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推荐11篇)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1

[实验的名称;应力求简短、反映实验的核心内容/建议在一行语句之内]实验目的[实验预期达到的目标。采用掌握/会(针对技能点)、理解/了解(针对知识点)等词汇分条描述]实验类型

[在以下类型中选择一类:基本型、综合型、探究型]实验涉及的知识点和技能点

[指明实验覆盖了“教指委”制定的知识体系及实验体系中的哪些知识点和技能点;注意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正确编号(允许进行下一级的详细拓展)]实验任务

a)实验的具体内容,即实验题目的具体描述

b)具体的实验要求,包括要求达到的目标或程序设计实验要求验证的测试用例等; c)具体要提交的实验结果(可选)。实验条件[可选]

[实验的系统环境、仪器设备、需要的软件等;若对环境无特别要求,如程序设计等课程,该项可省略]实验分析[案例必须]

[该部分包含下列内容的全部或部分]:

a.问题的分析;

b.完成本实验需要补充的额外知识;

c.对实验原理或实验方案的提示;

d.对程序代码的分析或给出的流程图或伪代码;

e.实验难点、经常性错误的分析。参考方案/答案[案例必须]

[该部分包含实验的解答(步骤),如程序源代码,多媒体样例作品、实验完成后的截图等;该部分也包含一些额外指导,如视频指导的资源地址以及Step by Step的指导等]思考问题[可选]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2

计算机基础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有充分的上机操作,才能使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有利于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操作技能[1]。作为学校公共计算中心只能满足全校文、理科公共计算机课的上机实验。笔者所在的教育科学学院有6个专业,是文、理、艺兼有的非计算机专业学院。各个专业计算机课目繁多,约有21门计算机课程。每个专业要求掌握的计算机内容不同,所以首先要针对各个专业确定一个教学目标,使教学活动紧密围绕这个教学目标展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制定必须依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因人制宜”“因教制宜”是制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鉴于我院的教学对象是师范类和非师范类学生。且1300多名学生中,一半是文科生,一半是理科生。所以,我们确定了开展计算机基础教学,使文科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初步知识,理科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使用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具体地说,我们制定了三级教学目标,使文理科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系统知识。第一级:熟悉微机的构造;Win2000的基本操作方法;Word的文字处理及Excel电子表格的处理以及Pow Point电子幻灯片的制作,达到省级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考试的一级要求。第二级:提供高级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Foxpro程序设计)上机实验环境,使文科同学部分达到二级要求。理科学生基本上达到省级计算机应用知识操作二级要求。第三级:使理科学生达到省级三级、四级计算机应用要求。以适应信息社会就业需要。

2 计算机基础教学应结合教学、合理规划实验

要上好计算机基础课,必须将实验和教学紧密结合[2]。首先要合理分配教学时数,规定教学计划及实验教学大纲,按照安徽省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达到计算机应用知识和能力考试一级水平,一学年不能少于60学时,(其中上机实验为20-25学时)根据我院文理科6个专业学生实际情况,目前学时为72学时。在合理分配学时的同时,采取了上机上课各为36学时的方法,即满足了规定学时的要求,又加强了学生动手能力的锻炼。除此之外,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还会再有的放矢地增加上机时间。实践证明,这样对增强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大有好处。事实证明,实验教学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离开了实验,计算机课程就变得单调枯燥。所以,我们确定了实验教学目标,并对教学内容统一安排,进一步确定实验模式,选择实验软件,安排实验内容,制订实验步骤。

1)不断更新教学内容,紧跟科技发展步伐

随着电脑软件的不断更新,计算机实验教学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在操作系统方面,淘汰了DOS,引入了Windows XP在应用软件方面,淘汰了WPS及Basic语言,Fox Base数据库系统,引入了Office 2000以及网络基础知识、C语言程序设计及Fox Pro数据库程序设计等我院理科专业学生必须开设的课程,以便使学生尽快掌握计算机的新的应用软件、新技术、新方法。

2)根据学生特点,循序渐进地安排实验内容

我校是省属重点师范院校,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计算机领域对他们来说是全新的,因此,开始的入门实验很简单直接,使学生即有收获又有兴趣,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实验进行中对初学者首先分组熟悉计算机构造原理,了解外设、主机、键盘、驱动器等硬件概念,然后熟悉开关机,启动CAL应用软件、练习打字;然后熟悉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再熟悉Office 2000办公系统,Word文字处理、Excel表格处理、Pow Point电子幻灯、C语言、高级程序设计及Fox Pro数据库程序,这样逐步深入,让学生迅速而牢固地掌握计算机知识的技能。

3)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

要让学生从不会到会,并能独立上机,并非易事。从最初熟悉微机指法练习、操作系统的熟悉及文字表格、电子幻灯制作、网络知识到高级语言设计及数据库的建立,这个过程固然需要有验证性实验操作。但学生如果仅按讲义按部就班进行,验证结果,则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我们在计算机基础课中制定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通过网络系统,把综合性强的实验课题存入服务器中。并划分硬盘空间,学生上课可随机调出练习题,然后将实验结果通过WEBSTORE(人机交互系统)传送给实验教师。这样实验教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互动式教育能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求新立异,在教育技术学专业、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中补充加强C语言、数据库和网络课程,拓宽了学生的视野,突出了重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基础。

4)编写实验讲义,规范实验步骤,设置实验内容

在每一次实验中,首先让学生上机前了解上机目的、方法,做到有的放矢。为此我们根据不同专业的要求,编写了实验指导讲义,学生人手一本,上机前认真阅读,上机时认真练习,下机后写出实验心得(实验报告)交实验教师批阅。所以,我们批改学生实验报告后打出的成绩和学生上机考勤一并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同时也能了解学生实验中未能掌握的情况及对实验课的评价建议,以便教师进一步改进。

在安排实验内容时,要求大部分同学完成并掌握,对少数基础差的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增加其上机时间使其完成。

另外,我们还利用局域网及服务器上的人机交互系统,还在网上安装了若干应用程序,设置若干学生用户,使部分同学完成实验内容后,继续进行网络学习,掌握课堂以外的新知识。

3 加强实验室的制度建设管理

院系机房作为高校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基地,要保质保量实现实验教学目标,我们制订了一系列规章制度:

1)制订了《实验室学生守则》

规定每位同学上机必须用自已的学号密码对号上机,机房内不得喧哗,随意变动机位,必须服从管理,保证机房整洁。这些措施使学生有规可依,保证了上机程序。

2)制订了《实验室实验规程》和《实验人员岗位职责》

明确规定了实验教师的行为规范。实验教师须提前10分钟到达机房,整理好机房内务,开启服务器,做好实验准备。学生上机时,必须及时解决学习及机器故障问题。学生下机后,教师要全面检查学生用机登记表,排除机器故障,保证下一组上机正常进行,教师还要不定期全面检查机器,进行维修查杀病毒,这样减少了学生使用不当造成微机或硬盘损坏,延长了机器使用寿命[3]。

