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范文

2025-01-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范文(精选11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范文 篇1

《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讲述了徐悲鸿留学法国时,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其高尚的精神品质较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全文的语言材料有形象支撑,并饱含情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契合。作者在第五自然段中运用了一系列准确生动的词语,突出了徐悲鸿的高尚品格,如课文中的“潜心”深刻地表现出徐悲鸿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又如第六自然段中的“一间”、“一杯”、“两张”这三个量词突出了徐悲满怀物质生活的极端清苦,还如第八自然段中的“震惊”逼真地体现了外国学生看到徐悲鸿的作品后十分惊讶的表情„„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本课时可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的语言因素。

学习活动一:

师:“潜心”是什么意思?请你想象一下,徐悲鸿潜心临摹时他的神态、动作会是什么样?谁能用语言描述出来?

生:徐悲鸿两眼紧盯着大师的作品,全神贯注地临摹。生:徐悲鸿的双手不停的在画板上临摹,一刻也没松懈过。生:徐悲鸿就这样一整天一整天的画,双眼已深深地凹陷了下去。„„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请你想想看,他在这一整天里会忘记了„„忘记了„„忘记了„„?

(出示填空:他忘记了 忘记了 忘记了)生:他忘记了吃,忘记了自己,忘记了全世界。„„

师:是啊,徐悲鸿就是这样投入、认真,这样“潜心”地临摹,刻苦地学画。自评:

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理解事物比较直观,要领悟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涵,应充分调动他们的形象思维。在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中,我让学生抓住“潜心”一词想象,通过想象中的徐悲鸿的样子感情语言,把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转换”成生动的“图象”材料,从而促使学生领会到徐悲鸿当时的那种忘我的境界。

学习活动二:

师:面对着徐悲鸿取得的如此优异的成绩,那位曾对他很不礼貌的外国学生“震惊”了。“震惊”是什么意思?

生:十分惊讶,非常诧异。

师:假设你就是那个外国学生,谁能将它表演出来?请几位学生上台表演。师:谁又能把“震惊”的表情描述出来? 生:那位外国学生瞪大了双眼,嘴张得老大。

生:那位外国学生目瞪口呆,还往后退了几步。

生:那位外国学生嘴里连连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师:那位外国学生为什么会“震惊”呢?请用“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来回答

生:因为他没想到徐悲鸿会取得如此优异的成绩,所以他非常震惊 生:因为他未曾料到徐悲鸿会有如此惊人的画技,所以他非常震惊。„„ 自评:

研究证明,人们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紧密相连。因此,在设计这一环节时,我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先用表演的手段让他们设身自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再让他们辅以想象性的文字描述,二者结合,使“震惊”这一较为抽象的词语在学生头脑中形成逐渐鲜明具体的图象,进而再让他们理解外国学生此时心中的惊叹之情。

针对本次案例,我主要秉承着引导学生结合实际,展开想象,创设情境,在一系列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感知、感受、感悟及积累运用语言这一教学理念来设计课堂教学的。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 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四(7)杨凤

《普罗米修斯盗火》案例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如何在阅读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呢?

片断:

师:《普罗米修斯盗火》这篇课文我们已经读完了,请同学们评价一下故事中的两个重要人物——主神宙斯和普罗米修斯。先说说宙斯吧。

生:宙斯是个残忍而没有同情心的暴君。

生: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能过上光明和温暖的生活,但宙斯却狠狠地惩罚了他,真是是非不分,外加心狠手辣。

生:还可以用“冷酷无情”来形容宙斯。

„„

生甲:我觉得这样评价宙斯不公平。因为虽然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人类,但他毕竟触犯了天规,既然是触犯了天规,那宙斯惩罚他也没什么不对。再说,如果宙斯不惩罚普罗米修斯的话,其他神可能会觉得破坏天规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宙斯还怎么管理天庭呢?因此,我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公正的,也是出于无奈,不能认为他凶残冷酷。

生:对呀!如果众神都来破坏天规的话,那天庭就该乱套了。

生:照你这种说法,普罗米修斯受罚是罪有应得?

生:难道普罗米修斯帮助人类还帮错了?

