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鸭蛋》学案
1理清文章思路:
2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3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4小小的鸭蛋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这种热爱和自豪之情你是从哪些句子中读出来的?
6既然家乡的鸭蛋这么有名,我为什么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还不大高兴呢?
7文章写的是高邮咸鸭蛋,最后却说到了苏北名菜及北京的咸鸭蛋,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汪曾祺用他特有的平淡而有味的语言, 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家乡江苏高邮地区丰富的端午风俗, 并且通过家乡特产——高邮咸蛋的精细介绍, 表现他对童年生活的怀想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文章善于在平实的生活中发现诗意的美, 而且灌注了作者的深情, 蕴藏着作者独特的人生体验, 写得趣味盎然。不仅让读者品尝到鸭蛋的原汁美味, 还能品读出鸭蛋的味外之味——民俗风味、生活趣味、思乡情味和语言韵味。
一、品鸭蛋之原汁美味
“不识高邮人, 先识高邮蛋。”高邮鸭蛋以其独特的口味、多样的吃法、良好的口碑和悠久的历史被人们所熟识。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质细油多, 因为“筷子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苏北有一道名菜, 叫做‘朱砂豆腐’, 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吃法多样, 因为“可以带壳切开吃”, “可以用筷子挖着吃”, “可以和豆腐炒着吃”。
“高邮咸蛋的蛋黄是通红的。”蛋白“鲜、细、嫩”, 蛋黄“红、沙、油”, 最特别的是多为双黄蛋——声名远扬, 因为“我在苏南、浙江, 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 回答之后,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高邮鸭蛋是“老品牌”、“老字号”——历史悠久, 因为清代诗人、诗论家袁枚就曾在他的《随园食单·小菜单》里提到“高邮腌蛋”。袁枚写随园食单中的腌蛋一节距离现在少说也有200年了。
如此特别的鸭蛋:质细油多, 吃法多样, 一蛋双黄, 红白相间, 珠联璧合, 看着就令人垂涎欲滴!何况名声远扬, 历史悠久, 难怪汪老会对它难以忘怀。感谢散文大师汪曾祺, 是他通过作品让我们品尝到高邮鸭蛋的原汁美味。
著名作家贾平凹在一首记游诗中这样评价汪曾祺:“汪是一文狐, 修炼成老精。”汪老作为一代文狐, 以超脱的平常心态描写出闲情逸致来, 内涵看似单一, 其实常有味外之味。
二、品鸭蛋之民俗风味
民俗风味表现在对高邮独特端午风俗的描写。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 全国各地的端午风俗差不多。主要是吃粽子、赛龙舟来纪念屈原, 有的地方还有系百索子、插杨柳、戴香包等习俗, 用来驱虫和祈求吉祥平安。作者家乡的端午风俗有何独特之处呢?
作者先介绍家乡端午节的风俗: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系百索子、做香角子等, 这是全国各地差不多的风俗, 但放黄烟子、吃十二红、挂鸭蛋络子, 却是作者家乡特有的风俗。
越是有特色的风俗, 就越能体现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越需要浓墨重彩地描绘。“端午节的午饭要吃‘十二红’, 就是十二道红颜色的菜。十二红里我只记得有炒红苋菜、油爆虾、咸鸭蛋, 其余的都记不清, 数不出了。也许十二红只是一个名目, 不一定真凑足十二样。不过午饭的菜都是红的, 这一点是我没有记错的, 而且, 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为什么要吃“十二红”呢?吃十二红代表着老百姓祈求吉祥平安的心愿。因为红是红火的意思, 老百姓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越过越红火。咸鸭蛋越红, 就越能成为十二红, 越能代表老百姓希望过上红红火火生活的美好心愿。十二红把咸鸭蛋与高邮紧紧的连在一起。
作者怀揣一颗童心介绍家乡过端午节时的各种别具一格的民俗活动, 使人顿觉仿佛有酒香扑面而来, 这由高邮湖水发酵而成的民俗美酒的醇香令人心醉神驰, 回味无穷。鸭蛋是高邮的特产, 也是高邮的招牌, 更是高邮的文化, 小小的鸭蛋寄寓着高邮的内涵和品质。原来一枚小小的鸭蛋居然包含着这么浓郁的民俗风情, 我们品到的不仅是作者家乡的民俗风味, 还从平淡语言中读到了一件件童年趣事和一颗思乡之心。
三、品鸭蛋之生活趣味
王安忆说:“汪老的文章最好读, 他已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最好读往往最不易读, 犹如武侠的最高境界, 看似无招, 实为至招。”文品如人品, 在《端午的鸭蛋》一文中, 汪老抛下身份, 丢掉架子, 完全以孩童的视角写家乡的有关鸭蛋的生活趣事, 热切、痴心, 仿佛一切都是美的, 都是有趣的。
打, 打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 (手巧之极, 宠爱之极) 。”
挑, 挑鸭蛋。“端午一早 (心情之急) , 鸭蛋煮熟了 (勤劳之极) , 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 (郑重之极) ,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 (自信之极) !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 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 有的秀气 (慎重之极) 。”
挂, 挂襟上。“挑好了, 装在络子里, 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 (心爱之极) 。”
吃, 吃白嘴。“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 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 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 吃了。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 (美味之极) 。”
玩, 玩萤火。“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 不把蛋壳碰破 (小心之极) 。蛋黄蛋白吃光了, 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 晚上捉了萤火虫来, 装在蛋壳里, 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里一闪一闪地亮, 好看极了 (有趣之极) !”
