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二泉映月

2025-04-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案二泉映月(共10篇)

教案二泉映月 篇1

木村学区木村小学

刘跃锋

教学要求

1、学习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4、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教学重难点

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教具准备

《二泉映月》曲、课件。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老师先播放一首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这首乐曲吗?(教师板书:二泉映月)

5.打开“阿炳简介”的内容,请同学们轻声读一读,了解这些内容,你想说点什么吗?(阿炳的身世很凄凉,一生中充满了坎坷,但是阿炳在抗争)

二、初读课文,感受音乐

1、听课文录音,学生跟着用心默读,读准字音。

2、结合课件,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词语。

3、想读给别人听吗?和身边的伙伴来一次合作学习,你读一段给我听,我读一段给你听。我们要学会“赞赏”,读得好的地方,你就给他一个大拇指;还要学会“帮助”,读得不理想的地方,等他读完后再给他提个建议。一会儿指名读。

三、理清顺序,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1、文章第二至第四自然段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以时间为线索)

2、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3、说一说在当时阿炳是什么样的?(课件出示)

4、在这些年中,阿炳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

六、布置作业

1、通过上网,查阅图书等资料,听阿炳的音乐,开展“走近阿炳”活动,进一步了解阿炳,感受中国音乐史上罕见的民间音乐家不平凡的一生。

2、抄写本课词语。

3、朗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

第二课时

一、读中感悟,走近阿炳的苦难生活

过渡: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1、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

2、学生回答。(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3、指名朗读这一自然段。

4、听老师读课文,想一想你有什么话想对阿炳说?

二、有感而发,贴近阿炳的内心世界

过渡:命运让阿炳遭遇了这么多坎坷,历经了这么多磨难。所以当他再一次来到二泉时,听到的不仅是淙淙的流水声!

1、轻读第四自然段,阿炳还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波浪线画出来。

2、指名读第四自然段,让我们大家都感受阿炳的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3、闭上眼睛想一想,阿炳会怎样叹息,怎样哭泣,怎样倾诉,又会怎样呐喊呢?

4、再请几位同学把这句话读一遍。

三、倾听琴声,感受二泉映月的悲喜

过渡: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抓起胡琴,拉弓抚弦,要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一)请同学们读第五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文中描写琴声所包含的内容的句子。

(二)交流1。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傅,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1.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样的?(板书:委婉连绵)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2.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这段委婉连绵的琴声。

听时思考:阿炳他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景物,会思索什么人生道理? 3.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

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三)交流2。“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1.这时候的旋律是什么?(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板书:抗争、向往)

2.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当的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思考:

(1)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他又向往些什么呢?

(2)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

(3)那阿炳在这里拉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抗争、向往)

(4)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

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四)交流3。

(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配乐)

1.此时的乐曲是: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板书: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了人们什么? 3.指名朗读。

4.同学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

6.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

(五)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六)请同学们轻轻闭上眼睛,欣赏《二泉映月》,从乐声中你似乎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七)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用笔写在文章的旁边。

四、记忆琴声,留住阿炳不屈的精神

(一)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的命运抗争,也永远对理想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

(二)《二泉映月》让我们了解了阿炳苦难的一生,更让我们感受到阿炳不屈的性格,让我们记住不朽的《二泉映月》,记住倔强的阿炳。

试着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三)此刻你最想对阿炳说什么?

五、作业

背诵第五自然段。

板书: 二泉映月

委婉连绵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赞叹、怀念、思索 抗争、向往

教案二泉映月 篇2

董海秀

教学目的:

1、指导同学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表达对文本的理解。背诵课文四、五自然段。

2、通过创设具体的语言情境使同学理解并感悟“坎坷”、“卖艺度日”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经过。

难点:指导同学认真朗读、感悟、理解课文,从而体验盲人发明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教学准备:

录音机、磁带、课件、《二泉映月》歌曲 教学内容:

一、导入:

(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同学们,现在萦绕在我们耳畔的就是着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作者就是民间音乐家阿炳。歌声如泣如诉,如怨如慕,催人泪下,引人奋发。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二泉,走进二泉映月,走向阿炳的内心世界。

二、学习第二段:

1、播放录音磁带范读,提出要求让同学考虑:①文中哪个词概括了阿炳苦难的生活?用“()”标出来。②文中哪个句子写阿炳听懂了泉声?用“——”划出来。

2、小组交流:

(1)①坎坷。什么叫“坎坷”?②阿炳的坎坷体现在哪里?(双目失明,卖艺度日)双目失明的阿炳怎样卖艺度日的? ③想象:

a、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是怎样卖艺? b、夏日,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怎样卖艺?

c、一天,阿炳身患重病,烧到39、40度,浑身发抖,双腿无力,他又是怎样卖艺?

