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监测》复习

2024-11-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环境监测》复习(推荐8篇)

《环境监测》复习 篇1

1、分类: 按目的分类:

1.监视性检测: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进展。包括:污染源监督检测和环境质量检测。

2.特定目的监测:(1)污染事故监测(2)仲裁监测(3)考核验证监测(4)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针对特定目的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监测。

5、试分析我国环境标准体系的特点。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分为:国家环境保护标准、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和国家环境保护行业标准。特点: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是最基本的标准,也是范围最小,规定最松的标准,地方和行业环境保护标准可以比国家标准更严格,更具体,执行时优先于国家标准。

水和废水监测

2、怎样制定地面水体水质监测方案?以河流为例,说明如何设置监测断面和采样点。首先明确监测目的,然后再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确定检测项目,布设监测点,合理安排采样频率和采样时间,选定采样方法和分析测定技术,提出检测报告要求,制定质量控制和保证措施及实施计划等。监测断面:背景断面可以调取水利部门的水文测量数据,对照断面需要设置在河流进入城市或工业区之前的地方,避开各种废水、污水流入或回流处,一般设置一个。控制断面设在排污区下游污水与河水基本混匀处,数目根据排污口分布情况而定。削减断面一般也一个,设在城市或工业区最后一个排污口下游1500m以外,是指河流收纳废水污水后,经扩散稀释和自净作用,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的断面。

采样点: 水面:宽小于等于50m,只设一条中泓垂线,50-100m,在左右近岸有明显水流处各设一条垂线,大于100m,三条。如果证明断面水质均匀,可只设一条中泓垂线。垂线上:水深小于等于5m,水面下0.5m设置一个采样点;若不足1m,在1/2水深处设置。5-10m,水面下、河底上0.5m,分别设置一个。大于10m,2+1(0.5、0.5、1/2)。

3、对于工业废水排放源,怎样布设采样点,怎样测量污染物排放总量?(1)监测一类污染物(能在生物体内积累,产生长远不良影响的污染物):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的废水排放口设置采样点。

(2)监测二类污染物:在工厂废水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

已有废水处理设施的工厂,在处理设施的总排放口布设采样点。如需了解废水处理效果,还要在处理设施进口设采样点。

5、水样在分析测定之前为什么要预处理?预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环境水样所含成分复杂,并且多数污染组分含量低且形态各异,所以在分析测定前需要预处理,使欲测组分的形态、浓度达到测定方法要求,消除共存组分干扰。内容:

水样的消解:破坏有机物,溶解悬浮固体,将各种嘉泰的欲测元素氧化成单一高价态或转变成易于分离的无机化合物。(干式/湿式)

富集与分离:提高欲测组分含量达到测定方法的测定下限,分离或掩蔽干扰组分。

13、冷原子吸收光谱法和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水样中的汞,在原理和仪器方面有何主要相同和不同之处? 冷原子吸收光谱法:水样经消解后,统一转化成2价汞,用绿化亚锡将2价汞还原成单质汞,再通过氮气或空气将挥发出来的汞蒸气载入冷原子吸收测汞仪,测定特定波长(253.7nm)的吸光度,与汞标准溶液的吸光度比较得出浓度。冷原子荧光光谱法:将汞离子还原为基态汞原子蒸汽,吸收253.7nm的紫外光线后,被激发而发射特征共振荧光,在一定的测量条件下和较低的浓度范围内,强度和浓度成正比。都需要将汞转化为单质,都需要利用253.7nm的紫外光,但吸收光谱测定的是经过汞蒸气吸收后剩余的紫外光的强度,荧光光谱测定的是被激发的公园自发射的共振荧光的强度。仪器上:还原过程相同,光电倍增管必须放在与洗手池相垂直的方向上,用高纯度氩气或氮气作为载气。

19、试比较分光光度法和原子吸收光谱法的原理、仪器的主要组成部分及测定对象的主要不同之处? 分光光度法:通过测定被测物质在特定波长处或一定波长范围内的光的吸光度或发光强度,对该物质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方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通过原子化系统将溶液中的待测元素转变成基态原子,再由待测元素灯发出特征谱线通过原子蒸汽,被蒸汽中待测元素的基态原子所吸收,通过测定辐射光的强度减弱程度,可求出待测溶液中待测元素的含量。

仪器组成:前者用可见光及紫外光,能量小,只能激发电子从分子轨道向最低的空轨道跃迁,所以需要显色剂产生特定的颜色,后者用空心阴极灯发射特征波长的锐线光,能量大,可以激发基态原子,并吸收能量,再用透过率计算浓度。

测定对象:前者测定的是经过处理后的物质的吸光度,并通过实验过程反推待测元素浓度,后者是先原子化待测液,再通过测定辐射光强度的减弱程度,定量推断待测元素浓度。

29、根据重铬酸钾法和库伦滴定法测定COD的原理,分析两种方法的联系、区别和影响准确性的因素。(弄错)重铬酸钾法:在强酸溶液中,用一定量的重铬酸钾氧化水样中的还原性物质,过量重铬酸钾以试亚铁灵做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回滴,根据其用量计算水样中还原性物质的需氧量。库伦滴定法:在试液中加入适当物质,以一定强度的恒定电流进行电击,使之在工作电极上点解产生一种滴定剂,再与被测物质进行定量反应,反应重点可通过电化学等方法指示。依据电解消耗的电量和法拉第电解定律可计算被测物质的含量。

29、简述COD、BOD、TOD、TOC的含义;对同一种水样来说,它们之间在数量上是否有一定的关系?为什么? COD:一定条件下,氧化1L水样中还原性物质所需要小号的氧化剂的量,mg/L。BOD:在有溶解氧的条件下,好养微生物在分解水中有机物的生物化学氧化过程中所消耗的溶解氧的量,mg/L。

TOD:总需氧量:指水中能被氧化的物质,在燃烧中变成稳定氧化物时需要的氧量,mg/L。

31、高锰酸钾指数和化学需氧量在应用上有何区别?两者在数量上有何关系?为什么?

高锰酸钾指数: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测得的化学需氧量,mg/L。

前者仅限于地表水、饮用水和生活污水等较清洁的水样,COD主要应用于有TOC:总有机碳:以碳的含量表示水中有机物总量的综合指标,mg/L。BOD

33、计算每种稀释倍数水样的BOD5.空气和废气监测

1、空气中的污染物以哪几种形态存在?了解它们的存在形态对监测工作有何意义? 空气中的污染物质的存在状态是由其自身的理化性质及形成过程决定的;气象条件也起一定的作用。一般将它们分为分子状态污染物和粒子状态污染物两类:(1)分子状态污染物某些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氯化氢、氯气、臭氧等沸点都很低,在常温、常压下以气体分子形式分散于大气中。还有些物质如苯、苯酚等,虽然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或固体,但因其挥发性强,故能以蒸汽态进入大气中。(2)粒子状态污染物粒子状态污染物(或颗粒物)是分散在大气中的微小液体和固体颗粒,粒径多在 0.01—100 μm 之间,是一个复杂的非均匀体系。通常根据颗粒物在重力作用下的沉降特性将其分为降尘和总悬浮颗粒物。粒径大于10μm 的颗粒物能较快地沉降到地面上,称为降尘;粒径小于10μm的颗粒物可长期飘浮在大气中,称为总悬浮颗粒物。飘尘具有胶体性质,故又称气溶胶,它易随呼吸进入人体肺脏,在肺泡内积累,并可进入血液输往全身,对人体健康危害大,因此也称可吸入颗粒物(IP)。通常所说的烟(Smoke)、雾(Fog)、灰尘(Dust)也是用来描述飘尘存在形式的。

6、直接采样法和富集采样法适用于什么情况?怎样提高溶液吸收法的采样效率?

直接采样法:当空气中的被测组分浓度较高,或者监测方法灵敏度高时。富集采样法: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太低,不能满足分析方法检出限要求时。怎样提高:1.根据被吸收污染物的性质选择效能好的吸收液,选择伴有化学反应的吸收液。2.增大吸收液和气样的接触面积。

9、简述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与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SO2原理的异同之处。影响方法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①甲醛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SO2被甲醛缓冲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羟基甲醛加成化合物,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使加成化合物分解,释放出S02与盐酸副玫瑰苯胺反应,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77nm,用分光光度法测定。

注意事项:在测定过程中,主要干扰物为氮氧化物、臭氧和某些重金属元素。②四氯汞盐吸收—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原理:空气中S02被四氯汞钾溶液吸收后,生成稳定的二氯亚硫酸盐络合物再与甲醛及盐酸副玫瑰甲胺作用,生成紫红色络合物,在577nm处测量吸光度。

相同点:首先都要用吸收液吸收空气中的SO2。都有紫红色络合物生成,都在波长577nm处测定吸光度。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准确度都很高。

不同点:前者样品采集后相对稳定,但操作条件要求较严格。后者吸收液(四氯汞钾吸收液)毒性较大。

18、高效液相色谱法与气相色谱法有何主要异同之处?前者有何优点?

