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漫主义文学(精选8篇)
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的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城市文明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归隐自然的倾向。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1759年-1796年)和威廉·布莱克(1757年-1827年)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们在英语诗歌文体和语言上做出了很多可贵的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吸取养料,其《苏格兰方言诗集》擅长抒情和讽刺,语言通俗;布莱克的《天真之歌》、《经验之歌》则具有象征意义和神秘色彩,在20世纪大放异彩,影响了整个现代英诗。
然而,英国浪漫主义第一批真正的大师则是被称为「湖畔派」的三位诗人。威廉·华兹华斯(1770年-1850年)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者,他与「湖畔派」另一诗人萨缪尔·柯勒律治(1772年-1834年)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成为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诗集中收录的诗歌大部分为华兹华斯所做,而柯勒律治的名诗《古舟子咏》和《忽必烈汗》亦收入其中,充满幻觉和奇谲的意象。然而华兹华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作品则是长诗《序曲》。骚塞的诗歌极富古之幽情,与世俗格格不入。湖畔派三位诗人均蛰居于英国西北湖区,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的乡村生活,是浪漫主义文学中温婉清丽的代表。
乔治·拜伦(1788年-1824年)和雪莱(1792年-1822年)两位诗人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他们和湖畔派诗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作品更具战斗意识和政治倾向。雪莱的代表作《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通过神话描写被压迫的人民的苦难和暴君的必然下场,预言革命一定会到来。他的短诗《西风颂》、《致云雀》等音韵铿锵,更有「冬天如果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等名句传世。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最为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游历各地,其诗作充满异域情调。代表作《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深入骨髓的检阅,发人深省。在欧洲,拜伦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人们把孤独、悲壮、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形象称为「拜伦式英雄」。拜伦晚年投身于希腊的民族解放运动,并最终因伤寒而死于希腊战场。
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还包括约翰·济慈(1795年-1821年)。他的创作生涯只有5年,却写出了著名的抒情诗《夜莺颂》和《希腊古瓮颂》,沉醉于古代世界田园牧歌的美景之中。瓦尔特·司各特(1771年-1823年)以创作小说为主,其代表作《艾凡赫》以12世纪的英国为背景,塑造绿林英雄罗宾汉的形象,他是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
浪漫主义在英国文学里则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形式,主要是与诗人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类似,他们两人共同撰写的《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一书企图抛弃奥古斯丁风格的诗词风格,改以较为直接的述事方式和来自民间传统的题材取代之。两位诗人的作品也与因为法国大革命而产生的乌托邦社会思想有所关系。威廉·布莱克则成为了在英国最强调浪漫感觉的诗人和画家,他还主张:“我必须要另外建构一套风格,否则便会被其他人的思想所奴役。”布莱克的作品也受到许多中世纪书籍的影响。威廉·特纳(J.M.W.Turner)、约翰·康斯特勃都被视为是浪漫主义的画家,而拜伦、雪莱、玛丽·雪莱、济慈等人也被视为是浪漫主义在英国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汤玛斯·卡莱以及英国的前拉斐尔派则代表了浪漫主义后期转型为维多利亚时代文化的阶段。1865年出生的威廉·巴特勒·叶芝还将他的这个时代称为是“最后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思潮发展得最完备,最规范,最有成就的当推英国。英国的浪漫主义运动与其他国家相比,具有下列一些特色;首先,英国的浪漫主义没有形成大规模的文学运动,它是由少数作家自由活动的形式出现的。其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源远流长,犹如小河流水,潺潺不断,历时达一百五十年之久。早在十八世纪末,从威廉·布莱克(1757--1827)和农民诗人罗伯特·朋斯(1759--1796)等人的诗篇中,就吐露出浪漫主义的苗头,以十九世纪二十年代拜伦、雪莱的诗作为高潮,直到十九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1837--1901)执政的时代,依然还可以从丁尼生、罗伯特·勃朗宁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看到浪漫主义的余声。再次,英国的浪漫主义明显地分为对立的两大派别。消极浪漫主义先于积极浪漫主义登上文艺舞台,主要代麦是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立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爱德华·杨
Edward Young.(1683–1765)Poet, Playwright.Active 1719-1765 in England, Britain, Europe.爱德华·杨,英国诗人,剧作家兼文艺评论家。主要作品如下:
BusirisYoung, Edward 1721
The Universal PassionYoung, Edward 1742-1745
关键词: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特色,研究综述
浪漫主义是西方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上一场引人注目的思想运动。始于18世纪末的浪漫主义运动最先形成于德国, 后波及至英国、法国及俄国, 并迅速成为一次波澜壮阔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潮。国内外学术界对浪漫主义文学的探讨主要关注于美国、俄国、法国等其他欧洲国家, 对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却鲜有论及。作为浪漫主义文学的发源地,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有其独特之处。
一、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背景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并发展于1798-1830年间, 在时间上大体和欧洲其他国家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平行。理解德国浪漫主义运动的兴起, 首先必须考察其历史背景。直到18世纪最后几年, 德意志依然只是一个地域概念。在德意志版图上, 大小邦国林立。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在法国以行动体现的革命, 在德国以思想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特别是随着拿破仑的进军, 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构建成为德国思想界越来越清楚的一种意识。拿破仑的征服在德意志资产阶级心中引起了复杂的感情, 一方面, 他们赞同法国大革命的基本理想, 敬佩拿破仑的天才, 另一方面, 又憎恨这位外国统治者, 而渴望独立。因此,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带有比较重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拿破仑的色彩。
“狂飙突进”运动也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形成的关键。狂飙突进运动是1770年到1785年间发生于德国的一场影响广泛的文学运动, 由克林格尔的悲剧《狂飙突进》而得名, 主要针对的是十八世纪流行于欧洲的古典主义思潮, 他们宣扬反抗精神, 提倡“天才不需规律”。在德国, 狂飙突进运动可以说是连接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桥梁, 启蒙运动通过狂飙突进运动, 从而孕育出了欧洲最早的浪漫主义。 (李勋2012:17) 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就是在这种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下应运而生的。
二、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流派
在德国文学史上 , 德国浪漫派既是个重要的篇章 , 但同时又是一个问题最复杂、争议最多的领域。 ( 陈恕林1995 (1) :46) 德国浪漫主义形成的关键时期是1797至1802年, 中心在耶拿和柏林。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按地域划分, 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基本流派:耶拿浪漫派、海德堡浪漫派、柏林浪漫派和士瓦本浪漫派。
耶拿浪漫派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史上最早的文学流派。1798年德国浪漫派的一些成员在耶拿创办文学杂志《雅典娜神庙》标志着德国耶拿浪漫派的正式诞生。此杂志由施莱格尔兄弟领导, 出版了三年 (1798-1800) , 撰稿人还有诺瓦利斯、蒂克及谢林、费希特和施莱马赫。施莱格尔是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主要《断片》和《路清德》。诺瓦利斯和蒂克是耶拿派的主要创作家。诺瓦利斯作品极力美化中古, 鼓吹天主教, 仇恨动荡, 歌颂黑夜和死亡。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夜的颂歌》。蒂克则擅长创作童话, 是近代艺术童话的奠基人, 歌德死后, 他几乎成了德国文坛的中心人物。1797年出版了《民间童话》。他最著名的艺术童话是《金发的艾克哈特》, 其主旨在于赞美与世隔绝的“林中静寂”, 认为这是一种幸福。另一名著是三幕童话剧《穿靴子的猫》。
1805年, 德国中部的海德堡有一群志趣相投的青年作家创立了一本刊物《隐士报》, 形成了海德堡浪漫派。主要作家为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与长于理论的耶拿派想比, 海德堡派比较注意德国民间文学并重视整理“国故”。阿尔尼姆在文学史上的功绩, 是他在海德堡与布伦塔诺合作整理并合编出版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他汇集了从中古一直到19世纪的约700多首民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深远。许多作曲家如舒曼、门德尔松、勃拉姆斯、马勒等都为这个民歌集中的民歌谱了曲。布伦塔诺诗才出众, 能即兴赋诗。但他的诗才却消耗在无谓的宗教诗歌上, 歌颂天主教以及宗法制度, 把理想化的中古视为宁静和谐的社会。他的叙事诗《罗累莱》, 罗累莱是传说中莱茵河边某悬崖上一个美丽女妖罗累莱, 在太阳下山时, 以美丽的长发和迷人的歌声吸引来渔夫, 使其在忘情中被附近的激流漩涡所吞没。后来不少德国诗人纷纷效仿, 最有名的就是海涅的名诗《罗累莱》最引人入胜, 经谱曲后今天几乎成了德国民歌。
