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2024-07-1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推荐9篇)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1

周国平

当前,我国的劳动关系普遍存在一定的紧张和困难,劳动争议发生的比例很高。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随着时代的进步,市场经济主体越来越依靠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然而,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中国人不喜欢诉讼的传统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当发生劳动争议的时候,劳动者往往首先选择协商和调解的方式来处理劳动争议,这既减轻了法院的负担,又加速劳动争议的处理,收到一举两得的效果。但是,我国的劳动争议的协商和调解制度却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方面是,大部分劳动职工希望通过协商和调解的方式来解决劳动争议,另一方面是,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设定存在问题,使得这些制度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完善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是解决目前数量庞大的劳动争议案件的必由之路。

一、当前劳动争议协商与调解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者维权意识差,劳动争议处理知识缺乏。在发生劳动争议后,劳动者对于一般的权益受到侵害往往报以忍受,比较大的利益损失才立刻通过法律规定的程序来解决,更有部分劳动者开始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丧失信任。广大职工,对于《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知晓程度较低,许多人不知道我国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很难想象,一个对于劳动争议处理机制不了解或者基本不了解的人在权利受到亲还是会依然决然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劳动者对于劳动争议处理法律的了解程度很不理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设立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它影响到了设立劳动者实体权利的实现,与设立这一制度的目的背道而驰。

(二)协商制度不健全导致程序弱化。大部分劳动争议没有通过协商而是通过仲裁法来解决,表明协商制度是存在缺陷的,协商制度是最佳的劳动争议处理方式,现在却又很多人不愿意与用人单位协商解决。这就存在一个矛盾,一方面是职工希望通过协商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则是该制度不能满足职工需求的无奈。

(三)企业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的作用发挥有限。大部分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后期望通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解决争议,在单位内部解决纠纷,既方便又不伤和气,对调解组织的期望很高。但现实中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企业较少,不到企业总数的三分之一,并不能满足职工维权的要求。且由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未能妥善地处理争议,职工发生争议之后,就不再愿意选择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解决纠纷。

二、完善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建议

(一)加强劳动争议处理法律的宣传和教育力度。

现有的法律尽管很不完善,只要广大的劳动者知道这个法律,至少,他就有可能拿起法律的武器去维护自己的权利,否则,就只能选择以忍让来息事宁人,从而在更大的程度上去损害更多的劳动者的权利。因此,劳动争议相关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是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工作的基础。尤其,对于低学历人员、失业人员、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本来就是社会弱势群体,并在社会中占大多数,他们对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了解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劳动争议处理制度运行的正常与否,因此,加强对于这一部分人宣传和教育,对于促进劳动争议处理制度的完善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健全劳动争议的协商制度。

在劳动争议处理的四项程序中,协商制度是最不完善的一个制度,这不仅是因为从法律层面看,该制度与其他三项制度相比较是条款最少,内容最少的制度,还表现在没有具体到有关协调主体、协商的内容、协商的步骤和程序、协商协议效率的规定,导致在司法实践中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工会以及职工,大多数情况下都没有将其纳入争议处理程序的考虑之中,从而是个别劳动合同的协商难以进行。

(三)建立劳动行政部门主导的劳动争议调解机构。

劳动者虽然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设立在基层的人民调解组织、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都抱有很高的期望,但是在具体的劳动争议发生后,却又不愿意选择这三个机构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调解机构,表明这个制度实行的并不理想,()远没有起到将大部分的争议消灭在协商和调解阶段的目的。笔者建议,应当把调解机构放在劳动行政主管部门,代表政府行使劳动关系的职能,同时吸收工会和用人单位的代表参加。这样可以发挥政府的作用,而且还比较符合中国讲究协商和调解的传统文化。

(四)修改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规定。

严格意义上讲,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名不副实,因为整个处理过程并没有第三方参与,自始自终都是两方,而第三方的存在才是调解制度的基本特征。因为工会是职工的法定代表,企业委派的人是用人单位的代表,但无论是工会的代表,还是企业的代表,他们本身与需要处理的劳动争议都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根据正当程序的原则要求,争议的处理与争议事项不应当有利害关系,因此,在实际上,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应当称之为“企业劳动争议协商委员会”。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关于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规定应当作出修改。

(五)修改《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虽然《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实施不久,但是该法的缺陷显而易见,最重要的两个问题是,其一,没有将劳动监察、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纳入一部法律当中,加以全盘考虑;其二,没有突出协商和调解在整个争议处理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相反,却在仲裁部分大做文章。因此,应当尽快把修改该法提上日程。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2

一、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发展现状与研究评述

改革开放30年来,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政府在劳动关系领域采取逐步放权的政策,力图将劳动关系的管理控制权向企业转移,国有企业改革改制、企业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改革,其基本趋向都是在向企业扩权,促进企业的市场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努力改变管理方式,越来越多地引入市场化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目前,我国已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进行了初步的法律法规建设。主要包括:《劳动法》、《工会法》、《集体合同规定》、《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以及2007年颁布、2008年开始实施的《劳动合同法》等。这些法律法规为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主体、内容、程序以及争议处理等制定了基本规范。

截至2007年9月底,中国企事业单位已签订集体合同97.5万份,比上年增加11.3万份,增长13.1%;覆盖企业107.3万家,比上年增加16.7万家,增长10.8%;覆盖职工12823.7万人,比上年增加1578.1万人,增长14%。全国签订区域性集体合同10.3万份,覆盖企业74.4万个,覆盖职工3165.1万人;行业性集体合同5.5万份,覆盖企业21.2万个,覆盖职工1323.4万人。[1]可见,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进不仅速度快,而且规模大。

但是,中国是在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完全不同的背景下建立和实施集体合同制度的。作为一个转型国家,我们有着长期计划经济传统,同时市场经济体制又在快速推进。新旧体制的交替碰撞时时显现,影响着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和运行。

对于建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整体的评价是肯定的,承认此项制度对于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协调企业劳动关系具有重要作用。与此同时,社会各方也关注到集体合同制度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作者把我国订立的集体合同形象地归纳为“五多五少”:第一,完成任务指标的多,出于职工自身需要的少;第二,集体合同条款虚的多,实的少:第三,集体合同的内容从法律法规规章中摘抄的多,反映企业和工会谈判成果的少;第四,知道签订了集体合同的多,知道进行了集体谈判的少;第五,集体合同生效的多,向全体职工公布的少。[2]这一生动的描述,凸显出我国集体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最普遍的一个问题,即集体合同的形式化问题。而形式化的害处在于,这项制度在很大程度上徒有其名,没有真正发挥作用。

在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运行很成功的一项制度,为什么在中国实施过程中出现这种问题,必须剖析其背后的原因。

