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共10篇)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1

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

政府采购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政府采购(以下简称PPP项目采购)行为,维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以下简称政府采购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PPP项目采购,是指政府为达成权利义务平衡、物有所值的PPP项目合同,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按照相关法规要求完成PPP项目识别和准备等前期工作后,依法选择社会资本合作者的过程。PPP项目实施机构(采购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选择合作社会资本(供应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PPP项目实施机构可以委托政府采购代理机构办理PPP项目采购事宜。PPP项目咨询服务机构从事PPP项目采购业务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代理机构管理的有关要求及时进行网上登记。

第二章 采购程序 第四条 PPP项目采购方式包括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竞争性磋商和单一来源采购。项目实施机构应当根据PPP项目的采购需求特点,依法选择适当的采购方式。公开招标主要适用于采购需求中核心边界条件和技术经济参数明确、完整、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府采购政策,且采购过程中不作更改的项目。

第五条 PPP项目采购应当实行资格预审。项目实施机构应当根据项目需要准备资格预审文件,发布资格预审公告,邀请社会资本和与其合作的金融机构参与资格预审,验证项目能否获得社会资本响应和实现充分竞争。

第六条 资格预审公告应当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发布。资格预审合格的社会资本在签订PPP项目合同前资格发生变化的,应当通知项目实施机构。

资格预审公告应当包括项目授权主体、项目实施机构和项目名称、采购需求、对社会资本的资格要求、是否允许联合体参与采购活动、是否限定参与竞争的合格社会资本的数量及限定的方法和标准、以及社会资本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和地点。提交资格预审申请文件的时间自公告发布之日起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

第七条 项目实施机构、采购代理机构应当成立评审小组,负责PPP项目采购的资格预审和评审工作。评审小组由项目实施机构代表和评审专家共5人以上单数组成,其中评审专家人数不得少于评审小组成员总数的2/3。评审专家可以由项目实施机构自行选定,但评审专家中至少应当包含1名财务专家和1名法律专家。项目实施机构代表不得以评审专家身份参加项目的评审。

第八条 项目有3家以上社会资本通过资格预审的,项目实施机构可以继续开展采购文件准备工作;项目通过资格预审的社会资本不足3家的,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调整资格预审公告内容后重新组织资格预审;项目经重新资格预审后合格社会资本仍不够3家的,可以依法变更采购方式。

资格预审结果应当告知所有参与资格预审的社会资本,并将资格预审的评审报告提交财政部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备案。

第九条 项目采购文件应当包括采购邀请、竞争者须知(包括密封、签署、盖章要求等)、竞争者应当提供的资格、资信及业绩证明文件、采购方式、政府对项目实施机构的授权、实施方案的批复和项目相关审批文件、采购程序、响应文件编制要求、提交响应文件截止时间、开启时间及地点、保证金交纳数额和形式、评审方法、评审标准、政府采购政策要求、PPP项目合同草案及其他法律文本、采购结果确认谈判中项目合同可变的细节、以及是否允许未参加资格预审的供应商参与竞争并进行资格后审等内容。项目采购文件中还应当明确项目合同必须报请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在获得同意前项目合同不得生效。

采用竞争性谈判或者竞争性磋商采购方式的,项目采购文件除上款规定的内容外,还应当明确评审小组根据与社会资本谈判情况可能实质性变动的内容,包括采购需求中的技术、服务要求以及项目合同草案条款。

第十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资格预审公告、采购公告、采购文件、项目合同中列明采购本国货物和服务、技术引进和转让等政策要求,以及对社会资本参与采购活动和履约保证的担保要求。

第十一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组织社会资本进行现场考察或者召开采购前答疑会,但不得单独或者分别组织只有一个社会资本参加的现场考察和答疑会。项目实施机构可以视项目的具体情况,组织对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的资格条件进行考察核实。

第十二条 评审小组成员应当按照客观、公正、审慎的原则,根据资格预审公告和采购文件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进行资格预审和独立评审。已进行资格预审的,评审小组在评审阶段可以不再对社会资本进行资格审查。允许进行资格后审的,由评审小组在响应文件评审环节对社会资本进行资格审查。

评审小组成员应当在资格预审报告和评审报告上签字,对自己的评审意见承担法律责任。对资格预审报告或者评审报告有异议的,应当在报告上签署不同意见,并说明理由,否则视为同意资格预审报告和评审报告。

评审小组发现采购文件内容违反国家有关强制性规定的,应当停止评审并向项目实施机构说明情况。

第十三条 评审专家应当遵守评审工作纪律,不得泄露评审情况和评审中获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

评审小组在评审过程中发现社会资本有行贿、提供虚假材料或者串通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向财政部门报告。

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受到非法干涉的,应当及时向财政、监察等部门举报。

第十四条 PPP项目采购评审结束后,项目实施机构应当成立专门的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工作组,负责采购结果确认前的谈判和最终的采购结果确认工作。

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工作组成员及数量由项目实施机构确定,但应当至少包括财政预算管理部门、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以及财务、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涉及价格管理、环境保护的PPP项目,谈判工作组还应当包括价格管理、环境保护行政执法机关代表。评审小组成员可以作为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工作组成员参与采购结果确认谈判。

第十五条 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工作组应当按照评审报告推荐的候选社会资本排名,依次与候选社会资本及与其合作的金融机构就项目合同中可变的细节问题进行项目合同签署前的确认谈判,率先达成一致的候选社会资本即为预中标、成交社会资本。

第十六条 确认谈判不得涉及项目合同中不可谈判的核心条款,不得与排序在前但已终止谈判的社会资本进行重复谈判。

第十七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预中标、成交社会资本确定后10个工作日内,与预中标、成交社会资本签署确认谈判备忘录,并将预中标、成交结果和根据采购文件、响应文件及有关补遗文件和确认谈判备忘录拟定的项目合同文本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进行公示,公示期不得少于5个工作日。项目合同文本应当将预中标、成交社会资本响应文件中的重要承诺和技术文件等作为附件。项目合同文本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内容可以不公示。

第十八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公示期满无异议后2个工作日内,将中标、成交结果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进行公告,同时发出中标、成交通知书。

中标、成交结果公告内容应当包括:项目实施机构和采购代理机构的名称、地址和联系方式;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中标或者成交社会资本的名称、地址、法人代表;中标或者成交标的名称、主要中标或者成交条件(包括但不限于合作期限、服务要求、项目概算、回报机制)等;评审小组和采购结果确认谈判工作组成员名单。

第十九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30日内,与中标、成交社会资本签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的PPP项目合同。

需要为PPP项目设立专门项目公司的,待项目公司成立后,由项目公司与项目实施机构重新签署PPP项目合同,或者签署关于继承PPP项目合同的补充合同。

第二十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PPP项目合同签订之日起2个工作日内,将PPP项目合同在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指定的政府采购信息发布媒体上公告,但PPP项目合同中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的内容除外。

第二十一条 项目实施机构应当在采购文件中要求社会资本交纳参加采购活动的保证金和履约保证金。社会资本应当以支票、汇票、本票或者金融机构、担保机构出具的保函等非现金形式交纳保证金。参加采购活动的保证金数额不得超过项目预算金额的2%。履约保证金的数额不得超过PPP项目初始投资总额或者资产评估值的10%,无固定资产投资或者投资额不大的服务型PPP项目,履约保证金的数额不得超过平均6个月服务收入额。

