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想北平 教案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3.1想北平 教案(精选10篇)

3.1想北平 教案 篇1

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浓厚的感情。

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作者对北平特殊的爱。

爱母亲 爱北平

融入血液

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热爱和思念。

比较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e)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f)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g)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h)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i)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j)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k)

总体上太热闹 既复杂又有边际 巴黎 北平

空旷处太空旷 动中有静

对比

布置匀调

巴黎 北平人为中显自然 处处有空儿

层解:第4、5段把北平与巴黎做比较,突出了北平种种比巴黎好的特征。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但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e)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f)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g)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h)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层解:第6、7段从日常生活中选取事物和画面,突出 北平物产丰富、贴近自然的特征。

花多

北平菜多 接近自然 果子多

段解:以上为第二部分,反复比较北平与其他“历史的都城”,突出北平的特点,反衬对北平的思念。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i)段解:此段为第三部分,直接抒发了想念北平的感情。

a“我的北平”加引号和不加引号含意有何不同? “我的北平”加引号,表现出我对北平特有的情感,表现出我和北平之间难以割舍的情感。不加引号,是作者了解的现实的北平。b“牛的一毛”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牛的一毛”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说明了作者谦虚客观和写作观,因为对于像北平这样的大城市而言,每个人都不可能对它的一切了如指掌。e把“我”所爱的北平与“我”的心灵,粘合在一起的写法,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e把“我”所爱的北平与“我”的心灵,粘合在一起的写法,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那北平中有作者的影子,作者的身心也烙着北平的文化,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表达了对北平浓挚的爱。这种爱自然非他乡所能比较,亦非匆匆过客所能体会。

f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北平什么样的情感?写出了我和北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融为一体,密不可分。

a这里化用了什么典故?有什么效果?这里华用了“杜鹃啼血”的典故,“浸”和“啼”里蕴涵着至深的真情,这里面融入对北平深沉而热烈的爱。

b为什么说这是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这种说法是作者把爱的情思具体可感化,将对北平的爱形象化成像音乐一样悦耳动听,像图画一样色彩迷人。d到这儿,“说不出”已经是第四次出现了,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说不出”三个字第四次出现强调了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

e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作者是要将北平与欧洲四大都城作比较,来突出北平的好处。

f作者为什么会感到寂苦?作者是从感情的取舍角度写出对北平的爱。在老舍的眼中,其他任何地方都不能跟北平相比,因为它是作者的根,这种情感是无法替代的。

g这里告诉了我们巴黎什么样的特点?巴黎的特点是总体上太热闹,空旷处太空旷。h这里告诉了我们北平什么样的特点?北平的特点是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

i作者用什么手法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语言上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工笔细描的方法,描绘了一幅恬静、清丽的图画,语言上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把北平独特的景观特色与自己的完美感受结合在了一起。

j这里标明了北平的又一大特点,是什么?北平的又一特点是动中有静。

k这里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效果?这里使用了对比的手法,说明北平是个有情韵的地方,是个人文风情浓重的地方,不会让人产生倦怠,不必像巴黎那样需要用咖啡和酒来刺激神经。

a这里又告诉我们北平的一个什么特点?这里标明了北平的又一特点:布置匀调。

b作者为什么要提到“最小的胡同和最空旷的地方”?选取“最小的胡同”和“最空旷的地方”两个极端加以说明,是为了说明“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的特点。

d本段在写北平的好处时,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本段在写法上有两大特点:一是化抽象为具体,写出了城市的特点,二是运用了对比手法。从布置和建筑两个角度诠释了北平的好处:布置匀调,建筑匀称,处处有空儿。

e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总领全文,点明了北平物质丰富。

f这一段在选材上有什么特点?选材典型。选取了最具有日常生活特点的画面和事物:一是“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二是“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 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的黑枣、柿子。这些描写性文字,展现了老舍作为“人民艺术家”的近似平民的审美情趣,同时也渗透着极为自然、极为深刻的喜爱与思念。运用了“小中见大”的写作手法。

g作者为什么要写到伦敦的工厂?以伦敦严重的工业污染反衬北平的拙朴自然。

h这里化用了陶渊明的诗句,目的是什么?这里化用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一田园风味的诗句,表达了对接近自然的北平的极度喜爱、眷恋之情。

