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共12篇)
一、低碳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共识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它严重影响了人类环境和自然生态,根据IPCC的报告,从1920年到2000年,北半球的冰雪覆盖锐减了约400万平方公里,肯尼亚的冰雪覆盖在过去的100年里消失了92%,在冰川减少的同时,地球海平面日益上升,并且累计超过200毫米。近30年来,中国沿海海表温度上升了0.9℃,沿海海平面上升了90毫米。海平面的继续上升使众多岛屿将被淹没,印尼有关部门预测,到2030年,印尼约1.8万个岛屿中的2000个将由于气候变暖而沉没于海底。2010年,中国经历了罕见的极端天气,在北京,以“五一节”为分界,之前人们皮袄裹身,之后人们短袖上阵,春季俨然不存,而在南方诸省,雨季则有提前到来之嫌,洪暴泛滥使广东、广西、湖南、江西等地民众的财产损失惨重。在过去的50年里,极端天气事件在世界各地频繁发生,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浓度的明显增加不利于全球的生态平衡,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气候发生变化,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低碳,英文为Low Carbon,意指较低(更低)的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为主)排放,其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而低碳经济是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被称为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其理想形态是充分
发展“阳光经济”、“风能经济”、“氢能经济”、“生物质能经济”,它的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优化清洁能源结构,追求绿色GDP,它的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在此背景下,“碳足迹”、“低碳经济”、“低碳技术”、“低碳发展”、“低碳生活方式”等一系列新概念、新政策应运而生。低碳这个概念几乎得到了广泛认同,而且从国家意识进入日常生活领域。低碳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二、低碳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人类的生存过程,就是消费能源、向自然排放危害环境物质的过程。二氧化碳是人类消费能源、资源的必须产物,也是造成温室效应、环境问题的罪魁祸首。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大和活动能量的急骤膨胀,人类的活动已经危及到自身生存的基础。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新兴国家经济的发展,能源作为现代经济的最基本元素,其需求将不断增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署(EIA)的报告《国际能源展望2010》,全球能源需求量从2000年的406万亿英热单位增长至2007年的495万亿英热单位,然后将进入高速增长时代,预计将在2035年达到739万亿英热单位。同时美国能源报署预测,最大的能源增长来自于非经济合作组织与发展组织的地区,如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将会比发达国家有更大的能源需求增加量。
正是由于世界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故虽然新增加的能源需求大部分仍由传统的化石能源提供,但因传统化石能源储量
有限,全球已探明的石油、天然气、煤炭储量,将分别在今后40、60、100年左右耗尽,并非取之不尽,因此人类必须开拓新的可再生能源,才能保证未来社会能源的供应。
进入2011年以来,中东各国政治局势紧张,导致国际油价上涨的同时,能源安全问题再次为世界所重视。而日本严重的核泄漏事故导致占其发电总量达三成的核电站无法正常运作,这些电力缺口将由哪些其他供电方式补充,更是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能源安全问题的思考。中东地区之所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争冲突最为频繁的地区,与其地下蕴含的巨量石油资源有着很大关系。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东地区的冲突,其核心是对石油资源的争夺,背后隐藏的是各国对能源安全的激烈博弈。
维护能源安全,除了向国外采购,或者通过军事力量保证能源供应管道顺畅以外,另一种方法就是大力发展不消耗传统化石能源的新能源。发展新能源不仅能大幅提高本国的能源供应,而且不会损害其他国家的利益,更加符合当今和平和发展的世界主题。尤其是对中、印等未来能源需求巨大的新兴国家来说,发展符合“低碳”理念的新兴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消耗,无疑是当前最为有效且最为现实的能源安全解决方案之一。
近年来,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重视程度迅速提高,与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温室效应”、“全球气候暖化”等问题成了世界关注的焦点。环保主义者认为,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焚烧化石矿物生成的能量和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排放大量
增加,而这些排放的温室气体能大量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产生常说的“温室效应”,从而导致全球变暖。而最为令人震惊的数字是,人类近100年所排放的温室气体相当于100年以前所有的人为活动所产生的排放气体总和,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也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人们对于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所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忧心忡忡。当前科学上的一个广泛共识是,如果不将气温上升控制在2℃以内,那么人类对气候系统的破坏将走向不可挽回的地步,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各种负面影响也将日趋严重。
三、践行低碳经济理念是一种历史使命和责任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0年全国能源消费量是32.5亿吨标准煤。煤炭的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我国能源消费除了总量大这一特点外,能源消费主体还是以煤炭为主,我国的碳排放量居世界第一。而我国的单位GDP能耗是日本的8倍,按照这种发展模式,如果我们缺乏持久的创新能力,环境恶化和能源短缺将是未来我国发展过程中最大的瓶颈。一些国际机构曾做过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的煤炭消费总量约占全世界煤炭消费总量的48.2%。如此以来,由煤炭燃烧带来的大气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就比较严重。这与我国能源禀赋有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特点是“富煤少油贫气”。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使用存储量多的能源是正常的,但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付出了
不小的环境代价。实现低碳发展,构建生态文明社会,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可以确定的是,未来世界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仍将持续增长。据美国能源署报告,到2035年,世界总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达420亿吨,其主要增加量来自非经合组织国家。2007—2035年,非经合组织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年化增长率将达2%,远超经合组织国家的0.1%,而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年化增长率将更高,达2.7%,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美国能源署的数据并不一定完全符合实际情况,但是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未来碳排放量形势之严峻毋庸置疑,发展低碳经济、减少碳排放量已是势在必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环境保护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压力越来越大,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各项发展目标,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和发展之间的矛盾,走低碳经济道路是最佳选择。低碳经济所倡导的低碳发展模式是人类经济未来的必然选择,也是我国政府一直倡导的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国家要出台一些激励政策和措施,如建立新的税费机制,调整煤炭和清洁能源价格倒挂的现象,向市场提供更多可替代的清洁能源等等。2010年10月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主要途径是要发展现代产业体系,而现代产业体系的核心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期间将“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形成先导性和支柱性产业,使新兴产业的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这其中,低碳产业就占据了七大新兴产业的半壁江山,其中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三个产业属于低碳产业的范畴,而高端装备制造业、新材料亦有相当部分涉及低碳产业。
