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2024-11-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共8篇)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篇1

新华网北京3月17日电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利用非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各级各类民办学校;但是,不得举办实施军事、警察、政治等特殊性质教育的民办学校。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所称国家财政性经费,是指财政拨款、依法取得并应当上缴国库或者财政专户的财政性资金。

第三条 对于捐资举办民办学校表现突出或者为发展民办教育事业做出其他突出贡献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奖励和表彰。

第二章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

第四条 国家机构以外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可以单独或者联合举办民办学校。联合举办民办学校的,应当签订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办学宗旨、培养目标以及各方的出资数额、方式和权利、义务等。

第五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用资金、实物、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以及其他财产作为办学出资。

国家的资助、向学生收取的费用和民办学校的借款、接受的捐赠财产,不属于民办学校举办者的出资。

第六条 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不得影响公办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并应当经主管的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公办学校参与举办的民办学校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具有与公办学校相分离的校园和基本教育教学设施,实行独立的财务会计制度,独立招生,独立颁发学业证书。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公办学校依法享有举办者权益,依法履行国有资产的管理义务,防 止国有资产流失。

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不得转为民办学校。

第七条 举办者以国有资产参与举办民办学校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规定,聘请具有评估资格的中介机构依法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合理确定出资额,并报对该国有资产负有监管职责的机构备案。

第八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按时、足额履行出资义务。民办学校存续期间,举办者不得抽逃出资,不得挪用办学经费。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不得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不得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

第九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应当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的规定制定学校章程,推选民办学校的首届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组成人员。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参加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应当依据学校章程规定的权限与程序,参与学校的办学和管理活动。

第十条 实施国家认可的教育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技术等级考试等考试的机构,不得举办与其所实施的考试相关的民办学校。

第三章 民办学校的设立

第十一条 设立民办学校的审批权限,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在获得筹设批准书之日起3年内完成筹设的,可以提出正式设立申请。

第十三条 申请正式设立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的,审批机关受理申请后,应当组织专家委员会评议,由专家委员会提出咨询意见。

第十四条 民办学校的章程应当规定下列主要事项:

(一)学校的名称、地址;

(二)办学宗旨、规模、层次、形式等;

(三)学校资产的数额、来源、性质等;

(四)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产生方法、人员构成、任期、议事规则等;

(五)学校的法定代表人;

(六)出资人是否要求取得合理回报;

(七)学校自行终止的事由;

(八)章程修改程序。

第十五条 民办学校只能使用一个名称。

民办学校的名称应当符合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第十六条 申请正式设立民办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审批机关不予批准,并书面说明理由:

(一)举办民办学校的社会组织或者个人不符合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条件,或者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转为民办学校的;

(二)向学生、学生家长筹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或者向社会公开募集资金举办民办学校的;

(三)不具备相应的办学条件、未达到相应的设置标准的;

(四)学校章程不符合本条例规定要求,经告知仍不修改的;

(五)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人员构成不符合法定要求,或者学校校长、教师、财会人员不具备法定资格,经告知仍不改正的。

第十七条 对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审批机关应当颁发办学许可证,并将批准正式设立的民办学校及其章程向社会公告。

民办学校的办学许可证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式样,由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分别组织印制。

第十八条 民办学校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申请登记时,应当向登记机关提交下列材料:

(一)登记申请书;

(二)办学许可证;

(三)拟任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

(四)学校章程。

登记机关应当自收到前款规定的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程序。

第四章 民办学校的组织与活动

第十九条 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负责人应当品行良好,具有政治权利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担任民办学校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的成员。第二十条 民办学校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经1/3以上组成人员提议,可以召开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临时会议。民办学校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讨论下列重大事项,应当经2/3以上组成人员同意方可通过:

(一)聘任、解聘校长;

(二)修改学校章程;

(三)制定发展规划;

(四)审核预算、决算;

(五)决定学校的分立、合并、终止;

(六)学校章程规定的其他重大事项。

民办学校修改章程应当报审批机关备案,由审批机关向社会公告。

第二十一条 民办学校校长依法独立行使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职权。

民办学校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由校长提出,报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批准。

第二十二条 实施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技术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办学宗旨和培养目标,自行设置专业、开设课程,自主选用教材。但是,民办学校应当将其所设置的专业、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报审批机关备案。

实施高级中等教育、义务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该民办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应当达到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课程标准,其所选用的教材应当依法审定。

实施学前教育的民办学校可以自主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但是,该民办学校不得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

实施以职业技能为主的职业资格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的民办学校,可以按照国家职业标准的要求开展培训活动。

第二十三条 民办学校聘任的教师应当具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和有关行政法规规定的教师资格和任职条件。

民办学校应当有一定数量的专职教师;其中,实施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聘任的专职教师数量应当不少于其教师总数的1/3。

第二十四条 民办学校自主聘任教师、职员。民办学校聘任教师、职员,应当签订聘任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等。

民办学校招用其他工作人员应当订立劳动合同。

民办学校聘任外籍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五条 民办学校应当建立教师培训制度,为受聘教师接受相应的思想政治培训和业务培训提供条件。

第二十六条 民办学校应当按照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的承诺,开设相应课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民办学校应当提供符合标准的校舍和教育教学设施、设备。

第二十七条 民办学校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同等的招生权,可以自主确定招生的范围、标准和方式;但是,招收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学生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为外地的民办学校在本地招生提供平等待遇,不得实行地区封锁,不得滥收费用。

民办学校招收境外学生,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建立学籍和教学管理制度,并报审批机关备案。

第二十九条 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申请国家设立的有关科研项目、课题等,享有与公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民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参加先进评选、医疗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受教育者同等的权利。

第三十条 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符合学位授予条件的,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经审批同意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位授予资格。

第三十一条 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组织有关的评奖评优、文艺体育活动和课题、项目招标,应当为民办学校及其教师、职员、受教育者提供同等的机会。

第三十二条 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日常监督,定期组织和委托社会中介组织评估民办学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并鼓励和支持民办学校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促进民办学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对民办学校进行监督时,应当将监督的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人员签字后归档。公众有权查阅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的监督记录。

第三十三条 民办学校终止的,由审批机关收回办学许可证,通知登记机关,并予以公告。

第五章 民办学校的资产与财务管理

第三十四条 民办学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

第三十五条 民办学校对接受学历教育的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应当报价格主管部门批准并公示;对其他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应当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公示。具体办法由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会同教育行政部门、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制定。第三十六条 民办学校资产中的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民办学校接受的捐赠财产的使用和管理,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七条 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中、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应当从年度净收益中,按不低于年度净资产增加额或者净收益的25%的比例提取发展基金,用于学校的建设、维护和教学设备的添置、更新等。

第六章 扶持与奖励

第三十八条 捐资举办的民办学校和出资人不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依法享受与公办学校同等的税收及其他优惠政策。

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民办学校享受的税收优惠政策,由国务院财政部门、税务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行政部门制定。

民办学校应当依法办理税务登记,并在终止时依法办理注销税务登记手续。

第三十九条 民办学校可以设立基金接受捐赠财产,并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接受监督。