李琪在对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进行研究的过程中,考察了国有企业的集体合同制度。他认为,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属于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失败的可能性较大,特别是在国有企业,由于劳动关系主体不明确,工会“缺位”,以至于“谁来谈”和“谈什么”的问题都未能解决,于是,“有合同不多,没合同不少”的局面就成为了一种必然。[3]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常凯把集体谈判权作为集体劳权之一进行分析,对于概念的界定——是集体协商还是集体谈判进行了理论辩析,主张使用集体谈判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概念,以更加符合我国劳动立法的原则,也与国际上的通用称呼相一致。同时,突出强调集体合同制度的法律特征,即劳资自治的契约形式,它体现的应该是劳资关系自治权。劳资自治是以劳资双方力量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没有后者,集体合同要么难以推行(如私企和外资企业),要么徒有其名(如国有企业)。常凯对我国集体谈判权主体做了深入分析,涉及主体的构成、资格条件以及资格认定。认为劳资双方主体都存在各自的问题,直接影响到集体谈判的正常运行;他提出劳方主体应该是劳动者和工会,而不仅仅是劳动者或仅仅是工会,这一界定的意义在于,确认了劳动者的利益是集体谈判权的直接目劳资自治是以劳资双方力量相对平衡为基础的,没有后者,集体合同要么难以推行(如私企和外资企业),要么徒有其名(如国有企业)。的,以防止工会成为一个脱离劳动者而存在的利益实体;常凯的研究还涉及到集体谈判的内容、效力和程序等方面。他从法理角度进行的分析,触及到中国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理念和现行体制上的诸多问题。[4]

深圳当代社会观察研究所所长刘开明认为,中国的问题不是立法问题,而是法律实施问题。由于结社权方面存在问题,工会的组织不健全,即便有工会存在的地方,职工对工会的了解和认知程度也非常低,劳动者缺乏组织的力量和集体谈判的能力,这是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问题。[5]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程延园认为,集体谈判是以劳动者享有团结权为前提,以行使争议权为保障的,它所体现的是劳资双方自治的理念。这一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工会和雇主组织的独立和发展,离不开现行工会工作模式的改革。谈判主体必须具有独立性和代表性。从世界各国的经验看,建立健全民主政治制度是集体谈判制度获得长足发展的必要条件。[6]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王向前认为,集体合同立法明显滞后,《劳动法》和《工会法》一共只有7个条款涉及集体合同问题,原劳动保障部制定的《集体合同规定》和《工资集体协商试行办法》的内容也是极不完备、极不理想的。因此,我国各省市纷纷通过地方立法来推动和规范集体协商活动。迄今为止,全国已经有20个省制定了集体合同条例,两个省制定了地方政府规章,此外黑龙江、江苏、辽宁、海南等省目前也正在制定集体合同条例。但是,地方集体合同立法终究无法替代全国性集体合同立法,因为只有全国性的集体合同立法才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具有高度权威的集体合同制度。他从集体合同的主体、集体合同的层次、内容、订立程序、罢工问题、集体合同的效力、履行和监督检查、集体合同的变更和解除、违约责任和争议处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7]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郑桥认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有效运行,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包括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方面,也包括集体协商双方主体对自主协商的需求与认可,当大量劳动关系问题仍然主要依靠政府出面解决时,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治行为就缺乏内在的动力和基本的认知,加之中国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局面,劳方缺乏合理有效的施压手段,劳动关系处于严重失衡状态,因此,处于强势的雇主一方对集体协商的抵制易如反掌。[8]

总之,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的实践过程中显现出的问题,提示人们要从更深的层面、更宽的视角加以分析和探讨,找寻背后的复杂因素,探讨有效的对策。否则,集体合同制度就无法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我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的实践状况

统计数据显示,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推进的速度是非常快的。1995《劳动法》正式实施后开始集体合同试点,1997年开始大规模正式实施,当年签订的集体合同为13.1万份,涉及职工4498万人。[9]到2007年,这个数字已上升为97.5万份和12823.7万人。[10]10年时间,集体合同数量增长了6倍多,覆盖职工人数增长了两倍多。可见,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进不仅速度快,而且规模大。

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和推进方式,与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有许多不同之处。独具特色的推进方式导致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形成了自己的特点。

1. 立法先行,自上而下的推进

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与集体合同制度是随着劳资矛盾的发展演变而逐渐建立起来的,这些国家倡导由劳资双方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自由交涉的方式来进行谈判,大多数国家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再通过立法确定这一原则的。国际劳工组织在有关涉及集体谈判的公约中,也主张由劳资双方通过一种自由的和自行交涉的行为作为开展集体谈判和签订集体合同的推进方式。

而中国是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由政府以立法的形式首先提出建立此项制度的。自《劳动法》颁布实施以后,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主要是通过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向前推进。与此同时,作为集体合同的直接管理部门,原劳动部建立起了以集体合同审查备案为核心的集体合同管理制度。

自上而下的推进方式是与中国市场化推进的路径相符合的,但这种方式既有其明显的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不足。其优势表现在:指导思想统一,组织措施得力,责任目标明确。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中国的集体合同就覆盖了众多的企业和地区。但也不能否认,自上而下的推行方式难免存在不足,其中尤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一哄而上,形式主义,例如集体合同文本的格式化(统一印制)以及互相抄袭。众多企业过去从未接触过集体合同,而此时的工会已把签订集体合同的工作放在了各项工作的首位,甚至出现了非常明确的签订比率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集体合同的数量迅速攀升。在短时间内,集体合同的数量急剧扩张,其存在的问题就越来越凸显出来。很多集体合同签订出来,主要是为应付上级的指标任务,而非出于职工群众自身的需要,合同文本格式化非常普遍,照抄法律法规条款,没有企业特色,职工群众对本企业的集体合同基本不知道、不了解。所以,面对数量不断攀升的集体合同,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集体合同的质量如何,集体合同的作用是否能够真正发挥。

2. 政府的劳动关系理念直接影响着其作用的发挥

西方工业化市场经济国家劳资关系的历史显示,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是在劳资矛盾运行过程中,先出现劳资谈判、劳资合同现象,而后才有政府立法予以承认的。在集体合同制度建立之后,政府对于劳资之间的集体谈判行为通常不予介入和干预,主要是通过相关的立法和政策给以间接的影响。因为,集体合同制度本身就是以劳资双方的高度自治为前提的。

与此不同,在中国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的推行过程中,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一开始便直接介入其中:政府立法出台后,相关的行政规章相继发布,然后劳动保障部门就率先进行集体合同试点工作,并为从未有过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实践的双方提供集体合同的范本。以政府为主,与工会和企业家组织三方共同联署发文的方式,成为推动集体合同制度的重要方式。

从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集体合同制度是自上而下推进建立的,所以在起步阶段,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其进行积极的引导还是有必要的。但是,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在表面数据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另一种倾向。、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本来就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一些地方政府一味追求经济指标的增长,不顾劳动者权益的执政理念,讨好资方,以行政化方式干预、限制对工人权益的维护,无疑是在加剧资强劳弱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劳动关系双方的集体协商基本上没有运行的空间。现实当中我们看到不少“锦上添花”型的集体合同,而在一些真正迫切需要维权的血汗工厂、无良企业却没有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的影子。

3. 集体合同制度的理论研究和知识储备亟待加强

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很多工会干部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比如经济学、法学、心理学以及谈判技巧。面对专业化的工会谈判人员,雇主不敢轻视。在中国,集体合同制度对于大多数企业和相关人员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事情。在集体合同制度刚刚开始推行的时候,许多集体合同的当事人对集体合同的有关知识和内容知之甚少,甚至全然不知。因此,宣传和培训工作就显得特别重要。劳动保障部门和各级工会组织对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随着集体合同制度的广泛推进,特别是其中的一些问题显现出来以后,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深层理论研究不充分的弱点就凸现出来了。例如相当一部分集体合同出现形式化、格式化的问题,其背后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很多参与集体合同工作的当事人无暇进行深入思考。例如,签订集体合同是工会的重要工作,但它与职工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很多签了集体合同的企业,职工根本不知道有集体合同?对于类似问题研究探讨的滞后,将影响集体合同制度进一步深入健康地发展。与此同时,集体协商的必备知识与协商谈判的技巧等,也非常欠缺,特别是对于工会一方而言。近年来很多地方都在抓紧建立专业的集体协商指导员队伍,体现出实践的迫切需求。

