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2024-09-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共7篇)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篇1

TL 2010最新版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一. 名词解释

1.立法、执法与司法

一、立法的概念(课本P209)

立法指有权的国家机关(主体),依照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前提),制定、修改、废止和认可(V)法律规范的活动。

(立法体制的概念 :指关于国家机关立法权限划分所形成的结构和制度。)

二、执法的概念(课本P232)

执法,又称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

三、司法的概念(课本P236)

司法,又称为法的适用,通常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据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

现代意义的司法一词是指审判或裁判,这是基于三权分立的宪法理念而对权力所作的划分。

2.比较法学和法系

一、比较法学的含义

是指以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制度及法律文化为研究对象、以比较为其基本研究方法的法学学科。

二、法系的概念(课本P59)

依据法的历史传统和某些形式上的特点作为标准对法所作的分类,是若干个国家和特定地区具有某种共性或共同传统的法律体系的总称。

PS:

1.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民法法系、法典法系或罗马—日耳曼法系,是承袭古罗马法的传统,仿照《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样式而建立起来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

2.英美法系:又称英国法系、普通法系和判例法系,是承袭英国中世纪的法律传统而发展起来的各国法律制度的总称。

3.英美法系的衡平法:以公平正义原则和规则对普通法的修正、补充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法律。(参见教材p87)3.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涵义(课本P183)

所谓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PS:

1.法律关系的内容就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2.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3.法律事实,就是具有法律关联性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

第 1页

共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4.权利和义务(包括法律责任)

一、法律权利

就是规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自由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获得利益的一种手段。

二、法律义务

就是设定或隐含在法律规范中,实现于法律关系中的,主体以相对受动的作为或不作为的方式保障权利主体获得利益的一种约束手段。

三、法律责任

就是由特定事实所引起的、对损害予以赔偿、补偿或接受惩罚的特殊义务。

PS: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的关系

1.结构上的相关关系

2.功能上的互补关系

3.数量上的等值关系

4.价值意义上的主次关系

二. 简答题

1.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两大法系之比较(课本P 59):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的比较

(一)相似:

本质、功能、历史类型相同,根本基础、基本原则、法律理念、主要内容、历史根源方面一致,都崇尚法治,崇尚法律至上。

(二)差异(区别)(课本P 59):

1.法律渊源

2.法典编纂

3.法律的分类

4.诉讼程序

5.法官权限

(三)两大法系的融合:(课本P60)2.法律行为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

就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包括合法行为与违法行为、(意思)表示行为与非表示行为(事实行为)、积极行为(作为)与消极行为(不作为)等等。)

二、法律行为的特征

1.法律行为是具有社会意义的行为

2.法律行为具有法律关联性

3.法律行为是能够为法律和人们的意志所控制的行为

4.法律行为具有价值性

三、法律行为的结构

1.客观要件:法律行为外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它包括外在的行动(行为)、行为方式(手段)和结果等要素。

2.主观要件:是法律行为内在表现的一切方面。

它包括行为意思(意志)、行为认知。(行为主体在实施行为时一切心理活动、精神状态及认知能力的总和。)

第 2页

共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四、法律行为的分类(略)3.法与其他社会因素

一、法与经济

1.法与经济基础

(一)经济基础对法具有决定作用

(二)法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2.法与市场经济

(1)法治是约束政府对经济活动的任意干预。

(2)法治是为了约束个人(企业)的经济行为并创造环境

二、法与道德

1.法与道德的联系和区别(课本P426—428)

(一)法与道德的联系

1.存在的目的相同

2.基本内容是一致的3.在功能上相辅相成 4.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5.在某些情况下相互转化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

1.产生方式不同 2.表现形式不同 3.内容结构不同 4.调整范围不同 5.实施方式不同

三. 论述题

(一)权利、义务和责任

法律责任与法定权利、义务有着密切联系: a)法律责任规范了法律关系主体行使权利的界限,以否定性的法律后果防止权利行使不当或滥用权利;

b)在权利受到妨害或义务被违反时,责任成为救济的依据;

c)法律责任通过否定的法律后果成为对权利、义务得以顺利实现的保证。(PS:要求联系材料,逐项分析以上3点在材料中的体现。)

四. 材料分析题

(一)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和第一章法

法治的相关内容:

法治是与民主密切相关的,它是一种贯彻法律至上、严格依法办事的治国原则和方式。

首先,法治包含着一系列原则。这些原则主要是:法律至上,法律确认和保障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不得溯及既往,法律应当公布、确定和具有一般性,司法独立和律师自由,有限政府的原则,通过民主程序产生法律,等等。

其次,法治意味着围绕上述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系列制度,一种人们能够据以规划其长久生活、因而使人们的生活可以预见和控制的制度框架。

最后,法治意味着一种依赖上述原则和制度体系建立起来的社会公共生活秩序。

归纳而言,其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要有良好的法律,另一方面这种良好的法律要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要得到普遍的服从和遵守,核心是依法办事。

第 3页

共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TL 2010最新版

A.法治国家的一般理论

一、法治的理论基础

法治是在与人治这种治国主张相对的前提下提出的治国主张。

(一)法治的主体观念——个体的自然独立和平等

(二)法治的认知观念——群体智慧优于个人

(三)法治的伦理观念——群体道德优于个人

二、法治的原则

(一)良好的法

(二)普遍地依从法律

(三)有确保国家机关守法的权力机制

B.法制和法治的区别

首先,法治确立了法律在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中具有最高权威性。法制也重视法律的约束力,但是,法律是否具有最终的和最高的权威,则法制无法回答。

其次,法治显示法律介入社会生活的广泛性。法制无法确定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介入程度。

最后,法治意味着法律治理的正当性和正义性,具有明显的目的性和价值色彩。而法制则没有这样的含义,且往往使法律沦为统治的工具。

第 4页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篇2

1 复习计划紧扣最新执业考试大纲

1.1 研究最新执业考试大纲

《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办法》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执业考试的形式和内容都有较大调整。新的执业考试大纲更加侧重于对考生综合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除了最基本的业务知识外, 还对伦理、沟通、管理各方面有了新的要求。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是执业考试复习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应透彻理解最新的执业考试大纲, 并根据我国医疗卫生的新需要和新发展, 制订教学计划, 提高护理学基础执业考试复习的教学质量。复习计划在整个执业考试复习过程起指引和控制作用。

1.2 复习计划的基本框架

复习计划的整体思路是在学时合理分配的基础上, 夯实基础知识, 突出强化重点知识, 学与练有机结合, 最后达以平衡调整。护理学基础的执业考试复习计划框架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模块。

1.2.1 基础复习阶段

相当于第一轮复习, 教师统一授课, 学生可以系统地复习所学知识, 并结合同步练习, 从而扎实、牢固地掌握基本知识点。此阶段的任务就是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点。

1.2.2 强化阶段

相当于二轮复习, 教师要进行精讲, 对整本教材进行整合, 根据大纲提炼出护理学基础的重点知识, 结合历年执业考试的考点, 快速地将教材中的重点用一条线串起来, 并配合练习题循序渐进地提高考生的答题能力。

1.2.3 冲刺阶段

此阶段要以考题解析为主, 采用题海战术, 考生不仅要巩固基础知识点, 还要灵活运用知识点, 做到举一反三, 掌握答题技巧。尤其是对A2型题目, 通过大量练习, 训练学生快速提炼出关键词的能力, 排除干扰, 加快答题速度。

1.2.4 个性化备考

临考前学生的掌握程度还是参差不齐, 应让他们发挥自主性, 结合自己的掌握程度查漏补缺。此阶段教师的任务就是答疑解惑。

2 掌握记忆规律, 采用多种方法

基础护理的内容繁杂, 学生普遍反映基础护理的内容易懂难记。在学习活动中要有意识地进行锻炼, 掌握记忆规律和方法, 才能有效提高记忆力。为了使学生掌握好所学知识, 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方法。

2.1 归纳总结, 对比记忆

对比记忆法就是从相似的内容中找出其相同点与不同点, 然后进行比较, 对照记忆。比如乙醇是临床常用的化学消毒剂, 要根据具体的使用范围和方法选择正确的浓度, 学生经常将各种浓度混淆, 为了避免混淆, 可以进行归纳总结对比记忆。如为病人梳发而其头发打结成团时, 可以选30%的乙醇将头发湿润;床上擦浴、背部按摩时, 可以选50%的乙醇作为按摩剂促进血液循环, 预防压疮;高热病人物理降温时, 可以选用20%~50%的乙醇进行擦拭, 通过乙醇的蒸发达到降温的目的;注射法皮内注射皮肤消毒时可以选用75%乙醇消毒;物理消毒灭菌法 (燃烧法) 时可以选用95%乙醇作为燃料;常用灭虱剂30%含酸百部酊的配方:有百部30 ml, 加50%乙醇100 ml, 再加入100%乙酸1 ml。