民办学校可以依法以捐赠者的姓名、名称命名学校的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捐赠者对民办学校发展做出特殊贡献的,实施高等学历教育的民办学校经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其他民办学校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批准,可以以捐赠者的姓名或者名称作为学校校名。

第四十条 在西部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举办的民办学校申请贷款用于学校自身发展的,享受国家相关的信贷优惠政策。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民办教育发展专项资金由财政部门负责管理,由教育行政部门或者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报同级财政部门批准后使用。

第四十二条 县级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实施义务教育的需要,可以与民办学校签订协议,委托其承担部分义务教育任务。县级人民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义务教育任务的,应

当根据接受义务教育学生的数量和当地实施义务教育的公办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标准,拨付相应的教育经费。

受委托的民办学校向协议就读的学生收取的费用,不得高于当地同级同类公办学校的收费标准。

第四十三条 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有关行政部门建立、完善有关制度,保证教师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

第四十四条 出资人根据民办学校章程的规定要求取得合理回报的,可以在每个会计年度结束时,从民办学校的办学结余中按一定比例取得回报。

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所称办学结余,是指民办学校扣除办学成本等形成的年度净收益,扣除社会捐助、国家资助的资产,并依照本条例的规定预留发展基金以及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提取其他必须的费用后的余额。

第四十五条 民办学校应当根据下列因素确定本校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的比例:

(一)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

(二)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的支出占收取费用的比例;

(三)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与同级同类其他民办学校相比较,收取费用高、用于教育教学活动和改善办学条件的支出占收取费用的比例低,并且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低的民办学校,其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的比例不得高于同级同类其他民办学校。

第四十六条 民办学校应当在确定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前,向社会公布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和财务状况。

民办学校的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应当根据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的规定作出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的决定。民办学校应当自该决定作出之日起15日内,将该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报审批机关备案。第四十七条 民办学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出资人不得取得回报:

(一)发布虚假招生简章或者招生广告,骗取钱财的;

(二)擅自增加收取费用的项目、提高收取费用的标准,情节严重的;

(三)非法颁发或者伪造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的;

(四)骗取办学许可证或者伪造、变造、买卖、出租、出借办学许可证的;

(五)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六)违反国家税收征管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受到税务机关处罚的;

(七)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致使发生重大伤亡事故的;

(八)教育教学质量低下,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出资人抽逃资金或者挪用办学经费的,不得取得回报。

第四十八条 除民办教育促进法和本条例规定的扶持与奖励措施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扶持与奖励措施。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审批机关没收出资人取得的回报,责令停止招生;情节严重的,吊销办学许可证;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民办学校的章程未规定出资人要求取得合理回报,出资人擅自取得回报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七条规定,不得取得回报而取得回报的;

(三)出资人不从办学结余而从民办学校的其他经费中提取回报的;

(四)不依照本条例的规定计算办学结余或者确定取得回报的比例的;

(五)出资人从办学结余中取得回报的比例过高,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第五十条 民办学校未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将出资人取得回报比例的决定和向社会公布的与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有关的材料、财务状况报审批机关备案,或者向审批机关备案的材料不真实的,由审批机关责令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

第五十一条 民办学校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第六十二条的规定予以处罚:

(一)理事会、董事会或者其他形式决策机构未依法履行职责的;

(二)教学条件明显不能满足教学要求、教育教学质量低下,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三)校舍或者其他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未及时采取措施的;

(四)未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和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会计报告,财务、资产管理混乱的;

(五)侵犯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产生恶劣社会影响的;

(六)违反国家规定聘任、解聘教师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五十二条 本条例施行前依法设立的民办学校继续保留,并在本条例施行之日起1年内,由原审批机关换发办学许可证。

第五十三条 本条例规定的扶持与奖励措施适用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篇2

一、精心组织, 认真抓好《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

贯彻实施好《条例》, 首先必须学习好、宣传好《条例》。我们将把《条例》宣传贯彻作为当前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成立领导小组, 制定工作方案, 周密部署, 精心安排, 落实责任, 确保宣传贯彻工作落到实处。

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载体, 采用标语牌、宣传栏、专题讲座、现场咨询等多种宣传方式, 深入社区、企业、农村、建设单位一线, 广泛宣传《条例》, 使社会各界充分了解《条例》, 为贯彻实施《条例》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根据《条例》要求, 结合随州市城乡规划工作的实际, 加快做好配套政策制度的修改完善和制定工作。要对随州市现行城乡规划的有关规章制度和政策规定进行全面清理, 废止或修改与《条例》相抵触或者不相适应的规定。同时, 深化、细化《条例》有关规定, 抓紧制定有关实施性规定, 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政执法等行为。

二、以《条例》实施为契机, 努力推进城乡规划工作

进一步加强规划编制, 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一是按照省住建厅要求, 今年9月底前完成城市近期建设规划。二是完善各类专项规划, 同时加强各专项规划的统筹协调管理。三是进一步加快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 提高控规覆盖率, 近期完成城南新区市委片区、城东新区、城北片区控规编制。四是结合城市建设需要, 组织编制重要街区、景观区、交通枢纽等重要地块的城市设计、修建性详细规划。五是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加强汉东历史文化街区、东护城河、历史建筑和擂鼓墩古文化遗迹区保护规划编制。同时, 按照分类指导、突出特色的原则, 进一步做好全市各乡镇村庄规划编制工作, 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进一步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严格依法行政。一要按照《条例》规定, 加大法制建设力度。出台《随州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关于加强随州市城区容积率管理暂行规定》、《关于加强经营性建设项目规划管理的通知》等。二要严格把关, 加强规划设计方案和建设工程设计方案的审查, 确保规划与建筑设计的有效衔接。

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 深化“阳光规划”。城乡规划一经批准,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随意改变, 确需调整的, 必须严格按照《条例》规定执行。对涉及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 必须事先征求社会各界意见。

进一步加大规划执法力度, 坚决查处违法建设行为。一是加强规划批后监管。严格规划批后放、验线和工程竣工规划条件核实制度, 落实全程监督, 确保违法建设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二是健全违法建设查处联动机制。以市政府的名义, 成立由城乡规划、城管执法、公安、法院、检察院、城区办事处、社区居委会等相关部门、单位组成的违法建设查处领导小组, 明确职责, 定期安排和研究相关事宜, 切实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力度。三是建立开发企业诚信档案制度。建立诚信动态监管系统, 确保及时、有效地查处房地产开发领域违反规划、擅自调整容积率的违法建设行为。

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城乡规划水平。一是完善城乡规划委员会制度。根据《条例》规定, 完善职能, 健全制度, 充实人员, 充分发挥规划委员会的作用。二是健全规划管理机制。特别是要加强县、乡 (镇) 规划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 真正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法”。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针对规划行业的敏感性, 深入落实“十个全覆盖”, 找准风险点, 完善政务公开、重大事项集体决策、过错责任追究等制度, 规范职工言行;加强干部的宗旨观念、党性党风党纪、艰苦奋斗、廉洁从政教育, 筑牢思想道德防线。通过多种形式学习教育活动, 确保干部能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篇3