相同点:1.都是针对有机物的色谱分离监测分析法。2.都可以和质谱联用。不同点:气相色谱的分析对象是在校温下具有一定的挥发性、对热稳定购物质。因此它只限于分析气体和沸点低的化合物或挥发性的衍生物。而高效液相色谱由于以液体作为流动相,只要被分析的物质在选用的流动相中有一定的按解度,便可以分析。气相色谱中流动相是惰性的,它对组分没有作用力,仅起运载作用、而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不仅起运载作用,而且流动相对组分有一定亲合力,可以通过改变流动相种类和组成提高分离的选择性,另外可作流动相的化合物多,选择余地广。

优点

1.适用性广,不受样品挥发性和热稳定性的限制,特别适合于那些沸点高、极性强、热稳定性差的化合物,例如,生化物质和药物、离子型化合物、热稳定性差的天然产物等。在目前已知的有机化台物中,2.样品的回收比较容易。只要开口容器放在柱子末端,就可以很容易地将所分离的各组分收集。回收是定量的,可以用来提纯和制备具有足够纯度的单一物质。

25、用20L的配气瓶进行常压配气,如果SO2原料气纯度50%,欲配置50ml/m3的SO2标准气,需要加入多少毫升原料气?

26、简要说明连续稀释法和渗透管法进行动态配气的原理。怎样计算所配标准气的浓度? 连续稀释法:原料气以恒定小流量送入混合器,与较大量的稀释气按一定比例混合,得所需浓度标准气 渗透管法:渗透管放在发生瓶中,气体发生瓶放入恒温水浴中。稀释气经净化器除去水分和杂质,经控制阀和流量计进入混合器,将渗透出来的气体带走,既得标准气。(需要认真看书)

固体废物监测

1、什么是危险废物?其主要判别依据有哪些? 危险废物:指在《国家危险废物名录》中,或根据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认定的具有危险性的废物。

6、试述高热值、低热值的定义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10、生活垃圾热值测定对其处置有何作用?

1.做替代燃料时知道热值可以确定加入量及替代比例。

2.单独焚烧时知道其热值可以预测其是否能燃烧完全并保证足够的焚烧温就是个水的汽化潜热,太简单,懒得说了。鉴别依据:根据危险废物名录判定鉴别。度,确定其是否还需要补充燃料进行焚烧。3.热值是单位质量或体积的某物质完全燃烧后放出的热量。生活垃圾理论上可以利用焚烧法进行处理,大部分能够焚烧彻底。生活垃圾和固体废物的热值高低,不仅影响能否采用焚烧技术和焚烧厂的经济效益高低,而且影响焚烧的工艺和设备的选择。

11、什么叫渗滤液?说明其主要来源和主要成分,为什么垃圾堆场年限不同,渗滤液的产生量和成分也不同? 垃圾渗滤液指从生活垃圾接触中渗出来的水溶液,它提取或溶出了垃圾组成中的物质,其主要来源于垃圾本身和降水,渗滤液的主要成分有:氯化物、铁、镁、NH3-N、NO3、NO3-N、硫酸盐、锌、磷、BOD5、COD 等。垃圾的组成具有特殊性,堆积时间越长,降水多,垃圾组成逐渐发生改变,一部分物质逐渐腐化、分解,于是渗滤液的产生量和水质也相继变化。

(↑标准答案↓网页内容参考)

《环境监测》复习 篇2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从内容上看, 主要考查我国和全球性环境污染问题, 且侧重于考查环境污染的成因、危害以及治理措施;从形式上看, 多以新材料为依托考查考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和运用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培养考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因此, 考生在复习时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理解并掌握当今世界和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成因、危害、对策, 明确环境问题的实质;掌握工业、农业、交通和资源开发等生产环节造成的污染, 并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了解环境污染的治理, 以及生态保护行动中国际合作与公共参与的重要意义。

【复习策略】

1.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不同污染类型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如下表所示。

2.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 注意联系生活实际,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试题往往考查某区域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表现、形成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等, 考生要掌握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思路 (如下图) , 要多注意我国的主要环境问题以及重大工程、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影响。不同地区出现的环境问题往往不同, 考生在分析问题时要结合当地实际, 做到答题全面, 并且注意答案的要点化。

【核心考点】

1.水污染及其成因

(1) 天然水的自净作用。

水的自净能力及水污染的成因:水体中悬浮物通过沉淀、氧化还原、吸附和凝聚等过程以及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使水体具有自净能力 (原理如下图) 。但水体的自净能力是有限的, 如果废水中所含污染物过多, 并超过水体的自净能力, 就会改变水和底泥的理化性质, 从而改变水中生物群落的组成, 造成水质恶化, 甚至使水体利用价值丧失。

(2) 水体污染分类。

按范围分, 主要有江河水污染、湖泊水污染、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等。

按污染现象分, 主要有水体富营养化、重金属污染和海洋石油污染等。

(3) 主要水体污染现象。

(4) 水污染的防治措施。

结合水污染的类型, 其防治措施主要有以下四点:加强宣传教育, 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的意识;制定法律法规, 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实施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建设污水处理厂, 使污水达标排放。

2.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危害

(1) 垃圾堆放产生的环境问题。

环境的自净能力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的产生:自然环境可以通过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过程使垃圾回归土壤, 这是环境的自净能力。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垃圾种类与数量日益增多, 垃圾的排放量和堆积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在城市, 由于人口不断增加, 生活垃圾正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构成一大公害。

(2) 城市垃圾的特点。

数量大:随着工业的发展, 商品消费量的增加, 城市垃圾也随之增加。此外, 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 如一次性用品的广泛使用, 也使城市垃圾不断增加。

品种多:城市垃圾是多种废弃物的混合物, 包括工业废渣和生活垃圾两部分。工业废渣是指工业生产、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 主要包括煤矸石、粉煤灰、钢渣、高炉渣、赤泥、塑料和石油废渣等。生活垃圾主要是厨房垃圾、废塑料、废纸张、茶叶、碎玻璃、金属制品等。

变化大:电子垃圾是困扰全球的大问题, 特别是发达国家, 由于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快, 电子垃圾的产生速度也较快。

(3) 固体废弃物的几种处理方式。

自然净化:利用自然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沙尘掩埋、微生物分解等, 使垃圾回归土壤。

传统方式:用垃圾和粪便制作堆肥, 再撒回土壤。这种方式符合自然界物质循环规律, 使有机质回到土壤中去, 并且不会造成环境污染。

城市垃圾的处理方式主要有堆肥法、填埋法和热处理 (焚烧) 等。

3.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 大气污染。

由于自然或人为原因, 大气圈中的原有成分被改变, 而且增加了某些有毒有害的物质, 致使大气质量恶化, 影响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正常的工农业生产, 并对建筑物及各种设施造成损坏, 这种现象被称为“大气污染”。

(2) 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及其来源。

(3) 大气污染防治。

大气污染防治的主要措施有植树造林、调整能源战略、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合理规划产业布局等。能源生产和消费是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来源, 因此在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中, 最主要的是调整能源战略, 其包括节能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洁净煤技术、开发新能源、利用可再生能源、控制机动车污染等措施。

我国在大气污染防治方面的四大重点领域包括烟气脱硫、烟尘治理、汽车尾气污染防治和有毒有害气体处理, 其中洁净煤技术是使煤炭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减少污染和提高利用效率, 以实现煤的高效、洁净利用。

【考生易混知识】

1.环境污染的分类标准

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质量下降, 从而有害于人类及其他生物正常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我国不同时期的环境污染状况不相同

我国的环境污染是伴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而不断加剧的。

3.不同水体的自净能力不相同

各种水体的自净能力, 河流水最强, 湖泊水次之, 地下水最弱。河流水因具有流动性强、更新速度快, 以及污染物被稀释快、被氧化快等特点, 因此自净能力较强;而湖泊水流动性小、更新周期长, 对污染物稀释慢, 因此自净能力较弱。

4.河道中不同层面水的净化机理不完全相同

【经典回放】

(2013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阅读图文资料, 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示意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分布。历史上六大名泉都以水质优而著称。周围山区是这些名泉的水源补给区。近年来, 泉水受到污染, 部分污染物指标超出国家饮用水标准。

说明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

解析:泉水是人类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水源, 因此泉水遭受污染必然导致生产和生活用水的水质下降, 进而影响人类身体健康, 污染土壤。污染物随着生物链进入农产品并在农产品中富集, 污染物超标会使农产品品质下降。此过程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原理。泉水污染难以治理的原因, 人们需要从泉水本身的属性去思考。泉水属于出露地表的地下水, 而地下水深埋地下, 具有循环、更新周期长, 人类干预难以实施等特点。再加上泉水补给区域和使用区域不统一, 区域范围广, 因此环太湖地区六大名泉泉水污染治理需要不同省市各部门联动协同。

答案:泉水 (地下水) 是重要的饮用水源, 人饮用受污染的泉水会危害身体健康;引用泉水 (地下水) 灌溉, 会污染土壤, 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污染物超标) 。原因为泉水 (地下水) (更新速度慢, ) 自然净化周期长; (深埋地下, ) 人工净化困难;涉及地区广, 需区域联动共同治理。

【拓展演练】

1.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甲市1月份某星期空气质量曲线图。

材料二材料一中所提及星期的上半周受高压脊控制, 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 气温逐步回升;后半周开始转受低压槽影响, 有一次降水过程。

材料三甲城市某日空气质量实时监测图。

(1) 指出这一周甲市空气污染指数最低的日期, 并说明空气质量会直接受到何种因素的影响。

(2) 图2显示甲城市主要污染物是什么?指出二氧化氮的两个峰值出现的时段并分析其原因。

(3) 简述改善该城市空气质量的措施。

2.浙江省政协调研组专门对浙北、浙东和浙中236.5万公顷农用地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数据触目惊心:不适合种植绿色农产品的农用地面积占20%, 属轻度、中度与重度重金属污染的面积分别占总面积的38.12%、9.04%、l.61%, 城郊传统的蔬菜基地、部分基本农田都受到了较严重的影响。调研发现, 工业“三废”及城市生活污染物污染农田, 直接威胁到老百姓的生命健康。下图是“杭州城郊部分农产品重金属和砷超标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问题。

