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高考地理总复习(精选9篇)
一、精心计划,统筹复习。受考试性质与课时安排的限制,高中地理必修科目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时间紧,课时少,内容多。因此,统筹安排复习的各阶段各环节,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分成二段,实施二轮复习:一轮复习抓住基础;二轮复习提升能力,将教材内容有序整合,重点是进行练习。
二、以考试《说明》为本,认真研究考试真题。仔细学习江苏省教育考试院颁布的《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说明》,全面透彻理解《说明》的要求,结合以往考试的情况和本届学生的特点,制定合理的系统的复习计划。如地理《说明》中明确要求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综合题;客观题与主观题的分值比例大致为7:3;基础题、中等难度题与难题的难度比例大致为7:2:1;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内容约各占1/2。
三、构建体系,梳理基础。由于时间紧任务重,在有限的复习时间里,要让学生对基础知识进行巩固内化,如复习中可从纵向和横向两个方面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将重要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形成知识链,知识链串联成知识树,从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主要方法有:列表比较——突破难点。利用表格将有关的原理、规律、现象、易混淆的概念列表比较,有助于准确辨析概念,发现变化规律,梳理知识脉络。建立框架——知识系统化。将不同章节的内容通过某些重要知识点,由点到线到面地沟通与之关联的所有内容,建立框架,将分散在不同部位的内容有机综合,融为一体。统计高频考点——提高效率。
四、精选习题,适度训练。在复习中通过一定量和质的练习,利于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答题速度,进一步熟悉各类题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理解、综合和运用知识点等能力,增强考试的适应力;也可以发现不足和存在的问题,利于查漏补缺。教师对试题要做及时评讲、归纳、提炼,进一步对某些典型的题目进行举一反三的转换。
(一) 关注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及其变化
学业水平测试覆盖面广, 考查程度细, 但都在考试说明范围之内。所以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一定要着眼于《考试说明》, 同时兼顾教材, 对《考试说明》中所列出的知识点要认真分析, 寻找最佳突破点, 对学生提出具体而明确的要求。
笔者认真阅读了江苏省2014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地理考试说明, 与2013年相比其在测试的命题指导思想、考试的试卷结构及试题的测试方式和时间上都没有变化, 只是在具体的少数知识点及对这些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上做了细微的调整。
通过对近两年《考试说明》的比较发现删掉了部分原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 取而代之地改成了对这些知识点的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 典型题示例也全面更新, 教师可适当运用。
(二) 分析往年试题特点, 了解试题导向
分析以往高中学业水平测试的试卷内容、考试形式等,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考试说明》对平时教学的要求。所以, 地理教师课前一定要认真研讨《考试说明》, 熟悉《考试说明》中对各个知识的分析情况及掌握的程度;一定要多研究历年来本地及各地的考试试题, 把握考试重点方向, 对各种题型都要有充足的了解, 并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查漏补缺, 全面提升考试合格率。
本人对近七年的地理学业水平测试试题进行了分析, 发现有以下共同特点:
(1) 紧扣考试说明, 突出“小高考”的功能。考试内容立足课程标准、考试说明和省教学要求的范围。考试素材多为综合各版本教材后创设的新材料。考题大多数为基础题, 小部分为区分度高的试题;考题突出了主干知识或者主题性知识。
(2) 关注社会热点, 突显对地理素养的考查。试题大多以学生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或社会热点为背景;试题设问多数直指学生的地理观察或地理思维;试题信息的提供及其解读, 突显地理素养的重要。
(3) 重视图像语言的有效应用, 体现学科特色。部分题目以图表为载体, 将提供的已知信息融于图表之中, 这些图表有的较为单一, 也有的是组合图表, 通过图表实现信息的复杂性与有效性之间的兼顾;试题所选图像本身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
(4) 逐步强化能力考查, 彰显新课程理念。通过对考试试题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试题都可以在教材上寻找到它们的影子, 但又不完全等同于教材, 也就是所谓的高于教材, 这些试题都需要在教材原有的题目之上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分析判断、逻辑推理、评价决策才能解决。
结合考试说明和往年试题的特点, 我们要提高“小高考”的过关率和达A率, 必须在平时的教学与复习中, 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 精心计划, 统筹复习
受高考政策的影响, 学校在对地理课的安排时间或教师分配上容易比较忽视, 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学任务重与教学时间少的矛盾。针对这种情况, 我们一定要认真备课, 统筹安排。例如, 我们可将有限的复习时间分成三段, 实施三轮复习:一轮复习狠抓基础;二轮复习提升能力, 将教材内容有序整合;三轮复习回归课本;其间安排分册练习和综合练习。经过统筹安排后, 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就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考试结果也令人满意, 真正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 整合教材, 大胆取舍
自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 先后出现了多种版本的教材。如人教版、鲁教版、湘教版等。学生只有一种教材, 但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把几种版本的教材收集起来, 加以对比, 对照教材中对各个知识的处理方法, 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这些教材加以整合, 找到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思路。
对教材的灵活运用绝不是对教材中的知识点随便地加以取舍, 整合教材也绝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叠加和删减, 教师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必须坚持以下两个原则:一要坚持基础性原则, 以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中规定的基本内容为主。二是要坚持整体性原则,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 始终把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整体达成作为主要内容。