2.2 口诀记忆

口诀记忆是常见、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口腔护理时, 护士应该根据病人口腔的p H值选择适宜的漱口液。常用的中性漱口液可以用一句口诀“盐水中有朵西林花”来记忆, 在这句口诀中, “盐水”是指可以清洁口腔、预防感染的0.9%的生理盐水, “中”所代表的含义是p H值是中性的漱口液, “朵”代表的是可以除臭、抑菌的朵贝尔溶液, “西林”代表的是广谱抗菌的呋喃西林溶液。学生经常会将酸性、碱性、中性的漱口液弄混, 通过这句口诀把中性漱口液有效串联起来, 可以让记忆更加牢固。比如在讲授穿、脱隔离衣的知识点时, 要记忆穿隔离衣的顺序, 就可以利用口诀“手提衣领穿左手, 再伸右臂齐上抖, 系好领扣系袖扣, 折襟系腰半屈肘”。口诀记忆法虽然很实用, 但需注意的一点是, 传授完口诀后,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做及时、必要的监督、检查。必要时, 适当配合“车轮式”巩固记忆法, 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效果。

2.3 浓缩记忆, 提取数字

在测量血压时, 病人的卧位可以是平卧位时肱动脉平腋中线, 或坐卧位时肱动脉平第4肋软骨, 手臂伸直掌心向上, 护士应该将袖带缠绕病人肘窝以上2~3 cm, 松紧度以能伸进一根手指为宜。这样, 就可以为学生提炼出关键的数字“1、2、3、4”, 1代表的是袖带的松紧度, 2~3代表的是袖带下缘距离肘窝的距离, 4代表的是第4肋。

2.4 兴趣记忆, 边背边做

在复习卫生洗手6个步骤时, 应该让学生边做边背, 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兴趣, 而且记忆更加深刻。操作性强的知识点都可以尝试边背边做。

3 横向联系, 融会贯通

2011年的执业考试试卷分为专业实践、专业实务2部分, 要求考生具备综合能力。基础护理学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将各学科知识点融会贯通, 横向放射, 各科教师之间应该相互配合, 达到一体化教学的目的。利用护理学基础的一些知识就可以引出护理学管理和护理学法律等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讲授安全给药的原则时, 首先应该遵医嘱给药, 作为护士应该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和具备的工作经验, 判断医嘱的科学性。护士不仅是医嘱的执行者更是监督者。这里可以为学生设疑, 如果护士发现医嘱有问题该怎么办?护士执行了错误的医嘱又会有什么后果?这是护理法律的相关知识点。教师应该将各学科的知识点有效、紧密地衔接起来, 灵活运用。

4 错题集

4.1 建立错题集

在学生进行同步练习或者模拟考试时, 要求学生把自己做错的题进行总结, 记录在错题集上, 这样既可以方便查阅, 避免了去翻看一大堆试卷, 注意力分散而浪费时间的问题, 又有助于对错题及时更正。

4.2 利用错题集

教师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错题集, 每一道错题都要去分析错误的原因, 是因为对这个知识点掌握得不牢固, 还是审题出现了偏差。如果知识点不熟悉, 一定要将教材上相关知识点反复理解, 如果是审题不清, 那么就要从一点一滴做起, 认真审题, 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错题集建立后, 应该经常去阅读、分析, 这样才能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借鉴, 可以从别人的错误当中得到启发, 将错题集的能量发挥到最大。教师也要检查学生的错题集, 如果有一些错题是共性问题, 就应该统一讲解、分析。

5 小组合作学习

中职院校的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普遍存在惰性心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 在教师的合理点拨、启发和引导下, 达到巩固、扩展基础知识的目的。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将教师的责任和学生的力量最大限度地整合, 教师作为教学的促进者, 帮助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以此达到“教”和“学”的统一和“教”为“学”服务的目的。

6 模拟强化

在护理学基础执业考试复习的最后阶段, 应该进行有计划的模拟考试, 通过模拟考试学生可以有效地了解试卷的整体结构和具体分布, 从而科学地驾驭时间, 提高答题能力, 并且可以对整个复习进行最后的检测。蒉

法理学复习提纲 篇3

课程的地位、性质和任务

法理学是法学专业的核心和主干课程,是法学专业的理论基础课程和入门课程,也是思想政治专业本科的主干课程。法理学以整体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所关涉的是整体法律现象中的普遍问题和根本问题,因而在法学体系中具有特殊地位,是法学的一般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开设法理学课程,意在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法律观和分析法律现象的理论框架,熟悉并掌握法学思维方式,从而为他们有效地学习其他法学课程奠定理论和方法论基础。

第一章 绪论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1、法学的研究对象

2、法学产生的条件

二、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1、西方法学的历史发展

2、中国法学的历史发展

3、马克主义法学的产生

三、法学的体系

四、法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在法学体系中的地位

1、法理学概念的由来

2、法理学的研究对象

3、法理学在法学中的地位

4、法理学的方法:关于法律的思考和根据法律思考的区别

五、学习法学、法理学的意义 思考题:

(1)法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怎样?(2)简述法学产生的条件(3)试论法理学的定义及意义(4)试论法理学方法的特殊性(5)法理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第二章 法的概念和本质

一、自然法学、实证分析法学、社会学法学的法律观

二、法的词源和词义

三、法的特征

四、法的本质

五、法的概念 思考题:

(1)如何正确认识法的概念?(2)如何理解法的本质?(3)法的特征有哪些?应如何理解?(4)中西法词源含义有何区别?

(5)中国古代,法和律、刑的关系如何?(6)法作为意志必须受哪些因素的制约?

第三章 法的价值

一、法价值的概念

二、法的基本价值(秩序、正义、人权)

三、法的价值的冲突 思考题:

(1)为什么说秩序是法律的最基本的价值?

(2)为什么说正义是法的核心价值?人权是法的终极价值?(3)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观

(4)什么是实质正义?什么是形式正义?

第四章 法的作用

一、法作用的概念

二、法作用的分类(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的划分及两者的区别)

三、法作用的历史演进

四、法的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作用)

五、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

2、执行社会公共事物作用

3、关于执行社会公共事物的法律性质

六、法作用的局限性

1、法的调整范围的局限性。法并不是调整社会关系的唯一手段,法因具有国家强制性,它的调整范围是有限的。

2、法律运行的困难。“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于自行”,法律运行受制于很多因素。

3、与法律规范自身特点相伴生的局限性。首先,法律具有稳定性从而使法律具有滞后 性。其次,法律的普遍性、明确性使法律具有僵化性。

4、人类理性和语言的局限性,法律存在漏洞。

5、执法的成本问题。覆盖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完善的法律是施行法治的前提,而力求全面、完备、清晰、明确的法律又不可避免地给社会带来了繁文缛节和庞大的社会运作成本。

认识法的局限性,其意义在于使我们更全面、更理智地了解和掌握法地特性,从而在运行法律的时候能够注重对其弊端的克服。

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的规范作用的体现?(2)如何理解法的社会作用?(3)什么是法的作用的局限性?其原因是什么?

第五章 法与社会

第三节 法和政策

一、政策的概念

二、法与共产党政策的异同

三、法和共产党政策的相互作用

(一)政策对法律的影响作用

1从法的制定来看,党的政策是制定法律的依据

2、从法的实施来看,党的政策对法律的贯彻执行有指导作用

(二)法都共产党政策的制约作用

1、政策的出台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2、贯彻执行政策的活动必须符合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3、两者相矛盾时,应从法律

第四节 法和道德

一、道德的概念

二、道德和法的关系

1、在价值层面上,法律必须反映社会最基本的伦理价值取向,法是最低限度的道德

2、在规范层面上,两者属于性质不同的行为规范(道德和法律的区别)

3、在功能作用上,两者是并立互补的

4、法和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办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政策对法的影响作用和法对政策的制约作用?(4)法和道德的联系和区别表现在哪些方面?(3)在法和道德关系上,自然法学和实证分析法学分歧点在哪里?

第六章 法的分类

一、法分类的意义和原子

二、法的一般分类

1、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据法的制定和实施的主体划分

2、根本法和普通法。根据法的内容、法律效力和制定程序划分。

3、一般法和特别法。根据法的调整范围划分。

4、实体法和程序法。根据法所规定的内用不同划分。

5、成文法和习惯法。根据法创制和表达的形式不同划分 三少数国家适用的分类

1、公法和私法

2、普通法和衡平法

3、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思考题:

(1)法的一般分类和特殊分类各包括哪些类型?(2)如何理解公法、私法和社会法的区别?