3)对学生用盘实行统一管理

我院的机房是全院6个专业学生上机的主要场所。所有学生都必须在此上机,学习相关基础课和专业课知识。如果允许学生自带软盘或U盘,极易造成机器病毒感染,造成机房网络瘫痪。开始我们不允许学生自带U盘,效果不佳,我们就在网络终端安装杀毒软件,不断升级,学生使用自带优盘时,计算机首先自动杀毒,然后再允许用,这样效果比较好。

4)用网络化管理实验室,加大机房开放力度

我们学院的2个大机房,都是由大容量服务器分别将60台微机组成局域网,建立无盘工作站,既克服了单机用于教学实验的不足,又有效防止了计算机病毒的侵扰和破坏,近几年的实验教学中没有出现网络瘫痪现象。

我们充分利用现有的实验准备,全方位加大机房开放力度,提高了机房利用率。并根据全院6个专业所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在服务器的用户卷下,分别安装各类应用软件和教学软件,不仅满足了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对不同课程上机实习和实验要求,并且方便了机房实验人员的管理和对软件的升级。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还可根据自已学习情况,自我调整,实验内容和进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 开拓视野、不断前进

实验教学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我们在完成实验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根据学生的需要,介绍一些计算机领域新技术、新成果及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等。尽量给学生多介绍一些软件及应用程序,并演示给他们看,以培养他们的兴趣,开拓他们的视野。

我院各专业均为师范类学生和非计算机专业类学生,计算机专业知识非常有限。但为学生适应社会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开放机房,尽量多为学生提供上机实践机会,巩固所学知识,努力为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龚巧华.多教学任务的计算机实验室管理新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6(9):49-51.

[2]刘泽平.院系级计算机实验室的管理[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86-87.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3

关键词:仿真技术;电工基础;电子线路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职教界日益重视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各职校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引进了一系列先进的专业实验教学设备,有效改善了专业课程教学条件,但一些学科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尤其是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

一、传统实验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存在脱节现象

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分开的教学方式,存在一些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处于分离状态,由不同的教师在不同的位置分开进行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容易导致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出现脱节状况。

(2)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师分离之后,教师在开展实验教学的时候,要将與实验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重复讲述一遍,使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教学内容出现重复现象,无法有效地将理论与实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导致实验难度增加,实验教学效果不理想。

2.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内容老套、方法单一

现阶段,教师讲解实验原理,在教学中进行操作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根据实验指导书中规定的流程完成实验,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于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的学习兴趣,没有将学生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即使学生认认真真地完成了实验,也无法使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实验内容,从而降低实验教学效果。

3.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手段滞后

一些职业院校为了解决师资力量、实验设备以及实验教师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每一个班级中的人数通常规定在45~55人之间,由于学生的人数比较多,而且每一名学生在文化素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上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如果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手段,直接将学生带到相关实验室中开展实质性的教学实验,虽然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对相关的实验内容进行了讲解、示范演示,但是还有很多学生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才能够有效地完成实验任务,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学生学习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教学改善策略

1.计算机仿真技术融入课堂教学

教师在理论教学过程中,使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生动、形象,然后让学生使用电脑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验验证,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能够加深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理解,由被动状态转换为主动状态,充分调动学生在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学习中的积极主动性。

目前,Multisim10计算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在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比较广泛;Multisim10计算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所提供的虚拟仪器设备与电子元器件同实际的仪器设备相比较,在操作方法、外形等方面十分相似,学生在仿真实验中进行反复的观察与操作,不仅能够加深对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了解与掌握相关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这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2.重视实验结构的优化,将实际实验与仿真实验结合在一起

为了改变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中老套、单一的教学方法,在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过程中,采用实际实验与仿真实验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在实验教学中应用Multisim10计算机电子仿真实验软件,具体方法是:首先,教师指导学生使用电脑进行仿真实验训练,使学生了解与掌握电路的调制、构成与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实验训练。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防止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盲目性,提升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教育工作者应当重视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方式、模式的转变,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改善电工基础与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不仅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还能够为职业院校介绍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

参考文献:

罗正勇.如何运用计算机仿真技术改善电工基础和电子线路课程实验教学[J].广西教育,2010(24).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篇4

边滩教委会

二00四年四月十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报告

自2003年9月以来,我乡九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实施了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从此我教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全面展开。我们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转发落实《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工作方案》和《青海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实验区工作评估方案》,使我乡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展开。现就课改工作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打算进行自查汇报:

一、主要做法:

1、领导重视:教委设立课改领导小组,对新课程实验专人负责。积极提供课改动态、先进经验、实验成果、信息服务和交流,对课改中的突出问题进行研究分析。教委多方筹措资金完善教学条件,2002年9月初级中学微机室建立,2003年9月给每所小学配备电脑一台、打印机一台、投影仪五台、投影片两套。极大地改善了办学条件。营造了良好的课改氛围,加强了师生的现代信息技术培训和师资培训。并将各项培训作为学校、教师的考核指标。90%的教师进行了乡、县级信息技术培训,教师任职资格合格率达到100%。

2、制度管理:我们认真贯彻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所有中小学课程,有计划的进行课改实验,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形成符合课程改革理念的评价机制。《学校量化考核表》、《中小学校长考核细则》、《中小学教师量化考核表》、《教师津贴发放办法》、《教师教学行为准则》、《课堂教学评价细则》、《教师教学常规量化细则》、《教研教改制度》等,对学校、校长、教师各项考核办法的改进和革新。加强了教师的课改新理念和自我促进感。使每位教师参与课程改革,转变观念,渗透新理念。初步形成了促进学生发展的主体互动、方式多样、过程动态、内容多元的《学生成长记录袋》,不断进行研究和改进师生的新型关系。使学生在快乐中成长。

3、注重课堂教学:①我们以《课程标准》为指导,致力于教师的行为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案改革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教育资源,成立备课小组,用电脑设计教案,实现教案共享。全体教师灵活应用教材,将教案改革推向深层,以便更多、更合理地整合、组织教学活动。②实行《课堂教学评价细则》大力倡导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式学习。给学生提供有效参与、创新的时间和空间。③推行《边滩教委中小学教师激励用语》形成了民主、平等、自由、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整个教学过程凸现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学生的阅读、调查、第二课堂得到充实。

