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2025-02-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精选4篇)

《短文两篇》(巴金的《日》、《月》)教学设计 篇1

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位诗化的语言。

2.难点: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日》和《月》是两首很有感情的散文诗,散发着作者忧郁而热情的青春气息。诵读起来很有一种音韵的美感。教学中引导学生诵读,理解课文的主旨,培养感受能力、理解能力。

2.讨论点拨法。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点拨文意,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讨论环境,诱发对课文的不同理解,并鼓励他们表达出来。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预习,备课。

五、教时安排:一课时。

六、教学流程设计:

(一)1.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1.导入设计:同学们,对于“夸父追日”和“姮娥奔月”的神话传说,我们耳熟能详。在当代著名作家巴金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散文诗《日》和《月》中,则赋予了它们别样的深意。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这两篇短文,去感受作者心灵的无限风光。(板书文题、作者)。

2.明确目标(略)

(二)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范读,学生朗读并思考下列问题:

(1)《日》一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试找出文中的中心句。

(2)《月》一文中的月亮带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文中的哪些词句表现了这点。

(三)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略)

2.再次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日》文中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什么?这是什么写法?

(2)、《日》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3)、《月》文中的句子“月的光是死的光”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月》文中“嫦娥奔月”的目的是什么?根据文意回答。

(5)、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两篇所表现的主题相通吗?为什么?

讨论交流明确:(1)写“飞蛾”、“夸父”的目的是为了写人,写那些为着追求光和热,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的人。这是托物言志(借物写人)的写法。

(2)《日》和《月》都是在20世纪40年代初期完成的,当时抗战正进入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中华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作者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志士仁人为祖国轰轰烈烈的献身,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和热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人。

(3)作者在前面已经用了很多语言描述自己在月光中清冷的感受,于是在这里才会说出这句话,他表达了作者对光和热的一种向往和渴求。

(4)目的是想改变这个冰冷的星球,改变那冰冷的月光。

(5)两者是相通的。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烈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这就是为什么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四)自主学习

(二)品味诗化的语言

再次朗读课文,找出你认为优美的句子,并用下列的句式进行赏析。我认为“

”这句子很美,它美在(五)质疑问难,巩固拓展

1.再读课文,让学生提出还有疑问的地方,并解答或探讨。

巴金短文两篇 篇2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写作背景】

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替代,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怕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

一、知识累积

1、拼音 旸谷()倘使()一撮灰()姮娥()....

2、作者简介

巴金,原名__________,四川成都人,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激流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爱情三部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短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散文集__________、__________。文革后,出版了__________,引起了巨大反响。

二、整体感知

1、在《日》《月》两文中日和月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这两篇短文引用了哪些故事?

3、作者为什么赞扬飞蛾和怀念夸父?

4、文中写道:“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联系特定的时代背景,你如何理解作者的这种人生追求?

5、为什么作者在《月》的末尾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三、课内探究

八年级语文巴金短文两篇1 篇3

肖代荣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全文,品味文章诗化的语言; 2、结合历史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在文中的含义; 4、积累有关日月的诗词。指导思想:

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熟读全文;

2、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日月的诗词,各准备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并作好简要分析; 3、教师准备相关资料,如写作背景,“夸父逐日”、“姮娥奔月”的故事以及“飞蛾扑火”的种种理解等,以便生动形象地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日月自古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文词兼美、意蕴悠远的古典诗文,请把你收集到的你最喜欢的诗词在全班交流。

二、交流古诗词

分别请3——5名同学诵读他所收集到的诗词,并简述理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的点评。

三、初读感知

1、简介作者及历史背景

作者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四川成都人。现当代著名文学家。主要作品有《急流三部曲》(《家》《春》《秋》)、《爱情三部曲》(《雾》《雨》《电》)等中长篇小说,《复仇》《将军》《神·鬼·人》等短篇小说和《海行集记》《还魂草》《龙·虎·狗》等散文集,“文革”后出版了《随想录》,引起巨大影响。

背景简介:这两篇作品写于1942年,时间相隔一天。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浸淫,抗日战争进入了一个比较艰苦的阶段。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纷纷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全国人民包括巴金都在期盼胜利的到来。3、默读全文

要求:学生根据历史背景初步了解文章主旨,形成自己的见解(最好能形成书面文字);找出文中的优美句段并加以简要说明;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地方,作上符号。4、朗读

(1)、找两位同学分别朗读《日》《月》两短文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读后教师可根据情况范读引导,力求贴近作者当时的感情,以便学生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2)、同学自读

(3)、课内朗读交流。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读得最好的短文或段落进行诵读,师生共同点评

(4)、分组朗读全文

四、探讨交流

本文是一篇课内自读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自读习惯、方法和能力。教学时主要以学生阐释自己的理解或提问,师生共同分析、探讨为主,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以便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文章的理解或所提问题有可能较为肤浅,教师要适时加以引导。主要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人们常说“飞蛾扑火——自寻死路”,飞蛾长得既丑又渺小,又不自量力,为何作者却对它大加赞美?“夸父逐日,渴死旸谷”,作者为什么却异常的“怀恋”?

把握:从飞蛾到夸父,从渺小到伟大,他们都是为了追求光明,为了一种热量,而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赞美飞蛾,怀恋夸父,实则赞美为追求理想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大无畏精神。(2)、在《日》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且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重点把握: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作铺垫。(3)、在《月》中,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你是通过文章中的那些描写体会出来的?(4)、“月的光是死的光”,既如此,作者在末尾处为何引用“姮娥奔月”的传说? 把握:“冷光”“死的光”应是对当时现实的影射,“姮娥奔月”应是作者所不屑的——孤寂凄冷的生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对照两文可看出);但结尾处作者用“难道„„吗?或许„„”表达了作者对生者的期望——使这个已死的星球再生。“姮娥奔月”的传说作者用疑问的语气寄托了自己的理想。

(5)、文中三次出现“某某人”“某某人”“什么人”,请结合两文和历史背景分析,“某某人”究竟指什么人呢?