四、低碳理念应该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发展低碳经济,不仅需要建立低碳生产体系,也需要引导建立低碳消费体系。随着低碳理念日渐深入人心,低碳理念在被纳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同时,也渗透到了城市、社区和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我国自古就有崇尚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低碳既是涉及国家乃至人类发展方式的重大问题,又是与每个公民、每个家庭息息相关的事,低碳生活虽然是新概念,但提出的却是世界可持续发展的老问题,它反映了人类因气候变化而对未来产生的担忧,全球变暖等气候问题致使人类不得不考量目前的生态环境,其实低碳生活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不是能力,而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习惯。就好像我们所居住和工作的地方,如果可以不需要人工制造气温,就尽量自然通风、自然采光,这样的生活就是低碳的。只要建立了低碳的理念,低碳生活就触手可及,每个人都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生活的细节开始,实践低碳生活,为低碳经济发展作出一份贡献。践行低碳的生活方式,必须转变公众和社会的观念,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如下:
一、戒除以高耗能源为代价的“便利消费”嗜好。“便利”是现代商业营销和消费生活中流行的价值观,不少便利消费方式在人们不经意间浪费着巨大的能源。
二、戒除以“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据中国科技部《全民节能减排手册》计算,全国减少10%的塑料袋,可节省生产塑料袋的能耗约1.2万吨标煤,减排31万吨二氧化碳。这种“关联型”节能环保意识引导公众觉悟到改变使用“一次性”用品的消费嗜好与节能、减少碳排放、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
三、戒除以大量排放温室气体为代价的“奢侈消费”嗜好。由于人们将“现代化生活方式”含义片面理解为“更多地享受电气化、自动化提供的便利”,导致了日常生活越来越依赖于高能耗的动力技术系统,其环境代价就是增排温室气体。
随着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交通运输需求将继续大幅度增长,与资源、能源、环境的矛盾也将日益突出。交通运输作为主要碳排放源之一,是国际温室气体减排、缓解气候变化的重要领域。2009年国际能源署报告表明,全球CO2排放量约有25%来自交通运输,美国的大气污染50%来自运输工具,日本也占到20%。预计到2050年全球交通运输业的能源消费量将翻一番。亚洲发展银行预计,在未来的25年内,全球交通源CO2排放将增加57%,而由于发展中国家的汽车行业发展迅速,其排放增长将占到80%。我国目前交通运输发展从总体上仍是一种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土地、资源等高投入,我国交通运输行业能源利用效率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交通运输是国务院确定的节能减排重点行业之一,并且国务院明确要求加快建设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发展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既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实现交通运输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2008年,交通运输部启动了营运客货车辆燃料消耗限值标准,力争用5年时间,使全国营运客货车辆全部符合燃料消耗限值标准。交通运输部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航运公司安全与防污染管理规定》、《内河运输船舶标准化管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港口建设管理规定》等一系列相关的部门规章。各省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陆续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性节能减排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交通运输部部长李盛霖在全国交通工作会议上表示,2010年及“十二五”期间,交通运输业将加快建立以低碳为特征的交通运输体系[1]。目前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新形势下,我国交通运输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因此,在构建和谐交通和可持续交通中如何践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是新时期交通运输发展必须面对的课题。
2 低碳交通特征和要求
2.1 低碳经济和低碳交通内涵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2]。
低碳交通是一种以高能效、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为特征的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其核心在于提高交通运输的能源效率,优化交通运输的用能结构,加强交通运输的组织管理,转变交通运输的发展方式[3]。目的在于使交通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系统最终减少高能源的消耗。
2.2 低碳交通特征和要求
按照低碳交通内涵,实现低碳交通运输应从5个方面进行。一是要低碳化,由于运输工具必须依赖能耗,只能是不断低碳化的发展过程。二是重视减排,既要重视节能,更要把减排上升到应有的高度。三是体系化,无论是交通运输系统的规划、建设、维护、运营、运输,还是交通工具的生产、使用、维护,乃至相关制度和技术保障措施、人们的出行方式或运输消费模式等,都需要用低碳化的理念予以改造和优化。四是综合性,一方面低碳化的手段是多样的,既包含技术性减碳,也包括结构性减碳,还包括制度性减碳;另一方面,低碳化的途径是双向的,既包括供给或生产方面的减碳,也包括需求或消费层面的减碳。五是系统性,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应包括3个基本的系统:一是节能减排基础支撑系统;二是清洁能源优化利用系统;三是公众出行社会引导系统[3]。
3 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的构建
3.1 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的特点
和谐交通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和“绿色交通”的理念。“以人为本”的交通理念是指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制定交通运输规划、交通运输政策以及进行交通设计等。“绿色交通”的理念是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追求交通系统内部的协调性和效益性,使交通系统达到最大的效率。和谐交通的目标是实现通达、有序、安全、舒适、低能耗、低污染6个方面的完整统一,以及交通运输系统的高效性和效率的持久性。和谐交通是在以人为本和绿色交通理念相结合的前提下,对交通运输系统内部进行优化,在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系统实现协调的基础上,实现和谐交通[4]。因此,和谐交通是具有以人为本理念、高于绿色交通,涵盖交通与环境的和谐、交通与未来的和谐、交通与社会的和谐、交通与资源的和谐的一种全新的交通运输发展理念。
可持续发交通是指符合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总体要求的安全、高效、经济、协调、绿色的交通。一方面要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的服务,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需要;另一方面,要对资源的占用、对环境的破坏及交通事故等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减轻对社会的损害,做到交通运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规划上体现区域化或国际化的特征:可持续发展的交通体系需要打破地域局限性,整合资源,实现交通运输资源的共享。运输方式上体现综合化的特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交通运输体系将从有利于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总体优势出发,建设综合运输网。
3.2 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的构建
