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2024-08-0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共9篇)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1

2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内容

建设工程的主要特点包括:施工工艺较为复杂、施工工期较长、施工环境较差、材料以及机械设备较多、各工序共同施工、涉及安全方面的影响因素较多、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现场料场的堆放较多等。这些特点都与工程安全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因为安全文明施工不仅仅涉及到安全设施方面、安全管理方面,而且还涉及到安全技术与现场的实际操作方面,这些都与工程安全紧密联系。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工作的内容包括:由领导带头实施,建立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对应的保障体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教育培训体系;制定安全文明施工方案;严抓安全组织、安全措施与安全方面的资金投入。将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工作列入生产施工进度任务中,并且作为考核施工生产工作的主要依据。确保每一位施工人员都充分认识到安全文明施工的必要性,只有加强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让他们重视起来,才能实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生产方针和“爱生命,安全发展”的主要思想,才能保证工程的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各个方面得到有效保障。

3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3.1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管理体系

从过去的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经验来看,主要关注对象是以安全管理和监督为中心来了解项目本身的安全情况,严重忽略了施工人员的人身财产安全,缺乏人性化的安全管理模式,导致工程安全管理工作难以落实。因此,要建立“以人为本”的全面管理体系,以施工人员为主体,通过人员对安全事故的原因进行研究,从而实施人、材、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协调,达到预防和杜绝安全事故的发生。工程中事故发生的主要环节就是人机交界面,人的因素是导致事故发生的主要缘由,可见,推进“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尤为重要,全面落实“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工作。

3.2全面实行全员参与的安全管理模式

由于建设工程的安全事故涉及到的要素较多,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如果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生安全事故,不仅仅会对施工人员、建设企业人员、施工企业人员,而且还会严重威胁到参与工程建设的相关单位,甚至还会对整个建设工程带来严重的影响。目前,建设工程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间的关系越来越严密,工程中的各种安全隐患直接对建设物日后的投入使用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只有立足于多种角度,结合工程安全隐患的特征,才能及时发现建设工程的隐蔽性、复杂性的隐患,以便这些重大的安全隐患能及时解决。

3.3积极落实安全动态管理的理念

由于建设工程往往在不同的环境下、不同的条件下进行施工,其安全风险处于不断的变化当中,风险变化除了性质、数量、种类在不停的变化外,安全风险程度也随着改变。因此,必须对工程安全风险和隐患实施动态管理理念,及时、全面的掌握工程安全。安全动态管理需要对安全风险进行预测和评价,结合安全规则制度、安全风险监控制度、安全风险评价制度进行,将建设工程的每个安全管理工作做到位,以便及时的采取相应的措施。

4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的制约机制,即工程监理、业主加强安全管理工作,对施工单位违法安全管理的行为进行处罚,加强施工现场的安全文明施工管理。其次还要加强安全奖励激励机制的创新,安全奖励机制是一种物质和精神的文化,是施工人员在规定的安全生产条例下进行施工所应得的奖励,可促进施工人员进行规范的安全施工。最后,完善安全文化的活动激励机制,如开展安全演讲会、安全知识竞赛、安全辩论赛、安全图片识别赛等,从另一方面提高人员的安全知识,让安全意识深入人心,使工程安全工作变得丰富多彩。

5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建设工程安全管理创新激励机制的研究发现,安全管理在建设工程中的地位尤为重要,是保证人员安全、工程顺利完成、企业获得效益的主要环节,需要不断对安全管理机制进行研究与分析,加强“以人为本”的安全管理理念,全面实施安全动态管理,促进建设工程安全施工。

参考文献:

[1]章连发,吴楚江,严眷民.做好建设工程安全管理的途径分析[J].黑龙江建设工程,2012,22(05):55~59.

[2]易冰齐,简如意,平何明.建设施工安全管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建材与工程,2014,06(10):102~112.

[3]王初升,顾业钟,倪景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理念的创新与研究[J].现代化科技管理,2013,09(04):69~75.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2

关键词: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激励机制,劳动竞赛

南水北调工程既是我国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缓解北方水资源短缺的战略性基础设施工程, 又是节约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示范工程。建设南水北调工程, 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出的重大决策[1]。当前, 南水北调工程已进入建设高潮时期, 也是确保按期建成通水的关键时期, 为提高管理水平和加快建设进度, 建立健全一整套激励机制, 采取目标考核、绩效评价、经济奖惩和“静态控制, 动态管理”以及劳动竞赛等一系列激励措施,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地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展劳动竞赛, 将激励的手段、作用和效果融入其中, 落实到位, 能够有效调动参建各方的积极性, 激发全员进取意识和创造热情, 全力以赴加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切实提高各项管理工作水平。本文以当前南水北调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广泛开展的劳动竞赛为重点, 探讨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激励机制的作用和实施效果。

1 劳动竞赛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的激励作用

劳动竞赛不是一般的劳动, 而是创造性劳动, 竞赛成果要优于正常工作下取得的成果, 其最鲜明的体现往往在于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南水北调工程自开工以来, 经过参建单位和广大建设者的共同努力, 目前已经呈现出大干快上的良好态势, 但是按照当前工程建设的实际进度, 与国务院确定的东线2013年、中线2014年汛后通水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工程建设进度已经成为事关总体目标实现的第一要务。面对艰巨繁重的任务、紧迫逼人的工期、刻不容缓的形势, 必须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采取有效的对策和措施, 强力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为此, 广泛深入开展劳动竞赛, 通过“大干一百天”、“比学赶帮超”等形式多样的创先争优活动, 充分发挥激励机制的作用, 有效调动参建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不断掀起新的建设高潮, 实现一个又一个建设目标,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1 满足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现状和形势发展需要

我国的现状是, 经济增长在相当程度上仍主要依赖水资源的高投入[2]。目前, 已开工7年左右的南水北调东线、中线一期工程只完成总投资的1/4, 还有3/4的任务要在今后3年多的时间内完成, 且有多个设计单元项目尚未开工, 部分控制通水目标的关键建筑物工期更是十分紧迫。与此同时, 随着工程建设战线不断拓展, 运行管理、施工技术和工程质量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丹江口库区移民大规模搬迁正在进行, 保障移民生产、生活, 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繁重;东线治污进入攻坚阶段, 新情况、新问题造成的治理压力空前加大[3]。在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开展劳动竞赛, 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掀起新的建设高潮, 是切实加快工程建设的有效手段和必然选择。

