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挂职调研报告

2024-07-1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乡镇挂职调研报告(通用8篇)

乡镇挂职调研报告 篇1

这次挂职主要分管基层党建、驻村及全面参与乡上重点开展的工作。通过一年的工作,就我所参与的基层党建工作,做一些归纳总结,以便更好地指导今后工作实践,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村级党组织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乡的村级党组织建设,在坚持创新载体,狠抓班子建设,提高村级干部的整体素质;坚持加强村级工作制度化建设,促进村级规范化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还存在着一些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

(一)村级干部素质偏低。近年来,村党组织队伍结构、年龄结构虽然得到进一步优化,但整体素质仍然偏低,部分村班子战斗力不强等问题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是部分村干部思想观念与农村工作的新形势不适应,思想保守,观念陈旧,畏难情绪严重,工作积极性差,面对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二是带领群众的致富能力与群众快速致富的愿望不适应,有的村级干部无一技之长,发展经济的能力还不如一般群众;有的虽有能力,但缺乏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思想,只顾自己,不管他人。三是从班子整体合力看,部分村级党组织战斗力不强,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不能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有少部分村级党组织干部宗旨意识、服务意识淡化,处事不公,为政不廉,导致党群、干群关系紧张;有的只重视经济发展,忽视党建工作,使群众失去了对党的信任和支持。

(二)村级战斗能力不强。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比较,在农村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不相协调的方面。党员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新鲜血液补充不快;党员队伍文化素质较低,“双带”能力不强;部分农村党员的宗旨意识、组织、法制观念较弱,违法违纪现象偶有发生。部分村级党组织未把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摆上重要位臵,教育管理滞后,方法陈旧单一,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不到位。

(三)村级经济实力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低,收入不稳定,甚至部分村没有收入,特别是税费改革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入不敷出。有少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甚至出现了“集体经济无实力,为民办事无能力,组织失去凝聚力,群众缺乏向心力”的现象。部分村级党组织班子缺乏驾驭市场、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找不到适合当地实际,适应市场要求的致富路子,存在着发展思路难拓展,集体资产难利用的问题。

(四)管理机制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规范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在村级党组织建设上制定了不少制度,但还比较零散、不系统。同时,由于村干部照章办事的意识不强,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使一些制度被束之高阁,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使村务运作还不够规范。如: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很少召开,重大村务未交村民公决,而是由少数几个村干部或村党支书记决定,然后在村民代表大会上通报一下,广大村民对重大村务没有决策权。此外,一些针对新形势、新情况的制度还没有建立起来,村级党组织在解决和处理新问题、新矛盾时无章可循。

三、加强乡村级党组织建设方法

村级党组织工作的好坏, 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威信。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构建和谐农村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村级党组织建设,切实增强村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狠抓干部队伍建设,提高班子整体素质。村级党组织班子是否得力、班子成员是否具有相应素质,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的法律法规能不能在农村得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因此,加强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抓起。

一是抓组织建设。针对农村经济结构和组织形式越来越多样化的实际,按照“组织分类设臵、党员分类管理”的思路,推广在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链上建立党组织,采取党组织“村居联建”、“村村联建”、“村企联建”等做法,确保

党组织活动有效开展。加强妇女、青年组织建设,以党建带团建、带妇建,争取工会、共青团、妇联、计划生育协会及残联、老龄、慈善等组织参与村级党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联席会、党员联谊会等党建组织,协调解决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中的重要问题,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多方受益的村级党组织党建工作新格局。

二是抓班子建设。加强以村党组织书记为重点的村干部队伍建设,造就一支守信念、讲奉献、有本领、重品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头人队伍。拓宽村干部来源,注重从大学生“村官”、致富能手、退伍军人、外出务工返乡农民党员中培养选拔,也可从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干部职工及退休干部职工党员中选派;逐步建立村干部交流机制,推进村党组织书记跨村任职的做法。对村党组织书记登记造册,制定村党组织书记实绩考核、民主评议办法,对村党组织书记实绩考核、民主评议、调整任用情况及时备案。在重点加强村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村级党组织领导班子和村干部队伍建设,逐步增加村干部工作报酬,切实提高福利待遇,解除他们生活上的后顾之忧。

三是抓后备培养。把一批有强烈为民服务意愿、有较高文化素质、有公道正派作风、有带动力的致富能人列入到后备干部中,使每村都保持有5名以上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并实行专人联系、培养锻炼、滚动发展和动态管理。

四是抓教育培训。要积极发挥党员活动室的主阵地作用,充分利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这一平台,加强对党员干部多层次多类型的培训,进一步提高党员干部的文化水平。建立村干部实践锻炼基地,定期选派部分优秀年轻村干部参加实践锻炼,进一步提高村干部的经济管理能力。

五是抓管理监督。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严肃查处涉农违纪违法案件,切实纠正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加强农村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全面推进村务公开和党务公开,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做到用制度管权、管事和管人。进一步建立和健全各项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比如:建立诫免谈话制度,对工作不力、执行制度不严的村干部,进行诫免谈话,一次亮黄牌,两次亮红牌免职;建立党建工作处罚机制,对加强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力的加大处罚力度,以处罚增强抓好党建、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感和压力感。

(二)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夯实村级组织基础。党员队伍是党的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村级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对党员的教育管理一定要认真抓好、抓实。

一是抓党员发展,严把入口关。遵循“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方针,认真做好培养和发展党员工作,加大在村组干部、致富带头人、优秀青年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中发展党员工作力度,重点抓好在村组干部中

发展党员和消除“党员空白村民小组”工作。

二是抓教育培训,严把素质关。深化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创新党员教育形式,深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增强党员自身素质,进一步提高党外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度和向心力。按照抓中间,促先进,带后进的工作思路,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监督管理工作,积极做好后进党员的转化工作。

三是抓党员管理,严把规范关。加强进城务工人员中党的工作,对于集体外出、务工地点相对固定、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都要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流入地党组织和流出地党组织保持经常性的联系沟通,及时了解掌握进城务工、经商流动党员的分布、数量变化、流向等情况,加强对农民工党员的经常性教育管理。做好城乡村级党组织携手联合,共同做好农民工的打工单位推荐、技能培训、维权保障等工作,帮助农民工解决看病就医和子女上学等实际问题。注重做好返乡农民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他们运用带回的资金、技术和市场观念,在家乡干事创业,为新农村建设作出贡献。采取个人自评、党员互评、群众评议和组织评定相结合的方法,提高党员评议质量。

