民基本体育需求和体育权益的实现,更是建设“体育强市”的基础与保障。无疑,“体育强市”建设对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上海建设“体育强市”的相关背景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市加快推进“四个率先”(率先转变发展方式、率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关键时期。作为社会发展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很大的机遇与挑战。《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发展服务市民健康的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增强市民体质,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建设体育强市”作为体育事业的奋斗目标。《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力争到2015年,把上海基本建设成为全民健身体质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为了推进建设“体育强市”的战略部署,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于2011年11月颁布了《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市建设的意见》,该文件阐述了体育强市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了体育强市建设的总体目标,即“力争到2015年,把上海基本建设成为全民健身体质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部署了六大主要任务,即“全民健身迈上新台阶、竞技体育创造新成绩、体育产业实现新突破、体育赛事提高新效益、业余训练培育新人才、体育设施提升新层次”。由此可见,“十二五”期间,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体育强市是市政府的重点工作,也是上海体育事业发展的核心方向。

2 公共体育服务:上海“体育强市”建设的基础支撑

公共体育服务即公共组织为满足公共体育需要而提供的公共物品或混合物品[1]。公共体育服务以广大人民群众为轴心,旨在为人民群众提供便利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化的体育组织、科学的健身指导、准确的体质测评等服务内容。公共体育服务是一项惠及民生的系统工程,从民生角度来构建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的长效机制,是体育事业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时代需要,更是上海建设国际体育强市的基础性支撑。“十二五”期间,国家将“大力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作为体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明确提出要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为宗旨,以建设体育强国为目标,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建立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让体育回归民生,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

上海“体育强市”建设以满足市民多元化体育需求,形成科学合理的生活方式,促进市民身心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与落脚点,这与公共体育服务具有共同的价值诉求。公共体育服务惠及全体市民,对于培养广大市民的体育热情和健身意识、增强市民体质健康、促进体育生活化、培育体育产业市场、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形成浓郁的城市体育文化氛围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为包括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描绘了蓝图,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各地也正在研究制定本地区的基本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当前,上海正在建设成为全民健身体质增强、竞技体育成绩突出、体育产业发展迅速、重大赛事效益显著、体育文化氛围浓郁的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体育强市,这对上海的公共体育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必然会相应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标准、水平、数量和质量,作为体育强市基础支撑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理应得到不断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作为一项以满足群众公共体育需求为目的的“实事工程”,是上海市建设“体育强市”的基础支撑和切实保障。

3 “十一五”时期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取得的成就

3.1 制度化建设逐渐加强

“十一五”期间,针对公共体育服务上海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重要文件与法规,这些制度化政策法规的出台为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提供了依据与保障。《上海市体育发展“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十一五”时期群众体育工作的重点即构建并完善具有上海特色的多元化全面健身服务体系,提高市民体育健身意识,满足群众的体育需求。在“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的引领下,2006年针对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上海市体育局群体处制定了《关于加强上海市社区公共运动场建设的意见》和《上海市社区公共运动场开放管理办法》,指出社区公共运动场的设计应做到“四注重”,注重亲民、便民、利民的健身效果;注重公共安全;注重与绿地的协调;注重与环境的匹配。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因地制宜、资源整合、实事求是、以区县为主的建设原则。建成后的运动场应常年对外开放,每天对外开放时间一般不得少于8小时。然而,社区公共运动场的建设与开放仍然不能满足庞大的社会需求。2007年上海市体育局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全国试点区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将上海市长宁区、杨浦区作为试点区域,对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探索学校体育场地开放的安全、有序、长效运行机制,同时要求社区应加强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期间的健身指导。为了监督社区与学校场地设施的开放情况,2008年上海市体育局出台了《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评估办法(试行)》和《上海市学校体育场地向社区开放工作评估办法》等文件。

3.2 便民化设施不断增多

“十一五”期间,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物质基础——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的数量不断刷新,便利、亲民、利民的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成为公共体育服务取得成就的有力体现。2006年上海市全市共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130个,社区市民健康体质监测站80个,社区健身苑201个,居(村)委会健身点4537个,配备各类健身器材8.2万件。同时,围绕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启动农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全年建成各类农村体育健身运动场95片、乡镇健身苑(点)180个。2007年全年共建成社区健身苑201个,基本覆盖街道、乡镇;建成社区健身点4586个,覆盖100%的居委会和80%的村委会;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176个;建成农民健身设施400处。2008年新建社区公共运动场46处130片,新增体育设施面积50000平方米。截止到2008年底,全市实际可向市民开放的社区公共运动场共有220处,有124处对市民免费开放,占总数的56%。同年,政府继续加大对于农民健身工程建设的投入,共投入3848万元,新建农民健身工程431处,新增体育场地面积260000多平方米。2009年全市建成社区公共运动场261处,合计建成各类运动场地637片37.8万平方米;建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1033处,设施 1490 个,总面积 61.8 万平方米。[2]

3.3 系列化活动初具规模

群众性体育活动作为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市民体育兴趣与体育意识的有效手段。“十一五”时期,上海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取得了显著的效果。2006年,上海市体育局组织开展了全民健身活动周、社区健身大会和全民健身节三大品牌活动;并积极开展青少年寒暑假体育活动和比赛,有2300多名中小学生参加了第24届上海市中小学生跳踢比赛;有6400多名中学生参加了“新闻晨报杯”篮球赛和“新民晚报杯”足球赛;有近7万名中小学生参加了游泳培训。2007年,成功组织了东方明珠市民元旦登高、新春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月等活动;组队参加了迎奥运全国亿万妇女健身展示大赛;举办了第六届农民运动会。2008年,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组织开展了东方明珠、松江佘山元旦登高长跑活动,春节“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春节健身大拜年”,“日行一万步,健康迈向奥运会”上海市公务员全民健身系列活动,“我的奥运我参与”等大型主题活动。2009年借助举办世博会的东风,除了继续推广东方明珠元旦登高、新春健身大拜年等大型群体活动外,于5月10日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8月8日成功举办了全国首个全民健身日活动,以健康跑的形式传达“全民健身与世博同行”的主题和“生活体育”的理念。在青少年暑假期间,市体育局会同市教委开展了“人人运动、学会游泳”活动,并继续开展“新闻晨报杯”上海市中学生篮球赛、“新民晚报杯”中学生足球赛和“东方体育日报杯”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这些活动丰富了青少年的课余生活,提高了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与欲望,受到社会的普遍欢迎。2010年继续举办了东方明珠元旦登高、市民健身大拜年活动;举办了社区体育大联赛;还成功举办了第二届上海国际大众体育节;针对中小学生群体,继续举办了中小学生跳踢比赛、中学生篮球赛、中小学生乒乓球赛、“人人运动、学会游泳”等,形成了具有品牌特色的针对青少年特殊群体的一系列健身活动。

4 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存在的问题

4.1 “制度设计”执行不力

在目前政府“管理行政”的体制下,无论是政府办体育、政府管体育还是政府养体育,都存在着实体与程序法律制度的缺失[3]。虽然上海市每五年都会制定《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规划》、《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等政策法规,文件中均多次强调要加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但政策、法规层面的制度设计和公共体育服务的联系还不够紧密,相关立法存在一定的不足。目前,上海市已经提出构建“公共体育服务”的号召,但仍缺乏具体、配套执行公共体育服务的法律、法规。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层面,政府是提供公共体育服务的主体之一,政府承担着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数量与质量的公共体育服务以及提供相关的财政支撑等职责,但法律制度上仍未清晰地明确政府在公共体育服务中的职能和角色定位。与公共体育服务内容相关的有些立法的地位不够高,比如《上海市社区体育工作管理办法(试行)》、《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评估标准(试行)》、《上海市社区体育健身设施开放管理评估办法(试行)》等多为试行的管理与评估条件,处罚力度十分有限。《上海市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只规定了一些比较宏观的工作任务与重点,仍缺乏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程序性法律。目前,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的绝大部分资源垄断在行政管理部门手中,由于没有程序限制和政策法规的约束,高度的集权配置致使公共体育服务的所有者、生产者和经营者合一,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造成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低下、公共体育服务质量不高、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财政负担沉重等窘境。