1.2 缓解工程建设矛盾和维护沿线大局稳定

由于征地移民、施工爆破等原因,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给沿线人民群众正常生活也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兴建与破坏、扰民与民扰的矛盾总是不可避免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 甚至会不断聚集进而威胁到沿线工作大局和国家建设大计。工期拖得越长, 建设时间越久, 这种矛盾和潜在的不稳定因素就越多、越不好解决, 因此, 结合当前实际开展劳动竞赛, 营造施工大干良好氛围, 切实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有助于缓解外部的干扰和阻力, 有助于推动矛盾和问题的解决, 有助于维护工程建设范围内的社会稳定。

1.3 全面履行施工合同和展现建设者风貌

南水北调各参建单位既然无悔地选择了南水北调事业, 郑重地签订了工程施工合同, 理应信守合同、全面履约, 按期保质保量地建好南水北调工程。但从实际情况来看, 部分项目的进度与合同工期有较大差距, 为兑现庄严的合同承诺, 各参建单位及建设者必须加快工程建设, 采取劳动竞赛的方式确保工程在合同工期内完工。同时, 只有加快工程建设、确保建设目标如期实现, 各参建单位及建设者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重托, 树立起良好形象, 进而树立南水北调工程的整体形象。开展劳动竞赛, 创造性地完成建设任务, 正是彰显南水北调建设者声誉, 扩大南水北调工程社会影响的实际行动。

2 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激励作用实现的主要方法

面对新形势、新要求, 围绕工程建设管理中心和实现劳动竞赛的激励作用, 可以采取多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全方位促进南水北调工程又好又快地建设。

2.1 从统一思想出发, 广泛动员, 凝聚人心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2013年、中线2014年汛后通水, 是国务院的既定目标。国务院南水北调建设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明确要求, 2010年要实现未开工的主体工程全部开工建设, 并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公室提出抓住机遇趁势而上, 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全面提速、加快建设, 是南水北调人的政治责任和光荣使命。从这些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来看, 加快工程建设是责任所在、使命必达, 是所有参建单位和建设者必须践行的共识与追求。为此, 全体建设者必须树立“全局一盘棋, 上下一股劲”的思想, 站在工程建设大局和政治任务的高度, 切实增强责任感与紧迫感, 掀起劳动竞赛热潮, 全面加快工程建设。参建各方要分单位、分层次进行广泛动员, 大力宣传竞赛的目标与意义, 统一思想, 坚定信心, 进一步凝聚全体建设者的力量, 形成攻坚克难、敢打必胜的信念, 以更大的气魄、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又好又快建设。

2.2 从补齐短板着手, 查漏补缺, 因势利导

“短板理论”认为:木桶的储水量取决于最短板的长度, 如果要盛更多的水, 就要将短板接长, 短板就成了木桶盛水量的限制因素。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就要充分了解和解决限制因素。在劳动竞赛过程中, 善于从短板抓起, 充分认识解决短板对节点工期的重要性和促进性, 找准和弥补一个短板, 就有可能扫除“拦路虎”, 从而化压力为动力、变不利为有利, 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从健全机制着力, 精心组织, 强化管理

机制是任何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 也是确保工作取得成效的保障。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关键时期和攻坚阶段, 持续开展大规模的劳动竞赛, 着力健全以激励为目标的管理机制, 以便保证工程质量安全的同时, 全力以赴赶进度, 想方设法保工期。

2.3.1 组织领导机制

劳动竞赛开展得是否扎实有效, 是否轰轰烈烈, 关键是领导、是组织、是指挥。南水北调工程项目劳动竞赛的内涵丰富而宽广, 单靠某个领导、某个部门不可能实现竞赛的全面胜利, 所以参建各方要齐抓共管, 强化领导责任, 确保组织到位, 建立上下联动、内外互动的组织网络体系, 共同打造一个大干快上的建设团队, 切实做好劳动竞赛的组织领导工作。成立由主要领导挂帅的劳动竞赛活动领导小组, 分管领导亲自策划抓动员, 亲自组织抓细化, 亲自上手促落实, 亲自监督保完成。制定劳动竞赛实施细则, 把各项进度计划安排、质量保证措施、现场安全及文明施工管理融合到劳动竞赛活动中, 通过竞赛活动, 全面加强工程管理, 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2.3.2 目标责任机制

签订竞赛目标责任书, 进一步分解任务, 明确责任, 细化目标。按照在建工程的不同进展情况, 依据合同要求确立各自承担项目的具体目标, 编制网络计划, 做到层层分解、层层落实, 直至落实到施工队和生产班组。建立起项目法人、建管、设计、施工、监理单位联动互动、责任分解、层层负责、层层追究的责任保证体系, 确保实现每个节点目标, 以小目标推动大目标的完成, 以阶段目标促进总体目标的实现。

2.3.3 动态管理机制

将劳动竞赛纳入合同管理中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一项重大举措。“静态控制、动态管理”也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一个主要模式。所以南水北调工程劳动竞赛一开始就注定拥有动态管理的特征。各建设管理单位要把劳动竞赛活动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补充, 强化竞赛过程控制, 完善工程管理细节, 建立以赛促管、管赛结合, 以日保周、以周保月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体系,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3.4 培训练兵机制

人是生产力中的第一要素, 要把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成为一流工程, 离不开一流的建设人才和一流的职工队伍。以劳动竞赛为契机, 积极开展业务技能培训, 为建设高素质职工队伍搭建平台, 并建立培训激励机制, 调动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对于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的关键工序、重要部位, 严格按照规程规范和技术要求施工, 提高操作技能和管理水平, 努力打造作风优良、技术熟练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队伍, 强化将培训转化为产出的运作机制[4], 为加快工程建设、提高质量安全水平打下坚实基础。

2.3.5 考核激励机制

水不激不跃, 人不激不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干部职工创先争优和劳动竞赛持续发展的动力所在。所以, 要在实行静态控制、动态管理投资控制模式的基础上, 进一步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打消参加各方对投资节余奖励最终能否兑现的顾虑, 增强对激励机制的信心。比如, 对主体已完工的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投资控制较好的项目建设管理单位, 可实行预考核奖励, 以期对其他项目建设管理单位起到示范作用。已有研究表明, 南水北调东线供水公司激励模型中的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有助于提高员工的努力水平, 员工受到的激励强于单一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并且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是替代关系, 精神激励可以弥补物质激励的不足[5]。竞赛中应坚持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制定劳动竞赛考核实施细则和奖励办法, 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劳动竞赛情况检查。竞赛结束后总结评选劳动竞赛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 重点结合劳动竞赛的成果进行表彰, 充分调动“人”这个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 以利于你追我赶、创先争优、热火朝天局面的形成和持续。