4. 劳资双方组织建制制约着协商谈判的层次

西方一些市场经济国家集体谈判是在全国、产业行业和企业3个层面上同步实施的。产业行业级别的劳资谈判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我国的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制度一开始主要局限在企业范围内推行和实施。原因在于,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以企业为着力点,相应的要求首先建立起企业内部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另一方面,目前在产业和行业以及地方区域,真正能够代表不同类型企业经营者的组织尚不健全,因而造成地方和产业一级劳动关系的代表组织出现缺位;而更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工会组织体系中,企业工会一直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支点。而产业工会的实际影响力和协商能力相对不足。所以,我们的集体合同制度的实施只局限于企业层面。

但是,现实状况显示,集体协商仅仅局限于企业层面是不够的,在大量的中小企业中,雇主一方的强势地位,使劳方根本无力与之抗衡,在这样的劳资关系格局当中,靠劳方自己出面与雇主协商谈判几乎是不可能的。面对这种状况,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建立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目前已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工作,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实践说明,我们需要比企业层面更高的协商层次,以补充企业协商的不足。但是,目前在法律层面上对这一问题的规范还远远不能适应实际需要。

中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推进的方式和发展现状,有其独特的成因和背景,其中一些独特之处可能还会保持下去。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让这项制度在中国的劳动关系调整中真正发挥作用。如果集体协商的两大主体没有进行协商谈判的现实需要,如果政府在此过程中的政策引导出现偏差,如果劳动关系双方组织没有独立的发展和必备的实力,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有效的进展。

三、对中国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现状的反思

随着中国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在经历了10余年的推进与发展之后,集体合同制度仍然需要不断完善,使之真正成为协调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

1. 承认利益差异,培育协商谈判共决的理念

尽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曾经实行过一段时间的集体合同制度,但从整体上看,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在中国是缺乏传统的。集体谈判制度是以承认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存在利益差异、利益矛盾为前提的,而这一点与中国长久以来一直存在的高度集中、一元化领导的传统是格格不入的。我们比较崇尚的是集体主义,而对个人的权利意识相对淡薄。这一特点在整个国家的管理当中、在劳动关系的调整当中都是贯穿始终的。因此,建国初期在国有企业实行的集体合同制度,很快就变成保证国有经济的顺利发展,统一思想、统一步调,确保完成生产任务的有效方式;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之后,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开始一统天下,政府的大包大揽使劳动关系变成劳动行政管理关系,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都由政府代表,劳动关系的相关事务都由政府决定,在这种条件下,集体谈判自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和实际意义。

在这种一以贯之的传统影响下,劳动关系双方自主提出协商谈判要求的内在驱动并不充分,一体化的劳动关系管理理念的影响根深蒂固,时时显现。目前的集体合同制度又是由政府主导和推动的,在具体运作过程中,政府的外力推动始终存在。在市场化初期,劳动关系双方尚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的阶段,政府的适当干预是正常的,也是需要的,关键在于政府如何干预。市场化以来劳动关系领域利益差异和矛盾的急剧增加,各方的主体意识逐渐增强,政府权利放归企业之后,需要积极培育双方的自主协商谈判、共同决策的理念,否则,极有可能从过去的政府决定一切,变为雇主决定一切。

2. 关注劳动关系主体的需求与愿望

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是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特定阶段推行实施的。在这种环境下,整个社会对于集体合同制度的认知程度不高,在立法已经出台的时候,很多人包括集体协商谈判的当事人都全然不知道集体合同制度为何物,为什么要进行协商谈判,能否进行协商谈判,等等。在此情况下的大规模推进,并且运用一些行政化的手段,以派指标、下任务的方式推进,导致一些企业匆匆签订了内容雷同、毫无特色的合同,企业的工人不了解甚至不知道有集体合同,更不知道集体合同有什么用。这样的合同其实际作用是可想而知的。

在集体合同制度实施的10余年时间里,劳动争议的数量大幅度上升,劳动争议当中的自发的群体性争议数量急剧增长,已经到了影响社会发展稳定的程度。但是,因签订集体合同或因履行集体合同发生的争议却极少出现。这从另一侧面说明集体合同的作用十分有限。一方面,由于众多的集体合同普遍没有规定切合实际的条款,据调查,在一些集体合同中,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实体条款的比例超过了一半。[11]合同内容照抄法律,内容千篇一律,严重脱离企业实际,徒有其表的内容不足以或不具备引发矛盾和争议的条件;另一方面,在真正引发集体性争议案件的领域,基本上没有通过集体合同制度予以调解。

可见,目前劳动关系双方主体对于集体协商集体合同制度的认知度处于比较低的水平。借助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和增进劳动者权益、协调劳动关系还没有成为劳动关系双方主体自愿、自主的选择。

3. 独立的、专业化的协商谈判队伍建设

现有集体合同中也有一些成功案例。一些规模较大、管理规范的欧美投资企业,往往是雇主方认可、接受或主张通过协商谈判这种法制化的方式,处理解决劳动关系中的问题与矛盾。这类企业眼光比较长远,希望与职工保持长久的合作关系,加之企业经营有方,效益良好,从而也给协商谈判提供了相应的基础和空间。在这种条件下,往往有条件开展规范的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由此签订的集体合同,一般都是真正经过认真谈判和协商,真正能够发挥实际作用的。这些企业实行集体合同制度多年,取得了十分明显的成效:机制健全、沟通渠道畅通,劳动关系协调稳定,劳动争议极少发生。

集体协商成功的另一类型企业,工会主席具有超强的能力与影响力,从而使企业工会显示出不容忽视的谈判能力。在这种条件下,企业方迫于压力,也只好认真应对谈判对手。在势均力敌的格局下,经过艰苦的协商、沟通与谈判,最终往往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成果。如杭州杭芝机电有限公司:这家中日合资企业,在工会主席的率领下,工会针对企业不同时期的不同状况,提出不同的增资谈判方案,每一次都取得非常实际的成果。类似这种企业的这些工会干部往往有过在政府部门工作或国有企业工作的经历,其个人素质和不同一般的背景,使其影响力非同一般。

实践证明我们的协商制度的层面存在不足,人治的成分占据重要地位。协商谈判参与者的能力、素质非常重要,特别是工会一方的谈判人员的专业化,是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认真应对的重要因素。

上述实例,一方面说明我们的协商制度化层面存在不足,人治的成分占据重要地位;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协商谈判参与者的能力、素质的重要性。特别是工会一方的谈判人员的专业化,是迫使对方坐到谈判桌前认真应对的重要因素。

4. 浙江温岭劳资谈判的启示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真正由于劳资双方的需要而产生的谈判协商。这种协商不仅产生了实际的效果,而且还有更深远的影响。比如在浙江温岭地区,集中了大量加工羊毛衫的企业和作坊,但由于缺乏规范,围绕工资问题经常出现劳资矛盾和冲突,既影响工人权益,也冲击企业生产秩序。劳资双方迫切需要通过一种有效方式化解矛盾,解决冲突。而这个问题单靠政府难以解决,于是,劳资双方本着顾及双方利益、保证经济正常运行的目的,开始自发谈判,在反复协商的基础上就工资问题达成协议。工资协议达成之后,双方非常重视协议的履行,因为,这个协议是因双方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认真的协商谈判达成的,对双方具有实际意义。