第三章 争议处理和监督检查 第二十二条 参加PPP项目采购活动的社会资本对采购活动的询问、质疑和投诉,依照有关政府采购法律制度规定执行。

项目实施机构和中标、成交社会资本在PPP项目合同履行中发生争议且无法协商一致的,可以依法申请仲裁或者提起民事诉讼。

第二十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应当加强对PPP项目采购活动的监督检查,依法处理采购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

第二十四条 PPP项目采购有关单位和人员在采购活动中出现违法违规行为的,依照政府采购法及有关法律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第四章 附则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2

1 PPP模式概述

所谓的PPP模式实际上指既含有政府资本, 又含有社会资本的模式, 在PPP模式下, 政府与社会主体之间是合作伙伴关系, 由此得来的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建设[1]。PPP模式中政府通过特许经营或股权合作等方式实现与社会资本利益实现共享, 其要义在于实现长期合作, 共同分担风险。

2 将PPP模式应用到政府采购项目中的必要性

之所以将PPP模式应用到政府采购项目中, 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第一, 有利于减轻政府财政支出压力。PPP模式是一种公私合作的融资模式, 政府采购项目需要花费大量资金, 而政府财政有限, 尤其是县级市政府采购项目较多, 资金流量较大, 政府根本无力承担, 但这些采购项目又是不可缺少的, 随着PPP模式的应用, 社会资本的流入, 使得政府财政压力得以减轻, 社会主体也因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市民的认可与赞许[2]。

第二, 有利于投资主体向多元化转变。在PPP模式被应用以前, 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投资的主体为政府, 政府经常因财力或技术限制无法保证采购项目按时完成, 而在PPP模式下社会主体的参与, 不仅可以为政府提供资金支持, 还能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 这对投融资体制改革顺利推进也有一定好处。

第三, 有利于资源互补。在PPP模式下政府可以将自己的优势资源展现给社会主体, 社会主体也可以将自己的资源提供给政府, 这样不仅有利于互利的进一步实现, 还可以用最有效的资本换取高品质的服务[3]。

第四, 有利于风险优化。在政府采购项目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但由于政府缺乏良好的风险预警机制与防范机制, 很容易损害政府利益, 在PPP模式被引入到政府采购项目中以后, 社会主体便会将风险预警与防范机制应用到政府采购项目中, 有效减少了不必要风险的存在, 同时也降低了政府融资难度, 强化了项目融资稳定性, 政府自身所承担的风险大大降低, 并拥有一定的控制权。

3 PPP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推行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PPP模式已经成为我国政府采购项目中常用模式之一, 但并不意味着该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推行中不存在任何问题, 通过研究发现, PPP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推行中的应用还存在以下问题。

3.1 股权问题

由于PPP模式中含有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 所以一个项目中就有两个主体, 因PPP模式下资本主要应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所以, 政府规定社会资本入股股份不能超过51%, 也就是说采购项目的主导权依然被政府掌握, 社会主体并不具有控制权利, 从这一角度讲, 保证了政府的主体性, 但从另一角度却可以发现, 社会主体在该模式下并不具有主导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社会主体参与城市建设的积极性, 社会主体也会因此减少或不再参与政府采购项目, 这对县级市政府采购项目的开展可谓是巨大打击, 采购项目运作效率也会因此降低。

3.2 社会资本成本过高

社会主体为确保自身发展, 经常需要向金融机构借贷资金, 即便社会主体借贷资金主要用于政府采购项目, 金融机构出于对自身利益的保护, 降低借贷风险, 依然要求社会主体通过抵押或质押的方式完成借贷, 再加上我国现有金融竞争体系并不完善, 这样一来就增加了社会主体融资成本, 并打击社会主体融资信心。

3.3 定位不准

在很多政府采购项目中, 经常因定位不准, 总是将PPP模式推行当做减少债务危机的措施, 这样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 而PPP模式被应用到政府采购项目中是为了做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它并不是解决政府债务危机的有效方式。在PPP模式发展到成熟阶段以后, 不管是数量还是投资比都将控制到20%以下, 这样一来根本无法解决政府债务危机[4]。

3.4 信誉问题

通过对政府采购项目中的PPP模式研究发现, 由于其中涵盖了政府资本与社会资本, 但有时政府会因资金不足, 无法正常支付工程款, 这时社会主体也会因多种因素影响无法结清相应钱款, 在这种情况下施工企业不得不状告政府与社会主体, 而社会主体往往会成为第一被告对象, 进而带来信誉危机。在研究了导致政府与社会主体的信誉问题以后发现, 政府之所以会无法支付工程款多与资金管理不善或领导班子变动有关, 而这些往往又是不能避免的, 但社会主体无法支付工程款则与其过于追求利益有直接关系, 他们希望从中谋取更多利益, 进而导致工程项目合理性得以降低[5]。

4 PPP模式下政府采购项目顺利推行的对策分析

4.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之所以PPP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推行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主要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有直接关系, PPP模式在我国推行时间并不长, 而我国又正处于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关键时期, 部分法律法规也不健全, 其中包括与PPP模式相关的法律法规。因此, 相关部门应联系我国政府采购项目实际情况, 构建完善的法律法规, 涉及法律法规建设方方面面, 不仅要从合同签订入手, 还要关注与法律法规相关的争议内容, 减少不必要的纠纷[6]。同时, 无论是参与PPP模式的政府还是社会主体都要严格按照采购法要求工作, 确保利益均衡, 实现义务对等, 避免出现失衡的情况。

4.2 政府加大监管

政府监管是推行PPP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政府采购项目中, 政府作为项目的发起者与付款人, 有权参与项目监管, 政府的工作是为大众服务, 不需要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而PPP模式中的社会主体则并非完全不获取利益, 面对这一现实就需要政府加大监管, 制定完善的监管措施, 深入到采购项目各个阶段, 并将社会资本监管作为重点, 避免社会主体在项目开展中出现问题, 如果放松相应的监管, 不仅会降低项目质量, 还会带来一定的安全威胁, 更会导致项目失败, 弱化整体效果。

4.3 加强与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的联系

为进一步促进PPP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中的推行, 尤其是在县级市政府采购项目中的推行, 这就需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社会资本等的联系, 鼓励金融机构能够与社会主体构建合作关系, 这样一来, 社会主体便可从金融机构中获取必要的发展资金, 有更多的闲置资金用于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 实现自身发展, 同时社会主体也会看到与政府合作的好处, 并主动参与到政府采购项目中。此外, 政府也要适当降低社会主体的融资难度, 拓宽其融资渠道, 如:为与政府采购项目合作的好的社会主体放宽融资政策, 或者成为该企业融资担保人, 这样也可以增强金融机构出借资金的信心, 社会主体在融资中没必要抵押资产, 这也是增加社会主体资金流动性、强化资金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社会主体的市场竞争能力也将得以显著提升[7]。在与金融机构合作的过程中, 为保证可以从金融机构中获得必要的发展资金, 无论是政府还是社会主体都要将真实的财务信息提供给金融机构, 金融机构在确定信息真实以后, 也有信心与政府或社会主体合作, 在合作中诚信必不可少,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项目顺利完成, 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4.4 构建良好的信誉机制

对于PPP模式来说, 主要参与者是政府与社会主体, 为保证采购项目顺利推进, 两大参与者就要相互信任, 真诚以待。政府是为大众谋福利, 社会主体则是借助政府的力量宣传自己, 提高自身在社会上的知名度与影响力, 如果社会主体不能坦诚相待, 目标也无法实现。所以, 在PPP模式下, 政府应做到采购透明, 让大众了解采购的各个细节, 自觉接受大众监督, 增强大众对政府的工作信心。而社会主体则要将自身真实情况反映给政府, 以便政府做好前期论证, 这样一来, 政府的工作信心也将增强, 无论对政府工作开展, 还是对社会主体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 由于社会主体众多, 能够与政府合作的社会主体也很多, 政府在选择合作对象时, 应做到公平公正, 避免出现刻意偏袒的情况,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增强社会主体信心, 促进采购项目顺利完成。

5 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得知, PPP模式已经在我国逐渐发展起来, 并成为政府工作的一部分, 参与其中的主体也将获得属于自己的利益。因此, 应重视PPP模式在政府采购项目中的推行。但由于多种因素影响, 我国的PPP模式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本文结合实际情况从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府加大监管、加强与金融机构及社会资本的联系、构建良好的信誉机制等四方面提出了有利于PPP模式发展的措施, 希望能为相关人士带来有效参考, 真正发挥PPP模式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徐玉环.PPP与政府采购[J].招标采购管理, 2014 (11) .

