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精选8篇)
一、名词解释(本题共20分,共5小题,每小题4分)
1、自我表露:指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把自我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
2、非言语沟通:是指通过非语言文字符号进行信息交流的一种沟通方式。
3、农业传播受众的选择行为:
4、内向沟通
1、概念:信息在个体内传播。
2、特点:①指导个人思想、行为和经历的显示;②不断的创造和再创造的过程;③自我通过沟通的过程。
3、过程:⑴获得刺激(内部刺激和公开或隐蔽的外部刺激);⑵感受;⑶通过感受产生认知。
5、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信息是传播的内容。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试题
二、简答题(本题共30分,共5小题,每小题6分)
1、农业传播与农业推广的区别和联系。
2、农业技术传播模式的理论内涵。
3、农业传播的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4、传播与建立学习型组织的关系是什么?
5、参与式研究、推广和培训的沟通意义是什么。
试题
三、论述题(本题共30分,共3小题,每小题10分)
1、如何理解农业传播的多样性特征。
2、论述如何提高有效倾听的能力?
3、如何理解“群体规范”和“群体压力”。
试题
四、论文写作(本题共20分)
1 完善教学体系
该课程应该紧密结合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实际,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与特征等不断调整和完善课程体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充分吸收国外相关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 及时补充农业传播研究工作者近年来研究和教学经验, 建立和完善知识模块式教学体系, 按照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三大模块进行教学, 构建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系统知识, 形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环节紧密、逻辑性和知识性较强的科学教学体系。
2 创新教学内容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 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农民综合素质的提高, 以及国家“三农”政策的改变, 农业传播的概念、策略和方法随之改变, 所以, 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与时俱进。
该课程教学面向农村与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作物、养殖、园艺、植物保护、林业、设施农业等不同专业领域的学生, 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课程体系也存在较大差别, 因此, 在教学实施过程对此做出了相应安排, 教学内容与专业紧密联系形成互补效应, 课堂上举例和发挥的部分也要结合专业实际, 讲解学生熟悉的领域知识, 以适应多元化的需求。当前,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新兴学科和领域层出不穷,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学科在这一环境下产生、发展与完善, 因此该学科的发展必须和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入的交叉和融合, 不断吸收市场营销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学科的优秀成果, 博采众长, 充实和完善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学科基础, 扩充学科深度和广度, 把国内外的先进农业传播经验作为课程的教学案例补充到教学内容中。
3 改革教学方法
目前大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有讲授式、启发式、提问式、案例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方法, 就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而言, 除了常用的理论讲授法外, 参与式和案例式教学法的效果比较理想。
3.1 参与式教学法
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 万人鼓掌声震天”。正是说明互动和群体的重要性, 课堂不是教师的“独白厅”, 仅仅依靠教师课堂讲授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 没有学生的课堂参与是不可想象的[1]。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开放的, 教师应该想办法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增加师生互动, 在师生相互交流和理解中提高教学质量。所谓的参与, 不仅仅是上课提问, 还有很多参与模式和方法;不仅仅是表现在课堂上, 还要注重课下的交流, 比如课间与学生交流课堂情况, 学生及时反馈情况以便于及时调整授课内容等。采用情景设定、课堂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得学生们在快乐中学习知识。
网络是高科技发展的产物, 最突出的技术是数字化和多媒体, 它们使网络传播的内容从数量到速度再到形式, 都体现着新媒体所特有的优势[2]。在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中, 可以借助新媒介, 给学生更多参与课程教学的机会。在教学中, 有目的组织学生建立学习“课程”群, 师生可以通过手机或者电脑将学习问题上传到网站, 进而展开积极讨论。在“课程”群中, 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 发表自己的见解, 人人都可能被关注, 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群关注每一位学生, 这一过程更充分体现了教学的参与性与时效性。
3.2 案例式教学
案例教学法又称情景仿真法, 是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 教师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为一个个具体、生动的案例, 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的阅读分析、评判和讨论等形式, 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能力和素质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3]。在讲课过程中教师可针对某一理论或观点适当进行案例分析, 引导学生得出明确的结论, 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如在讲授农民行为特征时, 通过分析农民在整地、播种、施药等农业管理环节中存在的“农村活不用学, 人家咋着咱咋着”行为方式, 让同学们总结出农民的趋同性、随意性的行为特征, 从而克服了单纯理论讲解抽象、枯燥的问题。案例教学法能够使学生通过感性的、生动的真实案例来理解、验证所学的农业传播理论、方法和技能, 课堂也变得生动活跃。但这种教学方法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教师不仅要认真备教材, 还要在生产实践中寻找合适的教学案例。
4 注重实践教学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实践性强的应用性学科, 学生需要接触实践以训练自己的思维素质和基本技能。而达到这一目的首先是建立实践基地, 不仅要加强校内实践基地建设, 利用校内实践基地的研究和开发任务开展实践创新研究;还要积极拓展校外实践基地, 积极与相关的电视台、报社、农业网站、农业企业等单位合作, 建立校外实践基地。其次, 任课教师应走入实践, 参与传播活动。教师通过传播活动中, 能够及时掌握前沿的行业动态, 积累生动的教学案例, 丰富宝贵的实践阅历, 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实践。第三, 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传播实践,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传播学内容, 带领学生到农业传媒机构进行短期实习, 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农业信息生产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尝试新事物, 例如在讲授网络传播中的网站发展时, 鼓励学生尝试开办一个以传播农业信息为主的网站, 做到了学以致用。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选拔和培养出更多适应新时期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学人才。
5 优化考核方式
在学生成绩考核中注重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新能力的考核, 改变传统的以书面考试成绩为主的考核方式。重点考核所学知识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结合程度, 考核学生对农业传播现象、技术的理解和掌握是否真正有所提高, 针对传播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是否能创造性性地解决, 能否在传播活动中自觉遵循和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和技能等。因此, 考核的方式应该围绕这样的考核目标来选择。所以, 在考核中应遵循多样化的评价方式, 可针对一项成果要求学生对传播策略进行设计;也可以针对一项农业信息的调查, 通过数据分析, 撰写一份研究报告或调查报告等。
6 结语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因此, 只有将理论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学生的传播实践能力, 该课程的价值才真正得以体现。为此, 教师应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以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不断推动课程改革, 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重视参与式和案例式教育研究, 鼓励学生走出课堂, 积极投身到农业信息的传播实践中, 培养和锻炼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传播人才。
摘要:针对“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特点, 结合教学实践, 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 、实践教学、考核方式等方面的一系列改革措施, 构建了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赵洪亮, 刘恩才, 侯立白, 等.农业院校农业推广学教学改革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2) :207-210.