请你选择一个画面,想象他是怎样度日的?用几句话写下来。(提示:可联系以前电视中所见场景,想象他的行动是如何艰难?他可能会遇到哪些麻烦?他人是怎样欺负、侮辱他的?他是怎样的可怜?结果是怎样的凄惨?)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1、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阿炳却只穿着破长衫。他走在雪中,两手发抖,都操不起来琴。阿炳又冷又饿,他觉得更加寒冷了,拉着凄惨的曲子。但是谁也不理他,好不容易挣到一点钱,却有人仗着阿炳看不见,把钱抢走了。这一天,阿炳一个铜板也没有挣到。

2、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非常热,汗水从头上一颗一颗滴落下来。阿炳也非常渴,嘴上都裂了,可他没有钱买水喝,仍然非常努力拉琴。他眼睛看不见,他看不见路上有没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看不见自己已经挣了多少钱,看不见有人将他辛苦挣来的钱拿走了,看不见别人对他的讽刺,对他的白眼。

3、一天,阿炳生病了,发烧已经烧到了四十度,但是为了他喜爱的音乐,为了生计仍然坚持出去卖艺。卖艺时,他手中的乐器随着他的咳嗽声不停的颤抖,琴声也受到了影响,他克服疾病的干扰,继续拉着、拉着„„

(2)阿炳的经历是如此坎坷,他被苦难压倒了吗?从哪里可看出没有被压倒?

①指名读::“但是生活的穷困……生活呀!”

②(读书)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齐读。(板书:向往、热爱)

(3)因为经历的坎坷、命运的不公、双亲的去世、双目的失明,所以阿炳渐渐地、渐渐地听懂了泉声。哪一句话写阿炳听懂了泉声?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阿炳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诉和呐喊!拿起书来,“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的月夜。”他为什么要把这些通过琴声来倾吐给月夜呢? ①指名说 ②齐读。

③指导:意思层层递进,读起来应该一浪高过一浪。再齐读。④出示:

阿炳叹息什么?(第一组讨论)阿炳哭泣什么?(第二组讨论)阿炳倾诉什么?(第三组讨论)阿炳呐喊什么?(第四组讨论)

联系上文,依照分工,同桌讨论,用一两句话表达。⑤交流:(相机板书: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过渡:他的叹息有人听吗?他的哭泣有人听吗?他的倾诉有人听吗?他的呐喊有人听吗?他只能向月光倾诉,向二泉倾诉,通过琴声倾诉心声)一个对音乐充满热爱的阿炳,一个充满音乐天赋的阿炳,只能把自己的满腔情怀倾诉给这茫茫月夜。——(板书:琴声、心声)

(播放《二泉映月》,乐声又一次响起在教室上空)

三、教学第五自然段:

1、录音范读,同学考虑:哪些语句是写琴声的?用直线划出来。哪些语句是写心声的?用波浪线划出来。

2、(投影)指名男女生读。

3、哪些词组具体描写琴声的?把它们圈出来。出示:

月光如银 双目失明 委婉连绵 月光似水 卖艺度日 升腾跌宕 静影沉璧 经历坎坷 步步高昂 月光照水 热爱音乐 舒缓起伏 水波映月 向往光明 恬静激荡

① 读一读,女生读描写月光的,男生读描写琴声的。②意思懂吗?请看看画面,听听音乐,不懂的自然会懂,已懂的将更懂。齐读词组。

(过渡:月光与琴声交相辉映、珠联璧合、相得益彰、融为一体,因此,《二泉映月》浑然天成)

4、请再听一遍音乐,听完后,请告诉大家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激发鼓励学生大胆说。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听到了阿炳热爱美丽富饶的家乡。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

听到了阿炳在思索他走过的人生道路。

听着乐曲的步步高升,升腾跌宕,你听到了什么? 听到了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

听到了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听到了阿炳对美好未来的向往。我仿佛听到了阿炳对光明的渴望。

因为经历的坎坷、命运的不公、双亲的去世、双目的失明,所以阿炳渐渐地、渐渐地听懂了泉声。哪一句话写阿炳听懂了泉声?(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5、齐读,把感情投放进去。

四、教学第六自然段。

(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它有多高的地位呢?)

