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读书的习惯-初二作文素材

2025-03-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养成读书的习惯-初二作文素材(精选5篇)

养成读书的习惯-初二作文素材 篇1

养成了读书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建造了一个逃避人生中几乎所有不幸的避难所。

——毛姆

在仅有的生命里,我过着悠闲的生活,我走在人来人往的大街,在地摊上淘到了一本打发心情的书。它把我带出了现实,奔向了理想的生命里,它的名字叫《行者无疆》。

夏天,我离开学校,逃往一直在幻想的花火世界。传说中的灯红酒绿,高楼大厦,我都想把它捏在手中,我假设这一切都是我的。

从这个城市去往那个城市,总有新鲜的事物在吸引我,一道风景来不及欣赏,又奔向下一段风景。我不知道我去干什么,没有一个合适的理由置身在城市,只有满腔的激情,去发现社会的完美与不完美。或许在想着我要改变我面前,所看见的.不公平的事。

离开寄居的宿舍,我想去发现世界,沿着大马路的那条并不繁华的街,一直走,一直走。路边的乞丐投来求助的目光,我在心里很同情,但我没法改变,因为生活把他们逼成那样。再往前走,看见的就是挤在人行道上的地摊商贩。

除了各色各样的廉价商品外,还有的就是他们对于生活无奈的表情。我走向摆满旧书的摊位,和过往的路人一样,翻开一本,看看,放下,问问价格,又拿起另一本。有的人享受了这个过程,又走向街道的另一端。我的时间很多,只想用免费的书籍打发仅有的生命时间。拿起又放下,或许是对于摊主的同情,又或许真的是因为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我递给了摊主5元钱,走了。在我走回宿舍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那本书,我想,我在行走,我在远方,我是不是应该就是这本书的主人翁。

一直觉得我是文艺的小清新,一直勉强的把书捧在手心。我对自己说,生命热情开刚刚点燃,我在象牙塔般的大学里生活着,我应该养成一个读书的好习惯。并扬言道:“我要读很多书,我要在书里发现世界”。宿舍书架上常常摆满我应该放上去的课外书籍,抬头就会看见《好习惯成就好人生》。我想用看书的好习惯成就我的好人生。我常常走进学校的图书馆,去找一本我喜欢的书。读完三毛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又读莫泊桑的《一生》。

唯美的句子并不能满足我小小的需求,我想阅读一本挖掘世界的好书,于是我又看路遥的《平凡世界》。自己觉得书读得很多了,可是当我看见伏尔泰说过一句话时,我觉得还是不够。他说:“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索,你会觉得你知道的很多;而当你读书而思考的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的看到,你知道的还很少”。我又找遍了整个图书馆,张弛的一本《北京病人》或许是我觉得必须思考的一本书。

我用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的《生命之书》来诠释我的这篇《生命·生活·书》你可曾安静地坐着,不专注于任何事物,也不费劲地集中注意力,而是非常安详地坐着?这时你会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会听到远处的喧闹声以及近在咫尺的细微声响。这意味着你把所有的声音都听进去了。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在不强求的情况下产生了惊人的转变。这份转变里自有美和深刻的洞识。

养成读书的习惯-初二作文素材 篇2

一、借助工具, 解决绊脚石

由于小学生识字水平有限, 所以在阅读中不妨会时常遇到生字词, 不少学生跳字漏字, 逃避困难, 懒得动脑去解决, 以至于理解文意囫囵吞枣, 一知半解。针对于此种现象教师可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手中的工具书, 如查字典、词典等, 准确把握字词义, 正确完整的理解文章段意, 从此细节入手, 这是培养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第一步。

二、反复阅读, 突破难点

对于学生在阅读中不理解的句子或文章段落, 可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反复阅读, 结合相关的重点词语或句子感知文意, 同时注意手、脑、口并用, 及时地加以补充修正, 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点拨, 避免学生像和尚念经似的只追求形式, 不深入理解内容。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最后的辉煌》一课时, 部分学生在读了三遍文章后还弄不懂到底“最后的辉煌”指的是什么, 甚至有的学生误将文中第一段描述的诺贝尔发明炸药、积累巨额财富视为“最后的辉煌”, 为此我特别引导学生紧紧围绕“最后”一词继续阅读, 直至学生正确理解了“最后的辉煌”指的是诺贝尔晚年将自己巨额财产用于捐助祖国医学事业和设立诺贝尔奖的辉煌业绩为止, 自然而然学生也会对他这种高尚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肃然起敬。这样让学生在重复阅读中体会、感悟, 突破难点, 升华情感。