高邮孩子的心中, 鸭蛋不仅只是果腹、解馋的食品, 还是他们的玩具、饰品和伙伴, 是他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东西, 于是, 端午的鸭蛋自然充满了童年生活趣味, 成为汪老特别的回忆, 成了他记忆中一块乐土, 成为他创作的动力源泉。
四、品鸭蛋之思乡情味
本文以端午的民俗、人情、活动为主线, 以故乡的咸鸭蛋为情感载体, 说不尽道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深情。
“端午节, 我们那里盛行孩子挂‘鸭蛋络子’。头一天, 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从这我们读到了姑姑、姐姐对侄子、弟弟的疼爱。“城隍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 他每年端午节前就派小道士送符来, 还有两把小纸扇。”虽是寄名的干爹, 他对我的关爱很深厚, 每年都坚持不懈地在端午节前派小道士送符来, 确实很难能可贵。作为道士, 他当然也会给其他孩子送去, 送符的目的只有一个:避邪。“苋菜、虾、鸭蛋, 一定是有的。这三样, 在我的家乡, 都不贵, 多数人家是吃得起的。”这样没有贫富差别, 人人都能过节, 都能去五毒和祈求吉祥平安。家乡处处充满人情味, 人情就是这么简单却很温暖。
“有一个风俗不知别处有不:放黄烟子”, “所以我们那里的孩子都会写草书的‘一笔虎’”, “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 “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 “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 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色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其实“放黄烟子”的民俗不见得有多高雅, 而“咸鸭蛋”再怎么好吃也就是个咸鸭蛋!只是作者心中藏着一个大大的故乡, 这些民俗活动就有了特别的记忆, 这枚咸鸭蛋就有了特别的味道, 形成了特有的故乡情结, 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深深的思乡情味。
五、品鸭蛋之语言韵味
汪老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 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有淡淡的幽默。凭着对事物的独到领悟和审美发现, 从小的视角切入, 写凡人小事, 记乡情民俗, 谈花鸟虫鱼, 即兴偶感, 娓娓道来, 于不经心、不刻意中设传神妙笔, 成就了当代小品文的经典和高峰。他说:“我是希望把散文写得平淡一点, 自然一点, 家常一点。”
1. 淡而有味
“汪曾祺的‘淡’, 欣赏起来是‘浓’。这‘浓’又不是到了嘴里化不开。好比‘茶道’, 第一道爽口, 第二道出味儿, 第三道透通……那‘淡’是‘方法’, 那‘浓’是‘真意’。” (林斤澜语) 笔者认为, 汪老“淡而有味”的语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淡淡的书卷味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多矣”, 有文言文的书卷味道, 一种骄傲的语气——自己是高邮人, 足以成为评价鸭蛋优劣的权威人士了;若改成“吃的鸭蛋很多”, 则韵味全无。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 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 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典雅的文言词语与质朴的口语相映成趣, 雅俗共赏, 增添了书卷韵味。
(2) 淡淡的情味
“筷子头一扎下去, 吱——红油就冒出来了。”——形象的语言生动写出了家乡咸鸭蛋的美味可口, 让人垂涎欲滴。用一个“吱”字就能写出事物的特色神韵, 有情有趣, 如闻其声, 如观其状, 如闻其香, 蠢蠢欲吃之感跃然纸上, 既写出了鸭蛋的特点“油多”“美味”, 同时还把儿童吃蛋时的动感与快感的体验所带来的乐趣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可谓一词绘声。
“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肃然”形象地描绘出对方知道家乡后的敬佩、羡慕神态, 调侃之中能看出作者的得意自豪以及对家乡的满腔深情, 可谓一词传情。
“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 是不大高兴的, 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就”——有些嗔怒, 也有淡淡的幽默。实际上作者认为高邮不仅出鸭蛋, 还有那么多心灵手巧、勤劳能干的高邮百姓, 自豪和赞美之情油然而生, 可谓一词道破心理。
(3) 淡淡的趣味
“端午一早, 鸭蛋煮熟了, 由孩子去挑一个, 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干脆利落的一个“有”, 石破天惊的一个“!”, 让人不由想起童年的种种趣事, 王安忆评价此句:“以稚童的语气呼之欲出, 真是世故到了天真的地步。”
2.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
“平常食用, 一般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端午的鸭蛋, 新腌不久, 只有一点点淡淡的咸味, 白嘴吃也可以。”方言即乡音, 作者在他的文章中总是夹杂着些许乡音, 信口而出, 自然而然, 让人倍感亲切, 这是他作品的风格之一, 也是他思念家乡的一种表现。
3. 淡淡的幽默
“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 蛋黄是浅黄的, 这叫什么咸鸭蛋呢!”——反问语气, 言过其实的评价, 通过对比表现出作者看不上其他地方的鸭蛋, 只钟情于家乡鸭蛋, 淡淡的幽默里饱含浓浓的深情啊。
“我走的地方不少, 所食鸭蛋多矣, 但和我的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 他乡咸鸭蛋, 我实在瞧不上。”——“所食鸭蛋多矣”带有文言性质, 增强幽默意味。以他乡比故乡, 褒贬之情十分突出。“曾经沧海难为水”典型的“大词小用”, 一般用在爱情这一人生重大问题或重大的场面上。鸭蛋既非他所爱的人, 又非大场面, 只为爱鸭蛋, 只为爱家乡。小题大做, 大词小用, 很有幽默感, 又富有情趣、文味。
【关键词】端午节;鸭蛋;感悟;品味;多元解读;传统节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汪曾祺散文《端午的鸭蛋》十分典型地体现了其散文“小叙事”的特点。所写内容虽然简单,但作者灌注深情,在简简单单的鸭蛋中发现到诗意的美,品味到日常生活的动人底蕴。文章信笔写来,从容闲适;文笔自然生动,语言平实有味。教学思路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