四是抓联系服务,严把工作关。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是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作用的重要途径。整合现有资源,在乡政建立农民代办服务点,变分散办

公为集中办公,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为农民提供“一窗式受理、一站式办结、一条龙服务”。建立党员干部民情恳谈制度,畅通民情民意表达渠道,构建农民需求信息收集网络,让农民群众“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服务有保障”。同时,积极推行农村无职党员设岗定责和依岗承诺制度,不断提高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的水平,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五是抓“双带”工程,严把带头关。深入开展“三级联创”和“双培双带”工程,按照“五好五带头”和“五比五创”的要求,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双带”能力,积极开展创建“带领致富党支部”和培养“脱贫致富带头人”活动,帮助贫困党员和贫困农户尽快脱贫致富。农村金融机构应为农村党员提供党员信用贷款、创业贷款、小额贷款等灵活多样的金融服务,在贷款额度、期限、利率上给予优惠;扶贫部门应积极扩大“贫困村村级发展互助资金”、扶贫项目贷款、小额信贷覆盖的范围,帮助农村党员创业致富。切实加大“三培养”工作力度,更好地发挥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提供一条致富信息、解决一笔启动资金、教会一门实用技术、联系一个就业岗位、落实一个脱贫项目”为主要内容,广泛开展先富党员结对帮扶困难党员、党员结对帮扶群众的“两结对”活动,先富起来的农村党员每人至少要帮扶2户以上的困难户。

(三)壮大集体经济,增强村级组织发展实力。根据各村实际,因村制宜,选准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路子。通过资金、政策、技术等方面的扶持措施,指导和大力支持村级挖掘自身优势,抓住“闪光点”,采取不同经济发展模式,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副则副,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对于部分集体经济还比较薄弱的村,采取政策扶持、资金补助、项目扶持、争取上级部门结对帮扶等措施,在造血上下功夫,加快集体经济薄弱村转化步伐。同时强化报酬激励制度,把村干部报酬与创业实绩相挂钩,解决部分村干部“在职不在位”、“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并通过实施创业承诺制,使群众有更多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实实在在地看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怎么抓”、“抓的怎么样”,从而形成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合力。同时,千方百计化解村级债务,一时难以化解的,该减息免息的应依据有关政策进行减免,防止发生新的债务。盘活现有集体资产、做好资产增值文章,发展有偿服务、做好服务增收文章。

(四)完善运行机制,促进村级组织规范管理。一是健全规章制度,提高规范力。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是保障党的组织建设正常开展的前提,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村级党组织工作制度,党务村务公开制度,民主管理制度,村干部廉洁自律制度,村民大会、党员大会议事制度,党员目标管理制

乡镇挂职调研报告 篇2

如何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服务功能, 更好地为"三农"服务, 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 是乡镇成人教育近年来面临的突出问题。近期, 我们对井研县分全等4个乡镇成人教育的发展现状、办学成绩和面临的困难进行了专题调研, 旨在探索新时期乡镇成人教育发展的新路子。

一、发展现状与问题

1.发展历程与现状井研县是一个农业县, 总人口42.3万人, 农业人口32万人。全县1982年成立成人教育学校, 成人教育教师主要从乡镇中小学校教师中抽调, 实行专职与兼职教师结合, 隶属乡镇与教育部门共同管理。2001年乡镇机构改革后, 将乡镇文化工作并入成人教育, 设立了成教文化专业干部, 归属乡镇和教育部门双重管理, 主要承担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近年来, 随着乡镇机构人员的精简和县级部门职能下放, 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已作为一个基层部门归属乡镇管理, 业务上接受县教育局指导, 从4个乡镇调查情况看, 4个乡镇都设有1个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干部, 其中:专职1个 (学校教师) , 兼职3个 (农技、林业、文化站) , 4个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教育学校都已并入乡镇农村社会服务中心, 没有专项办学经费, 工作经费与乡镇其他部门一起纳入乡镇预算支出, 没有专门的教学设施, 教学开展主要使用乡镇政府办公、会议设施。

2.教学模式目前, 乡镇农村成人文化技术教育工作主要有4种办学模式:一是开展农村成人文化技术培训, 包括会议形式集中培训、现场参观学习等培训;二是依托涉农部门的农业科技教育、文化、教育、劳动、农民工就业等培训项目, 组织农民参与项目培训;三是依托各级职业技术学校, 组织普通教育学生参加职业技术教育, 实施普、职、成"三教统筹"教育工作。

3.主要成效乡镇成人教育在服务“三农”、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素质, 为农民掌握现代生产生活实用技术和知识奠定了基础;二是依靠农村成人教育平台, 大力推广应用农业实用技术, 发挥自身的示范和引领作用, 促进了农业从传统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三是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 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输出转移, 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四是实施现代社会信息与科学知识的推广普及, 提高了农村社会生活质量和水平;五是向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同时, 开展各种文化娱乐等多形式精神文明教育, 促进了农村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

4.存在的问题从乡镇成人教育工作现状看, 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各级各部门重视不够。由于乡镇成人教育内容与乡镇农业等专业部门工作内容相似, 乡镇更多的依靠专业部门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 多年来, 各级政府未系统研究部署农村成人教育工作及发展规划, 成人教育主要职能被边缘化;二是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 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 成人教育的对象越来越少了;三是农村成人教育教师队伍无论在数量、质量、思想观念和综合素质等方面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教师专业不对口, 知识结构偏向普通教育, 缺少专业技术知识, 教师福利待遇普遍低于中小学教师, 教学积极性不高, 严重影响了乡镇成人教育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四是"三教"困难, 在办学条件、教学设施、师资等方面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特别是农、科、教在运行机制存在“各自为政, 各唱各的调"的问题。五是成人教育经费不足, 除正常的行政办公费外, 没有专项成人教育经费, 无法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培训。

