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村创建内容(通用6篇)
——中国美丽乡村论坛交流发言材料
中共安吉县委书记、县人大常委会主任 唐中祥
2010年10月29日下午1:30 美林度假村1号会议厅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
金秋十月,宾朋满座。今天,安吉十分荣幸地迎来来参加2010第三届中国美丽乡村节暨中国小镇(发起)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们,你们的亲临指导是对安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探索、发展、壮大三次产业莫大的鞭策和鼓励。在此,我谨代表中共安吉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和45万竹乡人民对你们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以来关心、支持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友人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安吉地处长三角几何中心,是杭州大都市经济圈重要的西北节点。建县于公元185年,汉灵帝取《诗经》中“安且吉兮”,赐名“安吉”。县域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人口45万,辖15个乡镇(开发区)1个街道,植被覆盖率75%,森林覆盖率71%,空气质量一级,水质常年Ⅱ类以上,被誉为“气净、水净、土净”的“三净”之地,是中国竹乡、中国白茶之乡、中国椅业之乡、中国竹地板之都、首个国家生态县、全国首批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 1
林县城、浙江省首个旅游经济强县,获中国人居环境奖,两度被评为长三角最具投资价值县,是民革中央、环保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共同创建的“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基地”、“全国新农村与生态县互促共建示范区”、“全国林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
近年来,安吉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三大战略,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按照“一地四区”的发展路径,努力将安吉打造成为长三角先进特色制造业集聚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休闲经济先行区、山区新型城市化样板区和创业与人居优选地,切实将五大文明高度融合,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一二三产统筹协调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文明建设与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互促共建的科学发展路子。到2009年底,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59.52亿元,同比增长11.2%,增幅位居市首位;人均GDP突破5000美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分别达到18.3亿元和10.5亿元,同比增长24.3%和27.4%,增幅名列全市第一、连续两年居全省前三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484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11436元,同比增长10.5%,城乡居民收入比1.98:1,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一、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做法及成效
安吉作为长三角经济圈极具发展潜力和特色的山区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加快科学发展,必须依托和放大生态优势、区位优 2
势、产业优势,积极探索、寻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安吉实践的融合点,实行错位式、差异化发展。为此,我们从2008年初开始,根据中央、省市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总体部署,创新开展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总抓手的新农村建设推进工程。目前,已建成美丽乡村精品村60个、重点村29个、特色村2个,6个乡镇实现全覆盖,基本建成中国大竹海、黄浦江源、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1、抓规划引领,建设品位全面提升。坚持规划引领,突出把高标准、全覆盖的建设理念融合规划中,用科学的规划设计提升实践水平。一是注重规划引领。坚持把全县作为一个大乡村来规划,注重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乡(镇)村发展规划等相对接,编制《安吉县新农村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中国美丽乡村”行动纲要》、《“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等纲领性规划和乡镇、村创建规划,形成一个规划系统引领建设,重点突出强化60个中心村和100个一般村的规划引导,着力体现“三大示范、两个更强、一大突破”。三大示范,即一二三产协调发展的示范,农村与城市共建共享发展成果的示范,现代文明与自然生态高度融合的示范;两个更强,就是农业特色产业更强、旅游休闲富民经济更强;一大突破,即现代家庭工业实现新突破。二是注重内涵挖掘。结合安吉特色品牌,全力规划和打造“黄浦江源”、“中国大竹海”、“昌硕故里”、“白茶飘香”四条精品观光带,并按照“一 3
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业、一村一韵”的要求,致力于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相互支撑、一二三产整体联动、城乡一体有机链接,形成了一批主题鲜明的村庄。充分彰显地方文化魅力,初步形成东北部民间民俗文化区域、西北部书画艺术区域、西南部竹文化区域三大特色文化区域。启动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全力打造全国首个没有围墙的博物馆,并按功能建设36个馆点,全面展示安吉特有的生态文明。三是注重执行落实。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各创建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设计不到位、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不符合,不得开展创建。专门成立勘察设计师协会强化对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专项设计和评审工作,进一步提高规划设计标准,严格建设门槛。全力探索和推进标准体系建设,创造性地设定“中国美丽乡村”的建设内容,设置“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36项考核指标,力争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富美、社会和美”的现代化新农村样板。
2、抓要素支撑,建设活力明显增强。以“政府主导、农民主体、政策推动、机制创新”为工作导向,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基层群众创建热情,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一是强化政策支持。县委制定出台了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对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全面建设文明和谐的农村新社区、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农户的扶持力度、建立健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机制等方面作了全面的部署。采取“5+X”模式整合、评估、确认、审计建设项目,由 4