交通运输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产业,其运输旨在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和高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发展模式,最终实现交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实现交通与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因此,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
(1)构建多种交通运输工具共同运营,多层次、多方式交通运输网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的交通运输体系。
(2)加快铁路、内河航道和港口建设,充分利用内河航运和铁路运输具备低碳、环保的优势与特征发展和谐与可持续的低碳交通。
(3)建立普通公交、快速公交、地铁、轻轨以及城乡一体化公交等多方式、多层次的公共交通系统,实现资源合理利用。
(4)交通运输是一个开放的系统,既包括交通运输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协调和衔接,也包括各种运输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同时也包括交通系统系统与外部其他行业的协调和衔接,因此,必须保证交通运输系统与外部系统相协调。
(5)加大科技开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6)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交通运输发展的可持续性。
4 低碳交通发展理念和实现途径
4.1 低碳交通发展理念
低碳交通要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实现交通运输又好又快地发展,低碳交通要贯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注重环境资源和土地资源空间的合理利用,重视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运输服务效率,关注交通运输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处理好交通运输发展与环境资源制约的关系。总之,实现低碳交通必须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
4.2 低碳交通发展途径
从交通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系出发。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包括运输网络及枢纽布局、运输服务模式选择、运输装备使用引导,交通辅助设施选配以及交通运输生产碳排放指标规范等。因此,可以通过贯彻低碳型交通理念、发挥低碳型交通运输方式特征、规划低碳型交通系统、实行低碳型交通衔接、建设低碳型交通设施、运用低碳型运输装备、进行低碳型运输组织、制定低碳型交通政策、建立低碳型交通体系等实现低碳交通。
5 在构建和谐交通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贯彻低碳交通理念
根据低碳交通特征要求和发展理念,构建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必须尽量减少土地占用、降低能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在构建和谐交通和可持续交通规划中主要从3个方面进行:即践行综合交通发展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规划建设综合运输枢纽,进行高效交通运输组织;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引导选择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方式。
5.1 践行综合交通发展理念,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集约化发展
基于实现交通运输一体化发展理念(交通基础设施的一体化发展,即各种运输方式一体化、城乡交通发展一体化、区域交通发展一体化),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进行交通基础设施集约建设,实现资源共享,避免建设资源占用和浪费。
(1)构建集约型综合运输通道。在运输需求大且集中的方向规划建设综合运输通道,运输通道不但集约多种运输方式,节约土地资源,而且提高运输能力。
(2)完善交通运输网络。加强区域交通运输网络的建设,提高通达深度和连通度,如推动断头路的建设,将公路连接成网,提高运输效率。
(3)加强基础设施的有机衔接。加强各种交通网络的衔接和协调、加强运输通道的衔接和协调、加强枢纽的衔接和协调以及枢纽与其他重要节点的衔接和协调。
5.2 规划建设综合运输枢纽,通过枢纽进行高效的交通运输组织
为了保障各种运输方式有机衔接,实现“零换乘”和“无缝衔接”,提高运输效率,降低运输成本,从而减少碳排放,实现低碳交通运输,需要加强运输枢纽(场站)的布局规划和建设,发展枢纽(场站)的组织功能。
(1)布局规划综合客运枢纽。通过科学布局综合客运枢纽,进行各种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合理组织客流,实现客运零换乘,减少无效运输,提高运输效率,达到减少土地资源占用,降低排放、节约能源的目的。
(2)加快多式联运场站和甩挂运输场站布局规划。货运实行无缝衔接,特别是规划相应的甩挂运输场站,有利于甩挂运输发展。
(3)建设综合低碳型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特别是港口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拓展港口功能,建立以港口为中心的由铁路、水路、航空、公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优化组合的低碳型物流园区或物流中心系统。
(4)拓展货运场站(枢纽)服务功能。新建枢纽运输功能和物流功能要统一规划、同步建设,现有货运枢纽改造增加物流服务功能,加强货运枢纽与物流园区的衔接。
5.3 发挥各种运输方式优势,引导选择节能环保交通运输方式
不同运输方式的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土地占用和运输成本却大相径庭。因此,依据“宜水则水,宜陆则陆,宜空则空”的原则,优化物流运输系统,提高物流设备使用率,充分发挥综合运输的功能,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运输成本。其中,铁路运输的优势最为突出。努力提高铁路运输在交通运输中的比重,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
(1)优化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根据区域特征,结合各种运输方式特征,在条件适合,能够满足需求的情况下,尽量选择低碳的运输方式,进一步优化运输通道上的运输结构,提高运输效率。
(2)推行多式联运,特别是集装箱多式联运。扩大各种运输方式的分工协作,发展多式联运。实现旅客运输的零换乘和货物运输的无缝衔接,大幅提高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特别是采用集装箱多式联运。
(3)加快铁路运输发展,特别是铁路货物运输。由于铁路运输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整合较为高效,能有效解决由交通拥堵造成的零效益碳排放问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集装箱运输。当前高速铁路的发展也体现了铁路运输的低碳优势。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提出高速铁路建设规划,我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建设也将为我国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平台。
(4)重视内河航运发展,发展内河航运,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约土地资源、减少能源消耗、降低环境污染,有效缓解资源、环境的压力,是加快交通运输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也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交通运输行业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内河航运发展,特别是要大幅增加“水水中转”和“海铁中转”比重,发挥其能耗低、污染轻的优势。同时推进老旧船舶更新改造,提高运输效率。
(5)大力发展公共交通运输方式,特别是轨道交通。转变传统的出行方式和消费模式,摒弃“奢侈消费”,倡导“适度消费”,提高乘用公共交通出行比率,推广船舶经济航速航行、绿色驾驶,减少交通碳排放。
6 结语
低碳交通运输是一个系统工程,在规划、设计、建设等各个环节,通过集约节约利用土地、岸线等稀缺资源,优化结构,提高使用寿命和服务水平等达到低碳交通目的。因此,需要从战略上着眼,全局上统筹。本文仅仅从交通运输规划角度初步探讨了在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体现低碳交通发展理念和要求。还需要继续深化研究探索低碳交通运输体系的合理模式和有效途径,实现交通运输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摘要:通过分析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发展要求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研究了在构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中如何践行低碳交通发展理念,为和谐交通与可持续交通规划提供参考。
关键词:和谐交通,可持续交通,交通规划,低碳交通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中国加快建立低碳交通运输体系[EB/OL].(2010-01-15)[2011-01-10]http://www.gov.cn/jrzg/2010-01/15/content_1511528.htm.
[2]王艳,李作聚.浅谈低碳物流的内涵与实现途径[J].物流研究,2010,(14):32-33.
[3]俊清.低碳交通、经济发展新路径[N].第一财经日报,2010-05-06.
