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发展(共10篇)
一、当前中国行政法的新气象
传统的行政法是以法院的司法审查为中心的,采取的是一种隔岸观火的态势。但这而临着一些困境:传统的行政立法似乎越来越容易被规避,如我国的行政许可法以及先前的行政处罚法实施的具体情况步{不理想;法院传统的程序化审查,也容易被形式化所规避。在这样的背景下,当前行政法的触角开始有限度的进入行政过程,即使这可能被灌以“僧越行政”的骂名。
当前,公共服务理念得到宣扬。公产理论,特许经营,重新进入人们视野。对行政过程的适当关注开始导致了管制或者规制研究的兴起。许多人开始各自关注公共行政中的某一个方而。这大大增强了行政法的现实活力,让行政法变得不那么虚无缥缈,而显得鲜活起来。
二、各国行政法近年的发展
中国行政法的这些新气象有自身因素,但更多的是受到来自世界范围内行政法一些重大发展的影响,因此,很有必要对行政法制发达国家行政法发展中一些重要的动向加以关注。
(一)美国行政法
在美国,行政不再仅仅是传统的“传送带’,角色,而罗斯福时代的“专家模式”现在也存在着很多疑难。美国行政法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是:“行政法的功能不再是保障私人自主权,而是代之以提供一个政治过程,从而确保在行政程序中广大受影响的利益得到公平的代表。”也就是利益代表模式。行政自由裁量的泛滥,以及行政法传统模式在控制自由裁量行为上的软弱与失利,是行政法利益代表模式兴起的重要原。利益代表原则被视为一种解决具体行政正义问题的技术之一[’[。戴维斯认为美国行政法正进入发展的第四、第五阶段,人们把关注点集中到了非行政机关作出决定的程序的公正性、效率性和效力问题;关注规章的制订过程的技术性和民主性的融合,特别是近年来一些管制机关为了宣布它们是新政府管制部门的一员而过分依赖规章的制定程序。但内斯特认为美国己经经过了第五阶段,而进入第六阶段,即是对现代管制政府的随处可见的管制现象的反应[2]。
(二)英国行政法
在整个20世纪.英国都否认存在一个独特的行公法体系。但是.近年来.法院在公法事务和私法事务之间从概念上作出了明确的区分.许多欧n[法律都建立在承认公法与私法之分的基础上。不过.有观l从认为.公法迄今仍然躲在私法的夹缝中生存.公法应当表述出自己独特的法律科学基础。
英国行政法领域存在着两种风格。一种风格是规范主义。规范主义风格的根源在于分权理想以及使政府服从法律的必要性的信念。另一种风格是功能主义。它将法律视为政府机器的组成部分.体现着一种进化式变迁的理想。能动的国家往往被视为对不断增长的社会道德化的一种表达。
应该说功能主义是一种当代视角。在20世纪开始.行政法正从契约迈向公共行政。似乎意味着关注点应该从个人则产保护迈向公共行政。功能主义思想都试图把行政法的主要关注点从控制和权利引向功能和效率。新近的公共选择理论主张政府失灵是和市场失灵一样普遍的现象。功能主义风格有时候也会迷失方向。自由规范主义开始有了市场[3[。现在.英国行政法也开始从传统的红灯理论转向绿灯理论。防火比灭火更加“有效率,[l4]
(三)法国行政法
日前在法国.传统的主权理论现在开始遭到了严厉的质疑和批评.法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莱昂·狄骥宣称:主权理论己经破产.主权概念己经为公共服务的观念所取代。现代行政法的基础开始变化。行政法的基础不再是命令而是组织。行政法己经逐渐变得相对的客观.政府的权力实际上得到了加强.不过.权力的这种强化是通过分散化的趋势而得到了平衡。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公用事业的运营委托给某一位在政府控制下的活动的个体公民。与公共服务的分散化趋势相步{行.另一种相类似的发展趋势是政府活动的产业化一也在不断拓深.在某些领域可以授子一个特别产业组织以特许经营权。公共服务的概念和制度保障了私人特许行业为满足公共需求而提供的正常服务.也保障了政府直接提供的公共服务[s在法国理论界.公产理论独树一帜开始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进一步关注[6]
三、中国行政法的重构
近年来.行政法在世界范围内的发展也深刻影响了中国行政法的发展。我们必须把这些发展成果纳入到我们的行政法框架之中。行政法由于它如迷宫一般的复杂性.当前无法制定出一部行政法法典。但在理论上.我们可以有法典式的框架思维.让它显得相对地清晰起来。本文把中国行政法的传统结构划入总则部分.新的发展划入分则部分。
(一)主流传统上的结构(总则部分)
1.行政法的初步宏观阐释一一动态的平衡而非机械的排序
我国行政法的基本理论经历了“管理论一一控权论一一平衡论”这么个发展过程。
罗豪才先生的平衡论试图以一种平衡来结束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之间的“在水一方’,的分离.推动行政过程从权威型行政到服务型行政[7]。但这种平衡是我们难以以一种统一的标准说清楚.所以也就有了理论的纷争与现实的质疑。但解决问题的最终途径只能是基本的共识。现代行政法不对自由与秩序在总体上作简中一机械的直观排序.而是在许许多多的个案中.行政法灵活的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案例与潜规则的研究就很重要。
2.行政法的中观阐释一一合法合理原则下的人文精神
行政法的中观层而在于行政法的原则。行政合法性原则也可以归结为行政法治原则。可以包括二个原理:法律的保留,法律的优先,司法审查[8[。行政法最重要的努力是把行政尽可能地置于法治之下,以警惕行政权的过分强大,保护相对人的权益,注重以人为本。行政法的第二个基本原则是行政合理性原则。它要求行政机关在自由裁量作出行政决策的时候,至少是谨慎的。
3行政法的微观阐释-一追求完备而不封闭的具体制度系统
行政法具体的制度在微观上更进一步的实现着行政法的追求,即尊重行政效率的同时,最大可能的保护相对人的权益,也实现着社会秩序的要求。目前具体制度的框架为:行政组织法,行政程序法,具体行政行为法,行政救济法。现在我国相关的行政立法发展很快,但相关的立法实效值得检讨。仅仅靠一部立法就解决某个领域所有问题的思路也值得商榷。
(二)中国行政法新的突破(分则部分)
1.分则的内容
分则部分讨论的是公共服务主要部门的具体行政法问题。比如水资源的.利用,电力系统,铁路系统等公用事业的行政法的贯彻、知识产权领域行政法的规制等等。在这些具体的领域,传统上虽有涉及但不够深入,部门之间的特性彭显不够。现在,在具体的研究路径上,我们开始更好切入行政过程,传统隔岸观火的行政法考察方式己经不能适应当前行政发展的需要。
2.具体的研究方法
这时候的考察遵从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思维。在选择切入的方法时,行政法不再画地为牢,政府规制理论,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中的分析方法一定程度上得到应用。在这个意义上讲,它的行政法律性质似乎从传统的角度看,就不那么纯粹了。但从另一个意义上讲,这难道不是行政法的一个新的动力与活力所在吗?