接近海德堡派, 但意识上属于自由民主派的是格林兄弟, 即雅可布?格林Jakob Grimm (1785-1863) 和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 (1786 - 1859) 。他们搜集整理德国中古以来的民间童话和传说, 奠定了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格林童话集是路德的 · 圣经 · 译本之外德国印刷量最大德语作品。他们搜集的216篇童话尽量忠于民间口头的流传, 力图不歪曲地予以记录。格林童话歌颂正义、善良、勤劳、勇敢、诚实等优秀品质, 有这种品德的人在童话中往往有好报应并得到美满的结局。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在柏林举行“基督教德国聚餐会”, 并在柏林创建“柏林晚报”。在柏林的作家克莱斯特、沙米索及埃辛多夫都参加了这个聚餐会。此后, 后人就把生活在柏林的克莱斯特和沙米索等浪漫作家称为柏林浪漫派。霍夫曼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 并且有世界影响的浪漫派作家。他的短篇小说集《谢拉皮瓮兄弟》, 模仿卜伽丘的《十日谈》, 这部小说集中的《斯居德丽小姐》可以被称作德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文学性侦探小说。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童话剧《胡桃夹子》也取材于霍夫曼的这部小说集。过去的士瓦本为今巴伐利亚的一部分。所谓士瓦本浪漫派也是一个由地域划分的文学流派。他的中心人物是诗人乌兰德。还有很有才华但英年早逝的童话作家豪夫。
三、德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艺术成就
德国浪漫主义者普遍渴望的不是变革而是宁静, 他们的理想世界是宗教改革前的中世纪欧洲, 有浓厚的复古倾向。他们写内心的追求和理想, 这追求和理想又是在恶劣的现世无法实现的。他们用一个象征物―“蓝色花”来代替他们的想象。“蓝色代表着无限遥远的蓝天, 代表着充满神秘和灵气的大自然。而花是温柔、美和诗的化身。” (白莹2010 (16) :17-19) 这朵神秘的蓝色花之所以成为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境界的最高象征, 关键在于它承载了浪漫主义的核心意义, 即“无限的追求”。
浪漫主义不在于追求理想, 而在于相信这种理想存在着。“蓝色花”存在于人生的一切方面, 代表着完整的、理想的、纯粹属于个人的幸福。这种幸福的本质是达不到的, 因此在所有浪漫主义者笔下, 对“蓝色花”的憧憬便被描写成为永远都处于躁动不安的追求。这种虔诚的追求如中世纪的信仰一般, 美好而执著, 却缺乏存在的现实根基, 最终童话成为了承载浪漫派诗人憧憬“蓝色花”最完美的衣钵。 (宋珊2012 (9) :51)
童话是德国浪漫主义文学中艺术上最为成熟的形式之一, 它通过对日常理性逻辑的消解, 探索真实的精神世界, 追寻一种精神的回归。德国浪漫主义作家, 诸如蒂克、诺瓦利斯、阿尔尼姆、布伦塔诺、格勒斯、格林兄弟、霍夫曼、豪夫等作家, 都曾收集、整理或创作过童话。格林兄弟经过6年的努力 , 于1812年初完成了童话第一卷, 书名曰《儿童与家庭童话》, 影响深远, 广受欢迎。在世界各地, 至今已有约100种不同语言的译本, 成为在世界上最为家喻户晓的德国文学作品。 (刘文杰2004 (12) :25-27) 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民间童话, 建立了德国童话研究的体例。格林童话在德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对整个欧洲的民间童话的发展也影响很大。
小结
德国的浪漫主义具有与其他国家浪漫主义相同的普遍特征, 比如对现实的不满, 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怀抱理想, 强调自我追求, 渴望自由等, 但也有其与众不同的地方, 如对宗教的虔诚和狂热, 追求“无限”, 充满神秘感, 缅怀中古, “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 (袁文彬2009 (9) :116) 。
德国的浪漫主义运动, 从费希特、谢林的哲学和民族文化中汲取了营养, 推崇个人主义, 宣扬个性解放, 本质上是对启蒙运动、机械唯物主义和早期工业化社会的反抗, 在文艺、宗教、历史以及自然科学研究各领域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在政治上还带有比较重的反对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和反对拿破仑的色彩。德国浪漫主义者普遍渴望的不是变革而是宁静, 他们的理想世界是宗教改革前的中世纪欧洲, 有浓厚的复古倾向。他们认为文艺的目的并不在于反映外在的现实, 而在于写内在的世界―心灵的世界, 写内心的追求和理想, 这追求和理想又是在恶劣的现世无法实现的。他们用一个象征物―“蓝色花”来代替他们的想象。因此, 他们的内心追求和理想不免带有浓厚的神秘主义色彩。他们对宗教的狂热和虔敬也是德国浪漫主义者的普遍特征, 主张用基督教思想统一人的意识, 追求“彼岸”、“来世”、“无限”、“永恒”。
参考文献
[1]白莹.蓝色花——德国浪漫主义的艺术理想[J].文学评论, 2010 (16) :17-19
[2]陈恕林.从德国浪漫派看“积极”与“消极”浪漫主义的划分问题[J].外国文学评论, 1995 (1) :46-50
[3]李勋.德国浪漫主义研究[D].2012
[4]刘文杰.以格林童话为代表的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民间童话论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4 (12) :25-27
[5]宋珊.童话里的“蓝色花”-德国浪漫主义的奇葩[J].文学研究, 2012 (9) :51-52
关键词:浪漫主义文学 影响 摧毁 颠覆 丰富
文学作品是社会发展在思想领域中的反映,浪漫主义文学十八世纪末发源于德国,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发展到顶峰,以英法两国成就最高。浪漫主义文学是西方近代文学两大主流体系之一,对整个西方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但人民版教材只是对浪漫主义文学的背景和成就进行了阐述,对其影响却没有提及,针对此方面的问题,本文仅就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以此进一步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从纵向上看,浪漫主义文学在创作中采用夸张的手法,富于幻想,具有传奇色彩,强调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彻底摧毁了统治欧洲文坛几千年的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是西方文学在近代历史上的又一次“文艺复兴”。二十世纪的现代主义文学的诸流派,都可以看作是浪漫主义文学蜕变、演进的结果。
从社会历史背景看,人类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文学思潮和风云变幻的社会变革如此密切的结合。当时,处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启蒙思想家描绘的理想社会的图景在资本主义现实面前破灭。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便产生了浪漫主义文学。因此,浪漫主义文学是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科学理性、物质主义带来的异化现象的一次彻底的检视和清算。浪漫主義颠覆了西方资本主义旧的价值理性,以强烈的反叛精神构建了一个新的文化模式。
此外,许多浪漫主义者重视对民歌、童话等民间文学的整理和搜集,在很大程度上保存并发扬了西方文学的民间传统。在德国和英国,浪漫主义就是从搜集民间文学开始的。浪漫主义者广泛从民间传说、神话、童话中撷取题材,极大地丰富了文学的表现手法,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为现代主义文学题材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由此,对于浪漫主义文学,我们不仅要知道它产生的背景和成就,还应了解其在西方文学史上产生的深远影响,这样,才能对浪漫主义文学加深理解,形成完整的印象。
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一、基础知识
&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 德国:发源地,早期“耶拿派”,施莱格尔兄弟、诺瓦利斯《夜的颂歌》 & 晚期“海德尔堡派”,格林兄弟,小说家霍夫曼 &海涅,最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 & 英国:湖畔派三诗人
华兹华斯“大自然诗人”,代表作《丁登寺》,《抒情歌谣集·序》: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宣言
柯勒律治《古舟子咏》 &雪莱《致云雀》、《西风颂》“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天怎能遥远?”“天才的预言家”(恩格斯),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 &济慈《秋颂》《忧郁颂》《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纯美说”对唯美主义的影响 &拜伦《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拜伦式英雄”的雏形。
《东方叙事诗》,塑造了众多“拜伦式英雄”典型。
《唐璜》讽刺艺术
& 司各特,欧洲历史小说的创始人,《艾凡赫》
& 法国:夏多布里昂,擅长异国情调和“废墟美”的诗意描写,《勒内》:孤独、忧郁、厌世的“世纪病”典型
缪塞《一个世纪儿的忏悔》,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沃达夫的形象
乔治·桑 田园小说《魔治》
大仲马《基督山伯爵》 小仲马《茶花女》 雨果
《〈克伦威尔〉序》:浪漫主义文学宣言,提出了著名的“对照”原则。
代表作品《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九三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更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
& 俄国:
最早的浪漫主义诗人茹可夫斯基
普希金:俄国浪漫主义文学最杰出的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抒情诗《致凯恩》《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小说《驿站长》 维林
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小人物”形象,开了俄国现实主义文学中描写“小人物”先河。
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
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女主人公达吉亚娜是普希金心目中理想的贵族妇女典型。俄国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奥涅金的形象,开创了多余人形象系列。
莱蒙托夫 《当代英雄》,毕巧林是一个三十年代的“多余人”形象 & 美国: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见闻札记》(《瑞普·凡·温克尔》《睡谷的传说》)库柏《最后的莫希干人》,开创了“西部文学”的传统 爱伦·坡,现代派的祖师爷,侦探小说开创者。