2.3.6 后勤保障机制

围绕竞赛活动现场搞好服务, 想工地所想, 急一线所急, 在资金划拨、价款结算、工程变更、综合保障上合理运作、优化配置、提供方便。同时, 做好环境布置和内外宣传, 通过网络、报纸、标语、口号和音像制品等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造势, 讴歌优秀典型, 交流先进经验, 营造和谐有序的建设环境和浓厚热烈的竞赛氛围, 从视觉效果、心理引导和社会效应等方面, 有效激发广大建设者的劳动热情和潜在的创造力。

2.4 从科学发展着眼, 统筹协调, 稳中求进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劳动竞赛要赶进度、抢工期, 但并不是盲目蛮干, 而是基于科学发展的要求在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前提下, 做到周密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兼顾, 达到整体工作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目的。

a. 致力于世纪工程建设, 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意识, 促进工程项目又好又快发展。长期以来, 人类过分强调经济增长, 过度开发资源与环境, 而忽略了人类与资源环境之间存在协同发展的客观规律。南水北调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世纪工程、民心工程, 参建单位应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 立足于长远和大局, 正确处理任务数量、成本效益与安全质量、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对片面赶进度、抓效益可能引发事故及后果的严重性有充分的认识和防范, 始终做到安全质量、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与竞赛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并行不悖、相得益彰。

b. 致力于精品工程建设, 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严控工程质量。百年大计, 质量第一。质量是工程建设的永恒主题, 确保工程质量, 是科学发展观的应有之义。在劳动竞赛活动全面展开的情况下, 建设管理、设计、施工、监理资源势必变得异常紧张, 给保证工程质量带来严峻挑战, 必须强化全员质量意识, 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认真贯彻“工程质量一票否决制”, 真正做到严字当头、一丝不苟、不留隐患, 让南水北调工程成为经得起后人评说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工程。

c. 致力于放心工程建设, 牢固树立安全责任重于泰山的意识, 狠抓安全施工。安全发展, 国泰民安。实现安全发展, 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施工中要通过反“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违反劳动纪律) 、创“三标” (标准化操作、标准化组织、标准化工地) 活动, 实现思想零松懈、管理零漏洞、设备零缺陷、操作零违章、现场零盲区、安全零事故的“6个零”目标, 打造让领导踏实、让群众满意、让职工安心的“放心工程”。

d. 致力于绿色工程建设, 牢固树立不破坏就是最大的保护的意识, 做好环保、水保和文明施工。科学发展观的确立, 对于新形势下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周期长, 在土地资源、水环境、施工噪声和大气等方面会对环境造成一定影响, 因此, 必须增强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大力强化环保、水保和文明施工意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坚持最大限度保护、最低程度影响、最强力度恢复, 努力建设绿色环保的“清水走廊”。

3 结 语

作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激励机制的有效形式, 南水北调系统劳动竞赛本身也是一揽子工程, 实施过程中要精心策划、精心组织、认真考评、统筹协调, 研究劳动竞赛的多样性和实用性, 达到见成效、出佳绩、切实加快工程建设和提升管理水平的预期目的。同时, 组织劳动竞赛可以锻炼队伍、磨炼意志、提炼经验、建立良好机制、树立良好典型、培养良好风气, 为不断提高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水平、又好又快地建设南水北调工程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李旸.世纪工程再续辉煌:“十一五”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取得积极进展[N].经济日报, 2010-09-12 (1) .

[2]杨小柳, 赵瑞娜, 徐健.采用“三段九步”过程研究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规划 (上) :内外部战略环境分析[J].水利经济, 2010, 28 (5) :1-5.

[3]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坚定通水目标不动摇[N].中国南水北调报, 2010-09-13 (1) .

[4]王晓蓉, 姚纬明.水利电力行业现代企业职工培训理念创新[J].水利经济, 2009, 27 (3) :46-48.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研究 篇3

摘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是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也是保障农村社会稳定,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其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重大。现阶段我国农村饮水工程建设中,尚存在一些制约影响饮水安全的因素,应对其加以分析研究,制定相应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本文在探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现状的基础上,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加以阐述。

关键词: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要点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关系到我国农村基层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项政治和民生工程,其工程建设和管理状况与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要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有序运转,需要通过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建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以此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真正发挥其社会及经济效益。

一、现阶段我国农村供水工程建设现状

我国农村在供水上较长时间都以自然状态为主,没有进行规划及管理的意识,探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资金因素的限制,导致农村供水工程普遍以水池、水井等形式为主,一方面供水工程的建设指标较低,供水量不足现象较普遍;另一方面也缺少相应的水质处理设备及程序,水质质量无法满足安全饮水的需求。此外,农村供水工程分布较为分散,在维护及管理机制上较为陈旧,共同导致我国农村供水工程长期以来面临着水质质量较差,水源供应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一现状,我国从上世纪70-80年代开始,制定了相应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规划,投入了大量资金,基本解决了早期供水工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为进一步深化农村供水工程建设成效,我国近些年又开展了农村自来水建设工程,据相关统计,2005年以来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批量实施,由于国家资金补助的限制,很多县财政困难,导致从设计时就没有考虑水质净化设备,以及很多山区村寨水源较远人均投资较大,工程供水很大程度从设计就得不到保障。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管理凸显出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饮水工程建设环节

1.原有的农村饮水工程无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我国农村的水利工程多建于上世纪80-90年代,一方面工程建设标准不高,另一方面工程运行过程中各类设施设备出现老化,导致工程水质及供水量都远远达不到安全供水要求,对农村居民的生产用水及生活用水造成影响。

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建设进度不一

现阶段,我国各地农村在饮水安全工程的投资建设上存在步伐不一致,建设进度不够统一的现象。在工程建设计划的批复上需要耗费较长时间,由此导致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建设的周期被压缩,如工程建设批复时间在冬季,此时施工建设极易导致管道冻裂等施工危害发生,制约影响了农村饮水工程建设质量。

3.农村饮水工程供水水源稳定性有所欠缺

我国地形较为复杂,各地区农村的地质状况不均衡,一些山区及丘陵地区的农村村落在水源点的确定上较为困难,存在过度依赖地下水的情况,这就使农村饮水工程的水源供应无法确保长期稳定,各地农村饮水工程水源保证率高低不等。

(二)农村饮水工程管理环节

在农村饮水工程的管理上,主要的问题存在于以下两点:第一,饮水工程的日常维护及水质监测等环节较常出现管理不力现象,既制约影响了饮水工程的水质质量,又不利于饮水工程利用率的提高。第二,饮水工程在水费收缴上较为困难。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群众没有树立起消费饮水的意识,外加饮水工程的维护不力,极易出现水源供应不稳定,不充足而又必须缴纳水费的现象,也加大了农村群众的抵触心理,损害了农村饮水工程的效益。