1、齐读第六自然段。

2、什么叫“享有盛誉”?

3、出示:

《二泉映月》荣获了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二泉映月》是我国乐团到外国演出的首选作品; 《二泉映月》是法国总统密特朗一生的钟爱;

《二泉映月》使日本着名指挥家小泽征尔由衷倾倒,他聆听之后,含着热泪说:“这首曲子应该跪下来听!”

五、小结:

是啊,这怎能不使人倾倒?阿炳坎坷的经历使他听懂了泉声,泉声引发了琴声,琴声表达了心声。他不只向往光明,还向往美好的未来,他不只热爱音乐,还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热爱生活。苦难成就了《二泉映月》,成就了阿炳,热爱成就了《二泉映月》,成就了阿炳。所以苦难就是财富,热爱就是力量。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但我们对阿炳的感激和敬重将直到永远。

六、作业:

1、小练笔:阿炳,我想对你说……

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附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坎坷: 双目失明 卖艺度日 听

泉声: 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向往 听

琴声:委婉 跌宕 高昂 恬静 热爱 听

心声:苦难 凄凉 抗争 怀念

抗争

热爱音乐

二泉映月有感 篇3

《二泉映月》是中国民间音乐家华彦钧最杰出的二胡代表作,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末。华彦钧小名阿炳,后双目失明,人称“瞎子阿炳”。他身世悲凉: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二十岁时,父亲患病去世;二十一岁时患了眼病;三十五岁时双目失明。因社会**、生活无着,他只得流落街头,开始了流浪卖艺的生涯。战火连年,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而此曲就创作于这个时期。

此曲时长3分35秒,全曲以一个短小的引子开始,犹如一声长叹,仿佛作者在用一种难以抑制的感情向我们讲述他一生的苦难遭遇。紧接而来的全曲主题,那仿佛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旋律,同样催人泪下、使人心碎。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以do、so两个音的八度跳进为分界线。第一部分共16拍,稍呈波浪形的旋律线,好像是作者坐在泉边,细诉着绵绵往事,这是一位饱尝人间辛酸和痛苦的盲艺人的感情流露:旋律平静真挚,有点悲但是柔中带刚;第二部分共8拍,继第一部分的结束音之后在高八度do上开始的这个段落,音乐由平静、深沉而变得稍稍明亮,仿佛生活中偶现的一缕阳光、一丝希望;第三部分又是16拍,这个段落继第二部分的结束音之后在高八度so上开始,音乐突然转为激动、昂扬,我们仿佛可以听到阿炳从心灵底层迸发出来的愤怒至极的呼喊声,那是阿炳的灵魂在疾声呼喊,是对命运的挣扎与反抗,也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昂扬的乐曲在饱含不平之鸣的音调中进入了结束句,而结束句又给人一种意

犹未尽之感,仿佛作者仍在默默地倾诉着,倾诉着,倾诉着……。全曲将主题变奏五次,随着音乐的陈述、引伸和展开,所表达的情感得到更加充分的抒发,也仿佛在我们面前展示着一幅幅痛苦往事的悲惨画面。乐曲塑造的音乐形象是较单一集中,它的多次变奏不是表现相对比的不同音乐情绪,而是为了深化主题。因此,全曲速度变化不大,但其力度变化幅度大。每逢演奏长于四分音符的乐音时,用弓轻重有变,忽强忽弱,音乐时起时伏,扣人心弦。阿炳经常在无锡二泉边拉琴,创作此曲时已双目失明,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仍不得温饱,深夜回归小巷之际,常拉此曲,凄切哀怨,尤为动人。

