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优质课

2024-09-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书愤优质课(精选5篇)

书愤优质课 篇1

易县第二高级中学

马国丽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 了解作者生平,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

能力目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情感目标:学习陆游的爱国精神和人格力量

[教学重点] 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意境及所抒发的思想感情,理解陆游的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器材] 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室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成果展示法等 [教学课时] 1课时

学情分析 : 本班学生语文基础较差,但上进心强,乐于展示自我。通过第一单元部分诗歌的学习,学生已能按照“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诗歌。本课在预习的基础上仍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爱国主题在我国诗歌史上源远流长,前面我们了解了“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还知道了“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杜甫,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书愤》,来走进另一位被梁启超赞为“亘古男儿一放翁”爱国诗人,他就是陆游。

二、知人论世: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

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写作时代背景:《书愤》写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

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三、诗歌分析。

(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读准字音。2.在品读中感知内容。

(二)细读诗歌,深入理解。(让学生分小组展示预习的成果)成果展示:

1、我对诗句的理解。(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质疑)

明确:“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年轻时哪里知道世事艰难,北望被金人侵占的中原气概有如高山。楼船雪夜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赞赏刘锜等曾乘着高大的战舰在雪夜里大破金兵于瓜州渡口,吴璘等也曾骑着披甲的战马在秋风中大败金兵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我白白地自认为是边防上的长城,对镜照看衰老的头发早已花白。《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出师表》这篇文章真是举世闻名,千载以来谁能与诸葛亮差不多?。“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2、我喜欢的字词或诗句。(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补充)

明确: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当英雄无用武之地 时,他会回到铁马金戈的记忆里去的。想当年,诗人北望中原,收复失地的壮心豪气,有如山涌,何等气魄!诗人何曾想过杀敌报国之路竟会如此艰难?以为我本无私,倾力报国,那么国必成全于我,孰料竟有奸人作梗、破坏以至于屡遭罢黜?诗人开篇一自问,问出多少郁愤?

“楼船”二句,写宋兵在东南和西北抗击金兵进犯事,也概括诗人过去游踪所至。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颜亮南侵,宋军在瓜洲一带拒守,后金兵溃退。上句指此。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陆游正在南郑参加王炎军幕事,诗人与王炎积极筹划进兵长安,曾强渡渭水,与金兵在大散关发生遭遇战。下句指此。这两句概括的辉煌的过去恰与“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眼前形成鲜明对比。“良时恐作他年恨,大散关头又一秋。”想今日恢复中原之机不再,诗人之心何啻于泣血?从诗艺角度看,这两句诗也足见陆游浩荡诗才。“楼船”(雄伟的战舰)与“夜雪”,“铁马”与“秋风”,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塞上长城”句,诗人用典明志。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然而,如今呢?诗人壮志未酬的苦闷全悬于一个“空”字。大志落空,奋斗落空,一切落空,而揽镜自照,却是衰鬓先斑,皓首皤皤!两相比照,何等悲怆?再想,这一结局,非我不尽志所致,非我不尽力所致,而是小人误我,世事磨我!我有心,天不予。悲怆便为郁愤。

再看尾联。亦用典明志。诸葛坚持北伐,虽“出师一表真名世”,但终归名满天宇,“千载谁堪伯仲间”。千载而下,有谁可与相提并论呢?很明显,诗人用典意在贬斥那朝野上下主降的碌碌小人,表明自己恢复中原之志亦将“名世”。诗人在现实里找不到安慰,便只好将渴求慰藉的灵魂放到未来,这自然是无奈之举。而诗人一腔郁愤也就只好倾泄于这无奈了。通过诸葛亮的典故,追慕先贤的业绩,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3、我所关注的手法。(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补充)

明确:(1)对比手法:诗中的“愤”,主要通过两个对比表现出来。一是理想和现实的对比。诗人北望中原,豪气如山。以塞上长城自许,然而世事多艰。理想被现实击得粉碎。二是诗人早年形象与晚年形象的对比。早年气壮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何等豪迈,如今对镜自照,衰鬓苍颜,岁月不居,年华空老!而这一切的根远就是朝廷的主和派,诗人心中之“愤”焉得不涌上笔端?