二、对策与建议

1.要深化认识, 切实理顺管理体制各级政府要从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高度, 充分认识农村成人教育在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致富、推进农村小康建设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 牢固树立科教兴国的思想观念和现代化建设的科学观念, 把农村成人教育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一要建立统筹协调的运行机制, 建立由政府领导牵头, 教育、农业、财政、科技、文化、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农村成人教育工作领导机构, 实行统一领导, 分口实施;二要整合乡镇行政资源, 实现农、科、教、财等有机结合, 保证必要的办学设备、办学经费和师资力量;三是探索建立乡镇成人教育的法人实体地位, 从各职业学校、中学和培训机构中抽调人员, 批准成立乡镇成人学校, 隶属乡镇政府和农业主管部门的双重领导, 实行校长负责制。

2.要准确定位, 不断创新办学机制农村成人教育对象是谁、谁去办学、谁去授课?必须要有准确定位。要在办学机制上突出“三教”统筹、农科教结合, 把教育优势、科技优势和农技推广优势结合起来, 积极探索人才培养和科技转化推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形成农民与成校、成校与企业、企业与新型农民之间双向需求、双向结合的新机制。

3.要务求实效, 主动适应新需求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和现代农业发展, 积极依托涉农部门培训项目的实施, 深入实施“新型农民培育培训工程”, 将成人教育办成具有“示范、培训、推广”一体化的学校。要围绕二、三产业发展, 大力开展农村劳务培训, 培养了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劳动者, 促进农村劳务输出增收致富。要加快农村科技信息传递服务, 通过现代化媒体和远程教育, 传播农民喜闻乐见、简明易懂的急需知识和技术市场信息, 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 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贵州易地扶贫搬迁十乡镇问卷调研 篇3

【关键词】易地扶贫搬迁;问卷调查;实证研究

早在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2015年10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强调,中国扶贫攻坚工作实施精准扶贫方略,增加扶贫投入,出台优惠政策措施,坚持中国制度优势,注重六个精准,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习近平总书记去年来贵州进行调研,指出贵州的第一大事就是扶贫,强调要科学谋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到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为此,省里提出两大战略:大扶贫和大数据。在大扶贫中,易地扶贫搬迁是最关键和基本的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居住条件恶劣、自然灾害频发的地方,通水、通路、通电成本很高,贫困人口很难实现就地脱贫,需要实施易地搬迁。这是一个不得不为的措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我省的首要任务、是我省的第一民生工程。对于政府基层干部来说,这是一个政治任务,完成不了必定追责。

一、未搬迁户的现实心态(十乡镇随机抽样——386样品)

1.半数以上的未搬迁户能够正确理解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

课题组通过问卷形式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向当地的未搬迁户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国家推进易地扶贫搬迁的意义是什么?”58%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明白或很明白,这部份人对易地搬遷赞同,他们认为从山上搬进城镇,老人看病方便了,小孩上学方便了,生活方式也丰富了,自己的就业机会也多了。这些人大多是有点文化(如初中以上毕业)的中年人和经常外出打工的年轻人,是属于农村里有点见识和头脑比较敏捷那部分人。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的依靠对象。

19%的搬迁户表示不明白或不清楚;这些人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低(大多数小学都没毕业),几乎一辈子就窝在山里,很少去县城或镇上。在他们看来,呆在山里穷是穷点,但祖祖辈辈都过下来了,只要勉强能过,有什么必要搬迁呢?他们认为,他们现在居住的老房子代表了他们的祖业,“发财离不开老屋基”,要进城脱贫,丢掉“老屋基”那怎么行呢?由此看出,易地扶贫搬迁不仅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脱贫,也是让农民在精神上脱掉愚昧和无知。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要攻克的重点。

23%的人则认为易地搬迁是为了让他们进城镇生活,或者就是让他们换一种生活方式。对于新的生活方式他们顾虑重重,乡镇干部告诉他们说,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脱贫)是目的,进城镇只是一种手段;但对此说法他们不赞同,理由是:你能确定搬出去后我一定有个工作吗?我可是除了干农活什么都不会;要进城可以,把房子留下,不要“复垦”,进城后没有活路还可以回去。这部分人是搬迁工作争取的对象。只要反复对他们摆事实讲道理,他们的顾虑可消。

2.生态恶劣,做庄稼只是活得了——但活不好

要搬迁的贫困户大都分散居住在生态环境恶劣的山区,这些地方交通不便,山高坡陡,土地贫瘠,水源匮乏;在这种恶劣的生态条件下,做庄稼难以养活一家人。课题组在松烟镇大新村曾与一搬迁户恳谈,他说:他家一家5口人,有一老人有病,他本人也有胃病。他家只有三亩半坡地,有些地还夹在石头的缝隙里;在坡地上主要种包谷和洋芋,或者小麦油菜红薯等,家里喂两头猪和养几只鸡,房屋周边的土边地角种点蔬菜,农闲时也外出打点临时性短工,一年辛苦到头,全年一家人的人均收入扣出所交的医保社保外不超过2000元。他认为,从小生长在山里,家乡没什么不好,可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

根据经济学的原理,传统的小农经济由于土地的局限性,所以每新增投入所取得的收获总比前一投入所取得的收获少,这就意味着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无论怎样勤奋劳作和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其收获是很有限的。这就是做庄稼富不起来的根本原因,当然是可以活得下去。贫困农户的收入来源不外几个方面:做庄稼,做蔬菜,做养殖,做果园,外出打工等。问卷显示搬迁户的收入分布是:78%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做庄稼和兼做蔬菜和养殖;7%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搞养殖;4%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经营果园;11%的搬迁户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外出打工(少数去了外省,多数在居住地周边的城镇打工,这种工是廉价的临时性短工,俗称“铲地皮”)。有些搬迁户,夫妻俩都到沿海打工,尽管收入不错,但考虑到家里老人无法照顾,小孩无人关心,于是又回到了家乡操旧业——做庄稼。还有一些搬迁户,由于户主身强力壮是个有效劳动力,且做庄稼也得法,本算不上贫困户,但只要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就会成为贫困户:①有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②有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③老人和小孩都有病;④家里负担重(有老人且小孩也多)。

问卷显示主要致贫原因的分布情况是:13%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老人有病;4%的搬迁户家里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小孩有病;17%的搬迁户家里负担重(上有二老且小孩也不少);5%的搬迁户家里缺乏有效劳动力(劳动者体弱多病);61%的搬迁户直接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劣,做种植业产出低。

