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关于行政案件

2024-07-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下列关于行政案件(精选6篇)

下列关于行政案件 篇1

一、关于行民交叉案件审理的争论

法学理论界关于行民交叉案件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对于行民交叉的案件应当如何进行审理, 是应当民事诉讼优先还是行政诉讼优先?民事诉讼能否为了解决民事争议而附带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行政诉讼能否为了认定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对民事行为的效力进行审查?对于这些问题, 相关法律并未给出明确的解释, 学者们的理解也各不相同:有些学者认为行政诉讼涉及国家公权力, 因此行政诉讼应当优先进行;有的学者认为查清民事争议的事实是进行行政诉讼的先决条件, 因此应当优先进行民事诉讼;还有学者提出比照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 设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在司法实践中, 对行民交叉案件大都采用分开审理的方式, 但由于无明确的法条可依以及理论上认识的不统一, 不同的法官对具体案件的处理程序乃至处理结果往往大相径庭。另外, 行民交叉案件涉及两类诉讼, 所以同一事实及法律争议可能先后被提交到行政庭与民庭, 甚至有些案件的行政诉讼部分与民事诉讼部分各归不同的法院管辖, 这种超出同一法庭乃至同一法院管辖权范围的诉讼, 也给审判工作中不同审判庭之间处理程序性问题的沟通带来了困难。由于以上原因, 在遇到具体案件的时候, 就有可能出现要么民庭和行政庭都等待对方判决, 致使当事人的案件久拖不决;要么民庭和行政庭都抢先判决, 致使行政判决与民事判决相矛盾, 让当事人无所适从。

二、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并不能有效的解决行民交叉案件

在如何解决行民交叉诉讼的问题上, 有的学者提出了采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 即采用行政诉讼的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的同时附带的解决民事纠纷。在这些学者看来, 民事争议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具有关联性, 民事争议是由具体行政行为所引起的, 所以采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解决这类纠纷是可行的。笔者认为采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方式审理行民交叉诉讼, 其优点是符合诉讼经济性原则, 方便了当事人, 避免了法官之间的相互推诿或争相判决。但是, 这一诉讼模式也存在着缺陷:

(一)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无法涵盖所有的行民交叉案件。

诚然,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能够解决很多行民交叉案件, 例如, 在专利民事侵权纠纷中, 被告对原告专利权的合法性提出质疑, 并且另行提起行政诉讼。针对这样一类以行政判决结果为基础的案件采取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方式, 的确是可以达到简化诉讼程序, 提高诉讼效率的目的。但是, 在另一些行民交叉案件中, 民事诉讼的判决结果是行政诉讼进行的先决条件, 采用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诉讼模式并不利于“在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判决。例如:甲 (精神病人) 将自已名下的房产转让给乙, 双方在房产局办理了过户登记。不久甲的母亲丙发现以上事实, 于是以甲是精神病人为由向法院提起了行政诉讼。在该案中, 行政行为是由甲、乙之间的民事行为引起的, 确认甲乙之间的买卖合同的效力是判断变更登记是否合法的前提条件。先提起行政诉讼, 会导致案件陷入两难的境地:如果判决行政机关胜诉, 假如丙又以乙为被告提起了民事诉讼, 而在民事诉讼却确认了买卖合同无效, 那么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判决结果就相互矛盾;但是如果在行政诉讼中对买卖合同的效力进行判断, 并据此直接判决行政行为不合法而予以撤销, 显然也是不合适的。因为从变更登记的程序上来看, 行政机关是没有过错的, 行政机关在变更登记中的“审查”应当是形式审查而非实质审查, 并且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是精神方面的专家, 无从得知甲的精神状况及行为能力。所以对这样一类由民事纠纷引发行政争议的案件, 采取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模式无法解决最根本的问题。

(二) 培养大量精通行政法与民法的法官, 成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瓶颈”。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程序的适用, 必然要求法官同时既精通行政法也精通民法, 既精通诉讼法也精通程序法,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案件处理的质量。然而“法官深谙法律”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 培养精通多法学领域的人才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即使是著名法学院的绝大部分教授也是“术业有专攻”, 鲜有涉猎多法学部门的, 更何况行政领域与民事领域是两个法理基础完全不同的领域, 在这种情形下, 培养大量精通行政与民事实体法及程序法的法官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瓶颈”, 这项浩大的工程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完成的。因此,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中国目前情形下并不可行。

(三)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本身还有许多程序性有待解决。

要适用行政附还民事诉讼则还要解决怎样计算审理期限的问题。行政诉讼的审理期限是三个月, 而民事诉讼的审理期限是六个月, 如果要求行政、民事诉讼一并审理时同时作出判决, 则会带来增加审判的压力与难度。但是如果允许分别作出判决, 则又会带来新的问题:应当怎样计算上诉期限呢?如果要求民事判决在行政判决作出后, 才能就两个判决一并上诉, 暂且不说这种作法与民事诉讼的上诉期限相矛盾, 只就行政法律关系处于不稳定状态而言, 如果民事判决迟迟不肯作出, 那么该不稳定状态就会一直持继下去, 这会影响行政相对人及第三人的利益、法院裁判的公信力、还可能引发新的矛盾乃至社会的稳定秩序;但是如果允许当事人分别就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不服部分上诉, 又有可能发生二审的行政诉讼与一审的民事诉讼相矛盾的情况。

三、域外关于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的制度设计

行政与民事争议交叉出现在同一个案件中的现象, 也是外国司法机构所面临的问题。由于历史背景、民族习惯以及法律传统的不同,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采用了不同的制度模式。

