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制剂新剂型

2024-11-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药制剂新剂型(共8篇)

中药制剂新剂型 篇1

中药滴丸是在传统丸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制剂,是中药提取物与适宜的固体基质加热融化混匀后,滴入不相混溶的冷凝液中,收缩冷凝而制成的制剂。1.2.特点

(1)根据处方设计可达到速效、长效、高效;

(2)可控制药物释放部位及多途径给药(口服、舌下、腔道等);(3)设备简单,无粉尘飞扬。1.3.中药滴丸剂的制备方法

药物+基质→混悬或熔融→滴制→冷却→洗丸→干燥→选丸→质检→分装

1.4.中药滴丸剂的种类及应用

滴丸制剂包括速效高效滴丸、缓释控释滴丸、溶液滴丸、栓剂滴丸、硬胶囊滴丸、包皮滴丸、脂质体滴丸、肠溶衣滴丸和干压包衣滴丸等。

目前复方丹参滴丸是固体分散技术在中药制剂个的典型应用。在天津天士力药业生产的复方丹参滴丸有由丹参、三

七、冰片组成,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预防、治疗和急救。它是复方丹参片的改良换代产品。复方丹参滴丸与复方丹参的其他口服剂型比较,具有表面积大、溶出速度快的特点,可以提高难溶性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由于滴丸是在骤冷条件下形成的固体分散体,药物以极微小的晶粒存在,故舌下含服经口腔黏膜吸收,直接进入血液循环,3min起效,可迅速缓解心绞痛,解除心前区疼痛和胸闷等症状。举例 复方丹参滴丸

[处方] 丹参

三七

冰片

[制备]

1、丹参、三七加水煎煮,煎液过滤,滤液浓缩,加入乙醇,静置使沉淀;

2、取上清液,回收乙醇,浓缩成稠膏,备用;

3、冰片研细;

4、取聚乙二醇适量,加热使熔融,加入上述稠膏和冰片细粉,混匀,滴入冷却的液状石蜡中,制成滴丸,洗蜡,干燥即得。

2.缓释与控释制剂 2.1.定义

控释制剂是指通过特殊的制剂手段提供释放药物的程序,在规定时间内,药物按照恒定或基本恒定的速度,定量从药物剂型中释放出来,使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在一定时间内维持在一个有效的治疗水平,例如硝苯地平控释片等。

缓释制剂是指在用药后能在较长时间内持续释放药物,以达到长效作用的药物制剂。2.2.缓释、控释制剂的优点

(1)减少给药次数,方便给药,提高病患用药的顺应性;

(2)血药浓度平稳,避免或减少峰谷现象有利于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3)减少用药的总剂量,可用最小剂量达到最大药效。1.2.5服用此类药物的注意事项

这类药物的半衰期都比较长,服用小剂量就可以达到治疗效果,如果使用次数过多,不仅由于血药浓度过高而导致不良反应增加,而且由于这类药物的价格也比普通药物贵,无形中会使患者的治疗费用明显增加。

除此之外,缓释和控释剂一般不可以分开使用,如硝苯地平控释片是通过膜调控的推拉渗透泵原理制成的,必须整粒服用,氯化钾控释片采用膜控法制成,也不可以分开服用,只有少数品种,如曲马多缓释片采用特殊缓释技术使其可使用半粒。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口服的缓释制剂和控释制剂都要求患者不能嚼碎后服用,以免因为破坏了剂型而失去应有的作用。因此,临床上使用缓释和控释制剂时,一定要熟悉这两类药物的特点,了解药物的半衰期,正确的使用以及应该注意的事项,才能合理、安全、经济地用好这两类药物。

3.脂质体 3.1定义

脂质体是一种人工细胞膜的药物载体制剂。当磷脂分散在水中时形成多层泡囊,而且每一层均为脂质双分子层,各层之间被水相隔开。这种由脂质双分子层组成,内部为水相的闭合囊泡成为脂质体。药物被封闭保护于类脂质核之中并保持其原有的功能。目前在医药上用作抗癌药物、酶制剂、质粒制剂(疫苗)、核酸制剂、激素制剂、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和解毒剂的载体。3.2作用特点

(1)包以脂质体的药物呈选择性分布(靶向分布)。

(2)能增加药物对细胞膜的通透性,故可提高药效与降低毒副作用。(3)具有缓释药物及延长药物在体内时间的作用。(4)能够提高药物的稳定性。(5)能够促进药物的透皮吸收。3.3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

脂质体在体内与细胞的作用过程分为吸附、酯交换、内吞和融合四个阶段。吸附是脂质体与细胞作用的开始,受粒子大小和表面电荷的影响;酯交换是脂质体的脂类与细胞表面上的脂类进行交换;内吞作用是脂质体被作为外来物质吞噬,通过内吞,脂质体能特异的将药物浓集于起作用的细胞内;融合即脂质体的膜与细胞的膜融合进入细胞内然后经溶酶体消化释放药物。3.4.制备方法

薄膜分散法:将磷脂、胆固醇等类脂质及脂溶性药物溶于氯仿(或其他有机溶剂)中,然后将氯仿溶液在烧瓶中旋转蒸发,使其在内壁上形成一薄膜;将水溶性药物溶于磷酸盐缓冲液中,加入烧瓶中不断搅拌,即得脂质体。3.5.应用

如天麻素是天麻的主要成分, 具有对中枢神经的作用如镇静安神、抗癫痫镇痛等, 但常规口服给药剂型的生物利用度低, 用脂质体制成口服药物可提高胃肠道吸收率, 改善药物释放性质。如盐酸川芎嗪可用于肺动脉高压症的防治,但应用时药效持续时间短并伴有心脏毒副作用,制成脂质体可提高和延长川芎嗪疗效,缓和毒性,同时可以避免川芎嗪的耐药性。

4.软胶囊

软胶囊剂又称作胶丸剂,是将油类或对明胶无溶解作用的溶液、混悬液、甚至固体及半固体等封闭于软胶壳中,用滴制法或压制法制备而成。作为继片剂、针剂后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剂型,软胶囊剂型是国际趋势,具有杂质少、主要成份多、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快等优势。鉴于传统的中药制剂(丸、散、膏、丹)存在的缺点,近年来软胶囊剂型在中药制剂中的应用越来越多,其研制开发正方兴未艾。藿香正气软胶囊的问世,是中药软胶囊制剂的第一个品种,随后血塞通软胶囊等一批中药软胶囊取得了迅速的发展。4.1.中药软胶囊的特点

软胶囊是一种较新的剂型,它适用于含有挥发性成分多的中药。其特点是:(2)有效成分含量高,其最大限度提取和保留了挥发性有效成分。

(3)生物利用度高,其采用先进的制备工艺,内容物为高科技萃取精华,杂质含量低,不含生药粉,更易符合卫生学指标。

(4)进入胃肠迅速崩解被人体吸收,达到有效血药浓度而显效。(6)口感好,其掩盖了药物中挥发性成分的不良气味,便于服用。(7)服用量少,携带方便。

4.2中药软胶囊内容物的处方选择

(1)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软胶囊剂是将油性药物与低熔点药物用脂溶性溶剂溶解或制成乳浊液进行填充,省去了吸收辅料,使剂型体积缩小,同时避免了药物渗出。

