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心得体会

2024-09-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校本课心得体会(共11篇)

校本课心得体会 篇1

张炳德

校本课程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作为学校特色化、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展望今后的校本课程开发,有两点值得大家关注:

(一)学生的兴趣是校本课程的生命力。

校本课程开发值得警惕的一个现象是,许多学校的开发思路定位不准,大部分学校把开发思路确定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把校本课程开发作为创办学校特色的抓手;二是根据教师的特长来考虑学校该开什么样的课程。这样做,也无可非议,但如果换个角度思考,就有问题了,即我们把学生放在什么样的位置,开发的校本课程学生喜欢吗?学生需要这样的校本课程吗?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开发的校本课程是为了满足大人们的需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所开发的校本课程就值得反思了。

(二)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校本开发的重要因素。

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互动体,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需要有一批具备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的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参与和支持,目前正是由于缺乏教师的支持,而使得校本课程开发举步维艰。在调查中发现,百分之四十四的教师因为自己在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上的欠缺,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另一方面,校本课程开发的参与也是教师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与课程开发能力,促进自己专业发展的重要且有效的途径之一。所以,建立有效的机制,使教师专业发展与

校本课程开发同步十分重要。从校本课程开发成功的案例来看,那些参与课程开发的教师的确在开发中得到了较好发展,他们的成长除了得益于学校矢志不移的培训外,更大的原因是在校本课程开发与研究中,通过不断地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了一次质的飞跃。

校本课心得体会 篇2

一、“同课同构”的思路

校本教研, 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 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从学校的实际出发, 依托学校自身的资源优势和特色进行的教育教学研究。笔者所带的学员中有两位与笔者同在高三年级, 另一位在高二年级, 三位老师各有优点, 刚开始使用导学案时, 虽然笔者已经就各种课型模式教会他们设计和操作方法,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问题不少。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况:两位教师的年龄相仿、学历相同、专业知识水平相近, 教学的对象、内容基本一样, 但教学效果大不相同;另外个体设计导学案会给大家带来额外的负担。因为笔者之前已经超前设计制作和使用了导学案, 于是在学员亲自尝试导学案设计和实施之后, 基于高三教学时间有限的现状以及要尽快找出学员间的教学差距加以解决的目的, 笔者果断采取“同课同构”的方法进行资源共享以达成共同协作、整体提升的目标。

所谓“同课同构”就是整个备课组就共同的课题进行讨论, 共同设计统一的教案、统一的导学案、统一的多媒体课件, 由不同的教师用不同的教学风格、语言素养和调控课堂的能力进行上课。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教师整体水平的提高, 让老师们通过集体直面矛盾, 引发自我反思, 从而找出自己的差距和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进一步确定自己奋进的目标。通过这种方式达到教学水平以优促良, 共同努力上好学科团队的“品牌”课。

二、“同课同构”的实施

1. 集体备课

我们所采用的“同课同构”是在高三同一备课组内进行的。笔者根据自己已经设计好的不同课型的导学案与学员们共同讨论推敲加以修改并统一打印出来, 然后指导大家共同备好课, 基本做到对同一教学内容, 采用相同的教学设计、相同的导学案、相同的课件, 甚至是相同的板书进行执教,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所有学员同时参与分工制作导学案、教案和课件。整个过程全员参与, 成果共同分享, 所以备课在“同课同构”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体现了“合作、探究、创新”和以人为本的精神。

2. 个人上课

虽然之前的备课我们力求一切相同, 但是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 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同样的设计, 同样的教学手段, 在不同教师的演绎下, 都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教师良好的教学个性和鲜明的教学特色, 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效地促进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 再加上合理的设计, 使得“同课同构”的课堂教学更具个人魅力。而这个过程更能让所有参与者既是实施者也是观察者, 学会很多东西, 有更快的提升。

对于教师而言, 进行教学反思是教学的延续, 尤其在校本教研中反思更加重要, 因为这一过程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许多教学实际问题, 同时为下一步教研指明方向。所有参与教研的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 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在个人反思后, 经集体讨论我们发现, 同样的设计, 不同的课堂, 年轻教师容易被教案和导学案牵引, 而老教师则能根据学情适时调整。因此, 在教研之后, 深入反思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反思师生课堂表现, 反思“同”字背后反映的差异, 留下值得教师去细细品味的“资源”。教师可以从中看到差异背后体现的不同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功夫”, 并从中领悟教学的真谛。

三、“同课同构”的优势

1. 有效对比, 取长补短

“同课异构”是基于相同的教学内容进行的备课和导学案设计, 但由于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语言、不同的评价手段, 便产生了迥然不同的教学效果。而通过“同课同构”对不同教师进行比较分析, 我们就容易明白:针对同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 课堂上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尤其对年轻教师来说, 有模仿、有实践、有学习, 这是一个最快的提升方式。所有教师都有各自的成功之处, 如果能坐在一起分析研究, 教师就能更好地把握适合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发现平时教学中的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方式, 将各自的优点整合到一堂课中, 形成更优化的教学模式, 将这一模式扩大范围推广, 有利于全年级整体水平的提高, 这就实现了提高教学有效性的目的。另外, 因为整合了备课组教师的优点, 所以既能全面备好同一课内容 (包括课件、教案、导学案) , 又能精心创设问题情景和优化教学设计, 这样的过程使新教师受益匪浅, 老教师也能受新教师的启发, 改变一些陈旧观念, 做到取长补短, 不仅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激发教师在业务上自觉调适教学。

