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2024-08-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共9篇)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1

目录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 1 1.1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 1 1.2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 1 2.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 ……………………………………………………… 2 2.1 我国利用外资金额 …………………………………………………… 2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 2 3.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源配置示范效应 ………………………………… 2 3.1 制度创新的示范 ……………………………………………………… 2 3.2 企业竞争的示范 ……………………………………………………… 2 3.3 市场开拓的示范 ……………………………………………………… 2 4.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 2 4.1 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 3 4.2 其它影响因素 ………………………………………………………… 3 4.3 负面影响 ……………………………………………………………… 3

(二)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政策与建议

1.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一 ………………………………………… 3 1.1 争取较早地摆脱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 …………………………… 3 2.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二 ………………………………………… 4 2.1 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外资企业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 ……………… 4 2.2 防止垄断格局的进一步恶化 ………………………………………… 4 2.3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及服务功能 ……………………………… 4 3.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三 ………………………………………… 4 3.1 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 ……………………………………………… 4 3.2 引导外资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 4 3.3 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 5 4.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四 ………………………………………… 5 4.1 注重城市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对FDI的影响 ………………………… 5 4.2 发展特色产业吸引FDI………………………………………………… 5 4.3 制定一系列动态的相关扶持政策 …………………………………… 5 5.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五 ………………………………………… 5 5.1 加强间接优惠方式的调控力度………………………………………… 5 5.2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 5 5.3 调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方位 ……………………………… 6 5.4 注重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和适度性 ……………………………… 6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1.1 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截至 2005 年 7 月底,来自192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在华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53万多家,遍及第一、二、三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实际投入外资金额达 6000 亿美元。全球最大的500家跨国公司中近450家已在华投资,其中30多家设立了地区总部,外商投资设立的研发机构600多个。

在累计批准的 53 万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目前仍在注册运营有 28 万多家,大部分经营状况良好,效益不菲。1.2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

(1)引资政策存在负效应。由于“优惠政策”本身固有的局限性,况且相当一部分是以牺牲国家财政收入为代价的,使得其负效应也日益突出。

(2)核心技术含量不高。

(3)产业结构不合理。从总体上看,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存在着地域分布过于集中、技术层次偏低、规模过小、一般性的劳动密集型加工项目过多等问题,低水平重复引进现象较为普遍。

(4)造成生态环境污染。外商投资项目的环境较差,很多项目都属于污染密集型产业。跨国公司利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对环境污染的限制相对宽松的有利时机,把我国当成了“污染避难所”,很多是将其母国消耗资源或污染严重的产业转移到中国,给我国生态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1](5)地区结构失衡。

(6)部分外商投资企业有偷逃避税问题。一些外商投资企业存在避税问题,其最常见的避税方式是转让定价,转让定价的运用使跨国企业整体税负降低。在合资企业中,还存在着逆向避税的现象,即境外税负高于我国时,合资企业仍向

第 1 页

境外转移利润,这样做的原因在于外商可独占转移出去的利润,而不用与中方合资者按比例分配。[2] 2.外商直接投资的作用

2.1 我国利用外资金额

1979~2007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累计达9610.12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7666.65亿美元,占79.78%。2.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外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弥补了我国发展建设的资金不足。特别是在1992年我国开始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的10年间,年平均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额比重达到12.7%,为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资金来源。主要体现在:

(1)提高我国的就业水平。

(2)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3)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4)引进先进技术。

3.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资源配置示范效应

3.1制度创新的示范

引进外商直接投资,首先是把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撕开了一个大口子,然后是在竞争中让市场经济在社会上获得了广泛的认同。3.2 企业竞争的示范

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进入,对我国企业制度的改革起到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3.3 市场开拓的示范

从近年的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到,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在发现和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方面往往起着先行者的作用。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投资企业比较抢眼的表现是在轻工业领域引入新的产品,提高产品的质量。近年来,又是外商直接投资大规模地进人轿车、房地产等生产领域,大大地加快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结构升级产生了重要的拉动作用。[3] 4.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第 2 页

4.1 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

FDI对东道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的传导机制是多渠道的,FDI不仅对东道国具有资本积累的直接效应,而且具有间接的外溢效应,如技术扩散、人力资本提高和制度变迁的效应。4.2 其它影响因素

在影响中国经济增长的其他因素中,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产权变更、出口贸易和交通运输状况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显著的,这说明这些变量对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不但要重视国内资本、FDI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而且也要重视影响东道国的一些环境和制度等变量的作用。[4] 4.3 负面影响

(1)过分夸大其作用。(2)使用成本过高。

(3)削弱增强经济自身的内生增长能力。

(二)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政策与建议

1.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一

1.1 争取较早地摆脱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

建议之一认为,争取较早地摆脱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依赖,特别是避免这种依赖的加深,应当是我国今后几年在扩大对外开放的过程中需要切实解决好的一个课题。在这个方面,政府的选择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第一,集中引资优惠政策的授权。从保障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需要出发,中央政府从现在应当对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实行高度的集中统一,使各地政府把注意力转移到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上去,从全局上形成协调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经济发展关系的氛围。

第二,真正落实国民待遇的原则。我国应当根据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的规则,对外商直接投资尽快地真正落实国民待遇的原则。

第 3 页

第三,实现从引资到引知的战略转移。我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方式要作根本性的调整,把目前偏重于引进资金流量转向以技术创新与制度移植为重点。

第四,强化招商引资的结构导向。一方面,要通过产业导向等途径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更多地引向需求增长快的领域;另一方面,对外商直接投资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的一些产业,要尽早实施反垄断措施。总之,在中国经济进人快速的结构转型时期后,要特别警惕出现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性依赖。[5] 2.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二

2.1 逐步减少直至消除外资企业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 今后一段时期内,政府应该考虑逐步取消外资所享有的超国民待遇,使我国的外资政策能够符合国际通行的做法。2.2 防止垄断格局的进一步恶化

(1)为了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必须尽快制定反垄断法。

(2)通过鼓励投资多元化来防止市场垄断的形成。2.3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及服务功能

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及服务功能以提高技术引进的水平。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时期,面临发展高技术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两方面任务。因此,正确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和信息咨询、政策诱导、法律保障等服务作用,对我国利用外资来说是至关重要的。[6] 3.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三

3.1 引导外资投向基础产业

目前,基础产业已成为制约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优化的“瓶颈产业”。因此,积极引导外商投资基础产业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控的重要内容。为此,可采用信贷、利率、税收减免、加速折旧等经济政策手段,加大外资在我国基础产业上的回报速度和利益,调动外资的积极性。

3.2 引导外资加大对第一、三产业的投资力度

我国目前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偏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占了外商投资的绝大多数。因此,应当引导外商更多地进入第一产业,以加强农业的发展水平特别是科技水平,促进第三产业的较快发展和生产率水平的较快提高,相应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

第 4 页

3.3 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目前外资工业虽然在机电工业中占有较高比重,对我国技术密集产业的发展起了一定作用,但外资工业同时在一般加工工业中也占有较高比重。从推动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的角度看,“十五”时期需要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相应地控制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规模和增长速度,因此,应当进一步引导外资更多地进入技术密集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同时减少对一般加工工业的投资比重。[7] 4.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四