(1) 比较杭州郊区稻米和蔬菜重金属、砷超标情况的差异。

(2) 说明防治农田污染的主要措施。

3.下图是某垃圾焚烧厂工作流程示意图。读图, 回答问题。

(1) 请根据该厂工作原理, 写出与图中 (1) (2) (3) 相对应的内容。

(2) 由于垃圾焚烧并不是一种最佳方法, 该地准备对垃圾焚烧厂进行改造。请提出你的改造设计方案。

(3) 在现有技术条件下, 图中垃圾处理过程能否顺利进行, 主要取决于公众的参与程度, 试说明其理由。

4.有报道说:“某年3月28日11时左右, N市出现了光化学烟雾。”为此, 环保部门展开了调查。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光化学烟雾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其表现之一是对眼睛有明显刺激。产生光化学烟雾的重要条件: (1) 有较高浓度的一次污染物 (如NO2等) ; (2) 有强烈太阳光和较长时间的光照。

材料二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的日平均值如表甲所示。

材料三“霾”是一种类似于轻雾的天气现象。据气象资料统计, N市各个月份中, 最低日照时数在3月。N市有关气象资料见表乙。

材料四“雾”对市民身体健康影响情况抽样调查结果见表丙。

(1) 分析3月24~28日N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均呈现的趋势, 指出最主要的污染物。

(2) 此次污染主要影响人体的哪个部位?

(3) 综合上述分析, 是否可以确定这次污染就是光化学烟雾污染?请说明理由。

5.读“某声波震动图”, 完成下列问题。

(1) 从物理性质看, 该声波属于哪种污染物?说出判断理由。

(2) 从环境保护角度看, 该声波会对人类的哪些方面造成危害?

(3) 如果该声波采集于某幼儿园附近, 其对园内孩子有何危害?

(4) 说出降低该污染物危害的三条途径。

6.读“M城市8:30时噪声等值线分布示意图 (单位:分贝) ”, 回答问题。

(1) 图中n地的噪声值和污染源可能是什么?

(2) 图中n地附近若有飞机场, 还能布局奶牛场吗?为什么?

7.下图为“我国西部各省区 (市) 工业‘三废’处理率坐标图”,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试将图中所示“三废”处理率按照由高到低的顺序进行排列。

(2) 西部地区“三废”处理率中, 其中之一是最高的, 试分析其地理原因。

8.图1为我国西南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 图2为图1中河流实测化学耗氧量 (COD, mg/L) 曲线图 (注意:COD的数值越大, 则水体污染越严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简要说明图1中 (3) 所在地主要的污染源及其原因。

(2) 据图2描述 (2) 处河流水质随时间的变化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参考答案

1. (1) 日期:12日。因素:降水 (天气变化) 。

(2) 污染物:可吸入性颗粒。时段:9时前后, 18时前后。原因:二氧化氮为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 上述两个时段是上下班高峰, 路面行驶汽车多。

(3) 做好城市规划, 合理布局道路网;强化交通管理, 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加强汽车尾气净化处理;改善城市能源消费结构;绿化城市, 增加绿地面积。

2. (1) 稻米中铬和砷超标严重;蔬菜中三种重金属和砷都超标, 其中铅超标最多。

(2) 控制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污染物的排放量;加强管理, 依法治理。

3. (1) (1) 垃圾分类; (2) 废热; (3) 堆肥利用。

(2) 建发电厂, 用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来发电。

(3) 理由: (1) 垃圾主要来源于居民日常生活; (2) 垃圾种类多样, 在处理过程中必须进行分类。

4. (1) 趋势:上升。污染物:总悬浮微粒 (或TSP) 。

(2) 上呼吸道。

(3) 不可以。理由: (1) NO2 (或NOx) 浓度不高; (2) 日照时间短, 不利于光化学烟雾的发生; (3) 3月28日11时左右没有光照, 光化学烟雾污染发生的可能性小。

5. (1) 噪声污染。理由:该声波的波幅和频率均不规则, 属于物理学上的噪声。

(2) 生理、心理。

(3) 影响儿童智力发展。

(4) 声源控制, 传播途径控制, 接受者的防护。

6. (1) 噪声值:120分贝。污染源可能是车站或码头。

(2) 不能。因为噪声过大会影响奶牛生长和产奶量, 效益低。

7. (1) 由高到低依次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

(2) 西部城市和工业多建设在山间盆地或谷地中, 废气不易扩散;政府对废气处理高度重视。

8. (1) 噪声污染, 靠近铁路和高速公路线;水体污染, 来自上游城区的污染物较多。

“大气环境”专题复习 篇3

大气环境命题的形式多以等值线图为背景,考查大气的运动;以天气预报的数值图和天气系统图为背景,考查天气变化过程和常见的天气系统;或者以天气形势图与区域图相结合,综合考查大气运动和天气现象;以图表或以气候、环境等热点为背景材料的形式考查大气成分变化、天气现象和气候类型及其成因等;或者经人类对气候资源的利用方式及灾害性天气现象等现实生活实例为背景考查相关知识;近年来,有从重点考查地带性规律逐渐转向重点考查非地带性因素对气候特点形成的影响的趋势,但气候类型的判读、分布及影响因素始终是高考的热点。

二、核心突破

考点一 大气的热力作用

1.大气的热力作用包括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对地面的温室效应,它们是一个连贯的能量转换过程,在复习时,一定要结合实例来理解掌握。例如:反射作用——在夏季,多云的白天气温不会太高;吸收——臭氧层因吸收太阳紫外线而升温;大气逆辐射——有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2.三种辐射最强时间不同:太阳辐射在地方时12点最强,地面辐射在地方时13点最强,大气辐射在地方时14点钟最强,温度越高辐射越强。

3.白天三种辐射同时存在,夜晚只有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

例1 2010年4月冰岛火山大爆发,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平均气温下降0.5℃,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

A.地表气压升高

B.地表气压降低

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D.地表空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增多

解析 火山灰的存在增加了固体颗粒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从而导致气温降低。

答案 C

考点二 热力环流

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在高空聚积,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凸向高处][高空空气冷却收缩下沉,上空的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凸向低处][空气的收缩下沉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等压面凸向高处][近地面空气上升向外流出,使近地面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等压面凸向低处][高空空气扩

散方向][近地面空气扩散方向][受热][冷却][等压面]

1.热力环流的本质内涵。热力环流的本质是所考察的两地点有温差,理论上两地点之间有温差就可以形成热力环流,温差大小不同会导致热力环流强弱不同。

2.热力环流的应用尺度。对热力环流的应用考察一般着眼于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近年来倾向于考察林地与坡地,湖泊(水库)与湖泊(水库)周边等,这一原理的应用本质上就是看考察地点之间有没有热力性质差异,且热力环流原理的应用时空尺度可大可小,大的比如季风环流,小的比如海陆风。

3.热岛效应强弱的影响因素。城市热岛效应的强弱取决于城市中心与郊区的温差大小,有利于温差变大的因素热岛效应就会增强,反之就会减弱。具体来说:一般城市热岛效应冬季大于夏季;无风天气下大于有风天气下;连续晴朗天气下大于连续阴雨天气下;城市中心有湖泊或城市绿化规划合理(或绿地等植被覆盖率高)大于城市中心没有湖泊或城市绿化规划不合理(或绿地等植被覆盖率低)。

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例2 热岛温度为城区与郊区气温之差,其值高低反映了热岛强度的大小。从下图中可得到的正确信息是,某市热岛强度( )

A.夏季大于冬季

B.午后大于夜晚

C.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小

D.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夏季小于冬季;午后小于夜晚;冬、夏季的差异在日出前后最大;冬、夏季的差异在午后最小。

答案 D

1.气压带和风带的有效记忆方法: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总是相间分布,高低压相间分布,风带的具体风向用偏转规律画出。

2.信风与干燥的关系:信风在从副热带高气压带吹向赤道低气压带的过程中,由于是从较高纬度吹向较低纬度,气温升高,水汽不易凝结,在其影响下气候一般比较干燥。但是如果信风在经过暖流洋面增温增湿后,在迎风坡也能形成大量降水,例如马达加斯加岛东部等地。

3.气压带和风带构成全球大气环流的核心意义:促进了高低纬度间、海陆间的热量和水汽交换,调整全球的水份和热量分布,直接控制各地气候类型的形成。

4.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规律与阳光直射点的季节移动严格一致,即12月22号到次年6月22号一直向北移,6月22号到当年12月22号一直向南移动。

例3 下图为“气压带风带移动示意图”。读图完成以下两题:

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

A.0~10°N盛行下沉气流

B.10°N~20°N 盛行东南风

C.20°N ~30°N 盛行西北风

D.30°N~40°N 盛行西南风

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

A.甲表示 3 月份、春季

B.乙表示 7 月份、夏季

C.甲表示 9 月份、秋季

D.乙表示 1 月份、冬季

解析 1.图中纬度为北半球,气压带南移,说明北半球为冬季,故30°N~40°N盛行西南风。2.甲表示1月份、冬季;乙表示7 月份、夏季。

答案 D B

考点四 气压中心与季风环流

1.气压中心的形成与位置:地表差异导致的热力差异是气压中心形成的根本原因,复习时要能进行知识迁移,在复习北半球冬夏季节气压中心时要注意与区域地理的位置结合。

2.南亚季风与东亚季风成因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形成季风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的原因。南亚和我国西南地区的西南季风就是由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和热力差异叠加形成的,不能完全分开,但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为主要原因。