一、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校企合作能否持续深入开展,建立长效机制是核心。《条例》第一章第三条规定:“本市建立和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办学机制,促进职业院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与职工培训、科技创新与技术服务、资源共享与共同发展等方面开展合作。”

这种新型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关键是要在加强政府统筹引导,充分调动学校和企业积极性的基础上,发挥行业组织在校企合作中的独特作用,引导和鼓励本行业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充分发挥行业资源、技术、信息等优势,参与校企合作的相关工作,强化行业组织的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避免靠感情和人脉关系进行校企合作。

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支持行业协会、企业、职业院校共同成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以及组建职业教育集团,并通过向行业协会购买服务等方式发挥行业优势,发布和预测本行业用人信息及岗位要求,向职业院校推荐合作企业,引导、协调、指导本行业开展校企合作工作,达到促进教育和产业有机融合的目的。

二、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职责

校企合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政府的积极引导和采取必要的扶持措施。如果政府缺乏相关法规,没有落实相关政策的具体措施,则企业将面临以下一系列困难:1. 企业难以承担学生顶岗实习的安全风险。2.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贡献缺乏社会认可。3. 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付出得不到经济补偿。4. 企业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纳税减免得不到落实。5. 校企合作缺乏第三方的协调服务。如此一来,企业进行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可想而知。因此,《条例》第二章第六条至第九条规定了由市人民政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本市校企合作的规划、资源配置、经费保障、督导评估等工作。还对教育、人力资源行政管理、发展和改革、科技、财政等行政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范围作了原则规定。落实了由市、区人民政府,横琴新区和经济功能区管理机构设立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对校企合作事项进行扶持,并定期对校企合作情况进行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扶持措施。

另外,在《条例》明确了政府各职能部门职责的基础上,还需要安排常设组织机构进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协调落实。建议将市和各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分别设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作为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办事机构和校企合作工作的协调机构,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作,研究解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措施,提出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年度重点支持项目和使用计划,统筹协调校企合作项目评审工作,负责管理、监督校企合作发展专项资金的使用。为更好地完成相关工作,还需要由市级职业教育联席会议办公室整合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社会团体等相关资源,建立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公共网络服务平台,及时发布职业院校和企业合作的项目、就业、培训等相关信息。

三、明确职业院校的权利与义务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校企合作,是一种互利共赢的平等合作。任何一方的实力太弱,就会使双方的平等地位失衡,合作也就难以为继。实际中表现为,好的学校合作企业门庭若市,好的企业合作学校也是趋之若鹜,反之就会门可罗雀。仅靠关系,没有办学基本实力,再好的政策也引不来合作伙伴。对企业来讲,开展校企合作犹如找对象,一般对学校也有较高要求。要有名校、名师、名专业,要有完善的实训基地,良好的实训条件以保证学生受过足够的技能训练,还要有以市场为导向,适应企业、行业所需要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体制和具有特色的课程体系。

珠海本地产业及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以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以及特色海洋经济和生态农业为主。所以,各职业院校应加快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专业设置与课程体系,提高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的匹配度。《条例》第二十二条至二十九条规定了职业院校要建立专业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制度,建立教学内容更新机制,加强企业管理人员、技术技能人员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并建立学生和教师到企业实习、实践制度。《条例》还特别明确了职业院校的在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不少于半年,专业教师到企业生产实践每两年不少于两个月,为学校安排相关教师下企业生产实践提供了政策支持。

杭州市学前教育促进条例 篇4

(2011年10月27日杭州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五次会议通过2011年12月13日浙江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批准)

发布部门: 浙江省杭州市人大常委会

发布日期:2011-12-13 生效日期: 2012-02-01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为了促进本市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学前教育。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是指为学龄前三年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服务活动的总称。

本条例所称学前教育机构,是指招收学龄前三年儿童进行集体保育和教育的全日制或者半日制的幼儿园。

第三条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

学前教育应当纳入教育优先发展范畴,发展学前教育应当坚持公益性和普惠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原则,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学前教育。

第四条学前教育实行政府负责、分级管理、部门合作的管理体制。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学前教育工作的规划、投入和监督管理,统筹和协调学前教育相关事宜,推进学前教育均衡优质发展。

市和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的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贯彻学前教育方针、政策,制定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和有关制度并组织实施。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其他职能部门和相关社会团体,按照职责分工,协同做好学前教育管理工作。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所在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负责举办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扶持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健康发展,并协助做好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日常监督管理。

第五条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举办各类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以各种形式捐助支持学前教育事业。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扶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引导和支持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提供普惠性服务。

第六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在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基础上,重视学龄前儿童早期保育和教育工作,鼓励和推进“托幼一体化”进程。

第二章 规划与建设

第七条市、县(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学龄前儿童的分布情况和聚居趋势,合理布局并适时调整学前教育机构的规模和标准,为学龄前儿童就近入园提供便利。

市、县(市)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编制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

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报市、县(市)人民政府审批。有关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应当落实学前教育布局专项规划的内容。

第八条居住区开发建设时,应当根据规划要求,安排好学前教育建设用地,配套建设相应规模的学前教育设施。

居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应当按照《杭州市居住区配套设施建设管理条例》的规定,与居住区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并由所在地人民政府统筹安排举办成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委托举办成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本条例所称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是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认定的,非营利的,面向大众提供服务,按等级收费的民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九条居住区配套学前教育设施建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无偿移交给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依据有关规划配套建设的学前教育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得侵占、破坏学前教育设施,不得向使用居住区配套设施的学前教育机构收取不合理的费用。

使用居住区配套设施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优先招收配套设施服务范围内的适龄儿童。

第十条在学前教育机构布点不足的区域,各级人民政府可以在符合基本办园条件的前提下,将空置楼宇、厂房和校舍等置换、改造为学前教育设施。

中小学布局调整后闲置的校舍及其附属设施应当优先用于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十一条依法需要征收学前教育园舍的,应当征求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并按照学前教育专项布局规划建设或者安排新园舍。教育行政部门应当会同相关部门和学前教育机构对在园儿童作出妥善安排。

第十二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大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重点建设农村学前教育机构。

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在本行政区域内建设一所公办中心学前教育机构的基础上,根据实际需要建设多所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或者举办公办中心学前教育机构的分园区、教学点。

第三章 设立与审批

第十三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应当符合本地学前教育发展规划,并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组织机构、章程和规范的名称;

(二)有符合规定的场所、配套设施和工作人员;

(三)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四)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十四条举办学前教育机构,举办者应当向拟举办地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许可申请,并提交下列材料:

(一)举办者的法人资格证明或者个人身份证明;

(二)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章程;

(三)拟聘用工作人员的资格证明、健康证明;

(四)拟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场所权属证明和经费来源证明;

(五)办学场所建筑质量检测合格证明,消防验收合格证明或者竣工验收备案证明文件;

(六)餐饮服务许可证明和卫生保健合格意见;

(七)联合举办学前教育机构的,应当提交联合举办的协议;