在低碳概念扑面袭来的今天,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新课改的实践者,反思我们的教育,同样也是高能耗、低效益的教育。所谓高能耗,是因为我们的师生均以牺牲大量宝贵的时间甚至身体健康为代价,书山题海,拼的是时间和汗水,结果却不尽如人意。所谓低效益,是因为我们培养的所谓“人才”中,有的并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满足不了当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所以,在应试教育愈演愈烈、素质教育举步维艰的今天,我们更应当提倡“低碳教育”。
今天,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在全国顺利推开,这是一次从教育理念到教学实践的全面改革与创新。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下生成的生本教育,我认为正符合“低碳教育”的要求:简约、高效。
生本教育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其最高的教育境界就是让教育可以简简单单地去做,使学生学出无限的精彩。其基本原则是把教师“事无巨细的交代,细致入微的安排”转化为学生的思考、研究和自己的决定。生本教育认为:教育的最大资源是孩子本身。把学习还给学生,把教师的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生的学。教师只是牧者,把学生领进草原,让他们选择自己的方式去吃草;教师只是帮学,只是组织学生学、服务学生学,而不是自己教。也只有这样,学生的潜能才能真正被激发,学习效率才能真正提高。由此可见,生本教育正是“低碳教育”,生本课堂才是“低碳课堂”。那么,如何真正地走进生本、关注生本,打造“低碳课堂”呢?
一、追求简约课堂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纳的认知理论认为: 任何学科的内容都可以用更为经济、富有活力的简约方法表达出来,从而使学习者易于掌握。古人云:“大道至简。”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凡做一事,要用最简单、最省力、最省钱、最省时的法子,去收最大的效果。”的确,简洁是一切艺术成熟的标志,教学也要追求简约求实的艺术境界。
所谓简约课堂,就是教学设计与实践过程中的高度概括性的课堂,这种概括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简单、空洞,而是以简洁、清晰、完美的外在形式具体地表达丰富的思想内涵。它不仅表现在形式上的简洁与明了,更体现在内容与方法上的丰富与深刻,亦即内容的言简意赅、文约义丰,教学方法与思维训练的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一些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繁杂,无论“西瓜”还是“芝麻”统统要捡;教学时间紧张,到最后要么仓促收兵,要么严重拖堂。课件繁华,大容量,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手忙脚乱地演示,学生扫描般地观看,没有思考的时间,没有探索的空间,知识如浮光掠影,训练似蜻蜓点水;教学结构散乱,各环节教学的重点不清晰,缺乏应有的层次和教学节奏;教学的方法花哨、不经济,学生与文本对话少;结果饱满、臃肿的教学中显现出肤浅、低效,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疲惫。因此,学会有选择地放弃,努力让课堂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以简约求丰富,形成省时、省力、省资源的简约化课堂教学风格,应该是政治教师的不懈追求。为此,本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学目标简明。
按照课程目标的要求,每堂课学习都要实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但这并不是要求将三者简单地叠加,而是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其实,一堂课要彻底解决一两个学生切实需要解决的问题,真正给学生留下点东西,比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教学要有效得多。
2. 教学内容简约。
在教学实践中,作为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感受,那就是每课时教材容量相当大,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很难完成教学任务,毕竟课堂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精力都是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师需要对教材、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发现那些为学生真正所需要的、终身有用的核心知识,以充分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这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3. 教学环节简化。
学习的过程应该符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规律, 我们没有必要设计那么多的学习环节,没有必要设置那么多的问题和陷阱让学生去钻,更没有必要将简单问题复杂化。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要大力提倡简化,追求简捷流畅的学习路径,使整个教学过程层次分明、松弛有度、收放自如。
二、提倡有效教学
理想的课堂教学可以用“有效”两个字来概括。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成效,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如何实现有效教学,我认为应该关注以下几点:
1. 关注学生的个人知识和直接经验。
新课程改革要求切实贯彻“三贴近”原则,即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教师在课前教学准备时要注意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教学内容安排时要注意联系实际,活动选材时要注意应用于生活,课堂练习也要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复杂的社会生活面前判断、选择,提升价值标准,提炼观点。
2. 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
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问题。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一个问。”可见,古今中外的教育家都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从现实中发现并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不仅是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有利于学生逐步获得思考方法。
3. 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
教育重在育人,教育的核心就在于要培养真正的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即“以学生发展为本”。而现在的教育,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更注重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心灵和人格的塑造,使得高智商低情商的孩子越来越多。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个个发展中的丰满的生命,所以,要培养真正的人,在教育身后留下动人的痕迹,就需要教育者学会尊重学生的情感,站在人性的角度,把激情和智慧奉献给自己钟爱的教育事业。
赵
娜
教学反思:面对今天我们越来越恶化的环境,是感觉事不关己还是积极采取行动,这不仅仅是一个态度问题。而从中小学生抓起,培养环保意识,是势在必行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举措。很多同学通过环境保护和破坏的正反两种图片及相关的热点时政材料对原本陌生的“低碳”概念,有了较清晰的印象,行为方式也有较大改变。小明对上班的爸爸说,不要开车,要骑自行车去上班。小乐走进社区捡拾垃圾,做环境卫士。„„我也在家宣传 “低碳”概念,让我的孩子不浪费纸张。一次宣传能对孩子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是我始料未及的,我感到很欣慰。我跟班里的孩子们说,不论我们的课上的是否“成功”,宣传了环保意识,使更多的人认识了并且身体力行了低碳生活,对我们就是成功。对于这节课的设计,我从 四个方面:1.热点回放2.命题预测3.专题突破4.备考演练引导孩子们进一步认识“什么是低碳”“为什么低碳”“怎么低碳”,力求使学生从意识到行动都参与到低碳生活中来。但是,由于初三孩子们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对于知识点过于死记硬背,所以对于专题复习的开放性试题解答显得有点呆板、局限,一是我对材料的整理不够得力,低碳生活涉及的面太广了,孩子们理解不深,我在筛选上受到自己意识到局限,不能够全面展示给孩子们;二是孩子们面临升学压力,比较拘谨,书本上知识点不能够灵活处理;三是我的时间分配还有欠缺,设计形式上缺少新意、不够活泼。
增强能源资源忧患意识,崇尚节约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形成节约能源新风尚。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开始,牢固树立节约、科学使用意识。广泛普及节能知识,提高全民节能素养,倡导全社会节能降耗,让节能意识内化于心并成为我们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让我们从细节做起、从点滴做起,节约使用一切资源,培养良好的节能生活方式:
1、养成离开办公室、会议室及其他公共场所时随手关灯、关空调、关电脑的良好习惯。离开办公场所时仔细检查电源是否遗漏未关。减少电脑显示屏、打印机、复印机等办公电器的待机时间,下班或离开之前,养成关闭电源的良好习惯。
2、办公期间合理用水,避免过量用水,要节约每一滴水。用水完毕,要及时拧紧水龙头。倡导循环用水、一水多用,制止浪费用水。日常用水注意调节出水量,遇到滴水的龙头,请随手拧紧。
3、室内合理使用电风扇,尽量以开门窗降温度形式办公。
4、节约办公用纸,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力求采用无纸化办公,尽可能采用双面打印或复印。平时使用的草稿纸,尽可能使用单面报废的纸张。