美国采用一元裁判体制, 不仅没有行政法院, 既使在法院内部也无行政审判庭与民事审判庭之分,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都适用民事诉讼程序。美国“没有单独的行政诉讼法典, 行政案件的审判职能由审理刑民事案件的普通法院统一行使, 适用统一的民事诉讼程序规则和某些特别法规定的专门规则。”[2]而且美国奉行“穷尽行政救济原则” (exhaustion of administrative remedies) , 对于行政行为不服应当先提起行政复议, 对行政复议不服的才可能寻求司法救济, 以便于将行政案件“消化”在行政机关内部。英国与美国一样, 并没有行政法院与普通法院的划分, 只存在一个诉讼体系, 为了解决普通法官不能完全胜任行政审判工作的素质问题, 其采用了设立行政裁判所的方式, “英国裁判所存在着程序简便, 专门知识, 灵活性、办案时间迅带、费用低廉、符合社会需要的特点, 在处理行政纠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

大陆法系国家则采用普通法院与行政法院二元裁判体制, 具体来讲, 法国采用的方法是设立专门的权限争议法庭, 对案件的管辖权问题进行裁决, 同时又立法规定一系列的冲突解决规则, 以明确行民交叉案件应当如何处理, “一切行政主体的赔偿责任, 在法律没有规定时, 都适用相同的法律制度, 受行政法院管辖。不适用民法上的赔偿责任规则”[4]。德国则明文规定了对于行民交叉案件的相关移送管辖规则, “民事法院遇到行政诉讼的先决问题时, 必须中止本案民事诉讼, 将有关先决问题送交行政法院裁判”[5], 防止出现法院之间的相互推诿或争相作出裁判。

四、解决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叉案件管辖的原则

目前在我国, 行民交叉案件的数量正日趋增多, 对行民事交叉案件的审理, 笔者认为应当确立基础性诉讼优先的原则, 即分析行民交叉案件中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何者为基础性诉讼而应当优先进行。一般来讲, 判断基础性诉讼应当遵循以下标准:

(一) 对于包含确认性行政行为的行民交叉案件, 应当遵循“先民事后行政”的规律。

所谓确认性行政行为, 是指行政机关依据相对人申请而对相对人的法律地位、法律关系或者权利予以确定、认可的行政行为。例如民政部门对甲、乙进行婚姻登记, 房产部门因丙、丁买卖房屋而作出房产变更登记等。在确认性行政行为中, 行政机关并非赋予公民或法人以权利, 而是以第三人的身份对公民或法人之间发生的法律关系或取得的权利等进行证实、确认、公告。行政机关的确认行为属“事后程序”, 公民或法人之间的民事行为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行为的前提条件, 所以对于包含确认性行政行为的行民交叉案件, 应当将民事诉讼作为基础性诉讼而先行, 如果当事人先行提起了行政诉讼, 则应当中止行政诉讼, 等待民事诉讼的判决确定后, 再继续进行行政诉讼。

(二) 对于包含行政许可行为的行民交叉案件, 应当遵循“先行政后民事”的规律。

关于行政许可存在的价值, 目前主要有解禁说、赋权说、综合说三种学说。解禁说认为, 行政许可是对普遍禁止或不作为义务的解除;赋权说认为, 行政许可是行政主体赋予相对人权利的授益性行为;综合说则兼采解禁说与赋权说两种学说。笔者赞同赋权说的观点, 即由于自然资源与市场资源的稀缺, 政府将从事某项事业的权利赋予达到一定条件的主体, 而社会大多数成员在不具相应资格的前提下则无权获得该项权利。所以, 在得到特定权利许可情况下, 行政相对人与他人所为的民事行为不仅与行政许可具有关联性, 而且该民事行为是以行政许可为基础的, 例如专利权人授权他人使用专利等。因此, 在包含行政许可行为的行民交叉案件中, 要想解决民事争议, 则必须先判断行政许可行为是否合法。

(三) 以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发生的顺序作为判断何者为基础性诉讼的标准。

在行民交叉案件中, 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之间是有因果联系的, 发生顺序在前的是原因, 而发生顺序在后的是结果。因此, 审判实践中还可以将行政行为与民事行为发生的先后顺序作为一种判断标准何者为基础性诉讼的标准, 将由发生在前行为引起的纠纷作为基础性诉讼。以上文提到的精神病人甲卖房一案为例, 在该案中因甲乙之间的买卖关系成立在先, 因此, 丙应当先提起民事诉讼, 以确认双方之间买卖合同的效力;假如民事诉讼确认买卖合同无效, 丙可以依民事判决书到行政部门直接撤销变更登记, 在行政部门拒绝撤销的情况下, 丙可以再行提起行政诉讼;当然, 丙也可以依据民事判决书直接提起行政诉讼。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正确而及时的处理行政争议与民事争议交叉的案件, 注重公正与效率的完美结合, 对于及时化解社会矛盾, 纠正不合法的行政行为,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保障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司法实践中应当从程序上重视对行民交叉案件的处理, 以程序的正义保障实体的正义。

参考文献

[1]翁岳生.行政法[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2.1326.

[2]夏青文.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D].中国政法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6.

[3]杜承秀.域外民事与行政争议交叉案件的处理及启示[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 2007, (1) :76-82.

[4]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 1988.713.

行政案件的庭审 篇2

关键词:行政诉讼;庭前准备;法庭调查

行政诉讼的本质是通过诉讼方式来解决行政争议,进而维护和监督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障和发展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维护行政秩序,化解行政管理相對人与行政主体之间的矛盾,从而达到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行政诉讼的价值在于:①公正,包括实体公正和程序公正;②效益,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自由,包括关于人身权的自由,关于财产权的自由,关于行为权的自由;四、秩序,包括实体秩序和程序秩序。《行政诉讼法》规定了合法性审查原则,被告对作出的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的原则,依法裁判不调解原则。要充分、全面地实现行政诉讼的价值,在《行政诉讼法》三大基本原则的指导下搞好行政案件的庭审至关重要。笔者试就行政案件的庭审(包括向前延伸的庭前准备环节和向后延伸的庭后工作环节)谈一些浅见。