一、创设情境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悠然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粽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让学生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以此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
再由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到底是哪里的蛋呢?引出课文《高邮的鸭蛋》。 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语言品尝
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教学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 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是:导读—品读—悟读—拓展。教会学生从句子的修辞、作者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知道如何去品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去体味好词佳句、语言特色,力求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老师再用多样的语言精心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反复的揣摩、分析。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段课堂时间让学生回归课本,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进行拓展延伸,先说说我们毕节在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让学生大胆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四动”能力
课堂上我创设了“虚拟情境”这个环节。第一个“虚拟情境”: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假如你是高邮市的市长,如何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假如你是高邮的一位厨师,如何给旅游的客人介绍鸭蛋的吃法;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孩子,如何向游客兜售“鸭蛋络 子”……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第二个“虚拟情境”:“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感,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
在学生活跃之时,我又提出为什么题目不叫端午的风俗而叫端午的鸭蛋呢?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共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这一端午风俗。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重点分析了文中“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背后作者的感情,文中什么样的鸭蛋是好?为什么端午节要精心挑选鸭蛋?鸭蛋为什么要放到络子里?姑姑或姐姐为小孩编络子表现出了什么感情?络子寄托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时学生展示自己亲自做的鸭蛋络子或收集到的端午的物品,并畅所欲言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习作《生活的滋味,始于……》。
四、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上网下载汪曾祺的作品:《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个理解。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不要让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是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尊重学习主体个性差异的需要,也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纯真,感悟能力无限灵敏延展。
作者简介:付楠,女,1968年生,职称:中学语文一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专注于初中语文作文和阅读的探讨。
导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情感2.诵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了解端午风俗,感受鸭蛋包含的文化意味和民俗风情,提倡珍惜传统文化,激发民族自豪感。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文学习。
大家知道我们中国的三大传统佳节吗?(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是合家团圆,普天同庆;中秋是吃饼赏月,千里婵娟;那端午节呢?请大家说说自己记忆中的端午节。(学生或谈风俗或说感受)
今天,我们就随作家汪曾祺一起去江苏高邮,不但看看那儿的端午风俗,还要尝尝他们端午的鸭蛋。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㈠ 请同学们自由快速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㈡ 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门楣()苋菜()籍贯(j)硝药()腌腊()络子()大襟()车胤()2.说一说下列词语的意思。门楣: 莫名其妙: 籍贯: 城隍: 肃然:
曾经沧海难为水: 与有荣焉: 囊萤映雪:
㈢ 再读课文,用勾画圈点的方式思考:(先独立思考,再邻座二人讨论,然后全班交流)1.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 明确:
2.作者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点? 明确:
3.作者笔下的端午的鸭蛋有哪些情趣? 明确:
用心爱心
㈣ 在上述三个问题的解答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
三、师生共同品读课文
1.让学生从课文的三个层次中任选一层,先同桌二人练读,再自主全班示范朗读。师生共同评点,并交流阅读感受。
如:
2.教师先肯定学生们的感受,并介绍汪曾祺的创作特点:
3.师生合作探究,理解课文。
①思考: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为什么要先写端午节的风俗?