县农办、发改委等五部门牵头,会同项目实施主管部门,对支农项目申报、立项、实施、考核验收、资金拨付、专款安全使用等全面审核把关。坚持对上争取、招商引资与社会参与相结合,实行整体策划、分头包装、结对共建、归口实施。两年来共完成建设项目977个,投入资金8.66亿元。二是注重财政引领。生态投入是最有价值的投入,能为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我们不断加大对生态建设和美丽乡村的考核和奖励力度,每年安排1.2亿元资金,对生态村和美丽乡村建设村镇,按人口规模以奖代补,分别给予基数为300、200、150万元奖励,下保底数,年初预拨,年底兑现。两年来县、乡两级以奖代补资金达3.3亿元,带动各类投资9.6亿元,其中村集体投入1.5亿元、农户投入1亿元。三年累计投入生态类基础设施建设12亿元,相当于地方财政收入的40%左右。三是激发基层活力。完善工作落实机制,把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和工作能力、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深入一线、千名干部服务一线”行动,选调630名干部深入一线直接参与建设;认真落实省委关爱基层干部的政策措施,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村干部报酬三级统筹,激发基层建设积极性;注重在新农村建设一线选拔村干部,破格提拔6名新农村建设优秀书记进入乡镇党委班子。
3、抓产业转型,乡村经营加快推进。围绕“一产接二连三”、“一产跨二进三”,以经营乡村为目标,以产业转型为途径,大力推进休 5
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培育了一批有较强区域特色、有竞争优势的专业特色村和特色产业。一是农村工业集聚提升。依托优势工业龙头企业的强势带动,一批中小企业加快发展,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一批特色工业专业村不断涌现,如长林垓村的羊毛衫加工,义士塔村、禹山坞村的转椅配件加工,以及竹机械制造专业村、竹制品加工专业村等。深入实施“5211”中国美丽乡村人才合作开发计划,加大科技兴工和科技人才培育力度。二是品牌农业加快发展。编制《安吉县农业产业招商目录》,先后在香港、澳门、北京、上海等大都城市开展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的招商。万亩白茶园区已列入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安吉白茶富农典型入选2009年全国两会专刊,成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两会特刊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今年,安吉白茶总产同比增长10%以上,产量达到850吨左右,产值9.5亿元,同比增21%。继续实施 “双吨百公斤”(每亩产一吨桑果、一吨桑枝条和一百公斤蚕茧)现代蚕业发展模式,蚕桑产业全县累计完成和改造桑园3万亩,产量增幅达30%以上,仅果桑一项,每亩就能产生2000元以上的经济效益。三是休闲产业带动明显。重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今年推进22个乡村经营项目建设,并建成5000亩农产品加工区、30个特色农业精品园、20个乡村旅游景区,抓住去年被农业部和国家旅游总局作为全国首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试点县的契机,推进传统农产品转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转向休闲景区。建成农业休闲观光园区13个,面积7万亩,总投资超6亿元。中南百草园已被命名为 6
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2009年,共接待游客544万人次,旅游收入22亿元,同比增长8.5%和15.6%(其中农家乐接待146.7万人,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增收600元)。近三年,安吉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去年增幅高出全省1.4个百分点。广大农民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效益农业,涉足农家乐乡村游,实现了从卖产品到卖风景,再到卖环境的历史性转变。
4、抓城乡统筹,公共服务全面覆盖。把城乡一体化发展作为目标,不断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化。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把设施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推进生态设施向县域全面延伸覆盖。全面开展生活污水治理,方式多样化、网络全覆盖,城镇和中心村污水“就近入网、集中处理”,散居农户污水处理“因地制宜、就地净化”,所有乡镇全部建成处理设施,到2009年底,生活污水处理受益率77.3%,全国领先;建立“户收、村集、乡运、县处理”的垃圾收集运模式,在全省率先实现收运一体化、处置无害化。在全国率先开展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大力推进废弃矿山复垦复绿、小流域生态改造,建成生态公益林43.73万亩,每年新增城乡绿化面积万亩以上。引入低碳生活理念,实施农村沼气系统建设、农房节能改造,推广农业生产节水节肥节能新技术;太阳能特色村覆盖面达到98.3%。到目前为止,全县15乡镇全部建成全国优美乡镇,建成市级以上小康示范村33个,其中省级29个。全县每个村都建立集就业职介、社会保险等于一体的劳动保障平台,都拥有农民广场、7
乡村舞台、篮球场、健身路径等文体设施,实现有线广播、电视、互联网和公共卫生服务站全覆盖;每年500户困难群众告别危旧房;90%的村建有标准化幼儿园,80%以上的村完成中心村建设,60%的村建成老年活动中心。二是公共服务体系一体化。推进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城镇“三无”和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覆盖率、重大疾病医疗救助率均达到100%;每年15万多农民享有免费健康体检,90%以上的农民参加新型城乡合作医疗,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全覆盖,运行日趋规范;农村社会助学、法律援助、慈善资助和民情反映机制更加健全;初步形成全面覆盖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
5、抓改革创新,民富县强快速推进。通过重点破解制约农村发展的难点和要素制约,激发农村发展活力,加快实现民富县强目标。一是创新土地承包经营权及林权流转制度。制定了《安吉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建立了全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服务中心,完善了流转中介服务、价格形成和纠纷调处机制。建成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16个,村级服务站180家;去年新增土地流转4.45万亩,其中农田流转2.45万亩、山林流转2万亩,累计流转土地54万亩。在全省率先成立第一家毛竹股份制合作社—皈山尚林毛竹股份制合作社。二是创新金融体制。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投融资体系创新,建立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总公司,搭建美丽乡村建 8
设投融资平台,破解建设资金难题。推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创建信用村(镇)工作,加大“诚信彩虹卡”和“惠农卡”的发放力度。去年共发放林权抵押贷款54笔,金额5530万元,累计发放林权抵押贷款9545万元。探索实施“镇贷村用”模式,通过县财政注资担保,县信用联社按基准利率下调10%的利率向美丽乡村建设单位授信近亿元资金,用于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创新农村社区长效管理机制。按照县财政拨一点、乡镇财政拿一点、村民自筹一点的渠道筹措,推行“中国美丽乡村”物业管理办法,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物业管理基金”,按照“公共卫生保洁好、园林绿化养护好、基础设施维护好”的总体要求,重点用于村容卫生日常保洁和公共基础设施日常维护,强化经费保障和监督考核。
二、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下步推进重点
今年,省委省政府首次明确提出“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并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前段时间,陈敏尔常务副省长莅临安吉指导工作,提出了打造风情小镇的课题,这既指出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集镇建设的短腿,又指明了安吉美丽乡村建设今后的工作重点和方向。