3.农村贫困户的识别方法——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

关于搬迁贫困户的识别方法,各地的做法大同小异,但都符合一个公式:个人申报+全村民主选举+村委会调查(或工作组)+上级审核。在这个公式中,关键环节就是工作组或村委会的调查,因为是不是贫困户只有通过周密的调查来证明。这个调查程序就是所谓“建档立卡回头看”,目前省内外总结出很多具体做法,如“四看法”;“五识别”;“四见五看”,“六优先五不录”;“十三有一档调出”等等。如何评价“建档立卡回头看”?问卷显示:29%的搬迁户认为有点道理;4%的搬迁户表示不清楚;46%的搬迁户认为基本合理。21%的搬迁户对“建档立卡回头看”不满意,这是因为各种“回头看”太多,群众不堪其扰。一些贫困户不满地质问:“你们天天喊我们开会,天天喊我们签协议,天天喊搬迁,搬到哪里?房子在哪里?我连影都没看到。”

目前,在技术层面上还不能做到“精准识别”的一步到位,所以各种“回头看”是必要的,每一次“回头看”都能或多或少剔出一些人,从而向“精准识别”逼近。管理学有一个法则: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没有科学的,只有合适的。而现在的识别方法正是这样。只要定的标准和调整机制合理,通过反复的“回头看”,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贫困户识别的精准度。但是每一次“回头看”必须是高效的,否则老百姓不满意。

4.彻底拔掉穷根子——“复垦”是必然

在调研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词是“复垦”。所谓“复垦”,是指搬迁户搬走后,政府把他们老屋拆掉,把宅基地变为耕地。绝大多数搬迁户希望搬迁后给他们留下老房子(土地是保留的,但房子要“复垦”),以便他们搬迁后无法谋生又可以回到原来的居住地生活。政府规定“复垦”必须进行,因为只有如此才能断了搬迁户的回头路。回头路是不能走的——贫困户所居住的大山中,山高坡陡,水源匮乏,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电、教、医等送不进去,如此世代被大山所困,世代因困而贫,所以就导致“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所以就要离开大山。易地搬迁,就是要让贫困户离开大山搬到城镇借助国家扶贫政策一揽子解决住房和就业问题。在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动员贫困户搬迁,基层干部的工作辛苦而艰难,其办法就是反复采用一种“深度恳谈”的互动方式,一是入户针对个人的“深度恳谈”;二是“共商会”上的“深度恳谈”。在这种有效的方式下,即使非常的固执的人也会动摇。通过“深度恳谈”,大家一致认为“复垦”是必然的,搬迁后留下的土地和山林可以流转给专业经营者(大户)经营,或者采取“三变”的形式交给专业者经营。所谓“三变”,即就是资源变资金、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针对搬迁,各种心态都有。问卷显示:7%的搬迁户嫌政府的补偿款低了点。36%的人担心搬迁后没有就业渠道,谋生困难;27%的人舍不得老房子;11%的人不想丢掉种植业和养殖业;19%的人既担心搬迁后无法谋生,又舍不得土地和房子。

易地扶贫搬迁,其意义不仅让这一代贫困农户“逃离”贫困,更重要的是斩断代际贫困的链条,使他们子孙后代彻底告别小农困境而融入城市的富足与文明。对国家而言,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能有效地促进城镇化率提高、有效地促进居民消费;因而能够拉动消费品生产和消化大量钢材、水泥等富余产能,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所以,易地扶贫搬迁是国家和和贫困农民的双赢。但只要有一方不想赢,那就谁也赢不了。

5.未搬迁户就业意愿有三类——重点在第一类

问卷显示,51%的人希望在搬迁后政府给自己直接安排一个工作,包括环卫、绿化、安保、交通协管、楼房保洁等工作。这部分人是搬迁户中的弱势群体,参与就业竞争的能力低,所以没有就业竞争意识。18%的人希望政府对他们进行就业培训,培训后自己去找工作。这部分人认为,政府对他们培训后,出去找工作,只要收入过得去,可以干点技术活,如汽修和电修或理发什么的都行;也可以不干技术活,如帮人打杂或直接去建造工地干泥工活等,总之,他们认为就业培训是必要的,培训后就业的路子要广得多。24%的人愿意自主谋生做点小生意,只是希望政府帮助租一下门面和摊位;5%的人想自己当老板,希望政府帮助他们创业,如帮助找项目,联系贷款,提供信息和各种创业服务等。2%的人很干脆,希望政府直接拿一笔钱给他们(当然不是搬迁款),以后就不麻烦政府了。

由上所述,我们可以根据搬迁户的就业意愿把搬迁户大致分为三类:第一类:搬迁后将为别人或组织打工的人,这是搬迁户中的比较弱势的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3分之2左右;第二类:搬迁后想做点小生意的人,占搬迁户总数的4分之1左右;第三类:想自己创业当老板的人,这是有路子的搬迁户,是搬迁户的强势群体,占搬迁户总数的20之1左右。由此可知,第一类和第二类搬迁户是政府帮助就业的重点。

6.尽管搬迁户需求多样化——也要服从政府的统筹和规划关于安置方式——58%的人愿意政府在某个地方修好安置房,自己直接搬进去;33%的人希望政府把补偿款发给他们,然后他们在政府圈定的区域内按政府提供的图纸自己动手修房子;9%的人很干脆,说政府多拿点钱给他们,他们住在哪里和住什么房子,政府可以一概不管。

关于搬迁到哪里——52%的人愿意搬迁到县城;28%的人愿意搬迁到镇里;11%的人愿意住在旅游区附近;9%的人无所谓。

关于愿意和什么样的人安置在一起——41%的人希望与同村或熟悉的人住在一个安置区;56%的人则无所谓;3%的人更愿意住在没有熟人或同村人的安置区。

关于对安置区的要求——14%的人主要希望购物方便;33%的人主要希望小孩上学方便;17%的人主要希望交通方便;36%的人则希望交通方便,购物方便,看病方便以及小孩上学方便。

关于安置房的样式——5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小高层步梯房;1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电梯房;40%的人希望政府提供的住房是平房。

关于对户型的要求——22%的人希望自己住的房间在户型的设计上要考虑喂猪养鸡方便(这部分人多是五十岁以上或基本没出去打过工的人);78%的人认为在户型的设计上不需要考虑(这部分多是年轻人或出去打过工的人)。