(不少同学的脸上露出了困惑的神色,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教师,期待教师作出评判。)

师:哟!甲同学开动脑筋,有了自己的新见解,还勇敢地说了出来,真了不起!让我们为他鼓鼓掌!

(师微笑着带头鼓掌,学生甲满脸兴奋。)

师:(拿起书)不过,宙斯到底是不是一个凶残冷酷的神呢?这个问题,需要大家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好好地想一想,然后像甲同学那样,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及理由。我相信,你们一定能获得更深切的体验和理解,找到自己满意的答案!

(学生们各自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几分钟后,开始踊跃发言。)

生:宙斯作为主神,看到人类生活在黑暗和寒冷中,不但毫无同情心,还惩罚帮助人类的普罗米修斯,所以我仍然认为他是很冷酷的。

生甲:但盗火毕竟是触犯天规的行为,宙斯不得不罚普罗米修斯,不然的话,难以服众。

生:我不认为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是出于无奈,因为课文第四自然段说“宙斯觉得还不解恨”,由“解恨”二字可以看出,他这么做完全是为了解心头之恨。所以,我赞同宙斯是凶残冷酷的这一看法。

生:我看这天规本身就有问题!凭什么天上可以有火,而人类只能生活在黑暗和寒冷中?

生:这种不合理的天规应废除!普罗米修斯违犯了这样的天规不该受罚!

生:对!可宙斯呢?明知道普罗米修斯盗火是为了造福人类,并不是有意要违犯天规,却狠狠地惩罚了普罗米修斯。要是我是宙斯,一定不惩罚普罗米修斯。

生:宙斯不但把普罗米修斯用铁链绑在悬崖绝壁上,让他经受日晒雨淋的折磨,还派了一只凶恶的鹫鹰每天啄食他的肝脏,让他生不如死,手段真毒辣!

师:(微笑着再次带头鼓掌)看来,你们已经真正读懂了课文。是啊,咱们先不论这天规是否合理,单看宙斯惩罚普罗米修斯的手段,就足以看出宙斯的狠毒与冷酷。这就好比是,你们因某种原因没做作业,我让你们罚上个几百遍,你们会认为我这么做是公正的、出于无奈的吗?

(孩子们笑着摇头)

生甲:(表情夸张地)老师,如果你像宙斯那样心狠手辣,那我们可就惨啦!

师:下面,该评评故事的主人公——普罗米修斯了。

生:普罗米修斯真勇敢!他为了造福人类,挺身而出,破坏了不合理的天规。

生:人间没有火,这事本跟普罗米修斯无关,他完全可以过自己快乐的神仙生活,但他却极其同情人类,想方设法为人类盗来了火种,真是一位善良、机智、勇敢的好神!

生:普罗米修斯为了使我们人类摆脱寒冷与黑暗,明知会遭到坏宙斯的严厉惩罚,却毫不犹豫地为人类盗火,具有舍己为人的精神。

生:普罗米修斯在受到那么残酷的惩罚后,始终不屈服,真令人敬佩!

生:我喜欢普罗米修斯!如果我出生在那个时候,一定也会去救他的。

„„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不能以呵护一个学生的独特思维火花为满足,而应以此为燎原火种,激活全体学生的思维,形成合理、清晰的个性化体验,获得积极思维的乐趣。教者在成功地创设了一个相互信任、畅所欲言、和谐融洽的研讨氛围后,抛出一个与文本价值取向有密切关系而学生产生分歧的焦点问题:“宙斯到底是不是一个凶残冷酷的神呢?”,形成“愤”、“悱”的学习情境,引导全体学生在与文本的再次对话中、在生生、师生间的再次交流中丰富着文本和自我,逐渐接近、认识事物的实质。如果说,学生第一次认识到宙斯的凶残冷酷还处于模糊状态的话,那第二次的认识则来自于他们对课文的正确理解和深刻体悟。这也使后来学生们评价普罗米修斯时充满了真情实感。

可见,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乃是教师在准确把握文本价值取向的基础上,以欣赏的眼光、开放的思维、积极的心态,来倾听、理解、甄选学生的独特体验,燃起学生的思维、情感之火,点石成金,使课堂上“不和谐”的音符奏出更动听的乐章!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范文 篇2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课文中的这些词语, 你还记得吗?

