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异的激光》课后练习题

2024-10-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奇异的激光》课后练习题

《奇异的激光》课后练习题 篇1

大部分同学在学过新知识之后,都觉得自己对这部分知识没有问题了,但是一做题就遇到很多问题,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编辑老师整理了这篇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后练习题,希望大家练习!

一、按课文内容填空:

( )太阳照射着整个森林,老松树渗出( )松脂,松脂滴下来把两只小虫( )包裹在里面。几千年过去了,陆地( )下沉,海水( )漫上来,树( )腐烂了,剩下那只松脂球。又过了几千年,松脂球成了化石。

二、填合适的词:

( )的波涛 ( )的翅膀 ( )的`松脂

( )地挣扎 ( )地照射 ( ) 地冲刷

三、阅读,完成练习:

杜鹃花

杜鹃花通常为常绿或落叶灌木,株高1米至2米,叶呈椭圆状卵形,两面均多有毛。花冠形状有如铜钟的,亦有似漏斗的。花色有红、紫,深浅不等。在丘陵山野中,杜鹃花成片分布,形成灌丛,春天盛开怒放,映红了坡坡坎坎,在阳光照耀下十分壮丽,故又称“映山红”。藏、滇、川西南山区的杜鹃花名气盛,既有灌丛,也有乔木,其踪迹也能在海拔4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甸上出现,不仅有灿如云霞的各种红杜鹃花,还有蓝紫、淡紫、乳黄、亮黄、洁白的五色杜鹃花,美如锦绣,蔚为壮观。蓝天、白云、雪山、佳卉、相映生辉。

杜鹃花家族中不乏“巨无霸”。19,英国植物学家傅礼士在云南原始森林中发现了“杜鹃之王”,这棵巨树高达20米,胸径近1米。傅礼士将其盗伐,截取一段树干圆盘带回英国。这块圆盘展示年轮有280圈,表明这株杜鹃花树已有 ,后定名为“大树杜鹃”。60年后,我国植物学家在云南黎山中考察,发现了更多的大树杜鹃,其中一株高达25米,主干直径达3米,估测树龄超过5,称得上王中之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 ( )

①椭圆 ②草甸

2.在文中找出符合给出意思的词语:

①聚集在一起,形成雄奇伟观的事物或风景。 ( )

《奇异的激光》课后练习题 篇2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 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 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 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 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 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 (1) 朗读课文。 (2) 用钢笔描红。 (3) 读读下面的词语。 (4) 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 (5) 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 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 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 联系上下文,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会认“碱”“霎”。 (3) 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 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 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 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 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 (4) 观察题头照片, 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 按一定的顺序, 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 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 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 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 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 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 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 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 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 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 (1) “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 (2) “我”给江主席献花, 感到非常幸福。 (3) “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 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 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 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 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 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 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 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 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 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 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 强化了导学功能, 如果教师加强指导, 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 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 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 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 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 找出有关语句, 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 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 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 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 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 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 写一写”时, 教师可推出“自助餐”, 各取所需, 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 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 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 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 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 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 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 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 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 来到一个地方, 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 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 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 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 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 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 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 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 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 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 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 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 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语文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使用策略 篇3

课后练习是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习过程中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效使用课后练习,将使语文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整合策略

1.课后练习与教学目标整合,有效完善教学思路

有些课后练习可以作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的凭借和依据,备课时应充分发挥课后练习的导向作用,将这些练习与教学目标有机整合,确定教学思路。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沙漠中的绿洲》一文后有这样几个练习:(1)朗读课文。(2)用钢笔描红。(3)读读下面的词语。(4)从哪里可以看出阿联酋人民侍弄花草树木非常精心?他们为什么那样爱护花草树木?(5)仔细观察题头的照片,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课文中的词语可供选用。

根据这几个练习,可确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中的6个生字:价、劣、挖、填、漂、侍,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会认“碱”“霎”。(3)圈画出表现阿联酋人民精心侍弄花草树木的句子,反复朗读“阿拉伯朋友”的话,理解阿联酋人民营造美好生存环境的不易,认识改造环境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人类家园的感情。(4)观察题头照片,适当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按一定的顺序,以“迪拜街头风光”为题写一段话。

教学目标3与课后练习4相呼应,并指出了课堂教学时的具体实施步骤,教学思路得以清晰呈现。

2.课后练习与教学过程整合,有效达成训练点

朱家珑说:“课后习题点明了应掌握的基础,或提示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或体现了教学训练的重点,或渗透了教法和学法,是学生掌握知识、进行知识迁移以及能力训练的载体。”

在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教材中,编者逐渐渗透了“自然段”“逻辑段”等内容,并在练习中加以体现。如《我给江主席献花》中有这样一道习题:按照下面的段落大意给课文分段。(1)“我”和欢迎队伍在机场等待江主席。(2)“我”给江主席献花,感到非常幸福。(3)“我”永远忘不了这一天。在《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编者安排了这样的练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段,并写出段落大意。在初读课文阶段,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将内容相似或相连的“自然段”合并成“逻辑段”,这样的训练自然而然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课后练习较好地体现了学段训练要素,如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含义,学会用带点词、关联词造句等。仔细研读课后习题,我们在教学中就能准确把握学段特点,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指导,以达成学段目标。

二、自主策略

一篇新课文,学生如果预习不到位,就不能很好地参与教学活动。现行教材在课后练习的编写上,强化了导学功能,如果教师加强指导,预习则“事半功倍”。笔者尝试在预习中安排“疑问解答”环节,要求学生根据课后练习,记录在预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写出自己的观点意见,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堂,提高学习兴趣。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永远的白衣战士》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默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说说护士长叶欣是怎样冒着‘高风险,进行‘高强度‘高效率的抢救工作的。”在预习时,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模糊,但他们能够初步感受到这份工作的“高风险”“高强度”“高效率”,为课堂上的学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此外,教师在处理练习时应留给学生更多的选择空间。如在处理积累性作业“读一读,写一写”时,教师可推出“自助餐”,各取所需,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灵活机动地完成。学生可以把练习中的字词抄上几遍;可以发挥想象,把这些字词连缀成一段文字;也可以摘抄书中含有以上字词的句子。不同程度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学习实际选择练习的形式。自主策略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让他们不再把练习当成负担。

三、拓展策略

1.妙用课后练习,引导随文练笔

为了培养学生读写迁移的能力,教材的课后练习中安排了很多随文练笔的训练,意在让学生从句段、立意、布局等方面习得写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如《三顾茅庐》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认真读读课文里描写隆中“景色秀丽宜人”的有关语句,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在赏读课文中这处精妙句式时,教师适当总结归纳写法,来到一个地方,先找出这个地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再把这些景物的主要特点找出来。在此基础上,学生练笔往往会生动许多。

2.活化课后练习,延伸课堂实践

课后练习中,还安排了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外拓展训练,如搜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或故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人类的“老师”》一课中,安排了如下练习:你还知道哪些人类以生物为“老师”的事例?搜集有关的文字或图片资料,在小组里跟同学们交流。这个话题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教师为学生指明寻找资料的途径,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搜集整理,并安排时间交流汇报,这样的综合性学习的成果要远胜于课文。

课后练习,是教材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教师的备课提供了思路,为教学活动提供了突破点。让我们共同关注课后练习,发挥其优势,重视每道题的有效落实,语文课堂教学将会变得更加扎实、有序、高效,从而加快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奇异的激光 教学设计 篇4

号。我讲课的题目是《

》,下面开始上课。(师喊)上课!