通过两年多来的“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我们虽然在改善农村环境,加快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我们也充分认识到城镇建设,尤其是集镇建设、经营正日益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软肋。我们在前一阶段作了一些调研和 9
思考,我们认为打造风情旅居小镇是加快农村资源要素向集镇集聚集中的重要举措,是丰富和完善我县小城镇体系的重要途径,是拓展美丽乡村建设、经营新领域的必然要求。
(一)总体建设思路
结合“中国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实际,立足乡镇原有的生态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特色和人文积淀,按照“经营城市”的建设理念,坚持“试点先行、有序推进,规划引领、差异发展”的建设思路,遵循“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群众受益”的建设原则,利用10年时间,把15个乡镇打造成特色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异、百姓生活和美的风情小镇集群,切实形成县、镇、村三级互动、和谐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格局,着力深化“美丽乡村”品牌发展内涵。
(二)初步建设设想
1、注重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小镇发展方向。小镇发展的定位,关系小镇建设的主攻方向。在实施中,我们坚持采取对外邀请省市小镇发展规划专家实地考察帮助提出论证发展意见,对内选派小镇相关负责同志赴同类型先进小镇学习借鉴发展经验的方式,着眼长远,凝聚智慧,提出小镇发展品牌。以即将试点的天荒坪镇为例,我们在综合天荒坪生态环境优美,休闲经济发达,城乡功能完善等诸多要素优势,提出打造“风情旅居小镇”品牌。这不仅贴合了天荒坪10万亩竹海风情及农耕、作坊、节庆、文化的浓厚文化特色,展现了休闲经济和“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产业特色,突出了乡村,淡化了 10
城市,兼具天荒坪小镇和乡村特色风貌、地域特点,可以形成城乡联动、旅游带动、市场推动的共建共享局面。
2、注重统筹规划,加快推进小镇建设步伐。以实施东育、南优、西进、北拓和中间提升五大工程为基础,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为准则,坚持按照“一次规划、分布实施”的原则,把小镇发展规划与当地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休闲旅游或工业发展规划等体系融合,将美丽乡村、企业、景点等小镇优势资源串点成线、连网成片,扩大规模,建立小镇旅游精品带、企业发展工业园等平台,发挥集聚效应,形成小镇发展品牌。
3、注重产业支撑,大力发展小镇镇域经济。产业支撑是城镇发展的生命线,没有产业,城镇就可能“空壳化”。小镇建设要围绕品牌创建目标,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产业,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引进一批与小镇品牌发展相适应的大好高产业项目;在规范土地使用制度的基础上,小镇要及时调整产业发展结构,对现有与小镇品牌建设不相适应的企业或产业,采取帮助异地搬迁、促使同类集聚发展的方式,推动小镇产业向规模化、集团化、集约化发展,实现小镇建设和产业培育的有机结合、互为促进。
4、注重市场运作,着力增强小镇发展活力。注重发挥市场在小镇建设发展上的基础作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充分依靠市场这个主体,坚持市场这个导向,在政府这只“有形的手”推动下,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通过企业化运作、村企共建等形式,11
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小镇发展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5、注重群众受益,放大小镇建设实际效应。小镇发展建设的落脚点和出发点就是群众受益。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尊重农民群众意志,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小镇建设工作中。同时,通过小镇的开发建设,积极发展商品流通、交通运输、餐饮等第三产业,为群众就业、创业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群众享受更好的居住环境和发展条件,最终实现农民增收,村集体经济壮大,镇域经济发展。
6、注重政府引导,凝聚小镇发展建设合力。政府引导是加快风情小镇集群建设的重要保证。注重政府引导,避免政府包办,具体是要增强对建设风情小镇,是提高城镇化水平、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的重要性认识;要创新体制机制,出台具体的扶持政策,制定具体的工作措施,引导好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小镇的开发建设;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精心包装、策划一批特色鲜明、市场前景好、吸引力强的小镇建设项目;要整合要素资源,形成全县一盘棋关心、支持、参与小镇发展建设的良好氛围。同时,采取出台《安吉县风情小镇建设总体规划》,组建由县领导牵头、相关部门及小镇为成员单位的领导小组,开展创建考核验收,向省政府争取将风情小镇建设项目列项等方式,明晰思路,落实责任,全力推进“美丽乡村”品牌建设。
安吉以“中国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的新农村建设展尚属于初步阶段,以上一些理念还不够成熟,部分实践也处于摸索阶段,尤其是 12
在思维的创新和引导上需进一步加强,人才项目的引进和储备需进一步强化,设施配套及优惠政策需进一步跟进,力争在今后的实践当中进一步丰富完善。今天,我们有幸被国标委授予“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创建示范县”,我们倍感光荣与责任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将以此为契机和新起点,认真汲取论坛上各位领导和专家学者的意见建议,进一步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创新举措,将安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与专家对安吉的关切与厚爱。
一、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考察时指出:“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贵州省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重点是在农村, 关键点在农民, 这就是说,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不仅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指标上, 而且还要通过创建活动让老百姓富裕起来, 得到群众的高度认可。作为欠发达、欠开发的地区, 贵州省近年来始终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在全省深入开展“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活动。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主旨就是建立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安全便捷、畅通美化的中国美丽乡村, 不断完善乡村基础设施, 力争建成一批批环境优美、生活宜居、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贵州省委、省政府多次强调, 要把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活动作为推动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任务。通过深入调研, 贵州省研究和制订出台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小康路、小康房、小康电、小康水、小康讯和小康寨的六项行动计划, 并大力实施。实践证明, 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活动, 取得的成效是突出的, 其已成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小康进程、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 是一项与“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高深度融合的农村综合发展新路子, 是符合组织要求和顺应群众意愿的民心民生工程。