3思维范式的改变
对具体部门的研究以现实主义为导向,表现出一种更加务实的态度,行政法学人要求对中国行政法治的进一步发展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而传统的行政立法在现实中经常受到各种形式的规避的情况,如行政许可法施行后,以内部审批规避行政许可;行政处罚法施行后,以收费规避处罚等。所以以中一纯的不断立法是无法有效解决现有问题的,而目前对行政法律实效的考察彭显了它的极度重要性。在这个具体的考察中,那些原则上没有法律约束力但有实际效力的行为规则,即“软法”也被纳入了我们考察的视野。
参考文献:
[1][美」理查德·B斯图尔特.美国行政法的重构[M[.北京:商务印书馆,
[2J[美】肯尼思·F沃伦.政治体制中的行政法[M】北京:中国人民人学出版社,.
[3][英」马J·洛克林.公法与政治I[.论[M[.郑戈‘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
[4][英】卡罗尔·哈洛I[.查德·罗林斯.法律与行政[M[.杨伟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5][法」莱昂·狄骥.公法的变迁[M[.郑戈,译.辽海出版社倦风文艺出版社,
[6]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人学出版社,.
[7]罗豪才.行政法的核心与理论模式[J】.法学,2002(8).
一、中国行政法的热点问题
行政法主要是用于调整行政关系和监督行政关系, 其中最重要的是调整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的关系, 而对于如何调整双方的关系、权利和义务, 学术界存在着管理论、控权论和平衡论的争论。管理论强调政府进行集中管理, 行政的重点在于如何运用行政权更好地控制政权;控权论强调对行政的监督和控制, 但是忽视了行政相对人可能滥用权利的情况和如何激励行政机关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当前比较符合我国行政特点的是罗豪才教授提出的平衡论, 即当代行政法要在监护行政主体依法行政的同时来保证公民的合法权益, 对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进行有效激励和制约, 实现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 以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平衡轮适应当代行政法制的发展和中国社会的需要。
而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也是行政法的热点问题之一, 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表述, 而且不能形成一定的共识, 总结起来能多大数十条, 这些学者提出的行政基本原则在称谓和内容上有所区别, 但是大多数都是指向行政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目前行政基本原则上处于百家争鸣的状态, 受到多方热议。伴随着行政法改革的推进和人民法律意识的增强, 公众参与进入大众的视野, 公众参与行政的呼声日益高涨。另一方面, 我国公众参与不足, 公众主人翁意识淡薄, 公众参与机制不合理;政府由于知识和信息的缺乏经常好心办坏事, 没有公众的正常参与, 政府决策难免出现失误。这都促使着公众参与到行政领域, 需要公众参与到行政规划、行政立法、行政文件制定等问题上。
二、中国行政法的发展趋势
(一) 行政法制观念进一步更新
一个社会的行政法制观点具有相对稳定性, 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行政法制观念不适应社会正当性的时候, 必须进行更新和发展, 以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笔者认为, 中国行政法法制观念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法治观念:现代行政法不仅需要形式法治, 重视行政法律规范的作用, 还需要实质法治, 确保行政法律规范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价值观念。平等观念:我们要转变行政机关与公民存在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身份差别的错误观念, 在法律面前, 行政机关和公民在法律面前都是平等的, 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平衡观念:将“平衡论”作为行政法制的主要观念, 行政法要兼顾公私利益, 确保权利和义务的并重。
(二) 行政法价值取向更加合理
行政法价值取向影响着行政法制模式, 现代行政法的价值取向要注重秩序、公平和效率、自由的关系, 促进社会更加和谐。在中国行政法建设中, 既要处理好个人自由与法律责任、社会责任的关系, 也要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自由发展和秩序维护的关系, 既要重视个人的自由发展, 也要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三) 行政法权利结果趋于平衡
调整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关系是中国行政法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我们要维护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动态平衡, 一方面促进双方利益的均衡化发展, 另一方面也要注意权力结构均衡的动态变化, 要根据经济、政治、文化的具体条件均衡市场和政府、公民权利和行政权力的动态平衡, 保证宏观调控的作用, 维护社会资源的公平分配, 促进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发展。
(四) 行政救济方式更加完善
有权必有责, 有损伤必有补偿, 是西方行政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一个国家行政救济的完善程度代表着其公民权利的保障程度。要想推进依法行政, 还要做好行政救济工作, 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信访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行政赔偿等已有的行政救济方式, 将各种救济方式统筹协调起来, 建立完善的行政救济体系。同时要进一步保证行政复议机构的独立性、扩大行政赔偿的范围, 维护公民的正常权利。
参考文献
[1]丁邦开.21世纪中国行政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1, 04:35-39.