同学们好!(鞠躬)

请坐!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并初步感知了这篇课文,同学们都表现得很优秀。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板书时说:相信大家一定会表现得更出色。然后转身面向大家说:大家有信心吗?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激光是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所以说它是一种奇异的光。板书: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

请同学们读2——9自然段,你从哪些语句可以分别读出它是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呢?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语句。

生自由读、划;教师巡视 辅导。

师:先让我们看看,你是从哪些句子读出激光是最亮的光?

生:“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

师:你从哪个地方读出了它是世界上最亮的光?

生:100亿倍。

师:你看,不是十倍、百倍,也不是千倍、万倍,而是一百亿倍啊!请你读出来!

学生个别读。

全班齐读。

师:是啊,具体的数字——100亿倍,让我们感受到了激光是世界上最亮的光,这种说明方法叫列数字。(老师板书:列数字)请你读一读这个句子。

生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好“100亿倍”。

师:你还从这句话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激光是世界上最亮的光?

生:“比太阳还要亮。”太阳已经非常亮了,激光比太阳还要亮,说明激光非常非常亮。

师:太阳已经非常亮了,激光比太阳还要亮。激光的亮度真是让人无法想象啊!(点红:太阳)谁能来读一读。学生个别读。

师:拿我们天天见到的太阳与激光作比较,让我们感受到了激光上世界上最亮的光。这种说明方法叫作比较。

师(小结):作者通过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让我们感受到了激光是世界上最亮的光。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句话吧!

生齐读句子。

师:(引言):激光真是世界上最亮的光,还有哪些句子能读出来?

生: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的目眩的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性地失明。”

师:请大家再读读这句话。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生:作比较。

师:自由读读这句话,看看拿什么进行作比较?

生:拿看电灯,看太阳,看激光所产生的后果进行比较!

师:看电灯、看太阳、看激光分别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生:“„„就会感到刺眼„„暂时的目眩的感觉„„严重受损以至永久性地失明。”

(相机理解、体会“刺眼”、“目眩”、“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

师:“刺眼”,你有过这种经历吗?

生:晚上睡觉醒时开灯感觉到刺眼;汽车的前灯让人刺眼„„

师:感觉到刺眼时,眼睛会怎样? 生:会眯成一条缝。

师:嗯,眼睛受了刺激,感到不舒服,自然地就眯成了一条缝。

师:目眩是怎么回事? 生:眼睛突然花了,什么都看不见了。

师:有过这种感觉吗?

生:在夏天,看太阳时,猛的觉得眼睛一花,冒金星,然后

是一片黑暗,什么也看不见。这就是目眩的感觉。

师:那看激光又什么后果?

生:严重受损以至永久性地失明:

师:什么东西都永远都看不见了,多么可怕的后果啊!

师:同学再看看这个句子,你从这三种不同的结果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后果越来越严重,激光是最亮的光。

师:是啊,后果越来越严重,你能读出来吗?

我们来齐读

师:“永久地失明”,这是多么严重的后果,多么让人害怕啊!我们在读这个地方时可以把声音放低缓一些。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再一次感受这世界上最亮的光。请女生读看电灯的部分;男生读看太阳的部分;全班齐读看激光的部分。

生分角色读。

师:从这三者之间的比较中,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激光的亮度真是无与伦比啊!

师:让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你们注意到了吗?在介绍看灯光、看太阳、看激光后果的三个分句之间用了分号。

师:这三部分之间的关系是并列关系,可以用分号来隔开。让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这带有分号的句子。

生再读这个句子。

师:同学们,激光真是奇异啊!从准确的数据中,从具体的事例中,从强烈的对比中,我们无不感受它是世界上最亮的光,师:激光的奇异还表现在是世界上最快的刀上,你从哪些句子能读出来它是最快的刀呢?让我们继续交流。

生:我从“如果用它来切割几毫米厚的钢板,只见钢花四溅,在丝丝声中,钢板一分为二,割缝又细又直,一点也不会变形。”读出这把刀非常快。

师:你从这句话什么地方读出很切割快呢?

生:从“钢花四溅”可以读出很快。

师:是啊,多么快啊,真是削铁如泥啊!

生:从“在丝丝声中”读出这把刀很快。

师:对,用这把刀切割钢板用时短,真快!

师:见过用普通的刀切割钢板吗?跟激光刀比较起来又什么不同?

生:普通的刀切割钢板,割缝不直。而用激光刀切割割缝又细又直,一点也不会变形。

师: 这把刀真是神奇啊!激光刀切割钢板不仅速度快,切割的效果也非常好。

谁能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来!生读这句话。

师:还有哪些句子能读出激光是最快的刀?

生:我从“然而用激光刀来钻眼就方便多了,只见闪光灯一闪一闪,在啪啪声中,一颗颗比钢还硬的钻石上的小孔就打成了。”体会到这把刀非常快。

师:你读了这句话有什么感受?

生:用激光刀个钻石打孔十分方便。

师:是啊,用普通刀具给钻石打眼是非常困难的,而用激光刀给钻石打孔方便多了!从哪写地方能读出来十分方便呢

生:从“啪啪声”可以读出来,用激光钻眼十分方便。

师:用激光刀,在“啪啪声”中孔就打成了,真是方便多了啊!你看还有“一闪一闪”也说明很快,很方便。

师(总结,学写法):同学们,这篇课文虽然是说明文,但作者寥寥数语,用简洁、形象的语言,将激光切割钢板、给钻石打孔的情景浮现形象地在我们眼前,我们好象亲眼看到一样!两件具体的事例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它是世界上最快的刀!我们一起再读读这两句话。

师(转承):因为它是世界上最快的刀,现在广泛应用于医学(板书“医学”)领域,为

患者带去人性化关怀。

请一位同学读读课文第七自然段。

生读:过去医生开刀,离不开钢刀,现在也开始用激光了。用激光刀切开皮肤,可以减少流血,减轻痛苦,而且还能防止感染,对人体有消炎、止痛、促进组织修复和使上皮细胞再生的作用。用“光刀”来割除肿瘤,作用更加显著。

师:激光真是神奇和与众不同啊,: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先学习到这里,大家今天的表现令老师非常满意,和大家在一起学习老师很开心,老师都有点舍不得离开大家啦!可是下课时间快到了,下节课我们讲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最后,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课讲完了。

五年级语文奇异的激光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奇异的激光》是一篇介绍科普知识的文章,作者采用总——分——总的构段方法,向我们描述了激光的特点,展现了激光在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运用举例、对比等说明方法,突出了激光的“奇异”所在。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帮助学生树立探索科学奥秘,服务人类的远大理想;

2、识记9个生字;

3、通过多种途径搜集有关激光的信息资料,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教学重点]

采用多种形式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激光的特点;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丰富对激光知识的了解,并能与同学交流感兴趣的内容;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示课题,激趣导课

板书课题:奇异的激光

谈话:你对激光都有哪些了解?(指名学生交流)

老师这儿有一组激光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出示激光图片)

相信今天学了这篇课文后你会对激光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体感知,把握文章基点

1、过渡:请大家翻开书,小声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反复多读几遍。(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过渡:同学们在预习的时候自学了生字,老师要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情况。(出示课件:词语、多音字)检查学生生字识记情况。

3、导语:刚才大家读了课文,你对激光有了哪些新的了解?