贵州属于全国后开发地区,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当前, 贵州省仍有493万贫困人口, 最紧迫的民生任务是减少贫困人口, 要实现2020年全部脱贫的目标, 就要以建设“中国美丽乡村”为抓手, 全力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目前, 贵州省建设“中国美丽乡村”, 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是头等大事、首要任务。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就是要解决老百姓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困难和问题, 这不仅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民生工程, 而且还是广大农民群众期盼已久的事, 也是基层干部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重要举措。要集中力量扎实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 引领创建活动转型升级, 扩大群众创建受益面, 提升创建覆盖率, 真正把“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成为群众得实惠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 确保贵州省与全国实现2020年同步小康。
二、“四在农家·美丽乡村”的创建路径
“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创建, 是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 创新社会管理, 培育新型农民的具体体现。贵州省要建设“美丽乡村”, 就是要以创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为重要抓手, 全力推动农村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力争将乡村建成环境优美、生活宜居、设施完善的“美丽乡村”和幸福家园。
1. 着力抓好小康路建设
要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 在乡村建设重点公路项目, 组织专门人员编制项目规划, 力争形成“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在建一批、改造一批、竣工一批”的项目工作机制。贵州省要建设“美丽乡村”, 首先要加大实施一批县、乡道路提等改造工程, 进一步加密优化路网, 推进管养工作常态化。要加速贵州省与国省干线、高速公路的连通与对接, 重点选择一批农村乡镇和中心村寨, 提升乡村公路的通行能力, 改善出行条件, 实现“组组通公路”。
2. 着力抓好小康水建设
要按照“大水源、大水网、大供给”的要求, 加快水利设施建设, 逐步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 切实保障工业用水、城镇供水。加大岩溶地下水开发力度, 合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进一步考虑农村农业灌溉等问题, 在保障安全饮水的前提下, 充分发挥乡村骨干水源和水利水电工程的作用, 系统安排建设和管护, 更好地用于农业灌溉, 提高综合效益。要因地制宜地选择良好的输水方式, 重点实施以管代渠、长距离管道输水等工程, 逐步完善乡村的供水管网及扩大水源的覆盖面等。
3. 着力抓好小康房建设
围绕城乡统筹和全面小康的目标, 要抓好乡村的小康房建设, 认真总结农村危房改造的经验, 制定完善的相关技术标准, 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作用, 在规划中突出村寨的原始风貌、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 着力打造示范点和示范区, 重点把建设小康房与农村危房改造、扶贫生态移民、乡村村寨整治等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全力保持民族文化特色和特点, 重点保护好历史文化建筑和乡村自然景观, 为建设“美丽乡村”提供硬件基础。
4. 着力抓好小康电建设
要全面推进电网改造提升工程, 对供电能力不足、供电可靠性较低的农村电网实施升级改造, 提高电网供电能力。实施好农村用电公共服务均等化工程, 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 推进城乡居民用电和各类用电同网同价, 切实解决城乡居民用电交费难问题, 进一步减轻乡村的用电负荷、负担。不断理顺村寨的电网管理机制体制, 取消供电企业的“代管”体制。
5. 着力抓好小康讯建设
要加快通信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便捷性、惠民性要求, 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工程, 提升乡村通信网络覆盖质量。充分依托互联网, 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体系, 推动文化设施向乡村数字化延伸。要不断提升农村邮政服务的覆盖面, 着力实施深化村邮、乡乡设所、邮政网点的改造, 不断保障农村邮政服务的网点运营机制, 逐步完善服务体系, 满足群众的用邮需要, 全面实现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 确保完成同步小康创建活动“电话户户通”目标任务。
6. 着力抓好小康寨建设
村寨是在特殊的地理环境影响下形成和积淀的结果, 着力抓好小康寨建设, 就是要按照卫生净化、村庄亮化、环境美化等目标要求, 重点打造一批示范小康寨。要按照以农户的自建要求, 对乡村中的农户实施“三改”工程 (改圈、改厕、改灶) , 着力加强“美丽乡村”的环境保护与开发, 并完善环保基础设施, 改善村寨的生产、生活环境。要加快建设一批文体活动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完善文体活动场所, 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力求展示民族风貌和弘扬传统文化。
经济社会要发展, 基础设施要先行。可见, “美丽乡村”的建设, 首要是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改善了, 贵州才能发展起来, 才能真正“贵”起来, “中国美丽乡村”的构建才会掀开新的篇章。“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蕴含着巨大的内需空间和拉动效应, 大力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 就是“中国美丽乡村”构建的基础和重点。
“美丽乡村, 必须美农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以“四在农家·美丽乡村”为载体的新农村建设, 路子很好, 贵州要加快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当前, 贵州省要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就是要重点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要努力完成小康路、小康水、小康电、小康房、小康讯、小康寨的六项行动计划, 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向乡村延伸, 这不仅是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迫切要求, 也是我们建设一批又一批环境优美、生活宜居、设施完善的“中国美丽乡村”的必然路径。
参考文献
[1]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六项行动计划的意见, 2013-9-13.
[2]袁刚.探索特色美丽乡村发展之路[J].当代贵州, 2016 (5) .
[3]刘承礼, 丁开杰.农村公共品供给与城乡一体化:基于贵州省“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分析[J].新视野, 2016 (2) .
蓬莱在“美丽乡村”创建中,把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财政投入与多方筹资、创造美丽与经营美丽结合起来,将风景变成产业,将美丽转化为生产力,真正使乡村由内而外美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美丽乡村”如何创建?