[2]徐继敏.中国行政法发展:现状、瓶颈与思路[J].法治研究, 2012, 05:53-61.
[3]李洪雷.中国行政法 (学) 的发展趋势——兼评“新行政法”的兴起[J].行政法学研究, 2014, 01:112-119+126.
[4]本刊编辑部.中国行政法学发展评价 (2010-2011) 基于期刊论文的分析[J].中外法学, 2013, 04:680-698.
一、现状分析——行政诉讼检察之路越来越不能回应现实的需求
把行政检察定位于行政诉讼检察,检察机关监督的对象首先是法院。其次,在审查法院判决、裁定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过程中,发现行政机关尚有违法行为没有被审判监督时,也可以对行政机关进行检察监督。检察机关对行政机关的这种监督方式纯粹是对审判权监督制约行政权的遗漏补缺。
检察机关可以对审判权进行监督,可以通过对审判权制约行政权的遗漏补缺达到对行政权的间接监督。对于行政权进行间接检察监督是否足够?是否需要对行政权直接进行检察监督?这是现实迫使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因为在我国人大下的一府两院架构中,政府的行政权是最强大的。现阶段,政府与老百姓之间的矛盾也是最多的。由于历史及现实的诸多复杂因素,法治政府建设缓慢,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不按规章制度办事的现象客观存在。主要表现:一是不作为。有些地方和部门对群众反映的问题麻木不仁,视而不见,遇到矛盾总是绕着走,常常导致小问题拖成大问题,小矛盾酿成大矛盾,一般事件演化成恶性事件。二是滥用职权。少数地方政府为了“维稳”,对上访群众采取截访、办学习班、劳教等“非常措施”屡见不鲜。三是程序违法。“钓鱼执法”就是典型。执法人员采用引诱、欺诈、胁迫甚至暴力的方式取证,违反执法程序的基本要求。
检察机关作为宪法赋权的法律监督机关,对行政权运行中出现的这些违法现象,不能法律监督缺位,应当有所作为,回应社会的现实需求。为此,检察机关对行政检察需要重新定位,不能再局限于行政诉讼检察,不能只对行政诉讼进行法律监督,要拓展法律监督,要把行政权的运行直接纳入法律监督视野。
二、理性选择——强化对行政权监督、弱化对审判权监督
在我国的权力架构中,在人民代表大会下设立政府、法院和检察院。检察机关作为专门法律监督机关,监督的对象自然是政府和法院。也就是说,检察机关应当对行政权和审判权的具体运行进行法律监督。但是,相比较而言,应当重点强化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弱化对审判权的法律监督。强化对行政权的法律监督是由行政权运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的。行政权具有自由裁量性、主动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它与其他国家权力相比更具有自我膨胀、扩张的倾向,更具有滥用的可能,由此决定了行政权更需要被监督和制约。实践表明,权力机关对行政权运行的具體事项承担监督职能是力不从心的;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是远远不够的;审判权虽然可以监督行政权运行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但由于审判权特有的被动性和中立性,只能有限地对行政权进行审判监督,难以更大范围地担当起监督行政权的重任。检察机关作为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具有法律监督权能,有资格和能力对行政权的运行进行监督,尤其是对违法行政行为进行监督,这既是权力也是义务。
检察机关弱化对审判权的监督,并不是因为审判权相对于行政权是弱势权力。检察机关弱化对审判权的监督是由审判权运行的内在规律所决定。审判毕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审判权应当独立运行,享有足够的审判权威。检察机关对审判权的运行应当谦抑、克制,还应当积极为审判权的运行发挥护卫作用,为实现司法公正保驾护航。
三、现实选择——探索对行政执法权监督、适度加强对审判权监督
(一)监督行政——探索对渎职行政执法行为进行法律监督
行政权的范围很广,既有行政执法,还有行政立法和行政司法。按照深圳的提法,还将行政权分为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检察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鉴于法律规定的有限性,我们建议在现有法律模式下,可以探索对渎职行政执法行为进行监督,因为这个口子比较小,容易深入,而且具有一定的法律依据。在这方面取得成效后,再逐步扩大对行政权监督的范围。《刑法》第九章专门规定了渎职罪,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的,达到一定程度,都涉嫌刑事犯罪。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渎职犯罪的侦查本就是检察机关的法定职责。对于行政执法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枉法,但不够刑事犯罪的,检察机关可以将此作为行政检察的内容。对于需要行政处分的,可以向行政监察机关发出相应的检察建议;对于违法行政行为,可以向行政机关发出纠正违法通知;对于怠于履行职责的行为,可以向行政机关发出督促履行职责类的检察建议;对于因行政机关的行为导致国有资产、国家利益受损,可以通过民事诉讼挽回损失的,可以发出督促起诉类检察建议。在检察实践中,有的地方检察机关已经在积极探索将行政检察的触角延伸到行政权运行领域。例如,甘肃省嘉峪关市检察院针对损毁交通设施、生产加工销售“地沟油”、污染环境、过度医疗、违法办理房产抵押登记、滥用行政处罚权等情形,共向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及监管部门提出督促起诉意见14份,发出检察建议11份。通过督促行政机关查漏补缺,建章立制,有力推动了法治政府建设,有效发挥了行政检察职能在社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政治和社会效果。
(二)监督审判——探索对行政执行活动的法律监督
虽然,行政诉讼法没有赋予检察机关可以对法院的执行行为进行法律监督,但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关于对司法工作人员在诉讼活动中的渎职行为加强法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第三条第(九)项规定:“在执行判决、裁定活动中严重不负责任或者滥用职权,不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不履行法定执行职责,或者违法采取诉讼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致使当事人或者其他人的合法利益遭受损害的”,检察机关可以进行法律监督。该处的执行既包括民事执行、也包括行政执行和刑事执行。据此,检察机关可以对法院的行政执行行为进行法律监督。要重点开展对非诉行政执行行为的法律监督,这是因为非诉行政执行中既包括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包括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还包括法院的具体执行行为。法院对非诉行政案件的执行量远远大于对行政诉讼案件的执行量。2011年全国法院执结行政诉讼案件10200件,执结非诉行政案件169912件,后者是前者的16.7倍。可见,对行政执行案件进行监督中,对非诉行政执行进行监督是大头,更是重中之重。通过对行政执行活动开展法律监督,可以起到监督法院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和执行具体案件的情况,还可以借此监督行政权的运行。对行政权的监督,主要侧重在两方面:一是对需要监督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法院没有进行审判监督的,检察机关对这类具体行政行为当然可以进行检察监督;二是行政机关妨碍法院依法行使审判权的情形,主要表现为具体行政行为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违法情形,而行政机关不希望法院作出不准予强制执行的裁定或者其他不利于行政机关的裁判,从而妨碍法院正常司法的行为。
(三)保障机制——行政检察与民事检察分离