第七章 法的要素

一、法律规范

1、法律规范的概念(法律规则和法的关系)

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法律规范和法律条文的关系)

3、法律规范的种类

二、法律原则

1、法律原则的概念

2、法律原则的作用

法律原则没有规定确定的事实状态,也没有规定具体的法律后果,但在创制法律、理解法律或适用法律过程中,它们是必可少的。不仅可以指引人们如何正确地适用规则,而且在没有相应法律规则时,可以代替规则来作出裁决,即较有把握地应付没有现成规则可适用地新情况。

1)立法时必须以法律的基本原则为指导,并通过法律原则将不同种类、不同等级的规则组织起来,使之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成为统一的整体而发挥作用

2)在法的实施过程中,法律原则的功能首先表现在它可以为法律解释和法律推理提供基本出发点和价值导向,避免法律解释和推理的任意和无序。

3)当出现法律空白或漏洞时,法律原则往往可以直接成为适用法的根据。

3、法律原则的分类

三、法律概念(了解法律概念的含义,分类及作用)

法律概念的作用:法律概念是正确理解和适用法律规则或原则的必不可少的因素,而且在 法律实践中,它们往往具有直接的、独立的意义,如在某些案件中,对某个法律概念的正确理解可以成为该案件的关键问题。思考题:

(1)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2)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怎样?(3)法律规范与法律条文关系如何?(4)法律规范的种类有哪些?(5)法律原则有哪些作用?

第八章 法律体系

一、法律体系的概念

二、法律体系的结构

如果把法律体系整体看成宏观结构,那么法律体系的宏观结构是又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个方面构成的;而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三方面各自又都有自己的结构,它们就是各法律部门。所以法律体系的中观结构要素是法律部门,而法律规范则是法律体系的微观结构要素。由此可见,法律体系、法律部门和法律规范三者之间是层次从属的关系。

1、公法与私法

2、社会的出现

3、公法、私法、社会法的区别

(1)调整的对象不同。私法的主要对象是个人(法人)与个人(法人)的利益关系;公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国家与个人(法人)的利益关系;社会法的调整对象主要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市场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2)调整方式不同。私法的方式是“意思自治”,个人自行调节,公法以国家强行干预为主;社会法则结合了上述两种调整方式,以社会性平衡为特征形成了“政策平衡”的独特方式。(3)法的本位不同。公法一般以国家为本位,私法一般以个人为本位,社会法以社会利益为本位。(4)价值目标不同。公法偏重于秩序和公平,私法偏重于自由、效益;社会法比较周全地体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要求。

三、法律部门的划分

1、法律部门的概念(部门法的概念)

法律部门,也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的同类法律规范的总和。法律部门与法律规范的关系是从属关系,因为我们是根据一定标准和原则把同类法律规范组合在一起,形成法律部门。非同类法律规范不可能组合成法律部门。另外,法律部门与法律制度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每一个法律部门中包含了许多法律制度,比如民法这个法律部门,包括所有权制度、合同制度、债权制度,等等。法律制度由若干个法律规范组成的,一般来说,法律部门与法典不同,法典是系统化的规范性文件,如民法典、刑法典等,但它们不等于民法部门、刑法部门。一个部门由众多的规范性文件组成,如民法部门是由民法典加上其他民事法律规范性文件组成,刑法部门是由刑法典加上其他刑事法律规范行文件组成。

2、我国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

法律体系内部除了划分为公法、私法和社会法之外,还可以进行更细的划分。这就是将法 律体系按照社会关系与调整方式两项标准分为不同的法律部门。

四、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体系

思考题:(1)如何理解法律体系的概念和特征?(2)法律部门划分的标准有哪些?

(3)当代中国法律体系所包括的法律部门有哪些?

第九章 法的程序

一、法的程序

1、法程序的概念

2、法程序的特征

二、法程序的类别

三、正当法律程序

1、自然公正原则

2、正当法律程序的特征

3、正当法律程序的构成要素及意义

意义:现代法治,程序不仅具有工具性价值,而且具有独立的作为目的内在价值。就是说,程序不仅能够促进正义、安全、秩序等外在实体价值目标的实现,而且它本身就蕴涵着符合正义要求的内在优秀品质,是一种具有独立底价值实体。正当的法程序被看作是现代法治底基石。正当的法程序在法治中的意义如下:

(1)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家权力并实现人权。(2)能够保障人的选择符合理性要求。(3)能够实现形式合理或形式正义。思考题:

(1)法律程序构成要素有哪些?(2)自然公正原则包含哪些内容?(3)正当法律程序有哪些特征?(4)正当法律程序有哪些意义?

第六章 法的制定

一、法制定的含义和特点

二、法制定的形式

三、立法的意义

四、立法体制的概念和分类(一国的立法体制受哪些因素影响)

五、当代中国的立法体制(一元、两级、多层次)

(一)立法的主体(谁有权立法)

(二)立法的权限(有权在哪些领域立法)

1、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属的立法权限范围。根据宪法的规定,立法法列举了十各方面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详见立法法第8条。(对公民政治权利的剥夺、限制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和处罚。由法律规定)

2、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有多大?宪法规定,国务院制定行政法规必须根据宪法和法律。立法法根据国务院的性质和行政管理的实际需要,规定行政法规可以就以下两个方面的事项作出规定:

(1)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

(2)宪法89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这是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某方面还没有制定出相应的法律,而国务院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可以制定相应的行政法规。凡不属于行政管理而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不能制定行政法规,应当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法律。一般来说,凡涉及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的限制或剥夺或者扩大公民基本义务的,不属于行政管理的事项,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事项。

3、制定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范围。

赋予地方立法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实际上也是我国政治体制的一项重要改革。在1979年以前,地方是没有立法权限的。1979年以来,地方立法发展很快。地方性法规的权限范围,主要是三个方面:

1)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需要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作出具体规定的事项。据统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制定或者批准的地方性法规,属于实施国家法律、行政法规方面的,约占到30%或者40%。

2)属于地方性事物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规的事项。我们地国家很大,国家立法只能管大的、基本的、具有共性的方面,不可能涵盖社会生活的所有方面,对一些具有较强的地方特点、共性不突出的事务,如果也由国家统一立法,往往因为缺乏针对性而难以适应各地的实际情况。而将纯属于地方性方面的事项,如具体的城市建设规划、本地方特定区域的管理、禁止或限制燃放烟花爆竹、禁止或限制养狗、禁止或限制在公共场所吸烟等,交由地方自主地作出立法进行规范,对于地方事务的管理,更能发挥有效的作用。

3)对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专属立法权以外的事项,在国家未制定法律、行政法规时,地方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规。在这方面,地方有非常广阔的立法空间,但在国家制定的法律或行政法规生效后,地方性法规同法律或行政法规相抵触的规定无效,制定机关应当及时予以修改或者废止。

4、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权限范围。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范围,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国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规的,民族自治地方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有关变通规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享有变通权,必须由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不能由常委会制定。二是国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规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据当地实际需要制定单行条例。自治地方制定的单行条例,大部分属于这方面的内容。但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对国家法律、行政法规作变通规定,必须依法进行,并不是毫无限制的。立法法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总结实践经验,对不能变通的范围作出了规定:

1)宪法的规定不能变通。2)民族区域自治法不能变通。3)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不能变通。4)法律、和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事务所作的规定,不能变通。法律、行政法规专门就民族自治事务作出规定时,已经充分考虑了自治地方的特殊情况,不应当 再对这部分作出变通规定。

5、制定规章的权限范围。规章主要是执行性的,原则上没有创制权。规章所规定的事项应当是为执行法律、法规的规定需要制定规章的事项,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原则上规章不能自行作出规定。

6、关于授权立法。宪法规定,法律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因此,凡属于应当制定法律的事项,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立法,如果需要国务院先制定行政法规,就必须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授权。

六、立法的程序

(一)立法程序的概念、特点、意义

(二)我国的立法程序

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立法程序是:

1、立法议案的提出。

立法议案不同于法律草案。立法议案指有关立法的动议,内容一般比较原则、概括,但也可以比较具体。可以只提出立法主旨和理由,也可以附有法律草案。法律草案内容比较具体、系统、完整,是立法机关审议的法律原型。所以提出立法议案并不等于提出法律草案。提出法律议案时是否附带草案由提案人自主决定。立法议案也不同于一般的立法建议。立法议案只有法定的机关和人员才能提出,而立法建议的提出不须经法律授权,也不属于正式的立法程序,它泛指任何机关、组织或公民提出的立法意见和设想。