4.1 注重城市服务业的聚集效应对FDI的影响

应在这些领域中倾斜性的扶持西部地区,增加资金投入、制定优惠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从而形成服务业聚集对吸引FDI的效应。4.2 发展特色产业吸引FDI 结合本地已有的具有一定竞争力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吸引FDI。西部地区拥有大量自然资源和廉价劳动力,应结合地区优势,确定有限的产业目标,制定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和配套措施予以深度发展和扶持。4.3 制定一系列动态的相关扶持政策

针对已在本地区投资的外商,制定一系列动态的相关扶持政策。如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一方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教育水平,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另一方面实行税收增量适度返还等政策,通过种种措施鼓励外商扩大投资或再投资,进而形成特定外商的聚集效应。

事实证明,对相对落后且一般区位优势不明显的地区而言,形成和强化特定聚集效应是这类地区吸引FDI的关键。[8] 5.外商直接投资策略调整的建议五

5.1 加强间接优惠方式的调控力度

采取多种税收优惠方式,加强间接优惠方式的调控力度。我国的税收优惠宜从以直接优惠为主转向以间接优惠为主,并采用多种税收优惠方式。5.2 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

突出税收优惠政策的产业导向性,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税收优惠。在能源和基础原材料工业、交通运输和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高新技术产业以及产品出

第 5 页

口企业,实行产业性税收优惠政策。5.3 调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方位

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实施方位。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要突出促进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或满足区域经济整体均衡发展客观需要的特点。

5.4 注重税收优惠政策的时效性和适度性

应该随着实际情况的变化与时俱进,因时因势而调整,注意其时效性。同时,还要注意政策的连续性,尤其是对我国当前的外商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重大改革时,要充分考虑外商投资者的既得利益和我国政府的有关承诺,防止巨大波动的出现,也就是坚持适度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1] 我国利用FDI的现状分析 吴蕴韬《学术交流》2004年第9期

[2] 外商直接投资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 王祥修等《企业经济》2004年第5期 [3] 经济增长、外商直接投资与政府选择 陈飞翔等《财贸经济》2004年第9期

[4] [5] 外商直接投资、传导机制与中国经济增长 张天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10期

[6] 外商直接投资的聚集效应与我国利用外资对策 林峰、黄志成《生产力研究》2004年第9期

[7]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问题及对策 王鹏《金融教学与研究》2004年第4期 [8] 外商直接投资税收优惠政策国际比较与借鉴 刘建民、印慧《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6期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2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的扩大, 质量也不断提高。尤其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我国加入WTO以后, 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呈现出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促进了我国经济总量的增长, 同时对我国的产业结构也有很大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但由于种种原因, 外商直接投资也加剧了我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本文将在分析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并提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二、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吸收和利用的外资规模巨大, 1992年以后,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数额急剧增长, 并连续14年成为发展中国家的首位, 特别是1993年以后, 连续9年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吸收外资的国家, 1996年以来, 中国实际利用外商投资每年均超过400亿美元, 自2002年后每年超过了500亿美元, 我国吸收外资更是超过了美国, 跃居世界第一。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9-1986年即萌芽起步阶段。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只有83.04亿美元, 年均约为10.38亿美元。在这个阶段中, 我国所吸收的外商投资主要来自我国港澳台地区, 并且以劳动密集型的加工项目和旅馆、服务设施等第三产业项目居多, 主要集中在广东、福建两省以及其他沿海城市。

第二阶段:1987-1991年即稳步发展阶段。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67.54亿美元, 年均约为33.51亿美元。在此阶段中,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结构已经有了较大改善, 生产性项目及产品出口公司数目大幅增加, 旅游项目的比重显著下降, 外商投资的区域和行业有所扩大, 台商开始对内地投资并逐年增加。

第三阶段:1992-1995年即高速发展阶段。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金额为1098.11亿美元, 年均约为274.53亿美元。在这个阶段中, 已经能看到我国利用外商投资发展的迅猛之势, 较上一阶段, 我国年均实际利用外资金额翻了8番有余。如此快速的增长源于这一阶段我国利用外资的平均项目规模扩大, 房地产业发展迅猛, 新的投资领域不断增加, 中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步伐加快。

第四阶段:1996年至今即平稳发展阶段。此阶段中我国利用外资的质量明显改善, 欧美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明显增多, 外商投资的产业结构优化, 平均单个项目的投资额增大, 投资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势头强劲。

三、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一)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状况

1.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

由于政策导向等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 外商在我国的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 对第三产业投资比重偏低, 对第一产业投资比重很低。在外商投资协议金额中, 1979-1990年间, 第二产业外商投资比重为60.3%, 第三产业的比重为36.8%, 而第一产业的比重仅有2.9%。1991-2001年间, 第二产业的外商投资比重增加到71.6%, 其中对工业的投资比重更是高达69.2%, 而第三产业减少到25.8%, 第一产业也进一步减少到2.6%。由此可见,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 外商在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上升了11个百分点, 其对工业部门的重视更是一目了然。在2001年, 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外商对第二产业投资比重高达77.2%, 其中工业比重达到74.6%, 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总共也仅有22.8%, 不及总量的四分之一。

2.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三次产业内部的结构分布状况

外商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中的农业, 特别是种植业, 第二产业中的工业, 特别是制造业, 以及第三产业的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

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内部问题主要是第二产业中工业所占比重过大, 向工业倾斜的特点十分明显。第二产业在我国GDP中所占的比重始终保持在50%左右, 说明我国的工业化正处于持续、稳定、高速推进的过程中, 外资深度参与使我国工业的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显现出同步关系。我国第二产业吸引的外资量之所以如此巨大, 主要是第二产业中的工业吸引了大量外商投资, 工业所吸引的外商投资占了第二产业吸引外商投资总量的绝大部分, 建筑业等所占其比重就小得多了。

另外, 外商对我国第三产业投资相对较少, 主要是在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据相关资料, 1979-1990年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吸收的外商投资占第三产业总量的60.27%, 20世纪90年代后上升至70%左右, 尽管后来有所下降, 但仍然占第三产业外商投资的绝大部分。我国加入WTO后, 政策导向转变, 进一步开放服务业等多个市场, 第三产业吸引的外商投资额正在逐步增长。

但是, 外商对我国第一产业的投资规模一直不大, 只占外商投资总额的很小一部分, 同时, 第一产业的外商投资项目的平均规模也比较小, 主要集中在农业, 尤其是种植业, 而其他的如林业、牧业和渔业等产业部门的投资非常少。

(二)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所存在问题的成因

第二产业发展迅速, 第三产业发展缓慢, 第一产业发展过慢, 导致各产业之间的比例发生了变化, 使得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 出现上述产业结构问题和外商投资密切相关。可以说形成目前的产业结构现状, 外商投资在一定程度上起了很大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以工业为主导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持续上升, 其根本原因就是需求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的共同作用。外商投资的增长等因素则是促进我国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的直接原因。由于外商投资的目标与价值取向是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和政策优惠, 我国石油、采矿等产业没有对外开放, 所以投资于工业的回报率最高, 而投资于其他产业的短期回报率相对较低, 比如, 农业, 其开发投资较大, 而回收期长, 利润率相对较低, 风险较大, 所以外商投资大多瞄准了工业制造业。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影响