想北平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诵读品味,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和思乡之情。

2、揣摩语言,学习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和对比等写作技巧。

二、教学重、难点:

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体验作者的感情。

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

三、教学时数: 1教时

四、教学方法: ①诵读法 ②揣摩语句法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配乐朗诵诗歌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惆怅的“乡愁”。

在人类情感世界的锦囊里,有一颗由甜蜜、温馨和苦涩凝结成的珍宝,就是乡情。一条曲曲弯弯的小路,一株遍身疤痕的老槐树,一声熟悉的吆喝,一阵红枣米粥的香气,都是引发游子乡情的催化剂。人在江湖,身在旅途,精神与心灵的归宿却永远指向生养你的那片故土。老舍的《想北平》,就是对乡情最精妙的 诠释。

(2)、作者老舍的介绍: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小说家、戏剧家。代表作有解放前创作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建国后创作了话剧《龙须沟》、《春华秋实》、《茶馆》等。因话剧《龙须沟》的创作1950年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2、初读课文,提出突破口,整体感知。

(1)分析课文题目:“想北平”。(标题的“想”为什么不换成“写”?)

明确:“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想”带有浓烈的主观情感。“写”可能只是客观的描写,“想”表明作者不仅要告诉读者北平是什么样,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文章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我真爱北平。”但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出现,表明老舍难以用有限的文字道尽自己对北平的爱。(2)、整体感知:

齐读课文,回答问题:“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思念、眷恋)紧承上一环节的问题,明确“想”是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

3、再读课文(散读),讨论回答:

作者深爱着北平,但他所爱的北平不是我们熟悉的故宫的重重殿宇,也不是六朝故都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底蕴,那么作者心中的北平是什么样的,他对北平有着怎样的爱呢?(从1-3节中找出相关语句)

(1)对北平的爱: 第一自然段:“我的北平”

第二自然段:“我爱我的母亲„„”

“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只是说不出而已。”

第三自然段:

“他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的。

(2)在对北平的爱的叙述中,作者四次用到“说不出”,那么是不是这种爱没有说出来呢?(当然不是)作者后来又是怎样“说出的”?(阅读3-7节,回答这个问题。)第四自然段,作者着重写到在北平的生活感受:安静、恬淡。

第五自然段写到北平的建筑布局特点: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第六自然段写到北平舒适的物质生活:花多菜多果子多,透过文字,我们似乎能看到老舍先生自得不已的神情。

第七自然段写到了在北平生活的精神享受:接近自然,具有田园风味。作者用传神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古都风俗画,于细微处吐心声,于平淡中见真情。

提问:这部分主要是运用什么手法? 明确:对比、衬托的手法。巴黎热闹 <——> 北平安静 巴黎的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 美国的橘子 <——> 北京的玉李

4、三读(集体朗读),通过文中的一些语句,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浓浓爱意。

(指导学生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反复朗读,体会结尾作用:把作者思念北平的感情升华,孕足了抒情气势。)

完成:揣摩关键语句的含义和情感。

①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北平的伟俊。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分析:此句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那种难以用语言表达,难以割舍,刻骨铭心的爱。

②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

分析:本句在突出北平的与众不同时,道出了作者对北平的喜爱之情。

③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提示: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

分析: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5、整体感知老舍语言的特色。学生独立思考,然后讨论回答。①语言朴素、自然,带有北京地方特色。

②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③句式灵活,整句的运用,使语言抒情味更浓。

6、作业布置

思念家乡,是文学作品永恒的主题,而我们每一个人,都属于自己的家乡,请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散文,抒发我们心中对家乡的深厚情感。

六、附板书设计:

俊伟 景物 上海、天津

(情)复杂有边际 巴黎

3.1想北平 教案 篇3

老舍

复习目标:

1、文学常识:识记作家及其作品

2、识记重要词语的音形义

3、通过重点语段或语句理解作者感情,了解运用的艺术手法及其作用。复习过程:

一、文学常识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

,字

,出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我国现代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二马》《猫城记》《骆驼祥子》《四世同堂》等;中篇小说:《

我这

等;

话剧:

、《春华秋实》 等。曾因创作优秀话剧

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不堪受辱投湖自尽。

二、词语的音形义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廿七岁()

粘合()

辜负()

赐给()空旷()

喘气()

僻静()

蜻蜓()

翩翩()

菜圃()

2、给下列多音字注音组词

便

3、、解释下列词语 辜负: 粘合: 静寂:

用心 爱心 专心

23华北危急,北平危急。作者当时不在北平。但作为一个热爱北平的爱国知识分子,他忧心如焚,对家乡的思念比平时更为强烈,结尾一句,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①作者爱北平,想北平,但“想”北平“想”到“要落泪”,这是因“爱”而生的什么情感?乡愁。

②触发“乡愁”的原因有很多,飘零在外的游子失意时会有,得意时也会有。“乡愁”的内涵很丰富,老舍的“乡愁”有没有特别之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并品味其具体内涵。明确:文中相关“落泪”的语句: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爱我的母亲。怎样爱?我说不出。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欢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老舍的“乡愁”不是由于自我的失意或得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北平的关心和爱护,是典型的“舍予”之“爱”,是真爱,是大爱。

6、语言特点:幽默诙谐,京腔十足,通俗明白,鲜明生动。

① 用词口语化。如“差点事儿”,“挤得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口语化的词通俗易懂,显示了老舍作为语言大师举重若轻的功力。② 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语言朴素中蕴含典雅。

③ 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这几句话,描绘了环境氛围,自然景物,又写了乐在其中的人,景语、情语融为一体,富有生活气息,具有诗情画意,言浅而旨远,令人回味无穷。④ 善用对比

四、拓展延伸

六、拓展迁移:在我们每个人的记忆中,有故乡的花草、树木,人物、事件,而故乡的花草、树木甚至一处墙角,一块砖瓦,都留存着我们的印记,留存着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欢笑、我们的怅惘。老舍以平民的身份写家乡北平,请同学们以“想家”或“想家乡”为话题写一段文字,畅谈你们家或家乡的那些让你牵挂的人、景、物。

资料链接:故乡的方向在风里

这个上午,我不知道为什么会首先想起风。于是,风便成了一个思维的引子,让我选择在这个有风的上午开始回想那个村庄。

城市里有风声吗?没有。没有歪脖子树、草堆和池塘供它们存活下去,那些自由自在的风,那些随意变幻着脾气与面容的风,在乡村真实地活着。我已经很长时间没回老家了。在我的感念里,老家成了几间破旧的房屋、院落和一个坟茔。我从床上起来,打开南向的窗户,阔大的北风滚滚而来,像旗帜和黄沙一样悬在城市的半空,只等着我从钢筋水泥的一块

用心 爱心 专心

松了血肉,留下一把老骨头。一个人就这样被风吹老了。这时候,风为人指明最终的去处。

那里是我们永恒的亲近——泥土。

乡村有我们永远的根,我们的精血来自于乡村,那个生长着家的乡村,那个用血泪养育着千千万万父母和儿女的乡村,犹如一帧永不褪色的风景,高高地挂在灵魂上空,沧桑着、美丽着,任凭风吹雨打,始终与乡村有关的人亲切对视。我们知道,回家的路是永远的方向。近乡情更怯。多少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怀着某种朝圣的心情来寻访故乡作为寄托,无论在回家的大道上是否有青草的气息。《诗经》里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别乡和回乡的情景,唐朝演绎得淋漓尽致的“月是故乡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思乡佳句,被后人广为传诵。故乡是人的生命中不可释怀的衣胞之地。这方感情化了的土地,这被情感浸泡过的土地,让游子牵肠挂肚。