4、学生交流,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概括出:“最亮的光”、“最快的刀”、“最准的尺”。(教师板书)

三、潜心会文,品读词句意味

1、过渡:在这三部分内容中一定有你最感兴趣的一部分,任选其中的一部分,用你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学习,可以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语句,还可以把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句子旁边。

(学生自学,读一读,划一划,写一写)

2、导语:把你对最喜欢的那部分内容的感受和体会,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交流。

(学生在小组中交流,教师参与其中)

3、集体汇报交流:指名让学生交流最喜欢哪一部分内容?读一读划出的相关语句,并谈一谈对这写语句的理解。

“最亮时,它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呢!打个比方说,我们如果用眼睛对着电灯看,就会感到刺眼;如果看太阳的话,就会有暂时目眩感觉;我们如果对着激光看,眼睛就会严重受损,以至永久地失明。”(课件出示)

(1)这段话用了对比和举事例的方法来说明激光是最亮的光的。结合你的生活体验,当你用眼睛看太阳的话,你会有什么感觉?(学生抓住“目眩”)

随机让学生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

结语:看太阳都会“目眩”,激光比太阳还要亮100亿倍,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交流体会,指名试读这段话)

教师范读,全班读。

学生交流、补充,揭示利用激光的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军事上,做激光枪和激光炮等。(板书:军事)

(2)过渡:激光不仅是“最亮的光”,它还是“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有喜欢这两部分内容的同学吗?谁想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学生任选其一,交流体会。)

(3)放手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地读相关的句子来充分体会激光是“最快的刀”是“最准的尺”以及利用激光这两方面的特点可以用在医学和测量等方面。(板书:医学、测量)

教师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抓住相关语句中的重点词语去理解,再带着体会去读。

(指名读、男生齐读、女生齐读)

(4)教师结语:通过刚才的学习,使我们了解到了激光是目前世界上“最亮的光”、“最快的刀”、和“最准的尺”,它的用途非常广泛,可以用在军事、医学和测量等许多方面,所以“激光”真是一种“奇异”的光啊!

四、拓展延伸,充实文本内涵

1、过渡:激光的用途远不止这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能见到激光的身影,你们想一想,都可以在哪些地方见到它呢?

2、学生自由发言。

3、导语:关于激光,课前老师也搜集了一些相关的资料,我们来看一看。

课件出示:部分关于激光的资料,全班学生阅览。

小数的乘法课后练习题 篇6

一、填空题

1、5个3.5连加写成乘法算式是( )。

2、37.8缩小到原来的 后是( );( )扩大到原来的`100倍后是9.9.

3、15.32先缩小到原来的 ,小数点再向右移动三位,结果是( )。

4、3.70.44的积是( )位小数,0.3743的积是( )位小数。

5、根据5511=565,写出下面各个算式:

5.51.1=( ) 0.550.11=( ) 0.550110=( )

6、按规律填数:

A. 1.1 2.2 3.3 ( ) 5.5 ( ) 7.7 ( )

B. 18.8 17.5 ( ) 14.9 ( ) ( )

7、1.258.8=1.25( )+1.25( ),运用了( )律。

(4.60.25)4=4.6( ),运用了( )律。

二、判断题

1、一个不为零的数乘以一个小数一定小于原来这个小数。 ( )

2、去掉小数点后面的零,小数的大小不变。 ( )

3、整数的运算定律同样适合于小数的运算。 ( )

4、3.566,表示66个3.5相加。 ( )

5、100个0.55相加可以写成0.55100. ( )

分享到: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QQ空间 QQ好友 人人网 百度贴吧 复制网址

三、计算

1.直接写出得数

0.50.2= 0.250.4= 1.258= 01000+3=

0.1240= 1000.78= 12.78+0.22= 0.6+0+0.7=

2.用竖式计算

0.3722 7.890.11 4.0060.45

3.用递等式计算

0.650.7+0.650.3 35.678+5.78+7.322 1.257.70.8

0.330.250.4 46.89-7.99-6.01 0.78(78.44+7.77)

四、解决问题

1.李阿姨去人人乐超市,买水果。苹果每500克3.89元葡萄每500克7.88元,雪梨每500克2.56元。李阿姨买了1千克苹果,3千克雪梨,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只小斑马身高1.89米,长颈鹿比它高2倍还多1.56米,长颈鹿身高多少米?

课后练习——学好英语的好帮手 篇7

俗话说“讲之功有限, 习之功无已”, 练习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部分, 它起着监控, 巩固, 反馈的作用, 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但是, 我们布置的家庭作业单调, 训练机械, 缺少创造性, 抹杀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成绩优异者感受不到创造的快乐, 成绩落后者体会得最深的却是挫败感。于是, 作业成了“负担、累赘”的代名词, 学生也就像应付差事一样, 搪塞老师, 敷衍了事。

设计课后练习即家庭作业是我们教学效果反馈的重要手段之一。课后练习应遵循以下的原则。

一、目标明确

布置家庭作业不是为了浪费学生的时间, 也不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而是诊断教学中出现的问题, 了解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巩固以及深化学生上课学习的内容。家庭作业是课堂教学的继续, 是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拓展、延伸和深化, 也就是说老师应该布置和课内教学紧密相关的家庭作业。布置的家庭作业, 可以和学过的教学内容相关,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也可以和将要学习的内容相关, 为学习新课做准备。总之, 布置的家庭作业必须和教学内容相关。

二、数量适当

很多老师认为学生要进行大量的课后练习, 每天总是布置许多的家庭作业, 让学生感到非常疲倦。布置家庭作业不是多多益善, 大量的练习与学生的成绩并不成正比, 反而会造成很多负面影响。过量的家庭作业会引起学生疲劳, 增加学生的学习压力, 更严重的是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的态度, 会厌倦和害怕学习。因此, 布置适当数量的家庭作业就显得非常的重要, 这样的话, 学生不仅有时间去完成, 而且会更有积极性去完成。

三、难度适中

除了适当的家庭作业之外, 布置的家庭作业的难易程度也是在时刻考验着老师。太容易的作业, 学生很轻易就会完成, 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感到无趣, 而且不利于学生巩固和拓展知识技能。太难的家庭作业, 不管学生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无法完成, 会大大打击学生的自信心, 使他们出现挫败感, 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马马虎虎, 敷衍了事。长期这样, 会使学生开始讨厌学习, 甚至放弃学习。难度适当的家庭作业会使学生有种成功感和满足感, 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就会完成。

四、分层练习

同一个班上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每个学生是有差异的, 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都不一样, 而我们的教学是要尽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 使每个学生都能从教学中获益, 因此, 老师在布置家庭作业的时刻要考虑到这种个别差异, 对家庭作业进行分层布置, 必做和选做相结合。在教学中, 我把班上的学生分层A、B、C三级, 根据这三个层次有针对性的布置作业, 这样, 优生会得到提高, 中等生的基础知识会得到巩固, 后进生也可以通过作业得到鼓励和自信。我相信老师关注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练习的针对性强了, 学生的学习效率自然就会提高了。

五、增加趣味性

很多学生提到英语作业总是会觉得重复、机械, 枯燥无味。“百学趣为先”,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的老师, 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机。的确, 有趣的家庭作业会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完成作业的内在动机, 促使他们付出更多, 积极主动的去完成。例如在学习了各种食物之后, 让学生查阅资料为自己配制一份营养大餐, 并且去了解朋友的配餐是否合理。学生对吃的食物非常感兴趣, 作业一布置下去, 每个学生都在认真思考和讨论怎样搭配才是有营养的, 甚至还有学生查阅了各种食物的热量, 为自己配出了营养午餐。