(一)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正面影响

1.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

首先, 在20世纪80年代阶段的投资, 主要是利用我国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进行一系列的加工贸易, 当时的投资方主要来自港澳台地区, 所参与的国际分工和产品层次都比较低, 以纺织、食品、电子等产品加工为主。虽然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没有明显的质的改变, 但是却促进了我国资本要素的积累, 并将我国的生产与世界市场联结起来, 中国的民营经济以此为契机蓬勃发展起来, 为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做好了量的积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 我国的加工贸易已经发展到与韩国等亚洲新兴国家连接, 以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为目标市场的状态, 如此一来, 我国所接受的外国投资者资本更为丰富, 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大型跨国公司进入我国市场。跨国公司的进入, 无疑使我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都产生了新的变化, 其投资集中于电子业、汽车业、家电业、通讯设备业、制药业、化工业、仪表仪器业等技术密集或者资本密集型产业。这一变化同时契合了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欲大力发展的产业, 使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加快, 提升了我国产业整体国际竞争力。

2.提升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

外商直接投资不仅使大量的资本流入我国, 伴随资本流入的同时, 较先进的技术也随之进入我国, 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提高了相关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比起当时我国较落后的科技水平, 这股技术流大大提升了我国产业的科技含量, 同时也促进了我国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 随着大量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华投资,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推动作用日益增强。据对1996-1997年度我国最大500家外商直接投资分析, 这些投资主要集中在电子、交通运输设备、电器机械和食品加工等行业。目前在我国电子、通讯设备、化工、工程机械、轿车、医药等行业中, 外商投资企业已经占据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总数的一半以上。

(二)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1.加剧产业结构的结构性偏差和产业内部发展不均衡

我国三次产业出现结构性偏差, 与外商对我国三次产业投资的结构性偏差有一定关系。外商投资的结构性倾斜加大了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偏差。20世纪90年代以来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的比重升幅过大, 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使得其实际比重下降, 使产业结构偏差变得比较突出, 并对经济增长产生了较大影响。这一阶段工业比重升幅巨大, 有很大一部分直接原因就是外商投资过多地倾向于工业部门。在第二产业内部, 外商投资的结构也不合理, 投资于制造加工业过多, 使得我国的第二产业内部也存在着结构性偏差。外商投资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多, 而资本密集型产业少;投资于一般技术多, 而投资于高新技术产业很少。第三产业发展过慢, 不足以跟上第二产业的发展, 使得实际比重下降。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 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0%左右) ,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 (40%以上) 。同时, 第三产业受外商投资影响, 伴随我国经济发展周期波动过大。这样也很不利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

2.高新技术引进很有限, 不利于提高我国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多是投向小型化、低技术和劳动密集型的产业, 投资规模一般都不大。而具有先进技术和长期竞争力的投资项目, 都需要有较大的项目投资规模。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外商对我国投资项目有70%左右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下, 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型项目仅占投资总项目数量的4%-5%。而世界跨国公司的投资项目平均规模都在600万美元左右。这样的外商投资质量不利于我国规模经济的形成, 制约了投资时其相关技术含量的提高, 无法吸引高新技术投资, 进入如此的恶性循环圈后, 十分不利于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我国开放市场换技术所获得的技术往往是二、三流的较落后的技术, 我国产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恶性循环, 所研究的技术总是落后的, 同时研发投入不足, 加上外资企业的低价竞销, 恶性竞争, 与民族产业争夺人才、资源、市场等, 使得我国民族产业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

3.市场垄断, 民族品牌流失, 导致我国产业安全受到威胁

外资欲在我国某些盈利率高、市场前景广阔的支柱产业实行垄断。自1993年以来, 外资在我国市场上的占有率呈直线上升趋势, 到2004年外资的市场占有率已接近31%。外资在我国工业部门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也就是说, 我国的工业市场被外资所控制的份额越来越大, 我国的工业发展受到外资的控制也就越来越大。工业一直以来都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工业的健康发展影响甚至决定着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从工业受到外资牵制的状况, 映射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可以看出外资企业正逐步控制我国的市场, 外资的市场控制率逐年增加, 这样下去, 我国的产业控制力会受到威胁, 那么我国的国民经济命脉也将受到威胁。这就不仅仅是民族品牌流失所能相提并论的了。

五、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一) 引导外商加大对第一、三产业投资力度和规模, 相对降低对工业的投资比重

鼓励外资向第一产业流动, 加速外资向第三产业流动, 对外商在工业领域投资进行一定限制。对于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方面, 比如我国发展较落后的农、林、牧业、能源、交通等, 应鼓励外商投资, 可以采取减免税款的方式, 或者给予一定的补贴, 以刺激外商投资。我国还应该引导外商增加对第二产业中的加工业的投资, 相应减少对消费品工业的投资。外资政策和产业政策不应在向加工制造业倾斜, 取消原有的此方面优惠政策, 提高外资进入门槛。对原先进入该产业的外资, 我们应该以促进其进行核心技术转移为目标, 加快对技术的引进和改造。引导外商增加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我们吸收其技术管理经验, 加强自身的技术管理能力才是根本。增加外商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 一方面满足我国市场对高新技术的旺盛需求, 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竞争过度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市场宽松一些, 解救一些处于困境中的我国国有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

(二) 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切实维护产业安全

随着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规模的扩大, 我国外资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我国的资本已经不需要过多的外资去弥补资本缺口, 所以当我们在进行引资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选资”, 控制外商投资的规模, 利用高质量的外资, 将外资规模控制在经济建设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合理范围内。

在我们对外资进行选择的时候要着重考察外资的技术含量、就业贡献、资源能源消耗、环境指标等因素。同时, 要根据我国实际国情, 及时制定和修改相关法律法规。对外资的投资流向、企业股权比重等方面进行限制, 对外资企业市场占有率等指标时时关注, 及时调整政策, 使外资发展方向与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一致。

应当继续鼓励外资与国内企业的合资, 鼓励外资以合资成立子公司、并购等方式进入中国, 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的重组改造。总之, 对待外资的进入方式, 我国都应该加以鼓励, 但在不同领域, 应进行不同程度的引导, 在具体措施上进行灵活调整, 但应注意以市场方式进行, 而不是政府具体干预。

(三) 吸收技术和管理经验, 培育和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提高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引进外资的同时吸收了大量的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我们在学习、吸收、研究了这些经验后, 更应通过自主开发和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增强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我们应该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研发投入。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 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我国为了适应国际市场需求, 与国际接轨, 就要大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 尽快在国际市场上立足, 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 改变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低层次位置。我们应实现“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不断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在大力引进外资的同时, 也要向外迈进, 建立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产业跨国公司, 并培养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参与并利用经济全球化, 进一步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

摘要:吸引外商直接投资作为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和基本组成部分, 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推进作用。但是,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也有负面影响, 本文针对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的负面影响, 结合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分析和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分布状况及其成因, 提出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桑百川等.外商直接投资:中国的实践与论争[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6.