[2]杨晓茹.网络时代《传播学》课程教学方法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1, 30 (5) :121-123.
摘 要 作为中国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其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信息化是农业建设发展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而农业信息的传播途径决定着农业信息化的发展水平。基于此,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出发,研究分析媒介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关键词 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合;农业信息传播
中图分类号:F323.3;G20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2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水平已经逐日提升,作为我国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以互联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出现为进一步增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媒体向新媒体的融合,已成为科技进步的必然产物,因此在农业信息的传播中,应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将是发展农业信息化的有利途径。
1 传统媒体与农业信息传播
1.1 传统媒体的特点
传统媒体主要包括报纸、杂志、广播和电视。在运行模式上拥有强大的人力及物力资源,但较之新媒体,传统媒体的一些不足之处也就随之突显。
1.1.1 版面有限
在传统媒体中,以文字为主要传播形式的报纸,由于版面的容量有限,只能选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进行刊登,导致报纸内容因缺乏个性化而无法满足不同读者需求的现象。
1.1.2 不易保存
广播被称为是有声语言,然而对于稍纵即逝的声音,相对于其它媒体而言,不便于保存和记忆。另外,广播没有影音图像做支撑,在视觉效果上缺少即视觉感,不便于人们的理解。
1.1.3 时间固定
与广播相同,电视传播的记忆性和存储性差。同时,电视节目的播出有固定的时间段,相对于更加自由的网络媒体而言,缺少时间上的可塑性,给受众接受信息的时间上造成了限制,影响传播效果。
1.2 传统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一直以来,作为传统媒体的报刊、杂志、广播与电视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保持着自己的特点。长期以来,农业期刊是人们了解农业相关知识、进行农业技术研究的主要途径之一。据统计,我国目前各类的农业期刊有近9 000多种,如《中国农业信息》《中国农机化学报》等这类的国家级农业期刊在研究深度上比较透彻,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影响力,成为许多人学习与应用农业技术的首选对象。在广播和电视方面,也有相关农业类的节目播出,但数量较少,形式单一,受关注程度并没有杂志期刊高。
2 新媒体与农业信息传播
2.1 新媒体的特点
互联网的产生被视为是继广播、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之后新兴媒体的开端,在这之后,手机电视、网络广播和数字报纸等种类的新媒体形式也相继产生。至此,新媒体相较传统媒体而言,显现出来的特点也尤为明显。
2.1.1 即时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新媒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即时传播。受众可以将自己的所见、所感随时传播到网络上[1]。同时,受众可以掌握传播信息的时间、地点、主题、内容,并且,可以与网络后台进行反馈与交流。
2.1.2 交互性
新媒体使受众从简单的单向接受者转向了多向的互动传播者,在新媒体中,受众不再只是信息的接受者,而是可以在网络中发布信息和言论,这为“无权发言”的受众提供了交互式的网络平台。
2.1.3 分众性
在网络信息的传播平台中,受众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手机、电脑等各类形式选择不同的互动平台与不同的人群进行共同的话题讨论。这种分众化的特点抓住了特定群体的消费心理,以丰富的网络内容,满足受众不同的消费需求。
2.2 新媒体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新媒体的出现使广大受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在农业信息传播领域,因新媒体而发生的改变也受到更多人的关注。随着手机与互联网的大范围普及,一些偏远山区也可以接收到外界传来的信息,尤其在农业上,对他们产生的影响更加深远。
QQ群、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帐号等新媒体形式为农民朋友提供了随时交流农业心得的平台,尤其是QQ群的建立,使更多农民用户参与其中,除了可以聊天交友外,还可以进行农业信息的交流与沟通,QQ的在线客服功能也为广大受众提供农业相关的帮助。
官方微博与微信平台集合了博客、社交网络以及手机通讯等社交形式的多种特征,使受众能够采用文字、图片、视音频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同时,可以通过此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平台了解在农业方面的最新动态和研究成果,为用户提供最快速且直接的帮助。至此,新媒体的优势在农业信息传播上已经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3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与农业信息传播
3.1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
多年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都在进行着发展与改革。传统媒体较新媒体而言,其在实际发展中的优势已不及新媒体明显[2]。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已不再适合目前社会中各个领域的生产方式,网络的产生与快续发展已经改变了许多人的生产及生活方式,新媒体的迅猛发展致使了传统媒体的市场在逐渐萎缩,因此,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是时代进步的必然产物。
3.2 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
作为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方面将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2.1 新旧媒体相结合,做一体化网络杂志
在媒介融合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应保持自身优势,取长补短,相互结合,打造成合二为一的媒体形式。在农业信息传播上,传统的农业类期刊应继续刊登优秀的文章,做有深度、有水平的科学研究,广播、电视节目也应进行创新与改革,打造内容丰富、具有传播价值的农业类节目。同时,农业网站应更加注重信息的更新换代,第一时间将传统媒体中的先进技术与有建设性的观点在网络上发布,做到新旧媒体的信息实时互动一体化,打造一个农业期刊与网络平台相融一体化的网络杂志,为广大受众提供更加全面、及时的农业信息[3]。
3.2.2 建立农业公益性网上服务平台
在以往的传播媒介中,与农业信息咨询相关的服务比较少见,仅有的栏目也因为版面、时间、资费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而不能很好地为受众服务。在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建立农业公益性的服务平台,具备一定的有利条件和可操作性。
采用新旧媒体相融合,建立农业公益性的网上服务平台,为受众提供完全免费的知识普及和技术支持,采取政府扶持、市场运作、专业管理的运行办法,使广大用户受到最实惠、可靠的服务。
4 结语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大力发展农业产业是一条长久的奋斗之路。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为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起到了引导和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白玉宝.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在农业信息服务上的应用[J].农业网络信息,2014(11).