3.冬夏季风强弱差异比较:东亚地区冬季西北风强于夏季东南风,南亚夏季风强于冬季冬北风;东亚冬季西北风强于南亚冬季东北风,南亚夏季风势力具有突然增强的特点,东亚夏季风则逐渐增强。

考点五 天气系统判读

1.锋的判读与天气

(1)根据符号判断冷锋、暖锋

图1中的符号表示冷锋,它由一条基线加上小三角形组成(往往两个为一组),而且基线的位置表示锋线的位置,小三角形的方向指示锋前,即图中A处为锋前,B处为锋后;图2中的符号表示暖锋,它由基线加上小半圆组成(往往两个为一组),而且基线的位置表示锋线的位置,小半圆的方向指示锋前,即图中C处为锋前,D处为锋后。

(2)根据天气图判断冷锋、暖锋

在图3和图4中,根据锋面坡度、冷气团移动的方向、雨线倾斜方向、雨区的位置、云系形状和高度等特征可以判断出冷锋和暖锋。

图4中的冷气团被迫后退,在锋面下部形成了一个局部的环流,这是暖锋独有的特征;由于锋面两侧的温度和气压差异较大,形成的大风使雨线倾斜,从图中可以看出雨线都向锋前方向倾斜,因此图3的锋前为暖气团判定它为冷锋,图4的锋前为冷气团判断它为暖锋。

图3中雨区的位置主要在锋后,据冷锋的降水主要在锋后可判断其为冷锋;图4中雨区的位置在锋前,根据暖锋的降水在锋前,可判断它为暖锋。

(3)根据天气过程来判断冷锋、暖锋

[天气过程&冷 锋&暖 锋&过境前&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过境时&暖气团被冷气团抬升,常出现阴天、下雨、刮风、降温等天气现象&暖气团沿冷气团徐徐爬升,冷却凝结产生连续性降雨&过境后&冷气团替代了暖气团的位置,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暖气团占据了冷气团的位置,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2.低压、高压判读与天气

[&低压(气旋)&高压(反气旋)&气流方 向&垂直

方向&上 升&下 沉&水平

方向&北半球—逆时针辐合

南半球—顺时针辐合&北半球—顺时针辐散

南半球—逆时针辐散&

天气&中 心&云层增厚,形成阴雨天气&天气晴朗&对我

国的

影响&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台风就是热带气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夏季:长江流域的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

冬季:寒冷干燥的天气—蒙古高压&]

3.锋面气旋的判断与分析

(1)锋面位置的判读:锋面往往与低压槽重合,因为水平气流在低压槽中辐合上升,冷暖气团在此相遇;而高压脊中水平气流辐散,冷暖气流不可能在此相遇,不可能形成锋面。

北半球锋面气旋天气状况

(2)锋面类型的判读

①找槽线:图中PM、PN为两条槽线;

②定半球:图中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即是北半球;

③定冷暖气流:判断出是北半球后,则从偏北方吹来的冷气流(冷气团),从则从偏南方吹来的暖气流(暖气团);

④定旋转方向(知冷暖气流谁主动向谁移动);

⑤结合旋转方向判出锋面类型:从图中可知A是冷气团主动向东南运动,即PM为冷锋,则PN为暖锋。

例4 下图是“中纬度某地天气系统剖面示意图”,分析完成(1)~(2)题。

(1)观测发现,该天气系统过境时的夜晚气温较高,主要原因是( )

A.有降水,大气中水的相态变化会放出热量

B.云量增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增多

C.云量增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

D.云量增多,地面长波辐射增强

(2)图中天气系统一般出现在下列哪种气压状况图中(单位:hPa)( )

解析 (1)该天气系统为冷锋,过境时为阴雨天气,云层增加,夜晚大气的逆辐射增强,气温较高。(2)锋面存在于低压槽中,A为高压脊,B为低压槽,C为高压,D为平行的等压线图。

答案 (1)C (2)B

一般情况下,空气的密度与气温,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呈负相关。下图示意北半球中纬某区域的地形和8时气温状况剖面, 高空自西向东的气流速度约20千米/时。据此完成1~2题:

1.此时,甲、乙、丙三地的大气垂直状况相比较( )

A.甲地比乙地稳定B.乙地对流最旺盛

C.乙地比丙地稳定D.丙地最稳定

2.正午前后( )

A.甲地气温上升最快

B.乙地可能出现强对流天气

C.丙地刮起东北风

D.甲地出现强劲的偏南风

下图为某日中国东部一条经线附近地区的天气状况示意图,读图回答第3题:

3.该日最可能出现在(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下面四幅天气图反映了一次寒潮的天气过程。结合图文材料,回答4~5题:

4.按照此次寒潮天气发生的过程,四幅天气图由先到后的排序应为( )

A. a→c→b→d B. b→c→d→a

C. c→b→d→a D. d→a→c→b

5.据图6的四幅天气图判断,下列城市的天气状况接近实际的是( )

A.a—武汉地区晴朗温暖

B.b—天津地区大风降温

C.c—北京地区雷雨交加

D.d—杭州地区阴雨连绵

【参考答案】

变形监测复习 篇4

变形体 可能产生变形的各种自然或人工的建筑或构筑体

变形监测的目的:1实用: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监视建筑物的安全,验证工程设计,为设计研究提供资料;2科学研究,更好的理解变形的机理验证有关工程设计的理论和地壳运动的假说,进行反馈设计以及建立有效的变形预报模型

引起变形的因素:1自然条件及其变化2与工程本身相联系3勘测设计施工原因。

研究范围:大到整个地球小到一个建(构)筑物的块体,包括自然和人工的构筑物.对象:1全球性变形研究;区域性变形研究;工程和局部性变形研究。

变形监测主要内容:1几何量:水平,垂直位移,倾斜,裂缝,绕度;2物理量:应力,应变,温度,气压,水位,渗流。变形分类:静态变形:变形体随时间的变化,动态变形:变形体在某一时刻受到外力作用而变形。不同工程对应不同的监测内容

变形监测特点:1精度要求高2重复观测/周期性3综合应用各种观测方法4数据处理要求严密5多学科知识配合。

基准点:在变形测量中为测定变形体的变形而设定的稳定,可靠的控制点。观测点:便于观测的特征点。

变形监测技术:1地面常规测量技术2专门测量手段与技术:应变测量准直测量倾斜测量3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4空间测量技术.变形监测的技术1。全球性: GPS/VLBI(甚长基线射电干涉测量)/卫星激光测距(SLR)/激光探月技术LLR/卫星重力探测技术2。局域INSAR/ GPS /精密水准测量3。工程和局部测量 地面常规技术/地面摄影测量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特殊和专用的测量手段/空间测量技术 精度: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很高,典型精度是1mm或相对精度10-6,一般地说如果变形观测是为了使变形值不超过某一允许的数值,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则其观测的误差应小于允许变形值的1/10~1/20,如果为了研究变形的过程,则其误差应比上面数值小的多,甚至应采用目前测量手段和仪器所能达到的最高精度。变形监测的频率取决于变形的大小,速度以及观测的目的,变形量较大时应增大监测频率,减少或建筑物趋于稳定时可减小监测频率,通常在建筑物建成初期变形的速度比较快,因此监测频率要大一些,经过一段时间后建筑物趋于稳定,可以减少观测次数,但要坚持定期观测。

变形监测网的灵敏度:监测网发现位移矢量的能力大小的一种度量,其实质为:变形的几何分析。变形监测目的证明监测对象是否存在显著变形。监测网的特点:具有周期性和方向性即通过周期性观测来发现变形体在某一特定方向上的变形。变形监测方案确定要考虑哪些问题:变形监测成果的精度,可靠性,灵敏度及观测成本;工程场地的地质条件,施工方案,施工周围环境及有关部门的相关要求。倾斜测量:被测物体,被测对象在竖直平面内相对于水平基线(面)或铅垂线(面)的绕度曲线。

平面监测网:测量建筑物的水平位移所布设的变形监测网 高程监测网:垂直

深埋双金属标:用膨胀系数不同的两根金属管,底部埋在基岩中或稳定可靠土层中,用套管与周围土层隔离,能根据温度变化修正标志点高程的基准点

视准线法:在建筑物的适当地点安设固定的位移标点,用测量仪器观测其位置的变化 引张线法:指在坝顶或廊道内选定的两端点之间拉一根钢丝作为基准线,用以测定各测点相对于该钢丝的水平位移的观测方法

水准基点:用于垂直位移监测,作为测区各观测点依据的基准点 基准线法:通过建筑物的轴线或平行于建筑物的轴线固定不变的铅直面作为基准线,根据此铅直面来测定点到面的距离变化 激光准直线法:利用激光束所建立基准线来测量观测点相对基准线/面偏移的方法 正垂线法:悬挂的垂球线作为铅垂基准线测量建筑物不同高度观测点相对于基准线的偏距的方法

变形监测网:对变形体进行测量的专用控制网

挠度:建筑物在垂直面内各个不同高程点相对于地点的水平位移 水准基点标志类型1混凝土水准标志2地表演示标志3平洞岩石标志4钢管式基岩标志5墙角水准标志7深埋双金属标志

观测点标志类型1工民建:a钢筋混凝土基础上的观测点B墙上或住上上的观测标志C隐藏式观测标志2水工建筑物基础沉降(内外钢管标)坝顶上—混凝土浅型标志3地表沉降标志:1预制混凝土木桩2现场浇灌混凝土桩