(三) 强化“双基”, 提高“能力”
在各地的考试中, 一般都要求出卷者把握住试题的难度。如要求容易题和中等难度题占卷面总数的90%左右, 这些题目都是考查学生的“双基”,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对学生的双基训练中。
在夯实基础的问题上, 必须时刻注意回归课本, 课本是测试命题的依据。回归课本并不是把课本简单地从头到尾再谈上一遍, 它需要在熟练掌握《考试说明》的基础上针对每一个考点一个个过关, 真正做到条条清, 点点清, 绝不留知识上的盲点。
要想提高达A率, 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地理原理的运用, 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对学习上遇到的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等要引导学生对它进行推理、归纳、综合并能够结合具体的实际内容运用知识。如在复习热力环流理论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不仅可以复习山谷风、海陆风、城市热岛效应等内容, 还可以通过这些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对知识的迁移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地理原理, 更能提高学生的迁移能力和解题能力。
(四) 精选习题, 适度训练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能力是知识的运用。在复习中要让学生通过一定量的习题的练习来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但教师要对学生所做的题目预先进行筛选, 做到知识点覆盖面广而不乱, 通过一定量的高质量的习题的练习, 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并提高学生的解题速度。
关键词:考试说明;基本概念;地理事物
与其他学业水平测试科目相比,地理学科知识、原理繁杂,难点颇多,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再加上从2010年江苏学业水平测试时间有所提前,那么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将繁多的地理知识和原理梳理清楚,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积极应对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真学习考试说明
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旨在“测试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必备的地理素养”,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江苏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科目)说明》中具体测试内容和要求中涉及不同程度,如“了解……”“知道……”“理解……”“结合实例,说明……”通常情况下,许多学生只关注考试的范围和知识点,而极易忽略对考生能力的要求。因此,复习时不仅要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细化知识考点,更要充分关注地理必修学业水平测试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在复习题和模拟测试题的命制中得以充分体现,及时纠正学生复习备考的偏差。
二、抓实地理基本概念
地理基本概念主要包括地理数据、地理名称和地理名词。按会考考试要求,它可分为记忆和理解两个层次,不同层次的地理概念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复习。
1.记忆层次的地理概念借谐音巧记。记忆的概念是指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的记忆或再认。借谐音记忆,能激发学生兴趣,变死记硬背为巧记乐记,提高记忆能力。
2.理解层次的地理基本概念,用图表与举例加深理解,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①重要比例数据用归类法。②重要的地理名词用举例法。如自然资源的名词,例举小麦,闪电,石油,先要求学生辨别并说明理由,然后教师概括说明凡是农产品、工业品均缺乏自然属性,而雷电则缺乏经济属性即目前不能为人类所利用,它们都不是自然资源。③相对和绝对的地理名词用图解法。如气候与天气,寒流与暖流等相对和绝对地理名词都要用图解法,帮助学生加以理解。④相似地理名词用比较法。如比较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人口流动和人口迁移等都可效法。
三、弄清地理事物变化过程
1.时间变化排列法即将事物演变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列,如大气热状况过程、工业布局类型变化趋向等事物均可序列化,以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2.结构变化图解法即用利用课本图形去表象抓实质,如褶皱与断层构造剖面图,分析:①从地质构造上看属背斜的;②从地形上看属外力作用而成的山岭;③钻煤井、找泉水;④修建水库、铁路要注意的问题等。避免被表象迷惑,抓住地理事物结构演变的实质。图示法可以提高学生读图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能力。
3.数量演变用文换图法即将地理事物量变的文字陈述转换成图表,揭示地理事物演变的基本规律(趋势)。如城市发展演变过程,从图揭示城市发展基本规律是:从数量上由少到多,从规模上由小到变大,从城市化看由中心城市转向郊区城市化。
四、用不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1.地理事物的特点用归纳比较法许多同类地理事物的特点既有共性又有差异,用归纳比较法区分它们的异同。如冷锋与暖锋天气特点,归纳比较可抓出其异同点。再如气旋和反气旋、降水类型;二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等地理事物特点都可用此法。这样,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提高区分事物共性和差异特点的能力。
2.事物的成因用知识结构图表以果导因法。四季更替的直接原因是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而根本原因是黄赤交角的存在,因此四季更替是多因一果。但相对黄赤交角来说,则是一因多果,因图表内的这些现象均由黄赤交角引起的。同时,由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和昼夜长短变化又会导致温度带等现象的变化,归根结底都是黄赤交角的存在。知识结构图表能揭示地理事物的因果关系的内在联系,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应用问题的能力及知识迁移能力、发散思维能力。
3.地理基本规律用投影演示法既利用PPT课件或FLASH等多媒体手段来演示。如昼夜长短变化的投影。通过投影演示,帮助学生掌握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提高分析太阳直射位置,日出日落时刻、地球公转速度快慢等地理问题的能力。此法还可以用于风带分布及风向规律、主要气候类型分布规律、降水带分布规律、自然带分布规律等地理事物基本规律。
高二学生将于20XX年3月19日-20日进行学业水平测试,依据学校、年级领导的思路规划,根据本届高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高二备课组经过研讨分析,制定了关于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计划。