霍桑 《红字》 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狄梅斯代尔,擅长人物的心理刻画 麦尔维尔 《白鲸》 惠特曼,美国19世纪最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草叶集》创造了自由体诗
二、名词解释:耶拿派、美丑对照原则、湖畔派、恶魔派、拜伦式英雄
三、重点作家:拜伦、雨果、普希金
四、分析思考:《巴黎圣母院》在人物塑造上的对照原则。《悲惨世界》中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唐璜》的讽刺艺术特色。
19世纪中后期文学
一、基础知识部分
(一)现实主义文学
& 基本特征:
1、冷静的客观性和严肃的真实性。
2、深刻的批判性和强烈的揭露性。
3、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
4、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代表作家:-----梅里美:《嘉尔曼》(《卡门》)卡门形象:恶之花,对个性自由的追求,社会叛逆者-----司汤达:理论著作《拉辛与莎士比亚》,法国现实主义的宣言;《红与黑》被看作是法国乃至欧洲现实主义的奠基作,副标题:1830年纪事。四个典型环境:维里埃尔小镇、贝尚松神学院、巴黎侯爵府、监狱,两个女性:德·雷纳尔夫人、玛蒂尔德,出色的心理描写。-----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三大部分:风俗研究、哲理研究、分析研究
思想内容:
1、反映封建贵族的衰亡史。
2、描绘资产阶级的发家史。
3、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的罪恶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欧也妮·葛朗台》:吝啬鬼形象葛朗台 《高老头》:高老头、拉斯蒂涅、鲍赛昂子爵夫人、伏脱冷-----福楼拜:《包法利夫人》,罗道尔弗、赖昂、爱玛,副标题“外省风俗” “包法利主义”: 不切实际、想入非非的品性-----莫泊桑:《羊脂球》-----都德:《最后一课》和《柏林之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狄更斯: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描写劳资矛盾小说《艰难时世》 《双城记》:巴黎、伦敦,人物:梅尼特医生、代尔那、得伐石太太、卡尔登、露西-----萨克雷:《名利场》,女冒险家和投机者蓓基·夏泼,副标题“没有主人公的小说”-----盖斯凯尔夫人:《玛丽·巴顿》-----勃朗特姐妹:夏洛蒂《简爱》(罗彻斯特)艾米莉《呼啸山庄》(希茨克利夫、凯瑟琳)-----乔治·艾略特:《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米德尔马契》-----哈代:《德伯家的苔丝》,副标题“一个纯洁的女人”(亚雷、安玑·克莱)-----安徒生:《皇帝的新装》《豌豆上的公主》《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丑小鸭》《拇指姑娘》《野天鹅》-----易卜生:《玩偶之家》,争取妇女解放的典型娜拉、资产阶级男权主义者海尔茂-----莱蒙托夫:《当代英雄》,“多余人”形象毕巧林-----果戈理:《彼得堡故事集》(《涅瓦大街》《肖像》《鼻子》《狂人日记》《外套》)、《狂人日记》《外套》中的“小人物”形象,讽刺喜剧《钦差大臣》,《死魂灵》,地主形象系列:玛尼洛夫、柯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开维支、泼留希金(守财奴、吝啬鬼典型),乞乞科夫是一个具有新兴资产阶级特征的人物形象-----赫尔岑:《谁之罪》,“多余人”形象别尔托夫-----俄国三大批评家
别林斯基,典型说“熟悉的陌生人”; 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即生活”;小说《怎么办》,副标题“新人的故事”: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拉赫美托夫 杜勃罗留波夫:《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什么是奥勃洛摩夫性格》、《真正的白天何时到来》
-----谢德林《戈洛夫略夫老爷们》,犹杜什卡-----陀思妥耶夫斯基:《穷人》,小公务员杰符什金,延续小人物主题;《罪与罚》(拉斯柯尔尼科夫、索尼娅)、《白痴》(梅斯金公爵、娜斯塔西娅)、《卡拉马佐夫兄弟》-----屠格涅夫:成名作《猎人笔记》,长篇《罗亭》(娜塔丽莎)、《贵族之家》(丽莎)、《前夜》(叶琳娜)、《父与子》(巴扎洛夫、巴威尔),其中的多余人和新人形象。-----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最后一个“多余人”奥勃洛摩夫-----亚·奥斯特洛夫斯基:《大雷雨》,卡杰琳娜“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涅克拉索夫:《谁在俄罗斯能过好日子》-----列夫·托尔斯泰: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战争与和平》(安德烈、娜塔莎、彼埃尔),《安娜·卡列尼娜》(列文、渥伦斯基、卡列宁),《复活》(玛丝洛娃、忏悔贵族聂赫留朵夫)-----契诃夫:《变色龙》、《第六病室》、《套中人》,专制制度的忠实卫道士别里科夫的形象。《樱桃园》没落贵族阶级的代表朗涅夫斯卡娅、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陆伯兴-----比彻·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废奴文学代表作
-----豪威尔斯:美国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提倡“微笑的现实主义”-----亨利·詹姆斯:心理现实主义创始人,“国际小说”(《黛茜·密勒》《贵妇人画像》《鸽翼》和《金碗》)-----马克·吐温:《竞选州长》《败坏了赫德莱堡的人》《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从“良心”的角度抨击了美国的蓄奴制,黑奴杰姆-----欧·亨利:短篇大师,《警察与赞美诗》《麦琪的礼物》-----杰克·伦敦:《马丁·伊登》,描写“美国梦”幻灭的作品
(二)自然主义文学
法国的龚古尔兄弟是自然主义的倡导者
左拉是自然主义的理论家和代表作家,系列长篇《卢贡·马卡尔家族》(《小酒店》《娜娜》)其中《萌芽》在文学史上第一次集中描写了劳资矛盾,擅长描写大场面的群体形象
(三)唯美主义文学
唯美主义的先驱法国诗人戈蒂耶
英国王尔德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作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戏剧《莎乐美》
(四)象征主义文学
波德莱尔:象征主义的先驱,《恶之花》展示了个人的苦闷心理,写出了小资产阶级青年的悲惨命运。
象征派三诗人:魏尔伦、兰波《醉舟》《元音字母》、马拉美《牧神的午后》
(五)无产阶级文学
英国“宪章派”文学是欧洲最早的无产阶级文学。巴黎公社文学,鲍狄埃《国际歌》
二、名词解释部分
人物再现法、巴尔扎克化情欲典范、威塞克斯小说、社会问题剧、自然派、新人、多余人、复调小说、忏悔贵族、托尔斯泰主义、心灵辩证法、废奴文学、自然主义、唯美主义、象征主义
------------------
2004/3/22 20:48: 0
自考365.COM社区
蓝色感叹号
第五章 18世纪文学(启蒙主义文学)主要成就:启蒙主义 包括:法国启蒙运动、英国现实主义长篇小说和德国民族文学。理解后简答题
简述18世纪启蒙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8古典主义仍占重要地位,但启蒙主义成就最高。
2有鲜明的倾性,要求文学为现实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文学思潮,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正面歌颂。4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形式的文体:正剧、哲理小说等。术语解释
正剧(严肃的喜剧): 18世纪由狄德罗、博马舍和德国的莱辛创立。戏剧介于悲剧和喜剧之间,其特点是强调戏剧的教育作用。
以第三等级的普通人作为戏剧的主人公,语言通俗易懂。主要作品有狄德罗《私生子》、博马舍《费加罗的婚姻》。哲理小说: 18世纪由法国启蒙作家创立的一种新型小说。
2它不注意环境与人物的细致描写。以人物活动为主线,表现作家关于政治、法律、道德、文学方面的启蒙观点,富于哲理性。如孟德斯鸠《波斯人的信札》、伏尔泰《老实人》、卢梭《爱弥尔》。18世纪文学状况:
一 英国文学(现实主义小说):
笛福(英国实现主义小说的奠基人、英国小说之父、现代新闻报道之父): 主要作品:《鲁滨逊漂流记》标志着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诞生。
鲁滨逊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的正面形象(第一人称自述方式)。
斯威夫特(激进的民主派,开创了英国文学中的讽刺传统): 主要作品:《格列佛游记》(儿童幻想剧小说)通过幻想的环境,虚构的情节,夸张的手法对英国政治、法律、议会、党争和哲学进行讽刺和抨击)。理查生(长于使用书信体叙述故事的作家):《克拉丽莎》书信体小说 菲尔丁:(18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汤姆·琼斯》(欧洲文学中的一流小说):代表了18世纪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被誉为“18世纪英国社会的散文史诗”。术语解释(感伤主义): 1 60年代至80年代末,在英国出现了感伤主义文学。它不仅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先驱,而且也是现代派文学的源头。感伤主义开辟了一种以心理感觉为载体掺和外部现实世界的投影的叙述方式。3 因斯泰恩的小说《感伤旅行》而得名。哥尔斯密斯:
小说《威克菲牧师传》及“墓园诗派”的诗歌中,感伤主义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哥特式小说(18世纪末在英国出现的一种凶杀小说)小说多以中世纪阴森神秘的城堡为背景,充满神秘、怪诞、刺激。代表作:瓦尔蒲《奥特朗图堡》和拉德克力芙《渥多尔弗的秘密》。前浪漫主义代表: 彭斯(农民诗人):《苏格兰方言诗集》 布莱克:《经验之歌》《天真之歌》 二 法国小说(正剧、哲理小说)温和派:
孟德斯鸠:《波斯人信札》书信体哲理小说,18世纪哲理小说的开创性作品(先河)主人公:郁斯贝克和黎加。
《法的精神》(又译《法意》)伏尔泰:《老实人》(最优秀)理想世界—黄金国
激进派:
狄德罗(提出“严肃的戏剧”的概念、《百科全书》领袖):
主要作品:三部哲理小说 《修女》:揭露教会罪行的书信体哲理小说(少女:苏珊·西蒙南 独白的方式)。《拉摩的侄儿》:对话体哲理小说(马克思称:“无与伦比的作品”。恩格斯称:“辩证法的杰作”。
《宿命论者雅克》
卢梭(激进派的领袖): 理论著作:《论科学与艺术》:反封建的“第一声呐喊。”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返归自然”的理论。《民约论》(又名《社会契约论》):“福音书”。哲理小说《爱弥尔》:法国第一部讨论教育问题的小说。晚年自传体小说:《忏悔录》
文学代表作:书信体哲理小说《新爱洛绮斯》:主人公:尤丽、圣·普乐 博马舍(18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喜剧作家): 主要剧作:《费加罗三部曲》:
《塞维勒的理发师》(又名《防不胜防》)、《有罪的母亲》、《费加罗的婚姻》(又名《狂欢的一天》)勒萨日:《吉尔·布拉斯》《瘸腿魔鬼》(承袭流浪小说)三 德国文学
莱辛(德国民族戏剧、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他“完成了德国文学的转变”。)主要贡献:
一 美学理论:《拉奥孔》探讨诗与画的界限。二 戏剧理论:《汉堡剧评》 三 戏剧贡献:《明娜·封·巴尔赫姆》(喜剧代表作)《萨拉·萨姆逊》(第一部市民悲剧代表作)《爱米莉娅·迦洛蒂》
席勒(剧本始终贯穿反暴政、争自由的主题)《强盗》:“歌颂一个全社会公开宣战的豪侠的青年”。(卡尔)《阴谋与爱情》:被称为“德国第一部有政治倾向性的戏剧。”(恩格斯)1剧本勇敢的把德国的黑暗现实搬上了历史舞台。