(2)生物利用度差的疏水性药物。将此类药物与油性载体制成微乳剂后装入软胶囊,可使其分散均匀,崩解后可以一同释放,从而提高生物利用度。

(3)具不良气味和苦味的药物。软胶囊剂密封性好,有掩味的作用,而且口感好,是此类药物的适宜剂型。

(4)微量活性药物。一些微量活性药物服用剂量很小,也宜制成软胶囊剂。

(5)遇光、湿、热不稳定,易氧化的药物。为防止光敏性药物遇光分解,可在囊材中加入遮光剂 遇湿、热不稳定的药物与油混合后,表面被油所包裹,可增加稳定性。软胶囊的囊壁厚又无透气性,是防止药物氧化的优良制剂。4.3.制备方法

常用滴制法和压制法。

滴制法:滴制法由具双层滴头的滴丸机完成。以明胶为主的软质囊材(一般称为胶液)与药液,分别在双层滴头的外层与内层以不同速度流出,使定量的胶液将定量的药液包裹后,滴入与胶液不相混溶的冷却液中,由于表面张力作用使之形成球形,并逐渐冷却、凝固成软胶囊。

压制法:压制法是将胶液制成厚薄均匀的胶片,再将药液置于两个胶片之间,用钢板模或旋转摸压制软胶囊的一种方法。应用: 注射剂 5.1.概述

中药注射剂系指饮片经提取、纯化制成的专供注入人体内的溶液、乳状液及临用前配成溶液的无菌粉末或浓缩液的无菌制剂。5.2注射剂的分类

(1)溶液型注射剂,其中水溶液和油溶液最为常用;(2)混悬型注射剂,水或油的混悬液;(3)乳状液型注射剂,水不溶性液体药物;(4)注射用无菌粉末等。5.3优点

(1)药效迅速,作用可靠,药物立即进入组织、血管或器官,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2)适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如神昏、抽搐、痉厥、消化功能障碍等;

(3)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如不易被胃肠道吸收的药物,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已被消化道破坏的药物等;

(4)定位发挥药效,如消痣灵注射液用于痔核注射;

(5)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疗效,如鱼腥草注射液,利水消肿,抗菌消炎,用于鼻炎的治疗;(6)较其他液体制剂而言,更容易贮存(无菌、隔离空气)。5.4 缺点

(1)部分药物注射时会疼痛;(2)给药不方便;

(3)由于不经过机体的消化吸收儿直接进入静脉,使用不当容易发生危险,因此对质量要求比较高;

(4)制造工艺复杂,而且造价也很高。5.5 制备方法

原辅料的准备→注射容器的处理→注射液的配制与过滤→注射液的灌封→注射液的灭菌与检漏 应用: 心脑血管类

心脑血管疾病主要涉及脑卒中、心肌梗死及合并休克、心律失常、冠心病、心绞痛等。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品种有银杏叶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生脉注射液、灯盏花素注射液、黄芪注射液、参脉注射液、参附注射液、葛根紊注射液、刺五加注射液、脉络宁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银杏达莫注射液等。2 抗肿瘤类

中药注射液对肿瘤的药效物质大多由两种以上的化学成分组成,作用于人体具有多方位、多靶点的特点,符合肿瘤多因素、多环节致病的机理。虽然直接抑瘤作用较化学合成药物为弱,但由于具备毒副作用少、不易产生耐药性、综合抗肿瘤效应明显等优势,临床应用较为普遍。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肿瘤中药注射液有华蟾素注射液、康莱特注射液、鸦胆子油乳注射液、榄香烯乳注射液、爱迪注射液等。3 清热解毒类

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中药注射剂多用于抗细菌和病毒感染,用于耐西药的细菌及病毒感染、不耐受抗生素的患者群体。如双黄连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山豆根注射液等,部分清热解毒类中药注射剂具有抗肿瘤功能。因此,清热解毒类与抗肿瘤类难以截然划分。4 其它

除以上三大类以外,中药注射剂在治疗风湿、皮肤病等病种上也显示了一定的优势。如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有黄瑞香、正清风痛宁、丁公藤、健骨注射液、红茴香注射液等,以及用于痔疮的消痔灵注射液等。

制备实例 双黄连粉针剂

[处方] 黄芩 250g

金银花 250g

连翘 500g 共制成1000ml [制备] 金银花,连翘用水煮提取,加入乙醇至浓度为50%-60%放置沉淀,过滤后调节pH值,回收乙醇,浓缩,加水,调pH值,热处理灭菌,冷藏,得提取液。将黄芩提取物溶于上述提取液中,用活性炭处理,滤除活性炭,调pH值,喷雾干燥,测定含量后无菌分装。[功能与主治] 清热解毒,清宜风热,用于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咳嗽、咽喉肿痛。适用于病毒及细菌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扁桃体炎、咽炎等。

6.气雾剂 6.1.定义

药物与适宜的抛射剂共同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使用时借助于抛射剂产生的压力,将内容物呈雾状喷出供皮肤、呼吸道或腔道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的制剂。6.2.特点

1.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

2.吸入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3.定量阀门控制剂量,有速效的定位作用。4.避免了首过效应。

5.气雾剂多系密闭的压力包装,与外界相对隔绝,增加了药物化学及生物学稳定性。6.3.分类

中药气雾剂的临床应用主要分为两种给药途径:一是呼吸道吸入,如心痛气雾剂、复方丹参气雾剂、双黄连气雾剂、咽喉宁气雾剂、干扰素气雾剂等。二是局部外用,如伤痛气雾剂、云南白药气雾剂、红药气雾剂等气雾剂借助抛射剂的作用,将药物以细小微粒传送到病变部位,直接发挥药效作用,因此,气雾剂的临床疗效具有高效速效的特点。6.4.制备方法

1、容器、阀门系统的处理与装配

2、药物的配置与分类

按处方组成及所要求的及所要求的气雾剂类型进行配制。溶液型气雾剂应制成澄清药液;混悬型气雾剂应将药物微粉化并保持干燥状态;乳剂型气雾剂应制成稳定的乳剂。

3、抛射剂的填充 6.5.应用

中药气雾剂临床可用于心绞痛、哮喘等急症的治疗,有效改变了中药制剂只能治疗慢性疾病的传统观点。如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心绞痛发作迅速有效,总有效率达94.12%(复方丹参片剂组仅8%),平均起效时间为3.461土1.352分钟;救心气雾剂经临床201例观察,治疗心绞痛总有效率达92%,大多数病例3分钟内起效,5分钟内止痛,获得满意的效果。中药复方烧伤喷雾剂具有消炎止痛、收敛、制痂保痂作用,临床治疗不同程度烧伤患者240例,治愈率为95%,平均愈合天数为16天。实例