②思考: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为何引用袁枚的《腌蛋》、否定北京的鸭蛋?
③思考:端午的鸭蛋着重写鸭蛋络子、吃鸭蛋、玩蛋壳,为什么写这些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
四、课堂小结:《‘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文章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文章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专心
五、当堂检测
3.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①一尺来长的黄色、蓝色的纸条,上面用朱笔画些莫明其妙的道道。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②每逢有人问起我的藉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
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③用酒或的雄黄在孩子的额头上画一个王字。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④城皇庙的老道士还是我的寄名干爹。____________改____________ 4.本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__,江苏高邮人。全文隐隐贯穿着这样一条思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章流露出____________。
5.修改下列病句,每句只改一处。
①卫生保洁工作做得好不好,是一个班优良班风的体现。
②这个文化站由于多次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少年,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③通过看这部电影,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④会议通过并讨论了他的建议。
6.仿照例句,再写出三个你对“语文”理解的比喻句。例句:语文是滋味甘醇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
仿句: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语文是____________,让人____________。
二、阅读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一)①A.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B.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
用心爱心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
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②C.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7.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内容。第①段: 第②段:
8.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9.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体现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C处:
10.“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一句中,“吱”字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11.袁枚是____________代诗人、诗论家,文中引用他的文章说明了什么?
12.文段的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怎样的思想感情?
13.从语段的语言运用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17.端午的鸭蛋
授课时间:
****年**月**日知识与能力:
.体会语言上的特色,品味其中韵味和情致。
2.理解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
以赏析及讨论的方式,激发学生对民族深厚文化的热爱,从而品味的韵味和情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理解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的情感,激发培养学生对故乡的热爱。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加强朗读,感受的情趣。
2.欣赏作品深厚的文化意蕴和永恒的美学价值。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门楣
苋菜
籍贯
硝药腌腊
络子
大襟
车胤
2.解释下列词语。
门楣:门框上的横木。
籍贯:祖居或个人出生的地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城隍:迷信传说中指主管某个城的神。
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
曾经沧海难为水:经历过沧海,对别处的水就难以看上眼了。
与有荣焉:因而也感到荣幸。
囊萤映雪:囊萤和映雪分别指晋朝车胤和孙康利用萤火虫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读书的故事。
二、导人
五月初五端午节,系百索子,做香角子,各种风俗带给人多少乐趣。单是一个小小的咸鸭蛋,就有说不完的美妙之处。倘若没有一种故乡情结,没有一颗超然自在的心,谁能从平淡的生活中咂摸出如许滋味?
作者简介: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早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历任中学教师、北京市文联干部、《北京文艺》编辑、北京京剧院编剧。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发表小说《受戒》、《大淖记事》。著有散文集《汪曾祺自选集》。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思路:
第一部分,对家乡端午节风俗的描写,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时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怀念。
第二部分,描述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
第三部分,写孩子们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鸭蛋。
四、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部分。
提问:作者家乡的端午节有哪些风俗?这与写高邮鸭蛋有何联系?
学生复述端午节的风俗。
明确:
作者先介绍端午节的一般习俗:①系百索子②做香角子③贴五毒④贴符⑤喝雄黄酒。
而后又详细介绍了家乡特有的风俗:“放黄烟子”、吃“十二红”,进而引出家乡的特产——高邮鸭蛋和“挂鸭蛋络子”的习俗。
学习第二部分。
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
提问:家乡高邮鸭蛋有何特点?作者着重写了哪些内容?在写法上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家乡最有名的是咸鸭蛋,尤其是双黄鸭蛋,因此作者对此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述。
第二自然段开头,作者采用连环承接的方式,说明家乡盛产咸鸭蛋。接着用“肃然起敬”和“特别标明”两个短语,说明家乡咸鸭蛋的出名。
高邮鸭蛋多出双黄鸭蛋,作者在这里采用对比的方法,说明家乡双黄鸭蛋“多”。
“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这里用多重转折方法说明家乡双黄蛋的“奇”。
第二自然段最后作者采用多层转折、层层铺垫的手法,说明家乡鸭蛋的“好”。
第三自然段具体点明高邮咸蛋的口味特点,结合自己生活经历表现作者独特的生活感受。
五、小结
介绍高邮鸭蛋,写得有声有色,跌宕起伏,对家乡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听写词语,学生互评。
二、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学生阅读课文最后三段。
提问:这部分写了什么内容?你是如何理解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这部分作者介绍了“挂鸭蛋络子”的习俗,具体写了做鸭蛋络子的鸭蛋的挑选到孩子们的吃法,吃完后的用途等等。作者将现在的成人立场和在故乡时的少年人的视角交织在一起,以童趣写出了对家乡的依恋和热爱。
课文结尾,作者写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主要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正体现了汪曾祺闲适自由的风格。
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联系,不求统一答案。
三、朗读课文.感受作品情趣
汪曾祺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曾经谈到自己在语言上的追求: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
本文的语言魅力主要*反复朗读才能体会得出。有些语段还应指导学生读出语气语调、读出韵味。通过朗读,感受本文的情趣。
提问:朗读第二、三段,画出你喜欢的句子,仔细体会本文语言上的特点。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师生可以一同谈谈自己对某一语句的感受、体会。要使学生认识到。好的语言不一定是华美的词藻和整齐的句式,看似平淡的语句同样有韵味有情致。语言生动、口语化,又从容舒缓,富有韵味,写尽了作者对穷家乡、名鸭蛋的感情,也使他笔下的故乡往事更有魅力。
四、拓展训练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端午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端午节的习俗,如:吃粽子、赛龙舟等。.