2. 资源整合, 共同提升

一直以来, 我们传统的集体备课容易流于形式, 基本上是由一人主讲, 大家匆匆忙忙听, 留下印象的却不多, 能够提供的借鉴和帮助很有限度, 之后的教学依旧各行其是。如果是公开课组织大家评课研讨, 教师虽然听了课, 但因为不是主讲教师, 研究的程度较浅, 而未能触及课题的深处也无法涉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大家都说些“无关痛痒的面子话”。而在“同课同构”中, 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同一课题”的教学与研究, 大家既是研究者, 也是被研究者, 都会认为上好这堂课跟自己有直接的关系, 从而努力备课, 积极思索, 竭尽所能找出与其他教师备课时的不同点, 来突出自己教学的特点和风格。

校本课《甘肃保安腰刀》 篇3

一、历史溯源

成吉思汗东征时,蒙古军队陆续进入西北藏区,其中一支由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组成的探马赤军曾驻扎于隆务河畔。随着元朝统一全国,社会秩序趋于稳定,“至元十年,令探马赤军随处入社,与编民等”。这一支蒙军在当地定居下来,并与当地的土族和藏族女子通婚,后来又吸收在此驻兵的回族、汉族等民族,形成了保安族。

清朝采取民族歧视政策,西北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民族因不堪压迫先后发动武装起义。受此影响青海隆务河畔的民族关系也趋于紧张,致使保安族被迫迁徙到甘肃积石关内的大河家。因为农业生产收益很低,保安族很重视商业和手工业。在迁徙途经青海省循化地区时,从塔撒坡修制土枪的工匠处学到了打刀技术,打制腰刀成为保安族日后赖以生存的重要产业,打制铁器的匠人称为果尔。

二、保安腰刀的锻造工艺

保安腰刀发展到今天,生产技术已得到很大提高,花色品种多种多样。打制腰刀所需要的工具设备有:土炉子、两种自制的风箱、砧子、自制的铁锤、自制的大小手钳子、自制木锉、自制钻子一把(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电钻代替)、自制锥子、自制钢剔子、手把锯、自制錾子、自制削牛角刀、自制削铲、自制钢宰子、自制锉板蹬子、磨石几块、自制剪刀、自制鞘筒。

制作腰刀的原料有铁、钢;红铜黄铜板子;牛角;羊腿骨;塑料板;木料;银子;喷沙(用以焊接刀鞘)。腰刀一般由刀体、刀柄、刀鞘三部分组成,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制作刀刃、刀把、刀鞘的环节,工序多者达80多道,少者也有30—40道。

经过长期发展,保安腰刀的种类增加迅速,现在有腰刀、鱼刀、武术刀、藏刀、马头刀等多个种类。其中腰刀品种有“什样锦”、“波日季”、“雅吾其”、“双落”、“满把”、“扁鞘”、等,其中最漂亮的要算“什样锦”。腰刀的规格尺寸主要有五寸、七寸两种。

三、腰刀的传承现状

民国时期,保安族几乎家家有果尔(腰刀匠),从业人数在几百人。他们平时做刀或其它铁器,农忙时从事农业。新中国成立后,由于体制的制约,腰刀产业发展缓慢,市场急剧萎缩,传统的制作技艺有些已失传。改革开放后,商品经济重新活跃起来,很多保安人重操旧业,各地相继建起民族刀具厂,腰刀产业呈现出繁荣景象。但与新兴经济相比,传统的保安腰刀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影响保安腰刀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以保安腰刀为代表的广大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在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基础上形成的,所以随着农牧文化的逐渐消弱,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自身传播方式的脆弱性,保安腰刀现今面临的困境是必然的。其次,由于工作强度、工作环境、工资薪酬等原因,保安腰刀的传承面临着后继乏人的尴尬境遇。通过访问,我们得知随着积石县与外界联系的增多,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外出打工。这不仅造成腰刀技艺的传承和保护人才缺乏,还严重影响了保安族利用腰刀所延续的民族情感,民族记忆趋于淡化。再次,由于市场的萎缩,出于经济因素的考虑,许多制刀的熟练匠人被迫转行,这从源头上就不利于腰刀技艺的传承。最后,国家对刀具实行严格管制政策,少数民族地区佩刀出行的习俗也被禁止。一时间腰刀经济受到巨大打击,生存遇到危机。

四、保护保安腰刀技艺的重要性

保安腰刀在整个保安族经济、文化生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保安族文化的象征。打制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保安族脫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在保安人迁居大河家后,另起炉灶打制腰刀,使得保安人在新的居住地站稳了脚跟,也为保安人赢得了声誉和友谊。改革开放后,打制腰刀成为保安人重要的经济来源,2009年腰刀产值已有一千多万元。因此,保护腰刀工艺,从某种意义上就是保障保安族群众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的基础,这也与国家倡导的发展非农经济政策是相符的。

腰刀是保安人“切割肉食,斩割绳索”的必需品,其装饰也体现了不同民族的审美观。保安人最初打制的腰刀比较粗糙,但他们善于学习,不断提高技艺,保安腰刀直到今天仍受西北地区各族人民喜爱,并受到越来越多收藏者的青睐。保安腰刀不仅具有极高的经济、实用价值,它更是保安族文化的象征,是保安人精神的外在表现。作为保安族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创作的文化文明,腰刀还被富有浪漫情调的男女青年视为信物,以此传情达意,也是保安族与各游牧民族之间互动交流、增进友谊的主要载体,因此抢救腰刀手工艺将会为丰富保安族的文化内容、完善保安族的文化形态起到积极的作用。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保安腰刀的生存环境也得到改善。2006年,保安腰刀锻制工艺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方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政策保护腰刀经济,比如放松对腰刀邮寄的管制和降低费用,在资金上积极扶持腰刀企业,鼓励腰刀产业开拓新市场等。同时市场在经过大的震荡后,优胜劣汰,一批技术好重信誉的果尔成长起来,他们是腰刀经济健康发展的基石。保安族历史上就是一个不怕挫折、善于经营的民族,他们在稳定牧区市场需求的同时,开展网上销售。目前积石山县有6家民营腰刀企业,160多个家庭作坊。有250多个工匠在从事腰刀生产,40多个经销商与腰刀工匠建立产销关系,产品销售到甘肃、青海、西藏、内蒙等地,年产值达1000多万。