2作者公开站在平民一边,维护平民的尊严,谴责达官贵人。主人公:斐迪南、露易斯、瓦尔特、伍尔牧。《堂·卡洛斯》:狂飙突击向古典主义过渡时期的作品(席勒式)晚年与歌德合作共迎来德国文学的古典时期:《奥尔良姑娘》、《威廉·退尔》等剧本。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又译《美育通信》):探讨用审美来改造社会。《论朴素的诗与感伤的诗》:首次提出并区分两种基本创作方法。意大利:喜剧大师哥尔多尼《女店主》、《一仆二主》 术语解释 狂飙突击运动: 18世纪德国发生了一次声势浩大的全国范围的文学运动,狂飙突击运动。这一名称来源于克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击》。
2一大批文学青年,强烈要摆脱封建束缚,要求个性解放;强调民间文学和民族风格。分析比较题:
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比较
18世纪英、法、德三国文学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
相同之处: 18世纪英、法、德都是启蒙文学成就最高。都有鲜明的倾向性,要求文学为实现服务。属于资产阶级性质的文学,反对国王,宣传启蒙思想。
3都把第三等级的资产阶级和平民作为主人公来歌颂。
不同之处: 1英国:18世纪英国已经建立了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权。英国的启蒙文学主要任务不是为革命做舆论准备,而是扫除封建残余,揭露现实社会的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主要成就现实主义小说。
2法国(欧洲启蒙运动的中心):法国的启蒙运动直接负有教育群众,使他们摆脱愚昧,学会理性思考,从而摆脱封建专制和宗教迷信。为大革命造舆论,文学的革命性、战斗性更强,内容特别丰富。主要成就:正剧、哲理小说。
3德国:18世纪的德国还处于封建诸侯割据的状态,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德国启蒙运动的任务是唤起民众觉醒,反对分裂建立民族统一的国家。爆发了狂飙突击运动。歌德(1749—1832)(德国)歌德:德国伟大的民族诗人。德国古典主义和民族文学最杰出的代表。出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余的市民家庭。主要作品:
1771年,歌德大学毕业,回故乡当律师,同时坚持写作。剧本:《铁手骑士葛兹· 冯· 伯利欣根》(简称《葛兹》)是部历史悲剧。葛兹实有其人,是个争自由,反封建的英雄。
诗剧片段:《普罗米修斯》 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篇书信体小说)诗剧:《浮士德》的部分初稿。理解后简答题
为什么说《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德国第一部产生影响的作品。
1歌德的中篇书信体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中的维特是一个具有典型意义的18世纪德国进步青年的形象。他的性格是社会铸造的,他以孤傲来对抗德国现实的丑恶,但他总以不合作――逃避的方式来反抗,显得无力。因此他悲剧是时代的悲剧。
2感染了世界各国不同时代的同病相怜的青年。他们不但模仿维特穿青衣黄裤,甚至也学他自杀。
在意大利期间他创作和构思了三个古典主义悲剧: 《哀格蒙特》、《伊菲格涅亚的陶里斯》、《塔索》。晚年:《威廉·迈斯特》(上下部、德国第一部教育小说)通过威廉从童年到老年发展的记述,展示了他道德完善的过程。
《浮士德》: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基本情节: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综合论述题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辩证的方法。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理解后简答题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
一 教学目的:了解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发展情况;主要的新写实小说作家作品;新写实小说的意义。二 教学重点:了解新写实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三 教学难点:理解新写实小说“新”的表现及评价。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新写实小说没有终止时间。它的出现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现象,与其语境有重要关系。80年代中后期社会转型,社会阶层各个成员的文化色调在重组,知识分子的启蒙精神淡化,一部分人认同普通市民立场,这是一个自觉的文化立场的选择,对日常生活采取近距离写实性的扫描。
(二)概念
“新写实主义”这个称号的出现大概始于1989年第三期《钟山》的“新写实主义小说联展”。根据批评家的概况,新写实主义是继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之后中国文学出现的又一面旗帜,它“从情感的零度写作”,“纯粹客观地对生活本态进行还原”,展现了现实的“原生态”,将“原色原汁原味”和盘托出,达到了“毛茸茸”的程度。
(三):兴起背景
1989年之后,中国社会现代化演进所必然产生的商业主义盛行和传媒行业的兴起,使中国现代文学所张扬的具有精英主义色彩的政治理想主义和道德理想主义遭遇空前的挑战,从思想文化层面入手来解决民族-国家问题的精英主义理想,在文学领域中不得不被摒弃。因此,在八九十年代之交,文学实际上面临着一个由国家意识形态话语向民间话语、由公共话语向个人话语转变的问题。
这一转变的标志性文学事件,就是所谓的“王朔现象”:王朔小说的流行、大规模地进入影视传媒及对于王朔作品的争论。王朔的现代性特征在于:立足于市民立场来把握社会历史,这为历史批判的精英主义传统划上了一个历史界线。王朔小说的流行与时代的“渴望”有关,它使以国家政治为核心的话语系统与民间生活实际上的严重错位暴露无遗,展开了一个抛弃了政治意识形态,作为日常生活价值框架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审美旅程和言说方式。这样的开端未免充满了过犹不及的极端色彩和快意宣泄,它所遭受的种种非议,正是来自于精英主义话语的抵抗。
与市民言说的王朔小说的放肆而简单形成对比的是,代知识者言说的新写实主义小说则琐碎而无力——它们同样是精英主义在90年代的中国政治生活和道德生活双重失败,向民间意识形态迅速转向的结果。新写实主义小说是对先锋小说乃至寻根派和现代派小说的反拨。当方方将新写实的“风景”首先展现在当年光怪陆离的文坛上,在转换了审视现实的立场之际,新写实主义小说预示了某种对历史的解构姿态。问题在于,《狗日的粮食》、《烦恼人生》、《一地鸡毛》、《风景》等关怀人的生存问题的新写实主义代表作,实际上没有足够的立足于现代性立场上的人道主义理想与信心作为理性支持,它们使当代小说从现代主义小说的理性化批判框架进入理性疲乏的生活原生态描摹。如果说,使“文革”后小说大规模回到市民社会是新写实主义小说的历史功绩(就文学而言),那么,新写实小说的理性疲乏却不仅是当代中国理性困境的映射,更是知识精英在脱离了意识形态话语中心之后尚不能作为边缘性力量创建新理性的真实反映。
(四):小说的主要特点及不足之处 1:特点
(1):经验的日常性是其共同点之一,日常生活经验成了小说的集中叙述经验。
(2):群体性还表现在作家采取的相对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尽可能的还原现实。2::缺点
(1):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外延的无限扩大维持着这个概念的空洞运转。
(2):在叙事学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出现之后,新写实小说提出的那些概念说明表露了对叙事意义的无视。1):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的暴露。
新写实小说推崇“情感的零度”,即不让叙述者的情感介入故事,干扰读者的判断。但叙述者不可能在文本中完全消失,作者可以删去叙述者的抒情、道德评论、社会理想表述或者人物鉴定,但叙述者仍会在背景描写、人物识别或时间性概述方面留下痕迹。叙述者的情感可能强烈、可能淡漠,但却不可能成为零度。
2):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
现代语言学认为语言自成系统,不是一面和现实毫厘不爽的镜子。叙事学认为叙事包含着某种人为的结构,某种程度的预先制作。叙事所操持的话语经常携带了种种隐蔽的判断,悄悄地对叙事对象做了改变。因此,现实纯粹的还原不过是新写实主义的一个理论神话。
3):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新写实小说写了大量平淡琐碎的生活场景和操劳庸碌的小人物,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继承了关注小人物的文学传统。现实主义往往通过一个完整的情节呈现小人物之为小人物的独特个性,新写实小说则有意消解小人物的独特个性,使他们成为芸芸众生。这些人物缺少强烈的自主精神,新写实小说更多揭示的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现状:琐碎的、凡俗的、安分守己的。生活世俗化并不等于表现世俗化生活的文学作品也要世俗化。人们在新写实小说中体察到生命的坚韧与顽强,体察到人生的乐趣与满足,但恰恰在这点上,新写实小说的作家们放弃了改造世界的特权,他们又一次接受了传统观念:叙事话语无足轻重,重要的是素材。不少作家倾向于如实叙述,使小说出现了“流水帐”倾向。叙事的风格与现实的平庸不谋而合,新写实小说的叙事并未达到一个更高的真实,而是回归到传统的阅读经验,尽可能无阻碍地为读者接受。
(3):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更像是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的一个表征,它更多地与办刊策略、制造文坛热点等想法联系在一起。
(五):代表作家作品
“新写实小说”概念的提出是在1989年,但其代表作品的出现则要早一些。对“新写实小说”的讨论,自1989年下半年至1994年末,一直未间断。目前得到大多数作家、评论家承认的,可以包括在“新写实小说”里的作家有池莉、方方、刘震云以及叶兆言、苏童等。1:池莉(87-97小说)
生于50年代干部家庭,随父母的调动到处迁移。故乡的感觉没有,也找不到精神家园的根。因此对池莉来说时间有意义,故乡没意义。
童年时期人格分裂,对峙。红孩子——黑孩子
由童年到少年经历了一个精神上的失乐园的过程,看生活的立场发生了很大扭转。在把握生活时,用一种复杂的眼光看待社会:对峙和视角下调,用世俗眼光看。《烦恼人生》即是这种视角的产物,写了真正的生活。池莉作为作家时的偏执很突出。(1):《烦恼人生》
池莉1987年发表《烦恼人生》,引起很大反响。这部作品描写武汉钢铁厂职工印家厚一天的生活,在24小时内浓缩了他整个烦恼的生活状态。小说“生活流”的写法呈现了一种“毛茸茸的原生态”,让人似乎能亲身感受引家厚的“烦恼人生”,从而引起了无数处于同样境遇的读者的共鸣。从小说结构特点上看:沿着印家厚的脚步把所有的情节都串起来,当下烦恼经验和过往的浪漫经验交织起来表达了一个主题:生活就要认命,普通人要过普通人的生活。这种判断是池莉的认识。一天中所有烦恼经验加起,所有浪漫经验减去,其结果就是文本的主题。
小说中亚莉形象设置了却没有展开。亚莉——印家厚。亚莉——妻子
池莉压抑着亚莉,使这样一个三角的浪漫故事变成印和妻子两个人认同生活的平面结构。通过这样一种文学操作,池莉表达了对生活的观点。(2):《来来往往》
《来来往往》中康伟业与段丽娜的婚姻建立在一种时代的错误上。段丽娜在文化价值上比康伟业大,但作者的目光聚焦在康伟业与三个女人的浪漫故事上。段丽娜的形象实际上被弄坏了。时雨蓬是一个粗糙的物质时代塑造的一个物质女孩。(王安忆:上海表面的繁荣掩藏了精神的粗糙,上海的物质形态塑造了一批极端物质化的人。)
《来来往往》表面上极浪漫,实际上很不浪漫,由追求爱情到爱情幻灭。康段之间:饱暖思淫欲;康林之间: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康时之间: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小说仍是一个不谈爱情的主题。
总结:池莉几乎所有的创作都与爱情有关。但回答爱情时都是没有爱情,她用的不是爱情逻辑,而是婚姻逻辑。婚姻是世俗的概念,爱情是价值层面的话题。婚姻是知识性的命题,可以言说,爱情是一个信仰性的命题,不可言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错位。2:方方(1):《风景》