行政案件的庭审可以分为庭前准备、法庭调查与辩论、评述与宣判、庭后工作四个大的环节。

一、庭前准备环节

庭前准备环节是为开庭审理作好准备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明确举证责任,庭前证据交换,明确争议的焦点,合议庭成员了解案情并明确分工。

在向原告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的同时送达《举证通知书》,载明以下内容:①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应由原告承担的举证责任。如在行政不作为案件中应举证证明提出申请的事实,在行政赔偿案件中应举证证明权利受到侵害的情况及权利的被侵害与具体行政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等等。为了充分保障原告的合法权益,监督和促进行政主体依法行政,应当告知原告可以提供证据、依据反驳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及适用的法律依据,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②举证的期限。超过举证期限不得再补充举证,有正当理由的除外。③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将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在向被告送达《应诉通知书》、《起诉状》副本的同时送达《举证通知书》,载明以下内容:①被告应当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②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5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③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的,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有第三人参加诉讼的(包括申请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和人民法院通知参加诉讼的第三人),向第三人送达《起诉状》副本,《答辩状》副本的同时送达《举证通知书》,载明以下内容:①第三人可以提供证据、依据支持自己的诉讼主张。②举证的期限。超过举证期限不得再补充举证,有正当理由的除外。③举证不能或举证不充分的法律后果。

在原告、被告、第三人举证的基础上,合议庭组织召开预备庭:①告知各方当事人不得在正式开庭时提出预备庭期间未提出的证据,有正当理由的除外。②各方当事人互相交换证据。③询问各方当事人对其他当事人的诉讼主张、证据、依据是否有异议。④归纳出各方当事人争议的焦点,作为开庭审理的重点。开庭审理时应以预备庭期间提出的证据为举证、质证、认定的对象;围绕争议的焦点,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

强化合议庭的职能。现行模式的庭前准备环节:往往是主审人积极介入相关的工作,合议庭成员不介入,直到开庭审理时才介入。要强化合议庭的职能,必须要求合议庭所有成员从庭前准备环节就同时介入:①主持召开预备庭。②阅读各方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依据,全面了解案情。③根据案情及争议的焦点,明确合议庭成员在庭审过程中的分工。

二、法庭调查与辩论环节

法庭调查与辩论环节是行政案件庭审的核心环节,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全面的审查。

(1)对于行政作为案件,首先由被告陈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内容,然后由原告陈述请求及理由,被告进行答辩,然后由第三人陈述诉讼主张,再根据举证责任的分担进入举证、质证、认证。对于行政不作为案件,首先由原告陈述诉讼请求和理由,然后由被告进行答辩,然后由第三人陈述诉讼主张,再根据举证责任的分担进入举证、质证、认证。

(2)对被告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审查应按以下顺序进行:①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主体是否具有相应的职权或者超越职权。没有相应的职权或者超越职权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审查其他内容即可认定不具备合法性。②是否违反法定程序。违反法定程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需审查其他内容即可认定不具有合法性。③主要证据是否确实充分。④定性及适用法律、法规是否正确。⑤是否滥用职权或者显失公正。

(3)在举证、质证过程中,可以组织各方当事人对证据的合法性、关联性、真实性和证据证明的事实,证明的效力以及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的影响进行小型的辩论。

(4)对证据证明的内容明确、充分,各方当事人无争议或争议较小的,可以一证一质一认,对证据证明的内容不充分,各方当事人争议较大,需要与其他证据互相配合、互相印证的,可以多证多质一认。在诉讼中,法官应明确阐述确认的证据证明了什么事实,并进行充分的说理。既要立论——说明确认什么,为什么予以确认的道理;又要驳论——说明不确认什么,为什么不予确认的道理。通过充分的说理,清晰、详尽地展示证据在法官心中得到确认或不予确认的思维过程。同时还应加大当庭认证的力度,除了证据疑难、复杂,必须休庭评议的外,都应当当庭认证。这样既强化了庭审功能,提高了审判工作的透明度,又体现了公正与效率。

(5)合议庭应组织、引导各方当事人在质证的小辩论和认证确认的证据、事实的基础上,围绕争议的焦点,就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全面、充分地进行综合辩论。第一轮辩论结束后,应当归纳出各方当事人意见一致的内容和有争议的内容,同时提出应当在辩论中辩明而各方当事人均未提及的内容,引导各方当事人在下一轮辩论中补充发表意见,如比循环至无新的意见发表为止。

nlc202309031551

(6)经过举证、质证、认证和辩论,对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具有合法性的,合议庭可以进行一定的协调工作。这里的协调并不违反依法裁判不调解原则。调解是以处分权为前提,而协调并不要求任何一方处分自己的职权或权利。协调是通过合议庭的工作,使被告认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促使被告主动改变其违法的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及时地救济或恢复原告的合法权益,从而使行政爭议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取得更好的社会效果。

三、评议与宣判环节

评述与宣判环节是审判职能的集中体现,是整个庭审活动的高潮。高质量的评述和宣判,会取得更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充分说明裁判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公正性。评述应阐明以下内容:

本案的事实、证据、依据,要注意避免与认证说理的过多重复而造成庭审时间的拖延、效率的降低。

各方当事人在辩论中争议的内容的评析,对各方当事人的意见是否采纳及理由,各方当事人的诉讼主张是否成立及理由。要总结各方当事人的观点,引导各方当事人充分衡量争议所依据的事实,理解相关的法律依据规定,以事实和法律依据为基础阐述理由。

详尽地阐明裁判结论赖以形成的逻辑推理过程和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理由。

评述应当规范、全面、详尽,向各方当事人及旁听群众充分说明裁判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公正性。

四、庭后工作环节

庭后工作环节是庭审的向后的必要延伸,这一环节的重点在于维护裁判的权威性,扩大行政审判的社会效果。

(1)告知各方当事人相关的权利义务和法律后果(如裁判生效后申请强制执行的程序,拒不执行生效裁判的法律后果,判决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被告不得以同一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等),确保裁判的权威性和生效后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履行、执行。

(2)对于在庭审中发现的被告的较为普遍、严重的问题或不足,依法提出司法建议,促使被告建章立制,规范行为,提高依法行政的水平,扩大行政审判的社会效果。

参考文献:

[1]江必新、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5年版.