保安腰刀以丰富多彩的样式,精湛的工艺和深厚的生产经验,在社会生活和人民需求多样化的今天,它继续保持了顽强的生命力。它满足了人们对美的追求,对传统的怀念和珍视。它还可以弥补工业产品结构造型上的单调、呆板以及人情味的缺乏和人文气息的淡薄等,所以保安腰刀在当今社会中,还是有一定的存活和发展空间的,但发展的道路将是不平坦的。

参考文献

[1]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

[2]钟进文《保安腰刀:荒草野滩上崛起的文明》《中国民族》2002年第2期

校本课篮球 篇4

课程名称:篮球基本技、战术和裁判法

一、课程说明:

1.篮球运动是高中生最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一项集体性、综合性、活动性运动。篮球运动是在对抗变化着的特定时间、位置、距离、场地、设施、环境条件要求下,运用跑、跳、投掷等手段来完成的,对增进学生健康、发展身体素质、促进心理素质、培养集体团队合作精神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2、本课程为拓展型课,本课程共计18学时,共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

二、教师简介:

宋先钰,篮球国家二级裁判员,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专项篮球。专业技能扎实,身体素质优秀,教学能力强。体育各项目涉猎广泛,兼修羽毛球、橄榄球等。

2017.5,东北师范大学校园篮球三对三比赛第五名;

2017.9 全国慢投垒球吉林省选拔赛冠军;

2018.9,全国大学生慢投垒球昆山总决赛亚军;

2018.5,世界大学生橄榄球锦标赛第五名;

2016.11,东北师范大学大学生体育俱乐部“浩森杯”羽毛球赛男子单打亚军。

三、评价说明:

(一)、原地单手肩上投篮吗

1、评价方法:罚球线后每人罚球10次,计命中率。

2、评价标准:

成绩

达标

投中6球及以上

投中4-5个球

投中2-3个球

投中0-1个球

技评

整个动作完好,全身用力协调,出手动作、投篮弧度正确,球的落点集中。

整个动作完成较好,全身用力比较协调,出手动作、投篮弧度比较正确。

整个动作基本能完成,全身用力基本正确,出手动作、投篮弧度基本正确.

整个动作基本完成,全身用力、出手动作、投篮弧度等某方面有问题。

(二)运球接行进间单手投篮

1、评价方法:从一侧中线与边线交点处开始,运球快速跑向球篮接行进间单手投篮(不中需补中篮),然后运球到另一侧中线与边线交点处,迅速运球折回到篮下投篮中篮后返回出发点,以所需时间确定成绩。

2、评价标准:

成绩

达标

17s

17-19s

19-21s

21s以上

21s

21-23s

23-25s

25s以上

技评

整个动作完成正确,协调流畅,运球、上篮动作无违例现象。

整个动作完成比较协调,运球、上篮动作基本无违例现象。

整个动作基本能完成,运球、上篮动作有时有违规现象。

运球或上篮动作不能完成,运球、上篮经常违规。

(三)三秒限制区外30秒投篮

1、评价方法:在罚球线后投篮开始,然后自己去拿篮板球,运球至三秒限制区限制区外任一点再投,反复进行,在30秒时间内计投中次数,男生采用跳投,女生采用原地投篮。

2、评价标准:

成绩

达标

男生

投中6个球

中4-5个球

中2-3个球

中0-1个球

女生

投中5个球

中3-4个球

中1-2个球

一球未中

技评

投篮动作正确、标准,无违例现象,整个动作协调连贯。

投篮动作正确,基本无违例,动作比较连贯。

投篮动作基本正确,偶尔有违例现象,整个动作基本完成。

投篮动作不正确,经常有违例现象,整个动作不能完成。

(四)学生自我评价表

班级: 姓名: 性别:

完成情况

90-100

80-90

70-80

60-70

10次罚球

运球行进间投篮

30秒投篮

运用技、战术能力

总评

(五)教师评价的注意事项

1、除评价主要动作的掌握程度外,要注意掌握动作过程中的评价,以提高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能力。

2、评价应注意区别对待,以每个人进步的幅度进行评价,也是教学评价的重要手段之一,应结合整体评价进行。

校本课教学反思 篇5

反思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感受:

第一、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并提高了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热情。在学习校本课程之前,很多同学甚至家长都对肥城名人知之甚少,更不要说相应的名人事迹了。

自从开设了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以后,同学们开始肥城本地的历史及名人事迹。记得在第一堂课时,学生一看到校本教材的目录就感到非常惊讶:在我们的身边竟然有这么多的名人,赫赫有名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就在我们村,《论语》中出现冉有的家就离咱们学校不远。当然,这惊讶中包含着对这些人物极大的兴趣,于是我也利用这一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地域分别搜集相关的名人资料。学生的积极性也很高涨,他们所搜集的材料远远超出了我的意料。有湖屯镇的三位同学联合起来,一起访问老人,考察陶山,将《肥城名人录》上的范蠡、唐中冕等人的相关事迹搜罗地异常丰富,几乎要形成另一种独具特色的名人录了。