5、减少纸杯、纸巾、筷子、塑料袋等一次性物品的使用,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办公区域内开会、培训,尽量自带水杯,减少一次性纸杯使用。
6、倡导“1公里以内步行、3公里以内骑自行车、5公里左右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绿色低碳出行方式。
7、提倡使用节能节电认证产品,及时淘汰高耗电设备,广泛使用节能空调、节能灯、节电开关等高能效产品,提升能源使用效率。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文明审计,践行
文明审计是原审计长李金华在温家宝总理“依照法律, 符合程序, 提高质量, 文明审计”指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其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审计要依法按程序;遇事要先讲道理;要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尊重别人;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 伤害别人感情;对审计情况要如实反映, 实事求是地处理;遵守审计纪律, 言行举止文明。它是对审计机关成立20多年以来审计监督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行业自律行为的全面总结和高度概括, 标志着审计已进入以文明为标志的发展阶段。随着文明审计理念的提出, 陕西省审计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积极探索和实践, 笔者归纳了陕西省审计厅在践行文明审计的过程中的一些做法, 并就如何践行文明审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坚持依法审计
审计监督是宪法赋予审计机关的神圣职责, 依法审计, 就是努力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审计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和社会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要求审计部门不断增强遵纪守法的意识, 严格执行审计规范, 所有审计活动都必须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 始终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 做到既依法审计、严格执法, 又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在严格审计执法方面, 一是认真学习, 不断更新知识, 增加知识储备, 特别注意关注和掌握国家和地方政府新颁布的政策及制度, 并在实践中运用。二是通过审计, 促进了地方政府及财税部门加强管理。多年来, 相关部门和单位根据审计意见、审计决定和建议纠正了大量的违规违纪问题, 并制定了许多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的制度和办法, 管理更加规范。三是审计部门自身也在工作中不断规范, 制定了一系列规范工作的准则, 严格执行审计规范和制度已经成为审计人员的基本执业要求。
二、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审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阶层、各个部门和行业, 与人们日常生活存在着许多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随着审计工作的深入开展和社会对审计关注度的不断提高, 审计结果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从而也对审计自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程序不仅适用于审计对象, 同时也是审计机关加强自身管理的重要依据。审计署出台的一系列行业及专业的审计准则和《审计机关文明礼仪公约》, 是规范审计工作的基本要求。在过去的财政收支审计工作中, 我们始终坚持按审计准则的要求执行:一是在项目的计划安排上, 能严格按照围绕党和政府关心、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的理念进行。二是在审计项目实施前, 通过审前调查等方式, 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基本情况、管理方式及内控制度的建立健全情况, 据此写出审计实施方案, 发出审计通知书。三是在审计实施过程中, 首先是开好进点会, 召开有政府领导和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参加的会议, 向被审计单位宣读审计通知书, 说明审计的目的、范围、内容、重点及要求, 宣布审计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其次是审计组认真学习审计方案, 明确工作职责、审计分组及分工、审计目标及效果等;再次, 审计组长 (主审) 负责审计的全面工作, 审计小组长对各自负责的部分做好协调和组织工作;最后, 审计期间, 严格执行审计程序, 收集审计证据, 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 发现和反映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听取被审计单位意见的基础上, 形成审计证据和审计底稿, 并坚持审计日记制度。四是在审计的处理处罚上, 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既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 又要维护财经法规的严肃性, 做到宽严适度, 区别对待。从目前的实际效果来看, 虽然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 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果, 得到了被审计单位的好评, 但和文明审计的要求相比, 还有很大的差距, 今后应当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 建立健全审计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度, 加大对审计执法的监督、检查力度, 防止程序违法现象的发生, 降低审计风险。
三、注重审计质量
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 没有审计质量的保证, 文明审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保证审计质量方面:一是在项目实施前, 加强审计项目计划管理, 做好审前调查, 编写好审计方案, 研究审计的重点和突破口, 确定项目实施进度, 做到有的放矢。二是在审计实施中, 严格按审计方案实施, 坚持双人编组, 不允许一个人独立对某个部门进行审计;审计现场以老带新, 共同提高;定期汇报审计进度, 交流审计情况, 实行审计项目总结制度, 保证事实清楚, 定性准确。三是审计实施结束后, 审计报告实行审计组和处室集体研究、审理稽核处复核和厅务会决定制度。四是及时督促, 保证审计决定的及时落实和审计查出问题的及时整改。五是加大对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的查处力度, 增强大案要案意识和职业敏感性, 不轻易放过任何疑点。
四、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文明审计之中
文明审计的最终目的应是促进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要做到文明审计, 就必须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文明审计的工作中。一是要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和工作目标, 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出发, 认真研究审计工作与地方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内在联系, 努力实现和提高审计工作的经济效益、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二是要在现有条件下, 认真分析研究审计对象的构成和特点, 认真分析研究审计人员的结构和特点, 既要保证审计质量, 使每一个审计项目都成为精品, 又要注重人文关怀, 注意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开拓创新, 不断进取, 努力实现审计质量和审计人员素质的双提高。三是宏观着眼, 微观着手。重点关注重大违法违规、经济犯罪和腐败问题;违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重大问题;失职渎职等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的问题;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体制、制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 充分发挥审计机关所具有的监督方式独立性、监督力度权威性、监督地位超脱性、监督领域广泛性和监督手段综合性等职能优势。在审计实施中, 要认真组织, 周密计划, 既要全面审计, 又要抓重点, 注意从平常的审计中发现疑点和线索, 将审计风险降到最低,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四是讲究审计文明, 构建和谐的审计关系。审计与被审计是矛盾的统一体, 审计过程中, 要把对审计人员的言行举止的要求作为审计的组成部分, 要按照文明审计内涵的要求, 做到善于听取别人意见, 尊重别人;不讲粗话、大话、过头话、伤害别人感情的话;对审计情况要如实反映, 实事求是地处理, 努力做到和谐审计。
五、坚持开拓创新