提出法律议案的关键是谁由立法议案的提案权。在我国,下列组织和个人享有提案权: 人大代表30人以上或一个代表团、常委会委员10人以上、全国人大主席团、全国人大各专门委员、国务院、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中央军委

2、法律草案的审议。法律草案审议的结果:一是提付表决;二是修改后提付表决;三是搁置;四是否定。

3、法律草案的表决和通过。通过立法草案是立法机关对法律草案表示正式同意,使之成为法律,它是立法的预期目的,但并非每一交付表决的法律草案都能获得通过,有的需要修改再复议,有的则可能不通过,即否定了法律草案。法律草案的通过是全部立法程序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步骤。

实行两院制的国家,通过法律草案有三种情况:(1)两院同时通过,如前苏联;(2)两院先后通过,如美国;(3)通过法律草案的权力属于下院,上院无权否决下院的意见,但能在一定时间内拖延一般法律的生效,如英国。

在我国,法律要由全国人大全体代表的过半数通过,宪法要由全体代表的2/3以上通过。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强调的是全体成员的过半数,而不是出席会议的成员的过半数。

4、法律的公布。将正式通过的法律,以一定的形式正式公告社会,以便全社会遵照执行。是法律生效的关键步骤。只有正式公布的法律,才具有法律效力,才能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那种未正式公布的“法律”,人们无法遵照执行,国家也不能据此追究人们的法律责任,也就不会有普遍的约束力。

我国公布法律:国家主席

七、立法技术

1、概念和意义

2、立法的技术的分类(着重掌握立法的表达技术)

八、立法的基本原则

1合宪性和法制统一原则:合宪性原则是一切立法必须以宪法为依据,符合宪法的精神合规定,包括立法主体的合宪性、内容的合宪性、程序的合宪性。法制统一原则是立法合宪性原则的继续,要求立法机关所创设的法律应内部和谐统一。

2、科学性和民主性原则

3、稳定性、连续性和适时性原则 思考题:

(1)立法体制有哪些类型?受何因素影响?(2)我国立法体制是怎样的?

(3)在我国谁有权立法?行政法规的权限范围如何?

第十一章 法的实施

一、法实施的概念和意义

二、法实施的基本形式

以法律规范是否需要国家机关的干预才能实施和实现为标准,法的实施分为法的遵守、法的执行、法的适用。

法的遵守,简称守法,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政党、武装力量、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全体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的规定,将法律的要求转会化为自己的行为,从而使法律得以实现的活动。守法是法的实现的一种最基本形式。它包括社会关系主体积极行使权利和认真履行义务两个方面。权利的享用、积极义务的履行和禁令的遵守都是守法的具体形式。

法的执行和法的适用是指国家机关和国家授权的特定单位依照法定的职权与程序,将法律适用于具体的人或组织的活动。它是在需要国家机关的干预才能将法律规范予以实施或实现的情况下产生的。它在法的实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法的执行,简称执法,顾名思义,是指掌管法律,手持法律做事,传布、实现法律。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广义:是指所有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实施法律的活动。狭义:专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法行使管理职权、履行指责、实施法律的活动。这里所讲的法的执行,是狭义的法的执行。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是法的实施的重要方面。在现代社会,国家行政机关被称为国家权力机关或立法机关的执行机关,后者制定的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主要由前者贯彻、执行、付诸实现。

法的适用,简称司法,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及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处理案件的活动。司法是法实现的一种基本形式,也是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就在于,守法和执法是有关主体主动实现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而司法则是被动的、中立的,是守法和执法的正常状态遭到破坏或无法继续时产生的法的实现形式,也是法的实现的一种最终的制度性保证,是国家强制力的终局性的直接介入。

思考题:

(1)法的实效与法的实现、法的效果有何区别?(2)简述法的实效的产生条件?

第十二章 法律关系

一、法律关系的概念及特征。

法律关系是法在调整人们行为过程重形成的权利和义务关系。有三个特征:

1、法律关系是以法律规范为前提而产生的社会关系。

2、是以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为内容而形成的社会关系。

3、是以国家的强制力作为保障手段的社会关系。

二、法律关系的的种类

三、法律关系的构成因素

四、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

(一)权利、义务、权力的概念

(二)权利、义务的分类

(三)权利和义务的相互关系

权利和义务是一对表征关系和状态的范畴,是法学范畴体系中最基本的范畴,权利义务是法律调整的特有机制,是法律行为区别道德行为的最明显标志,也是法律和法律关系内容的核心。

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但从法律调整的价值取向上看,权利义务具有主从关系,权利处于主导地位,权利是目的,义务是手段,义务的设定以保障和实现权利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五、法律事实

(一)概念和特点

(二)分类(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的区别)思考题:

(1)法律关系有哪些特点?

(2)绝对法律关系和相对法律关系有何特点?

(3)平权型的法律关系和隶属型的法律关系有何特点?(4)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有何特征?二者关系如何?(5)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条件有哪些?(6)法律事件和法律行为有何区别?

十四章 法的适用

一、司法权的性质

二、司法权的特征

三、法适用的原则

四、司法独立原则

司法独立的理由:1701年,英国《王位继承法》确立了法院独立原则,并规定了法官终身制,这是最早确立司法权独立制度的萌芽。为什么没有人提出“立法权独立”或“行政权独立”,恰恰是“司法独立”却被不厌其烦地加以提倡、不惜代价地付诸实践?

既然司法权是一种判断权,那么它要求法院排除不利于进行准确、公正判断的因素。为此,法院应当做到不主动处理社会事务和干涉社会矛盾,对社会问题的态度只以法律为准则保持中立,严格依法办事,不因特殊情况而对法律作特殊的解释,法院上下之间没有指令与接受指令的关系。然而法院凭自已的力量是无法从根本上排除所有的影响判断活动的不利因素的,只有国家在政治体制或宪政制度方面保正司法机关的独立,才能使司法独立、审判独立等原则和制度得以落实。

司法独立最终归结为一条根本的内在理由,这就是:司法权是判断权——司法的判断性要求它排除干扰与利诱,保持公正与纯洁,不偏不倚地依既定规则办事。试想,在是与非、真与假、对与错、曲与直、有与无等问题的判断上,如果判断者有外来干扰,有自身杂念,那么势必导致判断失察、失真、失误和最终的失败。

司法独立的体制保障

司法权是判断性的权力,要实现判断的公正和准确,只能通过机构设置及其法律地位的独立性才能确保。司法独立与司法中立不同,前者是机构、权力和地位问题,后者是态度、倾向问题。但没有“独立”的地位,也就没有“中立”的态度。所以司法应当在人事、财政等方面独立于政府,这是最基础的、最现实的、也是最深刻的。立法机关对司法机关的监督只能是事后的,而不是事中的,司法机关向立法机关只负责报告执行法律的情况,而不负责报告具体案件的“判断”问题。(我国司法权至今仍是严重的行政化。司法公正要求有独立的司法,关键是独立于行政)

西方的司法独立原则与我国的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原则区别:

1、宪政制度上,资产阶级的司法独立原则建立在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基础上,我国的司法独立原则,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基础上。

2、司法独立的内部机制上,资产阶级的司法独立不仅指司法权独立,还指法庭独立、法官独立。而我国的司法独立是法院独立,而不是法官独立。对于重大疑难案件和合议庭意见不一致的案件,应当提交审判庭直至审判委员会作出判断,然后有合议庭裁判。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司法权的性质和特征?(2)司法独立的根本理由是什么?(3)如何理解司法独立的体制保障?

第十五章 违法和法律责任

第一节 违法

一、违法行为的概念

二、违法的构成

三、违法的种类

第二节 法律责任和法律制裁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和特点

二、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

三、法律责任的分类

四、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

1、私法的免责条件(法定免责、意定免责)

2、公法的免责条件:法定免责

六、法律制裁

1、法律制裁的概念(法律制裁和纪律制裁的区别)

2、法律制裁的种类 思考题:

(1)违法的构成要件有哪些?(2)违法有哪些种类?(3)法律责任有哪些特点?

(4)违法行为和法律责任有何关系?(5)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有哪些?

第十六章 法律监督

一、法律监督的概念

二、法律监督的原则

三、法律监督的构成

四、我国法律监督体系

(一)国家监督

1、权力监督

2、行政监督

3、司法监督(检察监督、审判监督)

(二)社会监督

1、政党的法律监督

2、群众监督

3、社会团体监督

4、新闻媒体的监督 思考题:(1)法律监督有何意义?(2)法律监督有哪些原则?