第二、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兼顾课程互补,增强学习的实效。

任何学科的课程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其他学科之间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联系,校本课程作为学校自行开发的课程同样与国家课程存在一定的联系。因而,我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它与其它学科间的联系,利用好这一点,使它更好地弥补其他课程的不足。比如,在讲授肥城的大书法家欧阳中石的时候就与语文学科中同学们书写的规范性和美观性联系起来,既认识了解了人物又增加学生对练字的重视,既进行书法创作,又可以更好地熟悉诗词、短文;在讲述米英俊等抗战英雄时,又将此时的历史背景同历史学科联系在一起,更加深了同学们对这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而深刻的认识。这样,使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起到补充作用,从而增强校本课程的实效性。 第三、在教的过程中注意教法灵活多变,使学生不断创新,培养学生特长,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显实小特色。既然作为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的教师,就应突出其相应的特色。我不拘泥于以往的“课堂、教师与教科书”,而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引导学生讲,动手练,再讲,亲身体验,注重开发学生的潜力,进而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个性。在涉及左丘明、鬼谷子等历史人物时,我直接让学生站在讲台上讲《左传》、谈鬼谷子的弟子孙膑和庞涓的故事。而在涉及到跟学生距离比较近的现代人物时如徐夫京等人,则直接让学生亲自去考察一番。这样下来,有的同学还戏称自己有种教师和记者的感觉了。这也确实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不断探索,使学生学有所长,更多的特长生不断出现。

最后,我在实施校本课程《肥城名人录》教学的过程中,虽然感觉有一定的成绩,但也有许多新的问题出现,具体体现在:现已开设的校本课程并不能完全满足所有的学生,有的学生有更新的需求;个别同学思想陈旧、保守,对开设的校本课程毫无兴趣,只注重语数外等主科的学习。面对这些问题的存在,我准备在下一步采取以下措施加以解决。

七年级校本课教案 篇6

棋类教学教案

教者:田银梅

五子棋

(一)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五子棋的基本知识。

2、培养学生对下五子棋的兴趣。

3、了解五子棋的一些基本的术语 教学准备:五子棋材料,五子棋影碟 教学过程:

1、出示棋盘和棋子,教师演示,让认识什么是五子棋。

2、讲解棋盘的结构及如何构成五子的排列方法

3、理解基本规则:最先连成5个的为胜。

五子棋比赛规则

(1)、猜拳 胜者执黑先行,从棋盘中心点相互顺序落子。

(2)、最先在棋盘的横向、竖向、斜向形成连续的相同的五子棋的为胜。

(3)、如分不出胜负则定为平局,每平一局则加赛一局,依此类推。

(4)、对局中悔棋、中途退场均判为负。

(5)、比赛分为初赛、复赛、决赛,采用循环制。

4、让生两人一组,操作练习。

5、让学生观看五子棋影碟,培养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1)引导观看影碟。

(2)提问:什么是先手?什么是后手?什么是活三?跳三?跳四?死四?

(3)讨论:怎么样才能赢?

五子棋

(二)教学目标:加强练习,提高操作能力。

教学准备:五子棋材料 教学过程:

1、提出要求,让学生互相练习下五子棋,教师给予具体指导。

2、分组选出下的好的学生,让大家欣赏,并提出优点和不足。

3、学习五子棋的基本阵法(1、2)

(1)出示图片,讲解五子棋的基本阵法

(2)斜三阵:斜三阵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开局之一,它的变形极多,变化十分有趣。

(3)一字长蛇阵:如图2所示,一字长蛇阵实际上是由斜三阵变化而来的。

(4)长勾阵:如图3所示,长勾阵形似一个勾形,它也是由斜三阵变化而来。

(5)四角阵:如图4所示,黑方l、3、5、7四个子呈四方形摆布,故名“四角阵”。

(6)双四角阵:如图5所示,黑方l、3、5、7与白方2、4、6、8均形成四方形阵式,实际上,此阵亦是由“四角阵”变化而来。

4、组织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5、评选小棋手。

五子棋

(三)教学目标:学习五子棋的基本阵法 教学方法

1、出示图片,讲解五子棋的基本阵法

(1)梅花阵:如图6所示,黑l、3、5、7与中心的白2相配,形似一朵梅花,故名“梅花阵”。

(2)剑阵:如图7所示,黑方以“花月”开局,黑5与白6交换之后,已形似一柄短剑;黑7再冲四,剑身加长;白8必应,更酷似一柄尖端白光闪闪的长剑。此阵变化甚多,十分有趣。

(3)燕阵:如图8所示,黑方以“恒星”开局,直至黑9定形。请注意,此阵以白2为头,以白6及白8为展开的两翅膀,以白4及黑5为身躯,以黑9及黑7为张开的尾翼,形似一只正在飞翔的雨燕,故名“燕阵”。

(4)八封阵如图9所示,黑

1、黑3;黑

5、黑

7、黑

9、黑11……每一个黑子与黑子之间均呈日形“马步”相连。此阵是中国民间传统战法中 “以守待攻”战术的杰出代表作。

4、组织两人一组进行练习。

5、教学生学习《五子兵法》

先手要攻,后手要守。以攻为守,以守待攻。

攻守转换,慎思变化。先行争夺,地破天惊。

守取外势,攻聚内力。八卦易守,成角易攻。

阻断分隔,稳如泰山。不思争先,胜比登天。

初盘争二,局终抢三。留三不冲,变化万千。

多个先手,细算次先。五子要点,次序在前。

斜线为阴,直线为阳。阴阳结合,防不胜防。

连三连四,易见为明。跳三跳四,暗剑深藏。

己落一子,敌增一兵。攻其要点,守其必争。

势已形成,败即降临。五子精华,一子输赢。

落实课标阅读总量的校本化策略 篇7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 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须达400万字以上。笔者以为, 课标提出的这一要求, 对于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是有效的阅读是学好语文的重要门径。海量的练习、频繁的考试, 属于浪费学生生命, 做无用之功。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语文教师, 应在导读上下更大的工夫, 在合理规划学生的阅读生活方面花更多的精力。