[2]杨宇, 王媛媛.基于PPP工程采购模式的工程项目合同体系结构的初步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 2015 (05) .

[3]张雨.新形势下PPP项目政府采购方式探讨[J].中国政府采购, 2015 (05) .

[4]李开孟.PPP模式下政府购买服务的新内涵[J].中国投资, 2015 (10) .

[5]蒋修宝.PPP模式下的政府采购[J].中国政府采购, 2015 (10) .

[6]李丽红, 陈昶.PPP项目落地难的解决对策研究——基于招标采购视角[J].招标采购管理, 2016 (02) .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3

[关键词] 基础设施BOT/PPP政府保证政府责任

一、基础设施的作用及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状况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条件,同时也是城市经济正常运转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制约因素。供水为居民提供水源,供气为居民提供煤气,便利的交通使城市居民的出行更为方便,因此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决定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经济发展的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迅速,基础设施也不断的跟进,但是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基础设施状况显然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存在的挑战主要有:基础设施的存量不足、基础设施管理体制不完善等。因此迫切需要政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二、BOT/PPP模式在基础设施中的应用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是一种带资承包的方式,其涉及的领域一般为投资规模大、经营周期长、风险大的基础设施项目。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最早开始将这种方式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因为进入20世纪80年代,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瓶颈。BOT投融资方式正是这种融资方式与各国基础设施建设现实需求相结合的产物。世界上的一些著名工程,如英吉利海峡、澳大利亚悉尼过海隧道和香港东区港九海底隧道工程都是通过BOT方式进行的。BOT模式在上世纪80年代引入中国,有效地缓解了政府用于基础设施资金不足的状况,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三、BOT/PPP项目中的政府责任

1.BOT/PPP模式对政府的益处

作为一种吸引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融資模式,与传统的政府作为单一投资者的模式相比,对政府而言,有许多的益处:

(1)BOT模式减少了项目对政府财政预算的影响,使政府能在有限的财力下,优化资源配置,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此外,BO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模式,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

(2)BOT模式降低和转移了政府的负债风险。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投资巨大,尤其是大型基础设施项目,且伴随着各种风险,如生产运营和管理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等。任何一种风险都会对公共财政收支平衡造成极大的影响,采用 BOT方式,由于BOT项目大多由项目发起人或者项目公司自行筹集资金并承担投资风险,无须政府提供融资担保。因而不至于加大政府的债务负担,同时,转移了大部分的风险到社会资本层面,从而起到了降低政府负债的风险、平衡收支、优化政府投资结构和降低成本的作用。

(3)BOT模式由于极大地吸引一国的民间资本和外国资本,特别是外资的广泛参与,一方面可以缓解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另一方面,有利于吸收先进的设计、施工和管理技术。

2.客观形势要求政府承担责任

政府财政不足以满足公众对于基础设施的需求,而BOT/PPP模式却很好地弥补了政府在这方面的作用。但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性质决定了企业或者个人不能代替政府的位置,公共利益的代表和公共事务的处理还需政府承担,因此在BOT/PPP项目的整个运作过程中,政府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3.政府在基础设施BOT/PPP项目中的责任(见表)

4.我国政府在BOT/PPP项目中应承担的责任

我国政府也应参考国外的相关经验,结合中国的情况建立起我国BOT/PPP项目运作的政府职能体系,可考虑的方面有:

法律规制与政策支持:制定适合BOT项目发展的宏观政策、规范BOT项目操作程序;规范特许权协议,明确政府的义务;完善BOT特许权授予制度;培养BOT专业人员。自上世纪80年代BOT模式引入中国,政府通过各种形式的文件规定来规范BOT项目的运作,经过20年的实践,政府已经有一套经验,目前已经是将这些经验规范化、文件化,最终纳入到法律的体系中,使得BOT方式在我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环境保障与资金支持:创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提供规范而有竞争性的投标环境;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政府有必要创造一个良好的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投资环境,使投资者有信心投资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的发展。

政府保证与政府信用:我国政府应该在这方面加大力度。首先要根据国情,确定哪些风险可以由政府承担,进而确定由哪一级的政府承担,其次严格的守信用,稳固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最终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强烈需求。

四、小结

BOT项目是风险高、运作复杂的项目,利益相关者众多,BOT机制的出发点就是通过充分利用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互补优势来达到风险的有效分担,进而达到风险-收益平衡的状态。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作为BOT模式的重要参与方,也相应的承担一定的责任,主要集中在法律规制与政策支持、环境保障与资金支持、政府保证与政府信用等方面。鉴于目前中国的投资环境、我国政府尤其要在政府保证和政府信用方面加大力度,使投资者有信心投资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满足公众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促进中国的经济持续、快速、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佰洲郑边江: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演变与创新.2006:9

[2]赵国富王守清:城市基础设施BOT/PPP项目社会评价方法研究.建筑经济,2006,(12):113-116

[3]胡同泽唐琪:基础设施建设BOT模式下政府角色定位.改革与战略,121页.2005年增刊

[4]李倩周栩:BOT建设项目中政府职能浅析.湖南商学院学报(双月刊),2004年9月第11卷,第5期,50

[5]刘晓君白蔬李涛:BOT项目融资中的政府定位思考.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4卷第一期.45页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4

项目库管理的通知》的一些理解

近期主要财政金融政策出台的文件较多,通读《关于规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管理的通知》。现将本人理解的与公司融投资业务有关的一些具体规定进行摘录,并加入个人的理解分析,希望对公司的投融资业务有所助力。

这个文件读完之后,个人的感觉主要是政府为规范PPP项目库而专门制定的文件。

一、关于包装规范。严格新项目入库标准。具体而言就是三项标准:

1、是判别项目类型,对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实施的项目,不应入库。不适宜采用PPP模式,即商业地产开发、招商引资等项目;涉及国家安全或者重大公共利益以及仅有工程建设而无实质性运营的项目等。这一项规定本人认为主要是防止地方政府将商业地产项目变相包装入库(如商业CBD的建设开发等),另外是仅仅为了建设而建设包装PPP,无实质运营内容。

2、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到位,即通常所讲的项目立项手续和采购程序是否合规,是否符合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手续。虽然目前参与招投标的PPP项目通常情况下都已经具备完善的前期合法性手续,但出于防范风险考虑,在项目跟踪、投标前期还是需要对项目的合法性程序、手续资料进行提前摸底,确保项目合法。目前公司现有的要件主要采用中标后找项目实施机构取得的方式获取,前期由于市场体系无要求,要件取得总体处于滞后状态,存在一定的风险,应建立项目前期合法性手续筛查机制,防范风险。