一是创新审计理念。理念决定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刘家义审计长形象地把审计比喻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 而要发挥好这个作用, 首先要求“免疫系统”本身要健康和活跃, “免疫系统”应当是“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统一体, 各个审计机关就是器官, 职能部门就是细胞, 审计人员就是免疫分子, 只有免疫分子具备足够的免疫力, “免疫系统”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来, 具体来说, 就是要调动积极性, 增强主动性, 注重科学性, 体现宏观性。二是创新审计方法。审计工作专业性强, 程序严密, 量大面广, 只有熟练掌握先进技能和方法, 才能适应新形势对审计监督的要求。在财政审计实践中, 我们积极探索, 逐步实现了财政收支审计与绩效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等的有机结合, 实现了重点审计与单位自查相结合的方式。2009年, 陕西省审计厅在省直30多个单位实行的单位自查与审计抽查办法, 取得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 得到省政府领导的充分肯定。今后, 要不断努力, 完善和拓宽财政收支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财经法纪审计等的实现渠道;充分利用计算机、内部控制测评、分析性复核、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与审计风险分析等审计技术;加快审计信息化建设, 不断提高审计工作的技术含量和技术水平, 大力推广应用审计管理和现场审计实施两大系统, 积极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审计人才。三是创新审计管理。要加强项目管理, 努力提高审计项目的计划性和科学性, 降低项目管理成本, 不断提升项目运行效率;要加强制度建设, 促进机关的“三化”建设;要科学整合审计资源, 充分发挥现有审计资源的作用, 合理调配审计资源, 妥善解决审计任务繁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 促进机关高效、敏捷、快速运转, 提高机关办事效能。
六、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文明审计队伍
人才是审计事业不断发展和壮大的第一资源。目前审计工作中各种问题的出现, 与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科学、业务素质不高有着密切的联系, 为此, 应在提高人员素质及拓展业务技能上狠下功夫:一是要加强理论和业务学习, 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 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鲜明的政治观点、严格的政治纪律。同时, 要把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 学以致用, 相得益彰, 在学习的基础上促进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审计质量的保证。二是加强审计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培养审计领导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的要求, 加大审计干部教育培训的力度, 着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审计人才, 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 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使审计人员能尽快具备本行业、本部门审计需要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技能, 同时在时间允许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拓宽知识面, 对审计领域的相关业务知识逐渐做到融会贯通, 面对复杂的审计条件和审计环境, 具有一定的驾驭能力。三是要全面推广计算机审计。近年来, 随着计算机审计水平的不断提高和计算机应用范围的扩大, 绩效审计和管理审计将在审计中发挥重要作用, 审计人员应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坚定信心, 努力提高计算机审计的技能和水平, 争当审计专家和审计能手。四是要继续抓好党风廉政建设,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基础, 坚持廉洁从审, 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力度, 继续实行审计公示制度, 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 树立良好的审计形象。
全体教职工:
今年6月15日-21日是全国第23个节能宣传周,6月17日是第1个“全国低碳日”,学校决定以“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为主题,倡导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创建节约型校园活动:
一、人人争做“节能环保宣传员”。广泛开展以节能低碳、循环经济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增强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在校园内树立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
二、人人争做“节能减排贡献者”。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每一粒米;倡导步行、骑自行车或乘公交车出行;倡导少买一件新衣服,少用一次性餐具、一次性购物袋。
三、人人争做“节能减排献计者”。对身边的浪费行为提出合理化建议,在生活中形成厉行节约、杜绝浪费、降低能耗的好习惯。
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继全国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之后,党中央做出的事关政法工作发展全局,事关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战略部署。在政法系统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对于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坚持政法工作社会主义方向,保持政法队伍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政治本色,造就一支更加坚强有力的政法队伍,保障社会主义法治的正确目标和方向,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思考
所谓“法治”,是用法律治理国家。所谓“理念”,是人们的一种观念、认识和信念或价值观,是指“一种理想的、永恒的、精神性的普遍类型。”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治本质及其规律的理性认识与整体把握而形成的一系列理性的基本观念,是对法律精神的理解和对法律价值的解读而形成的一种认知模式。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体现社会主义法治内在要求的一系列观念、信念、理想和价值的集合体,是指导和调整社会主义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方针和原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局出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为指导,在认真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实践经验,借鉴世界法治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重大思想和理论成就。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内容丰富,思想深刻,包括依法治国、执法为民、公平正义、服务大局、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的理念,内 1
涵丰富,又相辅相成,体现了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反映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反映和坚持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反映和坚持了党的领导,反映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反映和坚持了从中国国情出发的原则要求,反映和坚持了改革创新、与时俱进,是科学的、先进的理念,是社会主义法治的精髓和灵魂。
任何法律都包含着理念和制度两个层面,只有制度层面的法律,而没有精神理念层面上的法律,这样的法律是残缺的。改革开放后,我国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制度建设在量上有了惊人积累后,法律权威的缺失却构成了目前制约法治进展与水平的关键性问题。制度的构建必须要有理念支撑。推进现代法治,既要重视制度构建与制度创新,更要注意发掘、培植与发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动法治进步的一种内在的、隐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动力。法治的实现与否,关键不在于法律制度表层的建构,而是依赖于人们的自然习性和逐步养成的法治理念。如今我国要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改革在某种意义上讲实质就是对司法理念进行变革。理念似乎是看不见的,但它却决定了我们目前正在进行的,以及以后将要进行的司法工作的效果和成败,没有正确的理念指导或支配,司法改革就难以深化或推进。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必将对我国法治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用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武装头脑
多年来,同国外法律制度和思想的接触,一方面使我们有效地借