二是真正的阅读是高度流动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与阅读总量呈正相关。要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就需要引导他们不断地去读好书, 读新书。因此, 教师作为学生读书的引路人, 不能只盯着教材, 只盯着那几本传统的经典书, 而应该有更宽阔的阅读视野, 以一种流动的心态, 实时地关注书海, 捕捉新鲜的经典, 及时地推荐给学生, 并作趣味化导读。

三是真实的阅读总是整体的。要努力使学校阅读和生活阅读真正地衔接起来。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语文教师的一个重要的职责就是把学生从课堂引向更广袤的生活空间, 为提升阅读质量寻找到更多的可能性。当学生由被动的读者成为主动的读者的时候, 就不必过分担心他们学不好语文了。

四是海量的阅读是培育“全人”的重要途径。有了较大的阅读总量, 学生才能体察自我和他人的丰富性, 才能思索人生、超越人生, 才能学会倾听内心的天籁之音。

二、落实阅读总量的校本化策略

目前, 日本、俄罗斯、英国及美国等国家, 都非常注意培养儿童每天阅读一小时的好习惯。而中国学生每天平均只读几分钟的课外书, 这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

既然阅读总量的要求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对于“全人”培育来说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那么, 我们又该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加强引导、合理安排, 提高学生阅读的质和量呢?

1. 微型阅读———提倡5分钟阅读。

在我们的小学里, 由于课程的精密化设置, 存在“麦当劳化”倾向, 要像英国那样宽松地专设阅读课是不太现实的。那么, 阅读的时间究竟从哪里来呢?一种可行的方法就是充分利用零星时间———即使5分钟阅读也是可取的, 集腋成裘。如果一天有4次这样的超短阅读, 就相当于读了20分钟的书。为了推动这种即时性的微型阅读、超短阅读, 我们需要有相应的对策。例如, 对语文课堂的时间分配作微型调整———每节语文课的前5分钟, 可作为学生读书的专用时间。只要5分钟阅读成了习惯, 学生每天在学校读书半小时并非难事。很显然, 微型阅读对于增加有限时间的阅读量是相当有效的, 应大力提倡。《成功的策略》中有一段话:“我十多岁时, 爸爸叫我身上随时带一本书。这样, 即使遇上交通阻塞, 也不会浪费时间。”这段话, 对我们很有启发。我们可以提醒学生:无论走到哪里, 都要随身带几本书。书随人动, 人走到哪里, 书跟到哪里。只要有5分钟的时间, 就要读书。早上读5分钟的诗歌散文, 课间读几分钟的故事, 饭后翻翻文学作品, 晚上睡觉前读一会儿历史书或科普书。随时启动短阅读, 聚集起来, 就是长阅读、大阅读了。

2. 听式阅读———举办小广播书场。

小学生喜欢看书, 也喜欢听书。所谓“听书”, 就是用耳朵“阅读”, 就是听别人读书、讲书。实际上, 听书不但能提升小学生的阅读情趣指数, 而且可以让他们享受到阅读的轻松、轻松的阅读。听书的内容可以是短小精悍的名篇诵读, 可以模仿《子午书简》的方式来制作;也可以是历史演义、传统评书、经典名著, 可以编制成广播书场的方式定时播放。另外, 语文教师也可以当现场故事员、播音员, 在晨会、午餐或放学谈话时, 有针对性地讲故事、朗诵美文给学生听。采用听读的方式, 将阅读和课间休息、午休、阳光运动等结合起来, 可以为学生的阅读赢得更多的时间。

3. 互动阅读———组织班级聊书会。

立足教师主体,探索四课校本教研 篇8

最初,在“重形式”的集体备课中,所有教师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分工,备课组长再根据学科任务分工选取骨干确定主备教师,每人负责一个单元,提前写好教案在集备活动时讨论,其它教师补充、完善形成一个比较成熟的、可以供大家使用的“通案”。之后,使用教师还将根据个人实施情况进行再度调整。这种集备方式还是处于一种信息的浅层次交流阶段,由于备课只是一种预设,教学设计的效果没有验证,交流的信息显得單薄、抽象,尽管所有集备环节都操作规范,教师对于集备交流的信息利用率却不高,基本上停留在形式备课的层面。

探索之一:“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四课校本教研方式逐渐采用

在不断学习和研究先进学校的集备做法、不断反思本校集备方式后,我们创建了“备课、上课、说课、评课”四课集备教研方式,就是在原来单元备课的基础上,每次重点处理一节课,其它课文“略处理”,重点课采用主备教师上课、说课,其它教师评课的方式进行。上课教师要提前把备课电子稿发到联校网站上让其它教师浏览、学习,略处理的课还是用交流备课的方式。我们以上课为载体来研究备课,通过具体可感的课堂、师生互动的现场来审视备课,教师得到了比单纯研究备课更多的可模仿、借鉴、思考的信息,评课时教师的参与热情、深度都有所提升。备课的目的就上课,孤立地研究备课只是特定环境下的方式,教师作为实践层面的群体,更需要形象直观的教研方式。在“上课”这个环节上我们也是不断地改进,先是只上1节课,后来采用“同课异构”的方式,促进教师比较认识,能够深刻地理解教学设计、教师素质对课堂效果的积极调控作用,多从自身找原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探索之二:关注教师独立思考的意识和能力