有限的政府财力不能“撒芝麻盐”,整合涉农资金,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
“美丽乡村”创建前,蓬莱4年中先后投入4.2亿元“三农”资金,但平均到全市577个行政村,看不到明显变化。这让蓬莱决策者陷入了沉思。
“政府财力是有限的,‘撒芝麻盐’式的帮扶,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落后面貌。乡村要美丽,必须整合资源,重点突破,形成以点带面,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进而带动全域,这才符合农村实际。”市委书记张代令提出“分类指导、梯次推进、示范带动”的思路。
从点上突破,“点”如何确定?市长孙业宝介绍,蓬莱实行“村申请、镇认可、市评价”的重点创建村遴选机制,由村向镇提出申请后,镇里派出评价团评价认定并上报,由市专家评审团对申请村最终认定。
在此基础上,蓬莱创新涉农资金管理模式,建立财政投入、村级自筹和社会多方支持“三位一体”的资金保障体系,实现了“小资金撬动大投入”。
蓬莱市岳家圈村的做法很有代表性。岳家圈村总共投入400多万元创建资金。这么多钱从何而来?村党支部书记付景兵细算了一笔账:市里财政补贴80万元、奖励65万元,镇里和部门帮扶130多万元,企业援助60万元,村里自筹10万元,村民个人出资40万元……各方面资金汇拢,成就了一个“美丽乡村”。
坐等“输血”,不如主动“求变”,那些眼巴巴盯着财政投入的乡村变得积极起来。“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木兰沟村投资1000多万元,依托葡萄酒庄搞起乡村游;山上宋家村投资587万元,建设滨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马家沟村投入2000多万元,建成涵盖13个村,集采摘、垂钓、酒堡于一体的规模化、集约化大型社区。
你追我赶,四年来蓬莱市级财政投入4亿元,撬动村级、企业及社会多方投入近10亿元。
点上突破,带动面上创建,蓬莱启动“提质、扩面、连片”工程,规划并全力推进八大示范片建设,把示范村建设的“盆景”,变成全域创建的“风景”,进而把蓬莱建设成一个大景区。
“美丽乡村”靠啥支撑?
农民最盼增收致富。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
马家沟村获评3A级景区在当地是个大新闻。从一个脏乱得“插不进脚”的小山村,变成大景区,其翻天覆地的变化,得益于蓬莱旅游、葡萄酒两大优势产业向农村延伸。
今年“五一”小长假,村子里停满了私家车,游客吃住在农家,享受淳朴的乡村生活。“村里成立了生态旅游公司,注册了‘马家沟八大碗’特色餐饮商标,规划了餐饮、购物、文化娱乐、土特产四个功能区。”马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继业说。
“创建‘美丽’,更要经营‘美丽’。”张代令表示,“农民盼这盼那,最盼的是增收致富。因此,我们不仅要打造景观,更要打造产业,让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
用产业发展助推美丽乡村建设,是蓬莱创建工作的独到之处。蓬莱依托葡萄酒和旅游两大优势产业,挖掘各村优美景观、民俗文化等资源,把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作为发展重点,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项目,推进传统农产品向休闲商品、农业园区向休闲景区转变。
目前,蓬莱乡村游涵盖观赏采摘、田园风光、特色村寨、葡萄酒庄等20余个类型,发展“农家乐”4200余户,培植赏花节、采摘节、民俗文化节等乡村游项目23个。仅今年“五一”小长假期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创造综合收入近亿元。
“美丽乡村”如何升级?
不能把农村变成城市,要让群众主动参与,保留乡土风情
“乡愁”是乡土文化和农耕文明的记忆。创建伊始,蓬莱本着一个遵循,就是全力保留乡土风情,一村一韵,把乡村打造成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和谐画卷。
“门前小河流水,石板路串村连户,青瓦白墙的老房子随处可见……这一切让我找回了小时候的感觉。”阔别家乡数十载的沙向明一回到潮水镇费东村,顿生感慨。
留住“乡愁”,“文化符号”成为“美丽乡村”创建的统领。蓬莱根据村庄自然禀赋、文化特色、民风民俗等特点编制规划,按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历史街区、传统民居进行原生态保护,共改造农房1.6万户、修缮村落200多处,保护传承民间艺术200多项。
“美丽乡村”创建既尊重农村历史文脉,又让农民尽享现代化便利。“房子还是那些房子,村路还是有那么些弯儿,可垃圾围村的现象消失了,村里的路灯也亮了起来,上学、看医、吃水、走路都方便多了。”炉上村退休老教师吴伯美说。
“美丽乡村”创建,让老百姓尝到了甜头,参与的积极性自然高了起来。“不让参与都不行”。刘家沟镇董家村召开美丽乡村创建动员会时,当场募集资金126万元。一名返乡老板个人捐资100万元,外嫁媳妇王晓华当天从100多公里外赶到现场捐款,在河北保定治病的齐化州,提前出院把妨碍村路硬化的宅基地让了出来。
“美丽乡村创建,农民是参与者,更是共享者”。这成为当地农民的共识。广大农民主动拆违修屋,500多名在外能人和200多家企业捐助资金和物资共计亿元。
有了群众的积极参与,蓬莱因势利导,市里筹措4.5亿元,启动实施城乡垃圾一体化处理等重点项目,镇村加快推动112个重点项目建设,形成了市镇村三级联动的创建热潮。
——邱村镇2011年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工作总结
今年我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县关工委的具体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为载体。按照强化领导,建设阵地,关爱孩子,发挥余热,促进发展,完善机制,构建和谐,确保稳定的工作思路,认真做好关爱工作,为我镇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社会和谐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
加强领导,积极创造良好环境
关心下一代工作是党委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维护社会稳定与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关心教育好下一代是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职责,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需要。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把关心下一代工作作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这一目标而常抓不懈。把关心下一代工作摆上重要位置,纳入党委工作议事日程,坚持每年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全面部署关心下一代工作。我镇关工委统筹协调组织开展村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定期听取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的汇报,帮助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今年,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县委关于认真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指导精神,我镇开展了争创“关工合格村”活动。通过这次争创活动的开展,对我镇精神文明建设、平安乡镇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对我镇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二五”的开局全面落实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抓好主旋律教育,创新关爱“花朵”工作