我还记得我是从高中开始听这首曲子,我不敢说自己对阿炳很了解,但我每次听这首曲子的时候,我的灵魂都在承受着精神上的洗礼和拷打,惨白的青衫,青筋暴露如枯树枝般的双手,在那破旧的乐器上轻轻扯拉,乐声响起,时而高潮,时而低缓,时而不安,时而平静,就好像是在听隔壁大婶讲诉着数不清的人间悲喜事。听着《二泉映月》优美的旋律,我仿佛看到月光照在清泉上,反射出银色的光,泉水缓缓流淌,滋润着泉边的小草,这茫茫月夜是那么幽美、宁静。我又仿佛看到一个脸上布满哀伤,双鬓零乱,眼里流露着沧桑,衣着褴褛的女子牵引着一个瞎子,拖着一把破旧的二胡,走过窄窄的街道,度着一程又一程艰辛人生,那就是我们后世所尊称的民族音乐家——瞎子阿炳。曲子开头以悲凉、凄惨为基调,乐声由远及近,悠扬、涩哑,仿佛一位老人用他那沙哑的声音在向你诉说他那悲惨的一生,让

二泉映月赏析 篇4

一曲《二泉映月》仿佛是一首长诗,月是诗中的主角,皎洁晶莹,却又散发着寒光;月是美丽的,却又让人凄楚,那是一种寒冷凄婉的美,像秋风扫落叶:像雪花打在水面上,水面上出现层层涟漪,随即消逝;像午夜中独身一人于高楼顶端俯视万家灯火,漫天的雪花在脚下飘落;像于深秋独自走在荒凉的山岗上,满目尽是萧条。

缓缓地曲调开头,如一年过花甲的老者在向我们诉说,有如一口千年泉眼静静的流淌着、空气仿佛凝固了,听不见风的声音,唯有悠长而略带些许沉重的旋律在弥漫着,弥漫了整个心灵,以至于蓝蓝的天此时都带有些许的灰暗暗淡了天地,暗淡了万物,甚至整个人都暗淡了。音乐越来越小,仿佛跌下了深渊,可曲峰忽然一转,期望战胜了一切,一股苍劲有力的感觉涌上了心头,有力并急促的旋律带着期望给了我们一个莫大的鼓舞,这力量划开了凝固的空气,拨开了全部的阴霾,慢慢地平和舒缓取而代之,其中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和之前的旋律产生了共鸣,挖掘出了我内心深埋的记忆。

一曲《二泉映月》真如初冬山谷的一泓清泉,尽管有的地方已结上一层厚厚的冰,但仍不断地从冰眼中流出泉水,尽管忧伤,仍散发着别样的生机。

读《二泉映月》有感 篇5

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读完了《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合上书,深吸一口气,又情不自禁地回忆起文中的情节。

无锡的惠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一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到了泉边赏月。他们静静地倾听泉声,欣赏夜景,师父说,长大后的阿炳会从二泉中听到许多奇妙的东西。十多年过去了,师父过世了,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还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又来到了二泉,他静静地听着泉声,没有听到师父说的奇妙的声音,却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阿炳拿起二胡,用它把听到的声音、自己的情怀都倾吐给这美丽的二泉。就这样一首不朽的名曲诞生了,它就是《二泉映月》。

读了这个故事,我心中不由地燃起了对阿炳的敬佩之情,那么多坎坎坷坷也泯灭不了阿炳坚强的心,阻止不了他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回头想想我自己,又是怎么做的呢?记得有一次做数学作业时,我遇到了一道难题,刚开始还沉得住气,尝试着用各种办法来解答,可就是解不出来。我的思路越来越凌乱,好似满脑子灌了浆糊一般,索性把笔一扔,不做了。第二天,数学测试,附加题原原本本出了这道题,我一看傻了眼,顿时呆若木鸡。唉,最后吃亏的还是我啊!

二泉映月抒情散文 篇6

生活潦倒,衣着却依然整洁的阿炳,每天因背着胡琴,而僵直着上体,在妻子地搀扶下,行走于大街小巷,在灰白色的琴弦上,撩拨着心底的声音。没有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却有做人的尊严,没有明亮清澈的眼睛,却有洞悉世事的心灵。他用二胡作笔,以音乐为字,抒写了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读来哀婉、凄绝,怅然喟叹。

《二泉映月》想象篇 篇7

有一个孩子,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父母,他还患有眼疾,从小就双目失明,为了生活,他拉着二胡走街串巷地献艺,以此谋生,曲声就像是他的心声一样诉说着他的不幸命运,过往的路人纷纷向他伸出援助之手。

我想,假如我有一支马良的神笔,首先我要给他画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让他能够看清前方的道路。其次我要给他画一座漂亮的房子,让他舒舒服服地生活。最后我还要给他画出他的父母让他不再是孤儿。

