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共13篇)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 篇1

2、学生很认真“入境”的读,我也仔细的听,一边关注其他学生的学习状态,一边做指导,其他学生也比较认真,做到“走心”。我想这是这节课的收获。最后展示的时候,有个学生没把《醉花阴》读出忧郁之情。当时我想点评了,后来一想是个性展示读,这种忧郁之情,没有亲身经历和学生阅历浅,读起来很难把握,就没有做出评价,生怕打消朗读积极性。课下我找他谈了,让他稍微改改,带着忧郁之情,那个男生当时脸就红了,他说:“老师我是有些紧张,但是觉得读的还行,就想站起来表现一下,是不是影响整个班级,还有你。”我当时听了,挺吃惊,他怎么会这样想,这种集体意识很强,他怕给丢人。后来,我想还好我当时没有说他,不然,他当时一定就会觉得没面子,很自责。这个男生平时很少主动回答问题。我想课上即使委婉的批评或建议,对某些“小心眼”的学生,也是一种打击,以后批评的时候,真的要分场合,考虑学生情绪真的很重要。

3、课前预设,鉴赏环节就是进一步体会情感进行补充完善,辅助背诵的。在时间上预设有些短,然后放的位置不对。赵谦翔老师说,先鉴赏,再读。不要这样一会读,一会鉴赏,一会再读。我把预习课放一起整个过程是,第一节课通过材料了解作者的生平故事及风格,把初中学过的串联一下,勾起学生记忆深处的内容。然后初步读诗歌自主鉴赏诗歌,讨论课后习题。第二节课有感情地读,进一步鉴赏体会情感,然后背诵。我讲这课之前讲了柳永词,就是这个模式。问学生,学生说可以接受这样的模式。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 篇2

雁是文人墨客的宠物。《辞源》上说,雁是候鸟之一。每年秋分后飞往南方,次年春分后北返。雁的这种在固定时节南来北往的特性,引发了历代文人无限的遐想,使他们在雁的身上寄托了无限的情思。他们或绘雁声,或绘雁行;或写群雁,或写孤雁;或用雁来描写景物、渲染气氛,或以雁喻人,或把雁作为表情达意的信使。由此,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往往借助雁意象,抒发爱国之情,或者寓寄对故乡的思念,或者作为坚贞爱情的象征。

二、李清照简介

李清照,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她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志趣相投,生活美满。金兵入据中原后,流落南方,赵明诚病死,李清照境遇孤苦。一生经历了表面繁华、危机四伏的北宋末年和动乱不已、偏安江南的南宋初年。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

她的词分前期和后期。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一剪梅》。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声声慢》。她的人格像她的作品一样令人崇敬。她既有巾帼之淑贤,更兼须眉之刚毅;既有常人愤世之感慨,又具崇高的爱国情怀。她不仅有卓越的才华,渊博的学识,而且有高远的理想,豪迈的抱负。她被称为“宋代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一位女词人”,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

三、相思雁与伤心雁

轻拂中华历史的尘烟纱缦,咀嚼古往今来的悲怀愁情,三千年古代文学史长河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沧海愁人,恐怕当数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了。通览易安之词,充斥了太多太多的爱恨情愁!国愁、家愁、情愁,把一个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给折磨得颜色憔悴、花容渐损。然而要解读李清照的一腔愁绪,则要从前期、后期词代表作入手,来体会愁之不同。两首词中所出现的相同意象“雁”在两首词中又具有怎样的内涵呢?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残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一剪梅》中的雁是“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传书雁、传情雁、相思雁,而《声声慢》中的雁却是“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的“伤心雁”。两首词的愁,前者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后者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又演绎了一部传颂千古的爱情经典。李清照的爱情从一开始就跌在蜜罐里,就站在山顶上,就住在水晶宫里。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两人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除了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媒妁之言,父母之命的封建时代,他俩能有这样的爱情结局,真是天赐良缘,百里挑一了。这样美满的爱情,这么甜蜜的生活,丈夫远行,妻子怎会不思念呢?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这是一种闺怨闲愁,是家愁、情愁,这也是李清照前期词作的主要内容与典型特征。

据载: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走,所有庋藏丧失殆尽。绍兴二年(公元一一三二年),清照再嫁张汝舟,遇人不淑,旋即离异。清照无儿女,晚年孑然一身,寄人篱下,孤寂而死。

