夸美纽斯之先进教育管理思想(通用8篇)
10小教一班 范凯俐 1014050125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杰出的教育家,在学习外国教育史时不曾对教育家产生兴趣的我唯独对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佩服在17世纪就可以提出那么伟大教育思想的他。在外国教育史的学习中曾经涉及到他的部分教育管理思想,在教育管理学中有系统的学习了他的教育管理思想,虽然书中涉及到的教育管理思想很简略幸而网上还有一些较为详细的资料弥补了这个漏缺,在此我就阐述一下我崇拜的教育家夸美纽斯之先进教育管理思想并就此谈一下他的教育思想对我的影响。
一、教育由国家管理
反对教会对教育的控制,主张由国家管理教育,这是17世纪教育家们对教育管理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早在17世纪初,康帕内拉在《太阳城》中明确提出这一思想。夸美纽斯进一步发展了前人的思想,更为具体、详尽地探讨了国家管理教育这一问题。夸美纽斯认为教育对于改造社会、建设国家以及对人的发展都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论天赋才能的培养》一文中他指出:“有教养的民族会很好地利用世界上自然力量和地下的矿藏,来造福他们;而缺少教养的民族没有征服大自然的本领,是不会利用自然资源和条件来造福人类的。既然教育对国家的建设和社会发展有这样大的作用,国家就应该重视教育,应该普遍设立学校。国家对学校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有管理教育的最大权力,国家应将教育管理起来,而不是拱手让给教会和其他社会力量,这样才能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
夸美纽斯他反复强调教育对于增进人类幸福和加强国家实力的意义及强调国家重视教育。在17世纪的欧洲国家教会学校盛行,夸美纽斯针对社会教育存在的这一问题提出了教育由国家管理,将教育进行宏观管理,有利于凝聚少年、青年及社会的凝聚力,促进国家稳定。有国家作为教育的后盾更有利于保障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顺利进行。在此之后国家都实行对教育的宏观管理,将教育作为国家的事业,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学校教育,为国家培养可靠的人才。国家的发展要靠技术,技术的发展要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例如,在二战之后,德国和日本在受惩罚之后快速崛起靠的就是教育;印度的计算机技术急速发展同样也靠的是教育。因此,我们国家要想更快更强也需要靠教育!在17世纪就提出国家重视教育及教育由国家管理的教育管理思想是多么先进的思想,对后世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普及义务教育
夸美纽斯在强调国家管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提出普及教育的主张。他在《大教学论》的副标题中注明,《大教学论》将阐述“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他主张各个阶层的孩子不论男女不论贫富贵贱都应该进入学校学习。在17世纪的欧洲国家,夸美纽斯能提出普及教育不论贫富贵贱可见是多么有魄力。在我国现在就实行的普及义务教育,普及义务教育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整体素质水平,有利于为祖国培养优秀的后备力量,有利于提高国家的软实力!
夸美纽斯还认为妇女具有同等敏锐的心理和求知的能力,常常比男性还要强,她们能够取得很高的成就。因此,他说:“在那些被排斥的人中,也许应有极优秀的才智之士,他们这样被糟蹋被扼杀,真是教会与国家的损失。”在我国甚至很多国家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只供男孩读书不供女孩,现在仍然有这种现象存在。我曾在心理学上看到女生在智力、学习等方面甚至会优于男生,前几天我国有多名专家联名要求更改男女生考试录取比例,原因就是现在女生的智力及学习能力等等优于男生,女生研究生远远多于男生研究生。学习应该不分性别,不能剥夺女生学习知识的权利,我支持夸美纽斯的这一思想!
三、建立全国统一学制
从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教育到宗教改革时期新教和旧教教育的学校教育制度上看,仍然没有完全统一的制度,虽然有些国家有了初等、中等、高等教育之分,但三者间相互独立,没有内在联系,没有将人的发展与教育的程度与级别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学校教育制度。夸美纽斯提出了建立统一学制的思想。他按学生的年龄, 把一个人从诞生到成年分成四个时期: 婴儿期(1一6 岁)、儿童期(6 岁一12 岁)、少年期(12 岁一18岁)、青年期(18 岁一2 4 岁)。根据年龄分期, 设立相应的学校,婴儿期在母育学校,儿童期在国语学校,少年期在拉丁语学校,青年期在大学。这四种不同的学校是要学生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同样的科目,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导。因此,每学科的各部分间是连贯的,不能拆散的,这四种不同的学校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是统一的。夸美纽斯说:“每个家庭应当有个母育学校, 每个村落应当有个国语学校, 每个城市应当有个高等学校, 每个王国或每省应当有个大学,每个人都必须在家庭中接受母育学校的教育, 然后进入国语学校接受初等教育, 至此, 普及教育阶段结束, 教育开始出现分流, 大部分学生进入手工上场, 成为手工劳动者, 那些具有更高志向的学生就进入高等学校—拉丁语学校, 而大学又是在此基础上培养教师及专门人才的场所。通过这一做法, 使全国的教育得到了统一, 国家对教育的全面管理也就成为了可能, 这一较为完整的既分段又连贯的学制体系对后世影响很大, 各国的普及教育及公立学校制度正是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和确立起来的。
在我国也实行的统一学制,同样分为幼儿阶段,小学阶段,初中阶段,高中阶段及大学阶段,每个阶段所学习的知识不同,但每一阶段的知识都是按学生的心里发展水平设置的!夸美纽斯提出的统一学制属于西方的双轨制,运用学生分流将学生分派学习适合自己的!正因为有前人为我们教育界做下的铺垫,我们的教育才会扬长补短,中国的教育踩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的发展!
四、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
夸美纽斯提出的普及教育等等需要有相应的管理条例来约束执行,学校教学管理制度化才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教育事业,促进统一学制及普及教育的进行,提高教学管理质量,教师教育水平,二者相辅相成!为了利于教学管理,夸美纽斯提出了统一学制,在《泛智教育》中他提到各年级应在同一时间开学和放假;每年招生一次,学生同时入学,以便使全班学生学习速度一致,学年结束时,经过考试,同年级学生同时升级。他还强调学校工作要有计划,使每月、每周、每日、每时都按计划进行各项工作。例如,一个机器要运转各项零件必须有条不紊的进行工作。全国的学校要发展也要遵循统一的学制作为约束条件,使教学有条不紊的进行!此外,夸美纽斯还总结了前人实践的经验,系统地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度。首先,他确定班级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各班要同时开学,同时结业。其次,他还具体说明了班级及教学的各项制度和方法。在我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多个国家都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对班级学生进行统一管理,这就要求老师有较强的课堂管理能力,可以掌控课堂全局!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的系统论述,进一步完善了教育理论,推动了教育理论从中世纪向近代教育的转化,因此班级授课制理论的出现成为近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除此之外,夸美纽斯还创建了完整的教育考试制度。我国自古的考试制度就一直在不断的完善,我国古代的考试制度是为了为当权者选拔优秀的人才服务于朝廷。夸美纽斯比较重视教育考试在实现教育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建立和健全学校教育考试制度,既是推行教育思想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教育革新的基本措施。他不仅对考试的体系进行了论述也对高等教育的考试问题进行了论述!他认为考试作为一种评价手段,其本质属性就是要兼顾公平性与公开性。就像现在的考试要求的就是公平公正,大家也才会对考试结果十分满意。
五、建立督学
夸美纽斯在国家的教育管理中还设置了督学, 以保证教育顺利地实施, 督学通过对国家中各学校教育工作的检查, 努力使各学校之间趋于平衡, 步调一致, 这样, 教育就能得得到统一,每个人都受到教育。督学的职责和任务是管理学校工作人员,检查学校教学工作,以及学校规章制度的实施。督学为了是学校趋于平衡使教学得到统一就触及到现在特别受关注的教育公平现象,使每个有权利受到教育的孩子都接受教育。这也是我国在不断解决的问题。
六、校长的职责
学校的人员管理与纪律夸美纽斯在《创建纪律严明的学校的准则》中把学校人员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那些学习知识的人,即学生和他们的十人长;一部分是传授知识的人,即学校的教师„„还有一部分是管理学校工作的人,即副校长和主任”。这当中出现了校长、副校长、主任这些学校专门的管理人员,表明在当时的一些学校中,管理人员已从教学人员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管理。并且,夸美纽斯还对各类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校长接管这种个学校,作为学校的掌管者,统筹学校的发展,因此校长担任着重要的工作。由于校长担任如此重要的工作, 因此对校长的要求也很高, 他不仅是道德高尚、笃信宗教和热爱劳动的典范, 能在全校人员面前成为一个活榜样, 而且是一位精神生活纯洁、对人厚道、履行职责、孜孜不倦和精力充沛的人, 具有管理者的敏锐的观察力等等。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校长对于一个学校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选择任命校长时应选择德才兼备的教育者作为校长,只有这样才会真正致力于学校发展,学生的健康茁壮成长!一个学校的发展需要一个好校长的引导,一个好的校长必须具备其该有的素质,不断的促进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
一、生平简介
夸美纽斯, 原名扬·阿莫斯·考门斯基, 于1592年3月28日生于摩拉维亚的乌尔斯基-波罗特附近的一个兄弟会会员家庭, 父亲为磨坊主。12岁时, 夸美纽斯失去双亲, 寄养于亲戚家, 是兄弟会资助他接受了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
中学毕业后, 他游学于德国的海尔朋学院, 专攻哲学与神学。在那里, 他遇到了名师爱尔斯底特, 从而开始主义教育方法的问题。转入海德堡大学后, 他因病肄业。随后回国, 在中学母校任教。两年后, 他被推选为兄弟会牧师。1618年, 他又担任富尔内克城牧师, 同时兼任当地兄弟会学校校长。期间, 用业余时间攻读了很多哲学和教育学著作。
1618年, 欧洲爆发了30年战争 (1618-1648年) , 天主教同盟军打败了捷克军队, 捷克丧失了独立。新教派更是惨遭迫害。在战争中, 夸美纽斯的藏书和手稿付之一炬。他妻子、孩子死于战争带来的瘟疫。1628年, 夸美纽斯随同其他捷克兄弟会成员被迫离开祖国, 避难于波兰黎撒, 开始了他终身流亡的生活。
在黎撒, 他先后撰写了《母育学校》、《语言学入门》、《大教学论》、《物理学概论》、《泛智先声》等著作。其中, 《大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代表作, 是他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教育理论财富, 为历代教育家所瞩目。
17世纪30年代后, 夸美纽斯致力于泛智教育思想的研究。写成了《泛智学校》和《世界图解》。1654年, 夸美纽斯从匈牙利回到黎撒。1656年, 在黎撒毁于波兰与瑞典的战争后, 他定居荷兰的阿姆斯特丹, 并在那里出版了《夸美纽斯教育论著全集》。
1670年, 夸美纽斯在阿姆斯特丹去世, 终年78岁。死后遗留著作有265种之多。他一生为祖国复兴、民族解放、捷克兄弟会生存而努力奋斗, 为改革旧教育, 建立新的教育科学体系而辛勤劳动, 是一位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爱国主义精神的教育家, 也是一位追求真理和人类进步事业的社会改良家。