3、是否建立按效付费机制,此项规定对地方政府的影响主要是对可行性缺口补助PPP项目的财政承受能力包装进行了规范,避免政府付费出现阶段性剧烈波动;另一方面对于社会资本方进入运营维护期之后的绩效考核权重进行了加重,“项目建设成本必须参与绩效考核且实际与绩效考核结果挂钩部分占比必须超过30%”,意味着政府为保障PPP项目运营维护期社会资本方的正确履职,又补充了一道枷锁,防止社会资本只建设不运营,或者将运营内容整体转包从而规避运营。

二、关于追溯清理。对于已经入库但不符合上述条件的项目,以及已经落地但“不符合规范运作要求的”项目进行清理,除上述三个方面外,主要有:

1、未按规定转型的融资平台公司作为社会资本方的(如XX发展投资有限公司);

2、采购文件中设置歧视性条款(萝卜招聘);

3、未按合同约定落实项目债权融资的(结合实践经验,此项主要问题在于付费主体为区县级财政的PPP项目,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通常对于一般财政预算收入小于30亿元的财政独立的区、县PPP项目惜贷,导致截止目前大量区县级PPP项目融资无法落地);

4、未按时足额缴纳项目资本金、以债务性资金充当资本金或由第三方代持社会资本方股份的(此项内容主要是清理无一定资金实力的社会资本方,对于传统“先低价中标,再变更谈判”)的项目营销思路,是一个封堵,PPP项目合同通常在实施方案的框架内签订,且在一定范围内投资额的超支由社会资本方承担,采用变更索赔等方式进行PPP项目承接的,除了面临投资额不能轻易突破的困难,而且存在PPP合同对资本金出资的苛刻要求。)

5、政府提供兜底或固定收益承诺等形式的担保;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5

威环财采[2006] 5 号

环翠区财政局关于印发

《威海市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

管理办法》的通知

区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威海市财政局《威海市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管理办法》转发给你们,并提出以下补充意见,请遵照执行。

一、我区使用单位按照项目验收的要求,完整、真实地签订《环翠区政府采购验收报告》;

二、本办法自该通知发布之日起施行。

附件:《威海市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管理办法》

二00六年四月三十日

主题词 政府采购 合同履约 办法 威海市环翠区财政局办公室 2006年4月30日印发 威海市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

合同履约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的管理,保护政府采购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政府采购信誉,促进政府采购工作规范有序地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有关政府采购的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威海市政府采购活动中货物、服务和系统集成网络工程采购项目的验收和合同履约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威海市及各市、区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履行对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的监督管理职能。

第四条 采购人和供应商应当依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全面履行政府采购合同。

本办法所称采购人,是指提报政府采购项目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

本办法所称供应商,是指参与政府采购活动,并获得政府采购合同的签约人。

第五条 政府采购合同是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的主要依据。

采购人和供应商应当按照中标、成交通知书确定的事项签订政府采购合同;中标、成交通知书对采购人和供应商均具有法律效力,中标、成交通知书发出后,采购人或供应商拒绝签订或延期签订政府采购合同的,应当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政府采购合同一经签订,非经同级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书 面同意,采购人和供应商不得私自就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供货或完工日期、技术规格以及其他的合同条款进行变更。

第六条 采购人享有以下权利:

(一)负责验收货物、工程和服务;

(二)签署《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

(三)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要求供应商提供售后服务;

(四)投诉举报供应商不履行政府采购合同约定的行为;

(五)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七条 采购人履行以下义务:

(一)货物到货或工程、服务完工后,48小时之内必须负责验收完毕;如果不能按时验收的,应当给供应商出具供货或完工证明;

(二)按照项目验收的要求,完整、真实地签署《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的有关内容;

(三)如有特殊情况无法按照规定时间验收完毕的,需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提交书面延期验收申请;采购人未经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延期验收的,每延期一日按照合同价款的3‰向供应商支付赔偿金;因为延期验收致使供应商遭受损失的,采购人按照损失金额的100%赔偿供应商;

(四)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八条 供应商享有以下权利:

(一)货物送达交货地点或工程、服务完工后,要求验收;如果不能按时验收的,要求采购人出具供货或完工证明;

(二)验收不合格的,在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交货或完工日 期前重新供货和施工;

(三)根据合格的《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在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时间内要求支付合同款;

(四)采购人不验收或不在规定时间内验收的,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付款申请,要求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支付合同款;

(五)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其他权利。

第九条 供应商履行以下义务:

(一)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按时、保质、保量提供货物、工程和服务;

(二)按照政府采购合同的约定,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

(三)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送达《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

(四)法律、法规和政府采购合同规定的其他义务。第十条 采购人不验收或不在规定时间内验收的,供应商向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提出付款申请后,经查证属实,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无条件地给供应商办理合同价款支付手续,由此给采购人造成的一切后果由采购人自行承担。

第十一条 政府采购项目验收由采购人负责,大型或技术复杂的特殊项目,经采购人申请,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后,可以委托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或中介机构负责验收事宜,验收费用由提出申请的采购人承担。

第十二条 采购人负责验收的货物、工程和服务,如果因技术要求、质量等问题与供应商发生分歧,由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 构委托国家认可的质量检测机构或中介机构负责检验。供应商提供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技术要求、质量等问题达不到政府采购合同要求的,检验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全部由供应商负担;供应商提供的货物、工程和服务项目技术要求、质量等问题达到政府采购合同要求的,检验费用以及其他相关费用全部由采购人负担。

第十三条 《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是合同履约监管和支付合同价款的主要依据,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采购人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

2、供应商名称、联系人、联系电话;

3、验收的项目名称、内容;

4、验收项目的数量、技术规格、配置是否符合报送的《政府采购计划》要求;

5、交货或完工时间;

6、验收结论;

7、验收时间;

8、验收小组成员签字,并加盖采购人公章;

9、《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送达时间、送达人。第十四条 采购人与供应商不得串通提供虚假的《威海市政府采购验收报告》,如有查实,将按照政府采购法律法规的规定给予行政处分和处罚,构成犯罪的,提请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各市、区财政部门可以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政府采购项目验收和合同履约管理办法报威海市政府采购 管理办公室备案。

第十六条 本办法由威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负责解释。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6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是指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项目实施对当前及今后财政支出的影响,为PPP项目财政管理提供依据。

开展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有利于规范PPP项目财政支出管理,有效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实现PPP可持续发展。“通过论证”的项目,各级财政部门应当在编制预算和中期财政规划时,将项目财政支出责任纳入预算统筹安排。“未通过论证”的项目,则不宜采用PPP模式。

每一全部PPP项目需要从预算中安排的支出责任,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例应当不超过10%。省级财政部门可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确定具体比例,并报财政部备案,同时对外公布。

1、财政能力论证的政策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国发〔2014〕43号)、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文)、国务院《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年96号文)等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2、财政能力论证的方法论依据:依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

3、财政能力论证的目的:通过对XXPPP支持基金覆盖的项目包清晰识别、测算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以下简称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责任,科学评估在基金范围内的项目实施对当前和今后财政收支平衡状况的影响,评估PPP项目的财政责任支出预算对财政的承受能力,规范PPP项目的各项财政支出管理,有序推进项目的投资管理,防范和控制财政风险。

PPP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报告目录

第一章 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概述

一、财政承受能力论证释义

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目的

三、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内容

(一)主要参与方

(二)论证对象

(三)论证范围

(四)论证基准日

四、财政可承受能力论证依据

(一)国务院政策文件

(二)财政部政策文件

(三)发改委政策文件

五、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

第二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概况

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背景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基本情况