三、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保障机制及其要点探究

(一)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保障机制要点

1.做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组织建设,制定工程建设规划

农村饮水工程涉及到的各个县区,应成立专门的农村饮水工程组织建设部门,对农村安全饮水工程项目加以规划,指派负责人负责项目的具体实施,强化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部门间的沟通,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建设的进度相一致,推动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规范化,组织化。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项目投资批复时间上,要加以缩短,做到尽快批复及下达,以便于为农村饮水工程的建设提供充足的施工周期,避免冬季施工中出现各种问题[2]。

2.探索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渠道投资机制

为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资金困境,要注重做好以下几点:第一,国家财政部门要划拨相应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经费,适度提高经费比重。第二,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模较大,受惠人群较多,应与省市区相关部门加强沟通,争取地方财政的支持。第三,有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投资建设中,补充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前期建设资金。第四,强化宣传,鼓励农村基层民众开展资金自筹,根据工程建设具体情况,允许农村群众资金参股,一方面缓解建设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提高其后期维护及管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严格编制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提高工程建设的质量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要由当地的水务局等部门进行工程的公开招标,挑选具备良好施工资质的施工企业开展施工组织,审查其编制设计及施工方案,保障施工建设的整体质量。针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设施设备,如机泵、管材等,也要进行招标,确保施工材料质量合格。此外,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后期验收上,要参照我国关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相关标准进行,提高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竣工等各个环节的质量水平。

4.注重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加以保护,及时跟进水质监测

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源保护上,要严格遵守《村镇供水技术规范》中涉及到的各类标准,设置水源保护标识,通过定期及不定期检查以确保供水水源不受破坏。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运行中,要对相应的设备操作规范加以明确,以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能够持续稳定地运行,提高水源供应的稳定性。此外,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监测上,应由水务局等部门加以统一部署,设置相应的水质消毒及处理装置,定期对水质情况加以监测,以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水质质量。

(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保障机制要点

1.水管部门应探究农村饮水水权配置、水价调整、水质保障等机制建设

农村饮水安全具备了公共属性,要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整体效益,作为水管部门来讲,其应对农村饮水这一公共资源进行合理的优化和配置,强化政府监管及服务职能[3]。在水权配置上要兼顾社会公平,以农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行使相关管理职能;在水价调整上,既要充分参考市场要素,又要强化政府调控,将水价进行合理定位;在水质保障上,应做好水质监控服务,确保农村群众饮水真正“安全,放心”。

2.地方政府要發挥自身作用,强化管理职能

作为地方政府来讲,其应积极关注并参与到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建设及管理中,将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的内容作为地方乡镇政府部门及乡镇干部工作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以此保障农村基层管理部门充分发挥其职能,促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后期管理能够有序开展。此外,在农村饮水工程的后期维护、水价制定、水费收缴上,地方政府要强化宣传,与农村群众代表,地方水务部门一道,对水价及水费的区间范围加以合理界定,转变农村群众的用水观念,促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效益的最优化发挥。

结语: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是利国利民的重要民生工程,其在保障群众基本利益,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方面作用极为显著。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及管理过程中,各部门要积极探索有效的保障机制,一方面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建设能够有序规范,另一方面要强化后期的维护管理工作,以切实提高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质量与效益。

参考文献:

[1] 范志.浅议当前农村饮水安全与工程管理[J].中国科技博览,2010,(26):24.

[2] 刘邦贵.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可持续运行的建议[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19):214.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4

摘要:本文从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出发,就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的实现路径从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建设进程、强化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提升校务公开制度水平三个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

关键词:高校 管理制度 建设原则 运行机制

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

1.合法性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自身的合法化过程,包括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过程及执行过程。高校管理制度只有经过合法化,才能够有效地进入到制度的执行阶段,是高校管理制度得以运行的内生性条件。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合法性原则主要集中体现在制度依据的合法化、制度内容的合法化以及制度运行的合法化三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制度运行的合法化是防止个人、机构、组织恣意行为的程序性保障,同时也是全面保障高校管理制度实施的基础性条件。

2.正当性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本身及内涵上的可接受性。高校管理制度只有建立在遵循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才能够被广大师生接受,是保障高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正当性原则主要是通过程序和实体两个层面体现出来的,也就是程序的正当性及实体的正当性。前者表现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法定性和公开性,后者表现为高校管理制度内容下权利、义务的目的性与伦理性。

3.民主性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必须要坚持做到成员对高校管理制度制定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设权等等各项权利的切实履行,是围绕民主而进行各项程序性活动的显著体现方式。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民主性原则需要靠民主化的参与以及民主化的协商。具体实现方式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成员需要做好沟通、协商工作,促进一致协议的达成,实现争执、对持、冲突之后的双赢局面。

4.可持续原则。是指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整体性、稳定性、有效性及协调性的有机统一,包括高校管理制度建设可持续性下动态与静态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前者需要在进行高校管理制度建设中,以全局为出发点、稳定为基本要求、制度发展及延续为角度,充分考虑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系统性与长期性,达到动态与静态的有效耦合。后者需要从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整体出发,遵循保障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高度程序化及运行效率,全面融合以公平作为基本价值依据和价值目标的观念。

二、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的实现路径

1.完善高校管理制度建设进程。首先需要在国家层面上,结合时代特征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由教育部统筹各省积极参加高等教育法规修订工作。通过广泛的调研、征求意见、组织研讨等等方式进一步修正及完善《高等教育法》等等法律法规的明细条文。二是要大力完善地方政府和高校依法办学、依法教学、依法治学等法规建设,重点突出地方办学特色,明确地方政府办学的目的、宗旨、方向,科学界定地方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三者之间的关系,保障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实际可操作性。三是要求各高校遵循国家教育的方针,完善符合学校特征及实际的科学规章制度,保证教师依法执教、学生依法学习的正常进行。

2.强化党委领导下校长负责制。主要体现在党委在高校要处于核心领导地位、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两个方面。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党委领导”同“校长负责”并不仅仅是简单的相加,而是一个有机辩证统一的过程,其根本的目标方向是完全一致的,不容许相互独立、相互脱离的情况发生。具体到二者的日常职务,党委领导的.重点工作在于对重大问题进行决策,校长负责重点在于贯彻执行党委的决策。通过二者的分工合作,形成党委领带、校长负责、依法治校的民主而科学的治校格局。