莨菪子气雾剂

[处方] 莨菪子 8g

乙醇

适量

[制备] 莨菪子用乙醇回流提取三次,合并提取液,回收乙醇,用盐酸调节pH值5.0,冷藏,调整药液每1ml含中药材1g,灌装,即得。[功能与主治] 止咳平喘。用于气管炎。7.膜剂 7.1.定义

膜剂是指药物或药材提取物溶解或混悬于适宜合成或天然成膜材料中经加工制成的薄膜状的内服、外用制剂。根据不同膜材和药物性能,以及临床用药要求,可以制成速效药膜或定量缓释药膜各种膜剂。7.2.特点

1.生产工艺简单,膜剂生产无粉尘飞扬。2.成膜材料较其他剂型用量少。

4.采用不同成膜材料,可以制成不同释药速度的膜剂,如速效或缓释膜。

5.多层复方膜剂可以解决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分析检验上的干扰因素等问题。6.药物含量准确,稳定性好,吸收快,疗效高,应用方便。7.体积小,重量轻,包装、贮运、携带都较方便。7.4.应用 1.口腔膜剂

口腔溃疡是一种慢性常见病,其病因尚未完全阐明,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临床单用口服药疗效欠满意, 散剂、甘油剂、软膏剂易被唾液稀释,或局部粘附性差而影响疗效,而膜剂能粘附于粘膜表面,既可对粘膜起保护作用,又可使药物定位释放,使疗效提高。2.鼻腔用膜剂 鼻腔内给药,由于定位准确,对于鼻出血和鼻粘膜溃疡有显著疗效,对于鼻内窥镜术后的后续病症:出血、肿胀、粘连、增生的治疗也有独特的疗效。3.眼用膜剂

眼用膜剂为设计新型的眼部给药系统,进而提高药物在眼部用药的疗效。眼用药膜剂与眼药水和眼药膏相比,眼用药膜剂的质量稳定,污染机会少,生物利用度高。4.植入型膜剂

植入型膜剂是近10年来新兴的一种膜剂,膜剂植入体内发挥疗效。5.经皮给药型膜剂

经皮给药是药物贴于皮肤上, 穿过角质层, 扩散通过皮肤, 由毛细血管吸收进入体循环, 称为经皮吸收或透皮吸收。其中, 东莨菪碱膜、硝酸甘油膜是经皮给药型膜剂的典型制剂。

膜剂的制备工艺 膜剂的一般组成

主药

0~70%(W/W)

成膜材料(PVA等)

30%~100% 增塑剂(甘油、山梨醇等)

0~20%

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十二烷基硫酸钠)1%~2% 填充剂(CaCO3、SiO2、淀粉)0~20%

着色剂(色素、TiO2)

0~2%(W/W)脱膜剂(液体石蜡)

适量 制备方法

(1)匀浆制膜法:本法常用于以PVA为载体的膜剂,其工艺过程为:将成膜材料溶解于水,过滤,将主药加入,充分搅拌溶解。不溶于水的主药可以预先制成微晶或粉碎成细粉,用搅拌或研磨等方法均匀分散于浆液中,脱去气泡。小量制备时倾于平板玻璃上涂成宽厚一致的涂层,大量生产可以用涂膜机涂膜。烘干后根据主药含量计算单剂量膜的面积,剪切成单剂量的小格。

(2)热塑制膜法(3)复合制膜法 例1 金莲花黄酮膜

[处方] 金莲花黄酮粉40g、PVA17-88 30g、CMC-Na 20g、甘 油20g、吐温-80 5g、95%的乙醇450ml。[制法] 1.取PVA加蒸馏水30ml(1∶1),水浴加热至80℃,搅拌使之溶解,取CMC-Na加乙醇50ml润湿,加蒸馏水150ml研匀,倒入上液中,迅速搅拌均匀过20目筛,然后置水浴上保温60℃备用。

2.取过100目筛金莲花黄酮粉加乙醇50ml润湿,加甘油混匀,再缓缓加入吐温-80,混合均匀至细腻状,倒入上述膜浆中搅匀。

3.取平面玻璃或其它平板,涂上一层液状石蜡,将药膜胶浆倒在上面,均匀拉膜成1mm2厚,面积1m2的薄膜,再于60~80℃通风干燥后,切割至2000块,每张药膜面积约5cm2(含主药20mg),即得。

[功能与主治] 抗菌消炎。用于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扁桃体炎及疥疮脓肿、外伤感染。[用法与用量] 口服。1次1~2张,一日3次,也可外贴皮肤粘膜。

8.中药巴布剂 8.1.定义

中药巴布剂系指药材提取物、药物与适宜的亲水性基质混匀后涂布于布上制成的外用制剂。8.2.特点

1.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胃肠道中pH、及酶等因素对药物引起的降解和肝脏的首过效应,减少由此引起的个体差异;

2.使用方便,可随时使用或停止药物治疗,较适用于因各种原因不易口服给药的患者或口服给药作用不明显的病症;

3.一次用药可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速率进入体内,起到长效、缓释作用;

4.控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避免其他给药方式引起的血药浓度“峰谷”现象,降低毒副作用;

5.穴位经络吸收,可疏通经络脏腑,在全身起作用。8.3.应用

目前中药巴布剂的研究和应用多集中在软组织挫伤、跌打损伤、肌肉痛、关节痛、骨折、变形性关节炎、肩周炎、腱鞘炎等外伤和骨科疾病方面,如复方紫荆消伤膏、关节镇痛膏、正伤康复膏、骨痹贴等。实例

风湿骨痛贴膏巴布剂

[处方] 明胶

3550g

聚丙烯酸钠

1420g

聚乙烯醇

1242g

高岭土

426g

甘油

7810g

羧甲基纤维素钠

710g

蓖麻油

532g

吐温80 355g

氧化锌

71g 水

15500g [制备] 取聚丙烯酸钠,聚乙烯醇,羧甲基纤维素钠,明胶,山梨醇加水适量溶胀;将高岭土,甘油,蓖麻油加入后混合均匀,制成半固体基质,9.中药分散片 9.1.定义