在谈判中,出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谈判时雇主方面的意见比较一致,而参与谈判的行业性工会是由各企业工人代表临时拼凑的,各个企业的代表差异很大,不是每个代表都能保证本企业真能落实协议内容的。针对这种情况,雇主方面向自己的谈判对手提出应该完善工会组织,承担履约责任的要求。可见,真正是劳资双方自愿进行的有实际意义的协商谈判,会促进劳动关系双方组织的发展、完善,独立意识的提升,以及谈判协商能力的提高。

温岭案例给我们两点启示:其一,真正从实际利益关系处理的要求出发来进行谈判,建立集体合同制度,会自然导向观念的改变,并推进现有组织体制的变革,也要求政府有关部门改变管理方式,适应市场化劳动关系调整的要求。这预示着我们所希望的未来。其二,挑战同样是严峻的。

5、预示未来的新变化

现实当中集体合同制度所存在的问题,涉及多方面原因。有立法方面的、政策导向方面的原因,也有更深层次的体制上的制约。但是,实行集体合同制度,构建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劳动关系调整机制,毕竟是一个进步。我们应该特别注意集体合同制度实际运行过程中一些新的变化。

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历经10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除了数量、规模上的增扩以外,其质量也在逐渐提升。比如,经过国家三方会议协商论证,2004年重新修订颁布了《集体合同规定》,充实和细化了集体协商的相关规范,全国总工会与原劳动保障部、中国企业联合会三方联合发文,贯彻集体合同规定,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各省(区、市)也制定了集体合同地方性法规,推进集体合同工作的法制化进程。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推出新的、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比如,一些省建立“集体协商月”制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在集体合同的基础管理方面,一些地方工会建立了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对集体合同实施动态管理;对于拒不签订集体合同和不履行集体合同的企业,建立“不良信誉档案”;在改制企业推行《改制企业职工安置费用财产保全集体合同》,解决改制过程中保全职工债权的问题;针对建筑企业拖欠工资的“顽症”,签订《工资支付担保集体合同》;在摸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的过程中,出现了“联户协商、逐户签约”的方式,解决了区域性、行业性合同条款与企业标准的衔接问题。面对一些企业工会缺乏独立性和谈判实力,无法与雇主进行谈判协商的情况,一些地方创立了“上代下”模式,由上级工会出面代表企业工会与雇主进行协商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取得了良好效果;在小型非公企业集中的地方,出现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协商,上级工会出面与类型相同、规模相似的数家企业雇主进行集体协商,有效推进了这类企业的集体合同制度建设;在三方协商机制建立起来之后,很多地方的工会借助三方机制,与政府有关部门联手,共同推进集体合同建设,也已经初见成效。这些实践中的发展和创新,不断丰富着集体合同的制度建设,并从不同的方面推进了劳动关系双方组织的变革与调整,也促进了集体合同立法的完善。

这些具体的、实际发生的变化,预示着我国集体合同制度的未来。中国劳动关系领域的许多重要变革,实际上都经历了先推行、实践,然后再发展、再完善的过程,集体合同制度的完善必须依托中国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整个制度环境逐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运作要求,集体谈判双方主体发育成熟以及协商谈判能力的提升。相信随着集体合同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它必将成为中国调整劳动关系的一项重要而有效的制度。

中国的集体合同制度的建立属于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变迁。于是,“有合同不多,没合同不少”的局面就成为了必然的现实。

真正的劳资谈判与协商一旦展开,雇主组织会迅速建立健全并拥有必备的实力,而对应的工会组织必须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否则,恐怕难以与雇主一方对阵。真正的劳资谈判与协商一旦展开,雇主组织会迅速建立健全并拥有必备的实力,而对应的工会组织必须增强自己的实力和影响力,否则,恐怕难以与雇主一方对阵。

参考文献

[1]2007年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状况统计公报,《工运研究》2008年第12期

[2]李晓春,孙双星.对集体合同制度宣传教育工作的思考.北京劳动.1998,4

[3]李琪.改革与修复——当代中国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4]常凯.劳权论——当代中国劳动关系的法律调整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4

[5]刘开明.组织的困境或力量——中国工人的结社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利.2005年11月,劳工开物网

[6]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7]王向前.中国集体合同立法研究.2003

[8]郑桥.中国集体合同制度现状及其走向.中国劳动学会劳动科学教育分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

[9]《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10]2007年工会组织和工会工作发展状况统计公报,《工运研究》2008年第12期

乡镇劳动关系三方协商制度 篇3

为探索建立我乡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加强政府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会组织和企业组织就涉及劳动关系方面重大问题经常性的沟通和协商,共同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维护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保证我县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经县政府同意,决定建立格萨拉彝族乡劳动关系三方协调会议制度,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组织机构

1、劳动关系直辖市会议,由企业行政、工会和职工代表三方组成。会议正式成员共五人,企业行政、工会各一人,职工代表三人,由工主席担任召集人。

2、三方会议由各方主要负责人担任首席代表,有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担任代表。正式代表因故空缺时,由本方及时选定人员递补,并通知其他两方。

3、三方会议办公室设在筠连县百兴小区5棟302室,负责三方会议的日常工作,三方各自确定相关人员参与办公室工作。

二、主要职能

1、职工代表反映职工的意愿、状况与要求,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推动与督促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及时、准确地通报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贯彻落实三方会议决议。

2、工会贯彻落实劳动法律、法规,制定地方性劳动法规、规章及实施办法等;规范和引导劳动关系和谐发展;通报劳动执法和经济与劳动关系方面的信息等政府职能;贯彻和督促落实三方会议决议。

3、企业行政反映企业和经营者的意愿、状况与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推动与督促劳动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及时、准确地通报劳动关系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和建议;贯彻落实三方会议决议。

三、职责任务

1、研究分析经济体制改革政策和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对劳动关系的影响,提出意见和建议。

2、通报交流协调劳动关系工作中的情况和问题,研究分析全县劳动关系状况及发展趋势,对劳动关系方面带有全局性、倾向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协商,达成共识,制定对策。

3、研究涉及劳动关系和职工就业、工资分配、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生活福利待遇、职业技能培训等权益方面的问题;对涉及调整劳动关系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制定、实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4、建立健全公司协调劳动关系机制组织网络。

5、预防和协调劳动争议案件、职工群体性事件;对具有

— 2 — 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或群体性事件进行及时调查,提出解决的意见和建议;指导基层劳动争议处理。

6、推进、完善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劳动合同制度。

7、通报交流协调劳动关系工作情况和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指导意见。

8、宣传《劳动法》、《工会法》等劳动保障法律、法规,组织调研、检查、研讨、培训、交流、表彰、推广等活动。

9、其他有关劳动关系调整的问题。

四、工作原则

1.依法协调的原则。三方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应依据事实和法律,做到合法、公正、及时。

2.协调合作的原则。三方应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上,合作共事,互相支持。

3.利益兼顾的原则。三方应在遵守国家法律的前提下,代表被代表方利益,并兼顾其他两方的利益,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