4、加强教研教改:走进新课程,深入新课程。我们积极组织广大教师学习《课程标准》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不同层次的教学探讨、研究活动。自2004年9月实施新课程以来,邀请专家不断地进行新课程培训。11月28日至30日经县教研室引进,邀请西宁市城东区教研室主任马立谦,北大街小学、小泉小学的四名优秀讲课教师对全乡教师进行为期三天的课堂实验和新课程探究。随后,就《如何适应新课程》、《教师角色如何转换》、《教案改革中的问题》等课题展开研究和探讨。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效果明显。2004年9月开学初,教委教研组推出有效、持续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培训、研修的《边滩教委教师工作手册》,将研究计划、教研课题、研究过程、课堂实录、学生培养、教学反思、经验论文等纳入一册,作为教师工作、考核的依据。形成了有利于自我反思、同伴互助、集体研修的“以校为本”的教研活动。购买《走进新课程》VCD光盘十张,轮流在中小学校播放,探索、研究新课程的课堂结构、教学理念。各学校的教研会、探讨会、实验课、经验交流会层出不穷,教育教学模式有了极大的改观。

5、课程资源得到开发:充分利用、拓宽校内外课程资源,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正确处理国家、地方、校本的三级管理。根据当地实际,编印了《边滩教委校本课程》正在试行阶段。我们注重了学生的发展,重视学生研究性学习,积极开展综合实践课活动,第二课堂学生广泛参与,丰富多彩。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教育课开出率100%,推进了现代信息技术教育。九所小学的电脑设备和其中两所小学的远程教育网络资源,构建了我教委的教育信息化平台,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和优化。

二、存在的问题:

1、师资力量薄弱:部分教师年龄日趋老龄化,缺少必要的心理和经验准备,长期的习惯已成为自然,适应不了新课程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待于进一步培训。

2、基础设施差:部分学校校舍紧缺,教学仪器、器材缺少,给新课程的实施增添了较大的难度。

3、课堂教学有待优化:部分教师的角色转换慢,师生互动还不能密切配合,课堂活动往往相互隔离,“专讲、专听”的模式还不能改变。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有待进一步加强。

4、校本课程开发还有难度:教师在学校所处的地位较低层,了解和掌握的信息较少。工作负担重、时间少,参与课程开发实有困难。

三、今后的打算:

1、加强教师队伍的新课程培训:继续加大新课程培训力度,每年只少进行一次“走出去、请进来”活动,带领各学校的骨干教师及校长参观学习、吸取经验、研究实际,以点带面将课改工作正常有序地开展。

2、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对新课程实验加大资金投入,合理使用完善教学条件,配备必要的设备,以满足教师培训、探究和有关活动的基本需要。

3、积极支持教师参与课本开发:一线的教师不但需要各种时间、物质或组织的支持和帮助,而且需要同情和宽容。我们要强化培训,努力提高教师素质,都拥有相当的课程理论与技术之后,再“大胆”地进行课程开发。这是一个过程,不能操之过急。反之会阻碍课程的开发。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5

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 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3)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根据调研结果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由原来的“集中合班讲授+上机实践”的传统教学方式,改为由“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下,100多名学生集中在阶梯教室上理论课,再上机实践。一是人多听课效果不好;二是理论课和实践课相隔时间较长,导致学生遗忘知识点,需要在实践课上重新跟随教师学习。改为小班制“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后,一是每班人数在30-50人之间,能确保听课效果;二是由教师提出任务、带领学生分析任务、完成任务,学生跟随教师边学、边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考核方式也坚持“以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思想,重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取消了“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通过实际操作检验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实行以能力为本位的开放式、全程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即在每个教学模块结束后布置项目设计,每个项目设计包含该模块的知识点,根据每个项目设计完成的质量评价学生的平时成绩,最后综合学生期末实践操作为总成绩。

2、课程开发标准与论证

根据课程培养目标,结合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依据形成的课改方案,通过同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的专家反复论证,开发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要求、实施方案设计、课程考核评价、学习情境设计等。

3、教材开发

(1)以往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的选用

自2003年开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成为全校的公共基础课以来,先后使用了本科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材,高职高专的专用教材。这些教材的特点是理论知识详尽,但实践操作相对较少,特别是案例部分往往脱离实际,使得学生感受不到所学计算机知识与自己所学专业的关系。从2011年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启动开始,该课程选用了由本校资深教师编写的教材作为过渡,并开发了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校本教材。

(2)教材设计理念

根据该课程的培养目标,即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以及课改课程内容标准,本课程确定了以项目教学为主框架,以案例贯穿每个知识块,以结合专业特点的实际操作为主要内容的新教材结构。力求让学生能够以教材为主导,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下,快速掌握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为专业课学习和未来就业打好基础。

(3)教材的开发

2013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课程资源开发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往的课程资源就是教材及实训指导书,以往的课程资源单

一、运用简单,现已落后,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因此,课改小组在开发和整合课程资源上下了很多功夫,更新和拓宽课程内容与功能,建立了全面、综合、多变的课程资源模式。

开发的课程资源包括:教材、实训指导、电子课件、教案、习题库、案例库、网络学习系统、考试系统等。丰富的习题库和案例库可以巩固学生的知识,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

网络学习系统包括:所有教学文件和教与学的媒体、提交作业、在线交流、单元自测、等级考试自测、新技术文章等功能。网络学习系统为学生自主化、个性化和协同学习提供了平台。可以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并且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密切了生生、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另外,计算机是一门知识更新换代特别快的学科,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与时俱进,通过在网上及时更新新技术文章,以确保学生了解最新的信息,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考试系统可以根据教师预先设定的时间、分数、题型自动组卷,并且根据评分标准自动评分。

5、课程实施

依据本门课程的改革方案,我们在2011级和2012级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电子信息专业进行改革试点。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我们选择教师的标准是:应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力、项目课程和教材开发能力,必须有企业工作或锻炼的经历。

在改革试点过程中,主张“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为了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专业的计算机教学需求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意愿,努力实现“因材施教、主体参与、分层优化、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教学原则,促进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整体优化。

二、改革成效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就业能力为目的,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进行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适合学生特点、满足学生需求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自改革以来,在教学模式改革、考核模式改革等方面都得到教务处的鼎力支持,使得该课程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重新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新课程标准

通过进行了广泛的社会调研包括行业、企业专家调研和访谈,毕业学生调查、在校学生调查等,完成社会需求分析。与企业专家合作,充分发挥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完成职业分析,确定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重新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体系,确定学习领域,选取学习情景的载体,校企合作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完成学习情景设计,根据学习情景完成教学场景设计,开发了课程标准。