二、思想产生的基础
1、捷克兄弟会的影响
夸美纽斯生长在捷克兄弟会家庭和捷克兄弟会环境之中, 他接受教育的经费是捷克兄弟会成员资助的, 他本人还担任过兄弟会牧师和兄弟会学校校长。捷克兄弟会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新教教派组织, 会员多为贫苦农民、手工业者和城市下层居民, 其宗旨是:实行平等互助原则, 帮助贫病会友, 关怀儿童生活, 普及初等教育等。兄弟会内部奉行互助共济生活原则, 教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并且经常帮助贫困会员。其成员十分重视儿童的教育, 主张人人受教育。兄弟会学校招收学生不论贫富、男女, 一律平等。学校教学采用班级授课形式。捷克兄弟会的这种生活环境为夸美纽斯“泛智”教育思想的诞生和发展提供了土壤。
2、生活时代
夸美纽斯生活在17世纪, 这个一个介于文艺复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间的时代, 也就是欧洲的封建社会开始解体、资本主义社会逐渐形成的时代。
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在意识形态领域里向封建主义和天主教神学体系发动的文化革命运动。人文主义教育便应运而生, 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家层出不穷。反对经院主义教育的空洞的学习内容, 反对摧残儿童身心的禁欲主义、强制教育、古典记诵和教条灌输的拉伯雷;反对死记硬背, 认为“死记硬背, 并不是完善的知识, 这只是把别人要求记住的东西保持在记忆里罢了”的蒙田。夸美纽斯正是吸取了他们的经验, 结合个人的就经历, 建立了新兴资产阶级新的教育学体系。夸美纽斯是恩格斯笔下这样一类人的代表:他们活跃在自己的那个时代的运动中, 活跃在实际的斗争中。正是他所生活的时代造就了他的成就, 也正是那样流离颠沛的生活让他目睹了更多教育的弊端, 成就了“泛智”思想的诞生。
三、“泛智”教育思想
1、“泛智”教育的涵义
自1634年开始研究“泛智论”, 夸美纽斯在以后的三十多年里, 试图建立一个概括关于上帝、自然和社会的普遍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泛智”体系。所谓“泛智”原意即广泛、全面的智慧、科学, 也就是广泛、全面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得到充分发展的智慧。“泛智”教育, 就是使所有的人获得广泛、全面的知识, 并使智慧得到普遍发展的教育。夸美纽斯认为, “我们希望有一种智慧的学校, 而且是全面智慧的学校。即泛智学校, 也就是泛智工场。在那里, 人人许可受教育, 在那里可以学习当前和将来生活上所需要的一切学校, 并且学的十分完善。”[1]他提出, “一切男女青年都应该进学校”、“不仅有钱有势的人的子女应进学校, 而且一切城镇乡村的男女儿童, 不分富贵贫贱, 同样都应进学校”[2]。所谓“泛智”, 用夸美纽斯的话来说, 就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它包含着两个方面内容:一是教育内容泛智化, 夸美纽斯对几乎以《圣经》为唯一教育内容的旧教育极为不满, 指出在那些学校学习的学生都没有受到周全的教育。他认为人们所受的教育应当是周全的, 要“学会一切现世与来生所必需的事项”, 即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从而“懂得科学, 纯于德行, 习于虔敬”;二是教育对象普及化, 夸美纽斯指责当时的学校只是为富人、贵人设立的, 穷人、贱人被排斥在校门之外。他要求学校向全体人们敞开大门, 不论富贵贫贱, 一切男女青年。
国破人亡的经历让夸美纽斯寄希望于教育, 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复国的必用手段。他认为:“假如要形成一个人, 就必须由教育去形成”[3]于是, 他想利用“泛智”教育, 来改革传统落后的封建教育, 从而建立自己所期望的资产阶级新的教育体制, 最近达到复国的目的。
2、“泛智”教育的内容
夸美纽斯主张“泛智”教育有以下三方面内容:认识事物、行动训练和语言优美。
认识事物, 即学习“一切知识领域中的精萃的总和”, 包括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生活及历史知识。他主张学生应掌握“—切必须熟悉的东西.理解一切事物的原因, 懂得—切事物的真正有益的运用”。如果能这样, 那么“每人的意识便成了全知的上帝的最精确的模式, 成为他造物的明镜, 最准确地反映了世界”。这也反映了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宗教性的一面。
行动训练, 就是在认识事物时必须从事实践活动, 即实际运用知识。这一观点是针对当时经院教学远离实际、学用脱节的弊端而提出的。泛智教育强调知行结合, 只有通过行动训练, 学生进入社会才能适宜于任何工作, 同时可让学生用诚实的德行和大家感到愉快的语言美化工作。行动训练希望它所培养的青年都是有活力的、精干而又勤奋的, 并且可以胜任一切工作的人。
语言优美, 即:“使所有的人语言完美, 达到能善于言词, 令人愉快”。泛智教育要求它所培养的学生在语言方面能达到能言善辩的水平。夸美纽斯强调不仅能用一种语言完美地表达, 他甚至还要求人们使用三种语言:拉丁语、希腊语、希伯来语。不过, 他是从学习宗教的角度来阐述其作用的:拉丁语是当时欧洲普遍使用的, 希腊语用来保存和解释新约的奥秘, 希伯来语用以理解旧约名言。这种观点, 也明显地体现了其教育思想的宗教性。
3、“泛智”思想的意义
夸美纽斯从宗教、人的心理、儿童的性格等不同角度论证了人人均可享受教育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他的教育理论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为出发点, 而是期望人人都可以接受平等且完善的教育。“泛智”思想是对封建教育体制的否定, 同时是对封建教育方式的改革。
四、“泛智”思想的弊端
1、夸美纽斯受基督教根深蒂固的世界观的影响, 其教育
思想中渗透着神学的思想, 有明显的宗教性。他认为, 没有上帝就没有人类, 人存在的最终目的就是皈依上帝。其思想还有明显的阶级性, 他认为不同的阶级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不同的:权贵和富人的子女接受教育, 是为了更有智慧, 成为领袖人物;地位较低的人接受教育, 才能自愿地谨慎地服从他人。
2、在教学方法原则和方法上, 夸美纽斯的观点有其机械化和简单化的一面。
他认为, 一个教师可以同时教上百甚至是几百个学生。他忽略了教学的效率和科目的独特性。教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工具, 在讲授知识的同时, 教师应当与学生进行交流、沟通, 过于庞大的学生数量不利于教师的教学。同时, 学生在课堂上的数量还应取决于教师所教授的科目。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可以允许数量较多的学生同时参加, 但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则要求小班教学, 有利于学生的参与。
五、“泛智”思想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1、夸美纽斯在人类教育史上的另一大伟大贡献就是在其“泛智”思想中, 提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主张。
义务教育是教育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2006年9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通过普及义务教育, 可以更好地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以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现代化的建设。虽然我国义务教育的行动上的开展与夸美纽斯对义务教育理论上的提出, 有很长的时间间隔, 但是其思想的指导意义并没有减弱。义务教育为促进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夸美纽斯在其“泛智”思想中, 强调要遵循儿童的身心发展。
在培养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注重儿童心身的发展。在我国, 从1949年至今, 八次课改的经历告诉我们, 在某种意义上, 儿童心身的健康比知识的积累更重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 第八次课改在轰轰烈烈地进行着, “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被提上了历史日程。在我们的改革中, 执行者应当认真地去分析夸美纽斯的“泛智”思想, 它带给我们的将不仅仅是理论的借鉴, 或许应该上真正行为上的改变。
虽然, 夸美纽斯和他的“泛智”思想诞生于几百年前, 但是他和他的思想却并没有随时间一起流逝。在当时, 夸美纽斯所倡导的泛智教育和泛智学校是对旧的教育和旧的体制的一种否定和改革。今天, 夸美纽斯和他的思想仍然影响着教育, 甚至引领着改革。他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参考文献
[1][捷]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大教学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9年。
[2]张焕庭主编:《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79年。
[3]单中惠、朱镜人:《外国教育思想史》,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
[4]吴式颖:《外国教育史教程》,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年。
[5]藤大春:《外国教育通史》, 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4年。
[6]李文奎:试论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0 (1) 。
[7]李毅:夸美纽斯:《大教学论》,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1985 (2) 。
关键词:夸美纽斯,道德教育,幼儿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杰出的教育家,是近代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先驱。他创立了完整的教育学体系,在教育领域实现了“哥白尼式”的变革,开辟了教育理论发展的新纪元【1】。他所创立的班级授课制和学年制,所提出的教育适应自然原则以及对道德教育和教师地位的论述,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观文献,当前对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泛智论、课程论、教学过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原则以及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等方面。然对夸美纽斯道德教育思想的研究还少有涉及,尤其是阐述夸美纽斯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的研究论文尚未发现。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夸美纽斯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揭示其对当前幼儿道德教育的借鉴意义,以期更好的促进幼儿道德教育的发展。
一、夸美纽斯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
夸美纽斯强调必须在幼年生活中的头几年,就奠定他们的每种良好德行的基础。“成年时还未受过管理的,到老年就会没有德行。”[3]p53因此,他十分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因为儿童生下来不是要做一头小牛或一匹小驴,而是要成为一个有理性的人。
(一)及早对儿童施行道德教育
夸美纽斯认为道德教育要从幼年开始,“必须在很早的阶段,当邪念还没有主宰思想时,就谆谆教诲德行” [2]p194,就像种地一样,“如果你不把优良的种子撒在地上,它便生不出粮食,只会生出最坏的杂草” [2]p194。他希望打好道德教育的基础,使德行成为儿童的第二天性,要求儿童在幼小的时候就练习饮食节制、衣物清洁、尊敬长辈、信仰真理、待人正值、乐于施舍、廉恭助人、彬彬有礼。夸美纽斯将人的大脑和蜡相比,认为蜡在柔软的时候能够轻易地改变和塑造,变硬了就容易断裂,人也一样,在幼年时期十分易感和柔软,适合接收它所接触到得一切形象,因此,在幼年时期就应对儿童进行道德训练,使他们在德行上取得顺利的进步。正如他所说 “人在其身心最早形成的阶段中,就应当接受一切肢体的基本素质,使其成为终身应当成的那样。”[3]P24
(二)注重儿童基本美德的培养