[2]梁凤云.《最高人民法院行政诉讼批复答复释解与应用.诉讼程序卷》.中国法制出版社,2013年版。

[3]江必新、梁凤云.《行政诉讼法理论与实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二版.

[4]董治良.《中国行政审判研究》.中国审判理论研究丛书.第2辑.法律出版社,2014年出版.

作者简介:

黄志勇(1972.06~),男,现任四川省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历任遂宁市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副庭长、刑一庭庭长、大英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下列关于行政案件 篇3

(1994年6月2日市高级人民法院

审判委员会第27次会议原则通过)

为依法正确及时审理行政案件,提高行政案件开庭审理的质量和效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及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结合本市审判实践,制定本规范。

开庭前的准备

一、开庭审理前审判长主持召开合议庭准备会议。书记员作好会议记录。准备会议应当再次核对本案立案是否符合行政诉讼法第41条规定的条件。发现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或不符合起诉条件的,裁定驳回起诉;发现不属于本院管辖的,移送有管辖权的法院审理;发现诉讼当事人有误的,依法变更或增加诉讼当事人。

合议庭准备会议还应安排以下议程:

(一)由主审人介绍案情和阅卷情况;

(二)合议庭成员认真审核诉讼材料,明确本案的审理对象和审查重点,了解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法定构成要件和与案件有关的法律规范,分析研究开庭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对策;

(三)研究和确定庭审提纲;

(四)明确合议庭成员在庭审中的分工及合议庭成员是否提出回避;

(五)确定是否公开开庭以及是否传证人到庭,确定开庭的时间、地点及是否邀请有关人员旁听。

二、书记员在法定期限内张贴公告,向诉讼当事人发送传票,向诉讼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发出出庭通知,通知法警按时执行公务。公开审理的案件应及时发出旁听券。

三、审判区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审判长的座位位于国徽下正中处,审判员或陪审员分坐两边;法台右前方为书记员座位,同法台成45°角;法台左前方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座位,同法台成45°角;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座位设在法台前方,右边为原告座位,左边为被告座位,第三人座位设在原告一侧;当事人

及诉讼代理人可以侧向法台相对而坐,两者之间相隔不少于100厘米,也可以面向法台平行而坐,两者之间相隔不少于50厘米;值庭法警位置设于书记员座位外侧。

四、庭审前书记员必须做好下列工作:

(一)落实法庭并检查审判区和旁听区是否符合要求;

(二)检查音响、照明设备及视听资料播放设备是否完好;

(三)检查审判长、审判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及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标牌是否齐全、统一;

(四)检查当事人及诉讼参与人是否到齐并收回传票,查验担任诉讼代理人的律师的律师执照;

(五)于开庭前五分钟通知法警进入审判区值庭;

(六)安排诉讼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就坐;

(七)书记员入座,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第七条、第九条规定的法庭纪律。

五、准时开庭,不随意推迟开庭时间。诉讼当事人、诉讼代理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迟到的,值庭法警应告知其等候在旁听区并报告审判长,经审判长准许后方可进入审判区入庭就座。

六、法警值庭应当站立,在法庭调查开始后可以坐下。

七、书记员宣布“请审判长、审判员入座”,并请审判区、旁听区内的全体人员起立,书记员本人也应起立。合议庭成员入庭就坐后,审判长示意大家坐下。

合议庭成员、书记员就座后,脱帽并整齐放置于本人席位台面的左前方,帽徽朝向旁听席。

八、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回答法庭提问应当起立,进入法庭辩论阶段发言时除外。

九、审判长依次进行下列活动:

(一)宣布:上海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现在开庭;

(二)宣布案由:本庭今天对原告×××(公民姓名或法人的全称)不服×××(行政管理的性质)处理(或处罚)决定(对不履行法定职责的案件、涉及许可行为的案件、行政赔偿案件以及其他行政案件,根据案件的性质宣布案由)诉

被告×××(行政机关名称)一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四十五条之规定,进行公开(或不公开)审理;

(三)按原告、被告、第三人的顺序核对其基本情况,被告法定代表人或者原告、第三人为法人时法定代表人不能到庭的应询问其原因;

(四)核对诉讼代理人的基本情况及其代理权限,当事人特别授权的应当说明特别授权的具体事项,并核对与委托书是否一致;

(五)宣布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名单、鉴定人、勘验人、翻译人员出庭参与诉讼活动时也应宣布他们的姓名、称谓和职务;

(六)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和义务;

(七)告知当事人如认为审判人员及书记员、翻译人员、鉴定人、勘验人与本案有利害关系或者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有权申请上述人员回避。

十、院长担任审判长时的回避由审判委员会决定;审判人员的回避由院长决定;其他人员的回避由审判长决定。

十一、当事人申请回避并提出回避理由的,审判长应宣布休庭,并按法定回避的权限分别处理:申请回避的理由成立,审判长应宣布本案延期审理;申请回避的理由不能成立,由审判长在继续开庭时以予以驳回,记入笔录。申请人对驳回回避申请的决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被申请回避的人员不停止参加本案的诉讼活动。人民法院对复议申请应当在三日内作出复议决定,并通知申请人。

十二、审判长简要叙述原告起诉、法院立案、发送诉状副本、被告答辩及提交材料等有关事项及具体日期,并询问当事人有无异议。

十三、审判长概述原告的诉讼请求和理由及被告的答辩意见和理由,并询问当事人是否符合原意。

法庭调查

十四、法庭调查的任务是查明案件事实。行政案件的事实包括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所认定的事实,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方面的事实,行政执法主体资格方面的事实和行政执法程序方面的事实。法庭针对不同方面的事实分段进行调查。