(出示)

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师指名朗读并相机正音, 生齐读) 。

师:读了这些词语, 你还记得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生:课文讲了徐悲鸿得到著名绘画大师达仰的赏识, 却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一名外国学生嘲笑他学不了画。徐悲鸿被激怒了, 他励志学画, 并取得了优异成绩, 也赢得了那位外国学生的尊重。

【评析:这是课文后的一道练习题。教材中练习的内容在课堂上得到落实, 这既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扎扎实实训练的需要, 也是了解教材编写意图、理清教材编写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感受“嫉妒”

师:刚才我们回忆了课文内容, 知道了徐悲鸿是被一名外国学生的话激怒了。谁来读读这位外国学生说的话。

(生朗读外国学生的话)

师:听了这话, 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从“你们中国人”这里感受到这位外国学生不仅看不起徐悲鸿一个人, 还看不起所有的中国人。

生:我还听出这位外国学生对徐悲鸿满心的嫉妒。他看到达仰老师很欣赏徐悲鸿, 就故意侮辱徐悲鸿、嘲笑中国人, 其实都是他的嫉妒心在作怪。

师:看来嫉妒容易使人产生偏见。那么, 仅仅是他说的话让人听了不舒服吗?你还注意到了什么?

生:还有他说话的语气、神态也让人不舒服, 他是“冲着”徐悲鸿说的。

师:谁能带上表情、神态来读这段话?

(一生读第2自然段)

师:其实当时的中国贫穷落后, 在世界上毫无地位可言, 中国人在国外被歧视、被侮辱司空见惯。如果只是用几句争辩的话说服这位外国学生有用吗?

生:没有用。

师:是的。徐悲鸿被激怒了, 但他并没有发怒。 (出示第3自然段)

(生齐读第3自然段)

三、品读“励志”

师:那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呢?请自学第4至6自然段, 把打动自己的一些词语、句子画出来, 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学生自学后组织交流:徐悲鸿是怎么做的?)

生:他每逢节假日就去博物馆临摹作品。

师:和一般人比徐悲鸿有什么不同?

生:徐悲鸿是在“潜心”临摹。

师:什么是“潜心”临摹?

生:就是静下心来、沉下心来临摹。

师:你能联系课文内容来谈谈吗?

生:他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这里说明他画得特别认真、投入, 好像已经忘记了时间。

生:从“画呀, 画呀”中, 我读出了徐悲鸿临摹的时候也是特别认真的, 一刻也不停笔。

师:生活中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生:我喜欢看书, 每次在房间看书都会忘记吃饭、忘记睡觉, 还得让妈妈提醒我。

师:刚才我们就是按“弄懂字面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的过程来理解词语的。

【评析:适时小结理解词语的不同方法, 对于学生以后理解词语有很强的示范与指导作用。】

师:和一般人相比, 徐悲鸿还有什么不同?

生:徐悲鸿去的次数很多, 他“每逢节假日”就去。

生:“常常”也说明他去的次数多。

师:如果把徐悲鸿比作一匹马, 这是一匹什么样的马呢?为什么?

生:这是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因为他在博物馆里临摹大师作品, 常常忘记了时间、忘记了疲劳, 潜心临摹, 不知疲倦。

生:他是一匹“勇往直前”的骏马。因为平时他在学校跟老师学画, 节假日还要去博物馆学画, 一刻也不停下自己学画的脚步。

生:他是一匹“日夜奔驰”的骏马。每逢节假日, 别人休息了, 他却去博物馆临摹大师作品。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是课文的核心句, 是教学的重点。教师适当调整了文本内容, 先让学生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过程有一定的感性认识, 再引导学生进行打比方训练, 巧妙利用学生对文本的前期感知, 逐步提炼人物形象。】

师:徐悲鸿还是怎么做的?

生: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 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

师:可这跟他学画有什么关系呢?

生:他生活这样清苦是为了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生:因为他每到节假日就去临摹作品, 这样用的绘画材料就比别人多得多。

(师再次指导朗读: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四、领悟“表达”

师: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内容, 老师觉得徐悲鸿不仅像一匹骏马, 也像一只雄鹰。谁来填一填? (出示:从此, 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只______的雄鹰, 日夜翱翔, 永不服输。)

生: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日夜翱翔, 永不服输。

师:你还会填吗? (出示: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 ______, ______。)

生:他还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 日夜耕耘, 从未停歇。

(出示)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他像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日夜翱翔, 永不服输。

他像一头辛勤劳作的老牛, 日夜耕耘, 从未停歇。

师:读一读这三句话, 你觉得哪句更好?

