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考研穴位总结

2025-01-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针灸考研穴位总结(共4篇)

针灸考研穴位总结 篇1

手太阴肺经 中府→少商

主治概要:咳、喘、咯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11穴,左右 22穴 尺泽 孔最 列缺 太渊 鱼际 少商 1.尺泽 合穴

[定位 ] 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主治 ] 肺系热病;肘臂挛痛;急性吐泻,中暑,小儿惊风。[操作 ] 直刺 0.8~1.2寸,或点刺出血。2.孔最 郄穴

[定位 ] 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 7寸处。[主治 ] 肺系病;肘臂挛痛。[操作 ] 直刺 0.5~1.2寸。

3.列缺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于任脉

[定位 ] 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 1.5寸。简易取穴法:两手虎口交叉,一手食 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食指尖端所压处是穴。

[主治 ] 肺系病;半身不遂,口眼涡科,头痛,项强痛,牙痛等头部病。[操作 ] 向上斜刺 0.5~0.8寸。9.太渊 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 ] 在腕掌侧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搏动处。

[主治 ] 肺系病;无脉症;腕臂痛。[操作 ] 避开桡动脉直刺 0.3~0.5寸。10.鱼际 荥穴

[定位 ] 在第 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主治 ] 肺系热病;小儿疳疾。[操作 ] 直刺 0.5~0.8寸。11.少商 井穴

[定位 ] 在拇指桡侧端,指甲角旁约 0.1寸处。[主治 ] 肺系热病;癫狂。[操作 ] 直刺 0.1寸,或点刺出血。手阳明大肠经 商阳→迎香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0穴,左右 40穴 合谷 曲池 肩髃 迎香

4.合谷 原穴

[定位 ] 在手背,第1、2掌骨间,当第 2掌骨中点桡侧。简易取穴法:以一手 的拇指指间关节横纹,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间的指蹼缘上,当拇指尖下是穴。[主治 ] 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衄等五官病;发热恶寒等外感病,热病无汗 或多汗;经闭、滞产。(五官外感多汗经产

[操作 ] 直刺 0.5~1.0寸。11.曲池 合穴

[定位 ] 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处。

[主治 ] 手臂弊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热病;高血压;癫狂;腹痛、吐泻;咽 喉肿痛、齿痛等五官热病;瘾疹、湿疹、瘰疬等。(上官皮肤热曲池压痛狂吐 [操作 ] 直刺 0.5~1.0寸。

15.肩髃

[定位 ] 在肩峰与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部中央凹陷中。简易取穴法:臂外 展或向前平举时,肩部出现两个凹陷,前方的凹陷即是本穴。

[主治 ] 肩臂挛痛,上肢不遂等上肢病;瘾疹,瘰疬。[操作 ] 直刺或向 下 斜刺 0.8~1.5寸。20.迎香

[定位 ] 在鼻翼外缘中点旁开 0.5寸,当鼻唇沟中 [主治 ] 鼻塞,鼻衄,口喎等局部病;胆道蛔虫症。[操作 ] 直刺或向 上 斜刺 0.3~0.5寸。足阳明胃经 承泣→厉兑

主治概要: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病证。腧穴(共 45穴, 左右 90穴 承泣 地仓 颊车 下关 头维 梁门 天枢 梁丘 犊鼻 足三里 条口 丰隆 内庭 厉兑

1.承泣

[定位 ] 在面部瞳孔直下,眼球与眶下缘之间。

[主治 ] 眼睑瞤动,迎风流泪,夜盲等目疾;口眼喎斜,面肌痉挛。

[操作 ] 以左手拇指向上轻推眼球,紧靠眶下缘直刺 0.5~1.5寸。注意缓慢进针, 得气即止, 不宜提插 ,以防刺破血管,引起眶内出血。出针时稍按压。

4.地仓

[定位 ] 口角向外旁开约 0.4寸,上直对瞳孔。[主治 ] 口眼喎斜,流涎,三叉神经痛。

[操作 ] 斜刺或平刺 0.5~0.8寸。可向颊车穴方向透刺。6.颊车

[定位 ] 下颌角前上方约 1横指,按之凹陷处。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主治 ] 口眼喎斜,齿痛,颊肿,牙关紧闭等局部病。

[操作 ] 直刺 0.3~0.5寸,或平刺 0.5~1.0寸。可向地仓穴方向透刺。7.下关

[定位 ] 在面部耳前方,当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闭口张,张口闭。[主治 ] 牙关紧闭,三叉神经痛,齿痛,口眼喎斜等;耳鸣,耳聋。

[操作 ] 直刺 0.5~1.0寸。留针时不可作张口动作,以免折针。8.头维

[定位 ] 当额角发际上 0.5寸,头正中线旁开 4.5寸处。[主治 ] 头痛,目眩,目痛。[操作 ]平刺 0.5~1.0寸。21.梁门

[定位 ] 脐上 4寸,前正中线旁开 2寸处。

[主治 ] 纳少,呕吐,腹痛等胃病。

[操作 ] 直刺 0.8~1.2寸。过饱者禁针 ,肝肿大者慎。25.天枢 大肠募穴 [定位 ] 脐中旁开 2寸处。

[主治 ] 腹痛,腹胀,痢疾,便秘,腹泻等胃肠病;痛经,月经不调等妇科病。[操作 ] 直刺 1.0~1.5寸;孕妇不可炙。

34.梁丘 郄穴

[定位 ] 屈膝,髂前上棘与髌骨外上缘连线上,髌骨外上缘上 2寸。[主治 ] 急性胃病;膝肿痛,下肢不遂等下肢病;乳痈,乳痛等乳疾。[操作 ] 直刺 1.0~1.2寸。35.犊鼻

[定位 ] 屈膝,髌骨与髌韧带外侧凹陷中。又名外膝眼。[主治 ] 膝关节肿痛、屈伸不利、下肢麻痹等病。[操作 ] 向后内斜刺 0.5~1.0寸。36.足三里 合穴,胃下合穴

[定位 ] 犊鼻穴下 3寸 , 距胫骨前缘外 1横指处。

[主治 ] 胃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肠病;下肢痿痹证;癫狂等神志病;乳痈、肠痈等外科病;虚劳诸证,为强壮保健要穴。(胃肠外科足三里虚劳神志

[操作 ] 直刺 1.0~2.0寸。强壮保健常用温炙法。

38.条口

[定位 ] 当犊鼻下 8寸,距胫骨前缘 1横指处。[主治 ] 下肢痿痹;肩臂痛;脘腹疼痛。[操作 ] 直刺 1.0~1.5寸。40.丰隆 络穴

[定位 ] 外踝尖上 8寸,条口穴外 1寸,距胫骨前缘外 2横指。

[主治 ] 头痛,眩晕;癫狂;痰饮病症;下肢痿痹;腹胀,便秘。(丰富痰 [操作 ] 直刺 1.0~1.5寸。

44.内庭 荥穴

[定位 ] 足背第2、3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

[主治 ] 齿痛,咽喉肿痛,鼻衄等五官热病;热病;吐酸,便秘,痢疾,泄泻, 等胃肠病;足背肿痛。(五官胃肠热内停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5~0.8寸。45.厉兑 井穴

[定位 ] 第 2趾末节外侧,趾甲根角旁 0.1寸。

[主治 ] 齿痛,鼻衄,咽喉肿痛等五官热病;热病;多梦,癫狂等神志病。[操作 ] 浅刺 0.1寸。

足太阴脾经 隐白→大包

主治概要: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1穴,左右 42穴

1.隐白 井穴

[定位 ] 在足大趾末节内侧 , 趾甲角旁 0.1寸处。

[主治 ] 便血,尿血等慢性出血证;月经过多,崩漏等妇科病;癫狂,多梦;惊 风;腹满,暴泻。

[操作 ] 浅 刺 0.1寸。3.太白 输穴;原穴

[定位 ] 足第 1跖骨小头后缘 , 赤白肉际凹陷处。[主治 ] 胃痛 , 腹胀 , 肠鸣 , 泄泻 , 便秘等胃病;体重节痛。[操作 ] 直刺 0.5~0.8寸。

4.公孙 络穴;八脉交会穴 , 通于冲脉 [定位 ] 第 1跖骨基底部的前下方。

[主治 ] 胃痛 , 呕吐 , 腹痛 , 泄泻 , 痢疾等胃病;心烦失眠 , 发狂等神志病;逆气里急、气上冲心(奔豚气等冲脉病。

[操作 ] 直刺 0.6~1.2寸。6.三阴交 肝脾肾三经交会穴

[定位 ] 足内踝尖上 3寸 , 胫骨内侧缘后方。

[主治 ] 肠鸣 , 腹胀 , 泄泻等胃病;月经不调 , 阴挺 , 滞产 , 不孕;阳痿 , 遗精 , 遗尿;心悸 , 失眠 , 高血压;下肢痿痹。

[操作 ] 直刺 1.0~1.5寸。孕妇禁针。8.地机 郄穴

[定位 ] 内踝尖与阴陵泉的连线上,阴陵泉下 3寸。

[主治 ] 腹痛,泄泻等胃病;崩漏,月经不调,痛经等妇科病;小便不利,水肿 等脾不运化水湿病。

[操作 ] 直刺 1.0~1.5寸。9.阴陵泉 合穴

[定位 ] 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中。

[主治 ] 腹胀,水肿,小便不利,泄泻,黄疸等脾不运化水湿病;膝痛。[操作 ] 直刺 1.0~2.0寸。10.血海

[定位 ] 屈膝,在髌骨内上缘上 2寸处。简易取穴法: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 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第 2至 5指向上伸直,拇指呈 45°斜置按下,当拇 指尖下即是本穴。对侧取法仿此。

