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精选5篇)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1

1.会写“阀、避”等15个字。能正确读写并积累“避免、僻静”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和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位连贯的表达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李大钊同志被害的过程,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感悟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石灰、竹的品质,古诗中也有很多赞颂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也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展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一个,为了革命,不畏艰险,面对敌人,无所畏惧。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印象深刻的地方和不理解的词句,交流理解。

2.出示生字,教师检查生字学习情况。

生字:阀避啪瞪僻瞅靴魔刑哼峻绑啃袍执

2.教师相机指导正音。学生交流识字方法。提示易错字:“哼”的右下部是“了”,不要写成“子”。

三、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学生通读课文,边读边想:

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同志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2.理清课文顺序和脉络,划分段落。(除第一自然段外,其余按时间顺序记叙)

第一段(1)阐明题目;第二段(2-7)被捕前;第三段(8-18)被捕时;第四段(19-30)被审时;第五段(31-33)被害后

3.默读课文,交流印象深刻的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交流,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感了解了课文的内容,这节课,我们就来深入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强不屈精神。

二、深入学习,感受人物形象

1.学习被捕前部分。

“那年春天”的实际时间(承上启下作用)

表现局势危急的地方和李大钊的态度(结合课文)

2.学习被捕时部分。(抓住重点词语)

感受紧张气氛和人物不同的态度。(“我”的惊恐、敌人的残暴、父亲的沉着和蔑视)

3.学习被审时部分。(关注人物外貌、神态)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经受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安定、沉着”从容镇定,绝不动摇。

4.学习被害后部分。(读好对话)

对话表达出的感情。(牢记牺牲,继承先烈的革命精神,将革命事业进行到底)

最后两个自然段与开头的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三、总结全文,领会精神

1.总结李大钊的精神品质,课件展示李大钊的事迹。

(李大钊同志对亲人充满慈爱,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2.结合课文,自由说说感悟。

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2

1. 播放音乐《口占一绝》, 问:还记得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吗? (李大钊)

2. 回顾上节课内容, 揭示本节课教学目标:

师引述:通过上节课的学习, 我们知道文章作者是 (李星华) , 写于 (1943) 年, 那年正值李大钊逝世 (16周年) , 所以课题叫 (《十六年前的回忆》) ;我们还知道, 作者采用的叙述方法是 (倒叙) , 采用 (第一) 人称的叙述方式, 从第2段到文章最后, 依次叙述父亲 (板书:被捕前、被捕时、被审时、被害后) 的情景。

这节课, 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和文本进行对话, 从字里行间感受李大钊的革命精神, 并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

二、学习被捕前部分

1. 课件出示

默读课文2~7段:

想想被捕前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生默读课件内容:提炼学法并板书:

读课文→表观点→谈体会

2. 学生默读课文2~7段, 并在旁边作批注。

3. 交流默读所得, 教师将学生所谈到的形容李大钊的词板书, 再让学生谈体会。相机指导学生对以下句子的理解:

(1) 父亲是很慈祥的, 从来没骂过我们, 更没打过我们。我总爱向父亲问许多可笑的问题。他无论多忙, 对我的问题总是很感兴趣, 总是耐心地讲给我听。这一次不知道为什么, 父亲竟这样含糊地回答我。

(2) 局势越来越严重, 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他的朋友劝他离开北京, 母亲也几次劝他。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 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

(在这一环节中, 通过学生对李大钊的言行描写让学生体会到李大钊谨慎的工作态度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高尚品质;通过将李大钊现在的语言和以往的慈祥进行对比, 体现李大钊爱儿女更爱国家的情感以及谨慎的工作态度。

三、分组学习被捕时和被审时部分

1. 课件出示

分组学习:

第一组:默读课文8~17段:想想被捕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第二组:默读课文18~29段:想想被审时的李大钊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能说明你观点的相关句子多读几遍, 并在旁边写上批注。