六、小组合作

我们经常说要学生独立完成家庭作业, 其实有时候也可以采用合作方式来完成。围绕学习的内容, 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合作, 发挥各自的优势, 共同合作来完成一项任务。小组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相互帮助, 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在八年级学习将来时态之后, 我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做一个海报, 用将来时态描述家乡或者喜欢的城市。每个小组都非常认真, 他们分工找资料, 然后在一起合作制作海报。在合作过程中不仅运用了所学的内容, 也拓展了相关的知识。

七、学科渗透

新课程的实施是为了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健康的发展, 都能最大限度的挖掘出他们每个人的潜能。因此, 老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 还要关注他们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在布置家庭作业时不仅要考虑到知识点, 还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正确的情感好价值观, 以及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在学习了“Where’s my backpack?”, 我让学生绘制挂图介绍自己的房间, 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学习了时间之后, 我让学生用英语制定一份良好的作息时间, 引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在学习了club之后, 我让学生描述学生自己擅长的乐器以及参加社团活动的好处, 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团体活动。

课后练习要能真正的发挥作用还取决于设计课后练习的老师们。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 只有经过教师辛勤的工作, 精心的设计, 专业的指导才能帮助学生, 使家庭作业成为辅助我们英语学习的好帮手。教育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要想取得成功就需要老师, 学生, 家长共同的努力。要使课后练习能发挥最大功效, 教师就要学会“三知”。

关于利用课后练习的思考 篇8

一、依据朗读要求,提升朗读能力

不管什么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无一例外地将朗读能力的训练放在首要位置。的确,没有朗读能力的提升,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就无法进行有效品析;没有朗读形式的介入,学生对文本内涵就无法形成深度体悟;没有朗读的不断实施,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就难以形成。因此在课后练习中,总能看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复述课文”等要求,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教材编著者对语言积累运用和语感培养的重视。

例如,在《我和祖父的园子》一文中提出哪个自然段写得最有趣?先读读,再选一两处抄下来。面对这种要求,教师将关注力聚焦在课文中萧红与祖父对话的语段中,首先引导学生自主朗读,促进文本内容的有效感悟;然后,要求学生通过同桌互助、集中交流等方式进行分角色朗读课文;最后,进行体验式的情境表演读,丰富了学生的朗读方式,从而透过语言文字感受语段描写的妙趣横生。

纵观这一案例,教师就充分解读“最有趣、先读读”等习题要求,帮助学生做好认知的基础工作,通过形式多样的方式将课文的内蕴揭示出来,起到了较好的表达效果。

二、借助核心问题,深化文本理解

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无论是在长度还是深度上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提升,值得探究的问题也很多。但在一节课的时间里,教师不可能对所有问题都一一涉及,不仅时间不允许,问题过于繁琐也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效益。这就需要教师要能在众多的问题中提炼出能够辐射全篇的问题,以对学生作全面深入引导。而课文之后的练习题就为这样的问题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教师可以紧扣问题,引发学生的阅读思考。

例如,《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在课后练习中要求:静心听听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这篇课文不仅呈现了阿炳本人及其一生的遭遇,更以此为原点描述了乐曲产生的背景和过程。而这样的练习则是将学生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的深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从阿炳的悲惨身世、成长经历的痛苦、人生的遭遇等进行全面关照,在学生形成鲜明的认知体验之后,将文本的重心聚焦在描写语段的内容上,引领学生以感情关照语言,从而揣摩文字背后的隐藏意蕴,促进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把握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洞察。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就没有拘泥于文本的语言细节,而是借助课文后的思考练习题高屋建瓴地把握文本,促进了对文本解读的深度效益。

三、关注核心语段,丰富写作策略

课文后练习题的设置并不是编者率性而为的选择,而是以新课标为总纲领,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文本内容的特质精心设置而成。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忽视练习题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应该将练习题的关注与自身的阅读和课堂教学体系融为一体,以收到较好的教学价值。

例如《金蝉脱壳》一文,课后思考题要求:金蝉脱壳的过程哪个最“奇特动人”?圈画有关语句并认真朗读,并和同学们交流感受。而教学中,教师紧扣这一习题要求,在整体初步感知的过程中,形成自我认为的“奇特”之处。接着,教师引领学生圈画文中精准的核心用词,并在批注感受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理性思维,对作者描写这一段文字形成了写作策略的积累。最后,教师要求学生现场回忆或者播放其他动物的活动情境,并引导学生以课文的方法进行仿照性练习,从而实现读写之间的有效迁移,促进了学生认知能力的有效提升。

四、突出读写融合,践行随文练笔

随着新课标“语用”理念的提出,当下阅读教学已经成为了语用训练的天地。而这当中,随文练笔就是最有效的言语实践练习。很多教师面对文本,总是想方设法地寻找文本练笔的训练点。其实,细心的教师会发现现行教材习题部分就有很多随文练习的设置点,应该将这些内容完全地浸润到课堂之中,由课内得法,实现读写的奇妙结合。

例如,《李时珍夜宿古寺》一文学后就要求学生:根据提供的几个词语,描写一段夜景。显然,课文中对夜晚景色的描写已经有所涉及,而这样的练笔训练则意在引领学生从课文中习得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练笔思考。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将出示的词语所在文本中的语句加以呈现,在品味作者遣词造句艺术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品鉴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借助文字激活生活体验,为学生书写自己心中的夜景奠定基础。

倒数的认识课后练习题 篇9

一、我会填。

1.乘积是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2.求一个数(0除外)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

3.()的倒数是1,()没有倒数。

4.5/6的倒数是(),7/12的倒数是()。

5.1/4×()=1/5×()=()×8=()×10=1

6.一个数与它倒数的和是最小的质数,这个数是()。

二、小法官。(对的.打“√”,错的打“×”)

1.互为倒数的两个数,其积为1,其和比1大。()

2.因为2/7+5/7=1,所以2/7与5/7互为倒数。()

3.3/8和8/3互为倒数,所以3/8是倒数。()

4.真分数的倒数一定大于1。()

妈妈的账单课后练习题题目 篇10

一、读一读,看看谁读得最准。

帐单报酬款项蹑手蹑脚

塞进索取小心翼翼如愿以偿

二、多音字组词。

sìsāidān()

似塞单

shìsài()shān()

三、把加点的词语换成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1、三年级语文下册《妈妈的账单》课后练习题:他一直有一个慈爱的母亲。

2、小彼得读着读着,感到羞愧万分。

3、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一个小商人。

四、用上加点的词写话。

1、他渐渐觉得自己似乎成了一个小商人。

2、小彼得小心翼翼地把那60芬尼塞进了妈妈的上衣口袋。

四、把文中让你感动的句子抄写下来。

发展练习

快乐阅读

小玛莎

小玛莎真想快快长大,不过怎样才能长大呢?她不知道。

她试过好多办法——脚上穿上妈妈的便鞋啊,身上穿上妈妈宽大的.长衣啊,头发梳得跟阿姨一样啊,脖子上套上一串珠子啊,手腕上戴一只表啊。

一点也没有用,人家还是笑话她,说她是个小不点儿。

有一回玛莎突然想起该扫扫地她把地扫得那么干净妈妈很惊喜小玛莎你好像长成大孩子了

后来玛莎又洗盘子,洗碟子,洗净了还整整齐齐摆到柜子里。这么着,不仅妈妈,连爸爸也惊奇了。一天吃饭的时候,爸爸当着大家说:“咱们还真没有留意,玛莎长大了,她不但会扫地,还会洗盘子,洗碟子呢。”

现在大家都说小玛莎长大了,她自己也觉得长大了。虽然脚上穿的是自己的鞋子,身上穿的是自己的连衣裙,头发没有梳得像阿姨那样,脖子上没有套珠子,手腕上没有戴表。可她觉得自己长大了。

看来,使玛莎长大的,并不是穿戴,而是她会劳动了。

积累

1、给短文的第四自然段加上合适的标点符号。

2、你能把“把”字句变换成“被”字句吗?