[2]任雪萍.传统媒体向新媒体融合中在农业信息传播上的应用[J].新闻研究导刊,2015(8).
[3]王序勉.关于新媒体视域下农业信息的传播[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3.
题目:浅谈手机短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河南科技大学
浅谈手机短信服务在农业信息传播中的应用 摘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不断的进步,农民的素质不断提高,手机普及率越来越高,手机短信的低费用和传播的高效性成为农业技术传播新的途径。文从农业信息服务对象,农业信息传播渠道等方面对比中国与欧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欧盟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值得我国借鉴的一些有益启示,比如欧盟非常重视提供中长期农产品市场走势预测报告、欧盟非常重视信息的质量、欧盟官方的信息服务免费或者收取较低的费用等,并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了手机短信服务在农业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关键字:手机短信;农业信息服务;农业信息传播; 前言:农民对农产品市场信息的需求,小农户生产与大商品市场之间的矛盾突现,生产动态、新品种、价格、供求等农业信息由于传递速度慢,不能及时到达农户手里,往往成为“事后诸葛”。农业技术服务信息的需求矛盾更加突出.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尤其是经验丰富、解决问题能力强,普受农民欢迎的高级农业技术人员资源相当贫乏.再加上现有农业技术服务人员下乡实地技术指导的时间有限.效率不高.形成了农业技术服务人员“腿短”的现象。[1] 根据中国的国情,网络报刊杂志尚未全面普及农村,图书馆的建立也有助于农业技术的传播,但是对于农业技术传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当前在贫困地区通过建立互联网信息网络来解决农民的信息难问题是不现实的,要从实际出发,根据贫困地区人才缺乏、资金短缺而电视电话普及率很高的现状选择,电视、电话作为贫困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桥梁。欧盟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优点
(一)欧盟农业信息服务以官方机构为主,分工非常明确
欧盟提供农业信息服务的机构既有官方部门,比如欧洲统计局、欧盟农业委员会、农场会计网委员会、农业理事会;也有非官方部门,比如期货交易所、各类协会、农业保险公司等,但以官方机构为主。欧盟官方农业信息服务机构的职能非常明确。
(二)欧盟非官方农业信息服务机构 虽然官方机构是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欧盟目前非常鼓励更多的市场机构能够参与到农业信息服务和风险防范中来。在欧盟,目前除了官方的信息服务外,农业协会(包括行业组织、农业商会),期货市场和保险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也占很大一部分,是欧盟防范农业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欧盟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
从掌握的资料来看,欧盟政府和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农场主、农产品加工企业等)都是农业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在这两者中,又以政府使用为主,政府利用这些数据调控市场,制定农业政策和法令。除政府外,欧盟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也是农业信息的主要利用者之一,欧盟农场生产规模较大,而且也有一些大型的农产品经营和进出口企业,这些农场主和企业家通过订阅农业杂志和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比如,仅仅一个《法国农业》杂志社的订户就约占法国农场主的40%。
(四)欧盟对农业信息质量的要求 欧盟在《Guidelines for Measuring Statistical Quality》[2]中规定,欧盟高质量的信息的标准是:相关性,准确性,及时性,可获取性和清晰性,可比性,一致性。
(五)欧盟农业信息服务渠道
虽然传统的杂志和报纸以及传真(传真主要的使用者是各类农业专业协会,他们向其会员传达信息时使用)等传统的信息传播媒介仍是欧盟为农业生产者提供产业信息和产品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但在欧盟越来越普及的网络却对其农业信息服务产生了相当影响。欧盟的许多知名农业杂志都有自己的域名,比如英国最受欢迎的杂志“农场主周报(Farmers weekly)”(http:///pdfs/mbp/potential_business_models.pdf Accessed 25 March2004.
[6]蒋浩1,许静2,大众媒体在农业科技传播中的作用及发展对策.福建农业科技2006年4期 [7]黄家章,李思经.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江苏农业科学2011(1).[8]刘鹏飞.李莉,科技文化传播的5W模式解读[期刊论文]-中国科技财富2009(22).[9]郑树山.中国年鉴全文数据库[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P652 [10]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系列报告之“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8 [11]张绍程,手机短信功能在兰州农业科技信息传播中的优势,《中国农业信息》2010年第12期
论文题目: 农业科技类节目的现状研究 学 生:
学 号: 专 业:
学 院: 机 电 工 程 学 院
2014年11月
目录
摘要.....................................................1 第一章 目前我国农业电视类节目发展现状....................2 1.1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现状............................2 1.2农业科技节目的特点.................................3 第二章 农业科技类节目不受欢迎的原因......................5 2.1对农电视节目的品质低...............................5 2.2节目形式与农民接受能力失调.........................5 2.3对农电视节目资源比例失调...........................5 2.4传播效果与传播功能失调.............................5 2.5农业电视节目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受众需求.........6 2.6部分农业电视节目选题内容狭隘、编排不当.............6 第三章 农业类电视节目突破的关键..........................7 3.1 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路„„„„„„„„„„„..„7 3.1.1扭转重城轻乡的思想观„„„„„„„„„„„..„„„7 3.1.2播放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观念的节目„„„„„„..„7 3.1.3加大信息量,加强节目实用性„„„„„„„„„„....7 3.1.4创新农村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娱乐性。................8 3.2对策研究„„„„„„„„„„„„„„„„„„„„„..8 3.2.1宏观政策„„„„„„„„„„„„„„„„„„„...8 3.2.2节目传播环节„„„„„„„„„„„„„„„„„...9 3.2.3在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环节„„„„„„„„„„„„„.9 参考文献………………………………………….11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摘要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科技电视节目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农业科技信息和新的农业技术,是农民比较喜欢的一种节目样式,在对农业电视节目中占有重要的份量。