(3)我国法律监督体制存在哪些问题?

第十七章 法律的方法与法的渊源

一、法律方法和法律思维

法理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法律思维的形成是法制进化的标志,因为它要求人们使用法律思维方式来理解法律规范、法律概念和法律事实。法律思维方式是职业法律群体根据法律的品性对人的思维走向进行规范、概括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是受法律意识和法律技术影响的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思维方法。具有如下特点:

1、是一种规范性的思维方式。

2、站在人性恶的立场上思考社会现象和预测人的行为的思维方式。强调人们思考一切问题应从“坏人”的角度着眼,但这样思考问题并不是期盼有害的结果的出现,而主要是为了防止坏结果的出现。用法律思维方式看待人和物,应考虑到可能出现的各种不利情况,不能仅从友善的角度考虑问题。

3、求实的思维方式。强调认识任何事物都必须有证据,应以证据证明事物的客观存在。法官断案必须以证据证明的事实作为判案的依据。

二、法的渊源的含义,二、法渊源的分类

三、我国法的渊源(规范性文件与非规范性文件的区别、我国法的基本渊源)

四、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

五、法效力的概念(广义的、狭义的)

六、法效力的等级(法律规范适用的规则)

法的效力等级也称法的效力层次或法的效力位阶。是指一国法的体系中不同渊源形式的法律规范在效力方面的等级差别。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法的制定主体、制定时间和法的适用范围。正式由于这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同效力的法,并进而形成法的效力等级或效力层次。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说就是法律规范适用的规则,即在法律规范之间发生冲突时正确适用法律规范所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包括:

(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

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首先取决于制定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由不同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效力等级也不同。除特别授权的场合以外,一般说来,制定机关的地位越高,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越高。效力等级高的是上位法,效力等级低的是下位法。在不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发生冲突时,应当选择适用位阶高的法律规范,也就是“上位法优于下位法”这是解决法律规范冲突的一般原则。根据制定机关不同,立法法明确了不同的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

(二)同位阶的法律规范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在各自权限范围内实施。

同位阶的法律规范是指法律规范的效力是相同的,没有上下高低之分。如同级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之间、自治条例之间、单行条例之间、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它们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实施。不同地方性的法规、自治条例、单行条例,由于实施的地域不同,在各自管辖的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一般不会发生冲突。在实践中容易引起冲突的主要是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立法法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如果规章之间发生冲突,应根据该事项属谁权限范围来确定适用哪个规章。如果是国务院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则应根据该事项是属于中央管理的事项还是属于地方管理的事项来确定如何适用。由于目前我国各部门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权限范围还很不清晰,一旦规章发生冲突,往往很难确定如何适用,在这种情况下,只能通过裁决机制来解决如何适用的问题。

(三)特别法优于一般法

这项规则适用于同一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不一致的情形。所谓一般法是针对一般人或一般事项,在全国适用的法;特别法是针对特定的人群或特别的事项,在特定区域有效的法。如合同法调整所有的民事合同法律关系,合同法的规定就是一般规定,除了合同法对合同有规定外,海商法、铁路法航空法等分别对海上运输合同、铁路运输合同、航空运输合同作了规定,相对合同法的规定来说,这些规定是特别规定。确立特别法优先的原则,是因为特别规定是在考虑具体社会关系的特殊需要的前提下制定的,更符合它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特点,所以具有优先适用的效力。

(四)新法优于旧法。

(五)国际法优先的原则。

(六)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七、法的效力范围

(一)法的空间效力

法的空间效力基于国家主权而产生,它意味着一国法律的效力可以及于该国主权管辖的全部领域。包括领水、领陆、领空。此外,还包括延伸意义的领域,即驻外使馆和领域外的本国飞机和船舶。当一国的立法体制规定中央和地方均享有一定立法权时,域内效力原则又被进一步延伸为法律规范的效力及于其制定机关管辖的领域。包括三种情况:第一,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的,即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等在全国范围内有效。第二,地方的,即地方国家机关在宪法和法律授权范围内制定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在其管辖范围内有效。第三,特定范围的,有些法律或法规是最高权力机关或最高行政机关制定的,但法律、法规本身规定生效的特定。范围,如《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只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有效。

(二)法的时间效力

(三)法对人的效力

思考题:

(1)法律思维有何特点?

(2)什么是法的渊源?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分别包括哪些?(3)当代中国法的正式渊源和非正式渊源分别包括哪些?(4)在什么情况下,应当适用法的非正式渊源?(5)法律汇编、法律编纂、法律清理有何区别?(6)什么是法的不溯及既往原则?

(7)简述我国法律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及对人的效力(8)规范性文件和非规范性文件法律效力有何区别(9)简述我国法律的效力层级

第十八章 法律推理

一、法律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二、形式推理的三种类型及其局限

三、辩证推理的含义与特征

四、法律推定的含义

思考题:

(1)法律推理有何特征?

(2)形式推理有哪几种形式?每种形式的有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3)什么是三段论?如何认识三段论推理的局限性?

(4)什么是辩证推理?在什么情况下需要运用辩证推理方法?(5)什么是法律推定?有哪些作用?(6)类比推理有何特点?

第十九章 法律的解释

一、法律解释的概念

二、法律解释的意义

三、法律解释的种类

四、我国的法律解释体制

五、法律解释的方法

思考题:

(1)法律解释有何意义?

(2)正式法律解释和非正式法律解释有何区别?(3)法律解释有哪些方法?(4)文理解释有何特点?(5)论理解释有何特点?(6)什么是目的解释?

(7)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各种法律解释的方法?

20-24章 法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法的演进 第二节 法的起源

一、社会和社会调整

(一)社会的概念

(二)社会调整

1、社会调整的分类

2、社会调整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内在规律性

二、原始社会的社会调整

1、原始社会的社会组织

2、原始社会的行为规则:习惯

三、法的产生过程

1、法产生的社会经济根源

2、法产生的社会组织根源

3、法产生的社会根源

4、法产生的标志和规律 规律:(1)法的起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发展过程。(2)法的起源是一个从自发到自觉、由个别到一般的发展过程。(3)法的起源是一个由氏族习惯到习惯法,再由习惯法到成文法的发展过程。(4)法的起源与国家的起源是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是由于同样的原因,同时发生、同时发展和同时完成的。(5)法的起源过程是社会调整从多种手段的浑然一体到它们相对独立的过程。

四、原始社会的氏族习惯和法的联系及区别

第三节 法的历史发展

一、法的历史类型

二、奴隶制法和风建制法

三、资产阶级的法

1、资本主义法的产生

2、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特点

1、资产阶级的两大法系 两大法系的区别:(1)在法律思维方式的特点方面,大陆法系属于演绎型思维,而普通法系属于归纳式思维和类比推理。普通法系的法官在处理具体案件时首先要探讨以前类似案件的判决,并从中抽出适用于要处理的案件的一般原则。而大陆法系的法官,则首先考虑制定法所规定的一般法律准则。然后按这些准则来处理各个案件。(2)在法律的渊源方面,大陆法系具有制定法的传统,制定法为其主要法律渊源,判例一般不被看作为正式的法律 渊源(除行政案件外),对法院的审判无约束力,而英美法系具有判例传统,判例法为其正式法律渊源。(3)在法律的分类方面,大陆法系一般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作为法律分类的基础,而英美法系则是以普通法和衡平法为法的基本分类。(4)在诉讼程序方面,英美法系采用对抗制,即在民事案件中,由双方律师,在刑事案件中则由公诉人和被告律师担当主要的角色,证据在当事人在场时提出,当事人可以同对方证人进行对质,这种程序也称当事人主义程序,大陆法系属于纠问式诉讼,在诉讼中法官占主导地位,证据可以在当事人不在场时提出。法官通过主动讯问当事人,查清事实,作出判决。也叫职权主义程序。(5)法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别,大陆法系的国家根据罗马法和《法国民法典》的传统,采取法典的形式,英美法系不倾向这种形式。

四、社会主义的法

(一)社会主义法产生的规律

1、无产阶级夺取政权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基本前提

2、摧毁旧法体系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必然要求

3、批判地继承旧法是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必要条件

(二)新中国法产生的历史特点

1、新中国法是革命根据地法的继承和发展

2、是迅速彻底废除国民党旧法的基础上创立的。

3、新中国法的产生经历了从新民主主义法向社会主义法的过渡

(三)社会主义法的本质和特点

第四节 法的现代化

思考题:

(1)试述法的起源和规律。

(2)怎样理解资本主义法的本质和特征?(3)资本主义主义两大法系有那些重要差别?(4)法的现代化的含义是什么?(5)什么是法的现代性因素?