回想来时的那片麦地,我仿佛被淹没在一阵阵不可名状的风声中。诗人海子把麦子说得那么完美无缺,把麦子说成粮食中的粮食,这是很应该令人感谢的。故乡是我们永远的麦地,使我们明白人生的成长历程,它是一种血液,让我们的生命得以诞生和延续。只有穿过故乡的麦地,我们才发现一切并不像感觉的那样黑。故乡使我们的血脉生生不息,同时,我们的牵挂也使它生生不息。许多时候,我们需要和故乡在一起,与它对话,就像面对年迈的母亲。

想北平案例 篇4

【文本分析】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是“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中“漂泊的旅人”板块中的第一篇。这一板块中的文章重在阐释人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本文作者老舍先生运用质朴流畅的语言,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来描写自己心中的北平,表现了作者与故乡那亲如母子的关系,传递了对故乡浓浓的相思之情。文章语言平实中不乏生动,自然中流露真情,特别是其文章中的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和“言有尽而意无情”的散文结尾,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学生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散文这种文体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已基本掌握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加对散文这种充满情感的文章的兴趣也越来越强。在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采用反复朗读、仔细品味语言的方法来达到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并学到如何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情感。【目标阐述】 知识和能力

1.能够说出文章的语言特色和精妙之处。

2.能够找出文章中何处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过程和方法

1.能在阅读的过程中运用有感情地出声读和快速默读的方法。2.能够在写作的过程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能够感受到文章语言中流露出的真挚情感。

2.能够体会到作者对故乡浓浓的眷恋和相思之情。【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文章质朴流畅的语言和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教学难点:学习如何在行文中运用对比衬托的手法突出主题。【过程设计】

一、激趣导入

同学们,我国首都北京在建国之前并不叫北京,而有另外一个名字,大家知道是什么吗?对,叫北平。现在的北京是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而那个时候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想必大家也很想知道吧。下面我们就来一同学习老舍先生的这篇散文《想北平》,看看老舍先生心目中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快速地默读课文,然后说说自己读完文章后有什么感受。

三、再读课文,深入体会

请几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之后请同学说说再读之后有什么样的深入体会?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内涵? 四、三读课文,说说精彩

请三至四位同学读出他们认为的文章写得比较精彩的句子,并说说为什么这样认为? 五、四读课文,赏析精彩

结合具体的句子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明确:

语言的精彩:语言幽默诙谐,京腔十足,平实质朴,流畅自然。

对比手法运用的精彩:如:巴黎的太热闹太旷与北平的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对比;巴黎的布局与北平的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对比;美国的橘子与北平带霜儿的玉李对比等。

对“对比手法”的小结:一个地方的特点,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更明白。老舍联系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积累,多处采用对比手法,使北平城的特点表现得更为突出。对比手法运用,也说明作者对北平的爱不是“坐井观天”式的狭隘的爱,而是建立在丰富的阅历和理性的思考之上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作者的人生观和审美情趣。我们在平常的写作中,可以试着运用这种对比手法,来突出我们所要表现的事物或情感。

结尾的精彩:“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把那种对故乡的浓浓思念之情升华到顶点,语言上简洁自然,结构上呼应主题,内容上升华情感。一句简单的结尾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六、五读课文,提问探究 1.阅读1—3段回答

师:作者反复说他对北平的爱是“想说而说不出来”,这是一种怎样的爱?你是怎样理解这种爱的呢? 生:„„

明确:老舍对北平的爱就像孩子对母亲的爱,是一种无法用语言去表达的爱。北平对于老舍来说就像母亲一样给与了他生命,北平孕育了老舍。所以老舍说北平“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 同时北平给与了老舍最初的知识和印象,“它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个古城给所赐给的。”老舍和不北平已经融为一体,老舍对北平的爱深入骨髓,融入血液。2.阅读4—7段回答

师:作者在文章的四五段将北平与巴黎、罗马等国外城市进行对比,但是北平也有高楼大厦、风景名胜。为什么作者只拿北平的“动中有静”“环境布置的匀调”“生活接近自然”与他们相比?难道国外的城市不好吗?