3.建立健全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及提升校务公开制度水平。这是保障高校管理制度后期切实落实的重要条件。其中,提升校务公开制度水平主要可以通过建立校务办公领导小组、落实校务公开制度、明确校务公开内容,针对性开展公开活动等方式加以实现。同时也可以按照长期、短期、定期、随时等等方式公开校务的具体情况,切实实行校务公开责任追究制度,由党委督办、工会落实。对于严重违反校务公开制度的个人,可以根据情节的严重程度给予纪律处分及后期教育,保障校务公开活动的正常开展。

综上所述,高校管理制度的建立、完善以及后期的有效运行,不仅仅是高校法制化管理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当前高校民主化决策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从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原则出发,就推进高校管理制度建设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希望为高校管理制度建设的实践工作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保障高校管理制度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余军.当代国际高等教育改革的趋向[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 2 ] 李骏. 关于高校人事行政公开制度的探索[ J ] . 江苏高教,,14(6):112-114

立足机制建设,细化党员管理 篇5

我们党始终代表着我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着我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着我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员干部是中国共产党的中坚骨干,是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全面小康而奋斗的组织者、落实者和推动者,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为了更好的维护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我们必须立足党员机制建设,细化党员管理,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惩治不合格的党员,保证党员质量。

为了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在发展新党员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必须认真履行职责,对新发展的党员从入党积极分子的确定、培养教育和考察到预备党员、正式党员的审批等全过程实施严格把关,从源头做好,确保党员质量。基层组织发展党员,首先要把好培养关,要把提高入党积极分子素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做为发展党员工作的重心来抓,切实加强集中培训。在培训内容上注重针对性,把党的基本知识、必备法律知识和实用技术等一并列入培训范畴,培训方法要注重灵活性,要采取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其次要把好考察关。按照“德、能、勤、绩、廉”的考察标准,对发展对象的入党动机、生活作风、工作表现、群众观念、先锋模范作用等进行全方位的考察,确保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再者要把好审批关。基层党组织审批发展新

党员的时,要召开党委会,充分听取考察组的意见,对发展对象逐一讨论,投票表决,要选出优秀的共产党员,保证党员质量。

我们要同心协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保持党员队伍的纯洁,保证党员队伍的质量。把好党员入口关,选好干部配好班子,加强日常教育管理,建立健全党员党性定期分析制度。基层党组织,要以“纯洁性”为出发点,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筑稳党的事业根基。

党员干部是我们党的中坚力量,在选干部配班子的过程中,坚持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原则,是保持党的纯洁性尤其是党员干部队伍纯洁的一个决定性因素。

2011年以来,我国党委进行集中换届,这既是对我们党纯洁性的一次考验,也是一次锤炼、一次升华。衡量换届成功与否的标准,就在于是否能够选拔出那些政治坚定、有真才实学、实绩突出、群众公认的干部。为了确保换届工作顺利进行,我们要严肃换届纪律。2011年,按照中纪委、中组部的要求,各地认真落实“5个严禁、17个不准和5个一律”的要求,保证换届工作做到风清气正。为从机制上促进干部队伍结构合理,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对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作出了全面部署,在建立健全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上迈出更大步伐、取得更大成效。而各地也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创新,摸索出不少好办法、好经验。有些地方通

过合理设置资格条件来做到因岗择人、人岗相适,更加注重职位分析;根据选拔职位“量身定制”考试测评内容,不断增强考试测评科学性、针对性;坚持考试和考察相结合原则,把考察结果作为选用人才的重要依据。

2011年11月初,中组部印发《关于加强对干部德的考核意见》。这是贯彻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选准用好干部,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的重要举措,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意见》要求,突出德在干部标准中的优先地位和主导作用,把德的考核结果体现到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管理监督等各个方面。对德表现好的干部,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注重选拔理想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干部,注重选拔自觉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干部,注重选拔坚持原则、敢于负责的干部,注重选拔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干部,注重选拔执政为民、清正廉洁的干部。坚决不用政治上不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力的人,坚决不用品质不好、为政不廉的人,坚决不用群众观念淡漠、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的人,坚决不用作风不正、热衷做表面文章和搞形式主义的人,坚决不用不坚持原则、奉行好人主义和严重闹不团结的人,已在领导岗位上的要撤换下来。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篇6

设备安全科 赵星章

HSE体系建设,是我厂重点工作之一。推进HSE体系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营造良好的安全环境是我们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也是企业安全管理健康发展的体现。

建立实施HSE管理体系以来,我厂针对内审、外审审核出的体系运行中存在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确保了体系持续改进和完善。在体系运行中,坚持以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为指导,及时更新完善内部规章制度,使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真正落实了制度管理。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HSE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仍然存在着认识不到位、要求不严格、执行不得力,以及HSE管理体系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等问题,安全环保工作从整体上仍然缺乏长效性、基础性的治本措施,管理水平没有得到持续、稳步提升,安全环保形势依然严峻。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点有:

1、安全理念的树立方面存在着较为严重问题:部分二级单位对于专项检查百般应付,未能正在理解专业检查是帮助其查处安全隐患、预防事故的发生,查出问题后也总是强调人员不足、难于管理等各种客观因素,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2、HSE职责不清,履职不到位。应明确安全环保管理责任主体和监督责任主体,职责履行与业绩考核未能紧密挂钩。未能做到责任层层分解,压力层层传递,实现横向到边,纵向到底,风险共担。

3、培训教育效果不佳,安全知识未能有效转变为安全技能。结合近几年事故看出,多数为作业人员安全技能不够,安全意识淡薄。基层安全培训应找准切入口和结合点,根据工种、文化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培训工作。在教育内容上突出强调员工安全第一的意识,提高我要安全的觉悟,掌握我会安全的技能,履行我管安全的责任,完成我保安全的任务。

4、警示标志运行控制方面笼统,目前大多二级单位只是在厂房入口处设置安全警示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未做到针对性,应根据各单位实际情况在有较大危险因素的作业场所和设备设施上设置明显标志,进行危险提示、警示,告知危险的种类、后果及应急措施等。

5、目前HSE体系与即将实施的《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相比,还存在着以下差别:1)体系评估没有具体量化,查出的问题点多并不能代表体系运行较差,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实行企业自主评定、外部评审的方式。企业根据本标准和有关评分细则,对本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工作情况进行评定;自主评定后申请外部评审定级。评审分为一级、二级、三级。2)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要求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前,应由作业现场所在单位对其进行进入现场前的安全教育培训。目前实施的还有一定差距。3)体系只告诉你“干什么”,标准化更突出“怎样干”。