生:我觉得第一句好。因为徐悲鸿画的马是很有名的。

师:有名到什么程度?

生:人们一谈到徐悲鸿就会想到他画的骏马, 一谈到马也会想到徐悲鸿。

生:我参加了国画兴趣班, 国画颜料盒上也有一幅奔马图, 就是徐悲鸿画的。

师:骏马已经成为徐悲鸿的一个代表、一种象征。你知道哪些与骏马有关的成语呢?

生:一马当先、马不停蹄。

师:看来我们在写人物的时候, 一定要抓住人物的特点、特征, 这样写出的内容更贴切。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句话!

【评析:教学中, 通过将骏马与雄鹰、老牛的对比, 更容易让学生明白骏马与人物的特有关联;通过与骏马有关的成语的补充, 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到骏马与人物的相似之处, 可谓“言”“意”兼得。】

师:现在就让我们来欣赏一下徐悲鸿笔下的骏马吧!

(配乐欣赏《三骏图》《八骏图》等徐悲鸿的经典作品)

师:现在你觉得人们为什么这么喜欢他画的马了吗?

生:他画得栩栩如生。

生:他已经和马融为一体了, 他就是马, 马就是他。

师:再来读读这句话, 读出自己的理解。

(指名配乐朗读:从此, 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

师:徐悲鸿不仅擅长画马, 他还创作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欣赏《田横五百壮士》《泰戈尔像》等)

【评析:“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 日夜奔驰, 勇往直前”在教学中多次出现但不是简单的重复, 从理解句子, 到品悟表达方式, 再到走进人物心灵, 实现与大师的精神共鸣。】

五、知晓“结果”

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是什么?请大家浏览最后两个自然段。

生:结果是三年后, 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师: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 最终取得成功。用课文中的话说是什么?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还有什么?

生:那位侮辱他的外国学生向他道歉, 说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

师:这就是徐悲鸿, 像骏马一样的徐悲鸿!课后请大家写两段话, 分别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和“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后记 篇3

一、理解“偏见”——填平阅读的第一道鸿沟

课文开头,即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1919年春”。跨越了近一个世纪之久,一群没有什么历史学习基础的十来岁的孩子,读到这段故事,很自然地就会面临一个认识、理解的鸿沟——93年之前的中国,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课文中刻画了一个外国学生,他因为嫉妒徐悲鸿受到绘画大师达仰的器重,对徐很不礼貌地说了这样一段话:“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了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很明显,这个外国学生的这番话不仅是冲着徐悲鸿一个人,而且是冲着全体中国人来的。课文接下来用了两个词:“偏见”“无知”。

那么,我们自然而然有必要解决这样几个问题:对中国人“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到底是些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充分或不正确的信息”?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弄明白这个外国学生的“偏见”究竟从何而来。经过大量搜寻相关资料,我找到了93年前法国报纸上的一些漫画。图中,面对“中国蛋糕”,英、德、俄、日虎视眈眈,中国政府茫然失措;强盗盛行、饥荒遍地,所见之处满目疮痍;科技落后,首遇飞机,老百姓吓得四处逃窜……一幅幅图画,从外国人的视角再现了那个时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至此,外国学生的“偏见”方才落地生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外国学生所代表的外国民众当时对中国的认识,确实是不折不扣的“偏见”。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又是当时社会的真实所见。再读下面这段话:“徐悲鸿原名寿康,因见当时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改名为悲鸿。”什么是“哀鸿遍野”?什么是“民不聊生”?一目了然,不待多言。同时,徐悲鸿沉痛伤国的悲怆情怀也随之呼之欲出。