2、发表论文五篇

2013年在华章发表了《计算机基础课程分层教学的实验分析》,2013年在知识经济发表了《分层教学在计算机文化基础上的应用》,2013年在科技信息发表了《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2013年在长春教学学院学报发表了《计算机教学模式的改革》,2012年在 活力发表了《浅谈在课程改革中对高职人才培养与素质教育的认识》。

3、编写教材一套

2013年依据课程标准,专业教师在哈工大软件工程有限公司人员的指导下编写并出版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实训指导》教材一套。该教材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4、通过本门课程改革,申报省级科研项目一项

通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课程组全体成员在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上都有了迅速提升,于2012年4月申请了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学会“十二五”规划课题《职业院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分层教学的探索与研究》,现已结题。

5、教师、学生纷纷在各项赛事中名列前茅

学生实践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在国家比赛中频获佳奖,累计奖项有: 参加“2012年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IC3)海峡两岸赛”总决赛荣获季军奖1项;参加“2012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参加“2012年C调的华丽-H3C杯黑龙江省高职院校计算机技能大赛”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教师组个人赛二等奖1项。参加“2013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参加“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核心技能与信息素养大赛总决赛”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

三、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打算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改虽然取得了一些的成果,但并非尽善尽美,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计算机知识更新较快,新教材还没有完全跟上计算机知识的发展速度。

2、由于其他专业的知识也在不断地更新进步,如何让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与时俱进仍是一个难题。

3、由于开发的教材主要参照本校开设课程的课时设计的,是否能通用、且适用其他高职类院校还需调研。

4、学生课余自主上机学习的环境有待改善。多数大一学生没有自己的计算机,我校业余开放的机房还远不能满足学生课余时间上机,学生不能保证充足的练习时间。

5、现有好多班级是不同专业合班上课,在课改过程中,难于实施“分专业、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

6、学生学习起点差异较大。现在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由于学校、家庭及周围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中学时已经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有的甚至在小学就已经接触过计算机了。这些学生在进大学时大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水平。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些来自农村或者偏远山区的学生,进大学前根本就没有接触过计算机,没有计算机知识。这样就给“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麻烦。计算机水平较高的学生在上课时对老师讲的内容已经很熟悉或者感觉太浅显,水平较低的学生却感觉很深奥,很多内容很难理解。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现做如下打算:

1、通过参加培训、参加实践锻炼等方式,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水平,教师还可以准备大量的不断更新的教学资料,及时更新实践内容,以把最新的知识传播给学生。

2、进行及时、深入地专业调研,以便学生所学的内容与所学专业与时俱进。

3、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可以根据该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为学生提供一个如何学习该课程以及对课程中每个知识模块达到的水平要求的指导性文件,学生可以对照自己的水平情况,申请相应模块考试,免学相应模块。

4、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课程的根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成败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后续计算机相关课程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学生对学习计算机课程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日常教学中应认真研究学生心理状态,为学生提供如何学习计算机的指导意见,使学生明确学习计算机知识的目的,培养学生积极自主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让学生在“享受学习”、“快乐学习”中达到学习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6

综合设计型实践教学课题设计报告

专业班级: 城规091 学号: 200911002107 姓名: 呵呵 课题名称: 我的家乡

一、综合设计概述

本次综合设计主要是实现教学管理系统中的部分功能,掌握演示文稿的创建方法,利用PPT学习、熟练操作等功能。

二、幻灯片设计

大理古城简称叶榆,又称紫城,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天宝年间,南诏王阁逻凤筑的羊苴咩城(今城之西三塔附近),为其新都。现在的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方圆十二里,城墙高二丈五尺,厚二丈东西南北 各设一门,均有城楼,四角还有角楼。解放初,城墙均被拆毁。1982年,重修南城门,门头“大理”二字是集郭沫若书法而成。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 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2 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吸着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渐成一道别致的风景。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大理古城为人国首批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城的城区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结构,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被修复一新。

城内由南到北,一条大街横贯其中,深街幽巷,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全城清一色的清瓦屋面,鹅卵石堆砌的墙壁,显示着大理的古朴、别致。3

养花种树,已成为传统的习俗,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小不等的花园,名贵的大理山茶花、杜鹃花,争奇斗艳、傲雪开放,各种红花绿划伸出墙外,连成一条条花巷,芬芳的花香四时不绝,弥漫了全城。清洌的泉水,从苍山上流进城里,穿街绕巷,经过一家家门前,洗净污垢污染,大街小巷,叮咚的水声不绝于耳,如弹奏的三弦。“家家流水,户户养花”名不虚传。

历史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年一度民族传统盛会“三月街”,就在城西的苍山脚下举行。

云南省首批重点文物保护的“世祖皇帝平云南碑”,就耸立在三月街街场上。

在古城西北1公里处,就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理三塔,与古城西南角的弘圣寺一塔遥遥相对,为古城增添了一层灿烂的色彩。

大理景点先不急,先看一下大理火车站附近的风光。

大理火车站前:

五朵金花,大理是《五朵金花》的故乡: 很多建筑都喜欢顶个球,叫它夜明珠吧:

夜明珠上俯视:

(正前方为火车站)

大理的景点有古城,崇圣寺三塔,蝴蝶泉,洱海。

古城:

三塔

蝴蝶泉

洱海

三、演示文稿功能描述

幻灯片中包含各类文本、图片、剪贴画等,应用各种添加效果(飞入、强调、退出等)使其更生动的表现家乡的美。

四、总结和体会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7

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是近年来教育部门反复强调的一项重点工作。特别是在现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下,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向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也不断加速,计算机技术与学科知识逐步融合,因此,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这就需要大学生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应用计算机去解决实际问题,使其成为无论是生活、学习还是工作的有效工具[1]。尽管各高校办学层次不同,但是大学生计算机基本技能的培养都是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来实现,该课程的教学在各高校的本科培养计划中已成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并且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如何通过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信息素养,已成为当前我国普通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重点。

1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在高校教学中面临的现状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各办学层次高校、几乎所有专业均要开设的课程,其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视。近年来,各高校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层出不穷,授课教师积级参与该课程的教学研究,研究人数逐年增多、研究层次逐步提高、成果显著,无论是精品课程、教材还是研究论文,对于课程的有效实施都具有很强的参考价值[2]。但是,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该课程在高校教学中依然面临很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1 受众面广,师资匮乏

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于课程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部分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队伍组成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科班出身的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组成,并且以中青年为主,师资结构相对合理[3]。对于我校来说,计算机应用系共有20位教师讲授该课程,受众学生人数达5000多名,大部分教师每学期带8个班甚至12个班,学生人数与教师人数的比例严重不协调,造成教师教学工作量过大,缺少时间和精力顾及科研等其他方面的工作。