在道德教育的内容方面,夸美纽斯注重儿童基本美德的培养,强调儿童学习有关德行的初步知识,包括:节制、整洁、礼节、尊敬长辈、诚实、不损害他人、不嫉妒、落落大方和爱劳动等基本美德。(1)在节制方面:要求儿童应学习按照自然地需要吃、喝,了解一切不可过度的道理,学会节制。儿童必须锻炼耐性,这样他们就会明白不是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都会使别人满意,从小他们就应学习约束自己的愿望。这与我国的中庸之道不谋而合,不应因为儿童年龄小而纵容他,从小培养儿童理智的节制品质,对儿童终身的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2)在整洁和礼节方面:饮食衣服以及身体都需要保持清洁,儿童应习惯于端庄有节。同时应让儿童学习端庄,以避免粗鲁或轻浮的行为或者不合适的外表,如此儿童才能学会谨慎地、优雅地做事。儿童在这样的德性中学习初步知识,便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称赞,养成良好的习惯。(3)关于尊敬长辈:儿童应该学着尊敬长辈们的行为、谈话和教诲,他们应当有礼貌并甘心乐意地服侍其长辈。由此可能会产生亲切的举动,儿童可以借此学习对人做出友好的举动,如祝贺问安、和人握手、跪拜等,或者因接受他人小礼品而向人道谢等。应引导儿童学会待人亲切,使人高兴,如此他们的心将落落大方,既不吝啬又不嫉妒。此外,儿童应当学习谈话,但也应学习在需要的时候保持安静,默不作声,例如,在祈祷时或别人正在讲话的时候,以示尊重。
(三)自然主义道德教育方法
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带有浓厚的自然主义色彩,他所说的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一是自然界及其普遍法则,二是教育要考虑人的本性和心理发展规律。他出自对自然界的观察和对经院教育的否定,提出了带有浓厚自然主义色彩的道德教育方法。(1)榜样。夸美纽斯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4]他认为活生生的榜样比书本上的榜样更为重要,因为儿童對他们生活周围的人给他们树立的榜样反应更强烈,更有模仿的可能性。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成为一个合格的、让儿童模仿的榜样;通过各种途径,努力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水平,提升家长素质,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榜样。(2)练习。在夸美纽斯看来,练习尤为重要,宜多运用。例如,在吃饭、穿衣服和玩玩具的过程中练习整洁;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练习助人为乐;在与人们的日常交往中练习礼貌等等。因为道德的践行靠行为,而不是不靠文字。“他们可以从服从中学会服从,从节制中学会节制,从说真话学会真实,从坚定中学会坚定”。[2]p194(3)训诫和惩罚。夸美纽斯主张制定明确的行为准则,但是他却要求从《圣经》和智者的对话集中寻找规则。他要求制定的行为准则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对待幼年的儿童,准则要简单易懂,便于执行。对所有的学生,教师都要通过提出问题来使学生明白准则的意义。夸美纽斯在倡导温和的纪律及积极的方法的同时,对中世纪以来家庭教育实践中广泛采用的体罚持反对态度,主张在万不得已时才使用鞭笞。(4)规则和纪律。在道德教育中纪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不可能谨慎到不让任何恶事得到一个进口,严格的纪律是必须用来制止邪恶的倾向的”。[2]p195夸美纽斯主张对各种不信神的情形、顽劣和蓄意的恶性、骄傲与轻蔑甚至嫉妒和懒惰等施以严格的纪律。但是,纪律本身并不是单纯的为了惩罚学生,而是应该让学生知道纪律的真正目的。夸美纽斯虽然反对体罚,但他也只是反对滥用体罚,他主张利用适当的体罚来维护纪律,只有在其他方法都不起作用的时候才可使用体罚,而这一点却也反映了他的道德教育思想的时代超越性。
二、夸美纽斯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对当前幼儿道德教育的启示
我国幼儿园一直都非常重视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重视幼儿良好品德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的教育效果却不高,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德育目标远离幼儿生活的年龄特征,忽视幼儿的感受;道德教育内容空泛,流于说教,幼儿难以执行;德育方法不当,忽视幼儿的主体性,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教师自身素养欠缺,不足以成为幼儿模仿学习的良好榜样。为此,我们借鉴夸美纽斯关于儿童道德教育思想。这对有效解决我国目前幼儿道德教育的问题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重视幼儿基本美德的培养
在我国,培养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是幼儿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道德品质教育甚至是思想意识教育构成了幼儿道德教育的基本内容。目前的幼儿道德教育内容跨越基础层面直接对幼儿进行道德品质甚至是思想教育,这犹如空中建阁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幼儿道德教育的低效。夸美纽斯强调儿童应该学习的道德品质中,节制和俭朴是最重要的,让孩子知道凡事不过分,执行起来容易,幼儿也易懂。因此,在我国对幼儿进行道德教育应将内容具体化,把道德教育做小做实。通过道德教育活动培养幼儿体验高尚的道德生活,养成正确的社会行为。鼓励儿童参与德育生活,就是要引导儿童以真实的态度来体验德育内容,而不是要求所有的儿童都必须达成同样的目标。让儿童在活动中表达真实的思想认识和情感,是培养儿童学做真人的基础。
(二)重视基本道德教育方法的合理利用
一直以来,在幼儿园一直所沿用的德育教育方法不外乎说服、榜样、行为练习、奖惩法。然而由于社会的发展变化,使这些原来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大不如从前,满足不了变化多端的社会需要。夸美纽斯把榜样分为书本上的榜样和活生生的榜样,并且认为书本上的榜样远不如生活中的榜样的影响那般深远。我国幼儿教师教师更重视对幼儿宣扬书本上的榜样行为,却往往忽视自身素养对幼儿所起到的示范作用。(1)在幼儿园中,教师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言行都会带给造成难以预料的影响,幼儿会在无形之中受到教师的影响,并会不自觉的去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应为幼儿營造融洽、文明、和谐的同事关系和班级氛围,以身示范,为幼儿真正树立良好榜样,起表率作用。教师必须像父亲一样对待学生,真诚地希望他们取得成就。在教育中,教师应将爱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很好地结合起来,教师必须一方面用严酷的办法使学生畏惧,“一方面用温和与情爱的办法去抬高他们。凡是能够结合这两个极端的教师就是幸福的教师,凡是够得到这种教师的孩子就是幸福的孩子。”[2]p232(2)通过讲故事促动儿童的心灵。教师关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童年、自己旅游、自己敬爱的作家和敬爱的英雄的故事,对儿童的心灵具有强大的鼓动力,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自身榜样对学生的影响作用,并用作教育和说服学生的一种手段,灵活自如地加以利用。(3)教师要采用适当的教育方法。只有方法运用得当,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德育的关键在于激发幼儿自身的学习动力和欲望,让幼儿主动学习和掌握“德”,无论使用哪一种方法,都应立足于尊重并凸显幼儿的主体地位 [5]。“从道德上讲,任何德育原则都要求社会本身尊重个人的自律和自由,一般地说,道德要求社会公正地对待个人,并且不要忘记,道德的产生是有助于个人的好的生活,而不是对个人进行不必要的干预。道德是为了个人而产生,但不能说人是为了体现道德而生存 [6] 。”
参考文献:
[1]刘颖.论夸美纽斯在教育史上的理论贡献[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9月.第28卷第9期
[2] 夸美纽斯著,任钟印译. 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3] 夸美纽斯著,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 李社教.论捷克夸美纽斯的道德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40(4)
[5] 刘霞.我国幼儿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2001,3
[6] 威廉•K•弗兰克纳著,黄伟和等译:《善的求索———道德哲学导论》[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p247
[7]杨汉麟,周采.外国幼儿教育史[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
一、夸美纽斯的生平及思想基础 夸美纽斯生活的时代是捷克民族遭受政治和宗教压迫的时代。11世纪,捷克成为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它给捷克民族带来了苦难的生活。宗教改革时期,作为新教的“捷克兄弟会”由于反对天主教和德国的统治,又长期受到迫害。生长在“捷克兄弟会”成员家庭的夸美纽斯,从小就感受到生活的不平等和宗教精神对他的熏陶。在兄弟会的帮助下,夸美纽斯接受了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1614年,他担任一所中学的校长,开始研究教育改革的问题。1618-1648年,欧洲爆发了30年战争,捷克丧失了独立地位。1628年,夸美纽斯随“捷克兄弟会”成员被迫迁往波兰,从此终身流亡国外。在波兰时,夸美纽斯开始教育理论的创作,他先后撰写了《语言和科学人门》(1631年)、《母育学校》(1632年)、《大教学论》(1632年)、《泛智的先声》(1637-1639)等重要著作。其中《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该书的主要目的之一是要“探索并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是一种可以使教师教得少,而学生学得多的方法”[1]。书中还广泛论述了教育和教学的许多问题。以后,夸美纽斯主要从事泛智教育的研究。他先后去过英国、瑞典、匈牙利、荷兰等国,宣传泛智教育思想,创办泛智学校,帮助这些国家进行教育改革。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强调,人类的本性是善良的,只要发展人的智力,给人以广泛的知识,就可以使个人和社会得到良好的发展。因此,应使每个人都能尽自己的能力学习和积累所有的知识,国家应为每个人设立适合他们发展需要的学校。从1657年起,夸美纽斯陆续出版了自己的《教育论著全集》。1670年,他在荷兰去世。夸美纽斯的一生,处于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宗教矛盾激烈斗争的时代,作为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他的思想反映了时代的特征。在政治观上,夸美纽斯痛恨天主教和封建制度的专制统治,忧虑国家的灾难和人民的疾苦,但他又幻想通过普及知识来进行社会的变革,改变人民的处境。在自然观上,他虽然信奉上帝创世说,但受时代的影响,他又重视大自然的存在及其威力,也重视人的积极创造力。在社会观上,夸美纽斯虽然认为现世生活是为来世生活做准备的,事物的和谐秩序是由上帝安排好的,但他肯定现世的生活,强调要延长人的生命,尊重事物发展的秩序。在认识论上,夸美纽斯虽然没有摆脱宗教神学的影响,但他坚信人有通过外物获得感性认识的能力。他强调,感觉是一切知识的源泉,自然和物质是研究的对象。在研究方法论上,夸美纽斯吸收了近代自然科学方法论的研究成果,并用此来认识和解释人和教育的系统,但他在研究中又往往把人和教育看成一部机器,带有机械唯物论的特征。总之,夸美纽斯的思想反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和思考,充满了新与旧的矛盾,这些都对他的教育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论教育的作用和目的 受人文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教育对于社会改良的作用,认为,“教会与国家的改良在于青年得到合适的教导”[2]。他希望通过教育改变社会道德普遍堕落的现象,从而减少黑暗与倾轧,得到光明与和平。他一生致力于泛智教育,就是要创办学校,普及知识,扫除愚昧和无知,使国家和民族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夸美纽斯也十分重视人的地位和发展。他在《大教学论》的第一章中就指出,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的,认为人具有生长和发展的机能,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潜在的发展。因而,教育上不必拿什么东西给一个人,只需把他原有的、潜在的东西显露出来,并注意每个个别的因素就够了。夸美纽斯关于人的发展和教育的观点是一种内发论的教育思想。它强调人的发展动力来自于内部,反对外部的、强制的教育,这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中人文主义者所强调的思想是一致的。既然人的发展是一种内在的发展,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人的内在本性,那么这种教育是一种什么样的教育呢?夸美纽斯肯定教育的作用,他认为,假如要去形成一个人,那便由教育去