4.化解矛盾的原则。三方在协调劳动关系过程中,有责任防止和避免劳动关系扩大或激化,努力化解矛盾。

五、会议制度

1、定期协调会议一般每年召开两次,分别安排在每年的6月中旬和12月中旬。各方需要提出协调议题并附送有关背景材料,提前15日送达其他两方。三方首席代表应出席,与

— 3 — 会人员不得少于应到会人数的三分之二。

2、临时协调会议可根据任何一方的提议随时召开,由各方确定参加会议的领导及相关人员,可邀请有关专业人员或其他部门人员列席或旁听。

3、协调会议由三方首席代表轮流主持,临时协调会议由提议方代表主持。三方共同指定一名记录员,负责会议记录。拟协商的具体事项及时间、地点、由主持方与另两方协商后确定。

4、召开协调会议时,先由提出议题的一方介绍有关情况及意见和建议,三方共同研究讨论。每次召开协调会议时,应对上次协调会议的执行情况进行通报。

5.经协商形成一致意见的事项,可由主持方(提议方)起草有关文件或形成纪要,印发三方相应机构和有关企业。

6.协调会议未达成一致意见或出现事先未预料的问题时,可以暂休会,具体休会期限及下次会议的具体时间、地点、内容由三方商定。

7、本制度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

格萨拉彝族乡人民政府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4

内容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我国经济体制的迅速转轨,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进行,客观上要求我们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各层对于社会保障中的养老﹑失业﹑救济﹑就业等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如何尽快健全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目标之一

关键词:社会保障;养老保险;失业保险

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概况

1982年我国在国家“七五”计划中提出将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保障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四项内容。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保障内容也在不断扩大和完善,诸如社会互助和个人储蓄积累等重要项目也被包括进来。90年代后期建立了下岗职工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及社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制度,并进一步推进了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障等制度的完善,逐渐建立起“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社会保障体制,确保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保障水平逐步提高,保障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宽。

二、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未完全实现现代化的情况下过早地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并且老龄化速度比较快,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就达到了西方国家三﹑四十年甚至半个世纪才达到的老龄化阶段。1999年2月20日,我国正式进入老年型社会,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和推广,“四老一小”家庭逐渐增多,预计到205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将比世界更为严重。

(二)农民工保障难问题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70%,虽然在近几年来,农民工大量注入城镇,这一方向有利于加快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社会保障体系纳入农民工群体,但还有占总人口的2/3的农民无法享受社会保障制度,这一问题随着农民收入逐年下降也变的日益突出。

(三)多元化就业格局的严峻挑战

我国在劳动力长期供大于求﹑供求矛盾尖锐的情况下实行经济转型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面对经济全球化﹑国际竞争加剧的大环境,我国的就业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结果就业双向选择,人员流动加速,供求矛盾凸现,失业问题已称为社会经济生活的“常态”,从而给我国的社会保障带来压力。

(四)社会保障法规尚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法规,很多是经济体制改革中出现问题时的应急产物,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例如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国企改革,面临破产、职工安置等现实问题使资产重组、企业改制、破产兼并举步艰难时,才开始考虑到是失业保险立法的时机;抗洪救灾时遇到救灾无秩序问题时,才感到缺少救灾立法等等,立法行动总是落后在经济发展的后面,处于一种被动状态。由于社会保障立法滞后,仲裁机构和人民法院对社会保障争仪案件的处理,也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

三、健全和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在坚持统账结合、逐步做实个人账户的前提下,针对现阶段各地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层次低、有些地区甚至还停留在县级统筹的现实,要逐步从这种低层次统筹迈向更高目标,要依法建立健全省级调济基金、完善市级统筹、逐步实行省级统筹,最后在条件具备时实现基本养老保险金基础部分的全国统筹。养老保险基本制度要实行统一的现收现付的国民养老金制度,覆盖各类企业、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非正规就业人员、乡镇企业职工、农民工,由国家强制实施。同时,对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强制实行企业年金制度,并鼓励其他单位自愿参加,以对国民养老金进行补充。国家还应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和个人参保自愿性的商业保险,进一步提高个人养老保障水平。

(二)建立适应新的就业格局的社会保障制度

为适应就业格局的多元化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必须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首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把非正规就业人群纳入保障范围内,转变单纯以正规就业人群作为社会保障主要对象和社会保障必须依托用人单位的传统观念。同时,由于非正规就业者缴费能力相对较弱,因此保障水平要做出适度合理的调整,实行低标准准入,制定多层次的缴费标准,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保障需求,使大多数非正规就业者能切实可行地得到保障。其次,社会保障机构应设置个人服务窗口,简化个人参保程序,使跟人参保者参保登记﹑缴费﹑转移和接续社会保障关系更加省时快捷,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最后,由于我国各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较大,因此要针对不同地区的保障需求,完善保障体系,使各类保障能最大限度低满足各类人群的不同需求层次。以医疗保险为例,有些地区对收入水平低、退休人员比例高的企业参加医疗保险有顾虑,怕基金承受不了。基本医疗保险的基本功能就是均衡企业负担,化解职工疾病风险,不应当嫌贫爱富,企业凡是有参保意愿、有缴费能力的都应允许立即参保,而对长期停产﹑半停产﹑没有缴费能力的企业,各级政府也应尽可能解决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问题。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法律﹑法规

我们要把社会保障立法作为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抓紧制定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律。目前,通过立法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已成为当务之急。社会保障的核心法律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因此,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尽快制定颁布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处于核心地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同时,由国务院尽快制定和颁布与该法相配套的一系列条例,以保证社会保险工作有法可依。

(四)健全失业保险制度

要尽快实现国有职工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这是基于下岗职工现象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这一政策的终结而逐步消失而提出的,它是当前正在推进的工作,也是近年内必须完成好的保障改革任务。

参考资料:

[1]国务院发展中心课题组《中国养老保障制度改革》

[2]张左己《中国社会保障体制改革的进展》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5

按照省总工会和市总工会关于落实“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建立工会组织、依法推进企业普遍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广泛开展劳动竞赛”的工作要求,我会精心部署,创新思路,攻坚克难,狠抓落实,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劳动竞赛工作

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推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关键一年,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工会组织服从和服务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有力抓手,区总工会坚持以省市工会工作会议精神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创造性地开展以“当好主力军,建功旅游岛”为主题的,具有地区特色的劳动竞赛活动,动员和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积极投身区经济、乡街经济和城市经济发展,团结凝聚美兰区广大职工的聪明智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为美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目的明确

组织广大职工开展劳动竞赛活动是发挥工人阶级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主力军作用的重要途径,我会领导高度重视,为加强对劳动竞赛工作的领导,区总工会成立“当好主力军,建功旅游岛”劳动竞赛活动领导小组,组长由区总工会主席符少东担任,成员由副主席王香、主任科员冯郭养、科员叶 1

萍组成,并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了《美兰区总工会2011年“当好主力军,建功旅游岛”劳动竞赛方案》,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确保工作的正常顺利开展。同时把劳动竞赛方案转发到各乡镇街道、区直各企事业单位。活动方案对竞赛活动作了统一部署,并对竞赛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总体要求、具体措施、考核和奖励办法。