三、情感阅读, 品味语韵

学生读文章离不开情感, 这就犹如房屋装修一样, 未装修的新房子灰土水泥看似平平常常, 缺乏耳目一新的感觉, 但经过一番刻意的装饰以后, 它就会变得富丽堂皇、耀眼无比了。读文章亦如此, 没有感情的阅读淡而无味, 就好像单调枯燥的诵经一样, 根本无法谈得上感悟语意, 领会精神。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的阅读文章, 根据具体的文章需求提出不同的情感要求加以训练,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如在教学小学五年级下册《月光曲》一课时, 对于皮鞋匠由贝多芬所弹钢琴曲而产生的联想一段, 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钢琴曲的迷人, 我引导学生用两种不同的情感去品读, 从“皮鞋匠静静的听着……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由于这几句描写的是微波粼粼的月光下的大海, 故引导学生用舒缓的语气来读, 以便于学生慢慢感悟当时宁静的氛围;从“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由于它突出了海面波涛汹涌的场面, 故引导学生用激昂快速的语气尝试, 使学生充分体会波涛翻滚的壮烈场景, 从而进一步品悟出《月光曲》那惊人的魅力。这样用不同的情感阅读文章, 不但能使学生正确理解文意, 而且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 真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广泛阅读, 拓展视野

开展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俗话说得好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等都强调了广泛阅读的重要性。学生在把握了基本的读书技巧后, 要把眼光拓宽在课本以外的名篇佳作之中, 如少年版的古典四大名著, 国外的《居里夫人》《爱的教育》等等, 这时的阅读虽然脱离了课本, 主要由学生自己去完成, 但也离不开教师有意识的指导, 这就好像是习惯了在室内摆弄玩具的小孩走出房间走向大自然, 如果缺乏正确指导, 很容易误入歧途一样, 由此看出教师只有正确地引导学生去阅读, 才会真正的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精神和自学能力, 为此需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 要向孩子有选择性的推荐图书

现行的书籍市场种类繁多, 甚至有淫秽黄色垃圾次品流通于市, 如果任由学生自由选择, 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小船, 风险很大, 所以为了健康的教育引导孩子, 教师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时, 一定要注意选择好适合阅读的书籍, 这样就会避免学生走弯路, 真正学到知识, 纯净孩子的精神世界, 这是课外阅读的首要条件。

(二) 要指导孩子如何有效阅读

一本名著往往页数很多, 不少学生刚开始读时, 兴致很高, 但持续时间不长, 就开始厌烦, 一旦碰上难以理解的词句可能会灰心丧气, 甚至一下子翻到结尾, 收获了了。所以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跳读或重读, 以帮助学生顺利的读完文章。如《居里夫人》中就有很多化学名词难以理解, 这时不妨引导学生跳读, 知道大体意思即可, 但对于居里夫人如何克服重重困难致力于科学研究等地方则需学生重点阅读, 以领会居里夫人的惊人的毅力和非凡之处, 从而详略得当, 把握文章灵魂。

(三) 要珍视学生课外阅读中独立思考的习惯

我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作文 篇3

书,乃众人心爱之物。而我,不单单是痴迷书,更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而谈到读书,我不由得想起了多年前的往事,正是那件事,使我爱上了读书。

那是冬季的一个傍晚,WS班的教室里坐着一个瘦小的女孩。那便是我。我正在修改自己的作文。可修改后的作文老师仍不满意。万般沮丧和无奈之下,我离开了学校。

回到家后,我实在没有心情去写作业,于是在不经意间翻开了一本书。书中精彩的内容和富有哲理的话语将我牢牢吸引住了。我觉得自己仿佛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神秘的仙宫大门。渐渐地,我不再失落,心情也好多了。

随后的几天,我都与书为伴。因为只要当我在书海中游历时,不论什么忧愁,什么沮丧,什么痛苦,都会随风而逝。于是,我爱上了读书,我将读书作为自己人生的乐趣。我常常读得废寝忘食,读得忘乎所有。