方方的《风景》发表于1987年,被誉为“新写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新写实小说”中最富于现代主义色彩的一篇。小说选择了一个出生后不久就死去的鬼魂“小八子”作叙事主体,叙述了“汉口河南棚子一个十三平米的板壁屋子里”,一对夫妻和七子二女的家庭生活。作者的叙述语调是平静的,但却并不是所谓“零度情感”,而是对“恶”的生存法则,以及这类法则拒斥文明的无可奈何的认同。
小说叙述框架、视角都带有很强的虚拟性。但经验又是很现实的、近距离的。父母构成了一个人文背景,是孩子们成长的一个外在环境。老大和枝姐的爱情故事留有很大的空间,老二是一个带有女孩子气质的男孩子,在母亲的溺爱下成长起来,恰恰是这种保护造成了另一种悲剧:老二的毁灭是河南棚子的粗糙环境造成的,老二与其生活环境的不协调构成了他的悲剧。老七生不逢时,父亲又怀疑他不是自己的儿子,用暴力迎接老七,同时,老七也不受他两个姐姐的欢迎。他是生活在这个环境最底层的人。长大后上山下乡,大学毕业后做了中学教师。之后就变成了一个报复家庭的人。在老七成长过程中,其性格的扭曲变态是明显的,这表现在他不择手段地往上爬的人生经历。
补:一组人物形象:高加林、老
七、于连、拉斯蒂涅。当一个人与其生活的环境有很大不合时,这种环境反而会培养出野心、反叛,但又毫不顾道德准则。由这类形象体验的一种弱势地位的创伤感形成一种原型:即由创伤感而开始感到世界的不公,从而反叛,报复。马克思的阶级论给这类人改变命运提供了一条出路,但更多的人选择联姻、色相等方式改变命运。这类反叛者的形象体现了我们每个人对缺失的反抗,在传达着个人的白日梦。(2):《桃花灿烂》
写得很细。故事背景是搬运站,男主人公米西的生活环境类似老七。米西在他的家中形成了心理阴影,从而影响他日后的生活。女主人公墨子与米西产生了爱情,米西想表达爱情,但又不明确表达。墨子处于女人的被动地位,认为女人只能被爱,米西不表达,墨子就不接受。水香的漂亮引起了米西的注意,他与水星调侃。在设置上,墨子和水香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身份,水香代表了身体的、世俗的东西,墨子代表了精神东西。二者是一种精神爱与身体爱的悖论,男人迷惑于二者之间。
男女之间的爱情很复杂,性欲的影响很大,甚至使你去接受你不想要的。但性欲并不是爱情,它还有别的东西,爱总是伴随着一种恐惧、焦虑,说不清道不明,越爱的东西越不敢接近和占有它,这是一个困惑的命题。小说结局米西死了,相爱的两个人之间隔着某种东西,而死亡真正让两个人走到了一起(对爱的高峰体验是否与死的体验类似?)。方方对爱情的想法有世俗层面上的,又有宗教层面上的。她对爱情的信仰是显而易见的这一点与池莉处于两极,方方表面上归于新写实,但在精神意义、价值层面上,方方高出新写实小说。3: 叶兆言
南大硕士,在文学出版社做过编辑,有家学渊源,培养全面。叶圣陶在人格上很诚实,知识功底扎实,是个温厚长者,常站在启蒙立场对世俗生活进行透视。叶至诚、叶至善对体制有信赖,对体制之外的价值有很高的警惕,关注的是体制内人的成长,昂扬的精神状态。叶兆言在85年后的创作让我们看到他在文化色彩上既不象祖辈,也不像父辈,其文化色彩很难定位。同时他又游离于知青之外,处于红卫兵或红小兵之间,与王安忆、张炜同一代,既不指认世俗,也不高扬理想。他身上集中了其祖父的温厚,同时又有点闲士的甚至是看透了某种东西之后的一种智性色彩,但又不像史铁生看的那么透,他始终关注的是世俗东西。
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新历史小说中都有他。其创作的文类文体很宽。他有时极端世俗,把当下最日常的世俗的生活经验作为研究对象。如《关于厕所》对世俗生活看的很透:人生活在现实中,受动性是随处可见的,甚至是撒尿也能影响人的一生。《艳歌》
叶兆言小说拒绝浪漫小说的逻辑。小说结局的苍凉、荒凉感是新写实小说中很少见的。《艳歌》触到敏感的知识分子内心深处的东西,与妻子的冷战让迟钦亭感到婚姻的无奈,与心中的恋人谈话后却感到苍凉,有更深的感叹(这部小说可与《白玫瑰与红玫瑰》相比)。小说表现了一个困境:人需要爱情,但爱情具体到一个人,你会发现你找的不是他,这是一个所爱非人的命题。迟钦亭的悲凉体验既是爱情的,也不是爱情的。人有理想,当你实现后,这个理想又变了质。时间的有限性和人的欲望的无限性的悖论是苍凉的,是人无法挣脱的一个受困体验。小说没有结局。在新写实小说中,小说达到了一种别的小说无法达到的体验。池莉的烦恼体验停留在一种较情绪的层面上。《艳歌》没有一定的意象性,表现的是一种困境。题目是一种反讽,故事一点都不艳,表现了这种生活状态对人的捆绑。4:刘震云
当代作家中少有的有智慧的人之一,有人说他的写作有鲁迅的风格。
《单位》和《一地鸡毛》是姊妹篇,分别发表于1989年和1991年。《单位》写的是在某部某局某处这个“单位”里,“官”“民”都活得不轻松。《一地鸡毛》转到小林的家庭生活。其生活的烦恼程度,和池莉笔下那位印家厚也相差无几。刘震云在叙述这些生活中的“鸡毛”时,使用了大量的反讽笔调。对于小林,他是反讽中带有同情,对于老张、老孙、女老乔,也并非毫不留情的讥刺,而是有一点理解在里面的。
小说写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成长的故事,小林的经历是反成长的过程。
“一地鸡毛”、“蚂蚁”两个意象都来自小林的梦境。“一地鸡毛”的隐喻是那种纷乱的日常生活在人的内心中唤起的恐惧。梦表达的是一种本真的真实,小林虽被世俗化,内心并不甘心,很痛苦、恐惧,害怕自己被同化。城堡、铁屋子等与鸡毛都是围、困,表现主体与客观的关系,主体为客观所困。但城堡、铁屋子是硬的,鸡毛是软的,它表达的是日常生活对人的慢慢的异化。
“蚂蚁”合群,无个人、无主体性,盲目。陈凯歌《黄土地》结局一群人去祈雨,出现一个小孩逆向人群,越变越大,表现了个人从群体中出现。蚂蚁实际上反映了小林在把自己变为俗人后的恐惧。小林成了蚂蚁群中的一个。而“一地鸡毛”和“蚂蚁”都表现了小林内心中的不甘心。
(五):意义(总结)
新写实小说并非铁板一块的思潮,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独特个性,不同作家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作为一个流派,一个群体,新写实的作家们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同的,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不是审美、精神层面上的归类,它只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
试图用一个流派来统合一批风格独特的作家是非常困难的,大部分“新写实”小说家会对这种做法不以为然,甚至愤愤不平。“新写实主义”不过是一种命名,不过是人们谈论的一个话题,不过是对理论匮乏的一次勉强满足。在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落入低谷的岁月里,“新写实主义”这面旗帜似乎鼓起了重新聚集的勇气。在“新写实”的名下,我们至少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变动。
1、文学写作不再依循意识形态推论实践,写作者不再有充当历史主体的欲望。
2、那些凡人琐事成为写作的中心素材,文学回到单纯的生活,因而对生活的洞察力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故事也朝着“传奇性”方面发展,制造远离乌托邦冲动的阅读快感。
第七节
新历史小说(2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新历史小说的发展状况。
二 教学重点:掌握新历史小说的历史观和审美特点。三 教学难点:认识新历史小说与传统历史小说的差别。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新历史小说与新写实小说出现时间差不多,在87年前后,到目前没有终止。集中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主要作家和代表作品有:先锋小说中一部分涉及历史创作的作家。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叶兆言夜泊秦淮系列和《枣树的故事》。苏童“枫杨树乡村系列”、妇女生活和新妇女生活系列。格非《大年》、《迷舟》。刘恒《伏羲伏羲》、《苍河白日梦》。女性作家的一部分作品也属于新历史小说,如赵玫。
(二)新历史小说观念: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视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观念的承传和超越。由于道德失范、政治宽松和艺术民主,当今新历史小说拒绝接受“十七年”小说惯用的政治——历史话语,改变用历史小说阐释历史教科书的做法,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异端”性。
1:新历史小说家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现代”话语,家庭的潜在文化语义就是封建、保守的营垒,是腐朽、堕落、衍生罪恶的渊薮,是民主自由与个性主义的否定力量。而新历史小说家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改朝换代这样巨型景观转向了村落、家族、血缘、人伦、性这些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这表明新历史小说家对家族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审视和认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蕴涵。这类作品如《白鹿原》、《苍河白日梦》、《旧址》、《呼喊与细雨》、《活着》、《故乡天下黄花》等。
2:新历史小说家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他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李锐在《旧址》中的题记:“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他还说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走进情感的历史,走进内心的历史”,看来,他并不钟情于历史的真实,强调以主体化的视角观照历史,这一点,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李锐的《传说之死》,主人公六姑婆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古城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曾舍命救过后来当上部长的弟弟,是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功臣。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法,应该把六姑婆塑造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并且是一篇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作者却洗去这段历史中的那些最能表现革命本质的浓烈的火红色调。而另辟蹊径,从疼爱和保护弟弟的亲情人性方面,去描述这位用香火自毁容颜以永不嫁人,终身信佛之志的六姑婆,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党的地下交通站重任的,又是如何为了“杨家的根”,怎样奋不顾身从敌人的监牢和枪口下将她弟弟救出来的。总之,六姑婆似乎没有多少革命的自觉意识,却完全具有甘愿牺牲自我的人性亲情的意识。从中可看出,即使带有浓厚“正统”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个人历史话语的顽强楔入,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景观与已既定的历史面目发生较大的差异,凸现了历史被重新“书写”的个性化特征。