4.2 “多元主体”供给失衡

围绕着公共体育服务这一主题,最为核心的内容即为公共体育服务“由谁供给”、“供给什么”和“如何供给”三个问题。在这三个问题中,“由谁供给”是极其重要的问题,占据着主导地位。由于不同的供给主体,所供给的内容与模式存在差异。因此,只有明确了公共体育服务应该“由谁供给”,才能解决后续“供给什么”和“如何供给”的问题。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主要是政府主管部门。然而,随着上海市经济发展,上海市民的公共体育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与复杂化,政府这一单一的供给主体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目前,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仍然处于探索阶段[4]。但上海作为我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之一,政府应该充分利用市场进行公共体育服务产品的配置,如采用特许经营、内部市场、凭单制和政府采购等形式,发挥市场的积极作用,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效率。此外,在公共体育服务体系中,社会组织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社会组织作为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主体之一,其作用应该是十分巨大的。社会组织是政府、市场、社会三个供给主体中群众基础最深厚、感染力度最强的一种供给主体。社会组织是能够促进市民之间交往、激发市民体育运动兴趣以及满足市民日常公共体育服务需求的一种组织形态。然而,纵观上海市“十一五”期间举办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如东方明珠市民元旦登高、新春健身大拜年、全民健身周、全民健身月、“日行一万步,健康迈向奥运会”上海市公务员全民健身系列活动等活动均是由体育局举办的群众性体育活动,而由社会组织运作与举办的群众性活动相对较少。

4.3 “以需定供”尚未畅通

“十二五”时期是上海市城市转型的关键时期,《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强调要实现上海市由生产型向服务型城市转变。服务型城市背景下的政府,应该改变传统的“管理者”形象,将自身定位为“服务者”。然而,上海市目前构建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具有比较明显的政府意志,即由市政府和体育主管部门,根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需要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依据现实体育资源条件而设立的政府期望目标,并没有完全体现市民的体育需求及其变化特征。有研究表明,上海市民对于政府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并不满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向市民开放的公共体育场馆数量少,免费开放率低,免费开放的时间过于短暂,免费开放时段不合理;健身场馆收费价格偏高,与一般民居的消费能力不相匹配;所能提供公共服务产品数量较少、种类单一,现有健身点、健身苑已经不能满足少年、青年和中年人的健身娱乐需求;目前社区公共体育场在规模上和地点的选择上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全民健身点的布局不尽合理,未能充分体现其便民性[5]。由此可见,以市民体育需求为导向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首先要了解市民需要什么样的公共体育服务,政府应在其掌握的资源和具备的能力范围内尽力提供相应的服务;其次是市民的体育需求发生变化时,政府应积极回应市民新的体育服务需求并确保满足市民的体育公共需求[6]。然而,目前政府较少关注民众的真实想法和评价,在所谓的公共体育服务过程中也因此往往缺少民众的表达和参与的环节,因而在许多地方所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脱离民众的需要,造成服务与需要的错位乃至脱节,其服务的内容和项目往往是上级的“规定动作”或者是官员的“想象”,甚至是一厢情愿。

5 建设“体育强市”进程中公共体育服务的发展

5.1 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础

公共体育服务是建设“体育强市”的基础与保障,加快建设“体育强市”的步伐,最基本与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夯实公共体育服务基础。公共体育服务的重要内容是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建设以及公共体育服务相关政策法规的完善。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进程中,为了确保公共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更加完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即将新建的公共体育场馆在选址和规模上进行合理的规划,提升公共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覆盖面积。加大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场地与设施的开放力度,可以着力打造以区级大型全民健身中心为引领,以街道全民健身活动中心为枢纽,以社区全民健身点为重点,以居民区体育设施为基础,以学校、企事业单位向社会开放的建设设施、社会经营性健身俱乐部为补充的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此外,政府应该进一步出台实施公共体育服务的程序性法律,强化政策法规的约束和程序限制,改变管办不分、政事不分的局面,使公共体育服务在完善过程中可以做到有法可依、有理可循,有充分的法律法规保障。

5.2 丰富公共体育服务内涵

建设公共体育服务体系,须处处以人的幸福为依归,以人的身心和谐发展为主旨。离开了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关注、对人的生命品质的关怀,再多的健身设施、再好的硬件环境,也将事倍功半[7]。在建设“体育强市”的进程中,可以将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主题活动作为依托,以晨晚练健身点、健身展示大会、新优健身项目培训为引领,广泛开展体育健身活动,调动全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上海市的生态环境优势,将体育活动与生态公园、绿色湿地相结合,使市民在参与体育运动的同时,能够体验良好的生态环境、陶冶身心,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实现群众体育与生态城市建设的融合;应更加积极承办各种大中型体育赛事,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深刻领悟奥运争光与全民健身的共鸣。依托社区健身俱乐部,社区之间通过举办各种社区间、家庭间健身、竞技一体的体育联谊活动,对市民喜闻乐见、基础深厚具有地区特色的项目进行挖掘﹑整理﹑推广,如海派秧歌、排舞、手杖舞等等,真正实现“一街(镇)一特色”。依托学校和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继续深入开展每天锻炼1小时、人人学会游泳、校园足球等活动,大力推进阳光体育大联赛,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此外,应加强一直处于薄弱环节的职工体育建设,推进以企业组队、企业交流、企业办赛为模式的职工体育大联赛,培育“一企一操”、“一企一队”、“一企一会”、“一企一赛”的企业体育活动品牌。[8]

5.3 培育公共体育服务多元主体

政府是公共体育服务的主要供给主体,但不是惟一供给主体,需要市场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参与。在上海城市转型的大背景下,政府的管理职能需要进行进一步调整与转变,政府应由过去的高度集权,逐渐将权力下放给企业和社会,形成多元的供给主体体制,尤其在准公共体育产品的领域[9]。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体育健身意识的提升,广大市民公共体育需求日益多元化。不同的供给主体,能够提供不同的公共体育产品和服务,这是满足公民多层次、多方面体育需求,可以避免政府单一供给所产生的供给效率低下的问题,实现公民基本体育权利的保证。政府可以通过特许经营、使用者付费与服务外包等方式,将市场引入到公共体育服务领域中来,如可以将某些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权转让给市场,使得公共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市场可以通过引入价格机制、竞争机制等,增强公共体育服务产业活力,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公共体育服务的供给效率[10]。此外,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和民间健身组织等社会组织在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上的作用,使其能够分担政府的一部分职能,改善政府由于能力不足而带来的供给效率偏低的困境。

5.4 构建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机制

现阶段,上海市公共体育服务评价机制尚未建立具体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使得公共体育服务评价相对空泛,尚未起到应有的监督与激励作用。在评价过程中重形式轻效果,只注重公共体育服务年度资金投入数量、体育场地设施建筑面积等等,而忽视了公共体育服务的成本效益分析。况且,单一的“自上而下”监督机制无法体现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满意程度,缺乏自下而上的监督、问责机制。在评价指标的设定中,除了包含政府对于公共体育服务的投入外,还应注重对投入产出效益、体育设施利用率以及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满意度的评价指标等。市民是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主体之一,应建立健全市民在公共体育服务方面的参与机制与表达机制,形成“自上而下”的考核问责机制和“自下而上”的公众监督机制,将市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评价以及政府对于市民评价的回应纳入到政府绩效考核之中[11]。在政府政绩评价体系中应增加公共体育服务的权重,使民生工程中公共体育服务项目占据应有比例[12]。在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体系中,也应增加体育场地设施、体育锻炼达标情况、居民体质监测等指标,以丰富对于体育事业发展的评价体系。为此,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体育服务评价体系,构建包含评价取向、评价主体、评价内容与评价指标的完整评价系统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1]肖林鹏,李宗浩,杨晓晨.公共体育服务概念及其理论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7(2):99.