亡国之恨,丧夫之哀,孀居之苦,凝集心头,无法排遣,她和着血泪写下了千古绝唱的《声声慢》。“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本欲借酒浇愁,可谁想“举杯消愁愁更愁”,反而勾来了自己一阵阵的伤心,正当作者独自对酒伤心伤神之时,猛然间抬头看到南飞的大雁,再细看,那大雁不就是自己以前曾多次看到过的大雁吗?不就是曾为她和丈夫捎过信笺的大雁吗?而今大雁依旧,人却不是那两人了,也不会再有什么书信捎来了,真乃“物是人非事事休”。尤其是“雁过也”这句话,不仅写得有形,而且有声,渲染出了一种哀哀欲绝的凄苦氛围,让我们仿佛与作者一同听到了长空中那南飞雁一声声凄厉的哀鸣。这哀鸣,听来犹如杜鹃啼血,让人心痛,心酸,心碎!而作者的心情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是的,她的国愁,家愁还有情愁,怎一个愁字了得!

千古才女李易安,万古愁心李清照。让我们怀着敬仰的心情,再次纵览李清照那少历繁华,中经丧乱,晚景凄凉的一生吧!她的成名,是历史的造就,是上天的磨练,是炼狱的铸就!国愁,家愁,情愁,她时而被夹在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积300年北宋南宋之动荡,终造就了她———一个万古愁心的乱世美神!

参考文献

[1]汪羽旎.浅论中国古代诗词中雁的意象问题[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6 (05) .

[2]黄瑛.中国古代文学中雁意象的文化内蕴[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4 (01) .

[3]张素琴.谈李清照前期词——兼论“易安体”[J].零陵学院学报, 1992 (02) .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86-02

【学情分析】

在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很多,这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学生对于对称已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

二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动手实践操作等活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可以让学生玩一玩(拼一拼、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轴对称图形),从观察中发现,从实践中感知,从感知中归纳,再将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相联系,从而在学习中体验生活、在实践中学习数学。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小朋友们,你们看,谁来了? (课件出示一只蝴蝶)

(1)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这只蝴蝶,它两边的翅膀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

(2)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蝴蝶的两只翅膀(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教师板书)

2、师:这只蝴蝶还会飞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课件演示动态蝴蝶)

(1)学生观察蝴蝶飞起来的时候,两只翅膀的特点。

(2)小结:蝴蝶的两只翅膀不仅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而且对折后,两边还能完全重合。

【设计意图】:蝴蝶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实物,以观察“蝴蝶两边翅膀”的特点引入教学,充分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而且蝴蝶对称的特点比较明显,学生容易观察比较。

二、感知轴对称

(一)拼一拼

1、这几个图形宝宝你认识吗?(课件出示: 3个直角三角形(2大1小)

那你能不能用这几个图形来拼一拼,拼出具有蝴蝶翅膀这样的特点的图形来?

请从老师给你准备好的信封中,拿出这几个图形,赶快动手拼一拼吧!

2、学生动手拼,教师巡视、指导。

3、请学生上黑板拼图形。

4、观察学生拼的图形,它们和蝴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那它们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吗?

小结:像这样两边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并且对折后,两边能完全重合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5、揭示课题:轴对称图形(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从事先准备好的3个直角三角形中(2大1小),选2个拼成具有蝴蝶翅膀的特点的图形来,看似一个简单的动手操作,但其实需要学生先进行思考,因为选取的2个三角形必须是大小一样,形状也一样的,否则所拼的图形就不具有蝴蝶翅膀的特点。拼好图形后,让学生观察总结,进一步理解对称的特点,由此揭示出课题。

(二)剪一剪

1、师:小朋友们,我们平常见过的爱心、树叶你知道是怎么剪出来的吗?其实啊,它们都是通过对称剪出来的。

今天老师来露一手,剪个礼物送给大家,好吗?(教师示范剪爱心)

2、猜一猜,老师剪的是什么? 那这颗爱心有什么特点呢?