(2)借古讽今:诗中对诸葛亮的高度颂扬,实则是对南宋朝廷苟且偷安、偏安江南的愤恨。颂古在于非今,落笔千载以上,旨在千载以下。

4、我对主旨的阐释。

(小组成员按自己的理解展示,其他同学可评价可补充)

明确: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三)、自学质疑(学生讨论加以解决)

三、再次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拓展阅读:下面是陆游的诗作,理解其内容,思考一下你从中了解到了什么,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我们能做些什么?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夜读兵书》32岁

中原久丧乱,志士泪横臆。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48岁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68岁)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85岁)

六、教师小结。

七、作业超市(自由选作)

1.唱一唱:根据自己所熟悉乐曲的旋律把古诗唱出来。

2.写一写: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诗词改成形象生动的短文。3.集一集:搜集爱国的名言及事例,整理议论文论据之《爱国篇》.助学资料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陆游是一个高产的作家,其诗作今存9000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

陆游的诗歌为什么主要表现渴望恢复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这与他的家世和经历有莫大的关系。首先看陆游的家世: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至痛哭流涕,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再看看其经历:陆游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了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英雄志愿。

2.作品简介:

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其中词作《钗头凤》和诗作《示儿》最能反映陆游一生的际遇。陆游一生有两个始终没有解开的情结。其一就是《钗头凤》所书写的他与表妹唐婉的爱情悲剧。两人倾心相爱,却被其母生生拆散,这成为陆游一生刻骨铭心挥之不去的痛楚,直到七十五岁高龄、唐婉离开人世四十多年以后,他重游沈园,依然写下了“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深情诗句。其二就是《示儿》所书写的“北定中原”这件让他终生魂牵梦绕以至死不瞑目的大事。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示儿)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3.写作背景: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4.诗文欣赏

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

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

书愤优质课 篇2

本诗是粤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四单元“古典诗歌”扩展阅读中的一首;是陆游的七律名篇之一, 全诗感情沉郁, 气韵浑厚, 诗歌从时事维艰国运衰微的时代背景中来, 从报国无门衰鬓先斑的个人境遇中来, 来自他亲身的经历, 饱含着诗人的政治生活感受;写《书愤》时诗人已经61岁, 想到“气如山”的早岁, 现在却一事无成, 这是怎样的无可奈何呢?

《书愤》之“愤”, 句句是愤, 字字是愤。愤而为诗, 愤中含悲, 愤中含忧, 愤中有报国之义。

2.说学情

高中生青春焕发, 情感丰富, 喜欢读诗, 但缺乏一定的方法, 老师是一个引领者, 要去引导。老师是一团火, 要去引燃学生心中的激情。

3.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及高一学生的学情特点, 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在过程和方法上采取五读法:吟读 (体会情味) 、译读 (理解内容) 、背读 (积累语言) 、说读 (思考探究) 、联读 (迁移拓展) 。在知识和能力目标上, 教学生读懂书愤之“愤”及古典诗歌阅读的一般方法。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激发青年学子身上的爱国情。

4.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学生学习难点确定教学重点, 译读部分, 用现代诗的形式表达出古典诗《书愤》的情怀。

5.说辅助工具

采用多媒体、配乐《大梦敦煌》。多媒体能解决好课堂上大量诗歌拓展材料呈现的问题, 《大梦敦煌》的配乐可有效地激发调动学生的个人情感, 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强烈的情感流淌的课堂。

6.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教学环节:导入 (约1分钟)

以爱国名句导入, 激发同学们的阅读愿望, 初步调动学生们的情绪情感, 为整堂课做一个情感主题的奠基。

如:同学们,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身上有一种可贵的情感, 司马迁这样说, “常思奋不顾身, 而殉国家之急”;文天祥这样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谭嗣同这样说,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世纪伟人邓小平说,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同学们, 我们现在翻开课本122页, 我读《书愤》, 我们一起来读《书愤》, 来体验和感受这份激荡、滚烫的情怀。

第二个教学环节:吟读 (约7分钟)

体会情味, 入文入境阶段

方式:教师范读, 学生自由吟读, 个别吟读, 学生老师评点;齐吟。

教师在学生读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吟读要求, 然后进行细致的指导。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试读、教师点评, 强化吟读的要求, 在学生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点拨, 学生掌握吟读的要领。

附: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第三个教学环节:译读 (约10分钟)

理解内容, 披文入情阶段

这个环节接通了古典诗与现代诗, 不仅让学生入情, 并且觉得有趣有味有挑战性, 可以玩味;学生分组活动, 全班交流, 老师肯定, 补充, 提供参考意见, 突破难点参考:

年轻时就立志北伐中原, 哪想到竟然是如此艰难。

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 热血沸腾啊豪气如山。

曾记得瓜州渡痛击金兵, 雪夜里飞奔着楼船战舰。

秋风中跨战马纵横驰骋, 收复了大散关捷报频传。

想当初我自比万里长城, 立壮志为祖国扫除边患。

到如今垂垂老鬓发如霜, 盼北伐盼恢复都成空谈。

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 《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

有谁能像孔明鞠躬尽瘁, 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齐读。这个过程充分体现师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第四个教学环节:背读 (约9分钟)

积累语言阶段

为了便于找到背诵的规律, 先思考讨论一个问题, 这首诗被称为是陆游“一生感情 (爱国) 经历的艺术概括”, 请找出诗歌中陆游的情感经历。

早年:“气如山”, 恢复中原之志

壮年:“楼船”“铁马”, 抗金胜利的豪迈之情

晚年:“衰鬓”, 年事已高, 壮志未酬之情

然后, 自由背读, 各自背读, 齐背。

第五个教学环节:说读 (约7分钟)

思考探究阶段

你觉得陆游所书之“愤”为何愤? (讨论、交流)

义愤, 悲愤, 呼唤。这首诗对比手法运用成功, 富有表现力, 如昔年之壮举与今日之衰颓, “塞上长城”之理想与“世事多艰”之现实, 诸葛亮之积极进取与南宋统治者之苟且偷安等对比。

提出一个说的话题, 我心目中的陆游。 (学生各自思考, 交流)

老师总结:诗人个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每当国家面临危亡时爱国主题诗歌总会在诗坛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 并把它高扬到前无古人的高度, 爱国主题不但贯穿了他长达60年的创作历程, 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 成为陆诗的精华的灵魂。清末梁启超说:“诗界千年靡靡风, 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十九从军乐, 亘古男儿一放翁!”

这个过程通过思考探究深入文本, 同时又能从课文中读出来, 让英雄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们的脑海中。既有感性的形象, 又有理性的升华。同时, 为过渡到“联读”做准备。

第六个教学环节:联读 (约10分钟)

迁移拓展阶段, 情感发酵, 提炼主题, 我手写我心, 掀起课堂高潮

齐读

陆游写于1173年的《金错刀行》

写于1192年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古稀之年写的《诉衷情》

写于1210年的绝笔诗《示儿》

出示 (板书) 课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由一个到一类, 由陆游诗歌到其他诗人的诗, 由诗人陆游到更多的爱国诗人, 扣紧“千秋英雄”展开。

齐读

肖邦:爱祖国高于一切

苏霍姆林斯基:热爱祖国, 这是一种最纯洁、最高尚、最强烈、最温柔、最有情、最温存、最严酷的感情

例举:

一寸丹心为报国, 两行清泪为思亲。 (明·于谦)

苟利国家生死以, 岂因祸福避趋之。 (清·林则徐)

只解沙场为国死, 何须马革裹尸还。 (清·徐锡麟)

拼将十万头颅血, 须把乾坤力挽回。 (秋瑾)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大梦敦煌》的配乐声缓起, 师生充满感情地齐声朗读《祖国土》 (阿赫玛托娃) :

我们不用护身香囊把它带在胸口,

也不用激情的诗为它放声痛哭, 它不给我们苦味的梦增添苦楚, 它也不像是上帝许给的天国乐土。

我们心中不知它的价值何在,

我们也没想拿它来进行买卖,

我们在它上面默默受难遭灾,

我们甚至从不记起它的存在。

是的, 对我们, 这是套鞋上的污泥,

是的, 对我们, 这是牙齿间的沙砾,

我们把它践踏蹂躏, 磨成齑粉

这是多余的, 哪儿都用不着的灰尘!

但我们都躺进它怀里, 和它化为一体,

因此才不拘礼节地称呼它:“自己的土地。”

学生情感到达高潮, 课堂达到高潮, 犹如巅峰体验状态, 学生跃跃欲试, 有强烈的写作动机。“情动于衷而言发于外”。只需要一根火柴去引燃。

师:同学们, 巨大的汶川地震震痛了我们的心灵, 瞩目的北京奥运激荡着我们的情怀;让我们唱响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声音, 让我们捧出滚烫的心, 朗读我们自己书写的爱国诗。

(各种方式——自己读、男女生读、一起读——朗读同学们的诗歌作品若干)

联读弥补了课文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 让学生从更深广、厚实的内容中感受诗人的情怀, 它不仅仅是一首诗歌的理解, 更重要的是对一个诗人形象的整体把握, 是一种人类普世情怀的共振, 从而较好的提炼了这样一个主题“千秋英雄爱国情”。