“加强安全环境建设,建立安全长效机制”是我厂年初新提出的安全理念。通过探索和阶段性运行,显示在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在制度建设、职责履行、教育培训、目标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安全管理机制及行为规范,取得了一定成绩,使全厂安全监管工作保持在较好态势。但安全环境建设需全员的积极参与,安全长效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1、深入推进HSE管理体系,是实现安全环保形势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的有力保障。尽管我厂总体形势稳定,但随着业务领域不断延伸和扩展,用工结构发生变化,特别是顶岗劳务工的频繁更换使风险增加,确保实现安全环保形势的明显好转和根本好转,依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保持体系的有效运行,是建立安全环保长效机制的有效手段。

2、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必须坚持“管生产必须管安全”、“谁主管谁负责”和“一把手是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的原则,使其自觉增强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责任和意识。采取措施强化HSE责任制履职力度,营造氛围促使各级HSE责任人履职尽责,确保安全生产。(主管厂长带队检查车间主任、生产主任职责履行情况,设备安全科监督管理)

3、提倡创新班组安全文化,营造全员关注的安全氛围。班组是企业中安全管理的基础环节,是一切安全工作的落脚点。安全管理应切实落实在班组,安全大环境的建设应建立在班组安全

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之上。要以“无伤害班组”创建、保持、提高为载体,引进、提高“安全价值观”,调动员工参与安全生产的积极性,形成对安全生产的认同感,培育员工正确的安全价值观。在企业中形成人人关心安全,人人向往安全、人人必须安全的良好氛围。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现代工业生产中7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因素有关。这就要求在安全管理上,必须从强化制度、加强培训、从严管理等各方面入手,以人性化安全管理为依托,通过讲道理、摆事实,设身处地的为员工着想,深化职工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员工克服麻痹侥幸心理,树立正确的安全价值观。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7

1 预警的组织机构

1.1 预警的组织构建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组织机构由三层构成:一是监督层,即省(市)交通主管部门,由其监督预警工作的过程和结果;二是决策层,即由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主导,省(市)公路主管部门协助参与,由其具体负责公路建设项目的预警工作,发出预警信号;三是执行层,即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和项目施工单位,由其根据接收的预警信号,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这样监督、决策和执行分开,有利于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水平的提升。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组织机构框架如图1所示。

1.2 预警机构的职责

1.2.1 省(市)交通主管部门

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整个过程进行监督,包括预警分析的准确性,预控对策的有效性及实施情况。此外,当警度很高时,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处于严重失控状态,可以由其来发布预警信号,从而提高预警的力度和效率。

1.2.2 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

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主导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工作的实施,是最重要的机构。它负责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监测、识别、诊断、评价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制定、预警运行的保障、日常的监控和危机管理。通常由它根据预警分析的结果,发布预警信号,并提出相应的预警措施。此外,在预警工作中需要和省(市)公路主管部门做好沟通协调工作。

1.2.3 省(市)公路主管部门

省(市)公路主管部门是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工作的主要参与机构,积极参与并协助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做好预警工作,对预警分析的过程、预警措施的制定提出必要的建议。

1.2.4 项目建设单位

项目建设单位是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发布的预警信息的主要接收者,同时将相关的预警信息下发给项目施工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并督促其落实相应的预警措施,必要时对预警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果预警信息涉及自身时,积极落实相应的预警措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预警措施的落实情况反馈给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此外,积极配合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等的预警分析工作,为相关数据、信息的监测提供支持。

1.2.5 项目监理单位

项目监理单位在接收到相关的预警信息后,督促项目施工单位落实相应的预警措施,并对预警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如果预警信息涉及自身时,积极落实相应的预警措施。在规定的时间之内,将预警措施的落实情况反馈给项目建设单位。此外,积极配合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等的预警分析工作,为相关数据、信息的监测提供支持。

1.2.6 项目施工单位

项目施工单位在接收到相关的预警信息后,积极落实相关的预警措施,并及时将预警措施的落实情况反馈给项目建设单位和项目监理单位。此外,积极配合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等的预警分析工作,为相关数据、信息的监测提供支持。

2 运转模式

对公路建设项目进行安全生产预警,其关键的科学依据是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水平进行准确、预先地评价。从工程固有风险、项目部(项目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水平和项目外部(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安全管理水平等因素综合考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可以获得公路建设项目的安全生产水平[7,8,9]。

根据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特点,确定了以下4种需要监测、预报的警情:

2.1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不足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是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基本属性,揭示其保障安全生产、抵抗事故风险的能力。当出现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不足时,则潜在发生事故的风险较大。

2.2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减弱

随着公路建设项目进度的推进、施工任务的变化,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当出现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减弱时,潜在发生事故的风险在增大。

2.3 存在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重大缺陷

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影响的系统。当局部呈现特别脆弱时,可视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存在重大缺陷,其影响可扩大至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整体。

2.4 存在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重复性缺陷

如果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重大缺陷没有得到及时的修正,可视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存在重复性缺陷,缺陷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整体的影响将进一步深化,且影响可能是成倍的、恶性的[10]。

基于上述分析,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运转,是在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评价的基础上,围绕着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外部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安全生产水平,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需要监测、预报的4种警情而展开的,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运转按以下步骤进行:

(1)通过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评价,获取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外部安全管理水平和项目安全生产水平等信息。

(2)对上述信息进行诊断分析。若处于受控状态,则保持监测,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进入下一个循环。反之,若项目部安全管理水平、项目外部安全管理水平处于失控状态,则有可能存在安全生产重大缺陷或安全生产重复性缺陷;若项目安全生产水平处于失控状态,则有可能存在安全生产能力不足或安全生产能力减弱。

(3)对可能存在的安全生产重大缺陷、安全生产重复性缺陷、安全生产能力不足、安全生产能力减弱分别采取相应的预警措施。

(4)上述预警措施实施后,若恢复受控状态,则保持监测,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进入下一个循环。反之,则进入相应的应急管理。

3 工作流程

在构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组织机构、明确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运转模式之后,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通常将按图3展开工作。

从图3中可以看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工作流程如下所述:

(1)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通过监测、识别、诊断、评价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的各种失控现象,确认监测指标处于何种状态(受控或失控)。

(2)当监测指标处于受控状态时,则继续进行监测,不介入预控对策阶段;当监测指标处于失控状态时, 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根据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预控措施,并将其下达给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和项目施工单位落实、执行。

(3)若预控措施得到有效实施,公路建设项目恢复到受控状态,则继续进行监测;反之,公路建设项目进入危机管理程序,由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计划,提出应急措施,并组织相关人员具体实施,直至公路建设项目恢复到受控状态。

(4)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工作状况进行检查、改进,负责预警、预控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5)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是建立对策库,为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回避和摆脱危机提供对策储备。对策库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对已实施对策的归纳、比较与评价,包括成功、失败、未评定对策,以借鉴和参考;二是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状态未来局势的预测和对策。