十五、询问被告其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具有书面形式。有书面形式的由被告出示并宣读书面材料全文;无书面形式的由被告当庭陈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

十六、对要求履行法定职责的行政案件,应查明被告接受原告申请的事实,原告提出申请或要求的事实及理由,行政机关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事实和理由。

十七、对行政赔偿案件应查明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事实和原告受损害的事实,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行政侵权造成损害的事实。

十八、法庭应当在审判长主持下对下列证据进行审查并质证:

(一)被告当庭列举的证据;

(二)原告当庭提供的证据;

(三)其他诉讼参与人当庭提出的证据;

(四)人民法院直接调取的证据;

(五)人民法院认为有必要作为定案依据的其他证据。

十九、调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执法主体资格方面的事实:

(一)被告陈述取得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法律、法规、规章依据,法庭认为此节已明确无异议时可以从简;

(二)被告陈述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印章称谓;

(三)原告、第三人对被告列举的执法主体资格证据分别质证。

二十、调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内容方面的事实。事实证据较多时应告知被告分组列举。被告在开庭前未提交证据材料的,应当庭向法庭提交证据材料并予陈述。被告在开庭前已提交证据材料的,亦应以其当庭列举的证据材料为准。具体行政行为无书面证据材料的,以被告或其诉讼代理人的当庭陈述为准。

十一、被告举证后,由原告、第三人对被告陈述的证据分别质证。对证据可逐一质证,也可以分组质证。原告对第三人提供的证据,被告对原告或第三人提供的证据均有权质证,并提出新的证据。

二十二、对于当事人法庭提供的书证、物证,审判长应指示值庭法警将证据材料交由其他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辨认。

二十三、合议庭调查核取的证据及委托鉴定部门所作的鉴定结论,由审判长指定合议庭成员当庭宣读,并询问诉讼当事人的意见。鉴定人或勘验人出庭的,也可以由其宣读鉴定结论或勘验笔录。合议庭可以适时出示物证或播放视听资料。

二十四、证人出庭作证的,在作证前不得进入法庭。传证人入庭后,法庭应查明证人的基本情况,告知证人作证的义务及作伪证应负的法律责任。法庭应就需要证明的事实发问证人。证人作证后,诉讼当事人对证人证言可以质证。

二十五、原告、被告、第三人及各自委托的诉讼代理人经审判长同意,可就有关事实向其他当事人、证人、鉴定人、勘验人员提问。

二十六、调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规范性文件方面的事实:

(一)由被告提供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

(二)由被告陈述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条、款、项、目具体内容,或提供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内容;

(三)审查具体行政行为所适用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时间效力和空间效力;

(四)询问原告和第三人,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及具体条、款、项、目的情况是否属实。

二十七、调查作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方面的事实:

(一)由被告陈述行政程序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的相应规定。法庭认为此节已明确并无异议时可以从简;

(二)由被告列举作出具体行政行为过程的相关证据;

(三)由被告列举行政复议过程或送达行政文书过程的相关证据;

(四)对被告列举的上述证据进行质证。

二十八、分别询问被告、原告、第三人及各自诉讼代理人,对本案的事实是否还需要补充陈述。

法庭辩论

二十九、审判长宣布法庭辩论开始。辩论前,审判长可对案件事实调查中当事人之间对事实认识的一致之处和争议焦点作简要归纳。

十、审判长可按被告及诉讼代理人、原告及诉讼代理人、第三人及诉讼代理人的发言顺序主持辩论。

十一、合议庭成员应充分听取诉讼各方的辩论意见。对与本案无关的辩论内容应予指出;辩论内容纠缠于已经调查清楚的事实时应予引导;遇有言词激烈、讽刺挖苦的情况应及时制止。

十二、辩论中当事人提出新的事实确需再行组织法庭调查的,应宣布停止辩论,恢复法庭调查。

十三、法庭辩论结束后,审判长应询问当事人有无最后陈述意见。

十四、开庭审理结束,审判长应宣布休庭。对不当庭宣判的案件,应宣布另定日期进行宣判。对拟当庭宣判的案件,可宣布休庭××分钟后继续开庭。

十五、当事人和诉讼代理人阅读庭审笔录后认为记录无误的,应当在笔录上签名;拒绝签名的,记明情况附卷;认为对自己陈述所作的记录有遗漏或者有差错的,允许在笔录末尾补正。

合议庭成员和书记员应当在庭审笔录上签名。

评议

十六、审判长根据法庭调查和辩论的情况,组织合议庭成员围绕以下内容评议并作出结论:

(一)案件事实是否已经查清;

(二)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主要证据是否充分;

(三)被诉具体行政行为适用法律、法规、规章是否正确;

(四)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无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的情形;

(五)被告所作的行政处罚是否显失公正;

(六)被告的执法主体资格和执法程序是否合法;

(七)确定哪些证据可以作为定案根据;

(八)本案裁判的法律、法规依据及具体条、款、项、目,参照的规章及其条、款、项、目;

(九)诉讼费负担问题;

(十)需要合议的其他问题,如司法建议、判决后疏导工作等;

(十一)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规定作出本案裁判结论。

十七、对不履行法定职责行政案件还应评议如下事项:

(一)确定原告申请或请求内容是否属被告的法定职责;

(二)确定被告是否履行了该项法定职责;

(三)被告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的依据是否合法。

十八、对行政赔偿案件还应评议如下事项:

(一)行政侵权的事实是否存在;

(二)损害事实是否存在;

(三)损害事实与被告的具体行政行为之间有无因果关系;

(四)赔偿请求是否合法有据;