生:„„

明确:(1)国外城市相比的这些方面都是作者所亲身经历的事物与生活,它们已经成为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了,所以会拿这些方面去比较,这也是故乡与非故乡的一种差别。

(2)作者具有平民意识,所以他关注的是和他一样的平民人的生活以及环境,相比较的也就是那些自然的,一般人的生活环境。

师:在作者的眼里,他所深爱的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你能在文章中找到 吗?

生:„„

明确:北平的特点:动中有静、人为中显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自然。

七、了解作者及文章写作背景

师:文章最后一段“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作者如此的想念北平,都要落泪了,为什么不回北平呢?这就要联系一下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是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分析:本文写于1936年,那个时候即将爆发抗日战争,由于国家的动荡不安,许多国人颠沛流离居无定所。老舍也再所难免。这时的他离开了生活十几年的北平辗转于青岛、武汉、济南等地。此篇文章就是他在青岛所作。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念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生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

师:老舍是一位有令人敬仰的人民作家,关于他的一些文学常识同学们应该掌握。下面我们一起回忆一下关于老舍的简介。

明确: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姓氏一拆为二)。满族,北京人正红旗人,人民艺术家。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中国现代小说家、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老张的哲学》、《四世同堂》、《二马》、《离婚》、《猫城记》、《正红旗下》等。其中,最著名的是:《茶馆》、《龙须沟》、《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八、课堂总结并布置作业

师:“

乡愁(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在人们的心目中故乡都是美丽的,在游子的心中故乡更是那割舍不掉的牵挂。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深深地感染了我,想必同学们学完了这篇文章也一定有所收获或感受,这次的作业就是写一篇描写故乡的文章,要求运用对比的手法,长短不限。”

九、推荐课外阅读篇目

《想北平》教学反思 篇5

《想北平》教学反思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的散文名篇,语言平实,但蕴涵的感情却非常热烈。学生能读通文章,但真正体会老舍在文字背后的那份炽热感情却很难。学生能读懂文章写了什么,但为什么这么写却很难领悟。基于文本的特点,也基于学生的实际情况,这节课的设计以二期课改的理念为主,遵循《课程标准》“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原则,回归语文的本源——语言文字。整节课与学生一起读、品,从而使学生真正进入文本。教学时以语言文字的赏析为抓手,由“我的北平”到“象母亲一样的北平”到“象家一样的北平”到“即将失去的北平”,层层推进。整节课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教学效果较好。但遗憾还是有的。文章中某些细节的处理还嫌粗糙,如有些生动的描写,正恰到好处的表现作者的感情,但课堂上细细品位不够。另外,教学时各个环节的勾连还有些牵强。

读《想北平》有感 篇6

文中,作者写出了“我的北平”,他把对北平的感情上升到母亲的地位,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最独特的表达方式,把自己与北平融为一体,表达出了老舍先生的每一个思念里都有一个北平。

作者实际上不是真正在写北平,而是在写他如何想北平。他不仅在告诉我们在他的心目中北平的样子是怎么样的,他更要向我们分享他对北平的爱。大作家老舍先生深爱自己的母亲,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在这一篇文章中,作者把北平比喻自己的母亲,这也足以说明北平在作者的心目中的份量了。

老舍先生还拿欧洲四大古城和北平作比较,并我们对他深爱的北平作了高度的评价,从文中的字里行间,看到了北平比欧洲四大古城都要更胜一筹,同时,我们更看感受到了老舍先生对北平那一种说不出的爱。