[主治 ] 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等妇科病;瘾疹,湿疹,丹毒等血热性皮肤病。[操作 ] 直刺 1.0~1.5寸。

21.大包 脾之大络

[定位 ] 在胸胁部腋中线上,当第 6肋间隙处。[主治 ] 气喘;胁肋痛;全身疼痛;岔气;四肢无力。[操作 ] 斜刺或向后平刺 0.5~0.8寸。手少阴心经 极泉→少冲

主治概要:心、胸、神志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

腧穴(共 9穴,左右 18穴 3.少海 合穴

[定位 ] 屈肘,在肘横纹内侧端与肱骨内上髁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 心痛,癔病;肘臂挛痛,臂麻手颤;头项痛,腋胁痛;瘰疬。[操作 ] 直刺 0.5~1.0寸。5.通里 络穴

[定位 ] 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腕横纹上 1寸处。[主治 ] 心悸,怔忡等心病;暴喑,舌强不语;腕臂痛。

[操作 ] 直刺 0.3~0.5寸。不宜深刺,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留针时,不可作屈腕 动作。

7.神门 输穴;原穴

[定位 ] 腕掌侧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陷中。

[主治 ] 心痛,心烦,惊悸,怔忡,失眠,健忘,癫狂痫等心病神志病;胸胁痛;高血压。[操作 ] 直刺 0.3~0.5寸。8.少府 荥穴

[定位 ] 手掌面第4、5掌骨之间,握拳时小指尖所点之处。[主治 ] 心悸,胸痛等心胸病;痈疡;阴痒痛;小指拘痛。[操作 ] 直刺 0.3~0.5寸。9.少冲 井穴

[定位 ] 小指桡侧指甲角旁约 0.1寸处。

[主治 ] 心悸,心痛,癫狂,昏迷等心病神志病;热病;胸胁痛。[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手太阳小肠经 少泽→听宫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19穴,左右 38穴 1.少泽 井穴

[定位 ] 在小指尺侧指甲角旁 0.1寸处。

[主治 ] 头痛,目翳,咽喉肿痛等五官病;乳痈,乳少;热病,昏迷等急热病。[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孕妇慎。

3.后溪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督脉

[定位 ] 微握拳,在第 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操作 ] 直刺 0.5~1.0寸。

6.养老 郄穴

[定位 ] 微握拳,在第 5掌指关节后尺侧,掌横纹头赤白肉际处。

[主治 ] 头项强痛,腰背痛,手指及肘臂挛痛;疟疾;癫狂痫;耳聋,目赤。[操作 ] 直刺 0.5~1.0寸。

8.小海 合穴

[定位 ] 屈肘,当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凹陷处。

[主治 ] 肘臂疼痛;癫痫。[操作 ] 直刺 0.3~0.5寸。11.天宗

[定位 ] 在肩胛骨冈下窝的中央,约当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上 1/3折点。[主治 ] 肩胛疼痛,肩背部损伤;气喘。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5~1.0寸。18.颧髎

[定位 ] 在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主治 ] 口眼呙斜,眼睑閏动,齿痛,三叉神经痛等。[操作 ] 直刺 0.3~0.5寸,斜刺或平刺 0.5~1.0寸。19.听宫

[定位 ] 在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主治 ] 耳鸣,耳聋,聤耳;齿痛。

[操作 ] 张口,直刺 1.0~1.5寸。留针时保持一定张口姿势。足太阳膀胱经 睛明→至阴

主治概要: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部病证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 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关的脏腑、组织和器官的病证。

腧穴(共 67穴,左右 134穴 1.睛明

[定位 ] 目内眦角稍内上 0.1寸凹陷处。

[主治 ] 目赤肿痛,流泪,近视,夜盲,色盲等目疾;急性腰扭伤,坐骨神经痛;心动过速。

[操作 ] 嘱患者闭目,医生左手轻推眼球向外固定,右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 刺 0.5~1.0寸(轻捻缓进得气即止 ,不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禁灸。

2.攒竹

[定位 ] 在眉头陷中,眶上切迹处。

[主治 ] 头痛,眉棱骨痛;目赤肿痛,目视不明,流泪,眼睑闰动,口眼呙斜, 眼睑下垂等目疾;呃逆。

[操作 ] 向眉中或向眼眶内缘平刺或斜刺 0.5~0.8寸。禁灸。10.天柱

[定位 ]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哑门穴 旁开 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主治 ] 后头痛,项强,肩背痛等痹症;鼻塞;癫狂病;热病。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5~0.8寸, 不可向内上方深刺 ,以防伤及延髓。12.风门

[定位 ] 在第 2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感冒,咳嗽,发热头痛等外感病;项强,胸背痛。[操作 ]斜刺 0.5~0.8寸。13.肺俞 肺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3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咳嗽,气喘,咯血等肺病;骨蒸潮热,盗汗等阴虚证。[操作 ] 斜刺 0.5~0.8寸。15.心俞 心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5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心痛,心悸,失眠,健忘,癫痫等神志病;咳嗽,吐血;盗汗,遗精。[操作 ] 斜刺 0.5~0.8寸。

17.膈俞 八会穴之血会

[定位 ] 在第 7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呕吐,呃逆,气喘,吐血等上逆证;贫血;瘾疹,皮肤瘙痒;潮热,盗 汗。[操作 ] 斜刺 0.5~0.8寸。18.肝俞 肝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9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黄疸,胁痛等肝胆病;目赤,目视不明,夜盲等目疾;癫狂痫证;背痛。[操作 ] 斜刺 0.5~0.8寸。

19.胆俞 胆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10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主治 ] 口苦,胁痛,黄疸等肝胆病;肺痨,潮热。[操作 ] 斜刺 0.5~0.8寸。20.脾俞 脾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11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腹胀,纳呆,呕吐,腹泻,痢疾,便血,水肿等胃肠病;背痛。[操作 ] 斜刺 0.5~0.8寸。21.胃俞 胃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12胸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主治 ] 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等胃病。[操作 ] 斜刺 0.5~0.8寸。23.肾俞 肾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2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

[主治 ] 阳痿,遗精,早泄,遗尿等生殖泌尿病;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 病;头昏,耳鸣,耳聋,腰背酸痛等肾虚证。

[操作 ] 直刺 0.5~1.0寸。25.大肠俞 大肠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4腰椎棘突下,旁开 1.5寸处。[主治 ] 腹胀,腹痛,便秘等胃肠病;腰腿痛。[操作 ] 直刺 0.8~1.2寸。28.膀胱俞 膀胱背俞穴

[定位 ] 在第 2骶椎棘突下,旁开 1.5寸,约平第 2骶后孔处。[主治 ] 遗尿,小便不利等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证;泄泻,便秘;腰骶痛。

[操作 ] 直刺或斜刺 0.8~1.2寸。32.次髎

[定位 ] 第 2骶后孔中,在髂后上棘下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处。

[主治 ] 遗精;小便不利;疝气;痛经,月经不调,带下等妇科病;腰骶痛,下 肢痿痹。[操作 ] 直刺 1.0~1.5寸。40.委中 合穴;膀胱下合穴

[定位 ] 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腱的中间。[主治 ]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急性吐泻;遗尿,小便不利;丹毒。[操作 ] 直刺 1.0~1.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腘静脉出血。52.志室

[定位 ] 在第 2腰椎棘突下,旁开 3寸处。

[主治 ] 遗精,阳痿等肾虚病;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操作 ] 直刺 0.5~1.0寸。54.秩边

[定位 ]平第 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 3寸处。[主治 ] 腰骶痛,下肢痿痹;便秘,痔疾;小便不利;阴痛。[操作 ] 直刺 1.5~2.0寸。57.承山

[定位 ]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两 肌腹之间凹陷的顶端。

[主治 ] 腰腿拘急、疼痛;痔疾,便秘。[操作 ] 直刺 1.0~2.0寸。58.飞扬 络穴

[定位 ] 在小腿后面,当外踝后昆仑直上 7寸,承山外下方 1寸处。[主治 ] 头痛,目眩;腰腿痛;痔瘘。[操作 ] 直刺 1.0~1.5寸。60.昆仑 经穴

[定位 ] 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凹陷处。

[主治 ] 后头痛,项强,腰骶痛,足踝痛;癫痫;滞产。[操作 ] 直刺 0.5~0.8寸。孕妇禁用。经期慎用。62.申脉 八脉交会穴,通阳蹻脉 [定位 ] 外踝直下缘凹陷中。

[主治 ] 痫证癫狂,失眠;头痛,眩晕;腰腿酸痛。[操作 ] 直刺 0.3~0.5寸。67.至阴 井穴

[定位 ] 在足小趾外侧端,趾甲角旁 0.1寸处。[主治 ]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滞产。