玛莎把地扫得那么干净。

感悟

3、根据短文填空。

①小玛莎认为自己长大了从哪些方面表现出来的?

②小玛莎真的长大了,表现在哪里?

4、文中的中心句是

5、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什么感受?

能力拓展

课后习题——别有洞天的风景 篇11

一、 从课后习题中看类型

每篇课文的习题既有相似之处(即共性),又有不同之处(即个性)。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下学期为例,读读习题的类型。

一般来说,每篇课文后的习题,前三题都是相同的:一、朗读课文,有的课文需背诵。二、描红。三、读一读,再抄写,或用带点的词语造句。这三类题属于共性题,这些要求体现了每篇教学的共性,那就是要读好书、写好字,也是语文学习最为基础的东西,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字词教学都是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这在教材设计的习题中是充分体现出来的,提醒我们老师该长抓不懈。

第四五题共性与个性相结合,类型也较复杂,一般来说有以下类别:

整体理解:《水上飞机》第四题:“联系课文,说说水上飞机有哪些本领?”“寓言中的农夫,鹬和蚌傻在哪儿?”《寓言两则》这类习题是对学生理解课文提出的要求,几乎是每篇课文都有的,但它会根据文本的情况,用不同的语言描述来体现这一要求。

品读揣摩:通过品读揣摩,感受语言的优美。像《日月潭的传说》:读一读,体会每组中两句话的意思有什么不同:1.大尖哥和水社姐要去降伏恶龙。2.大尖哥和水社姐挺身而出,要去降伏恶龙。这一类题是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课堂练笔:《雪儿》:“默读第四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展开想象,写一段话描述‘我’与雪儿告别的情景。”

拓展阅读:以课内为引子开展课外语文阅读活动,《长城与运河》:“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分别说说他们的奇异景象。”《恐龙》中收集有关恐龙的图片、模型及文字资料,在班级展示。再把你最喜欢的恐龙介绍给大家。

生活语文:《你必须把鱼放掉》中:“‘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请你联系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课后习题还有复述题、生活实践题等。

二、 从课后习题中看目标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它在编写的过程中都凝聚了编写专家的心血,每一道题的编写都有它存在的目的。站在课后习题的视角对文章进行深入挖掘设计,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取舍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难点,这样的备课将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微笑着承受一切》中的第五题:“你敬佩桑兰吗?联系课文内容说一说,然后写几句话表达你的敬佩之情。”此习题前半部分是感悟,而后半部分是感发。从三年级下学期开始,有感而发的内容开始多了。体现了“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年段教学目标。

《长城与运河》中:“你知道我们的祖先还创造了哪些人间奇迹?分别说说它们的奇异景象。”这是主题学习,围绕祖先创造的人间奇迹拓展内容。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的同时,更让学生为我们的祖先感到骄傲,为我们中华民族感到自豪。该习题还提醒教师,教学《长城与运河》时,要引领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长城与运河景象的奇异,奇迹“奇”在何处。这类题目的作用一告诉我们文本教学要理解什么,二意在提醒我们理解的度。

生活语文、课堂练笔等题,让学生在文本中既找到了范本,又激发了想象。苏教版的三上教材把学生引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语言情境和想象情境,让学生在这些特定情境中产生表达欲,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自然地进行口语交际。

读课后习题要举一反三。每个题目的要点必须弄清楚。基点是什么,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反三”一是本题目的变化,二是本题目所涉及的知识点与整体性,三是由此类方法学习和领悟其他的知识点。每个单元的重点训练项目都是通过本单元的课文来实现的,课后习题体现了重点训练项目。因此,课后习题不仅仅局限于练习本身,还应注重活用课后习题在课堂上完成生成点。课后练习是生成性目标,可以生成为知识目标,生成情感目标,可以生成方法过程目标,甚至可生成评价目标。

三、 从课后习题中看方法

有的练习是一种提示,不仅提示教学的重难点、教学的目标,还提醒教与学的方法。例如:《花瓣飘香》课后习题:“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女孩是个‘懂事的好孩子’?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读一读。”“懂事的孩子”是文章的中心,“从哪里可以看出”,提示了学习的方法——找一找,通过找一找这一阅读方式,“懂事的孩子”的形象在学生心中就会更加清晰起来。《恐龙》课后习题:“第二自然段写哪几种恐龙?在它们的名称下面画上横线,并说说各自的特点。”该习题提示了学习方法,先找一找写哪种恐龙,画一画它们的名称,再想一想他们的特点。这类题的设计明确地告知学习的方法,有的是以默读的方式展开,有的是以讨论交流的方式展开,体现了以“读”、“思”、“议”三种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读”是前提,“思”是基础,“议”是关键。“思”和“议”的问题往往是课文的语言——重点或表达上有特点的词、句、段。

变式复述:《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第四题:“沙漠旅行结束了,小骆驼又见到了那匹小红马,他又会怎么说呢。”非常巧妙的习题,想象编故事,续编故事的内容正是文本内容的内化。一个题目就把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内容、教学的方法全部列出来,这是浓缩的精华。

读懂题目的特点,有助力于我们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把课后习题提示的方法融合在课堂教学中并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地整合,整合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把握好切入的时机,这样才会产生真正的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四、 从课后习题中看层次

课后的习题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是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这样的设计合乎教学规律,符合对知识点的把握,体现螺旋上升的语文能力的提高过程。

“默读课文第四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具体写‘原野热闹非凡’的。”(苏教版三上第五课《北大荒的秋天》)“仿照课文第五自然段的写法,围绕‘一到休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写一段话。”(苏教版三上第十四课)这两个习题所涉及的段落均是先概括后具体的写法,即段中有中心句。第五课仅让学生去初步感受这种写法,获得这种写法的知识。而第十四课为练笔。读懂了编者的意图,在教学的时候就会循序渐进,把握好教学的度。这样的教学要求的层次性,在同一册教材中就体现得这么明显,在整个年段的习题中就更加泾渭分明了。即使在同一篇课文中,这种层次性也非常明显。第一题多为引导朗读和背诵;第二题侧重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第三题多是关于文章经典词句的领会和文章表达方法的领悟。当然,有的课后练习是多次安排,重复出现的,目的是让教师在落实训练要求的同时,培养学生技能。

课文后练习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与课文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是教材、编者针对课文特点设置的能力点和教学重难点,是备课的指南针,只有弄清编者的意图,着力挖掘练习价值,才可以理解教学脉络,优化备课思路,帮助学生落实基础,提升能力,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一堂习题讲评课后的诊断与反思 篇12

第一道综合题其中一问是描述图中甲地 (西藏某地) 河流流量两昼夜的变化特点, 并从河水的补给角度给出合理解释。

看了学生的答题情况后, 很多学生把流量变化特点写成:6~18时 (白天) 流量增大, 18时~次日6时 (夜间) 流量减少;原因分析普遍写白天气温高, 冰雪融水量大, 所以河流流量大;夜间气温低, 冰雪融水量小, 河流流量小。看似结论没错, 但是与答案有很大的偏差。

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曲线

第二道大题其中一问是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 (冬季降雪比周边多) 的原因。

很多学生的答案是条理式的:烟台和威海靠近海洋, 降水多; 沿岸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图上的信息倒是利用了, 但是语言的组织没有逻辑, 没有过程分析。这种情况得分肯定很低。