鉴吸收了其有益的成分,促进了我国立法和执法水平的提高。但另一方面,西方国家各种法治思想的消极影响也不可忽视。在执法实践中,有的简单套用外国的一些“法律术语”,造成执法思想和执法活动的混乱;有的不从我国国情出发,片面崇尚外国的法律思想和制度,主张全盘照搬照用。也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企图打着依法治国的幌子否定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打着司法改革的旗号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利用个案炒作诋毁政法机关和政法队伍形象,企图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制造混乱,以实现其政治图谋。在警惕西方法治思想负面影响的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左”的以及封建思想残余的影响依然存在。在政法队伍中,有的人改革创新意识不强,对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有的人特权思想严重,群众观念和人权意识淡漠。这些同样是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不相容的。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必须对政法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正本清源,用正确的法治理念统一政法干警的执法思想,牢牢掌握政法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坚定不移地坚持我国政法工作的社会主义方向。
要紧密联系思想实际,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用法治理念武装头脑。使广大政法干警真正在思想上搞清楚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结合起来,同巩固和扩大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结合起来,使广大政法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清廉从政的意识,始终坚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决克服和有效防
止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倾向;牢固树立一切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意识,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法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盲目崇拜、片面宣扬西方政治制度、法律制度、价值观念的倾向;牢固树立严格依法办事的意识,始终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以权代法、以言代法以及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倾向;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意识,始终坚持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脱离群众、骄傲蛮横、盛气凌人的不良倾向;牢固树立平等保护的意识,始终坚持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滥用权力、执法不公的倾向;牢固树立政法工作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的意识,始终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单纯业务观点的倾向;牢固树立党性意识,始终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坚决克服和有效防止把党的领导同依法治国对立起来,甚至削弱和淡化党的领导的倾向。通过学习教育,真正使正确的思想得到坚持,错误的思想得到克服,模糊的思想得到澄清,不适应新形势要求的观念得到更新,真正把政法队伍建设成为永远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重在践行
胡锦涛同志指出,“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是加强政法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关键取决于能否紧密联系政法干警思想和政法工作的实际,在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各级劳教机关要自觉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紧密联系工作实际,充分认识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的紧迫性、重要性,准确领会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内涵、精神实质和基本要求,在借鉴国外法治成果的同时,注意抵制西方法治思想的负面影响;在坚持社会主义法治优良传统的同时,注意纠正不合时宜的落后观念。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增强执法能力。在教育活动中,既要通过对照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回顾、查找和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更要通过在执法活动中坚持和体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着力提高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的能力,服务经济建设、促进改革发展的能力,以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规范执法行为。要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司法行政机关深化规范化建设结合起来,本着边教育、边改进、边建设的思路,针对在教育活动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抓住容易发生问题的执法岗位和环节,以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指导,进一步加强规范化建设;同时,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原则、内容和要求在各种规范化建设中加以体现,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得到贯彻和落实,使广大干警的执法行为更加规范。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法律素养。努力提高法律素养,是实践依法治国理念的前提和基础。司法行
政机关是政法机关,几乎每天都在与法律打交道。司法行政干警必须熟练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学法、知法、懂法,是对每一个干警的基本要求。对于司法干警来说,掌握相关法律知识具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对国家的重要法律法规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什么是合法、什么是违法;二是对与自己履行职责有关的法律法规要熟练掌握、熟练运用。必须切实增强法制观念。法制观念是人们尊重并自觉服从法律的思想意识。这是严格执法、正确履行职责的思想基础。广大干警一定要充分认识增强法制观念的重要性,努力培养尊重和信仰法律的思想意识,做到不仅学法、懂法,而且要自觉依法办事。
要通过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活动进一步坚定改革方向。中央关于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的意见,充分体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精神,对于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劳教机关要自觉把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同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结合起来,通过培养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指导改革创新,使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始终沿着中央确定的原则和方向推进,取得维护人民利益,维护社会稳定,维护司法权威的预期效果。
我校按照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主题活动相关文件精神要求,根据我校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实施,现就本活动进行总结。
一、组织领导
学校德育处牵头,联合少先队与团队,认真商议主题活动安排,按照安排有序地开展低碳活动。
二、活动开展工作情况
1、学校集中全校学生进行了日常生活办公节能环保小常识宣传、限塑令宣传,让节能环保理念深入人心。
2、学校制作了四幅宣传画,分别是《节约用水,从我做起》、《节约粮食,从我做起》《低碳生活,从我做起》《低碳办公,从我做起》,并张贴到学校相应墙面。
3、学校制作了一幅宣传标语《节约水电,爱护环境;低碳生活,从我做起》的宣传标语张贴到学校醒目位置。
4、下发并张贴《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倡议书》。
5、要求教师与学生自行上网观看“节能低碳”科普展览。
6、学科教学渗透节能低碳生活教育。
7、抓好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从根本上认识节能低碳生活的重要性。
8、各班班主任自行设计开展践行节能低碳,建设美丽家园主题班会活动,切实做到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三、活动意义
通过活动开展,学校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中,突出了生态文明价值观。引了导青少年树立勤俭节约,节能低碳的绿色生活理念。
新农小学
今天我要演讲的题目是保护环境。
我爱我的家园,因为那里碧水蓝天,我爱我的家园,因为那里风光无限,我爱我的家园,因为那里享受低碳。低碳生活,美妙世界。乌烟瘴气的蓝天,河水里污染泛滥。究竟是什么样的污染源,污染了我们美好的明天。为了地球母亲的笑颜,为了子孙还有美好的世间。让我们实行低碳生活,让幸福永绵绵。节气候回升;低碳生活,能够创造美好明天!爱护地球母亲,创造精神家园!
保护环境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无论如何发展,人类都得承认一件事实,那就是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我们呼吸一口空气,喝的每一滴水,都离不开自然。人类赖以生存的星球只有地球。
可是,人类像一个贪婪的孩子,只顾索要,不管回报,以至于现在的环境伤痕累累,场次以来,受伤的必将是我们人类自己……
瞧!如果不保护环境,大自然母亲也将会发怒,比如的5。12大地震,日本大地震,泥石流灾害等,在这过程中,有多少人失去的亲人,失去了无法估量的财产,这不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吗?