这是一个并不新鲜的话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弄懂并把握好其间的关系,并非易事。在当今“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形势下,本人结合自己的所见、所闻,谈点自己的所思。
一、二者的关系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依法行政是手段,是保障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的措施和武器;同时,经济发展又能为依法行政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依法行政不到位,或盲目执法或曲解法律或有法不依,违背立法的原意与初衷,搞执法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又会减缓甚至阻碍经济发展,因此,二者相辅相承,不可偏废。
二、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二十几年来,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成为各级政府官员的夙愿,恨不得一夜之间奇迹就在身边发生。但是,不可否认“焦点访谈”中问题的大量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执法和监管中,执法违法,乱查、乱扣、乱罚等,不仅破坏了经济发展的环境,而且严重损害了党和政府及执法机关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有:
1、行政机关官本位思想严重。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使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行政权力就可包容一切,这种观念造就某些行政机关官老爷习气泛滥,特权思想严重,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尊重,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甚至故意压制、剥夺其正当权力。
2、行政机关执法人员素质底下。具体表现在:一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不强,唯上是从,唯利是从;二是“重实体,轻程序”,不告知、不听取相对人的陈述申辩,甚至对相对人争辩,认为态度不好而加重处罚;其三,业务知识欠缺,赶不上时代步伐。
3、部分行政机关执法动机不纯、目的不当。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受部门利益驱动,单纯为本部门创收,用行政权力攫取不正当经济利益。二是单纯为本部门人员出气,用行政权力报复他人。三是单纯为某单位或某个人的利益,用行政权力为其助威开道。四是部分行政机关明知自己执法行为违法,故意不给相对人留下把柄或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
4、依法行政意识不强,执法手段简单、粗暴,为民服务思想淡薄。有些行政机关执法人员工作作风不扎实,不按法律规定的`程序严格执法。有的随意扩张权利,越位执法,执法不公,滥用查封扣押权、强制执行权。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有些执法人员不是本着管理、服务的目的,而是抱着挑毛病、耍特权、多罚款的心态,把法律赋予的权利,变成了罚款、谋私的工具。
三、几点对策
1、克服官本位思想,强化依法行政观念,加强“三个代表”思想的学习,端正执法观念,简化办事程序,把“保护和促进经济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注重社会效果。
2、各级党委、政府、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想法设法为行政机关正常的执法活动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做好后盾,并自觉规范好政府行为,坚决杜绝为一己之利向行政机关下命令、递条子、打招呼、开后门等干扰具体执法活动的现象发生。
3、实行政务公开。各执法部门可于办公地点设立公告栏,将办公程序、收费、处罚依据等内容以书面方式公之于众。一方面便于公众查阅,另一方面亦能起到宣传教育作用。
4、改革评判标准和考核制度。对行政执法部门的考核,只能依其对当地经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为内容,表现在在其职责范围内是否充分发挥了其职能作用,如经济秩序的维护与优化、社会治安的稳定与健康与否,等等,而绝非收费和罚没收入的多少,后者的弊端显而易见,将使“三乱”禁而不止,腐败现象滋生蔓延。
5、加强监管,规范行政。各级行政监察部门以及人大、检察院,应加强对政府及行政机关的监督,促使其依法行政, 切实提高行政效率,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
山东蓬莱市工商局 田 凯
电话:0535-5615701
二○○二年六月三日
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要大力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努力营造政通人和的政治局面和社会氛围,这对政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政法部门落实省党代会精神,就是要维护公平正义,服务发展大局,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和公
正高效权威的法治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维护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追求。政法机关肩负着维护公平正义的神圣职责,担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利的重任,司法不公,整个社会将无正义可言。因此,政法部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秉公执法,一心为民,规范执法行为,促进执法公正,不断健全完善诉讼、检察监督、刑罚执行、司法鉴定、公开审判等制度,以公开促公正。执法者要牢固树立四种意识,即证据意识,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法律权威意识,尊重法律,敬畏法律,服从法律,信仰法律;程序公正意识,坚持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正当性意识,不罚及无辜,罚当其时;把公平正义的思想贯穿于法治实施的全过程,真正维护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服务发展大局。服务大局是政法机关有效履行职责的必然要求和重大政治责任。要围绕大局,找准工作着力点,围绕市委提出的“巩固汽车城地位、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服务南水北调”三大历史任务,做好各项工作;要保障大局,运用法律手段,维护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稳定,为大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法治环境;要服从大局,力求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法律正义与社会正义统一,情理法统一,对法律负责、对党和国家负责、对人民负责统一。
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稳定是政法机关的首要任务。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维护社会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维护社会稳定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要建立健全诉求表达机制,使老百姓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有地方反映、有人解决,为群众平等表达利益诉求提供制度化平台;要建立健全多渠道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把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有机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多种办法,化解矛盾;要建立健全经常性严打工作机制,始终保持对刑事犯罪活动的高压态势。