[2]韩刚.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

[3]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07.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3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投入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投入的有利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填补我国期望投资和国内储蓄之间的缺口,增加实际资本投入,从而促进经济增长。

1、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充当金融中介,将储蓄从国外转入国内。

首先,外商以产业资本直接兴办企业,是将储蓄从母国和国际市场转移出来,然后投资于东道国,因而它身兼二任,既是储蓄者又是投资者,发挥金融中介功能,

其次,外商以金融资本兼并和收购(俗称嫁接改造)国有企业。例如,中策公司先后收购国有企业100多家,改建成35家中外合资企业,投资总额超过30亿元人民币。这种金融中介作用较前者明显,它可以通过二次招商,沟通中国经济和国际产业资本的联系。

2、外商直接投资可以促进国内储蓄的形成,增加投资需求的可得性。

首先是政府储蓄。外商投资企业可以直接地通过纳税、契约费用等形式增加政府收入。同时,它又可以间接地通过其雇员和供应商上缴的税收对政府储蓄产生同样的影响。

其次是企业储蓄。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竞争压力和示范效应,国内企业可能会增加利润再投资份额,加速提取折旧及通过直接融资的方式从社会上动员储蓄,组合成企业所需要的投资规模。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投入的不利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并非总是追加国内储蓄,一些假外资被引入,有些投机资本只是追求税收优惠等利益,有些企业资金根本没有到位,还有一部分是内资的变相,还有很大的一部分资本可能是从当地筹集的。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资本技术进步的影响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技术进步的有利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有利于我国的技术进步。这主要表现为外生和内生两个方面。

其一,外生技术进步,主要通过技术的资本化,即技术与设备相结合,生产技术和管理技术相结合,资金、技术和人才相结合来提高资本生产率。由于内部化优势,外商往往将先进的技术转移给分支机构,这是其他外在形式无法获得的。因此,通过建立外商投资企业,我国引进一批先进技术,填补了我国一些行业和产业的空白,对加快我国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步伐起了积极的作用。

其二,内生技术进步是其他外在化形式所没有的功能,主要表现为通过边干边学,积累经验,不断地吸收消化外国的先进技术,最终实现国产化并有所创新,如中德合资的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技术进步的不利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资本技术进步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取得技术的不适用和接受技术的高成本。

其一,关于技术的适用性问题,存在着许多外商直接投资的资本设备没有或不能投入生产使用的现象。这一方面是由于该技术不适合我国的比较要素禀赋等客观原因;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没有进行消化吸收等主观原因。

其二,关于技术成本问题,不仅存在着引进的技术设备老化、陈旧,甚至低于国内水平及重复引进等现象,而且外商还可以通过高价进口(购买母国公司的资本设备和中间产品)来提高转让成本。

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投人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由于其在东道国直接从事生产活动,不可避免地会对劳动投入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对于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就更加明显。

(一)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投入的有利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可以开辟我国劳动就业的新途径,缓解劳动力和就业机会之间的供求矛盾,增加劳动投入。

(二)外商直接投资对劳动投入的不利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劳动投入同样存在负面影响。

其一,外商直接投资创造的直接就业机会受其类型的影响。通常来讲,资本密集型投资创造的就业机会比劳动密集型投资少,因此,过分引进资本密集型投资会严重限制东道国的劳动力可吸收程度。而我国吸引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开始趋向成熟,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国投资者追求的目标不再只是低廉的劳动力,资本密集型投资的比重不断上升,由此所提供的直接就业机会便会不断趋减。

其二,各种形式的假投资(如投机资本,未到位资本及变相资本等)不仅没有增加劳动投入,反而会造成就业的不稳定性。

四、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影响。

外商直接投资推动了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特别是通过吸收欧盟、美、日等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的投资,借鉴先进的管理方式和制度,推动了我国企业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推动了我国国有企业改制和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参考文献:

[1]《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经济效应分析》,2002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4

一、外商直接投资(FDI)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本文选取至年大连市引进的FDI和GDP年度数据为样本。FDI数值按当年美元与人民币平均汇率折算成人民币。

由表中数据可以得出:可比增长141.6%,原口径为30.04亿美元,增长36.4%.

下面采用计量经济模型对外商直接投资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作深入地研究,运用统计分析软件Eviews5.1,检验可知GDP与FDI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96,说明两者有较强的相关性,即大连市吸收和实际利用外资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为研究GDP与FDI具体的相关关系,需建立两者的回归方程,为了消除可能的异方差,对GDP与FDI两个变量取自然对数,得出新的变量序列,分别记为LNGDP和LNFDI.为防止回归方程出现伪回归现象,我们以下将做协整检验,以保证方程的有效性。

为了避免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回归时造成虚假回归等问题,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进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检验。表2为各变量的原序列与一、二阶差分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检验表明:LNGDP、LNFDI在α=10%的显着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的序列△LNGDP、△LNFDI在α=10%的显着性水平下是非平稳序列,二阶差分后的序列△△LNGDP、△△LNFDI在α=5%的显着性水平下是平稳序列,即为二阶单整序列。可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下一步协整检验。

协整检验的前提是如果两个变量都是单整变量,只有当它们的单整阶相同时,才可能协整。当两个变量协整时,则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反之,当两个变量不是协整的,则它们之间就不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由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LNGDP与LNFDI同阶。下面对LNGDP与LNFDI是否协整做进一步检验,若二者协整表明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若不协整则不能证明他们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

下面对LNGDP与LNFDI用OLS方法做回归。

LNGDP=5.43+0.064LNFDI

(12.96) (8.90)

R2=0.91 ADR2=0.89 F=79.23DW=1.76

设e为LNGDP与LNFDI回归模型的残差,下面对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表明:残差e在5%临界值水平下为平稳序列。即LNGDP,LNFDI为(2,2)阶协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

检验结果及分析:从回归方程的数据可以看出,2000―2009年大连市FDI每增长1%,带动GDP平均增长0.064%,外商直接投资对大连市经济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显着的。康书隆在《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动态影响》一文中用变参数模型分析FDI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09年我国FDI对GDP的拉动作用是比较稳定的,大体上FDI每增长1%,将带动GDP增长0.0257%――0.0278%.与全国相比,大连市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效果是明显的,说明外商直接投资对大连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二、结论

大连市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趋势,二者相互影响。一方面,外商直接投资的大量引入促进了大连市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大连市快速的.经济发展及不断优化的投资环境又进一步吸引了外商直接投资,从而形成经济发展与外商直接投资互动的大好局面。尽管现在很多外界人士认为中国外商直接投资过热,但从大连市的经济状况来看,外商直接投资仍是大连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大连市产业结构升级、对外贸易发展及就业均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因此,大连市应积极采取措施,继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体制,进一步改善大连市的投资环境,提高吸收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最大的限度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入,继续保持外商直接投资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互相促进的大好局面。

1、发挥后发优势,加大引资力度,注重外资的产业流向,引导外资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拥有技术落后的后发优势。改革开放之后,我国一度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线来努力缩短与西方国家技术上的差距,但是引进的技术一般都是发达国家落后的技术,即使有先进的技术往往也难以消化吸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不明显,而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引进技术,则可以消除技术贸易的某些弊端。同时随着技术的转移,与技术配套的资金供应、技术吸收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相应的管理知识,以及进一步的技术开发能力或新技术提供能力,都会随之进入,为我们独立研发新技术打下基础。不可否认,外商直接投资同样存在负面影响,由于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赢利,可能出现垄断某一行业、威胁国家经济安全等问题,这就需要注重外商直接投资的流向,引导外资向经济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