3、那你想不想也来剪一剪呢?剪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介绍操作方法:用长方形的纸,先对折,再画一半的图案,最后剪出图形。

请你从桌子上拿出一张彩纸,赶快动手剪一剪吧!(学生剪图形,教师巡视、指导)

4、把学生剪的图形粘贴到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比较。

5、小结对称图形的特点。

【设计意图】:教师剪爱心活动,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同时让学生了解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学

生动手剪对称图形,能更深层次的理解对称图形的特点。

三、教学对称轴

(一)理解对称轴的含义

1、利用爱心的折痕引出“对称轴”的概念。

2、教师示范对称轴的画法。(边画边讲注意点)

3、找找黑板上的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哪里?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剪对称图形时留下的折痕,自然而然的引入到“对称轴”的教学上来,学生易学易懂。

4、学生独立完成练习纸第1题(判断轴对称图形),教师巡视、指导。(1)全班交流反馈。(2)五角星有5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对称图形和对称轴后,安排了一道练习题,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其中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绝大部分学生无法找全,教师可适当提点一下。

(二)会数对称轴

1、(课件出示)图形宝宝:长方形、正方形、圆形

它们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轴对称图形,又有几条对称轴呢?

2、学生折一折、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对称轴各有几条。

3、教师小结。

【设计意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是学生早已熟知的基本图形,此环节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折一折,找一找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的对称轴分别有几条。

四、找轴对称图形

1、师:这节课,我们研究了这么多的轴对称图形,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在我们的教室里或日常的

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轴对称图形?

2、同学们发现的可真多,其实轴对称图形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大,你们想不想开开眼界呢?

(课件展示对称物体——播放音乐)

3、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对称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找一找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和课件出示的一系列的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进一步领略对称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和神奇之处,培养学生美的情趣。最后一组图片,是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不对称现象,也能带给我们美的享受。

【几点思考】:

本课时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对称图形的方法。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自然界和生活中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有很多,也为学生奠定了感性基础。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因此在设计本课的教学设计时,力求体现“数学问题生活化”,注重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探究能力,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题活动,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以日常生活的事物为媒介,使教学内容从抽象到具体,从理性认识上升到感性认识,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认识生活中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进一步深入地认识几何平面图形的本质特征。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注意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来源于身边。

《一剪梅》 李清照 篇4

一剪梅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diàn):光滑似玉的精美竹席。

裳(cháng):古人穿的下衣,也泛指衣服。

兰舟:此处为船的雅称。

锦书:前秦苏惠曾织锦作《璇玑图诗》,寄其夫窦滔,计八百四十字,纵横反复,皆可诵读,文词凄婉。后人因称妻寄夫为锦字,或称锦书;亦泛为书信的美称。

雁字:群雁飞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诗文中因以雁字称群飞的大雁。

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又愁了起来。

【译文】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的脱下罗绸外裳,一个人独自躺上眠床。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来?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顾地飘零,水,自顾地漂流。一种离别的相思,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情色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写作背景】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 篇5

一剪梅李清照赏析600字

此词作于词人与丈夫赵明诚离别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反映出初婚少妇

沉溺于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作品以其清新的格调,女性特有的沉挚情感,丝毫“不落俗套”的表现方式,给人以美的享受,是一首工致精巧的别情词作。

作品鉴赏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q.s彩。

《一剪梅》 北宋 李清照 篇6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蕈秋》

年代: 宋 作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蕈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①玉簟:光华如玉的席子。

②雁字:指雁群飞时排成“一”或“人”形。相传雁能传书。

【评解】

这是一首抒写离情别绪的词,重在写别后的相思之情。上片虽没有一个离情别绪的

字眼,却句句包孕,极为含蓄。下片则是直抒相思与别愁。词以浅近明白的语言,表达

深思挚爱之情,缠绵感人。全词轻柔自然,歇拍三句尤为行家称赏。

【集评】

伊士珍《瑯嬛记》: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

《一剪梅》词以送之。

王灼《碧鸡漫志》:易安作长短句,能曲折尽人意,轻巧尖新,姿态百出。

这首词作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远离之后,寄寓着作者不忍离别的一腔深情,是一首工巧的别情词作。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 ”,领起全篇,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 ,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意境清凉幽然,颇有仙风灵气。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 ,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起句为全词定下了幽美的抒情基调。

接下来的五句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悬念。接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构成一种目断神迷的意境。按顺序,应是月满时 ,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而思及谁寄锦书来。“谁”字自然是暗指赵明诚。但是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所以有“谁寄”之叹。说“谁寄”,又可知是无人寄也。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 ,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无时无刻不萦绕于词人心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 。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凄凉无奈之恨。