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端午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
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沈从文(端午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鼓励学生关心、参与有益的民俗活动。
五、小结
《端午的鸭蛋》一文,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成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的魅力所在。读来从容闲淡,大有月下听长者谈古论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间,流露出的是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于自然而然中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处,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结构的严谨,但在随意之中也体现了构思的严谨与和谐。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说端午-------介绍端午的种种风俗
说鸭蛋-------写家乡鸭蛋的名声、特点
端午的鸭蛋---生活情趣,人生意味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
1、合作探究,深入文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感情。
2、品味语言,体会作者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教学方法】导入——阅读——品评——拓展
【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诗激趣、导入
下面我给大家一首诗
屈子冤魂终古在,
楚乡遗俗至今留。
江亭暇日堪高会,
醉讽离骚不解愁。
---边贡
1.请你们猜猜这首诗写的是哪一节日?来历如何?
明:端午节,屈子即屈原,遗俗指的是端午节
2.问:你明白端午节有哪些风俗吗?在你的记忆当中,端午有什么让你回味无穷的东西吗?(挂艾草,插菖蒲,喝雄黄酒,吃棕子,吃蛋……),出示端午习俗图片。
3.很好,我们这天来学习的一篇回忆性文章也是关于端午的。这篇文章是汪曾祺先生写自己过端午的一片回忆性的散文。
二、走近作者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作家。文风闲适自由,平淡而有味,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有淡淡的幽默。代表作有小说《受戒》《大淖nào记事》散文集《蒲桥集》等。
三、字词积累
四、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2、合作探究,深入理解文章的资料以及作者的感情。
3、品味语言,体会本文的语言特色。
4、了解中华传统节日,提倡保护传统文化。
五、整体感知
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资料?分别用小标题概括。
六、合作探究
1、文章开头介绍了端午节的哪些习俗?作用是什么
2.家乡的鸭蛋到底好在哪里有什么特点
以“这是的鸭蛋,因为(找出文中相关的语句”为句式说一段话。
示例:
这是与众不同的鸭蛋,因为“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能够成批输出。”
名声远播居然让苏南,浙江的人因此对你肃然起敬。
与众不同居然能够成批成批输出双黄鸭蛋
令人惊喜切开之后,圆圆的两个黄,竟然如此让人惊喜不已。”
历史悠久(“老品牌”、“老字号”)连200多年前的《随园食单·小菜单》就有了记载
质细而油多居然让人如此让人垂涎欲滴。
吃法多样除了“能够带壳切开吃”“能够用筷子挖着吃”“竟然能够和豆腐炒着吃
色彩鲜艳蛋壳是淡青色的,蛋白是白色的,蛋黄是红色的。
小结:家乡的鸭蛋是与众不同的,声名远播的,历史悠久的,吃法多样的,美味可口的,色彩鲜艳的……一提起家乡的鸭蛋,作者就用那平淡自然而又韵味十足的语言诉说内心的赞美和自豪。这种赞美,这种自豪都缘于作者那浓浓的思乡之情,缘于那深深的故乡情结吧。
拟写广告词
示例:“天上月亮太阳,高邮鸭蛋双黄”,请你也为高邮鸭蛋拟写一则广告。
3、写端午节的鸭蛋时写了哪些日常生活小事?
挑鸭蛋——装鸭蛋——挂鸭蛋——吃鸭蛋——玩鸭蛋
4、文章结尾为什么要要引用囊萤映雪的故事,是否离题太远?
5、你认为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
七、品味语言
找出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并说说喜爱的理由。
本文的语言特色
1、口语色彩浓厚
2、古汉语的点缀使文章多了书卷气,增添了典雅之美
3、善于运用语言“造型”
4、淡淡的幽默
八、课文小结
这篇民俗散文,以闲适自由,平淡有味的语言介绍了家乡高邮的端午风俗,表现了作者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九、拓展延伸
你明白这些传统节日吗?我们该如何对待它们?