日子一天天过去,我读的书也越来越多。然而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我的作文因此提高了。就在又一天的作文课上,我所写的作文竟然被评为了范文,这让我又惊又喜。于是,我对书更加痴迷了。

没错,从那以后,我不单单是痴迷书,更是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我常常徜徉于书海之中,品味读书的乐趣: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体会到了保尔战斗时的英勇无畏,以及面对挫折时从容乐观的人生态度;读《鲁迅杂文精选》,我听到了先生在看到中国当时的`现状后不屈的呐喊;读《悲惨世界》,我更感悟到了在黑暗社会下人性的善恶美丑……

就这样,我在书的陪伴下一天天成长。当我失落沮丧时,我就到书海中寻求安慰,仿佛书籍是我坚实的依靠;而当我心情愉悦时,我也会与书籍分享我的快乐。在我的世界里,书不再是书,而是成了我最知心的朋友。

养成每天读书的好习惯 篇4

老师们,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我讲话的内容是:养成每天阅读的好习惯。

英国诗人、戏剧家莎士比亚曾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是一种乐趣,可以放松身体,增长智慧;读书是一种乐趣,可以充实生活,感受快乐。

其中,小学阶段是读书的最佳时期,科学研究表明,8—15岁是一个人的黄金阅读期。在这一段时间里,如果珍惜宝贵的时间,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阅读大量童话、小说、名人传记、科普读物等书籍,将对他今后的理想实现产生积极的作用。

有同学说,我作业太多,没时间阅读课外书,而我没有很多的课外书。真的是这样吗?据老师的仔细观察,发现部分同学在早上和中午回校之后,并没有抓紧时间做作业,而在操场、走廊、甚至是在教室里追逐打闹;而我们的家长也反映,部分同学回到家或是在周末并没有开始做作业,而是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却把作业留到很晚才完成。这能叫没时间吗?学校为每个班级设置了图书角,里面有学校的图书也有同学们分享出来的图书,这能叫没有课外书啊?这只是部分同学的借口,但我们大部分同学除了能按时完成作业,还能利用时间进行每天的阅读,获得了大量的课外知识。

时间对每个人都是一样的,每天只有24小时;但又是不一样的,你利用的多,时间就给你给的多。同学们,我们要抓紧一切时间来进行阅读。

在这里,老师给同学们一点小建议,如何利用时间在学校,在家里进行每天的阅读。

1、早上和中午回校交完作业后,可利用5分钟的时间阅读。

2、下午放学后抓紧时间做作业,然后进行10分钟左右的阅读。

3、周末时,我们还可以每天利用半小时进行阅读。

4、我们可以在床头放一本课外书,每天睡前也可以进行10分钟的阅读。

5、建议同学们可以拿出一些自己看过的书放到图书角,和大家一起分享。

6、最后,我们还可以制作一个每天的阅读卡,请同学、老师、家长监督自己是否能完成阅读任务。

我们不在意每天读多少,要坚持每天读一点书;不在意每次读懂了多少,要坚持读后写一些读后感;不在意每次吸收了多少,要相信日积月累,定会成功。

养成读书的习惯-初二作文素材 篇5

一、为什么我们总是无法坚持下去?

1.习惯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我们每天刷牙,洗脸,上班其实都是一种习惯,大脑在无意识中完成的。

2.习惯是有引力的,人的大脑和身体都是喜欢稳定状态的。当你想培养一个新的习惯时,就会打破原来的平衡状态,进而会有一种无形的力量阻挡着你。就像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一样,距离比较远时,引力起主要作用,把分子拉近,距离太近时,斥力起主要作用,把分子推开。

由以上两点,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如果要培养一个新的习惯,就需要不停地重复某种行为一段时间,克服阻力,进而让大脑和身体认为它是“习以为常的”,达到无意识完成的状态。

3. 那么重复这种行为多久才能达到无意识状态呢?不同的习惯有不同的时间。

行为习惯——跟环境相关的(读书,日记,整理,记录等等)需要1个月;

身体习惯——跟身体相关的.(早起,减肥,运动,戒烟等等)需要3个月;

思考习惯——跟大脑相关的(逻辑,创新,逆向思维等等等)需要6个月。

所以说21天养成一个习惯的说法值得商榷。

二、培养习惯需要经历哪3个阶段?