下片自此转为直接抒情,用内心独自的方式展开。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 ,锦书未来 ,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其深化 ,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此情封锁计可消除,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三句最为世人所称道。这里 ,“眉头”与“心头”相对应 ,“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在艺术上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当然,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

《一剪梅·记得同烧此夜香》

年代: 宋 作者: 辛弃疾

记得同烧此夜香,人在回廊,月在回廊。

而今独自睚昏黄,行也思量,坐也思量。

锦字都来三两行,千断人肠,万断人肠。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 篇7

关键词:创作背景;兰舟;雁字;教学

【分类号】I207.23

一、关于创作背景

本词系南宋词人李清照知名度较高的作品。在赵世杰的《古今女史》之中被称为“颇尽离别之情”[1],况周颐也曾经评价此词“真字是词骨。情真,景真,所作为佳”。[2]词中“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句极具艺术魅力,想必没有较好的文学底蕴和生活体验不会写出这般语句。

青州十年,是两人幸福的十年。这十年里,随着蔡京等人退出历史舞台,赵明诚兄弟也开始重返仕途,本来是一件值得欢喜的事,但李清照却不。据研究资料可知,在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两人还未曾真正分开过,此次赵明诚重返仕途之后,夫妻二人分开生活,对于她来说这无疑是一种折磨。

除分别外,笔者认为还有一定的政治原因。在翻阅资料中了解到,李清照在其出嫁后第二年,“其父列入元祐党籍,共十七人,不得在京城任职,李格非名在第五,遂被降为京都提刑。”[3]后来其父被免职,惩处加码。“至于格非最后受到何种惩治、结局如何,史无明载。”[4]相反,她的公公赵挺之却得势。对此,李清照心急如焚。史料说她曾书信公公,求他出面保护自己的父亲,赵挺之是否同意史料未记载,但从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对赵挺之的回敬可知并没有营救。在京无依靠,失去了家门依托,对于刚出嫁的李清照来说打击不小。政治集团的厮杀肯定在她心中留下了烙印,美好的生活让她领略到什么叫政治的残酷。其二,在她的公公赵挺之去世后,赵明诚兄弟三人遭到蔡京诬陷,被罢官职,携家眷回青州老家,对于赵明诚来说略有失落,但对李清照来说却是因祸得福,在青州她与丈夫度过了少有的和美歲月。当赵明诚重返政治舞台之时,李清照不是欢庆,这其中除了“悔教夫婿觅封侯”之外应该还有些许政治担忧在里面。

二、关于“兰舟”

词由“红藕香残玉簟秋”开始,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由室外之景到室内之景,点明了时间为残秋。后面提到“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月满西楼”,可以看出是夜晚,又回到室外。在很多教学中对此句翻译为“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残秋深夜,前面还写冷滑如玉的竹席,怎么就出门泛舟了?出门泛舟为何又要“轻解罗裳”?在时间和空间上是矛盾的,老师和学生心里应该都有疑惑。

“兰舟”在柳永的《雨霖铃》中也曾提到,“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书本中对“兰舟”解释是用兰木做的船。对此,《历代名家词赏析》中解释为“词人轻轻解开丝罗的裙衣,小心登船的形态”[5],还有书上解释为换上更加宽松的衣服去登舟,实在是有点破坏词的意境。解释五花八门但没有将两者的关系、上下文联系说明白。

经查阅,还有一位学者的观点比较新奇,他说“兰舟”应该指“床榻”。 在古代用“兰”作为女子的闺房之说也是有的,有诗句“自有兰闺数十重”,在这里作为女子的闺房讲。细细想来较符合上下文的联系。室外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词人解衣欲睡,此时月满西楼,自己的夫君重返仕途,自己独守空房,词人心中不免泛起离愁、思念之情。在语境、动作及时空逻辑上更为恰当些。

三、关于“雁字”

在许多教案中发现,有些老师讲解时将其与李清照的《声声慢》进行比较阅读,这种比较阅读的确是一种好方法。词中后面“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教材中解释为“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在《声声慢》中,词人同样用了“雁”,写道“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作者为什么在这里用了“雁字”却没有像《声声慢》中用“雁”呢?很多教案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单从字面上看“雁子”是指的大雁,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文中解释的“雁字”却不同,不仅告诉了我们是大雁,还告诉了我们大雁飞行的形状是什么样子,意义比起用“雁子”更丰富。通过这首词我们也了解到,这是一首离情思夫词,词人思念自己的丈夫,联系上下文词人所要表达的情感而言,理解为“人字”型更为恰切。