二、消除“偏见”——不要把任何人一棍子打死

外国学生对徐悲鸿的羞辱,令学生们读来咬牙切齿,甚至有情绪冲动的小男生挥舞着拳头义愤填膺,问他想干什么,脱口而出:“打死他!”“徐悲鸿没有这样做,是不是他不气愤?”我问。旁边有人说:“打他难道有用吗?外国人会更看不起我们中国人!”这时候,大屏幕上出现了一句话:“一个人真正的英勇果断,决不等于用拳头制止别人发言。——萨迪”学生们沉默了。对于外国学生的讨论,并没有到此为止。课文中最后一段写道: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此处对外国留学生前后表现的对照描写,除了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外,还让我们有了一次宝贵的对人的再认识的机会。其实,何尝只是外国学生对中国人有“偏见”,阅读伊始,我们对这个外国学生不也怀着一种“偏见”吗?我们有理由“讨厌”他的粗鲁无理,对我们祖国的冒犯,但是,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他粗鲁背后的社会根源,更不能忽略他身上难能可贵的真诚、坦荡。稍加点拨,学生们便产生了这样的洞见:“他特意去找到徐悲鸿,向他道歉,看得出来心很诚”“他还学习了中国的俗话,说明他开始欣赏中国人了。”

破除“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观,寻求每种事物或人物身上多元化的丰富意义,与其说这是一种思维模式的更新建立,毋宁说这是更开放地去探知我们身处世界及人性本身的真相。

三、补白“所见”——得当表达的背后是学习得体地为人

课后,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面对外国学生的真诚道歉,徐悲鸿会怎么说、怎么做呢?请你展开想象,续写一段话。

我们来看看两位同学写的:

徐悲鸿淡淡一笑,自豪地说:“没关系。不过以后千万不要用有色眼镜看人。不要忘记现在画画用的纸就是中国的老祖先发明的。我的祖国虽然现在还很落后,但我相信,只要我们中国人发奋努力、团结一致,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转弱为强!”说完,徐悲鸿昂首挺胸地转身离开,留给外国学生一个高大的背影。(贺翼骐)

徐悲鸿只淡淡一笑,平静地说:“只要你认真、努力地去做每件事,就一定能获得成功。”那个外国学生说:“噢,亲爱的徐先生,您真是太谦虚了!您是中国人的骄傲!”徐悲鸿说:“哦,亲爱的外国朋友,你错了!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每个中国人身上都有这种美德。还有,让我告诉你,中国才是我的骄傲!”(赵捷羽)

说实话,在这些精彩的表达中,笔下的徐悲鸿是那么有礼有节、不卑不亢、充满智慧。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的,不只是语言文字本身那么简单,还有如何运用文字,通过得当的表达得体地与人相处,等等。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篇4

作为获得语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学习语言,通过本次案例的实施,让我和学生都别有一番收获,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生对语言的理解、领悟,不再只是字典上的解释,而能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一些抽象的语言因素用丰富的形象材料来支撑,如第五自然段“潜心”一词,查字典解释是“十分用心”,究竟到了什么样的程度呢?我通过调动学生进行推想、表演、用语言描述、口头填空等种种方式,引导他们明白了徐悲鸿学画是何其的勤奋刻苦,体会到了作者于词句中所流露出的对徐悲鸿的深深地赞叹。

(2)学习语言,最基本的方法当然是朗读。反复朗读,可以使学生积累语言、树立形象、体会情感等。若能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活动起自己的五官,效果会更好。如理解“震惊”一词时,我就请学生自己上台表演出这个词的意思来,通过肢体语言给了他们最直观的形象感受,从而较快地学习了“震惊”这一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3)理解语言并不是学习语言的终点,只有当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将所学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才算真正地学会了一处语言。如学生在充分弄清徐悲鸿励志成才的经过后,自然懂得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的含义。此时,我又让学生联系自己或他人的生活实际,也用上“功夫不负有心人”说一段话,从而最终让学生对语言的学习达到了“读出去、记得住、用得出”的目的。

当然,对于本次案例的实施,我感觉自己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对课文中语言因素的挖掘还不够广泛、力度还不够深刻。如第七自然段中“优异”、“轰动”也是语言因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却简单带过。