保护传统节日,珍视传统文化!
十、布置作业
用你的笔,把你家乡的风俗文化赞扬一番,写出自豪感,语言生动传神,有文化气息。
【板书设计】
一、创设情境
“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蘸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悠然又闻艾叶香,把酒共饮情更长,香粽传递世间情,雄黄浅尝保吉祥”,由一首清新明快、朗朗上口、贴近文意的民俗儿歌导入,让学生在童真的快乐中走进课堂,以此奠定了此课活泼温暖的气氛和基调。
再由诗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见云”自然引出“曾经鸭蛋难为蛋”到底是哪里的蛋呢?引出课文《高邮的鸭蛋》。我国的许多传统节日、传统习俗在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已经逐日淡化,现在政府把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纳入法定假日,让学生对此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此环节让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并能联系文化背景和所学知识,对生活现象作出自己的评价,使他们对中国传统习俗、传统文化有一个理性的认识,认识到重视传统文化,珍惜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 避免一些盲目崇洋思潮的侵蚀,从而达到道德教育与审美熏陶的双重教育目的。
二、语言品尝
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平淡有味的语言 , 并且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教学目的是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学思路是:导读—品读—悟读—拓展。教会学生从句子的修辞、作者感情、表达方式等方面入手,知道如何去品读一个句子或一段话,去体味好词佳句、语言特色,力求真实地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老师再用多样的语言精心点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整堂课的高潮落在“夸鸭蛋”“品情感”上。而感悟文章情感的最好方法就是诵读,我上课时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品味,进行多样化的朗读,反复的揣摩、分析。这个设计主要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来体会,这样既调动学生自主活动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读能力。此段课堂时间让学生回归课本 , 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平凡生活中的情趣,理解传统习俗渗透的一些民族文化和乡土情结。现在再跳出课本 , 进行拓展延伸 , 先说说我们毕节在传统节日中类似这样颇具情趣的小事;让学生大胆地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讲述这些趣事,与大家一同分享节日的快乐,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在欢笑中获得知识、得到了锻炼。
三、注重课文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四动”能力
课堂上我创设了“虚拟情境”这个环节。第一个“虚拟情境”:学生分角色来表演,假如你是高邮市的市长,如何向大家推荐高邮的鸭蛋文化;假如你是高邮的一位厨师,如何给旅游的客人介绍鸭蛋的吃法;假如你是文中的一位孩子,如何向游客兜售“鸭蛋络子”……在细读文章第二部分,领略小小鸭蛋的魅力时。我设计了第二个“虚拟情境”:“假如中央电视台《乡约》节目组来到了高邮,假如你就是坐上嘉宾,你将如何夸赞家乡的鸭蛋呢?”通过活动,学生产生了强烈的体验感,促进了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并产生了丰富的联想,进而领悟和生成诸多智慧。阅读与体验的快乐在学生的心灵自然流淌,而学生热爱语文的情趣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华盛顿博物馆墙上有句格言:“听到的,过眼云烟;看到的,铭记在心;做过的,沦肌浃髓。”
在学生活跃之时,我又提出为什么题目不叫端午的风俗而叫端午的鸭蛋呢?引导学生讨论,从而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课文先写端午风俗,从各地共有的风俗写到家乡独特的风俗,写到“十二红”,写到“咸鸭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转写“端午的鸭蛋”;从写作手法上,先浓墨重彩地描绘出“端午”的气氛,就为文章主体“鸭蛋”预设了一个合理的背景,然后重点分析挂鸭蛋络子这一端午风俗。这一过程中我们师生重点分析了文中“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句话,引导学生体会挂鸭蛋络子这一风俗背后作者的感情,文中什么样的鸭蛋是好?为什么端午节要精心挑选鸭蛋?鸭蛋为什么要放到络子里?姑姑或姐姐为小孩编络子表现出了什么感情?络子寄托了什么感情?为什么要把它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时学生展示自己亲自做的鸭蛋络子或收集到的端午的物品,并畅所欲言小时候最难忘的一件事,或者一件物品,顺理成章引导学生习作《生活的滋味,始于……》。
四、拓展延伸
课后让学生上网下载汪曾祺的作品:《夏天的昆虫》《吃食的文学》和《苦瓜是瓜吗》来对比阅读,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散文特色有个理解。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去体验、领悟、感受,不要让实践活动流于形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体验感悟能力,是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尊重学习主体个性差异的需要,也是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状况,切实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从而促成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养的形成和提高。
新课改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新气象,在新课标的引领下,我在语文教学中做了许多大胆的尝试,让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语文教学的艺术多种多样,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还应做更多的探索,使语文能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法宝。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小小一篇文,暖暖一课情,个性与优质并行驰骋的语文课堂,让我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纯真,感悟能力无限灵敏延展。
摘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生动的画卷,教育的生机与活力,就在于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端午的鸭蛋》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7课
二、学习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体会作品随意自然、平淡而幽默的语言风格。
2、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研讨本文所透视出的生活情趣和人生意味。
3、学会在生活中积累素材,选取不同的视角,书写人生,享受人生。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形成发散思维,拓宽学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使之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师:我们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一年中有许多节日,请大家想一想,我们都有哪些重要的有浓厚民族特点的节日,每个节日里有哪些让你记忆很深的东西?