[操作 ] 浅刺 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足少阴肾经 涌泉→俞府

主治概要:妇科、前阴病和肾、肺、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7穴,左右 54穴

1.涌泉 井穴

[定位 ] 在足底(去趾 前 1/3处,足趾跖屈时呈凹陷中央。

[主治 ] 头痛,头昏,失眠;咽喉肿痛,失音,咯血;便秘,小便不利;小儿惊 风,癫狂,昏厥;奔豚气;足心热。

[操作 ] 直刺 0.5~0.8寸。3.太溪 输穴;原穴

[定位 ] 在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主治 ] 头痛、目眩、失眠、健忘等肾虚证;咽喉肿痛、齿痛、耳鸣、耳聋等五 官病;咳嗽、气喘、咯血、胸痛等肺病;消渴、小便频、便秘;月经不调;腰 脊痛、下肢厥冷。

[操作 ] 直刺 0.5~0.8寸。6.照海 八脉交会穴,通阴蹻脉 [定位 ] 在足内踝下缘凹陷中。

[主治 ] 痫证,失眠等精神、神志病;咽干咽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病;小便不利, 癃闭;月经不调,痛经,赤白带下。

[操作 ] 直刺 0.5~1.0寸。

7.复溜 经穴

[定位 ] 在太溪直上 2寸,跟腱的前方。

[主治 ] 泄泻,肠鸣;水肿,汗证;下肢痿痹,腰脊强痛。[操作 ] 直刺 0.5~1.0寸。手厥阴心包经 天池→中冲

主治概要: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 9穴,左右 18穴 3.曲泽 合穴

[定位 ] 在肘横纹中,当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主治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泄泻;暑热病;肘臂挛痛。[操作 ] 直刺 0.8~1.0寸,或点刺出血。4.郄门 郄穴

[定位 ] 在尺泽与大陵连线上,腕横纹上 5寸处。[主治 ] 心痛,胸痛;呕血,咳血;癫痫;疔疮。[操作 ] 直刺 0.5~1.0寸;可灸。5.间使 经穴

[定位 ] 在曲泽与大陵连线上,当腕横纹上 3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疟疾;癫狂痫。

[操作 ] 直刺 0.5~1.0寸。

6.内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

[定位 ] 在腕横纹上 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主治 ] 心痛,心悸,胸闷;胃痛,呕吐,呃逆;癫痫,失眠;上肢痹痛;眩晕 症,如晕车,晕船,耳源性眩晕。

[操作 ] 直刺 0.5~1.0寸。7.大陵 输穴,原穴

[定位 ] 在腕掌侧横纹正中,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 ] 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狂;桡腕关节疼痛。[操作 ] 直刺 0.3~0.5寸。8.劳宫 荥穴

[定位 ] 在掌心,第2、3掌骨之间。简便取穴法:握拳时中指尖下穴。[主治 ] 心痛,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昏迷、中暑等急症;鹅掌风。[操作 ] 直刺 0.3~0.5寸。9.中冲 井穴

[定位 ] 在手中指末节尖端中央。

[主治 ] 中风昏迷,舌强肿痛,小儿夜啼,中暑,昏厥。[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手少阳三焦经 关冲→丝竹空

主治概要:头、耳、目、胸胁、咽喉病,热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腧穴(共 23穴,左右 46穴

1.关冲 井穴

[定位 ] 在第 4指尺侧端,指甲角旁 0.1寸处。[主治 ] 头痛,目赤,耳聋,喉痹;热病,中暑。[操作 ] 浅刺 0.1寸,或点刺出血。3.中渚 输穴

[定位 ] 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之间后方凹陷中,液门穴后 1寸处。[主治 ] 头痛,目赤,耳鸣,耳聋,喉痹;热病;手指不能屈伸。[操作 ] 直刺 0.3~0.5寸。

5.外关 络穴;八脉交会穴,通阳维脉 [定位 ] 腕背横纹上 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

[主治 ] 热病;头痛,颊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瘰疬;胁肋痛;上肢痹痛。刺 0.5~1.0寸。

6.支沟 经穴

[定位 ] 在阳池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上 3寸,尺骨与桡骨之间。[主治 ] 耳鸣,耳聋;暴喑;瘰疬;胁肋痛;便秘;热病。[操作 ] 直刺 0.5~1.0寸。14.肩髎

操作 ] 直 [

[定位 ] 在肩峰后下方,上臂外展平举时,当肩髃穴后约 1寸凹陷中。[主治 ] 臂痛,肩重不能举。[操作 ] 直刺 1.0~1.5寸。17.翳风

[定位 ] 在耳垂后方,当乳突与下颌角之间的凹陷处。[主治 ] 耳鸣,耳聋;口眼喎斜,牙关紧闭,齿痛,颊肿;瘰疬。[操作 ] 直刺 0.5~1.0寸。23.丝竹空

[定位 ] 在面部,当眉梢凹陷处。

[主治 ] 眼睑闰动,头痛,目赤肿痛;齿痛;癫狂,痫证。[操作 ]平刺 0.3~0.5寸。足少阳胆经 瞳子髎→足窍阴

主治概要: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证。44穴,左右 88穴

1.瞳子髎

[定位 ] 在目外眦外侧 0.5寸,当眶外缘凹陷处。[主治 ] 头痛;目赤肿痛,目翳,青盲。[操作 ]平刺 0.3~0.5寸,或点刺出血。8.率谷

腧穴(共

[定位 ] 在耳尖直上,入发际 1.5寸处。[主治 ] 偏头痛,眩晕;小儿急、慢性惊风。[操作 ]平刺 0.5~0.8寸。15.头临泣

[定位 ] 目直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 0.5寸处,神庭与头维中点。[主治 ] 头痛,目眩,流泪,鼻塞,小儿惊痫。[操作 ]平刺 0.5~0.8寸。20.风池

[定位 ] 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凹陷中,与风府穴相平处。

[主治 ] 癫痫,中风,头痛,眩晕,耳鸣,耳聋;感冒,目赤肿痛,鼻渊,鼻衄;颈项强痛。[操作 ] 针尖微下,向患者鼻尖方向斜刺 0.8~1.2寸,或平刺透风府穴。本穴深部 为延髓, 必须严格掌握针刺角度与深度。

21.肩井

[定位 ] 肩上,当大椎与肩峰连线中点处。简易取穴法:左手搭右肩,中指尖下 是穴。

[主治 ] 头项强痛,肩背疼痛,上肢不遂;难产,乳痈,乳汁不下;瘰疬。[操作 ] 直刺 0.5~0.8寸, 深部正当肺尖 ,不可深刺, 孕妇禁针。

24.日月 胆募穴

[定位 ] 在乳头直下,第 7肋间隙。[主治 ] 呕吐,吞酸,呃逆;胁肋疼痛,黄疸。

[操作 ] 斜刺或平刺 0.5~0.8寸, 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内部重要脏器。30.环跳

[定位 ] 侧卧屈股,在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 1/3与内 2/3交界 处。

[主治 ] 腰胯疼痛,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风疹。[操作 ] 直刺 2.0~3.0寸。31.风市

[定位 ] 在大腿外侧部的中线上, 当腘横纹上 7寸处。简易取穴法:直立垂手时, 中指尖在大腿外侧中线所点之处。

[主治 ] 半身不遂,下肢痿痹;遍身瘙痒。[操作 ] 直刺 1.0~1.5寸。

34.阳陵泉 合穴;胆下合穴;八会穴之筋会 [定位 ] 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主治 ] 胁痛 , 口苦 , 呕吐 , 黄疸;小儿惊风;半身不遂 , 下肢痿痹 , 脚气。[操作 ] 直刺 l.0~1.5寸。39.悬钟 八会穴之髓会

[定位 ] 在外踝尖上 3寸,腓骨前缘处。[主治 ] 项强,胸胁胀痛,下肢痿痹;痴呆,中风。[操作 ] 直刺 0.8~1.0寸。

40.丘墟 原穴

[定位 ] 外踝前下方,趾长伸肌腱外侧陷中。

[主治 ] 颈项痛,胸胁痛,外踝痛;足内翻,足下垂;目赤肿痛,目翳等目疾。[操作 ] 直刺 0.5~0.8寸。

41.足临泣 输穴;八脉交会穴,通于带脉

[定位 ] 在第4、5跖骨结合部前方,小趾伸肌腱外侧凹陷中。[主治 ] 目赤肿痛,胁肋疼痛,偏头痛;月经不调,乳痈;瘰疬。[操作 ] 直刺 0.5~0.8寸。44.足窍阴 井穴

[定位 ] 在第 4趾外侧端,趾甲角旁 0.1寸处。[主治 ] 头痛,目赤肿痛,耳聋,咽喉肿痛;胸胁痛。[操作 ] 浅 刺 0.1寸,或点刺出血 足厥阴肝经 大敦→期门

主治概要:肝病,妇科、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腧穴(共 14穴,左右 28穴 1.大敦 井穴

[定位 ] 在足大趾外侧端,趾甲角旁 0.1寸处。

[主治 ] 疝气,少腹痛;遗尿,癃闭,尿血;月经不调,经闭,崩漏,阴挺;癫 痫,善寐。[操作 ] 浅刺 0.1~0.2寸,或点刺出血。

2.行间 荥穴

[定位 ] 在足背第1、2趾间缝纹端处。

[主治 ] 癫痫,头痛,目眩,目赤肿痛,青盲,口喎等肝经风热头目病;胸胁满 痛;阴中痛,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遗尿,癃闭。