布设要求:1观测点与建筑物应牢固联结2观测标志应选在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

深埋双金属标原理假设钢铝管原长为l0膨胀系数为

倾斜观测的方法1直接测量法,1悬吊重球法2经纬仪投影法3测水平角法4光学锤准法5激光铅直仪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根据连同器原理制成液面等高的高程观测方法 间接测量1水准测量2液体精力水准测量3倾斜仪测量a气泡式倾

斜仪b垂直钟摆式倾斜仪c电子倾斜仪 液体静力水准测量的原理(连通器原理):

对于连通关中处于静止状态的液体压力,满足P+Pgh=常数,按此原理制成的液体静力水准测量仪或者系统可以测的两点或更多点之间的高差影响其测量误差的因素:1一起误差2测量设备3温度4液体渗透5外界条件6气压7液体蒸发8液体污染

确定液面高度的方法:1目视法2目标接触法3电感传感器

建筑物水平位移测量技术与方法有哪些:一,应变测量二,基线测量○1 地面监测方法1前方交会2距离交会法3测距法4极坐标法5自由设站法6导线法7边角网法8自动化监测方法a固定式全自动持续监测b移动式半自动变形监测○2 专用测量方法1光学法a测小角法b活动站牌法2电光法:激光准直法○3 机械法:引张线法

强制对中装置的类型:1点线面对准装置2三叉式对中装置3球孔式对中装置4中心螺杆式对中装置

水平位移对平面观测照准标志的要求:1照准标志、颜色反差大2没有相位差3图案对称4两边有适当的参考面积5便于安装 分段基线法优点与不足:优点提高测量精度,减少折光影响,不足:测量比较复杂观测量大计算量大等。

引张线法组成:包括端点,观测点、测线、测线保护管,读数方法有读数显微镜法,遥测引张线观测仪法 导线观测布设要求:在建筑物以外,有强制对中的观测洞,廊道内:端点:无定向线、导线点、铟钢测距仪。

观测特点:1端点:倒悬挂,不测连接角2导线点:都在墙壁上,用脚铟强制对中3观测时用铟钢测距仪4水平角特点:用激光准直系统和转角棱镜观测

正垂线观测方法:1多点观测站法2多点夹线法

变形分析:根据变形资料计算变形的大小方向形变等,分析变形值与引起变形因素关系,找出变形规律,进行变形预报,进一步分析和预报工作的总称 变形位移曲线图:根据变形成果所绘制的纵横坐标表示变形量与时间变形的曲线图

变形观测数据处理的目的:1对资料进行整理,绘制出便于分析的图表即进行几何分析2探讨变形原因内容:

一、几何分析①对建筑物空间状态给出几何描述,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检查原始资料,计算有无错误②对观测的变形值进行逻辑分析,师傅含有粗差③对基准点进行稳定性检验,包括粗差统计检验,基准点稳定性统计检验问题④对建筑物做一个基本描述。

二、探讨变形原因1用统计方法或回归分析法确定变形或引起变形的因素来确定数学关系2用确定出来的函数模型讨论变形与何载应力应变的模型关系来考虑变形因素的预测。

变形监测参考点稳定性分析与检验方法:平均间隙法(判断相对稳定点)/拟稳平差法(检验基准点稳定性)/稳健估计与变换法 变形观测成果整理分析内容:整理常用图表a观测点变形过程线b建筑物变形分布图c原始记录检核分析:a成因分析b统计分析c变形预报与判断

逐步回归分析原理:选择最佳回归方程,逐个接纳显著因子,当回归方程接纳一个因子点后,由于因子之间的相关性,可使原先在回归方程中的其他因子变成不显著,则将其从回归方程中剔除。接纳一个因子后,必须对已在回归方程中的所有因子的显著性进行F检验,剔除不显著的因子,直到没有不显著的因子,再对未选入回归方程的其他因子用F检验来考虑是否接纳进入回归方程。反复运用F检验,进行剔除和接纳,直到得到所需的最佳的回归方程

变形分析与建模方法:回归分析法、时间序列分析模型,灰色系统分析

监测资料原理系统和组成:资料处理和资料解释两个子系统

功能:1各种监测资料以及有关文件资料的存储、更新、增删、更改、检索和管理2监测资料的处理3监测资料的解释

大坝实施自动监测的关键技术:1数据采集及传递2数据处理系统3大坝安全综合译判专家系统

工业测量任务:1工业设备的行为检测,保证产品规格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2将设备安装到相应的位置上

特点:1精度高0、05-2mm 2作业环境受到生产条件的限制3有时会受到工作时间的限制4需要很多专用设备 经纬仪全站仪三维测量系统构成:前方交会软件 坐标转换软件 坐标计算软件 仪器应用软件2硬件:经纬仪全站仪、计算机、多路串口转换卡、附件(基准尺、反射片)

环境规划学复习 篇5

一、填空题:

1.环境规划的类型:

按规划期分:长远环境规划、中期环境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按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分:经济制约性、协调性、环境制约性。

按环境要素分:大气污染控制规划、水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

2、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

2.从环境系统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之间物质、能力和信息的联系角度,可以将环境承载力指标分为三部分:资源供给指标、社会影响指标、污染容纳指标 3.环境本身是一个由社会、经济、自然组成的复杂系统

4.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型、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性。

5.环境规划指标类型主要采用表征对象、作用以及在环境规划中的重要性或相关性分析,有环境质量指标、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环境规划措施与管理指标,以及相关指标。6.环境预测类型按预测目的可分为:警告性预测、目标导向性预测、规划协调性预测。7.环境评价对象主要包括污染源和环境质量两大基本方面。

8.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非结构化特征、多目标特征、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 9.环境-效益评价货币化技术方法大体有三类:市场法、替代市场法、调查法

10.用于环境规划中的教学规划决策分析的方法主要有: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 11.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12.构成大气环境系统的子系统可以概括为大气环境过程子系统,大气污染物排放子系统,大气污染控制子系统级城市生态子系统。系统的状态主要由大气环境质量描述。13.大气环境规划的类型:大气环境质量规划、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14,依据研究对象的不同,水资源规划可分为水污染控制系统规划和水资源系统规划 15.五库结构系统,包含数据库,模型库,方法库,文本库和知识库。

二、名词解释:

环境承载量:是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承受的人类系统的作用量。

环境承载力:指某一时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阙值。

环境容量:人群健康和自然生态不受危害的前提下,自然环境或其中的某一要素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能源弹性系数:规划期内平均能耗量增长速度与平均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对比关系。人力资本法:将劳动者作为生产要素而对其遭受环境影响,特别是通过人体健康进行环境价值经济评价的方法。6.固体废物:是指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我国的固体废物可分为三类: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和城市生活垃圾。7.固体废物处理:是指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等不同的方法,使固体废物转化成为适于运输,贮存,资源化利用以及最终处置的一种过程。

8.土地资源:是指土地总量中在当前和可预见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用的那部分土地,是人类生产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

9.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活动10.大气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通过控制给定区域污染源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优化分 配到源,以确保实现大气环境质量目标值的方法

12水环境容量:是指某水体在特定的环境目标下所能容纳污染物的量。13水资源系统:

是以水为主体构成的一种特定的系统,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水资源工程单位和管理技术单元所组成的有机体。

14水污染控制系统:是由污染物的产生,处理,传输以及在水体中迁移转化等各种过程和影响因素所组成的系统。

三、简答题:1环境规划的定位:

①环境规划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环境”这一大生态复合系统,它可以指整个国家,也可以指一个区域(城市、省区、流域)

②环境规划任务在于使系统协调发展,维护系统良性循环,以谋求系统最佳发展。③环境规划依据社会经济原理、生态原理、地学原理、系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具 有科学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显著特点。④环境规划的主要内容是预见安排人类自身活动和环境。其中既包括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提出符合环境保护需要的约束要求,还包括对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做出的统筹安排和部署。⑤环境规划是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作出的综合优化,它符合一定历史时期的技术、经济发展水平和能力。⑥全国性环境规划要有全国宏观综合考虑,明确全国各区域的功能定位和环境保护目标;而国家性环境规划则应具有国家级的法律效力,能够协调各行政区域、各部门在环境保护中存在的冲突问题,且实现资金管理的国家统筹规划。

2、环境规划的基本特征

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动态性、前瞻性、信息密集、政策性强3.环境规划目标的可达性分析:

①环境保护投资分析②技术力量分析③污染负荷削减能力分析:④其他分析 4.建立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②科学性原则③规范性原则④可行性原则⑤适应性原则⑥选择性原则 5.环境功能区划的目的⑴考虑到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及环境投资效益两方面的因素,在确定环境规划目标前常常要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功能区的划分,然后根据各功能区的性质分别制定各自的环境目标 ⑵在环境规划中进行功能分区的划分,首先是为了合理布局;其次是为了确定具体的环境目标;在这是为了便于目标的管理和执行。对于未建成区或新开发区,新兴城市来说,环境功能区对其未来环境状态有决定性影响。6.环境规划实施的基本措施 ⑴采取协调和审议的措施区域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规划包括多方面、多层次的内容,同时也涉及各地区、各团体的局部利益。①规划部门内部的协调和调整②与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和调整③与区域周围邻近地区间的协调和发展④与国家办事机构的协调和调整

⑵组织管理方面的措施

①制定资源利用开发标准②统计报表制度③依法控制保证规划的实施 ⑶科学研究方面的措施

①协调发展规划方法的研究②生态工程工艺的研究

7环境评价指标的选择设计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⑴科学性和简便性原则:⑵重要性原则⑶层次性原则⑷可行性原则