同时, 老师顺势拓展, 在不断创设的教学环境中, 极大解放学生, 调动学生, 学生情不自禁, 创作出高质量的诗歌作品, 从而课堂气氛推向高潮。通过这一节课较好地完成语文教学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较好地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语文课堂的精神濡养。

《书愤》教案 篇3

教学目的

1,理解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2,了解七律的特点用用典的含义。

教学要求

1,背诵全文,提高对、研讨的鉴赏能力,2,了解陆游爱国主义诗歌的特点,教学方法诵读分析比较

是安排一时

教学步骤:

一关于陆游

陆游(一一二五~一二一),字务观,自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宋高宗时,试礼部,名在前到,因触怒秦桧,被罢免,孝宗时,赐进士出身,历官隆兴,夔州通判,并参王炎,范成大幕府,提举建及江南西路平茶监公事,权知严州,光宗时,除朝议大夫,礼部郎中,后被去职,归老故乡。

二解题,诵读

本诗写于1186年陆洲居山阴时所作,诗中追求壮岁心情,自伤迟幕,致慨世事多艰,小人误车,恢复中原的时机,一去而不可没,结尾诗人并不消沉,以赞颂的口吻表达了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

诵读(教读,齐读,背诵)

三分析

(一)释题

书,写,愤,愤懑,悲愤。

(二)请学生朗读“亩撂崾尽;

(三)诗歌分类

1,诗歌分类简表(见投影)

2,研讨分类(见投影)

3,七律常识

七律共八句,每句七言,计6字,二,四,六,八句抻韵。一二句称首联,二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对句最后一字为平声字。讲究平仄相间。

(1)问:本诗抻何韵、?有什么好处?

答:每联第二句押an韵,天成节奏和韵律,读起来回环上口,具有音乐美,给人以情韵流容的艺术感受。

(2)问:本文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答: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

尾联用典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推崇,诸氏以”北定中原,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尽管蜀汉地狭人少,他仍毅然上表北伐,颂古为了非邻居作者自负为卫国良将,却“报国欲死无战场”。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将全诗批判的矛头集中到南宗起先的全降派身上,用“千载”名反洁,到现的委婉含蓄,愤慨之情溢于言表。

(3)问:这自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从早年豪迈到晚年的悲愤,概括了一生的心事和抱负,洋溢燥热的爱国热情和满膛的悲愤。

四,简析陆游爱国诗歌

陆游诗歌成就显著,现存9300多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其中最突出的部分,是反映民族矛盾的高昂的爱国诗篇,这些诗歌,兴溢着燥热的爱国热情,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具有强烈的战斗性。

(一)体现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夜读兵书》

常恐埋山丘,不没委锋镝,《书悲》

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引》

(二)对投降派的坚决斗争和尖锐讽刺;

褚只尚守和亲策,志士虚捐少壮年。《感愤》

诸公可叹善谋身,误国当时岂一秦《追感往事》

公卿有党椰宗泽,惟无人用岳飞《夜读范玉能揽辔录》

(三)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插花了的报国理想,三更抚忱忽大叫,梦中夺没权亭吴《楼上醉书》

夜阑臣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书愤》

书愤 篇4

【教学目标】

1、理解南宋陆游等爱国志士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2、以《书愤》这首诗观照整个南宋时代相类主题的诗词;

3、学习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教学重点】

1、《书愤》主旨的理解及表现手法的运用;

2、知人论世、相互联系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对南宋朝代背景的了解,掌握南宋爱国诗人和词人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知识准备:布置给学生关于所要学习篇目的作者,让学生提前搜集作者的相关作品和思想,通过搜集达到学生提前了解的过程,也能很好的为营造轻松的,自主的课堂效果做准备。

能力准备:通过了解作家相关作品和思想,让学生在预习所要上的篇目时能够主动思考,做到触类旁通,在教师教授期间,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难点的能力。达到课堂的有效性。

一、导入新课

由陆游的爱国诗《示儿》导入。

二、知人论世

1、说一说,你认识的陆游是一个什么样的诗人?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60年来万首诗”)。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 “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平定)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使得他“报国欲死无战场”。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书愤》作于何时、何地、何种境遇下?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六十二,被罢官六年后重新起用,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于是,诗人悲愤之情便喷

薄而出。

三、品赏诗歌

1、朗读课文

2、解题

书:写,抒发;愤:愤懑,悲愤。

3、陆游因何而“愤”?表现什么悲愤之情?请同学们结合课下注释,自主梳理诗句,然后讨论这个问题。

明确:所愤之一:“世事艰” ——愤:报国有罪

所愤之二:“空自许”——愤:壮志难酬 所愤之三:“镜中衰鬓已先斑”——愤:年华空老 所愤之四:“千载谁堪伯仲间” ——愤:无人领军 作者“愤”的根源又是什么?