2. 学生按照各自的分工进行分组学习, 将自己的观点板书到黑板上, 以备交流。

师:刚才同学们分工学习了“被捕时和被审时”的段落, 但我们的交流是共同的, 先请第一组的同学谈体会, 之后请第二组的同学谈体会。 (交流“被捕时”内容, 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的对话, 以及文中对宪兵的描述, 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残暴”“一拥而入”的意思, 并有感情地朗读相关段落, 进一步让学生明白:运用对比的写法也能突出人物形象;

交流“被审时”内容, 引导学生详谈对以下两段的理解:

(1) 在法庭上, 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 可是没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2) 父亲瞅了瞅我们, 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 非常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四、学习被害后部分, 体会首尾照应的写法及其作用

1. 读课文最后三段, 用一个词形容全家的心情。 (悲痛)

2. 出示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段, 想想这是怎样的写作方法, 这种写作方法有何好处? (读者读了就会对事情的来龙去脉了解得更加清楚, 得到的印象和感受也更深刻。)

3. 找文中相互照应的句子, 并做好标注。

第一对:我蹲在旁边, 看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后来听母亲说, 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 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第二对:才过了两天, 果然出事了, 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 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 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阎振三。

4. 出示《灯光》的首段和末段, 让学生体会首尾呼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

五、拓展迁移, 升华主题

1. 课件出示:一个民族, 不能忘记历史, 不能忘记英雄。

师:十六年前的那一幕幕, 在作者的心中烙下了永远的印记, 其实李大钊的名字以及他所做的一切也永远镌刻在中国人的心中 (课件出示四幅画面) 。瞧, 为了纪念李大钊, 在他的老家河北乐亭和北京分别建立了李大钊纪念馆和烈士陵园, 邓小平爷爷还亲自题写了碑文。

2. 课件出示

课后拓展:

(1) 1927年的春天, 在局势越来越紧张的时候, 李大钊同志每天早出晚归地在干什么?被捕后, 他在狱中又是如何与敌人斗争的?这些内容文章中没有写。请你结合查阅的资料, 借鉴“前后照应”的写法, 任选一个空白进行补充。

(2) 在我国的文学长廊中, 还有很多革命题材的小说, 如: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刘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吴强的《红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王愿坚的《小游击队员》、杨沫的《青春之歌》等, 有条件的同学可以找来读读。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篇3

一、设疑导趣

学习要靠自己思索而得。要使学生愿学、乐学,首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该课教学时,我首先引题激趣,巧设悬念:课文为什么用“十六年前的回忆”为题?作者回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接着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启发学生弄清课题的`关键词及与课文内容的关系。然后,让学生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把握主体,掌握学习方法。

二、质疑导思

在解读课文的过程中,我通过质疑设疑,从而知道学生那些内容不理解,学习重点在哪里,便于有针对性地实施目标教学,使学生能深入浅出地理解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到李大钊同志被捕前的一个段落“局势越来越严重,父亲的工作也越来越紧张……母亲只好不再说什么了。”我先指名读,再让学生思考讨论,各抒己见,最后归纳总结;在教学李大钊同志被捕时,为了让学生弄清他处境危险,我让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朗读,体会出“我”的惊慌,敌人的凶残,李大钊的沉着,领悟革命者沉着镇定、从容不迫的英雄气概。读中悟情,质疑导思,使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地位有机结合起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析疑导法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反思 篇4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一得一惑

今天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一课,课文通过对李大钊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感受李大钊的高贵品质。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有两方面:

1、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课文,理解李大钊的高贵品质。

2、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人物的高贵品质。

在实际教学中,第一个目标完成得较理想。(原本我还怕学生因为对时代背景不熟悉,难以体会人物的品质)课堂上我先和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和写作顺序,然后让他们用足够的时间自读课文,找出能够表现出李大钊高贵品质的句子,说说自己的体会。我给了学生大约十五分钟,他们大多数能准确找出文章中能反映李大钊革命精神的句子,并谈出自己的体会,最后统一整理出李大钊有沉着冷静、从容镇定、忠于革命、置生死于度外的革命精神。

