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三洋实习报告

2025-02-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合肥三洋实习报告(通用3篇)

合肥三洋实习报告 篇1

日前,合肥三洋公布2011年业绩报告:全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8.92亿元,净利润3.21亿元。《中国企业报》记者看到,合肥三洋仅向第二大股东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持股17.91%)支付的商标费、专利费金额就高达2049万多元。较支付给三洋电机的商标费、专利费金额1708万多元,再度增加20%。

合肥三洋为何至今仍要支付大量的技术专利费?合肥三洋支付的商标费到底能否留住三洋商标的授权?答案并不清晰。

技术费合理吗?

通过对合肥三洋至2011年连续5年的年报查阅后,《中国企业报》记者发现,自20以来的5年间,合肥三洋向三洋电机支付的技术使用费计提金额达249万多元、商标使用费计提金额达3737万元,向三洋电机关键管理人员支付的报酬达2419万元。自以来,合肥三洋与二股东子公司三洋爱科雅株式会社分别签署《技术援助合同》、《专利实施许可合同》,需要向后者支付技术援助费和专利使用费,三年间累计计提的技术援助费近918万元、专利许可费233万多元,

短短5年间,合肥三洋向二股东及其子公司以技术使用费、商标使用费、技术援助费、专利许可费、关键管理人员报酬累计计提或已支付的费用总额高达7555万元。

但是这笔金额巨大、自年以来就一直发生并存在的关联交易,《中国企业报》记者在合肥三洋已经公布的2007年、、20三年的年度报告中,都没有看到两者发生的关联交易具体金额。在20、年两份年报中,合肥三洋与三洋电机的关联交易内容为销售商品,并未公告涉及技术使用费和商标使用费的交易金额,只公布计提金额。

直至20的年报,合肥三洋才将与三洋电机发生的商标费和专利费列入“与日常经营相关”的关联交易。就在这一年,合肥三洋的管理费用同比增长53.23%,给出的解释正是销售收入增长,按合同约定比例提取的技术使用费和商标使用费金额较大等所致。

这意味着,随着合肥三洋的快速做大,其向三洋电机支付的上述五类费用也随之“水涨船高”。作为二股东的三洋电机不仅可以获得作为股东的利润分红,还较大股东额外获得一项“只赚不赔”的技术商标费用收入。

合肥三洋的品牌困境 篇2

事实上,“帝度”是合肥三洋近期推向市场的全新品牌。这款被卖场内销售人员称为“三洋”高端产品的复合品牌洗衣机,在外观设计上和性能上也与“三洋”牌洗衣机没什么两样,只是在价格方面不太“高端”。合肥三洋希望通过短暂的复合品牌形式培育自己的品牌,以摆脱对日本“三洋”品牌的依赖,用合肥三洋董事长金友华的话说,推出“帝度”品牌实际上是“被逼无奈”。

按照合肥三洋的计划,独立的“帝度”品牌洗衣机和冰箱将于明年上市,此外,合肥三洋还将谋划为微波炉、洁身器和空气净化器等小家电产品也创立另一个新品牌,从“制造产品”到“制造品牌”,合肥三洋希望借助新的模式到2015年实现洗衣机、冰箱、小家电三类产品200亿元的销售收入。

与2010年末合肥三洋销售收入只有30亿元相比,200亿元的销售收入几乎是现在的7倍,也就是说,在未来4年的时间里,合肥三洋需要每年保持175%的销售收入增长。

品牌短板

合肥三洋如今面临的品牌困境,还得从17年前说起。

1994年,荣事达集团和日本三洋合资成立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该公司就是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合肥三洋”)的前身,17年来,中国市场上销售的“三洋”品牌洗衣机和微波炉都是合肥三洋生产的,但“三洋”品牌的冰箱、空调等其他白色家电品类排除在外。

2000年1月,三洋荣事达电器有限公司经国家外经贸部(现在的商务部)批准改制成立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7月12日,该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发行8500万社会公共股,发行后公司总股本3.33亿元。

过去3年间,合肥三洋通过采取灵活多变的市场营销手段,市场业务确实取得了突破性的增长。2008年,“少壮派”掌门人金友华出任合肥三洋董事长,上任后,金友华提出“3351”发展战略,从2008年开始,合肥三洋的年平均增长率都保持70%以上,截至去年底,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30亿元,净利润达到3.1亿元。在11月27日合肥三洋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金友华表示,2008年以来,合肥三洋的净利润始终保持在10%左右,在白色家电行业遥遥领先。