语文《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 篇5

今天和学生一同在浓浓的民族自尊中,深深的民族自豪中学完的这一课。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谈一谈,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当学习到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就进馆去临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我让学生联系自己在节假日是怎样度过的。如果父母让你在节假日一直学习,你会有什么想法。学生都说节假日多数时间是在玩中度过的,如果父母逼着学习,会非常不情愿,并且学习的时候还要偷懒,因为一直学习很累。我追问,有人逼徐悲鸿吗?徐悲鸿就不累吗?学生说没有,是他自愿的,他也会累。我又让学生联系上文,进而明白:徐悲鸿奋发努力,不怕苦累,为的是要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徐悲鸿的爱国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他是真正的爱国者。最后用舒婷的《我的祖国》做为整篇课文的结尾。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范文 篇6

《徐悲鸿励志学画》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整篇课文的重点在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所以在教学时,我围绕课题中的“励志”展开,利在紧扣全文的主题。

下面我来谈谈我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1.时间把握

一堂课40分钟,时间是有限的,但要留给学生的是无限的知识,所以这40分钟怎么样有效合理地把握非常重要。所以在教学时要舍得舍弃一些次要的东西,留更多的时间让学生体悟课文重点的部分。一节课应该做到有详有略,作为一位老师在课堂上要大胆地舍弃一些次要、无用的知识,让这样的课堂更加有效率。如在教学这一课时,之前那个外国学生傲慢无理的`话应该略讲,只要学生读出轻视、傲慢的语气就好了,而重点应该放在之后那个外国学生态度改变后的话以及最后的那句“有眼不识泰山”上面。

2.重在挖掘

语文这门学科重在挖掘,可以大到整篇课文去挖掘,小到从一个字、一个标点上去挖掘。随着课改的深入,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所以教师应该作为引导者去引领学生体悟文中的精髓,使学生更深层次地领悟课文重点词语的意思。从而更能挖掘了解人物的内心,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如:在教学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时,课文是从勤奋学习和生活清苦两方面来具体讲述的。在讲到勤奋学习时要体现“每逢节假日”和“一画就是一整天”这两个关键词,通过讲节假日他还在临摹画画,在这里就可以问学生:“你们觉得徐悲鸿苦吗?”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想到底苦不苦,其实在这里“苦”和“不苦”都说的通,“苦”在每天勤学苦练,的确很苦;“不苦”是因为徐悲鸿觉得不苦,他觉得他是在苦中作乐。通过这样一提问,徐悲鸿的这个人物形象立刻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了,学生立刻就会体会到徐悲鸿的那种勤学苦练的精神。而“一画就是一整天”也饱含着两层意思,这点我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体会,一层意思是花的时间很多;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投入的精力多。3.教师语言

教师的语言是一堂课至关重要的部分,不管是课堂提问语还是评价语言,都是需要深入去推敲的。在课堂上,当我的一个问题问出去后,有时学生表现出来的却是木讷地看着我,此时我就会问自己,是不是自己的提问语没有说好,所以学生听不懂我的提问呢?所以教师的语言不仅要让学生,更要让学生产生兴趣,有兴趣地举起小手来回答这个问题。教师提问的难度也应该是由易到难的,容易的问题留给差一点的同学来回答,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而难的问题让好学生来回答,其他同学聆听的时候也是一个自我体会的过程,接着在重点之处让学生复述,重要既能反复巩固重点之处,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我没有好好做好这一点,完全把机会留给了好同学,忽视了给差同学一个表现的机会。在品位关键词上,应该着重交给学生方法,用特例引导学生去学会学习,引领学生体味关键词。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7

7.徐悲鸿励志学画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熟读并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与特点,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通过文本的阅读与学习,结合相关的资料,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后为祖国争光。

二、教学重、难点:

学习给课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进一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在感受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文章中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人物形象的写法。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的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自由读、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环节,采取默读、画圈、讨论、交流、有感情朗读,教师指导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4.通过人物的对比,感知对比的写作手法同时感受人物形象。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页)教师:

1.教学课件,徐悲鸿《奔马图》图片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学生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

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看图导题

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这幅画话画的好吗?你们知道是谁画的吗?你们 知道是谁画的吗?他为什么会画的这么好?