中药分散片就是以中药提取物、中药原粉或精制中间体为原料,加上适宜辅料制成的,能在水中迅速崩解均匀分散的片剂。9.2.特点

分散片具有服用方便、吸收快、生物利用度高和不良反应小等优点。9.3.制备方法

1.辅料的选择分散片常用的辅料有填充剂、崩解剂、润滑剂、助流剂、溶胀材料、表面活性剂等。

中药制剂新剂型 篇2

在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中, 在与疾病的斗争过程中, 我们的先人发现了中 (草) 药, 并且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适当的剂型, 在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传统的中药剂型相对较少, 据晋代的《甲乙经》序中, 始记了汤剂、丸剂、散剂、栓剂等几种剂型。到明代据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的药物剂型达到40余种, 但是这样远远满足不了患者的需求。新中国成立后中药医学得到较为全面和系统的发展, 新生了各种新剂型, 如冲剂、涂膜剂、粉剂、气雾剂、中药针剂、片剂、冰剂、膜剂以及靶向制剂等, 由于对临床需要和使用的需求, 药学工作者和中、西医各项专家现对中药剂型做了系统而全面的改革。目前中药剂型的内容更加丰富, 更适合于临床诊治的需求和患者的需要, 中药新剂型的研发继承和发扬了祖国医药传统的经验, 并且也吸收了外国医药的精华, 对提高和保证疗效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对于剂型的研究, 我国早就已经开始了, 早在商代的时候就发明出了汤剂, 到了宋代重要的剂型已经比较全面和系统化了, 但是其中有较多的缺点需要改正。传统剂型比较常见的是丸、散、膏、丹剂四大类型, 现从这四个比较具有概括性质的方面对中药传统剂型进行概述。

丸剂是我国医学, 中药制剂较早研究和开发出来的剂型, 丸剂的剂型有多种, 一般按照医疗和制剂的需要分为蜜丸、水丸、糊丸和蜡丸等。在《红楼梦》等著作中处处可见。这种中药丸剂剂型在现今仍然具有重要的药学意义, 对其他新型的中药剂型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多数的散剂都是即可内服又可外用。由于是一种粉末, 剂量可随着病情增减, 作用也较快, 而且还具有覆盖和保护粘膜创伤的作用。使用方便, 但是相对于其他中药制剂来说保存要求相对较高:传统的膏剂有膏滋和硬膏之分。制作工艺的不同使得膏剂的剂型不同:丹剂不过是在药物的表面包裹一成朱砂衣而已, 其功效特点与其他剂型相同。中药新剂型的出现并不是对传统剂型的更新, 而是对传统剂型的补充和完善。传统剂型在医疗方面的作用至今仍有其独特的魅力, 是任何剂型都代替不了的。中药新剂型包括的内容有常规制剂、长效和肠溶制剂、控缓释制剂或药物输送系统或透皮治疗系统、靶向制剂是现代中药新剂型的主要研究和发展的方向, 靶向制剂、微囊制剂以及单克隆抗体技术也是今后一段时间内中药新剂型的发展和前进方向。缓释和控释技术它利用合适的辅料或采用特殊的工艺, 是药物的释放、吸收、代谢以及排泄延缓, 从而达到延长作用时间目的的长效制剂。缓释制剂可以减少用药次数, 维持较为稳定的血药浓度, 从而减小药物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控释制剂在特定的时间药物按照一定的速度释放, 可以避免普通药物出现的“峰谷”现象, 提高了药物的安全性、稳定性以及有效性。为充分发挥口服缓控释制剂的作用, 达到缓释和控释的目的, 在服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控释制剂必须整片 (粒) 吞服, 不可掰开、碾碎或咀嚼后服用, 以免剂量突释后药效过强或发生严重毒副作用。2.仅有个别缓释制剂可分剂量服用, 这些制剂一般均有刻痕, 应注意按说明书中的用法使用。说明书中没有注明可以分剂量的, 一般应整片 (粒) 吞服, 不可掰开、碾碎或咀嚼后服用, 以免剂量突释后药效过强或发生严重毒副作用。3.缓控释制剂的服用间隔:除说明书中特殊说明外, 一般为12或24小时服用1次。应注意不要漏服或随意增加剂量。4.有的缓控释制剂服用后, 其制剂结构 (外形) 在人体内不被破坏, 这些药物可能以原形随粪便排出, 这种情况是正常的, 被称为“整吃整排”, 对此不必感到恐慌。中药鼻腔给药的剂型。中药治疗疾病是的优势在于, 治疗鼻炎、头面部的疾病是可以快速的达到治疗效果, 在治疗全身的疾病时起效迅速、生物利用度高以及使用方便, 特别适合与特定的人群使用。中药口服液是在传统的汤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口服灭菌制剂, 现已成为中药口服制剂的主要剂型。由于其剂型服用方便, 质量稳定能包容溶液型、胶体溶液型等多种分散体系。中药气雾剂是现代医药发展而来的新药。中药气雾剂具有剂量小、分布均匀、奏效快、使用方便等特点, 吸收时可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外用则避免对创面的刺激, 并可用定量阀门控制流量, 有速效的定位作用。现代中药气雾剂克服了传统剂型的限制, 除保留了原有治疗慢性疾病的作用外还可用烧伤等。现代中药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创兴, 并结合西药的研发和实用特点, 把一定的原料、原料提取物加上适宜的辅料密封于球形、椭圆形或其他形状的软质囊中制成新的中药剂型———中药软胶囊。这种剂型适合用于浸膏、脂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 填充容量可调范围大。“经皮给药”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 早在公元二世纪已见于我国药典《内经?素问》, 宋代已有可用于局部治疗和透皮吸收的膏药。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 现代的经皮给药远远突破了传统界限创造出透皮吸收剂与膜剂。中药透皮促进剂主要是研究了中药对化学药物成分的促渗作用, 而有关中药之间的相互促渗作用报道很少。离体透皮实验多采用扩散池法, 虽具有简单, 易于重复等优点, 但人体皮肤或动物皮肤都存在个体差异难以标准化处理。中药靶向制剂是指载体将药物通过局部给药或全身血液循环而选择性浓集于靶组织、靶器官、靶细胞或细胞内结构的给药系统。理想的TDDS应在靶器官或作用部位释药, 同时全身摄取很少, 这样既可以提高疗效, 又可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

中药冰剂是以中药汤剂为基础, 提取中药中有效成分, 加入一些附加剂, 通过低温冷冻的方法, 制成的一类固体制剂, 有别于冻干粉剂, 是供口服用的一类制剂。中药冰剂可以看作是在口服液和冲剂的基础上发展的一中新剂型。既适合全身用药又适合局部用药, 适合温热病和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受到患者特别是儿童的喜爱。除了上述所介绍的各种剂型外, 近年来研究者还对其他的一些剂型进行了探究, 如中药巴布剂、脉冲给药系统和智能型给药系统等。这些剂型的研发虽都处于初级阶段, 但却为中药剂型的改革拓展了思路, 对促进中药的现代化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

外用中药剂型研究进展 篇3

【关键词】外用中药;发展方向

药物剂型是把医药品以不同的给药方式和给药部位等为目的制成的不同形态,简称剂型[1]。是药物制成适合于患者应用的最佳给药方式。施用外治药物能迅速经皮肤、粘膜等处的渗透扩散,吸收入血的可靠性,为进一步研究中药外治之机理奠定了基础.下面介绍几种主要较新的外用剂型。

1糊剂

1.1口腔糊剂[2]