(二)广泛宣传动员,掀起活动热潮

区总工会借势借力,积极协调推动各部门、各单位参加竞赛,形成工作合力,通过“两级管理、分层推进,中途督查、集中表彰”模式,逐步形成党委领导、行政支持、工会运作、职工参与的工作格局。召开工作会议、动员大会,充分利用广播、简报、宣传栏等形式,在醒目位置悬挂了标语,做好宣传鼓动工作,营造良好的竞赛氛围,调动参赛职工的积极性,积极动员各参赛单位、个人全力以赴、广泛参与劳动竞赛活动。

(三)内容丰富,效果明显

活动开展以来,我会结合实际,不断创新活动的新途径、新载体,深入开展以“当好主力军,建功旅游岛”为主题的劳动竞赛活动,让广大职工寓教于乐、寓教于活动中。

1、响应省、市、区开展“海南文明大行动”的号召,进一步加强餐饮宾馆行业的规范化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和提高服务技能,推进行业文明建设,在海鲜第一家开展“讲文明、重礼仪、强技能、促和谐”培训班,对105名服务员进行了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熟练掌握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切实做到规范服务;餐厅服务员上岗时,应做到服装分岗统一,仪表端庄,举止文明,礼节周到,会讲普通话;服务员在接待顾客过程中,应主动介绍菜点名称及特点,告知顾客在就餐中应注意的事项;回答顾客提问,做到语言得体,自然大方。在培训班教学结束后,进行餐厅服务员中餐宴会摆台铺台竞赛,本次竞赛依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标准要求,聘请行业专家和专业人员进行现场打分评选。竞赛采取现场实际操作考核方式进行。学员们纷纷表示,非常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通过培训学习相关知识和岗位技能,各项服务技能得到了提高。

2、为进一步提高厨师的职业技能水平,鼓励职工立足岗位、自学成才,在演丰镇举行厨师中式烹调竞赛劳动竞赛。此次竞赛旨在响应各行各业为“十二五”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号召,发现、培养、造就适应当今餐饮业快速发展的烹饪人才,激发广大职业厨师不断学习和创新的热情,提高烹饪技艺水平。共有12家酒店60名厨师参加了竞赛,在竞赛中医院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学新知、钻业务、当能手,增强职工在改革发展中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

3、在美兰环卫大队中,组织长年累月默默奋战在市区大街小巷的150名城市“美容师”,开展环卫技能竞赛。在劳动技能比武竞赛中,结合一线职工日常作业,设置了垃圾分类接力、生活垃圾运输、果皮桶清刷等竞赛项目,每个项目都要求参赛选手既要有速度,又要讲质量,参赛选手在“技

术比武”中大展身手,用精湛的技术和过硬的素质,展示了当代环卫工人的风采。通过竞赛比武,可以有力地推动岗位练兵,增强环卫队伍的战斗力;可以进一步锻炼队伍,发扬进取精神,保持旺盛斗志,创造最好成绩。

二、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今年我会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以来,领导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在市总工会基层部的具体指导下,我会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上下联动和工会积极主动,我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得到扎实开展。截止2011年12月签订工资集体合同139个,覆盖企业337个,覆盖职工3398人。其中,企业单位签订合同129个,覆盖职工2398人,区域性合同6家,覆盖116个企业,覆盖职工509;行业性合同4个,覆盖企业92个,覆盖职工500人。超额完成了市总工会年初下达的任务。

(一)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全力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在于领导是否高度重视、运行机制是否完善、推进措施是否得力。为此,在市总召开全市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会议后,我区迅速行动,立即成立了由工会主席为组长、副主席为副组长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随时掌握企业工资集体协商进展情况。在此基础上,区总工会定期召开碰头会和协调会,及时解决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的突出问题,研究部署下步措施,为顺利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政策保证。

(二)明确责任,加强配合,促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

作向纵深发展。区工资集体协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按职能进行了分工,并制定包户责任制:区总工会负责总协调,并要求企业工会积极参与,做好职工思想工作,指导要约草签协商工作,为开展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提高认识,为全面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奠定思想基础。针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存在的企业尤其是非公企业不愿协商、企业工会干部不敢、不会协商的现象,为提高劳资双方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的认识,我们于11月2日—4日,在万宁兴隆举办全区工资集体协商培训班,特别邀请海南省总工会副巡视员陈文霞及海口市总工会基层部部长黄慈勇主讲授课。使企业经营者和工会干部认识到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理顺企业分配关系,实现劳资两利、保持企业稳定、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机制,是发挥工会维护职能、保障职工合法权益,落实“组织起来、切实维权”工作方针、协调企业劳动关系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我们共举办大大小小工资集体协商培训班11期,培训人员2300余人。为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奠定了思想基础。

(四)全面发动,广泛宣传,企职双方对工资集体协商达成共识。我们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形式,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首先,在区政府信息网上发布关于工资集体协商的有关内容,扩大群众知情范围,有效地提高了工资集体协商的社会知晓率;其次,印制1300册劳动法律、法规手册向全区

各类用人单位广泛宣传《劳动法》和工资集体协商的深远意义。针对我区非公有制企业规模小,职工少,经营分散,点多、面广、基数大的实际情况的特点,主动把宣传资料发放到1600业主手中;第三,在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群众中深入开展宣传,提高他们支持、参与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企业法人代表和广大职工都能了解工资集体协商的目的和意义,提高了认识,达成了共识。

(五)狠抓落实,切实发挥小型非公企业联合工会在签订工资集体协商中的作用。为发挥小型非公企业联合工会的作用,维护好中小企业职工合法权益,提高维权工作的实效性。在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把探索小型非公企业联合工会工资集体协商,做为推动全区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突破口。工作实践中,我们采取了加强领导,完善措施,分类指导,规范运作,稳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全面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重点抓区域、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实际工作中,针对对本行业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龙头企业的行业,由龙头企业代表行业企业与联合工会协商,签订工资集体合同,例如灵山供销社联合工会签订的行业集体合同,把供销社的37家门市店全部涵盖进去。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的行业,由联合工会提出工资协议草案,分别同一条街或一个楼宇各个企业法人协商签订协议,例如博爱街道的美兰区大兴东路联合工会签订的区域性集体合同,把大兴东路一条街的23家企业涵盖进去。

虽然我们在工资集体协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一是起步晚,总量小。我区的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特别是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起步较晚,目前有的地方仅处于抓点示范阶段,离普遍推开,广泛开展,全面覆盖还任重道远。二是工资集体合同签订存在形式化倾向。有些区域,行业签订合同的程序不规范,平等协商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不健全,履约不力,有的形同虚设。有的未建区域性、行业性职代会,因而谈不上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同时对履约情况监督不力,工资集体合同束之高阁,形同虚订。三是各级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有待建立健全,运行制度有待完善,真正发挥协调劳动关系的作用,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四是对工资集体协商工作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一些人片面地认为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就是要给职工加工资,提高人工成本,影响投资环境;还有一些人认为目前进行工资协商主体地位不平等,协商条件不成熟。因而,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特别是对区域性、行业性工资集体协商工作的开展、指导、监督存在工会一头热现象。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6

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历史条件和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历史形成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我国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符合了我国的国情。1948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决定性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发布“五一口号”,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政治主张,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爱国人士的积极响应,表示愿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共同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就是在这个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与,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鲜明特点,八个民主党派既不是在野党,也不是反对党,而是参政党。

多党合作具有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一方面,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共产党这个强有力的领导核心;另一方面,社会转型、利益多元化要求更加有效的民主参与。多党合作有助于形成多元利益表达渠道,动员广泛的社会政治资源,解决各种利益矛盾,化解利益冲突,促进社会稳定,把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所联系的那部分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协调各种利益关系。

谈谈和谐文化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7

课前预习

(阅读梳理)--认真阅读教材内容,梳理领会政治观点

★1.我国各民主党派的性质是什么?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地位和内容是怎样的?