通过诊断分析, 学生在解题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策略是:

问题一:审题不清, 没有注意题干中重要的关键词

第一题是要求分析两昼夜的流量变化特点, 显然是比较前后两天的, 很多学生看成了是比较白天和黑夜的流量变化, 所以答成了白天流量大, 夜间流量小, 答非所问。其正确答案是, 两昼夜的流量呈波动变化, 第一天的变化幅度大于第二天。显然, 学生答题过程中, 题目没有看完就开始作答, 审题不到位。

策略一:仔细审读题干信息, 揣摩命题者意图

在综合题的命题设问中, 其指向性和限定性十分明确, 因此答题时一定要明确答题方向, 抓住关键词, 从提供的材料与问题的内在联系找突破口。平时就要养成良好的审题审图习惯, 把重要的文字信息、关键词标注出来, 使思考的视点集中。有时候命题者为了增加试题难度, 特意增加一些限制性的词语, 避免学生机械地套用模式。笔者记得在2011年浙江高考阅卷中的一道题, 分析蒙特利尔成为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的原因, 当时很多学生写的是港口的区位条件, 机械地套用港口的区位模式, 答成了水域和陆域条件, 完全无视小麦及海运的优势, 得分率很低。同样在2009重庆卷中分析美国西部某城市发展“航空航天工业”的有利条件, 很多同学从“卫星发射基地”和“机场建设”发展的有利条件去思考, 把工业的区位因素给忽略了, 得分可想而知。学生的这些错误, 启发我们在平时教学中, 要注意引导学生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 审题过程中一定要“字斟句酌”, 遇到“熟悉”的题目时尤其要谨慎, 小心命题者设置的陷阱。

问题二:觉得题目很新颖, 没有看懂题目到底要求答什么

第一题的原因分析, 正确的思路是从天气的角度来分析, 第一天是晴天, 昼夜温差大, 河流的流量变化大;第二天为阴天, 昼夜温差小, 流量变化小。而学生显然没有领会命题者的意图, 感觉题目很新颖。如果让学生比较晴天和阴天的昼夜温差大小, 那估计都会, 一旦换成新颖点的题目, 学生就傻眼了。究其原因, 学生不会知识迁移, 回归到教材上来。

策略二:注重知识迁移, 回归教材

很多新颖的题目都是从大处着眼, 小处落脚。很多试题的答案都是教材内容的延伸, 能在课本中找到相应的知识点。只不过是命题者在千方百计地设置一些陷阱和干扰因素, 让学生一时找不到方向。这类例子很多, 比如2010年上海高考题关于油菜开花日期等值线那个经典题目, 其实就是三个地带性分异规律的体现。

类似的新颖题目, 需要知识迁移的, 笔者还略举一些:如, 2010全国卷I36题中, 分析法国南部某地葡萄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 其实就是考查冲积扇形成的原因。分析非洲南部某区域两片沼泽在不同季节的离合现象, 即考查干湿季分明的热带草原气候。可见, 近年来地理高考试题, 它们不再是对教科书的简单照搬, 而是在《考试说明》的要求范围内, 围绕不同的具体考核目标, 选择教科书之外的“新材料”, 创设“新情境”, 并提出“新问题”。这些题目折射出“以能力测试为主导”, 具有密切联系社会生活的特点, 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真是体现了“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

问题三:逻辑推理能力差, 思维过程混乱, 表达不清

第二题中要求据图分析烟台和威海成为“雪窝”的原因, 学生呈现条理式的答案, 如“靠近海洋, 水汽多”“有暖流流经, 增温增湿”, 缺乏推理的过程。其正确的答案是:冬季寒冷干燥的偏北风经过渤海时, 受海洋和暖流的增温增湿作用, 在胶东半岛受地形抬升, 冬天降雪量明显比周围地区多, 成为“雪窝”。该题和2011年浙江高考卷36题分析北美五大湖南岸成为“雪带”的原因如出一辙。 可以看出答案的呈现, 有一定的逻辑性, 前后联系, 因果搭配, 阐述了地理现象的发生过程。

策略三: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

解题的过程就是用逻辑推理的方法构建起“条件—结论”之间的逻辑链, 知识原理严密推理的过程隐藏在学生头脑中的, 如果做到了滴水不漏、严密无间, 那么语言的组织就不会混乱。相反, 就会出现思维混乱、停顿, 语言表达不清。究其原因, 是学生对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发生、发展和演变的原理及过程不清楚, 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推理。近年来各省高考题很重视考查地理事物的演变过程。例如, 2012年安徽文综卷中, 要求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云南苍山洱海附近断块山和冲积平原的形成;2009年安徽卷中, 要求根据背景材料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有关河流沉积地貌更是考查更多, 如2013年山东卷分析银川平原附近某冲积扇的成因, 2012年北京卷36题简述图中滦河三角洲的成因, 2010年全国卷Ⅰ36题分析乙地 (法国南部) 葡萄种植园地表鹅卵石堆积的原因等。这些地理过程的发生, 要求学生理解其发生和演变过程。以三角洲 (冲积扇) 的形成过程为例, 其具体演变过程表述:①山区河流流速快, 以侵蚀为主, 携带大量砾石和泥沙。②在河流出山口或入海口附近, 地势变平缓, 水流放慢, 携带的砾石和泥沙大量堆积下来, 形成冲积扇或三角洲。可见, 只有清楚地理解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 语言的组织才会有思路。

总之, 在高三复习阶段, 习题讲评课是一种重要方式。教师要精选模拟试题, 通过对典型习题的讲解, 指导学生如何答题, 有针对性地查缺补漏, 及时反馈, 力求使每一次讲评都让学生有收获, 这也是我们的共同追求。

摘要:习题讲评课是迎接高考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通过诊断学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进行教学反思和改进, 帮助学生补救地理学习中的漏洞, 是提高地理教学有效性和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习题讲评课,诊断,反思

参考文献

[1]浙江省高考命题咨询委员会.2012年浙江省高考命题解析:文科综合, 2012.

[2]张素娟.“把握学科本质提高解题能力”.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2010 (1/2) :88-89.

《卖木雕的少年》课后练习题 篇13

一、拼一拼,写一写。

mǎi mai chū shòu jié gòu duān zhèng

( ) ( ) ( ) ( )

wǎn fàn fēn biàn mú yàng biāo zhuǐ

( ) ( ) ( ) ( )

二、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叮嘱( ) 精美( )新奇( ) 观赏( )

反义词:洁白( ) 清晰( )

三、改正词中的错别字。

付近( ) 宾官( ) 成恳( ) 幕色( )

猜侧( ) 非州( ) 沉列( ) 清晰可辩( )

四、把词语补充完整。

( )面( )方 ( )嘴( )舌 名不( )

( )模( )样 ( )紫( )红 游人( )

大吃( )惊 神气( )足 爱不( ) 成( )上( )

( )湖( )海 ( )满目 ( )如生

五、照样子,用带下划线的词语写句子。

我们到宾馆外的小树林里一边散步,一边聊天。

这里游人如织,景色十分壮观。

六、将下面的字加一个偏旁,组成新字再组词。

匋 ( ) 官 ( ) 反 ( ) 示 ( ) 寸 ( )

( ) ( ) ( ) ( ) ( )

七、多音字。

Wèi( ) mó( )

为 模

《草原的早晨》课后同步练习题 篇14

一、认一认,读一读

早晨 醒来了 跨上 羊儿 黎明 铺满

响亮 宁静 追赶 回荡 骏马 蹦跳

二、读拼音,写词语

cǎo yuán nínɡ jìnɡ yánɡ er dà mén

wú biān mù mínɡ yuǎn chù dǎ dnɡ

三、比一比,再组词

放( ) 处( ) 明( ) 原( )