第25章 法治国家论

一、法治的概念(了解和握法治.人治.和法制的涵义和区别)1作为一种治国方略或社会调控方式,法治和人治相对立

2、法治意指依法办事的原则(现代法治的精髓是官吏依法办事)3法治意指良好的法律秩序

2、法治代表某种具有价值规定的生活方式。

法治之法的价值基础和取向至少应包括:(1)确认和维护公民的基本人权为出发点,(2)法律必须有效地约束国家权力,防止国家权力滥用,(3)在权力和权利的关系方面,公民的权利是国家权力配置和运作的根本目的和界限。

二、资本主义法治的内容和特点

三、法治国家的概念、依法治国的主体、客体和标准

法治社会通行两个基本原则:对公民来说,法不禁止即权利,只要法律不明文禁止的,都可以作为,对国家和政府来讲:法不规定即无权,只有法律明文规定或允许的,才可以作为。

第二节 法治的条件

一、法治的形式要件

二、法治的实体要件

三、法治的精神要件

思考题:

(1)什么是法治?法治与法制的关系怎样?(2)法治的价值取向是什么?

城市管理学复习提纲 篇4

1、填空,共10题,1分/题;

2、选择题,(1-7单选,8-9多选)或(1-8单选,9-10多选),10题,2分/题;

3、名词解释,5题,5分/题;

4、问答题,3题,10分/题;

5、案例分析题,1题,15分/题。

下划线处为需要记忆的名词解释。以下内容不包括选择题。

西方城市管理体制中的市长议会制(强市长制)、议会市长制(弱市长制)。

我国政治权利系统包括中共市委、一府两院(市政府、法院、人民检察院)。其中核心是中共市委。

城市等级: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

城市化:城市化的定义(城市化具体来说,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物化了的城市化,即物质和形态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人口的集中、空间形态的改变和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等方面;二是无形的城市化,即精神上的、意识上的城市化,主要反映在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上的城市化。);城市化的基本类型(郊区城市化和逆城市化,以及两者的区别与联系);我国的城市化的基本特征(城市化的特点:(1)城市化比重迅

速持续增长,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会出现不断加速的过程。(2)城市化发展主流已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人口向大城市迅速集中。(4)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城市人口增长开始趋于下降。)。城市的基本职能:防御、交易。

城市与乡村的区别:集中、集聚。(人口;产业(经济、资本、信息))城市的规划分为总规和详规,详规包括控制性详规和修建性详规。城市规划一般运行20年。大中城市一般会有分区规划作为过渡,即分为总规、分区规划、详规。我国在城市规划方面的挑战。

环境容量。可持续发展。环境质量。环境污染。

《雅典宪章》是城市规划理论的里程碑,需要重点了解。定义、意义以及城市的四大功能(居住、工作、游憩、交通)。

城市病。市场失灵(城市发展问题、政府干预)。

城市财政:财政重大体制改革(1994年,分税制: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运用的筹资方式(BOT方式、TOT方式、PPP方式,辨析它们的本质差异)。

城市的品牌,城市的精神、城市理想/理念、市民精神。城市理想对城市品牌的意义。怎样打造城市品牌。

城市的公共危机、灾害、品牌。

基础设施:土地、公共住宅。我国的公共住宅类型: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共住宅未来的趋势是经济适用房减少,廉租房增多。

城市的流动人口。城市流动人口的成因、类型。大题:流动人口对我国城市发展的积极。消极影响。

资源节约型城市。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

对城市管理者而言,如何应对雾霾,有哪些措施和政策;对普市民个人而言,应对雾霾可以做些什么。

城市的公共安全以及类型。为什么要加强城市公共安全的防范、预测。城市公共安全的四个等级(从哪些方面衡量),如衡量H7N9的等级。城市公共危机。为什么危机爆发在城市的危害远大于农村。

城市发展中的区域发展、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唐城市群,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群相比我们国家的城市群有哪些不足)、城市带。

城市等级规模的划分(给个数据要回判断)。

城市化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用得最多的是人口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数的比重)。

城市的功能(传统的,现代的。要辨析)。

法理学2010考试复习提纲 篇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提纲

第一章

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pp.10-18 基本思路:鸦片战争引起中国社会根本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性质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二是主要矛盾,鸦片战争前主要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则转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三是革命任务,鸦片战争前主要任务是反对封建势力,鸦片战后则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由传统农民战争转变为旧民主主义革命。

2、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主要表现在那些方面?pp.20-30 基本思路(要求宏观把握):

军事:发动侵略,屠杀中国人民(如旅顺大屠杀);侵占领土,划分势力范围(如沙俄侵占150万平方公里土地);勒索赔款,抢掠财富(如圆明园的破坏);

政治:控制中国内政、外交(如赫德对中国海关的控制);操纵晚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如天津教案);在中国扶植和收买代理人(如慈禧、袁世凯等)

经济:控制通商口岸(如江海关);剥夺中国关税自主权(1843年《五口通商章程:海关税则》);倾销商品,输出资本(如通商口岸广设洋行);操纵中国经济命脉(如财政、铁路、金融);

文化:名为传教,实为侵略(如传教士郭士立);制造侵华舆论(如“黄祸论”)。

3、从中国内部因素来看,近代中国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及教训是什么?pp.35-38 原因:一是社会制度的腐朽性;二是经济技术的落后。而前者又是更主要的原因。教训:落后就要挨打,但从根本上来说,不推翻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腐朽制度,要想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取得反侵略斗争根本性的胜利是不可能的。

4、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华民族的反侵略意识是如何觉醒的,有何表现?pp.38-40

第二章

1、如何评价《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pp.42-43 1

2009-2010年下《纲要》复习提纲

2、洋务运动有何历史作用?为何会失败?pp.46-49

3、什么是“百日维新”?为何会失败?又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和教训?pp.50-56

第三章

1、如何评价清末“新政”改革?(包括目的、内容和影响)P.58 影响:清末“新政”是清政府在义和团运动后为维护其封建统治,迫于国内外形势而采取的措施。因此,它不可能是一次有成效的改革。不过在当时民主革命高涨的条件下,其中一些措施在客观上对传播文化和民主革命思想,对发展工商业起了一定作用。而有些措施则激起人民反抗,扩大了清政府与汉族官僚之间的矛盾,客观上促进了辛亥革命的到来。

2、什么是“三民主义”? p.61

3、怎样理解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性?pp.64-66 基本思路:成立了资产阶级政党;“三民主义”的纲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临时约法》。

4、辛亥革命具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它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是什么? 基本思路:

成功之处:推翻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实践了民主共和的方案,并使民主共的观念深入人心,为中国社会的进步打开了闸门,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从中国革命的全过程来看,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的胜利是辛亥革命的继续和发展,这些胜利也是辛亥革命最后结出的丰硕果实。

不足之处:革命后中国的社会性质没有质的改变;民主共和的方案未能贯彻下去;社会生活仍呈现出萧条、惨淡的景象。失败的原因及教训:pp.72-74

第四章

1、什么是“三座大山”?“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指的是什么? p.82、p.91

2、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p.98、p.108

3、为什么说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国民大革命?pp.119

4、国民大革命的历史意义及其失败的原因?pp.120-122 基本思路: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势力,中国人民的觉 2

2009-2010年下《纲要》复习提纲

悟程度和组织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实际上是迎接未来革命的一次伟大的演习;第二,它扩大了中共在中国人民中的影响,宣传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使党经历了一次大革命的洗礼,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共产党人正是从这次革命中汲取教训,懂得了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的重要性,为中国革命进入土地革命阶段准备了条件。失败原因:客观、主观 p.121

第五章 1、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对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进行了那些理论探索?pp.129-130

2、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中共采取了哪些土地政策?有何依据和特点?pp.130-131 基本思路:土地政策:1928年12月,毛泽东制定《井冈山土地法》,中共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1929年4月,毛泽东制定《兴国土地法》,第二个土地法;1931年2月,在总结根据地土地革命的经验,毛泽东制定了土地革命时期总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案: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在原有耕地的基础上按人口平分土地,并坚持抽多不少、抽肥补瘦的原则;

依据和特点:土地革命时期,阶级矛盾居首要地位,以蒋介石为首的新军阀是革命斗争的主要对象,因此中共需要依靠贫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但作为国民党统治基础的地主阶级,中共坚持坚决消灭的方针 3、20世纪20、30年代,中共领导人犯了哪些“左”倾错误?为什么会犯这些错误?pp.133-135