关于安置区的文化生活——70%的人希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丰富;10%的人则认为不需要什么文化生活;20%的人则无所谓。

关于融入城镇——11%的人担心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与城里人合不来;34%的人愿意进城后在生活方式上向城里人看齐;55%的人则认为进城后,自己想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没有必要比照城里人的生活方式。

由上统计看出,搬迁农户中一部分人的个人需要带有农民的特征,如想住平房,在住房里要有养鸡喂猪的设施,不需要社区的文化生活,在生活方式上不想融入城镇等,这种“农式需要”需要我们去引导改变,否则也会成为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障碍。易地扶贫搬迁的目的不仅是要让贫困农户的身子搬进城过小康生活,更重要的是要让贫困农户进城后,思想观念以及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融入城市文化,这才是真正的城镇化。

二、已搬迁户现状(十乡镇随机抽样——108样品)

1.就业的分布现状

10%的搬迁户做店铺生意或其他生意(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政府促成的;四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自己发展起来的;另外二分之一的搬迁户的生意是靠亲友帮忙开展起来的);29%的搬迁户在产业园区打工;13%的搬迁户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打工;19%的搬迁户在建筑工地上打工;17%的搬迁户在农旅一体化的田园打工;12%的搬迁户做各种临时性短工。

2.就业取得方式

6%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直接帮助找的;1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靠亲友帮忙找的;77%的搬迁户认为自己的工作是政府通过招商引资和调整产业结构所提供的机会而获得的。

3.收入现状

5%的搬迁户认为与搬迁前相比差不多;2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55%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多;19%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得太多。由此看出,绝大多数贫困农户搬迁后的人均收入已提升。

4.关于安置房的满意度

7%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不太满意;64%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基本满意,29%的搬迁户对政府提供的安置房很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安置房表示满意。

5.关于安置区整体环境的满意度

6%的搬迁户不满意;45%的搬迁户基本满意;49%的搬迁户满意。问卷显示——绝大多数的搬迁户对自己所居住的地方整体环境表示满意。

6.关于搬迁后小孩受教育的状况

2%的搬迁户不清楚;5%的搬迁户认为和过去差不多;11%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一点;24%的搬迁户认为比以前好;58%的搬迁户认为比过去好得太多。

7.关于安置区文化生活的满意度

68%搬迁户表示满意;32%已搬迁户表示不满意。这说明,一方面,每个人对社区的文化生活的理解和期望值是不相同的;另一方面,一些安置区的文化生活没有开展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安置区的文化生活的建设。

8.关于生活方式的改变程度

54%的已搬迁户认为搬迁后有很大的改变;31%的已搬迁户认为只有一点改变;15%搬迁户认为没有改变。问卷表明,绝大多数搬迁户的生活方式受到城镇居民生活方式的影响而不同程度的发生变化。

9.关于对城镇居民生活的融入度

71%的搬迁户认为自己已基本融入城镇生活;21%的搬迁户表示还有一点距离;8%的搬迁户认为还有很大的距离。这说明,少数已搬迁户虽然身子进城了,但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上仍停留在山区农民的层面上。

1.对基层政府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整体满意度

35%的搬迁户表示满意;42%的搬迁户表示基本满意;23%的搬迁户表示不满意——原因多种多样,如一些搬迁户的补偿款没完全得到,一些搬迁户认为政府帮助就业不力,甚至有些搬迁户认为安置区的绿化不好等等。但大多数搬迁户是满意的。

乡镇挂职工作总结 篇4

一年的工作、生活实践,给自己提供了一个体验、感受和参与基层工作的机会。

按照挂职锻炼要求,在乡镇挂职期间,我始终按照德、能、勤、绩、廉五个方面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开展基层调研,不断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在组织领导能力、转变工作作风等方面都得到了有效锻炼。

现将思想、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把思想素质建设放在首位,加强理论学习,提高党性修养,树立大局意识,维护班子团结。

在工作中我始终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为指导,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增强政治敏锐性和鉴别力。

认真参与县委、县政府及镇委、镇政府组织的各项政治理论学习培训。

针对基层工作需要,我还认真研读了农村党员干部学习读本,对乡镇工作的法律法规、基层民主制度、基层经济工作制度、新农村建设要求等进行了系统学习。

在工作中,要求自己树立正确的挂职观,充分认识到挂职锻炼是年轻干部经受实践磨炼,切实增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平台,明确熟悉了解基层、增进与群众感情、努力多办实事、提高工作能力这个目标。

强化自律意识和责任意识,生活上发扬艰苦朴素的作风,向基层干部看齐,工作上严格要求,不提特殊要求。

牢固树立宗旨观念,坚持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

在工作中,坚持大局为重的原则,始终遵守党的组织纪律,注意维护班子的整体形象,维护班子成员的威信,对待同志不乱发议论,不评头论足,积极维护班子团结。

在工作中,加强了对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学习,认真学习了《廉政准则》、《四项制度》和相关规定,深刻认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真实内涵,增强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廉洁自律意识和防腐拒变的.能力。

坚持自尊、自重、自警、自省、自励,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带头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经济工作纪律和群众工作纪律,严格执行各项廉政规定,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干事。

能够经常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时刻检点自己言行,自觉接受党组织、党员和群众的监督,切实做到管得住身手,抗得住诱惑,经得起考验,努力维护组工干部的良好形象。

二、切实履行工作职责,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努力完成镇里各项中心工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根据镇委、镇政府领导班子分工,我负责某镇教育、文化、卫生、广电、食品安全、药监、科技、科协等工作,并协助董海伟同志开展镇三街工作。

工作中,我摆正位置,立足本职,扎实工作,自己的工作思路更加清晰,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

1、虚心学习,认真思考,深入群众,以最快的速度适应基层工作需要

乡镇政府是直接面对群众的最基层单位,我初到乡镇时,并没有太多的乡镇基层工作经验,对政府的整个工作都比较生疏。

工作中除了完成镇党委、政府交办的具体工作外,我随时向身边的领导和同志虚心学习请教,借鉴他们的工作经验和方法,同时遇到问题积极思考,分析实际情况,寻找完成工作的最佳方案。

为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我积极开展调研工作,深入农村、深入群众了解情况、听取意见,掌握基层信息。

通过几个月的锻炼,我迅速适应了基层工作,也提高了自己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2、认清形势、服务社区、大胆创新,认真完成各项工作