今后我还要向他学习不畏艰苦、不屈不挠,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

读《二泉映月》有感 篇8

这次,我怀着激动的心情再次聆听。“这曲子第二次听还会那样震撼么?”我疑惑地问自己。话音刚落,曲声便起。我聚精会神,静静地倾听着。一声低缓沉重的开头,使我心头为之一颤,实在令人心寒。继续听着,心中便会莫名而生一种渗透人心的凄凉与悲惨。似乎心随曲调而变而动。这种“随之”的感觉又是那么的微妙。又好似这一乐曲将“二泉映月”这个华美的名字诠释了。闭上双眼,全神贯注地听着。浮现于眼前一片苍凉的景象。一位双目失明的中年人,身上挂着各种乐器。月光柔情,倾泻而下,冷冷的月光在那人的身上更显显凄美。他满面皱痕,饱经风霜的脸上明显地流露出惆怅。那时彻底的惆怅。那对未来无比向往,对美好无限憧憬的双眸久久凝望着残月下的那一潭清秀的泉水之上,水面倒映着残月。冷月、寒水,更激起他内心的自责与愧疚。就这样,在一条狭窄的小巷间,一个脆弱、无助的身影久久停留在那倒映着残月泉水旁,许久、许久。

也许是这曲子的魅力,使心更静得听着。合着眼的周围都黯淡着,光也只是微微的。凝神,用心灵向远方望去,此起彼伏的一波波线条越来越近了。随抑扬顿挫的曲声,而高低起伏地跃动着。下方是一片湖,一圈圈晕随线条有节奏地扩散开来。线条随曲调,水晕随线条。这样,他们默契地合作,组合着。

这一切都源于曲声曲调。这微妙的旋律,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作者的伤悲与愁思。这又是为了衬托出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与向往。这乐曲更是以无言的话写下阿炳坎坷的一生,并借此告诫后人不能重蹈覆辙。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9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3、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

3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景导入(课前闭眼聆听)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有一年的中秋夜,小阿炳跟着师傅来到二泉边赏月,可是除了淙淙的流水,他似乎什么声音也没有听到。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

2、此时的阿炳与小时侯有些什么区别呢?(眼睛失明、恩师去世、生活困苦,卖艺度日)

3、阿炳在这个中秋夜,又一次的来到二泉边,听到这泉水声他会想到些什么呢?他的内心会是怎么样的呢?(想__听)(叹息什么?为什么哭泣?倾诉什么?呐喊什么?)

二、探究学文

1、于是,这时候的阿炳想起了师傅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2、又一个中秋夜,阿炳又一次来到了二泉边,但今非昔比,他的命运已经历了许多坎坷,听着那熟悉的流水声,他想到了很多,也听到了很多.就让我们一起拿起书本,来把第四小节有感情地读好。

3、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此时的阿炳的心绪已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能通过琴声才能表达它的情怀。

倾吐

(板书:琴声情怀)

4、这时候的阿炳所拉出来的到底是一首怎样的二胡曲呢?

请同学们拿起课本,听老师来朗读课文。

5、同时思考,此时的阿炳似乎在倾吐什么情怀。

6、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课文的第五小节,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阿炳他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小组讨论:并用曲线划出表示琴声的句子,用括号划出表示情怀的句子。)

(交流)

7、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1)小黑板出示此句。

(2)起初这个琴声的基调是怎么样的?(板书:委婉连绵)

这时候的阿炳通过这委婉连绵的琴声想要抒发什么情怀呢?

(板书:赞叹怀念思索)

(3)好,下面就让我们来听一下这段委婉连绵的琴声。(听时思考,阿炳他仿佛看到了怎样美好的景物,会思索什么人生道理?)

(4)起初的琴声是委婉连绵的,抒发了阿炳赞叹二泉美景,怀念恩师,思索人生的情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最后请全体女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8、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无限向往。

(1)小黑板出示此句。

(2)这时候的旋律是?(板书:步步高昂进入高潮)此时阿炳似乎表达了什么情怀呢?

(板书:抗争向往)

(3)此时的乐曲以势不可挡得力量,表达出他对命运的抗争和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1、那同学们思考一下,阿炳想通过乐曲抗争些什么呢,同样的又向往些什么呢?