4、遵义会议做出了哪些重要的决策?有何历史意义? p.136

第六章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p.147

2、毛泽东将中国抗日战争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他的依据是什么?p.152

3、如何评价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政治、军事地位及作用?pp.149-151 基本思路:在战略防御阶段,以国民党军队为主体的正面战场,担负了抗击日军战略进攻的主要任务;在战略相持阶段,日本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进攻,解放区战场即成为抗战的主战场。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也发生了变化;在抗战反攻阶段,国民党广大爱国官兵仍在继续抗战。但总的来说,由于国民党军队战斗力的下降,及 3

2009-2010年下《纲要》复习提纲

蒋介石消极抗战的方针,在军事上国民党出现了又一次大溃退,并勾结美国主义抢夺抗战果实。

4、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有什么样的历史地位?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及基本经验是什么?pp.164-167

第七章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格局有何新变化?它对抗战胜利后的中国有何影响?pp.169-170 基本思路:

(1)国际格局的新变化:一是帝国主义受到削弱,人民民主力量明显增长。二是打破了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形成了美苏两极的国际格局。

(2)国际新格局对战后中国的影响: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为此美国制定了扶蒋反共的对华政策。这一政策包括两个方面:当形势对国民党不利时,美国力促国共和谈,以期中共向国民党投降,使美国不战而控制整个中国;当和谈破裂时,美国帮助蒋介石与中共决战,以期打败中共,使中国成为美国的附庸。无论美国采取何种手段扶蒋,中共和中国人民都面临两种命运和两个前途的严峻考验。

2、中国共产党派代表参加重庆谈判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尽力争取国内和平、揭露美蒋假和平的阴谋、团结和教育广大人民)

3、什么是“第三条道路”?(p.183)解放战争后,民主党派为什么会抛弃“第三条道路”?pp.184-185(基本思路:国民党的迫害;中共的争取;无独立武装)

党课考试复习提纲 篇6

党校学习必备知识

党章及党的基本知识部分

1、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什么?

建设共产主义社会

2、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3、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极大的增加全社会的物质财富

逐步实现社会公平与正义,极大的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和促进社会和谐

4、我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什么?

发展

5、“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具体指的是什么?

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是否有利于增加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民主集中制在高度民主的基础上实行高度集中的制度,民主是集中指导的民主,在 集中的前提下发展民主,民主集中制是科学的、有效的、合理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 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改革开放

10、党的纪律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政治纪律、经济纪律、组织人事纪律、宣传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外事纪律、7、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什么?

6、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是什么?

8、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9、我们的立国之本是什么?我们的强国之路是什么?

保密纪律等

11、党支部“三会一课”制度具体内容。

定期召开支部党员大会、支部委员会、党小组会 按时上好党课

12、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什么?

民主集中制

13、党的建设必须坚决实现的四项基本要求是什么?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二,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三,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四,坚持民主集中制。

14、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

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立更生,艰苦创业,为把中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16、党的领导主要是哪些方面的领导?

党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17、党的最高领导机关是什么?

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它所产生的中央委员会

18、党员的党籍管理(组织关系接转)程序?

1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有哪些?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20、党的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

服从党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

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1年、没有决议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23、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转正的条件和程序分别是什么?关于延长预备期的具体规定

是什么?

21、党的三大优良作风是什么?

15、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和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分别是什么?

22、预备党员的预备期有多长?预备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与正式党员有什么不同?

转正的条件是认真履行党员义务、具备党员条件。程序是经支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

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可延长预备期,最少半年不超过一年

预备期从支部大会通过他成为预备党员开始

党龄按预备期满转为正式党员开始算起

25、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在党员人数上有什么要求?

有正式党员三人以上

26、党的中央委员会每届任期几年?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任期几年?

五年

27、党的中央、地方和基层组织有哪些?

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28、党的宗旨是什么?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29、根据工作需要和党员人数,经过上级党组织批准,可以设立哪些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委员会、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

30、党的基层组织的任期是几年?

党的基层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到五年、总支部委员会、支部委员会每届任期两年或三

(一)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和执行党中央、上级组织和本组织的决议,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团结、组织党内外的干部和群众,努力完成本单位所担负的任务。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科学发展观,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学习科学、文化、法律和业务知识。党的组织生活,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维护和执行党的纪律,监督党员切实履行义务,保障党员的权利不受侵犯。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众的正当权利和利益,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秀人才,鼓励和支持他们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视在生产、工作第一线和青年中发展党员。

31、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4、预备党员的预备期和党员的党龄应如何计算?

(二)组织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

(三)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监督和服务,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性,严格

(四)密切联系群众,经常了解群众对党员、党的工作的批评和意见,维护群

(五)充分发挥党员和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现、培养和推荐他们中间的优

(六)对要求入党的积极分子进行教育和培养,做好经常性的发展党员工作,重

(七)监督党员干部和其他任何工作人员严格遵守国法政纪,严格遵守国家的财

政经济法规和人事制度,不得侵占国家、集体和群众的利益。

(八)教育党员和群众自觉抵制不良倾向,坚决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32、党的领导干部的产生方式有哪些?

民主选举产生,领导机关任命

33、党组织本着什么原则对违纪党员进行处分?

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精神

34、党内的纪律处分有哪几种?

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开除党籍

35、给予违纪党员纪律处分,由谁决定,报谁批准?

由支部党员大会决定,报党的基层委员会批准

36、中国共产党的象征和标志是什么?

党徽和党旗

37、中国共产党党徽的图案由什么构成?

镰刀和锤头组成38、中国共产党的党旗是什么样的?

缀有金黄色党徽的红旗

39、入党条件是什么?

年满十八岁的中国工人、农民、军人、知识分子和其他革命分子,承认党的纲领和章程,愿意参加党的一个组织并在其中积极工作、执行党的决议和按期交纳党费的,可

以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40、你的入党动机是什么?

发展党员工作细则部分

1、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联系人应由什么人担任?应采取何种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

和教育?

培养联系人由正式党员担任、采取吸收他们听党课、参加党内有关活动、给他们分

配一定的社会工作、以及定期培训等方式对积极分子进行培养和教育

2、党支部应该间隔多长时间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次考察?

半年

3、积极分子经过多长时间的考察和什么程序,才能被列为发展对象?

一年以上的培养和教育后,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经支委会讨论同意可列为发展对象

4、对入党积极分子的政治审查包括那些内容?基本方法有哪些?

主要内容: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态度,本人的政治历史和重大政治斗争的表

现,直系亲属和与本人密切的主要社会关系的政治情况 基本方法:同本人谈话、查阅有关档案材料、找有关单位和人员了解、以及必要的函调和外调

正式党员

5、什么人可以担任入党介绍人?

6、不能担任入党介绍人的情况有哪些?

受留党察看处分尚未恢复党员权力或尚在缓期登记期间的党员,不能担任入党介绍 人

要保证出席人数。发展在召开接收预备党员的支部大会前,支委会要通知支部全体党员。对象及入党介绍人必须参加支部大会。支部大会讨论两个以上的人人党时,必须逐个讨论和表决

8、讨论多个人入党时,支部大会应该如何讨论和表决?

逐个讨论和表决

9、哪些党组织无权接收、审批预备党员?

临时党支部、临时党委

10、预备党员转正,应该经过什么程序,报谁批准?

党员应提前准备好转正材料(预备期满前一个月,预备党员本人应该主动向所在党支部提交转正申请材料)。

二、党支部应严格按照程序讨论转正。

三、支部决议填写要规范。

四、上报党委后要进行考察谈话和公示。

五、召开党委会议研究审批预备党员转正。

11、预备党员转正的手续有哪些?

本人提出书面转正申请;党小组提出意见;党支部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支部委员 会审查,支部大会表决通过;报上级党委批准。

7、支部大会应该如何接收预备党员?

十八大报告部分

1、党的十八大主题是什么?

2、什么是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核心、基本要求、根本方法分别是什么?

3、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是什么?

4、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目标与路线是什么?

5、十八大上提出我们党的建设主线是什么?

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总布局、总任务是什么?

7、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8、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9、党内民主的形式体现在哪些地方?

10、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1、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是什么?

1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什么?

14、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什么?