在教育工作上,一是服务三化协调示范区中学校和社区幼儿园建设。

学校(小学、幼儿园)两个社区都在建设中,为确保进度,积极配合学校建设,不间断地对建设情况进行了解。

幼儿园现已封顶,某社区小学、幼儿园正在抓紧建设中,为下一步社区村民能够享受优质的教育环境打下了良好基础。

二是规范教育管理,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创新,提升教学质量。

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着重加强校长队伍建设,打造精业务、懂管理的校长队伍,不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办学实力,切实提高了升学率,得到了上级教育部门的肯定和群众的赞扬。

三是加强学生安全教育宣传,增强师生安全意识。

通过“安全活动月”、“安全活动周”、“安全教育日”等活动,充分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图片展览、团队会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并邀请镇派出所、校外法制辅导员对学生进行道路交通安全、爱路护路教育,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四是创新工作方式,加强对校车安全监管。

联合镇派出所、交警中队等力量,对全镇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进行全方位的排查,并建立校车源头化管理日志。

建立了校车运营每日出行登记制度,加强对中小学幼儿园接送车驾驶人的监管,建立驾驶人管理档案,加强对接送车辆驾驶人的资格审查,杜绝不符合营运资格的驾驶人参与营运,切实保证广大师生安全。

其中,校车源头化管理日志方案为全县首次创新,使得校车管理工作规范合理、责任明确,得到了县教体局领导的充分肯定。

到乡镇挂职工作总结 篇5

一、学习理论,钻研业务,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

作为一名年轻的_员,一名新世纪的团干部,我深刻意识到青年工作不仅仅是一种年龄上的界定,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视角。因此,我始终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通过学习加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勤学理论知识,提高自身修养。

学习了_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章》以及_、_、_三代领导人关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论述。特别是去年参加区委党校举办的十六大精神培训班学习后,感到自己的理论素养与老同志相比还有差距,更下决心迎头赶上。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思想武器,也是当代青年的共同精神支柱,同时还是做好新时期共青团工作的理论源泉。作为共青团干部,我认识到只有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自觉实践三个代表,才能从宏观上正确地把握新时期青年工作的方向。通过决策的主动性,坚定了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的一致性;二是思想作风、工作作风有了改进,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东西能自觉抵制,对自身作风上的不良倾向能自觉加以克服;三是廉洁自律意识明显增强,能用党的纪律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思想上筑起了一道坚实的反腐防线。

一年来,我能带头遵守各项规章制度,在民主生活会上,敢于自我剖析,开展自我批评,自觉维护团结,与同志们一道努力营造健康向上、团结进取的工作氛围。能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淡薄名利,端正位置,做好副职,争取到位而不越位。与同志们能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风格,不搞特殊化,严于律己,无不廉洁行为发生。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党员的代表应该更加积极进步,不断努力,决不能辜负组织和人民的信任。通过带领团区委全体同志围绕区委中心工作开展各种活动提高组织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尤其是在对抗非典的斗争中,坚守岗位,配合一线同志,积极与非典病魔作战,为抗非多次捐款,并组织十余家五四红旗团委和青年文明号以及中小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慰问一线的医护人员和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提高了自己的整体素质和服务水平,组织、协调处理事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在日常生活中,时刻谨记自己的党员干部身份,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的侵蚀,严格按照党章规范自己的言行,团结同志、踏实工作,虚心向其他同志学习,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把组织和领导安排的各项工作做实、做好。

今后我要进一步虚心学习,大胆工作,继续发扬成绩,克服不足,努力提高工作中的创造性,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

三、努力工作,与时俱进,积极寻求工作的新突破。

乡镇领导干部挂职工作总结 篇6

2011年,根据组织安排,我到荆州市荆州区八岭山镇挂职学习,任党委委员,截止12月进行了大半年的学习锻炼。通过这几个月的学习和工作,进一步了解了荆州区及八岭山镇的优良传统和基层工作实际,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磨炼了意志,综合素质、工作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同时,在与领导、同志们以及群众的沟通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并从他们身上真切地感受到了热情、勤劳、勇敢、团结、与时俱进的光荣传统和进取精神,收获颇多,受益终生。现将挂职锻炼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认真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并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提高自身思想政治水平和工作能力,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荣誉感,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虚心学习,认真学习了《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党政干部关注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解读》,及时领会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并坚持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努力使自己成为学习型、创业型、开拓型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努力强化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同时,挂职期间丰富了业余活动,参加了荆州区组织的建党90周年红歌大合唱。

二、积极转变角色,尽快投入工作

挂职期间,按照镇党委、政府的安排,主要从事武装工作,在冬季征兵工作中,主动进村入户了解兵员情况,及时向区武装部汇报相关情况,保质保量的完成了征兵任务。在完成镇党委、政府安排的具体工作外,重点是虚心学习,拜领导、同事、群众为师。本着为乡镇办实事而不扰民的原则,服从组织上面的一切安排,尽量避免给镇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工作上主动、热情、朴素、求实效。

三、积累了基层工作经验。提高了领导工作水平。

乡镇处于国家政权体系最基层,是各项方针政策最具体的组织者和执行者,各项工作有很强的政策性,又很繁琐,挂职前后的工作有很大区别,处理每一项工作都必须慎之又慎,细之又细,否则,不仅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经过大半年的工作实践,我体会到,要做好基层工作,必须放下架子,虚心待人,加强与领导、同事和群众的沟通,求得他们的支持和理解,尤其是要争取村组干部的支持和群众的理解。

四、存在的问题

通过挂职锻炼,我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思想水平和工作水平提高很大,但是和领导、同志对我们挂职干部的要求相比,跟广大农村群众对我们基层干部的期望相比,我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在挂职工作期间,我积极主动地向周围同志学习,向基层群众学习,向工作实践学习,端正、丰富了对基层工作的认识,各项能力提高很快,但是做的工作还不够多,特别是能将自己的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工作中,打开工作新局面这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二是在挂职工作中,我对镇党委、政府交给的各项工作能够做到认真完成,但是在工作中的独立性、开拓性还不够。三是协调能力和领导能力还有待于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更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领导水平,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提高政治敏锐性和政治鉴别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利益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乡镇挂职调研报告 篇7

一、调研摸底情况:

(一) 乡镇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末, 乡镇 (街道、开发区) 实际财政供养人员3180人, 其中:行政人员371人, 事业人员1691人, 卫生差额人员556人, 离退休人员562人。乡镇 (街道、开发区) 财政负担农村干部1136人, 供养五保户1127人, 农村享受低保人员14600人。

(二) 上一轮体制运转情况:

上一轮财政体制实行的是“核定基数, 定额补贴, 超收分成, 三年不变”的政策。结合该财政体制对乡镇出台了的财政收入考核办法, 调动了乡镇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乡镇地方财政收入在三年内由2007年1.84亿元提高到2010年4.01亿元, 年均增长30%, 其中国地税收入三年内由1.5 5亿元提高到2.8 6亿元, 年均增长23%。

上一轮财政体制在保障乡镇人员工资、维持机关运转、激励组织收入和改善乡镇财政状况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一些经济欠发达的乡镇, 通过调整财政体制, 加大了对乡镇的转移支付, 保证了乡镇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村干部工资和村级运转经费得到保障, 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乡镇对上一轮的财政体制整体上是满意的, 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原财政体制中的收支基数发生了较大变化, 需要进一步调整完善。

(三) 乡镇财政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乡镇财政存在一些不足,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乡镇财源比较匮乏, 招商引资成效不明显。

三年来各个乡镇虽然都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 招商项目不断增多, 但招商引资对乡镇税收的贡献不够明显。主要原因是各级对招商引资考核政策未能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 造成招商质量不高, 部分招商项目只是为了应付完成招商任务, 并不适合乡镇实际情况。

2、国地税收入缺乏透明度, 部分乡镇税收数额不实。

目前“财、税、库、银”未能实现联网, 各乡镇完成税收是由税务部门确定的, 乡镇为了在县综合考核中取得好的名次和增加财力, 部分乡镇往往通过与税务部门协调, 转移县本级税源, 导致了乡镇税收数据不真实。

3、乡镇收支矛盾突出, 缺乏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资金。

原财政体制核定运转经费标准较低, 县按排环境综合整治、秸秆禁烧、敬老院建设、校舍维修改造等方面的未安排专款, 一些强农惠民政策也要求乡镇财政配套, 以上支出主要从超收分成和耕地占用税中解决, 收支矛盾比较突出。况且, 除计划生育社会抚养费分成外, 乡镇基本没有非税收入来源, 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的资金缺乏。

4、多数乡镇存在历史遗留人员负担。

多数乡镇由于历史遗留问题, 存在临时代课教师、派出所联防队员、管区书记、原协税护税员、企业借入人员、编外临时工等, 以上编外人员支出, 财政在核定上一轮体制时无法列入财政供养, 但实际形成了乡镇实际支出。

5、湖区及边远乡镇政府运转费用高。

湖区及边界乡镇, 工作难度大, 稳定任务重, 行政运行成本高, 运转经费明显高于其他乡镇。湖区边远乡镇离县城较远, 增加行政成本。

(四) 乡镇提出的意见和建议

1、合理核定乡镇收支, 降低国地税收入任务。

2、提高税收透明度, 降低税收成本。

3、加大对乡镇的转移支付, 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边区湖区乡镇要求给照顾和倾斜。

二、乡镇财政体制改革的思路

通过赴安徽、江西、湖北等地学习, 借鉴他们经验, “收支统管、滚动确定收入基数, 超收县乡分成”, 即保障乡镇人员工资、运转经费和各项事业经费等基本支出, 收入基数按前三年各占一定比例滚动确定, 超收按比例县乡分成。

借鉴外地经验, 结合我县实际, 保持财政体制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制定“保障基本支出、滚动核定收入基数、超收县乡分成, 三年模式不变”的财政管理体制。这种新体制特点是:保障乡镇的基本支出, 激发乡镇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防止乡镇挖县级税源;实行动态管理, 也便于及时调整, 增强了对乡镇调控的能力。除分设微山县经济开发区视同乡镇核定外, 保持了原体制收入口径、支出范围;适当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既积极稳妥, 同时留有余地。具体方案如下:

(一) 足额核定乡镇在编人员经费, 加强工资管理

按2010年末乡镇财政供养人员, 所需要人员经费足额核定给乡镇, 作为人员支出基数。年终结算时, 人员增减变动和增资等因素据实调整。乡镇政府在职人员工资继续实行工资专户管理, 乡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集中统一发放;乡镇卫生院继续按在职在编人员和现行经费标准, 按差额比例核定人员支出, 由县卫生局负责拨付。

(二) 据实核定各项政策性支出, 适当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根据现行政策核定农村低保五保、新农保、优抚对象、计划生育、教育公用经费、村干部工资及村级运转经费等政策性支出。村干部工资按组织部门核定数据计算;村级运转经费, 按照上级政策要求, 以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和取消农业税合计补助数为基数, 按25%补助给乡镇, 拨入村级运转专户管理。

适当增加乡镇运转经费, 根据乡镇辖区人口、在职财政供养人员和有关标准, 核定乡镇公用经费, 保证乡镇水电、交通、通讯、会议等办公基本需要。对部分湖区、边区和贫困乡镇给予适当经费倾斜, 保证所有乡镇的机关正常运转。

乡镇运转经费具体核定办法: (1) 基本保底经费:每个乡镇按每年36万元核定; (2) 机关人员公务经费:根据在编在职人数, 按人均6000元/年核定; (3) 村官和村居人员按人均3000元/年标准核定; (4) 社会综合服务经费:按乡镇辖区总人口人均10元/年标准核定; (5) 每年暂列300万元, 专项用于补助部分困难乡镇, 保证乡镇正常运转。

增加乡镇事业发展资金, 促进乡镇平稳发展。具体核定办法:根据乡镇国地税收入基数, 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乡镇 (街道) 划为一类乡镇, 按收入基数的12%比例, 核定乡镇事业发展资金;收入2000万元以下的乡镇划为二类乡镇, 按收入基数的15%比例, 核定乡镇事业发展资金。