形成。在他看来,由于上帝在人心中播下了三颗种子:知识、德行、虔信,只有通过教育才能发展它们。这种教育应当是一种合适的教育,这种合适的教育就是使不同的人受到不同的教育,最后达到相同的结果,使聪明的人更聪明,使愚蠢的人去掉愚蠢。因此,他要求教师对儿童的发展要抱有信心,不要轻易把儿童视为难于教育而放弃自己应有的努力。作为一个具有强烈的宗教意识,又受进步思想深刻影响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论述现世生活和来世生活关系的问题上,也阐述了具有近代意义的教育目的论。夸美纽斯认为,人生的终极目标是超于现世的人生,达到未来的永生,现世的人生是永生的一种准备。但做好这种准备必须获得知识、德行与虔信,即必须通过现世的教育来完成。因此,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现世的人生服务,培养具备完全知识、完美德行和坚定信仰的人。在这里,夸美纽斯把现世的人生看成是向永生过渡的准备,这是他的思想的消极方面,但他更重视的是现世人生。在《大教学论》第15章中,他在论述生命的基础时,要求人们要注重生命的自然需要,反对把生命浪费在没有价值的事情上,要过好现世的生活。这为他关注现实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三、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根本性的指导原则。这个原则的提出,是他把文艺复兴以来“引证自然”的思想在教育全面运用的结果。在他看来,自然界中存在着一种起支配作用的普遍法则,他称其为“秩序”或“事物的灵魂”。他把人也看做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人的发展以及对人进行教育的活动也应服从这一法则。“教育适应自然”思想的提出也与夸美纽斯对教育现实的认识和思考有关。他尖锐地批评了旧学校的种种弊端,指出当时学校的教育工作不符合事物的自然秩序,以致使“学校变成儿童恐怖的场所,变成了他们才智的屠宰场”①。他提出,“学校改良的基础应是一切事物里恰切的秩序”,“教导的恰切秩序应当从自然中借来。”教育只有模仿自然,便会同自然的运行一样容易。在夸美纽斯看来,“教育适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教育要适应大自然的发展法则。他认为大自然的法则是教育的正确法则。在《大教学论》的第16-18章中,他先后提出了29条自然法则来论证教与学的一般要求、教与学的便利性原则和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等。在论证中,他总是先提出一条自然法则,接着举出一些鸟类和植物生长的例子来说明这项法则,然后指出人类活动应加以模仿,最后推论出与其相适应的教育法则。例如,他提出“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的法则后,列举鸟类在适宜的春天孵化小鸟,园丁也选择合适的季节进行种植等事例后,指出,适应自然的教育应从人类的春天——儿童时期开始,一天之中,早晨最适宜学习。二是指教育要适应儿童个体的自然发展,即适应儿童的天性、年龄特征。他说:“我们的格言应当是,凡事都要跟随自然的领导,要去观察能力发展的次第,要使我们的方法依据这种顺序的原则。”①他还说,“自始至终,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已有的知识,循序渐进地教导”,教师的任务在于认识和保护儿童的天性,反对强制性的教育观念和做法。总之,夸美纽斯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是他对自然、社会和教育进行一定认识的结果,其中许多思想是具有合理性的。例如,教学科目的排列应适应学生的年龄,教学内容的讲授应与学生的心理相适应,学校的设置要满足不同儿童的学习需要等等。当然,他在论证中也有拟人化和简单化的现象,如“自然遵守合适的时机”,“自然不性急,它只慢慢地前进”等。而当运用自然原因不能说明问题时,他又陷入了神创自然的困境,认为在一切事物里面发生作用的都是上帝。夸美纽斯利用自然论证教育,同时又赋予自然以神启的色彩,这是他神学世界观的必然局限。不过,与前人不同的,他的宗教观保护他的自然观,他的自然观又保护他的教育观,使其教育观带有神圣不可侵犯的色彩,从而为他公开引证自然,全面阐述教育创造了条件。因此,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与其说是他引证自然的结果,不如说是他借用自然论证的方式,阐述教育经验的结果。
四、“泛管教育”论和学校教育体系 在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中,“泛智教育”是其重要的内容。夸美纽斯在教育活动中十分重视对“泛智论”的研究,在他看来,学校教育的基本功能应当给人以广泛的知识教育。教育应当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为了宣传和落实“泛智教育”思想,他写下了《泛智的先声》(1637-1639),并在匈
牙利创办了“泛智学校”,制订了详细的计划。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成为他的学校体系思想的基础。从教育适应自然和“泛智教育”的思想出发,夸美纽斯论述了学校教育的体系和普及教育的思想。他认为,人受教育的最好时期是从出生到成年(0-24岁)这一阶段。他把这一时期按照人的发展顺序划分为4段,每段6年,分别设立相应的学校。从出生到6岁是婴儿期,儿童在“母亲的膝前”——母育学校接受家庭教育,培养儿童的外部感觉。从6岁到12岁为儿童期,在每一村落设立国语学校,使儿童接受初等教育,培养儿童的内部感觉(包括想象力和记忆力等)。从12岁到18岁为少年期,在每一城市设立一所拉丁语学校,对儿童进行中等教育,培养儿童的理解力和判断力。从18岁到24岁为青年期,在每一王国或省设立一所大学,对青年进行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协调性和意志力。夸美纽斯首次提出的这种前后衔接、统一的学校教育体系,打破了封建教育的等级制限制,阐明了人的发展有序性和学校系统化的思想,这对近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夸美纽斯十分重视通过设置学校开展普及教育工作。他说:“青年人应当受到共同的教育,所以学校是必须的。”针对当时封建社会等级教育只注重富人子弟,而穷人子弟很少上学的现状,他提出:“所有城镇乡村的男孩和女孩,不论贫富和贵贱,都应该进学校”。同时,他还强调,也应当将初等教育普及到手工业者、农民、脚夫和妇女,使广大劳动人民有一定的受教育权。针对实施中等教育的拉丁语学校,夸美纽斯也提出。“拉丁语学校也不应当限定只有富人、贵族和官吏的子弟才能人学”。夸美纽斯关于普及教育和扩大教育对象的主张,尽管在当时不可能实现,但反映了他对民主和平等理想的追求。在论述学校体系和普及教育中,夸美纽斯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他认为家庭教育是儿童发展的重要教育阶段。他要求父母要亲自抚养子女,使儿童的生活充满快乐。他说,“一种愉快的心情,就是一半的健康”。应使儿童从小就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在小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对所有的儿童进行共同的教育,防止过早的、人为的分化。何时,他要求所有的儿童都要先学国语,为以后学习拉丁语打下基础。在中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广泛地学习语言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在大学教育阶段,他主张要让学生广泛地阅读原著,利用讨论、听讲、辩论来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大学生应是一个具有百科全书式知识的人。
五、教学论 教学论是夸美纽斯教育思想的核心,也是他对近代教学理论的重要贡献。在他看来,教学论就是阐明“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教学论应该研究如何节省教与学的时间和精力;如何使教师可以少教,而学生可以多学;如何使教学变得容易、彻底、愉快和有效等问题。正是从这个思想出发,夸美纽斯提出了有关教学原则、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过程和教育用书等一系列主张,形成了夸美纽斯教学理论的丰富内容。
(一)教学原则 夸美纽斯在教学实践中深深感到,经院主义的教学原则只强调教学的强制性和繁琐性,把许多无用的东西灌输给学生,把一年能学完的内容拖至5年甚至10年更长的时间,把艰深的内容让年幼的儿童来学习,这是一种脱离实际、残害儿童的教学。他主张教学要遵循自然的法则,从直观、容易、彻底、有效上下功夫。(1)直观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因此,教学要为儿童提供感知事物的条件,并在尽可能的范围内使一切事物都放在儿童的感官面前。他还强调要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作用,如果有一件东西能同时在几个感官上留下印象,就应当用几种感官去接触。从直观性原则出发,他认为,教室内要布满图画,教科书中要有插图,教学要从观察实物开始。如不能进行直接观察,可利用图像或模型代替。(2)循序渐进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序的,因而教学活动也应按一定顺序进行。他主张,在教学上,要合理地安排教学科目的顺序,使每一学科的内容都仔细分成阶段,先学的为后学的扫清道路。在知识的安排上,要由近及远、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同时也要适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反对强制性教学。(3)彻底巩固性原则。夸美纽斯认为,传授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运用,因而,学了知识没有巩固下来是不能发展儿童的智慧的。他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讲清事物的原因和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掌握知识。同时,也要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加以练习和运用。此外,夸美纽斯还论述了主动性、自觉性、量力性和因材施教等教学原则,丰富了人类对教育和教学的认识。
(二)学年制和班级教学组织形式 夸美纽斯认为旧教育的学校工作是十分松散的,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无序性,同时,旧教育的教学组织形式也是一种保守的、有限的个别教学。因此,应当改革这种旧教育的落后形式,建立新的学校管理和教学的组织形式。(1)学年制。夸美纽斯提出学校工作应实行学年制,各校应在一年的同一时间开学,同时放假。每年招生一次,秋季开学。同时,学校工作应按年、按月、按日、按时计划好,使学校的全部工作有序和充实。(2)班级教学组织形式。针对个别教学低效的弊端,夸美纽斯主张实行班级集体教学。就是把学生由个人编成小组,再由小组组成班级,由一位教师面向全体学生集体授课。为了组织好教学,夸美纽斯主张将一个班的学生分成许多个十人小组,每组由一名优秀学生做“十人长”,协助教师进行教学。他认为这样一个教师同时可以教几百个学生。夸美纽斯认为集体教学还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帮助和竞争,对学生的发展是有利的。
夸美纽斯作为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是人类教育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他于1632年写成《大教学论》一书,该书全面论述了人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及作用、学制、教学法、学校管理等内容,将教育学从哲学、心理学等学科体系中独立出来,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该书也直接奠定了夸美纽斯本人“教育学之父”的称号。他本人提出了很多教育观点和理论,此处我们将其有代表性的观点总结如下。