[2]上海市体育局编.上海体育年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3]叶小兰.健康权视野下的体育公共服务探析——基于人权视角[J].体育与科学,2010(3):29.

[4]郑家鲲,张怀波.影响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发展的因素及对策[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2(5):20.

[5]沈建华.上海市体育公共服务的需求[J].体育科研,2008(2):38.

[6]曹可强.论政府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需求导向——以上海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11):4.

[7]戴健.公共体育服务要立足人的幸福[N].文汇报,2012-08-08(5).

[8]上海市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Z].

[9]周爱光.从体育公共服务的概念审视政府的地位和作用[J].体育科学,2012(5):69.

[10]荆俊昌,冯欣欣.服务型政府背景下公共体育服务的多元化供给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0(6):67.

[11]吴理财.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六个特性[J].人民论坛,2011(10):39.

建设体育强市工作计划 篇3

——在深入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文化强市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

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王荣

(2012年2月28日)

这次会议,是市委市政府召开的一次专题性文化工作会议,也是在新形势下凝聚全社会力量、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一个动员部署会。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深圳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总结我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的成绩和经验,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为深圳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提供强大的文化支撑。

过去30多年,深圳不仅创造了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发展奇迹,也创造了文化发展的奇迹。特别是“文化立市”战略的实施,掀开了我市文化大建设大发展的新篇章。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我市率先完成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任务,文化发展活力不断增强,连续三次荣获“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地区”称号;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基本建成普惠型、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民文化权益得到有效保障;文化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探索出一条“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发展新路子,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文博会规模和影响力逐年加大,累计总成交额突破5000亿元,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迈出坚实步伐;文艺精品不断涌现,《走向复兴》、《命运》等深圳文艺作品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去年筹备和举办大运会的过程中,全市宣传文化战线组织了大规模、立体式的舆论报道,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明志愿行动,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充分彰显了“不一样的精彩”。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各级各部门和全市人民的团结奋斗,更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全体同志的拼搏奉献。

去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号角,开启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征程。推进新时期深圳的文化改革发展,既要有高度的光荣感和充分的信心,也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切实增强危机感、责任感、紧迫感,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全面推进“文化强 1

市”建设,以文化的发展、文明的进步来实现高质量的科学发展、实现高水平的社会和谐,为深圳当好“两个排头兵”提供有力支撑。

建设文化强市,是新时期我市提出的新的战略目标,有一系列重大问题需要加以科学把握、正确驾驭。特别是,必须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是要坚持“文化改革”与“文化发展”相促进。改革与发展是文化强市建设的“车之两轮”、“鸟之双翼”。改革创新是文化发展的根本动力,文化发展为改革创新不断提供新鲜的课题。

二是要坚持“主流引领”与“鼓励多样”相结合。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以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主流文化来引领社会发展、引领文明进步。同时要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鼓励不同文化形式和艺术风格竞相发展、提倡不同观点和流派充分讨论、促进不同文艺品种和文化业态积极创新,努力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生动局面。

三是要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强市建设,必须正确把握文化产品的“两个属性”、“两个效益”,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四是要坚持“国际化特征”与“本土化特色”相兼容。作为一座“窗口”城市、开放大市,“国际化”应当成为深圳文化发展的重要取向。同时,也要让深圳的文化始终植根于优秀的中华文明,真正建成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国际文化名城。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市,要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第一、要着力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共建和谐精神家园,争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先进市”。

新形势下,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特区事业发展的各领域,体现到城市人文精神建设的各方面。特别是,要大力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打造“深圳学派”,形成具有全球视野、中国气派、深圳特色的研究群体。要动员全社会力量,认真总结经济特区建立以来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特区精神”、“大运精神”,与时俱进地提炼出能够代表城市精神的核心价值理念,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应有贡献。同时,要不断完善文明创建工作机制,大力推进“志愿者之城”、“爱心之城”建设。

第二,要着力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保障市民文化权利,争当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示范区”。

新的发展时期,要进一步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围绕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加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从“基本性、均等性”向“优质化、便利化”发展,率先建成全覆盖、多层次、高水平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全国公共文化建设的示范区,让不同层面的市民更好地实现文化权利、分享文化成果。当前,尤其是要按照特区一体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完善全市公共文化布局,加大对原特区外地区的文化投入,规划建设一批代表深圳新形象的标志性文化设施,全面推进“十分钟文化圈”和“一公里文化圈”建设,使深圳公共文化设施覆盖率和服务效能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第三,要着力发挥深圳自身优势、提升核心竞争能力,当好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头羊”。

深圳文化产业发展要立足自身优势,在提升核心竞争力上下更大功夫。特别是要认真抓好文化创意产业《振兴发展规划》及配套政策的实施落地,充分发挥深圳科技、金融和旅游等产业发达的优势,突出“文化+科技”、“文化+创意”、“文化+金融”、“文化+旅游”的特色,整合文化产业资源,积极培育新型业态,建设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文化企业;不断强化文博会、深圳文交所、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三大国家级文化产业平台的功能,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力争尽快打造出具备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企业航母”。今年内,要有计划地推出和开工建设几批文化产业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

第四,要着力创新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当好文化体制改革的“排头兵”。

在新形势下,深圳的文化体制改革还需要进一步“在深化上下功夫、在攻坚上动真格、在创新上求突破”,力争在中央高度关注、全国亟待破题、深圳具备条件的重点领域,率先拿出一些有分量、有影响的改革创新举措,为全国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益借鉴。要改革完善公共文化多元投入机制,降低准入门槛,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全民参与、富有活力的文化建设新格局;要进一步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管理的新模式,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努力为广大市民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要创新国际文化交流机制,形成更加广泛的多层次、多领域对外文化交流格局。

第五,要着力扎根特区创新实践、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打造文化精品力作的“高产田”。

在新的发展时期,要继续鼓励支持深圳的文化精品创作,大力引进和培养高素质的文化人才,打造“文艺深军”,不断推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富有艺术内涵、在全国有广泛影响的精品力作。要组织全市文艺工作者开展多种形式的“走基层、听民声、创精品”活动,创作出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伟大作品。今年是党的十八大召开之年,当前尤其是要围绕“迎接十八大”这一重大主题,精心策划、认真抓好文学、音乐、影视等方面的创作,加快推出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具有全国影响的文艺精品,向党的十八大献上一份特区人的精神厚礼。

第六,要着力增强文化传播能力、充分展示城市形象,打造一流现代传媒的“新高地”。

全市各新闻媒体要立足深圳特殊的社情、民情、舆情,继续唱响主旋律,坚持正面宣传为主,提高舆论引导的及时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影响力,发挥媒体的独到作用,自觉成为城市管理与社会管理的有生力量。要适应“网络时代”、“微博时代”的到来,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不断提高引导和管理水平,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信息安全与社会和谐稳定。深圳现有的三大集团要充分发挥现有优势,深化改革创新、增强竞争实力,适时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提高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努力打造在全国、全世界都有广泛影响的一流现代传媒集团。

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全市上下共同的任务。要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要求,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全市上下合力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工作格局。各级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要将文化发展纳入本地区、本部门整体工作计划和重要议事日程,与经济社会发展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特别是“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进一步明确自身职责,落实工作责任,全力抓好任务分解,把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具体岗位、具体项目,确保工作不打折扣、抓出成效。

宣传部门是文化强市建设的牵头协调部门和文化发展的“主力军”,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认真落实文化发展各项目标任务,并切实加大“文化强市”的宣传力度,积极搭建全民参与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平台,努力把文化建设变为市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共同追求,从而不断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新活力,形成推动特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强大合力。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建设教育强市 篇4