体育理论考试复习提纲 篇7

1、体育课的特点

体育课必须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的体育课必须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

2、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体育课应该使学生身体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是一个基本要求。

3、健康的定义

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者不虚弱。

4、健康的含义

体育锻炼与人的身体健康

体育锻炼与人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

5、体育教学的目标

“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出学生的最终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最大目标。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发展的,体育老师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

6、怎样以学生发展为本,体现健身育人

发挥体育课的主渠道作用

课内外结合,强化健身与人的效果

7、学生的发展包括:

身体、技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8、怎样使每个学生都有收获,体现健身快乐

为学生提供同等的机会;

为学生提供平等的条件;

9、体育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构成要素:

体育教师、学生、体育教材。

10、体育教学过程的过程性要素有:

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内容、人际关系、体育教学方法与手段、体育教学环境和体育教学反馈。

11、体育教学过程的特点:

第一,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第二,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第三,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第四,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第五,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12、体育教学规律

认识事物的规律;

运动技能形成的规律;

人体生理机能适应变化的规律;

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

13、体育教学的原则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原则;

注重体验运动乐趣原则;

促进运动技能不断提高原则;

提高运动认知和传承运动文化原则;

在集体活动中进行集体教育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

安全运动和安全教育原则。

14、体育教学方法有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以身体练习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拓展开来)

分解练习法、完整练习法、领会练习法、循环练习法

以情景和竞赛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体育教学方法;

15、体育教学组织形式

体育教学常规;(课前常规、课中常规、课后常规)

体育教学中的队列队形运用;

体育教学中的场地布置;

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教学、分组教学)

体育课密度的控制;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控制;

体育课的总结。

16、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如何及时调控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已达到合理的现实状态?

改变练习的某些基本要素,如速度、速率、幅度等;

改变练习的顺序和组合,调整间歇时间、练习与休息交替的节奏;

改变练习内容的难度,如将原来的30米慢跑(加速跑)改为30米加速跑(慢跑);

改变练习的重复次数,如改变练习的密度;

改变练习的限制条件,如活动范围、器材的重量、附加条件等;

改变课的组织教法与形式,如循环法、竞赛法或分组练习等;

调整课中各项活动的时间比例,如教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观摩与休息等。

17、体育锻炼原则

自觉积极性原则、讲求实效原则、持之以恒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全面性原则。

18、初中学生心理特点

独立意识欠缺,意志品质薄弱;

调控自我与心理承受能力差,依附心理强,群体意识较差;

缺乏必要的的自我责任感、群体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缺乏正确的自我认识,处理问题能力较差;

缺乏自信心,易产生孤独、寂寞、焦虑和紧张的情绪;

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表现出太多的自私心理,缺乏互助与合作的精神。

19、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学

正确处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关系;

消除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胆怯、恐惧心理;

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

针对学生的心理差异因材施教。

20、开展教研活动的意义

提高体育教师业务素质;加速体育师资队伍建设。使体育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主动适应课程改革的发展;激发体育教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自己还可以拓展)

21、教学科研选题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创造性原则、必要性原则、可行性原则。

22教科研选题的程序与选题的来源

选择研究课题的一般程序:选题的准备,包括确定研究方向、搜集文献资料、形成课题的初步设想;选题的系统化,主要包含三环节:确定课题研究的目的和论域范围、筛选研究方法、撰写选题报告(课题名称、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预期结果、课题研究所需的仪器设备与经费预算);课题的确定,包括课题的论证、确定课题两个方面。

选择研究课题的问题来源:体育教学实践、对已有的教学理论的质疑、对相关文献信息的分析、体育教学研究规划。

选择研究课题的来源:从学术文献中寻找研究课题;从学校体育实践中提炼研究课题;从有关的课题指南中选择研究课题。

体育教学研究选题策略:感兴趣的、所学专业范围内、尽可能选择与教学工作相关的课题、选择力所能及的课题。

23、教学研究的方法

文献资料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数学统计法。

24、学校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

学校体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德、智、美等教育结合,担负起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大历史使命。

25、学校体育的作用和价值

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健全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能为学生提供基本的体育与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练就强健的体魄;

学校体育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能陶冶学生高尚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能促进学生智力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坚强的意志品质、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

26、体育教育与学生的发展

第一,体育教育可以促使学生身体形态、生理机能得到健康发展;

第二,体育教育可以刺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7、各种法规

1986年7月1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993年10月31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995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1990年2月批准《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生要保证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007年5月发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中指出:确保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小学1-2年纪每周为4课时,3-9年级每周为3课时。

28、课程定位:

《体育与健身》课程是一门基础型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健身性和综合性的特征。它是以身体练习与思维活动紧密结合为特征,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为目的的基础课程。

29、《体育与健身》课程的性质:

提供基本的体育健身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激发学生体育健身的兴趣。

30、《体育与健身》课程学习的过程:

突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关注全体学生身体的生长发育和体能发展,具备在不同环境中坚持体育健身的适应能力。

31、《体育与健身》课程的育人价值:

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培养合作、竞争、进去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

32、体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目标特征;

三类课程(基础型课程:基本内容一和基本内容二组成、拓展性课程、研究型课程);

课程内容与学习模块;(看课程标准)

学习内容;

学习水平。(看课程标准)

33、各类课程的组成:

基础型课程由基本内容一和基本内容二组成;拓展型课程由拓展内容组成;研

究型课程有学校自主设定。每个课程内容都由学习模块组成。

(具体看课程标准的内容)

34、学习内容的设计:

依据基础性与发展性、健身性与兴趣性、科学性与教育性的要求、设计学习内容。1-5年级已基本活动为主;6-9年级采用基本运动与健身项目;10-12年级采用基本运动与运动项目相融合的方式设计学习内容。

35、课程目标

总目标:从学生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四个方面进行分解,形成阶段目标。

阶段目标是针对不同学段提出:围绕身体发展、知识技能、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等四个方面,分别设置1-5年级目6-9年级目标、10-12年级目标三个阶段目标。

36、课程内容与要求:

课程内容具体划分为基本内容

一、基本内容

二、拓展内容和研究型课程内容四个方面。基本内容一是《体育与健身》课程中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是使学生获得体育与健身知识、基本运动技能和基本方法,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使每位学生必修的基本内容。

基本内容二是《体育与健身》课程中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学习内容,他是在基本内容一的基础上选取适当运动项目和健身项目作为学习内容,供全体学生限定选修的基础内容。

拓展内容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习方面纳入到《体育与健身》课程之中,体现了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研究性学习内容是新一轮体育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改革上的结构性突破。他只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识和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的重要途径,对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细化的参照课程标准)

37、课程实施

教学目标的把握;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组织形式;教与学的活动。

38、教学评价

明确学习评价的目的;遵循学习评价的原则(全面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多元性原则、操作性原则)

39、制定教学计划:

教师依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规定的内容与要求,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校场地设备等情况,合理规划教学内容的教学文件,它是体育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制定体育教学计划也是体育教师基本能力之一。体育教学计划是学校教育工作计划的组成部分,是体育课程计划不可缺少的文件,是课程执行力的具体表现。

制定教学计划能使学年、学期、单元、课时等计划有机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处

理好教材之间和课次之间的关系,使教学工作合理安排,课程计划有效落实。

40、学年工作计划的概念:

是以年级为单位,根据《体育与健身课程标准》要求和教材内容,从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出发,把规定的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合理地分配到两个学期中,制定出全年的教学计划文件。

学期教学工作计划的概念:也称学期教学进度,是根据全年教学工作计划,将规定的教学内容按一个学期的教学周次和课次进行合理安排,形成每个学期的教学进度,使体育课堂教学更加体现科学性和计划性,并为制定单元教学计划做好准备。

体育单元教学计划的概念:

单元教学计划也称单项教学计划或单元教学流程,是实现主题内容教学的基本单位,是学期教学工作计划于课时计划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体育教学的实际需要,单元教学计划包括以下基本要素:

教学内容主题和基本情况;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策略和方法。

41、课时计划的基本要素:

学习目标、学习重点与难点、学习内容、学练方法与指导、组织形式和练习队形、运动负荷。

42、撰写教学方案:

体育教学目标的制定;学情分析;教材分析与处理;课时计划的撰写;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教学媒介、背景音乐的运用。

43、规范教学运行

教师语言(提问技巧、动作示范);

教学组织(课堂导入、口令口哨的运用、课堂组织);

教学方法运用(课堂教学方法运用、保护与帮助);

紧急突发事件的应尽处理;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反思——教学前反思,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自我总结)

44、教师的动作示范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示范的目的和时机要明确及时;示范必须正确;示范方向和位置要正确;示范必须与讲解相结合。

45、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教学方法趣味化、教学方法生活化、教学方法情景化、教学方法科学化。

46、保护与帮助概念

保护与帮助是指体育教师子学生学习有困难或无法独立完成动作技能时,为防止教学以外和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相对应的手段和方法,直接或间接协助学生完成动作的教学能力。

保护分为:他人保护、自我保护、利用器械保护。

上一篇:元宵节的来历小故事下一篇:感谢有你六年级感恩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