最近国外上市了一种治疗口腔溃疡新药-Amlexanox[3] 口腔糊剂,该糊剂迅速而持久的粘敷于患处,使药物产生长效作用。

1.2糊剂对牙周炎治疗研究

经过反复试验,研制成功以甲硝唑为主药的膏体剂型,给药途径既可刷牙又可局涂。[4]

2软膏剂(ointments)

2.1软膏剂

近年来以脂质体和传递体为载体的局部外用制剂的研制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具有加强药物进入角质层和增加药物在皮肤局部累积的作用,还可形成持续释放。新基质和新型高效皮肤渗透促进剂的出现促进了新制剂的发展,提高了软膏剂的疗效,并把半固体制剂的研究、应用和生产推向了一个更高的水平。开发软膏剂必须进行处方前的研究工作[5],要对药物、剂型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研究,其中包括:①活性成分的稳定性;②附加剂的稳定性;③流变性、稠度、粘性和挤出性能;④水分及其他挥发性成分的损失;⑤物理外观变化、均匀性及分散相的颗粒大小及粒度分布,还有涂展性、油腻性、成膜性、气味及残留物清除的难易等;⑥pH值;⑦微生物等。

2.2软膏剂发展方向

目前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艺已研制出不少的中药软膏品种。软膏剂作为经皮给药的一种剂型, 不仅可以避免药物在胃肠道中的破坏, 减少血药浓度峰谷变化, 而且已成为克服药物副作用的有效用药途径之一, 在医院皮肤科、外科里广泛应用, 并在医院的普通制剂中占有一定的比重。 内病外治可能成为中药软膏剂今后研究发展方向之一。[6]

3气雾剂 (aerosol)

3.1气雾剂

系指药物与适宜抛射剂封装于具有特制阀门系统的耐压容器中制成的的制剂[7]。使用时,借助抛射剂的压力将内容物以定量或非定量喷出,药物喷出多为雾状气溶胶,其雾滴一般小于50μm。气雾剂可在呼吸道、皮肤或其他腔道起局部或全身作用。中药气雾剂特别是经呼吸道吸入的气雾剂,为中药的临床使用提供了科学的新型给药途径。与传统的剂型相比,它提高了局部药物浓度,免去全身

3.2气雾剂发展方向

目前临床应用的中药气雾剂还极少,从1987年至1995年的中药新药剂型统计数据可知,中药气雾剂仅有四个新药产品,占中药新药总数4%[8]。近年来,有人甚至开发出具有缓释效果的气雾剂。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选择服用剂量小且安全可靠的中药有效成分,合理开发和应用气雾剂,充分发挥其剂型特点和剂型优势,是药学工作者的工作重点之一。

4巴布剂

4.1巴布剂

巴布剂[9](cataplasma)是一种新型的外用制剂,系指将药物溶解或混合于水溶性高分子材料基质中,摊涂于裱背材料上,供皮肤贴敷的外用剂型。

中药外用制剂同西药外用制剂相比,还存在着剂型少,透皮吸收机理研究少的不足。这与中药中有效成分不明确,中药中化学成分复杂,相互干扰大,分析测试困难等问题有关。深入开展中药基础方面的研究,应用中药前处理的新技术、新方法,尽可能去除杂质,提高有效成分的含量;开发新的分析测试方法,将使中药外用剂型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中药外用剂型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

参考文献:

[1] 崔福德.药剂学(第五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

[2] 董世波,张辉,盖平. 山东省医药工业研究所; 山东省立医院药剂科, 山东济南250100

[3] Kakubhai R. Vora. Methods of Treating Aphthous Ulcors and Other Mucocutancous Disorders with Amlexanox [P]. 美国专利: 5, 362, 737.

[4] 陈爱琴,赵明森. 上海市牙病中心防治所(200000)

[5] 王利胜, 李惠琴. 中药软膏剂药剂学研究概述[ J] 时珍国医国药, 2000, 11

[6] 郑俊民. 经皮给药新剂型, 第1版[M]1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461

[7]徐胜芳.中药气雾剂的研究概况[ 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

[8] 杨林. 中药雾化吸入疗法的临床应用及展望[J].中医药研究, 1993, 13(6): 66.

去甲斑蝥素的药物剂型研究 篇4

专业论文

去甲斑蝥素的药物剂型研究

去甲斑蝥素的药物剂型研究

【摘要】为使去甲斑蝥素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可将去甲斑蝥素制备成新剂型,利用新剂型靶向性的特性,充分发挥去甲斑蝥素的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毒副作用。对去甲斑蝥素在药物剂型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关键词】去甲斑蝥素,药物剂型

斑蝥为鞘翅目芫青科昆虫南方大斑蝥或黄黑小斑蝥的干燥虫体,是我国首先发现的具有抗癌作用的药物,斑蝥素(cantharidin,CTD)是斑蝥抗癌的主要有效成分。去甲斑蝥素(norcantharidin,NCTD)是首先由我国人工合成的去除斑蝥素两个甲基而得到的衍生物,是一种新型低毒的抗癌药物。与斑蝥素相比,明显减轻了对泌尿系统的刺激作用,并增强了抗癌效果,同时能升高白细胞数、调节免疫,而无骨髓抑制作用,因而日益受到重视。目前NCTD及其钠盐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肝癌、食管癌、胃癌和贲门癌等多种癌症,特别是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理想药物。斑蝥素和去甲斑蝥素的化学结构式见图1。

去甲斑蝥素的抗癌机制比较明确,成为许多药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据文献报道,去甲斑蝥素在临床上主要用于肝癌的治疗,也有治疗食管癌、乙型肝炎、尖锐湿疣的病例报道。

本文将对去甲斑蝥素在药物剂型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目前,去甲斑蝥素主要以片剂和注射剂应用于临床。去甲斑蝥素虽然明显减轻了斑蝥素的毒性,但并未消除,因而对其最大使用剂量有严格限制。为使去甲斑蝥素更好地发挥临床疗效,可将去甲斑蝥素制备成新剂型,利用新剂型靶向性的特性,充分发挥去甲斑蝥素的抗肿瘤活性并降低其毒副作用。

1、口服制剂。

应用超微粉碎技术和滴丸制剂工艺技术制成去甲斑蝥素滴丸和装量准确、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的去甲斑蝥素软胶囊克服了片剂崩解时间长、溶出度和溶出速率低、辅料用量大等缺陷,同时因其生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具有很好的前景。

2、缓释剂。

动物试验证实,NCTD-泊洛沙姆407缓释制剂肝脏内局部注射,能够通过延缓NCTD的释放速度,增加其与肿瘤细胞直接作用的时间等途径而降低毒性,提高疗效。因此,认为肝肿瘤内注射缓释制剂安全、可行。