特别是从2010年起连续3年的中央1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的,3年的文件都提出要把对农业科技的扶持、推广力度上升到一个很高的位置。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化,科学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越来越明显,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已成为广大农民的共识。农业科技节目作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宣传农业科技、推进科技兴农的重要载体,越来越受到农民关注,在这种背景下,加大传播科技知识,推广实用技术的农业科技电视节目是农民迫切需要的,但是目前农业科技传播还存在着种种问题例如:专门面向农村的专业频道少;专门面对“三农”的节目少;对农节目中,农业科技节目少,且播出时间短。同时电视节目的“城市化” 特色突出,反映城市生活节目越来越多,为“三农”量身定做的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广大农村受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三农”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对农民增收、致富有帮助的市场和科技信息等内容在电视节目中的比例太小,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本文阐述了目前农业传播节目国内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方案。
关键词:农业
节目
不欢迎
解决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第一章 目前我国农业电视类节目发展现状
1.1我国进入21世纪后的现状
总体上在我国现有的农业电视节目中,农业科技类的节目占了一定的比例,但是我们要看到目前我国农业科技电视节目不论是在节目数量上还是在传播效果上,都还不相适应我国9亿农民这一庞大的群体的需求。一方面,农业科技电视节目的数量非常少目前专门的农业科技栏目只有几个,如中央电视台7套农业频道的《每日农经》、《农广天地》等,另外还有几个开办农科频道的省级台有一些农业科技栏目。更多的农业科技节目都以对农电视栏目的一个版块存在,如广东电视台的《摇钱树》、辽宁电视台的《黑土地》等对农节目中都设有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术的小版块。另一方面,农业科技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并不理想,农民看的一知半解、云山雾罩,还有对介绍的农业科技知识、实用技术将信将疑。究其原因,客观上农业科技电视节目专业术语多,知识性强,比较抽象,农民文化程度不高,许多农民看了一知半解,没有达到应有的传播效果。主观上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在创作中存在一些误区,认为农业科技电视节目就是教观众学习农业知识,就是我教你学,节目枯燥乏味,缺少趣味性。中央电视台对农业电视节目满意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对于农业电视节目满意度的各种指标中,广大农民最不满意的就是节目的趣味性和节目的形式多样性不够。当务之急,是对农业科技电视节目作必要的改进。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1.2农业科技节目的特点
农村是个相对独立的乡土社会,具有浓重的乡土特点。由于农民世世代代定居在某一地区,以在这片土地种植粮食为主并易于满足生存需要,因而形成了小而全不求人的封闭经济,同时也形成了灿烂纯朴的民间文化和民族文化。当然,在这个不流动的地区里生活,往往会产生一种不善于适应,想回避新事物的性格和重农轻商的思想。尽管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在逐步波及乡村社会,但中国几千年的传统观念造就了大部分农民喜守旧、追求静,想变又害怕变的性格。
不过,我们也明显地看到,随着改革开放的思想不断深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信息借助各种媒体流入农村,农村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地区的农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与城市人的生活水平差距在逐渐缩小,农民这个称呼也在开始淡化。
目前,我国的社会结构正从城乡分割、向城乡融合与协调发展的阶段。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相对而言,电视媒体比报纸、广播、网络等其他媒体更容易让农民朋友接受。电视不光是农民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也能起到丰富其文化生活的作用。2013年据济南市农村意识形态领域工作调研组调查,在所属的5个县(市)的乡村和农户进行调研,回收的2000份问卷中,在回答“你都喜欢收看哪类电视节目”的问题时,问卷显示排在第一位的是反映自己身边的人和事的节目,其次是新闻节目,第三位是电视剧,第四位是农业科技节目。对于“你对现在的电视节目是否满意”的问题,回答不满意、不太满意的有1402人,约占70%;满意、比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较满意的有598人,仅占30%。
根据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到我国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调查显示,无论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经济发达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户最需要的信息集中表现为四大类:宏观类信息——政策、法律、法规等;实际操作类信息——新技术、新品种等;市场类信息——农产品价格、销路、供求等;科技知识类信息——科学文化常识、教育、卫生、健康等。另外发现,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
专家分析认为,农民现阶段最需要的节目应当是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化观念的电视节目,也就是通过电视艺术的手法将现代意识注入农村,逐步改变农民落后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乃至审美情趣的节目。俗话说,转变思想,黄金万两;观念更新,黄土成金。观念可以改变一个人的行为。在农村的变革中,改变落后的过时的文化,保留优良的传统民族文化,引进先进的创新的文化,是农村变革的根本。被誉为“国际平民教育之父”的晏阳初先生,在20世纪20年代深入农村作了大量的调查,总结出中国农民身上存在的四个问题:贫、愚、弱、私。到现在为止,我国农村依然存在这四个问题。要解决这四个问题,就要从四大教育入手,即生计、文艺、卫生、公民教育。生计教育就是提高村民的生产力,以达到致富的目的;文艺教育是提高村民的知识力,以达到治愚的目的;卫生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健康力,以达到治弱的目的;公民教育是提高村民的团结力,以提高农民的思想意识。贯穿这四大教育内容的电视节目正是我国农村最需要的电视节目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第二章 农业科技类节目不受欢迎的原因
2.1对农电视节目的品质低
反映农村实际生活、反映农民这些普通劳动者形象的节目少;专门面向农村的专业频道少;专门面对“三农”的节目少;对农节目中,农业科技节目少,且播出时间短。同时电视节目的“城市化” 特色突出,反映城市生活节目越来越多,为“三农”量身定做的节目数量少、质量差。广大农村受众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与“三农”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对农民增收、致富有帮助的市场和科技信息等内容在电视节目中的比例太小,无法满足农村受众的需求。2.2节目形式与农民接受能力失调