(三)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鲁迅的《故事新编》除了取材神话、传说外,主要取材春秋战国的史实,但他并不以修撰正史的方式,为古人树碑立传,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写出人物世俗化的特点。《理水》,塑造了治水英雄禹的形象。关于禹的传说,先秦典籍多有著述,然而,鲁迅祛除禹头上的神秘光圈,着力描绘他“乞丐似的”穷困艰苦和“铁铸”般的意志。有一段描写就很典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伸开了两脚底都是栗子般的老茧。”小说结尾处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描述:“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禹,在鲁迅强大的艺术聚光灯照射下,现出凡人的一面,暴露了一些人性的弱点。这些圣人,在鲁迅笔下都突出其形象的“世俗化”和“非英雄化”的特点。而这一点,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1:人物的世俗化,成为新历史小说自觉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反拨和重构历史的需要,新历史小说由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显赫的历史人物以揭示必然的历史本质,转变为叙述日常生活的风俗活动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展现历史的本色。新历史小说是借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来加以表现。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偏离或疏远了正统的历史,他们感兴趣的甚至是“正史”所不屑写的妾、妓、兵、匪,其身份一反传统话语中的政治色彩,而带有十足的民间性。新历史小说比较喜欢展示历史中处于“边缘性”的人物,写他们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邻里争斗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是卑琐性的一面。
2:故事的虚构摹写,是新历史小说第二个审美特征。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不再保持谦卑,时常轻而易举地进入历史,从从容容地展开想象,至于史料的搜集和疑难考订均被洒脱地省略了。王安忆《父系和母系的神话》由一个中篇《伤心太平洋》和一个长篇《纪实和虚构》组成的。这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小说,“我”就是王安忆,父亲就是王Ⅹ,曾祖父开创了我家的出洋史,同乡王木根说他还保留一本福建同安王氏家谱;母亲就是茹Ⅹ,她是一个浪子的女儿,“集孤儿与被抛弃于一身”,解放后以“同志”身份重返上海,等等,都说得有名有姓,可谓言之凿凿。但它又同时带有虚构性,在本书《跋》中,王安忆明白地说过:“我以交叉的形式轮番叙述这两个虚构世界。我虚构了我的家族,将此视作我的纵向关系„„我还虚构了我的社会,将此视作我的横向关系。”同时,她又说:“我在虚构时候往往有一种奇妙的逆反心理,越是抽象的虚构,我越是要求有具体的景观作基础。”这就说纪实和虚构是难分难解的,互相牵制,实者似实而虚,虚者似虚而实。这样小说就把纪实和虚构手法发挥到了极致。
3:文本的戏仿,是新历史小说表现出来的第三个审美特征。鲁迅把《故事新编》中文本的戏仿,称之为“油滑”手法,它表现了作者一种新的思维向度和艺术创造天赋。《出关》中对《庄子》中哲学语言的戏仿:
庄子——慢慢的,慢慢的,我的衣服旧了,很脆,拉不得。你且听我几句话:你先不要专想衣服罢,衣服是可有可无的,也许是有衣服对,也许是没有衣服对。鸟有羽,兽有毛,然而王瓜茄子赤条条。此所谓“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你固然不能说没有衣服对,然而你又怎么说有衣服对呢?„„
这段话,其实是鲁迅把《庄子》中几段话杂糅在一起,并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的形式,达到了文本的戏仿效果。
新历史小说出于解构历史,消解意义,必然要建构自己独特的话语机制。而文本的戏仿便是最能代表他们历史话语的审美追求。
莫言《丰乳肥臀》对古人诗句、现实生活中的严肃或通俗歌词的文本戏拟,如:“黄鹤一去不复返,待到黑天落日头,让你亲个够。啊欧啊欧啊欧欧。”“我是一个兵,来自老百姓。我是一张饼,中间卷大葱,我是一个兵,拉屎不擦腚。”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的结尾:
一年之后,村里死五人,伤一百零三人,赖和尚下台,卫东卫彪上台。
两年之后,卫东和卫彪闹矛盾。一年之后,卫东下台,卫彪上台。
“文化大革命”结束,卫彪、李葫芦下台„„一个叫秦正文的人上台。
五年之后,群众闹事,死二人,伤五十五人,秦正文下台,赵互助(赵刺猬儿子)上台。
刘震云《故乡天下黄花》的这个结尾,也是一种文本的戏仿,它是对历史的严肃性和正义性的嘲讽和消解,让人觉得历史的前进不过是既有事实的重新演绎而已。
(四)代表作家作品: 1: 刘恒
北京长大,当过兵,文学编辑、知青。现实经历并不特别,但他的作品总感觉其经历中有创伤经验(创伤是关联心理学、文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创伤和记忆有关,记忆和语言有关,语言和主体成长有关,主体成长是文学关注人的一个重要方面。)。
新写实小说视角尽可能放的很平,刘恒也关注当下经验,但他并不关注经验的日常性,而关注日常的本能,欲望(希腊神话关注人的日常性,希伯来神话关注宗教、超验的东西。)。刘恒的叙述和中国注重社会经验的主流文学不同,他更重内心经验,即心理学上的第二宇宙,强调人生中的创伤对个人成长的影响。《苍河白日梦》
以中国近现代史为背景,20世纪家族小说之一。(类似的有巴金的“激流三部曲”)
叙述人是一个家奴,是活到一百岁的时候,用回忆的语调讲述家族故事。小说以讲述型取代书写型。百岁老人与年轻作者的讲述含有一种历史沧桑感,老人是一个家族边缘的窥视者,其视角是有局限的。这给读者的想象留下很大余地。二少爷表面上有启蒙思想,深层里是一个没有长大的人格上的侏儒,人格严重分裂。二少爷的形象让人对启蒙话题有所思考。(可与巴金三部曲中的青年启蒙者比较)。
传统家族小说多以进化论、阶级论把家族成员分为老少两种,老代表保守,少代表新生,这已经是现代性叙事中的一个标准规范。但在这部小说中,父亲形象没有一点权力,什么都不操心。他唯一的担心是死。母亲只知吃斋念佛,父亲只知
吃
药
以
延
年
益寿。
2:格非
《大年》,以辛亥革命前后为背景,大旱之年,地主丁伯高的院子被一群饥民围住,丁家常客私塾先生建议分粮,丁听从了,矛盾化解了。
与传统的地主、农民构成小说主要驱动线不同,这篇小说的人物关系很复杂。豹子、私塾先生、玫构成了小说的核心,替代了丁伯高与豹子的结构。三个人的关系是一种性关系,而非财产关系。小说真正的驱动是两个男人争夺一个女人的关系。这是作者对乡村关系的一个新理解。与传统的阶级、经济、政治关系不同,是一个人的情欲的关系。3: 叶兆言
“夜泊秦淮”《状元镜》、《十字铺》、《半边营》、《追月楼》。四篇小说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到45年抗战胜利。剔除了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来构成的小说,叙述重点放到家常的世俗的生活上。
《十字铺》:士新与季云被放到对比的关系上。士新形象萎缩、木讷,侍从原型,走上坡路。季云:风流才子,敢作敢为,白马王子原型,走下坡路。真珠:才女、美女。士新步步为营,季云最终被杀。小说讲了一个吃到天鹅肉的故事,是反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南山先生把家安在妓院中,这是一种反讽。季云和南山的关系既有上下辈关系,又有朋友关系,这打破了传统家族中的权力关系。小说把爱情至上主义、英雄至上主义、理想至上主义、一切都放到了务实的基点上。
(五)总结: 1:意义:新历史小说有自己的对立面,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的讲述规范、意义规范来说是新的。
(1)结构上的颠覆:题材上选择家族日常世俗经验,替代传统的革命历史重大事件的题材。题材由大变小,使小说内部事理逻辑被颠覆。新历史小说内在逻辑和结构不再是二元对立的压迫反压迫的关系,变成了更复杂的血缘、欲望关系。(2)意义的颠覆:结构形态之后是意义形态,传统的历史进步论变成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历史循环论。这是新历史小说在意义上的颠覆。
(3)选择边缘身份的人讲述历史也是其文体上的变化之一。(4)“新历史小说”受“新写实小说”的影响很大,除取材外,主要特征与“新写实”极为相似,尤其“新历史小说”在“记史”的掩盖下,将新写实小说被琐事的“实录”遮蔽的“故事性”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这使得新历史小说的可读性甚至远在新写实小说之上,从而最后完成了对先锋小说文体实验导致的精英化倾向的反拨。2:缺点:
“新历史小说”对历史的文学化的重构,对于传统的意识形态化的历史文学当然是一个突破。但它本身的弱点也很快暴露了出来。新历史小说的作者们太强调对历史决定论的反拨,以至于常常陷入另一种模式之中;他们对叙事快感的过分热衷也让他们随意放纵自己的想象力,甚至顾不上逻辑和情理的制约。
第八节 女性文学(3课时)
一 教学目的:了解新时期女性文学发展的状况。二 教学重点:掌握新时期重要的女作家的创作,以及新时期女性意识的几次转变。
三 教学难点:理解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四 教学方法:讲授 五 教学步骤:
(一)课程导入:女性文学的繁盛是新时期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学成果。新时期也是继五四文学之后的又一个女性作家和女性文学作品迭出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女性文学不仅参与了女性意识的解放过程,而且参与了当代文学的重建过程。
(二)女性文学概念:女性文学指由女性作家创作的反映女性问题的作品。
(三)当代女性文学概况 1:17年文学中的女性文学
17年脱离了表现女性世界的规矩,女性意识隐藏起来。艺术个性、性别特征隐退。女性意识当时被看作小资产阶级意识。宗璞的《红豆》和茹志娟的《百合花》因为叙事角度和笔调都是女性化的、诗意的而遭到批判。2: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1):在中国现代史上成名的前辈女作家在当代焕发青春。如冰心、丁玲、杨绛、草明、韦君宜等。A:冰心:从多年沉默中走出,进入创作盛期
她是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中影响广泛、长久的作家。晚期作品成就很高,小说与散文都进入炉火纯青的状态。如《从八十岁发起的誓言》
B:丁玲:《杜晚香》、《牛棚小品》、《风雪人间》等。C:韦君宜:《老干部别传》、《洗礼》、《母与子》 D:杨绛《洗澡》、《干校六记》
(2):50、60年代成名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很多人都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中坚
A:宗璞《我是谁》、《三生石》、《南渡记》 B: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 C:刘真《黑旗》
D:柯岩《船长》(报告文学)、《寻找回来的世界》(3):新时期崛起的女作家
张洁、谌容、凌力、霍达、戴厚英、程乃珊、舒婷、陆星儿等
(4)八十年代中期的崭新一代的女性作家群
残雪、蒋子丹、张辛、迟子建、张抗抗、张辛欣、铁凝、王安忆、池莉、方方等
(5)90年代成为焦点的作家,如陈染、林白、卫慧等。
(四):女性文学中的女性意识 1:女人也是人(五四到80年代)
五四时期女性作为人的意识觉醒,女人是和男人一样的人,小说通过掩盖女人的性别身份,来突出女性与男性平等的地位。小说中忽视性别差异的写法,一定程度上迎合了女性解放的趋势,但也造成了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雄化的弊端。2:女人就是女人(90年代)
90年代市场经济繁荣,都市文化繁荣,女人成为欲望和消费的热点和卖点,这样的语境下,以女性性别身份为荣成为写作时尚。这是一个充满偏执论的反驳,只见女人不见人。如美女作家运用自传体小说这一修辞手段,引导读者把主人公经历与作者经历联系起来。消解小说的虚构性,刺激读者的联想。是一个牺牲个人尊严的性别秀,有意无意迎合了男权的期待。
3:女人和个人相互支撑(世纪之交)
女性文学中最先提出个人概念的是王安忆,她在八十年代中期就提出:女人比男人更具有个人性,这就和文学的基础结成了同盟。
林白《个人记忆与个人化写作》“女性写作面临的语境是主流叙述下还有男性话语的覆盖。这两重覆盖轻易就能淹没个人。”
陈染:作为个人要从多数群体中疏理出来,很多人很多时候就是那种茂盛的泡沫。
(五)作家 1:张洁、谌容
(1)张洁:早期作品《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忏悔》、《沉重的翅膀》可谓主流文学的代表作;而《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红蘑菇》、《无字》等则昭示其女性意识的觉醒与超越。