8.环境预测的主要内容

⑴社会发展预测:重点是人口预测,也包括一些其他社会因素的分析确定。

⑵经济发展预测:重点是经济增占总量,同时包括能源、水资源消耗等预测。

⑶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环境质量与污染预测活动构成了当前环境预测的基本内容。

⑷其他预测:根据规划对象具体情况,和规划目标或内容的需要,选定其他预测:如重大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或影响,土地利用的分析。

9.环境规划决策的特征:

⑴非结构化特征:分为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非结构化决策

⑵多目标特征:①目标间存在着冲突性或矛盾性即某一目标的改进往往导致其它目标实现程

度降低;②目标间存在着不可公度性,即多个目标没有统一的度量标准

⑶基于价值观念的特征:决策问题中人的价值观念和取向反映了基于对客观现实进行机制估计的决策特征。

10.环境费用-效益分析的基本程序

⑴明确问题:弄清规划方案中各项活动所涉及环境问题的内容、范围和时间尺度,从而为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识别分析奠定基础。

⑵环境质量与受纳体影响关系确定:①估计环境质量变化的时空分布②估计受纳体在环境质量变化中的暴露程度③估计暴露对受纳体产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效应

⑶备选方案的环境影响分析:针对不同的规划方案进行改善环境质量的定量化影响估计值环境效益或损失计算的前提。

⑷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计算:为了使规划方案的影响效果具有可比性,费用-效益分析方法采用了将规划方案的定量化损失-效益统一为货币形式的表达方式。

⑸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评价:完成备选方案的费用-效益计算后,就可通过适当的评价准则进行不同方案的比较,完成最佳方案的筛选。11.城市环境经济系统具有如下基本特征:综合性、多目标与目标矛盾性、动态性、不确定性 12..环境问题的决策一般可分为3个不同的层次?

第一个层次为环境战略决策。第二个决策是环境战术决策第三个决策是技术决策。

四、论述题

1乡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乡镇环境规划的编制程序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 准备阶段1接受任务:由于环境规划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应由具备规划技术条件或资格的单位承担,如环境保护科研设计院、环境保护监测站等。接受任务后,组成领导小组,明确责任人。

2调查研究:①自然环境特征调查,如地形、地貌、水文、气候和植被

②社会经济条件调查,如人口及其空间分布,各项社会经济指标

③乡镇企业与城镇发展水平调查,如乡镇工业产值、行业结构、城⑤镇类型和分级等。④乡镇工业与城镇污染源、污染类型及分布调查,并做好监测工作。

⑤收集与环境规划有关的城镇总体规划、国土规划和农业区划等规划资料。同时,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和评价,通过调查和评价找出主要环境问题及发生原因、地域分布等情况。3环境影响预测:预测的主要内容有乡镇经济与城镇发展趋势预测、环境污染发展趋势预测、自然资源的损失与生态破坏预测。

编制阶段

1确定环境规划目标:环境目标是在现状调查和环境预测的基础上,根据规划期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和乡镇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需要制定出来的。环境目标包括各种总目标和各种分目 标,在确定出目标的同时,提出各规划期内相应指标体系。2环境规划对策研究:环境规划对策研究的具体对策有

①把环境规划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保障实施。②资金的保证,需要落实好规划资金③乡镇企业要引进先进设备和经验技术,强化环境管理 ④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

3拟定规划方案与措施:根据规划对策研究的结果,标志规划措施,并拟定几个可供优化的方案。

4可行性分析:先根据规划对策和措施的内容,测算实现规划总的投资需求,然后对各个规划方案实现环境目标的可达性进行评估分析。

5优化协调规划方案:可行性分析之后,淘汰掉不符合环境目标要求的方案,对可供选择的规划方案进行优化。假若方案均不可行,则必须反馈,重新确定规划目标和措施。

6编写规划报审表:整个规划过程是一个决策-反馈-再决策的过程,从目标确定到方案的优

化与协调要经过多次调整和修改,指导规划方案获得审批为止。报批阶段

将编好的规划方案提交上一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若可行,审批下达,提交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2.大气环境规划的综合防治措施?

大气污染防治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范围很广。只有对整个大气环境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对各种能减轻大气环境污染方案的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实施可能性等进行优化筛选和评价,并根据城市或区域的特点,经济承受能力和管理水平等因素,确定实现整个区域大气环境质量控制目标的最佳实施方案,才能有效的控制大气污染。大气环境规划方案顺利实施,就必须有各种大气环境综合措施作保证。大气环境综合措施多种多样,但可归纳为三个方面:㈠减少污染物排放量⑴采用合理的能源政策

目前最主要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能源的消耗是造成大气污染的最主要因素,能源利用方式的改变将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排放,进而影响到大气环境的质量。使用新能源:传统能源大都是不可再生并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的,而开始探索和利用的新能源最大优点是比较清洁,对大气环境那个不污染或污染较轻,且又可再生。从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角度来看,使用新能源将是我国今后长远发展的方向。

改变现有燃料构成:目前使用的传统能源中,燃煤污染是最严重的。而液体和气体燃料与之相比较,产生的粉尘量要少些,还有运输方便,起燃容易,燃烧完全,控制方便,燃后残渣少等优点,是控制大气污染的较好燃料。以气体和液体燃料代替燃煤是控制大气污染,保护环境的重要途径。

改变煤的燃烧方式:从我国的能源构成来看,目前仍是以燃煤为主。预计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不会改变以燃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因此,当务之急是改变燃烧方式,以降低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气污染物。为了节约燃煤,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应避免直接燃烧原煤。通过将煤炭气化,液化或制成型煤,改变没得燃烧方式,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⑵集中供热

所谓集中供热,就是将分散的锅炉以及可以利用的燃烧装置集中起来,代替分散的状态。集中供热可以在两个方面有效地控制大气污染:可以充分利用燃烧新技术和消烟除尘新技术,提高热效率,大量的减少燃煤量,节约能源,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且有利于管理,运输,减少煤灰飞扬的二次扬尘。可以提高集中供热锅炉排放烟囱的高度,代替数量众多的地排放烟囱,充分利用区域大气环境自净能力,减少低空污染物浓度。⑶采用有效的治理技术

对于污染源来说,也要采取必要而有效地治理技术,降低污染物的排放,使之达标排放,甚至达到总量控制所要求的允许排放量。

控制颗粒物排放:目前常用的处理设备有重力沉降装置,旋风式集尘器,洗涤除尘器,过滤集尘器,静电除尘器和声波除尘器等。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可采用不同类项的除尘设备组成多种除尘组合器,以达到租价除尘效率。

控制气体污染物排放:目前大部分气体污染物采用吸收,吸附,催化法来控制。⑷实施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的目的是提高污染防治效果,降低污染治理费用,消除或减少工业生产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影响。清洁生产是与传统的以末端治理为主的污染防治战略完全不同的新概念。实施清洁生产,尽量把污染物消灭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大大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避免末端治理可能产生的风险,以减少物耗和能耗。⑸控制移动源的排放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机动车拥有量迅速增加,在固定源进行严格治理的基础上,城市大气环境污染有可能从以煤烟型为主,逐步过渡到以氮氧化物为主的机动车燃油氧化型。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机动车污染的控制,一次大幅降低机动车排放的污染,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

㈡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

充分利用大气自净能力可以减少污染物的削减,降低治理投资。利用大气自净能力的方法有污染源的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划分级增加烟囱高度等。⑴大气污染源合理布局为了避免对城镇生活居民区造成影响,大气污染源的布局用那个该是使用烟尘和废气污染的工业区尽量布置在远离对大气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居民区。怎样对大气污染源进行布局,才能使污染源对居民区产生的污染影响最小,这是编制环境规划时应重点解决的问题。⑵合理布置城市功能区

一个城市按其主要的功能可分为商业区,居民区,工业区和文教区等。如何安排这些功能区,他别是工业布局,将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考虑风向和风速对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对于工业较集中的大中城市,用地规模较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布置在城市边缘或近郊区;污染严重的大型企业,布置在城市远郊区,并设置在污染系数最小的上风向。

在进行工业布局时,还应该注意各企业的合理布设,使其有利于生产协作和环境保护。㈢加强绿化

⑴植物净化植物对大气中污染物的净化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见底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二是具有防尘作用,三是植被的增加可以使裸露的地表大为减少,直接防止风沙扬尘的产生。

环境地质学复习总结 篇6

 环境地质学的研究主题

研究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简称人-地关系,包括:①地质背景、地质作用及其过程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②人类活动引起的地质环境变化的地质学基础及社会学问题;③如何协调人与地质环境的关系。 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的四个科学问题(1)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2)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3)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4)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 总论——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理论

1.环境与地质环境

★地质环境与环境地质:地质环境是一种空间概念,在实际应用时常加前后缀,如××地区地质环境调查,以说明研究对象的地理范围、观察对象的地质学色彩,调查意指对这个特定空间实体和现象的描述、刻画;环境地质用于学科的定名,如环境地质学,它将地质环境作为研究对象,探讨环境问题发生的地质学本质,或指某些环境问题的地质学机理分析,既包括自然地质作用,也包括人为地质作用的物理、化学本质。简言之,地质环境可以理解为研究的对象,环境地质则是对这个对象的分析研究过程。

地质环境系统:根据地质环境系统的尺度层次,将人类地质环境分为全球地质环境和局域地质环境。

全球地质环境系统:由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地壳、地幔和地核六大圈层构成。其中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称外三圈,地壳、地幔、地核称内三圈。 地质环境的基本特性