1.2 教学条件不能适应教学需求

计算机基础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对于计算机、办公自动化软件以及网络的基本操作,实践性比较强。对于那些操作性较强的内容原本应该在教学机房边讲边练习,但是由于我校实验室紧缺,设备不足,不得不采取教学和实践相分离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应用,对于课程的实施带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首先,实验安排难度大。在安排实验的过程中,很多时候教师的空余时间和学生的上课时间冲突,给教师的教学也会带来很多不便,一方面,使得教师在安排实验的时候不得不忽视授课内容与实验内容的衔接问题;另一方面,对于那些带的班级比较多的教师来说,班级上课时间不统一,造成实验安排过于分散,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

其次,实验安排的太少。计算机基础课程至少应该有一半时间在实验上,对于我校来说采取36+12的教学计划,也就是说36个学时的讲解加上12学时的实验,这个安排对于这样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来说有些不合理,缺乏大量应用和创新的机会,造成的结果就是学生往往只停留在“知道”这层教学目标上,谈不上“掌握”,更谈不上“应用”。

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目前,大部分高校采用笔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就像“纸上谈兵”,不具有合理性。对于这样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应该采用上机考试的方式,重点考核学生的操作水平,这样做才能有效地考核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以及应用情况。

2《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为了解决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的上述问题,一方面缓解教师压力,另一方面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我们必须立足于本校,从实际情况出发,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理念渗透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去。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模式,结合我校所面临的问题,搭建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平台,使学生在课余时间自由上机,教师轮流辅导,既可以缓解教师压力,又能够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原国家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中外大学校长会议上说到:“高水平实验室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场所,实验室的数量和水平是一所大学科技创新能力的基本标志。”大学计算机基础开放实验平台的建设,是教学目标、学科特点、教学规律、教学内容、师资分配等多方面因素融合的结果,对于学科发展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3《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功能模块介绍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4]。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将采用课堂和上机相结合的形式,上机为主,课堂为辅。教师在课堂上主要讲解以下几项内容:(1)开放实验平台的使用方法;(2)理论知识;(3)操作部分的重难点以及注意事项。上机部分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来实现,该平台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主要包括学习、实验、考试三个模块,旨在培养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以下简要介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的三大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

3.1 学习模块

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地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5]。

在学习模块中,主要设置以下几项内容:(1)课程学习,包含课程所涉及到的所有内容,借助超链接以文本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以及学习步调安排学习进度;(2)辅导资源,教师将与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上传至平台,包括:课件、文本、视频等多种资源,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浏览相关资源,深入并且扩展所学知识;(3)讨论交流,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在“讨论交流”专区提问,辅导教师会一一答复学生的提问,学生本人提问的答复会在自己登录之后的页面中提示;(4)作业上传,学生完成作业之后通过“作业上传”提交给系统,教师评阅之后会给出成绩和评语,同样地,学生本人的作业评阅结果会在自己登录之后的页面中有所提示。以此同时,学生用自己的账号登录之后,系统每次会记录学生本次学习的时间以及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跟踪和记录,当学生在同一页面停留时间超过30分钟,系统会自动退出。

3.2 实验模块

实验模块主要通过该平台进行课程实验,分为独立性实验和合作性实验。独立性实验要求学生根据实验大纲和特定的实验素材,按照要求独立完成;合作性实验是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完成,实验素材不限,学生可以上网搜索素材,实验小组由教师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划分,确定组长,要求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分工明确。

在实验模块中,主要设置以下几项内容:(1)实验大纲,其中包含每个实验的实验目标、实验内容、实验要求;(2)实验素材,针对独立性实验所提供的素材,一般地,独立性实验中要应用特定的素材,按照实验要求对素材进行加工;(3)作品上传,每个实验完成后,通过“作品上传”提交实验报告和作品,合作性实验还要提交小组分工表,教师评阅之后给出成绩和评语,学生本人的作品评阅结果会在自己登录之后的页面中有所提示;(4)优秀作品赏析,每次学生提交作品之后,教师将其中优秀的作品上传,供学生鉴赏并共享,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制作出更好的作品。

3.3 考试模块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形式。过程性评价根据学生课堂、上机、作业、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评的30%;总结性评价通过实验平台进行,占总评的70%。

改革以往的笔试为机试,考试分为两种题型,选择题和操作题,选择题主要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操作题则主要考察学生对于知识的应用情况,要求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考试模块中,主要设置以下几项内容:(1)考试,进行期末的总结性评价,由于考生人数比较多,考试需要分批次进行,因此,考试题目将会从题库中随机抽取,选择题直接作答,操作题需要保存到特定路径的考生文件夹,该文件夹会自动保存到考试专用的服务器中;(2)成绩查询,考试结束之后,学生可以查询自己的成绩,并且可以查看做错的题目以及其正确答案;(3)评语,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最终成绩给出评语以及学习建议。

4 结束语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许多规律并未被我们充分认识,因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继续探讨教学规律,把高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更深入、更扎实地向前推进,以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新要求。

摘要:结合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所面临的现状,特别是实验课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本校实际出发,探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建设的必要性,详细阐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开放实验平台的学习、实验、考试三大功能模块。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开放实验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编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2]赵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精品课程网站建设[J].江苏科技信息,2011,(3):30-32.

[3]练永华.试论高职院校精品课程与互动开放式网络教学平台建设[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6):158-159.

[4]何克抗,李文光.教育技术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8

【关键词】基础化学实验  教学实例  创造思维

【基金项目】新疆塔里木大学高教研究项目(TDGJ140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74-02

1.课程简介与定位

《基础化学实验》是为适应21世纪大学生的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将原来附属在各相关课程中的《普通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和《有机化学实验》从中分离出来,进行综合而开设的一门新课程。《基础化学实验》主要介绍化学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手段以及实验的操作技能。它与相关化学课程相适应,与农、林、生物各学科专业相关联,因此本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此外,学习本课程也可以让学生验证、巩固和加深课堂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为学生学好后续课程以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打下坚实基础。

2.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

2.1 课程内容安排

根据我校的实际,本课程面向本科教育,突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培养,共选择了34个实验项目,实验内容共分为四种类型:基本操作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实践教学为90个学时,授课时间分为两个学期,授课内容与理论课同步。

2.2 课程重点、难点

课程在讲授时要突出五个重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2)称量、定容、移液、滴定等定量分析基本操作技能;(3)加热、回流、蒸馏、过滤、萃取、重结晶、升华、纸色谱等物质制备、提纯、分离等操作技能;(4)电子天平、离心机、分光光度计、旋光仪、熔点仪、PH计等仪器的使用方法;(5)物质的定性检测、定量分析方法及数据处理方法。要把握两个难点:(1)实验原理及方法;(2)物质的定量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2.3 培养目标