(1)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是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________________和

________________的政治联盟。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

________________。基本内容是:

①通力合作的__________:

地位:中国共产党是__________,各民主党派是__________。

各民主党派的参政点:参加__________,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__________,参与的__________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订和执行。

二者关系:是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__________。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共产党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是__________。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多党合作的各本活动准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人民政协的性质是什么?有哪些职能?

(1)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_________,是共产党领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__________________组织,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____________的重要形式。

(2)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职能。

★3.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的优越性是怎样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的优越性:它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_________、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_________、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_________、有利于推进祖国_________。

课堂练习

1、下列关于我国的政党制度,说法正确的是()

①是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政党制度②他绝不是西方宣传的一党制③根本区别于西方的多党制④作为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他已经显示出

强大的生命力和显著地优越性

A. 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④

2、我国必须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这种因为()

①西方多党制不适合我国国情②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我们不能实行西方多党制

③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只能由共产党领导和执政

④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A. 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3、.邓小平指出,有监督比没有监督好,一部分人出主意不如大家出主意。共产党从一个角度看问

题,民主党派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出主意。这样,反映的问题更多,处理问题会更全面,对

下决心会更有利,制定的方针政策会比较恰当,即使发生了问题也比较容易纠正。这段话体现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功能有()

①民主监督②依法行政③社会管理④政治参与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据近期《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显示,全国担任县处级以上职务的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共有3.1万人,他们对分管的工作享有行政管理的指挥权、处理问题的决定权和人事任免的建议权。这说明我国各民主党派()A.行使国家立法权和决定国家重大事项的权利B.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和方针政策的制定 C.享有行政管理权和认识任免权D.是中国共产党的亲密友党,与共产党共同执政 2.我国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议工作报告指出,人民政协是大团结大联合的象征,是密切海外同胞关系的桥梁和纽带。这表明人民政协是()A.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政党B.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C.以团结和发展为主题的D.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国家机关 3.2008年,民主党派成员有40多人在中央和地方政府部门担任省部级领导职务。民主党派成员担任政府领导职务()①表明民主党派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参与执政②坚持了我国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的基本政治制度 ③是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政治协商的重要形式④是保障我国民主党派实现参政议政的基本条件A. 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4.在2009年3月十一届全国政协二次会议上,政协委员们就经济发张、民生保障、文化教育等建言献策,会议提案组共收到委员提案5571件。这说明()①人民政协是我国制定政策法律的重要机构②人民政协建言献策是我国实现民主决策的重要环节 ③提交议案是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根本途径④提交议案是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重要形式 A.①②B.②④C.②③D.③④ 5.工人秦某中一位区政协委员,他花费大量时间走访调查,写出了《关注个体经济,建议停止工商非法收费》的调研报告,并将报告递交给全国人大代表。2008年8月,以这份报告为基础形成的全国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得到了国务院的采纳:从当年9月1日起,全国统一停止征收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留

市场管理费。个体户每年每户节支650元。他说,“别说我是个政协委员,这个事儿,是个有责任的公民都可以干”上述事例说明()①公民行使政治权利一定要通过人大代表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参与国家管理③政协委员在我国参政议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④公民依法行使政治权利是推动民主发展的前提A.①②B.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6.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围绕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中央先后制定出台了11个“一号文件”,如2004年主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2005年主要解决提高农业生产能力问题、2006年主要是推进新农村建设问题、2007年主要是发展现代农业问题、2008年主要是加强农业基础建设问题。2009年全面推进农村改

试析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初探 篇8

论文关键词:劳动合同 调查 探讨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广州某高校劳动法规执行状况的抽样调查,针对劳动者权益保障等热点问题,就如何完善劳动合同制度进行了初步探讨和研究。

劳动合同是劳动关系确立的普遍性法律形式,亦是劳动关系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依据。研究和完善劳动合同制度,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为此,笔者对广州某高校劳动法规执行状况展开了一次抽样调查,并将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1.本次调查范围包括该高校所属巧个不同类型单位。调查采取无记名问卷方式进行。由各单位人事劳资部门主管作答,资料来源真实、可信。

2。被调查对象涵盖上述单位实行劳动合同制、聘用合同、人事代理合同以及其他雇佣方式的人员。被调查者主要从事教育、科研、医疗卫生、后勤服务等岗位工作。个人身份分别为专业技术人员、行政干部、工人等,大部分具有高学历、有专长等特点。

二、现行劳动法规的执行状况

1。通过调查得知,各单位在招聘员工中具有以下共性:a.对员工的要求排前三位的分别为:学历、年龄及健康状况、个人专长;b.均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与员工签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期限为1-3年,试用期3-6个月不等,并在合同中规定应遵守单位规章制度及双方的权利义务和违约责任;c.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时,均认为以下内容为必须条款:即劳动合同期限、违约责任、工作内容、劳动纪律、职工福利、合同终止的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等;d.在劳动合同中,应明确劳动者具体岗位,合同期内一般不予改变,同时为职工购买了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

2.被调查单位在管理劳动合同人员时的一些具体做法为:a.严格执行每周40小时法定工作时间,如工作需要加班加点,一般采取补休或给付加班加点工资的方式;b,如劳动者被判刑或被劳教,各单位均会与劳动者解除合同;如发生争议,各单位均倾向选择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处理劳动争议;c.劳动合同届满时,各单位均有一整套严格的考核措施。如考核合格,且岗位需要,可续签下一聘期的劳动合同。对劳动者实行同工同酬的给付方式,对专业技术人员按规定享有一定的带薪假。

3.被调查单位对劳动法规执行现状的看法。a.多数单位认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企业与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明确,具有可操作性。但亦有少数单位认为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对企业权利的限制不适宜。例如国家立法时对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阐述较多,但对企业的合法权利阐述相对较少,没有体现企业与劳动者平等主体的地位;b.对“劳动者普遍处于弱势地位”这一观点,被调查单位持认同态度的约占60%。另有40%的单位则认为,现行劳动者维权意识日益加强,个别劳动者单方面解除劳动合同时往往不辞而别,且动不动就以告到法院相要挟,给单位管理造成一定压力,导致成本资源损失。C.对于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合同期限届满不续签时,用人单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或生活补助费这一规定持赞成态度的约占70% ,另有30%的单位认为目前经济不景气,企业负担沉重,不应额外支付补偿金。

三、问题与对策

1.应依法改变单方面订立劳动合同试用期的现象。调查表明,目前普遍存在用人单位单方面在合同中订立试用期的情况,这是违反劳动法规定的。因为试用期的约定必须出于当事人的合意,未经协商或者没有证据证明形成合意的不能认定存在试用期。同时,对劳动法25条第1项规定“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中的“录用条件”应作广义的理解,即理解为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综合要求。