风光背后往往蕴藏着危机。按照当初荣事达与日本三洋成立合资公司时签订的相关协议,合肥三洋生产的洗衣机和微波炉使用的“三洋”和“SANYO”文字图形商标由三洋电机许可有偿使用,协议有效期为10年,2013年2月到期,到期之后“三洋”这个品牌就不能再使用了,是否续约双方现在仍未达成最终协议。

按照金友华的说法,合肥三洋目前使用的“三洋”品牌是向日本企业租赁的。根据相关协议,该品牌只能用于生产销售洗衣机和微波炉领域,合肥三洋要想推出新品类的产品,比如冰箱、空调,就必须使用新品牌。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现在的合肥三洋实际上仍然没有摆脱替日本三洋OEM的处境,再过两年,合肥三洋可能丧失“三洋”品牌使用权,这对于多年来一直培育发展“三洋”品牌的合肥三洋将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最近的一则消息更是加大了合肥三洋在两年以后丧失“三洋”品牌的可能性。近日有媒体报道称,“三洋”品牌将从2012年4月起不复存在。其母公司松下将会接管三洋公司旗下的所有业务,松下有可能将三洋的所有消费类产品品牌名称统一为Panasonic(松下)。

即便是“三洋”品牌继续存在,合肥三洋也将面临内外交困的局面。早在今年7月份,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就和海尔集团签署了备忘录。海尔集团收购了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他家用电器业务,尽管海尔对“三洋”品牌的使用只能一段时期内局限在东南亚地区,不影响合肥三洋继续在国内的洗衣机和微波炉上使用“三洋”品牌,但合肥三洋国际化的道路已经被海尔封堵。

除三洋品牌外,之前一直被外界看好的“荣事达”品牌现在已经易主。2009年,由美的电器控股的小天鹅正式收购了荣事达洗衣机资产,“荣事达”品牌随后以租赁的形式转给美的,第一周期为6年,这一周期将于2013年3月到期。

不过美的现在似乎并没有将“荣事达”品牌归还给合肥三洋的打算,美的制冷家电集团中国营销总部副总裁王金亮表示,“荣事达”品牌并不属于合肥三洋。虽然荣事达集团今年已经破产注销,但美的是向合肥国资委租赁的荣事达品牌。双方合作良好,未来还可以续约。

金友华在发布会上难掩合肥三洋对荣事达品牌的渴望。“荣事达品牌租赁给美的,到2013年3月份到期。到期后,我们希望政府、也希望媒体给我们呼吁,我们本地需要我们自己的品牌。”如果三洋品牌续签失败,目前还没有著名品牌的合肥三洋希望通过重新塑造昔日的“荣事达”品牌。

但分析人士预计,近几年来,美的在合肥已经投资巨大,为当地提供了非常多的就业机会,拉动了地方财政。为使美的继续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荣事达品牌是否被收回肯定要征求美的方面的意见,所以美的和荣事达续约应该也不会有太大问题。

不论是三洋品牌即将消失还是荣事达品牌即将易主,这对于现在的合肥三洋来说都会使它陷入不利的处境,打造一个全新的高端品牌成为合肥三洋的最好选择,但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白色家电市场上培育一个成熟的品牌谈何容易。

“帝度”新生?

11月27日下午3点,合肥三洋特意在第五届家电博览会召开期间举行了新品发布会。发布会当天,合肥三洋还启动了“532”战略,即用5年时间实现冰洗、生活电器与核心部件三大类产品200亿元销售规模,而“帝度”被合肥三洋认为是实现这个目标的最佳载体。据介绍,“帝度”品牌的洗衣机产品已经占到合肥三洋洗衣机总出口量的1/3。

金友华称,合肥三洋将在国际、国内市场启动“三洋―帝度”双品牌、多品类运作,并且除了现有的洗衣机、微波炉和部分生活电器产品外,还将进入冰箱领域。合肥三洋在合肥高新区的南岗机电产业园冰箱项目分两期建设,首期150万台,二期工程建成完毕后,产量将突破400万台。

经过近18年的合资之路,合肥三洋已经积累了技术实力和渠道。金友华表示,新推出的“帝度”品牌将发挥三洋的技术优势和三洋现有的渠道打造出“自己的品牌”。

“竞夺央视黄金资源,主要用来做‘帝度’这一高端品牌的推广。”合肥三洋副总裁、营销公司总经理章荣中,描述了“帝度”未来在合肥三洋的地位。而合肥三洋今年是首次在央视竞标,其用意可想而知。