对比阅读自然是好,但是在对比时一定要到位。在对比中寻找异同,而不是泛泛的去对比学习。

四、关于全文

以上是对几个小的着眼点的探究,回到全文的角度在看。

品诗读词,抓住词眼,剖析意象来理解思想感情,是比较常见的教学方法,但是这样很容易将诗词拆碎,有时不能回到整体。

李清照的这首词很明显分为上下两片,作品通过“独上兰舟”“登楼望月”“花零水流”“两处闲愁”四个场景,从不同侧面描述了女主人的思夫情结。两片表达的其实是一种情感,只不过是两种写法。上片是比较华丽矜持的,用“玉簟”形容光滑的竹席,“罗裳”形容女性的服饰,用“锦书”来美称书信,庄重典雅,切合闺中知识女性的身份,而另外一种是比较直白的,“一处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情无计可消除”,俗而工巧。

分析意象目的是通过意象来反观词人或是诗人表达的情感,这当然是对的,但是分析意象时应该注意上下两片,一种情感,两种写法。通过写法的讨论,让学生学习语言的使用,不管俗或是雅,都应该知道怎么在自己的文章中使用,这也是语文技能目标中所呈现的,从字词识别到提取词义,到基本的阅读技能再到最后的高级阅读技能中的写作,诚如梁启超在《作文入门》的观点,在古文教学中渗透写作的知识,这样才能达到学习语文的目标。

课堂教学与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有直接关系。解读文本需要我们于无疑处质疑,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曾经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苏格拉底也认为,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产生。哪怕前人早已对这个问题有定论,我们也要咂摸一下。

参考文献:

[1][3][4]陈祖美:《李清照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2]况周颐:《蕙风词话》《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版。

[5]高青:《轻解罗裳为哪般—再议李清照一剪梅之“兰舟”句》,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第九期。

[6]康震:《康震评说李清照》,中华书局2007年版。

[7]丁凤来:《唐宋词深度导读》,苏州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李清照《一剪梅》阅读答案 篇8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1.对李清照《一剪梅》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红藕香残玉簟秋”,描述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席子已生秋凉。在这秋的氛围中,突出了词人形单影只的孤寂之感。

B.“云中谁寄锦书来”言不得夫君书信的记挂和相思。“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借收到书信后登楼望月,以此表达词人的思念之情。

C.“花自飘零水自流”句,兼提落花、流水两个意象,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呼应,感伤在夫妻分离中的年华消逝。

D.“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时,由己推人,想见对方的愁思,既见写作手法的高明,也足见双方感情的深笃。

2.赏析“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的表达技巧。

3.这首词与《李清照词两首》中哪一首所表现的情感接近,试举例说明。

4.对李清照《声声慢》一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委婉细致地表达了作者在遭受

深创巨痛后的愁苦之情。是词人向苍天的悲惨呼告,也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B.“雁过也”写北雁南飞,暗示作者也是北人,避难南下,作者见“雁过”似乎有“旧时相识”之感,因而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C.“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可见草木凋零的秋意,可闻撩人相思的凄音,营造了寂静的环境,以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

D.词作用一个“愁”字收笔,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答案】

1.B

2.对比突出,“眉头”与“心头”相对,“才下”与“却上”相对,突出了这种感情“潜入”所造成心理上的起伏之大和程度之深。绘形绘神,“眉头”重在写外形的相思苦,“心头”重在写内心的相思苦;“才下”重在写压抑相思,“却上”重在写无法压制的苦痛。(意对即可)

3.与《醉花阴》接近,都是词人早期作品,表现的是秋天思念夫君之情。譬如在前者是盼“锦书”来,“锦书”特指夫妻、情侣间的书信;后者是在“佳节又重阳”之时,更盼夫君归来团聚,不至则感觉“半夜凉初透”,不仅凉意袭人,更有孤独凄凉之意。(意对即可)

一剪梅 李清照怎么理解 篇9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这首词是清照姐专门@给赵明诚的,因为他们婚后也并不是天天黏在一起的。赵明诚比李清照大三岁,他当时在太学上学,只能初一十五请假回家。