(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名称

(二)实施机构

(三)授权主体

(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产品和服务

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经济技术指标

(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选址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投资

(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1、建设期

2、特许经营期

(四)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资本金比例及资金来源

第三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运作方式

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建设运营模式

二、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公司股权情况

三、授权及合作期限

(一)授权

(二)合作期限

四、风险分配框架

五、社会投资人投资回报模式

(一)可用性付费(二)运营服务费

(三)政府对项目的支出责任

(1)政府对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的资本金支出责任

(2)运营期付费责任(3)政府支付方式

六、价格调整机制

第四章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风险及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存在的风险与合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一)风险的定义

(二)政府购买服务项目风险的特点

1、风险的多样性

2、风险的偶然性

3、风险的阶段性

4、风险的渐进性

二、财政承受能力影响因素

(一)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

(二)财政内部因素

1、财源结构不合理是形成地方财政风险的经济因素

2、不合理的财税体制

3、债务负担日益沉重是财政风险不断累积的直接因素

4、地方财政过度扩张有可能加剧地方财政风险

第五章 财政支出责任的识别和测算

一、财政支出责任识别

(一)股权投资支出责任

(二)运营期支出责任

(三)风险承担支出责任

(四)配套投入支出责任

二、财政支出责任测算

第六章 财政承受能力评估

一、财政支出能力评估

(一)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收支情况

(二)XX市XX区未来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三)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PPP项目实施对财政支出的影响

二、行业和领域均衡性评估

三、财政承受能力评估结论

第七章 信息披露

附图、附表:

1、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工作流程图 图

2、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目标段范围 图

3、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实施模式示意图 表

1、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暨城乡环卫一体化PPP项目风险分配基本框架

2、政府各年付费规模 表

3、财政对本项目的支出责任

表4、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总收入 表5、2012-2016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表6、2016-2045 年XX市XX区财政一般预算支出预测

PPP项目政府主体会计核算探究 篇7

PPP模式(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为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或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以特许经营权的方式与社会私人组织合作。

目前,国际上对于PPP模式并没有清晰的统一分类。我国财政部于2014年11月29日发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实行)》指出,PPP项目运作方式主要包括委托运营(O&M)、管理合同(MC)、建设—运营—移交(BOT)、建设—拥有—运营(BOO)、转让—运营—移交(TOT)和改建—运营—移交(ROT)等。具体运作方式的选择主要由收费定价机制、项目投资收益水平、风险分配基本框架、融资需求、改扩建需求和期满处置等因素决定。

根据财政部对PPP项目运作方式的说明,并结合最终项目资产的私有化程度,可将PPP项目划分为外包类项目、特许经营类项目和私有类项目,详见表1。

注:表格内容根据国家发改委官网PPP项目专栏发布的典型案例整理。

PPP项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表1中的PPP项目一般被认为是广义的PPP项目,而本文所研究的PPP项目是狭义的,仅指特许经营类项目。

为加快推广PPP模式,更好地鼓励和引导社会投资,国家发改委于2015年7月发布了13个PPP项目的典型案例,供有关方面参考借鉴,详见表2。

鉴于PPP项目运作程序繁多,实施过程复杂,为了方便探讨,本文在解读13个典型案例的基础上,总结PPP项目的典型运作机制,如图1所示。政府委托政府投资方(通常为国有投资公司)和社会资本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共同设立SPV(项目公司),由政府担保,SPV向银行融资并负责项目的建设维护和运营,特许经营期满后SPV将项目资产无偿或有偿移交给政府。

二、PPP项目政府主体会计核算问题的提出

(一)PPP项目政府主体会计核算的意义

2015年4月7日财政部发布的《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第三十三条指出:“财政部门按照权责发生制会计原则,对政府在PPP项目中的资产投入,以及与政府相关项目资产进行会计核算,并在政府财务统计、政府财务报告中反映;按照收付实现制会计原则,对PPP项目相关的预算收入与支出进行会计核算,并在政府决算报告中反映。”但对于如何具体核算,可靠地反映PPP项目的财务状况,该文件并未说明,这不利于政府真实地向公众报告其公共受托责任履行状况。针对该问题,实施PPP项目政府主体的会计核算显得尤为重要。

(二)政府PPP项目会计核算的规范

财政部于2015年10月23日颁布了《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规定了政府会计分别由以收付实现制核算的预算会计和以权责发生制核算的财务会计构成,于2017年1月1日实施。《基本准则》提出了政府会计要素包括预算会计中的预算收入、预算支出和预算结余三个要素,以及财务会计中的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费用五个要素,并规定了政府应于期末分别编制政府决算报告和政府财务报告。

2015年12月2日,财政部发布了《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操作指南》),用于规范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工作,并在其中列举了与政府部门会计报表项目相对应的会计科目。

随后,财政部于2016年7月6日发布了关于政府会计存货、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具体会计准则。《政府会计准则第3号——固定资产》(以下简称《准则3号》)中规范了固定资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

PPP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政府是通过特许经营权和担保补贴等形式于特许经营期届满时取得资产,因此对于PPP项目的会计核算应采取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模式进行。由于正式的具体准则和制度尚未出台,本文在依据《基本准则》、《操作指南》和《准则3号》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IPSAS)和企业财务会计相关规定进行研究。

(三)PPP项目的资金运动

会计核算的对象是特定主体以货币表现出来的资金运动,因此在研究政府主体关于PPP项目的会计核算之前,应先清楚PPP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资金运动。通过对13个典型案例的解读以及对PPP项目典型运作机制(详见图1)进行总结,可得到PPP项目在实施过程中的典型资金运动(详见图2)。

三、PPP项目政府主体会计核算

(一)PPP项目作为政府固定资产确认的必要性

《基本准则》中资产的定义为:资产是指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PPP项目中的基础设施是由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建设的,符合条件“政府会计主体过去的经济业务或者事项形成的”;在项目资产运营期间,虽然基础设施是由项目公司负责维护运营等,但政府在其中起着定价监管和最终控制的作用,符合条件“由政府会计主体控制的”;为公共提供便利和服务,完成政府部门为人民服务的职责,可视作基础设施带来服务潜力,符合条件“预期能够产生服务潜力或者带来经济利益流入的经济资源”;同时,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综上所述,PPP项目所建设的公共产品应作为政府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这也符合《准则3号》对固定资产的定义。

(二)PPP项目的政府会计核算

1. PPP项目的前期准备。

PPP项目一般由政府发起。在项目正式实施前,政府应对项目科学评估,同时开展物有所值和财政承受能力评价,之后便进入项目准备阶段。在前期准备环节,由于无法确定PPP项目是否可以达到预期结果并给政府带来未来经济收益或服务潜力,在权责发生制体系下,并不符合资本化的条件,因此可将PPP项目识别或准备阶段的支出归为费用。

2. PPP项目的确认。

(1)政府担保的确认。为提高融资效率,政府会为项目公司的贷款提供担保,因提供担保而承担的未来负债的可能性及数额难以确定,所以发生的支出不应计入预计负债,可作为或有负债在财务报告中披露该担保事项。同时为了准确地披露政府的隐性债务,应于每年会计年度终了重新测量可能性是否发生变化,若项目公司经营状况发生恶化,则需通过“预计负债”科目予以确认。