据介绍,合肥三洋的“帝度”品牌洗衣机已经涵盖了变频波轮系列、顶开式滚筒、欧式滚筒、斜式滚筒等品类部分产品。章荣中透露,“明年帝度和三洋两个品牌在洗衣机品类中,将通过产品外观和部分功能的区隔,实现差异化。”“帝度”品牌对于处于品牌困境中的合肥三洋来说无疑是一根救命稻草,如果这一品牌能成功塑造,合肥三洋就将彻底摆脱对日本三洋的品牌依赖。

“肯定考虑过空调。至于何时上这个项目,要看市场的发展,看品牌推进的力度,以及技术能够掌握的程度。我想强调,合肥三洋是目前国内完全掌握变频技术最多的一家公司。洗衣机的变频技术高于冰箱和空调,是家电业中最复杂的,只要我们有这样的想法,只需3个月,就能解决这样的问题。”金友华说。

他不认为即将结束的“家电下乡”优惠政策对于合肥三洋是不利的消息。“我们这样的企业,有技术、品质、文化的积淀,在别人不行时,冲出来的成本最低。2008年全球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正是合肥三洋高速发展的时候。”金友华表示合肥三洋的“机会来了”。

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家电之都”合肥,合肥三洋的“帝度”品牌不仅要与合肥本地的美菱、荣事达、华凌、尊贵等本地企业竞争,还会受到来自格力、海尔、长虹、美的、格兰仕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围堵,如何让“帝度”这个新生儿在荆棘中成长是摆在金友华面前最大的难题。有分析指出,中国洗衣机市场品牌之间的互相竞争已经白热化,任何一个品牌哪怕抢占一两个百分点的市场份额都非常艰难。

合肥三洋期望选择一条最便捷的途径以迅速扩大规模,也就是运用三洋已有的品牌、渠道和营销资源,把“帝度”直接移植进去。金友华的观点是,随着家电行业的竞争,利润率的降低将是一个必然规律,要想使这个规律不被重复,就必须研发新产品、推出新品牌来保证企业利润的提升。

合肥三洋实习报告 篇3

8月14日,合肥三洋(600983.SH)发布收购预案,惠而浦接受三洋电机的股权转让和定向增发两种方式,最终以约34亿元人民币的代价获得了合肥三洋51%的股份,成为公司第一大股东。

本刊记者了解到,作为合肥三洋控股股东,惠而浦(中国)与合肥三洋就“惠而浦”系列商标的授权使用合同将10年一签,在合同有效期内,合肥三洋每年将象征性地向惠而浦收取100万美元的商标使用费。目前,该交易的完成还有待合肥三洋股东大会、中国证监会、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的批准,预计将于2014年年底前完成,而惠而浦则期望该交易在合并后的头12个月便会为其带来收益。

对于此项投资,惠而浦(中国)在给《IT时代周刊》的邮件回复中表示,此次合作对双方都是一个实现互补和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机会,也体现了惠而浦对中国市场潜力以及合肥三洋的信心。据悉,惠而浦将结合合肥三洋的技术能力,并通过投资以进一步提升其研发及产品创新的能力,希望联合后的品牌组合能得到进一步提升。

资料显示,惠而浦公司自1994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这与其美国白电老大的身份有所不符。过去一年,惠而浦在中国的营业收入共计12.05亿元,净利润亏损4653.89万元。

中国电子商会副秘书长陆刃波指出,惠而浦在中国的中、高端市场已具备一定竞争力,此次并购,有助于它进一步巩固地位。

大手笔的投资并购,显示出惠而浦再战中国市场的决心。不过,中国白电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竞争,行业结构逐渐趋于稳定,本土品牌发展势头迅猛。其中格力、海尔、美的三大本土白电巨头几乎占据国内白电市场的半壁江山,海尔主导着冰箱、洗衣机市场,格力和美的则主导着空调市场。对于外资品牌的惠而浦而言,如何在本土品牌的强势崛起中寻求突破,更是有着不小的挑战。

再押注中国市场

今年上半年,当市场传出惠而浦或将接盘合肥三洋消息时,有业内分析人士表示,这或将意味着惠而浦的全球技术中心和业务重心均在向中国转移。

对此,惠而浦方面表示,中国一直是惠而浦公司全球战略发展的重心之一。惠而浦全球董事长杰夫·费蒂格曾明确表示,中国市场将是惠而浦全球市场拓展的中心,并预计在 2015年左右成长为仅次于美国市场的全球第二大市场。而此次对合肥三洋51%股权的收购对于惠而浦而言更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将有助于提升其在中国市场的影响力。