张洁小说的女性思考:张洁是首屈一指的最具才情的敏感的女性作家。有敏锐的女性意识,关注女性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方舟》题记:你将格外的不幸,因为你是女人。“ 小说《爱是不能忘记的》反映了复杂的女性意识、个体意识,呼唤女性美的复归,同时又参与了当时寻找男子汉的文化主题。《方舟》、《祖母绿》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女性系列篇,表达女性追寻过程中的失落,其中男性形象软弱、令人失望。有亮色的是女性。《方舟》中三个女性结成朋友,反映了女性对男性失望后,在同性中寻找情感寄托的姐妹之情。《祖母绿》塑造了富有牺牲精神的曾令儿形象,为了爱一个男人,宁肯自己品尝爱的苦果。
(2)谌容:75年开始发表作品,命运多舛,大器晚成。80年代初以《人到中年》蜚声文坛。后有《太子村的秘密》、《懒得离婚》等小说,均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此外《错,错,错!》、《杨月月与萨特之研究》、《减去十岁》、《散淡的人》、《送你一束夜来香》等亦影响重大。题材多涉及知识分子,农民问题,爱情婚姻等。
2:张辛欣、张抗抗、池莉、毕淑敏
(1)张辛欣:《我在哪儿错过了你》表现女性在爱情、家庭夹缝中的生存。《在同一地平线上》表现了一个贤妻良母的困惑,想走出家庭,寻找自己的价值,却由此导致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小说提出了女性在家庭和事业中的两难,即男女在家庭中没有平等待遇,工作上则要处于同一地平线,否则男人觉得你是累赘。
(2)张抗抗:《爱的权力》、《北极光》(女性的理想之光,追寻理想男人)、《夏》、《情感画廊》(女性的关于爱、美的自然话语。)
(3)池莉:《烦恼人生》、《不谈爱情》、《太阳出世》(人生三部曲),用笔解构传统意义上的爱情神话。
《你是一条河》、《预谋杀人》、《凝眸》、《绿水常流》、《你以为你是谁》、《午夜起舞》、《口红》、《小姐你早》、《云破处》等小说对人性、道德展开追问。
池莉认为生育才是一个女人真正的成人仪式。《怎么爱你也不够》写尽对女儿的爱。
(4)毕淑敏:《昆仑殇》、《女人之约》追回女人的失落的尊严和价值,提出女性解放的阻力在女性内部,往往由于女性间的身份等的不同,妨碍了女性解放。3:王安忆,铁凝
(1)王安忆:创作风格多变,文学视野开阔。其反映女性的作品展示了男女两性微妙的支配关系。如小说《逐鹿中街》以喜剧的方式展示了夫妻的支配与反支配的斗争,同时也不无悲哀的反映了女性对男性的根深蒂固的依赖性。小说《叔叔的故事》和《我爱比尔》则从两性角度探讨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揭示出东方文化在占有优势地位的西方文化面前所扮演的尴尬的女性角色。
(2)铁凝:其作品多在对社会文明进程的思考中展示女性的矛盾与困境,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的乡村女性群体,如大芝娘、香雪等。小说《玫瑰门》被誉为展现女性历史命运的厚重之作,它通过对庄家几代女性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女性生存与现代历史和社会秩序之间的深刻矛盾。4:陈染、林白——新女性小说
“新女性小说” 往往也被人叫做 “私人小说”,或 “私人写作”、“个人化写作” 等,主要是指陈染和林白等近年的小说。它以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理论为写作背景,站在女性独立的立场上进行女性个体生存状态的描述,自女性角度发出对生活和社会的诘问。其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强烈的无所不在的性别意识。
(1)陈染的作品充满了哲学味和内心的思考,构建出鲜明的女性意识,被人为是女性私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其代表作有:《破开》、《私人生活》、《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凡墙都是门》、《流水不逝,圆圈不圆》
浪漫主义时期开始于十八世纪末, 到内战爆发为止, 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时期。华盛顿·欧文出版的《见闻札记》标志着美国文学的开端, 惠特曼的《草叶集》[2、3、4]是浪漫主义时期文学的压卷之作。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是美国文学的繁荣时期, 所以也称为“美国的文艺复兴。”
19世纪初, 美国完全摆脱了对英国的依赖, 以独立国家的身份进入世界政治舞台。这时期作家们跟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一样, 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感情色彩, 反对古典主义的形式和观点, 歌颂大自然, 崇尚个人与普通人的思想感情, 并且寻根问祖发幽古思情。美国社会的发展哺育了“一个伟大民族的文学”。年轻的美国没有历史的沉重包袱, 很快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成长为一个独立的国家。这一时期也是美国历史上西部扩张时期, 到1860年领土已开拓到太平洋西岸。到十九世纪中叶, 美国已由原来的十三个州扩大到二十一个州, 人口从1790年的四百万增至1860年的三千万。在经济上, 年轻的美国经历向工业的转化, 影响所及不仅仅是城市, 而且也包括农村。蒸汽动力在工、农业生产上的运用、工厂的建立、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以及科技上的发明创造使经济生活得到了重组。另外, 大量移民促进了工业更加蓬勃的发展。政治上, 民主与平等成为这个年轻国家的理想, 产生了两党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国家的文学和文化生活。随着独立的美国政府的成立, 美国人民已感到需要有美国文学, 表达美国人民所特有的经历:早期清教徒的殖民, 与印第安人的遭遇, 边疆开发者的生活以及西部荒原等。这个年轻国家的文学富有想象, 已产生了一种文学环境。报刊杂志如雨后春笋, 出现了一大批文学读者, 形成了十九世纪上半叶蓬勃的浪漫主义的文学思潮。
外国的, 尤其是英国的文学大师对美国作家产生了重大影响。美国作家由于秉承了与英国一样的文化传统, 形成了同英国一样的浪漫主义风格。欧文 (Irving) 、库柏 (Cooper) , 坡 (Poe) , 弗伦诺 (Freneau) 和布雷恩特 (Bryant) 一一反古典主义时期的文学样式和文学思潮, 开创了较新的小说和诗歌形式。这一时期大多数美国文学作品中, 普遍强调文学的想象力和情感因素, 注重生动的描写、异国情调的表达、感官的体会和对超自然力的描述。美国作家特别注意感情的自由表达和人物的心理描写。作品中的主人公富有敏感激动的特质。注重表现个人和普通人是这一时期作品的强烈倾向, 几乎成了美国的信仰。富雷诺、布雷思特和库柏等人的作品对客观自然的描写有强烈的兴趣。富雷诺在"帝国的废墟"主题中对过去情景的描写绘声绘色, 布雷恩特对北美五大湖区的史前印第安人描述引人入胜, 欧文对哈德逊河传说的巧加利用炉火纯青, 库柏的长篇历史小说深入细致。总的来说, 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文学上接英国文学传统, 下开美国文学之风。
虽然美国文学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 但这一时期著名的文学作品表现的却是富有美国色彩的浪漫主义思想。“西部开拓”就是一个说明美国作家表现自己国家的恰好的例子。他们大量描述了美国本土的自然风光:原始的森林、广袤的平原、无际的草原、沧茫的大海、不一而足。这些自然景物成为人们品格的象征, 形成了美国文学中离开尘世, 心向自然的传统。这些传统在库柏的《皮袜子的故事》 (Leather Stocking Tales〉、梭罗的《沃尔顿》 (Walden) 以及后来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中都得到了明显的表现。随着美国民族意识的增长, 在小说、诗歌中美国人物都越来越明显地操本地方言, 作品多表现农民、穷人、儿童以及没有文化的人, 还有那些虽然没文化但心地高尚的红种人和白种人。美国清教作为一种文化遗产, 对美国人的道德观念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美国文学中也留下了明显的印迹。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 比起欧洲文学, 美国文学的道德倾向十分浓厚。在霍桑 (Hawthorne) 、梅尔维尔 (Melville) 以及其他一些小作家的作品中加尔文主义的原罪思想和罪恶的神秘性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足能标炳的是新英格兰的超验主义运动。该运动开始于19世纪30年代的新英格兰的先验主义俱乐部。本来, 这个超验主义只是对新英格兰人提出来的。它是针对波士顿的唯一神教派的冷淡古板的理性主义而提的。而后来逐渐影响到全国, 特别是在高级知识分子和文学界人士当中影响颇大, 成为浪漫主义运动的核心。超验主义, 它崇尚直觉, 反对理性和权威, 强调人有能力凭直觉直接认识真理, 人能超越感觉获得知识。超验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是爱默生 (Emerson) [5]和梭罗 (Henry Davd Thoreau) , 他们的作品对美国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超验主义理论的奠基人是爱默生, 他的《论自然》曾被称为超验主义理论的“圣经”。超验主义“承认人类具有本能了解或认识真理的能力, 能够超过感官获取知识”。爱默生[5]曾说:“只有人心灵的尊严才是最神圣的。”超验主义还认为自然是高尚的, 个人是神圣的, 因此人必须自助。在诗歌方面, 新英格兰地区比较出名的诗人有郎费罗, 在波士顿有惠蒂诶, 他的长诗《大雪封门》被称为“一部优美的新英格兰田园诗”。
这一时期涌现了许多作家, 著名的有富雷诺 (Philip Freneau) 、布雷恩特 (William Cullen Bryant) 、郎费罗 (Henry Wordsworth Longfellow) 、娄威尔 (James Rassel Lowell) 、惠特 (John Greenleaf Whitter〉、爱伦·坡[6] (Edgar Ellen Poe) 、以及惠特曼[2、3、4、8] (Walt Whitman) 。19世纪最伟大的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是惠特曼, 惠特曼1855年出版的《草叶集》[2、3、4、8] (Leaves of Grass) 是美国十九世纪最有影响的诗歌。《草叶集》[2、3、4、8]标志着美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另一位革新诗人是狄金森[7、8], 她被誉为美国20世纪新诗的先驱。浪漫主义时期两位最重要的小说家是霍桑和梅尔维尔, 在浪漫派作家中埃德加·爱伦·坡[6]是第一位美国主张为艺术而艺术的人。美国浪漫主义时期的小说富有独创性、多样性, 有华盛顿?欧文的喜剧性寓言体小说, 有爱伦?坡[6]的歌德式惊险故事, 有库柏的边疆历险故事, 有麦尔维尔长篇叙事, 有霍桑的心理罗曼史, 有戴维斯 (Rebecca Harding Davis) 的社会现实小说。美国浪漫主义作家在人性的理解上也各自不同。爱默生、梭罗等超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在自然中是神圣的, 因此人类是可以完善的, 但霍桑和麦尔维尔则认为人们在内心上都是罪人, 因此需要道德力量来改善人性。《红字》[9]一书就典型地反映了这个观点。
总之, 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之间有衍生性, 与启蒙思想相悖, 强调感情、想象和主观性。但大部分美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还是典型的美国化作品。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与其产生的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渊源相关, 反映了美利坚民族一个“真正全新的经历”、深受美国清教主义运动的影响、信仰个人主义和直觉的价值、追求民主与政治上的平等、强调“使命感”以及多样化的创作形式。
参考文献
[1]肖飚.美国的浪漫主义文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2001, (02) .