(学生交流:春节——吃饺子、放鞭炮、看春晚;端午节——包粽子;元宵节——闹花灯、吃元宵;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祭祖;重阳节——登高„„)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是著名作家、剧作家汪曾祺的《端午的鸭蛋》,一般的说,端午节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包粽子吃粽子,纪念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而本文却换了一个角度,写的是鸭蛋,为什么这样写?下面请大家自读课文,理解字词,并把你认为写的比较好的地方,或者你觉得有争议的地方做上记号。
(学生自读课文)
(二)自主参与,经历探究过程。
1、学生分片断朗读课文。在读中学习以下词语的写法及用法: 腌 门楣 苋菜 籍贯 城隍庙 肃然起敬 囊萤映雪
2、教师范读,提醒同学们注意文章在语言上的特色。
3、研讨课文:
师:本文题目是《端午的鸭蛋》,中心语是鸭蛋,作者是怎样引出鸭蛋的?(学生交流:
1、文章先写了家乡端午节的几种风俗习惯,由其中的“吃十二红”引出对鸭蛋的记忆。
2、端午节的七种风俗习惯是: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师:请大家根据课本,看家乡的鸭蛋有什么特色,作者是怎样描写这种特色的。
(学生交流:有正面描写——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筷子一头扎下去————吱,红油就出来了;苏北的朱砂豆腐;做鸭蛋络子;用蛋壳装萤火虫。侧面描写:“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袁枚的《腌蛋》中的描写:“以高邮为佳,颜色细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
对比的写法:高邮咸蛋的特点„„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师:有以上的分析,请大家想一下,高邮的鸭蛋有哪些总的特点呢?
(学生交流:好看、好吃、好玩。)
师:谁能说一下,本文在语言方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交流:
1、幽默诙谐:“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 北京的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3、地方特色的语气:空头、白嘴吃也可以,师:地方特色的语言、风俗习惯、服饰等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如果推而广之,就是一句在艺术上的常用语,大家谁能想起来?
(学生交流: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师:除了以上的特色以外,还有一点就是文白相杂,指的是在写作时能够把白话和文言穿插起来,达到一种境界,因为我们的文言文功底还不很深厚,我们不提倡大家使用这种写法,但是在本文,作者的语言用的十分典雅,使文章的语言更为灵活生动。
比如: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
(三)延伸探讨:
本文写的是端午的鸭蛋,而在文末却用一个段落写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这段话与课文内容无关,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有何感想?(学生自由讨论,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四)朗读品味:
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片断,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表情。
(五)写作运用:
师:请大家根据本文的写法,自由选取角度,拟出五个与本课相关联的标题。生:春节的饺子。生:元宵的灯会。生:国庆的礼花。生:国庆的菊展。„„
师:请同学们针对其中的一个标题,写一个不低于200字的片断。(教师范例:
虽然我不大喜欢吃饺子,但小时候年夜的饺子我还是蛮重视的,一到除夕,母亲总是亲手去做,从不用别人帮忙。在散乱的鞭炮声中,母亲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满足,而我,是不大关心饺子的质量的,钟情的是里面的硬币,在那个年代里,能有几毛钱是非常奢侈的事情,吃饭的时候,大人们会格外注意,把吃到的硬币悄悄的藏起来,以便再分配,而两个妹妹,必然在有收获是欢呼雀跃起来,饺子也会多吃几个。)
(学生交流自己写的片断)
师:大家分析一下,写作这样的片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学生交流:注意几点:
1、写出当时的情感氛围。
2、写出所描述之物的特点。
3、语言写出自己的风格。)
师: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单元的课文都写到了我们的民俗民风,至善至美,希望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细细体会。
四、设计说明:
1、本单元的课文都以写民俗为主,从江南到北国,地方特色很鲜明,应该说文章的可读性都是比较强的,学习起来也感兴趣,关键在于教师如何激发这种兴趣,引导他们不但喜欢读,还要读出韵味,读出内涵。
2、民俗、民风和祖国的语言息息相连,“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本文的语言平淡自然,幽默诙谐,充满机智,而且用到了一些地方方言,让人感觉地方特色浓郁,民族性更强。
3、写作的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这篇文章是无意为之而为之,从结构和写作技巧来讲都比较简单,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理解,基本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分析透彻,在探究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授课人:唐山市丰润区丰登坞镇中学
王艳光 邮编:064004 电子邮箱:wyg68wyg@126.com
汪曾祺
一、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用心品读课文,品味作者的语言风格。
3、引导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的独特语言风格,认真品读。
2、激励学生用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品读法
讨论法