四课校本教研的最终目的是让教师学会独立备课,提高上课能力。因此,我们把教研活动定位在尽可能多地培养教师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觉意识,而不是满足于活动中能够共享资源、利用资源,我们希望让每个教师都成为优质资源的创造者。为此,我们从评课入手,把原来比较随意的语言交流改为填写教师研修“2+1”反思表,每个教师就听课内容对课堂设计提出两点表扬、一点建议,更加注重对课堂教学中主要问题清晰、深刻的独立思考,教师在规范的书面表达中也锤炼了语言,提炼了思想。教师有思考地参与成为四课校本教研活动的新要点,我们重视了教后反思的书写,教研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设计,但是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学生的上课实践体验会有所不同,我们要求教师写好教后反思,并进行教后反思的专项交流,这是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技巧的必由之路。

探索之三:注重对教学实践问题的研究

在四课校本教研坚持常态活动一年后,教师的积极性有些下降,教师在观摩与展示中感受着不同的角色,每个人都进行了讲课锻炼,也多次进行着备课交流,对规范备课的程序已经基本掌握,能以反思的眼光去参与评析,至于高水平的备课设计、精彩的课堂教学不是几次活动能解决的,教师期待的是更加有新意、有活力、有效果的活动内容。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适当减少四课校本教研活动的课时覆盖面,注重在活动中突出典型问题的研究,加强对课堂上共性问题的指导。上学期,我们的上课环节从1课时改为2课时,给教师规范两个课时的操作流程,更加贴近教师的实际上课形态。本学期,还针对当前语文教师讲得多、问得碎,学生在课堂上基础知识掌握不到位、没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训练的状况进行了“三重五环”教学模式的探索,即在“重互动、重运用、重反馈”基础上,根据语文学科特点分五个教学环节进行设计,尤其突出了第二课时“主线式读悟”教学设计的研究,提出“从简入手,让语文课堂更具效力”的研究目标。

校本课程评课报告 篇9

校本课程评课报告

——2015春小学校本课程教学大比武

4月10日,我参加了在莱州第三实验小学举行的小学校本课堂教学大比武活动,聆听了来自16所小学的各具特色的校本课,从老师们的说课来看,老师们执教的这节课都凝聚着执教老师的心血,更让我们看到了各个学校对校本课程的重视和关注,可以说,从课程建设到课程实施以及具体到每节课的设计安排,都让我们感受到了集体教研的力量。下面,结合本次听课情况,简单谈谈我个人的一些体会。

一、主要优点

(一)校本课程开发异彩纷呈。

本次说课共有来自十六所学校的十六节课,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开发都符合一定的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都注重结合学校和学生的特点,选择开发适合自己的学校课程,课程的内容很丰富,可谓“百花齐放春满园”,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操作类课程,有传统文化教育类的课程,也有文明礼仪、安全教育的课程,有培养学生艺术审美情操的舞蹈课程,还有与经典文化结合的课程等。

“皮筋操与经典文化相融”特色文化的开发建设,在打造学校的阳光体育活动同时,也传承着中华非物质遗产文化的桥梁作用。这一课程使更多的孩子、家长、老师、等享受到“跳皮筋”的快乐,让“健康第一”的体育理念落到实处,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也得以知识的积淀。

“软陶课程”的设置让学生明确了中国是陶瓷的故乡,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该了解这一传统艺术瑰宝,并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本课程注重了技能提高、艺术欣赏熏陶、传统文化教育等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

《走进晏婴故里》这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爱我莱州,爱我家乡,培养乡土情感,让学生从面塑、渠大糖、村年画、商代遗址、千年古村庄等方面了解自己的家乡。

《创意贝壳》校本课程校立足于学校特色,立足于海洋文化的地域特色,有效利用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努力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合作创新能力,这种动手创作型的校本课程活动,深受学生喜欢。

此外,有些学校的书法类的课程的开发能让学生感受中华博大精深的书法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促进身心健康;磨练意志,陶冶情操,养成良好习惯。

(二)校本课程开发关注学生的需要。

从本次展现的十六节课来看,大部分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都能基于学生的学习需要,能够考虑到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不少学校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了,开发课程的老师都能对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全面评估,科学分析,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出发,选择孩子们感兴趣的校本课程。

就拿《软陶》这一校本课程来说吧,老师能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陶艺有所了解,但知之甚少。大部分学生对陶艺表现出极大兴趣。老师考虑到传统的陶器制作工艺复杂,烧制条件苛刻,所以根据学生特点,他们摒弃了传统陶泥,选择了软陶这种唯一兼具原始性、现代性和公众性的艺术方式。他们开发本课程所选择的对象是四五年级的孩子,因为考虑到孩子的动手操作方面,孩子也具备了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也具备了资料搜集、分析和处理的能力。所以,开发本课程满足了孩子的需要。

《英语情景剧》这一个校本课程也是大家喜爱的校本课程之一。该校能结合自身学校的实际选择这样的课程,因为双语小学五年级的孩子现在的英语水平很高,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传统的道德故事改编成为英语情景剧,对他们来说,并不是遥不可及的。为了提高孩子们的口语表达水平,提高孩子的英语学习兴趣,属于小学高年级英语的校本课程——英语情景剧就应时而生了。同时,情景剧的表演,也是孩子喜欢并乐于接受的一门课程。孩子们能够在表演中快乐学习英语,同时又满足了不同孩子的需要。