牧( ) 外( ) 民( ) 泉( )

四、把词语搭配好,用线连起来,再读一读

弟弟 在蓝天上 钓鱼

马儿 在阳光下 种庄稼

飞机 在小河边 开放

农夫 在草原上 奔跑

花儿 在田地里 飞翔

四、选字填空

在 再

( )见 现( ) 正( ) ( )写一次

声 生

( )音 ( )活 ( )气 雷( )

五、按课文内容填空

1.响亮的`鞭声___________________了黎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静。

2.一只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涌出了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蹦跳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跨上骏马,追赶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___群。

六、读一读,背一背

敕(chì)勒(lè)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qiónɡ)庐(lú),笼(lǒnɡ)盖(ɡài)四野(yě)。

《奇异的激光》课后练习题 篇15

一、课后习题研读情况

课后习题分为练习题和思考题。调研中发现, 教师解读文本和组织教学, 对课后练习题和思考题的处理大致有四种情况:一是朗读课文和词语类的练习题基本上能在课内完成;二是背诵课文和造句类的练习题虽然受到教师重视, 但多数是在学生课余时间完成;三是忽视了课文复述、与文本表达方式相关联的习作练笔类的练习题, 这种忽视在教学中体现为草草收场和完全放弃;四是舍弃体现编者意图的课后思考题, 而设计一些零碎的、目标指向不明确的问题, 使教学仅停留在浅表性的课文情节或故事内容上。

这是目前常态教学中教师解读文本和组织教学时的共性问题, 特别是忽视与文本表达方式相关联的习作练笔和舍弃体现编者意图的课后思考题, 是造成目前语文教学与语文关联不大, 致使课堂低效的原因之一。下面以教科版六年级下册《我和祖父的花园》为例, 谈谈如何研读课后思考题, 提高

二、如何研读课后思考题

课后思考题和练习题既指向教学要求, 又是文本的有机组成部分。研读课后习题不仅要关注知识的落实, 更要关注思考题中内隐的教学价值, 也就是发掘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 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使教学指向言语实践, 促进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我和祖父的花园》一课的课后思考题:

1. 说一说“我”在花园中都看到了哪些赏心悦目的动物、植物, 进行过哪些充满童趣的活动。这些动物、植物和活动给作者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你体会到了吗?

2.“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

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联系全篇课文想一想, “一切”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 还可以包括什么?

这两个思考题, 一是告诉我们文本要理解什么, 二是提醒我们理解的度, 即编者的意图和教学要求。思考1是指向文本的主要内容, 理解园中景象和园中趣事。思考2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难点, 需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 研读作家萧红的背景和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意思, 领悟“一切”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 还可以包括人的快乐成长、自由发展, 进而理解祖父的花园不仅是慈爱之园, 更是自由快乐之园。那么, 文章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来表现这个慈爱之园和自由快乐之园的呢?这就是文本的教学价值———不仅知道文章写了什么, 还要知道文章是怎样写的。教学低效的原因就是多数教师在教学中忽略了对课后练习思考2的研读, 而仅仅将教学指向思考1中的“花园有什么?我和祖父都做了什么?花园有哪些趣事, 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等等一些既没有张力, 又不能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 也远远未能触及课文的教学价值的问题, 使教学徘徊在“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等一些浅表性的课文情节或故事内容层面上, 关于语文学科的东西却少之甚少。

因此, 有效研读课后思考2, 要有两个意识:

第一, 多层次、多角度地“看”园, 理解作者童年生活的自由和快乐, 理解“园子”的精神意义。从“园子”的精神意义上思考:“一切都活了, 都有无限的本领, 要做什么, 就做什么;要怎么样, 就怎么样, 都是自由的。”景物的自由代表着身在景物中人的自由。祖父的园子是自由的, 作者的心灵也是自由的。在这样一个童话般的园子里, 留下了萧红和祖父许多美好的回忆。童年的被呵护、被宠爱, 会让一个人的身心永远幸福, 并形成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性情, 哪怕未来遭受痛苦, 爱也始终会是其人生中亮丽的生命底色。因此, 在萧红31年短暂而坎坷的人生中, 面对病痛、生活、情感的多重折磨, 园子里的美好世界, 包括园子给予的那份自由, 都印刻在萧红生命的记忆里, 永远忘却不了。萧红从园子出发, 又回到园子里, 完成了她一生的回归。可见, 祖父的花园不仅是充满爱的乐园, 更是充满自由和快乐的幸福之园, 成了萧红永远的精神家园。

第二, 从学语文、用语文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文本语言的触摸、感悟、还原, 拓展学生的理解, 丰富语言的积累。研读文本表达方法上突出的两个特点:一是借景抒情。作者写园子里花开了, 鸟飞了, 虫叫了, 倭瓜上架, 黄瓜开谎花, 蝴蝶随意飞等万物, 是因为它们都是有灵性的, 自己做得了主的, 由着自己的性子生长的, 是不受干涉的。因此, 要在朗读中指导学生想象景物自由的画面,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借景物的自由来间接抒发自己在园子里的快乐、自由, 进而思考这“一切”除了指课文中写到的“飞鸟、昆虫和植物”外, 还可以包括什么。当然包括人的快乐成长, 自由发展。二是孩子气十足的腔调, 春天泥土般新鲜的语言, 诗意浪漫的细节描写。文中出现“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割掉, 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等对话细节, 饱含着祖父对萧红的宠爱。因此, 作者写祖父浇菜, “我”也过来浇, 但不是往菜上浇, 而是拿着水瓢, 拼尽了力气, 把水往天空里一扬, 大喊着:“下雨了, 下雨了。”作者写“花开了, 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 就像鸟上了天似的。虫子叫了, 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这些富有孩子气的语言, 同样富有诗情画意, 把世界在孩子心里的样子描绘出来了。这是作者选材和语言表达上突出的特点。那作者是如何来表现这份自由和快乐的呢?教师要研读“要……就……, 要……就……”这样一个句式, 以它作为一个训练点去体会语言使用的精妙之处, 并通过朗读去体悟作者对童年生活的留恋:这开心、快乐和自由, 之所以在萧红的记忆里挥之不去, 就是因为只有在祖父的园子里, 才会有这些天真无邪的趣事, 才会有自由和幸福的性情。

围绕这两个课后思考题进行教学, 在提出“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思考1) ”问题之后, 进而提问:作者是如何把自己心中的那样一个园子描述出来的 (思考2) ?有哪些我们没有想到过、运用过的表达方法或方式?这样, 学生的关注点自然就落在作者独特的表达智慧上了———借景抒情和诗意浪漫的细节描写, 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的教学价值上了, 也使文章的主题得以升华,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获得言语实践的机会, 习得文本语言的表达方法。这样的课堂才是丰厚的, 才是有语文味的。

由课后练习的教学谈知识的整合 篇16

关键词 课后练习;咏梅诗词;知识整合

在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古代诗歌五首》的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一道题,要求把“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词句补充完整,并说说诗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

在硬件设施相对较好的学校就读的学生,一般都能把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补充完整,并能准确无误说出它写的是“梅”,因为从题名“咏梅”中就能看出来。其全诗如下:“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陆游的这首《卜算子·咏梅》诗一首托物言志的词,作者以梅花自比,表现了不怕嫉妒,不怕摧残,始终保持自己高洁本性的孤傲品格。