延伸拓展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善于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第二。”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第二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板书课题)
二、了解作者
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作者——汪曾祺。(多媒体显示“了解作者”,请学生读)
三、走近课文
(一)读课文,正字音
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
(二)整体感知课文
1、快速的浏览课文,根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
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 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
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
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因为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希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作者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滋味才令作者如此魂牵梦萦吧。
2、高邮鸭蛋有什么特点?(鸭蛋的特点)a.名声久远,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明确;问起籍贯,上海店里,双黄鸭蛋
b.文中找找还有没有其他的特点?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质细而油多,蛋白而柔嫩
现在大家想不想知道高邮鸭蛋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多媒体显示:高邮鸭蛋)
作者对家乡的鸭蛋情有独钟,哪句看的出来?(“曾经沧海难为水”)家乡的鸭蛋,在端午佳节的时候就更是喜爱的不得了,除了吃以外,孩子们自有玩法。
请同学们在第三部分找出孩子们的趣事,字里行间又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挂鸭蛋络子,由蛋壳想到囊萤映雪的故事 明确:怀念童年
课文小结:作者对小小的鸭蛋及像挑鸭蛋这样的小事如此津津乐道,是因为在这些东西的背后本身就有着更深刻的内涵。
明确: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小结:其实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总是惊涛骇浪,也未必处处正襟危坐。只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种种快乐、悲苦、平淡以及诗意,我们才算真实地体验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在小小咸鸭蛋里尝出生活的滋味,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
四、品味语言
小小的鸭蛋充满了诗意情趣和作者的满怀深情。这就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请大家再次品读课文,勾画出你认为好的语句,并谈谈你的理由,我们期待你的精彩见解。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学生纷纷推荐自己喜欢的句子)
师:大家品析的非常好。这样的语言创作风格正是汪老先生在语言上的追求
平淡而有味
用适当的方言表现作品的地方特色(多媒体显示)
有淡淡的幽默
师:咸鸭蛋谁没吃过?可我们有谁为此写过一篇文章呢?罗丹说得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感谢汪曾祺老先生用淡而有味的语言告诉我们平凡的生活也可以很美。让 我们向他致敬。
五、拓展延伸
(一)为家乡的鸭蛋做宣传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读出汪先生的一个心愿:不仅希望高邮鸭蛋走向中国,更希望它走向世界。请大家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拟一句广告语,宣传一下高邮鸭蛋。
(学生交流,然后即兴回答)生1:高邮鸭蛋,蛋白柔嫩,质细油多 生2:高邮鸭蛋,鸭蛋中的战斗(双黄)蛋。生3: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就收高邮蛋。
师:其实,在很久以前就有人为它作了宣传,他就是袁枚。我们读读他是怎样宣传鸭蛋的。(请一位学生读引文。)作者引用袁枚的《腌蛋》、有什么好处?(生:丰富文章的内容。增添古朴之气。)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这样一个细节,请看第三段最后一句话,哪位同学能有感情地读一下?(一个女生先读,声音过于优美。又有一个男生自荐读,赢得大家的掌声。)
小结:其实,无论是端午、中秋还是春节,这些传统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是每个炎黄子孙灵魂深处的烙印。如果我们对自己的家乡、自己的民族都没有感情,终有一天我们的烙印会淡去。热爱祖国,就应该传承中华文化,不要让几千年的传统在我们手中失传。
(二)畅谈佳节
提问:说说你的家乡传统佳节的过节风俗,回忆当时的情景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可以先让学生介绍佳节的由来,接着说说自己家乡过节的习俗,学生交流之后,可以就“传统佳节”这一话题,自选角度,完成一篇作文。作业设计
1、生字词语抄写
2、研讨与练习二完成 板书设计
端午的鸭蛋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风俗
特点 感情:热爱家乡,怀念童年
【《端午的鸭蛋》学案】推荐阅读:
端午的鸭蛋07-20
端午的鸭蛋教案设计11-19
端午的鸭蛋(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01-04
筋急转弯3:鸭蛋一打有多少个?06-13
关于端午节的诗句——《端午感怀》06-09
端午节的文章故乡的端午节10-19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优秀作文:端午的喜悦10-14
端午节优秀作文:快乐的端午节09-24
幽默的端午节短信,端午节搞笑短信06-10
端午的古诗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