(五)当事人之间有无调解的意愿,有调解意愿的应研究调解方案。

十九、评议中发现案件事实尚未查清,需要当事人补充证据或由法庭调查核实后才能作出判决的,应再次开庭审理。

十、合议庭评议案件应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书记员必须如实记录合议庭成员的评议意见和合议庭的评议结论。评议结束后,合议庭成员均应在评议笔录上签名。

宣判

十一、合议庭评议后,由审判长宣布继续开庭。宣判一律公开进行。审判长宣读裁判结论时应当起立并示意全体人员起立。

十二、当庭宣判的案件,宣判时事实部分应简要,适用法律要准确。宣判后应告知当事人上诉事宜并说明法院将在十日内发送裁判文书。还应说明口头宣判内容与裁判文书不一致时,以送达的行政判决书、行政裁定书为准。

十三、定期宣判时,合议庭成员都应当出庭。宣判前,审判长应当核对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加人是否到庭。宣判后应告知当事人上诉权利、上诉期限和上诉审法院,并在宣判后立即将行政判决书或行政裁定书发给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

十四、合议庭认为所有庭审活动业已完毕的,应由审判长宣布:×××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对原告×××不服×××诉被告××××一案的开庭审理到此结束,现在闭庭。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有关内容:

第七条 诉讼参与人应当遵守法庭规则,维护法庭秩序,不得喧哗、吵闹;发言、陈述和辩论,须经审判长或者独任审判员许可。

第九条 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下列纪律:

(一)不得录音、录像和摄影;

(二)不得随意走动和进入审判区;

(三)不得发言、提问;

(四)不得鼓掌、喧哗、哄闹和实施其他妨害审判活动的行为。

发布部门:上海市其他机构 发布日期:1994年06月02日 实施日期:1994年06月02日

167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分析 篇4

l材料来源

资料来自防城港市2005-2008年立案查处的167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 其中食品卫生案件94起, 公共场所案件3起, 医疗机构案件68起, 职业卫生案件2起。

2 结果

2.1 立案来源

日常监督检查发现108起, 占64.67%;社会举报56起, 占33.53%;上级交办3起, 占1.80%。

2.2 处罚程序

简易程序4起, 一般程序163起, 其中举行昕证程序3起。

2.3 行业分布

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中, 涉及生产力日工业10起, 餐饮业80起, 学校食堂1起, 副食品业1起, 其他行业2起;公共场所案件中, 涉及美容美发1起, 宾馆旅社2起;医疗机构案件中, 涉及个体诊所67起, 民营医院1起;职业卫生案件中, 涉及制造业2起。

2.4 违法行为和案由

167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中, 只有一个案由101起, 占60.48%;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案由66起, 占39.52%。公共场所案件主要是无“卫生许可证”经营和无“健康合格证”上岗:职业卫生案件主要是未进行职业病危害评价及职业健康检查:食品卫生案件违法行为情况见表1;医疗机构案件违法行为情况见表2。

2.5 处罚种类

警告并责令改正4家, 处罚163家, 责令停产停业45家, 没收违法所得6家, 取缔42家, 销毁物品35家。由于违法主体大多数为私营和个体经营户, 很少有收入账目, 大多数难以确认违法所得。

2.6 结案情况

自觉履行147起, 占88.02%;部分履行5起, 占2.99%;未履行14起, 占8.38%;申请法院强制执行1起, 占0.60%。未履行14起中食品卫生方面3起, 医疗机构11起。3起食品卫生案件因找不到当事人;11起涉及医疗机构案件的原因:7起是停业, 4起是逃逸, 由于已达到取缔目的, 没有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3 讨论

3.1 案件来源

从167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来源看, 主要来自日常监督检查和社会举报。而社会举报中医疗机构占比例较高, 为42.86%。一方面是群众就医法律意识的提高, 另一方面与私营医疗机构的行业竞争有关。

3.2 违法主体

几年来的卫生行政处罚案件, 没有因违法主体认定不准确而引起行政或诉讼争议的。有“营业执照”的填写“营业执照”登记注册的名称和责任人姓名:个体工商户以“营业执照”上登记的业主为当事人, 有字号的, 应当在法律文书中注明登记的字号:无“营业执照”的填写自然人姓名。名称、姓名与营业执照上标注或身份证一致。

3.3 违法行业与行为

在167起案件中, 主要是食品卫生案件, 94起占, 56.29%;其次是医疗机构案件, 68起占, 40.72%;食品卫生案件中餐饮业占比例较高, 为47.90%, 其原因是自2005年食品安全监督职能调整后, 餐饮业成为卫生监督部门监管的重中之重。食品卫生案件的违法行为主要是违反卫生许可证及从业人员健康管理规定, 说明无证经营或无证上岗仍是食品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根据卫生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有关精神, 从2005年起加大了医疗机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 医疗机构案件相对较多;68起医疗机构案件中, 违法行为主要是无证行医, 占53.25%, 其次是超范围开展诊疗活动, 占33.77%。由于无证行医场所、设备简陋, 成本低收费相对便宜, 有特定人群的医疗需求, 为无证行医者提供了滋生的土壤[2];很多群众医疗安全意识模糊, 对无证行医扰乱正常医疗秩序, 医疗事故隐患较多、易发生医源性感染和易导致传染病疫情蔓延等危害性了解不深[3];此外, 无证行医具有场所隐蔽性强、流动性大等特点, 这是导致无证行医难以杜绝的原因之一。

3.4 证据收集

在这167起案件中, 大多数案件的证据主要是现场检查笔录、询问笔录, 其他书证、物证、影像资料等较少, 佐证资料不够充分。从调查取证角度来讲, 取证应尽可能取原件、原物, 包括书证、物证, 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现场检查笔录等。调查取证应客观、全面, 要充分考虑证据的关联性、合法性, 形成一条缜密的证据链, 确保违法事实认定的证据确凿、合法、有效。