北平,这是一座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不计其数的首都,但是对于老舍先生来说,北平却只不过是自己的故乡而已,作者没有着笔去刻画北平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重述北平的沉重历史。作者老舍先生在北平生活了几十年,他体会到北平的热闹,也感受到北平的安静,北平有作者几十年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回忆,他用最朴实的语言把他对北平的思念融入到了自己的过去,而作者对北平的每一个回忆,让我们看到了平民化的北平,让我们看到了在北平这个天之脚下的地方一个普通老百姓的平凡的生活。

想北平说课稿 篇7

一、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水平,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本次教学设计,我将遵循以上指导思想,并贯彻“五主”教学观,注重学生在课堂当中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二、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

本篇课文选自苏教版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中的“漂泊的旅人”板块。这一专题以《想北平》开篇,在老舍对故乡深沉的情感渲染中,为学生定下特殊的情感基调。同时并入选了《乡土情结》、《前方》等文章,引导学生在掌握相关文本知识的同时,能更深层次地了解家园之思的文化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想北平》写了老舍对故乡北平的想念,在文中老舍运用朴实平民化的语言,写出了作者心目中的独特北平,抒发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故乡的热爱。为了抒发心中对故乡北平强烈的爱,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写北平作为都城的雄壮瑰丽的一面,而是独到地从平民百姓的角度切入,绘声绘色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别致而又真实的北平。另外,老舍精湛的语言技巧,如对比衬托、反复等的运用也是本文的一大特色。

高一的学生,在认知上,对散文的内容选择,语言运用和情感表达等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在情感上,对故乡和思乡之情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但在深入挖掘文章的内在意蕴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所以还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阐述老舍语言运用的特点和效果,学会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2.过程与方法

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涵泳的方法,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赏析作者平实自然的语言,借鉴作者选材的技巧和鲜明对比的写作手法。

2. 难点:体会作者对故乡北平真挚的爱恋和真切的思念,体会作者对故乡自然生态美的欣赏和偏爱。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完成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结合多媒体课件,采取诵读法、点拨法、讨论法,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品读评点讨论中深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

用多媒体演示法,播放捷克作曲家作曲的《念故乡》,以创设情景,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顺利地导入新课。2.初读感知

播放《想北平》的朗读音频,请全班同学整齐、响亮,带有一定的感情的跟着配乐朗读课文。朗读结束后,与小组成员讨论后谈谈自己的初读感受。激励学生在初读文章时,注重自主体验,启发学生整体感知全文,提升语言表达、分析归纳、自主学习等相关能力。3.自读研讨

播放一段舒缓的音乐,请学生在音乐声中自由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并请小组代表回答:

(1).这篇文章虽然题为想北平,但通读全文之后,我们知道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中其实蕴含着深深的爱意。那么在作者眼中,这是一种怎么样的爱?

学生通读全文之后,不难发现其实作者在文章前面一部分就已经说明了他对北平的爱就 如同是他对母亲的爱一般,也是一种想说却又说不出的爱。(我将在这个时候插入介绍作者老舍的相关情况以及这篇散文的写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特殊的爱。)(2).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中点明了他所写的只是“我的北平”,那么作者心目中的北平都有哪些特点呢?小组讨论后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学生深入文本,通过细读和讨论可以知道,在作者笔下,北平是动中有静,布置匀调,接近自然的。4.对话交流

经过课堂讨论以及陈述之后,对于文章的重点学生应该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把握,通 过教师的提问,引导学生再次深入思考。完成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

在这一环节中首先我会带领学生细读1-3段,并有感情地示范朗读四个“说不出”分别 所在的句子,分析四个“说不出”在表达细节上的差异,引导学生细细品味1-3段中作者层层深入的感情

接着我将通过提问来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剩余部分:(1)、作者为了凸显自己心中的北平,他还提了哪些地方?