本书以行为习惯为例,需要经历反抗期,不稳定期和倦怠期。

反抗期(1-7天),这个阶段失败的人占到失败总人数的42%,因为自己无法对抗习惯引力而放弃。

解决办法:婴儿学步法。这个时期会受到习惯引力的抵抗,所以不能苛求自己,千里之行,先走出第一步。想跑步的话,把走出门当做第一阶段的习惯;想收拾房间把整理5分钟当做第一步。

不稳定期(8-21天),这个阶段失败的人占到失败总人数的40%,因为自己被外界影响而放弃。

解决办法:把行为模式化,固定时间。这个时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影响,所以要把第一阶段的习惯模式化,比如固定早上7点-7点5分整理房间5分钟。

设定例外原则。不稳定期外界的影响因素太多了,可能计划的是7点整理,但是某一天睡过头了,7点半才起,来不及了。那这一天就下班后,抽出5分钟整理。

设定持续开关。不稳定期的时间比较长,所以要通过一些奖励措施,进行正反馈,通过一些惩罚措施来限制自己安全度过这个阶段,这个就是第三章的内容,稍后会细说。

请记住:例外的意思是偶尔,这只是应对突发事件以及不受完美主义限制的一个规则。

倦怠期(22-30天),这个阶段失败的人占到失败总人数的18%,因为厌烦而放弃。

解决办法:进行一些变化。比如整理房间的同时听点音乐,收拾东西时活动活动筋骨。

进行下一个习惯,一举两得。比如整理房间的同时背一个英文小短文。

三、十二个持续开关让你坚持到底。

所谓持续开关,就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顺应人“获得快感”和“回避痛苦”的天性,进而减少习惯引力,达成目的的方法。

原书中奖励和惩罚各6种,如下:

糖果型开关:物质奖励,被称赞,游戏,设定理想目标,仪式感,扫除障碍;

处罚型开关:计算得失,结交同样的朋友,公布自己的习惯,进行处罚型游戏,设定目标,强制自己完成。

不太好记,我合并了一下:

糖果型:完成之后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多想想自己达成目标后的状态,转移注意力或者说是远离诱惑;

惩罚型:想想完不成的结果会如何,人以群分(找志同道合的朋友互相监督),想大众公布出来(至于大家的监督之下),强制自己(花2个月工资办健身卡)

四、6个成功坚持的故事

这里就写一个永远不会过时的——减肥。

1. 减肥属于身体习惯,需要3个月,所以要以3个月为单位制定计划。

2.了解减肥的本质——减肥不是减体重,而是体脂率下降。所以,去买个体脂秤。

3.了解减肥的根本原理——消耗的热量大于摄入的热量。人类维持本身的消化等活动都有一个自然消耗的热量,一个成年人大约在1000大卡——1500大卡之间。去健身房找专业的仪器测试一下,假设是1200大卡。

4. 把自己平常吃的一日三餐以及其他食物的热量列出来,做一张清单,列出每天大致摄入的热量。假设每天摄入的热量是卡大。

反抗期(第1-3周):通过婴儿学步的方式,先减少晚餐的热量摄入量,或者从不吃宵夜开始,使每天的摄入量在1800大卡左右,这两点都不会对原有的习惯造成太大的影响,所以阻力不会太大。同时记录每天的摄入热量,每天测一次体脂率。

不稳定期(第4-7周):固定早饭,午饭,晚饭的时间(模式化),对经常吃的三餐作一个排列组合以及替换,使每天的摄入量低于1500大卡。超出的300大卡通过快走,跑步或者其他运动来解决。如果当天有聚餐的话,就比平时多运动一段时间(例外原则)。

稳定期(第8-10周):消耗一斤脂肪需要4500大卡的热量。也就是说21天里打算减掉3斤,就需要3*4500/21=643大卡,每天消耗的热量要比摄入的热量多643大卡。所以要多吃等重低卡食物,将每天摄入的热量达到1000大卡,然后通过运动再消耗掉额外的443大卡(大概相当于一个50公斤重的女生跑步10公里或者走路15公里)

倦怠期(第11-13周):制作一份低卡食谱,根据自己的目标,继续降低摄入的热量,但是要增加品种(加入变化),同时每天运动的时候听听音乐,找人陪你一起运动(结交同样的朋友)。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排球运动研究性学习下一篇:帮扶干部个人先进事迹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