意 见

(2 0 1 2年2月2 7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及全国、贵州省、遵义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中共仁怀市委、仁怀市人民政府就加快教育事业改革发展步伐、推进教育提质升位、建设教育强市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必要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教育改革是加快仁怀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两基”通过“国检”,各类教育持续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积极贡献。但总体看,我市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很不协调,教育投入相对不足,教育观念较为落后,选人用人体制机制不活,教育资源配置不优,学校管理水平较低,人才培养质量不高,校长及教 1 师素质和能力难以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广大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不高,教育发展水平与经济强县(市)形成了较大反差,已成为制约我市社会经济跨越 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才能有效解决当前我市教育发展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加快发展、提速赶超,使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迫切需求相适应。

(二)建设教育强市是仁怀率先转型跨越的必然要求。

民族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工程。振兴仁怀教育,建设教育强市是提升人民群众素质的根本途径,是加快富民强市的战略选择,是构建和谐仁怀的重要内容,是仁怀率先转型跨越的必然要求,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工作的战略重点之一。全市上下要切实增强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紧迫感和责任感,进一步突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促进全市教育事业跨越发展。

二、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工作原则,着眼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紧紧围绕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深化教育管理和人事管理体制改革,突出抓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着力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教育制度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教育质量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教师安居乐教“六大工程”,不断强化教育环境、教育投入、制度建设“三个保障”,加快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为仁怀经济社会率先转型跨越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目标任务。到2020年,教育结构明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科学合理,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显著提高,率先实现遵义市确定的中长期教育发展目标,使教育发展的主要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基本形成“发展均衡、优质高效、特色鲜明、充满活力、人民满意”的教育发展新格局,基本建成“贵州教育强市”。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稳妥推进“两项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1.深化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以简政放权和转变职能为重点,坚持以市为主,强化乡镇(街道)责任,改革乡镇(街道)中心学校管理体制,加强和改进学校管理。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建设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现代学校制度,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健全学校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教师职务评审委员会、校务公开、师生满意度测评等学校民主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科学决策和民主管理。鼓励和支持学校大胆创新,大胆进行综合改革实验,进一步激发学校发展活力。

2.深化人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管理体制,逐步实行城乡统一的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编制标准。任何 单位不得以各种名义和形式抽调教师从事教育教学以外的工作。抓紧清理在编不在岗教师,杜绝在编不在岗现象发生。加强教师岗位管理,建立健全教师补充机制,完善按需设岗、公开招考、调动同考、平等竞争、择优聘任、严格考核、合同管理的运行机制,打破教师职务(职称)聘任终身制,严格执行三年一聘制度,建立学校用人动态管理新机制。改革完善高级教师考核办法,由教育主管部门制定考核办法并组织实施,考核结果报市委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审批,财政部门根据审批结果发放高级教师职务津贴。建立与聘任制度相适应,能够体现教职工岗位职责和工作绩效的工资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区域内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推动教师有序交流。逐步取消校长委任制,积极推行聘任制,探索试行职级制,完善校长负责制和目标责任制,推进校长专业化管理。

(二)突出抓好“五大任务”,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城镇要以社区和小区为依托创办幼儿园,农村要充分利用教育资源积极发展乡镇和村级幼儿园。加强学前教育管理,规范办园行为。实行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入园给予适当财政补助。到2015年,每个乡镇(街道)均有一所以上公办幼儿园,城区所有社区均有一所以上幼儿园。到2020年,村(社区)幼儿园(班)覆盖率达6 0%。

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配置教育资源,调整制定市级新 一轮教育布局规划,留足用地,分批建设,重点解决城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资源严重不足、校点布局不合理、适龄人口入学难、大班额等突出问题,满足城镇人口快速集聚的教育需求,切实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小学以方便就近入学为前提,合理调整校点布局,办好特殊教育学校和必要的教学点,确保适龄儿童依法受教育。逐步实现初中按每所学校服务区域人口2万人左右的比例设置,在人口相对集中的地方建设标准化寄宿制初级中学。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到2015年,全市

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达到贵州省新制定的义务教育标准和要求。到2 0 2 0年,全市初中办学条件和教育水平进入贵州省县(市)前列。到2015年农村初中学生寄宿率达70%,农村小学寄宿率达3 0%,到2020年实现应住尽住。到2016年全面撤销九年一贯制学校。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确保2013年实现初步均衡,2016年实现基本均衡。重视发展青少年校外教育。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在财政投入、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倾斜,提高农村学校和城镇薄弱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基本形成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3.积极发展高中教育。科学制定高中学校布局规划,在南部新城积极筹建中等教育园区,进一步优化普通高中教育布局结构,缓解城区教育资源紧张的矛盾。加大市级财政对高中阶段教育的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高中办学规模。明确不同高中的 办学定位,将仁怀一中和酒都高级中学建设成优质示范高中,五年内办学水平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将茅台高级中学建设成大规模普及型优质高中。重点推动仁怀四中办学模式改革,在综合高中创建和农村高中发展中走出路子、创出特色,形成仁怀高中教育具有重要影响的品牌。采取措施提高两所民办高中的办学水平。加快普及高中教育,有计划、有步骤地把高中阶段教育纳入义务教育体系。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建立和完善多元化办学体制,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鼓励、支持和引导社会力量举办高中阶段教育,促进办学体制、培养模式多样化,鼓励高中办出特色。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建设知名品牌学科,创建知名品牌特色,打造知名品牌学校,建设在全省有突出影响的优质高中教育高地。

4.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实施促进校企合作办学的政策措施,鼓励行业组织、企业举办职业学校,鼓励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多渠道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缩小普职差距。以职培中心为基础,整合职成教育资源,组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技术推广为一体的职业教育基地。积极争取创办以培养白酒酿造、营销等人才为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茅台学院),为将来创办茅台大学奠定基础。

5.促进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民办教育促进法》和《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民办教育大发展的意见》,制定落实促进民 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市政府每年安排2 0 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教育发展,扶持、规范一批民办学校提升办学水平。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依法加强民办学校管理,规范审批、评估和监督制度,取消不合格民办学校办学资质。支持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民办学校办学质量,建立健全激励和风险防范机制,促进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三)着力实施“六大工程”,扎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优化布局、增加投入,使教育硬件建设在全省领先,接近东部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县市。通过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按优质学校、标准学校、合格学校制定学校建设和装备标准。到2015年,2所高中、8所初中、1 5所小学成为优质学校,办学条件配备达东部同类地区学校水平;2所高中、1 5所初中、5 0所小学成为标准学校,办学条件配备接近东部同类地区学校水平;其余学校全部建设成为合格学校,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到2018年,全市公办学校装备条件与东部同类地区水平相当。

加快中小学信息化工程建设,到2015年,各级各类学校基本实现多媒体教学“班班通“,网上阅卷系统、视频会议系统、教学录播系统等覆盖全市5 0%以上学校。到2020年,建成教育基础信息数据库、教育基础信息系统和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字化校园”全覆盖。2.实施教育制度创新工程,推动以选人用人为重点的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以制度和机制改革推动仁怀教育快速发展。健全完善“凡进必考”、“调动同考”的用人制度。逐步建立校长公开竞聘制度,探索实施校长职级制管理。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考核制度,建立学校绩效与校长绩效综合考评体系,依据任期目标考评决定校长奖惩、晋级和聘用。逐步建立基于职级与业绩的校长薪酬制度,体现校长管理工作的绩效,集中精力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建立教师工作业绩考核评价新制度。建立“仁怀市教育发展奖励基金”,用奖励方式来体现教师的工作绩效。建立校长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事故问责制度,对于教学事故、其他教育责任事故实行问责。