农村观众的文化程度大多数在初中或初中以下在,绝大多数农民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农村受众文化水平总体偏低,影响了农村电视节目功能的正常发挥。另一方面,对农电视节目特别是农技信息类节目专业化色彩过于浓厚且专业化过强,农民对节目中的内容一知半解,就会失去收视兴趣,降低节目的传播效果。2.3对农电视节目资源比例失调
2010 年 1 月 18 日的《经济日报》推出了《农业电视节目现状扫描》系列报道。报道称,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国电视人口覆盖率高达 94.61%,未被覆盖的地区大部分处于边远的农村。而在全国电视节目年播出总量的 1004万小时中,农业电视节目不超过 1%,显而易见, 1% 的比例与我国9亿庞大的农民受众规模极不相称。2.4传播效果与传播功能失调
影响对农电视节目传播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传者的疏忽,也有观众接受能力的限制。农村观众的文化程度在初中或初中以下的,占 88.1%,绝大多数农民只有中小学文化水平。对农电视节目对这种状况估计不足,特别是一些农业科技类节目专业化过强,农民对节目内容往往一知半解,降低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2.5农业电视节目总量严重不足,难以满足受众需求
在全国现已上星的41家卫星电视台近60套节目中,只有中央电视台第7套这个惟一面向全国的半农业频道。在中央电视台400多个栏目、日播出近270小时的节目中,对农节目栏目总数不到10个栏目,日播出时间不到5小时,播出量对应着的是占中国人口70%的农村市场,资源的匮乏是显而易见的。可见在广播电视频率频道设置及内 容城市化、泛娱乐化、去农村化现象严重,对农服务类节目少,离农村群众对广播电视需求差距很大。2.6部分农业电视节目选题内容狭隘、编排不当
晚上7点到9点历来被各电视台视为黄金收视时段,农村节目一般都会被安排在这个时段以后播出。可是我国农民大多有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晚上9点以后,很多地区的乡村已是一片宁静。可想而知,农村节目在这个时候播出是什么效果了。一些农业电视节目的主创人员在进行选题策划、组织拍摄过程中,思路狭隘,想法单一,或者板起面孔说教,生硬灌输;或者过分关注生产问题,对于农民的“生活 ”问题以及其他问题缺乏关注。即便是农业技术类节目,也不够深入浅出,农民难以理解接受。且节目样态陈旧,拍摄制作单一,难以吸引受众注意。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第三章 农业类电视节目突破的关键
3.1 农业类电视节目的发展思路 3.1.1扭转重城轻乡的思想观念
把关注的目光不光局限在城市,也投向农村。以传播先进文化为己任的电视媒体,应该从贯彻“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要求出发,承担起满足农民观众的收视愿望和需求的重要使命,改进和加强农村电视节目,做好电视媒体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交流和引进农民喜爱的电视节目,立足服务“三农”,推进“三农”问题的解决。
3.1.2播放改变旧观念、增加现代观念的节目
农民面对多变的世界、面对城市化的转移,如何解放自己的思想,更新自己的观念,在创业的道路上如何勇敢地面对一个个的困难和挫折?电视剧《刘老根》中主人公对待人生的态度、处理问题的方式,无不带有时代色彩,而这种用形象演绎着的观念,常常成为受众的示范,并考虑效仿、采用或改进。因而,在节目中增加现代化观念,是促进农民发展创新的主要途径。
3.1.3加大信息量,加强节目实用性
信息是农村发展与农民生计发展创新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在任何一个农村社区,都会发现有些农户采用有别于其他农户的发展方式。导致这种区别的重要因素是获得了别的农户所没有获得的信息,而电视就是信息获取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在中国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收视调查中,农村受众把电视所提供的文化知识类和市场类信息又排在四大需求信息的后面,主要原因之一是电视所提供的信息与农民的需要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相差太远。我们还没有做到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电视节目内容,推荐的致富经验实际上大部分农民都没法学习。根据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条件,为农民提供及时的、准确的信息和经验,让他们觉得节目对生产、生活有用,能让他们在有限的土地上创造出更高的价值来。
3.1.4创新农村节目形式,提高节目娱乐性。
无论是贫困农户,还是富裕农户,看电视的动机主要是娱乐和消遣,他们大都偏爱影视和文艺节目。由于农村受众文化程度较低,对节目中生动有趣、直观的形象比较容易接受,因而观念更易受其影响。所以我们的节目不应该是简单的声画两张皮,也要研究如何发挥健康有益的娱乐效应。我们可以尝试利用个性化的语言,改“播”为“说”;在节目中设计小插曲,强化节目的戏剧性;提倡农民“参与式”的、“双向式”的、“互动式”的节目形式,充分尊重农民的乡土创新,以此来抓住观众,在潜移默化中使其逐渐从农村的旧文化状态进入新文化状态,接受现代化的观念,中央电视台第七套节目《乡约》栏目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
3.2 对策研究
3.2.1宏观政策
政府有关管理部门应该明确界定包括电视在内的农业传媒的公共服务属性,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目前,国家尚未对频率、频道的所有权与使用权进行分离,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电视台难以避免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的行为准则,其结果导致了带有明显的公共服务属性的频道和节目处境尴尬,甚至是举步维艰。因此,把农业传媒定位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将其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由国家投入资金运营,由本级政府财政纳入预算或进行差额补助,要求为本行政辖区农民无偿解决农业电视频道落地和覆盖问题。同时,在对其进行考评时,应根据农村受众实际,建立单独的考评标准,对频道和节目进行独立评价,建立绩效奖惩机制,使从业人员不仅能够摆脱后顾之忧,还能专心从事农业电视节目的生产制作。
3.2.2节目传播环节
要加强传播渠道和传播基础设施建设,真正落实“村村通”。传播渠道畅通、传播基础设施完备,才能保证农民都能看到农业电视频道和节目,它是农业电视节目成败的先决条件。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相继出台“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等,旨在加强电视覆盖,意义十分重大。尽管进展顺利,但是完成难度仍然很大。农村市场由于经济等各方面原因,绝大多数都是通过无线覆盖或者自己架天线接收。在覆盲区要采用村村通补点,通过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方式,数台卫星接收机集中接收信号后,再通过多道小功率电视和调频广播发射机将接收机输出的基带信号转换成射频信号无线发射,用户采用开路方式接收。电视与调频广播两套发射天线可共杆架设。对于地广人稀、地理环境复杂、难以架设线缆而又适合采用卫星接收无线转发的地区,可以妥善解决农民群众看电视的问题。
3.2.3在农业电视节目制作环节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找准定位,精心编排;在节目选题内容上,要拓宽思路,转换视角,贴近生活;在节目形式方面,要形式新颖,寓教于乐。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必须紧扣定位,突出“农”的特色,做对象特征明显的专业化节目,在对农村受众深入调查、了解、分析的基础上,使电视节目和电视剧合乎农村受众的收视习惯,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电视频道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农业电视节目应该具有强烈的“农味”,要在准确定位观众的基础上,对广大农民观众的参与、节目的长度、观众的收视习惯与作息时间准确把握,合理安排,精心设置。把受众关心的乡村气息浓重的节目进行现代化的包装,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农业、农村、农民。