二、面临形势:
1、时间短。从现在(2月初)到考试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
2、任务重。政治学科学业水平测试范围是:必修一、必修二、必修四共三本书;时政;今年还增加了民族团结的内容。
3、期望高。学业水平考试关乎学生的毕业,关乎学校的声誉。无论是学校、学生和学生家长的期望值都很高。
三、应对策略:
针对以上的形势,我们高二政治组的全体教师经过仔细的研讨,确定以下备考策略:
1、备课组内团结协作,营造良好的备考氛围。今天的集体备课时间我们备课组对整个备考思路进行商讨。在备课组内部,4位老师团结协作,重视集体备课,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分工合作,有事一起协商解决,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2、依纲据本、重视基础。对考点的研究在把握基本内容的同时,要比较研究近两年考过的知识点。研究题型的变化,了解关注重点。从考点或知识点入手进行知识整理,梳理知识体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重视基础知识,全面进行复习。整理和梳理基础知识,要把握五点。即要点、重点、难点、考点、热点。在这一阶段要做到要点过关,重点突出,难点突破,考点清晰,热点熟练。我们将采取教学案一体化式复习,每课编写一份学案。重视抓好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认真研究《20XX年学业水平测试考试说明》,将了解、理解、运用的知识有侧重的讲解,力求将《考试说明》中的各知识点落实到位。每份学案后,会有相应的`基础练习。在挑选练习题时,以基础题和易错题为主。
3、重视解题方法的指导。技巧培训是提高复习效果的极为重要的环节。可以归纳答题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技巧。如审题技巧包括审材料,审设问,审题眼,审答案。特别强调:对于材料,要深入挖掘,解读出它蕴涵的全部信息,并找准与教材和时事的切入点,从而规范设计试题答案。并注意适度关注热点掌握知识重点。
主观题一向是学生的薄弱环节,每份复习学案后会出一至两道主观题,重视讲解解题方法、总结归纳答题方式,消除学生对主观题的抗拒感,培养学生的思维和能力。选择题则强调找出关键词解题,引导学生慢慢积累和总结解题方法。
4、加大力度做好分层教育工作。我们依据上学期期中、期末考试中学生的语数外以及政治成绩对应情况把全年级进行分类。首先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激励他们要高度重视水平测试。其次进行分类指导,总体目标是保C,优秀生争取冲A,普通生达B,困难生争取C。落实到具体人,切实做好思想上和学习上的帮扶工作。
七年级上册
则相反。
二、地形图的判读
1、常用的方法是用等高线来表示。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称为海拔(绝对高度)。某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垂直距离叫做相对高度。在地图上把海洋中深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线叫做等深线。等高线越密集,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坡度越缓。山地五种不同形态: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2、地形图的类型:等高线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
3、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地形类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地形图上用海拔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绿色表示平原、蓝色表示海洋、黄色表示高山高原、白色表示冰川。
4、地形特点:平原和高原的共同特点是地面起伏小;不同的是平原海拔低,一般在200米以下,而高原海拔较高,边缘比较陡峭。山地和丘陵的共同特点是地面崎岖不平;不同是山地较高,海拔多在500米以上,坡度较陡,沟谷较深,而丘陵较低,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盆地四周多被山地或高原环绕,中部相对低平。
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大;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小。
世界年平均气温的分布:从低纬度向两极气温逐渐降低,最寒冷的大洲为南极洲大陆。§3.3主要降水类型
1、世界降水的分布:赤道附近降水多,两极地区降水少;中纬度地区大陆的西岸降水多于东岸和内陆地区;南北回归线穿过的大陆西部或内陆地区降水少;通常情况下: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世界“雨极”:乞拉朋齐;世界“干极”:阿塔卡马沙漠。§3.4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热带的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最大的亚马孙平原。热带草原气候:最大的非洲草原。热带季风气候:印度半岛和中南半岛。热带沙漠气候:非洲撒哈拉大沙漠
2、亚热带的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温带的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中国的东北,俄罗斯的东南,朝鲜半岛和附近的岛屿。温带海洋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年内降水均匀。温带大陆性气候。寒带气温和高山高原气候。苔原气候和冰原气候。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
4、人类活动与气候: 气候恶化: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
§4.3 世界的聚落
1、聚落:人们集中的居住在一起,就形成了聚落。
城市:人口达到一定规模、主要从事非农业产业活动的居民聚居地。乡村: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周围有农田。集镇: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
2、聚落与环境:早期的聚落大都选择在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优越的地点。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工农业生产比较发达,聚落分布比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区,少有或没有聚落。
3、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聚落中有价值的纪念地、建筑群和遗址,处理好聚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北京的四合院”)
其它的:欧洲一个:俄罗斯;非洲一个:尼日利亚;北美洲一个:美国;南美洲一个:巴西;大洋洲没有。亚洲大多数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少数国家属于发达国家,如日本。
2、平原广大:俄罗斯地势东高西低,大河和山脉多成为的地形区的重要界线。俄罗斯领土中,有70%是广阔的平原,大部分地区地形比较平坦。
3、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俄罗斯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漫长而严寒,夏季短促而凉爽。