坚持从严治警。从严治警、加强队伍建设是做好政法各项工作的基础。要坚持严格教育、严格训练、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要继续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从根本上解决权从何来、为谁掌权、为谁执法、如何执法等重大思想问题。要抓好正反两方面典型,开展以案析理活动,使广大干警真正明白要坚持什么、反对什么、防止什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维护社会主义法治、保障人民合法权益的能力,从而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政法队伍。
自然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行政论文
持续发展的核心思想是:人类社会目前的发展不应对保持和改善未来的生存的前景造成危害。它的提出对全球新发展战略的形成意义重大。首先,它对经典的经济发展模式提出了挑战,旧模式既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也使发展本身难以持久。改变现行发展战略,走持久发展之路,目的是为当代人及后代创造一个有效的生存环境。其次,它是全球环保战略规划的新发展,近年来在人类努力下,改善和缓解了局部环境问题。但全球化的和不可逆转的环境问题仍在不断恶化。“持续发展”的提出,是对以往全球问题的经验的总结,也是全球一体化的必然结果。
从字面上理解,持续发展就是制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应该注意可持续性、防止不可持续性,但其根本要义是要求人们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中解脱出来,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建立在“人是自然主人”这种思想基础之上,强调人类社会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进行无限度的索取和征服,以满足自己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与此相反,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观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点,强调人在经济活动中应该遵循生态学原理,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由于大自然并不是可以索之不尽的原料库和可以随意肆虐的垃圾箱,以此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本事上是反自然的,是不可能用修修补补的颁发解决人类所引起的环境问题的。因此,在这种思想方式支配下的社会经济发展难免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在尊重自然的前提下考虑人的需要和发展,维护“人――自然”系统的整体利益,才能真正导致人类社会自身的持续发展。勿庸置疑,树立自然生态文明的发展观是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的框架下,对“发展”概念的理解需要实现一个从“无自然的人类发展”到“有自然的人类发展”的范式转换。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强调自然界本身具有发展权。与以往从“人类中心主义”角度考虑发展问题不同,新的发展概念是一自然生存权作为重要前提的。这是说,不仅人类,而且自然界的其他要素――从生物的种到生态系统――也都是的不容否定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这一命题乍看起来似乎荒诞不及,但实际上保换了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对人和自然关系的基本认识。事实上,如果只承认人的生存发展权而不承认自然的生存发展权,那么大多数破坏自然的行为都可以在保证人的生存的理由下正当化和合法化。传统工业文明正是从这里引发了各种侵犯自然的恶果。导致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持续性。第二是强调人类的发展必须考虑自然成本。自然生态文明观指出,人类所得到的发展实际上包含了自然成本在内的发展而不是不计自然成本的发展。以往的发展概念趋向于单向地显现人类征服自然所获的的经济利润,却掩盖了在自然资源环境上的巨量成本和不可估计的亏损。工业文明的.发展的许多结果己经表明,今天的自然成本的过度丧失在将来也许花费成倍的代价也难以补偿。因此,在自然生态文明发展观中,那种不计自然成本、以牺牲自然为代价的增长不再有理由被视为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真正的发展只能属于那种最顶限度地消耗自然成本并有效保持了自然持续性的人类社会发展。
但是值得辨析的是,强调人与自然的自然生态发展观,不等于可以简单地理解为放弃人的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的改造能力,去消极地顺应自然。以舍弃人类社会根本发展为前提的自然发展同样不是自然生态发展观要求的。自然生态发展观既是高于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观,又高于一切前工业文明的被动的适应自然‘物竞天择’的发展观。我们不应从一个极端走入另一个极端,狭隘地只从环境资源保护角度来看环境资源问题。事实上,孤立地就环境而论环境,脱离了人类社会的自身需要,其发展观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和主体资格基础。自然生态文明观主张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寻求环境资源保护的最佳途径,将环境资源保护纳入人类社会对自然改造的求得自然发展的氛围中,而不是采用杀鸡取蛋的方式简单解决人和自然的矛盾。简而言之,人类发展有赖于自然发展和维护自然的平衡是人类进一步发展的基础,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不偏废才是积极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浙江社会科学1994年第1期申曙光等《生态文明――文明的未来》
河北地质学院学报18卷4期1995年谢军安《人类持续发展的资源基础》
黄河科技大学学报第1卷第4期12月康永超《辨正认识可持续发展》
学术交流1995年第3期王舒毛《试论社会于自然协同进化的规律性》
一、行政机关档案职业特点
行政机关档案职业的特点是区别于其他档案工作的最明显标志。一是其政治性。行政机关档案从出现开始就与政治产生了密切联系, 成为了行政机关档案工作的固有特征与突出特点。在我国, 行政机关档案工作都是由党与国家掌握, 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行政机关档案工作的社会主义服务方向, 是其政治性的集中体现。二是管理性。由于行政机关档案职业的客体———行政机关档案是关于行政机关各项历史的原始记录, 因此, 行政机关档案工作应该坚持以确认与维护档案的准确性、原始性作为最基本任务。据此也决定了行政机关档案职业的管理性特征。三是机密性。行政机关档案职业的机密性, 是行政机关档案自身的性质与国家、民族的利益决定的。在行政机关档案中, 有很大一部分内容牵扯到党和国家、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的政治、经济、军事的秘密, 因此, 行政机关档案工作者在档案工作中必须严格遵纪守法, 保护国家与单位的秘密, 在对各种档案信息进行严格区分的基础之上, 针对不同密级的档案信息, 综合运用政策性、法律性等多种保护措施和策略, 确保行政机关档案信息的秘密安全。
二、行政机关档案职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档案工作技术落后。
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主要方式目前来看依然是手工操作, 虽然各地都在推进信息化办公, 但仍存在两个原因使得档案管理工作滞后:一是一些基层部门对档案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忽略了档案工作的软硬件建设;二是一些档案工作者由于自身现代信息技能的欠缺, 导致其无法使用新技术辅助办公, 一些计算机办公设备形同虚设。