通过学习这门课主要是让学生达到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从实验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理论课中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2)能力培养目标:训练学生正确的使用仪器、规范化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具有自我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3)素质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让学生获取环境保护的意识;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

3.课程教学设计

3.1 课程设计理念及教学方法

针对我们学校的实际情况,授课对象都是农林、食品、生物的大一的民汉新生,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尤其对于民族学生来说,大部分同学基础知识薄弱,且汉语水平较差。根据这一实情,针对不同专业学生,在遵循大纲教材的基础上,区分讲课重点、灵活安排教学内容等一系列的应对措施来设计好每一堂课。

课堂教学的设计遵循“以学生为本,坚持全面发展,能力本位”的理念,主要采用了讲授、演示及分层的教学方法,除此之外,还从实际情况出发,采用了灵活多样的其他教学方法,如探究法、个别辅导法、化学兴趣小组法、举例法等。根据所用的教学方法采用了网络、多媒体、板书及一体化的教学手段。

3.2 教学流程设计

3.2.1 教学流程图

3.2.2 实例剖析具体教学过程

下面通过实验——《茶叶中咖啡因的提取》来具体说明教学的实际过程。

引入正题之后,通过步步引导,揭示实验原理。教师通过介绍咖啡因的物理性质,由学生总结出咖啡因的提取方法:(1)根据咖啡因的溶解性能,可以采用溶剂法进行提取(如果学生已经做过油料作物中粗油脂的提取实验,可以找学生组装利用索氏提取器萃取的装置和蒸馏的装置,采用这种提问的方式可以让学生强化和巩固已有的基本操作知识); (2)根据咖啡因易升华的性质,可以采用升华的方法进行提取。然后教师通过设问:提取出来的咖啡因纯度如何?激发学生回忆已经做过的化学实验——固体有机化合物熔点的测定,使学生知道是可以通过测提纯物的熔点来鉴定其纯度。

由咖啡因的性质,确立实验方案——升华法提取咖啡因。根据所采用的实验方法,选择仪器药品,师生共同完成仪器的组装:首先将铁圈固定在铁架台上,并且调整好它和酒精灯间位置,然后在铁圈上放上一个大的蒸发皿,蒸发皿里面装入砂子,砂子里面放上装有茶叶和碳酸钙的混合粉末的小蒸发皿,这样我们就可以利用砂浴进行加热,引导学生思考——为何不直接加热而要用砂浴加热呢?学生思考回答:利用砂浴可以有效地控制温度,避免直接加热温度太高而使咖啡因熔化。加热一段时间之后准备一张滤纸,滤纸用针戳上很多的小洞,戳完之后把滤纸翻过来,使滤纸孔洞带有毛刺的那一面朝上,然后盖在蒸发皿上面,边介绍边演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把滤纸戳成孔呢?学生思考回答:加热了茶叶之后,咖啡因因升华它的蒸气要往上走,这些孔可以有利于咖啡因蒸气的向上升腾。老师接着介绍并演示,盖好滤纸后,再用漏斗覆盖,漏斗颈用棉花虚塞,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漏斗颈要用棉花虚塞呢?学生思考回答:为了防止升华的咖啡因蒸气逸散到空气中造成损失。

完成了仪器的组装之后,由老师详述具体实验步骤,并强调注意事项,最后由学生自行动手实验,实验过程中教师不断巡视,及时给学生解惑答疑。

实验结束,由学生自行总结和分析实验数据并撰写实验报告。为了进一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告诉学生工业上,咖啡因主要是通过人工合成制得的,可以采用布置课外小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行查找资料来了解相关的知识,以培养学生对化学实验的兴趣和爱好,从而培养学生的开放、发散思维能力。

4.教学小结

基础会计实验报告 篇9

一、实验目的

本实验以模拟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为基础,按照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操作训练,通过手工操作掌握会计核算的基本操作程序,以及各种凭证、帐表的填制规定和方法,把枯燥、抽象的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具体的操作。有目的地检验和复习学生所学的会计理论、方法、技能和技巧,通过实际的操作,使学生比较系统、全面地掌握工业企业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和具体方法,加强学生对会计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对会计基本技能的掌握,形象地掌握各种业务的处理及记账凭证的填写方法,掌握账簿的处理及登记方法,掌握成本核算方法,掌握各种报表的编制方法,掌握会计资料的整理归档方法,同时,在不同岗位进行不同操作,使之在实验中,培养职业道德和职业判断能力,提高职业工作能力,为今后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实验内容及过程

1、建立账簿:按照公司实际业务的需要开设帐簿,建立现金、银行存款日记帐簿、总分类帐簿、建立各项明细帐簿,根据资料录入各账簿的期初余额。在这过程中应注意:

(1)账页的正确选择;

(2)分清借贷方向,准确填写对应数字。

2、填制记账凭证:根据实验资料所给的原始凭证,填写相应的记账凭证。填写时要注意业务发生的日期,正确判断业务,准确的写出会计分录。过程中要求:(1)内容真实可靠、内容完整、填制及时、书写清楚、次序使用;(2)填写记账凭证的日期、编号、摘要;(3)正确填写账户名称并正确反映借贷方向;

3、登记明细帐,其中包括:

(1)三栏式明细账,适用于登记金额不反应数量的账户。

(2)数量金额式,适用于既需要核算金额又需要核算数量的明细科目;(3)多栏式,适用于费用、成本和收入等科目的明细核算。根据审核无误的记账凭证或原始凭证按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进行登记相应的明细账。编制科目汇总表:根据一定时期内的全部记账凭证,按科目进行归类编制的。

4、在科目汇总表中,分别计算出每一个总账科目的借方发生额合计数、贷方合计数。

5、登记总分类账:根据科目汇总表登记总帐总分类账户,并与其所属的明细分类账户应该进行平行登记。总分类账与明细分类账的平行登记要点,有依据相同、期间相同、金额相同、方向相同。

6、期末结转:在会计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期末结转,要将各项费用,按照各明细账进行登记。

编制会计报表 :最后,根据总账和明细账及资料所给的期初余额编制编制“会

7、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会计报表。利润表又称损益表,是反映企业在一定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的报表。

三、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1、刚开始时,在登帐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书写错误,常常抄错数字或借贷写反、会计分录写错,导致核算结果出错,引起不必要的麻烦。这是就需要我们细心对待每一笔账,认真做好每一个步骤的工作、填写好相关会计档案。