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只要细读文本,学生就可以发现,在第3自然段中作者说他不能爱上海和天津,而在后面描写北平的过程中,作者则是不断地提到欧洲四大历史都城,如巴黎和伦敦等。(2)、回答了这个问题,我想再问学生在这里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也不难回答了。这就是对比衬托的手法。(3)、接着,我就会问学生第三个问题:在作者笔下,似乎哪个地方都没有北平好,那么你觉得这是作者的偏心吗?试着找出表现老舍偏心的字词。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

提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明白作者这种厚此薄彼的写法正是因为作者心中有对于北平情同母子的深沉的爱。而同时,也顺势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的另一个写作特色,那就是,以情驭景。作者是怀着对北平深厚的爱和炽热的想念来描写这些场景的,字里行间难免就会露出一些偏心,这种偏心是人之常情,这种偏心也更体现出老舍对北平的热爱。(4)、作者在第二自然段中说道:“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为何在下文中作者所写的北平几乎都是北平的细枝末节,这是否是作者在选材上的失误?我们应该怎样来理解这样的描写呢?

设置这个问题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品读老舍从小处出发,通过描写北平最普通却又最自然的景象与事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热切情感的写作技巧。在此我将顺势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解读老舍的平民气质。5.形成性作业

老舍散文《想北平》赏析 篇8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 “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 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但这并不是说老舍对北京的爱是盲目的。这爱中有理性,有认知。写出一个地方的特点,包括一个人对某个地方的喜爱,往往要通过比较才能看得出来。在文章中,老舍声言自己“不能爱上海与天津”,又联系自己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北京和“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 相比较,从城市的整体结构、建筑格局、环境气氛、生活情趣等方面,历数北京的好处。北京之美,“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围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而且“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北京“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北京“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总之,北京是大都市,却保住了乡野的幽静,让人和大自然保持着亲近。另外,作者特别说道,北京虽然也是有钱人的天堂,但“你我这样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仍然可以尽情享受它的美。所以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去写北京的物产,写北京平民的日常生活。一枝一叶总关情,正是这样的叙述与描写表明了作者与北京的亲密关系,他真正融进了它的生活,深入到了它的血肉肌肤之中。如果老舍是北京的一个观光客,即使对北京再喜欢,也不可能有如此细致入微的体验,当然更不可能写出这样的`文字。难怪他在述说北京的种种好处时不禁“要落泪”,禁不住深情地呼唤:“真想念北平呀!”

这最后一句还有一层更深的含义。这篇散文写于1936年,作者当时不在北京。那时日本帝国主义已经加紧了对中国的侵略,丧权辱国的“何梅协定”的签订,适应日本侵略需要的“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都说明华北危急,北京危急。作者作为一个热爱北京的爱国知识分子忧心如焚,思今家乡之情,较平日更为强烈,这一声呼唤,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人心弦。

《想北平》的语言通俗、纯净而又简洁、亲切。通白是为了加强作品的生活气息,使它亲切感人,也是锤炼语言的结果。作者曾说:“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关于文学的语言问题》)纯净、简洁同样也*千锤百炼。比如文章写到积水潭:“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短短几句,文字不多,但写景、状物,营造气氛,表现有物情感,都笔笔到位,如同天成。

读老舍的《想北平》,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这种亲切的感觉不仅是对作者老舍,因为作者地地道道的北京口语给人温馨的感觉,而且还在于作者笔下的北京给人一种真实的细腻感,即使那些没在北京待过多长时间甚至没去过北京的读者也会产生一种自然和谐甚或沉醉其中的真切感。这其中最大的妙处就在于作者以景绘情的意象的选择与自然真切的意境创设上。

正如作者所说:“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办法。”这一方面属于事实,没有任何的大手笔能够把一个拥有几千年文明的大都市写得滴水不漏,这也不符合文学创作的规律;但其实这又是作者的一种非常谦虚说法,作为一位关心国家心系民生的受人爱戴的作家不可能不比常人更了解北京,但作者真的是抛开了大家司空见惯或是耳熟能详的北京的名胜古迹,而是选择能够表现“母亲”的那些“微笑”与“眼泪”等再自然不过的事物来加以描绘,因为作者懂得“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表现我的心情”,他明白“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意象的选择细索而真切。作者选取什刹海的蜻蜓、苇叶上的嫩蜻蜓、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等,这些意象给了人们亲近自然的直觉形象,尽管作者没怎么进行具体的描绘,但是给读者的想象提供了驰骋的舞台,这些简单而常见意象的组合仿佛给人提供了一种身临其境的艺术之美,在这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里,难怪作者自己就说“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即使就是描写大一点的城市布局,也没有站到一个宏观的角度进行枯燥的描绘,而是采用简单的对比手法,抓住了近处的“院子与树”以及远处的“北山和西山”,简单的几个意象就把“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等特点自然地描绘了出来。