2. 档案管理未能体现社会化。
行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的出发点与追求的目标应该是为公众服务, 在政务公开、为民服务方面, 我国大部分地区档案部门做的都不够好, 档案大部分还只是内部流动, 这就导致档案价值未得到最大利用, 这不仅对档案工作发展不利, 对我国政务公开化、转变政府职能也带来了不利影响。
3. 档案职业规模大而不精。
目前, 我国很多地区档案职业人员队伍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档案工作人员职业素质不够高, 很多基层的档案工作者不重视提高自身素养, 导致面对新的设备、新的技术无从下手, 不能顺利完成上级分配任务;二是行政机关档案工作人员中专职人员较少, 存在着大量的兼职人员, 导致了档案工作效率低下;三是我国档案部门缺乏高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如很多档案部门对人员缺乏有效的培训与激励机制等, 导致管理发展滞后于技术发展, 因此, 我国档案职业规模虽然庞大, 但是大而不精, 急需改革。
三、发展构思与建议
档案职业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 需要根据社会需求进行不断的扩充与调整。在我国行政机关档案职业发展进程中, 应该对档案职业本身进行重构, 而且应该重视科学技术对档案工作的影响作用。综合来看, 笔者认为, 未来我国行政机关档案职业发展会呈现出电子化、社会化、职业结构重组的趋势。
1. 电子化。
随着知识经济发展与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 行政机关档案工作也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档案工作电子化。目前, 文件管理已经逐渐从纸质工作方式向电子工作方式转变, 当前, 行政机关档案管理工作中呈现出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档案并存的局面, 电子技术的冲击, 必将给行政机关档案工作带来很大的影响。在电子办公环境中, 档案整理环节大大缩短, 而且在档案的排序、鉴别、编码等方面都实现了自动化。这也对档案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档案工作者不仅需要了解档案管理的知识, 还应该对计算机、信息管理等相关领域有所了解。
2. 社会化。
随着社会公众信息意识不断增强, 迫切要求行政机关档案需要面向社会、服务社会。因此, 行政机关档案职业发展必然趋势之一就是社会化, 这同时也是行政机关档案职业发展的根本价值所在。实现档案价值最大化利用的途径就是档案为民所用, 实现社会化, 对行政机关档案工作优化、加强行政机关政务建设都有着重大意义。而且, 档案职业社会化也是推动机关健全制度、革新技术、优化网络建设的重要途径, 对提高机关单位竞争力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3. 职业结构重组。
合理的行政机关档案工作团队由三部分组成, 一个是管理决策者, 需要对档案文件资料涉及的领域有着深刻、系统、全面的了解, 可以对机关档案工作提供宏观决策意见;二是操作执行者, 需要细致、耐心、有经验, 应该可以处理传统纸质档案与电子虚拟档案;三是有档案管理知识背景的技术人员, 负责开发适合本行政机关的档案信息数据库, 与搭建方便快速的信息交流平台等。
参考文献
[1] .吴红.论中国档案职业的形态[J].档案学研究, 2006.2
加强学习,完善制度,提高队伍综合素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大精神,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政策理论水平;认真学习《行政许可法法》及文化市场相关法规,通过深入学习,进一步增強了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了行政执法水平。严格按照各项文化市场法律法规建立健全了文化市场管理、稽查工作管理规定。要求执法干部依法行政、认真执法,做到程序合法、手续完善、认真归档,对接到上级和群众的举报,认真登记,及时检查,做到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音。
加强执法力度,深入开展文化市场专项执法行动,维护和谐稳定的文化市场环境。到今年10月,区文化执法队共受理文化市场各类举报30余件,组织开展各类文化市场执法检查行动200余次,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400人次,出动执法车辆150台次,清理检查各类文化市场经营场所及印刷、复制企业200余家(次),责令停业整顿违法违规文化经营场所40余家,取缔无证摊点5个,取缔黑网吧5家。
香河县工业经济运行局行业管理股
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行业管理股成员带着《依法行政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课题,深入企业进行走访调研。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历史新时期,行政执法机关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行政,对于促进地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是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经济快速健康发展。“整顿是手段,发展是目的”。为经济发展服务,不等于不要执法或淡化执法。在做好市场监管、行政执法工作的同时,只有积极为经营者排忧解难,才能实现行政治理的职能到位。因此,笔者就依法行政是促进地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作初步探讨。
一、依法行政职能,挖掘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活力源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社会主义法制是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力保障。行政执法机关依据法律法规,打击各种经济违法违章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就是支持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实际体现。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不完善的阶段,一些人片面认为,依法行政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其表现形式:一是少数治理者认为依法行政不利于搞活经济,限制了市场经济发展;二是某些经营者打着搞活经济的旗号,生产经营中从 1
事违法活动,交少量的税收,而损害政府、人民的更大利益;
三是一些人打着发展市场经济的幌子,在执法机关查处的一
些本来事实清楚、证据确凿的案件中说情干扰,亵渎国家法
律的威严,扰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败坏社会风气。
造成以上因素的根源就在一个“利”字上,第一种是政
府得到的眼前小利,第二种是违法经营者得到的非法私利,第三种是别有专心者得到的腐败权利。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愈来愈熟悉到依法行政的重要性,行政执法机关在工作实践中的依法行政,不但有利于本地区
经济健康、持续、快速发展,同时,通过依法行政手段为地
方经济发展不断添砖加瓦。
二、依法行政方式,体现出促进市场经济发展良好态势
首先,依法行政必须通过与宣传法规相结合,增强发展
市场经济的法制观念。在大量的行政执法过程中,固然有知
法犯法、为谋取个人私利而不顾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以身试法
者;但同时也有很大一部分违法是属于对法律法规不了解。
例如不按法规合法经营、擅自变更经营地点等。这就需要我们在依法行政中加强服务意识,努力将行政执法和宣传法律
法规结合起来,把服务融入依法行政之中。使经营者真正的感受到投资的这方热土的执法机关不是只罚款了事,而是把