这四愤——愤报国有“罪”、愤壮志难酬、愤年华空老、愤无人领军,四“愤”的根源,其实全在于南宋朝廷“主和派”。因为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

4、表现手法

(1)对比手法

(2)借古讽今(3)用典明志

5、学生自由诵读全诗,把握作者的情感。

四、拓展探究

1、除了《书愤》,陆游在不少诗中谈到了诸葛亮的《出师表》,称颂诸葛亮的出师北伐。联系历史背景,想一想,陆游为什么特别喜欢吟咏诸葛亮?

明确:三国蜀国,诸葛亮为蜀汉丞相,“功盖三分国”,一生力主北伐,恢复汉室,而且付诸实施。

《出师表》所说的“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这正是陆游的毕生心愿; 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正是陆游所要发扬的精神; 诸葛亮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告诫,正是陆游认为南宋当权者应该吸取的。

2、《书愤》所反应的陆游“壮志难酬,年华空老”的人生际遇,无疑是一种悲剧,但是这种悲剧是他个人的悲剧,还是整个南宋时代所有抗金爱国志士共同的悲剧?联系同时代

其他诗人词人的作品回答。

引导学生抓本诗中“镜中衰鬓已先斑”句的“衰鬓”“先斑”也即两鬓斑白,借此抓住“白发”这一意象,引导学生从学过的诗词中找出类似的诗句。

五、情怀感染

读一读陆游其它的爱国诗,再次感受他的爱国情怀。

六、学法归纳

1、知人论世

2、相互联系

书愤教案 篇5

授课人:杨光秀 时间:2014.1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准确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②赏析《书愤》,掌握从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赏析古诗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③通过对内容、语言等方面的赏析,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④通过诵读、讲析、问答与探究等方法,开展有关的教学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⑤继承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对颔联的分析,赏析诗歌意象。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准确把握作者情感。教学准备

本课将制作简单课件,辅助教学。教学时间

本课计划一课时授完。(如果课堂活动活跃,讨论深入,超时,那么意象赏析、形象赏析可以放在下节课)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钗 头 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杯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问:这两首诗词的作者是谁?这两首诗词大家熟悉吗?在什么时候读到过?从这两首诗词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师:有人说这两首诗词概括了诗人一生的两大情结——爱国和爱情。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书愤》再次体会诗人“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主义精神,这首诗被称为他的“七律之冠冕”。

二、知人论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收复失地的爱国热情。主要诗作《游山西村》、《书愤》、《临安春雨初霁》、《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

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他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一贯坚持抗金主张,怀着“铁马横戈” “气吞胡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可是,他始终不渝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现存9300多首),能诗能词也能散,才华横溢; 他有一颗火热赤诚的爱国之心,渴望大宋江山的统一,但终了只落得黯然神伤;他曾有过美丽的爱情,但最终将爱情的玫瑰丢落风中。他的诗歌突出的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诗歌风格:气势雄浑,感情奔放,笔意明快;

三、背景介绍

• 此诗作于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这时陆游退居于山阴家中,已是六十二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已六年,挂着一个空衔在故乡蛰居。直到作此诗时,才以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起用。上任前,陆翁赴临安(即今杭州)面谒孝宗,欲知圣上恢复之意,并进言推进。谁知道,孝宗却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一席话,让陆翁从头凉到脚,这不就是明明白白告诉雄心勃勃的陆翁:给你官职,给你俸禄,给我闭嘴;忘记你的恢复之志,游山玩水去吧!少年时“扫胡尘” “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因此,诗的内容兼有追怀往事和重新立誓报国的两重感情。

四、诗题解读

(1)、释义:书:即书写,愤:愤懑、悲愤。两个字合起来,即:写写我心中的愤懑。(2)、找出感情基调:悲愤但不绝望。

四、课文诵读:

指导学生先听录音朗诵,然后集体朗读课文,再分组读、集体齐读。

六、整体感知

首联:早年由于不懂世事的艰难,那时,我遥望着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恨,气势如山,真渴望一举收复沦陷的故土。

颔联:曾记得二十多年前,我在瓜洲做通判时,与朝廷军队一起在雪夜里驾驶着高大的战船在瓜洲大败敌军,第二年朝廷军队骑着勇猛的快马,奔驰到西北大散关,赶走了敌人,收复了大散关。

颈联:可惜我曾经以塞上长城自比,现在已是鬓发斑白、年老体衰、功业未建、壮志未酬,空留下许多感叹。

尾联:真羡慕诸葛亮,他在《出师表》里表达了“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他确实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己”,令后人敬仰,千古以来,有谁能和他相比呢?