4、丰富的资源:自然资源丰富,工业发达。以重工业为主,轻工业发展缓慢。东欧平原的伏尔加河流域是主要的农业区。西伯利亚的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也是世界上淡水最多的湖泊。首都莫斯科位于东欧平原,最大城市,它是全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这里有著名的红场、克里姆林宫,还有世界上藏书最多的图书馆和很多博物馆。
5、发达的交通:俄罗斯交通部门齐全,铁路、公路、航空、内河、海洋和管道运输均很发达,但是欧洲部分(非常密集,以莫斯科为中心呈放射状)和亚洲部分(比较稀疏,但有一条非常重要的铁路——亚欧大陆桥)的分布不平衡。货运以铁路和管道为主;客运以铁路和公路为主。
6、伏尔加河:俄罗斯的“母亲河”,全长3600千米,是欧洲
一、黑种人的故乡:世界上有6亿多的黑人分布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中部和南部,占整个撒哈拉以南非洲人口的90%以上。所以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又称“黑非洲”。黑人能歌善舞,具有音乐、绘画、雕刻及其他手工艺晶等方面的艺术才华。黑人大多会击鼓,常根据不同的需要击出各种鼓声。
二、以高原为主的地形:
(1)纬度位置:赤道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中部,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北部,南回归线穿过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南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绝大部分地区位于热带。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一个半岛(索马里半岛)、一个大岛(马达加斯加岛)、一个海湾(几内亚湾)和周围所临的海洋(红海、印度洋、大西洋)和好望角,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海岸线的特点:该区三面邻海,海岸线比较平直。
(3)撒哈拉沙漠、埃塞俄比亚高原、东非高原、南非高原、刚果盆地、尼罗河和乞力马扎罗山(非洲的最高峰),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地形特点:非洲是一个典型的高原大陆。
(4)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南北半球对称分布。
不同的气候条件下,自然景观是不同的: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沙漠的景观,从景观图中可观察出当地气候特点: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所以植被茂盛;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因而草在湿季茂盛,在干季枯萎,有许多野生动物;热带沙漠气候终年炎热干燥,寸草不生,沙漠广布。
三、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气候
1.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有大面积的热带草原分布,而且,我们从热带草原的景观图中看到,还有很多野生动物生活在那里。
2.大部分生活在热带草原的野生动物都善于奔跑。野生动物的特点与他们生活的环境的气候特点:热带草原可以说是终年高温。降水,7月、8月、9月相对较多,1-4月和11、12月相对较少。热带草原气候分为明显的干季和湿季,湿季时,风调雨顺,植物繁茂,农民的收成很好,生活也不错;干季时,缺水少雨,植物一片枯黄,农民收成不好,生活难以维持。因此,热带草原有涝灾和旱灾的威胁。因而,野生动物只有奔跑能力强才能在干季时迁徙到热带雨林边缘水草肥美的地方继续生存,湿季时再迁徙回来。因此,热带草原上的动物有随着水草迁徙的特征。
3.除了拥有丰富的野生动物资源外,那里还有十分丰富资源:水能、热带经济作物(香料、可可、咖啡等)、象牙、矿产(黄金、金刚石、铜、铀等)。
四、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
依赖某一种或某几种初级产品生产的经济称为“单一商品经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出产的矿产、木材、经济作物是工业原料、半成品,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大部分国家工业落后,许多工业制造品要从国外进口。这样的单一经济对自身的经济发展会产生的影响:“单一的商品经济”只依赖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采购,出口商品价格在国际市场上波动很大。在这种不平等贸易中,要卖的是低价卖,要买的是高价买。就在这样的买卖中,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的财富在不断流失,这是殖民者长期掠夺本区资源的恶果。
单一商品为主的经济对撒哈拉以南的非洲的发展十分不利,措施:(1)改变单一产品的局面,发展本区的民族工业,减少对工业品的进口。(2)联合、团结、协作,发挥本区的资源成势,形成欧佩克一样的资源输出组织,保障各国的基本利益。(3)改变农业生产结构,推广新品种的种植,解决粮食问题。(4)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六、人口、粮食与环境
长期以来,这里的农牧业生产落后,农产品产量低,粮食产量的增长速度远低于人口的增长速度,因此,粮食供应不足。于是人们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以扩大耕地面积,或放牧过多的牲畜。这些做法导致了土地肥力丧失,草原退化,加剧了土地荒漠化,使生态环境逐步恶化。
撒哈拉以南非洲所面临的人口、粮食与环境问题。解决措施:①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提高人口的素质。②保护生态环境,减轻自然灾害。③大力发展粮食生产,解决食物短缺问题。④尽快走出殖民经济的阴影,建立完善的民族经济体系。⑤加强团结与合作,减少种族纠纷和部落冲突。⑥从发达国家引进人才和技术。
§8.4 澳大利亚
1、拥有一个大陆:澳大利亚是大洋洲最大的国家,西北面与亚洲相邻,东临太平洋,西临印度洋,南与南极大陆遥遥相望,是世界上唯一拥有整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领土包括澳大利亚大陆、塔斯马尼亚等周围岛屿,面积约769万平方千米,居世界 的高原。亚马孙河是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2、发展迅速的工农业大国(由单一生产农产品转变成目前铁矿储量大、质地优良,产量和出口量都居世界前列,在现代工业方面,钢铁、造船、汽车、飞机制造等已经跃居世界重要生产国家的行列):巴西是南美洲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巴西拥有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比较高。巴西农业机械化程序较高,是世界最大的咖啡、甘蔗、柑橘生产国和出口国。巴西的铁矿储量大,且大部分是富铁矿(如伊塔比拉露天铁矿是巴西最大的铁矿山,含铁率高达60%70%)。巴西水力资源丰富,水电在国内供电量中的比重逐渐提高。
3、人口与城市:巴西是南美洲人口最多的国家,巴西的最大城市:圣保罗。里约热内卢是巴西
陆地大国: ①国土辽阔②陆界(20000多千米)③陆上邻国多(14个)海洋大国:①辽阔海域②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③隔海相望六国(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最西: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最南:曾母暗沙(4°N);
最北:漠河以北主航道的中心上(53° N)。