3.实施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工程,全面提升校长、教师和教育干部的能力与素质。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强化师德师风考核,落实师德师风考核“一票否决制”。树立教师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贵州教育精神(开放自信,乐于奉献;攻坚克难,勇于争先。人一之,我十之,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不断提高教师敬业精神。实施全市教师基本专业能力过关考试,建立不合格教师退出机制。建立“教师教学规范体系”,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加大校长和教师培训力度,提高校长教学管理能力和教师综合能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双名”工程,委托国内重点大学帮助培养一批明星校长和明星教师。

4.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改进教学管理,改善工作条件,综合提高仁怀教育教学质量。积极推进教职工坐班制度,严格教 职工考勤管理。实施“核心学校改进带动工程”,选择高中3所、初中9所、小学l 8所作为核心项目学校,聘请知名教育专家直接指导其改进提高,运用核心项目学校带动区域内一批学校,推动学校全面改进提高。实施学校管理分类达标制度,建立教育管理各类规范体系,以规范和制度约束推动学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高。扎实开展教育科研和校本教研,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制度,整体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进一步加大初高中毕业班管理和奖励力度,不断提高中高考升学质量,确保中高考成绩稳步提升。

5.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理念,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遵义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见,健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加强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开发,切实开齐课程,开足课时。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师。进一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学校文化内涵。

6.实施教师安居乐教工程,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建设农村教师和寄宿制学校教师周转房,到2015年,各乡镇均有基本能够满足需求的教师周转房。积极研究城区教师住房优惠政策,探索建立 将城区教师住房纳入保障性住房范畴等优惠措施,逐步解决城区教师住房问题。鼓励有条件的学校逐步提供教师午餐,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制定教师办公设施标准,确保教师必要的办公条件。进一步完善教师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机制,实施教师每年体检制度。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切实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切实维护教师合法权益,吸引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制定鼓励和吸引教师到农村特别是村(点)校任教的相关政策,在评先选优、职称评聘、津贴补贴等方面向农村一线教师倾斜。从2012年3月起,村(点)校教师平均每人每月补助2 0 0元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切实关心离退休教师。

(四)强化“三个保障”,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1.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牢固树立教育优先发展的观念,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事业、财政投入优先保障教育发展、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需要的原则,形成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强大合力。市人民政府负责抓好统筹教育改革、中小学规划、布局调整和办学水平督导评估工作,筹措和安排市级财政教育经费,管好、用好上级和本级教育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工作正常运转。教育行政部门负责制定加快教育发展的措施,制定相关标准和工作要求,不断加强学校管理和指导,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财政部门负责按要求制定标准,落实预算,逐步加大教育投入。发改部门负责统筹协调学校规划建设,搞好立项工作,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投入。市编制、人事部门负责按照控制总量、盘活存量、适度 从宽、优化结构、有增有减的要求,做好教师编制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负责优先满足教育发展用地,完善学校用地手续,新征学校建设用地要减免本级相关费用。建设部门负责将教育布局规划纳入总规,加强教育工程质量监管,让教育工程成为人民群众放心工程。公安、司法、交通、城管、工商、文化等部门负责加大校园及周边环境整治力度,营造良好的治安环境和健康的文化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管理和传染病防治,防止发生学校公共卫生安全事故。宣传部门、新闻媒体负责加强教育宣传,大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市的良好氛围。学校负责加强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创建活动,增强师生安全防范意识,完善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定期演练,提高学校和师生应急处置能力,坚决杜绝火灾、踩踏等事故发生。

2.完善教育投入机制。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公共财政体制下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予以优先保障,切实做到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平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从2012年起,努力使市级教育经费支出逐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4%。完善义务教育财政全额保障、非义务教育财政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分担的教育经费投入机制,确保政策规定的各项教育经费及时足额到位,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按照《遵义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

(遵义市人民政府令 第5 6号),制定实施《仁怀市教育经费筹措管理办法》,加强教育经费筹措和管理。成立教育投资公司,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财力保障。依法足额征收城市教育附加费和地方教育附加费并全额用于教育。在确保正常教育经费投入的同时,市财政每年安排3 0 0 0万元“教育发展奖励基金”并滚动使用,奖励业绩突出的教师,资助品学兼优的学生。拓宽教育经费筹措渠道,积极鼓励和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加强对教育资源的监管,提高使用效益,防止资产流失。完善贫困学生就读保障体系,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扶困助学机制,确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因经济困难而失学。完善学校收费管理办法,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和各种资金使用管理,严禁教育乱收费。坚持勤俭办学,反对铺张浪费。

3.建立健全考核制度。制定分类考核办法,把乡镇(街道)和相关部门重视教育、发展教育、投入教育和保障教育等情况纳入领导干部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目标管理,层层分解任务,加强督促检查。注重考核结果运用,把教育工作考评情况记入干部政绩档案,作为干部表彰奖励、提拔使用、责任追究的重要依据。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建设教育强市目标全面实现

(一)加强领导。市成立教育强市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教育强市建设工作目标责任制,完善市级领导和部门定点联系学校制度,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教育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教育管 理主体职责,研究拟定并组织实施全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统筹管理并合理配置各类教育资源,管好用好各类教育经费,切实加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质量评价和队伍建设综合管理,大力推进教育改革创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确保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各项政策、措施和要求全面落实到位。教育系统要切实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健全各级各类学校党组织,充分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工作中的核心作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坚持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各乡镇(街道)要切实承担管教育、办教育的相应职责,动员适龄少年儿童入学和辍学学生返校,确保适龄少年儿童接受义务教育,为提高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各级各部门都要认真履行教育发展职责,切实维护学校正常教学秩序,营造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二)强化督导。加强政府教育督导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机构,独立行使督导职能。完善市人民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和考核机制,突出督政,强化督学,把建设教育强市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点,每年对乡镇(街道)教育工作督导评估,并将督导结论以适当的形式向有关部门通报或向社会公布,强化社会监督。

(三)严格问责。各职能部门和乡镇(街道)要全面履行教育强市建设工作职责,市委、市政府将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核,对履职不力甚至造成失误的,严肃追究领导班子和主要负责人责任。

质量强市建设动员会上发言 篇5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时间是5月中旬至6月上旬。主要任务是:一是制定工作评议实施方案。二是召开工作动员会。今天动员会后,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召开动员会,对代表开展调研和评议进行部署。被评议涉及部门也要召开好动员会,对自查自纠工作进行部署,自觉接受代表评议。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时间是6月中旬至8月中旬。主要方式有:一是通过媒体公告,征求意见。二是区政府及其部门开展自查自纠,完成专项工作报告,并印发各代表小组。三是区人大代表在走访选民调研的基础上,以代表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四是在代表小组评议的基础上,以片区为单位进行评议。五是区人大常委会组织工作评议调查组,通过座谈、走访、听取汇报、查看台帐案卷、明查暗访等方式进行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评议阶段。时间是8月下旬。召开评议大会。主要程序是:一是区政府向会议报告专项工作;二是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评议调查组报告调查情况;三是代表作评议发言;四是对被评议工作进行民主投票测评;五是被评议工作主要负责人作表态发言等。

第四阶段,整改总结阶段。时间是9月上旬至12月下旬。主要工作有:一是在工作评议调查组梳理汇总评议意见的基础上,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形成书面评议意见。二是区政府根据评议意见和整改要求,制定整改方案,并限期整改。三是区人大常委会会议听取整改情况的报告,并向区人大代表通报。四是区人大常委会党组搞好评议工作总结向区委报告。

在这四个阶段要始终贯彻公开、公正、民主、透明的原则。在整个评议过程中,新闻部门要全程参与,进行跟踪报道。

【会议发言稿范文】二

区人大常委会今年开展工作评议虽然只有两项,但时间跨度大,涉及面广,程序性规定也比较严格,同时被评议涉及单位的工作也很繁重。因此,务必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扎实推进,抓出成效。

(一)要坚持正确方向。评议工作必须自觉置于区委领导之下,把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评议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区人大常委会党组对评议中的重大问题及时向区委报告,以保证评议工作的正确方向。评议意见和评议工作总结应及时向区委报告。