[操作 ] 直刺 0.5~0.8寸。3.太冲 输穴;原穴

[定位 ] 在足背第1、2跖骨结合部前凹陷中。

[主治 ] 头痛,眩晕,目赤肿痛,口喎;黄疸,胁痛,腹胀,呕逆;遗尿,癃闭;崩漏,月经不调;癫痫,小儿惊风;下肢痿痹。

[操作 ] 直刺 0.5~0.8寸。5.蠡沟 络穴

[定位 ] 在足内踝尖上 5寸,胫骨内侧面中央。

[主治 ] 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疝气,睾丸肿痛。[操作 ]平刺 0.5~0.8寸。13.章门 脾募穴;八会穴之脏会 [定位 ] 在第 11肋游离端下方。

[主治 ] 腹痛,腹胀,泄泻,胁痛;胁痛,黄疸,痞块。[操作 ] 直刺 0.8~1.0寸。14.期门 肝募穴

[定位 ] 在乳头直下,第 6肋间隙,前正中线旁开 4寸处。[主治 ] 胸胁胀痛,腹胀,呕吐,乳痈。

[操作 ] 斜刺或平刺 0.5~0.8寸, 不可深刺 ,以免伤及内脏。奇经八脉 督脉 长强→龈交

主治概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腧穴(共 28穴

3.腰阳关

[定位 ] 后正中线上,第 4腰椎棘突下凹陷中,约与髂嵴相平。[主治 ]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操作 ] 向上斜刺 0.5~1.0寸,多用灸法。4.命门

[定位 ] 后正中线上,第 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腰脊疼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赤白带下,痛经,经闭,不孕;遗精, 阳痿,精冷不育,小便频数等肾阳虚;小腹冷痛,腹泻。

[操作 ] 向上斜刺 0.5~1.0寸,多用灸法。14.太椎

[定位 ] 后正中线上,第 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热病,疟疾,咳嗽,气喘等外感病;癫痫,小儿惊风;项强,脊痛;风 疹。

[操作 ] 向上斜刺 0.5~1.0寸。15.哑门

[定位 ] 第 1颈椎下,后发际正中直上 0.5寸处。[主治 ] 暴暗 , 舌强不语;癫狂痫 , 癔病;头痛 , 项强。

[操作 ]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0寸;不可向 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16.风府

[定位 ] 正坐,头微前倾,后正中线上,入后发际上 l 寸处。

[主治 ]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失音等内、外风为患者;癫狂,中风。[操作 ] 正坐位,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0寸;不可向 上深刺,以免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

20.百会 [定位] 在后发际正中直上 7 寸处。简易取穴法:两耳尖连线中点,头顶正中是 穴。[主治] 头痛,眩晕等头面病;癫狂,痴呆,中风,失语,健忘,不寐等神志病; 脱肛,泄泻,阴挺,肾下垂等气失固摄下陷证。[操作]平刺 0.5~0.8 寸。24.神庭 [定位] 在前发际正中直上 0.5 寸处。[主治] 头痛,眩晕,鼻渊等头面五官病;失眠,癫痫。[操作]平刺 0.5~0.8 寸。26.水沟 [定位] 在人中沟的上 1/3 与中 1/3 交界处。[主治] 晕厥,昏迷,中风,中暑,休克等急危重证,为急救要穴之一;癫狂痫; 口角喎斜,鼻塞,面肿,齿痛;闪挫腰痛。[操作] 向上斜刺 0.3~0.5 寸,强刺激;或用指甲按掐。任脉 会阴→承浆 主治概要: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少数腧穴有 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腧穴(共 24 穴 3.中极 膀胱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 4 寸处。[主治] 小便不利,遗尿,癃闭;遗精,阳痿,不育;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操作] 直刺 1.0~1.5 寸。孕妇慎用。4.关元 小肠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 3 寸处。[主治] 遗尿,小便频数,尿闭等泌尿系病证;泄泻,痢疾,脱肛,便血等肠腑 病;腹痛,遗精等男科病;少腹疼痛,疝气;月经不调,带下,不孕等妇科病; 中风脱证,虚劳羸瘦等元气虚损证。[操作] 直刺 1.0~1.5 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6.气海 肓之原穴 [定位] 在下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下 1.5 寸处。[主治] 腹痛,泄泻,便秘等肠腑病;小便不利,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 经不调,经闭,崩漏等妇科病;虚脱,形体羸瘦,乏力等气虚证。[操作] 直刺 1.0~1.5 寸,多用灸法。孕妇慎用 8.神阙

[定位] 在肚脐中央 [主治] 腹痛,泄泻,脱肛等肠腑病;水肿,小便不利;虚脱、中风脱证等元阳暴脱。[操作] 一般不针,多用艾条灸或艾炷隔盐灸。12.中脘 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 在上腹部正中线上,当脐上 4 寸处。[主治] 胃痛,呕吐,吞酸,呃逆,腹胀,泄泻等脾胃病证;黄疸;癫狂,脏躁。[操作] 直刺 1.0~1.5 寸。17.膻中 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 在胸部正中线上,平第 4 肋间处。[主治] 咳嗽,气喘,胸痛,心悸等胸中气机不畅证;乳少,乳痈等乳疾。[操作]平刺 0.3~0.5 寸。23.廉泉 [定位] 在颈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当舌骨体上缘中点处。[主治] 舌下肿痛,舌纵流涎,舌强不语,暴暗,喉痹,吞咽困难。[操作] 向舌根斜刺 0.5~0.8 寸。常用奇穴 头颈部穴 1.四神聪 [定位] 在百会穴前、后、左、右各 1 寸处共穴 [主治] 头痛,眩晕,失眠,健忘,癫痫;目疾。[操作]平刺 0.5~0.8 寸。2.印堂 [定位] 在两眉头连线中点处。[主治] 头痛,眩晕;鼻衄,鼻渊;小儿惊风,子痫;痴呆,健忘,失眠等神志 病。[操作] 提捏局部皮肤,平刺 0.3~0.5 寸,或点刺出血。5.太阳 [定位] 在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 1 寸处凹陷中。[主治] 头痛,目疾,面瘫。[操作] 直刺或斜刺 0.3~0.5 寸,或点刺出血。背部穴 1.定喘

[定位] 在第 7 颈椎棘突下(大椎穴旁开 0.5 寸处。[主治] 哮喘,咳嗽,肩背痛。[操作] 直刺 0.5~0.8 寸。2.夹脊 [定位] 在第 1 胸椎至第 5 腰椎的各椎棘突下旁开,后正中线 0.5 寸处,一侧 17 穴,左右共 34 穴。[主治] 适应范围较广,其中上胸部夹脊穴治上肢和心肺疾病;下胸部夹脊穴治 胃肠疾病;腰部夹脊穴治腰、腹和下肢疾病等。[操作] 直刺 0.3~0.5 寸,或用梅花针叩刺。3.胃脘下俞 [定位] 在第 8 胸椎棘突下,旁开 1.5 寸处。[主治] 胃痛,腹痛,胸胁痛,消渴。[操作] 斜刺 0.3~0.5 寸。5.腰眼 [定位] 在第 4 腰椎棘突下,旁开 3.5 寸凹陷中。[主治] 腰痛;

月经不调,带下;虚劳。[操作] 直刺 1.0~1.5 寸。上肢穴 6.外劳宫 [定位] 在手背侧第 2、3 掌骨间,指掌关节后约 0.5 寸处。[主治] 落枕,手臂肿痛;脐风。[操作] 直刺 0.5~0.8 寸。7.八邪 [定位] 在手背侧,微握拳,第 1 至第 5 指间,指蹼缘后方赤白肉际处,左右共 8 穴。[主治] 手背肿痛,手指麻木,烦热,目痛,毒蛇咬伤,手指关节疾患,头项强 痛。[操作] 斜刺 0.5~0.8 寸,或点刺出血。9.十宣 [定位] 在双手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 0.1 寸处,左右共 10 穴。[主治] 昏迷,癫痫,高热,咽喉肿痛,指端麻木,中暑,晕厥,小儿惊厥。[操作] 浅刺 0.1~0.2 寸,或点刺出血。下肢穴 4.膝眼 [定位] 屈膝,在髌韧带两侧凹陷处。内侧者为内膝眼,外侧者为外膝眼。

针灸考研穴位总结 篇2

A型题

1.现存最早、最系统的针灸学专著是:

A.《黄帝内经》

B.《灵枢经》

C.《针灸经》

D.《针灸甲乙经》

E.《足臂十一脉灸经》

答案

D

2.《针灸甲乙经》的作者是:

A.王叔和

B.孙思邈

C.皇甫谧

D.王惟一

E.滑伯仁

答案

C

3.最早绘制彩色经络图的医家是:

A.王惟一

B.孙思邈

C.王冰

D.甄权

E.滑寿

答案

B

4.我国由国家专门培养针灸医师的朝代最早是: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E.明朝

答案

B

5.第一个针灸铜人铸造于:

A.唐朝

B.金朝

C.宋朝

D.元朝

E.明朝

答案

C

6.针灸学的理论核心

A.阴阳学说

B.五行学说

C.脏腑学说

D.经络学说

E.子午流注学说

答案

D

7.十二经别分布的特点是

A.离、合、出、入

B.离、合、入、出

C.离、入、合、出

D.出、入、离、合E.离、入、出、合答案

E

8.腧穴可分为哪三大类

A.经穴,奇穴,阿是穴

B.经穴,奇穴,特定穴

C.十二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

D.经穴,络穴,奇穴

E.经穴,络穴,阿是穴

答案

A

9.奇经八脉与十二正经不同之处,下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没有十二正经那样的循环流注关系