3.5 执行情况

在167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中, 抗拒执法、执行比较困难的是医疗机构案件。由于无证行医执业成本低, 无证行医者法律意识淡薄, 他们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处罚后, 采取关门或逃逸的办法, 逃避法律责任。

几年来, 案件主要事实清楚, 证据确凿, 程序基本合法, 量裁适当, 除一例进行了行政复议外, 无一例引起诉讼, 但个别案件仍存在书写不够严谨、涂改错字较多、文书制作填写漏项、证据收集不够全面等问题。

随着《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的颁布实施, 社会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 迫切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卫生监督执法队伍。需加强监督执法人员法律法规、文书制作、办案技巧等相关知识培训, 强化行政执法程序, 定期评审典型案例, 探索总结办理大案、要案、难案经验, 提高卫生监督员的执法能力和水平, 确保卫生监督执法行为的合法性、公正性、合理性, 避免或杜绝案件经不起司法的推敲, 促进卫生监督执法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

摘要:目的 了解防城港市卫生行政处罚案件的特点及规律, 为卫生监督执法工作提供参考。方法 对2005-2008年立案查处的167起卫生行政处罚案件,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日常监督检查发现是案件的主要来源, 行政处罚案件中食品卫生及医疗机构占较高比例, 违法行为主要是无证生产经营或无证行医。结论 加强卫生监督人员的综合执法素质培养, 适应卫生监督执法工作需要。

关键词:卫生行政,案件,分析

参考文献

[1]邵胜蓝, 雷明生.151件卫生行政处罚案件中常见问题的探讨[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 2008, 15 (3) :237-239.

[2]杨新平, 沈明韶, 袁嘉峰, 等.中心城区无证行医情况分析及对策探讨[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 2007, 23 (2) :172-174.

下列关于行政案件 篇5

关键词消防;行政处罚;调查笔录

中图分类号 D630.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09)111-0080-01

制作消防行政处罚调查笔录是消防监督部门查办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案件取证的重要手段,是实施消防行政处罚重要程序之一,是消防监督人员依法向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的单位(个人)、见证人、知情人、受害人等调查核实问题,询问违反消防法律、法规行为情节所做的文字记录。调查笔录制作的好坏,不仅影响办案效率,而且关系到办案质量。笔者通过日常消防监督工作实践认为,制作消防行政处罚调查笔录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调查询问前的准备工作

1.1 熟悉案件情况,询问目的明确

制作调查笔录是在消防监督检查或者火灾原因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询问人与记录人如果没有参加前期的监督检查或者调查工作,询问人与记录人应认真细致地阅读案件的相关材料,如:单位或场所的档案;建筑设计防火审核、验收档案、日常消防监督业务档案以及当事人的基本情况等等,明白当事人在案件中所处的地位及所起的证明作用。询问人与记录人即使参加了前期的检查或调查工作,对案情比较了解,也应当对案件和当事人有一个全面熟悉和梳理的过程,搞清楚询问的目的,以便有目的、有重点地提问和记录。

1.2 询问条理清晰,列出调查提纲

在调查的过程中,针对当事人反映的问题多、情况复杂的情况,要视情况拟定调查提纲,确定出调查的范围、内容、询问方式和方法。提纲要条理清晰,简明扼要,力争询问一次成功。如果准备不足,就不要仓促上阵,草率从事,更不能对同一问题向被调查人多次询问,避免重复发问引起被调查人反感,造成调查工作不能深入进行。

2 询问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2.1 把握调查询问技巧

调查询问的范围十分广泛,其对象有些是违法当事人,有些是知情者、见证人,他们都抱着不同的态度面对调查人员,有些违法者为逃避法律制裁,对于违法行为避而不谈,见证人、知情者因为与违法者有特殊关系而不愿谈,他们或是大事化小,或是避重就轻,给调查取证造成很大困难。所以询问时应做到以下四点:第一,询问时目的必须明确清楚,不能含糊,大脑里要形成清晰的线索,使询问对象没有后退理由;第二,当回答的问题含糊不清、答非所问时,必须做到牢记在心,然后再进行下一个问题,所有的问题都问完后,再重复被询问人回答不清的问题,这个问题往往是其想尽力回避的问题,趁其在思想麻痹时再问可能会找到突破口;第三,如果被询问人提供的情况前后矛盾或含糊不清时,要交代政策,解除他们的顾虑,不能急躁,掌握火候,婉转地纠正到调查情节内容上来;第四,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禁逼供笔录。在调查的过程中切忌先入为主或按照自己的想法提供证明材料,更不能引导、暗示陈述方向。对于询问所取得的证言,要认真分析,综合评断,在这些证言中有些是正确的,有些是故意编造的,所以要坚持客观的态度。第五,询问人要照顾笔录人的记录速度。对当事人陈述的内容和案件的关键问题,可以适当归纳或重复提示,笔录人要集中精力,快速记录,跟上询问的进度。询问结束后,询问人可以和被询问人谈一些题外话,给笔录人留一点校阅的时间,笔录人要抓紧时间校阅。

2.2 精力高度集中,记录完整准确

制作询问笔录是一项十分紧张的工作,记录人员往往不能够赶上问答双方的语言交流速度。因此,记录人员要注意力集中,头脑清醒,反应敏捷,听准问答原话。同时,记录人员应当有一定的语言文字水平,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和丰富的专业知识。询问笔录在行文上要语句通顺,字迹清晰,防止出现错别字和用词不当的错误,更不能出现模棱两可的语句。对于记录中涉及到的隐语行话、人名、地名、俗称等要一一问明记清,有的还要适当加以说明,以免发生歧义。若接受询问者说得不清楚必须马上追问,特别是违反消防法律、法规的行为情节要一一落实,笔录用语必须平实、简练,不能丝毫的夸张,不能用形容词,从而做到准确、完整、清楚。

询问笔录要求尽可能详尽,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机械地逐字逐句记录问答双方所说的一切,事实上也不可能、不必要。因此,记录时既要力求全面,又要突出重点,做到繁简适度,主次分明。