我国幅员辽阔,疆域广大,陆地总面积约960万Km2,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在世界各国中居
山势走向:东西走向:天山、阴山、昆仑山、秦岭、南岭;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区。东北西南走向: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长白山、武夷山、台湾山脉、玉山。西北东南走向:阿尔泰山、祁连山;弧形走向:喜马拉雅山脉。中华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2、地形特征: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纵横交错的山脉和复杂多样的地形(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又是祖国各地的生产活动和生活方式各有不同。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
四大高原:青藏高原:世界上最高的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高山终年积雪,冰川纵横;内蒙古高原:高原地势平坦开阔,西北部多荒漠、戈壁、东部和中部多肥美草原;黄土高原:世界上黄土分布面积最广的区域;云贵高原:高原大部分地区地形崎岖,石灰岩分布广泛。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内中有我国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准噶尔盆地:我国
§4.2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基础产业
1、农业:利用运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2、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副业。划分依据:劳动对象的不同。农业有大有小,狭义的农业仅指种植业,而广义的农业则可包括农(种植业)、林、牧、副、渔五大部门。
3、农业的地区分布:我国东部与西部、南方与北方的差异很明显。
①种植业、林业、渔业主要分布在我国东部。其中,东部半湿润和湿润的平原地区以种植业为主;林业集中分布在东北和西南的天然林区,以及东南部的人工林区;东部沿海地区是我国海洋捕捞和海洋养殖的基地;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淡水渔业最发达的地区。②西部地区天然草场广布,以畜牧业为主,那里有我国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新疆牧区、青海牧区、西藏牧区)。因为降水稀少,种植业只分布在有灌溉水源的平源、河谷和绿洲。③我国东部、南部农耕区的畜牧业,以畜禽饲养为主。
4、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
①宜林则林:地形陡峭,水土容易流失,但是发展林业可以保持水土。②宜粮则粮: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利于耕作。③宜牧则牧:降水较少,但是牧草生长良好,适宜发展畜牧业。④宜渔则渔:河湖较多,适宜发展渔业。
5、我国农业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我国东中西地区农业发展方向差别及原因:⑴“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积极发展出口创汇农业”的地理条件:地势平坦,多平原、丘陵地形;降水丰富,热量充足,水热配合较好;交通发达,便于运输,临海,进出口方便,适于发展对外农业贸易;技术设备先进,信息不源广,居民众多,市场大。⑵而“西部地区之所以要实行退耕还林,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主要是因为西部自然条件在发展耕作业方面处于劣势,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形势严峻,所以必须根据西部特点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4.3 工业——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1、工业生产:从自然界获得物质资料,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过程。
2、业生产特点:阶段性、关联性、计划性。
3、工业“主导”:工业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国家经济独立、国防现代化的根本保证。为农业、建筑、科研、军事等部门提供了许多机械设备、科研仪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
4、我国工业分布趋势:沿河、沿江、沿海。其中,沿海地区——工业最发达。
5、我国四大工业基地的比较:
辽中南工业区,煤、铁、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工业区,铁、石油、海盐等资源丰富,靠近山西能源基地,有统一的电网,交通便利,技术力量雄厚。沪宁杭工业区,工业历史悠久,工业基础和技术力量雄厚,有统一的电网,交通便利。
珠江三角洲工业区,靠近港澳地区和东南亚,很多地方是侨乡,便于引进外资发展工业,有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
我国工业的发展:我国煤炭、钢铁、棉布、电视机、电冰箱等产量居世界首位。能源工业分布:能源供应不足与浪费并存,必须贯彻开发与节约并举的方针。
煤炭是我国
项目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
1月平均气温 低于0°C 高于°C 年降水量 少
多 主要地形 高原、平原、山地
高原、盆地、平原、丘陵 粮食作物 小麦
水稻 油料作物 大豆、花生
油菜 糖料作物 甜菜
甘蔗 主要水果 苹果
柑橘 主要能源 煤、石油
水能 主要金属矿产 铁
有色金属 生活主食 面粉
大米 传统交通工具 马
船 住宅特点 屋顶坡度较小、墙体较厚(保暖防寒)屋顶坡度较大,墙体高(通风散热)运动项目 滑冰
游泳 植被 温带落叶阔叶林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河流流量 小
大 作物熟制 一年一熟(东北地区)、两年三熟(华北地区)一年二熟至三熟 土地利用类型 旱地为主
水田为主 §4.3 青藏地区和西北地区
1、“高寒”的青藏地区:主要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的西部。青藏地区的主体是由“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高:不仅海拔高,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而且在青藏高原上还有很多高大的山脉,有些山峰的海拔在8000米以上; 寒:因为高所以寒,这里许多山峰终年积雪不化,冰川广布,又加剧了寒冷的程度。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原因)空气稀薄洁净、水汽含量很少,阳光穿过大气时损耗少,直接辐射较强。农作物:青稞、豌豆、小麦、油菜。宗教:藏传佛教。地势:山岳纵横,冰川广布,交通十分困难。
2、“干旱”的西北地区:位于长城—祁连山脉—阿尔金山脉—昆仑山脉一线以北。少数民族:蒙古族、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自然景观由东向西,地面植被呈草原——荒漠草原——荒漠、沙漠的变化。
干旱原因:地处内陆,东西距离长,区内高原面积广大,有大兴安岭等山脉与东部平原相隔,使得越往西,受海洋的影响越小。以至于该地区河流稀少,且多内流河;农田、村镇、城市的分布多沿河流或山麓水源呈带状或点状。
牧区作物:肉、奶、皮、毛等;矿产资源:稀土矿、镍矿、煤、石油、褐煤。
3、以牧业为主的地区:⑴牧场特色:内蒙古主要是温带草原牧场;新疆主要是山地牧场;青海和西藏主要是高寒牧场。⑵畜种特色:内蒙古的三河马、三河羊;新疆的细毛羊;青藏的牦牛、藏绵羊;宁夏的滩羊。