2、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要消化和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带来的先进技术,必须有足够多的人力资本存量,特别是高技术人才,这也是提高外商直接投资技术溢出效应的重要途径。这部分由于劳动投入推动经济发展的增量可以归结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由于高技术人才的增加,带动了大连市企业科研能力的提高,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打下了基础;另一部分是由于高技术人才进入了外资企业,学到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人才流动,这些技术和经验流入了本国企业,改造了那里落后的技术和经营模式,使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3、保持大连市场的充分竞争性,最大限度促进外商进行技术转移

外商投资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高利润,而垄断能够带来高利润,因此,外资企业只要垄断了高技术,生产出独一无二的好产品,就可以在市场上卖出好价钱,赚取高额的垄断利润,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不可能有技术转移,因为技术转移就意味着垄断利润的消失。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保持大连市场的充分竞争性,从根源上杜绝垄断行为的发生。首先,为国内企业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12月1日起,我国统一了内外资企业与个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至此,内外资企业税费征收制度实现了全面统一,改革开放以来给予外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优惠由此宣告结束,实现了内外资企业税收制度的完全一致,有利于营造公平竞争的商业环境。目前内外资企业地位平等,内资企业可以从多缴的所得税中拿出一部分作为R&D投入,提高生产率和技术水平,与外资企业展开竞争。其次,在同一行业中引入多家外商,形成外商之间的竞争局面,比如中国的手机行业,全世界各大手机厂商基本上都在中国投资设厂,客观上造成了技术溢出,使得我们自己的企业也能生产出技术含量很高的产品,并对其他国家形成出口。

【参考文献】

[1] 赵晋平:利用外资与中国经济增长[M].北京:人民出版社,.

江锦凡:外国直接投资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机制[J].世纪经济,(1)。

关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定义 篇5

外商直接投资与国际直接投资、对外直接投资、外国直接投资等等,尽管提法不同,但它们的基本含义大致是相同的,简单的说都是指为了取得和拥有国外企业的经营控制权并获得利润和其他利益为目的的投资。

根据OECD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和实体(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在投资者所在国之外的另一个国家的企业(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分支企业或国外分支机构)建立长期关系、以获得持久利益为目的,并对之进行控制的投资活动。’其中的“持久利益”是指直接投资者和企业之间存在着一长期的关系,并且直接投资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存在重大的影响。OECD还建议直接投资企业应被定义为股份有限企业或无限企业,其中外国投资企业者拥有股份有限企业10%或更多普通股,或投票权,或在无限企业拥有与之等价的权力;该定义并不要求外国投资者拥有绝对的“控制权”。

根据IMF的定义,外商直接投资是指由一个居住在一个经济体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者或母公司)对居住在另一个经济体的实体(国外直接投资企业、子公司或国外分支机构)进行管理控制的投资,这种直接外资涉及到一种长期关系,这一关系是对一个投资者在某个外国的持久利益的反映。

在1973年发表的《世界发展中的跨国公司》中跨国公司中心对跨国公司的定义为:“本草案中使用的跨国公司一词,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实体所组成的公营、私营或混营所有制企业,不论这类企业的法律形式和活动领域如何;该企业在一个决策体系下运行,能通过一个或几个决策中心采取一致对策和共同策略;该企业中的各实体通过股权或其他方式形成联系,使其中的一个或几个实体有可能对别的实体施加重大影响,特别是与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和责任”。通常情况,跨国公司是外商直接投资的主体。同属于同一个主权国家,而不是在不同社会经济制度下的几个相对独立的投资体,也不是外国投资者与我国之间的国家间投资关系。由此可知,我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外商”,既包括外国投资者,又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的投资者。所以在本文中采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个称谓。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如果一个企业全部资本中25%或以上来自外国(包括港澳台)投资者,该企业就被称为外国(商)投资企业。我国一般将外国(商)投资企业划分成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企业和合作开发四类,从1995年开始又增加一个种类:外商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前三类企业称为“三资企业”,当然现在有五种形式,但由于习惯在我国的统计中仍然沿用“三资企业”这个名称来代表外资企业。另外,由于政治的因素,在统计中为了将来自“港澳台”地区的直接投资与来自其他国家的投资区别开来,分别称之为“外商投资企业”和“港澳台投资企业”。为了便于数据统计计算和分析,在本文的研究中,我们将其统称为“外商投资企业”。

外商直接投资作为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国际化的产物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外商直接投资作为企业国际化的高级形式,在突破贸易保护主义和各种贸易壁垒,进行技术交流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日益受到各国的重视。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6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经济影响 对策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许多经济发达的国家早已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但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有别于其发达国家。首先,我国老年人增速快,人口基数大。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我国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加之随着妇女受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抚养孩子的经济成本加大,夫妻生育孩子的意愿下降,导致生育率也在下降。同时,随着科学技术和医疗设备的发达,老年人的平均年龄也在不断提高。这些都致使老年人口的增速加快。其次,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区域分布不平衡、城乡差异大。由于各地区经济的发展的不平衡,其老龄化程度也不同,表现为:东南沿海地区人口老龄化要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又要高于西部地区,城镇的老龄化要大于农村的老龄化。最后,我国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不一致。按社会正常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口老龄化伴随的是经济同步增长,但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却处于中下收入国家的水平,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富未老,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

二、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会减少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生产率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定数量的和质量的劳动力支持,它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只有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适应,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30多年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但人口老龄化的到来,导致适龄劳动力的比重下降,劳动力供应不足,将丧失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从而在吸引外资方面不占优势,会减少我国的出口贸易。同时老龄化还伴随着劳动人口的高龄化,由于人的生理机能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人年纪大了,体力下降,大脑思维能力和记忆能力也在衰退,虽然其技术熟练,但是与同年轻人相比缺乏进取心,思想保守,跟不上技术创新的步伐,从而会降低劳动的生产率,影响经济的发展。

(二)人口老龄化制约产业的技术创新,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的一般趋势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再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但人口老龄化的出现却制约了产业的技术创新。因为随着高龄劳动力的年龄不断增长,其生理机能在不断下降,伴随的是其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的衰退,吸收新技术和新知识的速度放缓,从而导致整个社会技术创新能力的下降。产业结构的调整,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开发、创新与推广,才能适应新兴行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而高龄劳动力的这种状态不符合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从而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

(三)人口老龄化加重了社会和家庭的养老负担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将退出劳动者的行列,离退休职工将不断扩大,社会用于养老、医疗、退休及相应福利事业的资金投入会急剧增加,导致社会经济负担加重。同时,由于我国计划生育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导致现在一个家庭里一对夫妇要赡养四个老人,还要抚养一个小孩,家庭经济负担十分沉重,一旦家庭中某两个或三个老人生病,这对夫妇便无暇顾及。随着人口老龄化的不断深入,年轻人口越来越少,老年人口越来越多,意味着越来越少的年轻人需要养活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是家庭的经济、养老负担进一步加重。