[2]王晓燕, 王智华.惠特曼和他的《草叶集》[J].景德镇高专学报, 2005, (01) .
[3]王蓉.浅谈《草叶集》的诗歌主题[J].成功 (教育) , 2007, (11) .
[4]李汝成, 路玉坤.《草叶集》主题论[J].济南大学学报, 2000, (04) .
[5]朱蔓.轻灵个性与超验思索的奇异结合——由爱默生诗作透视超验主义思维[J].东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2, (02) .
[6]林琳.浅谈爱伦坡作品中的恐怖描写及其创作目的[J].长春大学学报, 2003, (01) .
[7]林文静.爱米莉·狄金森诗歌的女性书写策略[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6, (04) .
[8]朱云.西方典故:对新诗用典的一种考察[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03) .
其实这句话原文是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取首字母缩写就是OBAFGKM,这些字母代表的是“哈佛分类”——恒星光谱分类的基本系统。
这个分类系统由哈佛大学天文台主导,从1900 年开始,到1936 年基本结束,通过对几万颗恒星的光谱观测、测定,把天上的恒星按照氢谱线强弱进行ABC 的分类。后来人们才发现O 型星表面温度最高,大概是30000~80000K,而M 型星只有2000~3500K,在光谱上O是蓝色,M 是红色,于是顺序最后重排成了OBAFGKM。有了“哈佛分类”,才有赫罗图。赫罗图的横坐标就是“哈佛分类”——恒星的光谱型,纵坐标是恒星的光度(一般用它的绝对星等),它揭开了研究恒星演化的序幕。
再来说说“做个好姑娘,吻我”的其他故事。“哈佛分类”工作的领导者是安妮• 坎农,她带领近40 名女孩子,花了近40 年, 用5 架望远镜完成这一工作。顺带一提,她们终生未婚。
1945 年美国为了帮助抗战后中国天文的重建,决定送给中国一架坎农的望远镜。1952 年,当时中国唯一的天文系——南京大学天文系成立,这望远镜得以落户南大。这是坎农的5 架望远镜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实物。
Oh Be A Fine Girl Kiss Me,是天文学专业学生的入门ABC。在男女更平等的今天,Oh Be A Fine Guy Kiss Me,也许这句从女孩子嘴里说出的话,会比流星花园更浪漫。
“有型岛”的枫香
公元1544 年,一艘驶往日本的船只在海上掠过台湾岛。船上的葡萄牙船员发现了这个在他们的海图上完全没有标记的未知岛屿,遥遥地看见它被苍翠茂密的森林覆盖,两个赞美的词不禁脱口而出:Ilha Formosa! (美丽岛!)从此,台湾就有了Formosa(福尔摩萨)之别名。
从词源上讲,葡萄牙语的formosa 来自拉丁语的名词forma,意思是“形状”。Formosa 这个词的构成,和粤语的“有型”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我觉得不如译做“有型岛”,这样才更贴合原来的词意。
1864 年,已经在“有型岛”采集动植物标本3 年的英国外交官斯文豪,邀请他的同胞、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的标本采集员欧德汉姆同去那里寻宝。欧德汉姆欣然前往,采集了700 多份标本,其中就包括在我国南方广泛种植的园艺树种枫香树。两年后,在广州黄埔工作的另一名英国外交官汉斯根据欧德汉姆的标本,正式把枫香树的学名命名为Liquidambar formosana,意即“有型岛的枫香”。
又过了100 年,和“有型岛”一水之隔的中国大陆闹起了“文革”。期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主持编写了一部重要的植物手册《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在编写图鉴的第二册时,枫香树的学名让专家们伤透了脑筋。按照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一个有效发表的植物学名通常是不能随便改动的,可是Formosa 偏偏又是西方殖民主义者起的名字,美则美矣,广大革命群众实在无法接受。最后,科学规则没有敌得住政治的压力,枫香树的学名被改成了Liquidambar taiwanensis,也就是“台湾的枫香”。
“文革”终于过去了,扼住科学之喉的政治压力不复存在了。在后来的各种植物学专著中,枫香树的学名重新恢复为Liquidambar formosana,连《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在重印的时候,都悄悄废弃了这个说来可笑的修改。不过这都是人类的折腾,枫香树可不管它是来自“有型岛”还是台湾,照旧年复一年在深秋时节换上绚丽夺目的秋装。
最“潮”减肥手术
胖子总是尝试着各种减肥的办法:节食、锻炼、拉肚子等等。医生们一般也不会闲着,不断创造出奇异的减肥办法。
一开始,口腔科大夫做了一种特殊的牙套,带上可以限制咀嚼动作,想吃东西就不那么容易了。但这种自我虐待式的方法很难推广,胖子们也不太容易接受,很快就成为了历史。然后,外科大夫开始在胃上打主意了。最早的做法是给胃上套一个网兜,限制胃的容量。但如果胖子们使劲吃,胃在“内外夹击”下很容易出问题。现在流行的做法,是给胃上一个环,在食管和胃的连接处,安装一个可以在体外遥控调节尺寸的环。这就像是孙悟空头上的金箍,通过调节这个环的大小来限制胖子吃饭的量。吃饭变成了少量多餐,一次只能吃一点,这样减肥的效果是很惊人的,1 年能减掉超过25 千克的体重。这种“紧箍咒”尽管也需要外科大夫们做手术才能装上,但如果你后悔了,不想要这个了,取下来后,胃还是原样没动——唯一的不便是肚子要被打开两次。
目前还流行一种减肥手术,就是所谓的胃搭桥手术,手术是把食管直接连到肠子上,把胃绕过去。但胃并不切掉,而是挂在一边,这样能非常快速地减肥。
这种新潮手术也有问题,很多人会出现严重的副反应,伴随营养不良、低血糖等问题。但最近人们发现接受了这种胃搭桥手术的超级胖子,在体重大幅度下降后,胰岛素敏感性明显改善,糖尿病消失了。有研究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一是减肥后,身体脂肪和肌肉的比例回复到接近瘦人的水平,胰岛素的敏感性得到改善,胰岛承载的负荷也就相应减低。另一个原因是食物不经过胃的处理,直接进入肠道,这样就增强了对肠道能分泌胰高血糖素样多肽1(GLP-1)细胞的刺激。更多的GLP-1 不仅能促进胰岛素分泌,还能促进胰岛的增生。减肥居然能治糖尿病,看上去很不错,不过提醒一下,这种手术只适用于超级胖子。
细菌不游蛙泳
夏天到了,游泳池中多起来的不只是人,还有细菌。虽然同在一个池中游泳,但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它们,它们所采用的游泳姿势也和我们不同。对我们来人说,在水里蹬一蹬脚,划一划手,总能往前游上一两米。只要收脚和收手的动作慢一点,就不会倒退,再一蹬一划,人就能继续前进。这是蛙泳。但是对细菌们来说,做这么一套动作只能原地不动(假如它们也有手和脚的话)。因为它们收脚收手那一下无论做得多慢,都能把它们重新拉回原处,所以它们来回地蹬腿和划手,只能在原地晃来晃去。难道在它们的世界有一套不同的物理定律?
不同的不是物理定律,而是一个小参数——雷诺数。它反映的是物体惯性和流体黏度重要性的比重。雷诺数越大,说明惯性的作用越大,流体黏度的作用越小。人、鱼、蛙等宏观生物在水里游泳,雷诺数的值都是几千几万的,这说明惯性的作用远大于黏度的作用,水的黏度几乎不用考虑,腿一蹬,光靠惯性就能跑很远。但是对于细菌来说,雷诺数则为几万分之一,黏度的阻力是主要的,惯性则几乎没有用。对它们来说,在水里移动,相当于人要在糨糊里游泳一样困难。
【浪漫主义文学】推荐阅读:
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风格06-17
论杜甫诗歌的现实浪漫主义07-16
论李白诗歌浪漫主义的特点11-02
意大利语浪漫的话世界上最浪漫的语言06-02
海边浪漫语句06-21
浪漫心情说说07-03
浪漫英文短句07-27
浪漫爱情句子11-11
七夕浪漫的话06-20
精选浪漫爱情语录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