(三)教师个人素养高,彰显课堂丰富个性

本次说课的校本课程的教师,无论是从课程选择还是课堂环节设计,无论是口语表达,还是操作展示,都能看出老师的基本素质是很高的,他们能够很好的解读说课要求和标准,明确把握校本课的基本要求,课堂设计符合学生的心里期待,能够在课堂上灵活处理课堂生成,课堂上注重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

教师在说课时,落落大方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气,让聆听老师入情入境。执教老师还心灵手巧,他们要教会学生操作,自己首先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

《贝壳创意》的老师课堂上先把自己制作的立体贝壳相框展示给孩子们,激起了学生的创作兴趣。在说课时,她也能现场展示自己的制作才艺,老师制作的贝壳相框很是精彩,她的课堂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心灵手巧的老师。

《美丽的“木”字》一课的王老师,在说课时,现场展示了粉笔字,可见王老师的基本功的扎实。王老师慷慨激情的说课,也让听课老师感受到了课堂的精彩,也让大家看到了一位儒雅大方的老师。

《皮筋操》的孔老师在教授皮筋操的时候,能够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体练习,交给孩子们如何去跳,如何与弟子规有机结合,让我们看到了活力四射的老师。

《舞蹈——淅沥小雨》中的教师,带领学生认真学习每一个舞蹈动作,老师扎实的舞蹈才艺,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能歌善舞的老师。

此外,书法老师精湛的书法功底,英语教师流畅的英语表达,都让我们看到了校本课程老师们独具特色的美,我想,这与老师们课后的努力付出是分不开的。

二、主要问题

1、说课格式要求领会不透。

部分教师字说课时,没有按照正确的格式,在课程开发背景、课程资源的开发以及目标和主题定位方面把握不准确。表达的也有问题。尤其是在课程开发上,体现不出课程的序列性和完整性。

有的教师说课时只是在单纯的介绍本节课的内容、目标以及教学过程和反思,而没有立足在课程上。

有的教师说课理解成了演课,没有运用叙述的语气介绍自己是如何上课的,学生是如何参与表现的,而是把听课教师当成学生,演示自己的上课过程。

2、教学目标的定位不准。

大部分教师将课程目标和课时目标混淆,而且在表达上,没有立足学生的角度,表述上采用了“培养学生„„”“让学生了解„„”等类似的语气。

3、学校课程参与面窄,没有面向全体学生。

有些学校的学校课程有点类似于兴趣小组或者社团活动,没有照顾到所有的学生,教师的课堂上,参与的学生,也很少,照片和视频中展示的仅有几个学生。如此的课堂,显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校本课程的课堂。

此外,有些学校的课程的开发缺乏一定的校本特色,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开发,还有的学校,在授课方式上仍比较传统,活动类课程仍然停留在兴趣小组层面,随意性强;没有尊重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需要,课堂上没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讲的过多;还有的学校统一课程、统一教材(年级统一、全校统一一门课程一本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与个性差异;有的学校追求时尚,忽视学校实际,课题太大。这样的校本课程也不是理想中的校本课程。

三、几点建议

1、校本课程必须要体现校本化。校本课程必须建立在对学校环境与学生学习需求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学校当前的实际,考虑一定的资源优势进行开发,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健康地成长,让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根据我的理解,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本课程开发要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这就要求校长要善于组织教师共同分析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学校传统和优势,从中发现可利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2。教师要敢于创新研究。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一批具有创新意识高素质的有特长的教师。我们的校本课程不是固定的模式,不是固定的内容,所以必须唤醒教师正确的课程意识,确立正确或合理的课程理念,积极投身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潮中去,努力去研究有特色的课程。校校本课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资源是人力资源。校长要充分发挥校内外能为“我”所用的人力资源——能工巧匠、专业人员等,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

博望中学校本教研地理公开课 篇10

第十章 极地地区 教学设计

时间:6月8号

班级:704 授课:迟道林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说出两极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特征。

能力目标:

学会根据要求对资料进行筛选、归纳、汇总。

使学生学会判读极地投影图,并能根据两极地区的气温特征比较两极自然环境的差异。

通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两极自然环境的了解,增强保护意识。

2、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对地理知识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

极地地区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环境

教学过程:

第 一 课 时

【引入】:(略)

【新课】

一、读图确定地理位置

教师引导:极地地图比较特殊,可通过以下问题引导读图。

通过学生的找图、描图(描出北极圈和南极圈)、读图、回答问题等来确定北极和南极的经度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1)图的中心点是什么?

2)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呈放射状的一系列直线是什么线?

3)以北极(或南极)点为中心的一个个圆圈是什么线?

读北极图:

1)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北极圈)

2)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洋?

3)北冰洋四周有哪几个洲环绕?

读南极图:

1)南极地区是指哪个范围?(用红笔描出南极圈)

2)南极点所在的是洋还是陆?什么洲?

3)南极洲四周有哪几个洋环绕?

二、冰雪覆盖的地区

阅读课文,播放南极影片,让学生从感性方面整体地认识南极洲。1.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思考问题:

① 南极大陆与其他大陆在景观上最显著的区别是什么?(大部分地方被冰雪覆盖,冰层平均厚度2000多米)② 南极厚厚的冰雪覆盖层能给我们人类带来什么资源呢?(固体淡水资源)

综 合 教 研 组

博 望 中 学 校 本 教 研 地 理 公 开 课

讨 论:

①如果南极冰川全部融化,世界将会怎样? 我们的生活是否会受到影响?