(二)要坚持深入调研。深入基层、全面调查是搞好评议工作的前提,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决定评议的力度和效果。评议调查组和区人大代表要深入基层,坚持走群众路线,多做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采取各种形式和方法,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建议,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

(三)要坚持依法评议。评议的过程就是用宪法和法律法规来评价、衡量和促进工作的过程,人大代表、被评单位都要严肃对待,依法办事。被评议工作的涉及部门要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和公仆意识,自觉接受人民群众和人大代表的监督。参加评议的区人大代表和工作人员要依据法律法规,敢于监督,善于监督,并切实将支持寓于监督之中。同时对在评议工作中发现的问题,要严格按照法定程序交有关部门处理。

(四)要坚持求真务实。评议作为一种形式、一种手段,最终目的就是通过依法监督更好地支持推进政府工作。所以,这次开展工作评议不是评功摆好,也不是找茬子,挑毛病,而是要听真话、察民情,全面、客观、公正地进行评议,以求总结经验,推动工作,提高依法行政的效率和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促进被评议工作。

(五)要坚持讲求实效。评议工作要力求起到解决问题、改进作风、推动工作、提高效率的作用。要在边查边纠、边评边改的基础上,认真抓好评议意见的反馈和监督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和走过场。通过评议,切实解决一些突出问题,进一步推进我区城市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工作上新台阶。

同志们,开展工作评议是区人大常委会今年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要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按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认真履职,扎实推进,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加快建设“品质之城、美丽之洲”作出新的贡献。

【会议发言稿范文】三

同志们:

这次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主题是贯彻区委全会和全区党建群团工作会议精神,具体部署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形式是四会合一,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外宣领导小组会议、文创领导小组会议、文明委成员单位会议合起来开,既体现精简会议的要求,也有利于工作的整体部署。

刚才大会表彰了先进, 三位副部长分别就年文创工作、外宣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点进行了部署;会议还书面传达了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并就年度镇乡街道宣传思想工作考核及先进评选办法书面征求意见。几位区领导也就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很好的要求,希望大家能够认真对照贯彻落实。

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发展成果难能可贵的一年,是全区上下经受严峻考验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全区宣传思想战线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和“三力提升”活动为动力,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克难攻坚、砥砺奋进,全面推进理论武装、舆论引导、文化建设、文明创建、文创发展、对外宣传等各项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开展,全区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进一步巩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宣传引导振奋人心,全区上下共渡难关、共克时艰的信心和勇气进一步提振;应对突发公共事件主动及时、准确有效,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对外宣传手段逐步丰实,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提升,获得了“联合国最佳生态和谐环境美丽区”、达沃斯“最具投资价值区”、“最具人文魅力区”等重要荣誉和称号;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宣传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干部群众爱党爱国爱家乡的热情进一步激发;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城乡群众的公共文化权益进一步保障;文创产业发展氛围进一步浓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区服务业增速;文艺创作推陈出新,在全国、全省奖获情况又有新的突破;丝织技艺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余杭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区,被评为全国文物保护先进区;文明创建工作不断深化,打造“国内最清洁城市”和“清洁绿化健康文明”四位一体行动向广度拓展、向纵深发展。总之,全区宣传思想工作亮点纷呈,成果丰硕,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我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实现转危为机、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舆论支持。实践证明,我区宣传思想工作是有成效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是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队伍,是一支勇于创新、甘于奉献、能打硬仗、奋发有为的队伍。借此机会,我代表区委区政府和区委宣传部,向在座的同志们,向全区宣传思想战线的广大干部职工表示衷心的感谢,致以崇高的敬意!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们感觉有以下几个比较突出的特点:

一是宣传思想工作“三大格局”日益形成。不仅仅是宣传部门,全党全社会都在做宣传思想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各项重大任务,都是各地各部门团结协作的结果;取得的重要荣誉成绩,都是各地各部门共同的荣誉和成绩。大宣传、大文化、大文明的工作格局正在形成,让人欣喜。

二是宣传思想工作更加贴近中心、服务大局。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实施“六大发展战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中心大局找准定位、谋划项目、开展工作,服务大局、维护大局的意识和责任更加强烈。

三是宣传思想工作更加注重发挥“引领”功能。通过正面舆论引导、思想道德实践、精神文明创建、文化文艺活动,服务人、教育人、提升人,着力弘扬余杭人文精神,加强精神鼓舞、道德引领,激励全区干部群众创业创新,努力走在前列,引领发展。

四是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改革创新、激发活力。不断推进内容创新、载体创新、途径创新,推动宣传思想工作更加深入富有实效,努力满足群众需求;推动文化创意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转型升级作贡献。

今年,是巩固和扩大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年,也是为“十二五”发展打好基础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对于推动我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面完成“ ”各项目标任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继续按照“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的总要求,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宣传思想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大局,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科学的方法、更加有力的举措,尽心竭力做好各项工作,努力推进我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再上新台阶。

【会议发言稿范文】四

同志们:

积极实践我区“民主民生”战略,为了贯彻落实市委统筹城乡区域发展战略。提升我区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经区委、区政府研究,经 市委、市政府同意,即将推进 区市民卡工程。实施市民卡工程,区进一步加快融入 大都市的重要举措,将极大地便利 区市民的工作生活,加快我实现“融入大都市、同城同待遇”目标的步伐。有了这张卡,市民就能真正实现“一卡在手、走遍 提升我区城乡居民生活品质的迫切需要。市民卡应用以后,市民去医院刷卡就诊、乘坐公交车和出租车、去休闲旅游和公园、公共图书馆等可以更加方便快捷,还有办理各项个人社会事务以及小额电子支付等功能,最大的特点就是一卡多用、一卡多能”推动我区信息化和电子政务发展的有效载体。市民卡工程的有效实施不仅具有促进行政效率提高、完善政府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等功能,还可以有效推动政府职能部门及下属单位之间的资源共享、智能互动、协同服务,加快推进“数字 建设。

今年以来,区信息中心、民政、劳保、卫生、财政等市民卡工程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围绕市民卡工程做了大量细致扎实、卓有成效的工作,拟定出台了市民卡的实施意见、发放方案等相关文件,各项准备工作已经基本到位。当前,已经到了我区市民卡工程建设初战告捷的冲刺阶段。在这个关键时刻,区委、区政府在这里召开市民卡工程建设动员大会,就是要动员各有关部门精心组织实施,踢好临门一脚,确保今年年底之前我区首批市民卡顺利发放。刚才,区信息中心、劳动保障局负责人介绍了市民卡有关情况,区市民卡工程办公室、区教育局、农村合作银行负责人分别作了表态发言,沈昱同志对做好市民卡工程建设相关工作进行了动员部署,各有关部门都应该贯彻执行好。下面,我再讲三方面意见。

一、以人为本,把市民卡工程建设成一项便民利民惠民的民心工程

市民卡顾名思义是一张为市民服务的便利卡,所以在它的功能当中主要是方便市民的生产生活需要,满足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因此,实施市民卡工程,让各类社会服务功能围绕市民需求来进行提供,真正做到服务市民、方便市民,真正实现以人为本、以市民为中心,这正是党委政府“便民利民惠民”的具体体现,更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实践。在市场经济中需求决定供给,同样对于我区而言,市民的需求决定着市民卡服务内容的供给,这就使得市民卡服务必将是一个不断更新完善的过程。在今后的工作中,市民卡服务部门要注重倾听民声,及时了解市民的新要求、新期盼,进一步拓展市民卡的应用领域,切实把市民卡打造成为党和政府与市民百姓之间的连心卡、市民办理社会事务的贴心卡、使用方便安全的放心卡,让 老百姓真正享受“一卡在手、方便无忧”的现代化生活,让信息化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人民群众。