(2)固定资产的确认。在项目筹建期间,由于不可抗力等因素的存在,PPP项目能否正常完工无法确定。政府获得资产的所有权是以授予项目公司特许经营权的形式获得的,若项目未完工,特许经营权就无法保证能实现。因此,项目筹建期间,政府不应将PPP项目确认为资产。某些PPP项目并不完全依靠SPV融资,而是政府作为非营利性主体会拨款给第三方并授权其代为投资。依据《操作指南》对于会计科目的规定,此部分支出应计入经费支出(未形成资本的其他资本性支出部分),在项目完工确认资产时转出。

项目完工当年,政府会计主体应将PPP项目确认为资产。《准则3号》中提到,政府会计主体应当以成本对固定资产进行初始计量,其中外购的固定资产成本是购买价款、税费和支付的可归属于该项资产的费用,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成本是资产交付使用前所发生的全部必要支出。然而在PPP项目中,拥有资产所有权的政府可能并没有投入资金或是只投入少量资金,此时以历史成本计量显然是不合理的。同时参考《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32号——服务特许权协议:让渡方》(IPSAS 32)第十一款中对服务特许资产的相关规定,项目资产的初始计量金额可依据项目完工当年的公允价值确认。

(3)政府补助的确认。项目正常完工并进入运营期间,取得了特许经营权的项目公司负责项目资产的运营维护。为了保证项目公司能收回投资并取得正常盈利,除了在特许经营期内允许其向使用基础设施的第三方收取一定费用,项目公司还会取得政府给予的一定补助。补助的形式有两种:一是政府每年拨付一定数额的资金给项目公司;二是在年收益达不到预计数额的情况下,政府拨付差额资金给项目公司作为弥补。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两种补助都是以资产所有权的移交为条件的,相关会计处理不能简单地按照传统意义的政府补贴支出处理方式进行。

实际上,政府并不是无偿地给项目公司补偿或准许其向使用基础设施的第三方收取使用费,而是以项目资产的未来收益作为交换。在政府准许项目公司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的情况下,政府应付项目公司的补偿被转移给了支付使用费的第三方,政府赋予的项目公司向使用者收取使用费的权利可确认为一项经营负债。因特许经营期较长,经营负债的初始计量金额可依据项目运行开始时的预计收入以项目内含报酬率折现的现值确认。

依据《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28号——金融负债的定义》(IPSAS 28)以及《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29号——金融负债的确认和计量》(IPSAS 29),政府每年固定拨付给项目公司的资金应确认为金融负债并进行后续计量,确认金额为拨付金额按照项目内含报酬率折现的现值。

对于项目收益达不到预计数额时政府给予的差额补偿,政府可在项目运营开始时对项目进行评估,并依据收到差额补偿的可能性进行确认。若收到差额补偿可能性较大且数额可以估计,可依据《国际公共部门会计准则第19号——或有负债的确认和计量》(IPSAS 19)的规定,按现值计入预计负债;若可能性较小或金额不确定,则仅在财务报告中进行披露。差额补偿的可能性应在每年会计年度终了进行重新预测,并及时进行纠正。对于政府采用的其他方式的补贴,如税收优惠等,应在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

(4)会计分录。PPP项目完工当年应确认为资产,会计分录为:借记“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科目,贷记金融负债类、经营负债类、经费支出类科目和“预计负债(差额补偿形成的)”等科目,差额记入“其他业务成本”或“其他业务收入”科目。

3. PPP项目的计量。

(1)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在项目资产达到预计可使用状态时,政府按照项目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计量,并在其使用寿命内进行折旧,若无其他证据显示年限法不合适,就选用年限法计提折旧。同时政府应在使用过程中每年至少一次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对已发生的减值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公共基础设施减值准备”科目。若合同约定项目资产的维护修理是由项目公司负责的,发生的更新改造修理等后续支出,符合资本化的,借记“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同时将被替换的账面价值予以扣除,若发生的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政府不做会计处理;如果合同约定项目资产的维护修理由政府负责,同时发生的支出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记入“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科目,同时将被替换的账面价值予以扣除,若发生的支出不符合资本化条件,做相关费用处理。

(2)负债的后续计量。政府在确认资产的同时,也应确认相关的金融负债、经营负债或预计负债。对于金融负债,可根据IPSAS 29的规定采用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同时按项目内含报酬率确认费用,借记金融负债类科目和“财务费用”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对于政府承担的经营负债,应在特许经营期内根据项目公司每年收取的使用费相应地减少经营负债,同时确认收入和财务费用,借记经营负债类科目和“财务费用”科目,贷记“其他业务收入”科目。对于政府因差额补偿确认的预计负债,也应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若初始计量时作为或有负债进行披露,同时在特许经营期间发生了差额补偿支出,则借记“其他业务成本”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

特殊情况下,特许经营权可能是企业每年向政府付费获得的,根据IPSAS 29,政府应按项目内含报酬率将收到的资金折现确认金融资产,同时根据授予项目公司向使用者收费的权利确定经营负债,并按资产的公允价值入账,借记“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科目和金融资产类科目,贷记经营负债类科目,差额记入“营业外收入”或“营业外支出”科目。特许经营期间,金融资产按摊余成本进行后续计量,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金融资产类科目和“财务费用”科目。

(3)资产移交或报废的计量。特许经营期满后移交资产时,发生的有关移交费用若是由政府承担,可确认为资产,若是由项目公司承担,政府不做会计处理。

若因政府方面的原因导致资产提前报废,如城建规划的改变等,则政府承担损失并给予项目公司补偿,发生的支出应冲减金融负债、经营负债和预计负债的账面价值,借记金融负债类、经营负债类科目和“预计负债”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差额记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科目。同时终止固定资产的确认,借记“固定资产清理”和“累计折旧”科目,贷记“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科目。若资产提前报废是项目公司方面的原因造成的,如资产质量不合格、经营问题等,则损失由项目公司自己承担,政府应将金融负债类、经营负债类科目余额和“预计负债”科目余额转入“固定资产清理”科目,差额计入其他业务收入或其他业务成本。

5. PPP项目的报告和披露。

根据《基本准则》和《操作指南》的规定,政府应于每个会计年度末编制政府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财务分析,财务报表至少应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费用表、当期盈余与预算结余差异表、净资产差异表和附注。对于PPP项目资产,政府应在政府财务报告中披露资产的折旧年限、折旧方法及其确定基础,政府和项目公司应享受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情况,以及资产最后移交的时间,对于未来可能影响预计负债和金融负债确认的事项及可确定性也应进行披露。

四、案例说明

2014年年初,P市政府授权A公司(国有投资公司)与B公司合资成立C公司,C公司与市政府签订特许经营合同,合同规定,由C公司负责P市地铁3号线的建设,项目完工后由C公司维护运营并向使用者收费,特许经营期为30年,不包括2年建设期。在特许经营期间,市政府对C公司的维护运营及票价制定进行监管,特许经营期满后,C公司将地铁3号线项目整体无偿交付给市政府。

2015年12月地铁如期完工并进入可使用状态,共耗费100亿元,工程实施之前,A公司代表市政府为项目投资70亿元,剩余30亿元由C公司向银行贷款,政府为此项贷款担保。完工后的地铁3号线公允价值为100亿元,经专业机构预测,2016年、2017年和2018年地铁票价收入和地铁内广告运营收入总和分别为1亿元、1.2亿元和1.5亿元,自2019年起总收入平均每年上涨9%。若年收入低于1.5亿元,差额由市政府补偿。

该项目内含报酬率为8%,预计使用年限40年,期末无残值。不考虑政府与A公司结算及资产计提折旧的会计处理,会计处理如下(金额单位均为亿元):