(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申请筹设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还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筹设手续。

第十五条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许可申请之日起二十个工作日内作出许可或者不予许可的决定。准予许可的,应当在十个工作日内核发办学许可证;不予许可设立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

学前教育机构取得办学许可证后,应当按照规定办理相关登记注册手续,并及时将有关登记情况及印章式样、开户银行账号等报教育行政部门和登记管理部门备案。

未经许可,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举办学前教育机构。

第十六条学前教育机构的法定代表人、名称、场所、办学形式、办学规模、经费来源等发生变更的,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在变更之前到原许可、登记机关办理变更手续。

学前教育机构分立、合并、自行终止的,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妥善安置在园儿童,并由原许可、登记机关分别予以收回办学许可证和注销登记。

学前教育机构增设园区的,依照新设立学前教育机构的规定办理许可手续,并实行属地管理。

第四章 保育与教育

第十七条学前教育应当遵循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育和教育方法,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第十八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为入园儿童提供各类服务,并为其法定监护人提供科学育儿的指导和服务。

学前教育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尊重、爱护儿童,禁止虐待、歧视、恐吓、体罚或者变相体罚等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行为。

第十九条学前教育机构的课程设置应当坚持全面性和启蒙性的原则,采用规范教材,教学内容应当联系儿童生活,有益于儿童身心健康。

第二十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招生。

学前教育机构的招生与班额设置应当符合有关规定,招生计划应当经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批准。

学前教育机构的招生简章应当客观真实,并在发布前报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第二十一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健全组织机构,建立和完善保育教育管理、安全管理、卫生保健、财务管理、人事管理、课程管理、档案管理、家园联系等制度。

第二十二条学龄前儿童应当经医疗卫生机构常规健康检查合格,并经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后方可办理入园手续。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按照规定每年组织在园儿童体检。

第二十三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加强安全管理,按照规定配备保安人员和相应的安全防范设施,定期开展校园安全、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等公共安全教育培训和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保障儿童人身安全。

学前教育机构不得在危及或者可能危及儿童人身安全与身心健康的建筑、设施及环境中开展保育和教育活动。

学前教育机构提供的食品、玩(教)具、生活设施及用品,应当符合国家、省食品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严禁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的玩(教)具和用具。

学前教育机构设立食堂并提供餐饮服务的,应当符合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食品安全要求。

禁止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活动和无安全保障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增强师生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自我救助能力,并定期进行演练。

学前教育机构发生突发事件或者儿童人身伤害事故时,应当优先保护儿童安全,及时救护,妥善处理,并向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主管部门报告,不得瞒报、延报和漏报。

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及时制止扰乱学前教育机构正常工作秩序或者侵犯儿童人身安全的行为,必要时应当向公安机关报案。

第二十五条鼓励学前教育机构按照有关规定参加学生意外伤害校方责任保险,所需费用在学前教育机构公用经费中列支。

第二十六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接受学前教育。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和促进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的学前教育工作。

第五章 经费与保障

第二十七条各级人民政府统筹本行政区域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工作,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保障范围,建立政府主导、区县(市)为主、乡(镇)分担、社会参与、家庭缴费的学前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各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

第二十八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逐步提高学前教育事业费在教育事业费中所占比例。各区学前教育事业费应当达到同级教育事业费的8%以上,各县(市)应当达到5%以上。

市本级和各区、县(市)在地方教育附加中按不低于20%比例安排学前教育专项资金。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每年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一定比例的学前教育专项资金。

第二十九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设立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用于各类学前教育机构的建设、租赁、开办以及教师待遇、培训等资金补助及奖励,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学前教育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平等对待公办学前教育机构和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加大对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扶持力度。

第三十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制度。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应当列入财政预算,并参照所在地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逐步提高。

第三十一条公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费实行政府定价,按等级收取,具体标准由市和区、县(市)价格主管部门会同财政、教育部门确定。提供餐饮等其他服务收取的费用,应当遵循家长自愿、据实收取、单独核算、及时结算、定期公布的原则。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收取费用的项目和标准由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制定,在实施前报市和区、县(市)价格主管部门备案并向社会公示。其中,普惠性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保育费可以参照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执行。

学前教育机构不得跨学期收取保育费,不得收取与入学挂钩的赞助费,不得以举办兴趣班等名义代替正常教学活动并收取额外费用。

第三十二条新建、改建、扩建学前教育机构的,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建设的有关规定减免相关费用。

学前教育机构的用水、用电、用气等价格以及垃圾清运等公共服务的收费按照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三条民办学前教育机构的经费由举办者依法筹措,保证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

民办学前教育机构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在立项、建设用地、建设规费、税收等方面享受优惠政策,在机构等级评定、教研活动、人员培训、表彰奖励等方面与公办学前教育机构享受同等待遇。

第三十四条实行困难家庭子女、孤儿、残疾儿童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具体按照市财政部门、教育部门制定的标准执行。

第三十五条各类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当支持与配合学前教育机构的园外活动,按照有关规定对学龄前儿童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支持社区和行政村为本行政区域内学龄前儿童园外活动提供非营利性服务。社区和行政村应当配合学前教育机构开展本行政区域内学龄前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及看护人员培训工作,有关文化体育设施、活动中心等应当对学龄前儿童免费开放。

第六章 学前教育工作者资格与权益

第三十六条市和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落实学前教育专职工作人员和教研员,负责学前教育管理、指导和教师培训等工作。

第三十七条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包括园长、专任教师、医务保健人员、财会人员、保育员等。

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国家、省、市规定的任职条件或者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

学前教育机构教师与中小学教师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

第三十八条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对本单位的发展规划及重要决策有知情权;

(二)参与监督本单位的管理工作;

(三)通过工会组织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四)其他依法享有的权利。

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职业操守,履行岗位职责;

(二)尊重儿童人格,维护儿童权益;

(三)遵循儿童发展规律,促进儿童健康与全面发展;

(四)其他依法应当履行的义务。

第三十九条学前教育机构工作人员上岗前应当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健康检查,取得健康合格证后方可上岗。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每年组织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健康检查。

第四十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机构编制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应当落实公办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编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招聘工作人员。

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安排一定比例的事业编制教师用于促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工作。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招聘和配齐工作人员。

第四十一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保障工作人员的工资、福利待遇,并依法缴纳社会保险。

学前教育机构事业编制教师应当执行所在地中小学事业编制教师的工资政策。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非事业编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逐年提高,并逐步达到所在地事业编制教师工资福利待遇水平。

学前教育机构非事业编制教师享受住房公积金政策,符合条件的,可以参照所在地事业单位标准参加社会保险。具体办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学前教育机构非事业编制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进修培训、教研活动、健康体检和表彰奖励等方面,享有与事业编制教师同等权利。

第四十二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重视学前教育师资培养。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将学前教育机构教师在职培训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范畴,有序开展学前教育机构园长、专任教师培训工作。

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学前教育机构其他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鼓励、支持教师进修业务。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

第四十三条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学前教育督导制度,并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列入对各区、县(市)和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的工作考核。