二、争创一流,把市民卡工程建设成一项推进信息化运用的示范工程

市民卡工程是一个城市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一项基础性工程,通过新建、改造、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系统,形成市民基础信息交换系统,以一卡多用的IC卡为载体,建立面向市民的市民卡政府为民服务体系,不仅为政府减少了信息系统建设的重复浪费,而且使市民能够更方便地办理个人社会事务、享受公共服务。为尽早实现 年底之前市民卡在我区全覆盖的目标,区级各有关部门要抢抓机遇、只争朝夕、争创一流,来共同推进市民卡工程建设,加速我区信息化发展进程。要坚持高起点规划,超前谋划、分步实施,逐步将市民卡服务功能拓展至政府服务、公共服务、商盟及金融支付等多个领域,充分满足市民需求。要坚持高标准建设,学习借鉴香港八达通卡等国际先进经验,按照省内领先、国内一流的标准,将我区的市民卡工程打造成一个体现资源整合、协同管理、联盟营销的城市公共服务综合应用体系。要坚持高效能管理,明确职责、完善措施,创新运营管理模式,确保市民卡安全有序高效运营。同时,要以实施市民卡工程为契机,大力培育信息产业,加快电信、有线、无线、计算机网络和政务网的“五网融合”,促进其在党务政务、产业、企业、社会管理和家庭的“五大应用”。

三、不断优化,把市民卡工程建设成一项整合提升公共服务的创新工程

市民卡是政府为市民提供各类公共服务的创新载体,是政府感知市民需求及其行为特征的电子标签,它既可以满足市民对公共服务的便捷、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也能够为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持,提高公共服务和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市民卡建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在实际运用中不断创新和优化完善,才能满足市民群众不断发展变化的新需求。所以,要及时梳理市民卡运用中所反馈的群众需求、满意程度等各类数据,有针对性地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并从方便市民消费和享受公共服务的角度出发,通过市民卡促使公共服务的整合和延伸,促使公共服务整合最大化。同时,要以实施市民卡工程为契机,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提高政府的服务效率、实现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充分满足公众对公共服务的需求。

同志们,市民卡建设关系到“民主民生”战略的深入实施,关系到服务型政府的打造,关系到“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建设,全区各级各部门务必发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以严谨细致的作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切实把这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向全区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会议发言稿范文】五

做好今年的宣传思想工作,既有重大机遇,也存在重大挑战。我们要从国际国内大背景、大趋势、大事件中把握形势,更要从余杭实施“六大发展战略”、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工作实际出发来把握形势,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增强工作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1.用好“四个机遇”

一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机遇。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提出了“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提高全党思想政治水平”的重大任务,这必将有利于进一步深化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深化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推进全民学习、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区委区政府也对深化“三力提升”活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作出了具体部署。宣传部门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城区建设中发挥着组织指导引领的主力军作用。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客观上有利于拓展宣传工作的载体,增强宣传部门的职能,我们要认真研究好、谋划好、实施好。

二是发展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的机遇。去年国务院出台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而在浙江省、在杭州市、在我区,文化创意产业更受重视,作为3+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举措。可以这样认为,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辟了新的战场。

三是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宣传思想工作的机遇。近年来,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各级党委政府对宣传文化工作日益重视。胡锦涛总书记多次强调,经济工作搞不好要出大问题,意识形态工作搞不好也要出大问题。赵洪祝书记在全省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说,要牢固树立抓宣传文化工作就是抓方向、抓未来、抓发展的理念,把宣传文化工作作为有力保证,作为战略任务,摆上突出位置。区委区政府也非常重视宣传工作,专门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全区宣传思想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构建“大宣传、大文化、大文明”工作格局,发挥“引领”作用的明确要求,为做好宣传思想工作创造了更加优越的外部条件和政策保障。做好宣传思想工作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四是社会信心指数上升的机遇。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大到全国,小到余杭,都实现了经济持续较快增长。越来越多的老百姓从实际生活中,从发展实践中深刻体会到,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这为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感染力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为深入开展思想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宝贵财富和生动教材。

2.应对“四个挑战”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影响仍在持续,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振信心、推动发展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当前我们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依然严峻,我区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够牢固,特别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进一步增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意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更加有效地深化经济主题报道,切实做好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工作,做好促进发展、维护稳定的工作,为全区人民坚定信心、克难攻坚,圆满完成今年经济工作各项目标任务营造浓厚的思想舆论氛围。

二是社会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凸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道德选择、价值取向等方面的独立性、多样性、差异性、选择性甚至逆反性日益增强,社会舆情更加复杂,引导工作难度更大。一些西方国家加紧利用各种渠道向我推销其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意识有所滋长;一些与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和矛盾增多,一些干部作风不正、消极腐败现象的发生等,容易造成人们情绪上的波动和思想上的困惑,引发偏激言论和非理性行为。如何更加有效地宣传和动员群众、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宣传文化工作面临的一大挑战。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时刻牢记守土有责,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落后思想的影响,不断巩固共建共享“品质之城、美丽之洲”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是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带来文化传播格局的深刻变革,占领文化传播制高点、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水平的任务还相当艰巨。随着互联网、3G手机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人类社会正经历自印刷术发明以来第二个“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方面为我们开展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提供了新手段、新载体、新平台和新阵地,另一方面也对传统主流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提出了新挑战。如何掌控文化传播新格局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主导权,是一项既迫在眉睫又长期艰巨的任务。要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积极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趋势,提高驾驭新兴媒体的能力,努力形成网上正面舆论强势,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四是随着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不断增长,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城乡居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呈现出多方面、多层次、多样化的特点,我们的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无论是在数量上、形式上还是在质量上、内容上,都与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还有差距,表现在文化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还不是很适应,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健全,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基层和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不完善,农村文化基础建设相对薄弱、一些偏远山区、乡村的群众文化生活依然贫乏单调。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改革创新的自觉性,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步伐,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更大的力度兴起建设文化名区的新高潮,不断推动余杭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3.正视“四个差距”

一是自身能力与推动“三力提升”的差距。在全球化、新经济、互联网时代,宣传思想工作很多方面跟不上形势发展变化,我们开展主题宣传、引导社会舆论、推动文明创建、丰富文化生活,往往还是传统媒体、传统手段、传统方法,存在很多的不适应。比如城市品牌形象推介方面,我们缺乏创意、缺乏策划,抱着“良渚文化”这样的稀缺性“宝贝”却打不响这张“王牌”。在弘扬余杭人文精神方面,途径不够多、载体不够新、抓手不够准,市民素质与城市发展还不能做到同步提升,等等。“三力提升”活动是推动余杭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本工程、基础工程、动力工程。宣传战线承担着推动全区“三力提升”活动的重要任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宣传思想工作队伍,最缺的恰恰是自身的学习力、创新力,执行力。没有自身的三力提升,谈不上引领、推动、适应、有效。

二是传统定位与职能转变的差距。在文化经济一体化,文化与经济深入融合发展的大背景、大趋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地位、作用、范围、格局、内容、对象、平台、手段等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比如在内容上,从原先的“两论”、“两文”扩展到了“两论”、“两文”、“两民(民主民生)”、“两创(创意创新)”。区委区政府提出“三大一引领”的要求,是对宣传工作职能的重新定位,要求我们不仅要主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更要自觉融入中心、融入大局;不仅要搭好台,更要唱好戏;不仅要甘当配角,更要当好主角;不仅要提供服务,更要发展自我。尤其在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中,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转变职能、有所作为。对照职能转变的新要求,我们的自身定位还没有及时调整跟进,工作意识、理念和要求很多方面还停留在过去,习惯于“从属”,满足于“配合”,循环于“务虚”,不够主动、不敢靠前、不能落实,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失位”、“缺位”。