2、如果你就是阿炳,你会怎么说呢?(抗争些什么向往些什么)(4)那阿炳在这里拉的乐曲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想象一下阿炳当时的神态?激愤瞪目抗争向往)

(5)乐曲步步高昂,渐渐进入了高潮,抒发了阿炳对他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一种幸福安宁生活的向往。指名读生生评议指名读,我请男生来把这部分读好。(配乐)

9、(教师引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的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配乐)

(1)此时的乐曲是:

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板书: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爱

(2)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什么?

(3)指名生读

(4)同学们你们想想看,除了这四个爱,阿炳他可能还会爱些什么呢?

(5)请同学们好好读读这四个爱,细细体味阿炳当时的心情.(6)那谁有勇气能把这四个爱读好呢?

(指名读生生评议再读引读)

10、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乐曲诞生了这就是经后人整理并定名为《二泉映月》的二胡曲。几十年来,这首曲子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在国际乐坛上也享有盛誉。

11、同学们,阿炳的命运虽然是坎坷,艰难,困苦的,但他有没有向命运屈服啊?他还是要同这不公命运抗争,也永远对命运充满着向往.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好这第五自然段.12、本文的四、五自然段是要求背诵的,接下来的时间就请大家自由背诵课文。

13、(播放音乐直至下课铃声响起)好,同学们,铃声虽已响起,但琴声却仍将延续。因为二泉映月这是阿炳一生坎坷命运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悲惨命运的抗争和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让我们一起记住这首不朽的乐曲吧,再次有感情齐读课题二泉映月。

三、作业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 篇10

设计理念:努力实践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以语言实践为主线,将识字、阅读、写作融为一体,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

教学目标:

1.读准“观、薄”等易错字字音。能结合课文内容理解“度日、沉浸、谛听”等词语的意思。

2.能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诞生过程,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学习阿炳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对重点句段的品悟,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的艰辛历程。

教学难点:体悟作者对阿炳的敬爱之情。学习阿炳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地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激发学习欲望。

课前,课件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课始,让学生谈听曲子之后的感受。教师简介《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检查字词,概括全文,理清线索。

1.检查字词

把重点词分两组出示,让学生读,重点指导多音字“观”和“薄”的读音。并分类概括词语意思。

第一组:锡惠公园 龙光塔 清澈 惠山宫观 阿炳

第二组:肿疼 眼疾 遍体鳞伤 一碗薄粥

煎药

淙淙

沉浸

吟咏

谛听 精湛

琴弦

2.概括全文主要内容

3.理清文章的写作线索:阿炳命运坎坷和热爱音乐。

四、精读课文,品悟语言

(一)默读标画

学生默读课文,标画出体现阿炳命运坎坷和热爱音乐的句子。

(二)汇报交流

1.交流体现阿炳命运坎坷的句子。

(1)不久,他患了严重眼疾,又没钱医治,眼睛最终瞎了,人们叫他“瞎子阿炳”。因为眼疾,阿炳被迫离开了道观,在街头流浪,靠拉二胡讨饭度日,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度日”,进行补白练笔。

(2)有一次,一个富豪“请”阿炳去他家给他老岳母拉二胡祝寿„„陪伴阿炳的只有一把二胡。

教师指导体会双引号的弦外之音,补充阿炳的资料。

2.交流体现阿炳热爱音乐的句子。

(1)阿炳从小就喜爱大自然的音乐„„“二泉”在月光下低低的歌唱。

“大自然的音乐”指什么?感情朗读体现“喜爱”之情的句子。教师引读这段话。

(2)后来阿炳开始学习民乐,拉二胡„„一刻也不肯放下手中的二胡。

学生先谈体悟,再说说从哪些词中感悟到阿炳的刻苦努力。

(3)夏天的夜里,银河已经西斜,他冒着露水,仍然„„他在沉思„„

结合课文内容理解“谛听”。教师情境引发的想象。

(4)自然界的声音给了阿炳无限灵感,他的技艺越来越精湛„„有的唏嘘„„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句子。

(5)经过一个寒冷难熬的冬天,阿炳的伤势好转„„这就是“二泉映月”!

教师配乐朗读,学生听音乐谈体会。感情诵读最后两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体会文章结尾感叹号表达的感情。

2.惠山的泉是阿炳伤心的泪,二泉的月就是他生命中那叶不沉的舟!学生感情朗读文章最后一句话。板书设计:

16.《二泉映月》的诞生

阿炳

上一篇:人民日报人民观点——党的群众路线新思考下一篇:学校2016年元旦联欢晚会致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