宣传法律法规作为促进发展市场经济的一项政治任务来做,使依法行政方式更有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
其次,在依法行政上,用法律手段对违法违章经营的当
事人制裁,执法的目的并不如此。其真正目的在于维护公平、公正的市场经济秩序,保证国民经济和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我们依法行政方式,体现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态
势,就是为了使经营者有规可依,有章可循。我们正在推行的“对初次违法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先进行教育规范、再限期
整改、最后依法处罚”三步式工作程序。都是执法机关依法
行政,正确处理依法行政与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在方式上的体现。
三、依法行政手段,成为了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坚强武器
在日常依法行政中,需要认真地考虑利用自身的职能手
段,如何拓宽思维,延伸对企业的服务;在前置审核上,如
何取消不合理手续,创造宽松的服务环境,如何提高工作效
率,提高服务水平;在生产性废旧金属、煤炭、墙体材料等
各项工作上,如何探索主动服务的新途径。在行政执法领域,树立以德行政理念,克服“一查、二罚、三吊销”等粗暴治
理、生硬执法的现象。通过法律法规赋予行政机关的职能,服从和服务于市场经济,扫除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障碍,依
法打击假冒伪劣、虚假宣传、不正当手竞争等关系到市场经
济长足发展的违法违规行为,使得执法机关真正成为政府放
心、人民满足的地方经济保护神。
执法机关依法行政手段,要通过建立和完善行政执法责
任制度、案件审查、核审、审批,行政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等
行之有效的监督检查制度,使行政执法的全过程,做到责任
分明、有法可依、依法办事,这样既能保证依法行政效果,又能让市场经济在监督有力、秩序井然中不断发展。
四、没有依法行政,市场经济发展就很难得到促进
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形态,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
和社会发展的一种方式。我国之所以选择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的道路,就是因为它是能产生最好效益的社会和经
济的方式。市场经济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扩充,对于经济、社会生活方式都具有极大的促进力。同时,由于其依靠于利
益驱动机制,它也会给经济、社会和文化带来巨大的冲击力。
假如任其发展,必然带来经济秩序的恶化,产生经济的倒退、人性的退化和社会的混乱,这与我们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所以说,没有强有力的监管,就没有
适合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也是我国家近年来整顿和
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理论之一。
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管,是执法机关的主要职能。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和经济的治理将发生重大的变化,执法机关也必须适应形势需要,改变治理方法和方式。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提高市场经济运行的质量,使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通过加
大依法行政,净化市场环境,使市场经济真正成为一种有利
于发展生产力的 经济制度。真正的市场经济是一种规范、有序的经济,没有执法机关的依法行政,促进市场经济的发
展就是一种空话,就会产生泡沫经济、萧条经济、无序经济,市场的经济也就得不到真正的促进。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规范、没有秩序的经济不是
市场经济,在当今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在发展,同时历史又
赋予执法机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依法行政使命。试
想,一个一味强调发展经济,而无视国家法律法规的地方,经营者如何公平竞争、消费者如何放心消费呢?
依法行政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有关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工作部署和要求,以扎实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为切入点,以加强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为载体,以深化政务公开为着力点,加强监督,规范行政权力运行,促进了全市经济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
一、加强监督,扎实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
(一)抓系统建设,不断完善电子监察功能。2007年初,我市开展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以来,先后研发了视频监控系统、短信预警提示系统和电子控票监察系统,对行政服务中心办事大厅窗口工作人员网上审批、办事效率、服务态度、出勤率等实施全程现场监控,对行政审批收费实行电子控票,加强对职能部门和单位收费行为的监督。2009年又开通了电子监察外网,实现了省市县三级系统的联通。截止9月份,全市电子监察系统共对69.4万件网上审批进行了实时监察,其中,市直18.8万件,县市区50.6万件;共对8513件整体超时办件发出预警纠错指令,其中市直1446件,督促市直单位在承诺期限内办结18.7万余件,处理网上咨询投诉83件,促进了职能部门和单位转变作风。
(二)抓专项清理,推动电子监察工作深入开展。在全市开展了清理行政审批(服务)事项、优化审批服务流程工作。清理共涉及市直42个部门和单位,行政审批(服务)事项474个,取消行政审批事项37项,取消收费项目26个,对保留的373项行政审批事项、38项备案登记及政府基金项目进行了全面规范;取消了申报资料207条,减少办事环节148个,减少办事时限1115个工作日,承诺件改为即办件事项7件。通过清理和优化,市直部门和单位的行政审批事项得到了精简,办事流程得到了优化,进一步方便了群众办事,提高了行政效率。
(三)抓建章立制,保证电子监察工作规范运行。一是制定出台工作制度。市政府先后下发了《孝感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办法(试行)》、《孝感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绩效评估暂行办法》、《孝感市市直电子控票管理暂行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市监察局会同市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办公室联合制发了《孝感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办法实施细则(试行)》、《关于进一步规范审批退件行为的意见》以及《孝感市行政审批网上投诉处理办法(试行)》,明确电子监察系统运行和管理、网上监察、违规问题的处理程序等,促进了我市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二是实行电子监察情况月报制度。制定电子监察系统情况月报表,编发工作简报、工作专报,将电子监察的情况定期向社会公开。三是建立工作例会制度。市监察局、信息产业局、行政服务中心等有关单位负责人定期碰头,分析电子监察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研讨网络的运用情况,明确工作任务。四是实行电子监察员制度。在市直各部门确定1名电子监察员,对本部门的行政审批和服务行为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协助监察机关,及时处理违规问题,保证电子监察工作顺利进行。