市和区、县(市)人民政府教育督导机构应当对学前教育发展及其布局专项规划的制定与落实、经费的投入与使用、保教质量、管理水平、教师待遇等事项进行督查,并纳入教育工作督导考核范围。

第四十四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浙江省幼儿园等级评定标准》等规定对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进行等级评估。对学前教育机构实行动态管理,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对不符合相应等级学前教育机构条件的,予以限期整改、降低等级或者撤销称号处理。

第四十五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在每年第一季度向所在地的教育行政部门报送上一的办学情况报告。报告内容应当包括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情况,按照章程开展活动情况,人员和机构变动情况,校园安全情况,卫生保健考核验收情况以及财务管理情况。

第四十六条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学前教育管理信息平台,公布学前教育政策法规、考核评估等管理信息,公布学前教育机构的章程、机构概况、收费情况、接受政府资助和奖励、社会捐赠、财务审计结果等信息。

第四十七条学前教育机构的安全实行属地管理。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乡(镇)人民政府及街道办事处,定期对本行政域区内学前教育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食品、建筑及设施设备、交通、消防等安全状况及内部保卫工作进行专项检查和整治,落实综合治理措施,消除安全隐患。

公安、环保、文化、卫生、工商、安监、城管执法等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履行职责,采取措施,共同创造和维护安全、安静、清洁、文明的学前教育机构周边环境。

公安、卫生、安监、食品药品监管等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学前教育机构安全、卫生等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第四十八条学前教育机构应当组建家长委员会。家长委员会由家长选举的代表组成,可以吸纳社区、行政村代表和其他社会人士参加。家长委员会有权对在园儿童合法权益的维护情况实施监督。

学前教育机构应当定期向家长委员会公布机构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公开听取家长意见。

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学前教育机构的监督评估应当征求家长委员会与社区、行政村意见,并将结果向社会公开。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九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有关法律、法规已有法律责任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条对未经许可从事学前教育的,由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未改正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提请区、县(市)人民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依法予以取缔,并妥善安置在园儿童。

第五十一条学前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予以警告;有违法所得的,退还所收费用,无法退还的予以没收;情节严重的,责令停止招生或者吊销办学许可证:

(一)未按照规定办理变更手续的;

(二)发布虚假招生简章的;

(三)学前教育设施不符合国家卫生标准或者安全标准,危害儿童身心健康或者生命安全的;

(四)保育和教育的内容、方法违背儿童发展规律,损害儿童身心健康的;

(五)工作人员不具备规定的任职条件或者未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的;

(六)擅自终止办学的。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教育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责任人员予以警告,并可以对个人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使用有毒、有害物质制作的教具、玩具和其他教学设备的;

(二)组织儿童参加商业性活动和无安全保障活动的;

(三)擅自改变学前教育设施用途的;

(四)侵占、破坏学前教育设施的。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价格主管部门、教育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退还违法收取的费用:

(一)向学前教育机构收取国家和省、市规定以外费用的;

(二)学前教育机构收取与学龄前儿童入园挂钩的赞助费的;

(三)学前教育机构用收费兴趣班、实验班等活动代替正常教育教学活动的;

(四)学前教育机构所收费用未实行独立核算、专款专用的。

第五十四条学前教育机构不按照规定用途使用专项资金的,由教育行政部门按照规定责令退还已拨付专项资金,并在退还之日起两年内不予拨付同类专项资金。

学前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有关规定的,取消当年获得扶持与奖励的资格。

第五十五条民办学前教育机构违反本条例规定,未将收费报价格主管部门备案的,由价格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九章 附则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篇5

《教育督导条例》自201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我校广泛在师生中宣传《教育督导条例》,并严格执行《教育督导条例》的相关规定,结合我校实际,组织广大教师共同学习和自学的形式学习,保证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有效执行,不断推进教育教学工作。

一、指一思想

我校将按照“校务会统一领导、校长主抓、中层领导组织协调学习,中层领导监督检查”的要求,及时调整和完善校务公开领导机构,落实专门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确保学习的真实有效、到位,自觉把学习列入日程,做到常抓不懈,深化提高。

二、成立《教育督导条列》学习领导小组。组长:曾恒

副组长:费亮圆 邓玉龙 车鑫 陈海 成员:各班班主任和科任教师

三、强化宣传,营造学习《教育督导条例》的良好氛围。重点宣传《教育督导条例》的立法精神、主要内容、重要意义。通过各种渠道引导教师学习《教育督导条例》,熟悉《教育督导条例》,营造《教育督导条例》实施的良好氛围。加强对学校信息公开典型经验、典型做法的宣传报道,特别是加强对通过学校信息公开推动解决教师反映强烈的难点、热点问题的典型事例的宣传报道,引导教师关心校务信息公开,依法有序参与学校信息公开,运用《教育督导条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规范内容,力求政务公开全面。以“公开为原则,推动校务教育督导条例的公开工作。是确保常规内容公,加强重点内容公开。

五、加强监督,确保校学习落到实处。为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我校将积极接受全校师生民主监督,主动接受社会舆论监督,推动和促进学习;同时设立校务公开监督电话,及时调查处理群众举报投诉并公布调查处理结果;定期、不定期开展民主学习评议活动,广泛听取方方面面的意见和要求,确保学习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我校将以《教育督导条列》为工作准绳,健全教育教学机制,规范学习内容,不断提高校我校教学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六、组织学习形式

东风镇玉塘小学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篇6

湛江市教育局(2011年11月1日)

尊敬的林惠俗主任委员、麦伟棠副主任委员,调研组各位领导:

下午好!根据省人大常委会民办教育专题调研工作要求,现将我市贯彻实施《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办法》(以下称《办法》)的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湛江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民办教育发展,认真贯彻执行“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十六字方针,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及其他相关部门积极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做好民办教育工作,推动民办教育发展,特别是《办法》颁布实施以来,我市认真学习贯彻《办法》以及相关民办教育法律法规,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动民办教育健康发展,初步形成了公办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

一、民办教育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各类民办学校514所,其中中小学74所,中等职业学校21所,幼儿园419所。在校生17.5739 万人,其中中

(一)大力宣传,营造发展民办教育良好氛围。

《办法》颁布实施后,我市把深入学习、正确理解民办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作为教育系统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市政府安排部署了对《办法》的学习宣传工作,通过新闻媒体宣传、召开座谈会、印发相关宣传资料、举办专项民办教育论坛等方式,进一步加深社会各界对民办教育法律、法规的认识和了解,使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深入人心,营造实施民办教育法律、法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协调,解决民办教育发展突出问题。

市委、市政府和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民办教育的发展,深入民办学校开展调研、现场办公,及时解决民办教育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在学校选址、规划设计、征地和建设手续办理、规费减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和协助。重点发展一批规模大、质量高、特色突出、社会声誉好的民办学校。如海大寸金学院、湛江现代职业学院、湛江一中培才学校、湛江中英文学校、湛江少林武术学校都是民办教育中的成功典范。