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当时已经做到三品大员了,而清照姐的父亲也做到了六品,他们当时的生活应该还是可以的,但是这两个爹的的家风很严,从来不惯小孩子乱花钱的毛病。

所以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来,两个人就跑到当铺里去,冬天当夏天的衣服,夏天当冬天的衣服,去淘文物。

相爱,已属不易,却能彼此相知、相携,更是难得。

分别只是短短的半个月,对于清照姐而言,却像是隔了整整一个世纪。她最深的寂寞不是没有倚靠,而是忽然间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肩膀。

盼不到人,盼不到信,只有让刻骨的相思吞噬着自己的心,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图片上,超级爱自拍的清照姐没有放自己的照片,而是一弯清冷的月牙挂在空中,看着是那样孤零零的令人心碎。

李清照《一剪梅》英文版 篇10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Key: I Chien Mei Li Ch’ing-chao Lotus flowers fade as fall is felt on the bamboo mat.Gently taking off the silk coat;Lonesomely embarking the orchid boat.Who’s to send me love letters from the cloud or mist? When it’s time that one person returnest, Full moon shall fill my chamber with joy amidst.Let the flowers wither and water by itself drift, For love, there is only one sort, But sorrow has made two places its resort.’Tis all in vain trying to dispel this sentiment: No sooner was it loosened from the brows, Than up to my heart a new one grows.(王季文 译)

To the Melody Li Qingzhao The fragrant red lotuses have withered away, My jade-like mat turns cool on autumn day.Lightly putting off my skirt or silky coat, Alone I boarded on the pretty boat.Looking back, the wild geese fly, Who’s to send me a letter through clouds’ sky? My west chamber window’s full of moonlight.Flowers drift alone out of the smell, The creek running alone is natural.There’s one kind of lovesickness, Coming from two places with sadness.No way could cure such a sickness, Just falling down from my eyebrows, into my heart with sorrows.(朱曼华 译)

李清照《一剪梅》的艺术特点 篇11

(1)清新、自然

此词首句起得自然,有如行云流水,由红荷香残、玉簟清凉,稍作铺垫,迅速呼出女主人公“独上兰舟”的行态形象,文笔轻灵、飘逸。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为了不惊动别人,作者李清照采用了“轻解罗裳”的做法,而正因为是“轻解”的巧妙做法,才得以独上兰舟。词中“独”字回应着“轻”字,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思别恨中那细腻缠绵的心灵,宛似涓涓溪流,清新而又悠长,淡极却属韵味深长;平实之语却感人尤深。又如“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像花那样空自凋残; “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像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将自然之景的发展过渡得清新自然、层次井然,且字声与情感相协、声情并茂。词人在欣赏自然美的同时,抒写自己的审美理想,表达自身的情感追求,读来毫无雕琢之感,生动自然、浑然天成。

(2)含蓄、隽永

在男性文学世界里,李清照一枝独放,并且成为婉约词派的集大成者。她含蓄、隽永的风格让无数读者为之痴迷。在她的作品《一剪梅》中,如“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句,勾画出月下西楼凝望的动人倩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由己及人,见出两心相知。“才下”与“却上”、“眉头”与“心头”,勾连起伏,会心传神,表达出女词人刻骨铭心的相思和无限消除的离愁。词作以浅近之语含蓄地写出了深挚浓郁之情,发清新飘逸之思,清俊婉丽。李词正是通过这种自由素雅的文学语言所创造的优美的艺术形象,使读者体会到真挚的人类情感和含蓄不尽的意境,更让人领略到其词清新含蓄的自然之美。李清照的愁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了眉头,同时也占了心头;李清照的相思与闲愁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重要的是心灵上的难以排遣的、不能消除的绵绵的相思之愁;李清照的相思之愁是婉转而悠长的,她所表现的忧愁没有“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的无奈,没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的慨叹,更没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绝望无边。她的相思之愁是因爱而生,是因爱而起,读者在欣赏这首诗词的时候虽然感受到了李清照的相思之苦,但正是这种愁苦才让读者从侧面感受到了她对丈夫最真挚的爱。“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将情绪物理化、空间化,充分地表现出李清照对她丈夫深切的相思之情。