4 结论

从组织机构、运转模式、工作流程等方面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机制进行了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提出了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组织构建方式(监督层-决策层-执行层),其中:监督层即省(市)交通主管部门;决策层包括省(市)交通质量和安全监督机构和省(市)公路主管部门;执行层包括项目建设单位、项目监理单位和项目施工单位。

(2)分析了各个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机构的职责。

(3)确定了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不足、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能力减弱、存在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重大缺陷和存在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重复性缺陷等4种需要监测、预报的警情。

(4)针对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需要监测、预报的4种警情,建立了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运转模式。

(5)制定了公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预警的工作流程,主要包括预警分析和预控对策两个阶段。

参考文献

[1]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建设工程安全关键技术分析研究[R].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07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Analysis and research on key safety technique of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R].Beijing: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2007

[2]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交通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监管模式及措施研究[R].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09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Research on safety supervisor mode and measures of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R].Beijing: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2009

[3]彭建华.建设工程危险源与事故隐患辨析[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8,4(4):126-128 PENG Jian-hua.Identification on hazard installations and accident potential of construction project[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8,4(4):126-128

[4]张兴凯.安全生产危机预警初探[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5,1(1):36-40 ZHANG Xing-kai.Brief Analysis Preview on Crisis Warning for Work Safety[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5,1(1):36-40

[5]高伟.安全管理预警及辅助决策技术在高危场合的应用[J].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2007,3(2):103-106GAO Wei.The application of safety control fore-warning and auxiliary decision technology in the high-risk situation[J].Journal of Safety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7,3(2):103-106

[6]林成.安全预警管理技术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J].施工技术,2006(5):31-34 LIN Cheng.Application of pre-alarm safety management technique in construction[J].Construction Technology,2006(5):31-34

[7]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公路水路建设项目安全生产评价技术研究[R].北京: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2010 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Research on safety assessment of highway and waterway construction project[R].Beijing:China Academy of Transportation Sciences,2010

[8]刘辉,孙世梅,张喜明.公路隧道施工安全模糊评价方法研究及应用[J].现代隧道技术,2008,45(1):5-9 LIU Hui,SUN Shi-mei,ZHANG Xi-ming.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safety fuzzy assessment model for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J].Modern Tunnelling Technology,2008,45(1):5-9

[9]刘辉.公路隧道施工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6,32(8):48-51 LIU Hui.Study on Safety Assessment System of the High-way Tunnel Construction[J].Industrial 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006,32(8):48-51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8

关键词: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5-0007-02

“安全科学与工程”2011年首次列为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人才培养的许多新问题急需解决。如何在原来位于矿业工程下的二级学科“安全技术及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培养基础上,突破传统的培养机制,根据“安全科学与工程”的综合学科属性、社会安全生产的特殊需求以及“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应承担的社会责任等,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型“安全科学与工程”高级专业人才是研究的中心内容[1]。

研究结合常州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科的办学基础、特色及多年研究生培养的积淀,提出了基于责任、需求为导向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

一、“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石油石化工业的发展,石油石化生产安全问题越来越呈现出复杂性高、隐蔽性强、多米诺效应明显、风险控制参数多变等特征。同时,由于石油石化生产过程的能量密度大、高度系统集成等特殊性,使得安全事故后果严重。近年我国的三大石油公司接连发生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如中海油天然气海底管线泄漏事故、中石油大连石化燃爆事故、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事故等,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习总书记在针对2013年“11.22”中石化东黄输油管道泄漏爆炸特别重大事故,严肃指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 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安全红线。

石油石化安全隐患的发现和安全生产问题的解决不仅需要安全知识和安全技能,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有系统的安全思维、高尚的安全责任和健全的安全人格。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看,一方面,系统的安全思维和健全的安全人格培养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难题,另外一方面,由于石油石化事故的因果性、偶然性、潜伏性及不可逆性等特质,如何进行贴近安全生产现场实际的人才培养又是一个关键。

石油石化安全生产需要“懂工程、会管理、责任心强、安全素质高”的复合型高级安全人才,这也是“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所在。

二、基于责任、需求的“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机制的构建

基于石油石化安全生产的社会责任与特殊需求,在“尊重生命价值”的哲学理念指导下,从“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哲学认识规律出发,通过对石油石化企业的深入调研与对安全生产事故的深刻剖析,建立“安全生产问题”集,寻求安全问题与人才培养的关系,将安全生产问题融入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之中,形成“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五元为核心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参见图1。

图 1 五元为核心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

图1清晰地反映了“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机制,其核心就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 “问题”为起点,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针对具体“问题”启发学生“系统学习”,经由“实践体验”培养学生安全技能,实施“安全系统思维与安全工程方法、安全意识与责任、安全职业人格”教育三年不断线,最终达成学生的“素质养成”。

三、“安全科学与工程”研究生培养的实践策略

(一)厘清主要教学问题

在厘清石油石化安全生产与“安全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的关系基础上,确立了人才培养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是:

如何从“提出问题”出发,解决安全意识不强、安全素养不高的问题;

如何促进“主动思考”,解决学习自主性不足、学习兴趣缺失的问题;

如何重视“系统学习”,解决知识融合与系统性不足的问题;

如何着眼“实践体验”,解决应对复杂性安全问题工程实践能力不足、系统性专业训练欠缺的问题;

如何实现“素质养成”,解决安全职业人格心理不健全的问题。

(二)人才培养的“五化”方法

将石油石化生产的“安全问题”融入教学之中,通过“产学研”协同、综合实验实训平台等途径构建了解决教学问题的“五化”方法。

1.教学情景化。以石油石化生产的情景单元进行教学平台建设,将石化生产单元按情景化关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石油石化生产工艺流程与管理流程;以扬子石化等石油石化企业为教学基地,让学生感受石油石化安全生产的场景;引入3D虚拟仿真教学,再现真实生产场景,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自主性。

2.课程模块化。按石油石化安全生产流程设置多专业课程模块,如化工工艺课程模块、安全技术课程模块、自动检测与控制课程模块等,实行各专业课程学分等效原则。对学生只要求满足石油石化生产需求的相关专业方向课程及总学分,具体课程由学生自主选择。

3.实训平台化。建立了化工工艺模块、石油石化安全技术模块、过程装备模块、自动检测与控制模块、消防与应急模块等实训平台,开展石油石化安全生产专业技术能力的教学与专门训练。

4.能力工程化。通过国家级“化工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一系列虚实结合的平台,学生可以充当不同角色,如工艺员、安全员、调度员等,进行系统仿真综合模拟,实现系统集成、综合管理、安全控制等综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探索“安全问题—安全理论—工程设计—安全实践”的能力工程化。