(四)人口老龄化将对提升内需带来不利影响

一般来说,人的消费行为受年龄、心理和个人收入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一方面,随着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增加,青少年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由于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低,加之收入水平的相对减少,老年人的人均消费额随衰老逐渐减少,对住宅以及电视机、电冰箱等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减弱,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老年人消费具有特殊性,比如:老年人在吃的方面,由于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牙齿开始退化、脱落,因而老年人比较喜欢吃方便、质软的食品;在住、穿、用方面,老年人更讲究实用和经济实惠;在身体和精神方面,更需要家政服务、养老服务、文化服务、锻炼身体的医疗器械服务等。老年人口的剧增和与之伴随的特殊消费,使得社会消费结构发生变化,急需出现一批专门为老年人生产消费品、为老年人服务的行业。

(五)人口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减少社会储蓄的影响

在养老金制度的推广下,一方面,由于有养老金、退休金、补贴津等的保障,老年人更倾向于当前的消费,减少个人的储蓄或不储蓄;另一方面,由于老年人的收入较少,在养老和医疗上的花费使得老年人储蓄有限或者无力储蓄。因此,老年人的增加势必会导致个人储蓄的减少,同时还会导致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负担加重,从而减少企业储蓄,最终使整个社会的储蓄都减少,根据西方经济原理有储蓄等于投资,储蓄减少,必然会引起社会投资的减少,而影响经济的发展。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现行社会养老医疗保险制度,化储蓄为内需

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老年保障事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严重存在城乡不平等,表现为:城市保障金高,覆盖面低,农村保障金低,覆盖面窄。为此,政府需要加大财政支出力度,扩大社会养老医疗的覆盖面,实现城乡平等;建立一种基金型的养老保险制度,政府将收缴上来的养老保险金成立一个养老保险基金,聘请专业人士用该基金进行机构投资,使养老金增值,获取更多的资金为老年人服务。

二、建立新型的多元化养老模式,化政府养老为全民养老

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存在“未富先老”的特点,政府无法提供向发达国家那样全方面的适应老龄化的社会养老体系,而且家庭养老历来是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因此,要继续提倡家庭养老的模式。另一方面,发展社区、养老院为辅的养老模式,大力发展社区、养老院等的文化、教育、卫生功能,提供多元化的精神慰藉、兴趣化的学习交流、休闲式的生活,从而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品质的服务。这种将家庭养老与其他方式养老结合而成的多元化养老模式课减轻政府、社会的养老压力。

三、适当调整劳动年龄范围,提高劳动力素质

人口老龄化伴随着我国适龄劳动力的数量减少,数量的减少削弱了我国丰富劳动力资源的优势,对于吸引外资不利。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劳动力的身体素质有所提高和预期寿命有所增加,因此,可适当延长劳动者的退休年龄,起到缓解劳动力不足的现象。

四、充分利用老龄人才资源,发挥老年人余热

老龄人由于身体机能的原因,无法像青年人那样工作,但他们拥有自身独特的技能优势和经验优势,这种技能和经验是他们在长期的生活和工作中积累下来的,非青年劳动者所能立即掌握和替代的,是我国经济建设所必须的。因此,可充分挖掘、利用老龄人的这种资源,建立各种专家信息服务机构、技术信息咨询机构等,通过老龄人向青年劳动者提供技术、经验、信息等的方面的服务,既可提高老龄人的收入,增加其储蓄,又可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白洪鸽 梁硕轩.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和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05)

[2]张桂莲 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05)

[3]张媚U.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2010,(11)

[4]卢明名.浅析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J].绥化学院学报,2008,(06)

[5]许寅.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J].市场论坛,2008,(05)

[6]陈景.浅析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黑河学刊,2007,(02)

[7]于长永.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11)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7

1.1 变量选择和数据来源

样本区间为1985年到2011年的数据, 选取了1985年到2012年的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GDP) 和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FDI) 年度数据。利用当时的汇率, 将FDI换算成了人民币为单位的数额。为了消除物价水平的影响, 选取以1985年为基期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 将FDI与GDP换算成实际的FDI和实际GDP。

1.2 取对数, 消除异方差

对实际GDP和实际FDI进行自然对数变换, 分别用Ln GDP和Ln FDI表示自然对数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和外商直接投资额。通过怀特检验来看是否还存在异方差, 通过检验可知:

1.3 ADF单位根检验序列平稳性

表1给出了Ln GDP和Ln FDI的原序列和一阶差分、二阶差分单位根检验和ADF统计值与5%水平下的ADF临界值。由表1看出, ADF值的检验结果表明:Ln GDP和Ln FDI原序列和一阶差分都存在单位根, 都是不平稳的, 但是其二阶差分序列在5%的显著水平下, 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 通过了检验, 说明Ln GDP和Ln FDI同为二阶单整序列。

1.4 协整检验

运用1985~2011年的GDP和FDI的实际数据, 进行回归, 得到结果如下:

对进行单位根检验。由于残差序列的均值为0, 所以选择无截距项、无趋势项的ADF检验, 单位根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A DF统计量的值-2.315570小于在5%的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1.9552, 表明残差序列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序列, 说明Ln GDP与Ln FDI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说明FDI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从回归模型看, 协整系数是0.536089, 表明经济增长与外商投资之间具有正向的长期均衡关系, 并且外商直接投资每增加一个百分点, GDP就增加0.536089个百分点。

1.5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的关系。但是这种均衡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 需要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从表3可以看出来, 滞后期在2、3、4的时候, 在10%的显著水平下, Ln GDP和Ln FDI之间没有因果关系, 但是在滞后期5、6的时候, Ln GDP与Ln FDI互为因果, 是一种双向关系, 表明外商直接投资能促进我国的经济增长, 反过来, 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吸引了更多的外资, 二者互为因果, 互相促进。

1.6 建立回归模型

Ln GDP=a+b Ln FDI, 通过数据进行回归, 得到回归方程为:

DW=0.087, 落在了范围内, 所以模型 (1) 存在一阶正相关。用迭代法进行自相关的调整, 得到调整后的方程如下:

回归结果表明值值都很高, 模型拟合优度提高, DW值也落在了 (Du, 2) 范围内, 模型 (2) 已不存在一阶 (正) 自相关性。

2 实证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是FDI与经济增长之间有协整关系。由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可见, 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 而且外商直接投资是引起经济增长的原因, 而经济增长也是外商投资增加的原因。由线性回归模型可见, 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显著影响, 二者呈正相关关系, FDI每增加1%, GDP就会增加0.94%。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经济增长有较强的拉动作用, 建议现阶段我国应该合理吸收外资, 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二是FDI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FDI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重要的作用, 而且中国经济发展也大量吸引外资的进入。

三是制定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 提高利用FDI的质量。建议中央政府应该注重招商引资的高度集中统一, 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从全局上协调外资引进与中国对经济发展关系的氛围。同时, 注重提高FDI的质量, 注重技术水平的变革和提高, 产业结构升级, 制定中长期产业和技术发展战略, 利用FDI带动本国产业发展和人力资本的开发, 让FDI的正向溢出效应更好地发挥出来。

摘要:2012年上半年, 中国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度全球最高, 成为全球最大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那么, 到底FDI与GDP有着什么样的关系?本文运用了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 对1985年到2011年的FDI与GDP的数据进行回归, 建立回归模型, 并对二者进行实证分析, 其结果表明FDI是引起中国经济增长的原因, 而中国经济增长对吸引FDI也有显著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本文还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FDI,GDP,协整检验,Granger检验