(3)真挚、深情

李清照的词章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了真挚动人的感情,具有极为感人的艺术魅力。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个活泼俏皮、不知忧虑的孩子,但在《一剪梅》中她却改变了这种天真烂漫的形象,而成了终日思念丈夫、渴望与之团聚并在等待云中寄来锦书的少妇。整首词一开始便排出一系列浸润着浓郁的色彩的景物:日渐凋残的红藕,独自漂流的水面上的兰舟,写满雁字的、遍洒银色月光的西楼。词人满腔怀念之情,通过鸿雁传书的浪漫想象,以曲笔写衷情,把相思的情景写得委婉曲折、凄楚动人,奠定了全词真实而深沉的感情基调。同时,也为表达下篇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愁闲独处、寂寞无聊的愁苦造成一种极为融洽和谐的抒情气氛,展现了他们虽然身处异地却彼此牵挂的感人画面,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情感的流露,也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作者的情真意切。词作的自然天成、深挚的感情跃然纸上。在李清照之前,很多婉约词人大部分是男性,他们主要是写艳情幽怀,而李清照却另辟蹊径,她从女性的视角来写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她的这种细腻而真实的表达方式和文笔不仅没有让读者感到讨厌,反而获得空前成功。我们从李清照的《一剪梅》中可以看出,无论是写景、叙事还是抒情,其词不是靠浮艳辞采来做装饰,也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根据词人自己的亲身感受,直言不讳地把自己的感情表现出来,充分地流露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情感。

2、叙事特色

李清照的词一剪梅全文 篇12

(2)、“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她排遣掉寂寞了吗?

(3)、“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意味是什么?

(4)、“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义分析:

(5)、领略词人“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所表露的旖旎、纯洁、心心相印的爱情。

李清照《一剪梅》教学案例 篇13

温庭筠擅作闺词,李清照本身就是女词人,男儿闺音与女性词的艺术特征常常形神俱似。

菩萨蛮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对比赏析

温庭筠的词极为香艳,词中的女子也有点俗脂艳粉的味道,而李清照笔下的女子却有着冰肌玉骨、超凡脱俗。男子眼中的女子和女子眼中的男子本就有很多的不同,因为一个是写眼中的风景,一个是写心中的风景。不管男词人怎样了解女子,写得怎样的生动,终归不能走进女子的心底,感受他最真挚的感情和感受。往往感觉有点雾里看花,能欣赏到朦胧的美,却看不到美丽的花蕊。

王国唯形容温庭筠的词是“画屏金鹧鸪”我也深有同感,一个男子穷尽了所有的词语,想要描绘一个美丽的女子,却又如同用金线锈在画屏上一样,奢华而又呆板,终无法达到近在眼前,若隐若现的地步。而李清照通过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将一段心情和感受写得活灵活现,仿佛自己就是词中的女子一般。

温庭筠写女子多描写外在的动作和外貌,也就是说他写的女子大多数是眼中看到的。而李清照更多的是用景写情,如“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就是《一剪梅》中很典型的例子。在萧瑟的秋天,粉红色的荷花凋谢了,铺着光泽如玉的竹凉席,睡觉也觉得有些凉了,心事重重的女主人公在着秋意浓重的天气里,轻轻地解下了身上穿的绸制长裙,独自一人划着漂亮的小船荡漾在空荡的湖面上。“残”、“轻”、“独”把女主人公的神态和心情一下子就显现了出来。而“独”字更是表明了女主人公孤独、苦闷、惆怅的心情。

而温庭筠写女子时用了“懒起画娥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完完正正摆在面前的就像一幅画,少了很多灵动。在他的.笔下的女子很难分清谁是谁,仿佛千篇 一律,因为他只抓住女子的外表作为自己描写的重点。所以我们看不出区别,只看到他一张张美女图,看得清他们的脸,却看不到他们的眼神,看不懂他们的心。虽然委婉细腻,但总不如李清照的真挚、深刻、动人。

拓展阅读:温庭筠介绍

温庭筠,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多次考进士均落榜,一生很不得志,行为放浪。他曾任随县和方城县尉,官至国子监(jiàn)助教。

《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他同白居易、柳宗元等著名诗人一样,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外地度过的。据考,温庭筠幼时已随家客居江淮,后定居于鄠县(今陕西户县)郊野,靠近杜陵,所以他尝自称为杜陵游客。相貌奇丑,人称“温钟馗”。早年苦心学文,年轻时即以词赋兼工,才思敏捷知名。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