1.政府拨款委托A公司投资。借:经费支出类科目70;贷:银行存款70。

2.地铁完工,2016年年初确认资产。借:固定资产——公共基础设施——地铁3号线100,其他支出业务成本10.65;贷:经费支出类科目70,金融负债类科目,经营负债类科目

3.2016年年末。①确认收入。借:财务费用3.19(39.93×8%);贷:其他业务收入1,经营负债类科目2.19。②给予项目公司差额补偿。借:财务费用0.06(0.72×8%),金融负债类科目0.44;贷:银行存款0.5。

4.2017年年末。①确认收入。借:财务费用3.26[(39.93+2.19)×8%];贷:其他业务收入1.2,经营负债类科目2.06。②给予项目公司差额补偿。借:财务费用0.02[(0.72-0.44)×8%],金融负债类科目0.28;贷:银行存款0.3。

5.2018年年末确认收入。借:财务费用3.42[(38.65+2.09+2.06)×8%];贷:其他业务收入1.5,经营负债类科目1.92。

6.2016~2045年经营负债的计量。采用实际利率法,按摊余成本对经营负债进行后续计量,如表3所示。

单位:亿元

注:因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数据计算存在误差,2045年财务费用1.88亿元为倒挤所得。

7.披露与报告。政府应在每个会计年度末对外公布财务报告,说明有关地铁3号线的财务信息,同时政府为银行贷款所做的担保应在财务报告中予以披露,并在每个会计年度终了重新预测。另外,地铁3号线的使用年限、折旧方法等信息也应在财务报告中披露。

五、结语

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财务会计能够充分反映政府财务状况及对公众的受托责任,并通过财务报告有效地传达给公众,这是必要且可行的。因此本文针对PPP项目在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财务会计中的确认、计量、报告和披露做了一些探讨。

因双体制运行的政府会计准则刚刚出台,具体准则未确定,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每年发生的实际差额补偿是无法准确预测的,这与项目当年的收益以及项目公司的运营有很大关系,而初始计量的预计负债是在项目运营伊始预测的,那么差额如何纠正;初始计量的经营负债金额是根据预测项目运营的收益得到的,而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及特许经营期较长使得预测并不准确,那么每年发生的实际收益和预测的差额该如何处理;项目内含报酬率的确定是否科学等。

参考文献

董丽洁.我国PPP项目会计核算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14.

孙燕芳,张连营,韩海峰.公共项目公私合伙制中政府保证的会计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4).

茹立晨.政府会计改革相关研究:政府会计核算体系[D].昆明:云南大学,2015.

李晶.权责发生制下政府BOT项目的会计核算探析[J].中国注册会计师,2013(8).

财政部.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财政部令第78号,2015-10-23.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金[2014]113号,2014-11-29.

顾玉萍.权责发生制下政府交通基础设施类资产会计核算[J].财会通讯,2015(25).

财政部.关于征求《政府会计准则第××号--存货(征求意见稿)》等四项政府会计具体准则意见的函.财办会[2015]22号,2015-11-29.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部门财务报告编制操作指南(试行)》的通知.财库[2015]223号,2015-12-02.

财政部.关于印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论证指引》的通知.财金[2015]21号,2015-04-07.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8

停靠站项目建议书

相对于政府传统项目开发模式及公共融资方式,PPP项目有以下比较优势:

1、提高公共财政使用效率 PPP项目一般由社会私人资本或者联合体融资建设及运营,提供公共服务。共用财政投入很少,较好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这对公共财政短缺的情况下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比较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捆绑了建设和经营,并以服务和产出付费,使得私人部门能够发挥最大的能动性,通过创新、自我施压等避免项目成本超支。在风险管理上的合理分配和良好的合作机制也使得项目失败的概率大大降低,避免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2、保障项目和公共服务质量 评审中标的私人资本或联合体组建项目公司建设项目并提供公共服务。联合体一般是由建设方、融资方、运营方组成的利益共同体,它比传统开发模式具有更好的内部协调能力。另外,很多PPP项目通过引进国际知名建设、管理机构,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有利于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

3、实现合作双方互利共赢 合理的PPP模式可以平衡公私双方的权责利。在风险分配上遵循“最优承担”原则,即将风险分配给最有能力承担的一方。同时,全寿命周期特点使得合同具有较大的灵活空间,风险共担、收益共享的机制既能维护共用部门的利益,也能最大限度满足私人资本的诉求。

PPP项目在第一个项目识别阶段,项目发起时需要提供《项目建议书》。项目建议书是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第一步,尤其对于投资规模大、社会影响广泛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项目建议书主要是从项目自身的客观条件方面考察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一般由项目发起人向发改委部门报送,提出立项申请,发改部门审查通过后下达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经批准的项目建议书是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作为拟建项目立项的依据。项目建议书的批复单位应为国家或地方发改委。

项目建议书大纲

一、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概况

(一)、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名称

(二)、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规模

二、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必要性

(一)、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现状及预测

(二)、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必要性

三、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规划

(一)、拟建地点

(二)、建设方案

(三)、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进度安排

四、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一)、政策条件

(二)、建设区建设条件

(三)、建设技术条件

五、城市公交停靠站项目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方案

(一)、投资估算

(二)、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

六、经济效果和社会效益的初步估计

(一)、经济效果

1、财务评价

2、国民经济评价

(二)、社会效益

1、环境影响

2、社会影响

政府采购项目申请报告 篇9

有两种写法,一是直接写“采购申请报告”,另一是在“采购申请报告”前加上内容,如“电脑采购申请报告”等。

2)称谓

顶格写明接受申请报告的单位、组织或有关领导。

3)正文

正文部分是申请报告的主体,首先提出要求,其次说明理由。理由要写得客观、充分,事项要写得清楚、简洁。

4)结尾

写明惯用语“特此申请”、“恳请领导帮助解决”、“希望领导研究批准”等,也可用“此致”“敬礼”礼貌用语。

5)署名、日期

个人申请要写清申请者姓名,单位申请写明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注明日期。

更多相关优秀文章推荐:

政府PPP项目采购管理办法 篇10

1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PPP模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最初为了解决政府财政紧缺的问题而发展起来的PPP模式,目标逐渐变为提高公共服务质量和效率、寻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并在国外发展得日趋完善。

自20世纪70年代末始,英国开始推行民营化,私人部门开始广泛参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992年,英国财政部正式提出采用PFI ( Private Finance Initiative) 模式将私人部门引入到公共项目中。目前,基于PPP模式的投资项目已经贯穿英国政府活动的各个领域。英国财政部是PPP的主管部门,财政部下属的英国基础设施局( Infrastructure UK, IUK) 全面负责PPP工作。在地方政府层面,英国财政部与地方政府协会联合成立了地方合作伙伴关系组织( Local Partnerships) ,独立于财政部,以市场化的方式进行投资。 英国PPP模式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做到了权责明晰、重视绩效、流程标准化,同时,为了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在选择项目时确定了项目重点和优先顺序,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并且定期审核机制和仲裁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澳大利亚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运用PPP模式。成立了全国性的PPP单位,即澳大利亚基础设施局( IAU) ,负责全国各级政府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和政策。其PPP模式的特色在于: 首先,对PPP项目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标准,并建立了严格的审计和绩效评级机制,从法律上保证了私人利益的实现,即私人部门有权在政府违法操作时进行起诉,维护自身权益。其次,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引入联合体发起人,对服务实行全面综合管理,确保在项目的各个层面上的管理方法都符合高质量服务标准。最后,政府采取主动让利和审核通过立刻付款两种方式鼓励私人部门进行投资,极大地推动了项目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末,公私合作模式被引入日本,并通过借鉴英国的PFI模式得到快速发展。在此期间,日本相继建立了PFI推进委员会、日本PFI、PPP协会等专业机构管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日本PFI主要由地方政府( Local Gov- ernment) 推动,有大约75% 的项目是由地方政府执行; 收入来源主要是政府部门供给,少部分由使用者付费; 在PPP模式的选择上大多选择BTO而不是被其他国家广泛应用的BOT,前者面临着课税的问题,综合体现了日本 “强政府” 的固有观点。同时,日本PFI项目的采购方式主要以公开招标和邀请招标为主,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项目的透明性与公平性,降低了内部腐败发生的可能性。