把握:指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生存不惜牺牲生命的人。(“某某人”可能有多种理解,不要求形成一致答案,但依据要充分。教师引导时要着重分析当时的背景,以便学生形成清晰的思路。)

四、小结

学习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五、延伸(课后)

请根据当地的情况,以日或月为内容,写一篇充满感情的短文或一首小诗。

板书设计:

发光、发热

冰冷、死光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

姮娥奔月

不如

轰轰烈烈

寒冷、寂寞

(对光明的强烈追求)

《短文两篇》教学 篇4

太阳和月亮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由太阳和月亮你想到了与此有关的什么神话传说?(夸父逐日、姮娥奔月)这两个神话传说,许多同学都耳熟能详。著名作家巴金对这两个神话传说又赋予了什么新的内涵呢?让我们一同走进《短文两篇》,走进巴金的内心世界。

二、整体感知

两分钟默读两篇短文,思考:这两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

1、这两篇短文写了什么内容?(谁做什么)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

注:姮娥即嫦娥,简单点明。

2、飞蛾为什么扑火?夸父为什么逐日?姮娥为什么奔月?

以飞蛾扑火为例。飞蛾扑火付出了什么代价?(生命)明知等待它的将会是死亡,为什么它仍将身子扑向灯火?(为了追求光和热)最后它得到光和热了吗?(飞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在死亡的那一瞬间得到了它一直追求的光和热)

对于飞蛾扑火这一行为,作者如何评价?(飞蛾是值得赞美的)“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飞蛾的赞美之情,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情感呢?朗读中常用的表达手段有:停顿、重音、语速、语气、句调。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体会情感,请学生谈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读出赞美之情并做示范朗读,另请学生点评并范读,全班齐读。

老师抛砖引玉,后面两个问题留给同学们一起来讨论解决。夸父为什么逐日?姮娥为什么奔月?引导学生研读文本,善于在文中寻找关键词句,提取信息。提醒学生把文中关键词句画出来。

夸父追逐日影同样也是为了追求光和热。太阳在这里代表什么?(光明,光和热)如果没有光和热,这个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黑暗的寒冷世界)

姮娥奔月,为了使已死的星球再生。为什么说这星球是已死的星球?(不会发出热力,月的光是死的光)所以姮娥奔月正是为了使这个不会发出热力的星球再生,为了改变冰冷的月光。

飞蛾、夸父、姮娥三者之间有没有共同点?如果有,那么是什么?(为了实现理想,不惜牺牲自己,付出一切代价)

3、讨论:同样是光,日光和月光有什么不同?

日光给人温暖,象征光明。月光让人寒冷,象征黑暗。所以夸父是追逐太阳,追求光明;而姮娥则是要改变月光,改变黑暗现实。

飞蛾和夸父不惜牺牲生命也要追求光明,作者写这些是不是因为他生活的年代缺少光明?他生活在一个怎样的年代里?(联系时代背景,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1940—1941年发生了什么大事?抗日战争,祖国遭外敌践踏,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一个黑暗的年代里,所以作者特别向往和渴望光明,他将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飞蛾、夸父、姮娥这三者之上。在作者的笔下追求光明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像飞蛾和夸父那样直接追求光和热,追求光和热就能摆脱黑暗的寒冷世界;另一种则是像姮娥那样,通过改变黑暗来得到光明,这是间接追求光明。正是因为生活在黑暗之中,感受到寒冷,所以要追求光热;反之,追求热,就能摆脱寒冷。

4、作者写这三个事例,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飞蛾扑火,夸父逐日——为了追求光和热

姮娥奔月——为了改变冰冷的世界

巴金著文章——为了?

再次联系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赞美那些为了追求光明,为了改变黑暗现实,不惜付出一切代价的人,歌颂那些为了抗战胜利不惜牺牲生命的人。

巴金是不是只会赞美那些英勇无畏的人,自己却是一个贪生怕死之徒?如果不是,你能不能在文中找出能表明作者人生态度的语句?(借这三个事物寄托自己的人生理想,表明自己愿意为祖国的光明奉献力量)

“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做一阵烟,一撮灰。” 让学生自己放声朗读体会情感,请学生谈谈你认为怎么读才能更好地读出作者的情感并做示范朗读,另请学生点评并范读,全班齐读。

思维拓展:联系生活,你能联想到哪些为国家和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三、对比阅读

我们分析了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姮娥奔月这三个事例,也体会了作者在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下面我们用一个表格来对这两篇短文进行一个对比分析,找找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托物言志,托什么物?言什么志?(志即文章的中心)

四、朗读全文,再次感知

为了更好地感受不同的语言风格,更好地体会不同的意境,我们来读一读这两篇短文。如果老师让男女同学分别朗读,你们认为男同学适合读哪篇?女同学适合读哪篇?为什么?

《日》激情洋溢,语调高昂,语气强烈,情感力量喷薄而出。

《月》细腻幽静,在清冷的月光中,作者的心情是忧愁沉重的,要读出孤寂凄清的感觉

五、作业

月亮在文中给作者最大的感受是冰冷,这里所表现的意境,使你联想起古诗文中的哪些诗句?

六、小结

上一篇:母鸡和狐狸作文下一篇:有关中职求职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