资料显示,以洗衣机起家的惠而浦成立于1911年,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是全球领先的大型白色家电制造和销售企业,主要产品涉及洗衣机、微波炉、冰箱等9大系列。它在1994 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时,是最早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家电企业之一。

不过,入华近20年,惠而浦的表现一直不温不火,其过去在华的一系列投资项目也都进展不理想。据了解,惠而浦先后在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和空调等领域尝试切入,但均以失败告终。1995年,惠而浦与北京雪花成立合资公司,到1996年累计亏损8986万,两年后更以折价200万美元转卖,宣告合资失败;与上海水仙合资,总投资7500万美元,但1996年亏损2446万,1997年亏损超过5000万,1998、1999年亏损26389万元。

奥维咨询白电中心研究总监韩昱认为,从全球看,惠而浦、伊莱克斯、海尔、三星等巨头的实力较为接近。但在中国市场,惠而浦一直表现平平,其空调业务交给苏宁经营,洗衣机业务与海信有合作,多年来排在第五、第六位。

对此,惠而浦在致本刊记者的邮件中表示,“与中国市场几经磨合,在各种尝试中不断学习,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对于中国这个市场来说,我们并不是看一个季度、一年,或未来三年五年,而是立足于长期运营发展。”由此看来,惠而浦依旧对中国市场存有较大期待。

而与合肥三洋的牵手,有望使惠而浦本地化战略更好地落地。前瞻产业研究院分析指出,合肥三洋的渠道优势,强大的营销体系以及尖端的变频技术或可补足惠而浦的“短板”。

国内白电“百家争鸣”

对于惠而浦的收购动作,家电资深观察人士刘荷清表示不排除惠而浦重新进军中国和东亚市场的可能性。但他也认为,国内白电市场竞争基本定形的大背景下,惠而浦等外资可发掘空间并不大。

依据刘荷清介绍,与日资公司在华以工厂布局为主不同的是,欧美家电企业往往会选择资本合作的形式。“无论是伊莱克斯、美泰克、通用电器(GE)还是惠而浦,它们更希望通过资本操作让其国外的财报更亮丽。”

但事实是,近十年来,中国白电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海尔、格力、美的等一批超亿元收入白电集团,而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外资家电品牌没有把握住机会。

而在全球家电格局中,欧美、日韩、中国为主要的三大白电生产板块。其中,中国内地经过30多年的加速发展,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白色家电生产基地。国内的白电市场则在2009年大规模的行业调整后,形成了以美的、海尔、格力、海信、长虹为主的五大白电集团。此外,近年来更多的国内黑电企业也纷纷补上白电业务,TCL、创维等企业近年来也都在扩张白电业务,使中国白电的市场格局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

中怡康的调研数据显示,2012年进入到中国家电市场的前十位品牌中,中国品牌的数量比较多。其中,洗衣机有三个,冰箱有六个,燃气热水器有六个。空调、电饭煲、净水器中前十个品牌中都有七个是中国品牌。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2012年,金融危机的全球性蔓延彻底改变了实体经济的发展节奏。以欧美、日韩企业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白电产业板块,相当一部分企业陷入了市场衰退的尴尬中。其中,日本白电品牌的衰退尤为明显。根据日本电机工业协会2013年1月24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日本国内白色家电产品2012年出货额同比去年减少0.4%,约2万1943亿日元(约合247.9亿美元),连续2年下滑。

帕勒咨询资深董事罗清启认为,日本等外资白电企业衰退的根本原因是发展模式落后导致消费需求失控。在产业发展历程上,这些白电企业大都是在产品短缺时代发展起来的,它们构建了一种能够在产品短缺时代实现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但当全球白电市场进入产品过剩时代后,这些企业没能及时转变发展模式。

面对国内白电市场的激烈竞争,外资品牌并未放弃对中国白电市场的争夺。惠而浦就表示自己对中国市场依旧充满信心,希望能够通过更具竞争力的品牌组合、生产规模、渠道平台以及成本优势,重新发掘市场。

业内人士则指出,经过一轮又一轮残酷的搏杀洗牌后,白电行业已经跨入一个高门槛时代。特别是随着增速放缓,白电企业向高端市场要利润显得更为迫切。这对于技术领先的外资品牌而言,或有一定优势。

对于国内白电未来的发展趋势,业内分析人士指出,在我国家电消费升级的过程中,家电消费逐渐由功能单一、差异化小向功能丰富、个性化强转变,这也将使得企业品牌的重要性日趋加强,有品牌影响力的企业将在消费升级的过程中享受超越行业平均的增长水平,进一步占据更多市场份额。

上一篇:pos销售话术下一篇:一次有趣的实验300字周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