2、会计分录是关键所在,在编制过程中不够熟练,有出错的情况,造成了后续工作的阻碍,浪费了时间、拖缓了完成时间。以后还需要加强练习。

3、错帐时,用错帐更正法,通常有划线更正法、补充登记法、红字更正法三种,严禁填补、挖改。

四、体会

会计是一个讲求严谨性和细密性的工作,它的本性决定了从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而这些,都以法律的形式写进了一些规章制度,虽然学习会计道德和相关会计法规法律的时候就知道了这些,而当时的自己却存在更多的不以为然。实践证明,没有实际操作就没有发言权,没有经历过就不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过程中,我深刻体验到了这一点,在做账务时,一个小数点错了,可能导致你后面的全部错了,一个编号的错误,可能意味着你得从头再来。诚然,在学习的过程中,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但是如果每次我们可以从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思索得失,那对于我们职业习惯的培养、优良品格的塑造,也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对于一名会计专业的学生,更多的我们以后走上社会从事相关工作,在实验中有些错误可以犯,但将来或许一次错误之后,你就失去了再次犯错的机会。无疑,认真细致、严谨耐心,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我们应当谨记: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实验课程虽然要结束了,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的会计工作在企业的日常运转中的重要性,以及会计工作对我们会计从业人员的严格要求,培养的严谨细致精神,这些必然会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有一个很好的积淀作用。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找出自身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会计学习明确的方向和目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实验课程将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进了我们对企业实践运作情况的认识,也为我们得将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知识上,由朦朦胧胧变得比较明白;在能力上,由完全不敢动手,不会动手,到基本能动手;在情感上,由对学习会计兴趣不大甚至厌烦,到开始有了较大兴趣,有的还感到了相当的乐趣。在作风上,由以前普遍性的马虎、拖沓,变为大多数人能谨慎、主动。在相互关系上,由彼此很少交流,到能实现真正的互相帮助。在个人未来打算上,重新构思了自己的奋斗目标,普遍感到了压力,产生了动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10

课程代码: 8256065

课程类别: 通识教育 实验学时: 16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程的部分设置了8大类共11个实验,内容包括办公软件Office以及一些常用软件如Flash、Photoshop、Dreamweaver的操作实例与相关实验内容,通过指导学生实践,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应用技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实验分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两种。其中验证性实验提供了详细操作步骤,每个实验均可按步骤完成相关操作,得出实验结果;设计性实验需要根据题目要求设计完成,同时提倡创新和自我发挥,并作为实验考核成绩的重要依据。本实验课程使用自编实验指导书。

实验一: Word验证性实验1(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1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操作。(2)掌握页面设置操作。(3)掌握设置段落格式操作。

(4)掌握修改字号、字体、对齐方式操作。(5)掌握插入图片、背景操作。(6)掌握页眉页脚操作。掌握表格操作。(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在Word中创建基本文档、设置页面、设置段落格式、修改字号、字体、对齐方式、插入图片、插入背景、添加页眉页脚、设置首页不同、设置页眉边框和底纹、插入表格及表格处理等。

(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二: Word验证性实验2(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1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Word文档的基本编辑操作。(2)掌握查找和替换操作。(3)掌握设置段落格式操作。(4)掌握设置大纲级别操作。(5)掌握设置列表样式操作。(6)掌握使用格式刷操作。(7)掌握段落编号操作。(8)掌握插入分页符操作。(9)掌握表格操作。

(10)掌握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操作。(11)掌握插入特殊字符操作。

(12)掌握插入艺术字及设置艺术字位置操作。(13)掌握插入文本框操作。(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在Word中创建基本文档、查找和替换、设置段落格式、设置大纲级别、设置列表样式、使用格式刷、段落编号、插入分页符、设置单元格对齐方式、插入特殊字符、插入艺术字、插入文本框、插入表格及表格处理等。(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三: Word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类型:设计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Word文档编辑的综合应用。(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编辑一个表格式多功能的Word文档,掌握各功能的应用。可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完成基本内容,并提倡自我发挥。(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四: Excel验证性实验1(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1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创建基本文档操作。(2)掌握工作表改名操作。(3)掌握插入行和列操作。(4)掌握合并单元格操作。(5)掌握对齐方式操作。

(6)掌握调整行高和列宽操作。(7)掌握填充数据操作。(8)掌握复制单元格操作。

(9)掌握使用直接输入编辑公式操作。(10)掌握使用公式编辑栏编辑公式操作。(11)掌握绘制表格线操作。(12)掌握排序操作。(13)掌握高级筛选操作。(14)掌握插入图表操作。(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建立工作表,编辑工作表,处理数据,数据排序、数据筛选、作统计图表。(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五: Excel验证性实验2(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1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创建基本文档操作。(2)掌握合并标题单元格操作。(3)掌握调整列宽操作。(4)掌握绘制表格线操作。

(5)掌握修改单元格数据显示格式操作。(6)掌握绘制表头操作。(7)掌握条件格式操作。

(8)掌握设置数据有效性操作。(9)掌握分类汇总操作。

(10)掌握调整表格文字样式操作。(11)

(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建立工作表,编辑工作表,表格设置、数据格式设置,数据分类汇总。(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六: Excel设计性实验

(一)实验类型:设计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Excel电子表格的综合应用。

(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设计一个集数据、图表一体的Excel电子表格,并完成相关数据的处理,掌握各功能的应用。可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完成基本内容,并提倡自我发挥。(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七: PowerPoint验证性实验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与设计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目的

(1)掌握设置母板页操作。(2)掌握插入图片操作。(3)掌握插入表格操作。(4)掌握插入图表操作。

(5)掌握插入组织结构图操作。(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使用内容提示向导新建文稿,文稿中输入和编辑,增加图表和表格幻灯片,增加注解和图饰、设置母板页、插入组织结构图、自定义动画、定义幻灯片切换、观看放映等。(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

实验八: 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的使用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与设计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目的

(1)建立图像处理的正确观念,强化图像美学的设计理念。(2)了解图像处理软件的相关知识,掌握图像处理的基本方法。(3)了解图像处理的机理,熟悉图像高级处理的手段。(4)掌握图像处理的高级技巧,提高实际动手制作的能力。(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图像的一般处理,图层的使用,效果滤镜的使用。

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完成Photoshop图像处理设计性实验题目,提倡创新和自我发挥。(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Adobe Photoshop cs 实验九: 动画制作软件Flash的使用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与设计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目的

(1)了解Flash动画的特色及基本原理。(2)熟悉Flash软件的基本功能。(3)掌握Flash绘图工具的使用。(4)掌握Flash动画的基本制作方法。(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制作简单的帧动画,制作引导线动画,制作变形动画,为动画添加声音。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用Flash制作一个动画,完成设计性实验题目,内容自定,提倡创新和自我发挥。(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Macromedia Flash 8 实验八: 用Dreamweaver MX 制作个人网页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与设计性(二)实验类别:基础(三)实验学时数:2学时(四)实验目的