(四) 超收实行县乡分成, 确保县级收入稳定增长。

实行新体制后, 县级财政支出压力加大, 因此需要保证县级财力稳定的增长。对收入基数实行动态管理办法, 利于遏制乡镇税款虚假行为, 降低全县的税收成本, 增加政府可支配财力。具体收入核定办法:以前三年国地税收入, 按2:3:5比例的加权平均数每年滚动核定收入基数。根据乡镇国地税收入基数, 将乡镇 (街道、开发区) 划分为两类:收入2000万元以上乡镇划为一类乡镇, 超基数收入部分县乡按5:5比例分成;收入2000万元以下乡镇划为二类乡镇, 超基数收入部分县乡按4:6比例分成。

三、新体制运行需要注意的问题:

新体制虽然比上一轮体制增加财力补贴, 但仍不能满足乡镇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只能保持正常运转。即使这样, 县级财政支出的压力也非常大, 特别是国家对民生项目投入逐年加大, 要求地方配套资金逐步增加, 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仍有资金缺口, 加之往年建设工程款和融资债务需要偿还, 县级收支矛盾逐渐突出, 全县财政运行风险也进一步加大。希望各乡镇 (街道) 和经济开发区按照量入为出的原则, 严格财经纪律, 厉行节约, 大力压缩行政运行成本, 保证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乡镇机关的正常运转;同时积极培植财源, 促进乡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乡镇财政体制关系到地方的经济社会事业的发展, 中央提出公共财政政策, 强农惠农和加大民生投入, 政策具体落实离不开乡镇财政, 乡镇财力状况还关系到村级运转和社会稳定等其他社会问题。这几年县财政非常重视乡镇财政体制的研究和调整, 从2006年起第三年调整完善一次, 促进了乡镇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使国家各项政策得以贯彻和落实。

乡镇挂职调研报告 篇8

【关键词】乡鎮卫生院;居民医保;财政补助

对居民医保定点基层机构2014年度至2015年6月份进行了全面调研,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并针对调研内容做了细致的情况分析整理,总结成效和经验,认真查找制度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争取政策,促进乡镇卫生院健康发展。

一、基本情况

1.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数为1082人,实有1223人。其中在编人员715人,合同聘用制人员508人,具有高级职称19人,中级职称259人,初级职称945人。

2.2014年度业务收入7826.57万元,拨入院内基本药物补助3351.55万元,院内基本公共卫生补助1784.15万元;拨入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补助945.81万元,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补助1216.59万元;业务支出16078.15万元(其中人员费用8634.86万元,公用支出7222.95万元),亏损3115.88万元。

2015年上半年业务收入3731.05万元,2014年上半年业务收入3803.69万元,同比下降1.9%,拨入院内基本药物补助1434.39万元,院内基本公共卫生补助692.75万元;拨入村卫生室基本药物补助386.31万元,村卫生室基本公共卫生补助626.36万元;业务支出8103.91万元(其中人员费用4511.88万元,公用支出3412.15万元),亏损2245.72万元。

二、医保运行情况

2015年1至6月份,门诊诊疗242608人次,门诊总费用1546.44万元,报销金额782.47万元;住院诊疗10131人次,住院总费用1497.49万元,报销金额921万元,卫生院垫付金额1043.94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

1.床位费25元/床日,只报销10元,设第二次住院起付线。

2.辅助检查及部分药品设自付比例22%。

3.门诊报销设封顶线450元,门诊普通慢性病人指标不够用。

4.乡镇卫生院住院指标剩余大,被二、三级医院高收费利用,没有用到基层居民身上,加重了农民负担。

5.新的居民医保政策将无第三方责任人的意外伤害事故发生的住院费用纳入居民医保报销范围,在实际的审核报销过程中,存在调查难度大、取证难、病人不配合或者提供虚假信息等问题。

6.卫生院与二级以上医院报销比例区别不大,造成病人流向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卫生院业务量下降很大。

四、分析原因,解决困难,稳定队伍

1.乡镇卫生院财政投入少,运行压力大。

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取消药品加成,“以药养医”已成为过去,乡镇卫生院难以找到新的收入增长点。同时,由于居民医保实行指标管理、基本药物实行分类设起付线、辅助检查设起付线、住院病人二次住院设起付线,物价局控制收费价格,2015年卫生院业务量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截至2015年9月份,大部分机关和事业单位已补发了调整工资和增加津贴补贴,执行了新的工资标准,而乡镇卫生院根本没有能力补发增加的工资和津贴补贴,也无能力执行新的工资标准,基层职工对此反映强烈,已严重影响了基层卫生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乡村医生队伍年龄老化,结构不合理,待遇降低,现状堪忧。

截至2015年6月份,全市共有乡村医生1870名,其中60岁以上的454名,占24.3%,40岁-50岁458名,占24.5%,40岁以下的424名,占22.7%,结构不合理;乡村医生普遍反映,2015年待遇下降,2014年平均工资1500元/月(包括基药补助、公共卫生补助、一般诊疗费),2015年平均工资1300元/月,下降幅度达13.33%,乡村医生意见很大,影响了服务质量,参保居民受益率下降。

分析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是相关补偿政策的落实相对滞后。由于各级财政支出压力较大,乡医补偿资金主要靠市级财政,上级财政补偿相对较为滞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乡村医生工作积极性。

二是运行成本较高。村卫生所作为公益性质的医疗机构,办公费、网络费、印刷费、水电暖等运行费用本应由各镇、街道政府承担,但目前由各村卫生所承担。

三是乡村医生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乡村医生知识水平陈旧,对新业务掌握能力较差,难以完成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电子档案录入等工作,无法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顺利开展、医保的及时报销。

四是乡村医生待遇较低。大多数的乡村医生月均收入1400-1500元,作为高风险行业,其收入水平不能真正反映乡村医生劳动价值。

五、意见建议

1.财政增加投入。卫生院严格执行各项政策,只有财政投入增加,卫生院、村卫生所才能健康运行。

2.对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病人,提高报销比例,推行分级诊疗,合理利用资源。

3.对在村卫生所就诊的病人,按照就诊人次结算,根据病情需要设置报销额,调动乡村医生的积极性。

4.建议取消基本药物甲乙分类、起伏线和自负比例,医技检查全部纳入报销范围。

5.建议普通针刺、电针、灸法等治疗项目提高报销比例。

6.建议取消门诊报销封顶线。

7.建议无责任方意外伤害病人的鉴定报销工作由专业的保险机构承担。

上一篇:关于设备运行信息管理的通知下一篇:《大约在冬季》观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