(三)落实政策,保障民办学校合法权益。

市委、市政府将民办教育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根据《办法》的要求,切实落实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规定。

1、依法保障民办教育与公办教育具有同等法律地位,在学校的权利、义务等方面与公办学校一视同仁。

2、依法保障民办学校教职工与公办学校教职工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教职工

并、重组等形式投资办学,实行公有民办或股份制、合作制办学。智洋外语职业技术学校兼并企业办的湛江市建材成人中专学校,开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兼并企业学校的先例。湛江商贸职业教育集团将南大理工职业技术学校、群信职业技术学校等一批民办学校吸纳到集团中来,实现公办民办教育资源的整合和互补。

(五)依法管理,规范民办教育办学行为。

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民办教育法律、法规和办法,依法依规对民办教育进行审批、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民办学校设立标准和审批程序开展民办教育设立审批工作。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年检,谁审批、谁年检”的原则,对已经设立的民办学校实行年检制度,年检结论向社会公布。对年检“基本合格”、“不合格”的民办学校责令限期整改,并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减少招生计划、暂停招生直至停止办学的处理。2008年至2010年,全市共有38所民办学校因为办学条件差、办学行为不规范、年检不合格等,被教育部门取消办学资格,极大地规范民办学校的办学行为,有力地促进民办学校提高办学质量,健康稳定发展。

(六)一视同仁,创设平等发展平台。

近年来,我市举办了中职计算机技能、会计实务、数控、音乐、舞蹈、英语等竞赛,民办中等职业学校的师生也踊跃参赛并取得较好成绩,在省级技能竞赛中也有不俗表现。每年五、六月份,市教育局组织民办中等职业学校与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一同下乡进行招生宣传、演出、便民一条街等活动,还通过新闻媒体宣

导和服务。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厉打击各种违法办学行为,促进民办教育规范健康发展,切实维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严格审批标准,控制数量,提高质量,引导民办学校端正办学理念,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水平。对民办学校招生、收费、培训、管理等进行规范,努力形成民办学校优胜劣汰机制。

(三)制订发展民办教育政策,落实鼓励扶持措施。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加强监管力度的同时,依照“一法一条例一办法”的规定,就民办学校征地、招生、收费、教师队伍管理等问题,结合我市实际,制订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依法设立民办教育专项发展资金,建立完善奖励与表彰机制,鼓励、扶持有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结合全市学校布局调整,对民办教育供求关系进行科学论证、合理预测,对民办学校的发展数量、发展类型、校网布局等问题,做出详细的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采取措施扶持民办学校的发展。

(四)突出办学特色,推动民办教育可持续发展。

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 篇7

一、背景分析

1. 适应当前教育改革发展,完善国家基本教育制度的迫切需要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教育面貌和现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

导父母。早教专业人士要能认识到在指导幼儿问题方面,与家长一起协同工作,使父母更加自信,更像专业人士一样对幼儿进行随机的指导,才是实现对家长指导教育的最终目的。

注: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课题编变化。这期间,我国的教育督导制度也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经历了对“两基”教育(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督导,对轰轰烈烈的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督导,对举步维艰的教育体制改革的督导等重大事件,教育督导制度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当前,落实我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任务,仍需要教育督导的保驾护航。并且,根据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的相关规定,教育督导制度是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之一。因此,《条例》的颁布,不仅是对我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推进,更是应对当下我国教育制度革新,完善国家基本

号0701915A)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李洪曾.要正确处理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几个关系[E B/O L].

[2]张敏.美国发展0-3岁早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宁波大学学教育制度的迫切需要。

2. 深化国家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的现实要求

21世纪以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领域内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方面也加快了改革的脚步。教育界各部门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按“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深化改革行政管理方式,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现代教育督导体制已成为教育行政体制不可缺少的辅助部分,在教育行政管理中,与决策、执行相比,监督一直是最薄弱的环节,而监督的薄弱必然导致行政管理的低能和低效,只有加强教育督导,决策和执行才能更有效。”[1]而且,如果没有政府方面的出面参与和领导组织,我国

报(教育科学版),2012(4).

[3]冀彩虹.早教指导教师与家长现场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学院学前教育系)

(责任编辑:马赞)教育改革发展所面临的困难和难度势必增加。而此次《条例》的出台,对教育督导在法规上予以明确定位,为具体实施教育督导扫清了制度上的障碍,可以说是适应了国家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促进教育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现实要求。

3. 借鉴国外有益经验,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随着教育在社会发展中作用的日益凸显,各国政府纷纷加强了对教育制度的完善。虽然每个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各不相同,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在不断加强各自的教育督导职能,这种趋势在世界上的几个教育强国更是明显。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国的教育督导制度都已有几十年到一百多年的历史。“虽然各国的情况不同,教育督导制度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模式,但其共同特点是应教育的现代化,加强科学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并随着各国教育的发展而发展,在各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管理方面起了重大作用。”[2]《条例》的颁布也顺应了这种趋势,借鉴了世界各教育强国的有益经验,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督导在我国的地位和权威,是促进我国教育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4. 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推进依法执教的必要手段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已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多项重大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已经逐步完善,但现实生活中,有法不依的现象十分普遍,执法不严的状况司空见惯,违法不纠的痼疾难以根除,随意违背教育方针政策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条例》将我国多年来在教育督导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总结上升为国家法规,为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支撑,使教育督导机构具有行政性和权威性,对下级政府和各级教育机构的监督工作作出的价值判断和建议具有高度的权威性和强制性,能够做到以法督教,克服主观性和随意性,对推进依法行政,加强依法执教具有重大意义。

二、特色与亮点解读

1. 新中国第一部专门的教育督导法规

尽管1995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已将教育督导制度囊括入国家的基本教育制度,但近几年,我国出台的关于教育督导方面的规定多为在制定其他类型的教育单行法和专门法中略微涉及,而关于教育督导的单行法却迟迟未出台,因此导致教育督导工作在现实中往往无法正常开展,执行效果和政策连续性也大打折扣。原国家教育委员会于1991年颁布的《教育督导暂行规定》虽然对教育督导体制作了比较详细的说明,但由于距今年限已远,对当前教育督导工作中碰到的许多实际问题和困惑已无法解决。直至2012年《条例》的出台,我国才有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关于教育督导的专门性法规。该《条例》的二十七条规定虽然简短,却涵盖了教育督导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范围、原则、法律责任等,为未来的教育督导工作提供了翔实的操作方案。这为促进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完善,提高教育质量,保障教育事业健康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

2. 以法律形式明确了督学的权责与义务

《条例》的第二章第六条至第十条分别对督学制度和督学的素质条件、身份、职责、职权、义务等各项都作出了明确规定,这在我国的法规中还属首次。同时,首批聘任171位国家督学,这不仅确立了督学的地位,而且突出了督学在督导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条例》的第七条详细规定了作为一名督学自身应当满足的六项条件,比如对党教育事业的认同感,熟知国家教育政策、法律法规,做事廉洁公道等,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条例》对督学的学历、工作年限、身体素质、工作能力等条件,作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这不仅在形式上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一名督学的权利、责任和义务,而且从历史角度来看,对我国督学队伍的规范化建设也起到了非同小可的推动作用。