(全世界的海平面将上升50~70米 北京也将被海水淹没)②世界上淡水资源中冰川储存水量最多,而南极约占世界冰川总量的90%和世界淡水总储量的2/3。我们应如何利用?(依靠一定的技术条件开发利用)

2、丰富的固体淡水资源

读 图: “南极洲年平均气温图” “南极洲年平均降水量图”

气温:各月气温均在-20°以下。暖季[每年11月——第二年3月]

降水:年降水量 大多不足55毫米

风速:最大100米/秒(比 12级风 大得多)每年8级以上大风日有300多天。

3、酷寒、干燥、烈风(极地冰原气候)

提 问: 南极洲的气候为什么如此寒冷?

[1]南极洲几乎全部位于南极圈以内,纬度高,地面接受太阳光热少;

[2]南极洲平均海拔较高;

[3]南极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着,冰雪对阳光有强反射。

南极洲的自然环境十分严酷,为什么对人类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呢?

(南极洲自然资源非常丰富)

4、南极洲矿产丰富

读 图:“南极地区图”找出主要矿产的分布

铁矿——印度洋沿岸地区

煤矿——靠近印度洋沿岸 [维多利亚大煤田]

讲解:

煤本应形成于温带地区,目前却出现在寒冷的南极,说明南极洲在煤炭形成的地质年代应该是温暖湿润的气候,能生长高大植物,这些茂密的森林被埋在地下经地质作用形成了煤田,后随大陆漂移至现在的位置。

思 考:酷寒的气候对南极的动植物会产生哪些影响?

5、极地生物

地面上植物极少。动物资源种类少,但数量大。

展示图片: 南极海豹、企鹅、鲸、磷虾。【总结】:引导学生列表对比两极的环境特征及资源状况,然后归纳出南极的自然环境特征 【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

校本课心得体会 篇11

一、校本课开发的优势与意义

1.校本课的开展有利于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满足“个性化”的学校发展需求。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探入,每个学校都希望有自己的特色,校本课多样化和特色化更加显得重要。以往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反映不同地区、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特殊需要。不少地方和学校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从当地经济、文化特色出发,增强课程的地方性灵活性的尝试已体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各个学校也表现出了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积极性,所有这些都给校本课程开发提出了迫切要求。

在这种形势下,把课程编制权力部分下放到地方和学校,让一部分优秀校长和特长教师参与部分课程的开发任务,在确保国家教育整体质量的基本前提下,开发更多有特色的课程,使学校之间的距离适当拉开,并使条件较好的学校办出自己的特色。

2.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科研能力的提高。课程设计通常是由课程专家来完成,而最了解学生需要的教师却只是课程的实施者,被排除在课程设计的范围之外。我常常听到有许多的教师对教材的设定、内容顺序都有不满。因为通用教材忽略了地区的差异,学生的差异,每个地区学生的整体水平是不同的,尤其是城郊和农村的学校。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他最了解学生的知识、能力、兴趣,他应该成为课程开发的一员。校本课程开发赋予了教师一定的自主权,充分调动了教师积极参与课程开发的热情,为教师提供了发挥创造性空间和大显身手的机会。况且,教师参与课程开发本身,也是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过程,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课程意识,对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也有促进作用。

3.校本课程开发有利于学生与时俱进的需要。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时代要求的人应是个体充分发展的人,能够自主学习的人。因此,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升学习者的主体性,培养学习者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就成为课程改革的主要趋向。校本课程开发也正体现了这一方向,它充分考虑到时代的特点、学生的需求,适应学生不同性格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

综上所诉,校本课确实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成为有益的补充。那么对于我们高中美术学科来讲,校本课的意义真的那么大吗?

二、高中美术学科现状

1.高中校本课程的现状是“有名无实”。可能其他学科或者学校有实力能做到在开设国家课程的同时又能合理的安排校本课程的执行,但是我相信也确定有许多学校根本就没有足够的教学时间、教师资源去开展校本课。以美术学科为例,高中美术教材共分九个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内容相当的丰富几乎是面面俱到。按照国家课程的教学安排,高一、高二都应该开设美术课,但实际呢?能在高一开全必修美术鉴赏的学校就算是不错的学校了。

2.师资不够,很少有学校能配备3个以上的美术教师的,甚至有的学校美术教师是由其他学科教师兼任。另外,专业教师也有自己的特长不可能九个模块样样精通,这就需要师资力量。很显然除了少数学校,大部分的学校都做不到。

3.班型很多。现在都需要小班教学,以我校为例高一到高三一共四十二个班级,小班教学根本实现不了。现在是像大学一样上大课,四个班一起上,所以很多模块根本不具备选修的条件。

三、美术校本课开发形式

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队伍中,主要应该包括三类人员:

(一)是中小学美术教师,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力量;这需要美术教师本身专业要求很高,并且需要教师各种美术门类都要精通。本身国家教材中的九个模块都开不全了,再弄个校本课实在是有些画蛇添足的味道。现在大多数高中美术的校本课应付检查的作用更大些。

(二)是教育学院的美术课程与教材、教法专家和地区美术教研员,他们是校本美术课程开发的理论指导者;

(三)是学校当地的民间美术人士,他们是民间美术资源课程开发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也可能是校本课程实施中的潜在教师。这一块是我们进行校本课开发的重要力量。

从小学到中学再到高中,每一个阶段的学校都要开设校本课程,放眼望去这些校本课程无非是剪纸、陶塑等民间美术的形式抓过来,好像越是乡土气息浓郁的就越值得开发作为校本课程,其实它们已经包含在美术的九个模块中了。小学,中学都有大量的时间去完成这些课程,高中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多时间去涉猎这些,因为他们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尽管一直呼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就我国的教育模式来看,在学校、家长、社会的眼里,主科成绩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它决定着学生是否能顺利考上高校!

上一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题展览学习心得下一篇:人才科技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