意境的创设清新而自然。作者在文中说:“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这里面究竟包含着怎样的乐趣,作者没再展开细致的描绘,这就给人了极大的想象空间:这其中不仅只有视觉的景象,不仅有动静的结合,甚至还有几声青蛙的名叫,齐白石的名画“蛙声十里出山泉”,就只是画了几只小小的蝌蚪,在这里,老舍的语言描绘与齐白石的色彩组合也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能不让人叫绝。行文的最后,作者写到了城市居民与农家的乐趣,然而这只是读者通过意象的巧妙组合后的想象的产物:居民如何在自家的院里打点花草,农民们又是多么兴高采烈地把青青的蔬菜以及各色的水果挑到了城里的,城市乡村的居民又是如何体验着讨价还价的乐趣的等。这是怎样的一副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温馨的画卷啊!

想北平读后感 篇9

《想北平》是一篇散文,在一篇短短的`散文作品中,如何表现北京,老舍觉得很为难:“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都写什么?他又不愿只“凭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不知道的”,更怕挂一漏万,埋没了北京的种种好处。如果只是机械地罗列,平铺直叙,写成一篇北京地方风光的指南就更没味道了。老舍决定写出“我的北平”,通过他与故乡亲如母子的关系,写出他对北京的无限眷恋。

作品一开始,老舍就情不自禁地说道:“我真爱北平。”但他马上又说“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这“说不出”三个字,在两段文字中四次重复出现,反复强调,作者解释是因为他“不是诗人”,不会“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灵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实际上,并不是作者做不到,而是他不愿意义照着通常的方法去写,因为即使用尽了“一切好听好看的字”也难以道尽自己对北京的爱。于是他另辟蹊径,抛开一切美好的词语,用最通俗质朴的言辞,用最能引人共鸣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北京的爱喻为对母亲的爱。扑克似平常最奇崛,这不仅恰当地道出了作者对北京爱得真切和深沉,也很容易打动读者的心。老舍特别爱自己的母亲,是文坛佳话,他将北京喻自己的母亲,这其中的分量,要超出常人几分,因此,他对北京表达的爱心,也颇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粘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我的最初的知识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北京的“每一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他所表现的,是“我”和北京,“我”和有“你”,“你”中有“我”,融中一体,密不可分。这就超出了一般的客观描写,他不仅要告诉读者北京是个什么样子,而且还要人们分享他对北京的爱,他不是在“写”北京,而是在“想”北京。

想北平的评课稿 篇10

一、重视诵读。通过多种朗读方式,品读、默读、美读、诵读作品,在诵读中落实对重点词语的理解,在诵读中加深对文本内容的感悟,在诵读中体会作品蕴含的深情。

二、重视研读文本。

(1)师生与文本对话质量高,抓住并精讲本文的精髓“想北平”中“想”,课堂所有环节均围绕“想”字设计,这也正是特级教师顾老师、薛老师,市教研员刘老师在市级研究课评课时所特别强调的.。

(2)通过反复诵读课文,要求学生据问题到文中寻找对应句子,帮助他们增强文本意识。

三、重视语言训练。侧重训练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并要求根据文意做仿写训练题,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

四、重视探究。要求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了解老舍与北平的关系,再次体会老舍为何“落泪”,体会作者浓浓的思乡情。

上一篇:读儿童的秘密有感下一篇:表示想念恋人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