B.没有专属的腧穴

C.无表里配合D.其走向除带脉横行外,都是自下而上运行

E.不直属脏腑

答案

B

10.手足三阴经在四肢部的分布规律一般是

A.少阴在前,太阴在中,厥阴在后

B.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C.太阴在前,少阴在中,厥阴在后

D.少阴在前,厥阴在中,太阴在后

E.厥阴在前,少阴在中,太阴在后

答案

B

11.按照今时骨度分寸规定,肘、腕横纹之间的距离为

A.十寸

B.十二寸

C.十二寸五分

D.九寸

E.十一寸

答案

B

12.下肢按骨度分寸法计算长为16寸的起止部位是

A.膝中至外踝

B.膝中至外踝上缘

C.膝中至外踝下缘

D.膝中至外踝尖

E.外膝眼至外踝

答案

D

13.任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通调冲、任

B.调节任、督

C.总调奇经八脉

D.调节阴经经气

E.总调冲、任、督、带

答案

D

督脉的生理作用主要是

A.调节阳经经气

B.调节督脉、任脉

C.调节冲、任、督、带

D.总调奇经八脉

E.总调冲、任、督脉

答案

A

与督脉发生联系的阴经是

A.足太阴经

B.手太阴经

C.足厥阴经

D.手少阴经

E.手厥阴经

答案

C

经络学说中的“血海”,指的是

A.足阳明胃经

B.督脉

C.冲脉

D.任脉

E.足太阴脾经

答案

C

在奇经八脉中,治疗多眠,常选用

A.阴维脉

B.阳维脉

C.冲脉

D.阴跷泳

E.阳跷脉

答案

D

经络系统中能加强经脉之间在浅层相互联系的主要是

A.奇经八脉

B.十五络脉

C.十二经别

D.十二经筋

E.十二皮部

答案

B

在十二络脉中除……以外,都是向上循行

A.手太阴经络脉

B.手太阳经络脉

C.手少阳经络脉

D.足厥阴经络脉

E.足太阳经络脉

答案

A

十二经筋是指

A.经络系统中能够联结筋肉、骨胳的部分。

B.联属于十二正经,行于体表不入内脏的一部分经脉

C.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

D.能够保持人体正常运动功能部分的经脉。

E.经脉中与肌肉系统关系较密切的部分。

答案

C

病在经筋者,施治多选用

A.毫针

B.三棱针

C.火针

D.雷火神针

E.大针

答案

C

病在经筋者治疗时一般取用

A.本经穴

B.皮部

C.络脉

D.阿是穴

E.原穴

答案

D

经筋中具有总络人体诸筋作用的是

A.足阳明经筋

B.足太阳经筋

C.足太阴经筋

D.足少阴经筋

E.足厥阴经筋

答案

E

外邪侵入机体,一般的传注顺序是

A.皮部孙络经脉脏腑

B.皮部浮络络脉脏腑

C.皮部络脉经脉脏腑

D.皮部孙脉络脉脏腑

E.皮部经脉络脉脏腑

答案

C

治疗表里经疾病,络穴常与什么穴配伍?

A.郄穴

B.原穴

C.俞穴

D.募穴

E.合穴

答案

B

募穴的刺激点共有

A.12个

B.15个

C.18个

D.21个

E.24个

答案

C

下述有关募穴的概念哪项是错误的A.是脏腑经气汇聚的地方

B.均位于胸腹部

C.与内脏的高下部位相应

D.在各脏腑所属的经脉循行线上

E.腑病取之,有“阳病引阴”之意

答案

D

八会穴是指哪些精气所会聚的腧穴?

A.气、血、脑、髓、筋、脉、胆、女子胞

B.脏、腑、经、脉、气、血、阴、阳

C.脏、腑、气、血、筋、脉、骨、髓

D.气、血、脑、髓、津、神、脉、络

E.脑、髓、脏、腑、脉、胆、筋、骨

答案

C

下列特性穴中,治疗急性病症应首先选用:

A.原穴

B.俞穴

C.八会穴

D.八脉交会穴

E.郄穴

答案

E

在下列特定穴中,治疗腑病应选用:

A.五输穴

B.原穴

C.络穴

D.下合穴

E.郄穴

答案

D

31.骨度分寸法最早见于:

A.《黄帝内经》

B.马王堆出土的汉墓《帛书》

C.《针灸甲乙经》

D.《千金要方》

E.《难经》

答案

A

32.根据骨度分寸法,印堂穴至百会穴为:

A.18寸

B.15寸

C.8寸

D.12寸

E.10寸

答案

C

33.用“一夫法”取穴,首见于:

A.《黄帝内经》

B.《时后备急方》

C.《脉经》

D.《千金要方》

E.《千金翼方》

答案

B

34.下列骨度分寸错误的是:

A.每一肋骨间折作1.4寸

B.第十一肋端至股骨大转子为9寸

C.左右缺盆穴之间的宽度是8寸

D.歧骨至横骨上廉为13寸

E.腋以下至季胁作12寸

答案

A

35.膝中至外踝尖的骨度分寸是。

A.19寸

B.16寸

C.13寸

D.18寸

E.12寸

答案

B

36.两穴之间距离是8寸的穴位是:

A.太渊至孔最

B.偏历至曲池

C.足三里至丰隆

D.三阴交至阴陵泉

E.中极至中脘

答案

E

37.“一夫法”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的间距为3寸,其量取标准应按:

A.食指远端指节横纹

B.中指远端指节横纹

C.无名指远端指节横纹

D.小指近端指节横纹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E

38.以两手虎口交叉定取列缺,属于:

A.动作标志取穴法

B.食指同身寸法

C.简便取穴法

D.手指同身寸法

E.骨度分寸取穴法

答案

C

39.下列头面部腧穴中,应合口而取的是:

A.听会

B.下关

C.耳门

D.听宫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40.斜刺的角度应为

A.15°左右

B.25°左右

C.35°左右

D.45°左右

E.60°左右

答案

D

41.胸椎棘突下的穴位针刺法是

A.直刺

B.斜刺

C.向上或向下平刺

D.向上斜刺

E.向下斜刺

答案

D

42.腹部下列穴位中除……外,都与脐在一水平线上

A.天枢

B.带脉

C.大横

D.盲俞

E.章门

答案

E

43.头针疗法临床应用最多的是

A.神经系统疾病

B.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C.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D.小儿科疾病

E.脏腑疾病

答案

B

44.施灸程序应为

A.先上后下,先阳后阴

B.先下后上,先阴后阳

C.先中后上,先阳后阴

D.先中后下,先阴后阳

E.先腹后背,先下后下

答案

A

45.具有温肾壮阳作用的间接灸是

A.隔蒜灸

B.隔盐灸

C.隔姜灸

D.温针灸

E.隔附子饼灸

答案

E

46.埋线疗法常用于

A.痢疾、疟疾、胃痛

B.胃溃疡、哮喘、痿证

C.咳血、呃逆、喘证

D.痹证、中凤偏瘫

E.脱肛,痔疮、面肌痉挛

答案

B

47.治疗急性病证常用下列各类特定穴中的A.原穴

B.络穴

C.募穴

D.郄穴

E.俞穴

答案

D

48.原络配穴法是指

A.本经的原穴与络穴配伍应用

B.同名经的原穴与络穴配伍应用

C.本经的原穴与相表里的表经(或里经)的络穴配伍使用

D.十四经中,任选某经原穴与某经络穴配伍应用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开四关”指的是针刺

A.委中、足三里

B.合谷、内庭

C.太冲、合谷

D.三间、行间

E.曲池、内关

答案

C

下列哪组穴位不是俞、募配穴

A.肝俞配期门

B.心俞配巨阀

C.膀胱俞配关元

D.脾俞配章门

E.胃俞配中脘

答案

C

51.根据《素问•痿论》,痿证的治疗取穴主要原则是

A.取足厥阴肝经穴

B.取足太阴脾经穴

C.取足阳明胃经穴

D.取足太阳膀胱经穴

E.取足少阴肾经穴与督、任脉

答案

C

52.针刺治疗疾病的手法,总的归纳为

A.补虚泻实

B.提插补泻

C.开合补泻

D.补法与泻法

E.平补平泻

答案

D

53.平补平泻法是:

A.既有补法成份,也有泻法成份

B.既不是补法,也不是泻法

C.以补为主,兼有泻法

D.以泻为主,兼有补法

E.进针后均匀提插、捻转,得气后出针

答案

E

54.迎随补泻法中的泻法是:

A.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

B.针尖顺着经脉,逆经而刺

C.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

D.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

E.针尖垂直经脉,逆经而刺

答案

D

55.迎随补泻法中的补法是:

A.针尖垂直经脉,顺经而刺

B.针尖逆着经脉,逆经而刺

C.针尖顺着经脉,顺经而刺

D.针尖逆着经脉,顺经而刺

E.针尖顺着经脉,逆经而刺

答案

C

56.开阖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A.出针后不按针孔

B.出针时摇大针孔

C.边出针,边摇大针孔,出针后揉按针孔

D.出针后揉按针孔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57.开阖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A.出针时按针孔