七、问题探究

1、诗人“书”了哪些事?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书”早年恢复中原之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书” 两次抗金胜利之役。)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年事已高、壮志未酬之情。)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敬仰诸葛、渴望建功立业之愿。)

2、作者从哪些方面表现了不平?或忧愤了什么? A.忧愤国家:金人入侵、国土沦陷、被迫迁都。B.忧愤朝政:求和偏安、打击主战派、政治黑暗。C.忧愤自己:年老体衰、功业无成、壮志未酬。

3、《书愤》颔联有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第二联:“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分大散关”由六个名词叠加,省略了相关的动词,体现了诗歌的精炼性和含蓄性。而且名词叠加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效果,给人一种声势浩大、勇猛进攻、抵御敌寇、收复失地的抗敌场面。(且此联全用名词,意象两两相合,便有两幅开阔、壮盛的战场画卷。意象选取甚为干净、典型。)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三句由九个名词组合而成,渲染出一幅凄凉萧瑟的气象,表现诗人悲凉孤寂的心境。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诗人把杨柳岸、晓风、残月艺术地排列在一起,表面上是写景,情寓其中,用美好的自然景物,反衬诗人的空虚寂寞之感。

④.这是一种什么艺术手法?

列锦。

列锦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特殊的修辞方式,全句以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里面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同样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就是通过列锦手法,勾勒出两幅战争画面,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这种名词叠加的艺术手法对后世影响较大,例如元代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就是连续地运用名词叠加,营造浓郁的抒情意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本诗用了何典故?有何作用?

—— 用了两个典故:塞上长城,出师一表。

• “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帝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陆游以此自许,可见其少时之磅礴大气,捍卫国家,扬威边地,舍我其谁?

“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 用典使诗文含蓄,曲折,不直露。(尾联用典明志。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推崇、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诸葛坚持北伐,把统一中原为其终身大业。结句揭示全诗“愤”的由来,奸臣当道,壮士报国无门的悲哀/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5、本诗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

-----主张抗战,英勇杀敌,忧国忧民,遭受打击,虽壮志未酬,仍忠心不已。

6、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 诗人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激昂中透着悲怆。

八、检查背诵 准确背诵全诗

九、结束语

本节课,我们学习《书愤》,感受了陆游沉郁悲愤的爱国情感。学习了从内容、意象,用典,形象上来赏析诗歌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角度很多,方法也很多,但一定要抓住诗歌的主要特征,进行赏析。

位卑未敢忘忧国。最后让我们集体背诵《书愤》以缅怀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请同学们课后,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去赏析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

【延伸拓展】

《临安春雨初霁》与此诗作于同一年,诗中也有对“世事”的感慨,请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谈谈这两首诗的表现重点和诗歌风格上的差异。创作背景:

陆游自淳熙七年(1180年)罢官闲居山阴到写这首诗时,已有六年多了。这次奉召到临安,宋孝宗任命他权(代理)知严州(现在浙江建德)军州事,并对他说:“严陵山水胜处,职事之暇,可以赋咏自适。”显然不想重用他。他对这个职位不感兴趣,但迫于“圣命”,又为了维持生计,也只好接受下来。这首诗就是在这种心情支配下写的。

这首诗是《书愤》的同期作,但风格不同:《书愤》严肃而激愤,这一首则不乏诙谐意味。这种诙谐其实是以轻松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忧愤。诗的主旨是写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冷淡心情,这是现实政治的黑暗在作者心上的曲折反映。读这首诗的首尾两联要从容一些,有感慨兼自嘲意,但不是真的嘲笑自己,而是嘲讽当时的官场;中间两联要读得轻快,然而不是真有闲情逸致,不过是聊作消遣罢了。

翻译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近来世态人情淡薄如纱,谁让我又骑马客居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 昨夜在小楼里听到春雨声,深巷中明早定会有人叫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 闲来无事,在短纸上歪歪斜斜地练习草书,晴天在窗下坐着品味那名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 莫感叹洁白的衣服会被风尘染,来得及清明时节回到家。

1、对这两首律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上一篇:公司员工生日策划案下一篇:2022六一庆祝会会议议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