参考文献

[1]庞浩.计量经济学[M].四川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8

技术外溢产业结构收入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下文简称FDI)的规模逐年扩大,目前已成为全球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外资的引进在促进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增长,加快我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加剧了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收入差距问题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矛盾与焦点,同时也是社会不稳定的成因之一。认真分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收入差距的影响,合理利用外资,对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维持社会稳定意义重大。

一、我国收入差距问题及成因分析

1.我国收入差距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乡间、地区间、行业间的居民收入差距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在2001年为0.447,2011年继续上升至0.55,中国已是贫富差距最大的国家之一。按世界银行每天2美元的标准,中国贫困人口有1亿人之多。中国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现象严重,收入差距悬殊,社会矛盾的激化可能导致经济陷入停滞,政府必须高度重视。

2.我国收入差距问题的成因

(1)城乡差距

我国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城乡差距。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在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民收入的增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中国长期的“二元经济”结构对于城乡间居民收入差距影响较大,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要明显优于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

(2)地区差距

我国的地区收入差距是贫富差距扩大的又一表现形式。东部沿海地区凭借其区位和政策优势,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东部地区的居民可支配收入数额一直是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的。

(3)行业差距

我国目前行业间收入差距主要在于金融业、信息与计算机行业的就业者的工资升幅较大,垄断行业的收入也显著高于其他行业,如:供电、供水以及交通运输业。与垄断行业、新兴行业不同的是传统的农林牧渔业的工资收入涨幅缓慢。

二、外商直接投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分析

1.FDI通过技术外溢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发达国家在对发展中国家进行投资时,其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理念等强加地渗透到投资地的其他企业,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东道国本地企业技术水平。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对东道国收入分配的影响途径是通过东道国内外资企业间工资差异产生。一般外资企业工资高于内资企业。

2.FDI通过产业结构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FDI在行业的选择上明显的倾向于第二产业,流入制造业的比例较大,第二产业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相对流入到第一产业的农、林、牧、渔、采矿业、建筑业等产业的比例很小。外资在第三产业的金融业、房地产和批发零售业也有所提高,投向交通运输等行业的比例较少。FDI存在较强的行业选择性,外资流入行业的就业者的收入相對增加,拉大了中国居民收入差距。外资较少流入的第一产业恰恰集中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因此,FDI的流入对农村劳动力收入的影响程度较小,从而FDI最终通过产业结构影响了中国的城乡收入差距。

3.FDI通过对外贸易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外商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的贸易影响存在双重的效应,即:贸易创造效应和替代效应。从经济总体来看,贸易的创造效益总是大于替代效应。因此,当外资流入一个地区时,会产生贸易替代效应,而贸易替代效应会带来贸易创造效益,进而影响收入分配。即:贸易会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受益于该国的富裕生产要素。中国劳动力相对富裕,资本和高新技术相对稀缺,并且城镇的贸易开放程度相对较高,因此外资通过贸易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

4.FDI通过土地价格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我国沿海的大城市,这些地区土地资源稀缺,供不应求,必然会提高土地价格。土地价格的上升所产生的极差地租极大的影响城市的居民收入分配。在我国,房产作为我国居民收入的一项财产,其财产收入也就是自由房产的折算租金,房产在农村和城镇的收入分配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农村,房产的财产收入远低于城镇,因此FDI通过土地价格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5.FDI通过就业影响城乡收入差距

FDI的进入能够给东道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效解决东道国的就业难问题有。外资企业生产的高效率能够提供高于国内的工资水平给员工,极大地提升了国内企业员工的就业质量。但外资企业需求高素质员工,他们住在城市,而农村就业人口的素质难于胜任,从而导致居民城乡收入差距。

三、建议

FDI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起到优化中国整体的城乡收入差距。FDI对中西部地区的负面影响最大。为了降低FDI的负面影响,中西部要积极发展教育,努力提高其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同时积极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更好地吸引FDI。积极引导外商在我国增加第一产业投资规模。制定合理的政策引导和规范外资,最大程度利用外资的优势改善我国收入差距,促进我国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培培.FDI影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传导机制探索[J].北方经贸,2010,(9):14-16.

[2]陈叶.FDI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实证研究——以江苏为例[D].南京理工大学,2012.22-26.

[3]冯晓莉.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地区收入差距影响的研究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08.31-34.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对策 篇9

一、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原因分析

(一)、经济增长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无论从何种角度看,经济增长状况始终是决定一国货币价值的根本因素。其原因在于:如果一国经济增长率较高,人们对宏观经济的良好运行状态产生信心,外国投资者必然踊跃前该国投资,从而引起该国国际收支资本项目的收入增加,该国货币需求旺盛,币值自然上升。但也不能就说“经济的高速增长会带来货币升值,而经济增长的停滞或衰退则会使货币贬值”。

(二)、国际收支状况和外汇储备情况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外汇市场的形成与国际贸易和投资是分不开的,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中的各种收支的总和。在浮动汇率制下,市场供求决定汇率的变动,因此国际收支逆差将引起本币贬 值,外币升值,即外汇汇率上升。反之,国际收支顺差则引起外汇汇率下降。由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不仅是国际收支状况的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外汇储备的重要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将选取经常项目差额和资本项目差额作为分析指标,揭示国际收支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三)、货币供应量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人民币汇率与中国货币供应量大体上成正相关,由于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投资者不但可以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更看好中国庞大的国内市场。因此,外商投资大幅增加。由于紧 缩性的货币政策,人民币资金相当紧张,外资进入又多,所以出现了明显的外汇供大于求,造成人民币升值趋势。

(四)、中外利率差异对人民币汇率的影响

利率政策是一个国家重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利率影响汇率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利率的相对高低会影响资本流动的方向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较高的利率水平会刺激国际资本 流人,并减少本国的流出资金。从而影响国际贸易规模,使利率差异对汇率走势的影响力不断提高。

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

(一)、人民币升值助推中国经济优化

1、加快我经济结构转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部长余斌指出,人民币一定幅度的升值,有利于逐步淘汰低附加值、低科技含量和资源高消耗、环境高污染的外向型企业,促进出口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方式的实质性转变。

2、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随着美元启稳,以美元计价的商品价格大都会下跌,再加上宏观调控,导致股市不可能像今年那样上涨过快(这还是乐观的说法),房价也不可能像今年那样上涨过快(这也是乐观的说法),最后再加上美国次贷危机进入第二轮爆发期,导致美国经济增长放缓,料贝南克先生会再降利率50个BP,美国可能并不应该担心通货膨胀.而应该担心会否输出通货紧缩,而人民币对于美元的升值幅度不会减弱,因此,相应的商品价格如果换算成人民币计价的话,应该为下降,当然这是理论上是那么说的,国内的话具体还要看发改委的文件精神.应该那么说,美元启稳,人民币升值再加上从紧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3、长期而渐进的增长,增强百姓的购买力。

4、减少贸易顺差,创造良好的对外经济关系。如今,我国对外贸易顺差很大,对大多数国家而言,他们的对我国贸易都是逆差的,尤其是美国。也仅仅是因为我们对美欧等西方的顺差,导致他们对我们的不断施压,以寻求他们的利益。所以说,我国人民币汇率的升值,将会减少他们贸易逆差。