4、新疆---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地理因素;(水资源。)新疆---绿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及其特色农产品。(夏季热量充足、光照强烈,利于瓜果着色,形成了以西红柿、石榴、枸杞等为代表的红色系列;由于夏季昼夜温差大,有利于糖分积累,故新疆的瓜果特别甜;由于夏季炎热干燥的气候和稳定的灌溉水源,使新疆成为我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
5、新疆油气资源分布:主要分布在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西气东输工程及其重要意义。(西气东输工程西起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东到上海。对西部:①使天然气得到开发并运输到东部市场②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其它行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对东部:①缓解能源短缺②改善环境。)
6、新疆-----荒漠化问题及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绿洲边缘地区的环境非常脆弱,对植被的破坏和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很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积极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增加用水少、经济价值高、产量高的作物的比重;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措施。)
2、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东部主要是平原和丘陵,西部主要是山地、高原、盆地。(上游地形以山地为主,主要有云贵高原、四川盆地、巫山;中下游以平原丘陵为主,主要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3、长江沿江地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及其特点:(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4、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自然资源差异:西部自然资源种类多,数量大,西部水能和煤、天然气等能源资源丰富,东部金属矿产资源丰富。
5、长江沿江地带---东西部经济活动差异:东部城镇密集,西部较少;东部以综合性工业为主。西部以钢铁、电力等重工业为主。西部具有能源优势,东部具有资金、技术、人才优势。
6、长江沿江地带----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及其主要工业部门;(以沪宁杭等城市形成的工业带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武汉为中心的工业带是我国钢铁、轻纺工业的重要基地;以宜昌、重庆为中心的电力、冶金等工业基地;以攀枝花、六盘水为中心的钢铁、煤炭工业基地。)
7、运用地图和资料,描述区域人口、城市的分布特点。长江沿江地带-----主要工业城市。(上海、南京、武汉、重庆四个特大城市,是区域的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强大的辐射和带动作用。)
8、根据资料分析区域主要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所造成的后果,了解区域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长江沿江地带-----长江流域及其附近地区酸雨污染的原因、危害与对策。(原因:主要是有色金属冶炼中排放的硫氧化物而形成。危害:酸雨可导致水体、土壤酸化,对植物、建筑物造成腐蚀性危害。对策:1 制定防治酸雨的法令; 2 制定严格的排放标准;3 使用低硫燃料;4 限制烟囱高度;5 控制与净化汽车排气;6 安装排烟脱硫脱氮装置;7 加强监测和研究。)
世界河口平均流量最快的河——亚马逊河46.世界唯一一个拥有一个大陆的国家——澳大利亚47.世界最大的独块岩体——艾尔斯巨石48.世界羊最多的国家——澳大利亚49.世界含黄土最多的高原——黄土高原50.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之最
【课堂练习:】
1、D;
2、C;
3、A;
4、C;
5、B;
7、A;
6、B;
8、B;
9、D;
10、D;
11、C;
12、C;
【巩固练习:】
一、(1)东;太平;海陆;降水;
(2)北温;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3)黑龙辽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的中心线上;纬度;
(4)①内蒙古自治区;②藏;⑤闽;③黄海;⑥台湾海峡;
二、(1)①云南省;云或滇;②黑龙江省;哈尔滨;③鄂;武汉;
(2)②;①;
三、(1)广东省;闽;长沙;郑州;赣;澳门;香港;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 (必修科目) 俗称“小高考”一贯坚持既要有利于高校选拔学习潜能强、知识全面的优秀考生 (得A) , 又要有利于中学教学改革和稳定的原则。2013年历史“小高考”试卷充分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 坚持能力立意, 凸显了新课标的要求。试卷秉持“新情境、新材料”的命题理念, 旨在考查学生对主要史实的了解状况、历史思维能力和必备的人文素养。高考试题从来都具有导向、引领、指挥棒的作用, 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更要反复的、经常地研究高考试题, 真正把高考的导向变成我们平时教学和复习的“风向标”。但是, 在听课调研和课堂观察中, 我们发现“小高考”的课堂复习存在三种糟糕做法: (1) 根据考纲印发教师事先精心准备的详细考纲解读给学生背, 由于缺乏整体认知结构和感性材料, 更没有学生自我生成的过程, 当时背、当时可以记住, 但过不了几天学生就会要么记忆挂一漏万, 要么知识张冠李戴; (2) 课上教师详讲考纲上知识点的理解要求, 学生做记号, 末了象征性做几道题目, 结果一节课下来师生都很累, 效果很差; (3) 教师课前不认真备课, 课上按照考纲知识点让学生画书, 画完了再读、再做几道试题, 效果更差。如此几种做法导致整堂课要么是目标、任务不太明确的读书;要么是机械的、学生在座位上默写 (缺少当堂直观的订正, 而只是收缴默写本) ;要么是大面积、长时间零散地提问;要么是长时间埋头做大量的题目。对照“小高考”的考查目标和要求, 我们的复习备考需要针对以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改进措施, 切实提高课堂实效。
二、应对策略
1. 目标定位与思想指导是前提
历史“小高考”的复习备考要体现学业水平测试的功能价值和历史课程的学科特点, 要符合以问题为中心, 以新材料、新情境为载体, 以运用历史思维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立意的命题趋向。从历史学科的特点来说, 记忆是基础, 理解是核心, 运用是目的。复习要确立“学生为本”的备考观, 强调把知识作为载体考查学生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及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 使复习备考实现从灌输勤奋型向能力效益型的转变。“学以致用”是命题改革的突破口, 复习时也要以“用”为突破口, 把教科书与提供给学生的各种素材作为理解历史的工具, 从“学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思考”, 做到“把课标 (“说明”) 读厚, 把教材读薄”。总之, 复习教学要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而不是硬性灌输、强行记忆;有利于学生较长时间留下印象, 而不是一两天的印象;有利于学生考试中的实战性运用, 而不是课堂活动外表的热闹。