第一,夸美纽斯强调教育的自然性,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家长和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相符合的学科,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
其次,关于“泛智教育”。夸美纽斯认为我们应该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要求让一切儿童,不分贫富、贵贱、男女、不管住在城市或乡村,都能在国语学校里,接受共同的初等教育。
第三,夸美纽斯还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而在此之前,西欧各国仍普遍沿用历来采用的个别教学制,但这种形式存在面对对象少、教学过于随意等弊端。而夸美纽斯认为,班级授课制则能从根本上杜绝这些弊端,他指出班级授课制从教师来说,工作可以减轻,一个教师可以教导一百个学生,所费的劳力是和教几个学生一样小。而从学生来说,没有一个学生会被忽视,学生们会比以前更受关注,对于一个学生所说的话便会对于全体学生同等地有利,学生中不同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和加强学生对于教材的熟悉程度。
第四,在教学中,夸美纽斯提倡直观性教学原则,夸美纽斯指出凡是需要知道的事物,都要通过事物本身来进行教学,因为知识的开端永远是从感官得来的,感官是记忆最可信托的仆役。除了直观性原则外,夸美纽斯还提倡巩固性原则,认为只顾传授知识而不注意巩固,就等于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
最后,夸美纽斯还曾高度赞扬过教师这个职业,夸美纽斯认为太阳底下再也没有比教师更光辉的职业了。而夸美纽斯的一生也都奉献给了这份他认为最光辉的职业,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和主张,为近代教育理论奠定了基础,是无可争议的“教育学之父”。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2.简述《学记》中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2)设计了从基层到中央的完整的教育体制,提出了严密的师导和考试制度。(3)主张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藏息相辅。
(4)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5)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
3.论述 20世纪后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哪些新的特点。(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6)教育全球化(7)教育信息化(8)教育具有科学性
4、简述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c 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与手段 d 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 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b 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
5、论述教育要适应人的发展的哪些规律?(1)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
(3)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4)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5)教育还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6、简述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7、简述我国美育德基本任务。
(1)初步具有广泛的兴趣和健康的爱美情趣。(2)培养审美能力。
8、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4)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12、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2)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3)发扬教育民主(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13、教师六个主要的职业角色
(1)学着和学习者(2)知识传授者(3)示范者(4)管理者(5)朋友(6)研究者
14、简述泰勒的课程设计模式(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15、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4)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16.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缺点(1)教师为了维持良好的教学秩序必须加强对教学过程的控制,这势必影响到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2)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3)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地造成了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消极等待的性格
17、简述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18、论述教学评价的功能和意义
(1)诊断教学问题(2)提供反馈信息(3)调控教学方向(4)检验教学效果
意义在于促进教育目的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把竞争机制引入教学领域,有效地调动教学各方面的积极性,有助于改进教学管理。
19、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哪些基本规律(1)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0、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年龄特征
21、简述德育的基本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4)劳动教育(5)自觉纪律教育(6)民主与法制教育(7)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8)道德教育
24、论述德育的任务
(1)培养青少年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2)引导学生逐步树立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具有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品质和违纪观念及养成文明行为习惯(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25、简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26、当前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哪些(1)班主任对班级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2)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28、简述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班主任肩负着全面管理班级的职责,是学校教育的中坚力量。班主任的素质直接决定班级的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班级全体成员的整体水平,从而决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因此,班主任的素质极为关键。
(1)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2)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3)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29、如何培养一个良好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2)确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30、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是学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骨干力量。
32、课外、校外教育的组织形式包括:a 群众性活动b小组活动 c个别活动
33、简述如何加强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之间的联系(1)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校外教育组织(2)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经常性联系
36、谈谈教师应该具备哪些素养
(1)首先要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素养,包括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2)应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包括政治理论素养,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3)应具备一定的能力素养,包括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以及自我控制和反思能力
(4)拥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健康,包括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及健康的人格。
37、简述教学方法选择的基本依据
(1)教学任务(2)教学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征
38、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1)历史研究法(2)个案研究法(3)行动研究法(4)质的研究法(5)调查研究法(6)实验研究法
39、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 孟子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 奥地利)威尔逊 格赛尔
(2)外铄论 荀子 洛克“白板说” 华生(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3)共同作用论 2.40.、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1)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 B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C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2)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A 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B 人对环境的反应时能动的(3)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4)个体主观能动性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内在动力 心理学部分
41、简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一般把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方面。2.心理过程包括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感过程(情绪和情感)和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包括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和世界观)和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和气质)两方面