我们镇关工委始终把抓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头等大事,坚持不懈地抓好青少年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美丽乡村的思想教育。以学校为主阵地,开展一系列活动:
常言道:“五育并举、德育为先”。为了培养具有远大理想、高尚情操的下一代和接班人,各中小学十分注重抓学生的品德教育。学校每年都利用“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十一”等主要节日开展各种活动。如:在儿童节的当天,镇党委邱型军书记、崔勇镇长等分批次在百忙之中去看望孩子们,给他们送去温暖,与师生同庆节日,把庆祝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在“七一”时,开展建党九十周年“跟党走颂党恩”演讲比赛、歌咏比赛,召开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 “劳动光荣”、“我爱家乡”、“祖国在前进”征文活动或书画竞赛;清明节开展祭扫烈士墓活动;播放战争题材的影片让学生观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春游时开展野炊活动,母亲节开展感恩母爱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孩子们得到了锻炼,学到了知识,爱劳动、爱家乡、爱人民,团结合作、不怕吃苦的品德得到了培养。
为了贯彻“全国亿万青少年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精神,本学期,全镇各中小学因地制宜地开展了一系列适合中小学生年龄、身心发展的阳光体育活动,每天确保学生一小时的体育锻炼。特别是中心小学于11月10日举行了阳光体育大课间评比活动,活动将历时一天。此次评比活动继续优化了该校的大课间活动质量,进一步提高师生的体育运动水平。孩子们在活动中增进了友谊、增长了才干、增强了体魄、磨练了意志,特别是良好品德的养成形成了良好的内部氛围。
开展法制教育,提高法制观念。为了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镇关工委积极配合学校、综治办、派出所,开展法制教育。首先要求学校把法制课纳入日常课程中,每星期必须有一节法制课。另外镇派出所领导任学校法制副校长,并由优秀法制人员每学期定期深入学校作法制报告,宣传交通安全、“远离毒品”、“远离网瘾”、“艾滋病”防御等教育。通过宣传画、讲座等形式教育学生从小具备安全、法制意识,鼓励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才。这些法制宣传活动深受师生及广大家长的欢迎与好评。
增强服务观念,坚持为青少年办好事办实事
办好家长学校,推进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办好家长学校是提高家长素质、改善家庭教育的有效途径。我镇关工委配合教育部门和妇联继续抓好家长学校工作与留守儿童工作,加强与社会家长间的联系与沟通,对确保孩子健康成长,特别是对留守儿童的长期关爱。
关工委中小学首先要定期召开家长代表会,根据不同情况定期组织家长代表及村有关领导在一起,及时反馈学校工作,及时了解家长的要求。二是搞好社会调查,征求家长意见。根据不少家长要求,各校解决学生的中餐难题。三是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活动。让家长体味校园生活,感受教师的辛苦,从而增进了与学校间的沟通,了解和友谊。四是常规工作制度化。家长学校每学年致家长几封信:夏天提醒孩子不要随便到池塘、河坝洗澡;冬天告知家长及时给孩子送衣服,防寒保暖;假期到了,告诉家长配合学校教育孩子注意各项安全,不吸烟、不赌博、不参与封建迷信活动;同时家长学校的家访、信访、电访制度也在不断完善。五是评选优秀家长。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优秀家长活动,对评选的优秀家长颁发荣誉证书。通过与社会、家长的交流互动,从而,形成了孩子健康成长良好的外部环境,形成了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合力。
多渠道筹集资金,全社会济困助学。近年来,在县镇政府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春蕾计划”、“阳光工程”、“留守儿童结对子”使学校一些留守儿童及贫困儿童在爱的阳光雨露滋润下,能够坚持在校安心学习、健康成长。每学期统计各校留守儿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灵辅导,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要求学校教师、家长建立联系,共同关注他们的健康成长。
加强技术培训,帮助农村青年致富。为了帮助农村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发展就业创业,能很好地掌握一技之长,我镇加大对务工青年的培训力度,以镇成人技校为培训点,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农村种植、养殖示范户等进行技术培训和指导,年均举办种养加工等科技培训班10多期,使农村青年普遍掌握2—3门农村实用科技,使许多农村青年走上了致富强镇之路。
健全制度,推进关工委工作深入开展
学习制度。关工委集中学习一次,主要学习当前党的方针政策,各级关工委文件,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先进工作者的优秀事迹。今年重点学习了“学党史、颂党恩、跟党走”为主题的材料及胡锦涛同志在建党9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坚持年初有计划,年终有总结,主动向党委请示、汇报,每月开一次工作小结会议,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坚持一年一度对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先进单位和先进工作者予以表彰,表彰制度的坚持实施,较好发挥了先进事迹的模范带头作用。
我镇关工委的各项制度在不断地健全,规模不断壮大,关工委工作慢慢挥洒余热,为关工委工作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保证。
近年来,马底驿乡在取得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状况也日益凸显。由于生活中一次性塑料制品的大量使用,建筑垃圾也迅速增加,这导致垃圾中不可降解物所占的比例迅速增加。同时群众环保意识尚未形成,乱丢乱扔的现象十分普遍,而垃圾回收处置方法却十分原始,再加上缺乏完善的制度和回收处理垃圾的相关设施,对于处理这些垃圾的方法一般就是深埋处理,或是把废品垃圾燃烧掉,或者干脆将河塘等当成“天然垃圾场”不做任何处理。塑料结构稳定,不易被天然微生物菌破坏,在自然环境中长期不分离。这就意味着废塑料垃圾如不加以回收处理,将在环境中变成污染物永久存在并不断累积,这些未经任何处理的垃圾,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也影响了居民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