3、微囊化制剂。

袁敏等研究了去甲斑蝥素明胶微球肝节段性栓塞术后肝脏的病理变化过程及此过程中肝肾功能的改变,结果发现直径为200μm的NCTD明胶微球是一种有效的新型动脉栓塞剂。徐连敏等采用凝聚法制备了去甲斑蝥素微囊,以包封率、微囊强度为指标,设立总的评估指数,选用L9(34)表进行正交实验优化制备工艺,本法工艺简便、稳定,具有应用前景。匡长春等利用离子交联法制备去甲斑蝥素壳聚糖纳米粒后,经小鼠尾静脉给药,发现NCDT在肝、脾的靶向指数大于1,而在其他器官靶向指数小于1,说明去甲斑蝥素纳米粒可通过网状内皮系统吞噬作用实现肝脏被动靶向,能够提高药物疗效,降低全身毒副作用。

4、微乳。

研究发现在同剂量条件下,NCTD微乳可在体内较长时间保持较高浓度,在肝、肾中的靶向指数分别为0.43和0.12,表明去甲斑蝥素微乳较去甲斑蝥素注射液增强了药物的肝靶向性,降低了肾脏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药物在小鼠体内的循环时间。

5、脂质体。

脂质体是一种定向药物载体,具有靶向性、长效性,能降低药物毒性、提高被包封药物的稳定性,对治疗恶性肿瘤的靶向给药具有很大的潜力。王登之等开发研制了去甲斑蝥素脂质体,药物剂量减少至常规剂量的1/3,毒性降低了50%,肾毒性可显著的降低。

6、抗体偶联物。

抗人肝癌大鼠单克隆抗体3A5与去甲斑蝥素的偶联物对裸鼠移植人肝癌BEL-7402细胞具有比去甲斑蝥素更强的细胞毒性,静脉给药时,去甲斑蝥素和偶联物对肿瘤的抑制率分别为15%和63%,瘤结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周围给药时,两者的抑制率分别为47%和78%,提示单抗与去甲斑蝥素的偶联物在肿瘤的导向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中药制剂新剂型 篇5

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应用

1.常用药物的药剂学知识

1、防止药物氧化的措施包括(D、以上都是)

2、下列药品属于液体剂型的是(C、搽剂)

3、易氧化的药物包括(A、烯醇类)

4、经胃肠道给药剂型的生物利用度最高的是(A、溶液剂)

5、一般药物注射给药的速度比口服给药要(A、快)

6、药物剂型按形态分为(C、4)类

7、关于剂型的重要性叙述错误的是(C、改变剂型不能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

8、药物制剂基本要求包括(D、以上都是)

9、易水解的药物包括(A、普鲁卡因)

10、对光敏感的药物要有避光措施,主要包括(C、两者均是)

2.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使用——片剂

1、片剂包衣的作用包括(D、以上都是)

2、MgSO4外用溶液剂可(B、消肿)

3、胃肠道给药剂型包括(A、栓剂)

4、按分散系统分类醑剂属于(A、溶液类)剂型

5、属于皮肤给药的剂型是(B、软膏剂)

6、不可掰开服用的是(A、包衣片)

7、可避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的是(B、多层片)

8、MgSO4口服溶液剂可(A、导泻)

9、关于片剂的优点叙述错误的是(C、含挥发性成分的片剂,久贮含量不会下降)

10、MgSO4静脉注射剂可(C、镇静)

3.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使用——胶囊剂、注射剂

1、皮下注射剂多为(A、水溶液)

2、仅供肌内注射的注射剂剂型是(C、混悬型注射剂)

3、水不溶性液体药物,可制成(D、乳剂型注射剂)

4、胶囊剂分为(C、4)类

5、关于胶囊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以上都是)

6、关于静脉给药叙述错误的是(D、油溶液和一般混悬型注射液也可静脉注射)

7、WHO指出每人每年平均注射药品数小于(A、1)种

8、关于注射剂溶媒和附加剂叙述正确的是(D、以上都是)

9、肌内注射剂应小于(C、5ml)

10、(C、皮内注射剂)常用于过敏试验或诊断

4.常用药物剂型的合理使用——缓控释剂型、外用剂型

1、栓剂分(B、3)类

2、正常眼可耐受的pH值为(C、5~9)

3、关于眼膏剂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D、不影响视线)

4、关于缓控释制剂的使用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是(D、以上均错误)

5、栓剂的保存:温度在(B、20)度以下,阴凉干燥处

6、气雾剂的特点不包括(B、药物的稳定性降低)

7、多种滴眼剂一起使用时彼此间隔(B、10)分钟

8、关于滴耳剂的用法叙述错误的是(C、耳浴药液在耳道内停留30分钟左右)

9、关于气雾剂的注意事项叙述错误的是(B、冷藏冷冻)

固体制剂剂型优势分析 篇6

1 固体制剂剂型的优势

1.1 固体制剂剂型特点的物质及结构基础

固体制剂泛指服用后能快速崩解或快速溶解的同体制剂, 如速崩片、速溶片等。它具有以下特点: (1) 与液体制剂相比, 物理、化学稳定性好, 生产制造成本较低, 服用与携带方便; (2) 制备过程的前处理经历相同的单元操作, 以保证药物的均匀混合与准确剂量, 而且剂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3) 药物在体内首先溶解后才能透过生理膜、被吸收入血液循环中。

制剂是根据药典、药品标准、处方手册等收载的应用比较普遍并较稳定的处方, 将原料药物按某种剂型制成的具有一定规格的药剂, 可以直接用于临床治疗或预防疾病, 也可作为其它制剂或方剂的原料。剂型一般指药物制剂的类别, 是药物经加工制成的适宜于预防或医疗的最终应用形式。固体制剂约占全部制剂品种的2/3, 其服用、携带、生产、运输、贮藏方便, 应用广泛。

固体剂型在《五十二病方》中已有记载, 如饼、丸、丹、等。《黄帝内经》中也记载有丸、散等固体剂型。建国以来, 运用现代科学手段对传统剂型进行了发掘、继承和改进。如将水泛丸改为浓缩丸、将粉末片改为浸膏片或半浸膏片、将颗粒剂改为胶囊剂或片剂等。同时借鉴现代药剂理论和现代科技手段, 开发创制了一批新剂型, 从而减少用药剂量、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毒副作用, 丰富了临床用药。

1.2 溶出原理

近年来, 随着新辅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应用以及中、西药制剂理论的发展, 推动了固体制剂的革新, 主要体现在新剂型的开发。如以药物迅放为目的, 用以治疗急症的固体制剂;以延缓药物释放、减少给药次数、避免血药浓度"峰谷"现象为目的的缓释固体制剂;根据病情需要, 以定时定量释放药物的控释固体制剂;以减少毒副作用、增强疗效的靶向固体制剂。

但从总体上来讲, 由于本身所固有的复杂性, 在研究方法和生产技术上与先进国家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基础研究工作还较薄弱, 特别是新剂型的发展, 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制备技术, 大多借鉴化学药品的制剂理论与技术。随着多学科的交叉应用, 固体制剂必将进一步发展。