而现在,我们须解决的问题是,《卜算子·咏梅》描写的是什么季节?在课堂上,学生们有说冬天的,有说春天的。说冬天的学生的理由是:梅花没有春天开花的,只听说有“腊梅”,它应是冬天开放。一连串的理由,使得持另一种观点的同学哑口无言。老师面对这样的场景,身处这样的处境,应怎样引导学生,更重要的是应给学生一个怎样的解释,其解释的合理与正确程度,取决于教师在备课是对知识的整合程度。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讲,教师应首先搞清楚并解决好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应把以前的知识储备中与梅相关的信息最大限度地联系起来,快速地与问题进行整合。整合的步骤是:

1 梅的植物学定义

梅花,《汉语大辞典》里有这样的解释:落叶乔木,种类很多。叶卵形,早春开花,以白、淡红为主,昧清香。果球形,立夏后熟,可生食。明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梅,花开于冬,而实熟于夏……”。同样的所指,在《植物学大辞典》里对其有这样的描述:“梅,蔷薇科,樱花属,落叶乔木,茎高二三十尺,叶椭圆形或卵形,有尖端,缘边多锯齿,早春光叶开花,香味甚高,花梗极短,尊紫绎色或绿色,下部连合如筒,上部五裂。花冠五瓣,色有红白、淡红等之别,亦有重瓣者,雄蕊甚多,雌蕊一枚,果实为核果,可食。”而在其他介绍梅的书里,一般把它归为“蔷薇科李属……梅花常在冬季或早春先叶开放,它的花期很长,一般为20—40天。”(《植物王国》)

2 咏梅的佳句

在中国历史上,众多诗人词家都心有灵犀地为梅花留下了最为浓彩的一笔。从王安石的“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梅花》),到李清照的“雪里己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渔家傲》);从宁调元的“姹紫嫣红耻效颦,独从末路见精神”(《早梅》),到高启的“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梅花》九首之一);从张谓的“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末销”(《早梅》)再到王初的“迎春雪艳飘零极,度夕蟾华掩映多”(《梅花》),再到毛泽东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卜算子·咏梅》)。众多的梅咏诗作中,虽然诗词家们各自选取的情感抒发视角不同,或写景,或抒情,或明志,其中暗示人生品质、人生情怀存在着微妙的差别,但是有一点可以从中找到共同之处,那就是梅花的不畏严寒的品质,梅花可在冬天或早春开放,且有较强的耐寒性,一般能抵御零下8—14度的雪地低温。正因如此,人们将之与松、竹共誉为“岁寒三友”。又由于早春延绵,并过渡着冬天积雪消融的寒冷,梅花的花期恰与此基本同步,因此,梅花于早春独开而报春,故有“报春使者”之美名。梅花花期成就了它成为春的信使,同时也成就了它报春后随即离开,它的“不争春”。

3 腊梅与蜡梅的刊误

至于腊梅,我们认为还是把它从梅花中另列出来比较适宜些。原因在于,尽管广义上说梅花也指称腊梅,但从植物学的观点来看,腊梅与梅花是非近亲非同种的。具体说,腊梅届于腊梅科腊梅属,而梅花属于蔷薇科。它们虽都开花与冬末春初,但腊梅花是单生,呈杯状,外轮以蜡黄为主,中轮带有紫色条纹,清香扑鼻。因腊梅的花整体呈蜡黄色,故曰蜡梅,而不是人们想当然地理解“腊梅”即腊月开花的梅花。

4 释义刍议

再回到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抓住“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这三个词句,进行表层意思的理解,就是:我梅花作为报春信使在早春开放了,但我花期已到,也无意去和其他花种争春了,就任凭他们来嫉妒我吧!现在我已到了该枯谢的时候,我知道我枯谢的花瓣落在泥地上,最终被碾碎成尘土。“无意苦争春”中梅的季节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课后练习题 篇17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我能把字写漂亮(看拼音,写词语)。

ɡuàn tōnɡ()bèi sònɡ()

qǐ mǎ()jiàn yì()

ɡǔ lì()zuò cì()

tōnɡ shùn()cǎi fǎnɡ()二、一锤定音(在带点字正确的读音后画“√”)。

散文(sǎn sàn)水浒(xǔ hǔ)

应该(yīnɡ yìnɡ)绿林(lǜ lù)

三、火眼金睛(辨字组词)。

挤()狭()拖()码()

济()侠()施()蚂()

四、写近义词和反义词。

近义词:随便()培养()赶紧()

反义词:喜欢()永远()困难()

五、择优录取(选词填空)。

思考 思索 思路

1、他遇到了难题,正在苦苦地()着。

2、他正在构思文章,别打断他的()。

3、弟弟反复(),终于找到了简便的方法。

嗯 呢 吧 呀 哟 吗

4、这是谁的书()?

5、这件好事是小红做的(),你怎么表扬亮亮?

6、热爱书()——这是知识的源泉!

7、(),头发弄乱了,没关系,总算挤过来了!

8、(),你说得很对,我完全赞成。

9、我能够和你们一块儿玩()?

六、对号入座(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打:①自从;②殴打;③玩耍;④振作;⑤写出

1、爸爸知道后,头一回打了我。()

2、几位年轻的叔叔在操场上打篮球。()

3、喂,打起精神来,马上就要到了。()

4、他把自己打好的作文稿交给老师看。()

美丽的南沙群岛课后练习题 篇18

难以计数(shǔ shù) 清澈(chècè ) √ √ 五彩缤纷(fēn fēnɡ)

用之不竭 (jié jiē) √ 搏(bē bō)击 美誉(yù yǜ) √ √ √

二、看拼音,写词语。

liáo kuò dǎo yǔ xīnɡ luó qíbù 岛 屿 辽阔 星 罗 棋 布 bǎo kù kuànɡ chǎn shuǐ tiān xiānɡ lián 水天 相 连 矿 产 宝 库 bù jǐn hēi àn hé bì nɡ zhuàng guān 不仅 黑 暗 合 并 壮 观

三、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 晶莹的 )的珍珠 ( 碧绿的 )的海 水 奇妙的 ( )的世界 蓝色的. ( )的宝库

洁白的 ( )的浪花 丰富的 ( )的矿 产 辽阔的 ( )的大海 美丽的 ( )的南沙群 岛

四、选择,在括号里合适的词语下加 “ ”。

1、这是(一片 一块)(富饶 富裕 丰富)的 土地,风景优美,物产(富饶 富裕 丰富),人 们辛勤劳动,生活(富饶 富裕 丰富)。

2、南沙群岛留下了我们祖先(繁衍生息 生息繁衍)的 烟火。

五、阅读训练。

南沙也是一个迷人的世界。天是一片蓝玉,海是一块翡翠。远 望天水相连,翡翠和蓝玉合璧,蔚为壮观 。俯看清澈明亮的海 , 水 龙虾 燕鱼 海龟五彩缤纷 碧波浩渺的南沙海域,令人心旷神怡 。连浪涛都是美的。每一个浪头都托起洁白的浪花,一团团,一簇簇, 仿佛是欢迎的人群在挥舞着花束。可以肯定,将来的南沙群岛会是 一个充满魅力的旅游胜地。

1、用直线画出这段话的中心句。

2、给红色的句子加上标点。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俯看( 鸟瞰 ) 仿佛(宛如 ) 将来( 未来 ) 挥舞( 挥动 )

4、照样子再写几个词。 一簇簇 、一团团、( 一朵朵 ) (一片片 ) (一条条 )

5、用绿线画出文中的比喻句。

上一篇:学习四德心得体会下一篇:礼仪礼貌的常识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