B.边出针,边摇大针孔,出针后揉按针孔

C.出针时不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按针孔

D.出针时摇大针孔,出针后不揉按针孔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D

58.头针感觉区的位置是在A.运动区前移0.5厘米处

B.运动区前移1.0厘米处

C.运动区后移0.5厘米处

D.运动区后移1.0厘米处

E.运动区后移1.5厘米处

答案

E

59.呼吸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A.呼气时捻转,吸气时提插

B.呼气时提插,吸气时捻转

C.呼气时出针,吸气时进针

D.呼气时进针,吸气时出针

E.呼气时捻转提插,吸气出针

答案

D

60.呼吸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A.吸气时进针,呼气时出针

B.吸气时提插,呼气时捻转

C.呼吸时提插,吸气时捻转

D.吸气时出针,呼气时进针

E.吸气时捻转提插,呼气时出针

答案

A

61.徐疾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A.进针慢,多捻转,出针快

B.进针快,多捻转,出针慢

C.进针快,少捻针,出针慢

D.进针慢,少捻针,出针快

E.进针快,少捻针,快出针

答案

B

62.徐疾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A.进针快,少捻针,出针慢

B.进针慢,多捻针,出针快

C.进针慢,少捻针,出针快

D.进针快,多捻针,出针慢

E.进针慢,多捻针,慢出针

答案

C

63.捻转补泻法中补法的操作方法是

A.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

B.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

C.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D.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E.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重

答案

D

64.捻转补泻法中泻法的操作方法是

A.捻转角度小,频率快,用力重

B.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轻

C.捻转角度小,频率慢,用力轻

D.捻转角度大,频率慢,用力重

E.捻转角度大,频率快,用力重

答案

E

65.发热汗出,微恶寒,咳嗽痰稠,咽痛,口渴,鼻燥,脉浮数,舌苔薄黄治疗配穴处方当用

A.大椎、曲池、合谷、十宣

B.大椎、曲池、合谷、外关、鱼际

C.合谷、列缺、风门、风池、足三里

D.合谷、列缺、肺俞、太阳

E.风池、风府、丰隆、迎香、尺泽

答案

B

66.一患者双下肢关节游走性疼痛,肿胀,时有寒热,舌苔黄腻,脉浮;治疗

除对症取

穴外,整体取穴还应配

A.肾俞、关元

B.膈俞、气海

C.商丘、足三里

D.大椎、曲池

E.膝眼、太溪

答案

B

67.一患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两手松撒,二便失禁,四肢逆冷,鼻鼾息微,脉细弱。治疗首选配方是

A.水沟、十二井穴、太冲、丰隆

B.水沟、行间、神阙(灸)、气海

C.关元(灸)、神阙(灸)

D.百会(灸)、膻中(灸)、大椎(灸)、水沟

E.水沟、十二井穴、复溜、内关

答案

C

68.治疗阴虚牙痛,一般都在主穴的基础上加用

A.风池、肾俞

B.风府、太溪

C.太溪、行间

D.太溪、丰隆

E.照海、阳池

答案

C

69.阴虚火旺所致鼻衄,其治疗应取

A.风池、迎香

B.合谷、少商

C.内庭、上星

D.太溪、太冲、通天

E.以上都不取

答案

D

70.虚火牙痛除取合谷、下关、颊车外,还应配

A.外夫、风池

B.内庭、少海

C.太溪、行间

D.二间、足三里

E.太冲、内庭

答案

C

71.肝胆火旺之耳聋、耳鸣,下列各组配穴除……外,皆可协调配用

A.医风、听会

B.中渚、侠溪

C.太冲、丘墟

D.丰隆、劳官

E.肝俞、太溪

答案

D

72.治疗肠痈,下列穴位除……以外都可选用

A.上巨虚

B.天枢

C.地机

D.阑尾

E.丘墟

答案

E

73.治疗实热症咽喉肿痛应选用

A.大椎、身柱(温灸)、风门、合谷

B.少商、尺泽、合谷、陷谷、关冲

C.太溪、照海、鱼际

D.命门、肾俞、太溪、照海、涌泉

E.十宣、鱼际、解溪

答案

B

74.治疗肝胆火盛型目赤痛,除主穴外,应加用

A.行间、光明

B.太冲、丘墟

C.侠溪、行间

D.大敦、足临位

E.侠溪、太冲

答案

C

75.风袭经络所致太阳经头痛的治疗配穴处方应选

A.百会、通天、行间、阿是穴

B.后顶、天柱、昆仑、阿是穴

C.上星、头维、合谷、阿是穴

D.率谷、太阳、委中、阿是穴

E.列缺、风池、百会、阿是穴

答案

B

76.治疗偏头痛的配方取穴是

A.天柱、昆仑、后溪、阿是穴

B.风池、侠溪、丝竹空透率谷

C.百会、风池、行间)阿是穴

D.上星、合谷、足三里、阿是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B

77.治疗肝阳上亢所致眩晕证的最佳配穴是

A.肾俞、风池、行间、侠溪、肝俞

B.脾俞、肾俞、关元、足三里

C.中脘、内关、解溪、丰隆

D.百会、气海、曲泉、中脘、风池

E.神门、肾俞、太冲、足三里

答案

A

78.气血不足所致眩晕证的治疗主要取

A.心脾两经穴

B.肝脾两经穴

C.脾肾两经穴

D.肝肾两经穴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79.治疗心血不足之惊悸证除用安神定惊之腧穴外,还应配