2. 复习课课堂模型建构是关键
关键词:艺术类;化学小高考;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课程标准指出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高中化学课程则是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新课改背景下,艺术类学生学习化学感到比较吃力,学习化学的兴趣也不浓厚。
江苏高考方案的改革使得学业水平测试的各科成绩与高考成绩挂了钩前者变得至关重要,被师生们形象地称之为“小高考 ”。化学作为小高考的必修科目,学生在复习过程中普遍感到有些困难, 如何提高 “小高考 ”的合格率和优秀率 ? 如何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和个别辅导? 这是摆在高二必修科目教师面前的重大课题。 近几年我承担了化学必修班的复习迎考工作,在复习策略上有一点思考,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分析成因 ,分类指导
对于艺术类学生化学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估,有的是态度问题,学习习惯较差,有的是学科基础问题,有的是对学习缺乏兴趣,还有的方法问题,通常表现在上课不专心,不喜欢动手记笔记和主动去思考问题,课后对作业和预习抱一种应付心理。而化学中很多知识点需要记住和理解,如果平時学习没有抓紧,久而久之,就对化学学习缺乏积极的态度。
艺术类学生小高考科目达到六门,课程多,厌学心理也是造成化学困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化学学科中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且大多需要理解,同时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生一开始就没有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自然就难学好而产生厌学心理,形成恶性循环。
新课程教材的习题及教辅资料也对化学形成一定的影响。有些知识点在必修和选修中都有涉及,不断深入,但教材中往往讲的内容简单,课后的习题却有较大难度,尤其是各地的教辅资料沿用以前的习题,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二、以情育人,逐步提升
以情感人,以真挚的感情热爱学生。作为教师,对待艺术生,要“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要从爱护、关心、理解出发,以无限的关怀与他们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逐渐使他们感到我们可亲可敬,从而“亲其师,信其道”。此时,教师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教育,帮助他们排除苦恼,用心灵的温暖去激发学习的动力。有些艺术生已经被过重的心理和学业负担压得失去了理智,我们应做好心理辅导,继而让学生做一些容易题,让学生成功体会到智力活动的乐趣,然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三、研读考纲,科学备考
为了适应新高考的要求,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小高考”,紧扣《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克服盲目性。 《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说明》是专家命题的依据,因此,
四、夯实双基,构建网络
复习过程中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构建知识的“金刚石”结构,复习不仅仅是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回想和记忆,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分析对知识进行整理、归类、串联、重组,把孤立的知识彼此联系,通过不同层次构成知识系统,使之条理化,形成类似金刚石的空间网状结构,从而对知识的产生、发展、实质产生新的感悟和更透彻的理解。以本为本,抓住结构→性质→用途的主线,从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入手复习,建立化学知识基地,然后按章、节并结合块知识展开知识网络的构建。
五、科学训练,提高能力
训练特别是后期的训练不宜采取题海战术,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一对一地精心准备试题, 知识性的训练和能力性的训练并重,加强答题规范性训练、加强有关计算的训练。 这些都是教师和学生最容易忽略的两个方面, 而又是学生丢分的重灾区。 在复习教学中,必须从严要求, 平时要有计划地训练,要求学生答题时注意用好字、,注意语句精炼化训练
力求做到消灭错别字化学用语关,化学用语应用要准确 、规范 、严谨 ,包括能规范、正确地写出中学化学要求掌握的全部的化学式、化学符号、化学方程式与单位符号等。 要从平时的练习开始做起 培养学生正确的审题方法,要求学生审题时选准切入点,注意关键词,不断通过专项审题训练来提高审题能力,包括提高审题的速度、审题的准确性。 教学时课堂上应增加板书,教师规范书写,并适当地让学生板演,对课后作业有针对性地讲解和纠错。 复习中要把概念的掌握与解题过程结合起来, 使学生通过解题前的思考,解题中的科学推理,解题后的认真反思,认真体会解题的过程与方法,逐步提高解题能力。
六、重点难点,专项突破
化学复习过程中,考试重点热点,如离子共存、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方程式、原电池、元素周期律、化学实验等采取专题训练,专项突破,及时纠错,提高准确度。错误率高的试题要重点讲评,反复训练,反复讲评,降低错误率。
七、加强方法,培养自学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很重要,而要做到这点,一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打好自学的基础。首先,让学生明确学习要求和步骤、方法。其次,让学生有充分的自学时间,使他们能完成他们该完成的学习任务。再次,在自己努力的基础上,让他们通过相互议论和全班讨论,相互补充。最后,教给他们检查学习的方法,使他们知道自己的学习效果。二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学会为会学。学生普遍感觉化学知识点多,记起来比较枯燥,关键是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不善于自学归纳造成的,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要重视知识间的对比,理解规律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要重视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不能脱节;要重视求异和求佳的学习方法的结合。
总之,化学“小高考”复习要讲究方法策略。 分析学生,分类指导,教师研读考试说明,有的放矢、科学备考,针对化学各类知识的特点,将所学知识进行浓缩、精炼、迁移,扎实打好基本功,养成好的规范书写,认真对待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规范解题,认真审题及时订正错题,学会思考,以良好的心态正视小高考,2015年所教班级成绩优异,合格率达到9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江苏省教学研究室. 江苏省高中化学学业水平测试说明[M].2014.