2.师生交流对徐悲鸿的了解。师出示课件,简单介绍。

(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

1.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由于本课中左窄右宽结构的字特别多,引导学生掌握书写这类字的规律:不仅要注意左窄右宽,还要注意笔画的穿插与避让。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对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出示词语:嫉妒 礼貌 激怒 励志 疲倦

陈列 临摹 优异 承认 震惊)

(1)正确读词,了解这些词语主要用来概括主要内容的。(2)学生用上其中的一些词语练习说话,尝试概括文章内容。3.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重点强调易读错的词语,教授长句子的读法,“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等注意读通读顺。

(3)再次自由练读课文。4.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简单交流: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徐悲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引导学生聚焦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七个字,应经把故事的主要 内容交代了。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他是怎样励志励志学画的?他励志学画的结果是什么?如果我们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只说这几个字,行不行?还

要把事情的过程说清楚,别人才能明白。

环节

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形象

读《徐悲鸿励志学画》有感 篇8

《徐悲鸿励志学画》虽然是一篇普通的记叙文,讲的却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励志学画、为国争光的故事,读完后让人感动不已。

徐悲鸿以惊人的天赋考取了巴黎高等美术学院,拜入著名绘画大师达仰门下。达仰很看重这位中国学生,却引起了一些外国学生的嫉妒。一位外国学生当着徐悲鸿的面讥笑他,徐悲鸿从此更加奋发努力,潜心于绘画事业,立志学好画。

历尽生活的种种磨难,经历了三年的磨砺,徐悲鸿终于成功了!他用不可否认的事实证明了中国人不是弱者,中国人照样可以成才!徐悲鸿的学习精神让我敬佩,他为国争光的精神更让我崇拜。尽管生活十分清苦,但他还是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现在的我们真的要好好反思,好好学习。

有一次,我和我的好朋友芳芳一起做奥数,我说我一定能很快做出来,但是,奥数终究是奥数,总是比我想象的难,没过几分钟,芳芳就做出来了。她说我笨,但我并没有气馁,我像徐悲鸿一样用行动证明自己,过了几天,我们还比奥数,这一次,我赢了,我的功夫没有白费。

《徐悲鸿励志学画》读后感 篇9

读完了课文,我想:徐悲鸿真了不起,他没钱买吃的,但还是能够坚持学画,这令我很感动。而且,徐悲鸿非常刻苦努力,有时候连连吃饭和睡觉都忘记了,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他要让那个骂中国人的外国学生看看,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我上个学期成绩不是太好,所以我立下誓言:这学期一定要好好读书,我要向徐悲鸿学习,学习他刻苦勤奋的学习精神,争取当班里的第一名。

到了最后,徐悲鸿成为了世界绘画大师,那个外国学生其实也在帮助徐悲鸿,就因为他的侮辱,才激发了徐悲鸿的学习愿望,激发了他的爱国心,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咱们中国人的实力。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评课稿 篇10

今天听了王老师和徐老师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第一二课,感觉两位老师课堂教学扎实。

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文章。

印象较深的是王老师第一课时的导入设计。首先由徐悲鸿的骏马图入手,导出课题。通过“励志”和“立志”的对比,明确课题的意思。接着,引导学生从解题入手,紧扣“励志学画”,逐一提出读懂课文必须解决的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如何?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案例范文 篇11

1出示徐悲鸿的《奔马图》,同学们知道这幅的奔马图是谁画的吗?对,是我们画家徐悲鸿的所作。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搜集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同学们那不能介绍一下你所了解的徐悲鸿。(学生介绍徐悲鸿)。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的故事。板书课题。

2读通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放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难度的地方要多读几遍。

3检查

(1)学生分自然段读课文,教师选择容易读错的字在黑板上板书:租、怒、倦、犯、躬、鸿、仰。

(2)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意思。

(学生对于徐悲鸿比较陌生的,课前搜集有关徐悲鸿的资料,一是可以丰富学生对徐悲鸿的感性认识,为学习课文打下基础做好铺垫,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二是可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和处理能力。)

二紧扣关键词句,研读课文。

(一)扣题质疑

1、课题中“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可能会把“励”解释为激励,把“志”解释为志向,“励志”的意思解释为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由于没有进行文本细读,学生只是揭示出了“励志”的字面意思,需要在引导学生细读文本中慢慢理解。)