A.神门、心俞、巨阙

B.膈俞、脾俞、足三里

C.肺俞、尺泽、丰隆

D.脾俞、三焦俞、气海俞

E.肾俞、太溪、厥阴俞

答案

B

80.腹痛绵绵,时作时上,痛时喜按,大便或溏,神疲畏寒,苔薄白,脉沉细。治疗取穴应首选

A.取督脉、足太阴经、手阳明经穴为主

B.取任脉、足阳明经穴为主

C.取背俞、任脉经穴为主

D.取足少阴经、足阳明经穴为主

E.取足厥阴经、足太阴经穴为主

答案

C

81.痰饮停蓄所致呕吐,除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外,还应配

A.合谷、金津玉液

B.上脘、胃俞

C.膻中、丰隆

D.太冲、阳陵泉

E.下脘、璇玑

答案

C

82.肝气犯胃所致呕吐证的治疗配穴应取

A.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

B.中脘、内关、公孙、足三里、胃俞、上脘

C.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膻中、丰隆

D.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太冲、阳陵泉

E.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脾俞、章门

答案

D

83.胃脘胀满,攻痛连胁,嗳气频频,或兼呕逆酸苦,苔薄白,脉沉弦,其治疗取穴当选

A.取足太阴脾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B.取足厥阴肝经穴、足少阴肾经穴为主

C.取背俞穴、任脉经穴为主

D.取足阳明胃经穴、任脉经穴为主

E.取足厥阴肝经穴、足阳明胃经穴为主

答案

E

84.治疗梦遗除选用大赫、志室、关元主穴外,还需加用

A.肾俞、太溪、足三里

B.心俞、神门、内关

C.气海、命门

D.肝俞、太冲

E.中极、然谷

答案

B

85.肾虚腰痛的配方取穴是

A.肾俞、风府、委中、腰阳关

B.肾俞、委中、膈俞、昆仑

C.肾俞、志室、命门、太溪

D.肾俞、承山、昆仑、委中

E.以上都不是

答案

C

86.心脾两虚之不寐证除取神门穴、三阴交穴外,还应配

A.心俞、脾俞、厥阴俞

B.胃俞、行间、足三里

C.心俞、肾俞、太溪

D.心俞、脾俞、外关、合谷

E.肝俞、太冲、间使

答案

A

87.阳证水肿的针灸治疗,除取水分、气海、足三里、三焦俞、阴陵泉外还应配

A.合谷、水沟、肾俞

B.肺俞、大杼、合谷

C.脾俞、肾俞、中脘

D.肝俞、期门、阳陵泉

E.肺俞、外关、太溪

答案

B

88.肝肾亏损病证的治疗取穴原则是

A.取任脉、背俞穴及足少阴经穴为主

B.取任脉、募穴及足厥阴经穴为主

C.取任脉、背俞穴及足大阴经穴为主

D.取督脉、募穴及足阳明经穴为主

E.取督脉、募穴及足太阳经穴为主

答案

A

89.下列穴位中适宜治疗痰热惊风的处方是

A.大椎、太冲、百会、风池

B.太冲、丰隆、水沟、十宣

C.神门、涌泉、印堂、中冲

D.合谷、丰隆、大椎、风府

E.印堂、神门、前顶、十二井穴

答案

B

90.肾气不足所致的癃闭证配穴应选

A.阴谷、肾俞、气海、委阳、三焦俞

B.中极、三阴交、足三里

C.中极、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

D.关元、三阴交、膀胱俞

E.关元、复溜、膀胱俞

答案

A

91.老年习惯性便秘适当选取大肠俞、天枢、支沟、上巨虚外还应酌情加配

A.合谷、曲池

B.中脘、行间

C.神阙、合谷

D.脾俞、胃俞

E.小肠俞、下巨虚

答案

D

92.寒湿痢疾除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外还应配

A.曲池、内庭

B.内关、内庭

C.气海、阴陵泉

D.胃俞、关元肾俞

E.中脘、气海、百会

答案

C

93.湿热痢疾除取合谷、天枢、上巨虚外,还应配

A.中脘、气海

B.中脘、内关

C.胃俞、关元、肾俞

D.脾俞、气海、太溪

E.曲池、内庭

答案

E

94.百日咳痉咳期的治疗取穴常用

A.风门、列缺、合谷

B.大椎、身柱、尺泽、丰隆

C.肺俞、脾俞、太渊、足三里

D.风池、合谷、肺俞

E.以上都不适宜

答案

B

95.下列哪一项不能用来治疗疳积

A.针刺下脘、足三里

B.艾灸四缝

C.割治鱼际部

D.皮肤针叩击下背部、骶部

E.针刺商丘

答案

B

96.小儿遗尿,治疗选穴主要选取

A.胱经背俞穴

B.任脉

C.任督二脉

D.任脉及足阳明胃经

E.任脉及背俞穴

答案

E

97.治疗胎位不正的首选穴位是

A.三阴交

B.至阴

C.耳穴子宫

D.阴陵泉

E.足三里

答案

B

98.哪一穴位不能用于催乳

A.膻中

B.少泽

C.少商

D.耳穴内分泌

E.乳根

答案

C

99.月经推迟的治疗配方取穴是

A.气海、三阴交、太冲、太溪

B.气海、三阴交、肾俞、行间

C.气海、三阴交、交信、阴陵泉

D.气海、三阴交、血海、归来

E.气海、三阴交、关元、大赫

答案

D

100.习惯性痛经针灸疗效最好的时间是

A.行经前3~4天至经期后4天左右

B.痛经未发作时

C.行经前或行经后

D.行经期或行经后3~4天

E.坚持每日治疗,需针灸三个月

答案

A

END

针灸学重点总结 篇3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得气: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又名针感。

侯气:将针留置于所刺腧穴之内,安静地较长时间的留针,也可间歇的运针,施以提插、捻转等催气手法,直待气之所至之谓。

气街:是经气聚集通行的共同通路,头、胸、腹(背)、胫等处,是经气流行、集中和布散的主要部位,即“气街”。

五输穴:井穴——分布在指或趾末端,为经气初出。荥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前,为经气开始流动。输穴——分布于掌指或柘趾关节之后,为经气渐盛。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之前臂、胫部,其经气盛大流行。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其经气冲盛且合于脏腑。

滞针:在行针时或留针后医者感觉针下涩滞,捻转、提插、出针均感困难而病人则感觉痛剧时,称为滞针。俞穴: 是指分布于背部膀胱经第一侧线上的脏腑俞穴,共十二个,亦称背俞穴。多治疗脏虚证。

募穴: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称为“募穴”,又称“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共12个。

行针:又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使之得气,调节针感和进行补泻而施行的各种针刺手法。

奇穴:既有一定的名称,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这类多数对某些病证有特殊的疗效。又称为“经外奇穴”。

阿是穴:是指既无固定名称,亦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等。

原穴: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十二原穴多分布与腕踝关节的附近。

郄穴: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蹻、阳蹻、阴维、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郄穴共有16个,除胃经的梁丘之外,都分布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

募穴:是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

背俞穴: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 背俞穴均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大体依脏腑位置的高低而上下排列,并分为冠以脏腑之名。

下合穴: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又称“六腑下合穴”共有6个。其中胃、胆、膀胱的下合穴位于本经,大肠、小肠的下合穴同位于胃经,三焦的下合穴位于膀胱经。

八会穴: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分散在躯干和四肢部,其中脏、腑、气、血、骨之会穴位于躯干部;筋、脉、髓之会穴位于四肢部。

八脉交会穴: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又称“交经八穴”均位于腕踝关节的上下。四海:髓海、血海、气海、水谷之海的总称,为人体气血精髓等精微物质汇聚交汇之所。奇经八脉:是指任、督、冲、带、阴维、阳维、阴、阳跷脉的总称。

十二经筋: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躯干头面。行于体表,不入内脏。

十二经别:十二经别从肘膝关节附近的正经别出(离);经过躯干深入体腔,与相关的脏腑联系(入);再浅出于体表上行头项部(出);在头项部,阳经经别合于本经的经脉,阴经经别合于其体表的阳经经脉(合)。六合:十二经别按阴阳表里关系汇合成六组。

基本手法:提插法、捻转法;辅助手法:循法、弹柄法、刮柄法、摇柄法、挫柄法、震颤法。

天灸:又称药物灸、发泡灸,是用对皮肤有刺激性的药物涂敷于穴位或患处,使局部充血、起泡,犹如灸疮。四根三结: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三部为“结”。

标本根结:“标本”主要指经脉腧穴分布的上下对应关系。“标”原意是树梢,在上部,与人体头面胸背的位置相对应;“本”是树根,在下部,与人体四肢下端相应。“根结”指经气的所起所归,“根”指根本、开始,即四肢末端的井穴;“结”指结聚、归结,即头、胸、腹部,《标幽赋》谓之“四根三结”。

刺手:临床上一般用右手持针操作,主要是拇指、中指夹持针柄,其状如持笔,故右手称刺手。

骨度分寸定位法: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度,用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灸法:借灸火的热力给人体以温热性刺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押手:左手爪切按压所刺部位或辅助针身。

角法:拔罐法,或称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体表,使皮肤局部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

一源三歧: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皆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故称为“一源三歧”。浮络:.简答:12经络循行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属肺、络大肠,联系胃及肺系;从肺系出来,外形线起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前缘,经过寸口,止于拇指桡侧端;分支从腕后分出,止于食指桡侧端。主治:咳、喘、咳血、咽喉痛等肺系疾患,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前缘,上走肩,入缺盆,络肺属大肠;从缺盆入下齿,过人中沟,止于对侧鼻旁。主治:头面五官疾患、热病、皮肤病、肠胃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旁,沿着鼻外侧下行,入上齿,环绕口唇,交汇承浆,循行过下颌、耳前,止头角;主干线从颈下胸,内行部分入缺盆,属胃络脾;外形部分循行于胸腹第2侧线,抵腹股沟处,下循下肢外侧前缘,止于第2趾外侧端;分支从膝下3寸和足背分出,分别到中趾和足大趾。主治:胃肠病,头面五官病,神志病,皮肤病、热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循行于小腿内侧的中间,至内髁上8寸后循行于小腿内侧的前缘,经膝股部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上膈,经过咽,止于舌;分支从胃注心中;另有一条分布于胸腹部第3侧线,经锁骨下,至于腋下大包穴。主治:脾胃病,妇科、前阴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少阴心经:起于心中,联系心系、肺、咽及目系,属心络小肠,从肺部浅出腋下,循行于上肢内侧后缘,至掌后豌豆骨部,入掌内,止于小指桡侧端。主治:心、胸、神志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太阳小肠经:起于小指尺侧端,循行于上肢外侧的后缘,绕行肩胛部,内行线从缺盆进入,下行络心,属小肠,联系胃、咽;上行线从缺盆至目外眦、耳,分支从面颊抵鼻,至于目内眦。主治:头面五官病,热病,神志病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目内眦,循行至头顶并入络脑;分支至耳上角;主干经脉从头顶向下到枕部,循行于脊柱两侧,经过腰背臀部,入内属膀胱络肾,向下贯臀,止腘窝;枕部分支向下循行于背腰部主干经线外侧,至腘窝部相合后循行与小腿后侧,经过外髁之后,前行止于小趾外侧端。主治:头面五官病、项、背、腰、下肢病及神志病,位于背部两条侧线的背俞穴及其他腧穴主治相应的脏腑病证和有关的组织器官病证。

足少阴肾经: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走足心,经舟骨粗隆之下、内踝后侧,沿小腿、腘窝、大腿的内后侧上行,穿过脊柱,属肾,络膀胱;另有分支向上行于腹部前正中线旁0.5寸,胸部前正中线旁2寸,止于锁骨下缘。肾部直行脉向上穿过肝、膈,进入肺中,再沿喉咙上行,至于舌根两旁;肺部支脉,联络于心,流注于胸。主治:妇科病、前阴病、肾脏病,以及与肾有关的肺、心、肝、脑病及咽喉、舌等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厥阴心包经:起于胸中,属心包,下膈,联络三焦;外行支从胸中出于侧胸上部,循行于上肢内侧面的中间部,入掌止于中指端;掌中分支止于无名指末端。主治:心、心包、胸、胃、神志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手少阳三焦经:起于无名指末端,沿手背第4、5掌骨间上行于上肢外侧中间部,上肩,经颈部上行联系耳内及耳前后、面颊、目外眦等部;体腔支从缺盆进入,分布于胸,联系心包、膻中、三焦等。主治:头、耳、目、颊、胸胁、咽喉病和热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足少阳胆经:起于目外眦,向上到达额角,向后行至耳后(风池),经颈、肩部后下入缺盆。耳部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经过耳前到达目外眦后方;外眦部支脉,从外眦部下行至大迎,再向上到颧骨部,下行经夹车、经颈部向下与前脉合于缺盆;从缺盆部发出内行支进入胸中,通过横隔,联系肝胆,经胁肋内,下达腹股沟动脉部,再经过外阴毛际,横行入髋关节部(环跳);从缺盆部发出的外行支,下经腋、侧胸、季胁部与前脉会合于髋关节部,再向下沿着大腿外侧下行到外踝前至足背,止于第4趾外侧;足背分支止于足大趾。主治:肝胆病,侧头、目、耳、咽喉、胸胁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外侧,经足背、内踝前上行于大腿内侧,联系阴部,入体腔,联系于胃、肝、胆、膈、胁肋,经咽喉上联目系,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颠顶部。目系支脉下经夹里,环绕唇内。肝部支脉上膈,注于肺中。主治:肝、胆、脾、胃病,妇科,少腹、前阴病,以及经脉循行经过部位的其他病证。