2.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作为主要用工形式。我国劳动法对劳动合同期限的规定分为有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和以完成一定工作为期限三种情形。实际上,目前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一般都是有固定期限的`,很少签订无固定期限合同。在我国就业形势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普通劳动者受到下岗和失业的压力,根本无法和用人单位讨价还价。我国劳动法的价值取向,应将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作为主要的用工形式。对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用列举的方式明确规定只有在一些特定情形下,才允许使用,法律应对此有更加详细的规范。

3.应正确看待“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的问题。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其主要原因为:a.从财产占有上看,劳动者一无所有,用人单位拥有生产资料等物质;从客观情况看,劳动力过剩是一种常态现象,因此劳动者在挑选用人单位时选择余地不大。b.劳动关系实质上是劳动力的租赁关系,劳动力的特殊性决定了这种租赁使用关系有利于租用方,而不利于出租方。c.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是一种长期的投资,一般情况下是由劳动者自己支付费用,但与回报不成正比。d.劳动力以劳动者的生命为载体也决定了劳动法要特别保护劳动者。因此,劳动法第1条明确规定:“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由此可见,劳动法的基本精神应理解为:劳动者享有劳动力所有权以及偏重保护劳动者。那种认为劳动法仅提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没有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的认识是片面的。

4.依法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应依据不同情况,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对这一问题,虽然《劳动法》没有明确的规定,但根据被调查单位的认知程度和《劳动法》的立法精神来看,用人单位适当支付经济补偿金,不仅是一种人性化的做法,也是一种社会义务。广东省新近修改的劳动合同管理规定,对终止劳动合同和解除劳动合同支付生活补助费问题作了明确的界定。即对1986年9月30日以前参加工作,并在本单位转为合同制职工的原固定工,终止合同时,应当向职工支付生活补助费。对不属于此范围终止劳动合同的人员,可以不支付生活补助费。对于合同其中一方解除劳动合同且符合经济补偿条件的,用人单位要按规定和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广东省这一规定的实施,较好地解决了终止劳动合同和解除劳动合同人员的经济补偿金问题。

浅谈劳动争议协商和调解制度的完善 篇9

一、引言

规章制度是规范相关劳动关系的建立、运用的规则,既保障劳动者享有用人单位的各项劳动权利,制约和规范劳动者在工作场所的行为,涉及劳动者的具体利益,也是支撑劳动制度运行的重要依托。劳动关系的特点决定了劳动者在用人单位工作期间,有权利享有保障,也有义务遵守工作规则。正由于规章制度约束劳动者本身,所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争议往往会经常发生。规章制度在劳动争议中起什么作用?企业如何用好规章制度的制定权?这些都是企业极为关注的问题。

接下来,本人将就一起劳动纠纷谈谈上述问题。

二、案情概述

申诉人谢某为广州某企业的员工,该企业于2011年9月电话通知与其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谢某于2012年1月份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裁决:

1、支付给谢某因该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双倍赔偿金和未提前通知金36000元;

2、支付谢某加班工资补偿8000元;

3、该企业交出申诉人工资单、加班表、劳动合同等;

4、为谢某补缴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理由为:谢某称,其于2006年3月进入该企业工作,2011年9月8日接到工程部总监电话说企业停电,需要谢某回去查看情况并发电,当时谢某已于当日9点下班,接到总监电话时大约17:00,谢某到了企业后,经过检查发现是消防发电机电力不足无法启动。后在等保安部借电池过程中企业于18:30外电恢复供电。所以,谢某认为此次事件不应该是他的责任,企业与其解除合同是没有依据的。

企业方认为,谢某的请求没有事实和法律依据。

1、谢某因违反企业的规章制度没有对发电机进行检验,导致外电停电时发电机不能正常发电,谢某严重失职的行为造成企业严重损失,企业依据规章制度辞退谢某,符合法律的规定,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2、规章制度第四条关于工作时间规定实行每天8小时、每周6天的工作制,加班工资包含在工资中,节日加班也安排了调休。劳动合同中约定规章制度视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

3、社保、公积金不属于劳动仲裁的处理范围。

三、案件焦点

本案的焦点一在于谢某作为该企业的电工,在企业外电停电时发电机不能正常发电,是否属于谢某严重失职的行为?焦点二在于规章制度中约定加班工资已含在工资中是否有效?

四、法院认定

法院的判决为,1、被诉人提供的证据中,不足以认定申诉人存在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实,所以被申诉人应支付给申诉人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32000元。

2、本案不存在《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的法定情形,不予支持支付代通知金。

3、申诉人工资中已经包含了每周加班1天的加班费,不予支持加班工资补偿。

4、申诉人要求被诉人交出申诉人工资单、加班表、劳动合同和为补缴社会保险及公积金的仲裁请求,不属于劳动争议,不作处理。

五、经验总结

作为一个企业,应如何完善企业的规则制度呢?

1、规章制度的制定

企业规章制度,是指用人单位为加强劳动人事管理,在本单位实施的保障劳动者依法享有劳动权利和履行劳动义务的行为准则。规章制度,具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确保企业实现合法规范化运作,保障企业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合法运营;二是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提升,按照绩效管理和稳健经营的要求提高企业利润率;三是预防和节制可能发生的劳动纠纷,通过规章制度的规范减少劳动争议案件发生的隐患。

《劳动合同法》对企业规章制度构建产生了全面影响,企业应当予以谨慎应对。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要求,对规章制度的内容重新审视,制定规章制度时遵守法定的程序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设计,对违纪员工的处理按照法律的要求进行操作。比如本案中,虽然在员工手册中规定,员工严重失职造成企业严重损失的情况下,企业可以予以辞退员工,但没有具体的细化标准。就是因为企业在提供的证据中,不足以认定员工存在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事实,所以才被认定为违法解除合同。建议企业应在规章制度中明确严重违纪、严重失职的情形。另外,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规章制度》为本合同的有效组成部分,具有同等效力。员工在签订合同时已经阅读并了解,愿意自觉遵守。但该《规章制度》应经过民主程序和公示程序。

2、规章制度的作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4条的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

3、规则制度中的薪资制度

企业的薪资制度,首先要符合法律的规定,其次在此基础上运用薪资规则和财务方法来激励员工发挥创造性,并有效规避可能的法律风险。本案,规章制度中约定加班工资已含在工资中是否有效?

将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数额结合劳动者加班时间进行折算,如果折算后的劳动者的基本工资数额不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规章制度中约定的工资之中包含加班工资条款具有法律效力。比如《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和广东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适用<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虽然未书面约定实际支付的工资是否包含加班工资,但用人单位有证据证明已支付的工资包含正常工作时间工资和加班工资的,可以认定用人单位已支付的工资包含加班工资。但折算后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除外。”《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劳动争议案件法律适用问题研讨会会议纪要》第二十三条也作出了同样的规定,此外,浙江省、南京市、深圳市等的指导意见都有类似规定。

规章制度约定劳动者必须执行用人单位安排的每周工作多于五天,每天工作多于八小时但时间固定的工作制度,劳动报酬每月固定,这样的条款实际上是工资之中包含一个固定时间加班的工资。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在签订合同时(规章制度作为劳动合同的附件)已经知道工作中需要加班的具体时间,关于加班时间的约定具体明确并且经双方协商一致,约定有效;如果劳动者超出了约定的加班时间加班,用人单位需要按照正常工作时间工资计算并补足加班工资差额。虽然约定有效,但是强制优先,如果按照约定的加班时间折算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低于当地的最低工资标准的,则约定无效。

上一篇:无关爱情的个性签名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