(四)抓绩效考核,促进部门改进作风提高效能。一是坚持做好行政审批绩效评估工作。采取电子监察系统自动生成、人机结合、以机考为主的方法,每月对市直42个职能部门依法行政、公开透明、廉洁高效、便民便商等6大类绩效情况进行考评,将绩效评估结果在电子政务网站、《孝感日报》上公开通报,促进了部门改进工作,提高效能。二是开展定期或不
定期检查督办。通过适时组织专项检查,及时纠正个别单位办件不登录的问题,按规定扣减其绩效评估分值;通过开展明查暗访、电话查询等形式进行抽查,促进部门转变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和效能意识。三是制定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项目考评标准》,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的组织领导、系统建设、制度建设、具体工作项目等内容进行百分制量化,实施绩效考核。四是将行政审批电子监察工作纳入源头治腐工作的考核内容,出台了《2009孝感市市直源头治腐牵头单位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对市行政服务中心和具有行政审批职能的部门实行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市委、市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挂钩。
二、强化服务,规范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网络建设
(一)抓平台建设,夯实工作基础。去年以来,我市按照便民、利民、规范、高效的要求,将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纳入各级服务平台,逐步建立健全市县乡村四级行政服务网络。目前,全市有112个乡镇(占全市117个乡镇的96%)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中心纳入便民服务事项30多个。云梦、汉川、应城、孝南、大悟、孝昌等6个县市所有乡镇都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全市1610个村、社区建立了便民服务室,实现“村村有站点、事事有人办”的零距离服务。加大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的硬件建设投入,做到“六有五上墙”,即有电话、电脑、上网设备、资料档案柜、标识牌和运转经费,做到联系人及联系方式、办事指南、办事程序、工作制度、带班领导及工作人员姓名上墙。有条件的乡还配置了电子显示屏或触摸屏,配备专用交通工具。村级便民服务室做到“五有两上墙”,即有场所、标识牌、电话、登记簿、必要经费保障,做到服务程序、联系人及联系方式上墙。有条件的村还配备有电脑及上网设施。
(二)抓制度建设,规范行政服务。一是完善统筹协调类制度,促进整体联动。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强行政服务网络建设的意见》,制定出台了《孝感市乡镇便民服务中心管理办法》等20多项制度。二是完善业务操作类制度,促进规范服务。借鉴现代企业办事流程化和精细管理的理念,在全市推行流程管理,狠抓审批服务事项的流程再造和优化。按照在武汉城市圈内办事环节最简、申报资料最省、办理时限最短的要求,编制服务流程,做到一个部门一本流程管理册,一个事项一张流程管理图,每个环节都标明办事所需条件、办理时限和责任人员,并上墙上网公开。三是完善运行类制度,促进快捷服务。采取下限制,把办事时间压缩到最低限度;采取联办制,核减重复和不必要的申报条件;采取授权制,提高即办率。推行网上审批和网上公开制度,将进中心的审批服务事项,从受理到办结的过程上网操作,群众上网可以直接查看相关信息和申办事项的进展情况。四是完善特事特办类制度,促进优质服务。大力推行全程代办制和“保姆式”服务,推行部门服务质量评差制、服务事项提醒制等考评制度,推行首问负责制、一次性告知制、跟踪服务制等基本制度,使群众小事不出村、一般事不出乡、大事不出县。
(三)抓检查督办,规范服务质量。把握关键环节,开展监督检查。为促进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我市对市县级行政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四级行政服务网络的建设和运行情况按照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有齐全的办公设备、有完善的信息网络、有健全的服务流程、有严格的工作制度、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有详细的办事记载、有长效的检查考核、有必要的运转经费的“九有”标准,开展定期和不定期检查。检查中严把“四个环节”:在受理环节,看办件所需资料是否告知到位、委托手续是否签订到位;在办理环节,看是否做到严格资料审查、严格办件收费、严格办事时限;在代理环节,看是否及
时送交办理、是否及时查询结果、是否及时反馈情况;在回访环节,看是否做到定期检查办件情况、定期测评满意程度、定期收集群众意见。通过监督检查,总结经验,树立典型,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力地促进了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健康发展。去年以来,全市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室)共接待群众200多万人(次),办理审批和服务事项70多万件(次),按时办结率98%以上,群众满意率97%以上。
三、深化公开,促使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一)抓组织领导,健全公开机制。成立了由市长挂帅的政务公开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主抓、纪检监察机关监督检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每年初,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政务公开工作。为加强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规范管理,先后制发了《关于在全市县级行政机关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工作的通知》、《关于全市公用事业单位推行办事公开制度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全市农村基层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意见》、《关于在全市开展政务公开示范点建设的实施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对政务公开的内容、形式、程序、监督、考核、奖惩等方面作出了具体规定。经过几年摸索,我市形成了一套程序严密的政务公开运作流程,从“内容——形式——预审——公开——评价——归档”等环节进行了具体规范。目前,市级政府机关、79个市直部门和单位,7个县级政府机关、312个县级政府部门,125个乡(镇、场、办事处),全部实行了政务公开,形成了市、县、乡、村四位一体,整体联动的公开格局。
(二)抓示范引导,推进公开工作。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政务事务公开示范点建设为抓手,以点带面,不断加大解决群众关注的“上学难、看病难、行路难”等问题的力度,整体推进公开工作。自2006年以来,先后在汉川、大悟及市直工商、学校、医院、交管、供电、供气、房产、财政等部门和单位开展了政务事务公开示范点建设。
【行政法发展】推荐阅读:
行政人员职业发展方向11-04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作业10-28
行政法及行政诉讼法模拟题11-16
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 2010春 网络作业12-14
行政法制度06-23
行政法学与行政诉讼法09-07
行政法小总结11-26
电大行政法小抄07-03
毕业论文行政法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