海南华侨中学
牟伟英
初中地理现在虽然只是会考,但是已是中考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只有立足会考,以教材为主,以资料为辅,把握会考命题方向,系统、有效的复习是地理会考取得好成绩的关键,它会使学生夯实基础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清地理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从而在会考或会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制订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做到复习有数,层层深入
根据复习的内容和时间,首先拟订出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内容包括复习进度、每一章节的复习内容。通常,整个复习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跑教材”,即按照教材的编写体系,提纲挈领地复习。此阶段时间约占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半时间,目的是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识,包括文字、图等。第二阶段是模拟测试,将四本书的知识有机融合,根据中、会考的具体要求,选择若干套模拟试题,进行一系列模拟测试,目的是将第一阶段分散的初中地理知识进行综合,形成能力。第三阶段是查漏补缺,针对教材中自己掌握中的薄弱环,进一步巩固。后两者约占整个复习阶段的一半时间。
二、夯实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是形成地理能力的基石,没有基础知识,能力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谈。考试考查的是学生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教师应以教材复习为本,在学生看书、结合笔记回顾记忆的基础上,通过提纲挈领的讲解,并依据课标要求,精细梳理教材知识点,让学生明确各章节内容的重点、难点、考点,并通过填空重要知识点等形式促使学生动手动脑,达到强化记忆,从而扎实地复习掌握好基础知识。
三、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磨刀不误砍柴工。当老师针对每部分知识介绍相应的学习方法,如分类归纳法、总结规律法、联系实际法、图示法、巧记法等,请同学们注意领悟,多思考“我怎样学习”,“如何判断各种类型的地图和地理统计图表,如何比较分析、评价地理事物和现象”等等,多总结、摸索适合自己的求实灵活的地理学习方法,理清解题思路,形成准确、简洁的书面语言,并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就能提高学生的地理会考应试能力和综合素质。
四、重视地图的重要作用
地图被誉为地理的第二语言,它与文字是相辅相成的。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复习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挂图、地图册或教材图象),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读图训练——读图是学生获取地理知识,建立空间概念的重要一环。在学习地图基础知识之后,要将读图训练贯穿在图象教学的始终,长期坚持,逐步提 高。读图问题的设计,应紧扣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最后提示规律和成因。读图一般采取以下几个步骤:(1)识别图象类型,明确读图目的;(2)认识图例,了解方向和比例;(3)认真读图,弄清问题;(4)自我检查,相互交流读图结果;(5)师生讨论得出结论。
用图训练——通过地理图象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运用地图、地理图表的能力;能从地图上查找在课外阅读、听广播、看电视接触到的地名和国家,并熟悉它们,以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能从地图和图表中分析、解释一些地理问题和现象,以提高综合应用能力。用图训练可采取拼图、游戏、知识竞赛、讨论会等多种形式进行。
五、搞好会考模拟训练
对于地理来说,重点熟悉地区的几套综合练习是非常重要的。综合练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综合性,涉及面广,难易度适中,可以很好的训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系统整理和综合概括能力,学会答题技巧,分析解题思路。经过学生练习后,老师加以批改,就能够发现学生的弱点所在,在讲评中就会有侧重点和难点。讲评试题一定要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根据主要的河湖、地形、地势等特点来判断某一地方,如告诉你南方地区周边的地理事物或本区特有的地理事物,要你确定它就是南方地区。这样加强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深发展,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应用。
六、注意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与教材知识的有机融合
地理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除了应该学好基本概念、原理,还应该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应该把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中,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教师要抓住新课程改革的契机,设置生活情境,将生活实践中有兴趣、有价值、与地理学科有关的问题,引进地理教学。这样既可扩大知识面,又将所学地理知识用于生活实践。
七、结束语
【小高考地理总复习】推荐阅读:
高考地理总复习必修一12-02
高考地理总复习计划有哪些10-10
2024年中考地理总复习提纲06-13
八年级地理总复习教学计划09-07
高考地理十大专题复习11-10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提纲11-30
高中地理高考复习资料11-12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高考模拟试题09-24
高考地理复习的七种方法10-23
2018届地理高考复习备考工作计划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