反思:高年级的阅读课文,应该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教给他们方法,提出要求,让他们自己去完成阅读任务,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这课的学习来看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只要抓住课文的主线,给学生明确的指引,引导学生去找出课文的关键句子,并感悟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情感,学生是能从中体会文章的思想的。

但第二个目标却进行得很不顺利。本文是悼念文章,朗读基调应是悲痛的,语速要适中,语气要低沉些。而描写父亲神态、语言的句子,要读得坚定有力。但是无论我怎么引导学生,用范读,用讲解等方法,学生就是无法读出那种基调,一遍两遍三遍……就是读得平平淡淡,象一锅没放盐的白粥,怎样品都缺少味道。最后,只好带着这一遗憾下课。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篇5

靳玉萍/小学语文3坊3组

【学习目标】

1.学会14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军阀、恐怖、宪兵、魔鬼、苦刑、匪徒、舅姥爷”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李大钊在被捕前、被捕中和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4.领悟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学习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体会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表达方法,理解这样写的好处。

【教学难点】

1.通过对课文的理解,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2.弄清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介绍写作背景,导入新课

师: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师: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

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理解的词语,通过看注释、查词典等方式弄懂。

2.词语学习:

⑴交流自己已懂的词语,如:

军阀:指当时拥有自己的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课文中的张作霖就是当时北方北洋奉系军阀的首领。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⑵认读生字新词,把生字和下面的词语抄写两遍:

书籍、含糊、尖锐、抽屉、恐怖、粗暴、魔鬼、肥胖、苦刑、严峻、残暴、匪徒、拘留、窝头、乱蓬蓬。

三、默读课文,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

1.标注自然段。(共32个自然段。)2.默读2~32自然段并思考:

作者回忆了十六年前的哪些事情?分别是哪些自然段写到的?可以小组讨论。

3.小组通过交流讨论,理清写作顺序和课文结构,融入重点片段的朗读感悟。建议2~32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⑴2~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前的一些事情(被捕前)

⑵8~17自然段:写父亲被捕的经过(被捕时)

⑶18~29自然段:写我们和父亲最后一次见面的情景(法庭上)

⑷30~32自然段:写父亲被害后,一家人非常悲痛(被害后)。

四、小组合作,交流感悟

组内初步交流自学成果,互相补充,如仍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作上记号,待合作探究时解决。

五、布置作业

1.自学生字、抄写文中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案示例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复习字词。

二、回归文本,感悟“父亲”形象

1.在我们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卓越的革命者,在女儿的眼里,李大钊同志是一位伟大的父亲。课文的字里行间里无不流露出女儿对父亲深深的敬爱。

2.再次朗读课文:划出写“我”心里感受的句子,想一想:女儿眼里的父亲是一位怎样的父亲?

3.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相关语句感受李大钊同志对孩子的慈爱及在危险面前给予亲人信心与力量的父亲形象。

4.父爱如山:

身为革命者的李大钊不能像寻常的父亲与孩子共享天伦之乐,但父亲爱国、爱党的情怀却给年幼的女儿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因此,当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年后,女儿李星华回忆起这些往事,仍然如昨日般清晰。

三、细读文章,体会写法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⑴“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⑵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① 烧掉文件书籍。

② 张作霖要派人搜查。

③ 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⑶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①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②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③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2.思考:

⑴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⑵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⑶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⑷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⑴用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⑵用波浪线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⑴“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⑵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⑶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四)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一读这一部分。

2.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3.“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4.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

(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四、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⑴对亲人充满慈爱。

⑵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⑶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⑴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⑵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附板书设计

被害日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高度负责

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时 把个生死置之度外

上一篇:小猫小狗会伤人幼儿园教案下一篇:不同的城市相同的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