今天、马底驿乡的环境治理已迫在眉睫,5月20日马底驿乡第三次党代会通过了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的议案,环境治理作为维护好、发展好、实现好群众根本利益的重大民生工程,我们要知耻后勇、铁腕整治、扭转环境卫生脏、乱、差的被动局面。今年、马底驿乡党委政府决定在全乡开展环境卫生整治、建设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行动,行动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乡党委政府向广大人民群众倡议:
1、积极参与环境治理宣传行动,每一位党员都要认真履行维护环境卫生,对损害环境卫生的行为进行劝导、坚决制止,培养广大群众不乱扔烟头、果皮、塑料袋等废弃物的良好卫生习惯,做到垃圾入桶,废物入池。确保环境卫生干净、整洁。
2、自觉遵守公共秩序,规范公共场所车辆的停放,自觉维护良好的交通秩序。做到公路上不堆放杂物,确保公路畅通
3、积极参与村里组织党员干部和群众对溪流、道路、村庄等公共场所的垃圾进行清理保洁活动,配合保洁员做好保洁区日常保洁工作。
4、发动群众做好自己房前屋后的垃圾、杂草清理,做到无杂草、垃圾清理无死角。做好农户烧柴、加工、建筑材料等物质的摆放,做到摆放整齐、干净、整洁。
为扎实推进“美丽乡村”精品村建设,升光村结合市、区、镇关于美丽乡村创建的总体部署,立足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为目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按照“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的建设要求,科学规划,广泛动员,创新破难,全面提升环境、产业、服务和素质“四大工程”,进一步提升了全村的新农村建设水平。现将有关创建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升光村位于义桥镇西南面,为半山区,村区域面积达4.84平方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环境优美。经2005年村规模调整后,由簉岭、何家桥、郭村、塘坞四个自然村合并而成,现有16个村民小组,全村农户717户,人口2490人,党员128人,有耕地面积2080.76亩,山林面积2747亩,年人均收入1.2万元。
我村经过三年的整治村与生态村建设,尤其是加大新农村的建设力度后,村内基础设施齐全,全村道路硬化面积达40000m2,道路绿化面积10000m2。村内文体基础设施齐全,建有标准篮球场二个,室外健身场七个,室内健身室一个,公园一个,标准老年活动中心一个,内设办事服务中心、警务室、棋牌室、电视播放室、图书室等场馆。全村自来水入户率100%,广播、有线电视、通讯设施等网络设施完备。
至今获得了市级农业信息化示范村、平安农机示范村,区级整治村、生态村、文明村、文化村、综治示范村、先进集体、先进党组织、财务规范化管理先进单位、村级和谐班子等各项荣誉称号。
我村近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2010年之前还是区级贫困村,但是经过努力,村集体经济收入达71万元,村级收入主要来源于上级补助及土地出租等,今后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依靠上级补助及地方特色项目开发,另外还将抓住华东地区电网落户我村这一机遇,积极开发各个项目,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去年我村成功创建了区级生态村、新农村特色村,其中在生态村建设过程当中,主要完成了新农村的污水管网建设,这将大大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环境。新农村特色村的成功创建将我村今后的开发定位于生态旅游型新农村,其中主要包括东福源旅游公司的开发项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头羊”开发建设基地,李氏祖传骨伤科等。特色旅游景点东福源禅寺是我村乡村建设与旅游开发的一个重要环节,已有多年历史,集餐馆、住宿于一体的东福源山庄已初步完成建设,今后将成为美丽乡村的又一大亮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当地早期地下革命组织的根据地,现已成为“红色升光”的一个代名词,经过去年的修缮,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今后我村仍将加大保护力度,力争将抗日战争遗址及沈佩兰墓更好的保护起来,使红色教育基地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心。历史悠久的何家桥李氏骨伤科是萧山骨伤科的一个标竿,被誉为萧山“十大名医”之一的李汝安更是戴村骨伤科医院的创始人,因此许多患者都是慕名而来,这些精湛的技艺将为我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后勤保障。另外位于我村的义桥镇羊业基地得到了很好的开发,今后将围绕“万头羊”开发项目,力争使该农业企业解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而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今后两到三年内将更加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升光一日游”,未来十年力争将我村打造成为“宜居、宜文、宜游”的新农村特色村。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制定创建方案,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美丽乡村建设顺利推进,2011年村三委班子召开的第一个会议就是以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为全年工作重点,将创建工作提到日常议程,使三委班子成员对创建工作高度认识,进一步明确将口号变成实际行动。村三委班子统一意见后,成立了以村党委书记为组长、村委会主任为副组长、其他班子成员为组员的创建领导小组,具体负责美丽乡村的建设工程的组织、协调,三委班子成员按各自分工,分别负责7大项目的落实工作,为顺利开展美丽乡村的创建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在3月初及时召开创建动员大会,迅速传达会议精神,部署相关创建工作,签订创建承诺书,明确工作目标,落实工作责任,研究制定《义桥镇升光村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方案》和工作计划,在村三委班子内部排定重要建设项目,做好经费预算书,并将各项工作任务实行分解,建立项目负责制,纳入到村干部的考核体系中;召开党员、村民代表、村民组长、妇女代表、老干部等各层面专题会议10余次,统一思想认识;我村实行重点突破、全民宣讲的动员方式,通过召开党员骨干等参加的动员大会,以点带面,在全村广泛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形成“人人知创建,人人助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做好村内部工作的同时,我们还积极寻求外援的帮助,积极主动和结对的区镇两级农办进行项目对接,邀请环境设计院进行规划修编,从而使得我村的创建工作更加扎实、有序且富有成效。