①以系统的方式存在 ②开放性 ③层次性 ④演化特性 ⑤自然-社会双重属性  地质环境系统的组成要素及结构

组成要素:地质环境系统位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相互叠置的地球浅表层,其内部有空气、水、生物、岩石和土壤,它们代表了地质环境组成的基本要素。时空结构:P18(了解)

2.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一般原理

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外部条件

(1)影响因素种类、个数的改变;(2)影响因素作用强度的改变;(3)作用强度速率的改变;(4)影响因素排列次序的变化。 地质环境系统演化的几个阶段

(1)稳定阶段(2)失稳阶段(3)稳定态重建阶段

3.地质环境问题与地质灾害  地质环境问题及其地质属性的分类

地质环境问题的分类:

(1)按地质作用的类型分类:原生地质环境问题,次生地质环境问题;(2)按地质作用的驱动力来源分类:内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外动力地质作用引起的地质环境问题;

(3)按地质过程的动力学形式分类:突发的,渐进发生的。 地质环境问题的环境地质学分类

分类方案:(简答)P39图,大体划分四个层级。

第一层级 突发性的地质环境问题(地质灾害)和渐进性的地质环境问题; 第二层级 一般性和专属性地质灾害;

第三层级 适当注意到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地域类别; 第四层级 各种具体问题的形象表述。 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的联系

主要表现在一下三个方面:

(1)在同一地区地质灾害和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以同时发生;(2)地质灾害与渐进性地质环境问题可相互影响;(3)地质灾害发生前都有一个短暂的渐进性变化过程。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途径

(1)对地质环境系统的外部输入加以控制;(2)人为改造地质环境系统的局部结构。 我国地质环境问题多发的原因

① 构造运动活跃 ②特殊的地形和地质条件 ③特殊的气候条件 ④人口过多、资源不足

 分论——若干地质环境问题的论述

1.地震

 我国地震的分布、特点

我国地震带的分布:

(1)板块边缘地震带:台湾地震带,西藏-滇西地震带;

(2)板块内部地震带:郯城-庐江地震带,华北地震带,南北地震带,天山地震带。

我国地震灾害的特点:

(1)发生频度高,强度大,范围广,损失惨重(2)西部强于东部,在东部地区北强南弱(3)灾害损失表现为东重西轻(4)地震发生具有明显的周期性  地震的活动特点

①重复性 ②迁移性和填空性 ③累进突发性

2.崩塌

 崩塌的形成条件

(1)斜坡体系统结构:坡形,岩性,分离面及其组合特征;(2)斜坡体系统外部环境的作用:地震,降水,风力、水力、冻融作用,植物的根劈作用,人为活动。

3.滑坡

 滑坡的形态因素

①滑坡体 ②滑坡床 ③滑动面 ④滑坡周界 ⑤滑坡后壁 ⑥滑坡侧壁 ⑦滑

11滑坡裂缝。坡台阶 ⑧滑坡舌 ⑨滑坡洼地和滑坡湖 ⑩鼓丘和土垄○ 产生滑坡的主要因素

(1)产生滑坡的内在因素:岩土体的岩性结构,坡形;

(2)激发斜坡失稳的外部因素: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影响,地震的影响,人为活动的影响。

4.泥石流

 我国泥石流发育区的分布及危害

分布:我国泥石流的发育地区大致以大兴安岭-燕山山脉-太行山脉-巫山山脉-雪峰山脉一线,即地势的第三级台阶边缘为界,以西的广大地区为高发区。

危害:(1)泥石流造成的直接危害:①房屋损毁,人员伤亡 ②威胁铁路、公路行车安全 ③破坏农田、水利设施;(2)泥石流引发的次生地质环境问题  泥石流的形成条件

内部条件包括特殊的地形和松散岩土物质积存状况,外部条件主要是能够激发堆积物运动的水动力条件。至于人为活动诱发的泥石流,是人为某些活动恰好在无意间孕育了泥石流暴发所需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而已。

(1)泥石流形成的内部条件:地形,松散岩土物质的积累状况,泥石流沟谷演化对泥石流时空发育特征的影响;

(2)泥石流形成的外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人为活动。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

(1)水土保持措施:保护原生植被、培育植被,适当设置梯田工程、坡面蓄水工程和截留防冲工程;

(2)泥石流的工程治理措施:治水,治泥,水土隔离,拦挡坝,停淤场,排导工程,穿越工程,防护工程。

5.地面塌陷

 我国地面塌陷分布的特点

(1)岩溶地面塌陷的分布:北方岩溶地面塌陷区,南方岩溶塌陷区;(2)矿山采空区地面塌陷的现状:

6.地面沉降

 我国地面沉降的分布特点

(1)长江三角洲平原的地面沉降(2)华北平原区的地面沉降(3)汾渭地堑盆地的地面沉降

7.海水入侵

 海水入侵发生的条件(1)存在海水与陆地含水层的水力联系通道;(2)海水压力大于陆地含水层的水头压力。 海水入侵的原因

(1)海平面上升:海水量增大,海洋盆地容积的变化,滨海地区地面沉降;(2)陆地地下水水头下降;(3)其他:提引海水进入陆地冲洗污染物,进行陆地海水养殖,修建盐田等。

8.地下水污染

正确地理解这个定义,必须把握以下几个要点:  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

(1)污染现象普遍(2)污染程度发展快:表现为污染源由少变多,污染区不断扩大,速度快,污染程度不断加剧;(3)污染组分复杂;(4)污染原因多种;(5)污染造成的危害巨大:水污染造成的危害有影响人体健康、产品质量下降(工、农、牧)、损害设备、增加处理费用、破坏生态平衡、水资源减少。 地下水污染的特点

(1)隐蔽性:污染后可能物理性质变化不大,无色无味,肉眼难以观察到(不像地表水可根据生物死亡、畸形变异,作为指标);

(2)污染过程缓慢:污染是个长期积累过程(滞后、延迟现象突出),流速小、水交替过程缓慢;

(3)难以治理:因流速慢,更新交替周期长(地表水半个月,地下水1400年);涉及范围广,治理工作不能立即见效;难以发现,一旦发现,要靠其自净需要几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时间。

9.水土流失

 我国水土流失的特点

(1)分布广泛:我国的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青藏高原一线以东的季风区。极强和剧烈侵蚀区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花岗岩丘陵及砂页岩丘陵区。我国水土流失区大致分为西北黄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和西南土石山区五大区域。

(2)危害严重:在水土流失的侵蚀区,由于水土物质和养分的流失,土层变薄和肥力下降,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和耕地减少。在堆积区,泥沙物质的沉积,易导致河道、水库、湖泊产生泥沙淤积。在径流区和堆积区,由于养分的输入,易造成地表水体的水质下降。产生的直接危害有土地生产力下降和石漠化,间接危害有水体泥沙淤积和水体水质下降。 水土流失的发育条件

(1)外界作用:降雨,人类活动;

(2)内部结构:坡形,土壤及母岩的性质,植被覆盖。

10.土壤盐渍化

 我国土壤盐渍化的特点

(1)发展速度快:发展最快是山东省、其次黑龙江;(2)分布区域广:主要分布在淮河-秦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一线以北,即北纬33°以北的干旱、半干旱地区。分布面积最广的是内蒙古,其次是山东、新疆和河北;(3)危害严重:危害农业和畜牧业,危害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安全,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 土壤盐渍化的形成条件

(1)外部条件:地形,气候,地表径流,土壤冻融,人为活动;

《环境监测》复习 篇7

一、教与学过程

课前:教师制作网络专题网页(网络课件),提出课堂学习任务。

首先教师在学校的网络教学博客平台上开设了博客网页,利用博客平台的资源集成性和导航清晰化的特点,设计博客平台的样式,上传学生学习的各种资源,并且在网页公告栏上发布本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任务。

授课前,教师简单介绍本次课的学习内容、学习任务和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重点叮嘱复习的重点和难点,强调网络课堂纪律。虽未涉及复习知识,但教师引导学生如何利用该专题网页进行学习和复习却至关重要,可以避免学生走弯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并且提高教学实效。

课中:学生按照既定的学习任务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1)学生进入“时政背景”环节,阅读相关背景并理论联系实际。“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是高三复习的重要时政热点,十八大报告首提建设美丽中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重要地位,因此学生必须重点把握与本专题有关的一些常见知识点。例如经济生活中经济结构的调整问题。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时政背景并初步尝试理论联系实际。

(2)学生进入“题型示例”环节,尤其关注设问的角度分析。教师安排了高考最常见的原因类和措施类两种试题类型,即“为什么”和“如何做”,模拟各种设问角度,预测高考可能涉及的试题类型,并提供参考答案,让学生自主学习。例如:请从公民角度,为宣传、实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提出合理化建议;从经济生活的角度,请为国家、企业、消费者在低碳发展、保护环境、建设美丽中国等方面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分析建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的文化生活依据;等等。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了解命题者的意图,思考如何运用相关的知识来回答问题,进一步构建知识网络体系。本环节是重点,学生自主学习用时较长,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并提供个别辅导。

(3)学生进入“在线测试”环节,进行选择题测试,提高审题能力。“在线测试”是学生自主学习反馈的环节,主要是选择题(客观题)的测试。教师精选改编了7道选择题,在材料情景呈现方面力争多样,在试题难度上尽量与高考试题接近,本环节是“人机互动”,学生选择答案后,电脑会提示“你真厉害,答案正确”“你错了,继续加油”“再想想其他答案”等富有人性化的激励语。本环节结束后,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做题情况,了解到学生出错频率较高的试题,适时讲评。