督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后、向上行于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颠顶,沿前额下行鼻柱,止于上唇内龈交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等局部病证,及相应内脏病证。

任脉:起于小腹内,下出于会阴部,向前上行于阴毛部,在腹内沿前正中线上行,经关元等穴至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下,联系于目。主治:少腹、脐腹、胃脘、胸、颈、头面的局部病证和相应的内脏病证,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或可治疗神志病。

简述腧穴的主治规律:腧穴的主治规律: 1.经穴的分经主治规律:

既能治本经的病症,又能主治二经或三经相同的病症。2.经穴的分部主治规律:

头面、颈项、躯干及四肢肘膝关节以上的腧穴以治局部病症为主,膝关节以下的腧穴除治局部病症外,还可治头面、脏腑及全身性疾患。

3.奇穴的特殊主治作用:

这类腧穴的主治范围比较单纯,多数是对某些病症有特殊疗效,如百劳穴治缧疬,四缝穴治小儿疳积等。4.阿是穴的特定主治规律:

此穴以痛为腧,无具体名称和部位,对身体上的病患有比较显著的效果。

常用灸法的分类:(分类:有艾灸法、药艾灸法、药锭灸法、电热灸法和其他材料灸法。艾灸法用单纯艾绒施灸;药艾灸法则在艾绒中掺入其他药物施灸,如太乙神针等药物艾条灸;药锭灸是用芳香类药物(麝香、冰片等)和易燃药物(硫磺等)混合研末,制成锭剂施灸;电热灸法采用特殊的电灸器施灸;其他材料灸法,包括灯火灸、黄蜡灸等,是以除艾叶以外的易燃物置于穴位或病变部位的施灸方法。)

特定穴的内容:特定穴是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分为“五输血”、“原穴”、“络学”、“郄穴”、“下合穴”、“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郄穴的含义及其临床应用:“郄”有空隙之义,经脉之气深聚于四肢肘膝以下的空隙部位,称郄穴。12经脉各有一个郄穴,另外,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也各有一个郄穴,合为16郄穴。郄穴多分布在经脉循行的曲折处。其临床意义是:

一,郄穴可治疗本经所属脏腑的急性病症。阴经郄穴多被用来治疗血症,如咳血、崩漏等;阳经郄穴多用来治疗急性疼痛。

二,可辅助诊断,当某脏腑有病变时,可按压郄穴进行检查。

三,郄穴常与八会穴配合使用,称“郄会配穴”。

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 阴经不上头面,但足厥阴肝经上出颊,与督脉会于巅;阳经在头面部的分布规律是:阳明经在面部,少阳经在侧头部,足太阳经在后头顶部;在躯干部:阴经行于胸腹部,足阳明经亦行于胸腹部,足少阳经行于侧身部,足太阳经行于背腰部。

晕针的概念:在针刺过程中病人发生的晕厥现象。这是可以避免的,医者应该注意防止。

晕针的原因: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疲劳、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而致针刺时或留针过程中发生此现象。

晕针的症状:精神疲倦,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慌气短,恶心欲吐,四肢厥冷,血压下降,脉象沉细,或神志不清,仆倒在地,唇甲青紫,二便失禁,脉细微欲绝。

晕针的处理:立即停止针刺,将针全部起出。使患者平卧,注意保暖,轻者仰卧片刻,给饮温开水或糖水后,即可恢复正常。重者在上述处理基础上,可刺人中、素髎、内关、足三里、灸百会、关元、气海等穴,即可恢复。若仍不省人事,呼吸细微,脉细弱者,可考虑配合其他治疗或采用急救措施。

晕针的预防:如初次接受针刺治疗或精神过度紧张、身体虚弱者,应先做好解释,消除对针刺的顾虑,同时选择舒适持久的体位,最好采用卧位。选穴宜少,手法要轻;若饥饿、疲劳、大渴时,应令进食、休息、饮水后少时再予针刺。医者在针刺治疗过程中,要精神专一,随时注意观察病人的神色,询问病人的感觉。一旦有不适等晕针先兆,应及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患于未然。八脉交会穴的内容:

八会穴的内容:定义:脏、腑、气、血、筋、脉、骨、髓之气所聚会的八个特定穴。即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悬钟。

名称 八会穴 经属

脏 章门 肝经(在侧腹部,当第11肋游离端的下方)

腑 中脘 任脉(前正中线上,脐上4寸)

气 膻中 任脉(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

血 膈俞 膀胱经(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筋 阳陵泉 胆经(小腿外侧,当腓骨头前下方凹陷处)

脉 太渊 肺经(腕掌侧横纹桡侧,桡动脉搏动处)

骨 大杼 膀胱经(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髓 绝骨 胆经(小腿外侧,当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缘)天枢、太溪、中脘、风池、中极的归经、定位、主治和刺灸法:

天枢

足阳明胃经

在腹中部,距脐中旁2寸

①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泄泻,痢疾。②月经不调,症瘕,痛经,闭经。[刺灸法] 直刺 l~1.5寸。

太溪

足少阴肾经

在足内侧,内踝后方,当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目眩,咽喉肿痛,齿痛,耳聋,耳鸣,咳嗽,气喘,胸痛咳血,消渴,月经不调,失眠,健忘,遗精,阳痿,小便频数,腰脊痛,下肢厥冷,内踝肿痛。[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中脘

任脉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主治】:①胃脘痛,呕吐,呃逆,吞酸。②腹胀,泄泻,饮食不化。③咳喘痰多。④黄疸。⑤失眠。

中极

任脉

位于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主治】:①遗溺、小便不利。②遗精,阳痿。③月经不调,崩漏带下,阴挺,不孕。④疝气。〖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风池

足少阳胆经

[定位]在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主治]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衄,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

针灸医生年度个人总结 篇4

一、积极完成医院的各项指令性任务

1、我科在领导的关心下,发展共有5个病房,19张病床,1间康复室,1间针刀室,1间熏蒸室;4个护士。围绕医院的中心工作,能较好地完成医院布置的各项任务。为了迎接创建“二级”医院检查,积极按照护理部制定措施完善相关资料及自我检查。针对护士培训针灸科优势病种及特色中医操作技术等相关专业知识。动员全科护理人员利用休息时间,参加合医下乡体检工作。

2、加强了院内感染管理:严格执行了院内管理领导小组制定的消毒隔离制度,科室坚持了每天对治疗室、针刀室、熏蒸室进行紫外线消毒,并记录;每周对紫外线灯管用无水酒精进行除尘处理,并记录。对每种消毒物品进行了定期定点更换,坚持晨间护理一床一中一湿扫。

3、坚持每周组织全科护士卫生大扫除,按照科室制定专业知识培训计划给予培训指导,并给予护士及护生考核,合格率达到100%。

二、科学化、制度化的护理管理,重点监督制度落实情况

1、对全科护理人员进行明确分工,专人负责各区域的物品、工作流程等管理,大家相互督查发现存在问题,及时反馈并讨论制定修正措施,保证科室护理质量。切实履行各项考评制度,使护理质控落实到位。

2、通过一年时间调整,护理队伍结构趋于合理,基本上按个人工作能力定岗,基本实现护士层级管理,达到人员的合理分配使用。

3、规范护理文书书写,从细节上抓起,加强对每份护理文书采取质控。坚持了科室负责人每周例会制度,听取领导安排内容及夜查房关于科室出现的护理问题,落实到人并指导改正。

4、每月对护理质量及病房管理进行自查,定期检查抢救药品、满意度调查、物品管理等;发现问题,并及时反馈制定整改措施落实到位。

三、工作业绩

1、全年共收治了住院病人次435人次(其中1月至11月中市医保253人次,普通31人次,省医保21人次,合医130人次),(其中11月中市医保25人次,普通3人次,省医保3人次,合医15人次)占全年的5.5%。门诊人次15328人次(其中市医保4610人次,普通4663人次,省医保840人次,合医5215人次),完成了总收入2440844.83万元,完成了年初计划的108%,1月至11月至今实际占用总床日数5094,出院者占用总床4342,病床周转次数26.82,平均病床工作日327.13,病床使用率10.7等数据,证明通过全科人员的努力超过了预定的目标。

2、护士在基础护理基础上,每天工作中还在增加了特色中医理疗项目;包括有熱奄包、中药熏洗、三伏贴、三九贴等,承担了一定的医疗仪器治疗。如今年的三伏贴总金额有13038.0万元。

四、护理人员较出色的完成护理工作

1、在以前的基础上,我们仍坚持了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宗旨,深入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通过责任护士以及管床护士的言传身教,让病人熟悉掌握疾病防治,康复及相关的医疗,护理及自我保健等知识。

2、护士长坚持每月二次的临床查房,不断地增加了护士及护生对病情观察了解,针对病人的病情做出相应的健康教育及生活指导;使病员感受周到的服务,促进护患之间的和谐。

3、每个护士都能胜任及掌握各种班次的工作,新护士也能在自己的耐心下及指导下;很好地完成自己的职责工作。

上一篇:幼儿园小班科学教案《冬天》及教学反思下一篇:2024年社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