目前我国正从城乡二元分割向城乡统筹、一体发展转变。在这个转型期,农民对国家的方针政策、对新的经营观念和变化多端的市场信息需要越来越多,对相应的农业节目需求更强烈。国家的重视和受众的需求正构成了农业电视传媒绝佳的发展机遇,而农业电视传媒自身只有切合实际深入农村市场,了解农民所想所需,调整思路,加大力度,转换视角,拓宽内容,活跃形式,明确定位,塑造自己的“农村”品牌,才是农业电视专业频道和农业节目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参考文献:
[1].马梅.中国农业电视传播发展研究[m].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2].郑树柏等.农业电视节目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新闻 界,2009(4).[3].赵洪明,张学玲.农业节目发展理念探究[j].电视研究,2008(11).[4]谭英,赵士文.中国农村电视节目需求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2004(3).[5] 李红艳.乡村传播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6]谭英,王德海,谢咏才.贫困地区农户信息获取渠道与倾向性研究——中西部地区不同类型农户媒介接触行为调查报告.农业技术经济,2004,(02)[7] 张国良,廖圣清.中国受众的信息需求与满足[J].新闻记者,2004,(11)
农业科技传播论文
2001级农村与区域发展何宽
美国的农业信息传播。在美国,农业部是农业信息收集与发布的主管部门,它一般通过农业统计局、市场管理局等五个单位分工协作完成信息传播:第一个环节是美国国家农业统计局,它在46个州设有办公室,拥有全国200多万个家庭农场的基本数据资料库。它通过各州的办公室直接给农户打电话咨询等方法,对农民的种植意向进行调查,并运用卫星照片、遥感和抽样调查等手段对各主要农作物进行种植面积和产量的调查与预测;第二个环节是农业部市场管理局,它主要掌握国内现货市场供求和价格情况;第三个环节是农业部海外服务局,它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世界各国各类农产品的生产、市场需求和价格变化情况;第四个环节是农业部经济研究局,它利用各种资料进行各农产品的品种分析,完成各主要农产品当年的全球和各主要国家的平衡表;最后是农业部的世界展望局,它牵头统一分析与评估所有的资料,此外,还通过卫星系统随时监测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情况。美国农业部提供的市场信息涉及到120多个国家、60多个品种,囊括了主要农产品的全球数量、国内产量、供求情况、价格变化等情况,并在法定的日子里公布,保证公众在平等的条件下同时获得这些信息。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电话和邮寄等方式,从美国农业部及其有关职能局得到一套完整的市场信息。
美国的农业是世界领先水平的,这既与其得天独厚、丰富的自然资源有关,如他们的土地资源丰富,土地肥沃其平整适合于规模化种植,又与其高效的农业管理体制有关,还与其先进发达的科技水平有关。我们不可能完全照搬美国的做法,因我们的国情与他们的不一样,但有些做法我们还是应该结合我们的实际情况学习的。比如,一、美国对农业信息的掌握相当准确、全面。包括农业种植面积、产量、国内外市场供求状况及自然灾害等,另外国家统计局拥有全国家庭农场基本资料的数据库。
二、这些农业信息的收集和服务由政府农业部来负责,属于公共产品。
三、农民和农场主获得这些农业信息的渠道相当方便,而且信息是完全公开的,他们可以在平等的条件下获得这些信息。
四、信息传播的路径较短。它只有农业部、州、农户这三级信息传播链,州的农业办公室就直接和农户取得了联系,这样就保证了信息的准确度,及传播效率。
五、美国不仅考虑国内农业市场情况,而且还考虑国际市场状况,这些信息都会整套的传递该他们的农民。这些美国农业信息传播的特征都对我们产生有益的启示。我们现在需要在有条件的地方推行我们的土地流转政策,进行土地的规模化、节约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让一些高文化、有技术的人去做我们新型的农民、农场主。这需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一系列社会变革。其实我们的农业、农村现在正在向着这种趋势发展。
美国的农业科技传播。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合作传播体系是美国农业传播的主体。美国政府一直把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从1862年开始每个州设立赠地大学,并在赠地大学设立农业试验站和农业推广站,形成以州立大学为依托,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位一体”的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其传播体系主要有以下特点:1.完善的传播网络。在州立大学设立农业推广站和农业实验站,在各县设立县级农业推广站。州立大学农业推广站主要负责对州农业推广项目决策、指导和提供技术支持、服务以及全州推广工作进行监督与评估;州立大学农业实验站主要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研究与示范;县农业推广站由经大学培训、择优聘用的推广人员组成,主要通过技术咨询、信息出版服务以及组织培训、讲座等活动,向农民(农场主)和社区居民传播科学知识。2.科学的传播方式。第一,利用各种传媒直接传播农业技术;第二,接受电话咨询和访问农户,直接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第三,组织讲座、技术培训、技术示范等宣传新技术;第四,建立专家科技传播队伍,研究解决直接来自于农业生产等各方面农业科技问题。
3、明确的传播目标。通过一批高素质的推广人员传播科学知识,使农民应用现代农业生产技术、管理技术、营销技术,发展增效农业、精准农业和可持续农业,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家庭收入,建设健康社区,提高生活质量,促进社区经济全面、持续发展。
我国在农业科技方面的研究成果丰硕,平均每年产生6000 多项农业科技科研成果,但是最终传播到实践中产生经济效果的科技成果却很少,我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的这一指标平均为65%~85%。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们的产、学、研没有结合到一起,而是相脱节的,科研和生产相脱节,这也是多年
高校图书馆是社会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学术性和服务性机构, 是培养高层次人才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保障。近年来, 计算机网络技术, 特别是国际互联网和校园网技术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图书馆信息传播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条件。
目前我国图书馆信息传播功能的现状
随着我国改革开发的逐步深入,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 科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网络技术和移动传媒的发展使得我们正处于一个信息繁杂的社会, 电视、网络、报纸、电台、手机等媒体各种各样的信息使人应接不暇。在这种形势下, 原有的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图书馆正在被排挤出公众的信息消费领域, 其社会影响力、信息知识传播功能和服务功能正在弱化。而更为重要的是, 图书馆已经在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的脑海中丧失原有的地位, 甚至人们已经开始淡忘了图书馆的存在。表现在一是宣传少;二是读者人数减少;三是公众阅读率下降。进入21世纪尤其是合并以来, 高校图书馆在高校中的作用也开始出现弱化的趋势。某高校虽然在校人数逐年增加, 但相对进馆人数却逐年下降。从2002年到2010年人均年进馆借阅次数由8.3次下降到5.8次, 降幅达30%多。而且读者流量高峰期时间非常明显的出现在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和计算机考试前, 这种为了应付考试而进入图书馆阅读是属于被动阅读型的。
图书馆知识信息传媒功能弱化的原因
及其重现辉煌的可能性