在询问过程中,有些谈话者的速度较快,为节省记录时间,记录人要掌握省略的技巧,如:建筑设计防火审核可以缩写成“建审”,室内装饰装修可以用“装修”等,笔录的数字可写成阿拉伯数字。有些字一时写不出来,可空个格,事后再补上。熟悉的地名、人名等可以只写名字的第一个字或简称,如吉林省写成“吉”等等。调查笔录要用标准字,不能用生僻字,更不能用方言土语,以防止用字不准,影响案件的定性处理。

3 调查询问笔录的制作要求

询问笔录属于陈述型文书,由首部、正文、尾部三部分组成。在制作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

3.1 注明基本情况

笔录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即文书的“首部”,是指被询问人的基本情况,如:询问的时间、地点、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文化程度、文书中告知程序等。首部无论从信息化管理要求,还是从消防监督执法的客观要求方面均应做到内容填写详实、清楚。

3.2 法律手续完备

制作笔录应当与询问活动同步进行,一般不能采取事后追记、补记得办法制作。询问结束时,应将笔录交被询问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如果记录有遗漏或者差错,应允许被询问人员提出补充或更正,办案人员应当要求被询问人员在笔录所有涂改处按捺指印。被询问人员确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在末页注明:“以上笔录我看过(或已向我宣读过),和我说的相符”,此注明与笔录的记录文字之间不能留有空白,并在笔录上除最后一页外的每一页右下角处签名或按捺指印。拒绝签名或者按捺指印的,询问人员应当在笔录上注明,同时在笔录上签名。

3.3便于长期保存

制作调查笔录,必须用公安部规定格式的询问笔录专用纸。书写应当用钢笔或其他能够长期保存字迹的书写工具。

参考文献

[1]公安机关办理行政案件程序规定.2006.8.24.

下列关于行政案件 篇6

本案实物为一批反映清代和民国时期威海旧城景观和重要建筑物概貌的历史照片底片。共86张。当事人王某在市建委工作期间,与1988年5月27日受市建委《旧城寻踪》电视专题片编写组委托,到市档案馆借走。这批底片均为馆藏孤本,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据山东省档案局【1998】86号价值认定书的认定结果,价值人民币15万元。此后,市档案馆曾多次向其催要,当事人均已种种理由为借口,拒不归还,一拖近10年。

在长期催要无果的情况下,我们认为:王某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档案管理法规,侵犯了国有档案所有权,要追回这批底片档案,非法律手段不足以有效解决。为此,我们于1997年12月18日正式立案调查。调查过程中,王某声称,借到该批底片后,于1998年6月整理出一套电视专题片和3套照片样片,其中两套不知下落,自己存有1套,可交还档案馆;底片用完后,交给摄制组工作人员车某保管,可能已丢失,自己对此不负责任。此后,经过进一步调查得知,王某系《旧城寻踪》专题片照片资料主要保管人,底片用完后是否交给车某,既无人证,也无物证。而且车某已经病故,属死无对证。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王某作为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对照片价值有一定的鉴别能力,该批底片一般仍在其手中,至于转交车某保存,纯属借口,因为从工作角度看无此必要。再者,即便因转交给车某而丢失,王某作为具体经办人,也应负全责。为此,我们在征询了市法院的意见后,提请省档案局对该批底片进行了价值鉴定,并按照丢失国有档案的情况,依据《档案法》第十条、《山东省档案条例》第三十七条的规定,作出了行政处罚决定,对其处以400元罚款,责令其赔偿损失2万元,并向其下达了告知书。《告知书》下达后不久,王某即主动向市档案局承认了底片仍在其手中的事实,并表示将尽快归还给档案馆。12月24日,我们责成专人对其交出的底片进行清点核查,将将其非法占有10年之久的底片档案全部追回。考虑到王某认错态度较好并能够完好无损地将底片归还,我们决定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后免于处罚。

本案是我们首次运用法律赋予的行政处罚权查处的档案违法案件,不久取得了明显成效,而且为今后的执法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深刻的启示。

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要走法治的道路。

索要了十多年的档案一年内追回,抵赖了十多年的当事人几天之内就转变态度,主动归还,这充分体现出法治的威力,也有力地说明档案事业的发展必须依靠法律武器的保障,走依法治档的道路。只有把工作方式从依靠政策、依靠经验办事转变到依法办事上来,把档案工作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建立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基础上,才能够真正掌握工作的主动权,有效地解决各种难题。本案中我们与市法院、省档案局联合行为,树立起档案部门的权威和形象。

必须增强法规的可操作性。

缺乏足够的查处依据和过硬的查处手段是本案长期得不到有效处理的关键原因。而《档案法》修正案和《山东省档案条例》颁布实施后,我们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圆满解决了此案,其原因就在于一法一条例对违法行为的惩处和档案部门执法监督的职能与权力规定得很明确。而操作性差仍然是目前某些档案法规存在的突出问题,如新闻部门声像档案的管理,就缺乏明确的规范,给基层的管理造成很大的难度。因此,应当把增强操作性作为健全档案法制的关键环节来抓,使档案法规更加完善、更有力度、更便于执行。

必须努力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

行政执法对档案部门而言,是一个新领域、新课题,要做到适应法律准确、办事程序合法,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多门法律知识,难度较大,对执法人员提出的要求也比较高。而我们在查办本案过程中,感到来自自身最大的困难也正是法律知识的欠缺。因此,提高执法人员的业务水平,不久非常必要,而且十分迫切。

必须培养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

王某履行借用手续时,登记的数量为75张,而调查人员结案时,从其手中收回了86张底片,这反映出我们工作中存在着粗枝大叶、轻率大意的问题。

必须严格执行档案查阅管理制度。

上一篇:《篮球--传切配》观后感下一篇:“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专题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