42、简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 1.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
2.反对内省,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43、论述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44、简述引起和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 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 2.喝了组织活动 3.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45、简述创造想象产生的条件
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
46、试述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47、论述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形象力的途径 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地幻想
48、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
2)制定周密的观察计划3)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4)学会作观察记录5)观察后的归纳总结 3.49、如何提高学生的记忆效果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快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50、试述教师应该如何提高教材直观,促进直观教学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51、联系实际说说如何有效合理的安排组织复习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和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想结合
53、简述意志的特征
1)意志行动是人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 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
3)克服内部和外部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4)意志行动是以随意动作为基础
54、简述情绪的功能
1)信号功能2)调节功能3)感染功能
55、论述培养学生良好意志品质的方法
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 3)依据学生意志品质上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 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
56、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情绪调节和控制能力 1)首先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学生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 3)督促学生锻炼身体;培养学生的幽默感 4)培养学生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
57、简要说明能力、才能和天才的关系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保证活动任务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它是保证活动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才能
3)如果一个人的各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和结合,能创造性地完成某一领域的多种活动任务,通常称为天才,天才是高度发展的才能
58、简述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照其出现的先后以及强弱程度分为高低不同的七个层次
2)这个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是: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前四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为成长需要
59、论述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 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
3)家庭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 60、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1、影响个体智力发展的因素
1)遗传与营养2)产前环境与早期经验 3)教育与教学4)社会实践5)主观努力 62、简要说明影响服从的因素 1)命令者的权威性
2)服从者的道德水平和人格特征3)情境压力 63、简要说明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2)权宜从众3)不从众 教育心理学部分
66、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3)不平衡性4)差异性 67、简述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生理自我在3岁左右基本成熟,3岁后进入社会自我阶段,至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68、试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1)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一种构建的过程,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2)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并将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成人)。69、简述加涅的学习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的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70、简述布鲁纳的认知发展学习理论
学习观: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学习分为知识的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教学观: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71、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实践的启示。
1)基本观点:建构主义者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学习观、学生观和知识观。a.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 b.在学生观上,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c.在知识观上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对教育实践的启示: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以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获得新意义,修正或补充其已有的概念。还要结合学习材料的内容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认知活动,生成新的能力和技巧。72、简述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
1)学习的实质是在一定的情境和反应之间建立联结,无需中介作用,公式S-R 2)情境与反应的联结是通过尝试-错误学习的过程建立的,学习遵循准备率、练习律和效果律
3)练习本身并不促进学习,只有在个体了解练习结果的情况下,练习才会起作用。73、简述问题解决的特点
1)目的性2)认知性3)序列性 74、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问题情境2)定势与功能固着3)个体已有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情绪与动机等。75.简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习迁移的方法
1)主要教学材料和内容的编排2)改进教材呈现方式
3)提高知识的概括化水平4)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5)加强教学方法的选择,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6)改进对学生的评价 76、简述学习策略训练遵循的原则
主体性、内化性、特定性、生成性、有效监控、个人效能感等原则 77、简述精加工策略的具体方法 记忆术、记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运用背景知识并联系客观实际等 78、简述如何在教学中组织学生练习
1)明确练习的目的和要求,增强学习动机
2)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和知识3)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先简后繁 4)正确掌握练习速度,保证练习质量
5)适当安排练习次数和时间6)练习方法多样化7)及时反馈练习结果 79、结合实例分析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机会4)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80、试论述科尔伯格的遗传发展阶段论
科尔伯格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并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
1)前习俗水平,包括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和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 2)习俗水平,包括好孩子的道德定性阶段和维护权威与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包括社会契约道德的定向阶段和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81、简述学习动机的培养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4)训练归因 5)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赏,有效运用表扬 82、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学习材料之间的共同要素或相似性 2)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
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4)学习的定势和态度5)认知结构的特点6)学习策略的水平83、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3)开设培养创造性地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84、简述课堂管理的功能
1)维持功能2)促进功能3)发展功能 85、简述课堂问题行为的应对
1)运用积极地言语和非言语手段调控2)合理运用惩罚3)进行心理疏导 86、简述对班级非正式群体的管理 1)摸清非正式群体的性质
2)对积极地非正式群体给予鼓励和帮助
3)对消极的非正式群体给予恰当的引导和干预 87、简述课堂纪律的类型