其中, 溶剂系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药物加压制成扁平成上下面稍鼓圆溶型剂型, 对于优良的溶剂应是含量准确, 重量差异小, 硬度、崩解度要适当;色泽均匀, 光亮美观;在有效期内不变质;符合卫生学检查要求而且溶出度和生物利用度符合要求。除此以外, GMP实施指南中还规定各有关工序工艺、质量的控制要点。对于制造各工序加工设备的单位, 除应熟知GMP的相应要求外, 还应了解GMP实施指南对该工序的相应要求。但是七、八十年代制造的药机设备以及其后仿制的此类型号的设备是由部分中型绝大部分小型旧企业生产。有不少企业, 虽经改造, 厂房或内装修是新的, 但因资金紧张或舍不得扔掉旧的瓶瓶罐罐, 因而凑合着使用, 形成穿新鞋走老路的基本格局。

对于固体制剂在体内的吸收, 提高溶出速度的有效方法是增大药物的溶出表面积或提高药物的溶解度。粉碎技术、药物的固体分散技术、药物的包合技术等可以有效地提高药物的溶解度或溶出表面积。

2 固体制剂对社会发展的优势

2.1 开拓老年用药市场现在许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 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的时代

老年人用药的需求随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而呈上升趋势。而现在的药品一般按照婴儿、儿童 (2~12a) 和成年人3个层次来设计的。婴儿用药明显区别于儿童, 而儿童用药又明显区别于成年人。这种设计忽略了老年人的生理和心理的特殊性。众所周知, 老年人不但在药物学上有变化, 而且在视力、听力、记忆力以及体力上都会有所减弱, 而他们的手经常震颤, 这给服用粉末剂和口服液带来困难。还有一些老人因具有吞咽困难而给口服片剂和胶囊带来麻烦。鉴于此, 固体块制剂, 冻胶状制剂, 口胶速溶制剂以及口腔速崩片等应运而生, 这些新剂型为老年人提供了口服药可选择的形式, 由于片剂具有其他剂型所无法比拟的优点, 所以口崩片、口溶片得到了制药界的关注。

2.2 为研究和发展固体制剂提供经验固体制剂如片剂、丸剂普遍存在着崩解难的问题, 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药效的发挥

若采用新型崩解剂和稀释剂按照速崩制剂的设计思想进行制剂的处方优选, 一定能制出吸收快, 生物利用度高的速效制剂, 必将对固体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产生深远的影响。

3 结语

固体制剂为制剂中最广泛的领域, 因此相对应的新型固体制剂辅料研制、应用、推广将对剂型结构的改变乃至制剂的发展起主要的推动作用。目前, 国内常规制剂质量不高, 较大因素归咎于辅料跟不上剂型生产和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已引起了医药工作者的注意, 并有大量新型高分子辅料正不断涌现, 但进一步扩大各类型的辅料品种及规格仍是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余国瑗.中医方剂的剂型改进研究概况[J].中国杂志, 1991, 16 (3) :182.

[2]侯惠民.新型药物制剂的研究并发[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 28 (2) :86.

片剂新剂型 用法也各异 篇7

口含片与舌下片 口含片又称含片,使用时需含在口腔或颊部。其硬度一般较大,多用于口腔及咽喉疾患,有局部消炎、杀菌、收敛、止痛等作用,能较快发挥药效,如西瓜霜润喉片、草珊瑚含片等。舌下片则是由舌下黏膜直接吸收而发挥全身作用的片剂,可防止消化酶对药物的破坏,也可避免药物的肝脏首过作用,如硝酸甘油舌下片。

咀嚼片 在口中咀嚼或吮吸溶解后咽下的片剂,药物在胃肠道发挥作用或经胃肠道吸收发挥全身作用。适合儿童或吞咽困难患者,如维生素、抗酸药氢氧化铝等。

分散片与泡腾片 分散片遇水可迅速崩解,可口服或加水分散后吞服,也可咀嚼或含服,多用于难溶性药物,制成分散片后吸收加快,生物利用度提高,如阿司匹林分散片。泡腾片是含有泡腾剂碳酸氢钠和有机酸的片剂,遇水可产生二氧化碳气体呈泡腾状迅速崩解,多用于可溶性药物,可口服或外用,如维生素C泡腾片。

肠溶片 指用肠溶性材料进行包衣的片剂,可以控制药物在肠道内定位释放,防止药物对胃的刺激,如阿司匹林肠溶片。服用时应注意整片吞服,以防止肠溶衣破坏。

中药制剂新剂型 篇8

关键词:两性霉素B,作用机制,临床应用,新剂型

真菌感染是临床上较顽固的一类疾病,其一般分为两类:浅部感染和深部感染,后者主要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器官,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近年来,随着长期大剂量广谱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抗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深部真菌已经成为医院感染的第2~4位最常见的病原体[1]。

两性霉素B,又名庐山霉素,是从链丝菌培养液中提取的多烯类抗生素[2]。其抗菌谱广,对所有的真菌几乎都有抗菌活性,对多数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0.02~1.00 mg/L。临床主要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疗效确切,自1958年批准上市迄今已使用近半个世纪,但其耐药菌株仍很少见。然而,尽管两性霉素B抗真菌谱广、活性强,但临床应用的最大问题是其严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肾毒性,长期使用还会导致肾及循环系统损害,表现为蛋白尿、氮质血症、低血钾、贫血等,故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3]。为减少其毒副作用,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剂型,通过改变两性霉素B在体内的代谢和分布,从而减小其毒副作用。如两性霉素B脂质体、磷脂复合物、胆固醇复合物等,这些新型制剂在增大两性霉素B血药浓度、减慢代谢、降低毒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效果,显示了良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就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其新制剂的开发及应用进行回顾和综述。

1 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

两性霉素B的作用机制一般可用Dekuijff&Demel的两性霉素-甾醇类复合体模型来解释,即8分子两性霉素B与真菌细胞膜的麦角甾醇结合,构成的小圆孔连成两列,形成贯通细胞膜的管状小孔。K+、核苷酸和氨基酸等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无用物质或对其有毒物内渗,从而使得真菌生命力下降甚至死亡。其毒副作用则是由于两性霉素B与某些哺乳动物细胞膜上的胆固醇相结合,破坏了动物细胞的细胞膜所致[3]。陈裕充等[4]对此作出了详细阐述。他们认为两性霉素B与细胞膜上的固醇主要存在两种相互作用力:固醇的3位羟基与两性霉素B18位羧基之间的氢键及两性霉素B与固醇分子之间强的范德华作用力。且后者在决定两性霉素B与麦角固醇抑或胆固醇间的特异性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同时,他们还提出两性霉素B与膜上固醇分子的相互作用结果,不但使膜的通透性增高,引起细胞代谢紊乱,而且其还与两性霉素B的氧化作用有关。Brajtburg J等发现两性霉素B破坏细胞的能力可被胞外抗氧剂过氧化氢酶、低氧状态等所抑制[5,6],而Cybulska B等发现胞外前氧化剂等的存在能提高两性霉素B杀灭白念珠菌及原生质体的能力[7,8]。另外,结合在膜上的两性霉素B分子可自身氧化形成自由基。