(4)学生进入“集思广益”环节,分组合作,共同完成主观题。教师设置5道主观题,并且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每组必须共同完成一道试题,并运用博客的“评论”功能递交答案。每个学生思考后都要提交各自所答内容,可以是其中一个要点也可以是全部内容。学生提交后,答案便会呈现在网页上,这还不算完成此轮的学习任务,接下来他们要互相提意见,或支持或反对或提其他见解,在网上进行无声的思想碰撞。本环节给了他们互相学习,互为补充,取长补短的机会。教师也准备了参考答案,在学生全部合作探究完成后,运用博客的“日志访问密码”功能公布密码公开答案,此时学生将之前自己的答案与参考答案进行比对,自我估分评价。本环节结束后,教师对每道试题进行简单扼要的讲解点评。

课后:对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反馈教学实效。

教师设置了10个问题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对本次专题复习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复习方式新颖,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与同伴之间也能互相学习,是值得推广的学习模式。当然,也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例如字体太小,或者页面内容多,浏览页面的时间不够等问题。

二、反思与体会

议课时,一些听课教师认为在高三冲刺的黄金时段开设这样的尝试课,不是明智之举,教学实效未必高,学生在任务中赶场,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最后不知所云。也有教师提出这样的课备课量大,还挑战教师的教育技术水平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不适合普及,更不用说高三复习课。还有教师提出本堂课根本不需要下此“大成本”,只要印发讲义资料照样能做到与本课相同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形式和效果。再有一些教师提出根据高三复习实战经验,用键盘敲打的答案与用笔书写的答案,效果是不一样的,越临近高考越需要让学生有实战的感觉。

听课教师对这堂高三复习课的质疑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利用网络进行高三时政专题复习是一种新的探索,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可它也为我们带来了研究的价值,特别是对新课程下高三时政专题如何复习提供了另一种模式,因此对于本节课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以下是笔者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和体会。

如图所示,笔者总结出本节课的教学模式,与高三时政专题复习的传统模式相比较,新模式有以下几个优势。

1.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课后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90%以上的学生对本节课表现出了极大的学习兴趣。旧的“讲—练—讲”机械式的传统复习模式已让学生感觉到厌烦。复习模式的改变与创新颠覆了学生的学习理念,他们不再因复习的枯燥无味而丧失学习的动力,虽然仅仅是把在纸张上学习变成在电脑上学习,但这足以点燃他们兴趣的火把,激发他们内心求知的欲望,加深他们对知识学习的体会和印象。正如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高三政治复习的后期,需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主学习时间。然而传统的复习模式中,教师的讲评仍然占用了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这对于学生后期的复习是非常不利的。古希腊普鲁塔戈早在3000年前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的责任如同苏格拉底所说,“是助产士而不是产妇”。利用网络进行复习,恰恰是借助网络的各项功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更有利于体现新课程理念。从新的复习模式和本节课的教学过程都可以看出,教师讲得少,学生动得多,留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但是教师少讲不意味着教师不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此时的角色是全程引导,个别辅导。当然,教师对网络课堂的把控要做到收放自如。

3.更强调学习的过程与方法,更能突出学习同伴间的思想碰撞

高考命题趋势越来越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从福建省近三年的高考试题分析中可以看出试题注重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学科能力和素质要求;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高三复习的新模式,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利用网络工具和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完成学习任务,自主、合作学习,既有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实际联系理论,强调掌握整个复习的过程与方法。例如在合作学习环节中,学生共同完成的主观题答案是要经过深思熟虑才会提交到网络上的,他们的观点在网络中互相碰撞,互相学习,以此达到彼此之间的共享与沟通。如果说高考的过程是解题的过程,而我们平常要做的就是把解题的过程变成学习的过程。只有他们掌握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方法和能力,才会在解题中如鱼得水。

4.更能留住学习和复习的成果,拓展复习的时空

通过网络进行时政专题的复习可以把授课的过程完整地呈现在网络上,留下学生学习的印迹,而学生课后可以自行登录该平台进行后续的学习,拓展了学习的空间和时间。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设计一个单元的教学,形成一个系列,保证教学的连贯性。可惜的是从实践过程来看,高三学生复习时间紧张,在校时间长,缺乏网络学习的时间和条件,对于住校生而言就更不用说了。但是,在线学习是一种学习趋势,它是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随着互联网和传媒的发展,在线学习会进入课堂的。

虽然本节课还有些许遗憾,例如师生都需要提高信息素养、时间分配不合理、网站设计不够美观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改进。再者其与传统复习模式的学习效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实证数据比较,但从问卷调查结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还是认同本次课堂教学的模式创新的。虽然有同行反对高三复习采用这种形式,但笔者只能说,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足够的勇气。

参考文献

[1]蔡赐福.网络环境下开展政治课教学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04(5).

《环境监测》复习 篇8

一、活用网络复习知识,效果更加显著

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将各种相关的复习资料整合起来,灵活运用,将使复习效果事半功倍。

例如在“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教师设计了具有超链接效果的虚拟网页。上课前,教师提前将复习任务布置给学生,让学生通过查询该网页,复习相关知识,做成思维导图,以便让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实施步骤如下。

1.回顾旧知识

回顾旧知识时,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互相说一说各种立体图形的表面积公式和体积公式以及这些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如果遇到困难了,就可以用鼠标点击电脑桌面相应的按钮,观看被制成动画的各种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推导过程,帮助学生回忆并强化旧知识。在这一环节上,计算机信息技术发挥了远远超过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使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演示内容,并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

2.梳理知识系统

将知识系统化,形成知识网络,是较高层次的学习,可以深化和拓宽对原有知识的认识,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梳理知识系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是训练学生思维的一种有效的教学实践。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上,教师主要让学生依据课前整理的思维导图,在计算机上把各种图形表面积和体积之间的内在联系表示出来。学生有了第一环节的基础,就可以通过鼠标和计算机使思维外化显示,顺利地完成这个任务。教师通过网络能及时看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3.拓展新知识

数学知识是环环相扣的,学数学需要做到举一反三。回顾了旧知,梳理完知识系统后,接下来就要拓展新知识。例如,通过知识的梳理,学生知道了立方体的表面积就是6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那么遇到其他的立体图形,如三棱锥,四棱柱,要怎样计算表面积呢?可用计算机显示这些立体图形,让学生去指一指它们的表面积,从而促进知识内化。立体图形的体积就是图形所占空间的大小,那么三棱锥,四棱柱这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呢?利用计算机网络同步显示,让学生去指一指,说一说。

这种模式的课堂教学,使学习活动从低层次逐渐过渡到高层次,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提升了能力。复习效果比传统模式更加显著,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活用网络练习提升,彰显个性促进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关注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还要充分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仍以“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为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师以4人小组为单位,在每组桌面上放着一袋石头、水、量杯、水盆,让学生利用已有工具动手实践:试试怎样测量石头的体积。

在学生动手实践的时候,教师巡视,发现学生测量的方法不尽相同。由于每个小组量杯里面装的水量不一样,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还没有到杯口;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刚好到杯口;还有的小组将石头放入量杯后,水还溢了出来……各种情况纷呈。完成实验的小组,按一下手中的遥控器,教师面前的电脑就能显示出哪些组已经完成了实验。接着,让完成的小组派代表来讲台前汇报。为了让其他学生看得更清楚,教师通过电脑上的PPT文件同步进行演示,将电脑的功效发挥得淋漓尽致。如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果没有实验的支撑,学生是很难理解的,现在通过实验活动,并使用电脑同步配合,让学生轻松解决了这个难题,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网络环境支持下的教学,更加有利于在彰显学生个性的同时,促进学生的发展。

三、巧用网络知识拓展,方便反馈和小结

计算机网络辅助的教学,使教师能够随时捕捉学生在学习中的信息反馈,并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指导。这样就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发展,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内涵。不仅如此,还便于学生及时获得反馈,进行小结梳理,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在“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的复习”中,教师以“帮李叔叔解决问题”为主线,串联了四道有梯度的题目,将立体图形表面积和体积所涉及到的重要知识点全部串联了起来。

李叔叔开了一家渔具店,叫作“年年有余”。最近店里新进了一批长方体的鱼缸,每个长1m,宽6dm,高8dm。问题如下:

(1)做这样一个无盖鱼缸需要用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

(2)在鱼缸中加入420升的水,水面的高度应是多少分米?

(3)李叔叔将一条锦鲤放入这个鱼缸里,水面上升了0.1dm,这条锦鲤占了多大的空间?

(4)在前面的基础上继续加水,再加多少水就会发生溢水的情况?

教师将以上的每一个问题都通过计算机设计了实物场景的超链接,如果学生在思考中遇到困难,或想象不出问题画面,就可以利用鼠标点击进入设置好的实物场景,通过画面展示帮助自己理解问题。而对于学生的每一个解答,只要他们将解答的过程和结果输入计算机,就会显示是否正确。如果答对了,计算机会允许他们进入下一个问题,如果错误,就要重新解答问题,直到正确为止。最后教师会通过网络,将学生的结果展示给大家看,并请他们说出理由。学生反馈后,教师将适时进行小结梳理。在这个例子中,教师在同一个题目的设计中,串联了相关知识,设置了有梯度的问题。为了使这个题目发挥最大的效力,教师通过计算机和网络的辅助,由计算机自动提供反馈、控制进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以符合自己水平的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并从中受益,教师通过网络展示和总结,最终高效率地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以上教学模式中,信息技术既是帮助教师调控课堂、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的工具,也是学生浏览资源、梳理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与辅助下,小学几何复习课更加生动有效了。

上一篇:6月份劳动竞赛活动总结下一篇:11质量管理部岗位职责