3. 明确了教育督导机构的国家行政机关属性

原有的教育督导虽然挂有国家教育督导团的牌子,但“督导团”“督导办”都是教育部门内的一个机构。由于是部门内的监督机构,所以,无法对同级政府以及下级政府部门进行监督。同时,因为这类监督部门和教育决策、执行部门在实践中总是隶属于同一个教育部门,或者隶属于同一个领导,监督到自己身上往往就一带而过、得过且过。另据教育部一位有关人士介绍,教育部“督导办”曾仅有八个人,四个厅级干部,四个处级干部,干活时还要向外面借调。“无论对内还是对外的监督,都处于缺专家、少经费的状态,往往只是走形式。”[3]而此次颁布的《条例》的第一章第二条中明确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下级人民政府和本区范围包括学校在内的各种教育机构的教育政策法规执行和教学工作开展状况进行督导的职责。这样的规定,首次明确表示了我国的教育督导机构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的性质,改变了当前我国教育督导机构多为教育行政内设机构的现状和开展教育督导无异于“下属监督上级”的悖论,为以后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更好、更有效地行使督导权利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有利条件。

4. 实现了教育督导对象的全覆盖

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各级各类教育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同时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高校教师忙于申请项目、搞科研,轻视教学的现象愈演愈烈,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引发了人们对高校和教师职业崇高性质的质疑。而新颁布的《条例》的第一章第二条中,“对法律、法规规定范围的各级各类教育实施教育督导,适用本条例”[4]明确显示本条例的适用范围囊括了法律允许范畴内的各个级别、各种类型的教育实施机构。这足以表明我国教育督导的工作范围由原来基础教育中的中小学,扩展到包括下级政府和其辖区范围里的各类学校教育机构,为以后打击各级各类教育中的不法行为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为我国教育督导机构更好地开展督导工作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奠定了我国教育领域健康、有序发展的基石。

三、实施中须注意的问题

1. 加强对督导重要性的认识,作好宣传工作

在《条例》颁布之前,由于教育督导法律法规不完善,教育督导机构设置不统一,因此带来了权力来源不明、职责不清等问题,使得很多人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达成对督学权威性的认同,这种状况也势必影响督导的工作效果。另外,以往对教育督导的宣传力度较小,使得很多人包括教育界人士对教育督导部门知之甚少,理解上有偏差,将教育督导机构看作“附庸”或者“吃闲饭”的机构。更有甚者,对此闻所未闻。据有关调查显示,多数家长和学生从未听说过教育督导,也不知道教育督导机构和督学到底拥有哪些职能和权力,这些因素都对实践中教育督导真正效能的充分发挥造成影响。

因此,正值我国《条例》颁布施行之际,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督导的意义,明确教育督导工作对提高我国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重大作用,在更大范围、更宽的层面作好宣传工作。各级政府部门和各类学校更要抓住这次契机,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将《条例》的内容、创新之处和实践中积累的先进经验和典型进行传播,营造出一种人人知《条例》、人人懂《条例》的良好氛围。

2. 督导对象要重视自评,同时督导工作者也要接受他评

“自我评估也可称为预评估,简称自评,通常是被评者的自我反思。开展自评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有利于真正发挥受评单位自我诊断、自我修改的积极性”[5],消除一些心理障碍。由于众多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教育督导工作历来不受重视,包括学校领导在内的很多行政人员实际上是把教育督导工作当作一种负担、一种形式,将教育督导看成是教育管理中无足轻重的环节。因此,我们有必要提醒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要认真对待每一次督导工作,积极开展自评活动,杜绝排斥心理和敷衍行为。

对学校评价的同时,督学也要接受被督导对象的评价,包括工作作风、服务意识、业务水平和能力。因为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的督导从过去主要看投入水平、学校硬件建设等一些硬性指标,转变为督课改、督教学、督教育质量和效益等软性目标,难度大大增加,这对广大督导工作者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行使督导职权时必须慎之又慎,不断在实践中学习,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接受他人的批评和建议。

3. 改革督导方式,构建以人为本的督导机制

在我国过去的督导工作开展过程中,往往过度重视死板的指标而忽略现实的灵活性;过分重视监督的功能而忽视指导的作用,对如何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教学质量的提高、教育改革的推进等方面的难点、热点问题不太重视。因此,广大督导工作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督导意识,强化服务理念,积极听取基层人员的反馈意见,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提高教育质量,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上来,及时向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提供有分量的决策咨询报告。

尤为重要的是在督导过程中,我们应该坚持督导结合、以导为主的原则。“督导组成员要始终坚持评估与研讨相结合,督中有导,导中有督,督导结合,重在引导,本着客观、公正、人性化服务的原则,交流学习的态度,始终使被督导对象处于主体地位,督导工作者起辅助、激励作用,二者之间建立起一种和谐、宽容、平等、合作、信任的关系”[6],建立起督导工作的良性机制。同时,督学应该不断加强创新理念的培养,对实际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有原则的灵活处理。

4. 加强督导队伍建设,提高督学素质和活力

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教育督导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省、市、县、乡四级联动的督导网络。督学队伍也日益扩大,据统计目前已经接近五万人,其中专职者近两万人。但是,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的教育督导队伍中还存在对督导人员的选拔不够严格,专业结构也不合理的巨大问题。一些督导人员的自身素养、知识结构、分析能力和科研能力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督导工作的需要,以至于出现非专业人来评价专业人员的教育教学工作,从而使督导工作既不科学也不合理”[7]。除此之外,我国教育督导机构中的非专职人员大多数是返聘的退休干部、退休教师,尽管其中不乏热衷教育督导事业的人,但退休者绝大多数不能满足教育督导工作性质的要求,况且以他们的身体状况,也不适宜经常下基层。

由我国教育督导既“督政”又“督学”的任务性质决定,督学必须是既熟练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方针、政策,又具有教育行政管理和教育教学经验,既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又有较高的政策法律水平的人员。因此,教育督导队伍是一支特殊的教育行政监督队伍。面对现实,我国的督导组成员的年龄和知识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在重视经验的同时也应重视新思想、新观念的渗透,重视公开招聘与选拔优秀的年轻督导人员,以便在新形势下与时俱进,创新督导理念和工作方法,从而有效推动我国教育督导工作的开展。

注: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08年度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城市免费义务教育政策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E FA080247)的系列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郭振有.教育督导与素质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432.

[2]黄昌明,王景孟.教育督导概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188.

[3]马晖.教育督导渐进[E B/O L].h t t p://e p a p e r.21c b h.c o m/html/2012-10/23/content_36132.htm?div=-1,2012-10-2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督导条例[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778/201209/142317.html.

[5]黄崴.教育督导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04.

[6]韩经太.教学督导的实践探索[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277.