2 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现状及新剂型的开发

2.1 两性霉素B的临床应用

两性霉素B口服和肌内注射难吸收,且局部刺激性大,因此临床使用的两性霉素B主要为注射剂。但两性霉素B不溶于pH6~7的水中(溶解度小于0.01 mg/ml),脂溶性也较差,因而传统的两性霉素B注射液采用脱氧胆酸钠为增溶剂,将其与两性霉素B按摩尔比1∶2混合。但其在治疗剂量即会出现急性红细胞溶血、严重的肾小管毒性等毒副反应,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9]。为了提高两性霉素B的溶解度及减少其毒副作用,近年来开发了一些新剂型,以期改变其在体内的生物分布,从而提高了两性霉素B的治疗指数。

2.2 两性霉素B的新剂型开发

2.2.1 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有3种,即:AmBisome(两性霉素B脂质体)、Abelce(两性霉素B磷脂复合体)、Amphotec(两性霉素B胆固醇复合体)。

2.2.1. 1 AmBisome(L-AmB)两性霉素B的体内毒性很大部

分直接源自于其与哺乳动物细胞的相互作用,这主要是因为两性霉素B与哺乳动物细胞及真菌细胞的作用类型一致。因此,增加此类药物的治疗指数主要依赖于其对真菌作用的选择性程度[10]。将两性霉素B包封于脂质体内部,可以改变两性霉素B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实验证明将两性霉素B包封入脂质体后增加了其对真菌膜内麦角固醇的亲和力,降低了对哺乳动物细胞膜胆固醇的亲和力,从而增加了药物在真菌感染病变部位的浓度,提高了抗真菌活性,同时大大降低了其对宿主器官的损伤[11,12]。

AmBisome是第一个上市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也是第一个上市的脂质体产品。其由Nexstar公司研制生产,并于1991年首先在英国和爱尔兰上市,随后相继进入欧洲、北美和亚洲一些国家,1997年获FDA批准。AmBisome是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冻干粉针,每瓶含药量为50 mg,含氢化大豆卵磷脂(HSPC)213 mg,胆固醇52 mg,二硬脂酰磷脂酰甘油(DSPG)84 mg,α-生育酚0.64 mg,蔗糖900 mg及琥珀酸盐27 mg[13]。

2.2.1. 2 Abelcet(ABLC)Abelcet为两性霉素B与二肉豆蔻酰

磷脂酰胆碱(DMPC)及二肉豆蔻酰磷脂酰甘油(DMPG)按药脂比1∶2(摩尔比)制成的脂质复合体,且两种磷脂的摩尔比为7∶3。其为扁平带状多层结构,平均粒径为1 600~11 000nm,外观为黄色的混悬液。Abelcet由美国Liposome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并于1995年获得FDA批准。其率先在英国上市,随后相继在欧美部分国家上市。

2.2.1. 3 Amphotec(ABCD)Amphotec为两性霉素B与胆固醇

酰硫酸钠以1∶1(摩尔比)制备而成的胆固醇复合体,其为稳定的胶体复合物,因而又被称为两性霉素B胶体分散体(AmB colloidal dispersion,ABCD)[14]。临床上使用的为其冻干粉针。其在显微镜下观察为圆盘粒子。由Sequus公司生产,其稳定性好,在50℃可保存6个月而不被破坏[15]。同时,ABCD在体内代谢平稳而持续,连续注射时血药浓度波动较小。Fielding等[16]给大鼠注射相同剂量(1 mg/kg)的两性霉素B普通注射液及ABCD,结果发现比起普通制剂,ABCD降低了血浆峰浓度(注射普通注射液后两性霉素B的Cmax=275 ng/ml,而注射ABCD后其为102 ng/ml),延长了血液滞留时间(前者的清除半衰期为10.4 h,后者为27.1 h),且后者在肾脏的(主要毒性靶器官)的分布比前者少3~7倍。同时,当给健康受试者以1.0 mg/kg的剂量单次注射ABCD时,其平均清除半衰期为244 h,当注射剂量为1.5 mg/kg时,其平均清除半衰期为235 h,且血药浓度维持在0.1 mg/L以上达168 h[17]。这为临床控制剂量使患者血药浓度维持在有效浓度范围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2.2 两性霉素B纳米粒的研究

纳米粒药物传递系统的研究是国内外药物新剂型研究中十分活跃的领域。20世纪70年代,Narty等首先将纳米粒作为药物载体[18]。自此以后,纳米粒的研究受到了国内外药学工作者的广泛关注。纳米粒是由高分子物质组成的骨架实体,属固态胶体微粒。将药物包封于不同材料的纳米粒内,可以达到保护药物活性、增加疏水性药物溶解度或提高药物靶向性的目的。陈江汉等[19]采用聚山梨酯-80表面修饰的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制备两性霉素B纳米粒,并研究了其透过血脑屏障的能力及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小鼠的治疗效果。结果发现聚山梨酯-80修饰的两性霉素B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纳米粒具有脑靶向作用,且其对隐球菌性脑膜脑炎具有显著治疗作用。同时,为了避免普通疏水性聚合物纳米粒在体内易被网状内皮系统迅速捕获,从而使得药物纳米粒被快速清除,冯敏等[20]采用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为材料制备两性霉素B长循环纳米粒,并考察了纳米粒对两性霉素B的增溶作用及纳米粒体外巨噬细胞摄取特性。结果发现聚乙二醇-聚谷氨酸苄酯纳米粒可有效增溶两性霉素B,且随PEG比例的增加纳米粒抗吞噬能力增强,有利于两性霉素B非RES部位的转运。

2.2.3 两性霉素B其他新剂型的研究

除了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及纳米粒,目前国内外还进行了两性霉素B其他剂型的相关研究。田青平等[21]制备了O/W型两性霉素B微乳,并考察了其体外经皮渗透能力。结果发现当pH值为5.12,月桂氮酮浓度为1%时,两性霉素B微乳经离体兔皮的JS为4.627μg/(cm·h),经离体大鼠皮肤的JS为4.484μg/(cm·h)。说明两性霉素B微乳有较高的经皮渗透能力,有望开发为经皮给药制剂。同时,刘艳等[22]制备了两性霉素B的聚乙二醇-聚乳酸嵌段共聚物胶束,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聚合物胶束大小均匀,具有球形核-壳结构,其平均粒径范围为28~49 nm,且随着疏水链段的增长,胶束粒径逐渐增大;同时此胶束体外释放缓慢,符合一级动力学特征。

3 展望

上一篇:蒙牛真果粒广告下一篇:男孩表白的情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