在建立政府PPP机构、健全PPP模式的相关法律、鼓励民间咨询机构的发展等方面均有所成就,值得我国借鉴。 国外大部分国家都没有关于PPP项目的专项法律法规,通常采取在透明的环境下,以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最大化为原则,通过相关的政府采购法律和财政部的相关规范进行规范调整,确保PPP模式得以成功运用。我国可积极借鉴其他国家对PPP模式的探索与应用中的成功经验,并认真总结其运行过程中的失败教训,为我国PPP模式的项目管理体制建设做好准备,发展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 “中国式PPP模式”。

2在PPP模式中我国政府的职能履行现状

PPP模式下的参与方主要有政府、私人部门和公众。公共项目不同于私人部门的盈利项目追求利润最大化,而是追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实现共赢。在此模式下,私人部门的活动空间是由政府设定的,政府居于主导地位,可以发挥主动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就在一部分公共事业,如公共交通、污水处理、道路、桥梁等中加入了私人部门的投资。总体来看,国内对于PPP的认识在不断提高, 并逐步在更多的公共项目领域加以尝试。PPP模式对于提高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率,减轻财政压力的成效初显,但仍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后期的不断探索与运用。

从管理机构上看,中国财政部目前已成立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PPP模式推广的监管职能。但在PPP模式推广中,两者分工不清,在具体工作中存在职能交叉问题,造成PPP监督管理机构的独立性不强、权责不清等问题。同时,政府部门作为直接投资者和经营者,承担投资风险的同时又担任监管者和调控者,负责稳定国内的政治和经济环境,这很容易使政府在具体的工作中产生混淆。

从法制建设上看,历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多项鼓励和引导私人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促进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的政策文件,2013年以来更是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并且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大大加速了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但总体来看,我国关于PPP模式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完善,存在地区化、稳定性较差、法律阶位低、缺乏权威性、内容上概括性太强、缺乏针对性等问题。

从政府管理观念看,我国政府仍难以摆脱对公共项目全权负责的固有观念,私人部门发挥管理、技术以及人才等优势的空间较小。PPP项目实施的初衷并不是简单地发展新型基建新项目融资形式,而是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政府管理观念的转变和对PPP模式的正确理解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政府应当尽快完成管理观念的转变,即由公共项目唯一的决策者与投资者,转变为与私人部门合作的参与者和监督者,给予私人部门充分的自主权。

总体而言,我国政府在PPP模式中管理机构分工有待明确、法制建设仍需健全、管理观念亟待转变,政府内部腐败、职能失效的情况时有发生,对于适合我国的PPP管理模式还有待探索。

3完善我国政府在PPP模式中的职能与定位

下面针对我国政府在PPP模式运作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提出几点改进建议。

3. 1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是PPP项目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PPP模式法律和制度制定的研究较少, 公私合作方面的立法明显滞后于实际工作的需要。政府在制定相关的法律和政策法规时,应注意新旧制度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全面涵盖PPP项目所涉及的领域,保证项目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3. 2完善风险分配机制

风险的分配与承担是PPP模式实现的核心要素。在实践中应该协调好私人部门逐利性与公共项目公益性两者间的关系。原则上,风险应由最能控制风险发生的一方承担,属于经营活动自身产生的,如建设风险、经营风险等,由私人部门承担,而超出投资者控制范围的风险,如法律风险、利率风险等,则应由公共部门独立承担,或由公私双方通过平等协商共同分担。同时,对风险的承担应该设有上限,并引入风险补偿机制来平衡风险与收益。

在对待不同领域的项目上,应对该领域的特征加以挖掘,选择合适的实施方式来分配风险,具体可分为BOT、 “BOT + 政府补助”、 “BOT + 政府股权合作”三种形式,分别适用于经济效益好、经济效益不好但通过政府补助能达到收支平衡或微盈利、经济效益差的BOT项目,力争做到 “对症下药”。

3. 3对私人部门进入PPP项目提供支持

推广PPP模式并不意味着政府完全退出基础设施领域, 不是简单的 “国退民进”,而是与私人部门共同合作来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当前,私人部门进入基础设施领域时,仍然存在一些不切合实际的技术条件、人员资格、注册资金等实际门槛,在与外国投资者的竞争中常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严重制约了国内私人部门参与PPP项目的意愿和能力。

针对上述情况,政府应当认识到PPP项目的复杂性和长期性,在确定自身职责的前提下,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实现政企分离,使得私人部门真正起到作用。 在此基础上,政府可以继续出台优惠的特许权政策,比如允许投资者进行广告、商业及房地产的开发,进一步扩大投资者的盈利空间。

3. 4审批程序优化,保证项目的可持续性

公共部门应当简化审批程序,提高项目资源利用的有效性,减少行政审批周期,审慎核准项目,建立一个简洁有效、明确合理的项目执行方案。同时,在项目有效期内,应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与监督职能,积极稳定相关政策与法规的可持续性,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时及时调整项目的性质或规模,避免由于政治原因导致的项目终止甚至取消。

3. 5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使投资机制公开透明

首先,政府在做好项目储备和筛选工作的同时,及时向社会公开发布项目信息,并如实披露项目有关风险; 其次, 采用招标、竞争性谈判等竞争方式公开透明地选择私人部门,通过打分机制将信用状况良好、融资实力较强的私人部门甄选出来,避免 “走后门”的情况发生; 最后,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相关部门、事业单位等机构作为PPP项目的实施方案制定主体,必要时应充分听取社会公众和专家意见,做到全民参与,民主制法。

3. 6加强监管,保证将政策落到实处

政府应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管体系,将所有涉及的利益相关方纳入监管的范围,重点防范内部腐败,建立一个适合项目长期发展的程序和相应的监管规则,并进一步建设项目有效期内的风险追踪和调控机制,做好项目跟踪服务,依法开展检查、验收和责任追究等活动,建立健全私人资本投资公共项目的信用记录,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职能。

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PPP模式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在世界各国寻求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公共服务效益的背景下,主张私人资本进入公共项目的 PPP模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进一步发展。政府一直是公共项目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同时也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起者与监督者。文章就PPP模式下政府在公共项目中的职能与定位进行探讨,并对主要的问题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PPP模式,政府职能,公共项目

参考文献

[1]彭芳,祝小宁.PPP模式下我国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职能转变[J].四川兵工学报,2008(4).

[2]宋丹.现阶段我国政府在PPP项目融资模式中的职能与作用研究[J].北方经济,2007(2).

[3]孟春,高伟.PPP模式的国际经验与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4-05-26.

[4]叶晓甦,徐春梅.我国公共项目公私合作(PPP)模式研究述评[J].软科学,2013(6).

[5]沙骥.PPP模式在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4.

[6]姜凌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J].中国市场,2015(13).

上一篇:《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教学设计下一篇:车队安全员安全工作责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