实施智慧教育促进生命成长 篇8

2015年是“十二五”规划收官年,也是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实施智慧教育取得阶段性成果,并向深化研究与实践过渡的关键之年。所谓“智慧”,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方式、思维品质。所谓“智慧教育”,是以开发人的潜能,引导人智慧学习、智慧生活的教育。它是以创造为核心,培育人完整、健全的精神,促进人格全面生成与发展;以实现人的自由、解放为最终目的,从而引导人过有意义、有价值的生活。

构建智慧课堂,锻造智慧教师

智慧教师是智慧课堂的缔造者,智慧课堂是锻造智慧教师的沃土。教师充分运用教育智慧,以对话、体验、实践为主要教学方式,为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空间,营造真诚学习的氛围,带给学生成功的愉悦和幸福体验的理想课堂。

在探索智慧课堂建构的过程中,学校将对课堂教学的关注点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师生互动、关注学生的“学”,即: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交往状态,关注学生是否全员、全程、全身心地参与教与学活动,关注教学目标的达成。让课堂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主阵地,让学生从被动学习中解放出来,让“假思考”变成真思维,让“假活跃”变成真主动,真正实现由知识课堂向智慧课堂的蜕变。

学校以教学策略和学习策略的研究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语文启悟型教学策略和自主性学习策略、数学发现型教学策略和探究性学习策略、综合学科实践型教学策略和合作性学习策略的实践性研究,丰富了智慧课堂的内涵,让教师智慧地教、学生智慧地学成为可能,课堂真正成为了师生思维碰撞,智慧火花迸发的学习场。

与此同时,学校还开发了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让丰富多彩的课程文化成为师生智慧发展的加油站。《慧读》诵读校本教材,荣获区校本教材一等奖。如今,晨诵怡情、午读明理、暮省励志已成为全体师生特殊的“生物钟”,学校也被评为武汉市经典诵读特色校。《慧玩》综合实践校本教材,1-6年级分别以“快乐游戏”“保卫地球”“成长体验”“节日文化”“走进社区”和“楚文化足迹”为主题,实现了由“会玩”到“慧玩”的转变。《慧说》英语口语交际校本教材,将英语学习由课本延伸至生活,由工具提升至文化,打造具有国际化趋势的“智慧英语”。接下来,学校还将策划编写数学校本教材《慧思》,希望在培养智慧思考习惯、指导智慧思考方法上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平台。学校系列校本《慧读》《慧玩》《慧说》《慧思》的诞生,进一步丰富了智慧课程文化内涵,拓宽了智慧课堂外延,满足了不同学生生命发展的个性需求。

实施智慧教育,培养教师的教学智慧是关键。学校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师培训:通过树立专业思想,打造出一批具有人本思想和高尚师德的勤业型、敬业型、乐业型教师;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学习沙龙,拓展专业知识,打造出一批能不断总结、反思、进步的学习型、反思型、发展型教师;通过实行名师引领,骨干教师“示范课堂”、青年教师“跟踪课堂”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打造出一批既能进行理论研究,又能灵活驾驭课堂的探究型、科研型和专家型教师。几年来,一批又一批“九型”智慧教师正是在智慧课堂建构起来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不断成长起来。

打造家长学校,培训智慧家长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起点。实施智慧教育,成就智慧学生,需要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互补充,需要智慧教师和智慧家长合力育人。

将科学推进家长学校工作作为帮助家长提升教育智慧的主渠道。家长学校如何在形成常态的同时办出成效、对家长有吸引力、让家长有收获,谁来授课家长更“买账”……学校始终要厘清“怎么做”和“做什么”这两个核心问题。

形式上,学校从家长中挖掘优质资源,聘请家庭教育专业培训者担任家长学校名誉校长和授课讲师,以“专业人做专业事”的方式,提高家长学校授课质量,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内容上,学校从引导家长学会爱入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家长的困惑和需求,通过“爱的信仰奥秘”“爱的资源奥秘”“爱的情绪奥秘”“爱的关系奥秘”“爱的角色奥秘”等一系列精彩的“家长互动课程”,帮助家长清楚地认识到“没有挫折的爱是溺爱,没有爱的挫折是伤害”,引导家长逐步发现自己的错误观念和做法对孩子身心造成的伤害,从而帮助家长扭转错误的家庭教育观念,改善日渐疏离的亲子关系,解决“做什么”的问题。

根据家长参加学习的学分累计情况、学习体验卡的完成情况、家长志愿者的活动参与情况,以及家庭教育成果,评选出育才实验“智慧家长”,打造出一支高素质的教育“同盟军”。

家长学校工作的不断推进,也让学校对于智慧教育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家长学校的目的是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形成家校合力,从而鼓励学生智慧而有个性的成长。而家校合力追求的不应只是家庭和学校教育期望的一致,而应该是共同服务于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体现“以孩子发展为本”的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和家长要把孩子当成有独立意志的主体来对待,以他们的发展意愿为合作的基本依据,创造尽可能有利的环境和条件,使孩子得以全面和谐的发展,真正成长为有活力、有激情、有智慧的无限发展可能的生命个体,这才是学校追求的教育目标。

实施有效德育,培养智慧学生

学校以市、区教育局推进“有效德育”建设工程的相关要求为指导,以打造“智慧德育”为特色,全面促进学生道德发展。

将习惯养成作为学生智慧成长的基础。在班级、年级两级习惯养成教育项目化研究的基础上,以“难点习惯养成方法的探索与实践”为依托,开发出《促习惯养成育智慧学生》德育校本课程,通过对不同年段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的序列性研究,逐步找到了更加适合的习惯养成教育的方法。

为保障德育校本的有效落实,学校不仅在课程设置中将校本课程开齐开足,更组织全体班主任教师开展德育校本教学设计比赛和课堂教学研讨。

智慧教育是一种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教育,是一种求知求真、求善求美、求实践行的教育。智慧学生应该具有思维活动或理性逻辑方面的智慧、社会交往和价值活动方面的智慧、主体性生活实践方面的智慧。为此,学校结合不同年段学生特点,制定了《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智慧学生评价办法》和《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智慧学生”评价标准》,即低年段“敢质疑、能自理、会包容、爱运动”,高年段“善思辨、善自护、善欣赏、善健体”。这既是“智慧学生”评比的指导性意见,更为学生智慧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每学年,学校分别从不同的侧重点,帮助学生结合自身特点,确定智慧发展目标,引导学生智慧发展。本学年,学校采取班级初赛、年级复赛、校级决赛的形式,通过创设“新的一天”、“上学了”的学习生活情境,在中低年级学生中开展穿衣服、系鞋带、叠被子、整理书包和课桌椅、做好课前准备等“自理能力大比拼”;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伤口处理及包扎、心肺复苏等“安全自护大考验”,并邀请学校生活老师、保健老师、社区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以及学生代表担任评委,评选出首届“能自理”、“善自护”的“智慧学生”。

在智慧教育的统领下,育才实验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广泛认可和好评。学校始终将人的发展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让至真、至善、至美的教育,成为师生生命成长旅程中一段最美好的经历。

(作者单位:武汉市育才实验小学)

上一篇:八年级上册寒假生活指导答案青岛出版社下一篇:军训作文800字初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