(二)、人民币升值对中国经济的不利

1、汇率在短期内上升影响较大,恐至中小企业倒闭。人民币每升值1%我国出口企业的利润也要下降1%,这对本来利润率就只有3%~5%的企业来说简直是噩梦。不仅仅是中小业的倒闭,问题更严重的是,是导致连锁反应,将至2500万人失业,直至影响社会稳定。

2、外汇储备可能出现大幅缩水,并有长期内通货膨胀。人民币对所有外币的汇率调升,相当于股市上所有拿着“人民币股票”的人一样,手中的“货”价值都升了,人人都高兴;倒是所有拿着早前已“入货”“美元股票”的,“股票”数量没少,但“市值”却下降了,是“入错货了”。这样来说,外汇储备缩水了,从而也将会导致通货膨胀。

3、可以激发短期流动资本的投机冲动,增加金融系统不稳定。人民币升值预期会导致国外的投资热钱大量涌入我国,为国内的经济投机活动推波助澜。这就好比一个不断上涨的股市必定会吸引大量热钱进入、最终在股市中形成泡沫一样。

4、人民币升值可能引发资产泡沫风险和通胀。人民币升值哪怕是人民币升值预期都会导致我国资产出现大量泡沫。2005年至2007年我国股市的大幅度上涨以及目前还在上涨中的房地产价格,主要成因就是人民币升值预期。

三、应对人民币升值影响的政策措施

虽然人民币升值会给局部经济带来短期的不利影响,但合理的汇率不但有利于国内整体经济的长远前景,而且可以吸引真正有效率的外资。因此,在人民币长期必将升值的预期下,我们现在就应从各方面作好准备工作,积极应对升值的发生,争取将升值带来的不利影响降至最低。

(一)汇率制度我们应逐步完善健全外汇市场,扩大外汇市场交易主体,使人民币汇率有序规范地形成。

1、逐步扩大人民币汇率浮动范围由于外汇储备大幅增加,央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不可避免,人民币汇率水平不纯粹由市场供求来决定,统计数据表明,1995年末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直位于8.33-8.28元/美元的窄幅区域,人民币管理浮动汇率成为事实上的单一钉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实行真正的有管理浮动汇率制,增加弹性和灵活性。从中长期看,应允许汇率进行多次小幅调整, 扩大汇率的浮动区间,让经济基本面和市场供求变化而产生的币值调整压力多次小幅释放,逐步加大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程度。人民币汇率波动区间大小的确定,应综合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实际有效汇率、月度交易余额、季度国际收支余额的变化、国际储备的充足性与变化趋势、人民币利率水平等等。

2、适当放松对机构和个人使用外汇的限制,提高外汇需求。在完善现有企业和个人用汇政策基础上,提高企业保留经常项目外汇收入比重,提高个人出国留学、出境旅游出差等的换汇数额。我国近年已采取的措施包括:逐步放松了个人出境旅游的外汇携带数额(如从1000元人民币扩大到6000元人民币)。

(二)货币政策

1、适当扩大货币发行量。由于人民币升值将使国内价格趋于下降,从而可能引发通货紧缩。因此,可以考虑在能承受通胀的适度范围内,适当增发人民币,以削减由升值所带来的通货紧缩压力。

2、进一步下调利率。虽然近几年来,我国已多次下调利率,但为刺激需求,各国中央银行普遍采取了降息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国际上主要货币的短期利率持续下降,如美国已连续13次降息,目前联邦基金利率为1.0%,这为我国利率的下调带来一定空间。因此可进一步小幅下调人民币的存款利率,以缩小与外币存款之间的利差,缓解企业和个人的结汇售汇意愿并减轻国际游资的冲击。

(三)外贸政策

1、适当降低出口退税率。为应对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1998年我国开始加大出口退税政策的实施力度,平均退税率由当年的8.3%增至15%。后来又采取了一些新措施,如加快退税进度,提高纺织品出口退税至全退,允许企业以退税额度作贷款担保,给予2000家外贸进出口企业17%的全退等。可以说我国目前实行的出口退税政策对近几年来我国外贸出口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因此降低出口退税率,不仅有利于减轻财政的负担,而且能适当降低出口快速增长幅度,减轻由此带来的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已规定从2004年1月1日起,我国平均出口退税率将下调3%,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2、适当扩大商品进口。应结合结构调整的需要,有目的地扩大部分商品的进口。这一方面可以缓解与主要贸易伙伴的摩擦,减少国际贸易纠纷,另一方面,可以减少贸易逆差,向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发展。进口的商品应保持以国内经济发展所急需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国内短缺的资源和原材料产品为主的格局,前期我国政府已经组织了贸易采购团及要求美国放宽高科技产品的配额限制,这些都是扩大进口的积极做法。另外,入世后,我国为履行承诺,2004年关税总水平将由2003年的11.5%降低到约10.6%,并将取消部分商品的进口配额、进口许可证和进口招标,这也将对进口的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四)资本市场

1、采取措施阻止“热钱”的进入。针对人民币升值的较高预期,要加强对外汇流入资金的监管,进一步加大审查力度,堵住国际投机资本进入我国的渠道。

2、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扩大外资的使用渠道。近日央行行长周小川为调整国际收支平衡,宣布了十项措施,其中就包括积极研究QDII政策、允许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到国内资本市场上市融资、移民和非居民的国内资产可以兑换汇出、允许国际金融机构在国内发人民币债券;明确支持各类企业在国外投资等等。这些措施都可以减轻外汇储备增长的压力。人民币升值是我国一项长远规划,一方面我们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人民币升值压力,避免一次性释放长期累积的实际汇率与均衡汇率之间偏离压力, 而对经济和金融系统将产生巨大冲击。另一方面,应健全各类制度体系,加强汇率政策与其他经济政策如货币政策、资本市场政策的协调,充分发挥汇率及其政策在平衡国际收支、抵御国际资本流动冲击方面的作用。而且,人民币升值时机的选择应是在国内有关条件较为成熟的时候:一是外汇储备要相当充实。随着我国更多地介入国际经济,外汇储备也应保持一定的增长,因此只有充实的外汇储备,才能承受升值引起的外汇储备减少的压力。二是国民经济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到位。人民币升值会对相关产业的出口及进口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必须事先调整到位。三是三农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人民币升值而形成的农产品进口价格优势对农业及农民收入的负面影响将不可避免,而由于我国农业人口众多,农业问题的影响较大,就更应重视这一问题。四是我国银行体系抗风险能力的提高。目前存在较大呆、坏帐风险的银行体系只有进行改革,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才能进一步抵御汇率风险。五是就业问题得到一定程度解决。这样才能在人民币升值、贸易出口受阻、外商直接投资减少时,降低劳动力特别是低技能劳动力就业的难度。主要参考文献:

[1] 张鹏,张丽芬。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中国经济影响评价及绩效评价[J].时代经贸,2006

[2] 毛瑞萍。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资金运作和经济发展的影响[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8

[3]严行方。人民币升值会造成那些影响[J].人民币可以说不,2010

上一篇:企业客户欢迎词下一篇:你我都是风景作文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