2、同学们“励”不仅仅是激励,它还有振奋自己志气的含义。在课文中徐悲鸿先生到底励的什么“志”,我想还是要在读课文中寻找答案。

3、学生通过读课文找出徐悲鸿励下的志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引导学生围绕“励志”一词质疑,是在关注学生的已知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引起学生阅读的冲动,形成阅读期待,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愿望和兴趣。)

(二)围绕关键词句,细读文本

1、投影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徐悲鸿为什么要说这句话哪?同学们读课文,细细地去体会。

(1)学生回答徐悲鸿是在外国学生的嫉妒和讥讽下说这话的。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

(2)为了加深学生对外国留学生话的理解,教师叙述19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的社会现实,使学生知道徐悲鸿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深入理解外国留学生话中的意思。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

2、“必须”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必须”是一定要这么做。徐悲鸿一定要做什么?学生再读这句话,回答一定“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他们指谁?教师追问。当学生回答出他们指“外国留学生”时,教师继续提问“真正的中国人”是指什么样的人?

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有骨气的中国人,有的学生回答真正的中国人指勤奋刻苦的中国人……学生对这问题有着自己的理解,实现着多元解读。

3、徐悲鸿用哪些“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再读课文思考,可以找一找、划一划,同位之间进行合作讨论。

(1)、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时,教师提问学生,以前的徐悲鸿学画时刻苦努力,而今天的徐悲鸿为什么要更加奋发努力?

学生回答徐悲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完成自己的志向。学生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2)当学生回答出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时,教师提问学生徐悲鸿为什么要这样潜心临摹?学生会又一次回到“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的语句上,体会出徐悲鸿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为了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再次齐读这句话,感受徐悲鸿为中国人争气而刻苦努力的精神。

徐悲鸿每逢节假日在巴黎博物馆潜心学画只是他刻苦学画的一个例子。徐悲鸿为了完成自己的志愿,每天坚持学画10个小时以上,常常忘了休息,就连动物园的老虎也常常会成为他的写生对象。(出示《骏马图》,这只仰蹄奋起的骏马,不就是徐悲鸿的写照吗?学生读四、五节去体会徐悲鸿的刻苦学画精神。

(3)当学生回答出徐悲鸿宁可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时,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与徐悲鸿的生活进行对比,感受徐悲鸿生活的清苦。接下来提问学生是什么支撑徐悲鸿宁愿过清苦的生活,也要把省下的钱购买绘画用品。学生再一次回到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上,一起大声读这句话,深化理解徐悲鸿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

学生读有感情读第六节,朗读时抓住关键词语“小阁楼”、“一杯水”、“两片面包”,体会文章通过这样的描写来衬托徐悲鸿奋发努力的精神。

4“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5、学生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5教师小结,升华情感。

年轻的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了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已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了光,他代表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永不服输的精神,让外国人再也不敢小视我们民族,小视我们中国人。我们再读课文,记住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再读课文,力图对徐悲鸿励志学画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有更深的理解)

(我们常说“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的基础是教师要学会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句,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直奔文本主旨、径奔知能关要,触动学生的心灵,实现对文本的创造性解读。这时的阅读,就会成为一种寻找美,获得审美愉悦过程。这一部分的阅读就是围绕“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深入进行,一唱三叹,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体会出语言背后的深意。)

三、升华情感,小结写法

1、引导学生抓外国留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关键词:

“很不礼貌”--“鞠了一躬”

是什么让这位外国留学生前后的态度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学苦练的精神)

2这位外国留学生由因偏见“很不礼貌”出言不逊,到徐悲鸿油画轰动画界而“鞠了一躬”。他对徐悲鸿表示深深的敬佩!此时你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哪?

(学生自由谈话,升华情感)

3小结

为了表现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课文不仅从正面描写了徐悲鸿的表现,承上启下,转承自然,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进行前后对比,反衬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自己再读一读,好好体会。

(目前的语文教学,人文性的过渡弥漫造成了语文课上大多关注对言语内容的分析和挖掘,忽视了言语形式的学习。假如没有言语形式,言语内容只能停在空中,变成没有实际意义的东西。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求出语言的运用之法,从操作层面上引导学生运用于语言。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寻求外国留学生的前后表现,体会进行前后对比,学习反衬的写作方法就是如此。)

四、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上一篇:活动流程安排下一篇:跑步机减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