我们身边触目惊心的事例历历在目,如;路边的小树被折,小草被践踏,小花被采摘,难道他们不痛,不伤心吗?乱砍滥伐,无节制的开采矿产资源。人们就是这样,无所事事的破坏生态平衡。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保护花草树木,不乱丢垃圾,不使用一次性筷子,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在此我呼吁大家;请保护环境,只有这样才是最终保护了人类自己!因为地球只有一个,人类不能克隆。
可现在人们的美好生活变了。“外婆错了”河水是黑色的,水上漂满了“五花八门”的垃圾;“外公错了”大树不见了,它变成了一次性餐筷;“爸爸错了”河水臭烘烘的,怎么会有肥美的鱼虾呢?又怎么可以喝呢;“妈妈错了”院子里不发出欢声笑语了,院子变成了工厂,飘出了有毒的气体……
难道是他们错了吗???不,是人类错了!他们只是时间过了,环境变了……这一切都是因为人类,为什么?
人类使用快餐盒塑料袋造成白色污染,工厂发出有毒气体破坏大气层,大气层被有毒气体吞噬,造成旱灾洪灾等一系列灾难……
觉醒吧,人类!让我们开始低碳生活吧!
出门多骑自行车、节约能源把灯换(换成节能灯)、洗衣水作用多途、少开空调多用扇、少乘电梯勤爬楼、屋里多植花和兰、就餐拒绝“一次性”、买菜勿忘带只篮。
如果你是有车一族,如果你居住地距离单位并不十分遥远,请步行或骑自行车上班。也许你因此牺牲了几十分钟的睡眠时间,但你收获的却是新鲜的空气、沿途的风景以及越来越健康的身体;你还为拥挤的交通做出了减负的贡献,一举数得,何乐而不为?
2、节约打印用纸:
我们都知道,纸是由树木制造而成的,而树是一个天然的二氧化碳吸收器,同时可以制造氧气,净化空气。如果没有了树,地球将无法想象会是一种何等景象!我们提倡,打印文件请用双面,有一些宣传广告纸的背面是空白的,完全可以再次利用。这样一来,我们等于挽救了一半原本要被砍伐的树木!
3、用手帕代替纸巾: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曾经的我们无论是抹眼泪还是擦嘴角,用的都是手帕。不要觉得那是上世纪的古老玩意儿,这是环保的象征。纸巾也是树木的产物,纸巾的利用率比打印纸还要低,很可能只是用到了中间那一小块,然后就被丢弃了。请在口袋里预备一块手帕吧。
4、拒绝一次性筷子:
生活中和树木有关的东西到处都是。去饭店吃饭,怕服务员没有认真清洗筷子而要求使用一次性筷子的朋友,我想应该不在少数吧。为何不自己携带呢?现在有出售可折叠的餐具,携带很方便,放在包里也不占地方。
5、拒绝塑料袋:
曾几何时,家里堆着红蓝白绿很多塑料袋,都是上菜场、超市购物时带回来的。若是还能重复装非食物物品的倒还好说,万一破了不能用了,就扔进垃圾堆,殊不知塑料袋是难易分解的,而且还会严重污染环境。随着“限塑令”的出台,使用塑料袋的人越来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可重复利用的购物袋,希望商家也好、买家也好,都可以继续坚持下去!
6、少用一次性洗漱用品:
现在出差住宾馆的朋友会发现,很多洗漱间都有提醒重复使用毛巾的标语。我建议,如果经常外出的朋友,最好能自己携带牙具、毛巾,一来是节约了一次性用品,二来也是为个人卫生考虑。
6、节约用水:
生活中要用水的地方很多,如果没有节制地使用,那恐怕会像那个公益广告做的一样,“不久的将来,地球上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要学会重复利用水,比如,洗菜的水可以用来冲厕所,淘米水对洗去碗的油污有一定效果,洗衣服的水正好可以洗拖把……只要我们愿意多转一个弯,就能合理地利用好每一滴水。
7、节约用电:
电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节约用电,一般都是体现在细节处。比如:人走出屋子,就随手把开关关上;用节能灯泡替换普通灯泡,瓦数不要太亮,只要能不损伤视力就行;不要频繁地开冰箱,这里有个小妙招,可以把冰箱里有的东西都记录在一张纸上,需要拿什么,只要看看纸就知道,而不用稀里糊涂总是翻来找去到最后发现其实根本就没在里面;买空调选节能型的,夏天把空调温度调高一些,既减排又能避免空调病;如果居住楼层较高,建议安装太阳能热水器……
8、拒绝“宅”:
现在的“宅男、宅女”越来越多,我并不认为这是一种十分好的现象。至少,你宅在家里,势必会增加你的电消费:上网、看电视、听音乐……长此以往,对心身健康都没有好处。所以,还是多出去走走,逛逛公园,陪家人打打羽毛球,多和朋友聚一聚联络感情,这对你来说一定是有益无害的。
9、变废为宝:
也许你有很多不喜欢的衣服、裤子,也许你家里堆了很多纸箱,也许你在发愁花纸该如何处理……千万别扔。因为只要将它们稍加改造,就能焕然一新,成为一件装饰品,或者成为一件新的实用物品。什么?你担心自己没有那么多的创意?哈哈,告诉你一个法宝,那就是,你可以逛逛“百度经验”或者其他好的diy变废为宝的网站,那里有很多的制作达人,相信他们的经验,一定会给你启发的!
★ 怎样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
★ 浅谈公关文秘在工作中怎样做到内外兼修
★ 心心相印的近义词
★ 游戏心心相印征文
★ 做到廉洁自律
★ 怎么做到诚信范文
★ 拓展项目:高空心心相印
★ 师生作文
★ 课堂中如何提高师生的主观能动性论文
【树立低碳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推荐阅读:
宣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理念06-21
树立教育就是服务理念09-25
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10-28
树立全员“大经营”理念01-16
树立科学监管理念 做好药品监管工作11-12
低碳经济理念论文06-28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开创检察工作新局面01-15
低碳理念的城市设计思考论文11-06
牢固树立四个意识深入践行五条体会心得体会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