图书馆知识信息传媒功能弱化, 这种现状出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不仅是外部竞争环境逐渐改变, 从原来很少收到威胁, 到目前从网络到手机、电视等等带有强烈视觉冲击优势的对手遍地都是, 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 网络的迅猛发展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完善, 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另一方面, 图书馆自身由于长期处于缺乏竞争的环境, 处在计划经济的保护之下, 缺乏创新意识, 服务观念淡薄。行政上的条块分割使图书文献信息资源不能共享, 借还不方便, 传播方式落后, 效率低下。更为重要的是, 由于没有生存危机, 重藏轻用, 原有工作方式和读者知识信息消费方式错位, 使得人们越来越远离图书馆。
图书馆知识信息传媒功能近年来出现严重弱化的趋势, 但这种趋势是否证明图书馆已经完成了其历史使命, 到了在历史舞台谢幕的时候了?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可以分析下图书馆在信息传媒方面独有的优势。
首先, 在知识信息供给方面仍占有重要地位。网络信息虽然方便、快捷、但其内容庞杂而无序, 特别是由于网络信息上传的自由性和无约束性, 使得其信息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可信度都大打折扣。而另外一些信息传媒工具如报纸、电视、电台等, 由于其销售、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使信息消费群体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图书馆拥有众多科学、系统的知识信息资源;并且知识信息都是经过专业人员筛选、审核的, 其在信息传媒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在知识信息传媒领域, 图书馆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其次, 从图书馆第一次出现至今, 在历史舞台已经历了百年发展, 并且在信息传媒历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形成了一门科学、系统的学科体系。目前, 在专业系统内已涌现出大量的具有很高学术见解的专家、学者, 这也是图书馆在信息传媒领域中独特优势所在。
再有, 图书馆在其发展历史中为人类的学习、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即使现在, 也拥有着网络、电视、报纸等其他信息传媒途径无法企及的优势, 因此图书馆拥有一批忠诚读者和用户, 这是图书馆宝贵的资源财富, 也是图书馆赖以生存之基石。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明确, 图书馆在信息传媒方面仍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和重要的地位。但是, 随着网络技术和移动传媒的不断发展, 新的信息传媒技术应用到图书馆信息服务中去, 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
新的信息传媒技术在高校图书馆中的
应用与发展
1. 高校图书馆信息传播利用新传媒技术的优势
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 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与作用。因而在资金、人力、物力等硬件条件方面, 高校图书馆较其它信息管理机构更具有保障性, 这正是其优势所在, 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 文献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在经费相对有保障的情况下, 与其它信息管理部门相比, 其文献信息收藏具有系统、全面、连贯、正规的特点。因此, 高校图书馆具备利用新传媒技术传播信息、知识的物质基础。
(2) 人员优势。高校图书馆专业人员的文化程度整齐, 基本都是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他们不仅具有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 而且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管理经验, 能够把握住现代文献信息发展的态势。在网络、信息时代, 这批高素质的工作人员完全具备利用网络、手机、电视、报纸等新的传播技术的知识和技术条件。
(3) 系统组织优势。高校图书馆在曲折而又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建立了多种联系, 开展了资源共享和馆际互借、文献交流等互助服务方式。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 高校图书馆借助于电子计算机, 依托“中国教育科研网”, 建立起了电脑联网体系, 从而极大地促进了各高校图书馆之间的业务协作, 扩大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服务范围, 提高了高校图书馆的信息传播能力。
2. 网络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2.1 传播上的快捷性和时间上的自由性
网络媒体在信息传媒功能上有其独特的优势,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快捷性和自由性。信息一经在网络上发布, 无论何地都可以通过网络及时阅读。同时在网络上查阅资料不受时间的限制, 需要的时候只要点开网络就能找到所需的信息资源。
2.2 传播的全球性和空间上的无限性
网络可以播及到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 并拥有庞大的动态网络用户, 网络是一种全球性信息传播媒体。因此, 可以在世界的任何一个空间不受限制的实现网络的信息传媒功能。
2.3 传播的交互性和方式的多样性
网络媒体突破了传统信息传媒模式中提供者与受服务者之间不能及时有效沟通的限制。网络时代的特征是个性化的彰显和互动性的需求。传送者与接受者利用网络工具能够实时交流沟通, 及时获取反馈信息, 实现互动。网络媒体利用这种优势, 为使用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个性化服务, 满足了心理需求。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及时获取国内外先进的技术和知识, 为读者提供相互交流、学习的网络平台, 信息资源声情并茂的传递, 使得信息更加丰富和饱满, 同时也增强了用户的多媒体体验。
3. 移动媒体的新媒体特性
移动媒体通常是指无线传播的短消息、多媒体短消息、WAP网页和手机电视等媒体形式。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 随时随地对信息进行检索和筛选, 因此, 使用的便捷性成为移动媒体最大的优势。而移动媒体的成本低廉, 相对于网络、图书馆等使用更便捷, 提高效率并节约时间。移动媒体的表现形式兼具了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优势, 高职院校图书馆借助移动媒体可大大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读者满意度。
图书馆对新媒体信息传播手段的应用
现状及展望
图书馆、网络传媒、移动传媒在信息传播功能方面都有其独有的优势。而图书馆目前在其功能上的弱化, 恰与另外两种模式的优势冲击有关。因此, 在改进自身服务的同时, 很好的将网络传播媒体和移动传播媒体应用于图书馆, 是其发展的必由之路。
1.图书馆信息检索
互联网络对于图书馆信息的检索业务现阶段体现在这几个方面:图书馆概况简介、读者使用帮助和图书馆地图导航业务;馆藏电子图书资源的检索、阅览及下载业务;电子阅览和光盘资源使用业务;读者互动业务等。
2.跨库检索
跨库检索 (Cross-Database search) 是一个以多个分布式异构数据源为检索对象的数据检索系统, 又称为多数据库检索、集成检索或联邦检索。大学图书馆要实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 一定要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 利用先进的实用的计算机技术、高密度的存贮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网络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信息介质等, 并从自动化管理领域向数字化、网络化、虚拟化方向迈进,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便捷的跨库检索方式避免了用户逐个登录数据库, 输入检索关键词的麻烦, 从技术的角度屏蔽了不同图书馆数据库之间检索方式和检索界面的差异, 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和用户的使用效率。