性喜讥刺权贵,多触忌讳;又不受羁束,纵酒放浪。因此得罪权贵,屡试不第,一生坎坷,终身潦倒。唐宣宗朝试宏辞,温庭筠代人作赋,因扰乱科场,贬为隋县尉。后襄阳刺史署为巡官,授检校员外郎,不久离开襄阳,客于江陵。唐懿宗时曾任方城尉,官终国子助教。精通音律,诗词兼工。其诗词工于体物,有声调色彩之美。诗辞藻华丽,多写个人遭际,于时政亦有所反映,吊古行旅之作感慨深切,气韵清新,犹存风骨。词多写女子闺情,风格秾艳精巧,清新明快,是花间词派的重要作家之一,被称为花间鼻祖。现存词数量在唐人中最多,大都收入《花间集》。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温庭筠诗集》《金荃词》。另著有传奇小说集《乾巽子》,原本不传,《太平广记》引录甚多。

温庭筠是公认的花间词鼻祖,要赏析花间词首先就要先了解温庭筠及其代表作品。温庭筠 (约801—866),唐代诗人、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初宰相温彦博之后裔。《新唐书》与《旧唐书》均有传。年轻时才思敏捷。晚唐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他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八韵即告完稿,时人亦称为“温八叉”、“温八吟”。诗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词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

五代后蜀赵崇祚辑录了晚唐五代时期温庭筠、皇甫松、韦庄、薜昭蕴、牛峤、张泌、毛文锡、牛希济,欧阳炯、和凝、顾敻、孙光宪、魏承斑、鹿虔扆、阎选、尹鹗、毛熙震和李洵十八家词五百首,编为《花间集》十卷。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词集。这十八家除温庭筠、皇甫松和孙光宪以外,都是西蜀的文人。他们的词风大体上一致,后世因称为花间词人。其中最早的词人,就是被称为“花间鼻祖”的温庭筠。

在中原战乱频仍之际,西蜀相对安定,所以集中了一批文人。而西蜀的统治阶级在相对安定的局面中又弦歌宴饮,过着奢侈放纵的苟安生活,于是,那种镂玉雕琼,裁花剪叶,描写女人恣色风情的词,便适应歌台舞榭的需要而大量地产生出来了。欧阳炯《花间集》序说:“杨柳大堤之句,乐府相传,芙蓉曲渚之篇,豪家自制。莫不争高门下,三千玳瑁之簪,兢富樽前,数十珊瑚之树。则有绮筵公子,绣幌佳人,递叶叶之花笺,文抽丽锦,举纤纤之玉指,拍按香檀。不无清绝之词,用助娇娆之态。自南朝之宫体,南北里之娟风。何止言之不文,所谓秀而不实。”花间词就是在这样的社会风尚里产生的。陆游《花间集跋》说:“方斯时,天下岌岌,生民救死不暇,士大夫乃流宕至此。可叹也哉!或者,出于无聊故耶!”这是对花间词的中肯批评。

唐诗从南朝宫体中解放出来,取得空前未有的成就,到这时仿佛又回到了南朝宫体的老路上去。花间词人大都步温庭筠的后尘,浓艳香软而不能自拔。诸如“云鬟半坠懒重簪”(顾敻《酒泉子》),“慢回娇眼笑盈盈”(张泌《浣溪沙》),“握手送人归,半拖金缕衣。”(孙光宪《菩萨蛮》)简直就是南朝宫体诗的翻版。

温庭筠生活于晚唐的多事之秋。面对日落西山、气息奄奄的唐王朝,杜牧有“平生五色线,愿补舜衣裳”的自许,李商隐亦有“叩头出鲜血”,“君前剖心肝”的忠忱。但是,前者长期沉沦下僚,后者处在党争的夹缝中,忧谗畏讥,长被压抑。由于仕途蹭蹬,难伸壮志,对现实的不平就化为消闲享乐,沉迷声色,这就是“兼济”不得时的“独善”的畸形表现,此诚如李泽厚同志在《美的历程》中所指出:“时代精神已不在马上,而在闺房;不在世间,而在心境。”温词就是这一时代精神的产物。

上一篇:冬天注意保暖的经典句子下一篇:学生党员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