(1)了解网站的制作过程,会收集、制作网页素材。(2)熟悉Dreamweaver MX的基本功能。

(3)掌握网站设计工具Dreamweaver MX的使用。(4)掌握简单网页制作的步骤与方法。(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练习制作简单的网页。

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用Dreamweaver MX制作一个网页,完成设计性实验题目,内容自定,提倡创新和自我发挥。(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Office2003、Dreamweaver MX

实验九: 网络配置与连通性检查

(一)实验类型:验证性(二)实验类别:基础

(三)实验学时数:选做(不占学时)(四)实验目的(1)掌握检查主机名的方法。(2)掌握检查网络设置的方法。(3)掌握测试网络连通情况的方法。(4)了解局域网下双机互相访问的方法。(五)实验内容

根据实验指导书内容检查主机名,利用ipconfig命令检查网络设置,利用Ping命令检查网络连通情况,设置两台局域网计算机的相互访问。

根据实验指导书要求利用ipconfig/all命令以及ping命令完成验证性实验操作。(六)实验要求

每个学生独立完成。(七)实验仪器、设备

硬件设备:CPU: P4以上处理器;

RAM:1G以上;

1024×768 真彩色显示器; 软件:Microsoft Windows XP

撰写人:徐东风

计算机基础课程实验报告 篇11

【关键字】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

一、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案例教学类别探析

第一,作品重现型案例教学。计算机基础课教学中,很多案例都具有重现性的特征,作品重现型案例教学法就是建立在这个特征的基础上的。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完成实现案例作品的重现,并在这个过程中进行案例的阐述和分析,帮助学生感受到案例作品的制作过程,体会到其中蕴含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作品重现型案例教学法是针对技工院校学生认知能力不高、接受能力有限这个特征而设计的教学方法之一,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直接面对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到新知识,感受到从无到有的魅力,作品重现型案例教学方法不宜选择难度太大的问题,这样很容易让学生丧失学习乐趣,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需要介绍案例的背景情况,调动学生研究案例的兴趣,然后教师要提供案例作品,让学生有据可依、有本可循,明确了案例分析要达到的目的,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作品重现,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到计算机学习的乐趣。

第二,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或者几个任务穿插在教学内容之中,使得教学活动围绕着教学任务开展。学生受到学习任务动机的驱动,对任务进行分析和讨论,明确每一个任务涉及到的相关知识,并找到需要解决问题将知识应用其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学会主动利用学习资源,通过自主探索和相互协作,找到完成任务的基本方法,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构建学习知识的意义,形成知识概念框架。对于技工院校学生而言,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不宜涉猎到过多的新知识,因为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案本身对于技工院校的学生而言就是一个挑战,若是在完成任务的时候还要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会让案例分析的难度大大增加,学生们完成任务的积极性得到挫伤,丧失参与到案例教学中的积极性,笔者认为任务驱动型案例教学适用于让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综合运用,并且这种案例教学方法不应该在教学活动中占据太高的比例,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对已学知识运用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上。

第三,网络化案例教学方法。进入技工院校学习的学生,其计算机水平良莠不齐,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难以 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会觉得教课内容过于简单,不利于自身学习积极性的提升,学习积极性受到限制;而计算机基础差的同学则感受到上课压力过于沉重,难以跟上教学进度,对学习产生畏惧之心。网络化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正是为了应对这种课堂教学可能存在的缺陷而设计的,有利于全面均衡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网络化案例教学方法应该考虑毫无基础的、对计算机知识一无所知的学生的基础学习情况,也就是在案例分析、在线测试和知识介绍的时候应该注重把握基础知识,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激励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网络化案例教学还可以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提供良好的沟通渠道,传统的教学方式之中,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仅仅限于课堂之上,在课外时间很少有机会进行交流,但是在信息技术发展得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实现了多样化,学生可以在网上给老师留言,也可以在给老师发邮件,实现同步和即时的交流。

二、技工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优势分析

首先,案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大有裨益。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能否动手操作和实践是学生能否巩固所学内容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如果学生一边听一边看教师展示的话,那么可以掌握所学知识的八分之七八十,学生如果有机会再亲手做一次,那么掌握的程度可以达到百分之九十。学生所学的知识主要需要依靠在自身的体验中得到感受和体会,只有学生亲手操作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够得到激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升,实践操作的过程就是其构建理论知识结构的过程,该过程能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有限的,并自己去寻求途径获得补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非常强烈。在实验的过程中,笔者经常将案例题和案例分析题展示给学生,学生或者自己或者组成小组进行探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暂时解放出来,以积极主动的心情参与到计算机学习之中来。

其次,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学习在实现每一种形式的发展之中都伴随着一种实质性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上的副产品要比正式教导初步技能更加有意义。当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的时候,就会迸发出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热情,这个时候人的思维比较活跃,记忆效率较高,由此可见学习态度是决定教学目标能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笔者在实施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在集中注意力、独立完成作业、亲自动手实验上要比没有开展案例教学之前有很多的进步,说明案例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技工院校中开展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教师展示案例之后要引导学生去重现案例,将学习放在主要单位位置上,使得学习主动权把握在学生手上,在上课时能亲动手实验,不再无所事事,课后也能独立地完成作业。

最后,案例教学可以增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只注重知识的传递,却不重视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案例教学法讓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案例的特性使得学生必须要和他人合作才能完成作业,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他们的合作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提升,学会虚心地提取他人的意见,在遇到瓶颈和困难的时候也愿意和他人进行交流和沟通,这说明了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了学习效率的提高。学生渐渐学会相互促进和依赖、进行信息共享、和他人和谐相处,这在技工院校学生已经绝大部分是95后的情况下显得尤为重要。

三、案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到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第一,教师选择的案例应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且难度要适中。案例如果可以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的话,那么学生的代入感和真实感都比较强,让他们感觉到这可能是他们今后的工作中可能会面临的问题。案例原理生活的,即使非常经典也可能难以让学生产生共鸣,最终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另外,考虑到技工院校学生自身认知能力发展的状况,案例的难度不宜过大,案例也不要太复杂。否则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容易受到打击。

第二,技工院校阶段的计算机基础课案例教学应该以作品重现型案例为主。作品重现型案例教学,通过案例作品的展示,让学生先了解知识、技能的用途,产生学习动力,然后再通过重现型案例作品的操作,获得知识、技能。只有掌握了基本的知识技能,才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将成功的案例分享出来,以便供大家教学和参考,提高整体的教学、教研水平。

最后,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提高技工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盛明兰.建构主义理论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2011

[2]徐远棋.浅析案例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9

上一篇:沟通技巧之聆听下一篇:夜读阅读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