3. 新媒体信息传播技术在图书馆的应用展望
手机移动通信业务与图书馆读者信息管理的有机结合。一方面, 图书馆通过传送图书馆通知、公告、借阅状况查询、手机短信、彩信等业务形式, 经过读者定制的方式来查阅信息;另一方面, 图书馆也可以通过手机解决用户最突出的书目信息检索问题;采用跨库检索方式, 同时在多个数据库中检索信息管理终端接收和整理读者信息反馈, 与读者进行有效信息沟通, 完善服务体系。
信息时代的特征是信息的大爆炸和信息淹没, 图书馆的服务也更加强调对读者个性化需求的满足和与读者的互动交流。因此, 图书馆与读者之间就应当形成Public到Personal的使用模式, 提供人性化、个性化信息服务。
结语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技术;吉林市农业;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S-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9-0160-1
1 吉林市农业保护性耕作的情况
本世纪初,由于吉林市的舒兰市、蛟河市、磐石市的一些岗地、山坡地的玉米耕地在春耕时,使用机械来进行耕作的难度较大,农业生产以及牲畜养殖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因此,在这些地区出现了一种新型的玉米耕作模式,即玉米垄侧种植技术。该技术具有简单、方便、快速的特点,因此,他在半山区、山区得到了逐步的应用,这就是吉林市在玉米种植方面的保护性耕作雏形。
近年来,人们对于保护性耕作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吉林市对于玉米保护性耕作的研究工作已经开始成形,通过对不同内容、不同路线以及不同模式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示范、比较,吉林市在农业方面的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2 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主要模式
2.1 关于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在吉林市玉米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耕作手段主要是:垄侧保墒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2.1.1 技术流程 深施肥起垄;利用播种机对其进行播种,同时施放口肥;机械压土;药剂除草;防病防虫;收获玉米并留茬;周期深松。
2.1.2 技术说明 玉米的垄侧保墒式保护性耕作模式,他是在保存了传统的垄作种植模式的基础上来进行改进的。他把传统的连年垄上种植改为了以下的种植形式,即上季的玉米在垄上栽培→收获后,在第二年播种时,可以不用灭茬就直接从垄台的侧面进行耕作起垄,对其施入底肥(一次性施入);然后,通过免耕播种机或手提播种机来进行口肥的喷施以及玉米的播种。
2.2 关于水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
2.2.1 技术流程 水稻的留茬免翻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如下:
2.2.2 项目技术方案 在进行水稻种植的过程中,留茬较高的免机翻浅耕的保护性耕作模式的具体耕作方法如下:在秋季水稻成熟时,利用联合收割机对其进行收获,在收获的过程中,对收割的高度进行调整,增加他的留茬高度(留茬的高度必须大于或等于20cm)。这样做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水稻收割过程中的高留茬来固定土壤,以便于防止风蚀对土壤造成危害。
来年春耕时,可以不用对土壤进行铧式犁翻地,在插秧期到来前的3~5天内,便要进行进水泡田,在泡田的过程中稻田中的水深不能低于15厘米。在进行灌田的两三天后,就可以使用水田搅浆机来对其进行浅机耕操作,其耕地的深度最好控制在15厘米左右,并把稻茬的残株埋入5厘米左右的泥土中(使其在田里腐爛,他所含有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当稻田的表面呈泥浆状时便可以停止作业,这种耕地方式可以不用钉耙来对其进行二次耙地,让翻好的稻田在沉淀1~2天后便可以进行机械化插秧,同时还必须用高效低毒的杀虫剂、除草剂来对其病虫草害进行处理。
3 该技术的主要推广方法
3.1 加大宣传力度,对种植户进行正确的引导
在进行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一定要对保护性耕作在助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稳产增收、节本增效、提升土壤肥力、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优势进行大力的宣传。在对其进行宣传的过程中,不仅要提高农民对于保护性耕作技术在农业生产方面的重要性的认识,而且还必须引导农民如何正确使用此项种植技术,从而提高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实用性以及科学性。
3.2 采用规模化的生产模式,并对其进行科学部署
在发展保护性耕作技术的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利用我国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对其高度关注的有利契机,加强保护性耕作技术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的推广力度,积极开展与之有关的示范基地的建设,以此来带动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3 让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多样化
通过对该技术的实验以及示范,选择出具有科学性、适应性以及先进性的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然后再结合气候、土肥、土壤、植保、农艺等方面的内容,研究出一系列适用于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生产模式。然后根据农机与农艺的要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生产模式,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提供一个和谐、健康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曹卫军,赵鑫.吉林市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与应用[J].吉林农业,2010,(11):151-151.
[2] 周林海,许红霞,李济世等.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在扎兰屯市推广与应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08,(1):10-11.
[3] 刘恒新.大力推进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C].2007年亚太地区保护性耕作发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07:1-5.
[4] 努尔巴努·卡列斯.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J].农业装备技术,2011,(4):28-28.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推荐阅读:
农业传播技术与应用试题答案09-09
农业传播技术课程论文07-18
论农业科技传播论文06-09
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现状问题探讨论文09-30
遥感技术在农业的应用06-22
3s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及发展11-16
应用农业机械制造上的激光技术12-09
天线与电波传播论文05-28
大众传播与大众文化06-07
文化传播与交流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