三是实际工作与构建大格局的差距。可以说,现在的宣传思想工作,领域无所不及,内容无所不包,没有边界,渗透一切。做好宣传工作,不仅仅是原先意义上宣传文化等几个部门的事,而是全党、全社会参与的整体工程,需要树立“全员宣传”的理念,需要构建“大宣传、大文化、大文明”的工作格局。这一点,我们认识上已经到位,也已经把它作为目标要求明确提出。但在实际工作中,离做到这一步还有很大差距。很多工作还是缺少配合,陷于“单打独斗”;很多时候还是“背靠背”、“自顾自”,工作缺少统筹,资源缺少共享,信息缺乏互通,口径缺乏统一。面临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在构建“三大格局”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是投入与产出的差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可谓不重视,人财物各方面的投入不可谓不大,我们的项目、活动、载体、产品等等都不可谓不丰富。但是,有很多的投入、很多的努力没有产生应有的、预期的宣传效应、服务效应、教育效应、产业效应,很多事情是我们一相情愿、体内循环、自娱自乐。虽然宣传工作不可能完全像经济工作那样,能够核算成本、计算效益,但如何使效益最大化,是宣传思想工作提升科学化水平的必然要求和衡量标准之一。宣传思想工作也需要强化“效益观”,需要计算“回报率”。只有正视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的差距,才会不断自觉地探索规律性,加强创造性,提高宣传思想工作实效性。

科学谋划 建设京南近海强市名城 篇6

一、汽车及零部件业

重点是在城区南部,以长城和中兴两大整车厂为主体,建设长城汽车基地和保定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形成以市区为中心,与定州长安汽车基地和定兴零部件产业园南北呼应的百公里汽车长廊,打造“华北轻型汽车城”,简称“南车”。“十一五”期间,全市安排汽车产业项目56项,总投资278亿元。力争到2010年,整车产能达到100万辆,零部件企业发展到500多家,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建成全国SUV、皮卡、轻卡、微型轿车生产和出口大市。

在项目建设上,今年安排了汽车产业重点项目33项,总投资152亿元。重点是5个:一是长城汽车;二是河北长安汽车;三是中兴汽车;四是保定市汽车零部件工业基地;五是新凯高档商务车。

二、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业

重点是在城北高新区内依托国家级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基地,打造“保定·中国电谷”,简称“北电”。按照规划,“十一五”期间,基础设施投入50亿元,安排项目65项,总投资400亿元,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风电、输变电设备、新型储能、高效节能、电力电子器件、电力自动化及软件产业园7大产业园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建成占地25平方公里、年销售收入1000亿元以上、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特色型、国际化的新能源和能源设备制造基地,使保定成为中国新能源产业领军城市。近期,我市已与中国兵装集团、省发改委正式签署了“中国电谷”建设战略合作协议。

今年,安排了“中国电谷”项目29项,总投资119.4亿元。其中,在太阳能发电方面。天威英利近期在美国纽约证券市场主板成功上市,融资3.19亿美元;投资30亿元的三期第一阶段100兆瓦生产线已建成投产,500兆瓦生产线2009年全部投产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50亿元;天威英利还与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公司—西班牙安迅能公司签订协议,在葡萄牙合作建设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站(62兆瓦)。在风电产业方面。正在建设风电产业园,规划占地3000亩,一期开发1605亩。国电集团投资2亿元的大型风电总装项目已动工,投资3.2亿元的中航惠腾三期扩建、投资3.8亿元的中能风电设备有限公司大型风力发电机组叶片制造、投资2.5亿元的天威兆瓦级风力发电等项目正在抓紧推进。在储能、节能和电力自动化等方面。投资2.7亿元的风帆锂电池已建成试生产,投资9.8亿元的浪拜迪光电互感器及电力自动化、投资1亿元的三伊公司变频调速、串机调速等项目正抓紧做前期工作。

当前,我市正在建设“太阳能之城”,积极推广太阳能产品在照明、供热方面的综合应用,力争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使我市成为全国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城市之一,成为国内外太阳能应用普及率较高的地区之一,使“太阳能之城”成为保定的一张城市名片。

三、纺织服装业

重点是发挥我市纺织产业规模大(目前企业1.2万余家,其中入统企业287家;全行业从业人员27万人,其中入统企业9.2万人)、名优产品多(4个中国驰名商标:三利毛线、天鹅粘胶丝、丽华礼帽、启发毛线;比琦衬衣等19个河北名牌产品)、区域特色明显(高阳是“中国纺织之乡”,“中国毯业之乡”;容城是“中国男装名城”;蠡县是“中国皮都”;白沟是“中国箱包之都”)的优势,抓好东部纺织服装产业带的整合提升,重点解决污染和产业升级问题,打造“华北纺织服装制造基地”,简称“东纺”。我们规划了“一带”、“四城”、“十园”的发展格局(东部百里纺织服装产业带,高碑店白沟箱包、容城男装、高阳毯业和纺织、蠡县皮毛四大产业名城,保定市精品纺织服装、容城大河服装、高阳纺织、高阳邢南毯业、高阳宏润、蠡县启发、蠡县百尺工业园、白沟箱包、蠡县留史皮毛、安新三台鞋都十大产业园区),“十一五”期间,争创1—3个国家级名牌或中国驰名商标,培育1—2个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我们抓住北京建设“时装之都”的机遇,与北京纺织控股责任有限公司签署了长期战略合作协议,努力建设北京“时装之都”的加工生产基地。

今年,安排纺织服装项目29项,总投资60.2亿元。

四、食品工业

重点是依托西部绿色生态农业资源,推进西部山区生态保护和综合开发,构筑生态屏障,发展绿色产业,打造“绿色食品加工供应基地”,简称“西绿”。我市作为农业大市,发展食品工业,更有特殊的重要意义。去年以来,我们发挥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抢抓国内食品大企业实施产地化战略、抢滩华北市场的难得机遇,千方百计吸引了伊利、汇源、蒙牛、康师傅方便面等食品工业巨头落户我市。

今年,我们重点安排了15项农业产业化项目,总投资29.5亿元。

五、文化旅游业

重点是以保定市区为中心,依托历史和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大市建设,彰显保定鲜明的文化特色,打造文化保定,简称“城文”。我们制定了《保定市建设文化大市规划纲要》,提出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要占到全市地方生产总值的5%以上,并提出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开展“和谐保定”系列文化活动的实施意见》、《关于塑造城市文化形象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迎奥运游保定加快建设旅游经济强市的意见》。

目前,我市已与河北大学达成战略合作协议,联手建设“河北动漫产业基地”;与韩国合作建设影像IT文化产业基地项目已经签约;投资5.5亿元的河北软件学院产学研基地、展示保定古城明清特色的西大街商业旅游步行街等项目正在加快推进;总投资54.5亿元的白洋淀水上文化运动中心、涿州古街、地道战纪念馆、定州宝塔文化观光园等16个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除“南车北电东纺西绿城文”外,围绕加快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成长性产业,谋划安排了总投资38.5亿元的航天科工集团涿州基地、总投资3.2亿元的钢研总院涿州非晶带材、投资56亿元的乐凯涂布材料等项目;安排了白沟市场扩建等物流项目16项,总投资31.5亿元。

今年以来,围绕“3+4”产业,市委、市政府加大了项目建设工作力度,在全市开展了“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召开优化发展环境大会,掀起“责任风暴”,推进“效能革命”,对100个大项目实施了重点建设项目“直通卡”制度,为项目建设开辟了“绿色通道”;出台了《关于建立重点项目“听、看、录、帮、考”工作机制的实施意见》,从制度建设和发展环境上都力促项目加快进度,保证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目前,全市项目建设势头良好。上半年,全市施工规模亿元以上项目98项,比去年增加2项。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9项,完成投资额66.8亿元,同比增长59%。省、市重点项目分别完成投资71.9亿元和82.4亿元,分别占年计划的82.7%和85.3%;300项“项目建设突破年”活动项目完成投资105.9亿元,占年计划的56.7%。

上一篇:南江黄羊的养殖技术下一篇:4 健康促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