5.素质综合化。通过建立规范、安全、和谐的实验实训环境,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开展相关法律、人文、艺术、心理等方面专题讲座,提升学生的认知与鉴赏能力;进行安全事故案例教育,强化学生“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的责任意识。

(三)打造创新实践平台

遵循“五元”培养模式,打造了虚拟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创新平台,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五元模式的创新实践平台

在这些创新实践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需要,仿真各种生产场景,虚拟展现安全生产事故的各种场景,真实体验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实现安全理论与工程实践的有机结合。

在校外,通过产学研实习基地、安全与环境评价技术服务公司、安全生产协会、各级安监局、研究与设计院所、全国安全生产月、安全事故调查等实践活动,实施石油石化安全“职业人”的孵化。

提高认识,实施人才的培养。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安全”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综合性,使得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具有多学科交叉、多行业交融的专业特点[2],研究所提出的“提出问题、主动思考、系统学习、实践体验、素质养成”五元为核心的“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机制能够从石油石化安全生产问题出发,以社会责任与需求为导向,应用“五化”方法,较好地解决了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要教学问题, 为“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研究生培养的培养做了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邵辉,史国栋,席海涛.面向社会 引导大学生积极思想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8).

[2]史国栋,邵辉,李定龙等.基于教育哲学视野下环境安全

工程专业五元创新培养模式的路径选择与实践解析

建设工程安全管理机制研究论文 篇9

目前,我国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处在加速发展阶段。随着重点建设项目大幅度增长,在繁重的建设任务面前,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更具有挑战性。就以我们区建设局为例,针对工程建设项目越多,建设事业发展越快,就越要在工程质量安全上狠下功夫,狠抓不放,使建设工程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下面,根据我们在抓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就如何在确保工程质量安全的前提下加快建设速度,适应建设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有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创新机制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迫切需要建立适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建设型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完善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0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强调,要完善安全生产管理的体制机制,强化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政府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主体的职责,确保企业承担起安全生产责任主体的职责,确保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承担起安全生产监管的职责。

应当说,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存在的权责不一致、职能界定不清、力量不足等问题,是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遇到的问题,需要在工程质量安全监管体制建设中逐

1步加以解决。因此,要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大决策,充分认识完善安全监管体制的重要性,不遗余力地加强地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工程质量安全生产执法队伍,切实提高安全监管的权威性和执法监督的有效性。

以保证工程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建设工程监督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在以往的成绩和经验的基础上提高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管效能,更好地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充实、优化、整合监管资源便成了新形势下的必然选择。所以,我们在工作中要全力保重点项目,优先保民生项目。对一些重点重要工程和社会保障性住房,按照“监、帮、促”,即“监管与服务并举”的思路,继续推行高效、便捷的监督管理制度,推广实行“监督机构驻场监督、施工现场交底指导、职能部门跟踪协调”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代建、设计、监理、监督机构的作用,对质量安全实施有效监管,力保这些项目的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成立社会保障性住房工程监督管理组,通过加强项目巡查力度,定期进行质量安全专项检查,确保社会保障性住房项目的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

同时,更要在创新机制、完善制度方面狠下功夫。一是完善建筑市场与施工现场联动监管机制。发挥市场和现场的监管合力,把工程参建各方的质量安全行为监管摆到与实体监管同等重要的位臵来抓,特别是加大对施工、监理企业的质量安全行为的监督检查力度,对项目经理、项目总监等管理人员缺位、以包代管以及不能履行质量安全控制职责的行为予以通报,并记入不良行为信用档案直至依法给予行政处罚。特别是将对工程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与从业企业的市场监管、资质管理的招投标管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规范质量安全行为,促进建立健全企业质量安全保证体系,落实保证工程质量及安全生产的各项措施和办法。二是完善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差异化监管机制。依托质量安全诚信评价体系,对企业按红、黄、绿分类实行差异化监管。三是建立全过程的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注重设计环节和施工环节的统筹监管,注重招投标管理、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安全生产许可和工程监理等环节对工程质量安全监管的作用,通过建立并实施全过程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不断提高监管效率。

落实责任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安全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是安全执法和监督不到位,一些地方安全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安全监察缺乏权威性和有效性。他要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及其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切实履行安全监管职责。因此,我们要认真贯彻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建设工程中,必须落实质量、安全生产的法定职责与义务,强力构建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的各道防线。

工程建设是一个庞杂的项目,牵涉到众多的参与者,实行质量安全问责制的前提是明确各方责任,给责任主体戴上“紧箍咒”,谁的问题谁负责,一旦出现质量安全隐患和问题,便能清

晰地追根溯源,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工程勘察、设计文件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质量,也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操作、安全防护以及作业人员的安全。因此,设计单位出具的勘察、设计文件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应当满足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应当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向施工单位交底,对设计方案负质量安全责任。今后,凡重点、重要项目,要求设计单位必须派驻现场设计代表。

施工单位处于工地最前沿,是质量安全生产的“第一关”,必须责无旁贷地担负起工程施工质量和现场安全生产的最直接责任。目前在建筑市场上,还存在着施工任务被层层“分包”,甚至最终落到一些明显不具备施工资质的建筑队手中的情况。因此,在明确施工单位负直接责任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施工单位主要领导是质量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双管齐下促使施工单位不得不加强质量安全生产管理,履行投标文件中的各项承诺,一改“以包代管”的行为,自主自动把质量安全生产措施落实到施工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每个岗位、每一个责任人。

监理好比“监考老师”,一旦监理不到位,将会埋下质量安全隐患。要经常组织专项检查,进一步促进监理责任落实到位。

强化监管

要强化建设工程质量安全领域监管力度。从对事故发生原因、事故发生过程、事故预防措施等方面入手,探索建立质量安全专项整治的长效机制。大力整治淘汰限制使用建筑施工竹脚手

架、井字架、人工挖孔桩等落后施工设备和工艺,大力推广“四新”技术,引导施工企业积极提高施工生产技术和工艺水平,促进建筑施工生产力的发展。

要开展“大牌子、小队伍”专项治理工作。针对外地入当地施工、监理企业存在“大牌子、小队伍”现象,管理人员不到位或不能认真履行质量安全管理职责、以包代管等突出问题,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确保施工、监理企业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位。

深入开展“文明工地”创建工作,是一项促进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的好举措。通过定期举办新技术、新规范、新标准等培训班。并组织企业及技术人员观摩优良工程、文明工地,学优赶超。

上一篇:《元史·列传七十一》阅读答案下一篇:唠叨作文7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