1)教师促成的纪律2)集体促成的纪律3)自我促成的纪律4)任务促成的纪律 88、论述如何维持课堂纪律 1)建立积极。有效地课堂规则
2)合理组织课堂教学,维持学生的主要和学习兴趣 3)做好课堂监控4)培养学生的自律品质 89、简述影响课堂管理的因素
1)教师的领导风格2)班级规模3)班级性质4)对教师的期望 96,、什么是反思性教学
反思性教学指教师着眼于自己教学过程来分析自己,从而作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观察水平促进能力发展的手段。教育政策法规部分 4.新课程改革部分
103、我国现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是我国第八次课程改革 104、简述新课程改革的根本任务 1)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2)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3)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105、简述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106、简述新课程中教师的角色
1)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5.2)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6.4)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107、简述教师在新课程中教学行为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108、简述新课程下的学生观(答题时只答123点即可)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a.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c.学生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
a.学生是完整的人b.每个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学生与成人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学生是客观存在的人b.学生是学习的主体c.学生是责权主体
109、简述合作学习方式的意义
1)合作学习能够激发创造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技能。
2)合作学习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凝聚人心,增进认识与理解
3)合作学习能够促使学生不断反省,不断提高
110、简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方法 1)坚持知行统一
2)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3)努力做到“慎独” 4)学习先进人物
111、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要求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朗格朗提出)
112、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功能
1)对教师工作的促进功能(动力、调节、评价功能)2)对教育对象的教育功能 3)对社会文明的示范功能4)对教师修养的引导功能 113、简述说课与上课的关系
1)说课与上课是两种不同的活动过程,它们有着本质区别 2)要求不同:上课主要解决教什么,怎样教的问题;而说课不仅要解决教什么,还要解答“为什么这样教”
3)对象不同:教师上课的对象是学生,而教师说课的对象是具有一定教学经验的同行和领导。由于对象不同,说课比上课更具有灵活性,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不受教学进度的影响,不会干扰正常的教学秩序,同时说课也不受教材、年级、人数的限制,大可到区域、学校,小可到教研组,备课组。114、课堂导入的类型
1)直接导入2)温故导入3)直观导入4)问题导入5)实例导入6)情境导入 115、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 1)合理地设计问题 2)面向全体学生
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 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 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一、夸美纽斯的人本主义观
夸美纽斯继承了古希腊以来的人文主义教育家的思想, 并且反思了中世纪对人的本质的扭曲, 他继承和批判的基础之上, 结合当时的教育现实形成了自己的人本主义思想。夸美纽斯认为人是小宇宙, 他认为构成今生与来世基础的三种品质: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自然存在人自身。他说:“人是自然合于领悟事实, 合于按照道德律去生存, 尤其是合于爱上帝的, 这三种原则的根柢坚牢地种植在他身上, 如同树根深植在树下的土内一样”[1]。他认为人有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他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 可以获得一切知识。“对于一个人, 我们可以说, 不管他因犯了罪恶以致损坏得多么厉害, 靠着上帝的仁慈, 利用某些方法他是仍旧可以恢复和谐的。我们也一样, 我们是上帝的天国所拔掉的树木, 但是根柢仍在, 一旦上帝的仁慈给了它们以雨露和阳光, 它们就仍可以再生”[2]。他把其人本主义思想反映到教育上, 提出了教育目的、适应自然、教学方法等理论, 对我国现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教育目的――培养人的博学、德行、虔信
夸美纽斯教育目的论是基于对人的假设的基础上提出的。夸美纽斯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深刻影响, 在《大教学论》第一章便提出了“人是造物中最崇高、最完善、最美好”[3]的主张。他在多处强调人是上帝完善的创造物, 是上帝的爱物和形象。他说“人在有形的造物之中要成为:理性的动物;一切造物的主宰和造物主的形象和爱物”[4]。他认为人自身潜藏着一切大宇宙中的因素, 把来到世上的人的心理比作植物或树木的种子, 人生来就具有博学、德行和虔信的种子, 他们发展的好坏就在于教育。这种观点折射出了人具有自我发展的能动性。他还相信人有求知欲望的天赋和认识能力。他说“人心也与眼睛不会看饱似的, 它渴求事物, 永远热衷于注意一切事物, 取得一切知识, 简直是攫取一切知识, 它不会感到厌倦, 只要它不被过多的事物塞饱, 只要事物是一件一件地按着合适的次第给它去观察的就行”[5]。正是他对人的高度赞扬, 在此基础上引申出了他的教育目的。他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追求学问、德行和虔信, 我们就相应地向我们的终极目标前进, 这三者无疑是我们生活的要点”[6]。
综上所述, 在夸美纽斯看来, 人是神圣的、自由的、积极、有崇高价值的理性动物或造物, 人具有内在发展和自我实现的愿望和能力, 只要给以正确的教育就可以是人达到博学、德行、虔信的教育目的。显然, 他对人的地位、价值和意义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三、适应自然――顺从儿童的本性
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教育活动要遵循自然的、普遍的“秩序”和规律。他说:“秩序是一切事物教给人们的教学艺术的主导原则, 这里应当、并且只能以自然的作用为借鉴的”。[7]他还主张像自然遵守合适时机一样, 人类教育要从儿童时期开始, 不同时期学习不同的内容。二是教育要根据儿童的自然天性和儿童的年龄特征进行。他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但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法则, 各级学校要按学生的年龄及其已有知识,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夸美纽斯强调教学要符合学生的天然倾向和兴趣爱好, 学校家长教师都应该让学生自己或帮助学生选择与他兴趣, 天然倾向相符合的学科, 使其智力得到顺利的发展。他认为没有一个人的智性低到不能施教的地步, 即使是智性低的又倔强不易驾驭的学生教师也不应该放弃, 而更应该帮其改变倔强的性格。
这些反映出夸美纽斯的人本主义思想, 体现了他真正对人的关注, 教育为了人, 正是基于他对儿童的天性和兴趣的关注, 不放弃任何一个儿童的的人本思想, 他还提出教育的具体教学方法。
四、教学方法――激发儿童的兴趣和欲望
夸美纽斯的教学方法是在他的教学原则的指导下提出的, 他主张的教学应是通过感官来进行的, 使儿童主动、自觉地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夸美纽斯说:“把容易、彻底和迅速结合在一起的教学便是正确的教学”[8]。他还提出了许多使教学变得容易、彻底和迅速的方法。首先, 教师应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使用直观教学。他说:“知识的开端必须永远必须来自感官, 所以, 智慧的开端当然不仅在于学习事物的名目, 而在于真正知觉事物本身, 要到事物被感官领会到了的时候, 文字才可以实现他的功用, 给他以进一步的解释。”[9]其次, 教学应首先激起学生的注意和求知欲望。夸美纽斯认为使学生发生兴趣除了来自自然, 我们还应用心使方法合口味, 务使一切事物, 无论如何正经, 都可以亲切地、诱人地放到他们跟前。其次应注重复习和加强记忆, 不能使学生负担过重。他说:“一切事物都必须按照适当的顺序去教授, 一次不可能教一件以上。”[10]
夸美纽斯这种注重儿童年龄的思想既是教育适应自然原则在具体实践中的体现, 也是人本教育的本质要求。
五、夸美纽斯人本主义教育的现代意义
当今,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提倡教育要以人为本, 充分体现教育为了人的本质, 怎样践行教育以人为本是我们长期思考的问题。重新解读夸美纽斯, 他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夸美纽斯教育思想中体现出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引发了我们对教育与人的关系的重新思考。“人是教育的主体, 从某种意义上研究教育必须先研究人, 研究好了人就研究好了教育”[11]。反思我国当今的教育, 虽然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发展, 但我们有多少教育工作者真正能践行这样过的目的。许多教育实践者在高考这个指挥棒指导下, 不需要明白人是什么, 这种“不需要”是因为在面对高考激烈的竞争, 教学不得不围绕考试转, 与学生的人格健康、兴趣的培养、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没有丝毫的关系。这样的教学就偏离了我们教育的目的, 与以人为本的思想相背离。这就需要我们重新思考教育与人的关系。总而言之, 教育是培养人的, 人的问题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必须善导人生, 善导人的生活。夸美纽斯注重对儿童兴趣的激发, 潜能的发掘, 为我们当今的兴趣教育提供了依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最重要的内动力。要激发儿童学习的兴趣, 就要先让他们有学习的需要, 要懂得用需要来激发兴趣。如果教育能激发学生的高级需要 (如亲情、沟通、成就) , 学生学习就会具有持久性。因此, 好的教学方法就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引发他们的需要, 进而根据他们的需要给以激励。
人的教育是当今教育的主题, 应当受到全社会的关注。在我们大力倡导以人为本的今天, 重新解读夸美纽斯的教育思想对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使教育真正做到一切为了人, 为了一切人, 为了人的一切。
摘要:夸美纽斯是17世纪捷克伟大教育理论家, 被誉为现代教育之父。他的许多主张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的教育目的论、自然适应原则、教育方法中无处不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他的人本主义思想对我国现代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启迪作用。
关键词:夸美纽斯,人本主义,适应自然原则
参考文献
[1][2][3][4][5][6][7][8][9][10]夸美纽斯著 (傅任敢译) .大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4, 21, 15, 24, 28, 30, 25, 109, 155, 165, 162.