(二)明确责任,发挥村三委班子的主导作用。村三委班子思想高度统一,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创新创业承诺的重要内容,全体村干部都担起了创建工作的压力,全身心地投入到创建工作中去,根据责任分工,我们狠抓工作落实,实行了进度周报制和无休日制,不分白天昼夜,不分天晴天雨,按照工程建设要求,抓质量、抢进度、重落实,快马加鞭,全力以赴,确保所有项目如期竣工实施,为最大限度调动班子成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对村干部实行了基础工作倒扣分制,将工作成效与工作待遇直接挂钩,以全面完成工作任务为基础,对未能全面完成的,酌情扣除相应待遇。通过狠抓班子的工作效率,工作的推动力度得到了有效的强化。
(三)营造氛围,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建设“美丽乡村”农民群众是主体,全民参与是关键。为充分调动全村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村三委分别利用宣传栏、党员学习会等形式,对创建美丽乡村进行了广泛宣传、深入动员、全面部署,还多次组织党员、村民组长到创建成功的一些兄弟村参观学习,激发了广大党员群众支持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情,突出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的主体地位,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村形成上下联动、齐心协力、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在创建过程中,召开各个层面座谈会10多次,发放倡议书1000余份。在村庄环境建设中,充分发挥党员骨干带头示范作用,营造出了全民关注、全民参与、献计献策的良好氛围。积极号召并带动各自然村的农户出工出力,主动参与到美化环境的各项工作中来。
(四)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整治村庄环境。两年来,我村紧紧围绕“八化”要求,通过村庄整治、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对照“美丽乡村”建设要求还有距离,今年来我们重点在村庄整治上狠下了功夫。
1、建设标准化村庄道路。我们根据村庄规划,做到合理布局,主次分明。目前全村道路硬化面积达40000m2,道路绿化面积10000m2。
2、治理村庄内外环境。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水资源得到保护。重点是对南河、村内河道进行治理,截至今日,已砌筑河岸3200余米,并对河岸进行了绿化。完善垃圾收集网络系统,垃圾中转站运转规范,主要道路沿线和各自然村内设垃圾房,每10至15户设一个垃圾箱,企业、商店门前实行卫生三包,垃圾实行分类袋装,形成全村垃圾“由户到箱、由箱入房、由房转站”的收集系统。同时,以村民公约的形式确立垃圾收集长效管理办法,每个自然村配备保洁人员、清运工具,定期打扫,及时清运,确保垃圾收集网络系统运行正常,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3、美化村庄环境。我村以绿色为主色调,对沿线村庄范围内的外墙进行粉饰,对住宅建筑进行墙面改造;村庄周围及内部绿化进行了修复增补,提升绿化品味。加大庭院绿化,使居民生活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加大生态公益林保护和经济林生态修复工作力度,在生态公益林主要路口设置明显标志牌。
(五)建设廉政文化,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们紧紧围绕基层党组织“五个好”和“先锋工程”的要求,紧密联系实际,认真开展廉政文化建设工作,争创美丽乡村精品村。
1、通过邀请专家、外出参观、学习典型、观看电教片等形式,在农业技术、环境保护、法制观念、社会公德等方面,认真组织群众参加教育培训,不断提高群众综合素质。一年来,共开展各类培训20余次,累计培训人数超2000人次,培训率达到87%以上。
2、致力于村务公开,不断提升民主管理水平。村内涉及财务收支、规划编制、农民建房、工程招标等重大事项,均以村务公开形式告知全村群众。
3、着眼于村规民约制定,不断提升乡风文明水平,根据当地的村风民俗,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逐步收集的警策、教育作用的俗语订成村规民约;服务中心组织体系,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规定;制定宣传服务手册,按户发放。随着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我村的乡风文明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群众的精神面貌明显改善,村三委干部作风明显转变,以创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示范村为主题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正在升光村深入开展。
(六)提升村民素质,促进和谐稳定。以评选“美丽家庭”等为契机,开展各类培训及活动,提高村民文明程度和素质。在区、镇妇联的协调配合支持下,在全体村民中间轰轰烈烈地开展评选“文明家庭”、“美丽家庭”评选活动。成立了由村三委干部、村民代表参加的考评小组,制定了严格的考评标准,召开动员大会,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与,踊跃申请。同时,对村民进行经常性的“破除封建迷信和陈规陋习”教育,大力整治村风民风,村庄的精神文明建设大大加强,群众的文明程度大大提高。几年来,全村义务教育入学率100%,适龄幼儿入园率100%,高中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0%。
(七)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构建和谐农村新农村。
1、建立和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社区综合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村务公开栏、社会事业服务站、综合治理服务站、保障救助服务站(避灾中心)和多功能教育室、村民(老年)活动室、图书室、民事调解室一应俱全,做到规范运作,便民服务。建设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98.2%,有效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关心残疾人生产、生活。推进职工基本社会保险全覆盖,使失地农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企业务工农村居民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发展农村体育设施和文化事业,近两年新建一座篮球场和增设十套体育健身器材,组织排舞队参加了义桥镇文化宣传节排舞比赛并获得二等奖,2010年更是在义桥镇全民运动会上获得了总成绩第一名的好成绩,这些活动的举行满足了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2、大力开展文明新风建设。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正确引导党员群众增长知识,更新观念,加快农村建设文明建设步伐。引导农民认识到在美丽乡村建设当中的主体地位,树立“村兴我荣、村衰我耻”的荣誉观,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身到美丽乡村建设当中来。发挥妇代会作用,开展婚前新风进万家活动,倡导优生优育新观念,建设婚育新风宣传教育一条街。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