关键词:夸美纽斯 教材观 语文教材编写 启示
扬·阿姆斯·夸美纽斯Comenius,Johann Amos是捷克伟大教育改革家和教育理论家。他在《大教学论》中提出了许多关于教材编写的真知灼见,这些见解对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具有借鉴意义。
一、夸美纽斯的教材观
1.教材是现世生活的反映。夸美纽斯虽然认为现世的教育是为来生能够步入天堂做准备,但是他的目光却始终着眼于如何在现世获得更好的教育。“来世和永生只是理论上的虚悬一格,落脚点已转移到现世生活”[1]。学校的教育必须是“真实的、充分的、鲜明而牢固的”[2],“所教和所学的科目必须对生活有用”[3]。他认为教材内容的选择应该贴近儿童实际生活,一切能够进入儿童感官世界的作品都可以作为素材。在《世界图解》里,全然不见上帝的影子,取而代之的是“世间一切主要事物乃至生活行为”。[4]
2.教材内容的安排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儿童的学习心理是从低层次逐渐向高层次方向发展的。因此,教材内容的编排要遵循儿童的学习规律,保证教材内容的难易程度始终与儿童的理解力相挂钩,“使学生首先学会与他的理解能力最接近的,然后是中等近的,然后是较远的,最后是最远的”。[5]夸美纽斯认为教材内容的编写应尽量从学生最熟悉的教材入手,首先调动儿童的感觉器官,“智慧的开端存在于对事物本身的真正知觉中”。[6]只有对事物有所知觉才能进而理解事物。
3.教材编写要便于学生自学。夸美纽斯认为教材所包含的内容是丰富多样的,如何从丰富多样的内容中归纳出简洁的知识纲要是教材编写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每一所学校都要编写出这一类教科书即应为一切教学科目编写出完善、彻底和准确的纲要”[7],简单而完整的纲要代表着整册教材的知识精华,学生在拥有整体的知识框架基础上能够明确学习目标,抓住教材内容的重点,“使他们在必要时能够不需要教师的帮助自己进行学习”[8]。
4.教材版面设计要留有空白。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到:“较好的教科书分成章、节、段,在边缘和行与行之间留有空白。”[9]这里的“空白”便是为师生的教学互动留下思考的空间。教材体现的是编写者的意图,而教师是将“教”材转化为“学”材的关键人物,这一转化过程必然包含了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及学生自身对教材的独特感受,教材的空白设计正是为师生对教材的思考留出了空隙。
二、对中小学语文教材编写的启示
1.教材选文要凸显实用性
课文部分是教材的主体部分,占的篇幅最多,“课文的质量往往决定着一套教材的质量”[10]。语文学科是一门关于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的基础性决定了选文内容的实用性。所谓“实用”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选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二是指选文内容能为学生提供言语实践机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因为“一个人倘若缺乏听说读写的基本能力,恐怕表达自己的基本要求都会有困难,又怎能与人正常交往?更遑论胜任工作了”。[11]夸美纽斯认为,“好教材就是值得知道的东西。”[12]这里“值得知道的东西”正是指“凭借课文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现实的生活……提高学生认识人类社会生活的能力”。[13]因此,选文的实用性在于提供贴合实际生活的课文来锻炼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我国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是按人文主题组元的,入选的范文都要服务于所属单元的人文话题,那么,学生在接受人文熏陶的同时能否从文本学习中获得言语能力的训练,这是我们教材编写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2.练习设计应体现阶梯性
课后习题作为教学的突破点,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课堂教学的目标与重难点。好的课后习题设计不仅能够完整地呈现学习目标即“学什么”,重要的是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即“怎么学”。因此,习题的设计要具有阶梯性,由小到大,由浅到深。笔者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课文《春》的课后练习为例:
(1)仿照下面的示例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感情基调,读准语气。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哪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的语句,品味语言的妙处。
(4)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和“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将春天比做别的什么呢?
上述例子中,第1题是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全文,第2题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谈谈自己的看法,第3、4题是对全文中个别语句的理解。
正如前面谈到,科学合理的课后习题设置应该能反映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按照学习顺序应该是词句——段落——篇章。而《春》的习题设计却是将词句的理解放在了篇章理解之后,笔者认为更好的做法可以从考查学生对语句的理解入手,“一章以一句贯”,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再把握文章基调并有感情的朗读全文,最后可以借助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谈谈自己的看法,从而达到“以读促说”的目的。笔者特意从法国语文教材中摘取了一段课后习题设计(课文略)[14]:
(1)谁是远征的领头人?
(2)本课文提到兔子有两种跑动方式,请你描述一下。
(3)为什么兔子容易疲劳?
(4)进入树林以后,它们有什么感觉?
(5)小核桃(兔子名)的什么主意让伙伴们又有了勇气?
五个问题层层深入,首先是最简单也是学生最易理解的问题“课文描写的是谁”,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是在为后面做铺垫,接着提到了兔子的生活习性即“跑动方式”及“疲劳的原因”,最后点明了兔子在遇到险境时因其自身的习性而做出的选择。这种习题设计按照学生阅读文本的顺序逐层展开,使学生通过做习题而一步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最终完成学习目标。
3.助读系统应具有指导性
教材助读系统是指为了帮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提高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课前提示、课文插图、课后注释及附录等。助读系统作为教材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它是学生与本文进行良好沟通的重要桥梁。以现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为例,教材中的单元提示为学生阅读定下了感情基调,选文的附录部分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比如朱自清的《春》、老舍《济南的冬天》两篇经典散文在附录部分分别出现了关于比喻、比拟两种修辞手法的讲解与举例,完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再如宗璞《紫藤萝瀑布》的附录部分也添加了有关宗璞的其他文章,拓宽了学生的文学视野。当然,也有不足之处,每篇课文的内容提示更倾向于对文本的整体感受,而缺少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点。如莫怀戚《散步》的提示:“这个故事,是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孝敬‘慈爱观念的形象诠释。”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细细品味,在你的脑海里会浮现济南的冬天的情景,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爱山水、爱生活的情怀。”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没有没过类似经历?这‘悬崖上的一课或许会对你有所启发。”可以看出,这些内容提示侧重于学生的整体感知,而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少之又少。
4.教材结构应讲求科学性
a.注重单元之间的逻辑性。夸美纽斯认为知识是相互联系的,后学的要以先学的为基础,“后面的学习不是介绍新的教材,而只是孩子们已经掌握的知识成分的扩展”[15]。正如“叶子、花、果实从树上的蓓蕾中产出,而在来年又长出新的蓓蕾、新的嫩枝,从中长出叶子、花、果实。”[16]语文教材的编写也要注意课文之间知识点的联系,及单元之间话题的延续性。就我国现行的语文教材而言,每一话题组元看似是一个整体,但是,前后单元之间在知识的习得、话题的讨论上却没有多大联系,因而,每个单元的学习是孤立的,学生的学习经验是零散的、混杂的。学生的各种学习经验没有按照逻辑关系组织起来,获得的知识难免是片面的、暂时性的,无法生长和持久。
b.构建整体的知识框架。如前所述,从丰富多样的课文内容中归纳出简单清楚的知识纲要是教材必不可少的部分。“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17]反观我们的语文教材,给人最大的印象就是由一篇篇课文组成,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要待教师讲解课文之时方能有所了解,而在教师讲课之前,学生是茫然的。这种茫然来源于对教材整体知识结构的“无知”。那么如何从“无知”变为“有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学生要大致了解教材的整体知识框架。特级教师魏书生曾进行了构建“语文知识树”的探索,即在学习任何一册语文教材之前先要熟悉全部语文教材的知识要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避免学习上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我们在教材编写时是否也可以列出必要的知识纲要,使学生能够在了解整体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朝着明确的目标前进呢?
c.版面设计要留有空白。教学过程是“教”材向“学”材的转化过程,只有教师在真正理解教材的基础上准确无误的向学生传达了编写者的意图,而学生能够结合自身的感受恰如其分地理解文本,这样的转化过程才能说是真正完成。因此,在教科书的页面设计上必须能够体现出师生各自对文本的理解。这需要在课文的旁边留出足够的空间供学生阅读时做批注、写感想,在选文的最后可以留出一栏作为“教学札记”,以便教师在备课或结课时将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写入其中。教材的空白化无非是为文本、教师与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平台。
注释:
[1]任宝祥等译,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简介)》,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7页。
[2][3][4]任宝祥等译,任钟印选编:《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87页,第87页,第88页。
[5][6][7][8][9][12][15][16]任钟印译,[捷]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法解析》,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125页,第168页,第158页,第158页,第265页,第308页,第113页,第137页。
[10]谢利民,钱扑主编:《中小学教材比较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01页。
[11]刘光成:《语文课应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中学语文教学,2015年,第3期,第11页。
[13][14]江苏母语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当代外国语文课程教材评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4页,第306页。
[17]王乃森,徐林祥编:《顾黄初语文教育思想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261页。
【夸美纽斯之先进教育管理思想】推荐阅读:
先进个人思想工作总结07-28
先进积极入党分子思想汇报10-07
文化站站长宣传思想先进个人事迹06-26
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典型汇报材料07-09
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事迹11-11
学习杨善洲先进事迹思想汇报06-04
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黎明同志先进材料09-12
学习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思想汇报09-15
在优秀员先进事迹报告会上的讲话思想宣传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